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衛(wèi)生與健康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5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俗話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教學目標】
1。品味文中寫景的詩情畫意特征。
2。鑒賞文中語言淡雅優(yōu)美,有情韻的特點。
3。指導學生背誦與理解文中的情意。
【教學設想】
運用多媒體教學。設置王維之詩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面,引出本文的”書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在銀屏中打開王維的詩:鳥鳴澗和鹿柴。然后讓學生總結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風格。接著引入本文所描寫的畫面。并在屏幕上呈現(xiàn)出”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的境界。
【教學過程】
一。由王維之詩而引入其書
播放課件1。王維之詩鳥鳴澗和鹿柴的配樂配畫錄像。然后關閉錄像,又讓學生背誦這兩首詩。
1。要求學生思考:蘇軾是如何評價王維的詩歌?然后讓學生介紹王維及其作品。
2。讓學生聽本文的配樂錄音。然又讓學生朗讀。
二。整體感知
1。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注釋及印發(fā)的參考資料,閱讀全文。
2。要求學生畫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話概括其寫景的特點。
3。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寫景所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
三。討論研究,歸納寫景的特征,及語言特點。
1。作為一篇書信,本文在內容上有什么體現(xiàn)?
提示:書信是直接與接受者對話的一種文體,或敘事,或表情,或寫景。這些都與對方有密切的聯(lián)系。然而作者在這封信中有大部分內容是寫景的,為什么整篇書信是以寫景為止呢?
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琢磨,然后,再提示,最后,由教師歸納。
2。作為一篇書信,作者為什么把主要內容放在寫景上?
提示:作者寫景是為了讓”山中”美景與美好的生活,借助這封信傳給自己朋友,并且想讓朋友也來共享”情懷”。在此同時,也有對朋友勸說和邀請之意。作者還通過寫景來表現(xiàn)一種閑適山水之情,及追求一種田園的生活。所有這些都表現(xiàn)作者借景抒情或借景傳情的特點。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讓他們歸納出要點,然后,再集中起來,最后再由教師歸納出寫景方法。以及給學生分析寫景緣由。
3。作者為什么稱自己為”山中人”?而在”非子天機清妙算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中的”天機妙算”是什么意思?為何這樣說?
提示指導:既指出詩人所在位置在山中,又說明自己的隱居生活,自己住在山中。而”天機妙算”,指的是性情之遠,超塵脫俗。這也是對朋友的高度贊許。是因為他想提醒朋友春游的趣味。這將加重懇切相邀之情和誠摯相知之意。
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再由小組長集中起意見,又讓同學來討論,后由教師來解決難點
四。品味語言特點,寫作特點和書信中的意境。
1。播放課件
2。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指導學生學會概括:(1)學會概括書信中的語言特點。這篇古代書信:文字凝練,語言優(yōu)美,在句法上,以四字句為主,猶如四言詩;。而中間也有散行。其中寫景部分,鮮明生動,聲韻和諧。(2)。接著又引導學生結合銀屏中的詩的特點,詩畫合一;。情與景相融。接著又談一談兩者的異同點。也許,一個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钡谋砬楣糯?;。另一個是”書中有畫,畫中有書?!钡墓糯剿斡浬⑽?。于是我們也由此說明王維的寫作風格:不管寫詩或寫文都表現(xiàn)一種以畫面為主的借景抒情的寫作風格了。于是他就被后人稱為山水田園詩人了。2。讓學生完成課件2中的練習,便于消化和深化。
(1)。對這首詩的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焙睫D蒼翠”,一個”轉”字,憑借顏色的漸變而寫出它的動態(tài)。
B?!鼻锼珍郎?”日”就是天天,每日每時,令人感覺它始如一的守恒。
C?!毙胬锷瞎聼煛?”墟里”指村里,一個”上”字,寫出炊煙悠然上升的動態(tài)。
D?!笨窀栉辶啊?”五柳”指的是作者所居住的輞川別墅前中的五棵柳樹。
(2)。選出對這首詩的內容和表現(xiàn)方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首聯(lián)寫山中秋景。山是靜的,水是流的,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響,動靜結合的畫面。
B。頷聯(lián)寫出了詩人的形象,柴門之外,依伏臨風,看渡頭落日,墟里孤煙,神態(tài)安逸,閑適瀟灑,與隱逸詩人陶淵明的形象十分相似。
C。頸聯(lián)寫落日,孤煙等富有時間特征的景物,與首聯(lián)構成一幅和諧的山水田園風景畫,表現(xiàn)出詩人不愿意和統(tǒng)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D。這首詩很好地體現(xiàn)了蘇軾說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的特征,是一首詩,畫,音樂完美結合的古詩。
3。(播放課件3)讓學生閱讀書信中第二段,完成下列各題。
(1)。這一段文字描繪了一幅_____________圖。
(2)這段文字,從視覺角度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從聽覺角度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幅圖,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像一幅寫意傳神的水墨畫,可謂”文如詩,詩如畫”。
五。歸納全文的主要內容。
1。讓學生概括全文的內容,找出文中的主旨句。
