三顧茅廬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7部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三顧茅廬》教學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上課中很重要的一個課件,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部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三顧茅廬》教學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一課時教學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脈結(jié)構(gòu),體會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煉暢達的語言。
2.學會抓文章塑造人物的關(guān)鍵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體味精煉暢達的語言,結(jié)合文中精彩語句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
2.了解羅貫中與《三國演義》的相關(guān)文學常識,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培養(yǎng)閱讀中國古典小說的興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劉備的賢明與諸葛亮的智慧,學習古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學習重點:
1.能理清文脈結(jié)構(gòu),體會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
2.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
學習難點:
透過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字,山西并州太原人,漢族,號。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
羅貫中生于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茍同于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后,專心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今存署名由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等。
二、相關(guān)介紹
《三國演義》:又名《》,是我國第一部長篇體小說。所謂“”,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爭戰(zhàn)興廢、朝代更替等為基干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這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受到了素重歷史傳統(tǒng)的中國人民的喜愛,所以明代“自羅貫中氏《三國志》一書,以國史演為通俗演義,汪洋百馀回,為世所尚,嗣是效顰者日眾,因而有《夏書》《商書》《列國》諸刻,其浩瀚與正史分簽并架”,形成了一個創(chuàng)作歷史演義的傳統(tǒng)。
三、背景介紹
本文節(jié)選自名著《三國演義》的第回“ ”,當時有宏圖大志的劉備依附于劉表,屯駐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騙,去曹營前薦諸葛“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
后劉備又遇到司馬徽,司馬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兩人的薦語,更引起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興趣。一顧茅廬遇,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留下書信。課文從開始寫起。
四、檢查預習
字詞積累
拜謁綸巾鶴氅愧赧沔存恤簞食鄙賤
詞語解釋
【如雷貫耳】。
【思賢如渴】。
【簞食壺漿】
。
【頓開茅塞】。
五、整體感知
說說文本可分為幾個部分,簡要概括。
六、人物形象
請結(jié)合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張飛各自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諸葛亮:
劉備:
張飛:
第二課時教學案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脈結(jié)構(gòu),體會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煉暢達的語言。
2.學會抓文章塑造人物的關(guān)鍵語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體味精煉暢達的語言,結(jié)合文中精彩語句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
2.了解羅貫中與《三國演義》的相關(guān)文學常識,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豐富底蘊,培養(yǎng)閱讀中國古典小說的興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劉備的賢明與諸葛亮的智慧,學習古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學習重點:
1.能理清文脈結(jié)構(gòu),體會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
2.品味劉備、諸葛亮的形象,學習兩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
學習難點:
透過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學習過程:
第二課時
七、細讀感悟
精讀:“又立了一個時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完成以下問題。
1.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說一說你對諸葛亮所吟的四句詩的理解。
2.為什么作者安排通過劉備的視線寫諸葛亮的相貌?
