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復習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高二語文下冊《詠懷古跡》復習學案。
高二語文下冊《詠懷古跡》復習學案
【原文欣賞】《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翻譯: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xiāng)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huán)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fā)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簡介:
《詠懷古跡五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jié))寫成的組詩。這五首詩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跡,贊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勛,并對這些歷史人物凄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fā)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組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字詞: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離開。
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⑦省識:略識。
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練習題:
1.《詠懷古跡》(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詠懷古跡》(其三)中的中間兩聯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歌進行分析。
3.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意思是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4.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里曾經這樣寫:“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珮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彼菍Α对亼压袍E》(其三)中哪幾句詩從形象上的進一步豐富提高?
答案:
1.答案:對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對自己懷才不遇、抱負不得施展的惆悵。
2.答案:中間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來寫王昭君的悲劇。這里有去與留的對比:離開了不該離開的故國,留在了不該留下的荒漠;生與死的對比:生時可以“識”卻沒能“識”,死了身體不能歸魂魄卻歸來。通過這些對比,反襯出昭君出塞的悲慘命運。
3.答案:不同意。(WWw.fW76.coM 76范文網)
(1)胡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于“生長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他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昭君,沒有體會到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昭君雖然是一個女子,但她身行萬里,冢留千秋,心與祖國同在,名隨詩樂長存,是我國歷史上的奇?zhèn)ヅ浴?/p>
(2)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4.答案:答案: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解析: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叭荷饺f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痹姷陌l(fā)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耙蝗プ吓_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鼻皟删鋵懻丫?,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環(huán)珮”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扒лd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xiāng)洛陽偃師一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xiāng),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擴展閱讀
詠懷古跡(其三)優(yōu)秀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詠懷古跡(其三)優(yōu)秀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嗎?[美貌]知道都是在說誰么?[西施。楊玉環(huán)。貂禪。昭君]。不用說她們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給人帶來好運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自古紅顏多薄命”,《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不就是這樣嗎?我們學過的《馬嵬》中的楊貴妃不也是這樣嗎?還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這樣嗎?今天,讓我們走進被人們譽為“詠昭君之絕唱”的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劇是否也是這樣的……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漂泊之感和思念故鄉(xiāng)之情)。
三、整體感知
1。朗讀(1)學生單讀----指出所讀優(yōu)缺點。
(2)教師范讀。
(3)學生集體朗讀,注意音調。語速。感情。
2。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1。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么?(寫景)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案啊北臼且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2。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板書)
3。(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另外,從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見她的形象:
一身歸朔漠,
數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
幾與衛(wèi)霍同。
4。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說說這聯主要講了昭君的什么嗎?)
“一去”與“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梢姡丫嵌嗝垂陋?!
“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
“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荒昴辍⒁惶焯?,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
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對比反襯: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板書)
5。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書:民族偏見
思鄉(xiāng)------怨恨
胡俗
6。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7。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清。劉獻廷詠昭君詞>>曾聞漢主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當時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樣的宮女的不幸。
8。“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板書)
9。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放琵琶曲,渲染悲劇氛圍,感染學生。)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板書:首聯引出歌詠對象入題
頷聯寫昭君悲劇的一生鋪墊
頸聯揭示昭君悲劇根源鋪墊
尾聯點明昭君之怨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fā)】《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板書昭君----畫圖省識----漢元帝詩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身死異國--------有志難展----
借古傷今
七、拓展
到此咱們對昭君和詩人杜甫應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下面請同學們來說說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個怎樣的形象?
附:(1)詩的大意
千山萬壑逶迤不斷奔赴荊門;此地還遺留生長明妃的山村。一別漢宮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著黃昏。憑看圖漢元帝豈識月貌花容?昭君佩帶玉飾徒然月夜歸魂。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2)詩中重點詞語理解。
1、明妃:即王嬙、王昭君,漢元帝宮人,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后人又稱明妃。昭君村在歸州(今湖北秭歸縣)東北四十里,與夔州相近。
2、尚有村:還留下生長她的村莊,即古跡之意。
3、一去句:昭君離開漢宮,遠嫁匈奴后,從此不再回來,永遠和朔漠連在一起了。紫臺:猶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畫圖句:意謂元帝對著畫圖豈能看清她的美麗容顏。
5、環(huán)佩句:意謂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歸,只有她的魂能月夜歸來,故曰空歸。應上向黃昏。環(huán)佩:婦女裝飾品,指昭君。
6、千載兩句: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相傳漢武帝以公主(實為江都王女)嫁西域烏孫,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因昭君事與烏孫公主遠嫁有類似處,故推想如此。又《琴操》也記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作胡語: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論:曲中的怨訴。
詠懷古跡(其三)
詠懷古跡(其三)
1、背誦《詠懷古跡(其三)》,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了解《詠懷古跡》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學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教學難點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課型新授課教學方法誦讀、聯想釋疑、品讀鑒賞
教具器材多媒體
教學過程補充
課前抽學生背誦《秋興八首》,檢查學習及復習情況。一、導入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里。唐大歷年間,羈旅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xiāng)——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發(fā)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二、題解及背景介紹看到標題我們應該猜得出來,《詠懷古跡》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的秋天。昨天我們已經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xiāng)。吟詠古跡,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fā)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yè)無成的感慨。三、聽示范朗誦,學生正音并認真品味詩歌情感。(幻燈鏈接)
明確詩歌風格:沉郁怨憤的感情。四、學生齊讀,請學生結合注釋,根據自己的理解復述詩歌主要內容。明確:
