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5用GSP進行“波動”教學案例。
用GSP進行“波動”教學案例安徽省滁州師范??茖W校趙世武
【教學內(nèi)容簡析】
一、需求分析
學生的學習需求是指學生要達到的目標水平與他現(xiàn)在實際水平之間的差距。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波的形成條件及過程、波的種類、振動和波的關(guān)系;理解波的傳播規(guī)律和波的圖象。學生的實際是只學過振動和振動的圖象,會使用《幾何畫板》軟件。此差距很明顯。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景、提供腳手架來降低知識的梯度,真正把教學目標轉(zhuǎn)化為學生自己的學習需求。
二、內(nèi)容分析
波是一種普遍而重要的運動形式。本節(jié)內(nèi)容包括:波的形成條件及過程;波的種類;振動和波的關(guān)系;波的傳播規(guī)律和波的圖象等。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利用演示實驗、GSP課件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情景,提供腳手架;學生主動探索、建構(gòu)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學生在有效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又使探索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發(fā)展。、
【教學方法】
教師使用電腦和實驗創(chuàng)設(shè)情景,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討論和探索,最后得出結(jié)論。
【--】
一、復(fù)習振動知識
教師用電腦演示振動課件(界面圖1所示),提問:什么是簡諧振動?簡諧振動中回復(fù)力、位移、速度、加速度是怎樣變化的?
二、做好演示實驗形成學習動機
【演示1】取一段中間拴有紅繩的橡膠管,把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握在手中,并把它松松地放在較長的桌面上,手握住管子令其一端上下振動。
【演示2】用彈簧縱波演示器,演示縱波的形成和傳播。使金屬小球在鋼片彈力作用下,沿螺旋彈簧方向左右振動。
學生帶著問題觀察:
(1)波是怎樣形成的?
(2)波有幾種?
(3)波和振動一樣嗎?
三、引導學生猜測分析討論
學生各自帶著問題去觀察,得出各自對結(jié)論的猜測,然后互相討論得出公認的結(jié)論:
(1)波是振動在介質(zhì)中的傳播。
(2)波有質(zhì)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縱波和質(zhì)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的橫波之分。
四、學生利用GSP課件進一步探索
教師通過網(wǎng)絡(luò)向?qū)W生提供GSP課件,由學生自己來操作,并向?qū)W生提出要求:振動和探波有何關(guān)系?波的傳播規(guī)律是什么?波的圖象和振動的圖象一樣嗎?學生通過對課件的操作、索得出各自的結(jié)論,并進行互相討論得出公認的結(jié)論。
(1)波的特征
①沿波的傳播方向,各質(zhì)點的運動特征是先振動的質(zhì)點依次帶動后振動的質(zhì)點運動,振動質(zhì)點相位依次落后。(由圖2,3得出)
②波在傳播的過程中,各質(zhì)點的運動總是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周期性振動,質(zhì)點本身并不隨波遷移,所傳播的是質(zhì)點振動的形式和能量。從波形圖上看,波的形狀保持不變,只是波形整體的勻速平移。(由圖2,3得出)
③波源振動的周期性,導致簡諧波在介質(zhì)中傳播的周期性,即當波在介質(zhì)中傳播的時間t為T的整數(shù)倍或傳播距離為波長λ的整數(shù)倍時,波形和原來重復(fù)。則,波在介質(zhì)中傳播時間t可以寫成,傳播距離,(n=1,2,3……)。(由圖2界面課件可得出)<><>
(2)波和振動的關(guān)系
質(zhì)點每振動一個周期,波就向前傳播一個波長。
質(zhì)點振動的振幅與波幅相同。
振動圖象表示同一質(zhì)點在不同時刻的位置;波動圖象表示不同質(zhì)點在同一時刻的位置。
可見,GSP具有強大的函數(shù)計算功能、圖形顯示功能和動畫功能,能方便地以動態(tài)方式表現(xiàn)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能夠生動地反映物理圖景。它既可作為一種演示工具,又可作為幫助學生探索和理解的工具,是教師和學生的幫手。Jab88.cOm
相關(guān)閱讀
《過秦論》教學案例
《過秦論》教學案例
一、緣起
戰(zhàn)國紛爭,群雄逐鹿,秦以邊陲之地,縱橫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統(tǒng)天下,可謂盛極一時!可是,誰曾想這個盛極一時的王朝卻短命而亡,亡得那樣迅速,那樣悲慘,又是那樣的神秘,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驚。自古以來,多少有識之士在震驚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滅亡的原因,以期從秦王朝的盛衰興敗中汲取有益的教訓。賈誼的《過秦論》正是這些探索文章中頗具影響的一篇,也是多年來中學教材的傳統(tǒng)篇目之一。
