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1-18鑒賞詩歌技巧。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高中教師教學。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鑒賞詩歌技巧”,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鑒賞詩歌技巧
一、考點解析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xiàn)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復、互文等。
對修辭手法的鑒賞,就是要明確辨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于塑造形象、表現(xiàn)情感和體現(xiàn)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比喻能將抽象化為具體,能將無形化為有形。例如寫“愁”:李后主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江水寫愁,則使人想見愁意之漫長。
②夸張夸張就是為了突出和強調(diào)某種事物或事物的某種特征,借助于想象,對它進行夸大或縮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氣氛,增強聯(lián)想,給人啟示。如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痹娭械摹叭f里”“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夸張,正是這些夸張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茍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③擬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如劉頒《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痹娭袑ⅰ澳巷L”人格化,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④對比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xiàn)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qū)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比娡ㄟ^陶者和富家的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2)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疾榈闹攸c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手法有:對照、襯托、渲染、烘托、用典、鋪墊、象征、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托物言志、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等。
①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贝嗽娨悦纷杂鳎\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xiàn)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②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diào)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③烘托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指從側(cè)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痹娭袑懙搅嘶洹⒃鲁觥ⅧB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畫面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
④動和靜藝術創(chuàng)作中離不開動態(tài)描寫和靜態(tài)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⑤虛和實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以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如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泛說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是虛寫;后兩句描寫滿湖蓮葉荷花在朝陽的輝映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艷紅和諧地搭配著,是實寫。全詩虛實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fā)。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⑦對照又稱對比,就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敘,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xiàn)手法。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的一、二句中,霜天、殘月是冷色,江楓、漁火是暖色,這是色彩的對照。這一對照營造出了一種孤寂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二、疑難突破
(1)高考對古代詩歌鑒賞的考查著眼于“讀懂”詩歌。備考應以“讀懂”作為基本點和突破口。對于本課時考點的復習,應注意:全面了解古典詩歌的表達技巧的分類和具體手法的內(nèi)涵;同時,還要注意區(qū)別容易混淆的表現(xiàn)手法,特別是其中的修辭手法,如借代和借喻、對比與襯托、比喻和比擬等。
(2)答題的思路應全面、明確。表達技巧是服務于思想感情的表達的,因而,在答題時,不僅要考慮該手法對句意呈現(xiàn)的作用,還要特別關注其對詩歌感情、意趣等表現(xiàn)的促進作用。三、專項練習
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白牡丹
韋莊
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須慚傅粉郎。
昨夜月明渾如水,入門唯覺一庭香。
全詩用虛寫的手法描寫白牡丹,請結合詩中景物分析這種表達手法。
2.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春思
賈至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詩歌在景物描寫和感情抒發(fā)上各據(jù)特色,試從表達技巧上作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觀祈雨
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題目是“觀祈雨”,但寫祈雨情景的只有一句:,然后詩人用的手法,寫鄉(xiāng)民與朱門對天氣的擔憂,從而揭露朱門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詩人對鄉(xiāng)農(nóng)的情感:
4.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①詩中的“可憐”的意思是什么?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買炭翁》)”和“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中“可憐”意思是否一樣?請作簡要分析。
②詩人對賈生(賈誼)的評價是什么?體現(xiàn)了詩人什么感情?
③這首詩用了先揚后抑的寫作手法,試作分析。
5.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寄左省杜拾遺
岑參
聯(lián)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發(fā)悲花落,青云羨鳥飛。
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清人紀昀在《瀛奎律髓》卷二評價這首詩說:“五六寓意深微,末二句語尤婉至。圣朝既以為無闕,則諫書不得不稀矣,非頌語,乃憤語也?!背浞挚隙诉@首詩的諷刺意義。請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手法。
6.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落日悵望
馬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一何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情景交融是抒情詩最主要的表達方法,但這首詩卻是情與景分開來寫,試作簡要分析。
7.閱讀下面首詩歌,回答后面問題。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開頭兩句描寫了小松怎樣的特征?
答:
(2).從整體構思看,本詩采用的藝術手法是什么?請說說你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答:
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蘋埋幽徑,晉代衣冠咸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此詩作于天寶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分析尾聯(lián)的修辭效果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問:下片“揀盡寒枝不肯棲”采用的是____的修辭方法和____的表現(xiàn)手法,表面上寫的是__________,但實際上卻寫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0、閱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回答問題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問:詩的后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1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選一)[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①送青來。
【注】①排闥:闖進門來。闥,小門。
問:“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結合全詩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問:第一、二聯(lián)是怎樣表現(xiàn)夜色之美?
