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案端午節(jié)
發(fā)表時間:2020-10-23第三節(jié) 新加坡。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需要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三節(jié) 新加坡”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三節(jié)新加坡教學目的
1.了解新加坡的位置特點,領土組成及居民構成。掌握新加坡經濟特點及發(fā)展原因。
2.通過對新加坡發(fā)展經濟的基本條件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與綜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過新加坡經濟迅速發(fā)展的事實,聯(lián)系我國國情對學生進行教育,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新加坡的經濟特點及發(fā)展原因。
教學方法談話法與講述法結合。
教學用具《東南亞地形圖》、《新加坡圖》、熱帶經濟作物及新加坡城市風光景觀圖。
教學提綱
第三節(jié)新加坡
一、位置、領土和居民
1.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口
2.東南亞面積最小的島國
3.世界上人口稠密國家
二、東南亞新興的工業(yè)國
1.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2.主要經濟
三、花園城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前面通過第一二節(ji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位置、居民特點,自然環(huán)境及經濟狀況有了一個整體了解,但各國之間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今天我們講東南亞的國家地理。
學習新教材
[指導閱讀]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38頁《東南亞國家概況》表,使學生對東南亞國家有一概括的認識。
[教師講授]在上述國家中各國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新加坡更為突出,本節(jié)我們重點分析新加坡。
第三節(jié)新加坡(板書)
一、位置、領土和居民(板書)
讀《東南亞地形圖》
[提問]新加坡的位置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位于馬來半島南面,把守著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處在赤道附近。)位置特點非常突出。
1.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口
[讀新加坡地圖]
[提問]新加坡領土、人口有什么特點?(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島及附近一些小島組成。屬世界人口稠密區(qū)。)
[教師補充]新加坡為一城市島國,面積狹小,約600多平方千米,但人口達到260萬,平均每平方千米4000人以上,屬人口高度密集區(qū)。居民以華人為主,約占四分之三。
2.東南亞面積最小的島國
3.世界上人口稠密國家
上述地理特征對新加坡的經濟發(fā)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新加坡發(fā)展經濟的條件。
二、東南亞新興的工業(yè)國(板書)
1.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提問]新加坡發(fā)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提示從所在位置、領土、自然資源等方面考慮。
[教師講授]新加坡國土狹小,自然資源貧乏,境內幾乎沒有礦藏,又無重要的經濟作物。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地處東南亞中心,扼守馬六甲海峽咽喉,還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亞歐非和澳大利亞之間海、空航線交匯處。加上新加坡沿海水深浪靜,暗礁較少,擁有天然良港。新加坡正是從本國具體情況出發(fā),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迅速發(fā)展了本國經濟,成為東南亞新興的工業(yè)國。
2.主要經濟
新加坡是怎樣利用這一優(yōu)勢,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
[閱讀思考]新加坡的經濟以哪些方面為主?
[教師講授]新加坡利用位置的優(yōu)勢發(fā)展對外貿易和航運業(yè)。利用引進的資金、技術及進口原料,發(fā)展了許多新興工業(yè),如煉油、海上鉆井平臺制造、電子電器等。還積極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優(yōu)美的城市環(huán)境發(fā)展了旅游業(yè)。
對外貿易、航運、新興工業(yè)、旅游業(yè)(板書)
新加坡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很注意環(huán)境保護和城市的美化,并在城市建設中進行合理規(guī)劃布局。
[閱讀課文]第137頁“花園城市”。
[提問]新加坡市政建設如何布局的?(可按課本歸納,并配合新加坡城市風光景觀圖,做簡單介紹。故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
三、花園城市
[讀一讀]指定學生朗讀第137頁“讀一讀”。
[提問]從上述新加坡經濟發(fā)展特點中,可以吸取哪些對我們有益的經驗?
