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7《將相和》參考教案(第二課時) 教案教學設(shè)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zhì)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復(fù)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jié)果。
(二)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fù)習。
1.找人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幾個小故事,分別是什么故事?(教師借機板書)
2.再請同學說一說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三)學習課文第一大段。
1.齊讀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思考: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通過讀書,學生馬上知道這是在向我們交待時代背景。
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的總起因。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著請同學們默讀第一大段。同時想一想:這個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經(jīng)過怎樣?結(jié)果又如何呢?
通過默讀,學生知道:
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
經(jīng)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暴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
結(jié)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3.再默讀這一大段。同時思考:
(1)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讓同學聯(lián)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國最強”中的“最強”是最為強大的意思,“常常進攻別的國家”說明秦國以強欺弱,非常專橫。然后再讓同學想一想趙王為什么著急。同學們?nèi)绻J真讀書就會發(fā)現(xiàn)第3自然段直接介紹了趙王著急的原因。因為趙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換璧是假的,只不過想把無價寶騙到手,如果趙王把和氏璧送去給秦王,秦王當然不會像信上說的那樣把15座城給趙王,只能是白白吃虧,輕易地就讓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說的那樣去做,又怕秦王以此為借口派兵進攻,到時遭殃的還是趙國。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國的群臣才束手無策,趙國因想不出兩全其美的對策才著急。
(2)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請同學們想一想:藺相如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這對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有什么作用?
聯(lián)系上文,同學們知道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xiàn)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3)面對這個難題,藺相如是怎么說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體會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點?
教師在引導(dǎo)學生讀第6自然段的時候,先抓住“想了一會兒”這個詞,使同學們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實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給秦王發(fā)兵制造機會。接著讓同學反復(fù)讀一讀藺相如說的話,抓住“愿意去”。體會出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兩種可能性和兩種動作?!叭绻娴摹瓝Q,就給……”、“如果不肯……一定……送回”,這兩句話運用了兩個復(fù)句,都是假設(shè)關(guān)系的,說明他把問題分析得非常透徹,對策也設(shè)計好了?!耙欢ā币辉~讓我們看出了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體會“理屈”,就是“理虧”的意思。這也是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種局面,迫使秦國不能出兵,也使趙國由現(xiàn)在這種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面,轉(zhuǎn)成主動的局面。這些地方充分說明了藺相如的深謀遠慮,也表現(xiàn)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輕聲讀第8自然段,想一想,藺相如是如何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
①藺相如看到秦王無誠意拿城換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表現(xiàn)了他什么品質(zhì)?
在指導(dǎo)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讓學生體會出秦王是怎樣喜歡和氏璧的。通過讀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話,學生馬上會找出“雙手捧”、“一邊看一邊稱贊”這說明和氏璧的確是個價值連城的寶貝,連見多識廣的秦王都這樣愛不釋手,更可知它的價值?!敖^口不提”一詞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再體會一下,秦王“騙寶”的丑惡嘴臉一下子暴露在我們面前。這也是在藺相如動身前大家早就估計到的。正是因為有了充分的準備,所以藺相如才會有下面的表現(xiàn)。
看到秦王無意拿城換寶,藺相如想出了寶玉有瑕的辦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边@一言一行,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機智。秦王聽他這么一說,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給了藺相如。這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這幾個動詞,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接著再讀藺相如的話,先抓住“理直氣壯”,讓同學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話,又表現(xiàn)了他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
在秦王假意應(yīng)允以城換寶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讀了第8自然段最后幾句話我們就知道了,他要求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來。
針對第一道小問題,教師應(yīng)引導(dǎo)學生讀、思、議、品味重點詞句。如三次說話: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說明他機智;第二次,“理直氣壯”揭穿騙局,說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講明原因,說明他機智勇敢。另外,抓住“捧、退、靠、舉、撞”等動詞,去理解其機智、勇敢的品質(zhì)。
②藺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yīng)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種就是真的造成這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目的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寶及時送回國。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藺相如的認識。
③面對藺相如,秦王為什么處處表現(xiàn)得很被動呢?
這個問題的設(shè)計,其實是想讓同學們了解到藺相如勇敢、機智,而秦王則理屈、貪婪,所以處處被動。
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時,教師可幫助歸納:秦王愛寶,絕口不提給城;相如假說有瑕,把玉要回。秦王怕寶碎,假意答應(yīng)讓城。相如一面要求典禮,一面暗中派人把寶送回。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藺相如回國。
(5)這場斗爭的結(jié)果怎樣呢?
讀了第10自然段,同學馬上回答出:“完璧歸趙”。這時教師板書這個成語,讓同學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是什么意思。
(6)教師小結(jié)。剛才,我們學習完了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我們是怎么學的呢?我們先讀課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然后通過讀、畫、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zhì)。下面咱們?nèi)耘f按這種方法學習后面兩個故事。
(四)學習課文第二大段,默讀,思考。
1.這段主要講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誰?還提到誰?
2.找出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并用自己的話簡單地概括出來。
事情的起因是:趙王赴秦王之約,去澠池相會,并帶相如一起赴約。
事情的經(jīng)過是:澠池會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結(jié)果是:他們順利返回趙國,趙王封相如為上卿。
3.細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
(1)秦王約趙王澠池會見,趙王為什么決定不下,藺相如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現(xiàn)了他的什么品質(zhì)?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弄明白秦王約見趙王的目的是什么。結(jié)合上文,同學們馬上可以想到,秦王是想借約見之機占趙國的便宜。趙王和大臣們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這個陰謀詭計,所以才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決定不下。去,怕有危險;不去,又顯得太膽怯,怕日后被世人傳為笑柄。此時,藺相如審時度勢,他認為不能對秦王示弱,還是去的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時時以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為重,看出他品格的高尚。趙王讓相如隨行,藺相如欣然應(yīng)允,表現(xiàn)了他的勇敢精神。
(2)澠池會上,秦王逼趙王鼓瑟,趙王為什么不好推辭?“推辭”是什么意思?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說的?畫出重點詞句。從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zhì)?
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因為懼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辭。“推辭”的意思就是謙讓不干的意思。于是為秦王鼓了瑟。而秦王卻得寸進尺,還讓人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很顯然,這說明同為大王,秦王與趙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憑借自己強大的勢力指揮趙王,而趙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這對趙國當然是個奇恥大辱。因此,在這關(guān)系到國家榮辱的關(guān)鍵時刻,藺相如挺身而出,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在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抓準描寫藺相如的句子,通過反復(fù)朗讀、體會,使學生理解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精神。可抓住“生氣極了”、“跟您拼了”等詞語,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抓住秦王怕死的弱點,以死相拼,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粉碎了秦王的陰謀,表現(xiàn)了他機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jīng)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只好放趙王回去了。
(3)澠池之會的結(jié)果怎樣?廉頗起了什么作用?
澠池之會。趙國又占了上風,藺相如又立新功,封為上卿,這是澠池之會的結(jié)果。這里藺相如當然起了決定作用,但廉頗的功勞也不能忽視。因為在背景介紹時同學們已經(jīng)了解到,廉頗是一位英勇善戰(zhàn)的大將軍,他為趙國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秦王之所以放趙王回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廉頗在邊境做好了準備,萬一有什么情況,廉頗會拼力殺過來,保護趙王的,到時危險的是秦王。因此說,趙王安全回國,廉頗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4)給這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加小標題,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個字,也可用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來概括,因此這個故事可以概括為“澠池之會”。
(5)教師小結(jié):過渡。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藺相如大智大勇,連連立功,職位比老將廉頗都高了,這樣就引起了“將”和“相”之間的什么問題呢?學生可能說是“矛盾”,也可能說是“不和”,于是教師隨機板書“不和”。那么,在處理這場內(nèi)部矛盾中,藺相如又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呢?從中能體會出他的什么品質(zhì)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大段。
(五)自學第三大段。
因為這篇文章的三個小故事結(jié)構(gòu)相同,學生又有了前面學習的方法,因此自學起來不會很困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讀課文。畫出有關(guān)的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隨后教師檢查、指導(dǎo)。
2.檢查自學情況。
(1)這一大段主要寫了誰和誰?寫了他們的什么事?
文章這一段主要寫了廉頗和藺相如,寫了他們由不和到和好的經(jīng)過。
(2)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怎樣?
事情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總想尋機羞辱藺相如。
事情的經(jīng)過是:藺相如處處避讓,并對下人講清了避讓的原因。
事情的結(jié)果是:將相和好。
(3)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從這兒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質(zhì)?
從藺相如的言語中,我們可以找到他避讓廉頗的原因很簡單:秦王比廉頗厲害得多,但藺相如都不怕,他也就更不會怕廉頗。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秦王不敢進攻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將相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會乘機攻打趙國。藺相如避讓廉頗,完全是為了趙國的利益。
通過反復(fù)朗讀藺相如的話,讓學生體會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好品質(zhì)。
(4)“負荊請罪”是什么意思?廉頗為什么會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呢?從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質(zhì)呢?
