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對小學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14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青藏高原對氣候的影響。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青藏高原對氣候的影響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地區(qū),介于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號稱世界的第三極。青藏高原所在地區(qū)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來到上新世更新世時,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斷擴張北移的印度洋推動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向亞洲大陸的南緣俯沖擠壓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為緯度低、地勢高、空氣密度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體積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溫涼,氣溫年較差不大、日較差大的高原季風氣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氣候。
一、青藏高原對西風氣流的阻擋作用
青藏高原阻擋了我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jīng)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qū)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cè)后轉(zhuǎn)變成了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云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兩支氣流最后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qū)氣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并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xiàn)大量降雪。
夏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qū)風力最小,天氣最穩(wěn)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濕氣流會為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qū)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
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濕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xiàn)云霧天氣;夏季由于處于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濕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xiàn)干旱。
二、青藏高原對冷暖氣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來自較高緯度地區(qū)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qū)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我國西北地區(qū),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干旱。
三、青藏高原對我國冬、夏季風的促進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東部地區(qū)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我國的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由于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如圖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亞季風環(huán)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范圍更廣。
四、青藏高原對我國華南地區(qū)降水的影響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qū),加上臺風的影響,我國華南地區(qū)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我國氣候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擴展閱讀
2017高考地理知識點:青藏高原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2017高考地理知識點:青藏高原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地區(qū),介于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號稱“世界的第三極”。青藏高原所在地區(qū)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來到上新世—更新世時,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斷擴張北移的印度洋推動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向亞洲大陸的南緣俯沖擠壓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為緯度低、地勢高、空氣密度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體積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溫涼,氣溫年較差不大、日較差大的高原季風氣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氣候。
一、青藏高原對西風氣流的阻擋作用
青藏高原阻擋了我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jīng)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qū)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cè)后轉(zhuǎn)變成了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云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這兩支氣流最后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qū)氣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并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xiàn)大量降雪。
