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由來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16第三節(jié) 酸的通性 pH值。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究竟有沒有好的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小編收集并整理了“第三節(jié) 酸的通性 pH值”,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知識教學點
1.酸的分類、命名。
2.酸的通性。
3.金屬活動性順序。
4.pH——酸堿度的表示法。
5.堿性氧化物。
6.中和反應的概念。
二.重、難、疑點及其解決辦法
1.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難點:使學生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
3.疑點:(1)金屬活動性順序。
(2)酸堿性與酸堿度。
4.解決辦法:
(1)通過復習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讓學生了解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學生分組做實驗8-19,理解金屬的活動性是不同的,進一步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
(3)通過學生自學第三節(jié)有關pH值的內容和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使學生了解溶液的酸堿性和酸堿度。
三.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第二節(jié)的內容。
[板書]:一.酸的分類和命名
[教師活動]:課前準備一些習題,上課時讓學生完成下列習題:
[練習]:寫出下列物質的電離方程式:
HCl、HNO3、H2CO3、H2S、H2SO4、H3PO4
[教師活動]:通過學生寫出上述物質的電離方程式,引導學生可按酸的組成情況抓住共性來考慮怎樣分類。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為含氧酸和無氧酸;或者按電離時能生成氫離子的個數(shù),可以分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兩種方法進行分類。最后從熟悉的含氧酸和無氧酸的名稱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板書]:含氧酸:HNO3、H2CO3、H2SO4、H3PO4(某酸)
無氧酸:HCl、H2S、HI、HBr(氫某酸)
一元酸:HCl、HNO3、HI、HBr
二元酸:H2CO3、H2S、H2SO4
三元酸:H3PO4
二.酸的通性
[教師活動]:通過復習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概括出它們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板書]:1.與酸堿指示劑反應
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使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
2.酸+活潑金屬=鹽+水
3.酸+堿性氧化物=鹽+水
4.酸+堿=鹽+水
5.酸+某些鹽=新鹽+新堿
三.金屬活動性順序
[演示實驗]:做實驗8-19,銅、銀、鋅、鎂、鐵與稀硫酸反應,由實驗現(xiàn)象討論其實質,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不同種金屬其化學活潑性是不同的,由此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通過看書閱讀得出以下兩點:
[板書]:(1)金屬活動性是指金屬原子在水溶液中丟失電子的能力,金屬的位置越靠前,金屬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丟失電子變成離子,它的活潑性就越強。
(2)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里的氫,排在氫后面的金屬則不能。
[教師活動]:最后強調:“酸+金屬=鹽+氫氣”中:①金屬必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氫的前面;②酸不包括濃硫酸和硝酸;③金屬如果是鐵,則生成亞鐵鹽。
[板書]:四.pH——酸堿度的表示法
[提問]:如何試驗溶液中是呈酸性還是呈堿性?
[教師活動]:通過學生的回答,舉一些例子說明在生產、科研、生活中,有時只知道溶液是呈酸性或呈堿性還是不夠的。例如,電鍍廠的酸液和人體的胃液都是酸性的,但是兩者所起的作用卻大不相同。引出溶液的酸堿度,即溶液酸堿性強弱的程度,進一步引出pH值和pH值的范圍和如何測得溶液的pH值。
最后請學生閱讀有關材料,使他們體會測定溶液酸堿度在生產、生活和科研中的實際意義。
[板書]:pH值的范圍:0—14
7
0——————————————14
中性
酸性增強堿性增強
pH值=7時,溶液呈中性。
pH值7時,溶液呈堿性。
pH值7時,溶液呈酸性。
測定溶液中pH值最簡便的方法是使用pH試紙。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教材P164頁習題。
相關閱讀
第一冊酸的通性 pH值
老師在新授課程時,一般會準備教案課件,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會寫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一冊酸的通性 pH值”,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一.知識教學點