從詞的本意上講,“負荊請罪”就是背著荊條請求責罰、賠禮道歉的意思。
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jié),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于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從廉頗的這些舉動,我們也不難看出,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也同樣有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好思想。
(5)哪一個詞最能概括將相和好?如何理解這個詞呢?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讓學生體會到藺相如不計個人恩怨的品質(zhì),接著找出“同心協(xié)力”一詞,讓學生理解詞意,最后說出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
(6)這個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標題?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負荊請罪。
(六)總結(jié)全文,揭示中心。
總結(jié),揭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顧全大局,注重團結(jié),機智勇敢的品質(zhì)和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
(七)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本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相聯(lián)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fā)展,前兩個故事的結(jié)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gòu)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八)復(fù)述“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
學生在復(fù)述之前,教師可引導(dǎo)學生先列個提綱,然后再給出一些關(guān)鍵性的詞語和運用的好的語句,最后讓學生進行復(fù)述。
最后教師小結(jié):復(fù)述不是背誦,同學們可以根據(jù)故事的梗概進行。
(九)作業(yè)
1.熟讀課文,學習人物的精神。
2.練習復(fù)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資料提供者:
精選閱讀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為了教學順利的展開。因此,老師會想盡一切方法編寫一份學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課自己輕松的同時,學生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一、教材分析:
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則故事,著力描繪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形象,謳歌了他忠于國家、大義凜然的高貴品質(zhì)。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fā)現(xiàn)、領(lǐng)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zhì),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目標:
1、能夠理解文中三個故事的因果關(guān)系。
2、通過自學研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故事,從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品質(zhì)。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語句。
三、教具準備:完璧歸趙故事的連貫圖片、課文磁帶、幻燈片一張。
四、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舊知,提出問題。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所以負荊請罪的結(jié)果是將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說明他們曾經(jīng)不和,為什么不和呢?(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為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氣。)
2、討論嘴指什么?(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為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lǐng))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只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1、錄音播放210自然段內(nèi)容,實物投影展示210段畫面。
思考:你從哪里發(fā)現(xiàn)藺相如還具有什么品質(zhì)?聽好后與你的學伴討論討論,談?wù)勛约旱陌l(fā)現(xiàn)。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沒去秦國之前,藺相如已想好兩個對策,可見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說明什么?
③誰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藺相如,讀一讀這段話。
□出示撞柱畫面,體會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沒有勸阻,藺相如會不會與玉同碎?
①鼓勵學生做多種設(shè)想,并且說出根據(jù);②什么叫理直氣壯?③對于秦王的欺騙,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給秦王,誰能理直氣壯地讀一讀這幾句話?
(以上是直接描寫藺相如言行的語句,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在此基礎(chǔ)上再滲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識,請學生找一找,能不能從別人的言行中看出藺相如機智勇敢。)
□品味只好、只得
①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找到并讀讀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談?wù)勛约旱捏w會。
③朗讀所找句子。
你們說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趙王的沒辦法(或秦王的無可奈何)讀的很好?
B、小結(jié)
①在完璧歸趙中,藺相如憑的是什么?(板書)若是就憑一張嘴是不可能完璧歸趙的。完璧歸趙中處處顯示出他的聰明才智和勇敢無畏,難怪趙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齊讀2-10自然段。
③方法小結(jié):在完璧歸趙中,我們通過對個別詞語、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證明了藺相如不是憑一張嘴的。這種學習方法很好,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自學第二個故事。
(三)繼續(xù)閱讀(澠池會見),深入發(fā)現(xiàn)。
1、自學澠池會見,邊看邊思考,藺相如還有什么可貴的品質(zhì),完成練習紙。
研究詞句
研究發(fā)現(xiàn)
2、學生匯報
A、著重指導(dǎo)
□出示句子藺相如說:你跟我只有五步之遠。您不答應(yīng),我就跟您拼了!
①藺相如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為趙王擊缶,這是多大的勇氣啊!誰有勇氣讀好這句話?
③能給這句話加個提示語,讀一讀嗎?(如:怒氣沖沖)
指導(dǎo)學生朗讀
□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約趙王去澠池會見,趙王有什么顧慮?是誰才讓他決定動身去澠池?這說明了什么?(側(cè)面反應(yīng)了藺相如做事果斷)
B、澠池會上秦、趙兩國外交之戰(zhàn)是誰勝利了?
(估計:趙國勝;秦、趙打平。)
①把學生分成兩部分,從課文中找到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
②教師提示:秦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秦王是一個大國的王,藺相如是個小國的臣。
幫助學生分析總結(jié),得出是趙國勝了的結(jié)論。
C、此時,你心目中的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D、根據(jù)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功,給第二個故事改題目
(板書:澠池會見改成澠池立功)
(四)回歸開頭,了解起因
1、藺相如在兩次立功中都是與誰較量?(秦國)秦王為什么與趙國過不去呢?
2、齊讀第一小節(jié)。
3、強大的秦國是一個虎狼之國,它早對自己的鄰邦趙國虎視眈眈,無論是換璧,還是澠池會面都是一種挑釁行為,想找借口吞并趙國,藺相如在這種嚴峻的時刻,接受任務(wù)以自己過人的機智和膽識挫敗了秦王的陰謀,從一介平民升為上卿,你說他的官該不該升?
(五)把握層次,分清因果
藺相如的官越當越大,導(dǎo)致了將相的不和,經(jīng)過負荊請罪將相和好了,那三個故事間存在什么聯(lián)系呢?
幻燈片出示:
(1)詞語搭配
總因秦王騙璧
故事一起因想占趙國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秦國最強大
故事三起因職位比廉頗高
(2)根據(jù)三個故事之間聯(lián)系填空
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的(),前兩個故事的()又是第三個故事的(),三個故事構(gòu)成了()這一有名的歷史故事。
(六)課外延伸,開放課堂
課外閱讀有關(guān)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開一個故事會或人物辯論會。
板書: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會見
負荊請罪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注:讓學生參與板書的完成,學生根據(jù)自己對人物品質(zhì)的體會進行設(shè)計。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1
一、教材分析:
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則故事,著力描繪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形象,謳歌了他忠于國家、大義凜然的高貴品質(zhì)。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fā)現(xiàn)、領(lǐng)略藺相如的蝸笥肫分剩潛究謂萄У鬧氐恪?br
二、教學目標:
1、能夠理解文中三個故事的因果關(guān)系。
2、通過自學研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故事,從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品質(zhì)。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語句。
三、教具準備:完璧歸趙故事的連貫圖片、課文磁帶、幻燈片一張。
四、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舊知,提出問題。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所以負荊請罪的結(jié)果是將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說明他們曾經(jīng)不和,為什么不和呢?(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為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氣。)
2、討論嘴指什么?(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為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lǐng))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只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1、錄音播放210自然段內(nèi)容,實物投影展示210段畫面。
思考:你從哪里發(fā)現(xiàn)藺相如還具有什么品質(zhì)?聽好后與你的學伴討論討論,談?wù)勛约旱陌l(fā)現(xiàn)。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A、□
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
沒去秦國之前,藺相如已想好兩個對策,可見這人做事_________。
②
一定說明什么?
③
誰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藺相如,讀一讀這段話。
□
出示撞柱畫面,體會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沒有勸阻,藺相如會不會與玉同碎?
①
鼓勵學生做多種設(shè)想,并且說出根據(jù);
②
什么叫理直氣壯?
③
對于秦王的欺騙,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給秦王,誰能理直氣壯地讀一讀這幾句話?
(以上是直接描寫藺相如言行的語句,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在此基礎(chǔ)上再滲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識,請學生找一找,能不能從別人的言行中看出藺相如機智勇敢。)
□
品味只好、只得
①
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
找到并讀讀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談?wù)勛约旱捏w會。
③
朗讀所找句子。
你們說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趙王的沒辦法(或秦王的無可奈何)讀的很好?
B、小結(jié)
①
在完璧歸趙中,藺相如憑的是什么?(板書)若是就憑一張嘴是不可能完璧歸趙的。完璧歸趙中處處顯示出他的聰明才智和勇敢無畏,難怪趙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
齊讀2-10自然段。
③
方法小結(jié):在完璧歸趙中,我們通過對個別詞語、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證明了藺相如不是憑一張嘴的。這種學習方法很好,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自學第二個故事。
(三)繼續(xù)閱讀(澠池會見),深入發(fā)現(xiàn)。
1、自學澠池會見,邊看邊思考,藺相如還有什么可貴的品質(zhì),完成練習紙。
研究詞句研究發(fā)現(xiàn)
2、學生匯報
A、著重指導(dǎo)
□出示句子藺相如說:你跟我只有五步之遠。您不答應(yīng),我就跟您拼了!
①藺相如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為趙王擊缶,這是多大的勇氣啊!誰有勇氣讀好這句話?
③能給這句話加個提示語,讀一讀嗎?(如:怒氣沖沖)
指導(dǎo)學生朗讀
□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約趙王去澠池會見,趙王有什么顧慮?是誰才讓他決定動身去澠池?這說明了什么?(側(cè)面反應(yīng)了藺相如做事果斷)
B、澠池會上秦、趙兩國外交之戰(zhàn)是誰勝利了?