《過秦論》問世二千多年來,一直受到政治、歷史、文學等各界人們的關(guān)注。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文章內(nèi)容豐富,涵蓋博大,較之一般的文言文,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再從思想教育和思維訓練的角度,進一步討論一下作者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優(yōu)劣長短,自然又增加了教學的深度和難度。筆者不想放過這樣一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機會,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嘗試,在此向?qū)<彝媒陶?br>
賈誼“仁義不施”一論,二千多年來一直是人們評價秦王朝的準繩。直到今天,提到“秦”,前面總要加一“暴”字,“殘暴”幾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詞?!氨本统闪饲赝醭瘻缤龅母驹?。
誠然,秦王朝的統(tǒng)治是殘暴的。但千百年來,殘暴的統(tǒng)治豈止一秦!且不說揭竿而起的陳涉、推翻秦朝的劉項等,就說被后人稱頌為英明君主的漢武帝、唐太宗、元始祖、明成祖、還有清代的康、雍、乾,請問,他們哪一個不殘暴呢?然而,他們的“暴”不但沒有滅亡,反而還獲得了人們的交口贊譽!莫非真是“成則王侯敗者寇”了嗎?
于是,在疏通字詞、理解文義的基礎(chǔ)上,筆者采用設(shè)疑問難、層層導引的方法,讓同學們暫時先把前人的定論和權(quán)威的理論“放在一邊”,而以課文本身的文字為“本”,以與課文相關(guān)的歷史資料為“輔”,也來一個“過秦論”──討論一下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二、過程
在討論課之前,我先動員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教材本身、圖書報刊、網(wǎng)上瀏覽、走訪專家)搜集與秦滅亡有關(guān)的資料典故,從中篩選信息,找出有用的材料,闡述、論證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我通過多媒體屏幕,逐步展示問題,設(shè)疑問難,提供資料,層層推進,引導學生思考、質(zhì)疑,推理、判斷,最后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大致過程如下:
問題一:作者認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很容易地回答: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筆者先分析闡述了“攻守之勢異也”的意思,然后針對“仁義不施”這一觀點,我提出了下面的問題,要求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然后回答。
問題二:兩千多年來,人們一提到“秦”,前面總要加一“暴”字,“殘暴”幾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詞。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個王朝不殘暴呢?
同學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課堂討論十分熱烈。
在五分鐘的討論中,同學們列舉了很多王朝和著名的帝王,例舉最多的有漢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清康熙、乾隆等,但都遭到了另一部分同學的詰責,很難取得一致意見。最終也沒能舉出一個“不殘暴”的帝王來。
末了,筆者作了這樣的小結(jié):封建統(tǒng)治是專制統(tǒng)治,其最突出的特點是獨裁、神秘和隨意。其最終、最高的目的是為了鞏固他自己和他家族的特權(quán),因此,對于一切妨礙帝王特權(quán)的言論和行為,即使是父子之間,兄弟關(guān)系,哪怕只是“可能妨礙”,也必然會遭到嚴酷的鎮(zhèn)壓和無情地殺戮。所以,封建帝王的殘暴,乃是專制體制的必然產(chǎn)物。
既然歷代帝王雖然“殘暴”但并不亡國,那么,“殘暴”也就不一定是秦王朝亡國的原因了。如果再探究一下與秦同時的六國的治國策略,還會給人一些新的啟迪。于是,課堂討論又轉(zhuǎn)入了對課文的分析:
問題三:找出作者對六國舊貴族(以四君子為代表)的評價,聯(lián)系六國最終不免于滅亡這一歷史事實,我們從中得出什么樣的啟迪?
對于前一問,多數(shù)學生能很容易地找出來:“戰(zhàn)國四君子”“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多數(shù)同學也能明確地認識到這就是所謂的“仁義”之舉。但對于“仁義”之舉并不能挽救六國滅亡的命運這一問題,學生們就感到十分困惑了。
筆者把握并利用學生的這個“困惑”,進行適當?shù)匾龑В毫鶉f貴族是否“仁義”,我們暫不作討論。但是,由他們“仁義”同樣亡國這一點,可以推出:國家之存亡,與國君是否仁義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秦國之滅亡與“仁義不施”也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問題四:從課文中篩選信息,聯(lián)系自己的所見所聞,列舉出秦王朝的“暴政”?
