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不等式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2不等式的證實2。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關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不等式的證實2”,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不等式的證實2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練把握比較法證實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較法證實不等式;
3.提高學生解題時應變能力.
教學重點比較法的應用
教學難點常見解題技巧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式
教學活動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教師打出字幕(復習提問),請三位同學回答問題,教師點評.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回答.
[字幕]1.比較法證實不等式的步驟是怎樣的?
2.比較法證實不等式的步驟中,依據(jù)、手段、目的各是什么?
3.用比較法證實不等式的步驟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步?學了哪些常用的變形方法?對式子的變形還有其它方法嗎?
[點評]用比較法證實不等式步驟中,關鍵是對差式的變形.在我們所學的知識中,對式子變形的常用方法除了配方、通分,還有因式分解.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比較法證實不等式,積累對差式變形的常用方法和比較法思想的應用.(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復習鞏固已學知識,銜接新知識,引入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
(二)新課講授
嘗試探索,建立新知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研究解決問題,并點評.
(學生活動)嘗試解決問題.
[問題]
1.化簡
2.比較與()的大小.
(學生解答問題)
[點評]
①問題1,我們采用了因式分解的方法進行簡化.
②通過學習比較法證實不等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比較法的思想方法還可用來比較兩個式子的大小.
設計意圖:啟發(fā)學生研究問題,建立新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例題示范,學會應用
(教師活動)教師打出字幕(例題),引導、啟發(fā)學生研究問題,井點評解題過程.
(學生活動)分析,研究問題.
[字幕]例題3已知a,b是正數(shù),且,求證
[分析]依題目特點,作差后重新組項,采用因式分解來變形.
證實:(見課本)
[點評]因式分解也是對差式變形的一種常用方法.此例將差式變形為幾個因式的積的形式,在確定符號中,表達過程較復雜,如何書寫證實過程,例3給出了一個好的示范.
[字幕]例4試問:與()的大小關系.并說明理由.
[分析]作差通分,對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然后分類討論確定符號.
解:
因為,所以,
若,則所以.
即
若,則所以.
即
若,則所以.
即
綜上所述:時,
時,
時,
[點評]解這道題在判定符號時用了分類討論,分類討論是重要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要理解為什么分類,怎樣分類.分類時要不重不漏.
[字幕]例5甲、乙兩人同時同地沿同一條路線走到同一地點.甲有一半時間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時間以速度n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假如,問甲、乙兩人誰先到達指定地點.
[分析]設從出發(fā)地點至指定地點的路程為,甲、乙兩人走完這段路程用的時間分別為,,要回答題目中的問題,只要比較、的大小就可以了.
解:(見課本)
[點評]此題是一個實際問題,學習了如何利用比較法證實不等式的思想方法解決有關實際問題.要培養(yǎng)自己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良好品質(zhì).
設計意圖:鞏固比較法證實不等式的方法,把握因式分解的變形方法和分類討論確定符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教師打出字幕(練習),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練習;請甲、乙兩位學生板演;巡視學生的解題情況,對正確的給予肯定,對偏差及時糾正;點評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活動)在筆記本上完成練習,甲、乙兩位同學板演.
[字幕]練習:1.設,比較與的大小.
2.已知,,求證
設計意圖:把握比較法證實不等式及思想方法的應用.靈活把握因式分解法對差式的變形和分類討論確定符號.反饋信息,調(diào)節(jié)課堂教學.
分析歸納、小結解法
(教師活動)分析歸納例題的解題過程,小結對差式變形、確定符號的常用方法和利用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步驟.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小結,并記錄在筆記本上.
1.比較法不僅是證實不等式的一種基本、重要的方法,也是比較兩個式子大小的一種重要方法.
2.對差式變形的常用方法有:配方法,通分法,因式分解法等.
3.會用分類討論的方法確定差式的符號.
4.利用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步驟:①類比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②分析題意,設未知數(shù),找出數(shù)量關系(函數(shù)關系,相等關系或不等關系),③列出函數(shù)關系、等式或不等式,④求解,作答.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把握用比較法證實不等式的知識體系.
(三)小結
(教師活動)教師小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及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小結,并記錄筆記.
本節(jié)課學習了對差式變形的一種常用方法——因式分解法;對符號確定的分類討論法;應用比較法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學習比較法證實不等式,要明確比較法證實不等式的理論依據(jù),理解轉化,使問題簡化是比較法證實不等式中所蘊含的重要數(shù)學思想,把握求差后對差式變形以及判定符號的重要方法,并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xù)積累方法,培養(yǎng)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歸納的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領會化歸、類比、分類討論的重要數(shù)學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業(yè)
1.課本作業(yè):P177、8。
2,思考題:已知,求證
3.研究性題:對于同樣的距離,船在流水中往返行駛一次的時間和船在靜水中往返行駛一次的時間是否相等?(假設船在流水中的速度和部在靜水中的速度保持不變)
設計意圖:思考題讓學生了解商值比較法,把握分類討論的思想.研究性題是使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應用數(shù)學的能力.