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里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后,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心的怨恨之情。五、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詩歌。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你讀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對于出塞的昭君,多數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你讀出了昭君怎樣的心事?用一個詞。(怨恨)3、昭君在漢元帝的深宮時,不過是個失寵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國母,對于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說呢?她怨什么?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
明確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遠嫁異邦,遠葬他鄉(xiāng),月魂空歸,思念故鄉(xiāng)的幽怨。)
畫圖省識春風面(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
4、香溪水畔聰穎異常的那個女子,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p>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贊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一開始并沒有寫她的怨恨,寫的是什么?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么?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鑒賞(這首詩歌當中,我認為有兩句詩寫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同道中人?)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明確:
“獨”實寫青冢,虛寫昭君遠離故土的境遇,更寫出了昭君遠離故土后心靈的孤獨之情。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明確: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歸漢,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故鄉(xiāng),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強烈??!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7、《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明確:
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昭君 詩人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千載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評此詩時說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六、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詩人漂泊異地,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鄉(xiāng)之情,也借昭君遺恨絕域,曲折表達自己失遇無路,才不得用的感慨。請我們輕輕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想象長城外才盛開的那些清香,想象風沙呼嘯的沙漠下,騎馬壯的英雄,還有那,夕陽下的青冢,望向故鄉(xiāng)。(播放蔡琴的《出塞曲》)七、補充,鑒賞詠史詩的三步驟。1、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2、為什么要描寫古人的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什么態(tài)度?(體悟感情)3、這種態(tài)度用什么方法表達?(分析技巧)學以致用:
西施灘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西施 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1、兩首詩都針對“紅顏禍水”這一傳統(tǒng)的歷史觀念,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淺之別。請作簡要分析。2、兩首詩的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時,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請結合兩首詩的三、四句作簡要賞析。
明確:
1、崔道融的詩同情西施,為西施個人鳴不平,立意較淺。羅隱的詩寫出了“家國興亡自有時”的自然規(guī)律,立意較深。
2、崔詩“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保ń杈笆闱?、比喻)劉詩“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保▽Ρ?、反問)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授課經驗少的教師教學。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詠懷古跡》(其三)教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詩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詩中所用技藝和手法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圍繞中心分析細節(jié)材料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如何正確對待挫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詩中的情感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析詩文:
(出生地:昭君村)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1.釋“壑”“赴”“荊門”“尚”“明妃”。
“壑”:山谷,山溝。
“赴”:奔向,投向。
“荊門”: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東眺武漢,西臨三峽,南望瀟湘,北通川陜,素有“荊楚門戶”之稱。
“尚”:還有。
“明妃”:王昭君,西晉時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為明君、明妃。
2.賞析“赴”字之妙。
詩人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3.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贝蠹艺J為如何?請依據下文并結合王昭君的生平,談談自己的看法。(放在賞析全詩后再解決)
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fā)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币馑际钦f,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币嗯c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br>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1.釋“連”“向”“青冢”“紫臺”
“連”: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br>
2.比較杜詩對昭君一生悲劇的概括與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有什么不同?
《恨賦》中的描寫只側重于明妃去時悲傷與相會無期、流落絕域的感慨。而杜甫的這兩句詩,由“一去”(離別)到“獨留”(死去),用時間的跨度來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劇命運;由“紫臺”(漢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間的跨度來表明昭君遠離祖國故鄉(xiāng)的痛苦。“連”和“向”將時間空間加以連接,強化了悲劇性。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
(再寫不幸,兼寫帝王昏庸)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
1.釋“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
“省識”:注釋紛紜,有讀作shěng,作“減”“少”解;也有讀者xǐng,作“辨識”解。作無論哪種讀法和解法,這句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風面”通感手法,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環(huán)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2.這兩句聯寫,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和看法?
正是因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劇,表達了詩人對昭君悲劇命運的深深同情,也表達了對昏庸元帝的諷刺。
3.詩人本人的命運與之有何相同之處?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xiāng),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xiāng)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xiāng),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后來諸家,總不能及。”這個評語的確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千載遺怨)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1.釋“作胡語”“論”
“作胡語”: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鮑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簡文帝作《明君詞》十三首,梁范靜婦沈氏作《昭君嘆》二首,均是后人同情懷念昭君的作品。據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睍x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迸帽臼菑暮藗魅胫袊臉菲鳎洺椬嗟氖呛艉{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
“論”:訴說。
二.總評詩文:
1.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坂,明珠走盤。
2.詠明妃詩多矣,沈歸愚獨推此詩為絕唱,一能包舉其生平,二以蒼涼激楚出之也。首句詠荊門之地勢,用一“赴”字,沉著有力。
詠懷古跡(其三)精品教案
詠懷古跡(其三)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fā)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點撥之一】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么?(寫景)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xié)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fā)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zhèn)ヅ浴K?,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八纺睂Α包S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xiāng)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xiāng)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點撥之四】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fā)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點撥之六】“環(huán)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yǎng)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點撥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tài)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xiāng)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fā)】《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fā),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fā)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yè):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