夏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qū)風力最小,天氣最穩(wěn)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濕氣流會為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qū)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
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濕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xiàn)云霧天氣;夏季由于處于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濕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xiàn)干旱。
二、青藏高原對冷暖氣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來自較高緯度地區(qū)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qū)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我國西北地區(qū),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干旱。
三、青藏高原對我國冬、夏季風的促進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東部地區(qū)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我國的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由于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如圖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亞季風環(huán)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范圍更廣。
四、青藏高原對我國華南地區(qū)降水的影響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qū),加上臺風的影響,我國華南地區(qū)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我國氣候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您知道教案應該要怎么下筆嗎?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2019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1、巧記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黑子和耀斑增多時,會發(fā)出強烈的射電,干擾地球電離層,影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陽風放射出的高能帶電粒子流,沖擊地球磁場,使磁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帶電粒子流沖進地球大氣,被地球磁場捕獲,沿磁力線向地球兩磁極運動,與稀薄的大氣碰撞,產(chǎn)生極光。
2、如何判斷地球運動速度
a、受地球形狀的影響,地球自轉(zhuǎn)的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兩極為0,南北緯60的線速度為赤道處的一半,任意緯度的線速度為該緯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處的線速度。
b、地球自轉(zhuǎn)的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緯度都相等,均為15/小時。
c、地球公轉(zhuǎn)的線速度和角速度隨地球在繞日公轉(zhuǎn)軌道上的位置而不斷變化。位于近日點(1月初)時速度最快,位于遠日點(7月初)時速度最慢,平均線速度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為1/日。
3、高中地理日照圖中圖圖轉(zhuǎn)換過程中必須注意點
日照圖判讀過程中,無論是局部圖轉(zhuǎn)換為整體圖,還是組合圖轉(zhuǎn)換為常見圖,轉(zhuǎn)換時都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繪制轉(zhuǎn)換新圖時,一定要明確圖上點、線、面的空間關系。歸納起來主要有:
(1)地軸、直射點的太陽光線一定通過地球球心。
(2)太陽光線所示的平面為黃道平面,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成2326的夾角。
(3)各緯線圈與赤道平行、與各經(jīng)線相互垂直。
(4)各經(jīng)線都相交于南北兩極點。
(5)晨昏線與各緯線既可垂直,也可斜交;與極圈內(nèi)的各緯線還可相切、相離(極圈上出現(xiàn)極晝或極夜);平分赤道(即赤道與晨昏線的兩交點經(jīng)度相差180,即赤道晝夜平分);與各經(jīng)線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線把相交的各緯線圈分為晝弧和夜弧,根據(jù)晝弧和夜弧的長度(所跨經(jīng)度)可確定該緯線的晝夜長短;如果與各緯線垂直,則晨昏線必定通過南北兩個極點,且該日全球晝夜平分。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2)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2)
大氣
大氣受熱過程(1)大氣是指低層大氣,其高度不超過對流層頂。
(2)太陽輻射是大氣根本的熱源,地面(包括陸面和海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3)大氣不均勻受熱是大氣運動的主要原因,
大氣熱力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太陽輻射在穿過大氣層時,高層大氣中的氧原子、平流層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陽輻射中波長較短的紫外線。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陽輻射中波長較長的紅外線。因此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選擇性的。又由于太陽輻射中能量最強部分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因此大氣直接吸收的太陽輻射是很少的。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卻是隔熱層,把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絕大部分截留在大氣中,并通過大氣逆輻射又將熱量還給地面。人們把大氣的這種作用,稱為大氣的保溫作用。
據(jù)計算,如果沒有大氣,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18℃,實際為15℃。大氣的保溫作用,使地面溫度提高了33℃多。
(3)大氣熱力作用原理應用:
