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28“風神初振”的初唐詩第二課時 詩歌鑒賞(一)。
“風神初振”的初唐詩
第二課時 詩歌鑒賞(一)
教學目標:
1、對《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師應(yīng)在引導學生揣摩具體詞句的同時著重體會其于沉靜之中見深摯情感的藝術(shù)境界。
2、《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一篇,雖然是一首和詩,但寫得別有情致。詩人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凄清,景色優(yōu)美而情調(diào)淡然,甚至于感傷,有滿腹牢騷寄于言外。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該詩在使用“虛”字上的妙處的同時,體悟詩人這種獨特的情感。JAb88.com
教學過程:
一、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一)由《登幽州臺歌》導入: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1、參考《學習與評價》
2、這首詩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劇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現(xiàn)出他的懷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憂憤,他心底的波瀾。(引出作者陳子昂的介紹。)
(二)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年任俠,24歲舉進士,擢麟臺正字,故世或稱陳正字。遷右拾遺,故又稱陳拾遺。屢上書言事,辭多直切,頗中世病,但罕為用。曾隨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職。后解職回鄉(xiāng),為縣令段簡誣陷,下獄死。陳子昂所作詩論著作《修竹篇序》標舉漢魏風骨,強調(diào)興寄,反對六朝柔靡詩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qū),對唐代詩歌及后代詩歌創(chuàng)作均有積極影響。所作詩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臺歌》等為代表,作品指斥時弊,風骨高古,有漢魏風骨,是他的詩歌理論的最好體現(xiàn)。
(三)朗讀《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四)詩歌鑒賞
1、根據(jù)注釋,初探詩意
2、找出詩中分別寫“夜”、“別”、“時間”、“空間”的語句。
銀燭――“夜”;離堂――“別”。
3、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離情別意。
4、具體分析
這首律詩一開頭便寫別筵將盡,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tài)。作者抓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態(tài)作為詩意的起點,徑直但卻自然地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頗為深摯?!般y燭吐青煙”,著一“吐”字,使人想見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著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敖痖讓_筵”,用一“對”字,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勉強相慰的話了。此中境界,于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
頷聯(lián)“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源出《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是借用絲弦樂器演奏時音韻諧調(diào)來比擬情誼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遙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內(nèi)心的波瀾:“離堂”把臂,傷“琴瑟”之分離;“別路”迢遙,恨“山川”之繚繞。這兩句著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欷歔。
頸聯(lián)“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把臂送行,從室內(nèi)轉(zhuǎn)到戶外的所見。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里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舍難分時刻終于到來了。
結(jié)尾兩句寫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古道踽踽而去,不由興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著一“何”字,強調(diào)后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套用長吁短嘆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應(yīng)不溫不火?!盎稹眲t悲吟太過而感情淺露;“溫”則缺乏蘊藉而情致不深。此詩寫離情別緒意態(tài)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氣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討詩人是如何從空間與景物的描繪中寫離情別意的?
詩人先寫離別時的華筵(室內(nèi))的人和物,再寫朋友告別時的環(huán)境(室外),突出表現(xiàn)了朋友依依惜別之情。詩人是根據(jù)離別的時間順序來安排空間和景色的轉(zhuǎn)換的,景色隨著空間而變化,情感跟隨景色的變化而逐漸加深。可以用下表來顯示:
空間:離堂華筵(室內(nèi))別路山川(戶外)洛陽古道(遙想)
景色:銀燭青煙明月高樹悠悠遠道
金樽綺筵長河曉天
情感:相對無言時光催人悠悠離情
離情纏綿難舍難分此會何年
(五)總結(jié)詩歌鑒賞的一般規(guī)律。
(六)陳子昂與徐陵詩的簡單比較(“風神初振”總結(jié))
附:徐陵的《長相思》
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雁門寒,愁來瘦轉(zhuǎn)劇,衣帶自然寬。念君今不見,誰為抱腰看。
1、徐詩有長吁短嘆的哀傷語句,陳詩無。
2、二詩寫離情別緒,徐詩作哀聲而無風骨,陳詩無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詩作已遠離南朝時期的綺靡婉媚之風,已具風骨興寄。這就叫“風神初振”!
