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案端午節(jié)
發(fā)表時間:2020-11-27第4節(jié)我國特有的珍惜生物。
第4節(jié)我國特有的珍惜生物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舉例說出我國特有的珍惜生物。
(2)說出導致某個物種成為珍惜生物的因素。
(3)列舉我國保護珍惜生物的自然保護區(qū)和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
2、能力目標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nèi)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觀察、關愛并保護大自然,認同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收集和交流珍惜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的活動,關注我國特有的珍惜動植物。
二、重點、難點
1、重點
收集和交流珍惜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的活動,關注我國特有的珍惜動植物。
2、難點
認同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教學方法
查閱法、討論法、講述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收集一些我國瀕臨滅絕邊緣的珍惜動植物等相關材料在課堂上介紹。
2、到圖書館或者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課本上圖片中生物的有關資料。
(一)課上介紹:(先學生介紹其收集到的資料,再老師進行總結)
1、珙桐:木質(zhì)細蜜,不易變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藝的佳料。更重要的是,珙桐對研究古植物區(qū)系和系統(tǒng)發(fā)育均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珙桐是1869年發(fā)現(xiàn)的。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和破壞,目前數(shù)量較少,分布范圍日益縮小,有被其他闊葉樹種更替的危險。
2、白鰭豚: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物種,是世界上現(xiàn)有5種淡水鯨存活頭數(shù)最少的一種,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物種之一。
3、大鯢:又名娃娃魚、生活在海拔200-1000m的水質(zhì)清澈、水溫低、深潭較多的溪流中,獨居于巖洞、土窟中,晝伏夜出,因叫聲似嬰兒啼哭而得名。性兇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蟲、魚、蝦、蟹、蛇、鱉、鼠、鳥等為食,捕捉方式為“守株待兔”。
4、金絲猴:是我國的“國寶”,有3個品種,即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其中,黔金絲猴最少,只有500-600只,被國際貿(mào)易公約例為瀕危度最高的:“E”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數(shù)量不到2000只,為世界瀕危物種。川金絲猴多些,在10000只以上。
5、莎欏,又名蕨樹,是白堊紀留下來的珍貴樹種,是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中,高3-8米,在南太平洋島嶼的森林中最高可達20米左右。莎欏出現(xiàn)至今約3億多年,比恐
6、龍還早1億5千多年。是當時草食性恐龍的重要食物。
7、揚子鱷:最早出現(xiàn)在中生代三疊紀,距今有2億多年。生活在長江流域,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增多,其分布區(qū)域迅速減少,成為瀕危野生動物之一。1979年在安徽廣德、宣州等地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8、鵝掌楸:木蘭科鵝掌楸屬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高可達40米,胸徑可達1米以上。
(二)討論
1、根據(jù)你收集的資料,導致某個物種成為珍惜生物的因素是什么?
可能是棲息地被破壞(認為因素、自然因素)、環(huán)境污染、人類的過度捕獵等等。
2、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這些珍惜生物?
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強化法規(guī)宣傳、增強每個公民的法律意識等措施,保護好這些生物。
3、我國的自然保護區(qū)有哪些?
(三)課后活動
1、動學生課后舉辦生物多樣性展覽、板報、宣傳、或調(diào)查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觀鳥和愛鳥活動。
2、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內(nèi)容及成果進行評價、保存!
一、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的課后活動對增強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法規(guī)意識非常具有意義,學生在宣傳、推廣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這樣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我感覺這一教學方式值得值得以后繼續(xù)使用、改進、推廣!