1.酸的分類、命名。
2.酸的通性。
3.金屬活動性順序。
4.pH——酸堿度的表示法。
5.堿性氧化物。
6.中和反應的概念。
二.重、難、疑點及其解決辦法
1.重點:酸的通性,金屬活動性順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難點:使學生增長知識的同時,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決問題的辦法。
3.疑點:(1)金屬活動性順序。
(2)酸堿性與酸堿度。
4.解決辦法:
(1)通過復習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讓學生了解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比較、歸納能力。
(2)通過學生分組做實驗8-19,理解金屬的活動性是不同的,進一步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
(3)通過學生自學第三節(jié)有關pH值的內容和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使學生了解溶液的酸堿性和酸堿度。
三.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第二節(jié)的內容。
[板書]:一.酸的分類和命名
[教師活動]:課前準備一些習題,上課時讓學生完成下列習題:
[練習]:寫出下列物質的電離方程式:
HCl、HNO3、H2CO3、H2S、H2SO4、H3PO4
[教師活動]:通過學生寫出上述物質的電離方程式,引導學生可按酸的組成情況抓住共性來考慮怎樣分類。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為含氧酸和無氧酸;或者按電離時能生成氫離子的個數(shù),可以分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兩種方法進行分類。最后從熟悉的含氧酸和無氧酸的名稱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板書]:含氧酸:HNO3、H2CO3、H2SO4、H3PO4(某酸)
無氧酸:HCl、H2S、HI、HBr(氫某酸)
一元酸:HCl、HNO3、HI、HBr
二元酸:H2CO3、H2S、H2SO4
三元酸:H3PO4
二.酸的通性
[教師活動]:通過復習鹽酸、稀硫酸的化學性質,引導學生概括出它們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板書]:1.與酸堿指示劑反應
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使無色酚酞試液不變色。
2.酸+活潑金屬=鹽+水
3.酸+堿性氧化物=鹽+水
4.酸+堿=鹽+水
5.酸+某些鹽=新鹽+新堿
三.金屬活動性順序
[演示實驗]:做實驗8-19,銅、銀、鋅、鎂、鐵與稀硫酸反應,由實驗現(xiàn)象討論其實質,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不同種金屬其化學活潑性是不同的,由此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教師活動]:組織學生通過看書閱讀得出以下兩點:
[板書]:(1)金屬活動性是指金屬原子在水溶液中丟失電子的能力,金屬的位置越靠前,金屬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丟失電子變成離子,它的活潑性就越強。
(2)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能置換出酸里的氫,排在氫后面的金屬則不能。
[教師活動]:最后強調:“酸+金屬=鹽+氫氣”中:①金屬必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氫的前面;②酸不包括濃硫酸和硝酸;③金屬如果是鐵,則生成亞鐵鹽。
[板書]:四.pH——酸堿度的表示法
[提問]:如何試驗溶液中是呈酸性還是呈堿性?
[教師活動]:通過學生的回答,舉一些例子說明在生產、科研、生活中,有時只知道溶液是呈酸性或呈堿性還是不夠的。例如,電鍍廠的酸液和人體的胃液都是酸性的,但是兩者所起的作用卻大不相同。引出溶液的酸堿度,即溶液酸堿性強弱的程度,進一步引出pH值和pH值的范圍和如何測得溶液的pH值。
最后請學生閱讀有關材料,使他們體會測定溶液酸堿度在生產、生活和科研中的實際意義。
[板書]:pH值的范圍:0—14
7
0——————————————14
中性
酸性增強堿性增強
pH值=7時,溶液呈中性。
pH值7時,溶液呈堿性。
pH值7時,溶液呈酸性。
測定溶液中pH值最簡便的方法是使用pH試紙。
四.布置作業(yè)
完成教材P164頁習題。
第三節(jié)酸和堿的反應教案
第三節(jié)酸和堿的反應教案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中和反應中pH的變化以及熱量的變化。
②②鹽的組成,并能初步判斷鹽類物質。
2、過程與方法:用科學探究的方法探究金屬活動順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酸、堿、鹽對人類生活與社會生產的重要性
二、任務分析
1、起點能力:學生對酸和堿性質在以前的學習中有所認識
2、教學重點:認識酸堿中和反應以及反應中的酸堿性變化和熱量變化。探究金屬活動順序并能對簡單的置換反應進行判斷。
3、教學難點:從中和反應中酸堿性的變化,設計實驗探究金屬活動順序。
4、課型:探究、討論
5、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中和反應
【設問】如果把酸溶液和堿溶液混合,會有什么變化呢?