列舉秦王朝的“暴政”,大多數(shù)同學都很容易篩選出來,課文羅列的主要有:
1、廢先王之道;
2、焚百家之言;
3、隳名城,殺豪杰;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還有的同學補充了不少課外資料,主要有:
5、修筑萬里長城;
6、興建阿房宮。
這是課文的重點,也是這節(jié)課師生重寫“過秦論”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因此,例舉出上述“暴政”之后,屏幕上緊接著展示出下一個問題:
問題五:逐條分析上述“暴政”,指出哪些歷代王朝都共有的措施?哪些是治國安邦所必須的措施?哪些是秦王朝所獨有的新措施?
首先,筆者引導學生理解這些“暴政”的具體含義:
1、“廢先王之道”,指秦王朝廢除了周朝的領(lǐng)主分封制而實行中央集權(quán)制的政策。
2、“焚百家之言”,要具體分析,焚書的主要對象是民間流傳的儒家經(jīng)典,而秦王朝的國家藏書館中(即“博士官所職”)的儒家經(jīng)典并不在焚燒之例。真正把許多圖書典籍焚燒絕跡的罪魁不是秦始皇,而是項羽!項羽進關(guān),殺秦子嬰,火燒咸陽,大火三月不息,多少文化典籍與藝術(shù)精品付之一炬。
3、“隳名城,殺豪杰”,指的拆除六國原有的都城與軍事設(shè)施,以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一;殺戮六國的將士,以鞏固新生的政權(quán)。
4、“收天下之兵”,收繳民間散落的兵器,防止人民起兵造反。
5、“修筑萬里長城”,其實,在秦統(tǒng)一之前,燕、趙、秦早已修筑了各自的長城,統(tǒng)一后,秦所做的工作不是“修筑”而是“連接”,即將三國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這樣的工程,其耗資耗力與當初燕、趙各自修筑長城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況且,這樣的工作,對于鞏固邊防,確保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也是十分必要的。
6、“興建阿房宮”,王朝初立,大興土木。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chǔ)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對這些“暴政”進行分析歸納,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歸納整理、得出結(jié)論的能力。經(jīng)過辯論,相對統(tǒng)一的意見是:
歷代王朝所共有的措施:2、“焚百家之言”;3、“隳名城,殺豪杰”;6、大興土木;
治國安邦所必須的措施:4、“收天下之兵”;5、“修筑萬里長城”;
秦王朝所獨有的新措施:1、“廢先王之道”。秦以后的二千多年,所有的改朝換代,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秦王朝的中央集權(quán)制。故前人有“千古一秦”之說。
明白了上述“暴政”的真實情況,筆者不失時機地指出:焚書、毀城、殺人、弱民,這些嚴酷統(tǒng)治,一則是維護新興的中央集權(quán)制所必須采取的過激措施,二則歷代王朝都曾采用而并沒亡國。這自然也不能成為秦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而“廢先王之道”這一革故鼎新的舉措,乃是唯秦獨有!“廢先王之道”──廢除分封制而建立中央集權(quán)制,既毀滅了六國舊貴族的昔日的繁華,也毀滅了秦朝新貴族的封王美夢。
為了闡明這一點,筆者在屏幕上又展示一則資料:
問題六:讀下面一則資料,從中得到什么啟迪?
秦立國之初,始皇革除了領(lǐng)主分封制而實施中央集權(quán)的郡縣制。這一政策破滅了新興貴族封王立侯的美夢,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權(quán)貴們紛紛找老丞相王綰,為了敦促秦王恢復(fù)分封制,王綰煞費苦心地帶著秦始皇的兩個皇子上殿,歷數(shù)皇子的功績,要求給皇子加封。始皇洞察其奸,識破了他們借分封皇子而倒退復(fù)辟的陰謀,堅決地予以嚴詞批駁。
有學生指出:秦朝的新興貴族也不理解、甚至反對秦始皇的改革舉措,由此可知,秦王朝建立新型的革命的中央集權(quán)制,任務(wù)是多么艱巨,阻力是多么強大!
為了加深印象,筆者又展示了下一個問題?