13、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上看山
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shù)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tài),后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問:分析一下這首詩的表達技巧。
14、閱讀孟郊的《游子吟》回答問題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問:“寸草心”、“三春暉”用了什么手法?說明了什么?
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咸陽城西樓晚眺(唐)許諢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問:頷聯(lián)寫云生日落,一陣涼風吹來,雨勢迫在眉睫?,F(xiàn)在多用“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一名句比喻什么?
參考答案
1.詩人用《桃花源記》中武陵人的典故,勸解朋友不能像武陵人一樣,要“須盡丘壑美”。暗寓對待事情不能嘗淺輒止、要堅持到底的哲理。語言雖淺白,含意卻很深遠。
2.詩的前兩句描寫春季的絢麗美景(青青草色、鵝黃楊柳、繽紛桃花、芬芳李花),是歡樂的景象;后兩句用比擬的修辭寫自己的愁思(東風不能吹愁,春日添加遺憾),是悲哀的感情。詩人用樂景寫哀情,利用對比,真切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哀愁
3.“簫管迎龍水廟前”、對比、不顧勞動人民疾苦,終年貪圖享樂、同情。
4.①這首詩的“可憐”是“可惜”的意思;《賣炭翁》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孔雀東南飛》中是“可愛”的意思。
②賈誼有才華,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
③詩的前兩句寫朝廷重賢,宣室召見,重新任用才華橫溢的賈生,是贊美,是揚;后兩句寫討論的是服藥求仙等虛無的事情,而不去探討天下百姓的問題,是諷刺,是抑。詩人用欲抑先揚的手法譏諷朝廷的昏庸和對賢臣的不重用。
5.詩的前四句,寫真摯的友誼。五六兩句,“悲花落”是悲嘆時光空逝,無所建樹;“羨鳥飛”是羨慕鳥可自由飛翔,自由鳴叫,反襯出沒有言論自由。尾聯(lián)有言外之意,反話正說,寓貶于褒,說明朝廷并不需要犯顏直諫的人,表現(xiàn)了詩人的憤慨之情。
6.、首聯(lián)寫詩人眼前景(孤云、歸鳥疾飛);頷聯(lián)寫情(滯留他鄉(xiāng),久久不歸);頸聯(lián)有遠及近寫景(夕陽、喬木、秋山);尾聯(lián)抒情(寫自知憔悴、不敢照水)。這樣兩句景,兩句情,相間而寫,層層遞進,表達詩人落寞惆悵的心緒。
7、(1).由小到大,生命力強。
(2).托物言志。該詩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諷喻時俗。小松初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之木,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輕策也能成就大業(yè)”的觀點;另一方面諷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淺、趨炎附勢的本質(zhì)。
【評說】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tài)度和對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
8、(簡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報國無門的傷痛,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9、擬人;虛實結合(或類比);孤鴻不愿選擇高枝棲息,寧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鴻自比,表現(xiàn)了自己遭到貶官后內(nèi)心的孤苦和清高。
10、后兩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皟伞?、“相”二字把人和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兩字更突出了詩人對山的喜愛。
11、該句使用了擬人的手法。(1分)寫開門見“山”,“兩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蒼翠的山色“送”進門來。(點明擬人具體內(nèi)容,1分)化靜為動,化無情為有情,賦予山以靈性,生動地寫出了田園風光的盎然生機。(2分)寫出了詩人身處其間的愉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這種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2分)
12、“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并體現(xiàn)出了它的清秀?!扮R”: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工作總結之家 www.DG15.Com)
13、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tài)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帮w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14、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陽光來比喻慈母的恩惠。說明慈母的厚愛,兒子是無以報答的。
15、“山雨欲來風滿樓”現(xiàn)在多比喻重大事變即將發(fā)生前的緊張氣氛?!?/p>
相關知識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課前預習1
班級:姓名: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這首詩寫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試簡要分析。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詩后的問題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試從景情關系的角度簡要分析詩中“滿”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遲,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載不動、許多愁”歷來為人所稱道,這一句好在哪里?請結合全詞簡要賞析。
課前預習2
班級:姓名:
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閱讀下面的一首詩,回答詩后的問題。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本詩運用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試分點加以簡要分析。
2、閱讀下面的一首詩,回答詩后的問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試分析這首詩中“動靜結合”的手法。
3、閱讀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問題
[清江引](秋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試分析這首詩中景與情的關系。
詩歌鑒賞復習教案(三)鑒賞復習解題指導-表達技巧類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有效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詩歌鑒賞復習教案(三)鑒賞復習解題指導-表達技巧類》,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詩歌鑒賞復習教案(三)鑒賞復習解題指導-表達技巧類
(三)表達技巧類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修辭方法、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文藝表現(xiàn)方法)、篇章結構。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
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體問題。
答題要領: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區(qū)分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表現(xiàn)手法角度,還是篇章結構,還是兼而有之。(1)必須準確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或何種技巧。
其次才是對相關表達技巧的具體的鑒賞。(2)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nèi)容,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3)說說作者采取這種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釋(4)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旨趣。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在鑒賞過程中的語言表述必須是將詩歌的意境解釋和形式技巧的鑒賞結合在一起的流暢優(yōu)美的賞析。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
賞析表現(xiàn)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例1、閱讀[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
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
鴻雁那①從北地來?