3.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內(nèi)容被后人稱作“隆中對”,請你說說,“隆中對”是如何幫
4.課文寫劉備聽完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后,說“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八、藝術(shù)特色
1.人物的出場的藝術(shù)。
小說常見的人物出場方式主要有:
①“單刀直入”(開篇就讓人物走出場來);②“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后見其人);③“鋪墊渲染”(千呼萬喚始出來)。
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一說諸葛亮的出場屬于哪一種,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第3、4段用詩句作結(jié),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一說這樣寫的好處。
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
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
3.與所學課文《智取生辰綱》相比,本文的語言并不是純粹的白話語言,而是通俗語,請你說說為何《三國演義》的語言不用白話語。
九、拓展延伸
探究《三顧茅廬》故事經(jīng)久不衰之秘:
十、布置作業(yè)
1、翻譯“自董卓造逆以來……惟將軍圖之?!?/p>
2.完成《作業(yè)本》。
相關(guān)閱讀
九年級《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教師作為文明之樹的培育者,在傳授知識的時候,一般要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師確定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那么一篇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我們的的編輯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九年級《三顧茅廬》教學設計,為方便后續(xù)閱讀,請你收藏本文。
九年級《三顧茅廬》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理解課文內(nèi)容,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學重點:
1、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
2、通過對描寫劉備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語句的反復朗讀,體會劉備訪求賢才十分虔誠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
2、根據(jù)課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二、自學感悟
劉備前兩次去隆重拜訪諸葛亮都未見著,冬去春來,劉備決定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這次他成功了嗎?劉備是怎樣打動諸葛亮的?請同學們看學案25頁鞏固練習“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的誠心誠意?邊讀課文邊用筆畫出有關(guān)劉備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詞句,讀一讀,想一想,作出簡單的批注。先自學,然后小組交流。
三、討論交流
1、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內(nèi)交流展示。
四、點撥引導
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
1、從“劉備生氣地說張飛的話中”可以看出他的誠心誠意。
2、劉備和張飛是結(jié)拜弟兄,現(xiàn)在,劉備竟然為了諸葛亮去批評張飛,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3、是啊,為了諸葛亮,劉備竟然生氣地說自己的兄弟。在課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師指名學生分角色朗讀對話。
5、同桌互讀劉備、張飛的對話部分,進一步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6、在劉備的責備下,張飛答應不再無禮,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們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寫觀察的?
7、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
(1)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
(2)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說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到了諸葛亮的家,劉備輕輕敲門。
劉備輕輕地敲門,“輕輕”表示注意輕敲,體現(xiàn)了劉備對諸葛亮地禮貌和尊重。
劉備讓童子不要驚醒先生,吩咐關(guān)羽、張飛在門口休息,自己輕輕地走進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
(1)劉備知道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盡量放輕腳步,輕輕地走進去,防止驚醒先生。
(2)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3)想一想,誰對誰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才悠然醒來。劉備快步走進草堂,同諸葛亮見面。
8、在隆重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說說策略的內(nèi)容。
9、劉備聽了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劉備感到“茅塞頓開,像撥開烏云見青天?!?/p>
你知道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對自己的統(tǒng)一大業(yè)處在什么樣的迷茫之中嗎?
10、所以聽諸葛亮這么一分析,他——(學生接讀……“茅塞頓開,像撥開烏云見青天?!保?/p>
11、劉備聽了茅塞頓開,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1)師:“茅塞頓開”就是——(生接:撥開云霧見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劉備“茅塞頓開”這樣的計謀肯定很高。可見諸葛亮很有才華,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雄才大略)
(3)諸葛亮出山后,幫助劉備打了許多勝仗,說說你知道哪些勝仗?
(4)有了這樣的體驗一定能把劉備的這句話讀好!
(5)師:諸葛亮出山后,劉備把他當做——(師引讀——自己的老師,兩人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一起討論天下大事。劉備高興地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
五、聯(lián)系實際,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六、布置作業(yè)。
寫話: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色。
《三顧茅廬》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從他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看出,他對黑暗腐敗的封建政治很不滿,痛恨暴君、暴政,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統(tǒng)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
東漢末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后成就大業(yè),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眲涞弥胺垺本褪侵T葛亮,此人隱居在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yǎng),精研史書,是個杰出人才,于是專程去拜訪,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歷史故事。本文講述的是劉備協(xié)同關(guān)羽、張飛第三次拜見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詞義
1、猶然:仍然。
2、遲遲:太陽緩慢落山的樣子。
3、冠玉:原指裝飾帽子的美玉,這里形容男子貌美。
4、綸巾:古代用青色絲帶做的頭巾。
5、鶴氅:用鳥羽制成的外套。
6、愧赧:因羞慚而臉紅。
7、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將座席靠近(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8、漢室傾頹:漢朝(的統(tǒng)治)衰敗。
9、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
10、存恤:愛惜,體恤。
11、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漿,以糧食加水適度發(fā)酵而成的飲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離席,表示敬意。
四、問題解疑
1、關(guān)羽和劉備的對話有什么作用?