(五)課后點評
1.教學評價、反饋調(diào)節(jié)措施的構想:本節(jié)課采用啟發(fā)引導,講練結合的授課方式,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啟發(fā)誘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反饋學習信息,調(diào)節(jié)教學活動.
2.教學措施的設計:由于對差式變形,確定符號是把握比較法證實不等式的關鍵,本節(jié)課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差式變形的方法和符號的確定,例3和例4分別使學生把握因式分解變形和分類討論確定符號,例5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會應用.例題設計目的在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會應用.
作業(yè)答案
思考題:證實:
因為,所以當時,,故
又因為,所以
當時,,故,即,所以
當時,.故,即,所以
綜上所述,
研究性題:設兩地距離為,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為,水流速度為(),則
所以船在流水中往返行駛一次的時間比在靜水中往返行駛一次的時間長.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把握綜合法證實不等式;
2.熟練把握已學的重要不等式;
3.增強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綜合法
教學難點不等式性質(zhì)的綜合運用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式
教學活動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打出字幕(課前練習),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知識,盡量用多種方法完成練習,投影學生不同解法,并點評.
(學生活動)完成練習.
[字幕]
1.證實().
2.比較與的大小,并證實你的結論.
1.證法一:由,所以
方法二:由,知,即,所以
2.答:
證法一:由,所以
證法二:由知,所以
[點評]兩道題的證法一都是用的比較法,證法二我們在6.1節(jié)和6.2節(jié)已學過,這種方法是綜合法,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復習比較法證實不等式,導入新課:綜合法證實不等式.提出學習任務.
(二)新課講授
嘗試探索,建立新知
(教師活動)教師提出問題:用上述方法二證實,并點評證法的數(shù)學原理,
(學生活動)學生研究證實不等式.
[問題]證實
(證實:因為,所以,即.)
[點評]
①利用某些已知證實過的不等式(例如平均值定理)和不等式的性質(zhì)推導出所要證實的不等式成立,這種證實方法通常叫做綜合法.
②綜合法證題方法:由已知推出結論.這里已知可以是已知的重要不等式,也可以是已知的不等式性質(zhì).
設計意圖: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建立新知識,構建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方法原理.
例題示范、學會應用
(教師活動)教師板書例題,引導學生研究問題,構思證題方法,學會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并點評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必須注重的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誘導下,研究問題,與教師一道完成問題的論證.
例1已知,求證
[分析]由于不等式左邊是和的形式,右邊為常數(shù),可用平均值定理作為已知不等式推證.
證實:因為,則,所以.故
[點評]此題的證實方法是綜合法,在證實過程中,把平均值定理作為已知不等式,而平均值定理是有條件限制的,所以要用重要不等式作為已知不等式,注重要證的不等式必須符合重要不等式的條件和結構特征.
例2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數(shù),求證
[分析]由不等式右邊為6abc是積的形式,左邊是和的形式,可知由出發(fā)可證.
證實一(見課本)
證實二:
因為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數(shù).所以,,,且三式不能全取“=”號.
所以
即
[點評]
①綜合法的思維特點是:由已知推出結論.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中常用的重要不等式有:
;();();(a,b同號),()。
②此例中條件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數(shù),所以最后所證不等式取不到等號.
③由于作為綜合法證實依據(jù)的不等式本身是可以根據(jù)不等式的意義、性質(zhì)或比較法證出
的,所以用綜合法可以獲證的不等式往往可以直接根據(jù)不等式的意義、性質(zhì)或比較法來證實.
我們在證實不等式時,選擇方法要適當,不要對某種方法抱定不放,要善于觀察,根據(jù)題目的特征選擇證題方法.
設計意圖:鞏固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知識,把握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中,常用的重要不等式,理解綜合法證實不等式與比較法證實不等式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打出字幕(練習),請甲、乙兩位同學板演,巡視學生的解題情況,對正確的證法給予肯定,對偏差及時糾正,點評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活動)在筆記本上完成練習.甲、乙兩位同學板演.
[字幕]練習1已知,求證
2.已知,求證
設計意圖:把握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并會靈活運用重要不等式作為證實中的已知不等式.反饋課堂效果,調(diào)節(jié)課堂教學.
分析歸納,小結解法
(教師活動)分析歸納例題和練習的解題過程.小結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解題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分析歸納,小結解題方法,并記錄在筆記本上.
