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3第六單元教學計劃。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應該在準備教案課件了。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寫好了之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第六單元教學計劃》,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第六單元教學計劃單元概況
柳宗元的《黔之驢》講述了一個發(fā)人深思的寓言故事,啟示人們應該認識事物本質(zhì),克服對未知事物的畏懼心理,從而駕馭并征服客觀事物;也告誡人們掌握真本領,真才干的重要性。
劉禹錫的《陋室銘》和周敦頤的《愛蓮說》表明了作者不同凡俗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
林嗣環(huán)的《口技》描述了口技人的高超技藝。
陶淵明的《飲酒》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抒發(fā)了游子的鄉(xiāng)愁。
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描繪早春景致,抒寫熱愛之情。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贊揚將士們的戰(zhàn)斗意志和誓死報國的決心。
單元教學要求
1.了解說、銘、寓言、筆記小說等古代散文的文體特點。
2.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
3.朗讀、背誦古代詩文,并注意體味古詩文的音韻美,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的獨到之處,提高文學素養(yǎng)。
4.注重課文涉及的古漢語知識,提高語文能力。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⑴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⑵體味古詩文語言的音韻美。
⑶體會“銘文”的特色。
難點:
⑴體會作者立意行文、遣詞造句的獨到之處,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
⑵體會每篇課文的深意。
單元課時分配
內(nèi)容課時
《黔之驢》1
《陋室銘》1
《愛蓮說》1
《口技》2
《詩詞五首》2
閱讀世界名著提高文學素養(yǎng)6
寫作2
單元教學建議
1.查找資料。
查找與文章作者和寫作背景有關的資料,可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或要告訴大家的道理。
2.分析線索。
作為散文,大都有一個貫穿全文的線索,找到它,便于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內(nèi)容。
3.比較閱讀。
選取與課文相關性高的課外閱讀材料,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使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相關推薦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作文教學計劃
九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作文教學計劃
單元內(nèi)容:本單元課文以史傳文字為學習重點,所選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學家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客觀記錄和描述。希望學生能從歷史英雄人物身上吸取正能量。
學習要求:學習本單元,應指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引導學生同古人作心靈對話,理解他們特殊的思想情感,領會中華民族為追求理想、報效國家而甘于“鞠躬盡瘁,死后已”的傳統(tǒng)精神。
寫作技能:1、運用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引導學生“反觀自我”,在課文學習中對自己的作文實踐進行有效的反思,把自己的作文作為思考對象,對比課文中的寫作手法,運用反思策略,對自己的寫作過程和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作品意識;
2、運用“作文修改卡”反思作文教學策略反思,作文修改是一種注重作文行為的深度反思,它能將作文反思轉化為行為,它能變思考為技巧,有利于學生策略性作文。具體做法:A、學生根據(jù)教師批改和評講要求,確立文章的優(yōu)點和弱點所在;B、將文章的優(yōu)點和弱點復述給同伴聽,并要求同伴提看法與建議C、記錄同伴對文章的反應;D、認真思考同伴的看法和建議,并修改或重寫文章;E、思考同伴和老師的建議有無被采納,為什么?F、將新文章交給同伴討論,對比原文討論得失。
3、在學習英雄人物的同時將讀、寫、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力求全面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
寫作主題:激起學生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景仰、渴慕之情,培植理想主義信念和遠大抱負。
練筆活動:
1、學習《陳涉世家》,對陳勝做個客觀的評價,談談你所認識的
陳勝。
2、學習《唐睢不辱使命》通過人物對白來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面貌,
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你身邊同學中誰的語言最有特色,寫出來吧。
3、“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學習《唐睢不辱使命》中通過多種形式的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運用對比手法寫寫你身邊的二三個同學,讓他們的形象互為襯托。
3、結合本單元課文中出現(xiàn)的人和事,搜集相關資料,對各種具有豐功偉業(yè)歷史風流人物進行分類;分類后對你最喜歡的風流人物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并把他整理出來,向全班同學介紹這一風流人物,當然也可以寫寫你現(xiàn)實生活中在某方面堪稱“風流”的平凡人物。
本單元作文參考題目:
《陳勝的故事》、《我的同桌》、《我的一家三口》、
《真正的男人》、《女中豪杰》
第六單元助學方案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大家開始動筆寫自己的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第六單元助學方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六單元助學方案一、文學資訊
第二十六課《小石潭記》
選自《柳河東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以后寫的《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原題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第二十七課《岳陽樓記》
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章是應朋友之約,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作者以“記”為名,借題發(fā)揮,表達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含蓄地表達了對朋友滕子京的規(guī)箴之意。全文內(nèi)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句式以單行散句為主,間以駢偶短句,既流利暢達,又簡潔凝練。寫景狀物的駢句,辭彩華美,音韻和諧;議論抒情的散句,抑揚頓挫,富于變化。這樣駢散結合,文質(zhì)兼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第二十八課《醉翁亭記》
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宋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這是一篇文辭優(yōu)美的山水游記,寫于歐陽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現(xiàn)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作者的“樂”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山水之樂”;二是“宴酣之樂”;三是“樂人之樂”。文章在句式上駢散結合,使文章既有詩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第二十九課《滿井游記》
選自《袁中郎集箋?!?,作者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文學家,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學成就,被稱為“公安三袁”。他們認為,文學應當“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本文是一篇清新寫景小品,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一個“城居者”一冬都“拘促一室之內(nèi)”,而今返回自然“或脫籠之鵠”的歡快心情。
第三十課《詩五首》之《飲酒》,作者陶淵明,這是一首五言古詩,寫詩人在田園里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靜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行路難》作者李白,詩中描寫世路艱難,反映了詩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nèi)心的強烈苦悶、抑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者杜甫,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濕的情景,表現(xiàn)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作者岑參,作者用歌行體寫出了西北邊陲風雪的奇寒,抒發(fā)了雪中送客的深摯友情及因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悵惘之情?!都汉ルs詩》作者龔自珍,全詩抒發(fā)了詩人辭官離京時的復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二、知識梳理
第二十六課小石潭記
原文重現(xiàn)
從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好像)鳴珮環(huán),心樂(以……為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涼)。全石以為(以之為,用……作為)底,近岸,卷石底以(相當于“而”)出,為坻(水中高地)為嶼,為嵁(不平的巖石)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大約)百許(表示約數(shù),相當于“來”)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映)石上。佁然(呆呆的樣子)不動,俶爾(忽然)遠逝,往來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像北斗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像狗牙那樣)差互(參差不齊),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感到凄涼)神寒(感到寒冷)骨,悄愴(憂傷的樣子)幽邃(深)。以(因為)其境過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記之而去(離開)。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古文今譯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huán)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文言詞語
1字音:清冽[lie]卷[quan]石坻[chi]嵁[kan]俶[chu]爾翕[xi]乎
悄愴幽邃[qiaochuangyousui](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氣息;悄愴,憂傷的樣子。)
2詞語:
下見小潭(“見”通“現(xiàn)”,文中句意為:向下走,出現(xiàn)一個小潭。)
一詞多義:
①可: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②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清澈,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過清。
④差:長短不一,參差披拂;交錯,動詞,其岸勢犬牙差互。
⑤以:因為,以其境過清;表示前一行為是后一行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動詞的狀語,可以不譯,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樂:以…為樂,心樂之;逗樂,嬉戲,似與游者相樂。
見:動詞,通“現(xiàn)”,出現(xiàn),下見小潭;動詞,明滅可見。
古今異義:
①小生:古義青年,后生,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去:離開,乃記之而去(于是記下這番景致便離開了。);今常用義為“往”。
詞語活用:
①西,向西,名詞作狀語。例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樂:a.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例句:心樂之;b.形容詞作動詞,嬉樂,逗樂,似與游著相樂。
③下,a.名詞作狀語,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詞作狀語,在下面,下見小潭。
④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一樣。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例句:其岸勢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凄涼。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詞“空”用作“游”的狀語,“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無所依。
⑩近:形容詞“近”帶賓語“岸”,作動詞表示靠近,接近。
環(huán):名詞作狀語,像環(huán)一樣,四面竹樹環(huán)合。
徹:形容詞充當“陽光”的謂語,深深透過;日光下徹:譯為:太陽光直射水底。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倒裝句:全石以為底。(應為“以全石為底”。譯:以整塊石頭為底。)