二、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一)朗誦詩歌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
忽聞歌古調(diào),歸思欲沾襟。
(二)作者簡介
杜審言(約645?─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進士,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
(三)詩歌賞析
1、根據(jù)注釋,初探詩意
①和(hè):奉和,即別人先做了一首,自己也依韻作一首。晉陵,今江蘇常州。陸丞,姓陸的縣丞??h丞是縣令的輔佐官?!对绱涸肥顷懾┰姷念}目。
②宦(huàn)游:離家到各地作官的人。這里指作者自己。
③偏:偏偏、特別。物候新:由四季景物的不同反映出季節(jié)的變化,這里指春天來臨。
④曙:黎明。
⑤梅柳渡江春: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開,然后才把春天從江南帶到江北。
⑥淑(shū)氣:溫暖的氣候。催黃鳥:催動黃鶯鳴叫。
⑦晴光:晴朗的春光。轉(zhuǎn)綠萍:使萍草變綠。萍:一種水草。
⑧古調(diào):這里指陸丞的詩。
⑨歸思:回家的念頭。襟:衣服的前襟。
2、請結(jié)合你對本詩的理解圈出表達詩人思想情感的關(guān)鍵詞,并說說它的妙處。
“獨有”、“偏驚”,生動地表現(xiàn)了詩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遠離家鄉(xiāng)、宦游在外的游子才對異鄉(xiāng)的新春節(jié)物氣候感到既驚且怪。
3、具體分析
這是一首和詩。原唱是晉陵陸丞作的《早春游望》。晉陵即今江蘇常州,唐代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作者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大約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審言在江陰縣任職,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審言這首和詩是用原唱同題抒發(fā)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歸思。
詩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進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一起游覽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他卻象王粲登樓那樣,“雖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和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凄清,景色優(yōu)美而情調(diào)淡然,甚至于傷感,有滿腹牢騷在言外。
詩一開頭就發(fā)感慨,說只有離別家鄉(xiāng)、奔走仕途的游子,才會對異鄉(xiāng)的節(jié)物氣候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言外即謂,如果在家鄉(xiāng),或是當?shù)厝耍瑒t習見而不怪。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diào)語氣中,生動表現(xiàn)出詩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這一開頭相當別致,很有個性特點。
中間二聯(lián)即寫“驚新”。表面看,這兩聯(lián)寫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變化特點,表現(xiàn)出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水鄉(xiāng)景色;實際上,詩人是從比較故鄉(xiāng)中原物候來寫異鄉(xiāng)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里有著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xiāng)。
“云霞”句是寫新春伊始。在古人觀念中,春神東帝,方位在東,日出于東,春來自東。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禮記月令》),風已暖而水猶寒。而江南水鄉(xiāng)近海,春風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詩人突出地寫江南的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的,象曙光一樣映照著滿天云霞。
“梅柳”句是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尋梅,遙看柳色,殘冬未消;而江南已經(jīng)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詩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彼赃@句說梅柳渡過江來,江南就完全是花發(fā)木榮的春天了。
接著,寫春鳥?!笆鐨狻敝^春天溫暖氣候?!包S鳥”即黃鶯,又名倉庚。仲春二月“倉庚鳴”(《禮記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得更歡。西晉詩人陸機說:“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保ā侗招小罚笆鐨獯唿S鳥”,便是化用陸詩,而以一個“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更其歡鳴的特點。
然后,寫水草。“晴光”即謂春光。“綠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禮記月令》);在江南,梁代詩人江淹說:“江南二月春,東風轉(zhuǎn)綠蘋。”(《詠美人春游》)這句說“晴光轉(zhuǎn)綠蘋”,便是化用江詩,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個月。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于懷舊,思鄉(xiāng)情切,更覺異鄉(xiāng)新奇。這兩聯(lián)寫眼中所見江南物候,也寓含著心中懷念中原故鄉(xiāng)之情,與首聯(lián)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貫,同時也自然地轉(zhuǎn)到末聯(lián)。
“古調(diào)”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忽聞”以示意外語氣,巧妙地表現(xiàn)出陸丞的詩在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xiāng)之痛,因而感傷流淚。反過來看,正因為詩人本來思鄉(xiāng)情切,所以一經(jīng)觸發(fā),便傷心流淚。這個結(jié)尾,既點明歸思,又點出和意,結(jié)構(gòu)謹嚴縝密。