【活動與探究】
1、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2~3滴酚酞溶液,測溶液的溫度,用滴管取鹽酸逐滴加入,到溶液剛變?yōu)闊o色時停止加入鹽酸。溶液的堿性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溶液的溫度有什么變化?
2、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加入一滴氫氧化鈉溶液,溶液的顏色又有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
3、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放入蒸發(fā)皿中,加熱到干,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這說明了什么?
【小結】酸+堿→鹽+水
中和反應
學生完成后交流
【拓展視野】
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
1、有沉淀生成
2、有氣體放出
3、有水生成
【板書】
中和反應酸+堿→鹽+水
【教后小結】
第二課時鹽
【交流】酸的組成特征?堿的組成特征?
【探討】鹽的組成特征?
【提問】你知道哪些鹽?它們有何共同之處?[
【講述】依據(jù)鹽的組成,根據(jù)陰、陽離子的組成分類,將鹽分為鈉鹽、鉀鹽、鈣鹽等、還可分成鹽酸鹽、硫酸鹽、硝酸鹽、碳酸鹽等。
【交流與討論】在前面的學習中接觸過哪些物質能與鹽溶液反應?
【小結】
1、金屬+鹽—新金屬+新鹽
2、酸+鹽一新鹽+新酸
3、堿+鹽一新堿+新鹽反應物都可溶
4、鹽+鹽--新鹽+新鹽反應物都可溶
【交流與討論】查閱附錄四,探討鹽的溶解性。
鉀、鈉、銨鹽水中溶;
硝酸鹽入水無影蹤;
鹽酸鹽(指氯化物)除去銀,亞汞;
硫酸鋇、鉛水不溶。
【要求】學生記憶鹽的溶解性
【練習】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問的關系如下:
活潑金屬+酸→鹽+氫氣
金屬氧化物+酸→鹽+水
酸+堿→鹽+水.
酸+鹽→新酸+新鹽
非金屬氧化物+堿→鹽+水
堿+鹽→新堿+新鹽
金屬+鹽→新鹽+新金屬
鹽+鹽→新鹽+新鹽
從以上的歸納中,我們可以看出,各類物質的相互反應中,都有鹽類物質生成。所以,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制備鹽類的途徑,方法有很多。
[想一想]
請用五種方法制備ZnCl2。寫出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板書】一、鹽的化學性質
1、金屬+鹽—新金屬+新鹽2、酸+鹽一新鹽+新酸
3、堿+鹽一新堿+新鹽(反應物都可溶)4、鹽+鹽--新鹽+新鹽(反應物都可溶)
二、鹽的溶解性。
鉀、鈉、銨鹽水中溶;硝酸鹽入水無影蹤;鹽酸鹽(指氯化物)除去銀,亞汞;
硫酸鋇、鉛水不溶。
【教后小結】
第三課時金屬活動性
【提問】你知道鋅、鐵、銅三種金屬活動性強弱順序嗎?請?zhí)岢瞿愕募僭O,并設計實驗檢驗你的假設是否正確。
猜想:
實驗方案現(xiàn)象結論
【活動與探究】學生獨立完成后進行交流
【歸納】
KCaNaMgAlZnFeSnPb(H)CuHAg
金屬活動性由強逐漸減弱
【學生討論】掌握金屬活動性順序有何用途。
【總結】在初中教材中,金屬活動性順序主要應用于在溶液中進行的兩類置換反應:
一、金屬+酸→鹽和氫氣.
反應條件:a.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金屬排在氫前邊;b.酸是指鹽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濃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極弱的酸除外。
二、金屬+鹽→另一種金屬+另一種鹽.
反應條件:a.反應物中的金屬必須排在鹽中的金屬元素前邊;b.鹽必須可溶.