問題七:以上都是秦王朝的內(nèi)部原因,從課文中找找,其滅亡的外部原因是什么:
多數(shù)同學迅速指出:陳涉起義;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筆者又問:“山東豪俊”指的什么人?
同學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六國舊貴族。
問題八:把“廢先王之道”和“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結(jié)合起來,你能得出什么推論?
同學們的討論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廢先王之道”,不僅毀了六國舊貴族的家園,也毀了秦朝新貴族的美夢,因而激起了新老貴族的共憤。“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充分說明了六國舊貴族推翻秦王朝的迫切心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陳涉”乃是秦朝子民,而“山東豪俊”乃是被秦所滅的六國舊貴族?!瓣惿妗焙汀吧綎|豪俊”并起而亡秦族,也就是新、老革命勾結(jié)起來,共同扼殺了新生的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
三、反思
經(jīng)過一番討論與探究,同學們認識到,秦王朝的迅速滅亡,并不是、起碼不僅僅是賈誼所說的“仁義不施”,而是因為秦的“廢先王之道”這一超前的革新舉措,是新老革命聯(lián)合起來共同扼殺新生政權(quán)的結(jié)果。不過,我們作這一番探究,并不是為秦翻案,更不是批評賈誼,而是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1、一個新生的進步的事物,總是超前的──超越當時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水平,因而也不能即刻被公眾理解和接受,因此,出現(xiàn)反復(fù)是正常的。中央集權(quán)制取代領(lǐng)主分封制是這樣;資本主義取代封建集權(quán)制也是這樣的。
2、秦王朝是滅亡了,但秦王朝的典章制度并沒有滅亡,“漢承秦制”,“千古一秦”,充分說明了秦王朝開創(chuàng)的中央集權(quán)制在歷史前進中重要意義。
3、賈誼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儒家學派的知識分子,他的“仁義不施”的錯誤結(jié)論是由于歷史和個人的認識局限所致。但他能夠在兩千多年前向當時的漢王朝提出“仁政愛民”的政治措施,已經(jīng)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但是,在兩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們應(yīng)該“勸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如果仍然重彈古人的舊調(diào),那可真是十分遺憾而又十分悲哀的。
《鋒面系統(tǒng)》教學案例
《鋒面系統(tǒng)》教學案例
--都是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其結(jié)果截然不同
溫州二十一中學王瑋麗325000
一、背景描述
2003、2004年我連續(xù)擔任高一地理教學工作,對于高一地理第二單元第五節(jié)《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中的"鋒面系統(tǒng)"這一知識點的教學設(shè)計,我兩次采取的教學思路基本相似:都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jīng)驗出發(fā),讓學生回憶、感知這幾天天氣變化情況,然后結(jié)合多媒體課件來分析鋒面系統(tǒng)(包括冷鋒和暖鋒),最后得出冷鋒和暖鋒在過境前、過境時及過境后不同的天氣情況。但是對于"鋒面系統(tǒng)"這一知識點的兩次教學,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卻截然不同,其教學效果也相差很大。我們怎樣從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出發(fā)來組織教學,才能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的課堂環(huán)境與氛圍,才能達到預(yù)期的教學效果?下面我的兩次教學過程分別用案例A和案例B來表示。
力的分解教學案例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力的分解教學案例》,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力的分解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識基礎(chǔ)上,正確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
的含義.
2.初步掌握根據(jù)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的原則,初步掌握將一個
已知力分解為兩個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在學習力的分解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實驗?zāi)芰?、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強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3.培養(yǎng)運用數(shù)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研究周圍事物的習慣;并學會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
(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間的確定
三、教學用具:
橡皮筋、薄塑料板、重物、錄像帶、自制支架受力裝置、細繩等
四、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類比法、講解法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shè)計
教師利用錄像提出實際問題,先給學生留下懸念,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復(fù)習提問引入課題,通過幾個實驗讓學生親自感知力的實際效果,從而確定出兩個分力的方向,化解了難點。然后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分解.在分解力的同時,訓練學生用作圖法和計算法處理問題,明確力分解的基本思路,解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問題.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錄像]公園滑梯、大橋引橋,盤山公路.
[師問]為什么公園滑梯傾角較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少傾角?