①陰天的白天氣溫比較低的原因?這主要是由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層阻擋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所以氣溫低。②晴朗的天空為什么是蔚藍色的?這是由于大氣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藍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氣分子散射。③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黃昏天空為什么是明亮的?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將太陽輻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黃昏雖然看不見太陽,但天空仍很明亮。④霜凍為什么出現(xiàn)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氣溫低)?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氣的保溫作弱,地面熱量迅速散失,氣溫隨之降低。⑤沙漠地區(qū)(晴天)為什么氣溫日較差大?沙漠地區(qū)晴天多,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氣溫高;夜晚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氣溫低。⑥青藏高原為什么是我國太陽輻射最強的地區(qū)?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陽輻射強。
(4)全球的熱量平衡
①多年平均來看,地球(地面和大氣)熱量收支平衡。②全球熱量平衡與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關系:第一、全球每年平均氣溫比較穩(wěn)定,有利于人類的生存與活動。第二、人類通過改變大氣的組成或改變地面的熱力狀況,可以影響大氣的熱力作用過程,從而改變局部地區(qū)甚至是全球的氣候。例如:人類向大氣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得大氣熱量的收支失去平衡,導致熱量平衡失調(diào),全球變暖;人類改變地面狀況(植被覆蓋狀況、水域面積等)可以影響地面獲得熱量的多少和改變地面輻射,而使局部小氣候發(fā)生改變。
(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
①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②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氣溫的時間分布:
(1)氣溫的日變化:
(1)氣溫年變化:(北半球為例,南半球相反)
氣溫的空間分布:
(1)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
(2)氣溫的水平分布:①緯度分布:氣溫都從低緯向兩極遞減:在南北半球上,無論7月或1月,這是一般規(guī)律,∵低緯地區(qū)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多,氣溫就高;高緯地區(qū)獲得太陽輻射能量少,氣溫就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qū):海南島②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南半球的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說明:南半球同緯度地區(qū)氣溫變化不大?!吣习肭蚝Q蟊缺卑肭驈V闊得多。③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北半球同一緯度上,一月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緯度上,冬季大陸氣溫比海洋低,夏季大陸氣溫比海洋高。:一陸南凸;高高低低。
④7月世界最熱在北緯20-30的沙漠地區(qū)。1月北半球最冷在西伯利亞。世界最低溫在南極洲大陸上。
氣溫年較差:
(1)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zhì);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2)變化規(guī)律:內(nèi)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3)氣溫年較差低緯小,高緯大(∵低緯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高緯相反)
(4)注意: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①緯度(緯度低氣溫高,緯度高氣溫低);②地形、地勢(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降低6℃。);③下墊面性質(zhì)(海陸位置、植被狀況);④天氣狀況(白天晴天比陰雨天氣溫高,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氣溫高)。
熱力環(huán)流
(1)概念: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是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2)形成:冷熱不均(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空氣的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大氣水平運動熱力環(huán)流。
(3)理解熱力環(huán)流應注意的問題:①氣壓是指單位面積上所承受的大氣柱的質(zhì)量,因此在同一地點,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②通常所說的高氣壓、低氣壓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氣壓高低狀況。比較氣壓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進行比較,垂直方向氣壓下面高于上面。③等壓面是空間氣壓值相等的各點所組成的面,等壓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壓區(qū);等壓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壓區(qū)。地面受熱均勻等壓面一般呈水平狀態(tài),地面受熱不均勻,則往往因其等壓面的上凸或下凹。④判斷氣壓高低,既要考慮高度因素又要結(jié)合等壓面的凹凸狀況。
(4)大氣運動在生活中的運用:①海陸風:受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影響形成的大氣運動形式。白天,在太陽照射下,陸地升溫快,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近地面氣壓降低(高空氣壓升高),形成海風;夜晚情況正好相反,空氣運動形成陸風。②山谷風: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氣強烈增溫,導致暖空氣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風。夜間因山坡空氣迅速冷卻,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風。
③城市風: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斷增多,工業(yè)發(fā)達,居民生活、工業(yè)生產(chǎn)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釋放大量的廢熱,導致城市氣溫高于郊區(qū),形成城市熱島。當大氣環(huán)流微弱時,由于城市熱島的存在,引起空氣在城市上升,在郊區(qū)下沉,在城市和郊區(qū)之間形成了小型的熱力環(huán)流,稱為城市風。研究城市風對于搞好城市環(huán)境保護有重要意義:污染嚴重的企業(yè)應布局在城市風下沉距離以外,綠化帶應布局在城市風下沉距離以內(nèi)。