相關閱讀
七年級生物下冊《我國特有的珍稀生物》復習學案蘇科版
每個老師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教案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未來工作才會更有干勁!你們會寫一段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嗎?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級生物下冊《我國特有的珍稀生物》復習學案蘇科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七年級生物下冊《我國特有的珍稀生物》復習學案蘇科版
第4節(jié)我國特有的珍惜生物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我國特有的珍惜生物。
說出導致某個物種成為珍惜生物的因素。
列舉我國保護珍惜生物的自然保護區(qū)和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
能力目標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nèi)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觀察、關愛并保護大自然,認同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收集和交流珍惜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的活動,關注我國特有的珍惜動植物。
二、重點、難點
重點
收集和交流珍惜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的活動,關注我國特有的珍惜動植物。
難點
認同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教學方法
查閱法、討論法、講述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一些我國瀕臨滅絕邊緣的珍惜動植物等相關材料在課堂上介紹。
到圖書館或者互聯(lián)網(wǎng)查閱課本上圖片中生物的有關資料。
課上介紹:(先學生介紹其收集到的資料,再老師進行總結)
珙桐:木質(zhì)細蜜,不易變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藝的佳料。更重要的是,珙桐對研究古植物區(qū)系和系統(tǒng)發(fā)育均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珙桐是1869年發(fā)現(xiàn)的。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和破壞,目前數(shù)量較少,分布范圍日益縮小,有被其他闊葉樹種更替的危險。
白鰭豚: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物種,是世界上現(xiàn)有5種淡水鯨存活頭數(shù)最少的一種,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物種之一。
大鯢:又名娃娃魚、生活在海拔200-1000m的水質(zhì)清澈、水溫低、深潭較多的溪流中,獨居于巖洞、土窟中,晝伏夜出,因叫聲似嬰兒啼哭而得名。性兇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蟲、魚、蝦、蟹、蛇、鱉、鼠、鳥等為食,捕捉方式為“守株待兔”。
金絲猴:是我國的“國寶”,有3個品種,即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其中,黔金絲猴最少,只有500-600只,被國際貿(mào)易公約例為瀕危度最高的:“E”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數(shù)量不到2000只,為世界瀕危物種。川金絲猴多些,在10000只以上。
莎欏,又名蕨樹,是白堊紀留下來的珍貴樹種,是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中,高3-8米,在南太平洋島嶼的森林中最高可達20米左右。莎欏出現(xiàn)至今約3億多年,比恐
龍還早1億5千多年。是當時草食性恐龍的重要食物。
揚子鱷:最早出現(xiàn)在中生代三疊紀,距今有2億多年。生活在長江流域,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增多,其分布區(qū)域迅速減少,成為瀕危野生動物之一。1979年在安徽廣德、宣州等地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鵝掌楸:木蘭科鵝掌楸屬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高可達40米,胸徑可達1米以上。
討論
根據(jù)你收集的資料,導致某個物種成為珍惜生物的因素是什么?
可能是棲息地被破壞(認為因素、自然因素)、環(huán)境污染、人類的過度捕獵等等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這些珍惜生物?
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強化法規(guī)宣傳、增強每個公民的法律意識等措施,保護好這些生物。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qū)有哪些?
課后活動
動學生課后舉辦生物多樣性展覽、板報、宣傳、或調(diào)查活動,組織學生參與觀鳥和愛鳥活動。
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內(nèi)容及成果進行評價、保存!
教學后記
本節(jié)課的課后活動對增強學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法規(guī)意識非常具有意義,學生在宣傳、推廣的同時也教育了自己,這樣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我感覺這一教學方式值得值得以后繼續(xù)使用、改進、推廣!
第4節(jié)《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導學案
第4節(jié)《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導學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②認識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方式是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
2、能力目標:
①通過“為生物尋找一個家”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
②通過模擬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教學重點:
描述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普遍的。
教學難點:
認同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方式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生物標本(金魚、兔子、啄木鳥、仙人掌、睡蓮(彩圖))、紅蝴蝶、白蝴蝶,紅紙板、白紙板。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入
觀看《長頸鹿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問、看法。
播放《長頸鹿的故事》圖片和錄音,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問題和看法?