1.綜合法是證實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邏輯關系是:…(A為已經(jīng)證實過的不等式,B為要證的不等式).即綜合法是“由因導果”.
2.運用不等式的性質(zhì)和已證實過的木等式時,要注重它們各自成立的條件,這樣才能使推理正確,結論無誤.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把握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方法.
(三)小結
(教師活動)教師小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小結,并記錄在筆記本上.
本節(jié)課學習了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依據(jù)是:l。已知條件和不等式性質(zhì);2.基本不等式.能用綜合法證實的不等式一般可用比較法證實,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依據(jù)是基本不等式時,要注重定理的使用條件和定理中“=”號成立的條件.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歸納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四)布置作業(yè)
1.課本作業(yè):P175.6.
2.思考題:若,求證
3.研究性題:某市用37輛汽車往災區(qū)運送一批救災物資,假設以千米/小時的速度直達災區(qū).已知某市到災區(qū)的公路線長400干米,為安全需要,兩汽車間距不得小于千米.
那么,這批物資全部到達災區(qū)的最短時間是多少?
設計意圖:課本作業(yè)鞏固基礎知識,思考題供學有余力的同學完成.研究性題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課后點評
1.在導入新課時設計了兩個練習題,尤其是稍放開一點的第2題,假如學生能自覺不自覺地用已學過的很常用而沒正式講過的綜合法的思考方法解題,綜合法的引入就會很自然,即使學生沒有想到,教師引導起來也并不困難.因而順著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形成用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知識結構.
2.例1與例2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把握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原理,發(fā)現(xiàn)綜合法與比較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在教學設計上,力圖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抓住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使學到的方法能用、會用.
作業(yè)答案
思考題:證實:因為,又因為,所以.同理;將上述三個不等式相加得
所以
研究性題:設最后一輛車到達時用的時間為小時,則
所以最短時間為12小時.
延伸閱讀
不等式的證實3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不等式的證實3”,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不等式的證實3第四課時教學目標
1.把握分析法證實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實質(zhì)——執(zhí)果索因;
3.提高證實不等式證法靈活性.
教學重點分析法
教學難點分析法實質(zhì)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式
教學活動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教師提出問題,待學生回答和思考后點評.
(學生活動)回答和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問題1]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哪幾種不等式的證實方法?什么是比較法?什么是綜合法?
[問題2]能否用比較法或綜合法證實不等式:
[點評]在證實不等式時,若用比較法或綜合法難以下手時,可采用另一種證實方法:分析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復習已學證實不等式的方法.指出用比較法和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不足之處,
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的證實不等式知識的積極性,導入本節(jié)課學習內(nèi)容:用分析法證實不等式.
(二)新課講授
嘗試探索、建立新知
(教師活動)教師講解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邏輯關系,然后提出問題供學生研究,并點評.幫助學生建立分析法證實不等式的知識體系.投影分析法證實不等式的概念.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分析綜合法的邏輯關系,在教師啟發(fā)、引導下嘗試探索,構建新知.
[講解]綜合法證實不等式的邏輯關系:以已知條件中的不等式或基本不等式作為結論,逐步尋找它成立的必要條件,直到必要條件就是要證實的不等式.
[問題1]我們能不能用同樣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把要證實的不等式作為結論,逐步去尋找它成立的充分條件呢?
[問題2]當我們尋找的充分條件已經(jīng)是成立的不等式時,說明了什么呢?
[問題3]說明要證實的不等式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呢?
[點評]從要證實的結論入手,逆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條件,直到充分條件顯然成立為止,從而得出要證實的結論成立.就是分析法的邏輯關系.
[投影]分析法證實不等式的概念.(見課本)
設計意圖:對比綜合法的邏輯關系,教師層層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研究.建立新的知識;分析法證實不等式.培養(yǎng)學習創(chuàng)新意識.
例題示范、學會應用
(教師活動)教師板書或投影例題,引導學生研究問題,構思證題方法,學會用分析法證實不等式,并點評用分析法證實不等式必須注重的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研究問題,與教師一道完成問題的論證.
例1求證
[分析]此題用比較法和綜合法都很難入手,應考慮用分析法.
證實:(見課本)
[點評]證實某些含有根式的不等式時,用綜合法比較困難.此例中,我們很難想到從“”入手,因此,在不等式的證實中,分析法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們常用分析法探索證實途徑,然后用綜合法的形式寫出證實過程,這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一種重要思維方法,事實上,有些綜合法的表述正是建立在分析法思考的基礎上,分析法的優(yōu)越性正體現(xiàn)在此.
例2已知:,求證:(用分析法)請思考下列證法有沒有錯誤?若有錯誤,錯在何處?
[投影]證法一:因為,所以、去分母,化為,就是.由已知成立,所以求證的不等式成立.