(估計:趙國勝;秦、趙打平。)
①把學生分成兩部分,從課文中找到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
②教師提示:秦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秦王是一個大國的王,藺相如是個小國的臣。
幫助學生分析總結(jié),得出是趙國勝了的結(jié)論。
C、此時,你心目中的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D、根據(jù)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功,給第二個故事改題目
(板書:澠池會見改成澠池立功)
(四)回歸開頭,了解起因
1、藺相如在兩次立功中都是與誰較量?(秦國)秦王為什么與趙國過不去呢?
2、齊讀第一小節(jié)。
3、強大的秦國是一個虎狼之國,它早對自己的鄰邦趙國虎視眈眈,無論是換璧,還是澠池會面都是一種挑釁行為,想找借口吞并趙國,藺相如在這種嚴峻的時刻,接受任務(wù)以自己過人的機智和膽識挫敗了秦王的陰謀,從一介平民升為上卿,你說他的官該不該升?
(五)把握層次,分清因果
藺相如的官越當越大,導(dǎo)致了將相的不和,經(jīng)過負荊請罪將相和好了,那三個故事間存在什么聯(lián)系呢?
幻燈片出示:
(1)詞語搭配
總
因
秦王騙璧
故事一起因
想占趙國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
秦國最強大
故事三起因
職位比廉頗高
(2)根據(jù)三個故事之間聯(lián)系填空
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的(),前兩個故事的()又是第三個故事的(),三個故事構(gòu)成了()這一有名的歷史故事。
(六)課外延伸,開放課堂
課外閱讀有關(guān)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開一個故事會或人物辯論會。
板書: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會見
負荊請罪
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注:讓學生參與板書的完成,學生根據(jù)自己對人物品質(zhì)的體會進行設(shè)計。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之二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為了教學順利的展開。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你們見過哪些優(yōu)秀教師的小學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之二”,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教材分析:
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則故事,著力描繪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形象,謳歌了他忠于國家、大義凜然的高貴品質(zhì)。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fā)現(xiàn)、領(lǐng)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zhì),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目標:
1、能夠理解文中三個故事的因果關(guān)系。
2、通過自學研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個故事,從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品質(zhì)。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語句。
三、教具準備:完璧歸趙故事的連貫圖片、課文磁帶、幻燈片一張。
四、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舊知,提出問題。
1、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將相和》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小故事,(學生齊讀板書)我們還學習了第三個故事,明白了藺相如是一個顧全大局,胸懷寬廣的人,所以負荊請罪的結(jié)果是將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說明他們曾經(jīng)不和,為什么不和呢?(指名讀第16自然段,明白廉頗認為藺相如就憑一張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氣。)
2、討論嘴指什么?(板書:嘴)
(廉頗看不起藺相如,認為他只是靠嘴巴說說,沒有其他本領(lǐng))
3、推出研究問題:藺相如是不是只憑一張嘴,沒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閱讀,研討材料(完璧歸趙)
1、錄音播放210自然段內(nèi)容,實物投影展示210段畫面。
思考:你從哪里發(fā)現(xiàn)藺相如還具有什么品質(zhì)?聽好后與你的學伴討論討論,談?wù)勛约旱陌l(fā)現(xiàn)。
2、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沒去秦國之前,藺相如已想好兩個對策,可見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說明什么?
③誰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藺相如,讀一讀這段話。
□出示撞柱畫面,體會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沒有勸阻,藺相如會不會與玉同碎?
①鼓勵學生做多種設(shè)想,并且說出根據(jù);
②什么叫理直氣壯?
③對于秦王的欺騙,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給秦王,誰能理直氣壯地讀一讀這幾句話?
(以上是直接描寫藺相如言行的語句,學生比較容易找到,在此基礎(chǔ)上再滲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識,請學生找一找,能不能從別人的言行中看出藺相如機智勇敢。)
□品味只好、只得
①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找到并讀讀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談?wù)勛约旱捏w會。
③朗讀所找句子。
你們說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趙王的沒辦法(或秦王的無可奈何)讀的很好?
B、小結(jié)
①在完璧歸趙中,藺相如憑的是什么?(板書)若是就憑一張嘴是不可能完璧歸趙的。完璧歸趙中處處顯示出他的聰明才智和勇敢無畏,難怪趙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齊讀2-10自然段。
③方法小結(jié):在完璧歸趙中,我們通過對個別詞語、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證明了藺相如不是憑一張嘴的。這種學習方法很好,我們就用這種方法自學第二個故事。
(三)繼續(xù)閱讀(澠池會見),深入發(fā)現(xiàn)。
1、自學澠池會見,邊看邊思考,藺相如還有什么可貴的品質(zhì),完成練習紙。
研究詞句研究發(fā)現(xiàn)
2、學生匯報
A、著重指導(dǎo)
□出示句子藺相如說:你跟我只有五步之遠。您不答應(yīng),我就跟您拼了!
①藺相如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為趙王擊缶,這是多大的勇氣啊!誰有勇氣讀好這句話?
③能給這句話加個提示語,讀一讀嗎?(如:怒氣沖沖)
指導(dǎo)學生朗讀
□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約趙王去澠池會見,趙王有什么顧慮?是誰才讓他決定動身去澠池?這說明了什么?(側(cè)面反應(yīng)了藺相如做事果斷)
B、澠池會上秦、趙兩國外交之戰(zhàn)是誰勝利了?
(估計:趙國勝;秦、趙打平。)
①把學生分成兩部分,從課文中找到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
②教師提示:秦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秦王是一個大國的王,藺相如是個小國的臣。
幫助學生分析總結(jié),得出是趙國勝了的結(jié)論。
C、此時,你心目中的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D、根據(jù)藺相如在澠池會上立了功,給第二個故事改題目
(板書:澠池會見改成澠池立功)
(四)回歸開頭,了解起因
1、藺相如在兩次立功中都是與誰較量?(秦國)秦王為什么與趙國過不去呢?
2、齊讀第一小節(jié)。
3、強大的秦國是一個虎狼之國,它早對自己的鄰邦趙國虎視眈眈,無論是換璧,還是澠池會面都是一種挑釁行為,想找借口吞并趙國,藺相如在這種嚴峻的時刻,接受任務(wù)以自己過人的機智和膽識挫敗了秦王的陰謀,從一介平民升為上卿,你說他的官該不該升?
(五)把握層次,分清因果
藺相如的官越當越大,導(dǎo)致了將相的不和,經(jīng)過負荊請罪將相和好了,那三個故事間存在什么聯(lián)系呢?
幻燈片出示:
(1)詞語搭配
總因秦王騙璧
故事一起因想占趙國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秦國最強大
故事三起因職位比廉頗高
(2)根據(jù)三個故事之間聯(lián)系填空
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的(),前兩個故事的()又是第三個故事的(),三個故事構(gòu)成了()這一有名的歷史故事。
(六)課外延伸,開放課堂
課外閱讀有關(guān)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開一個故事會或人物辯論會。
板書: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會見
負荊請罪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注:讓學生參與板書的完成,學生根據(jù)自己對人物品質(zhì)的體會進行設(shè)計?!?/p>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之一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所以大多數(shù)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為學生帶來更好的聽課體驗,從而提高聽課效率。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之一”,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教學目的:
學習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教育學生學習藺相如以國家為重、顧全大局的品質(zhì)和廉頗知錯就改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昨天,我們學了前面兩個故事,看到藺相如為使完璧歸趙,在秦王面前臨危不懼,以死相拼,澠池會上又是藺相如機智勇敢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三個故事。(板書:負荊請罪)
二、新授
(一)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
1、出示填空題:
(1)藺相如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聲稱,藺相如聽了就。
(2)他對手下說這樣做為的是。
(3)廉頗知道了,就到藺相如門上。從此,他們,保衛(wèi)趙國。
2、學生自讀課文,練做填空題,請學生填空。
3、小結(jié)層意:這三題把這則故事分成三層。第一層講藺相如職位比廉頗高,因而將相不和。第二層藺相如為了趙國利益,一再避讓。第三層講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二)學習故事第一層。
1、先來看故事第一層,一生讀。
2、小結(jié)過渡:從這一層我們知道廉頗起初曾想給藺相如一個下不去,可后來卻與對方握手言和,最終將相和好。在這個過程中,誰起了關(guān)鍵作用?
(三)學習故事第二層。
1、過渡討論:關(guān)鍵因為誰?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動用一個詞來概括(避開)。他為什么一再避開廉頗呢?在整個事情過程中,藺相如的行動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還有什么?
2、幻燈出示: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就因為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國。我之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
3、齊讀,你讀了這段話理解了什么?(板書:顧全大局)
4、老師分層,同學們對這段話已經(jīng)有了初步認識,我們再來一層一層細細討論一下。
5、齊讀第一層:這句話說什么?