省略句:(余)以其境過清。(譯:我因為它的環(huán)境過于清涼。)
文句理解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帶的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
2.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下面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
3.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4.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青蔥的樹,翠綠的莖蔓,遮蓋交結,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5.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好像都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靜止不動,又忽然向遠處游走,往來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歡樂。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隱忽現(xiàn)。
8.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9.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不覺心神凄涼,寒氣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0.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題字離去。
閱讀探究
1.作者是怎樣精心地寫小石潭的出現(xiàn)的?隔篁竹→聞水聲→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2.直接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語句是分別是什么?直接寫潭水的語句是: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下見小潭,水尤清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3.第一段寫出了小石潭怎樣的特點?石奇、水清、樹綠。環(huán)境清幽,景物奇美。4.文中從哪兒可看出小石潭人跡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5.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體描繪了什么?水清魚樂。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分別從游魚、魚影、日光等角度去點染,整段文字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卻又無處不在寫水。
7.抒發(fā)作者抑郁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8.摘出有關寫“魚”的句子:⑴魚靜態(tài)的句子:佁然不動。⑵魚動態(tài)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⑶魚情態(tài)的句子:似與游者相樂。9.作者是怎樣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潭中游魚的?⑴動靜相應?!皝倘徊粍樱瑐m爾遠逝,往來翕忽。”既寫出了環(huán)境的幽寂,又表現(xiàn)了魚兒的自由歡快。⑵恰當映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等語映襯了水之澄澈,與“石潭”照應。⑶借景抒情?!八婆c游者相樂”以及之前對魚兒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寫,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歡樂,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時的心境。10.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景色和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景色和氣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涼。11.為什么作者先描寫“水、石、樹蔓”,而后才描寫魚呢?作者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先看到水石樹蔓,才能再看到游魚。12.作者描寫日光、魚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襯托水的清。13.文中提到“樂”字,這跟全文的情調(diào)協(xié)調(diào)嗎?說說你的理解。作者為了擺脫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隱藏著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又看到魚兒的自由歡快,心情變得好起來,這里的“樂”與作者內(nèi)心的憤懣不平成了強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如何理解這“一樂一憂”?“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作者參與政治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調(diào),寄情山水正是為擺脫這種抑郁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15.“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又不一定是比喻。試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②皆若空游無所依。③似與游者相樂。比喻:①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
16.用自己的話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及石潭概貌。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魚樂。第三段:寫潭的水源。第四段:潭周圍景色及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者。17.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樣的特點?發(fā)現(xiàn)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溪源流→潭中氣氛
(聞聲見形)(水→石→樹→魚)(溪身→岸勢)(氣氛→感受)18.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考題重現(xiàn)
課文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點?
課文寫了潭水、樹木、石頭、游魚和小潭源流五種景物,各自特點是:水清,樹密,石多,游魚活潑閑適、輕快靈敏,源流曲折悠長。
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順序:發(fā)現(xiàn)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特點:幽靜
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本文從哪幾個角度寫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寫出了水的什么特點?
水之清、水中魚、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點。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表現(xiàn)了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句子,作者先樂后憂,兩種感情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描寫心情的句子:“心樂之”“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理解: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diào),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6.作者是怎樣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潭中游魚的?
⑴動靜相應?!皝倘徊粍?,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既寫出了環(huán)境的幽寂,又表現(xiàn)了魚兒的自由歡快。
⑵恰當映襯?!疤吨恤~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等語映襯了水之澄澈,與“石潭”照應。⑶借景抒情。“似與游者相樂”以及之前對魚兒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寫,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歡樂,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時的心境。
7.為什么作者先描寫“水、石、樹蔓”,而后才描寫魚呢?
作者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先看到水石樹蔓,才能再看到游魚。
8.作者描寫日光、魚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襯托水的清。
9.文中提到“樂”字,這跟全文的情調(diào)協(xié)調(diào)嗎?說說你的理解。
作者為了擺脫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隱藏著這樣清幽美麗的景色,又看到魚兒的自由歡快,心情變得好起來,這里的“樂”與作者內(nèi)心的憤懣不平成了強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0.默寫填空:
(1)直接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語句是分別是什么?
直接寫潭水的語句是: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下見小潭,水尤清洌;間接寫潭水特點的句子是: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
(2)文中從哪兒可看出小石潭人跡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3)文中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4)抒發(fā)作者抑郁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5)摘出有關寫“魚”的句子:⑴魚靜態(tài)的句子:佁然不動。⑵魚動態(tài)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⑶魚情態(tài)的句子:似與游者相樂。
第二十七課岳陽樓記
原文重現(xiàn)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降職或遠調(diào))守巴陵郡。越(到)明年(第二年),政通(順利)人和(和樂),百廢具(通“俱”,全,都)興。乃(于是)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規(guī)模),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在)其上。屬(通“囑”)予作文以(來)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勝景),在洞庭一湖。銜(連接)遠山,吞(吞噬)長江,浩浩湯湯,橫(廣遠)無際涯(邊);朝暉(日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景象)也,前人之述備(詳盡)矣。然則(雖然如此,那么)北通巫峽,南極(盡)瀟湘,遷客(降職遠調(diào)的人)騷人(詩人),多會于此,覽(觀賞)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像那)霪雨(連綿的雨)霏霏(繁密),連月不開(放晴),陰風怒號,濁浪排(沖向)空;日星隱耀(光輝),山岳潛(隱藏)形;商旅不行,檣(桅桿)傾楫(槳)摧(折);?。ㄆ冉┠黑ぺぃɑ璋担[猿啼。登斯(這)樓也,則有去(離開)國(國都)懷鄉(xiāng),憂讒(誹謗)畏譏(譏諷),滿目蕭然,感極(極點)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瀾不驚(起,動),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鳥停息在樹上),錦鱗(美麗的魚)游泳;岸芷?。ㄐ≈蓿┨m,郁郁青青(形容草木茂盛)。而或(有時)長煙一(全)空,皓(皎潔)月千里,浮光躍(閃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窮盡)!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榮耀)辱偕(一起)忘,把(持,執(zhí))酒臨(對著)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許)異二者之為(心理活動),何哉?不以(因為)物喜,不以己悲;居(在)廟堂(朝廷)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地方)之遠則憂其君。是(這)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在……之前)天下之憂而憂,后(在……之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沒有)斯人,吾誰與歸(歸依)?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古文今譯
宋仁宗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當了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已廢弛不辦的事情都興辦起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來的規(guī)模,在樓上刻了唐代名人和當代人的詩賦。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岳州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之中。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早晨陽光照耀、傍晚陰氣凝結,景象千變?nèi)f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么北面通到巫峽,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產(chǎn)生的感情能沒有不同嗎?