前人欣賞這首詩,往往偏愛首、尾二聯(lián),而略過中間二聯(lián)。其實,它的構(gòu)思是完整而有獨創(chuàng)的。起結(jié)固然別致,但是如果沒有中間兩聯(lián)獨特的情景描寫,整首詩就不會如此豐滿、貫通而別有情趣,也不切題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首詩的精采處,恰在中間二聯(lián)。
三、布置作業(yè)
1、熟讀這兩首詩。
2、完成《學習與評價》上的1-5小題。
3、預習后面兩首詩。
擴展閱讀
“風神初振”的初唐詩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那么如何寫好我們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風神初振”的初唐詩”,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風神初振”的初唐詩
第四課時 詩歌鑒賞(三)
――《春江花月夜》簡案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賞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詩中景與情的聯(lián)系。
重點難點:
1、把握詩歌中的情景理。(重點)
2、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難點)
教學設(shè)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現(xiàn)。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再現(xiàn)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過詩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領(lǐng)悟作者的在詩中抒發(fā)的游子思婦的相思之情及詩中體現(xiàn)的宇宙與人生的的哲理。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在星光燦爛的唐代詩壇,《春江花月夜》帶著皓潔的月光像鉆石一般熠熠生輝,而詩人張若虛也憑借這一首詩即“孤篇蓋全唐”。
上節(jié)課我們已布置了初步感知這篇杰作。下面就請兩位同學合作朗誦這首詩,相信會給大家更真實的情感體驗。
二、配樂詩朗誦
聽朗誦,教師簡單評價,鼓勵為主。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三、作者簡介
張若虛(660年-約720年),字號不詳。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以文詞俊秀馳名京都。開元初年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號“吳中四士”。工詩,尤擅七言。詩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僅存詩兩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yōu)美,韻律宛轉(zhuǎn)悠揚,空明清麗,洗去了宮體詩的脂粉氣。其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二句為歷代傳誦。
四、弄清大意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gòu)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shù)境界。(重在寫月)
1、春江、海(闊大的意境)
(升)生(一個世界的誕生,有生命)
何處春江(境界更為闊大)
花林(叢)――素潔的畫面(實中有虛)
空里流霜……看不見……(過渡性)……江天一色無纖塵(純凈、空靈的背景上一輪明月,給月亮賦予了一種生命氣息,孤獨的一種情感)
前8句:純明、單一
“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對話,人類初始的月光,一塵不染---過渡至人
2、人生宇宙的拷問:
“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無窮無盡的遞變著,而江月卻是年復一年沒有變化,她總是生于海上,懸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時能等到?江水何時能把她等的人送到?月的孤獨—月的期待――思婦的期待)
3、人的期待:
青楓點綴離愁;江邊,扁舟子;遠處: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時間流逝)
“玉戶簾中……拂還來”(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詩意生活,“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卷”――長時間思念,無意識、無聊的舉動
瞬間的停住,一剎那的若有所思,無以言說的寂寞和孤獨(舉例:《我與地壇》母親去世后,月光下的地壇、車轍、母親的腳印)
“鴻雁(善飛之鳥)---魚龍(善潛游)”(人類無法實現(xiàn)愿望的無奈)
“落月”(借月亮寄托思念,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了,變的無奈)
“不知乘月……滿江樹”(這種離情別緒,這種思念之苦,在月落之后,將如何排遣?我們似乎看到月光隱沒的一剎那,望月之人無奈的輕閉自己的雙眼,我們似乎能聽到離愁人的內(nèi)心一聲無奈的嘆息,轟然作響,我們似乎還能看到,落月的余暉靜靜灑在江邊的花林、楓樹,月無聲,林無聲,天地間一片寂然無聲。)
4、小結(jié):月升――月落:輪回短暫變(永恒)。
這首詩從月生寫到月落,把現(xiàn)實的情景和詩中人物的夢境結(jié)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恍惚,氣氛朦朧。詩的感情隨著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漸展開、變化,忽此忽彼,亦虛亦實,跳動著,斷續(xù)著。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把握,但又覺得有深邃的東西在里邊,值得深入發(fā)掘。這就是人生的短暫,離別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麗。
五、整體把握
詩人用豐富的情感和曠達的胸懷創(chuàng)作此詩。詩中情景理融為一體,使此詩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們分別從情、景、理三個方面來欣賞此詩。
1、景——春江月夜美景
請大家首先把詩中描寫月夜美景的語句一起朗讀一下。
要求用散文化的語言再現(xiàn)月夜美景,六人小組交流,選出最好的一篇,加以修改完善,用于全班交流。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詩人想到了什么呢?