[教師講授]只有結合本國具體情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才是發(fā)展經濟的正確方向。我們在發(fā)展經濟時,一方面要借鑒外國的經驗,同時還要根據(jù)各地具體情況,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延伸閱讀
第三節(jié)美洲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工作有一個明確目標!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第三節(jié)美洲”,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三節(jié)美洲
[教學目的]
1、運用圖1-31,了解美洲大陸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的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的居民組成,語言,美國,加拿大的差異
3、利用圖1-35和圖1-36,分別了解兩大洲的環(huán)境、地形特征,使學生逐漸掌握對比分析法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4、掌握南北美洲的氣候特征,突出北美洲的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5、通過事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學生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經濟部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運用美洲地形圖,氣候圖,分析南北美洲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
2、難點:北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具準備]
世界政區(qū)圖、美洲地形圖
[教學方法]
討論法、讀圖法、啟發(fā)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jù)他對美洲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游故事集》,向世界宣布了美洲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后來人們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作為這個新大陸的名字,這就是“美洲”
一、地理位置
1、向學生解釋美洲被稱為“新大陸”的由來
2、展示“世界政區(qū)圖”,有學生指圖說出美洲的地理位置
(過渡)美洲大陸是個整體,而中部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把美洲分成了兩部分,因此人們習慣上把巴拿馬運河做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3、指圖講述巴拿馬運河開鑿的地理意義
4、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白令海峽的位置,學生自瀆P24閱讀,了解白令海峽的意義
5、引導學生觀察美洲政區(qū)圖,找出南美洲北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墨西哥、中美地峽、及西印度群島
6、結合教材講述拉丁美洲的范圍、人口及語言
(過渡)南北美洲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和地形有差異,因而形成了南北各異的自然環(huán)境
二、南北各異的自然環(huán)境
(一)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引導學生查閱P6圖2-15,找出北美洲的平均海拔,得出結論:平均海拔較高
2、觀察P24圖1-35,找出北美洲海拔最高的地方與海拔最低的地方的海拔差,得出結論:北美洲地勢起伏大
3、引導學生繼續(xù)看圖,找出北美洲的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的位置,并看看這三類地形在分布上有何特點?(縱列分布)
4、引導學生在北美洲地形圖上找出北美洲的五大湖群的位置和格陵蘭島的位置,教師講述五大湖的成因,得出結論:冰川作用顯著
(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
1、學生觀察圖1-35北美洲的緯度位置特征,提問:北美洲跨了五帶中的哪幾個溫度帶
2、觀察P29圖1-41,設問:北美洲有哪些氣候類型?以哪兩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由此說明了北美洲的氣候有什么特點?(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
(過渡)北美洲的氣候不但受緯度的影響教大,而且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qū)對北美洲氣候的影響也較大
3、地形對北美洲氣候的影響
(1)引導學生觀察圖1-40,思考:從沿海到內陸,北美洲的降水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討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規(guī)律?(從地形的角度思考)
(2)結合板圖講述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講述)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區(qū)位于落基山的迎風坡,能接受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而受南北走向的高大山系的阻擋,太平洋的濕潤氣流難以深入北美大陸內部,同樣道理,來自于大西洋的濕潤氣流,因受東部山脈和高原的阻擋,也不能深入內地,只能影響到沿海一帶,所以北美洲的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遞減的趨勢
(過渡)地形不但影響著北美地區(qū)的降水,而且還影響到北美地區(qū)的冬季氣溫
(3)結合板圖,分析北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見教P27一段文字)
(4)學生回答P29活動1、2題
[小結]結合板圖,引導學生回答小結
、[作業(yè)布置]見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美洲
一、新大陸
1、地理位置
2、主要國家、語言、
3、拉丁美洲
三、北美洲的自然環(huán)境
1、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高,居第三位
(2)地勢起伏大
(3)地形分為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高山,中部平原、東部低山
(4)冰川作用典型
2、氣候特征
(1)跨寒、溫、熱三帶
(2)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3)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
(4)地形對氣候的影響顯著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北美洲的地形有什么特征?氣候有何特征?
四、南美洲的自然環(huán)境
(一)地形特征
1、學生閱讀圖1-36,觀察南美洲有哪些地形種類,找出北美洲西部的主要地形,再按照由北向南的順序查找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qū)
2、設問:由此你能總結出南美洲的地形特征嗎?