(5)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①從熱力環(huán)流可以看出,冷熱不均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得水平面上產(chǎn)生了氣壓差異,從而促使大氣從氣壓高的地方流向氣壓低的地方。由此可見,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要認清影響風向的三種力的相互關系。②不同情況下風向特點: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熱力環(huán)流的性質(zhì)特點
(1)水平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平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
(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
(8)兩種性質(zhì)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
水平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
風的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叫風,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
風向:(1)風向-風的來向;
(2)風向與等壓線關系:①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zhuǎn)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②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zhuǎn)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
(3)根據(jù)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上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①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并且由高壓指向低壓②確定地轉(zhuǎn)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
等壓線圖的判讀
(1)等壓線圖:同一海拔高度上氣壓水平分布情況。
(2)等壓線圖判讀:首先識別氣壓場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斷風力大小和風向;最后分析天氣變化。
(3)判讀規(guī)律:
①等壓線的排列和數(shù)值:低壓中心(中心為上升氣流);高壓中心(中心為下沉氣流);高壓脊(線)類似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脊(脊線);低壓槽(線)類似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谷(槽線)②等壓線的疏密程度:(決定風力大小)等壓線密集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等壓線稀疏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墼诘葔壕€圖上判定風向(任意點)和天氣形勢:
A.在等壓線圖上,任一地點風向的畫法如下:
第一步在等壓線圖中,按要求畫出過該點的切線并做垂直于切線的虛線,箭頭由高壓指向低壓,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壓中心,用來表示氣壓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確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轉(zhuǎn)30~45角,畫出實線箭頭,即過該點的風向。以北半球為例如下圖:
B.天氣狀況:包括氣溫高低、濕度大小、風向、氣壓等指示。
a.由高緯吹向低緯的風寒冷干燥
b.由低緯吹向高緯的風溫暖濕潤
c.低氣壓過境時,多陰雨天氣;高氣壓控制下,天氣晴朗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1)大氣環(huán)流:
①概念:全球性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②作用:促進高低緯度間、海陸間的熱量和水汽交換,調(diào)整全球的水份和熱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氣候類型的形成。
(2)三圈環(huán)流及氣壓帶風帶:①影響因素:高低緯受熱不均、地轉(zhuǎn)偏向力;?、谇闆r:低緯環(huán)流(0~30),中緯環(huán)流(30~60),高緯環(huán)流(60~90);③地面表現(xiàn):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赤道低壓為軸南北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中間為風帶;④三圈環(huán)流(垂直分布)畫出右面三圈環(huán)流循環(huán)圖⑤氣壓帶、風帶(水平分布)畫出右面氣壓帶、風帶分布圖(北撇南捺)
⑥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窗口要避開東南方向;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窗口要避開東北方向。
(3)氣壓帶與風帶影響下的世界降水的地區(qū)差異:
(4)由于直射點的季節(jié)移動,引起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jié)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北半球冬、夏季節(jié)氣壓中心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1)海陸分布下氣壓帶、風帶特點:
?、倌习肭蚧旧铣蕩罘植迹驗槟习肭蚝Q竺娣e占優(yōu)勢②北半球氣壓帶斷裂成塊狀分布,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大,海陸相間分布
?。料募荆簛喼薮箨懮闲纬蓙喼薜蛪?,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B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季風環(huán)流①.概念:風向在一年內(nèi)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變化。也是大氣環(huán)流的組成部分,亞洲東部的季風環(huán)流最為典型。②.東亞季風最顯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陸亞歐大陸,東臨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陸熱力差異最大。
③.東亞季風與南亞季風對比:
④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jié)變化大,易有旱澇災,宜興修水利。
⑤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qū)(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A--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qū);冬干冷;夏濕熱