關(guān)羽勸說劉備不要再去拜訪諸葛亮了,劉備堅決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他思賢如渴的誠心和實意。
2、如何理解“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這一舉動?
“離草廬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馬步行”這一舉動,表現(xiàn)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謙恭和誠意。
3、作者多次寫到劉備對諸葛亮的謙恭態(tài)度,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寫出了劉備拜見諸葛亮的誠心和態(tài)度,另一方面從側(cè)面交代了諸葛亮的“不俗”。
4、諸葛亮為什么稱劉備為“俗客”?
諸葛亮故意稱劉備為“俗客”,是為了再次對劉備進行考驗。
5、“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諸葛亮用“美玉”比喻司馬德操和徐元直,用“頑石”來比喻自己,表現(xiàn)了他謙遜的品德。
6、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為劉備指出了哪些策略?
本題運用文段內(nèi)容概括法。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為劉備指出了三條策略:一是曹操勢力大,不可與之抗爭;二是團結(jié)孫權(quán),作為后援;三是奪取荊、益二州,見機行事,成就大業(yè)。
7、劉備“淚沾袍袖,衣襟盡濕”,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協(xié)助自己的誠懇態(tài)度和真心實意。
8、如何理解諸葛亮對弟弟的'囑咐?
諸葛亮對弟弟的囑咐,包含著對日后的打算,也表現(xiàn)了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格。
五、課文主題
本文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說明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曠世奇才。
《三顧茅廬》讀后感
諸葛亮,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劉備得到諸葛亮后如魚得水,橫馳與三國之中,并建立了蜀國,這一切都歸功于軍師諸葛亮,但大家要知道,劉備是堅持不懈三次方把諸葛亮請下山的。
劉備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很有才能,如果有他幫忙就能輔助自己成就一番事業(yè),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傻谝淮稳ヒ蛑T葛亮不在家,沒見到諸葛亮,第二又冒著大雪再去請他,可又因諸葛亮外出希望再次落空,但劉備沒有氣餒,最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亮,請出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
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找不到諸葛亮,而放棄,可能成不了什么大事業(yè),建立不起蜀國。它告訴我們做什么事要有恒心,有耐心,才能成功。另外,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都是親自去的,最終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感動,劉備賞識他自己的才能,輔助劉備打天下。
如果換做是我,我一定不會去拜訪三次,諸葛亮一個山野村夫,我去拜訪他已經(jīng)算是瞧得起他了,既然他不在,就不請他做軍師,再說,一個從小住在山里的先生,文化能高么,去也是白去。然而劉備,他仍不顧他人的勸阻,執(zhí)意要去,正所謂“金誠所致,金石為開”,劉備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并且誠心誠意地請諸葛亮來做軍師,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所打動,答應下山,幫助劉備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原的心愿。其實,劉備得諸葛亮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堅持不懈。
在劉備被曹操打的抱頭鼠竄之際,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三分天下指明了方向,聯(lián)吳抗曹、火燒赤壁,諸葛亮幫助劉備奪取了大半個荊州和整個天府之國,輔佐劉備一步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在《出師表》中,劉備去世之前,把諸葛亮叫來,讓他輔佐阿斗,打下江山,諾阿斗無能復國,就鏟除他,由諸葛亮來復國,諸葛亮自然不愿,在《出師表》里對阿斗說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敝T葛亮誓死效忠與劉備,對“敗家”的阿斗細心教誨,愿他能繼承先帝之愿,復漢。
每當我讀了這個故事,都會非常敬佩劉備的人品。他為了請到諸葛亮,三次堅持去拜見他,不顧天氣嚴寒,不顧路途遙遠,最終把諸葛亮請來了。他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yōu)秀品質(zhì),多么值得我們學習??!