[注]①那:奈何,為什么。
【解答指導】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表達技巧,一般從這幾方面入手,看語言有沒有特點(淺易,通俗;典雅、莊重;悲壯、豪邁;清新,質(zhì)樸;委婉、生動;諷刺、詼諧等)??从袥]有用修辭??从袥]有用特別的表達手法,看結構上有無特點。頭腦中有了這幾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一對照詩句加以審視。從語言上看,出現(xiàn)了口語“那”,這首詩采用近似日??谡Z的形式,顯得淺近親切。從修辭上看,三四句采用對比,尾句還運用反問。從表達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卻委婉別致。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篩選,就可基本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答起來也就有路子,有話說了。解答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點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句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根有據(jù)。
答:
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一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后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
附常用關鍵詞:
1、修辭方法:
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動感人。
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xiàn)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shù)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nèi)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用典――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②引用神話故事③運用歷史故事。
互文――“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理解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xiàn)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
反復――疊字疊詞疊句。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diào)作用,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綿密曲折,音節(jié)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
排比――把內(nèi)容緊密關聯(lián)、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吨裰υ~》劉禹錫(「晴」表面上是說晴雨的「晴」,暗中卻又是在說情感的「情」,一語相關。)
2、表現(xiàn)手法:
⑴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fā)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于情景交融的鑒賞,關鍵在于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描寫技巧: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cè)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⑵文藝表現(xiàn)方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lián)想等。
比興手法――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zhì)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jīng)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
鋪陳――即《詩經(jīng)》表現(xiàn)手法中的“賦”?!百x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敘陳述。
象征――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lián)想的具體形象,表現(xiàn)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lián)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征。龍象征皇上最高權力,鳳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長治久安的象征,猿聲是旅人離分時的傷感的表現(xiàn),鶴是永生的化身,鴛鴦是愛情的象征,大雁給分離的情人帶來消息,知了象征復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寫秋天的詩中出現(xiàn),楊柳表示別離,蘭花是純潔的象征,牡丹是富貴的標志,“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xiàn)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
抑揚關系――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diào)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欲揚先抑]又叫先抑后揚,即文勢先下抑后上揚,或文意先貶抑后褒揚,猶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頂。
[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后抑,即文勢先高揚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揚后貶抑,好像瀑流,從高處飛瀉而下。
[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于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于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
3、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首句標目――開宗明義,直接點題。白居易說:“首句標其目”(《新樂府序》)。這個“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運用這種方法開頭,就為全文指明了“航標”。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曲筆入題――不馬上就觸到本題,開頭先來一個發(fā)端。運用的好,會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伏筆――是在文章的故事發(fā)生前對將要出現(xiàn)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當事件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再予以“回應”的寫作技巧。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nèi)部聯(lián)系、逆轉(zhuǎn)人物關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chǎn)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
照應――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文章要有頭有尾,前后內(nèi)容要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前面交待過的話,后面得有照應;后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文章前后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照應的作用。照應能使情節(jié)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溱。
卒章顯志――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
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zhuǎn)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鋪墊――在情節(jié)發(fā)生前的交代、暗示。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復習解題指導-表達技巧類
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不打無準備之仗,會提前做好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復習解題指導-表達技巧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詩歌鑒賞復習解題指導-表達技巧類
(三)表達技巧類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修辭方法、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文藝表現(xiàn)方法)、篇章結構。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
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體問題。
答題要領: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區(qū)分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表現(xiàn)手法角度,還是篇章結構,還是兼而有之。(1)必須準確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或何種技巧。
其次才是對相關表達技巧的具體的鑒賞。(2)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nèi)容,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3)說說作者采取這種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釋(4)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旨趣。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在鑒賞過程中的語言表述必須是將詩歌的意境解釋和形式技巧的鑒賞結合在一起的流暢優(yōu)美的賞析。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
賞析表現(xiàn)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例1、閱讀[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九月九日望鄉(xiāng)臺,
他席他鄉(xiāng)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
鴻雁那①從北地來?