6、齊讀第二層:(1)這層圍繞哪個字來寫的?(2)怎么說和這個道理的?(正反兩方面)(3)不和有什么壞處呢?指齊讀。(4)和呢?(引讀)(5)這句話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從前兩個故事可以看出,武呢?(6)是啊,因為我們文武兼?zhèn)?,齊心合力,才保住了趙國;如果我們不和,只能是國破家亡。
7、齊讀第三層:趙國的利益指什么?
8、藺相如關(guān)心的是趙國的利益,他一心為了趙國。你們看看他這段話中幾次提到趙國?把我們換成趙國讀一下好嗎?
9、藺相如的話一心為了國家,處處維護國家的利益。(板書:維護國家利益)
10、我們能不能讀出他表達的意思呢?(讀、評)
(四)再學故事第一層,藺相如這樣說,廉頗又是怎么說的呢?
1、一生讀廉頗說的話,你覺得廉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2、先看第一句: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1)他為誰而攻?為誰而戰(zhàn)?(2)克是什么意思?攻無不克呢?戰(zhàn)無不勝?(3)這克、這勝來得容易嗎?怎么來的?為的誰?3、再讀讀澠池相會中寫廉頗的句子,你有什么體會?4、廉頗是一位戰(zhàn)功赫赫、聲名遠揚的大將軍。他也是為了國家身經(jīng)百戰(zhàn),出生入死。這時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時只看到自己的功勞,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5、過渡:當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廉頗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學習故事第三層。
1、齊讀,討論:廉頗怎么想的?引讀。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看這幅畫面。3、幻燈出示:(負荊請罪圖)(1)從圖上你能看出誰是廉頗嗎?誰是藺相如?(2)你能描繪一下廉頗的樣子嗎?(3)他認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荊條做什么?4、一個威望極高、戰(zhàn)功赫赫的堂堂大將軍竟然這樣跪在人家面前,你對廉頗有什么新的想法?別人會怎么想?(廉頗為了國家的利益,不顧自己的顏面,不計較榮辱得失,勇于改過,負荊請罪,這是多么難能可貴啊!板書:勇于改過)5、此時此刻,面對廉頗的舉動,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結(jié):他們兩人,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前嫌、寬容大度的宰相,一個是顧全大局、不計得失、勇于改過的將軍,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齊心協(xié)力保衛(wèi)國家,多么偉大的兩個人物啊!6、齊讀。
(六)小結(jié)文章寫作方法。
1、這篇文章有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合起來就是(生說)。三個故事是怎么連起來的?
2、這是內(nèi)容上相連,什么思想貫穿全文?是啊,《將相和》這篇文章從頭至尾都閃爍著一種愛國主義的光輝。正因為這點,這則記載在《史記》中的故事才流傳了幾千年。故事中兩位偉大人物的崇高品質(zhì)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們還傳為美談!我們也應(yīng)該像他們一樣,熱愛祖國,處處維護國家的尊嚴,維護國家的利益。
板書設(shè)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臨危不懼顧全大局
澠池相會機智勇敢維護國家利益
負荊請罪勇于改過◆
五年級語文下冊《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
老師講課學生愛聽,還愿意自學的情況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師會想盡一切方法編寫一份學生易接受的教案。從而以舉一反三的方式學會其他的知識點,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下冊《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五年級語文下冊《將相和》第二課時教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及三個故事與整篇的關(guān)系。
教學重、難點: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引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將相和》這篇課文,現(xiàn)在我們回憶一下整篇課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我們知道,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故事,那么每一個故事的之間究竟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呢?我們今天就繼續(xù)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
1、這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時代背景)
2、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個故事發(fā)生的總起因)
三、閱讀分析第一個故事,思考問題: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jīng)過怎么樣?結(jié)果怎么樣?
起因:秦國自以為強大,想騙取趙國的寶物和氏璧,趙王很著急。
經(jīng)過: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不畏強暴的精神與秦王斗智斗勇。
結(jié)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2、秦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換和氏璧,趙王為什么非常著急?用文中的句子來回答。
課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yīng),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3、藺相如是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這樣對表現(xiàn)人物品質(zhì)有什么用處?
藺相如是在趙王與眾臣“為難”的時候出現(xiàn)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很為難,而藺相如知難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機智勇敢的精神。
4、閱讀第8自然段,找出表現(xiàn)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動詞。
(捧、退、靠、舉、撞等)
5、藺相如是真的要捧著寶玉撞柱子嗎?他要求舉行典禮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對上文有了較深的理解,同學們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應(yīng)允是真。因為前面講過秦王對寶玉愛不釋手,所以他絕不會眼看著寶玉被藺相如抱著撞碎在柱子上,這也是藺相如機智之處。他要求舉行典禮,其目的有兩個,一個是造成這樣一種聲勢,讓世人都知道秦與趙國以城換寶;另一個就是拖延時間,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時送回國。
6、仔細讀課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說: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機智與秦王展開斗爭做到完璧歸趙的?(學生自由發(fā)揮)
四、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齊讀11—15自然段,思考問題: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時候的一種彈奏樂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誰提出澠池之會?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澠池之會,目的是為了報復(fù)。
3、趙王決定怎么做?
趙王決定由藺相如陪同前往赴約。
4、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
(秦王叫趙王鼓瑟并叫人記錄,表示秦趙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趙國。藺相如逼秦王擊缶,也叫人記錄,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5、文中哪些句子表現(xiàn)了藺相如的勇敢與機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話。
6、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把趙王怎么樣?”
(因為秦王知道了趙國文官藺相如和武官廉頗的厲害,所以他不敢把趙王怎么樣。)
五、自學第三個故事。
1、學生按照上面兩個故事的學習方法閱讀分析第16—18段,畫出重點詞句。
2、檢查自學情況:
(1)廉頗為什么不服氣?
因為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2)“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句話表現(xiàn)了廉頗的什么性格特點?(反映了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點。)
(3)藺相如是怎樣做的?他為什么避著廉頗?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了原因?從這可以看出藺相如的什么品質(zhì)?
藺相如盡量避開廉頗,為的是避免兩人之間發(fā)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這段話表現(xiàn)了藺相如識大體,為國家利益著想,顧全大局的優(yōu)秀品質(zhì)
(4)廉頗為什么“負荊請罪”?用文中的句子說說他是如何“負荊請罪”的?從這里可以看出廉頗的什么品質(zhì)?
因為廉頗居功自傲,與藺相如鬧不團結(jié),而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他的那些深明大義的話和處處避讓的行為深深地感化了廉頗,使他覺得自己心胸狹窄、羞愧難當。于是去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從這可以看出廉頗知錯能改的優(yōu)秀品質(zhì)。
3、總結(jié)這個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起因: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將相之間產(chǎn)生矛盾。
經(jīng)過:藺相如處處回避、忍辱退讓。
結(jié)果: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六、總結(jié)全文:
同學們,我們學習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對大家有沒有什么啟發(fā)?