B--亞熱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qū);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C--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D--注意季風區(qū)城市工業(yè)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yè)的分布(盛行風的垂直郊外)。
E--季風區(qū)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業(yè)主要分布地區(qū)
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1)雨帶的移動:①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②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梅雨(準靜止鋒)③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反氣旋)④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jié)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2)雨季:北方雨季開始晚結(jié)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jié)束晚,雨季長。
(3)旱澇災害:
①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诟备弑币扑俣绕ㄏ募撅L弱),造成北旱南澇.
③我國水旱災害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鋒面天氣系統(tǒng)的特點
(1)概念:兩種性質(zhì)不同氣團之間的交界面
(2)鋒面的特點:①狹窄傾斜的過渡地帶;②兩側(cè)溫度、濕度差別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3)鋒面系統(tǒng)的分類及天氣
注意:①冷鋒過境雨區(qū)在鋒后,出現(xiàn)雨雪、降溫天氣。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zhuǎn)晴;②暖鋒過境雨區(qū)在鋒前,多為連續(xù)性降水。過境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zhuǎn)晴。
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天氣系統(tǒng)的特點
低壓、高壓是對天氣系統(tǒng)氣壓狀況的描述,氣旋、反氣旋是對天氣系統(tǒng)氣流狀況的描述。
由于低壓(氣旋)中心氣流上升形成云雨天氣,而高壓(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形成晴朗天氣。
(1)低壓(氣旋)系統(tǒng)
氣旋的氣流在水平方向上從四周流向中心,使氣旋中心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被迫上升??諝庠谏仙^程中溫度降低,其中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所以每當氣旋過境時,云量就會增多,常常出現(xiàn)陰雨天氣。夏秋季節(jié),在我國東南沿海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臺風,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fā)展的一種特殊形式。
(2)鋒面氣旋
地面氣旋一般與鋒面聯(lián)系在一起,稱為鋒面氣旋。鋒面氣旋是我國中高緯度地區(qū)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冬半年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十分常見,除整體自西向東移動外,還應注意比較冷鋒與暖鋒的移動速度。如果冷鋒移速較快,則冷鋒附近形成較窄的雨區(qū),并伴有大風降溫;暖鋒雨區(qū)較寬,持續(xù)時間也較長。若冷空氣勢力很強,冷鋒便追趕暖鋒,直至暖空氣完全被抬升,我國東部大部分地區(qū)被冷氣團占據(jù),氣溫明顯下降,云和降水逐漸消失,天氣以冷、晴、干為主。
一般氣旋是輻合上升系統(tǒng),特別是鋒面上氣流上升更為強烈,常常產(chǎn)生云、雨,甚至有暴雨、雷雨、大風天氣。一個成熟的鋒面氣旋的天氣模式是,氣旋的前方是寬闊的暖鋒云系及相伴隨的連續(xù)性降水天氣,氣旋的后方是比較狹窄的冷鋒云系的降水天氣,氣旋的中部(兩鋒之間)是暖鋒控制下的晴朗天氣。
(3)高壓(反氣旋)系統(tǒng)
反氣旋的氣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外流出后,垂直方向上高層的空氣就自上而下來補充,形成下沉氣流??諝庠谙鲁吝^程中溫度升高,其中所含水汽不易凝結(jié)。所以反氣旋控制的地區(qū),天氣晴朗。例如,我國北方廣大地區(qū),秋季經(jīng)常在高壓系統(tǒng)的控制下,出現(xiàn)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存在鋒面的低壓系統(tǒng),主要活動在中高緯度,多見于溫帶地區(qū),人們習慣稱之為鋒面氣旋。在我國北方中高緯度地區(qū),一般氣旋和鋒面聯(lián)系在一起。是我國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
(4)低壓系統(tǒng)(氣旋)、高壓系統(tǒng)(反氣旋)及其影響下的天氣比較
影響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判斷南北半球判斷熱量帶判斷雨型。
(1)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0℃(或15℃-有分亞熱帶沙漠劃分時)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①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②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③熱帶季風氣候:受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移動影響形成。主要分布在南亞地區(qū),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④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和信風交替控制。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nóng)業(yè)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重點區(qū)別: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①前者年雨量1500-2000mm而后者750-100mm;②前者的雨季是突變的,而后者的雨季是漸變的;③前者月降水量超過3個月,而后者的月降水量不超過3個月。
(2)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10℃,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
①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o40o大陸的西岸,受西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②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南北緯25o--35o大陸東岸,受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影響形成。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偏南風--高溫多雨。