[注]①那:奈何,為什么。
【解答指導】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表達技巧,一般從這幾方面入手,看語言有沒有特點(淺易,通俗;典雅、莊重;悲壯、豪邁;清新,質(zhì)樸;委婉、生動;諷刺、詼諧等)。看有沒有用修辭。看有沒有用特別的表達手法,看結構上有無特點。頭腦中有了這幾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一對照詩句加以審視。從語言上看,出現(xiàn)了口語“那”,這首詩采用近似日??谡Z的形式,顯得淺近親切。從修辭上看,三四句采用對比,尾句還運用反問。從表達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卻委婉別致。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篩選,就可基本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答起來也就有路子,有話說了。解答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點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句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根有據(jù)。
答:
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一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后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
附常用關鍵詞:
1、修辭方法:
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動感人。
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chǎn)生聯(lián)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xiàn)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shù)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nèi)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用典――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②引用神話故事③運用歷史故事。
互文――“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理解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xiàn)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
反復――疊字疊詞疊句。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diào)作用,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綿密曲折,音節(jié)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
排比――把內(nèi)容緊密關聯(lián)、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吨裰υ~》劉禹錫(「晴」表面上是說晴雨的「晴」,暗中卻又是在說情感的「情」,一語相關。)
2、表現(xiàn)手法:
⑴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fā)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fā),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于情景交融的鑒賞,關鍵在于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描寫技巧: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cè)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⑵文藝表現(xiàn)方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lián)想等。
比興手法――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zhì)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jīng)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
鋪陳――即《詩經(jīng)》表現(xiàn)手法中的“賦”?!百x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厭其煩地多角度地進行鋪敘陳述。
象征――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lián)想的具體形象,表現(xiàn)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lián)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征。龍象征皇上最高權力,鳳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長治久安的象征,猿聲是旅人離分時的傷感的表現(xiàn),鶴是永生的化身,鴛鴦是愛情的象征,大雁給分離的情人帶來消息,知了象征復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寫秋天的詩中出現(xiàn),楊柳表示別離,蘭花是純潔的象征,牡丹是富貴的標志,“梅”象征高潔、清秀、淡雅、素樸;“菊”象征高潔、傲霜斗雪的堅強,被稱為“隱逸之花”;“蘭芷”象征名貴、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xiàn)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
抑揚關系――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diào)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欲揚先抑]又叫先抑后揚,即文勢先下抑后上揚,或文意先貶抑后褒揚,猶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頂。
[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后抑,即文勢先高揚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揚后貶抑,好像瀑流,從高處飛瀉而下。
[似貶實褒]對值得歌頌的對象不正面褒揚,而寓褒于貶,正話反說,用貶抑的語氣來褒揚,看似貶抑實為褒揚
[似褒實貶]對應該貶抑的對象不直接貶抑,而寓貶于褒,反話正說,用褒揚的語氣來貶抑,看似褒揚實為貶抑。
3、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首句標目――開宗明義,直接點題。白居易說:“首句標其目”(《新樂府序》)。這個“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運用這種方法開頭,就為全文指明了“航標”。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曲筆入題――不馬上就觸到本題,開頭先來一個發(fā)端。運用的好,會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伏筆――是在文章的故事發(fā)生前對將要出現(xiàn)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種暗示性的鋪排,當事件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再予以“回應”的寫作技巧。好的伏筆能起到暗示、點題、溝通文章內(nèi)部聯(lián)系、逆轉(zhuǎn)人物關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順、合情合理,往往能讓人產(chǎn)生會心一笑、心靈共鳴或意外感悟等閱讀驚喜;同時能使文章出色生輝,具有獨特魅力。
照應――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文章要有頭有尾,前后內(nèi)容要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前面交待過的話,后面得有照應;后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文章前后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照應的作用。照應能使情節(jié)連貫、脈絡清晰、結構緊溱。
卒章顯志――詩人往往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或情懷,點明主旨。
以景結情――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zhuǎn)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