對此兩類置換反應在應用時還應注意:
①鐵與非氧化性酸或鹽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時,呈現(xiàn)+2價
②很活潑的金屬如:鉀、鈣、鈉、鋇與某些鹽溶液反應時,是先與水反應生成堿和氫氣,然后堿繼續(xù)和鹽溶液發(fā)生復分解反應,但沒有金屬生成,故應除去這四種金屬。
【教師講述】金屬活動性順序在初中化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正確理解和應用。現(xiàn)將其幾種應用歸納如下:
㈠判斷金屬是否能與酸發(fā)生置換反應。
例1.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的金屬是()
A.銀B.鎂C.鋅D.鐵
分析:鎂、鋅、鐵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氫前邊,所以可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而銀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氫后邊,故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所以答案為A。
㈡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
例2.為驗證a、b、c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將它們分別投入稀鹽酸中,只有c不能與鹽酸作用產生氣體。再把a投入b的硝酸鹽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則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為()A.bacB.abcC.bcaD.cab
分析:a、b、c三種金屬與稀鹽酸反應,只有c不能與鹽酸作用產生氣體,說明a、b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氫前邊,而c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排在氫后邊,故a、b比c活潑;把a投入b的硝酸鹽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說明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a排在b前邊,綜上所述可知abc,所以答案為B。
例3.請你用最簡單的方法,證明鋅、銀、(H)、銅的活動性順序,至少需要選用下列物質中的(填序號)
①Zn②Ag③Cu④CuSO4溶液⑤稀硫酸⑥AgNO3溶液⑦FeSO4溶液
寫出證明過程中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分析:利用金屬與酸反應的條件氫前金屬能置換出酸中的氫而氫后的金屬則不能,所以取用鋅、銅和稀硫酸,將鋅、銅分別放入與稀硫酸中,將見到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而銅不能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由此得出結論鋅比銅活潑且鋅排在氫前銅排在氫后;然后再取用銅與AgNO3溶液看兩者能否反應,可見銅的表面附有銀白色物質,說明銅可置換出銀,所以銅比銀活潑。從這兩組實驗則可證明鋅、銀、(H)、銅的活動性順序,所以至少需要選用所給物質中的①Zn③Cu⑤稀硫酸⑥AgNO3溶液。答案為:①③⑤⑥Zn+H2SO4==ZnSO4+H2↑Cu+2AgNO3==Cu(NO3)2+2Ag
㈢判斷金屬能否與其它金屬的鹽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
例4.將過量的鐵粉放入含Zn(SO4)2和AgN03的混合溶液中,攪拌,使其充分反應后,過濾.濾紙上留下的金屬是()。
A.AgB.Fe、AgC.Zn、FeD.Fe、Zn、Ag
分析: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Fe排在Zn的后邊、Ag的前邊,所以Fe不能與Zn(SO4)2反應,故濾紙上不可能有Zn;但Fe能與AgN03反應換出Ag,所以濾紙上有Ag;又因為Fe是過量的,所以濾紙上有沒反應完的Fe。所以答案為B。
㈣判斷置換反應進行的程度
例5.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鋅粉,完全反應后過濾。不可能存在的情況是()。
A.濾紙上有Ag,濾液中有Ag+,Cu2+,Zn2+,Mg2+
B.濾紙上有Ag,Cu濾液中有Ag+,Zn2+,Mg2+
C.濾紙上有Ag,Cu,Zn,濾液中有Zn2+,Mg2+
D.濾紙上有Ag,Cu,Zn,Mg濾液中有Zn2+,Mg2+
分析:金屬活動性順序為Mg﹥Zn﹥Cu﹥Ag,即Zn能置換出Cu(NO3)2中的Cu,能置換出AgNO3
中的Ag,但不能置換出Mg(NO3)2中的Mg。若加的Zn不足,置換反應只能部分進行,鋅粉加入溶液后,首先置換Ag+,當Ag+被置換完后,再置換Cu2+。也就是說,當濾紙上有Ag和Cu時,濾液中肯定沒有Ag+;當濾紙上有Ag,Cu,Zn,濾液中肯定沒有Ag+,Cu2+。所以答案為B和D。[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實質上就是金屬單質與金屬陽離子的置換反應。如果濾紙上的金屬單質與濾液中的金屬陽離子能夠反應,則這種情況肯定不會發(fā)生(即不能共存),因此答案為B(Cu和Ag+反應)、D(鋅不可能置換出鎂)。]
【板書】一、金屬+酸→鹽和氫氣.