2。結構圖解。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圖解。
播放課件4:內容板書。
先提出”故山殊可過”的中心論點。
對山中冬夜清靜優(yōu)美景色具體描寫。
山中與裴秀才迪展望明春山中生機勃勃的景象。
邀請裴秀才開春后同游。
3。讓學生探究文中的情意,并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六。布置作業(yè),播放課件5:課外延伸練習
1。學生先單獨完成,然后,全體學生互相交流。
2。教師在屏幕上亮出答案。
3。指導學生在課堂背誦,然布置課后背誦。
相關閱讀
《與妻書》教學設計
《與妻書》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內涵的句子。
3.通過誦讀,感悟文章情感,體悟作者為天下人謀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覺。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要求
1.借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流暢地通讀全文,初步疏通文意。
2.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畫出蘊含真摯感情、內涵豐富的句子。
3.反復朗讀全文,體味文中的兒女情長和革命豪情。
(二)教學活動
1.導入新課。
2.作者及背景介紹。(借助課文注釋及多媒體)
3.正音正字。
(1)教師范讀課文。(把握節(jié)奏,讀準每一個字)
(2)下列加點的字該怎么讀?如何理解其含義?(多媒體顯示)
意映卿卿如晤(wù) 幾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嗟夫(jiē)
吾靈尚依依旁汝也(bàng) 使之肖吾(xiào)
4.學生討論交流。
(1)文中的多義詞,如: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懷孕
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自身
②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 信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 寫
③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 代詞,他
吾亦望其言是實代詞,那
獨善其身 代詞,自己
汝其勿悲 副詞,表示期望
(2)詞類活用現(xiàn)象,如:
①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汝幸而偶我
⑤當盡吾意為幸
(3)找出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
①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②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
5.再次朗讀課文,體味作者感情。
6.展開質疑、討論活動。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明確: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愛汝”并“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從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進而慰“汝不必以無侶悲”。
(2)作者是圍繞什么來表達衷情的?
明確:作者圍繞“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實際上即“吾衷”二字來表達衷情的。
(3)作者是怎樣表達衷情的?
明確:全文以“忍悲為汝言”的“吾衷”為主線,結合抒情憶事,進行深刻的說理,表達了“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線“吾衷”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忍悲為汝言之”——交代寫信的原因和心情。
思考:①作者為什么要悲呢?
②為什么要訴“吾衷”?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從情理、事勢、后事等幾方面具體闡述“吾衷”。
這是本文的主體部分,對“吾衷”作了真實、深刻、詳盡的闡述,感人肺腑,教人激奮,慰人勿悲,從而達到了作者寫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第五至六自然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說理,志高不幸生。這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和加深。
這樣就全面地闡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國”的真情實理,使全文的言情說理達到了至善至深的地步,顯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筆之精粹。
(4)想一想,這篇絕筆為什么會感人至深?
明確:文章第四自然段,作者以深情的筆墨記敘了幾件往事,表達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的一片真情。這種“吾至愛汝”的夫妻之情至誠美好,令人感動;但更令人感動的是,“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獻身精神及由此而闡述的道理。
林覺民為造福天下放棄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說理過程,是對其摯愛陳意映的說理,更是對自己的說理。正是因為它是對革命者本身的說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作出決斷,自愿犧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與此相關聯(lián)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輝和理性的自覺。
7.寫作技巧小結。
想一想,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有什么特點?