九年級《三顧茅廬》教學設計(篇2)
備同關(guān)羽、張飛來到隆中,找到了臥龍岡諸葛亮住的茅草屋。劉備上前敲門,里面走出一個書童,說:“先生今天早晨出門了?!眲鋯枺骸吧夏膬喝チ?”書童說:“我家先生行蹤不定,不知道上哪兒去了。”劉備又問:“什么時候回來?”書童說:“那更說不定了?;蛘呷迦眨蛘呤畮滋?,沒準兒?!眲?、關(guān)羽、張飛失望地回去了。
回到住地新野,劉備派人去隆中打聽。過了幾天,得到回報,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叫人立即備馬。張飛說:“一個村夫,何必哥哥您親自去呢?派個人把他叫來得了!”劉備斥責他:“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劉備上馬出門,關(guān)羽、張飛也只好騎馬相隨。當時正是數(shù)九寒天,雪花紛飛。張飛埋怨說:“天寒地凍,還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張飛只得跟著走。三人冒雪走到臥龍岡,劉備輕叩柴門,開門的還是上回那個書童??墒?,家中只有諸葛亮的弟弟在讀書,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時間過得好快,寒冬剛過,早春來臨。劉備打算三訪孔明。關(guān)羽、張飛都不耐煩了。張飛說:“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條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就是了!”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睆堬w說:“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jié)。”張飛滿口答應。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高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就下馬步行。劉備走到柴門前,剛一敲門,那書童又出來了。書童告訴劉備,先生正在睡午覺。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關(guān)羽、張飛在門外站了好長時間不見動靜,便走進門來。見劉備還站著等,張飛氣極了,對關(guān)羽說:“這個先生怎么這樣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關(guān)羽一再相勸,張飛才沒放火。
又過了好長時間,諸葛亮才睡醒。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jīng)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敝T葛亮忙答禮說:“將軍光臨草舍,沒有及時迎接,實在慚愧!”兩人禮讓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邊喝茶邊談論國家大事。
劉備聽了諸葛亮一番議論后,更敬佩諸葛亮了,他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創(chuàng)立大業(yè)。諸葛亮看到劉備三顧茅廬,又肯虛心求教,就答應了。后來,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了許多勝仗。
九年級《三顧茅廬》教學設計(篇3)
《三顧茅廬》是根據(jù)《三國演義》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改寫的。這篇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教學時,我抓住劉備的語言、行動的描寫,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讓學生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關(guān)系以及景物描寫的方法。反思我的課堂,有幾點覺得較成功:
1、教學時我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這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畫出有關(guān)劉備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方面的詞語、句子。說明了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課堂上,學生基本能找到這些句子。通過讓學生理解劉備拜訪孔明時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劉備的誠意。
2、指導分角色讀張飛、劉備的對話,感悟品味劉備對人才的敬重、虔誠。在體現(xiàn)劉備誠心誠意的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3、在教學中我抓住了課文中的比喻句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并用“來到LL只見LL”寫一處景物,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說、寫能力。
課后,我發(fā)現(xiàn)有很多的不足:
1、對學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預設有出入時,不能順勢而導。這不僅僅是缺少教育機智,而是沒有把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的表現(xiàn)。
2、耗時太多,整個教學前松后緊,因而設計的幾個環(huán)節(jié)還有些沒能完成。
3、沒有放手讓學生來演一演:整堂課中,我只叫學生讀描寫劉備恭恭敬敬等候諸葛亮的動作的詞語和句子。如果在劉備遇見諸葛亮時說的那一番對話可以讓孩子們來模仿、表演,相信學生的興趣會更濃,氣氛也會更熱烈。
4、朗讀指導不到位。讓學生讀描寫劉備誠心誠意的句子時,我只是點到為止。沒有引導他們通過讀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這是我這堂的又一個失誤,忽視了理解后的再讀課文來繼續(xù)加深理解鞏固。在今后的課堂中要重視并引導好理解后的讀。
今后,我要在這幾方面加以改進,因為我知道,只要在教學中反思,在教學中實踐,就一定能在教學中成長。
九年級《三顧茅廬》教學設計(篇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分清文章的詳略,讀懂重點句子。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談舉止為突破口,研究劉備等人物形象,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3.情感目標——學習劉備的誠心誠意、禮賢下士的品質(zhì)。
4.發(fā)展性目標——學會學習(自讀自悟)、學會合作(研討交流)、學會做人(尊重他人以誠待人)、學會做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劉備的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
課前準備:
教師: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熟讀課文,會生字,能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學生:課前查閱相關(guān)資料,搜集有關(guān)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直接板書“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簡述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引導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二、作家作品簡介
三、導讀
1.一讀——大聲朗讀。
導讀題:劉備那一點吸引了孔明?打動了孔明的心?
