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8初二語文上冊杜甫詩三首創(chuàng)新教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語文上冊杜甫詩三首創(chuàng)新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語文互動式閱讀教學設計
課題杜甫詩三首課型新授課課時安排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圖板書設計
教
學
目
標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并能默寫這首詩。
2.領會詩的思想內容。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體會卒章顯志的特點。
2.培養(yǎng)對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興趣。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婦哭訴苦難戰(zhàn)爭給老百姓的深重災難
老婦自請服役
1.字詞
吏逾一何前致詞
戍偷生老嫗幽咽
重
點1.讓學生反復誦讀這首詩,在誦讀中體味詩篇的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
2.理解詩歌的獨特表達手法。
難
點1.引導學生在思想上超越時空,與古代作者對話,領會他們的思想感情。
2.詩歌所描寫的時代背景。
教法點撥法、串講法、誦讀法、問答法
師生互動設計教學札記
主備人:輔備人:領導審核;教者:授課時間:
相關推薦
杜甫詩三首
杜甫詩三首
教學要求:
1、了解詩人生平。
2、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望岳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兀弧扒唷保柑┥街?,“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板書設計:
遠望
望岳近望
細望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春望》賞析
教學過程: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于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遍_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xù)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氣氛。此聯(lián)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皣啤睂Α俺谴骸?,兩意相反?!皣啤钡念j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皣啤敝吕^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lián)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guī),濃濃淡淡,動奪天巧?!薄短埔艄锖灐肪砭?br>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兀倚挪煌?,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鞍装l(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板書設計:
春望
憂國---------------思親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石壕吏》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
1.質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jù)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jù)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板書設計: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婦哭訴苦難戰(zhàn)爭給老百姓的災難深重
老婦自請服役
教學后記:學生對詩人生平的了解,對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理解較好。能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綜合性學習五:蓮文化的魅力
訓練要求:
1、欣賞蓮花,了解蓮花。
2、描畫蓮花。
3、寫作。
訓練時間:7課時
.杜甫詩三首教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甫詩三首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杜甫詩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教案225.杜甫詩三首
一、導入: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創(chuàng)痍,詩中圣哲。滿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
同學們,這些對聯(lián)中指的人物是誰呢?對,是杜甫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作者簡介:
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1400多首詩。這些詩像一面鏡子,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自李唐以來,他的詩歌即被公認為“史詩”,詩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詩宗,被尊稱為“詩圣”。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漫游時期: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三、教學過程:
《望岳》
1.介紹寫作背景: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介紹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多數(shù)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為主而雜有長短句的;平仄沒有嚴格的限定,體現(xiàn)自由的抑揚韻律;用韻比較自由,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從句式方面看,古詩一般四字為二二式,五字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為二二二一式,有時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況。《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詩,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br> 3.整體感知。
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4.逐句分析。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兀弧扒唷?,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5.總結。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板書設計:
遠望
望岳近望
仰望
《春望》賞析
1.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2.介紹近體詩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說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說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lián),頭兩句叫首聯(lián),三、四句叫頷聯(lián),五、六句叫頸聯(lián),七、八句叫尾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3.整體感知: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氣氛。此聯(lián)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皣啤睂Α俺谴骸保瑑梢庀喾??!皣啤钡念j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兀倚挪煌ǎ肽钸h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鞍装l(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關于表現(xiàn)手法:
A.觸景傷懷,移情于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
B.一字傳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凄涼?!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xiàn)了詩歌語言的動態(tài)美,寄托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板書設計:
春望
憂國---------------思親
《石壕吏》
1.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zhàn)亂后的故鄉(xiāng)??墒遣坏絻蓚€月,形勢發(fā)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jù)這番經(jīng)歷寫成的。三吏三別:《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jié)生動而流傳最廣。