鋪墊――在情節(jié)發(fā)生前的交代、暗示。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鑒賞詩歌技巧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期間跟著互動起來,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鑒賞詩歌技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11屆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教、學案:鑒賞詩歌技巧
一、考點解析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xiàn)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復、互文等。
對修辭手法的鑒賞,就是要明確辨識和判斷修辭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于塑造形象、表現(xiàn)情感和體現(xiàn)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比喻能將抽象化為具體,能將無形化為有形。例如寫“愁”:李后主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币越畬懗?,則使人想見愁意之漫長。
②夸張夸張就是為了突出和強調(diào)某種事物或事物的某種特征,借助于想象,對它進行夸大或縮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氣氛,增強聯(lián)想,給人啟示。如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詩中的“三萬里”“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夸張,正是這些夸張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茍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③擬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如劉頒《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痹娭袑ⅰ澳巷L”人格化,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xiàn)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④對比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xiàn)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qū)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比娡ㄟ^陶者和富家的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2)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手法有:對照、襯托、渲染、烘托、用典、鋪墊、象征、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托物言志、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等。
①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贝嗽娨悦纷杂?,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xiàn)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②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diào)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如趙師秀的《約客》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
③烘托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指從側(cè)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痹娭袑懙搅嘶?、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畫面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
④動和靜藝術創(chuàng)作中離不開動態(tài)描寫和靜態(tài)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
⑤虛和實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以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如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痹娭星皟删浞赫f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是虛寫;后兩句描寫滿湖蓮葉荷花在朝陽的輝映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艷紅和諧地搭配著,是實寫。全詩虛實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⑥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fā)。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⑦對照又稱對比,就是把對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敘,以增強藝術效果的表現(xiàn)手法。比如,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的一、二句中,霜天、殘月是冷色,江楓、漁火是暖色,這是色彩的對照。這一對照營造出了一種孤寂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抒情效果。
二、疑難突破
(1)高考對古代詩歌鑒賞的考查著眼于“讀懂”詩歌。備考應以“讀懂”作為基本點和突破口。對于本課時考點的復習,應注意:全面了解古典詩歌的表達技巧的分類和具體手法的內(nèi)涵;同時,還要注意區(qū)別容易混淆的表現(xiàn)手法,特別是其中的修辭手法,如借代和借喻、對比與襯托、比喻和比擬等。
(2)答題的思路應全面、明確。表達技巧是服務于思想感情的表達的,因而,在答題時,不僅要考慮該手法對句意呈現(xiàn)的作用,還要特別關注其對詩歌感情、意趣等表現(xiàn)的促進作用。三、專項練習
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白牡丹
韋莊
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須慚傅粉郎。
昨夜月明渾如水,入門唯覺一庭香。
全詩用虛寫的手法描寫白牡丹,請結合詩中景物分析這種表達手法。
2.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春思
賈至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詩歌在景物描寫和感情抒發(fā)上各據(jù)特色,試從表達技巧上作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觀祈雨
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題目是“觀祈雨”,但寫祈雨情景的只有一句:,然后詩人用的手法,寫鄉(xiāng)民與朱門對天氣的擔憂,從而揭露朱門的社會現(xiàn)實,表達詩人對鄉(xiāng)農(nóng)的情感:
4.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①詩中的“可憐”的意思是什么?與“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買炭翁》)”和“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孔雀東南飛》)”中“可憐”意思是否一樣?請作簡要分析。
②詩人對賈生(賈誼)的評價是什么?體現(xiàn)了詩人什么感情?
③這首詩用了先揚后抑的寫作手法,試作分析。
5.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寄左省杜拾遺
岑參
聯(lián)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發(fā)悲花落,青云羨鳥飛。
圣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清人紀昀在《瀛奎律髓》卷二評價這首詩說:“五六寓意深微,末二句語尤婉至。圣朝既以為無闕,則諫書不得不稀矣,非頌語,乃憤語也。”充分肯定了這首詩的諷刺意義。請分析這首詩的寫作手法。
6.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落日悵望
馬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一何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情景交融是抒情詩最主要的表達方法,但這首詩卻是情與景分開來寫,試作簡要分析。
7.閱讀下面首詩歌,回答后面問題。
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開頭兩句描寫了小松怎樣的特征?