重點區(qū)別:亞熱帶季風氣候是雨熱同期而地中海氣候雨熱不同期。
(3)溫帶與亞寒帶、寒帶氣候類型: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以下。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在0-10℃之間,分布在南北緯40o--60o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cè)),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②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o--55o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cè)),受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影響形成。冬季受冬季風影響,寒冷干燥;夏季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③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④針葉林氣候:最熱月均溫在10-20℃之間,分布在北緯50~70N,受極地大陸(海洋)氣團控制,冬寒長夏短暖⑤苔原氣候:最熱月均溫在0-10℃之間,分布北半球極地附近臨海,極地氣團控制,全年嚴寒。⑥冰原氣候:最熱月均溫在0℃以下,分布在南北半球極地附近內(nèi)陸,極地氣團控制,全年酷寒。
重點區(qū)別: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前者有明顯雨季(2-3個月),后者沒有。
(4)注意區(qū)別下列氣候:
①熱草與熱季:熱季年降水量>1500mm,月降水也多于熱草;
②亞季與溫季:亞季最冷月>0℃,溫季最冷月<0℃,只能在1月。
③溫季與溫大:用月降水量區(qū)別,溫季有2個月降水量>100mm。
④溫海與地中海:溫海最冷月>0℃,最熱月<20℃,降水分配較均勻,冬雨較多。
⑤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與北半球的亞季:降水柱狀圖特點相似(七月多雨),氣溫曲線不同。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⑴太陽輻射:是形成氣候的最基本因素。
⑵下墊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地面狀況不同直接影響大氣中的水熱狀況,表現(xiàn)在:
①海洋與陸地: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且比較集中。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分配較均勻。②地形:A對氣溫的影響: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山地比附近平原溫度低,溫度變化?。ㄈ蛰^差)。B對降水的影響: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山脈往往是氣候的分界線。③植被:裸地和植被覆蓋地不同。④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⑶大氣環(huán)流具有雙重性質(zhì):①大氣環(huán)流促進高低緯度間、海陸之間發(fā)生熱量交換和水分交換,調(diào)整全球熱量和水汽的分布,顯著影響各地氣候。大氣環(huán)流通過氣壓帶和風帶以及季風環(huán)流導致各地的降水時空分布,與緯度因素(太陽輻射因素)共同形成了各種氣候類型(水熱組全類型)。②大氣環(huán)流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xiàn)象。
⑷人類活動:①改變大氣成分和水汽含量(如CO2等增多,溫度升高),向大氣釋放熱量(如熱島效應)。②改變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興修水庫、植樹造林)影響氣候:
A良性的:a.修水庫,使庫區(qū)附近的大氣濕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緩和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調(diào)節(jié)氣候。b,人工造林,使風速減小,氣溫降低,濕度增大;防風固沙,保持水土。
B惡性的:①圍湖造田、排干沼澤,使生態(tài)平衡破壞,氣候惡化;②濫伐森林、濫墾草原,導致塵暴盛行,水土流失,水旱災害增多,氣候惡化。③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酸雨。
降水的類型
(1)對流雨:特點:強度大、歷時短,范圍小,常伴有暴風、雷雨。典型分布地:赤道地區(qū),我國夏季午后。實例:東南亞的對流雨。
(2)地形雨:特點:迎風坡,降水強度較大,降水豐富。例子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是西南季風的迎風坡,年降水量可達10000毫米;北側(cè)的背風地區(qū),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我國的雨極:是臺灣的火燒寮,位于臺灣東北部的山地,主要是地形雨。背風坡典型區(qū):大分水嶺西側(cè);南美安第斯山東側(cè);臺灣山脈西側(cè)的臺灣海峽。
(3)鋒面雨:特點:強度小、歷時長、范圍大鋒面雨是我國主要的降水類型。實例:我國夏季主要的降水類型,
(4)臺風雨:特點:強度很大,多為暴雨,且伴有狂風、雷電。典型分布地區(qū):夏秋季,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
降水的時間變化
(1)全年多雨型:熱雨2000毫米;溫海700~1000毫米。
(2)冬季多雨型:地中海氣候300~1000毫米。
(3)夏季多雨型:熱草-﹤1500mm;熱季-﹥1500mm;亞季1000mm,溫季500~1000mm,溫大--300mm。
(4)全年少雨型:熱沙﹤200毫米;苔原、冰原氣候﹤250毫米。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⑴赤道多雨帶: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分布在赤道及兩側(cè),全球降水最多地帶,對流雨為主;因為氣溫高,海面廣,形成赤道低氣壓帶,以上升氣流為主。
⑵副熱帶少雨帶: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下,分布在副熱帶大陸西岸和內(nèi)陸(也可說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nèi)陸);因為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空氣,以下沉氣流為主,所以降水少,加上氣溫高,使其蒸發(fā)旺盛,因而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形成干旱、半干旱區(qū)的沙漠地區(qū)。此地帶的大陸東岸,受夏季風、臺風等影響,降水豐富。
⑶溫帶多雨帶: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較多,以鋒面雨、氣旋雨為主;分布于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受西風帶控制,東岸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較多。