2.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jié),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老婦致詞又可分為兩層:5~16句老婦人敘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婦人主動請求從軍。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的意境,把握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學生根據(jù)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3.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說明是夜里突然襲捕,令人驚駭)捉人。老頭越過墻走,老婦出門看(突出老婦機警,掩護老頭逃走)。(事情發(fā)生的地點、時間及起因)
差役吼叫多么兇狠,老婦人啼哭多么痛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讓家庭快些脫離危險,說明河陽戰(zhàn)事緊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詩人獨與老頭告別,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4.分析人物形象
提問:詩中有幾個人物?他們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老嫗、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xiàn),中間便隱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態(tài)度蠻橫,兇暴無比。
5.教師引導學生歸納詩歌的思想內容,并分析詩歌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書設計:
石壕吏
差吏夜捉人
老婦哭訴苦難戰(zhàn)爭給老百姓的災難深重
老婦自請服役
教學后記:學生對詩人生平的了解,對融情于景的表現(xiàn)手法理解較好。能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
杜甫詩三首教學案
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寫教案課件,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是時候對自己教案課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甫詩三首教學案”,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杜甫詩三首教學案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朗讀并且背誦全詩
3、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并且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作的“詩史”特點。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岱宗()決眥()搔更短()不勝簪()
2、填空
杜甫,字,是我國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學習《望岳》
1)情境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2)介紹作者有關知識。
3)檢查預習情況
4)整體感知
a、播放錄音《望岳》,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jié)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jié)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d、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意境美。
5)探究賞析《望岳》
a、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點撥(多媒體投影):
b、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蕩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c、作者當時為什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呢?
d、合作探究: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2學習《春望》
1)整體感知
a、播放錄音《春望》,學生朗讀。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感。
b、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評議,教師從節(jié)奏、語調、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導。
c、師生同讀,同時多媒體顯示朗讀節(jié)奏、重音,要求學生讀出感情。
d、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竟境美。
2)、學生分組討論與交流:這首詩與《望岳》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詩歌風格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3)、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為上、下聯(lián)的開頭,試寫一組對偶句。
4)、有人將“國破山河在”一句中的兩個字調換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條保護環(huán)境的警示語,你能寫出這個句子嗎?
5)、把這兩首詩譯成現(xiàn)代詩歌,盡量做到押韻。
6)、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三鞏固練習
1、給下面的詩句劃分節(jié)拍。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2、自選角度品析下列詩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4、閱讀做題: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詩中寫詩人近觀泰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最后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xiàn)了詩人__________的理想和壯志。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這首詩以“好雨”開頭,請說明作者稱贊春雨的原因:
2.這首詩的第二聯(lián),第三聯(lián)分別從哪種感覺來寫春雨?
3.你認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25杜甫詩三首
教學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朗讀并且背誦全詩
3、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4、改寫并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教學重點
朗讀并且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作的“詩史”特點。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導學
填空
1、“聽婦前致詞”中“聽”者是:__________,婦致詞的對象是:__________。
2、詩中表現(xiàn)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現(xiàn)戰(zhàn)爭慘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詩中表現(xiàn)戰(zhàn)爭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苦難的句子是:__________。
4、詩中能概括全詩事件的一句詩是__________。
二、研討學習:
1、溫故知新
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2、《學習石壕吏》
1)、背景簡介: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唐肅宗乾元年(758)。當時唐軍60萬在鄴城被叛軍打敗,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便在四處大肆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亂爆發(fā)以后,曾被叛軍俘虜,夾在難民當中奔走,這一年,他從華州往洛陽探視,在返回華州途中親見差吏將老人、少年、結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統(tǒng)統(tǒng)抓去當兵,心情沉痛激憤,就創(chuàng)作出了《三吏》、《三別》。這組詩篇鏡子般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2)、詩題解釋:石壕:也叫石壕鎮(zhèn),現(xiàn)河南省三門峽市東南。吏:小官,這里指差役。
3)分組表演,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xiàn)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a、邊讀邊思考:整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b、研讀欣賞:官差為什么要夜捉人呢?能不能把“有吏夜捉人”改為“有吏夜征兵”呢?(學生自由發(fā)言,師生共同點評)
c、深思明辨:有人認為老婦人的致詞一段是老婦人一氣呵成的抒情獨白呢,有人認為老婦人的致詞是在官差的步步緊逼下斷斷續(xù)續(xù)的說出來的,你認為呢?(引導學生結合詩作的背景來談,善于從詩作中找到依據(jù))
d、分組準備表演:教師提示注意分配好角色,注意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腔調、神態(tài)動作等。學生分組準備5--10分鐘。
e、分組上臺表演:師生點評,結合詩作指出哪些表演到位,與詩作描寫不符,哪些表演逼真,與詩作描寫的不相符合。以后上臺的小組注意克服前面的不足。約10—20分鐘,3—4個小組表演。
4)研讀探究
a、情感熏陶: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老嫗一家的狀況,老嫗一家的狀況又反映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詩史特點)?如果你是那個官差,你還會把老嫗抓走嗎?為什么?