(我們要學習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學習廉頗知錯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級活動中,只有大家齊心協(xié)力,團結(jié)一致,才能把班集體搞好。)
七、布置作業(yè):
1、復(fù)述這三個故事。
2、根據(jù)“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寫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書設(shè)計:
起因:秦強大,欲騙取和氏璧
完璧歸趙經(jīng)過:藺相如與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舉)
結(jié)果:完璧歸趙
將
起因:秦王要報復(fù)
相澠池之會經(jīng)過:鼓瑟、擊缶、拼了
結(jié)果: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和起因:廉頗不服氣(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負荊請罪經(jīng)過:脫下、背上、上門請罪
結(jié)果:將相和
《將相和》參考教案(第一課時) 教案教學設(shè)計
將相和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zhì)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復(fù)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jié)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shè)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二)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內(nèi)容給文章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自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二)按不同故事內(nèi)容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fā)興趣。
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之后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設(shè)計這個問題,實際是在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他們提出一些問題,諸如:我想知道“將”和“相”是誰;我想知道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們?yōu)槭裁春秃玫?;教師可以適時激趣。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再給他們談?wù)摰臅r間,然后教師再給一些時間讓同學們讀一遍書,不認識的字標出來,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1.指導(dǎo)讀準字音。
本課的生字雖然不多,只有7個,但有好幾個都是學生特別容易讀錯字音。
允:y(n組成詞“允許”,不要誤讀成r(n。
頗:p#組詞“廉頗”,不要誤讀成b#。
侮:w(組詞“侮辱”,不要誤讀成w&。
2.指導(dǎo)認清字形。
本課有許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錯,可采用“以熟帶生”的方法掌握字形。
如“璧”與“壁”相近,“壁”是熟字,墻壁,與“土”有關(guān),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種寶玉,是無價寶,所以下面是“玉”。
如“允”與“充”相近,“侮”與“悔”相近,“頗”與“波”相近,教師一定要指導(dǎo)同學進行區(qū)分,從而記住字形。
3.理解詞意。
因為書后有一道題就是要求同學們理解詞意的,所以教師可以提出讓同學查字典或詞典理解詞意。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fā)現(xiàn)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推辭——謙讓不干。
抵御——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能耐——技能,本領(lǐng)。
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zhàn)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zhàn)必勝。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F(xiàn)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團結(jié)一致,共同努力。
(三)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巴觇禋w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jīng)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jié)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jié)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蔽耐跤谑蔷团扇藢@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于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由于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zhàn)國后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zhàn)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zhàn)時,堅壁固守三年。后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zhàn)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后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于秦,歸國后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四)三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用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學生讀完之后,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
“將”指的是廉頗。
“相”指的是藺相如。
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
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
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五)統(tǒng)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fā)生的原因和結(jié)果是什么。
資料提供者:
《將相和》參考教案(第三課時) 教案教學設(shè)計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個故事有什么聯(lián)系。
(二)分角色朗讀,深入體會中心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分角色朗讀,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fù)習。
1.課文講了幾個故事?每個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標題來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三)了解課文第1自然段與下面三個小故事的聯(lián)系。
課文的第1自然段“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這是全文所有故事發(fā)生的總的原因,沒有這個原因,就不會有“完璧歸趙”這個故事的發(fā)生,也不會有“澠池之會”這個故事的發(fā)生,沒有這兩個故事的發(fā)生,就不會有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終職位比廉頗還高,因而就更不會有“負荊請罪”這段佳話。
(四)編排課本?。?br> 本文由三個故事組成,內(nèi)容較長,關(guān)系較為復(fù)雜,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分角色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讀課文,注意人物的語言、語氣。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2.檢查朗讀情況,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練朗讀之后,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編排一些動作,朗讀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適的人讀敘述語言。
3.表演課文內(nèi)容。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朗讀表演。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一批朗讀表演之后,大家評議,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如還有時間,可以再請一些同學朗讀表演。
資料提供者:
五年級下冊《將相和》第二課時學案
五年級下冊《將相和》第二課時學案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生字:璧、允、廉、頗、侮辱、拒。
2.新詞:理屈、示弱、抵御、推辭、侮辱、拒絕、無價之寶、絕口不提、完璧歸趙、同心協(xié)力、負荊請罪。
3.重點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二)能力訓(xùn)練點
1.給課文分段,并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4.復(fù)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zhì);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本文的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過默讀分析、討論、交流解決。
(二)本文的難點是弄清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是在反復(fù)課文內(nèi)容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礎(chǔ)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突破難點。
(三)本文的疑點是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決這個疑點的辦法是先解決本文的重、難點,再達到水到渠成解決疑點的目的。
三、課時安排
三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shè)計
1.根據(jù)課后思考題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分組討論、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復(fù)述課文。
4.課堂口頭、筆頭練習。
五、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lián)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jù)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fù)習檢查。
(1)“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根據(jù)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過渡:藺相如完璧歸趙后,被趙王封為上大夫,那么,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二、三個小故事。
(1)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按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
自學提綱:
①讀第二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討論、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趙王,要趙王鼓瑟,并且叫人記錄下來。
經(jīng)過:藺相如針鋒相對地逼秦王擊缶,維護了趙國尊嚴。
結(jié)果:秦王沒占到便宜,只好放趙王回國,相如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
②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a.畫出人物言行。
(語言:“請您為趙王擊缶?!?;“您跟我現(xiàn)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yīng),我就跟您拼了!”
行動: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為趙王擊缶,叫人記錄下來。)
b.思考: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表現(xiàn)了他什么性格特點?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討論、交流、點撥:
因為秦王讓趙王為他擊缶,并且讓人記錄下來,這實際上是秦王侮辱趙王,貶低了趙國的地位,所以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與趙國的尊嚴,逼秦王為趙王擊缶。表現(xiàn)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zhì)。)
(秦王擊缶后,不敢拿趙王怎么樣,是因為廉頗大將軍已經(jīng)在邊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秦王只好放趙王回去。)
③指導(dǎo)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小結(jié)過渡:在澠池會上,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置個人生死于不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藺相如維護了趙國、趙王的尊嚴,被趙王封為上卿,是當之無愧的??闪H卻很不服氣,認為藺相如只是靠一張嘴上去的,而且職位還在自己之上,于是將相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個小故事。
(2)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①默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②畫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點撥:
①起因: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將相之間產(chǎn)生矛盾。
經(jīng)過:藺相如處處回避、忍辱退讓。
結(jié)果: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②分析藺相如的語言、行動:
(語言:“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表現(xiàn)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zhì)。
行動:“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表現(xiàn)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zhì)。)
③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燈片,閱讀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a.藺相如這樣說,是不是自我吹噓?為什么?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不是自我吹噓,因為這是在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他的情況下說的。)
b.這段話包括幾層意思?
(包括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藺相如回避廉頗并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另一層意思是說將相和與不和對國家安危的重大關(guān)系: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表現(xiàn)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品質(zhì)。)
c.“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句話說得對嗎?文中什么地方證明他說的話是對的?
(說得對。從澠池會見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廉頗已經(jīng)在邊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說明廉頗在保衛(wèi)趙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導(dǎo)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
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①畫出人物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語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反映了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點。)
(行動: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②出示幻燈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頗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討論、交流、點撥:
(因為廉頗聽到了藺相如說的話,知道了藺相如處處回避他,并非膽怯,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自己卻居功自傲,一心只為自己著想,真不應(yīng)該,于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說明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改過。)
④指導(dǎo)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總結(jié)、擴展
1.通過學習,你了解到藺相如、廉頗各有哪些高尚品質(zhì)?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你更喜歡誰?為什么?
(藺相如有不畏強暴、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質(zhì)。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喜歡誰可根據(jù)人物的性格特點說明理由。)
2.思考: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詳細說出因果聯(lián)系;愛國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課堂練習
復(fù)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11 將相和參考教案二
老師講課學生愛聽,還愿意自學的情況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據(jù)班級同學的具體情況編寫教案。才能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wù),那么老師怎樣寫才會喜歡聽課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11 將相和參考教案二”,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11將相和參考教案二
11將相和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生字:璧、允、廉、頗、侮辱、拒。
2.新詞:理屈、示弱、抵御、推辭、侮辱、拒絕、無價之寶、絕口不提、完璧歸趙、同心協(xié)力、負荊請罪。
3.重點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
(二)能力訓(xùn)練點
1.給課文分段,并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4.復(fù)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三)德育滲透點
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zhì);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本文的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過默讀分析、討論、交流解決。
(二)本文的難點是弄清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是在反復(fù)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礎(chǔ)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突破難點。
(三)本文的疑點是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決這個疑點的辦法是先解決本文的重、難點,再達到水到渠成解決疑點的目的。
三、課時安排
三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shè)計
1.根據(jù)課后思考題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分組討論、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復(fù)述課文。
4.課堂口頭、筆頭練習。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加點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luò),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果。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激趣導(dǎo)入,板書課題。課前同學們齊唱《黃河頌》。聽到同學們雄壯有力、氣壯山河的歌聲,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歷史上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的新課《將相和》,就是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
2.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將相和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并存。秦國最強大,要統(tǒng)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fā)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檢查預(yù)習,質(zhì)疑問難。
(1)生字:(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出示幻燈,組詞:)
(2)解詞: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誠意:真心。
絕口:因回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yīng)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虧。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發(fā)現(xiàn)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團結(jié)一致,共同努力。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3)質(zhì)疑問難,教師巡視、點撥。
4.初讀課文,學生自悟。
(1)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不足。
(2)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①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jié)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脈絡(luò),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nèi)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6.學習第一個小故事。
(1)指名朗讀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學生各抒己見,歸納整理:
(起因: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
經(jīng)過:藺相如機智勇敢斗秦王。
結(jié)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jù)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整理:
①語言: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xiàn)出藺相如的勇敢。)
②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③語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xiàn)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行動: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強暴、機智勇敢。)
7.看圖講述,訓(xùn)練表達。
打出幻燈片,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1,發(fā)揮想象,說說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歸趙的故事。訓(xùn)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復(fù)述故事能力。進一步了解藺相如是個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人。
8.小結(jié):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yīng)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9.指導(dǎo)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四)總結(jié)、擴展
1.總結(jié)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擴展: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大夫,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課下請同學們預(yù)習澠池之會。
(五)課堂練習
簡要復(fù)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lián)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jù)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fù)習檢查。
(1)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根據(jù)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過渡:藺相如完璧歸趙后,被趙王封為上大夫,那么,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二、三個小故事。
(1)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按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
自學提綱:
①讀第二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討論、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趙王,要趙王鼓瑟,并且叫人記錄下來。
經(jīng)過:藺相如針鋒相對地逼秦王擊缶,維護了趙國尊嚴。
結(jié)果:秦王沒占到便宜,只好放趙王回國,相如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
②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a.畫出人物言行。
(語言:請您為趙王擊缶。;您跟我現(xiàn)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yīng),我就跟您拼了!