明確: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1)通覽全文,很多語句都是直接抒情的。從開頭的“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這些話語,正是面臨為革命英勇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感情浪濤。
(2)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如第四自然段里對于夫妻生活的三個回憶,深深地抒發(fā)了對妻子的愛戀和為妻子著想“無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記敘抒情的基礎上發(fā)表議論。通覽全信可知,第一、五自然段基本上屬于抒情,第三自然段基本上是記敘,第二、四、六自然段則是在抒情、記敘的基礎上說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說革命之理。正因為烈士對妻子的“情”是那樣深摯,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8.作業(yè)。
(1)課堂完成課本P107頁第四題。
(2)預習《逍遙游》。
《與韓荊州書》學案
《與韓荊州書》學案
一、學習要點
(一)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
1、文學常識
李白(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并稱“李杜”,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他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tǒng)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zhèn)ス妍?,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韓朝宗,京兆長安人(今陜西省西安市),官至京兆尹、高平太守。中國唐朝政治人物,其父親是韓思復,任官至吏部侍郎,孫子是韓飲,任官至工部侍郎。
2、寫作背景
李白給韓荊州的這封信寫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到二十一年(公元730-733)之間。當時的李白正在湖北一帶游歷,韓朝宗時任荊州長史。這里稱韓朝宗為韓荊州是對他的尊重?!缎绿茣n思復傳》中附《韓朝宗傳》中說過,韓朝宗任官時喜歡提拔后進,曾經(jīng)推薦崔宗之、嚴武與蔣沇等人于朝廷,受到當時其他人的尊敬。所以,李白寫這封信,也是希望得到韓荊州的賞識,以借助他的名位,能在仕途上有所進益。
(二)文本分析
1、結構內容
第一段,開篇就是對韓朝宗的推崇,極言其地位之高,聲譽之隆。通過天下人對韓朝宗的評價來表達自己的仰慕。并且在夸人之際,巧妙地將自薦之意融入到字里行間,轉而進入到對自己的介紹。
第二段,介紹自己,主要是從才華和影響兩方面來寫。所暗含的潛在意思就是:正因為我有才華所以才敢自薦。同時,如果您推薦了像我這樣有才華的人,那么,您也一定不會后悔。李白在這里巧妙地將雙方的利益共同化。
第三段,繼續(xù)從人、己兩方面來寫。進一步闡明對方居高位,自己有才情,所以如有機會,必將會得到賞識。
第四段,進一步引古事、寫今事。同時進一步地夸贊韓荊州的功績,抬高韓朝宗的地位。以韓朝宗禮賢下士的既有事實,表明自己的歸附是正得其人,并非饑不擇食的趨炎附勢。
第五段,在行文上與前文之意略有轉折,由自負轉而自謙。同時也再次表達自己想要一展才華的機會。
2、藝術才華賞析
在這封自薦信中,李白依然展現(xiàn)了自己的飛揚文采。主要可以分為兩方面來看:第一,巧妙用典。在這封信里,李白共用了5個典故,分別是:
“周公吐哺握發(fā)”。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其自稱“我一沐(洗頭)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史記魯世家》)
“一登龍門”?!逗鬂h書李膺傳》:“膺獨特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李賢注:“以魚為喻也。龍門,河水所下之口,在今絳州龍門縣。辛氏《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水險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shù)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也?!?br>
“毛遂自薦,穎脫而出”。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倚馬可待”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這個典故突出了李白自身橫溢的才華。
“青萍、結綠,長價于薛、卞之門”青萍是指青萍劍,結綠是指結綠玉。薛是薛燭,古代善相劍者。卞,卞和,古代善識玉者。
通過這五個典故,我們可以看出來,李白在文章中捧人必夸己,利用這些典故在強調韓朝宗為伯樂之時,也不忘強調自己就是他要找的千里馬。同時,利用典故還能夠達到委婉盡致的效果,含蓄地表達出自己的用意而不顯露骨。
第二,從文章的風格和語言上來說,整篇自薦信行文帶有六朝遺風,多用短句,常用對偶,講究聲調、韻律,讀來聲調鏗鏘,氣勢貫通。
二、能力訓練檢測
1、根據(jù)拼音寫漢字,或給加紅字注音。
萬戶hóu( )仰mù( )鞠gōng( )
權héng( )jīn( )持脫yǐng( )而出
毛suì( )自jiàn( ) 芻( )蕘( )蟠( )龍
干( )謁 作揖( )甄( )選
謨猷( )( ) 卷( )軸疇曩( )( )
2、解釋下列加紅詞的意思。
(1)君侯制作侔神明。制作:________侔:________
(2)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v:________ 抵:________
(3)幸愿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幸:________ 見:________
(4)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以……為:________ 之:________
(5)未下車,即辟荀慈明,既下車,又辟孔文舉。 下車:________辟:________
(6)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作:________ 甄:________
(7)倘急難有用,敢效微軀?!√龋篲_______
(8)白謨猷籌畫,安能自矜?謨猷:________安:________ 矜:________
3、選擇題
下列加紅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使白得穎脫而出
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
B.不以長揖見拒
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
C.知君侯推赤心于諸賢腹中
長價于薛、卞之門
D.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
一經(jīng)品題,便作佳士
4、翻譯句子。
(1)豈不以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于君侯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幸推下流,大開獎飾,唯君侯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拓展練習(9分)
本文中出現(xiàn)了很多著名的成語,請你舉出三處,并試著造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訓練檢測參考答案】
1、萬戶侯、仰慕、鞠躬、權衡、矜持、脫穎而出、毛遂自薦、
chúráo、pán、gān、yī、zhēn、móyóu、juàn、chóunǎng
2、
(1)制作:著作,文章;侔:等同
(2)歷:普遍;抵:拜謁,進見
(3)幸:希望;見:用在動詞前表示對“我”怎樣
(4)以……為:把……看作;之:結構助詞,“的”
(5)下車:到任;辟:征召
(6)作:治理;甄:選拔
(7)倘:如果
(8)謨猷:謀畫;安:疑問副詞,哪里,怎么;矜:夸耀
3.B
4、
(1)豈不是因為您有周公那樣的作風,躬行吐哺握發(fā)之事
(2)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跡,怎敢不盡情向您表露呢?