請朗讀本詩中闡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諧一體的詩句,體味一下這些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思考?
學生發(fā)表意見,結(jié)合詩句闡釋。
教師小結(jié)。
3、情——游子思婦相思之情
隨著時間的流逝,夜色漸濃,心里的感傷之情也越來越濃,這種美景和人生思考觸動了詩人怎么的情感?
4、填空歸納分析其中哪些表達思婦相思,哪些表達游子思歸?要求結(jié)合詩句闡釋。
(展示課件)
(1)“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思念,而是用“ 月 ”來 烘托 她的思念之情。
詩篇把“月” 擬人 化,“ 徘徊 ”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月的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
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
(2)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
“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 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的 凄苦寂寞 之情。
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啊〕脸痢 倍旨又劁秩玖怂墓录?;“ 無限 ”也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xiāng)思。
六、知識拓展
為何古人看到這樣的景色就會生發(fā)這樣的情感與思考,這種景和情有必然的聯(lián)系嗎?為何又能引起我們的情感共鳴,這種文化是否已積淀為一種民族的審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們就必須自己從歷代詩文中去尋找。
1、下面我們就來分析探討這首詩的明月、江水、落花三個意象的寓意。
(1)全班學生分三組比賽列舉有關(guān)所選意象的詩句。規(guī)定時間內(nèi)列最多詩文的獲勝。
(2)全班分析意象在具體詩句中蘊涵的情感。
(3)綜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
觸此景生此情。
2、教師評價總結(jié)。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時空;
2、時間流逝、人生短暫——升落、圓缺
3、愁緒——陰晴圓缺、悲歡離合
4、愛情——花前月下
b、江水:
1、人類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間)
2、人生短暫——歷史長河。(時間)
c、落花:
傷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轉(zhuǎn)、
紅顏易老、
生命無常
五、作業(yè):
1、《春江花月夜》,題目共五個字,代表五種事物。你認為作者重點寫的是哪一個字?