證法二:欲證,因為
只需證,
即證,
即證
因為成立,所以成立.
(證法二正確,證法一錯誤.錯誤的原因是:雖然是從結論出發(fā),但不是逐步逆戰(zhàn)結論成立的充分條件,事實上找到明顯成立的不等式是結論的必要條件,所以不符合分析法的邏輯原理,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點評]①用分析法證實不等式的邏輯關系是:
(結論)(步步尋找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條件)(結論)
分析法是“執(zhí)果索因”,它與綜合法的證實過程(由因導果)恰恰相反.②用分析法證實時要注重書寫格式.分析法論證“若A則B”這個命題的書寫格式是:
要證命題B為真,
只需證實為真,從而有……
這只需證實為真,從而又有……
……
這只需證實A為真.
而已知A為真,故命題B必為真.
要理解上述格式中蘊含的邏輯關系.
[投影]例3證實:通過水管放水,當流速相同時,假如水管截面(指橫截面,下同)的周長相等,那么截面是圓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分析]設未知數(shù),列方程,因為當水的流速相同時,水管的流量取決于水管截面面積的大小,設截面的周長為,則周長為的圓的半徑為,截面積為;周長為的正方形邊長為,截面積為,所以本題只需證實:
證實:(見課本)
設計意圖:理解分析法與綜合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說明分析法在證實不等式中的重要地位.掌
握分析法證實不等式,非凡重視分析法證題格式及格式中蘊含的邏輯關系.靈活把握分析法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打出字幕(練習),請甲、乙兩位同學板演,巡視學生的解題情況,對正確的證法給予肯定,對偏差及時糾正.點評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活動)在筆記本上完成練習,甲、乙兩位同學板演.
字幕練習1.求證
2.求證:
設計意圖:把握用分析法證實不等式,反饋課堂效果,調(diào)節(jié)課堂教學.
分析歸納、小結解法
(教師活動)分析歸納例題和練習的解題過程,小給用分析法證實不等式的解題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分析歸納,小結解題方法,并記錄筆記.
1.分析法是證實不等式的一種常用基本方法.當證題不知從何入手時,有時可以運用分析法而獲得解決,非凡是對于條件簡單而結論復雜的題目往往更是行之有效的.
2.用分析法證實不等式時,要正確運用不等式的性質(zhì)逆找充分條件,注重分析法的證題格式.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把握分析法證實不等式的方法.
(三)小結
(教師活動)教師小結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小結,并記錄筆記.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用分析法證實不等式.應用分析法證實不等式時,把握一些常用技巧:
通分、約分、多項式乘法、因式分解、去分母,兩邊乘方、開方等.在使用這些技巧變形時,要注重遵循不等式的性質(zhì).另外還要適當把握指數(shù)、對數(shù)的性質(zhì)、三角公式在逆推中的靈活運用.理解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有時可以用分析法思考,而用綜合法書寫證實,或者分析法、綜合法相結合,共同完成證實過程.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歸納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四)布置作業(yè)
1.課本作業(yè):P174、5.
2.思考題:若,求證
3.研究性題:已知函數(shù),,若、,且證實
設計意圖:思考題供學有余力同學練習,研究性題供學生研究分析法證實有關問題.
(五)課后點評
教學過程是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本節(jié)課在形成分析法證實不等式認知結構中,教師提出問題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開拓學生思路,啟迪學生聰明,求得問題解決.一個問題解決后,及時地提出新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逐步由非凡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表面到本質(zhì),把學生的思維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安排是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問題深化,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狀態(tài).
本節(jié)課練中有講,講中有練,講練結合.在講與練的互相作用下,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深化.教師提出的問題和例題,先由學生自己研究,然后教師分析與概括.在教師講解中,又不斷讓學生練習,力求在練習中加深理解,盡量改變課堂上教師包括辦代替的做法.
在安排本節(jié)課教學內(nèi)容時,按熟悉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及難,逐漸展開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
作業(yè)答案:
思考題:
.因為,故,所以成立.