象那連綿的陰雨下個不斷連續(xù)許多日子不放晴,陰慘的風狂吼,渾濁的浪頭沖白天空;太陽和星星失去了光輝,高山隱藏了形跡;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桿倒了、船槳斷了;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chǎn)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奸人的誹謗、害怕壞人的譏笑,滿眼蕭條冷落,極度感概而悲憤不端的種種情緒了。
就象春日晴和、陽光明媚,波浪不起,藍天和水色相映,一片碧綠廣闊無邊;成群的沙歐,時而飛翔時而停落,美麗的魚兒,時而浮游,時而潛游;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顏色青蔥。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明月照耀著千里大地,浮動的月光象閃耀著的金光,靜靜的月影象現(xiàn)下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辱全忘,舉酒臨風,高興極了的種種感概和神態(tài)了。
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跟上面說的兩種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不同,為什么呢?他們不因為環(huán)境好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遭遇壞而悲傷;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擔憂他的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擔憂他的君王。這就是進入朝延做官也擔憂,辭官隱居也擔憂。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的憂愁之先就憂愁,在天下人的快樂之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文言詞語
1.字音:浩浩湯湯[shangshang]芷[zhi]
2.詞語:“具”通“俱”,全,皆?!皩佟蓖ā皣凇?,囑咐。
古今異義:
①微:沒有,微斯人;今義細小。
②氣象:景象,氣象萬千;今指大氣的狀態(tài)和現(xiàn)象。
一詞多義:
①以:來,屬予作文以記之;因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觀:看,予觀夫巴陵勝狀;景色,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③一:一,一碧萬頃;全,長煙一空。
④開:放晴,連月不開;打開,開我東閣門;開設,設置,旁開小窗。
⑤則:那么,然則何時而樂耶;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⑥極:極點,感極而悲者矣;盡,此樂何極。
⑦或:有時候,而或長煙一空;或許,也許,或異二者之為。
⑧空:天空,濁浪排空;消散,長煙一空。
⑨通:順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峽。
⑩和:和樂,政通人和;和煦,至若春和景明。
夫:那,予觀夫巴陵盛狀;發(fā)語詞,不譯,夫環(huán)而攻之;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鼾聲起。
去:離開,去國還鄉(xiāng);距離,西蜀之去南海;逃離,逃跑,委而去之。
為:行為,活動,或異二者之為;做,為,全石以為底。
詞語活用: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形容詞作狀語,“先”“后”是形容詞,在這里意思是“在…之前”和“在…之后”,作狀語。句意: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樂。
②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本課成語: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
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政通人和:政事通遂,人們和樂。信任國泰民安。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判斷句: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表判斷)
這些就上岳陽樓的壯麗的景色。
倒裝句:
①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狀語后置,“于其上”介賓短語作“刻”的狀語,后置。正常的語序應為“于其上刻唐賢今人詩賦”。譯:在岳陽樓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近人的試賦。)
②多會于此(狀語后置,“于此”介賓短語作“會”的狀語,后置。正常的語序因為應為“多于此會”。譯:大多在這里聚會。)
③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定語后置,“高”是“廟堂”的定語,“遠”是江湖的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居高高之廟堂”,“處僻遠之江湖”;譯:在朝廷上做官就為拚命百姓憂慮;不再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擔憂。)
④吾誰與歸?(賓語前置,“誰”是介詞“與”的賓語,疑問句中常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吾與誰歸”。譯:我和誰一道呢?)
微斯人,吾誰與歸?
要不是這種人,我又同誰在一起呢?
省略句:(其)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捌洹奔炊赐ズ?。
譯:(它)連著遠方的山脈,吞噬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無邊;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變化,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
文句理解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yè),各種荒廢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
2.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展它舊有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
3.屬予作文以記之。
囑咐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依我看來,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這洞庭湖上。
5.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它連接著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無邊無際。清晨,湖上灑滿陽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變化無窮無盡。
6.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這些就是岳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前人已經(jīng)描述得很詳盡了。
7.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達瀟湘,被貶的政客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景物時的心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8.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晴,陰冷的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
9.日星隱耀,山岳潛形;
太陽和星辰都隱藏起了光輝,山岳也潛伏起形體;
10.商旅不行,檣傾楫摧;
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歪斜,船槳折斷;
11.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特別是)在傍晚時分,湖上一片昏暗,(只聽到)老虎的長聲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12.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這時人們登上這座樓來,就會產(chǎn)生被貶離開京城,懷念家鄉(xiāng),擔心遭到誹謗和諷刺的心情,(會覺得)滿眼蕭條的景象,感慨到極點而十分悲傷的了。
13.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天光和水色交相輝映,碧綠的湖水一望無際;
14.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五彩的魚兒(在水中)暢游;
15.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蘭花,茂盛、青綠。
16.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
有時湖上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面上金光閃爍
17.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月兒的影子猶如一塊玉璧,靜靜的沉浸在水底,漁夫的歌聲也響起來了,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
18.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這時人們登上這座樓來,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愉快,一切榮辱得失都被遺忘了,(于是)在春風吹拂中舉杯痛飲,高興到了極點。
19.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唉!我曾經(jīng)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跟上面說的那兩種表現(xiàn)不同,這是什么緣故呢?
2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因為)他們不因環(huán)境順心而高興,也不因個人失意而悲傷;
2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退處江湖就替君主擔憂。
22.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這樣看來,進朝廷做官也擔憂,退處江湖也擔憂。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
23.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大概他們一定會說“擔憂在天下人之前,享樂在天下人之后”吧!
24.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ㄈ绻]有這樣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閱讀探究
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卻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么(作者寫“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目的是什么)?說明滕子京雖然被貶謫,卻依然積極進取,有“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2.“銜遠山,吞長江”用“銜”和“吞”寫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點?生動表現(xiàn)了遠山、長江和洞庭湖的關系,寫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氣勢。
3.第二段表明“岳陽樓之大觀”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點怎樣?“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北憩F(xiàn)了洞庭湖景象開闊而多變化的特點,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
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優(yōu)勢的句子是什么?北通巫峽,南極瀟湘。5作者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有聯(lián)系嗎?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吻合:洞庭湖景色開闊,極有氣勢,這與作者的開闊胸襟和宏偉氣度吻合。
6.由景入情,領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三、四兩段寫出哪兩種不同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覽物之情?景色一:天氣陰冷(陰);相關覽物之情: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關覽物之情: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喜)
8.“寵辱偕忘”的“寵”和“辱”分別之什么?“寵”:提升;“辱”:降職。
9.洞庭湖一帶并沒有虎和猿,怎樣理解“虎嘯猿啼”?可能是遷客騷人覽物時產(chǎn)生的幻覺,也可能是由風聲產(chǎn)生的想像。10.酈道元在《三峽》中也以“猿鳴”烘托凄涼的氣氛,他是怎樣寫的?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11.陰情兩幅圖畫,都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由白天到黑夜。12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的實質(zhì)是什么?
他們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13.作者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對比,突出古仁人之心。14.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闊大);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天下為己任)。15.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與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開闊的胸襟,以天下為己任。)
16.“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分別指什么?“進”和“退”分別指(呼應)什么?“居廟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處江湖之遠”指不在朝廷做官。“進”指(呼應)“居廟堂之高”,“退”指(呼應)“處江湖之遠”。
17.用原文語句回答怎樣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8.點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19.“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指什么?
遷客騷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20.“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2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滕子京的勸勉,結尾發(fā)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慨。就全文來看,這句有何言外之意?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2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23.本文以作“記”為名,借題發(fā)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考題重現(xiàn)
1.用課文語句填空
(1)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第二段起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是: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4)天氣陰冷時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5)天氣晴朗時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6)“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古仁人”的憂樂觀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8)表達作者曠達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表達作者遠大政治抱負(點明中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作者寫“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目的是什么?
說明滕子京雖然被貶謫,卻依然積極進取,有“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
3.“銜遠山,吞長江”用“銜”和“吞”寫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點?
生動表現(xiàn)了遠山、長江和洞庭湖的關系,寫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氣勢。
4.第二段表明“岳陽樓之大觀”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點怎樣?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北憩F(xiàn)了洞庭湖景象開闊而多變化的特點,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
5.作者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有聯(lián)系嗎?
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吻合:洞庭湖景色開闊,極有氣勢,這與作者的開闊胸襟和宏偉氣度吻合。
6.三、四兩段寫出哪兩種不同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覽物之情?
景色一:天氣陰冷(陰);相關覽物之情: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關覽物之情: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喜)
7.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的實質(zhì)是什么?
他們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8.作者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對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9.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闊大);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天下為己任)。
10.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與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開闊的胸襟,以天下為己任。)
11.“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分別指什么?“進”和“退”分別指(呼應)什么?
“居廟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處江湖之遠”指不在朝廷做官?!斑M”指(呼應)“居廟堂之高”,“退”指(呼應)“處江湖之遠”。
12.用原文語句回答怎樣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13.“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指什么?