行動: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為趙王擊缶,叫人記錄下來。)
b.思考: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表現(xiàn)了他什么性格特點?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討論、交流、點撥:
因為秦王讓趙王為他擊缶,并且讓人記錄下來,這實際上是秦王侮辱趙王,貶低了趙國的地位,所以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與趙國的尊嚴,逼秦王為趙王擊缶。表現(xiàn)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zhì)。)
(秦王擊缶后,不敢拿趙王怎么樣,是因為廉頗大將軍已經(jīng)在邊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秦王只好放趙王回去。)
③指導(dǎo)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小結(jié)過渡:在澠池會上,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置個人生死于不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藺相如維護了趙國、趙王的尊嚴,被趙王封為上卿,是當之無愧的??闪H卻很不服氣,認為藺相如只是靠一張嘴上去的,而且職位還在自己之上,于是將相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個小故事。
(2)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①默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
②畫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點撥:
①起因: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將相之間產(chǎn)生矛盾。
經(jīng)過:藺相如處處回避、忍辱退讓。
結(jié)果: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②分析藺相如的語言、行動:
(語言: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表現(xiàn)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zhì)。
行動: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表現(xiàn)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zhì)。)
③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燈片,閱讀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
a.藺相如這樣說,是不是自我吹噓?為什么?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不是自我吹噓,因為這是在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他的情況下說的。)
b.這段話包括幾層意思?
(包括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藺相如回避廉頗并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另一層意思是說將相和與不和對國家安危的重大關(guān)系: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表現(xiàn)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品質(zhì)。)
c.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句話說得對嗎?文中什么地方證明他說的話是對的?
(說得對。從澠池會見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廉頗已經(jīng)在邊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說明廉頗在保衛(wèi)趙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導(dǎo)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
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①畫出人物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語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反映了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點。)
(行動:脫下戰(zhàn)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②出示幻燈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頗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討論、交流、點撥:
(因為廉頗聽到了藺相如說的話,知道了藺相如處處回避他,并非膽怯,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自己卻居功自傲,一心只為自己著想,真不應(yīng)該,于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說明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改過。)
④指導(dǎo)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總結(jié)、擴展
1.通過學習,你了解到藺相如、廉頗各有哪些高尚品質(zhì)?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你更喜歡誰?為什么?
(藺相如有不畏強暴、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質(zhì)。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喜歡誰可根據(jù)人物的性格特點說明理由。)
2.思考: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詳細說出因果聯(lián)系;愛國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課堂練習
復(fù)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了解三個故事間聯(lián)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二)重點、難點、疑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解決疑慮:
(1)分角色朗讀全課,課文講了哪三個小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廉頗的什么品質(zhì)?
(表現(xiàn)了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zhì);表現(xiàn)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兩人愛國的好品質(zhì)。)
(2)課文的三個小故事敘述了誰和誰的矛盾?根據(jù)矛盾性質(zhì)的不同,這些矛盾可以歸納為哪兩種矛盾?
(討論、交流、點撥:敘述了秦國與趙國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敵我矛盾;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是個人矛盾。)
(3)貫穿兩種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誰?(藺相如)藺相如在這兩個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別采取了怎樣不同的解決辦法?
(討論、交流、點撥:對秦國敵我矛盾采取堅決斗爭、針鋒相對的解決辦法;對同廉頗的內(nèi)部矛盾采取顧全大局、求和、團結(jié)的解決辦法。)
(4)三個小故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討論、交流、點撥:師:三個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藺相如有完璧歸趙之功,才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師:而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奇功卻是廉頗與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個故事是因果關(guān)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個故事的總的起因,如果沒有這個原因,也就不會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而最后藺相如忍辱退讓,廉頗受感化,負荊請罪,主要是由于他們看到了大敵當前,有共同抗秦的愛國之心,這是促成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本文通過記敘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zhì);表現(xiàn)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將相愛國的好品質(zhì)。)
(三)總結(jié)、擴展
本文通過典型事件來刻畫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使讀者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下請同學們自讀歷史故事刎頸之交,進一步學習將相團結(jié)一致、全力合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布置作業(yè)
1.形近字組詞:
2.復(fù)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3.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wù)剬W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據(jù)將相的高尚品質(zhì)來談感想,如果在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都能向?qū)⑾鄬W習,以班級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那么,我們一定會把國家建設(shè)得更好,成為真正的二十一世紀的主人。)
《將相和》參考教案(第一課時)
將相和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zhì)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2.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復(fù)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jié)果。
2.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shè)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
(二)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內(nèi)容給文章分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自學和理解本課生字新詞。
(二)按不同故事內(nèi)容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引發(fā)興趣。
教師可以先板書課題,讓同學齊讀,之后問:看到課題,你們想知道什么呢?設(shè)計這個問題,實際是在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他們提出一些問題,諸如:我想知道將和相是誰;我想知道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們?yōu)槭裁春秃玫龋唤處熆梢赃m時激趣。請你們自己先讀讀書,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再給他們談?wù)摰臅r間,然后教師再給一些時間讓同學們讀一遍書,不認識的字標出來,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學。
1.指導(dǎo)讀準字音。
本課的生字雖然不多,只有7個,但有好幾個都是學生特別容易讀錯字音。
允:y(n組成詞允許,不要誤讀成r(n。
頗:p#組詞廉頗,不要誤讀成b#。
侮:w(組詞侮辱,不要誤讀成w。
2.指導(dǎo)認清字形。
本課有許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錯,可采用以熟帶生的方法掌握字形。
如璧與壁相近,壁是熟字,墻壁,與土有關(guān),所以是土字底。而璧是一種寶玉,是無價寶,所以下面是玉。
如允與充相近,侮與悔相近,頗與波相近,教師一定要指導(dǎo)同學進行區(qū)分,從而記住字形。
3.理解詞意。
因為書后有一道題就是要求同學們理解詞意的,所以教師可以提出讓同學查字典或詞典理解詞意。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氏發(fā)現(xiàn)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xiàn)在常用來表示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說。
示弱表示比對方軟弱,不敢較量。
推辭謙讓不干。
抵御抵擋,抵抗。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能耐技能,本領(lǐng)。
攻無不克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zhàn)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zhàn)必勝。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這兩個成語多指善于打仗。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F(xiàn)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xié)力協(xié),合。團結(jié)一致,共同努力。
(三)簡單介紹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
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jīng)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jié)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jié)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于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由于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zhàn)國后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zhàn)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zhàn)時,堅壁固守三年。后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zhàn)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后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于秦,歸國后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四)三讀課文,把將、相的名字用畫下來,同時想一想,這篇文章講了幾個小故事?
學生讀完之后,找人回答這幾個問題:
將指的是廉頗。
相指的是藺相如。
本文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可以用完璧歸趙來概括。
第二個:可以用澠池之會來概括。
第三個:可以用將相和好來概括。
(五)統(tǒng)觀全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六)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抄寫字詞。
2.想一想每個小故事發(fā)生的原因和結(jié)果是什么。
《草船借箭》參考教案(第二課時) 教案教學設(shè)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深入學習課文,理解內(nèi)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草船借箭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發(fā)展過程。
2.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fù)習。
第一課時,我們主要通過讀書,自學了本課的生字詞,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并根據(jù)事情的發(fā)展順序給課文分了段。下面要檢查同學們的學習情況:
1.檢查讀生詞:
妒忌商議負責推卻都督委托
既然遲延膠漆疑惑調(diào)度水寨
輕易支援甘受懲罰大霧漫天
飲酒取樂神機妙算
2.了解分段掌握情況。
請同學說一說分段情況。
(二)導(dǎo)入新課。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議軍事急于造十萬支箭而有意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萬支箭,挫敗了周瑜的陰謀,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嘆服。那么諸葛亮是怎樣成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具體來學習課文。
(三)交待學習目標。
(四)學習課文內(nèi)容。
1.學習第一大段。
(1)指名讀這段,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以下的問題。
①周瑜是怎樣“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要他負責造箭的?他的真實的企圖是什么?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
因為文章一開始,就直接點出周瑜看到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妒忌,第2自然段就寫出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nèi)趕造十萬支箭。設(shè)計這個問題,就是讓同學們通過讀書了解到周瑜妒賢忌能的狹隘胸襟。
(周瑜開始以“公事”為由,要諸葛亮“不要推卻”,接著又以“十天”為期來刁難他,最后當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以便抓到字據(jù)口實,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當他以為諸葛亮“中計時”便顯得很“高興”。)
②諸葛亮知不知道這是周瑜的陰謀?為什么不當面揭穿他,反而主動立下軍令狀?