(3)有的因才干名聲被您知曉,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賞識。
(4)愿您顧念身居下位的人,大開獎譽之門。請您加以考慮。
5、揚眉吐氣、脫穎而出、倚馬可待、周公吐哺、推心置腹、雕蟲小技、下車伊始
【作文推薦】
聲音論
宋若辰
人類共守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
任何事物的存在就必須發(fā)出它自己的聲音:嬰兒的啼哭——生命的聲音,代表著生命的存在;社會的喧囂——人類的聲音,代表著人類文明的存在;歷史的言論——時間的聲音,代表著時間在流淌中的存在;宇宙萬物的運動——宇宙的聲音,訴說著空間錯雜的存在。
你能否想象有一天萬籟俱寂之時,你將何去何從?
有一個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將一名志愿者置于一個與外世隔絕的空間中,那里沒有一切,隔絕一切聲音。結果那名志愿者只在那里待上了三天就義無反顧地跑了出來,聲稱:再多待一分鐘,他就要瘋掉了!
在宇宙停止運動的那一天,沒有任何聲音傳遞給你,你的聲音也沒有任何回應,你會寂寞,還是會惶恐?!沒錯,你會自我毀滅!這不單純是肉體上的毀滅,更是你心靈地完全崩潰……因為聲音代表著物質的存在。
一切物質,無論有形、無形、具體、抽象發(fā)出的有意義、無意義的聲音都表達出一個最基本的信息——“我”是存在的。所以在一個沒有聲音的世界中,你客觀上的“存在”和主觀意識上的“無法證明存在”發(fā)生了嚴重沖突,終于……你只能服從于一個悖論——“你不存在”。
但,聲音只代表著存在就足夠嗎?!
你能否置身于所有人都自言自語,對你的存在毫無反應的世界呢?必然還是不行。你需要交流,需要從他人那里獲得進一步有意義的信息,更需要他人接收到你的聲音。我們渴望交換聲音。
所以,聲音代表這精神的交匯。
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無不體現(xiàn)著聲音的傳遞。歷史,需要聲音得以傳承,人類社會,需要聲音得以進步和生存。細想一下,哪些活動不是聲音的接受、思想交換的結果?水壺響了,告訴你水開了;上課鈴響了,告訴你上課了;哈哈一笑,告訴你開心了。
我們無法不存在,更無法獨自存在。聲音代表著物質的存在與精神的交匯,有機地將世界串聯(lián)在了一起,無它,世界支離破碎。
人類真的需要共守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
無論為了別人還是自己……
[評語]這是一篇關于“聲音”的話題。圍繞“聲音”,我們會想到什么。我們每天都被聲音所環(huán)繞,但是我們卻沒有認真地思考“聲音”到底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在這篇習作當中,小作者娓娓道來,從聲音代表著我們的存在到可以交換信息的聲音代表我們存在的價值——精神的交匯,由淺入深,很有層次感。
與尹師魯?shù)谝粫?/h2>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讓高中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關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小編經(jīng)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與尹師魯?shù)谝粫?,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p>與尹師魯?shù)谝粫?br>
文題解讀
這是一封朋友之間的書信。尹洙,字師魯,洛陽人,是歐陽修在政治上、文學上的摯友。他一生懷才不遇,郁郁而終。兩人同是被貶,尹洙在歐陽修被貶后,對歐陽修的情況有所不解,就寫信詢問。于是歐陽修便寫下這封信回復他的詢問。
走近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至滁州。后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他對青苗法有所批評。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yǎng)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謚文忠。
背景縱覽
本文寫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秋。這一年歐陽修因上書論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貶至郢州。其后因《與高司諫書》獲罪,被貶夷陵縣。這封信是到夷陵縣后寫的。在這封信中,歐陽修把言事得罪朝廷視為固然,不以遷謫之情縈懷,表現(xiàn)了他豁達、泰然的心胸。全文如話家常,推心置腹,充滿真情實感。
字詞梳理
1.字音
見紿(dài)君貺(kuàng)沿汴(biàn)郢(yǐng)柚(yòu)
茶荈(chuǎn)老婢(bì)鼎鑊(huò)烹(pēng)斬愚懦(nuò)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詞義
白頭奴:老仆人。
見紿:被欺騙。
長者有禮:有德行有禮節(jié)。長者,指有德行。
惶迫:惶恐急迫。
茶荈:茶葉。早采摘者為茶,晚采摘者為荈。
暗于朋友:對朋友不了解。指歐陽修不了解高若訥的為人。
俟:等待。
感激:感動發(fā)憤。
懶慢:懶散怠慢。
庭趨:古代下級參拜上級的禮節(jié)。屬下初次拜見上級,必北面跪拜,上級坐受。
5.一詞多義
6.詞類活用
始謀陸赴夷陵名詞作狀語,從陸路。
非以為奇而詫人使動用法,使……詫異。
日知進道而已名詞作狀語,每天。
7.古今異義
又聞夷陵有米、面、魚,如京洛古義:聽說。今義:用鼻子嗅。
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古義:感動發(fā)憤。今義: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chǎn)生好感。
以懲洛中時懶慢矣古義:改正。今義:懲罰。
書憤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高中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寫好一份優(yōu)質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書憤”,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xiāng),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fā)胸中郁憤之情也。