3、設問:和北美洲相比,南北美洲的地形有什么異同點?(西部都為高大的山系,地形均有平原、高原組成;不同點在于北美洲地形成南北縱向分布,而南美洲的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4、討論P27活動第4題
(二)氣候特征
1、討論:閱讀P29圖1-40、1-41,從所處的溫度帶、主要氣候類型、降水量、氣溫四個方面探討南美洲的氣候特征
2、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3、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有什么異同點?(相同點在于都跨寒溫兩帶,不同點在于主要氣候類型不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更為復雜,且北美洲的氣候受地形的影響顯著)
3、學生討論完成P3活動3題,分析地形對南美洲氣溫的影響。
4、學生自讀P28閱讀“學看氣候圖”,指導學生如何根據(jù)氣候資料來分析一個地方的氣候:
A利用1月、7月的氣溫值來判斷某地是處于北半球還是南半球
B看最冷月平均氣溫和最高月平均氣溫來判斷所屬的大致氣候類型:如果最冷月均溫在15度以上,屬熱帶氣候,若最高月平均氣溫不超過10,則可視為寒帶氣候,如果最高月平均氣溫在0度以下,則是寒帶中的冰原氣候,否則則是苔原氣候
C亞熱帶與溫帶氣候的分界則以最冷月0度為界
D結合填充圖冊的有關練習為例,使學生掌握氣候資料的判斷方法
[小結]
[作業(yè)布置]見基訓
[板書設計]
四、南美洲的自然環(huán)境
1、地形特征
(1)地形以高原、平原、山地為主
(2)西部為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排列
2、氣候特征
(1)熱帶范圍廣闊,寒帶缺失
(2)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3)降水豐沛,最濕潤,年平均氣溫高
第三課時
[復習提問]南美洲的地形有何特征?氣候有何特征?
(設問)南美洲西部高大的落基山對南美洲的河流有什么影響呢?
五、美洲的河流
1、引導學生在“北美洲地形圖”和“南美洲地形圖”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和亞馬孫河的位置。
2、展示表格,學生討論比較兩條河流,重點在于指導學生如何根據(jù)地圖來分析河流
河流發(fā)源地流向注入海洋主要流經國家長度
密西西比河
亞馬孫河
3、學生討論完成P30第5題
六、移民和經濟
1、學生自讀P31,思考材料后的問題,并回答:由此說明了美洲的居民組成有什么特點?
2、復習提問:世界上的國家按經濟發(fā)展水平可分為那兩種類型?美洲有哪些國家屬于發(fā)達國家?由此說明了美洲的經濟發(fā)展有什么特點?(不平衡)
3、結合教材講述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經濟發(fā)展的概況及經濟發(fā)展特色,并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上述國家的位置。突出三個國家發(fā)展經濟的共同點:以單一的商品出口為主
4、結合教材最后一段文字,講述美洲的經濟發(fā)展現(xiàn)狀
5、學生討論完成P32表格,教師點撥
[小結]學生小結,教師點撥
[作業(yè)布置]見基訓
[板書設計]
五、美洲的河流
六、移民和經濟
1、種族成分復雜,以移民為主
2、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3、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第三節(jié)真菌
每個老師在上課前需要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第三節(jié)真菌”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三節(jié)真菌
一、教學目標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說出霉菌和蘑菇的營養(yǎng)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點。3、學會用放大鏡觀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觀察能力。4、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二、重點和難點重點:1、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它們生命活動的特點。2、觀察能力的訓練。難點:真菌生殖方式的特點。三、課前準備教師:用橘皮、饅頭、面包片來培養(yǎng)青霉和曲霉,為每個小組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制作有關青霉、曲霉和蘑菇結構的CAI課件。指導學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擬孢子的傳播。學生:復習七年級上冊有關單細胞生物的內容中酵母菌的結構;查閱有關真菌的知識;制作孢子印。四、課時分配一課時五、--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三節(jié)真菌
觀看課件,生機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從生物圈的角度來認識真菌作用。
播放CAI課件,關重展現(xiàn)各種各樣的真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啟發(fā)學生思維,導入本節(jié)課的地內容。
各種各樣的真菌
學生根據(jù)觀看的課件內容,并觀察實物標本,結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見識以及自大搜集的資料,相互交流自己對真菌的了解。
提供實物標本及自己搜集的資料,參與學生討論,及時評價和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和課本外獲取信息的能力。
觀察與思考用放大鏡觀察培養(yǎng)皿中養(yǎng)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們的形態(tài)和顏色。觀察新鮮蘑菇的形態(tài)。
討論:1、青霉和曲霉在形態(tài)和顏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點?2、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容易采到蘑菇?這說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們的營養(yǎng)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提供長有長霉的面包和長有長霉的水果。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讓學生觀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結構圖,了解分們的形態(tài)結構。
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
學生回憶,結合新知識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出示酵母菌的插圖,與學生共同了解有關酵母菌的知識。
真菌的繁殖
觀察自己在課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進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態(tài)及作用,從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在課前指導學生制作新鮮蘑菇的孢子印、指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真菌是通過什么來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才能發(fā)育成新個體?了解真拉塔基亞的繁殖特點有什么意義呢?