⑷極地少雨帶: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受極地高氣壓帶控制,下沉氣流,降水少??梢哉f是地球絕對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但因氣溫低,蒸發(fā)量小于降水量,所以仍是濕潤地帶。
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
臺風災害防御措施:加強臺風監(jiān)測,及時發(fā)布臺風預報或警報,及時組織大家做好抗臺風工作。
暴雨澇災防御措施:利用氣象衛(wèi)星對暴雨、洪水進行監(jiān)測,提高預報正確率,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修建分洪區(qū)(或滯洪、蓄洪區(qū)等)。非工程措施:洪泛區(qū)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警系統(tǒng);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旱災防御措施:①實行農(nóng)林牧相結(jié)合的農(nóng)業(yè)結(jié)構,改善干旱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②種植耐旱作物;③開展農(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發(fā)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提醒有關部門做好防寒準備。
主要的大氣環(huán)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臭氧)、酸雨(SO2、氮氧化物)
溫室效應
(1)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
(2)濫砍濫伐森林光合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
(3)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fā)生變化經(jīng)濟結(jié)構發(fā)生調(diào)整(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結(jié)構調(diào)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yè)生產(chǎn)地域縮小,糧食減產(chǎn)。)
(4)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qū)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qū)地下水水質(zhì)變壞。
綠化的環(huán)境效益:
(1)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2)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diào)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3)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huán)境。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3)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在上課時充分理解所教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寫好一份優(yōu)質(zhì)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3)》,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3)水循環(huán):
(1)動力:太陽輻射、重力、水的三相變化等。
(2)水循環(huán)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有:蒸發(fā)蒸騰、水汽輸送、凝結(jié)降水、徑流、下滲。
(3)類型:海陸間循環(huán)、陸地內(nèi)循環(huán)、海上內(nèi)循環(huán)
(4)水循環(huán)的重要意義:a、維持全球水量平衡;b、更新陸地淡水資源;c、調(diào)節(jié)全球熱量平衡;d、塑造地表形態(tài)
(5)人類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fā)、降水環(huán)節(jié)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diào)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1)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br> (2)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3)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diào)蓄作用。見圖
(4)等潛水位線的判讀:
①等潛水位線是指某地潛水面的海拔高度。②潛水面是一個自由水面,隨地勢起伏,略有起伏。同一地區(qū),天氣晴朗、氣溫高時,潛水位低,陰雨天、氣溫低時,潛水位高。③判斷潛水埋藏深度:一地海拔高度與該地的等潛水位線的海拔高度之差為該地潛水的埋藏探度。④判讀潛水與河流水的互補關系:數(shù)值大,潛水位高,對應地的地勢也高;數(shù)值小,潛水位低,對應地的地勢也低。右圖中的河水自地勢高處流向地勢低處,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a圖中河流兩岸的潛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潛水補給河流。b圖中河流兩岸的潛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補給潛水.(箭頭表示潛水流向,垂直等潛水線,從高處流向低處)
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1)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2)我國西北地區(qū)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我國河流的流量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較大,西歐地區(qū)和熱帶雨林氣候區(qū)的河流流量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較小。
世界和我國的河流、湖泊(1)河流
(2)湖泊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一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一蘇必利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一貝加爾湖;非洲面積最大的湖一維多利亞湖;非洲最深的湖一坦噶尼喀湖;世界最低的湖一死海;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一鄱陽湖;我國最大的湖泊和咸水湖一青海湖;我國著名的火口湖一白頭山天池。
人類對水循環(huán)原理的應用
(1)水循環(huán)主要有四個環(huán)節(jié):蒸發(fā)、水汽輸送、降水和徑流輸送。
(2)不合理利用:人類活動如果忽視了該地區(qū)水循環(huán)的規(guī)律,不恰當?shù)馗淖兯臅r間和空間分布,如大面積地濫伐森林,大面積地排干湖泊和沼澤,過度抽取地下水,都會給生產(chǎn)生活帶來不利影響。例如、l998年夏長江流域出現(xiàn)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其主要原因,一是氣候異常變化,二是人類活動大面積毀壞森林和大面積圍湖造田(如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所造成的。