遷客騷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14.“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滕子京的勸勉,結尾發(fā)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慨。就全文來看,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16.“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7.本文以作“記”為名,借題發(fā)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18.請你簡單評價一下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先憂后樂”的思想是作者對待仕途進退和報效國家的道德準則,在封建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客觀上有利于人民。從本質(zhì)上講,他的“憂天下”的主張是憂君思想,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鑒和教育意義。
19.第三段、第四段具體表現(xiàn)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這兩段內(nèi)容,分別以“悲”和“喜”為首字,寫一組不少于五言的對偶句。
例:(1)悲陰風怒號,喜漁歌互答。(2)悲景色隱晦,喜天光晴朗。
20.“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三句話因其文質(zhì)兼美而膾炙人口,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結合《岳陽樓記》和自己的生活談談你的體會。
(提示:談體會既要聯(lián)系原文,又要結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圍繞政治理想談,第二句可圍繞曠達胸襟談;第三句可圍繞遠大抱負和民族責任感談。)
例: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時,仍然奮發(fā)有為,政績卓著,有積極的政治理想,這是他身上最寶貴的東西。這啟示我們:生活中不會一帆風順,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遠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閃光芒。
第二十八課醉翁亭記
原文重現(xiàn)
環(huán)(圍繞)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各個)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樣子)而深秀者,瑯琊也。山(順著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從)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像鳥一樣張開翅膀)臨(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誰?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誰?太守自謂(命名)也。太守與客來飲于(在)此,飲少輒(就)醉,而(表并列關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領會)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關系)林霏(霧氣)開,云歸(聚攏)而巖穴暝(昏暗),晦(昏暗)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香花)發(fā)(開)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長)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四季)也。朝而(表修飾關系)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腰背彎曲)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到)溪而漁(釣魚),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雜然而前陳(擺開)者,太守宴也。宴酣(盡興地喝酒)之樂,非絲(弦樂器)非竹(管樂器),射(投壺)者中,弈(下棋)者勝,?。ň票┗I(酒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面容)白發(fā),頹然(醉醺醺的樣子)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跟從)也。樹林陰翳(遮蓋),鳴聲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游人去(離開)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表轉折關系)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謂(是)誰?廬陵歐陽修也。
古文今譯
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許多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huán),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里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云回聚攏來,山巖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fā)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來來往往不間斷的,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凈,山中野味,田野蔬菜,雜亂地在前面擺著,這是太守的舉行酒宴。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于管弦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有時站立,有時坐著,大聲喧嚷,賓客們(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在賓客們中間,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山,人影縱橫散亂,太守返回,賓客跟隨。這時樹林里濃蔭遮蔽,鳥兒到處鳴叫,游人離開后禽鳥在快樂了。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樂趣。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享受快樂,酒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
文言詞語
1.字音:瑯琊[langya]傴僂[yulu]觥[gong]籌交錯陰翳[yi]
2.詞語:
詞類活用: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名之者誰?
翼:名詞作狀語,像鳥的翅膀一樣,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一詞多義:
①而:表順接的連詞,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表并列的連詞,泉香而酒冽;表遞進的連詞,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轉折的連詞,可是,卻,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表時間的連詞,不久,已而夕陽在山。
②絕:停止,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與世隔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到極點,以為絕妙;極,非常,佛印絕類彌勒。
③也:與“者”連用,表示判斷語氣,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語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④之:助詞,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詞,名之者誰?
⑤釀泉:名詞,泉的名稱,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賓動短語,釀造泉水,釀泉為酒。
⑥樂:快樂,動詞,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趣,名詞,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⑦秀:秀麗,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開花,文中指繁榮滋長,佳木秀而繁陰。
⑧意: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打算,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臨:靠近,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到,臨溪而魚。
名:名詞,名字,卷卷有爺名;動詞,給……命名,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詞語活用:
①名之者誰: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②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詞作狀語,像鳥的翅膀一樣。
句意: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臨,靠近。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倒裝句: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于樹休”。譯:至于說到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喚,走在后面的人答應,還有那彎著駝背的老人,被大人領著的孩子,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就是滁州的人們在游山啊。)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譯:醒來后能用文章記述這種樂事的人,就是太守。)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時能夠同享那樂事,清醒后能夠用文章記述那樂事的人,是太守。
判斷句:
①環(huán)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譯: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譯: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遠遠望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是瑯琊也。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樂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弊g:領會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飲酒上。)
文句理解
1.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方向的幾座山峰,樹林山谷尤其優(yōu)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遠遠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
3.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釀泉。
4.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坐落在泉水邊的,這就是醉翁亭了。
5.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造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起名字的是誰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
6.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太守和賓客們來這里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號叫醉翁。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8.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賞山水的樂趣,是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的。
9.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要說那太陽出來以后,樹林里的霧氣散了,云霧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10.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野花盛開,幽香陣陣;林木繁盛,枝葉成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11.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12.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至于那些背著東西在路上邊走邊唱,走累了在樹下歇歇腳,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應,拉著老人和孩子,來來往往不間斷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13.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在溪水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酒味清;野菜野味,隨意放在地上,這就是太守的酒宴。
14.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宴會暢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有的站了起來,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鬧鬧的,是諸位賓客快樂的樣子。
15.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那個面容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
16.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不久,夕陽要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們跟從啊。
17.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樹林茂密陰蔽,鳥兒到處鳴叫著,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
18.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19.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樂,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記述這種樂事的人,是太守啊。
20.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太守是誰呢?就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閱讀探究
1.作者寫醉翁亭是怎樣落筆,一步步自然入題的?從山落筆,由山寫到泉,由泉寫到亭,自然入題。2.第一段的寫景順序是什么?由遠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別有用心。4.“太守自謂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5.第一段寫了哪兩個主要內(nèi)容?(1)醉翁亭的自然環(huán)境;(2)命名緣由。6.表明“醉翁”雅號由來的句子是什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為全文奠定抒情基調(diào)。8.表明全文線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寫山和泉有什么作用?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紹了環(huán)境,又為寫亭作了自然的鋪墊。10.說太守而不稱名,為什么?為文末設伏。11.本文寫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12.以簡短的話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內(nèi)容。寫山間朝暮、四時的不同景色。
13寫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時之景的句子分別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四時之景: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14.第二段在描繪景色時抓住了什么特點來寫的?
抓住了不同時令景物的各自特點。15.第二段的結構特點是什么?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分——總。先寫山間之景,再寫景中之樂,強調(diào)了“樂亦無窮”。16.第二段把山水之樂具體化(總收之筆)的句子是什么?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抒發(fā)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時的歡樂心情。17第三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滁人、賓客、太守游瑯琊山的情形。18第三段分幾層?分別用三字概括層意。哪一層是核心?四層:(1)滁人游;(2)太守宴;(3)眾賓歡;(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19“傴僂提攜”指什么?是什么修辭方法?老人、小孩。借代。20.滁人如此興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樂。21.太守與賓客出游,不事鋪張、不講排場,表現(xiàn)這一特點的句子是什么?臨溪而漁;釀泉為酒;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
22“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呼應前文什么話?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太守勵精圖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歡樂,自己也能與民同樂。
24.太守宴中飲食之物的共同點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山間野味,取之于當?shù)亍=沂狙绾ㄖ畼凡勺陨剿畼贰?br> 25.醉和樂有什么關系?醉樂統(tǒng)一。因樂而醉,醉又增樂;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
26第四段寫了什么主要內(nèi)容?太守與賓客日暮醉歸,歸結全文主旨。
27“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照應上文什么內(nèi)容?暮而歸。
28.作者怎樣使用陪襯手法的?以禽鳥樂襯托人之樂,再以人之樂襯托太守樂,層層加高,突出了太守之樂。
29.太守所醉、所樂的是什么?太守被貶,但仍勵精圖治,政績卓越,使得滁州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因此太守“醉”于其中,也樂在其中。
30全文的主旨句(將“醉”于“樂”統(tǒng)一起來的句子)是什么?醉能同其樂。
31.怎樣理解“太守之樂其樂”?勵精圖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即與民同樂。
32.“太守之樂其樂”中“樂”的含義有哪些?(1)寄情山水之樂;(2)政績卓著之樂;(3)與民同樂之樂。
33.本文寫景之中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與民同樂的曠達胸襟。
考題重現(xiàn)
1.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
(1)現(xiàn)在用來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別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個成語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2)寫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時之景的句子分別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四時之景: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號由來的句子是什么?“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與賓客出游,不事鋪張、不講排場,表現(xiàn)這一特點的句子有哪些?