2、選題:《春江花月夜》中另外兩個意象“春”、“夜”的情感寄寓分析
3、收集古典詩歌中描寫所選意象的詩句,結(jié)合整首詩分析意象蘊含的情感,并綜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
4、背誦全詩。
附:
1、板書
2、參考詩句
(1)明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唐李白)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宋蘇軾)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唐劉禹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唐.張九齡《望月遠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唐.李白《靜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础凑撜Z〉〉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赤壁賦》)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的《卜算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宋辛棄疾《南鄉(xiāng)子》
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踏莎行》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處,花開花落時。(唐薛濤《春望詞》四首之一)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紗》)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宋晏幾道《臨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清《紅樓夢》)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鑒賞文章: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gòu)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shù)境界。(重在寫月)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fā),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笔翘撝浮=焙棋珶o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lián)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yīng)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眰€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diào)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zhuǎn)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云”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鞍自啤?、“青楓浦”托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扒鄺髌帧睘榈孛?,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罢l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shè)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nèi)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里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俺咚卦隰~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氨庵圩印边B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俺脸痢倍旨又氐劁秩玖怂墓录?;“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xiāng)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xiāng)!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這結(jié)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shù)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tǒng)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jié)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shù)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shù)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霸隆笔窃娭星榫凹嫒谥?,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jīng)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diào)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shù)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xiàn)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jié)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nèi)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yīng)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結(jié)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zhuǎn)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yīng),既回環(huán)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jié)奏感強烈而優(yōu)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zhuǎn)諧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chuàng)制者是誰,說法不一?;蛘f“未詳所起”;或說陳后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jù)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里,突發(fā)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shù)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chuàng)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chuàng)制權(quán)歸之于張若虛了。