海水等溫線的判讀:
①判斷南北半球(往北溫度降低是北半球)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fā)(支出)、洋流
洋流
(1)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2)分布(畫一畫洋流分布模式圖):①中低緯度海區(qū),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huán)流(反氣旋型洋流),②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③北半球中高緯海區(qū),形成逆時針方向大洋環(huán)流(氣旋型);④
⑤南半球4060度海區(qū)形成西風漂流。⑥中、低緯度大陸東側(cè)為暖流,西側(cè)為寒流;中高緯度大陸東側(cè)為寒流,西側(cè)為暖流。
(3)理環(huán)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暖流(比流經(jīng)地區(qū)溫度高)增溫增濕作用,如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
寒流(比流經(jīng)地區(qū)溫度低)有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和秘魯沿岸荒漠的形成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注意:中在大陸架的原因:A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B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yǎng)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③影響航海:順流增速節(jié)能。但海霧影響能見度,影響航行安全。④影響海洋污染:加快了凈化速度,擴大了污染范圍
海洋資源類型:海水可直接作工業(yè)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
⑴海洋化學資源:海鹽
⑵海洋生物資源:有魚、蝦、貝、藻等,捕撈活動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個海域。除了直接捕撈外,通過養(yǎng)殖、增殖等還可實現(xiàn)可持續(xù)利用。
⑶海底礦產(chǎn)資源:
①大陸架海底:石油、天然氣、煤、硫、磷等。②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chǎn)。③海盆:深海錳結(jié)核,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chǎn)資源。
⑷海洋能源:可再生、無污染;但能量密度小。具有商業(yè)開發(fā)價值的是潮沙發(fā)電和波浪發(fā)電,但也投資較大,效益不高
海洋環(huán)境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多變的海洋氣象狀況和海水運動;深海的黑暗、高壓、低溫、缺氧環(huán)境;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力大,對工程材料和結(jié)構有嚴格要求。海洋空間資源開發(fā)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投入依賴性大(投資高、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海洋資源利用方式:凡是在陸地上進行的產(chǎn)業(yè)活動,都有可能在海洋中進行。
①交通運輸:海港碼頭、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②生產(chǎn)空間:海上電站、工業(yè)人工島、海上石油城、圍海造地、海洋牧場。③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海底電纜。④儲藏空間: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
20世紀初開辟通往南北極的航線,巴拿馬、蘇伊士運河相繼開通,人類能夠駛?cè)肴魏魏S?br> 中國瀕臨的海洋:東臨四海一洋:渤海、黃海、東海(包括臺灣海峽)、南海;太平洋(臺灣東海岸直臨)。
兩個內(nèi)海:渤海(山東、遼東半島環(huán)抱)和瓊州海峽(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還臨北部灣。
島嶼: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舟山群島;南海諸島等6500多個。9/10在東海、南海。
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成因:海域廣闊,自北而南我國海域跨越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沿海大陸架面積寬而淺,陽光直射海底,海水溫度適中,適宜多種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
舟山漁場最大。成因:處于大陸海岸的中間位置,位置適中,有長江、錢塘江等河流注入,帶來豐富的有機質(zhì)和營養(yǎng)鹽類,浮游生物大量生長,為魚類提供充足鉺料;有寒暖流交匯,是多種經(jīng)濟魚類回游必經(jīng)之路。
海洋養(yǎng)殖業(yè):在淺海灘涂上,種植海帶,放牧蝦群,
長蘆鹽場最著名,是中國最大鹽場(成因:有平坦的海灘和利于蒸發(fā)的天氣);南方有海南島的鶯歌海鹽場,臺灣的布袋鹽場等(因為處于背風地帶,降水相對較少,晴天多,蒸發(fā)旺盛)。
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會減弱太陽光透入海水的能力,影響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干擾浮游生物的攝食、繁殖和生長。我國海洋污染以石油污染危害最大。
赤潮:指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短時間發(fā)生突發(fā)性的增殖和聚集,引起水體變色和水質(zhì)惡化的現(xiàn)象。有自然因素作用,現(xiàn)在人類無節(jié)制地向海洋排放、傾倒廢棄物是目前赤潮時有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海洋生態(tài)破壞破壞原因:由人類生產(chǎn)活動(工程建設和漁業(yè)生產(chǎn)的圍墾、濫捕)以及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引起。
海洋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恢復和改善近岸海域的水質(zhì)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jié)構、推行清潔生產(chǎn),加強法制,依靠科技,強化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刂妻r(nóng)業(yè)面源污染和海水養(yǎng)殖污染。嚴格控制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止海上傾廢和海上石油污染。
海洋生態(tài)保護的主要措施:
建設海洋生態(tài)保護區(qū),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防止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全面惡化。建設沿海防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