研究性題:令,,則:
,,
故原不等式等價于
由已知有.。所以上式等價于,即。所以又等價于.因為,上式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不等式的實際解釋
題目:不等式:是正數(shù),且,則??梢越o出一個具有實際背景的解釋:在溶液里加溶質(zhì)則濃度增加,即個單位溶液中含有個單位的溶質(zhì),其濃度小于加入個單位溶質(zhì)后的溶液濃度,請你仿照此例,給出兩個不等式的解釋。
分析與解
1.先看問題中的不等式,建筑學規(guī)定,民用住宅的窗戶面積必須小于地板面積,但按采光標準,窗戶面積與地板面積的比值應不小于10%,并且這個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條件越好。我們知道假如同時增加相等的窗戶面積和地板面積,那么住宅的條件變好。
設地板面積為平方米,窗戶面積為平方米,若窗戶面積和地板面積同時增加相等的平方米,住宅的采光條件變好了,即有
2.是正數(shù),不等式可以推出,我們可以用混合溶液來解釋:兩個不同濃度的溶液混合后,其濃度介于混合前兩溶液濃度之間。
3.電阻串并聯(lián)。電阻值為、的電阻,串聯(lián)電阻為,并聯(lián)電阻為,串聯(lián)電阻變大,并聯(lián)電阻變小,因此有不等式,即
說明許多數(shù)學結論是由實際問題抽象為數(shù)學問題后,通過數(shù)學的運算演變得到的。反過來,把抽象的數(shù)學結論還原為實際解釋也是一種數(shù)學運用,值得大家關注。
不等式的性質(zhì)2
不等式的性質(zhì)2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同向不等式,異向不等式概念;
2.把握并會證實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論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則的依據(jù),定理3是移項法則的依據(jù);
4.初步理解證實不等式的邏輯推理方法.
教學重點:定理1,2,3的證實的證實思路和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證實不等式的邏輯推理方法
教學方法:引導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上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比較兩實數(shù)大小的方法,主要根據(jù)的是實數(shù)運算的符號法則,而這也是推證不等式性質(zhì)的主要依據(jù),因此,我們來作一下回顧:
這一節(jié)課,我們將利用比較實數(shù)的方法,來推證不等式的性質(zhì).
二、講授新課
在證實不等式的性質(zhì)之前,我們先明確一下同向不等式與異向不等式的概念.
1.同向不等式:兩個不等號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是同向不等式.
異向不等式:兩個不等號方向相反的不等式.例如:是異向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質(zhì):
定理1:若,則
定理1說明,把不等式的左邊和右邊交換,所得不等式與原不等式異向.在證實時,既要證實充分性,也要證實必要性.
證實:∵,
∴
由正數(shù)的相反數(shù)是負數(shù),得
說明:定理1的后半部分可引導學生仿照前半部分推證,注重向學生強調(diào)實數(shù)運算的符號法則的應用.
定理2:若,且,則.
證實:∵
∴
根據(jù)兩個正數(shù)的和仍是正數(shù),得
∴說明:此定理證實的主要依據(jù)是實數(shù)運算的符號法則及兩正數(shù)之和仍是正數(shù).
定理3:若,則
定理3說明,不等式的兩邊都加上同一個實數(shù),所得不等式與原不等式同向.
證實:∵
∴
說明:(1)定理3的證實相當于比較與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較法;
(2)不等式中任何一項改變符號后,可以把它從一邊移到另一邊,理由是:根據(jù)定理3可得出:若,則即.
定理3推論:若.
證實:∵,
∴①
∵
∴②
由①、②得
說明:(1)推論的證實連續(xù)兩次運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證出;
(2)這一推論可以推廣到任意有限個同向不等式兩邊分別相加,即:兩個或者更多個同向不等式兩邊分別相加,所得不等式與原不等式同向;
(3)兩個同向不等式的兩邊分別相減時,就不能作出一般的結論;
(4)定理3的逆命題也成立.(可讓學生自證)
三、課堂練習
1.證實定理1后半部分;
2.證實定理3的逆定理.
說明:本節(jié)主要目的是把握定理1,2,3的證實思路與推證過程,練習穿插在定理的證實過程中進行.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學習,要求大家熟悉定理1,2,3的證實思路,并把握其推導過程,初步理解證實不等式的邏輯推理方法.
課后作業(yè)
1.求證:若
2.證實:若
板書設計
§6.1.2不等式的性質(zhì)
1.同向不等式3.定理24.定理35.定理3
異向不等式證實證實推論
2.定理1證實說明說明證實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熟練把握定理1,2,3的應用;
2.把握并會證實定理4及其推論1,2;
3.把握反證法證實定理5.
教學重點:定理4,5的證實.
教學難點:定理4的應用.
教學方法:引導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上一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不等式的三個性質(zhì),即定理1,2,3,并初步熟悉了證實不等式的邏輯推理方法,首先,讓我們往返顧一下三個定理的基本內(nèi)容.
(學生回答)
好,我們這一節(jié)課將繼續(xù)推論定理4、5及其推論,并進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質(zhì)的應用.
二、講授新課
定理4:若
若
證實:
根據(jù)同號相乘得正,異號相乘得負,得
當
說明:(1)證實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是根據(jù)“同號相乘得正,異號相乘得負”來完成的;
(2)定理4證實在一個不等式兩端乘以同一個正數(shù),不等號方向不變;乘以同一個負數(shù),不等號方向改變.