臨溪而漁;釀泉為酒;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
(5)“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呼應前文什么話?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與“暮而歸”相呼應的句子是:“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7)表明全文線索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r> (8)全文的主旨句(將“醉”于“樂”統(tǒng)一起來的句子)是:醉能同其樂。
2.作者寫醉翁亭是怎樣落筆,一步步自然入題的?寫景順序是什么?
從山落筆,由山寫到泉,由泉寫到亭,自然入題。寫景順序是由遠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為全文奠定抒情基調(diào)。
4.本文寫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幾層?分別用三字概括層意。哪一層是核心?
四層:(1)滁人游;(2)太守宴;(3)眾賓歡;(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勵精圖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歡樂,自己也能與民同樂。
7.醉和樂有什么關系?
醉樂統(tǒng)一。因樂而醉,醉又增樂;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
8.作者怎樣使用陪襯手法的?
以禽鳥樂襯托人之樂,再以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層層推進,突出了太守之樂。
9.怎樣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一是借欣賞山水秀麗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與眾人游瑯琊山,寄寓與民同樂的理想。
10.“太守之樂”有哪些?
(1)“山水之樂”;(2)“宴酣之樂”;(3)“樂人之樂”。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
11.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來看,兩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處?
兩人有都被貶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憂民”及“與民同樂”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
第二十九課滿井游記
原文重現(xiàn)
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起),作則飛沙走礫(碎石)。局促(拘束)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每冒風馳(疾行)行,未百步輒(就)返。
廿(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肥沃)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天鵝)。于時(在這時)冰皮始解,波色乍(初、始)明,鱗(像魚鱗似的)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打開)而冷光之乍(忽然)出于匣(鏡匣)也。山巒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樣子)如拭(擦拭),鮮妍明媚,如倩女(美麗的女子)之靧(洗臉)面而髻鬟之始掠(梳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柳梢)披(開,分散)風,麥田淺鬣(獸頸上的長毛,這里形容不高的麥苗)寸許(左右)。游人雖未盛,泉(汲泉水)而茗(煮茶)者,罍(端著酒杯)而歌(唱歌)者,紅裝(穿著艷裝)而蹇(騎驢)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猛),然徒步則汗出浹(濕透)背。凡曝(曬)沙之鳥,呷(吸)浪之鱗(代魚),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嘗)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因為)游墮(壞,耽誤)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只)此官也。而此地適(正好)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怎么)能無紀(記錄)?己亥之二月也。
古文今譯
北京地區(qū)氣候寒冷,花朝節(jié)以后,冬天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經(jīng)常刮起來,一刮起來時就飛沙走石。我躲在一間屋子里面,想出去卻不能。每次頂著寒風快步走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返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同幾個朋友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濕潤,放眼望去,空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籠子里逃出的天鵝。在這時,薄冰開始溶化,水波開始發(fā)出亮光,像魚鱗一樣的波浪一層層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鏡子剛剛打開冷光突然從鏡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溶化的雪水洗過后,美好的樣子好像擦過一樣,鮮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麗的少女洗過臉剛剛梳好環(huán)形的發(fā)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沒有舒展,柔嫩的柳梢頭在風中散開,麥田里低矮的麥苗才一寸左右。游人雖然不多,但是汲泉水來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紅裝騎驢的,也經(jīng)常有。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浹背。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汲水的魚兒,都悠閑自在,羽毛鱗鬣中間,都充滿了歡樂氣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它啊。
文言詞語
1.字音:廿[nian]靧[hui]鬣[lie]罍[lei]蹇[jian]浹[jia]曝[pu]呷[xia]墮[hui]事
2.詞語:
稍和:略為暖和。于時:在這時。未始無春:未嘗沒有春天。墮事:耽誤公事。
古今異義:
披風:古為偏正短語,“在風中開散”的意思,柔梢披風;今作為名詞,一種披在肩上的沒有袖子的外衣。
一詞多義:
①時:時常,凍風時作;時候,春和景明之時。
②為:表被動,被,山巒為晴雪所洗;寫,故為之文以志之;是,人為刀,我為魚肉。
③得:能夠,欲出不得;得意,悠然自得;得到,得道多助。
④之:助詞,的,脫籠之鵠;舒緩語氣,不譯,如倩女之靧面;限定關系,以,郊田之外;代詞,未乏知也。
⑤乍:初,開始,波色乍明;突然,忽然,冷光乍出于匣也。
⑥鱗:像魚鱗,鱗浪層層;代魚,呷浪之鱗;魚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偕:一起,寵辱偕忘;和,與,偕數(shù)友出東直。
詞語活用:
①泉而茗者:泉,名詞作動詞,用泉水。
②泉而茗者:茗,名詞作動詞,煮茶。
③罍而歌者:罍,名詞作動詞,端著酒杯。
④紅裝而蹇者:紅裝,名詞作動詞,穿著艷妝。
⑤作則飛沙走礫:飛,動詞使動用法,使…飛;走,動詞使動用法,使…走。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倒裝句:
①冷光乍出于匣也。
賓語后置,“于匣”是狀語,“出于匣”即“于匣出”,譯:冷光突然從鏡匣子里閃射出來。)
②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
賓語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間”是“蕭然”的狀語,正常語序應為“于山石草木之間者”。譯:在山石草木之間瀟灑自然。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賓語前置,“之”是代詞,代指上文所說“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賓語。在否定句中代詞“之”作賓語,經(jīng)常把賓語提到動詞前,形成賓語前置的句式。正常語序應為“未知之也”。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這一點。
省略句: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省略主語“我”,即吾與余偕數(shù)友出東直。)
譯: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便)同幾個朋友出了北京城東直門,到了滿井。
②柔梢披風。(動詞后省略介詞“于”,應為“柔梢披于風”,“于風”作“被”的狀語,又構成狀語后置。)譯:柔軟的柳梢在風中散開。
判斷句:
夫不能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譯:能夠不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不受拘束流連忘返在山水草木之間的,恐怕只有我這種清閑的官吧。
文句理解
1.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花朝節(jié)過后,冬天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
2.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
冷風經(jīng)常刮起來,飛沙走石。
3.局促一室之內(nèi),欲出不得。
我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4.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每次冒風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5.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
二十二日天氣稍微暖和,偕同幾個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
6.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高大的柳樹夾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出籠子的天鵝。
7.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這時河的冰面剛剛融化,水波開始發(fā)出亮光,像魚鱗一樣的波浪一層一層,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鏡剛打開,清冷的光突然從鏡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
8.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巒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過后,純凈清新,好像剛擦過一樣;嬌艷明媚,(又)像美麗的少女洗過臉剛梳好發(fā)髻一樣。
9.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
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柔軟的梢頭在風中飄蕩,麥苗破土而出,短小如獸頸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10.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游人雖然還不算多,但是用泉水來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
11.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
風力雖然還很強,但是走路就汗流浹背。
12.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
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都悠然自得,羽毛鱗鰭當中都透出喜悅的氣息。
1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這才知道城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14.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己亥之二月也。
大概說是不能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流連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只這個官兒罷了。
15.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
而此地正好離我近,我將從現(xiàn)在開始出游,怎能沒有記錄?
閱讀探究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春天景色?
共四個方面。
首寫春水:如鏡出畫;次寫春山:如倩女梳妝;再寫春柳:柔梢披風;最后寫春苗:淺鬣寸許。山好、水好、萬物美好。
2.作者由游滿井春色,歸納出什么樣的感受,來表現(xiàn)了他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
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文中表現(xiàn)作者春游滿井輕松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若脫籠之鵠。
4.本文作者寫春光中的人物活動極有生氣,這幾句是什么?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5.“游人雖未盛,泉而茗者……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這幾句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從哪兩個方面寫出了“春”的信息?
修辭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
借代(呷浪之鱗,“鱗”代指“魚”);
從人的活動和動物的活動兩方面寫出了“春”的信息。
考題重現(xiàn)
1.本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城游玩的喜悅之情的?