學生大聲的自由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理解
2.學生朗讀課文后,課件出示下列關(guān)聯(lián)詞:“……之所以……是因為……、……正因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會……”提示學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關(guān)聯(lián)詞,把自己的讀后感表述的流暢、準確。當然,也要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
3.對學生的各種表述,教師不作點評,待學生充分表述個人的讀后感之后,再引導學生對剛才的信息進行處理。
4.雖然大家的說法各不相同,但是每個人的話語中都包含著一個共同的聲音,看誰能夠用一個詞概括。
(誠心誠意)
5.深入學習課文——默讀。
(1)諸葛亮作為當今大賢,人人都渴望得到這樣的大賢。也就是說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誠心誠意的邀請過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一直都沒有出山。這就說明,劉備的誠心誠意是與眾不同的。那么,劉備的誠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
(2)學生默讀課文,課件播放一段古典音樂,同時出示兩個服務性的導讀題:
劉備用了那些方法使諸葛亮相信自己是誠心誠意的?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劉備的誠心誠意是可信的?
教師設計的這兩個問題,很有特色。引導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上具有交叉點,而學生在展開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其思維又是多向,只有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體的認識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及其特點。
6.小組交流。
經(jīng)過剛才充分的默讀思考,每個學生都會產(chǎn)生強烈的交流,此時的小組交流,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時間,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
但要提醒學生注意一下幾點:
(1)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時,不要圍繞某個小問題爭論不休;
(2)注意聽同學的發(fā)言,學會從同學的嘴里獲取信息。
這是課堂立體結(jié)構(gòu)的進一步拓展,也是由個體學習過渡到小集體學習,個體智慧在謀求集體智慧的主體發(fā)展。小組學習,可以達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組學習絕不是為求同而合作學習,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來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和促進個體發(fā)展。
7.全班交流。
經(jīng)過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后,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兩個層次上,否則就不能獲得個體有效的發(fā)展。這里就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協(xié)調(diào)學生之間的交流,點撥學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認識。
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xiàn)為:
(1)引導學生把自己表述的內(nèi)容概括成一個詞語,并在黑板上恰當?shù)奈恢冒鍟鰜恚龅秸f要到點;
(2)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讀好,做到讀要到味。
8.引導學生整理板書。
集體的智慧匯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體的認識結(jié)果。
劉備的誠心:
(1)輕叩柴門——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氣——用心;
(3)不達目的不罷休——恒心;
(4)斥責張飛——齊心;
(5)下拜謁見——尊心。
諸葛亮的妙計:
(1)利用書童作耳目——觀察;
(2)故意回避——試探;
(3)聊天——面試。
劉備懂得“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誠心打動諸葛亮的心,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計考察了劉備的誠心。
9.學了三顧茅廬,將來你做了老總,去招聘人才,對你會有何幫助?