這個問題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聯(lián)系當時的歷史背景談。當時曹操率軍南下,企圖攻打東吳,之后再攻打劉備,以便一統(tǒng)天下。東吳和劉備看清了曹操的陰謀。因此才會聯(lián)合起來抗擊曹操。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才沒有揭穿周瑜的陰謀,怕的是傷了和氣,孫劉聯(lián)合戰(zhàn)線會破裂,導(dǎo)致被曹軍各個擊破的危險。
以上只是沒有揭穿周瑜陰謀的一個原因,由此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諸葛亮不逞一時之能,為了劉備的蜀國,以大局為重,有著寬闊的胸襟。
接著教師還讓同學讀這一段,抓住諸葛亮的言行進行體會,從而看出諸葛亮知己知彼,胸有成竹,有把握完成任務(wù),用實際行動挫敗周瑜的陰謀。
至于諸葛亮為什么主動立下軍令狀,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周瑜也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如果諸葛亮表現(xiàn)出猶豫的神色,周瑜還會有陰謀。主動請任,其目的是將計就計,不露聲色地麻痹周瑜,使之覺得自己很高明,連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都不知道。這樣一來他必然特別得意,就會放松警惕,從而使諸葛亮掌握主動權(quán)。
對于這一段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抓住兩個人物的不同語言和神態(tài),去分析兩人的不同心理活動:周瑜面和心毒,在一句一個“先生”的虛假恭維之中包藏著殺機。事后喜形于色,自以為得計。而諸葛亮則早已對周瑜的禍心了如指掌,顯得平靜自若,胸有成竹。
(2)分角色朗讀。
由于本段人物對話較多,人物個性特點鮮明,所以教師在讓學生充分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有語氣地分角色朗讀,以達到更好地更準確地理解內(nèi)容,了解人物特點的目的。
2.學習課文第二大段。
請同學們輕聲地朗讀課文第二段,并且思考:
(1)從周瑜對魯肅說的話可以看出他是個什么樣的人?
(2)諸葛亮請魯肅幫哪些忙?他還特別要求魯肅怎樣做?聯(lián)系上文,課文中哪些詞語表明諸葛亮對完成造箭的任務(wù)挫敗周瑜的陰謀胸有成竹?
(3)魯肅是怎樣向周瑜報告的?你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這一大段安排三個問題,實際上是讓學生弄清這一段一共講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周瑜吩咐軍匠們不給諸葛亮準備造箭材料,并派魯肅探聽諸葛亮怎樣造箭。這一層意思,同學們通過思考第一個問題就能理解到周瑜氣量狹窄,妒賢忌才,完全不顧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難諸葛亮并要治他的罪。
本段的第二層意思是講諸葛亮請魯肅幫他的忙,并要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在這一層中,教師要讓學生抓住“自有妙用”這個詞談?wù)勼w會,從而了解到諸葛亮早有對付周瑜的方法,并且是成竹在胸了。另外,本段的第二問題的第一小問,學生通過讀書很容易就能答出諸葛亮要魯肅為他安排船只、軍士、布幔、草把子。從他需要的這些與造箭完全無關(guān)的東西來看,我們也能分析出諸葛亮對粉碎周瑜的陰謀早已胸有成竹了。第二小題的第二問是諸葛亮特別要求魯肅怎樣做?通過讀書,孩子們也能很快從書中找到答案: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我的計劃就完了。諸葛亮為什么要這樣特別叮囑魯肅呢?聯(lián)系上文對周瑜這個人物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周瑜雖然心胸狹窄,面善心毒,但作為東吳的都督,他當然也不是等閑之輩,他也是很聰明的,在打仗用兵方面也很有才華。如果讓他知道諸葛亮向魯肅借的這些東西,他很可能就猜出了諸葛亮的用意,即使猜不出,他也會千方百計地阻撓,不借給諸葛亮這些東西,從而破壞諸葛亮的計劃,使自己的奸計得逞。諸葛亮正是看清了周瑜的險惡用心和小人的嘴臉,所以才特別叮囑魯肅那樣做。
本段的第三層意思是講魯肅回去向周瑜報告情況時,說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并不提借船的事,周瑜疑惑不解。在這層中教師一定要引導(dǎo)學生理解好“果然”這個詞,“果然”就是果真如此,事情像預(yù)想的那樣發(fā)生,然后再讓學生談?wù)勽斆C是個怎樣的人,我想:六年級學生說出魯肅是個守信用的人并不困難。
第二段課文理解到這兒還不算完,我們要引導(dǎo)學生進行更深一層的理解。教師可以在學完第二大段后再問:諸葛亮為什么敢向魯肅借東西?他為什么特別叮囑魯肅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訴周瑜?由于有剛才的理解作基礎(chǔ),所以同學們會輕而易舉地回答出:因為諸葛亮太了解兩個人的特點。魯肅守信用,周瑜奸詐狠毒,所以才會那樣做。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善于識人,這也是他后來能成功地借到箭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段課文學習完之后,還要給同學時間再讀一讀,從而體會三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
3.學習課文第三大段。
這一段是課文的重點段,它按時間的順序,有聲有色地講了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經(jīng)過。
這一段可以采取先默讀自學的形式,即默讀這一段,同時思考:
(1)諸葛亮在什么時間才去開船借箭的?為什么要等到這個時候才去?
這道題要讓學生明確:諸葛亮他們是在第三天四更時候才開船的。因為此時天色微明,江面上有濃濃的大霧,這樣可以蒙住曹軍的眼睛,使他們不明虛實。
(2)諸葛亮把船停在哪兒?為什么?
這道題通過思考使學生體會到諸葛亮把船停在靠近曹軍水寨的江面上,目的是一會兒受箭時距離合適。太遠,箭射不到;太近,怕被曹軍看清識破計謀。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在這方面也精心安排了。
(3)船是怎樣停在那里的?為什么要這樣做?
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事先讓學生疊一些小紙船,并把他們貼在一起,等同學讀完了這段書的內(nèi)容之后,讓他們自己演示。同時理解到諸葛亮把船隊“一字兒擺開”是為了增大受箭的面積,使更多的箭射到草把子上。由此也讓學生體會到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的確超人。
(4)船停下來,諸葛亮讓兵士干什么?為什么這樣做?他與魯肅各有什么不同反應(yīng)?說明什么?
這道思考題可讓同學讀書找答案。諸葛亮讓兵士“擂鼓吶喊”其實是虛張聲勢,造成大軍壓境的假象來迷惑曹軍,使之在大霧之天不敢冒然迎敵,只能用放箭來逼退敵人。魯肅看到諸葛亮讓兵士擂鼓吶喊很吃驚,也很害怕。萬一曹兵出來,這些人就危險了;而諸葛亮卻笑著、非??隙ǖ卣f,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還邀請魯肅一同吃酒取樂。通過對兩個人物不同反應(yīng)的比較,使學生們理解到諸葛亮的謀略和膽識的超人之處。另外,這段還要抓住“一定”這個詞讓同學分析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曹操是怎么做的?你從中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又看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這個問題,要使同學抓住曹操的言行去體會出他是個生性多疑的人,對什么事都謹小慎微,不敢冒然行動。諸葛亮正是抓住了曹操的這個弱點才敢這樣安排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知己,還能知彼,他善于識人的特點在這里再次得到證實。
(6)諸葛亮在船隊剛到時是怎樣布置的?后來又怎樣調(diào)動的?這樣安排為什么?
諸葛亮先讓船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等靠近曹營這一面的船上的草把子上都受滿了箭之后,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樣安排一方面是讓船另一側(cè)的草把子上也受箭,另一方面是回去的時候順風順水,曹操知道上當追也來不及了。
在講這部分的時候,教師還可以畫一些簡筆畫來幫助學生理解。
如果教師不愿畫圖,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演示,以達到理解的目的。
在講解這段時,教師還可提示學生,長江之水是自西向東流,由此體會諸葛亮布陣的巧妙,既節(jié)省時間,又方便快捷,還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這些都是緣于他對地理環(huán)境的了解。
(7)總結(jié)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由于對本段有了深入的理解,所以學生總結(jié)起來并不困難。教師必須要讓他們明確,諸葛亮成功有四個原因:①熟悉氣象。能預(yù)測出三天之內(nèi)必有大霧,歸來時順風順水,曹軍來不及追趕。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霧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長識人。了解魯肅的忠厚。知道他不會泄露借船的機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沒有弄清虛實的情況下輕易出擊。④謀劃周密。用計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種有利條件。如安排草船,精心偽裝,利用大霧,歸來時順風順水等。
(8)教師小結(jié)。文章的第三段是全文的重點。課文通過諸葛亮巧妙使用草船向曹軍“借”箭的經(jīng)過,突出反映了諸葛亮確實是足智多謀,具有非凡的才干。
4.學習課文第四大段。
教師可以安排同學們齊讀這一段。同時思考:
(1)諸葛亮按規(guī)定期限超前完成造箭任務(wù)以后,本可以諷刺挖苦周瑜一番,但他卻不露一面,好像什么也不知道似的,這是為什么?
(2)課文最后以周瑜嘆服的話作結(jié)尾,起了哪些作用?