反應條件:a.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金屬排在氫前邊;b.酸是指鹽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濃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極弱的酸除外。
二、金屬+鹽→另一種金屬+另一種鹽.
反應條件:a.反應物中的金屬必須排在鹽中的金屬元素前邊;b.鹽必須可溶.
注意:①鐵與非氧化性酸或鹽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時,呈現(xiàn)+2價
②很活潑的金屬如:鉀、鈣、鈉、鋇與某些鹽溶液反應時,是先與水反應生成堿和氫氣,然后堿繼續(xù)和鹽溶液發(fā)生復分解反應,但沒有金屬生成,故應除去這四種金屬。
【教后小結】
第三節(jié)美洲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三節(jié)美洲”,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三節(jié)美洲
[教學目的]
1、運用圖1-31,了解美洲大陸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的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的居民組成,語言,美國,加拿大的差異
3、利用圖1-35和圖1-36,分別了解兩大洲的環(huán)境、地形特征,使學生逐漸掌握對比分析法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4、掌握南北美洲的氣候特征,突出北美洲的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5、通過事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學生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經濟部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運用美洲地形圖,氣候圖,分析南北美洲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2、難點:北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具準備]
世界政區(qū)圖、美洲地形圖
[教學方法]
討論法、讀圖法、啟發(fā)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jù)他對美洲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游故事集》,向世界宣布了美洲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后來人們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作為這個新大陸的名字,這就是“美洲”
一、地理位置
1、向學生解釋美洲被稱為“新大陸”的由來
2、展示“世界政區(qū)圖”,有學生指圖說出美洲的地理位置
(過渡)美洲大陸是個整體,而中部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把美洲分成了兩部分,因此人們習慣上把巴拿馬運河做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3、指圖講述巴拿馬運河開鑿的地理意義
4、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白令海峽的位置,學生自瀆P24閱讀,了解白令海峽的意義
5、引導學生觀察美洲政區(qū)圖,找出南美洲北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墨西哥、中美地峽、及西印度群島
6、結合教材講述拉丁美洲的范圍、人口及語言
(過渡)南北美洲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和地形有差異,因而形成了南北各異的自然環(huán)境
二、南北各異的自然環(huán)境
(一)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引導學生查閱P6圖2-15,找出北美洲的平均海拔,得出結論:平均海拔較高
2、觀察P24圖1-35,找出北美洲海拔最高的地方與海拔最低的地方的海拔差,得出結論:北美洲地勢起伏大
3、引導學生繼續(xù)看圖,找出北美洲的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的位置,并看看這三類地形在分布上有何特點?(縱列分布)
4、引導學生在北美洲地形圖上找出北美洲的五大湖群的位置和格陵蘭島的位置,教師講述五大湖的成因,得出結論:冰川作用顯著
(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
1、學生觀察圖1-35北美洲的緯度位置特征,提問:北美洲跨了五帶中的哪幾個溫度帶
2、觀察P29圖1-41,設問:北美洲有哪些氣候類型?以哪兩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由此說明了北美洲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
(過渡)北美洲的氣候不但受緯度的影響教大,而且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qū)對北美洲氣候的影響也較大
3、地形對北美洲氣候的影響
(1)引導學生觀察圖1-40,思考:從沿海到內陸,北美洲的降水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討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規(guī)律?(從地形的角度思考)
(2)結合板圖講述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講述)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區(qū)位于落基山的迎風坡,能接受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而受南北走向的高大山系的阻擋,太平洋的濕潤氣流難以深入北美大陸內部,同樣道理,來自于大西洋的濕潤氣流,因受東部山脈和高原的阻擋,也不能深入內地,只能影響到沿海一帶,所以北美洲的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遞減的趨勢
(過渡)地形不但影響著北美地區(qū)的降水,而且還影響到北美地區(qū)的冬季氣溫
(3)結合板圖,分析北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見教P27一段文字)
(4)學生回答P29活動1、2題
[小結]結合板圖,引導學生回答小結
、[作業(yè)布置]見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美洲
一、新大陸
1、地理位置
2、主要國家、語言、
3、拉丁美洲
三、北美洲的自然環(huán)境
1、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高,居第三位
(2)地勢起伏大
(3)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高山,中部平原、東部低山
(4)冰川作用典型
2、氣候特征
(1)跨寒、溫、熱三帶
(2)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3)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
(4)地形對氣候的影響顯著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北美洲的地形有什么特征?氣候有何特征?