跳出語文,聯(lián)系學生生活,活學活用。真正實踐了把語文學習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和發(fā)展之路上。
四、結(jié)課出示教師的對聯(lián)。
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給學生以文學的熏陶,知道一種新的讀后感的寫作形式。
劉備三顧茅廬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創(chuàng)大業(yè)
諸葛臥龍出山幸會明主大展宏圖揚美名
五、作業(yè)
2018年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23三顧茅廬教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8年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23三顧茅廬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23* 三顧茅廬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同學們,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大家可能早已看過,其中就包含了一個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故事——三顧茅廬,本篇課文講的就是這個故事?,F(xiàn)在,老師就帶領(lǐng)大家走進今天的課文情境,重溫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場景。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chǔ)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
(2)背景鏈接
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際,他看到蒙古貴族統(tǒng)治者的專橫殘暴,飽受了民族壓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繼承漢室的劉備,是有政治用意的;何況自南宋以來,民間藝人的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響。處在他的時代,他的這種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須加以指責。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于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于是歷史上就有了“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2.生難字詞
(1)字音
綸巾(guān) 殆(dài) 拜謁(bàiyè)
(2)詞義
【拜謁】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貫耳】像雷聲穿過耳朵一樣,形容人的名聲很大。貫,貫穿,進入。
【頓開茅塞】原來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了。形容忽然理解、領(lǐng)會。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1)聽錄音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輕聲快速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
明確:理清課文脈絡。
三顧
茅廬兩次拜訪沒見到
第三次拜訪的經(jīng)過上路前
見面前
見面后劉備、諸葛亮
的魚水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劉備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第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的茅廬,終于見到了諸葛亮先生,請到了一位智謀過人的軍師,留下一段佳話。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明確:(1)上路之前:張飛嚷道:“這次用不著大哥親自去。他如果不來,我只要用一根麻繩就把他捆來了!”劉備生氣地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用去了!”劉備責備張飛是因為怕張飛的魯莽誤了他的大事,通過對比突出了他對諸葛亮的敬重,對賢才的渴求。(2)見面前:從“下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階下”“又立了一個時辰”等重點細節(jié)描寫可感悟到劉備對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誠。
3.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確:諸葛亮與劉備見面后談論天下大事,讓劉備頓開茅塞。“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等對話描寫與文中議論均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步驟四 深層探究 質(zhì)疑問難
1.其實真正等待時機騰飛的是誰?為什么?
明確:諸葛亮。諸葛亮雖然身居隆中,其實他時時關(guān)注國家大事,等待時機出山,為統(tǒng)一中原出力。
2.諸葛亮給劉備出了什么計策?
明確:諸葛亮分析了群雄紛爭的形勢,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勝的策略。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jié)課文 拓展延伸
1.總結(jié)課文
《三顧茅廬》是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助他完成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贊美了劉備的求賢若渴、誠心誠意以及諸葛亮的雄心大略。
2.拓展延伸
諸葛亮出山后,為蜀國做了哪些具體的事?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用簡短的語言概括。
明確: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敗夏侯惇;接著又在新野把曹軍燒得焦頭爛額(即“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設空城計等。這些故事都證實諸葛亮料事如神、膽大心細,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相應的練習。
(2)完成《名師測控》或《精英新課堂》本課練習。
三顧茅廬
羅貫中
前兩次:拜訪——沒見到
第三次:拜訪——如魚得水
五、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建議讓同學們課后讀一讀三國故事,在班里開場三國故事會,希望以本課為契機激發(fā)學生讀三國的興趣,再利用閱讀課,指導學生用讀本課的朗讀方法去讀《三國演義》。
九年級上冊語文《三顧茅廬》教學設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九年級上冊語文《三顧茅廬》教學設計”,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三顧茅廬》教案設計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有條理地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9個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說出比喻句中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事物(喻體與本體)之間的關(guān)系;學習用“來到……只見……”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4、初步認識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教學重點:體會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
三、教學難點:學習寫“隆中美景”的寫法寫一處景色。
四、教具準備:小黑板;字詞卡片
五、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嗎?你能介紹介紹其中的主要人物嗎?