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孢子的傳播過程。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章所學知識,了解一些食用菌養(yǎng)殖的過程和方法。
帶領學生做模擬實驗“孢子的傳播過程”。與學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真菌的繁殖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第三節(jié)功
第三節(jié)功
【學習目標】:
1、認識機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產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2、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S,并能進行有關的計算,知道功的單位是焦耳。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
難點: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
【學習過程】:
一、探究新知
任務一:認識功的概念
觀察教材P10圖9-20,你能找出這些機械的工作過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
共同點:
在力學中,如果對物體用了,并使物體沿移動了一段距離,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機械功,簡稱功。
任務二: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小組討論:
1、用力推石頭但沒推動。用的力是否產生了成效?為什么?
2、踢出去的足球,運動了幾十米。腳對滾動的足球是否做了功?為什么?
3、提著包沿水平方向行走。手是否對包做了功?為什么?
簡記:勞而無功、不勞無功、垂直無功
歸納機械做功不可缺少的兩個因素:
1.
2.
同位互相舉出一個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任務三:會進行功的計算
自學教材P10-P11
功的計算公式:W=,功的單位是
和。
自學P11例題
要求:先獨立完成,再對照課本上的解題過程。
小組交流:解題方法及心得
試著做P11第一題
小組內互相檢查、訂正
二、自我檢測
1、下列情況中做了功的是()
A.一個同學提著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了一段距離
B.一個木塊在水平光滑的地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C.舉重運動員舉著杠鈴在空中靜止不動
D.起重機把貨物向上提升了5m高
2、1J的功就是()
A.把質量是1kg的物體移動1m所做的功
B.把重1N的物體移動1m所做的功
C.把1N的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移動1m所做的功
D.在1N力的作用下物體在此力的方向上移動1m時,此力對物體做的功
3、某人從一樓登上四樓,第一次用了15S,第二次用了30S,這兩次登樓均是勻速,則人登樓做的功是()
A.第一次較多B.第二次較多
C.兩次一樣多D.無法判斷
4、在水平桌面上,將重20N的木塊沿直線勻速向前推了5m,所用的推力是4N,撤去推力后,木塊由于慣性又前進1m后停止,則推力做功J,重力做功J。
5、一工人用200N的水平拉力將重4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勻速拉動了20m,接著又杠著木箱前進了15m,然后杠著木箱上了3m高的二樓放下木箱,求這個過程中工人對木箱做了多少功?
6、用一個動滑輪將貨物勻速提升1m,已知貨物重500N,動滑輪重20N,不計繩重和摩擦,求:
1、人拉繩子的力是多少牛?
2、人拉繩子做了多少功?
三、系統(tǒng)總結
總結本節(jié)所學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解答計算題時的注意事項。構建功這一部分內容的知識網絡。
四、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
哪些問題自己還不理解:
評價本堂課自己的表現(xiàn)(自學過程是否投入、聽老師講課注意力是否集中、討論問題是否參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