本文是從寫水光山色、柳枝麥芽、游人歡欣、魚鳥之樂、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等方面來寫出城游玩的喜悅之情的。
2.本文要寫“滿井”,第一段卻不著一字,反而抒發(fā)作者郁悶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揚先抑的寫法,把那種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給讀者,為下文勾畫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滿井做鋪墊。
3.文中哪些句子運用了比喻?請找出來,品味其表達效果。
(1)作者將初春曠野中的自己比作“脫籠之鵠”,表現(xiàn)自己從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懷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開明鏡比喻新綠水波,寫出了水的明麗,貼切而有新意。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妝倩女比喻被晴雪洗過的山巒,寫出了春山的“鮮妍明媚”,生動而又傳神。
(4)“麥田淺鬣寸許”,以獸頸之毛比喻返青還沒有長高的麥苗,簡明而又形象。
4.文中“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它們悠然自得,洋溢著喜氣,這樣寫,增加了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本文哪些寫景文字運用了白描?體會其表達效果。
如寫水,“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筆法極為簡練,卻又鮮明如畫。
6.第2自然段描寫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特點,分析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寫的?
先寫全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及其獨特的感受:“若脫籠之鵠”;再以獨特感受為審美中心,分別描寫“冰皮”“山巒”“柳條”“麥田”“游人”“鳥”“魚”等種種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運用新穎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幅生機勃勃、喜氣洋洋的畫卷。在景物的描寫中也寄寓了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寫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7.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找出來并說說它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現(xiàn)了作者冒寒出游見到美麗的早春景色的歡快的心情,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官場的厭棄,對哲理的追求。
哲理:從這次出游他認識到城居時所以不知有春,是因為自己“局促一室之內(nèi)”,而實際上春已降臨人間。這是思想境界升華的表現(xiàn)。這就表明:美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由于這樣那樣的限制而看不到它,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這個道理,人們才能自覺地擺脫某種限制,不斷地去擴大自己的視野,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本來就有的美好的東西
第三十課詩五首
知識講解
1.飲酒(其五)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陸續(xù)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后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diào)最為閑雅有致。
詩人從居住的草廬寫起,反思歸田后自己的生活狀況。他并沒有隱居山林巖穴,也沒有寄身廟宇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身處“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會有鬧市,也就會人來車往,喧囂不絕于耳,可詩人卻說“而無車馬喧”。這是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問自答揭開了謎底?!皢柧文軤枴币痪滢D換敘事角度,將抒情主體客體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問下去,頗富情趣?!靶倪h地自偏”一句,以極為精練的語言,做出了回答:因為心情閑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
詩的前四句構成一個意義“方陣”,通過敘事和議論,定下全篇的基調(diào)。王安石曾贊賞這四句詩為“奇絕不可及之語”,推崇備至。以下幾句主體隱去,進入“寫景區(qū)”,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所稱道的“無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筆,是在不經(jīng)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吧綒馊障?,飛鳥相與還”兩句,抒情主體又漸漸浮出,寫眼前景物,脫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韻。最后兩句,詩人寫出了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這里暗用了《莊子外物篇》的說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本褪钦f,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以傳達人們復雜的感受。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
2.行路難(其一)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詩以敘事開篇,漸而過渡到抒情。開頭以極為夸張的筆法領起,寫“金清酒”,“玉盤珍羞”,仿佛在營造歡樂的宴飲氣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轉直下,忽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樣強烈的反差,襯出詩人內(nèi)心的悲苦。當精神苦悶的時候,美味佳釀也難以下咽。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為:“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崩畎罪@然化用了這一詩句,不過增加了“對比度”,以樂景寫哀,強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詩人的悲哀到底是因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朧的,充滿“詩意”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是一種憂來無端的惆悵,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迷惘。詩人以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世途的艱難,寓含著無限的悲慨?,F(xiàn)實之路雖然坎坷險阻,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樣,八十歲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樣,夢見自己乘舟到“日邊”,有為于當世。但理想和現(xiàn)實是有距離的,理想不能征服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不肯認同理想。這樣的痛苦交織于詩人心中,他終于發(fā)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嘆。詩的結尾,在沉郁中振起,堅定了“長風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滄海揚帆的勇氣。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qū)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xiàn)在甘肅天水),又輾轉經(jīng)同谷(現(xiàn)在甘肅成縣)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xiàn)實,讓他憂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詩題本身就很有趣。茅屋為秋風所破,為什么還要“歌詩一首”?是什么牽動了詩人的詩情呢?詩以描述開篇,完全是寫實的手法。先寫秋風的威力,“怒號”是其聲勢,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戰(zhàn)績”;再寫自己無可奈何的情狀,面對這大自然的強者,只好任其所為,眼看著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飛的掛在了樹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對大自然的暴力,詩人表現(xiàn)得較為平靜,甚至還有幾分耐心去欣賞它。但面對頑童的“趁風打劫”,他卻真的動了肝火。它如實地寫出了自己的失態(tài),是那樣率真。與其說他是在和孩子們生氣,不如說他是在和自己生氣。他恨自己老邁年高,生活無依,一事無成,于國于家都沒什么用了。也許還深責自己缺乏修養(yǎng),和小孩子們一般計較。總之,焦灼之后,他轉為沉靜,漸而苦苦地思索。
大風過后,黑云涌來,不用說,秋雨是不請自來的了。詩人收回自己的視線,不再關注大自然的風云變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賴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貧困,多年的流離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鐵的被子,也讓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蹬破了。滿屋漏雨,沒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卻不管不顧地下個不停。這是怎樣的生活啊!長夜漫漫,詩人失眠了。而“自經(jīng)喪亂”,已不知有過多少個這樣的夜晚,灑淚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突然,詩人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這時,理想戰(zhàn)勝了現(xiàn)實,意志戰(zhàn)勝了嘆息。雖然他現(xiàn)在缺少“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現(xiàn)這樣的房屋,能夠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守茅屋,受凍而死!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這是一種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就像他在兵荒馬亂中寫“三吏”“三別”一樣。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連續(xù)的韻腳變換體現(xiàn)了“歌”的特點,單行散句乃至長短句的錯落搭配,又體現(xiàn)了“行”的動感。正因為有了現(xiàn)實的觸動,有了內(nèi)心的渴望,詩句才能這樣不假修飾,從胸臆中自然涌現(xiàn)。全詩先敘事,后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邊境戰(zhàn)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fā)展,并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成為邊塞詩的名篇佳作。
全詩共十八句,正如詩題所示,按內(nèi)容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即“詠雪”(前十句)和“送別”(后八句)。開頭兩句,突出了邊塞的氣候特征:北風掃蕩,草木摧折,八月飛雪。一個“即”字,表明這里與內(nèi)地相比,冬天來得格外早,不免使人驚異。接著,詩人發(fā)揮神奇的想像,將北風看作春風,將雪花比作梨花?!昂鋈缫灰勾猴L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喻何等新奇,格調(diào)多么豪邁!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xiàn)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下面兩句詩仍追逐著雪花來寫,不過情景一轉,由戶外寫到室內(nèi)。雪花飄進珠簾,沾濕羅帷,輕柔而浪漫,還真有幾分梨花的神韻。但“狐裘不暖錦衾薄”的嚴酷現(xiàn)實也提醒人們,伴隨著雪花的到來,寒冷也悄悄地跟進,在考驗人們的毅力和耐心。后面兩句詩就接著寫到:“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边@是從軍旅生活方面寫天氣的寒冷。將軍不能彎弓,不能披戰(zhàn)衣,怎么帶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類顯得這樣的無助和無奈。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兩句是過渡性的,將視線又轉向“外景”,以百丈堅冰點綴大的環(huán)境,以萬里愁云引出送別的氣氛。下面寫送別的場面,簡略而有情味?!昂倥门c羌笛”,這種純?nèi)皇俏饔蛱厣墓芟覙菲鼾R鳴和響,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天色已晚,暮雪紛紛,紅旗不卷,“歸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詩人卻拋開了離愁別緒,以高昂的格調(diào)收束全篇。結尾四句,形成頂針,內(nèi)容接續(xù),如行云流水,畫出一幅空曠寂寥的雪中送別圖景。“雪滿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5.己亥雜詩
龔自珍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榮之際,就向當局發(fā)出了警告;在眾人酣歌太平之時,就指出了危機四伏的前景。他稱當時的社會為“日之將夕,悲風驟至”,極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官職卑微,抱負無法施展。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鴉片戰(zhàn)爭的前一年,他已48歲,對清朝統(tǒng)治者大失所望,毅然決然辭去官職,回歸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雞毛寫在賬簿紙上,投入一個竹筐里。后來共“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與吳虹生書》),這就是著名的《己亥雜詩》——那一年是己亥年。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xiàn)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后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盎鞔耗喔o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并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上г娙瞬痪镁退涝诘り枙海陜H50歲),無從實現(xiàn)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后》),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閱讀探究
1.怎樣理解陶詩中的“而無車馬喧”與“心遠地自偏”?