[學生]討論
[師]同學們先別急,學完今天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你們就明白了。
(二)新課教學
[板書]第六節(jié)力的分解
[師]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復(fù)習一下上節(jié)課的主要內(nèi)容(教師在黑板畫圖)
如圖甲,一個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圖乙是兩個人分別用F1、F2兩個力把同樣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與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那么拉力F1,F2,F中哪一個力可以叫做另兩個力的合力?判斷的根據(j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這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回答教師給以鼓勵)
[師]:在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實際中往往會遇到跟上面情況相反的一類問題.例如,
[演示]在小黑板上事先固定好兩根彩色橡皮繩,并在兩繩結(jié)點處系上兩根細線,請同學用一豎直向下的力把結(jié)點拉到O位置,如圖1所示.請學生觀察此時拉力F產(chǎn)生的效果
圖1圖2
[學生]一個力同時拉伸了兩根橡皮繩
[師問]那么能不能改用兩個力同時作用于結(jié)點上而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呢?
[演示]請同學用沿BO方向的拉力專門拉伸OB,沿AO方向的拉力專門拉伸OA,當、分別為某適當值時,結(jié)點也被拉到O位置,如圖2所示
[師生分析]、共同作用的效果與F作用的效果相同.
[師講解]前面我們學過,如果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現(xiàn)在通過實驗又清楚地看到與之相反的另一種情況:兩個力共同產(chǎn)生的效果跟原來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我們就把這兩個力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實際上也可以是幾個力共同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來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原來那個力的分力.
(板書)
1.什么叫力的分解
(1)分力:幾個力,如果它們產(chǎn)生的效果跟原來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
[講解]分力定義中的“原來”二字說明一個力跟它的幾個力并不同時作用在物體上.而是說,當它們分別作用到同一物體上時,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一個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種等效替代關(guān)系.(教師舉例說明)
求跟一個已知力等效的分力,我們就稱為力的分解.
(板書)注意:幾個分力與原來那個力是等效的,它們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時并存.
(2)力的分解: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師]:力的分解遵從什么法則呢?試比較圖1、圖2的實驗和“互成角度的兩
個力的合成”實驗得出結(jié)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chǔ)上,教師歸納.)
[師小結(jié)]這兩個實驗盡管在實驗裝置上略有差異,但都是用橡皮筋的伸長來量度力的作用效果.“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實驗是已知兩個力求與它們等效的合力,圖1、圖2的實驗則是已知一個力求與之等效的兩個分力.如果把圖1、圖2的實驗步驟顛倒就成為“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實驗了.可見力的分解同樣適用平行四邊形法則.
(板書)
2、力的分解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通過類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則)
教師以圖1、圖2實驗為例,作出分解拉力F的示意圖.
(通過實驗,討論并確認判斷分力方向的原則)
[師講解]前面是已知一個力的大小,方向,在事先確定了它的力的方向后,用平行四邊形法則進行分解的.如果沒有兩個方向這一條件的限制,僅僅知道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否進行分解呢?
[分析]同一對角線可作出無數(shù)個平行四邊形,同一已知力若不加條件限制可分為無數(shù)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提問]什么情況下力的分解有惟一確定的解?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
我們知道對于同一對角線可以作出無數(shù)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表明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shù)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也可以說力的分解的答案是不確定的.那么,在實際應(yīng)用中怎樣分已知力呢?從拉橡皮筋的例子可以看到,我們是按拉力對實際作用效果來分解的.這種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來判斷方向的方法有沒有普遍意義呢?請看下面實例.
(板書)
3、實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行設(shè)計的實驗來分析感受一個力的不同的幾個作用效果,并能根據(jù)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確定它的分力)
例]: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這個力與水平面成θ角。確定F的兩個分力F1、F2
θ
圖4圖5
[演示]將一薄塑料板架在兩個等高的支撐物上,形成一個懸空的平面,將一重物放在平面上,會觀察到明顯的形變。現(xiàn)給物體施加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學生觀察力F產(chǎn)生的作用效果,如圖3
[學生描述]在力F的作用下,薄塑料板彎曲程度變小,同時重物前進。
[師生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體和豎直向上提物體的效果,那么力F的兩個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
[學生板演](2)分力方向確定,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力F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圖4所示分解:F1=Fcosθ,F(xiàn)2=Fsinθ
[師講解]可見,力F可以用兩個分力F1、F2來代替
例2:物體傾角為θ的斜面上,那物體受的重力G產(chǎn)生哪些效果?應(yīng)當怎樣分解?。
(學生思考,略加議論.)