b、老嫗是被迫還是自愿去應差服役?最終到底被抓走沒有?
c、展開想象:老嫗被抓走后,老翁回來了,一家人會怎么樣?第二天告別時,老翁又會怎么做,
d、理解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進而理解學習本詩的藝術特點。
教師過渡:本詩語言精煉。全詩僅用二十四句,就寫出了典型性很強的環(huán)境、人物和情節(jié),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蘊含了詩人矛盾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為什么這首詩能夠以非常少的語句表達非常豐富的內容呢?
三鞏固練習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________,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________,________。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1、給空白處填上完整的詩句。
2、對這首詩開頭前四句的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1段寫捉人的差役乘著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來。
b.第2段交代故事的發(fā)生,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c.第3、4段,寫老翁逃跑避難,老婦出門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長期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的情景。
3、詩中描寫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戰(zhàn)爭之慘烈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說明老婦已被官吏捉走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
4、“婦人”致詞分為三層,用“‖”在文中標出層次,并歸納層意。
第一層: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層: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層: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這首詩是體現(xiàn)杜甫現(xiàn)實主義的重要詩篇之一,此詩反映的社會狀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杜甫詩三首
學習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朗讀并且背誦全詩
3、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朗讀并且背誦詩歌
學習難點
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作的“詩史”特點。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岱宗()決眥()搔更短()不勝簪()
2、填空
杜甫,字,是我國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了唐朝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
二、研討學習:
1.學習《望岳》
1)介紹作者有關知識。
2)檢查預習情況
3)整體感知
a、朗讀詩歌。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感。
b、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意境美。
4)探究賞析《望岳》
a、思考討論,這首詩歌描寫了泰山怎樣的特點?從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來?
b、全詩中最讓你感到心胸激蕩的兩句?說說偏愛這兩句的理由。
c、作者當時為什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呢?
d、合作探究: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
2學習《春望》
1)整體感知
a、朗讀詩歌。注意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感。
b、分組朗讀交流,理解詩歌的意境美。
2)、分組討論與交流:這首詩與《望岳》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詩歌風格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3)、分別以這兩首詩的題目為上、下聯(lián)的開頭,試寫一組對偶句。
4)、有人將“國破山河在”一句中的兩個字調換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條保護環(huán)境的警示語,你能寫出這個句子嗎?
5)、把這兩首詩譯成現(xiàn)代詩歌,盡量做到押韻。
6)、朗讀背誦這兩首詩。
三鞏固練習
1、給下面的詩句劃分節(jié)拍。
(1)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2、自選角度品析下列詩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4、閱讀做題: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詩中寫詩人近觀泰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
(2)最后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xiàn)了詩人__________的理想和壯志。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這首詩以“好雨”開頭,請說明作者稱贊春雨的原因:
2.這首詩的第二聯(lián),第三聯(lián)分別從哪種感覺來寫春雨?