這兩句詩要結合詩人的人生理想和個性追求才能加深理解。陶淵明酷愛田園生活的寧靜和自由,厭惡官場的虛飾和詐偽。為了生計,他幾次出來做小吏,都極不情愿,最后終于解職歸田,永不出仕。這里所說的“車馬”意指達官貴人的高軒,也就代表著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歸隱田園,雖說仍離不開“人境”,但沒有了這樣的煩擾,所以說“而無車馬喧”。至于“心遠地自偏”,實際上是道出了感覺與處境之間的辯證關系:隱居更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遠。如果心靈的“焦距”調(diào)好,就可以“大隱隱于市”,處鬧市若幽谷。
2.《行路難》(其一)的主旨是什么?
這首詩充滿了隱喻。借樂府古題抒發(fā)情志,本來就有慷慨悲歌的韻味,加之詩人對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達和形象描述,使詩意更加撲朔迷離。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yè),“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xiāng)人司馬相如、揚雄那樣,以一篇辭賦文章一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兩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詩意,這首詩當是李白入長安求仕無路時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憤之語,亦存有“長風破浪”之志。
3.怎樣看待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理想?
杜甫身處漏雨茅屋,怎么會突發(fā)狂想,要“大庇天下寒士”呢?杜甫生長在一個“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的官僚地主家庭,儒家的仁愛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使他從小就立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順,生計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近下層社會,關心民生疾苦,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悲憤之語,以及《兵車行》、“三吏”“三別”這樣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朋友接濟為生,但憂國憂民之心不減。他因“茅屋為秋風所破”一事發(fā)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愛情懷。杜甫的感情是真摯的,是不容置疑的。
4.岑詩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足以讓世人對盛唐邊塞詩人岑參刮目相看。其實岑參集中的好詩很多,他的詩歌成就很大,與另一位邊塞詩人高適齊名,世稱“高岑”。岑參中年以后幾度出塞,對軍旅生活和邊地風光有著切身的體會,他的詩,寫大漠風煙,寫荒崖古道,寫火山,寫熱海,寫城障要塞,都來自親身的感受,因此獨創(chuàng)性很強。他和杜甫是好朋友,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可以說一語道出了他的個性。岑參的詩,氣勢宏大,風格奇峭,想像豐富,色彩絢麗,并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這些藝術特色,很好地體現(xiàn)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歌行是岑參最為擅長的詩體,這首詩,寫得流暢灑脫,意氣飛揚,讀之令人心快,在唐詩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5.怎樣理解龔自珍的“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句詩以形象的語言,表達了龔自珍的愛國熱忱。龔自珍少有大志,博學多才,以天下興亡為己任。他在清王朝還金玉其外之時,就敏銳地感到內(nèi)憂外患對這個龐大帝國的威脅。他幻想著像北宋的王安石一樣,發(fā)動一次社會改革,挽回清朝頹敗的命運。但不幸的是,他首先不能挽救自己仕途坎坷的命運,也就無從為國效力。他二十七歲中舉,卻三十八歲才中進士。爾后的十年,他不屑于做知縣那樣的小小地方官,苦心經(jīng)營,千方百計留在朝中,但始終沉頓下僚,縱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也無從施展。四十八歲時,只好放棄官職,準備回鄉(xiāng)授徒講學,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也許這就是他所說的“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本意吧??v觀龔自珍的生平和為人,他這樣的話絕不是一時的即興之談,而是表現(xiàn)了他一貫的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一片癡情。
練習說明
一、陶淵明的《飲酒》詩序中說:“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shù)句自娛。”而李白這首《行路難》卻寫了對酒停杯的情境。一個是“既飲”之作,一個是“未飲”之歌,試比較這兩首詩抒發(fā)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這兩首詩的寫作背景和主旨,把握兩位詩人各自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寫的抒情小詩,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對自己的隱居生活表示滿意,也能從心靈安逸、遠離世俗煩惱的高度來認識。唯其具有寧靜安詳?shù)男膽B(tài),才能有“采菊東籬”的閑適,“悠然見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霧飛鳥的真趣?!缎新冯y》是李白借樂府古題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詩篇。面對美酒佳肴,他與陶淵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高呼“行路難”,因為他輔佐明君、建功立業(yè)的政治理想無從實現(xiàn),忿忿不平之氣溢于言表。這兩位詩人抒發(fā)的情感不同,除了他們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大的社會背景問題。陶淵明身處晉宋易代之際,社會動蕩,民不聊生,雖有濟世情懷不能施展;李白身處大唐盛世,社會相對穩(wěn)定,士人學子人人自奮,期望為國為民有所作為,故仍存積極進取之心。
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diào)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這兩首詩在形式和寫法上的異同,加深對詩的理解。
這兩首詩的相同之處是: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無定句,詩句多少依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而定;都以寫氣候景物開篇,都將景物描寫與敘事融為一體;都抒發(fā)了詩人獨特的情懷。不同之處在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七字句為主,間有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雜錯;敘事故事性強;抒情強烈而深沉。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齊;敘事點到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三、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中你聯(lián)想到什么?與同學交流。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并結合自己的感受,談談對這兩句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師可參照“課文研討”部分作必要的指導,學生可廣泛聯(lián)系歷史與現(xiàn)實,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詩句理解
【飲酒(其五)】
1.在陶淵明《飲酒》組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中與“可意會,不可言傳”意境相似的句子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表現(xiàn)自己俯仰之間悠然自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詩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表明詩人決意擺脫塵世的干擾,過閑適恬靜的生活的詩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4.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xiàn)他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5.描繪傍晚時分山中美麗景色的詩句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6.表現(xiàn)心與物遇,進入物我兩忘境界的一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行路難(其一)】
1.表現(xiàn)作者遠大志向的名句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2.最能表現(xiàn)詩人李白抱負遠大、執(zhí)著自信、勇往直前的詩句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艱難險阻的詩句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4.詩人面對美酒佳肴無食欲,舞劍助興沒心情的詩句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5.運用典故的語句是: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杜甫身處漏雨茅屋,還存有憂國憂民的情思,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方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呼喊
2.表現(xiàn)杜甫舍己為人,至死不悔的決心的兩句詩: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突出體現(xiàn)詩人胸襟廣闊、心懷天下蒼生的句子是:安得廣廈千方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4.表現(xiàn)作者無私的獻身精神的語句是: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5.表現(xiàn)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博大濟世情懷的詩句是:安得廣廈千方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6.寫詩人無可奈何的詩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7.抒發(fā)作者雖居漏雨屋舍仍關心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8.包含著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相同思想的句子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寫北方邊地風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2.寫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聯(lián)想奇特美妙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將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之情抒寫到了極致,這兩句詩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4.夸張地描寫胡地異常寒冷的詩句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5.起承上啟下過度作用的詩句是: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6.描寫邊塞奇特景色的句子是: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7.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可看出物候是因地而異的。
8.從視覺角度看,色彩鮮明,紅白相間,互相映襯的句子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9.跟“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意境相似一句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0.描寫軍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己亥雜詩】
1.形象地表達了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意: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詩句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3.運用比喻、融人議論、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4.寫詩人辭官之后的離愁別緒的詩句是: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5.歐陽修曾嘆: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其實,“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保ā都汉ルs詩》),又何嘗不是一種新意呢?