推論1:若
證實:
①
又
∴②
由①、②可得.
說明:(1)上述證實是兩次運用定理4,再用定理2證出的;
(2)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數(shù),假如僅有,就推不出的結論.
(3)這一推論可以推廣到任意有限個兩邊都是正數(shù)的同向不等式兩邊分別相乘.這就是說,兩個或者更多個兩邊都是正數(shù)的同向不等式兩邊分別相乘,所得不等式與原不等式同向.
推論2:若
說明:(1)推論2是推論1的非凡情形;
(2)應強調(diào)學生注重n∈N的條件.
定理5:若
我們用反證法來證實定理5,因為反面有兩種情形,即,所以不能僅僅否定了,就“歸謬”了事,而必須進行“窮舉”.
說明:假定不大于,這有兩種情況:或者,或者.
由推論2和定理1,當時,有;
當時,顯然有
這些都同已知條件矛盾
所以.
接下來,我們通過具體的例題來熟悉不等式性質(zhì)的應用.
例2已知
證實:由
例3已知
證實:∵
兩邊同乘以正數(shù)
說明:通過例3,例4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接觸不等式的證實,為以后學習不等式的證實打下基礎.在應用定理4時,應注重題目條件,即在一個等式兩端乘以同一個數(shù)時,其正負將影響結論.接下來,我們通過練習來進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質(zhì)的應用.
三、課堂練習
課本P7練習1,2,3.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學習,大家要把握不等式性質(zhì)的應用及反證法證實思路,為以后不等式的證實打下一定的基礎.
課后作業(yè)
課本習題6.14,5.
板書設計
§6.1.3不等式的性質(zhì)
定理4推論1定理5例3學生
內(nèi)容內(nèi)容
證實推論2證實例4練習
不等式的性質(zhì)(2)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高中教案內(nèi)容嗎?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不等式的性質(zhì)(2),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課題:不等式的性質(zhì)(2)
教學目的:
1理解同向不等式,異向不等式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性質(zhì)定理1—3及其證明;
3理解證明不等式的邏輯推理方法.
4通過對不等式性質(zhì)定理的掌握,培養(yǎng)學生靈活應變的解題能力和思考問題嚴謹周密的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不等式性質(zhì)定理1、2、3及推論,注意每個定理的條件
教學難點:1理解定理1、定理2的證明,即“a>bb<a和a>b,b>ca>c”的證明這兩個定理證明的依據(jù)是實數(shù)大小的比較與實數(shù)運算的符號法則
2定理3的推論,即“a>b,c>da+c>b+d”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則的依據(jù)但兩個同向不等式的兩邊分別相減時,就不能得出一般結論
授課類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教學方法:
引導啟發(fā)結合法——即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利用已學過的有關知識,順利完成定理的證明過程及定理的簡單應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判斷兩個實數(shù)大小的充要條件是:
2.(1)如果甲的年齡大于乙的年齡,那么乙的年齡小于甲的年齡嗎?為什么?
(2)如果甲的個子比乙高,乙的個子比丙高,那么甲的個子比丙高嗎?為什么?
從而引出不等式的性質(zhì)及其證明方法.
二、講解新課:
1.同向不等式:兩個不等號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ab,cd,是同向不等式異向不等式:兩個不等號方向相反的不等式例如:ab,cd,是異向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質(zhì):
定理1:如果ab,那么ba,如果ba,那么ab.(對稱性)
即:abba;baab
證明:∵ab∴a-b0
由正數(shù)的相反數(shù)是負數(shù),得-(a-b)0
即b-a0∴ba(定理的后半部分略).
點評:可能個別學生認為定理l沒有必要證明,那么問題:若ab,則和誰大?根據(jù)學生的錯誤來說明證明的必要性“實數(shù)a、b的大小”與“a-b與零的關系”是證明不等式性質(zhì)的基礎,本定理也稱不等式的對稱性.
定理2:如果ab,且bc,那么ac.(傳遞性)
即ab,bcac
證明:∵ab,bc∴a-b0,b-c0
根據(jù)兩個正數(shù)的和仍是正數(shù),得
(a-b)+(b-c)0即a-c0
∴ac
根據(jù)定理l,定理2還可以表示為:cb,baca
點評:這是不等式的傳遞性、這種傳遞性可以推廣到n個的情形.
定理3:如果ab,那么a+cb+c.
即aba+cb+c
證明:∵ab,∴a-b0,
∴(a+c)-(b+c)0即a+cb+c
點評:(1)定理3的逆命題也成立;
(2)利用定理3可以得出:如果a+bc,那么ac-b,也就是說,不等式中任何一項改變符號后,可以把它從—邊移到另一邊.
推論:如果ab,且cd,那么a+cb+d.(相加法則)
即ab,cda+cb+d.