從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出發(fā),激起學生的興奮點,再從學生的興奮點引出要探究的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適應環(huán)境的特點。)
二、合作探究“為生物尋找一個家”
選取實驗材料,參考“探究活動卡”進行合作探究,小組各成員各負其責,并進行匯報交流??偨Y出:“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普遍的”。
組織探究活動,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地提供一些建議、暗示、必要的信息。教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提醒學生注意他們忽略的某些方面。或給學生提示進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線索。
通過合作探究師生共同總結出“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是普遍的?!?/p>
三、模擬實驗進一步探究“一些特殊的適應現(xiàn)象”。
欣賞模擬實驗“小鳥捉蝴蝶”,學習繪制直方圖。分析直方圖,總結出保護色的作用,以及“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道理。
設計并組織模擬實驗,教會學生繪制和分析直方圖。提出問題:從模擬實驗中你能得出什么?
通過模擬實驗揭示生物可依靠“保護色”適應環(huán)境??纱蟠蠊?jié)約探究的時間和資源。
閱讀信息庫P24“生物適應環(huán)境的外形特征”,將Flah課件中的圖片拖動到相應的名稱下。
組織學生閱讀信息庫P24,展示Flsh課件,讓學生將變色龍、竹節(jié)蟲、毒蛇這三幅圖片拖動到相應的名稱下。
通過拖動圖片,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促進學生在玩中掌握知識。新課程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但基礎知識也必須重視。
四、超鏈接—文學
欣賞Flah動畫《詠鵝》,思考詩中描繪了鵝的哪些適應環(huán)境的特點?
播放Flah動畫《詠鵝》,提出問題:詩中描繪了鵝的哪些適應環(huán)境的特點?
人文教育:促進學生走進自然界到各種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去觀察、了解、實驗、思考。領悟自然界的美麗、和諧與相互依存,產(chǎn)生熱愛生物、熱愛自然的美好感情。并實現(xiàn)學科滲透的思想。
五、課堂總結
交流:通過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組織交流,并加以總結。
促進學生養(yǎng)成反思的習慣。
六、課外探究
任選一種生物,針對它們對環(huán)境的適應寫一首詩。
布置課外探究題,設計生物展板,將好的作品全校展示。
將探究延伸到生活中,促進學生養(yǎng)成時時探究,事事探究的良好習慣。
第4課《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課堂導學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對教案課件的工作進行一個詳細的計劃,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順利!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4課《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課堂導學”,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4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名師導學
1理清結構:
有的人有的人
行尸走肉——活——精神不死
精神已死——死——人離開人世
2語言特色:
(1)語言直硬、冷峻,抒發(fā)出作者內(nèi)心強烈的、壓抑不住的火一樣的感情。
(2)語言通俗、曉暢。茅盾評論作者的詩風時說,他的詩“只是用了樸素的字句寫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臧克家寫的《有的人》巧妙地運用了大眾的語言表達深沉的哲理。
(3)語言形象、生動?!队械娜恕匪嬖V人們的是怎樣對待生與死的人生觀問題。作者并沒有用哲學的方式,而是用形象化的語言去表達重大主題。就是說,他把力量放在詩的藝術形象的表現(xiàn)力上。這無疑說明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
(4)這首詩富于節(jié)奏美、韻律美,格式嚴謹?shù)植豢桃庾非笞志渖系凝R整,思想感情的表達自然、流暢。
3把握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這首詩主要采用了對比的寫法。一方面,作者靈活地運用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偉大精神的整體概括,另一方面以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作為一切反動派罪惡行徑的形象概括,從人生意義、具體表現(xiàn)、不同結果三個方面進行對比。褒貶鮮明,引人思考,給人以深刻印象。
2.理解這首詩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這首詩一開始就點明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后面緊緊圍繞人應該怎樣活、怎樣對待死來展開,把問題升華到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觀的高度。魯迅一生“俯首甘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紀念他;反動派騎在人民頭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罵他們,唾棄他們。這首詩就是在生與死、榮與辱、善與惡、美與丑這些人生觀的種種具體表現(xiàn)的激烈交鋒中,深刻地揭示了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心目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攻克難點:“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靠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者”,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第二個“活”字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5質(zhì)詢疑點:為什么說“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fā)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