答:
(2).從整體構思看,本詩采用的藝術手法是什么?請說說你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答:
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蘋埋幽徑,晉代衣冠咸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此詩作于天寶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分析尾聯(lián)的修辭效果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問:下片“揀盡寒枝不肯棲”采用的是____的修辭方法和____的表現(xiàn)手法,表面上寫的是__________,但實際上卻寫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0、閱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回答問題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問:詩的后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11、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選一)[王安石]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①送青來。
【注】①排闥:闖進門來。闥,小門。
問:“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結合全詩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問:第一、二聯(lián)是怎樣表現(xiàn)夜色之美?
13、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上看山
蘇軾
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shù)百群。
前山槎牙忽變態(tài),后嶺雜沓如驚奔。
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問:分析一下這首詩的表達技巧。
14、閱讀孟郊的《游子吟》回答問題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問:“寸草心”、“三春暉”用了什么手法?說明了什么?
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咸陽城西樓晚眺(唐)許諢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問:頷聯(lián)寫云生日落,一陣涼風吹來,雨勢迫在眉睫?,F(xiàn)在多用“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一名句比喻什么?
參考答案
1.詩人用《桃花源記》中武陵人的典故,勸解朋友不能像武陵人一樣,要“須盡丘壑美”。暗寓對待事情不能嘗淺輒止、要堅持到底的哲理。語言雖淺白,含意卻很深遠。
2.詩的前兩句描寫春季的絢麗美景(青青草色、鵝黃楊柳、繽紛桃花、芬芳李花),是歡樂的景象;后兩句用比擬的修辭寫自己的愁思(東風不能吹愁,春日添加遺憾),是悲哀的感情。詩人用樂景寫哀情,利用對比,真切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哀愁
3.“簫管迎龍水廟前”、對比、不顧勞動人民疾苦,終年貪圖享樂、同情。
4.①這首詩的“可憐”是“可惜”的意思;《賣炭翁》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孔雀東南飛》中是“可愛”的意思。
②賈誼有才華,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
③詩的前兩句寫朝廷重賢,宣室召見,重新任用才華橫溢的賈生,是贊美,是揚;后兩句寫討論的是服藥求仙等虛無的事情,而不去探討天下百姓的問題,是諷刺,是抑。詩人用欲抑先揚的手法譏諷朝廷的昏庸和對賢臣的不重用。
5.詩的前四句,寫真摯的友誼。五六兩句,“悲花落”是悲嘆時光空逝,無所建樹;“羨鳥飛”是羨慕鳥可自由飛翔,自由鳴叫,反襯出沒有言論自由。尾聯(lián)有言外之意,反話正說,寓貶于褒,說明朝廷并不需要犯顏直諫的人,表現(xiàn)了詩人的憤慨之情。
6.、首聯(lián)寫詩人眼前景(孤云、歸鳥疾飛);頷聯(lián)寫情(滯留他鄉(xiāng),久久不歸);頸聯(lián)有遠及近寫景(夕陽、喬木、秋山);尾聯(lián)抒情(寫自知憔悴、不敢照水)。這樣兩句景,兩句情,相間而寫,層層遞進,表達詩人落寞惆悵的心緒。
7、(1).由小到大,生命力強。
(2).托物言志。該詩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諷喻時俗。小松初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之木,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輕策也能成就大業(yè)”的觀點;另一方面諷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淺、趨炎附勢的本質(zhì)。
【評說】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tài)度和對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
8、(簡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報國無門的傷痛,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9、擬人;虛實結合(或類比);孤鴻不愿選擇高枝棲息,寧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鴻自比,表現(xiàn)了自己遭到貶官后內(nèi)心的孤苦和清高。
10、后兩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皟伞薄ⅰ跋唷倍职讶撕蜕骄o密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兩字更突出了詩人對山的喜愛。
11、該句使用了擬人的手法。(1分)寫開門見“山”,“兩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蒼翠的山色“送”進門來。(點明擬人具體內(nèi)容,1分)化靜為動,化無情為有情,賦予山以靈性,生動地寫出了田園風光的盎然生機。(2分)寫出了詩人身處其間的愉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這種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2分)
12、“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并體現(xiàn)出了它的清秀?!扮R”: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13、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tài)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帮w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14、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陽光來比喻慈母的恩惠。說明慈母的厚愛,兒子是無以報答的。
15、“山雨欲來風滿樓”現(xiàn)在多比喻重大事變即將發(fā)生前的緊張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