證法一:
a+cb+d
證法二:
a+cb+d
點評:(1)這一推論可以推廣到任意有限個同向不等式兩邊分別相加,即:兩個或者更多個同向不等式兩邊分別相加,所得不等式與原不等式同向;
(2)兩個同向不等式的兩邊分別相減時,不能作出一般的結論;
三、講解范例:
例已知ab,cd,求證:a-cb-d.(相減法則)
分析:思路一:證明“a-c>b-d”,實際是根據(jù)已知條件比較a-c與b-d的大小,所以以實數(shù)的運算性質(zhì)與大小順序之間的關系為依據(jù),直接運用實數(shù)運算的符號法則來確定差的符號,最后達到證題目的
證法一:∵a>b,c<d
∵a-b>0,d-c>0
∴(a-c)-(b-d)
=(a-b)+(d-c)>0(兩個正數(shù)的和仍為正數(shù))
故a-c>b-d
思路二:我們已熟悉不等式的性質(zhì)中的定理1~定理3及推論,所以運用不等式的性質(zhì),加以變形,最后達到證明目的
證法二:∵c<d∴-c>-d
又∵a>b
∴a+(-c)>b+(-d)
∴a-c>b-d
四、課堂練習:
1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并說明理由:
(1)如果a>b,那么a-c>b-c;
(2)如果a>b,那么>
分析:從不等式性質(zhì)定理找依據(jù),與性質(zhì)定理相違的為假,與定理相符的為真
答案:(1)真因為推理符號定理3
(2)假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質(zhì)2,3(初中)可知,當c<0時,<即不等式兩邊同乘以一個數(shù),必須明確這個數(shù)的正負
2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a>b,c>d,能否斷定a+c與b+d誰大誰小?舉例說明;
(2)如果a>b,c>d,能否斷定a-2c與b-2d誰大誰小?舉例說明
答案:(1)不能斷定例如:2>1,1<32+1<1+3;而2>1,-1<-082-1>1-08異向不等式作加法沒定論
(2)不能斷定例如a>b,c=1>d=-1a-2c=a-2,b+2=b-2d,其大小不定a=8>1=b時a-2c=6>b+2=3而a=2>1=b時a-2c=0<b+2=3
3求證:(1)如果a>b,c>d,那么a-d>b-c;
(2)如果a>b,那么c-2a<c-2b
證明:(1)
(2)a>b-2a<-2bc-2a<c-2b
4已和a>b>c>d>0,且,求證:a+d>b+c
證明:∵
∴
∴(a-b)d=(c-d)b
又∵a>b>c>d>0
∴a-b>0,c-d>0,b>d>0且>1
∴>1
∴a-b>c-d即a+d>b+c
評述:此題中,不等式性質(zhì)和比例定理聯(lián)合使用,使式子形與形之間的轉換更迅速這道題不僅有不等式性質(zhì)應用的信息,更有比例的信息,因此這道題既要重視性質(zhì)的運用技巧,也要重視比例定理的應用技巧
五、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不等式的性質(zhì)定理1~定理3及其推論,理解不等式性質(zhì)的反對稱性(a>bb<a=、傳遞性(a>b,b>ca>c)、可加性(a>ba+c>b+c)、加法法則(a>b,c>da+c>b+d),并記住這些性質(zhì)的條件,尤其是字母的符號及不等式的方向,要搞清楚這些性質(zhì)的主要用途及其證明的基本方法
六、課后作業(yè):
1.如果,求不等式同時成立的條件.
解:
2.已知,求證:
證:∵∴
又∵∴0∴
∵且
∴
3.已知比較與的大?。?/p>
解:-
當時∵即
∴∴
當時∵即
∴∴
4.如果求證:
證:∵∴∴
∵∴∴
七、板書設計(略)
八、課后記:
不等式的性質(zhì)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不等式的性質(zhì)”,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不等式的性質(zhì)教學目標1.理解不等式的性質(zhì),把握不等式各個性質(zhì)的條件和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把握它們的證實方法以及功能、運用;
2.把握兩個實數(shù)比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過不等式性質(zhì)證實的學習,提高學生邏輯推論的能力;
4.提高本節(jié)內(nèi)容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條理思維的習慣和認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本節(jié)首先通過數(shù)形結合,給出了比較實數(shù)大小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給出了不等式的性質(zhì),一共講了五個定理和三個推論,并給出了嚴格的證實。
知識結構圖
(2)重點、難點分析
在“不等式的性質(zhì)”一節(jié)中,聯(lián)系了實數(shù)和數(shù)軸的對應關系、比較實數(shù)大小的方法,復習了初中學過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質(zhì)。
不等式的性質(zhì)是穿越本章內(nèi)容的一條主線,無論是算術平均數(shù)與幾何平均數(shù)的定理的證實及其應用,不等式的證實和解一些簡單的不等式,無不以不等式的性質(zhì)作為基礎。
本節(jié)的重點是比較兩個實數(shù)的大小,不等式的五個定理和三個推論;難點是不等式的性質(zhì)成立的條件及其它的應用。
①比較實數(shù)的大小
教材運用數(shù)形結合的觀點,從實數(shù)與數(shù)軸上的點一一對應出發(fā),與初中學過的知識“在數(shù)軸上表示的兩個數(shù),右邊的數(shù)總比左邊的數(shù)大”利用數(shù)軸可以比較數(shù)的大小。
指出比較兩實數(shù)大小的方法是求差比較法:
比較兩個實數(shù)a與b的大小,歸結為判定它們的差a-b的符號,而這又必然歸結到實數(shù)運算的符號法則.