本段安排這樣的兩個問題,是想讓同學們通過第一題再次體會出諸葛亮顧全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大局,不想使周瑜太難堪,表現(xiàn)出了豁達大度的政治家風度。課文最后以周瑜嘆服的話作結(jié),既總結(jié)了全文,點明了中心,照應(yīng)了開頭,又突出地反襯了諸葛亮的卓越才干。
(五)分清前因后果,把握故事情節(jié)整體。
通過讀第一大段,使同學理解正是因為諸葛亮“挺有才干”才使周瑜很“妒忌”,所以才設(shè)下“十天之內(nèi)造十萬支箭”的陰謀陷害諸葛亮。這才是事情的起因。學習課文第二段之后,我們理解到周瑜一方面不給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另一方面讓魯肅去查看動靜,而諸葛亮卻向魯肅借船,還不讓他告訴周瑜,這是事情的發(fā)展。課文的第三大段是整個“借”箭的經(jīng)過,集中反映了諸葛亮神機妙算,這是事情的高潮。課文第四大段,從表面看事情的結(jié)果是如期交箭。但再看看起因,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全文這件事的起因由周瑜妒忌開始,因此結(jié)果也該由周瑜“自嘆不如”而結(jié)束。
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而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
資料提供者:
《夏天》第二課時 教案教學設(shè)計
《夏天》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雷雨前、雷雨時、雷雨后”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2、能用“像……像……”和“有人……有人……”造句。
3、積累并運用描寫雨后美景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復(fù)習導(dǎo)入。
1、小朋友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為你們帶來了一首歌,想聽嗎?這唱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歌呢?
2、是呀,絢麗多彩的夏季來到了,我們大地上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你覺得有哪些變化呢?夏天最大的特點就是經(jīng)常會下(雷雨),板書:雷雨
3、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去領(lǐng)略一下夏天雷雨前后的情景。
4、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qū)懙??(指名說)板書:前、時、后。我們還知道了哪幾節(jié)是寫雷雨前?哪幾節(jié)是寫雷雨時?哪幾節(jié)是寫雷雨后?板書。
二、學習“雷雨前”
1、下雷雨前會是怎么樣的情景呢?自己讀讀第一、二小節(ji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說)(非常悶熱、難受、無精打采)。是嗎?你們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再自己大聲讀讀、找找、劃劃。
2、討論交流。(指名說)。
(1)句子:太陽像個大火球。
a.這里把太陽比做了什么?說明當時的天氣怎樣?誰能讀出當時的感覺?
b.你還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2)句子:柳葉打著卷兒,小花低著頭,湖水也烤熱了。小魚該不會煮熟吧!
a.為什么從這里可看出來?
b.是呀,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使得柳葉毫無力氣,打著(卷兒),小花也無精打采,難受得(低下了頭),小作者還擔心湖水被也被(烤熱了),小魚也被(煮熟了)。
c.誰能試著讀一讀,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當時那中悶熱、難受的情景。
d.蜻蜓為什么要低飛?
e.好悶熱的天,真實讓人受不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到小狗伸出長長的舌頭,直喘氣,老母雞躲在樹陰下不敢出來,聽到知了難受地叫。)
(3)正當我們熱得受不了,悶得受不了時,誰為我們帶來了好消息呢?蜻蜓飛來時,你心情怎樣?為什么?你能讀出那種感受來嗎?(是呀,讓人迫不及待地等待著一場大雨的到來)
三、學習“雷雨時”
1、蜻蜓的消息是真的嗎?雷雨果真來了.夏天的雷雨有什么特點呢?自己讀讀讀三小節(jié)。
2、討論:(1)先風,再云,接著打閃,然后打雷,最后下雨,按一定的順序。
(2)下起來急而大。(板書:急而大),從哪里看出來?
3、能通過朗讀把急而大的雷雨表達出來嗎?自己試——指名試。
四、學習“雷雨后”
1、夏天的雷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下了一陣,風(停了),云(散了),閃(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陽(出來了)天邊掛起了(一條彩虹)
2、雷雨后的大地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大聲讀讀4、5、6小節(jié),談?wù)劥藭r的你又會感受到了什么?(板書:景色清新宜人)。
3、你們從哪些地方體會出來呢?再自己仔細地讀一讀,找一找。
4、反饋交流。
(1)句子:柳葉、小花滴著水珠,像剛洗完澡,多干凈,多精神。
a.此時的柳葉和小花會說些什么?誰能把這個句子讀好?讀出柳葉、小花的心情。
(2)句子:湖里,小魚擺著尾巴游得多高興。
a.此時的小魚心情怎樣?你能讀一讀嗎?
(3)湖邊有人乘涼,有人散步。
a.是呀,漂亮的景象吸引了人來乘涼和散步,你覺得會有哪些人呢?
b.你能用“有人……有人……”來造句嗎?(公園里,操場上)
(4)湖水像面鏡子,照著天,照著橋,照著那隊過橋的小學生。
a.把湖水比做什么?為什么?
b.清清的湖水能照出橋,照出天,照出小學生,還能照出什么?
(5)你們喜歡最后一句話嗎?為什么?自己讀讀。
小鳥指什么?彩虹指什么?
小鳥飛過雨后的彩虹指什么?你能用“像”來說一句話嗎?
那么美的句子又該怎樣讀呢?(指名讀最后一句)
5、指導(dǎo)朗讀。
雨后景色清新宜人,而課文又描寫的那樣美,想不想再美美的把雨后景色讀一讀。
齊讀4、5、6小節(jié)。
5、我們想不想把這雨后美景留在我們的畫上呢?畫雨后美景。
前(1、2):悶熱
板書:雷雨時(3):急而大
后(4、5、6):涼快美麗
資料提供者:
《太陽》第二課時 教案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了解太陽的特點以及太陽和人類的密切關(guān)系,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科學的情感。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具準備:
1、生字卡片。
2、有關(guān)太陽的課件。
一、復(fù)習導(dǎo)入
1、聽寫生字。
2、開火車輪讀詞語。
二、學習課文。
(一)學習第一段
同學們,我們上節(jié)課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到第自然段,寫了什么?師用課件出示下表,你們這些小小科學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嗎?(學習回答)
特點數(shù)據(jù)
遠一億五千萬公里
大一百三十萬個地球
熱表面六千度,中心溫度是表面溫度的3000倍
2、指點:從表上我們可以知道課文上說太陽的遠、大、熱是通過什么來說明的?(列舉數(shù)字)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數(shù)字來說明的?還用了什么辦法?
4、(課件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后回答
(1)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進行指點。(引用傳說)誰能說說《后羿射日》的傳說?如果課文不用傳說,光用數(shù)字,你覺得好嗎?(光用數(shù)字,比較枯燥。課文引用傳說,就生動多了。)
(2)指點:傳說是流傳在民間口頭的故事,研究科學非常講究科學性,必須說明它的實質(zhì)。這兒在傳說以后,用了什么詞語來揭示實質(zhì)?(其實)文章中引用傳說,引人入勝,接著用其實一詞揭示實質(zhì)。
(3)說太陽,怎么又說了地球,說了鋼鐵呢?(突出抵得上變成汽等詞語)
作比較的方法能夠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所說明的事物。
(4)引導(dǎo)學生從事物的相互關(guān)系上思考問題。太陽的大熱離我們遠這三大特點,與我們的地球是相互聯(lián)系的。你們要做科學家,閱讀資料時,就得認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問題。
太陽雖然大,但因為遠,所以看起來很小。
出示句式(因為所以)
因為太陽大,所以整個地球太陽都照得到。誰還能說這樣的句子?老師鼓勵。
(二)第二段(太陽與人類的關(guān)系)
1、提示:大家都分析的很好,具體說來,太陽與人的關(guān)系怎樣密切呢?這個問題我們要好好研究。
2、(課件出示第二段)根據(jù)你平時觀察所得和書上提供的資料說說太陽不盡然們?nèi)祟愱P(guān)系怎么密切。(學生訓(xùn)練句式)
(課件出示句式)(1)有了太陽
(2)如果沒有太陽就,因為。
3、指點:第四自然段先正面說,有了太陽再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太陽就說明了關(guān)系的密切。
4、提問:這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可以用課文中的那一句話來概括?(同學們回答)師指出這叫段首概括。閱讀這類文章要注意每個自然段開心的話,它往往可以幫助我們掌握自然段的內(nèi)容。
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照理關(guān)系不大,這里意思轉(zhuǎn)折,所以用上雖然但是。
5、齊讀這段。
(三)學習第三段(太陽與自然的關(guān)系)(課件演示)
第二段說了太陽與人的關(guān)系,那么太陽與自然的關(guān)系怎么呢?
分別出示兩組卡片:1、太陽水雨水蒸氣小水滴云
2、太陽熱量多熱量少熱冷風
(同學們自己用箭頭連接關(guān)系,老師指導(dǎo))
太陽云雨雪太陽
小水滴熱風冷
水蒸汽
水熱量多熱量少
課文還有一個段寫了太陽與人類的關(guān)系?大家快把它找出來讀一讀。(指名讀57自然段)
(四)學習第四段(總結(jié)段)
1、(課件出示第四段)指名讀、齊讀。指導(dǎo)背誦。
三、總結(jié)
1、這一課的學習,使們們懂得了太陽有多遠、多大、多熱。知道了太陽與人的關(guān)系密切。沒有太陽沒有動物、植物、人類,沒有風云雨雪霜,沒有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
2、學習這篇課文也使我們懂得了應(yīng)該怎樣閱讀說明文,說明文一般在寫作上常引用傳說列舉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等方法來說明事物。
四、作業(yè)
1、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2、運用學到的說明事物的方法,把收集到的太陽資料,仿寫成一段介紹太陽常識的小說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