“風神初震”的初唐詩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您知道教案應(yīng)該要怎么下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風神初震”的初唐詩”,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風神初震”的初唐詩
學習目標:
1、能夠感悟初唐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體會初唐詩歌剛健而飛動的抒情風格。
3、能撰寫500字左右的鑒賞文章。
教學建議:
在盛唐詩歌高潮到來之前,無論從形式和精神氣質(zhì)上來說,初唐詩都處于準備階段。這一時期的詩歌雖然是以綺靡婉媚的詩風為主,但隨著以“四”為代表的中下層文士的崛起,給詩歌注入了情思濃郁、氣勢壯大的氣息。因此,這是一個詩歌發(fā)展緩慢但又孕育著高潮的時期。本專題選取了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詩歌五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篇是本專題的重點和難點。
1、對《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師應(yīng)在引導學生揣摩具體詞句的同時著重體會其于沉靜之中見深摯情感的藝術(shù)境界。
2、《滕王閣》在必修本中已經(jīng)附在《滕王閣序》之后,可以學生自學為主,讓學生將序文和詩歌進行對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勾畫出詩中表示時間和空間的詞語,然后體會作者那種面對永恒的存在所發(fā)出的人世滄桑之感。
3、《春江花月夜》曾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此詩的教學資源比較多,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活動。此詩的難點是詩歌中所傳達出來的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的同時要將此問題講深講透,并且要進行正確引導。
4、重點放在《春江花月夜》,詩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抒情主人公是誰?
《滕王閣》在必修四出現(xiàn)過,可以先擱置,到講晚唐詩時,設(shè)“登高”詩專題時對比鑒賞。
第一課時 總述
學習目標:
1、了解唐詩發(fā)展的過程,對唐詩有一個總體感知。
2、掌握初唐早期文風。
教學過程:
一、簡述唐詩發(fā)展過程
1、看電視散文《唐之韻》之“千古唐詩”(第1集)(約20分鐘)
2、簡述唐詩發(fā)展過程
(1)可發(fā)資料《唐詩的發(fā)展》。
(2)也可讓同學課前認真預習附錄部分的《唐詩的歷程》。
二、初唐早期文風
1、歷史沿革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
2、我們知道,南朝文風流行詞采華美,音韻流轉(zhuǎn),后世稱之為綺靡艷麗。如:
(1)梁武帝蕭衍的《子夜四時歌》(宮體詩)
江南蓮花開,紅光覆碧水。
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
(2)徐陵的《長相思》
長相思,望歸難。傳聞奉詔戍皋蘭。龍城遠,雁門寒,愁來瘦轉(zhuǎn)劇,衣帶自然寬。念君今不見,誰為抱腰看。
3、在盛唐詩歌高潮到來之前,無論從形式和精神氣質(zhì)上來說,初唐詩都處于準備階段。這一時期的詩歌雖然是以綺靡婉媚的詩風為主,但隨著以“四杰”為代表的中下層文士的崛起,給詩歌注入了情思濃郁、氣勢壯大的氣息。因此,這是一個詩歌發(fā)展緩慢但又孕育著高潮的時期。
初唐四杰是初唐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也稱“王楊盧駱”。他們的詩歌還沒有完全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但已經(jīng)擴大了詩歌的題材內(nèi)容,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塞漠,詩的風格也較清峻,對扭轉(zhuǎn)初唐詩風起到了促進作用。到沈佺期、宋之問時,確定了律詩嶄新的形式。
4、“風神初振”的初唐詩為詩的“盛唐”奠定的基礎(chǔ)。
為什么說初唐詩是“風神初振”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一起探討。
三、布置作業(yè)
1、認真預習“風神初振”的初唐詩(共5首)中的前四首。
2、請大家查閱有關(guān)作者資料。
“風神初震”的初唐詩導學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寫好一份優(yōu)質(zhì)的教案要怎么做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風神初震”的初唐詩導學案”,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風神初震”的初唐詩導教學案
(第2課時)
〖學習目標〗
1、研習《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和《滕王閣詩》
2、通過誦讀體會律詩押韻、對仗的特點;
3、能夠感悟初唐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重點難點〗
通過誦讀體會、感悟作品內(nèi)容及作者情感。
〖預習檢測〗
1、關(guān)于作者及其代表作
2、重點字詞積累
3、誦讀詩歌
〖學習內(nèi)容〗
一、研習《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zhuǎn)綠蘋。
忽聞歌古調(diào),歸思欲沾巾。
(一)誦讀指導
1、誦讀步驟
2、找出本詩押韻的字是哪幾個字?
3、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是如何對仗的?
(二)整體感知
本詩中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關(guān)鍵詞是什么?作者在本詩中表達出來什么思想情感?
(三)文本研習
1、詩的首聯(lián)說“偏驚物候新”,詩中描寫了早春哪些方面的“物候”?請摘錄詩中的四個詞語作答。(2分)
2、詩的首聯(lián)“獨有”“偏驚”表現(xiàn)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3、中間兩聯(lián)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對表達作者情感有何作用?
4、體會“催”“轉(zhuǎn)”兩個動詞的妙處。
*5、明代胡應(yīng)麟稱“初唐五言律‘獨有宦游人’第一”。請就第二、第三兩聯(lián)的寫景特色寫一段鑒賞性文字。
二、研習《滕王閣詩》
滕王閣詩
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諸,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一)誦讀指導
1、找出本詩押韻的字是哪幾個字?
2、找出對仗的兩聯(lián),并指出是如何對仗的,體會律詩的音樂美。
(二)文本研習
1、首聯(lián)寫出了滕王閣的什么特點,用哪個詞表達?作者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場景,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
2、頷聯(lián)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有什么作用?
3、體會頸聯(lián)中“日悠悠”“幾度秋”所蘊涵的詩人的感情?
〖學法指導〗
1、如何讀詩
2、如何整體感知
3、規(guī)范答題