比較兩個代數(shù)式的大小,實際上是比較它們的值的大小,而這又歸結為判定它們的差的符號.
②理清不等式的幾個性質(zhì)的關系
教材中的不等式共5個定理3個推論,是從證實過程安排順序的.從這幾個性質(zhì)的分類來說,可以分為三類:
(Ⅰ)不等式的理論性質(zhì):(對稱性)
(傳遞性)
(Ⅱ)一個不等式的性質(zhì):
(n∈N,n1)
(n∈N,n1)
(Ⅲ)兩個不等式的性質(zhì):
2.教法建議
本節(jié)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變形技能,練習學生的推理能力.為今后證實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學習奠定技能上和理論上的基礎.
授課方法可以采取講授與問答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問答形式不斷地給學生設置疑問(即:設疑);對教學難點,再由講授形式解決疑問.(即:解疑).主要思路是:教師設疑→學生討論→教師啟發(fā)→解疑.
教學過程可分為:發(fā)現(xiàn)定理、定理證實、定理應用,采用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發(fā)現(xiàn)定理、證實定理.采用類比聯(lián)想,變形轉化,應用定理或應用定理的證實思路;解決一些較簡單的證實題.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把握實數(shù)的運算性質(zhì)與大小順序間關系;
2.把握求差法比較兩實數(shù)或代數(shù)式大小;
3.強調(diào)數(shù)形結合思想.
教學重點
比較兩實數(shù)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實數(shù)運算的符號法則
教學方法
啟發(fā)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我們知道,實數(shù)與數(shù)軸上的點是一一對應的,在數(shù)軸上不同的兩點中,右邊的點表示的實數(shù)比左邊的點表示的實數(shù)大.例如,在右圖中,點A表示實數(shù),點B表示實數(shù),點A在點B右邊,那么.
我們再看右圖,表示減去所得的差是一個大于0的數(shù)即正數(shù).一般地:
若,則是正數(shù);逆命題也正確.
類似地,若,則是負數(shù);若,則.它們的逆命題都正確.
這就是說:(打出幻燈片1)
由此可見,要比較兩個實數(shù)的大小,只要考察它們的差就可以了,這也是我們這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
二、講授新課
1.比較兩實數(shù)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較法
比較兩個實數(shù)與的大小,歸結為判定它們的差的符號,而這又必然歸結到實數(shù)運算的符號法則.
比較兩個代數(shù)式的大小,實際上是比較它們的值的大小,而這又歸結為判定它們的差的符號.
接下來,我們通過具體的例題來熟悉求差比較法.
2.例題講解
例1比較與的大小.
分析:此題屬于兩代數(shù)式比較大小,實際上是比較它們的值的大小,可以作差,然后展開,合并同類項之后,判定差值正負,并根據(jù)實數(shù)運算的符號法則來得出兩個代數(shù)式的大小.
解:
∴
例2已知,比較(與的大小.
分析:此題與例1基本類似,也屬于兩個代數(shù)式比較大小,但是其中的x有一定的限制,應該在對差值正負判定時引起注重,對于限制條件的應用經(jīng)常被學生所忽略.
由得,從而
請同學們想一想,在例2中,假如沒有這個條件,那么比較的結果如何?
(學生回答:若沒有這一條件,則,從而大于或等于)
為了使大家進一步把握求差比較法,我們來進行下面的練習.
三、課堂練習
1.比較的大小.
2.假如,比較的大小.
3.已知,比較與的大小.
要求:學生板演練習,老師講評,并強調(diào)學生注重加限制條件的題目.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學習,大家要明確實數(shù)運算的符號法則,把握求差比較法來比較兩實數(shù)或代數(shù)式的大小.
課后作業(yè)
習題6.11,2,3.
板書設計
§6.1.1不等式的性質(zhì)
1.求差比較法例1學生
……
例2板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