[學生實驗]在水平伸出的手掌上放一本書,然后使手傾斜,書下滑.
[學生描述]除感到手掌受到壓力外,還明顯感到書在沿手掌下滑,
[師講解]當書放在平伸的手掌上時,我們只感到手掌受到書的壓力,說明書所受的豎直向下的重力只產(chǎn)生了一個使它緊壓手作用效果.當手掌傾斜時,書對手掌的作用效果類似于置于斜面上的物體對斜面的作用效果,我們除感到手掌受到壓力外,還明顯感到書在沿手掌下滑。
(1)說明這時重力產(chǎn)生了兩個作用效果:使書沿手掌下滑和使書緊壓手掌.
(2)因此,重力G可以分解為這樣兩個分力:平行于掌面的沿手掌下滑的力G1和垂直于手掌向下的力G2.
(3)學生板畫如圖5,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G1=GSinθG2=GCosθ
[師]:故重力G對物體的作用可以用它的兩個分力G1和G2替代。
[思考討論]
(1)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2)有人說圖中(圖4)的重力G可以分解為下滑力G11和對斜面的壓力G2.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在學生回答中注意糾正他們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合力,分力重復(fù)分析的錯誤,以及把G2認為是對斜面壓力的錯誤.進一步強調(diào)一個已知力與其分力的等效替代關(guān)系,指出對物體受力分析時要依據(jù)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分力并非物體實際受到的力,只是為了研究問題方便,用分力進行替代而已.)
(3)根據(jù)剛才學到的知識,請同學們解釋前面提到的問題,為什么公園滑梯傾角較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少傾角?(與前面的問題相呼應(yīng),同時體現(xiàn)學以至用的思想)
(學生分析,教師給以鼓勵)
[小結(jié)]通過例1,例2的分析,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究竟怎樣分解一個已知力,要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已知力產(chǎn)生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兩分力的方向,然后應(yīng)用平行四邊形法則加以分解,是一種重要的方法.
(板書)
4、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1)根據(jù)力的作用效果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2)根據(jù)已知力和兩個分力方向作平行四邊形;(3)根據(jù)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知識確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5、鞏固練習
[練習1]在豎直墻上固定一個輕支架,橫桿OB垂直于墻,斜繩OA跟墻的夾角為θ,在支架的O點掛有一個重G的物體,如圖6.怎樣確定桿OA,OB的受力方向?
F
F1
F2
圖7
A
BO
圖6
[學生演示實驗]:(1)如圖7所示:用鉛筆支起圖中的繩子,可以模仿圖6的情景,讓一位學生告訴其它同學手指和手掌的感受。
[學生]感受到手指受的拉力,手掌受到的是壓力。
即力F產(chǎn)生了兩個作用效果:F1—拉手F2—壓手
(學生板畫并計算,教師給以鼓勵)
[練習2][學生實驗]教師在黑板畫出上圖8,體會拉力F產(chǎn)生的兩個作用效果。每兩個學生一組,在原座位上,用右手(或左手)叉腰,另一人向下拉他的肘部,如上圖8所示.然后交換,體會拉力對手臂產(chǎn)生的兩個作用效果.(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印象深刻.)
[師講解]這幾個實驗都證明,豎直向下的拉力對兩桿件產(chǎn)生了沿桿方向的兩個作用效果,使上桿受拉,下桿受壓.因此,這個拉力F可以沿上述兩個方向分解為兩個分力F1和F2.當然,作這樣的分析是在不計兩桿重力情況下作出的.我們可以用F1和F2去等效地替代拉力F對支架作用.請同學們課下完成拉力F的兩個分力的求解
6、小結(jié)
今天這一節(jié)課主要是學習力的分解知識.希望同學們注意分力與合力這兩個概念的區(qū)別;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的區(qū)別;尢其要注意按實際作用效果將一個已知力分解為兩個分力,是進行力的分解的一種重要方法,要逐步掌握這種方法,學會應(yīng)用它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7、布置作業(yè)
1.教材15頁練習上(1)、(2)、(3)、(4)題
2.質(zhì)量監(jiān)測習題
《將進酒》教學案例分析
《將進酒》教學案例分析
語文常態(tài)教學的魅力在哪里?語文課堂是否時時能盈滿著對話碰撞的詩意?語文教學怎樣實現(xiàn)大處著眼、小處著筆?語文教師的步態(tài)和學生的心態(tài)怎樣才能騰挪出和諧共振的曲音?太多太多的問題在語文的“場”中潛滋暗長,涌動著勃然的生命張力。語文其實就是一場沙龍,是愛語文的你、我、我們,頭碰頭、心連心共同氤氳而成的沙龍,我們一起遭遇語文的激情,一直走到語文的心里去,我們,也就實現(xiàn)了人生向雅。
在《將進酒》的沙龍里,我們一起來研習“文本無限”的真意。
碰撞
沙龍話題一:假如生活的時代可以選擇
師:我想和同學們一起來做一道選擇題:A.孔子的春秋時期,B.達·芬奇的文藝復(fù)興時期,C.李白的盛唐時期,D.亞里士多德的古希臘時期,你更愿意生活在哪個時期?