看來,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劉備的得力軍事,那么,他怎么會成為劉備的軍事的,他為什么會終于劉備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相關(guān)的新課文。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解題顧:拜訪;茅廬:草房子
過渡:誰去拜訪?拜訪的又是誰?我們學了課文就明白了!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輕讀全文,補充課題,引導完整、準確地說說題意
2、再讀課文“三顧茅廬”具體是怎樣一件事呢?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再讀讀課文,同時完成幾個任務。(1)出示自讀要求,指名讀
(2)檢查自讀情況a、抽讀生字詞卡片(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茅廬諸葛亮茅塞頓開捆來尊重臥龍恭恭敬敬秀麗宜人吩咐討論群雄紛爭分析半晌時辰輔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
b、理解詞義:誰來當小老師說說你已經(jīng)懂得的詞!
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頓開:原來心里像被茅草塞著,現(xiàn)在忽然被打開,形容忽然領(lǐng)會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以“不添字減字、不回讀、不破詞破句”為標準,集體評議)
3、回到課題,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為的是什么?三顧茅廬的經(jīng)過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細細地到課文中去看看!
三、細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這段告訴我們什么?劉備為什么要去拜訪諸葛亮?
2、重點理解“兩次”“拜訪”“誠心誠意”
從幾個詞上你看出了什么?(劉備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tài)度)
3、指導朗讀:你能把劉備的急切與虔誠讀好嗎?
四、過渡:劉備為了能使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經(jīng)去了兩次了,當他第三次再去茅廬的時候,見到諸葛亮了嗎?我們下節(jié)課再學習。
五、作業(yè)
1、抄詞
(1、齊讀生詞
(2、指導書寫:茅、諸、葛、捆、尊
(3、完成描紅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1、上節(jié)課你知道了什么?2、齊讀1節(jié)。
過渡:劉備兩次拜訪諸葛亮,都沒見著,他沒有就此罷休,這第三次,他們見到諸葛亮了嗎?
二、細讀第二到四自然段
1、指名讀這三個自然段,思考:這三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具體經(jīng)過)
其中每段各寫了什么?(出發(fā)之前、見面之前、見面以后)
2、學習第二自然段
劉備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了,不請出諸葛亮誓不罷休,冬去春來,他又要朝隆中出發(fā)了!可這次關(guān)羽和張飛卻不同意了,他們認為?為什么會這么認為呢?劉備的表現(xiàn)是這樣的?從這里看出劉備怎么樣?(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誰能用生氣的語氣讀劉備說的話?
齊讀指導讀好張飛與劉備的對話
3、學習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來一路看,轉(zhuǎn)眼,隆中到了!
(1)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數(shù)數(shù)一共有幾句話?哪幾句寫了劉備看到的景象?那幾句寫劉備的動作?劃一劃,找一找。
(2)交流:a、齊讀一、二句,想象所描寫的畫面
出示: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象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說說把什么比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寫?(聯(lián)系諸葛亮)
b、過渡:這景正是諸葛亮剛毅高遠,不同凡響的寫照。劉備有沒有順利見到諸葛亮呢?我們接著看!
C、指名讀3-8句,說說你覺得劉備是個怎么樣的人?(尊重人才,求賢誠心)你是從哪些詞句里看出來的?(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地走恭恭敬敬地站、等快步走)
指導讀好這些句子。
(3)小結(jié)過渡:經(jīng)過長長的等待,終于見面了!俗話說:“人杰地靈”,隆中這么美,人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學習第四節(jié)。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小組讀,說說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勢,提出策略)
2、出示:劉備聽了茅塞頓開,想撥開云霧見了青天。
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理解。
2、指導讀出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3、過渡:諸葛亮出山后,劉備和他相處怎樣呢?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讀,誰來當當小記者來向我們介紹一下他們的近況?
2、交流上述問題:(同桌同榻一起)(關(guān)系親密)
3、出示: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
說說理解!
四、總結(jié):到此為止,我們已經(jīng)知道劉備終于成功地請出了諸葛亮,也從中領(lǐng)略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劉備的求賢若渴,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厝?,同學們可以把我們這個故事復述給爸爸媽媽聽,好嗎?
板書:兩次拜見沒見著
上路前
第三次拜見見面前
見面后
親密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