〖學習小結(jié)〗
〖鞏固練習〗
名句默寫
(1)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2)淑氣催黃鳥,。忽聞歌古調(diào),。
(3)畫棟朝飛南浦云,。閑云潭影日悠悠,。閣中帝子今何在?。
〖課外閱讀〗
1、杜審言,字必簡,襄州襄陽人,晉征南將軍預遠裔。擢進士,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見疾。蘇味道為天官侍郎,審言集判,出謂人曰:“味道必死?!比梭@問故,答曰:“彼見吾判,且羞死?!庇謬L語人曰:“吾文章當?shù)们?、宋作衙官,吾筆當?shù)猛豸酥泵?。”其矜誕類此。累遷洛陽丞,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司馬周季重、司戶郭若訥構(gòu)其罪,系獄,將殺之。季重等酒酣,審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殺并。季重將死,曰:“審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訥故誤我。”審言免官,還東都。蘇(廷頁)傷并孝烈,志其墓,劉允濟祭以文。武后召審言,將用之,問曰:“卿喜否?”審言蹈舞謝,后令賦《歡喜詩》,嘆重其文,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初,坐交通張易之,流峰州。入為國子監(jiān)主簿、修文館直學士,卒。大學士李嶠等奏請加贈,詔贈著作郎。初,審言病甚,宋之問、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云。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融之亡,審言為服緦云。審言生子閑,閑生甫。(《新唐書杜審言傳》)
2、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字子安,繹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關(guān)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jù)此,王勃應(yīng)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睋?jù)此推算,則當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曾任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jù)說他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準備好,飲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成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王子安集》。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后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他的詩風格清新,他的賦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他與盧照鄰等人都試圖改變當時“爭構(gòu)纖維,竟為雕刻”的詩風。他在27歲時所寫的《滕王閣詩序》是詞賦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閣詩》則是唐詩中的精品,且詩中手法對后世詩人頗有影響。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更是公認的唐詩極品,其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唐詩中最能滲透古今、撼動人心的千古名句。
硫酸(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教學過程:
引入:探究活動:講解“蔗糖葫蘆”實驗要領(lǐng),學生分組實驗,師生共同討論探究問題。
探究問題:應(yīng)用濃硫酸的性質(zhì)解釋你所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分析“蔗糖葫蘆”產(chǎn)生的原因
組織、討論、總結(jié)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組織部分小組匯報實驗現(xiàn)象
●各組討論探究問題
●組織各組代表分別
●匯報討論結(jié)果
●教師點評
學生分組實驗:
“蔗糖葫蘆”實驗
實驗步驟:
取藥:分別稱取20克蔗糖、量取15毫升濃硫酸。
混合藥品:將蔗糖放入200毫升燒杯中,滴入幾滴水后,用玻璃棒攪拌均勻。然后小心倒入濃硫酸,迅速攪拌至蔗糖變黑,靜置玻璃棒。
總結(jié)實驗現(xiàn)象,小組展開討論,解釋所看到的現(xiàn)象,并進一步解釋“蔗糖葫蘆”產(chǎn)生的原因。
講解:濃、稀硫酸的性質(zhì)決定了硫酸具有廣泛的用途。利用幻燈片展示硫酸的用途。
板書:4.用途
講解:下面學習一種實驗方法,即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板書:二、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提問:如何檢驗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離子存在呢?
●組織學生實驗(給出實驗步驟)
●組織學生分析實驗現(xiàn)象及實驗步驟
●組織學生總結(jié)檢驗方法(學生自愿回答)
板書:離子的檢驗方法:在試管中取少量待測液,先用少量鹽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鋇溶液或硝酸鋇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則說明原溶液中有存在。
學生實驗:在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少量稀硫酸、硫酸鈉溶液和碳酸鈉溶液,然后各滴入幾滴氯化鋇溶液。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再加入少量鹽酸或稀硝酸,振蕩。繼續(xù)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分小組匯報實驗現(xiàn)象,并討論硫酸根離子檢驗的方法。
課堂練習:
如何用實驗方法鑒別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種溶液?
組織學生討論檢驗方法、并實施。
(如果有可能,可分小組進行實驗。)
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檢驗方法之一:
1.分別取少量待測液,滴入幾滴稀鹽酸,觀察。有氣泡產(chǎn)生的液體為碳酸鈉溶液。
2.另取少量余下三種溶液,滴加氯化鋇溶液,觀察。有沉淀生成的為硫酸鈉溶液。
3.再取余下兩種溶液,分別滴入少量硝酸銀溶液,有沉淀生成的為氯化鈉溶液。無現(xiàn)象的為硝酸鈉溶液。
師生小結(jié):硫酸溶液因組成不同其性質(zhì)有所不同。稀硫酸溶液中主要成分為H+、,主要表現(xiàn)H+的性質(zhì),具有酸的通性。濃硫酸的主要成分是H2SO4分子,具有濃硫酸的特性。
課后作業(yè):
1.網(wǎng)上查詢硫酸鈣、硫酸鋇的組成及用途并記錄下來。
2.書后作業(yè)138頁第三、四題
3.思考題:比較濃、稀硫酸的氧化性。
板書設(shè)計:
4.用途
二、硫酸根離子的檢驗
離子的檢驗方法:在試管中取少量待測液,先用少量鹽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鋇溶液或硝酸鋇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則說明原溶液中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