3.你認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25杜甫詩三首
學習目標:
1、領會詩歌的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和詩歌的修辭方式。
2、朗讀并且背誦全詩
3、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4、改寫并表演詩歌,體味詩歌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學習重點
朗讀并且背誦詩歌
學習難點
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詩作的“詩史”特點。
學習過程:
一、預習自學
填空
1、“聽婦前致詞”中“聽”者是:__________,婦致詞的對象是:__________。
2、詩中表現(xiàn)兵役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現(xiàn)戰(zhàn)爭慘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詩中表現(xiàn)戰(zhàn)爭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苦難的句子是:__________。
4、詩中能概括全詩事件的一句詩是__________。
二、研討學習:
1、溫故知新
背誦詩歌。
2、《學習石壕吏》
1)分組表演,理解詩作的思想內容,再現(xiàn)詩作的意境畫面,品味詩作的思想感情。
a、邊讀邊思考:整首詩敘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b、研讀欣賞:官差為什么要夜捉人呢?能不能把“有吏夜捉人”改為“有吏夜征兵”呢?
c、深思明辨:有人認為老婦人的致詞一段是老婦人一氣呵成的抒情獨白呢,有人認為老婦人的致詞是在官差的步步緊逼下斷斷續(xù)續(xù)的說出來的,你認為呢?
d、分組準備表演:
e、分組上臺表演:
4)研讀探究
a、情感熏陶: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老嫗一家的狀況,老嫗一家的狀況又反映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詩史特點)?如果你是那個官差,你還會把老嫗抓走嗎?為什么?
b、老嫗是被迫還是自愿去應差服役?最終到底被抓走沒有?
c、展開想象:老嫗被抓走后,老翁回來了,一家人會怎么樣?第二天告別時,老翁又會怎么做?
d、理解體會蘊含在詩作中的思想感情,進而理解學習本詩的藝術特點。
思考:為什么這首詩能夠以非常少的語句表達非常豐富的內容呢?
三鞏固練習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________,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________,________。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1、給空白處填上完整的詩句。
2、對這首詩開頭前四句的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1段寫捉人的差役乘著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來。
b.第2段交代故事的發(fā)生,預示將有一場災難降臨。
c.第3、4段,寫老翁逃跑避難,老婦出門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長期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的情景。
3、詩中描寫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戰(zhàn)爭之慘烈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說明老婦已被官吏捉走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
4、“婦人”致詞分為三層,用“‖”在文中標出層次,并歸納層意。
第一層: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層: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層: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這首詩是體現(xiàn)杜甫現(xiàn)實主義的重要詩篇之一,此詩反映的社會狀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杜甫詩三首》答案第一課時二5)a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泰山地域之廣闊(齊魯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鐘神秀),山勢之高峻(陰陽割昏曉;會當凌色頂,一賢眾山?。(多媒體投影):唐朝盛世。詩人年輕,意氣風發(fā)。漫游泰山,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進而透露出詩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
2.2)(多媒體投影):《望》詩人借寫泰山抒發(fā)自己的壯志豪情;《春》抒發(fā)的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感情。
3(多媒體投影)示例:《望岳》敘寫少年志,《春望》抒盡家國愁。)
4)(明確:國在山河破)
三1知時節(jié)(或當春乃發(fā)生)
2第二聯(lián)從聽覺,第三聯(lián)從視覺。
3“潛”字用得好。這個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雨悄無聲息的特點。
第二課時二2.3)a(有吏夜捉人)本詩中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個“夜”字作“捉”的時間狀語,含義就更豐富了。4)d在討論發(fā)言的基礎上歸結:本詩在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上運用了“藏問于答、明暗結合”,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但并沒復寫吏的蠻橫兇暴,而是從老婦的致詞中暗示出來。
三鞏固練習1、老翁逾墻走 存者且偷生 急應河陽役 猶得備晨炊
2、a
3、三男鄴城戌 二男新戰(zhàn)死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4、……新戰(zhàn)死‖……無完裙?!?br>
第一層:三男全被征。第二層:家中情況。第三層:老婦自請服役。
5、安史之亂中,差吏的橫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難
1、(1)豈?。?)挨次
2、不行。上邊有“縣小更無丁”一句說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親送行。
3、客即杜甫
4、表達了作者對應征“中男”的無限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