四、南美洲的自然環(huán)境
(一)地形特征
1、學生閱讀圖1-36,觀察南美洲有哪些地形種類,找出北美洲西部的主要地形,再按照由北向南的順序查找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qū)
2、設問:由此你能總結出南美洲的地形特征嗎?
3、設問:和北美洲相比,南北美洲的地形有什么異同點?(西部都為高大的山系,地形均有平原、高原組成;不同點在于北美洲地形成南北縱向分布,而南美洲的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4、討論P27活動第4題
(二)氣候特征
1、討論:閱讀P29圖1-40、1-41,從所處的溫度帶、主要氣候類型、降水量、氣溫四個方面探討南美洲的氣候特征
2、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3、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有什么異同點?(相同點在于都跨寒溫兩帶,不同點在于主要氣候類型不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更為復雜,且北美洲的氣候受地形的影響顯著)
3、學生討論完成P3活動3題,分析地形對南美洲氣溫的影響。
4、學生自讀P28閱讀“學看氣候圖”,指導學生如何根據(jù)氣候資料來分析一個地方的氣候:
A利用1月、7月的氣溫值來判斷某地是處于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B看最冷月平均氣溫和最高月平均氣溫來判斷所屬的大致氣候類型:如果最冷月均溫在15度以上,屬熱帶氣候,若最高月平均氣溫不超過10,則可視為寒帶氣候,如果最高月平均氣溫在0度以下,則是寒帶中的冰原氣候,否則則是苔原氣候
C亞熱帶與溫帶氣候的分界則以最冷月0度為界
D結合填充圖冊的有關練習為例,使學生掌握氣候資料的判斷方法
[小結]
[作業(yè)布置]見基訓
[板書設計]
四、南美洲的自然環(huán)境
1、地形特征
(1)地形以高原、平原、山地為主
(2)西部為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排列
2、氣候特征
(1)熱帶范圍廣闊,寒帶缺失
(2)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3)降水豐沛,最濕潤,年平均氣溫高
第三課時
[復習提問]南美洲的地形有何特征?氣候有何特征?
(設問)南美洲西部高大的落基山對南美洲的河流有什么影響呢?
五、美洲的河流
1、引導學生在“北美洲地形圖”和“南美洲地形圖”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和亞馬孫河的位置。
2、展示表格,學生討論比較兩條河流,重點在于指導學生如何根據(jù)地圖來分析河流
河流發(fā)源地流向注入海洋主要流經國家長度
密西西比河
亞馬孫河
3、學生討論完成P30第5題
六、移民和經濟
1、學生自讀P31,思考材料后的問題,并回答:由此說明了美洲的居民組成有什么特點?
2、復習提問:世界上的國家按經濟發(fā)展水平可分為那兩種類型?美洲有哪些國家屬于發(fā)達國家?由此說明了美洲的經濟發(fā)展有什么特點?(不平衡)
3、結合教材講述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經濟發(fā)展的概況及經濟發(fā)展特色,并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上述國家的位置。突出三個國家發(fā)展經濟的共同點:以單一的商品出口為主
4、結合教材最后一段文字,講述美洲的經濟發(fā)展現(xiàn)狀
5、學生討論完成P32表格,教師點撥
[小結]學生小結,教師點撥
[作業(yè)布置]見基訓
[板書設計]
五、美洲的河流
六、移民和經濟
1、種族成分復雜,以移民為主
2、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3、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