生:選A。
師:讓我想想,你也許會成為孔子的學生,在杏壇接受諄諄教誨。
生:我就是這么想的。(生笑)
生:選D。
師:你會在路上碰到一個人,他拉住你的手問:“你是誰?”你還沒有反應(yīng)過來,他接著問:“我又是誰?”(生沉默一會,會意地笑)
生:選C。
師:你肯定不會后悔,你會擁有無比優(yōu)雅浪漫的一段人生,有人會來敲你的門:我們一起喝酒吧。(眾生笑)
生:那我就選B吧,只剩下它了,總不能讓它“落單”。
師:選擇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訴求,你也可以什么都不選,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文藝復(fù)興時期”,我祝福你遭遇一段自由忠貞的愛情吧。(課堂的“氣場”舒展)再作一次選擇,你們猜猜我最喜歡生活在哪個時期?
生:孔子的春秋時期。你是老師,你可以拜師學藝。(生笑)
生:我猜應(yīng)該是李白的盛唐時期。語文老師都愛李白。(眾生笑)
師:李白是我的精神偶像。作為沙龍的主持人,我想和同學們說說我心中的李白,我們心中的李白。
(說明一:沙龍是對文學、藝術(shù)的清談,帶有輕松愉快的和諧氛圍?!秾⑦M酒》的教學起點設(shè)在這里,是情感的預(yù)熱。在看似不相關(guān)之中實現(xiàn)對經(jīng)驗的喚醒,找尋走近李白的心靈路徑。)
沙龍話題二:來自時空的問候:李白,你好
師:說說我們所認識的李白吧。能不能用是字句來表述,比如:李白是唐朝詩人。
生:老師,你把最簡單的搶走了。(眾生笑)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生:李白是詩仙。李白是俠士。李白是酒仙。
師:“是”字可以用來表示判斷、強調(diào)、比喻。李白是以古體詩和七絕詩為后世稱道的詩人。
生:李白是用生命來殉詩的真正的詩人。(學生鼓掌)
生:李白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生:李白是一個不得不說的故事。
師:李白是一個性情上追求道家風骨又積極入世的儒者。這是我們眼中的李白。我們可以交流一下唐朝詩人對李白的認識嗎?
生:我不太了解。
生:我記得韓愈說過“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生:這是韓愈的《調(diào)張籍》詩中的句子。讀了之后,就是感覺李白、杜甫好厲害。(生笑,小聲討論)
師:韓愈的潛臺詞是什么?李白、杜甫是詩歌的珠穆朗瑪峰,沒有詩人可以超越他們倆。這可是偉人對偉人的評價。你提到了杜甫,我們來聽聽杜甫的心聲?!拔恼略髅_,魑魅喜人過”,這是杜甫在《天末懷李白》中吟唱的,意思是說上天喜歡將災(zāi)難的帽子戴在天才的頭顱上。我們一直都說“文人相輕”,但杜甫對李白卻一直“文人相重”“末路相親”,實在感人。
生:我們從古代回到今天吧。(生會意地笑)余光中說過:“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生:我有想法,你最好不要用“說過”這樣的表述,太沒有詩意了。(眾生鼓掌贊同)
生:我在《廬山思緒》中讀到過這樣的句子——(李白)飛翔的生命掛在懸崖。
師:穿越古今,我們發(fā)現(xiàn)李白將五光十色的生命傾倒在他的詩歌里了。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有過這樣的評價,別人寫詩是用筆一句一句寫下來的,李白寫詩是將他心中的那股氣一張口噴出來就行了。
(說明二:詩言志,詩歌從本質(zhì)意義上觀照是詩人的生命狀態(tài)和人生訴求。不了解李白的“全人”,只是就詩論詩,鑒賞也許就缺失了應(yīng)有的深度,體驗不能直抵內(nèi)心。)
沙龍話題三:李白的杯酒人生
師:我又想起了“李白斗酒詩百篇”。你們喝過酒嗎?可得實話實說。
生:我喝過,沒有什么感覺。
生:我也喝過,可是寫不出文章。(眾生笑)
師:有沒有喝醉過?還是得實話實說。
生:我很誠實的,沒有。
師:根據(jù)大家的生活經(jīng)驗,喝醉了會有什么結(jié)果?