6.闡明世上事物具有兩重性的詩句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7.形容老一輩革命家鞠躬盡瘁精神的句子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基礎練習
一、積累與運用
1.給加點的字注音。
金樽()投箸()突兀()大庇()
岑參()狐襲()布衾()己亥()
2.解釋加點的詞語。
①結廬在人境
②問君何能爾
③直掛云帆濟滄海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瀚海闌干百丈冰
⑥落紅不是無情物
3.默寫。
①采菊東籬下,____________。
②長風破浪會有時,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④忽如一夜春風來,____________。
⑤瀚海闌干百丈冰,____________。
⑥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____。
二、閱讀
閱讀下列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4.從詩中找出描寫的詩句,并對其分析。
5.從詩中找出敘事的詩句,并對其進行分析。
6.從詩中找出抒情的詩句,并對其分析。
7.詩人杜甫在詩中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懷?
(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8.解釋詞語。
①鐵衣:____________
②錦衾:____________
9.畫線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它譯成白話。
10.本詩中,從視覺角度看,色彩鮮明,紅白映襯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 11.這首詩前十句重在詠雪,后八句則主要是寫____________。(填2字)
12.本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13.請描述“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在你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限40字)
14.下邊一段文字是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看看人家是怎樣進行賞析的。請就“風掣紅旗凍不翻”一句寫一點賞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風一吹,大雪紛飛。詩人以梨花盛開比擬雪壓枝頭,極為新穎貼切?!昂鋈纭倍謱懙蒙趺?,不僅寫出了“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出了詩人驚喜好奇的神情?!扒淙f樹梨花開”的壯美意境,頗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見過梨花盛開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花團錦簇,壓枝欲低,與雪壓冬林的景象極為神似。春風吹來梨花開,竟至“千樹萬樹”,重疊的修辭表現(xiàn)出景象的繁榮壯麗?!按貉M空來,觸處似花開”(東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無論豪情與奇趣都得讓此詩三分。詩人將春景比冬景,尤其將南方春景比北國冬景,使人忘記奇寒而內(nèi)心感到喜悅與溫暖,造境俱稱奇絕。要品評這詠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個成語——“妙手回春”。
(二)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無奈辭官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途中寫下了這首詩。
15.這首詩的前兩聯(lián)描寫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寫近景的一聯(lián)是:____________。
16.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17.寫出詩中你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它好在哪里。
參考答案
一、1.zūnzhùwùbìcénshēnqiúqīnhài
2.①構筑房舍②這樣③渡④漸近⑤沙漠⑥花
3.①悠然見南山②直掛云帆濟滄海③安得廣廈千萬間④千樹萬樹梨花開⑤愁云慘淡萬里凝⑥化作春泥更護花
(一)4.描寫句:“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倍鸥ρ郾牨牽粗约核ǖ匿交ú萏脼轱L所卷,心里七上八下,孤獨無助,自己也變得像飄忽不定的茅草了。
5.敘事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边@句話敘述群童抱走茅草,喝止不住的事情,自己嘆息天不如意,嘆息人也不體貼。
6.抒情句:“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在個人身處逆境
的時候,把個人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出現(xiàn),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充分體現(xiàn)了其詩歌的“人民性”。
7.詩中描繪秋夜屋漏、風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個片斷。詩人不顧個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難的老百姓,表現(xiàn)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詩歌字字從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實感。
(二)8.①鐵甲編成的戰(zhàn)衣②織錦的被子
9.比喻;忽然像一夜吹來春風,千樹萬樹像梨花盛開一樣。
10.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11.送別
12.抒發(fā)了因朋友返京而產(chǎn)生的無限惆悵的感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云慘淡,令人怨悵。
13.山路盤旋曲折,已看不見友人離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馬蹄的足跡。
14.參考答案: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這時看見一個奇異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jié)再次傳神地寫出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鮮紅一點,那冷色基調(diào)的畫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那雪花亂飛的空中不動的物象,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這是詩中又一處精彩的奇筆。
(三)15.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16.孤獨(凄涼、失意等)
17.哪一句都可,要說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
第六單元復習教案
第六單元復習教案
《沁園春雪》《卜算子詠梅》(毛)《卜算子詠梅B》(陸)
一、放聲朗讀,想象詞中景象。并進行背誦。
二、用原文填空
1.《沁園春雪》中歌頌當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英雄的語句是:數(shù)風流》…….
寫祖國山河壯美的語句:江山,引;這首詞上片寫景,作者由眼前的雪景,展開現(xiàn)象的語句是:須晴日,看,。
2.《卜算子詠梅》中寫梅花凌霜傲雪獨自開放的語句是:已是,猶有。寫梅花的性格的語句是: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3.《卜算子詠梅》(陸)寫出了梅花奉獻的句子:
三、判斷
1.《沁園春雪》上闕即景生情,先寫眼前的實景,再寫想象的虛景。()
2.《沁園春雪》上闕寫景,下闕論史。在評論歷史人物中,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一代“風流人物”要為中華民族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抱負,抒發(fā)了對無產(chǎn)階級和革命人民無比信賴和熱愛的激情。()
3.《卜算子詠梅》這首詞中用了比興、擬人、對比等手法,語言生動、形象。(x)
4.《沁園春雪》中,作者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抒發(fā)了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和贊美之情。()
5.《卜算子詠梅》中“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兩句的含義是因為美麗不想使青春很快度過,只是把春來報的消息向人間預報。(x)
6.《沁園春雪》雖題為詠雪,實際上,卻不僅僅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也是一首雄壯的抒情詩。()
《木蘭詩》《觀刈麥》《破陣子》
識記文學常識
自讀課文熟悉課文,教師板書練習。
1.字:帖火多義詞:市
2.異義詞:爺?shù)?p>3.活用:市騎策
4.注音:機杼()軍帖()胡騎()燕()山麾()下
5.解釋詞語: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木蘭當戶織()相隨餉田去()曾不事農(nóng)桑()
判斷
1.朝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8句詩,對偶中含對偶,反復詠嘆,既寫了從軍之初的遠征,又寫了思念之情,表明了木蘭兒女深情和英雄氣概。()
2.《木蘭詩》塑造了木蘭這一女英雄下形象,不僅歌頌木蘭的英雄行為,而且是對封建歧視婦女的傳統(tǒng)觀念的無情嘲諷。()
3.全詩著力寫了木蘭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動,很少寫她在戰(zhàn)斗中的英雄業(yè)績,兒女情長太多,不能很好的表現(xiàn)英雄的氣概。(x)
4.《木蘭詩》是北朝民歌中著名的長篇抒情詩,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5.“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詩的結尾幾句耐人尋味。作者用生動的比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12年沒被發(fā)現(xiàn)的謹慎、機敏作出了由衷的謳歌和贊美。()
6.木蘭辭管的情節(jié)主要表現(xiàn)了她思念家鄉(xiāng)。急于與親人見面的心情。(x)
《黃鶴樓》《歸園田居》《使至塞上》
讀背詩歌
1.寫出《使至塞上》以景設喻的詩句:。
將奇美壯麗的塞外風光和雄渾開闊的藝術結合的畫面的詩句:
2.《黃鶴樓》的作者是朝著名詩人。這首寫作者登上黃鶴樓時的所見所聞,抒發(fā)了懷念家鄉(xiāng)的愁思。
3.《歸園田居》作者是(朝代)著名詩人,世稱靖節(jié)先生。他仕途坎坷,厭惡世俗,熱愛純靜的自然。41歲辭官,回柴歸隱,以耕讀自娛,擅長寫山水田園詩來展現(xiàn)閑適、恬淡的自然風光和田園生活。
4.《黃鶴樓》中不僅反映了黃鶴樓的古今變化,也表現(xiàn)了詩人登樓時寂寞之感,它們是黃鶴一去……悠悠;寫黃鶴樓遠處環(huán)境成為千古名句的兩句詩是:白云……芳草
5.《歸園田居》中寫詩人辛勤勞動的句子:晨興》…….歸;最能表達詩人隱居園田的心愿的句子的是:衣沾…….惜。
6.“日暮鄉(xiāng)關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表達作用是什么?
詩人直抒胸臆,刻骨銘心的鄉(xiāng)愁噴涌而出。產(chǎn)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