生:也許會做些不理智的事情,甚至會闖禍。
師:蠻可怕的。也許這就是我們俗人和真正的詩人的區(qū)別。詩人是酒后吐真言,用詩歌的方式吐真言。
生:這么一說倒也是。中國文人和酒的關(guān)系非常密切。
生:中國的酒文化和詩文化好像密切相關(guān)。
師:可以這么說,酒是中國文人的精神故鄉(xiāng),甚至可以說是精神戀人。
生:那我們說說李白和酒。
生:你說得不全面,應(yīng)該是看看李白飲酒詩的風采。(學生鼓掌)
師:你的提議很好。我這兒就備了一杯酒——《將進酒》,舉起杯來,品嘗李白的人生真味吧!(學生獨立、放聲、縱情朗讀)大家覺得這首詩可以怎么學?
生:反復(fù)朗讀,體會感情。
生:解釋詞意,了解內(nèi)容。
生:結(jié)合剛才討論的李白生平來解讀。
生:可以借鑒剛才發(fā)掘的古今名家對李白的評價來領(lǐng)悟。
師:都是學習鑒賞詩歌很好的抓手。我覺得,抓住一個字“酒”,也許就能達成學習的愿望。有興趣一起談?wù)剢幔?/p>
生:《將進酒》里的確有許多詩句和“酒”有關(guān)。
師:幾乎是句句關(guān)乎“酒意”啊,可以用“李白的杯酒人生”作為沙龍的話題。
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崩畎讓⒆约旱木票鍧M了,端起來了。
師:李白什么時候最得意?
生:受到唐玄宗重用的時候。
師:我補充一句,李白是唯一一個以詩人的身份進入朝廷的人??墒?,現(xiàn)在離他被“賜金放還”已經(jīng)八年了,他在得意什么?
生:這不難理解呀。李白和岑夫子、丹丘生一起喝酒,朋友之間的心心相印就是人生的得意呀。
師:你說得真好。正是因為有了酒的激發(fā),李白喊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此時,李白在酒杯里倒進去的是什么?
生:是自信。
師:是渴望用世的自信。
生:“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fù)醒?!蔽矣X得儒家的“濟蒼生”“安社稷”對他有積極的影響,他是一個熱衷功名希望用世的詩人。
生:那他為什么會說“不足貴”呢?
生:“不足貴”的意思是不值得當作珍貴的對象。我想,李白“十五好劍術(shù)”“十五游神仙”,道家的摒棄虛偽、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對他的影響應(yīng)該也很大吧。
師:鑒賞得很有品位。他是想為世所用,但如果要以同流合污、失去高貴的品性為代價,他寧可遺世獨立,在暢飲美酒中獲得慰藉。那么,你覺得酒是什么呢?
生:酒是特立獨行的尊嚴。
生:“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我特別喜歡這兩句。
師:我想打斷你一下,你能舉幾個古代圣賢的例子嗎?
生(略略停頓):孔子、孟子、屈原、賈誼、曹植……
師:看來你對古之圣賢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李白為什么要在詩中提及他們的寂寞呢?
生:我看是用古之圣賢自我安慰罷了。
生:我來補充。這就是老師平時說的“借他人杯酒,澆心中塊壘”。
師:李白有沒有喝醉?
生:不好說。
生:一直很清醒。否則詩歌的結(jié)尾他就不會吟唱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了。
(說明三:酒是詩人李白重要的生活方式。我們在李白的杯酒人生中看到了他遺世獨立的身影,聽到了他的豪言壯語。將“酒”作為《將進酒》鑒賞的出口,用生生互動、師生對話、同伴合作的學習方式走進文本,是這場沙龍式學習的主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