“國仇未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碑斢⑿蹮o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么國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于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后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fā)生遭遇戰(zhàn)。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傲紩r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毕虢袢栈謴椭性畽C不再,詩人之心何啻于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蕩詩才?!皹谴保ㄐ蹅サ膽?zhàn)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zhàn)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实垡獨⑺?,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wèi)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lián)。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并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xiàn)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
回看整首詩歌,但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早歲”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zhèn)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zhàn)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jīng)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zhèn)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zhàn)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zhàn)略家自負的??上М吷茨芤粚娱L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zhí)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qū)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yè)。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兩聯(lián)屬對工穩(wěn),尤以頷聯(lián)“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jīng)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收復中原,雪洗國恥,是陸游的畢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權的主和誤國,錯失時機,使統(tǒng)一大業(yè)終成渺茫,他只能暮年書憤,抱憾不已。
詩從早歲豪氣,壯年經(jīng)歷的往事回憶入手,至暮年對鏡,悵嘆諸葛的感慨收篇,發(fā)于感憤,落于積憤,突出了一生中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矛盾,可謂憂憤深沉,說盡心事?!笆朗缕D”三字,激憤難平?!翱兆栽S”三字,語蘊沉痛?!啊冻鰩煛贰币宦?lián),感嘆中有冀期,自負兼自勵,故前人有評:“結句自負,妙有渾含。”(范大士《歷代詩發(fā)》卷二十七)而樓船二句最為受人稱道,刻畫當年戰(zhàn)斗生涯,筆力雄健,意氣風發(fā),且整體以名詞聯(lián)綴而成,嚴格工對,富有特色,雖不用一個動詞,也不用一個虛詞,卻是境界全出,充滿張力。?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初步鑒賞詩歌的語言、表現(xiàn)技巧
情感目標: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由《示兒》導入,背誦。談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復習關于陸游的文學常識。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詩人一生“寄意恢復”,但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終未能實現(xiàn)。他的詩既有深刻的現(xiàn)實生活內容,又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菇鹁葒睦硐牒蛪阎倦y酬的苦悶,形成無法統(tǒng)一的矛盾,由此迸發(fā)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難以壓抑的憤懣構成他詩歌的基調。風格雄渾豪放,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
三.寫作背景介紹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xiāng)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鑒賞品味詩歌
1.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過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出來的?
明確:報國無門,功業(yè)無成。對比
2.頷聯(lián)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明確: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zhàn)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五.拓展閱讀
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你還能列舉陸游其它的此類詩句并作簡要分析嗎?
明確:“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zhàn)斗: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wèi)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zhàn)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身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賞析:詞中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企圖為恢復中原、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的往事,如今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體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憤不已,念念不忘國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兩句是當年作者在梁州參加對敵戰(zhàn)斗心情與生活的概述。他胸懷報國鴻圖,匹馬單槍馳騁于萬里疆場,確實想創(chuàng)立一番不朽的業(yè)績?!耙挿夂睢辈荒軉螁卫斫鉃殛懹慰释非蟾吖俸竦摚驗樵趯懛ㄉ献髡咴谶@里暗用了《后漢書?班超傳》記載的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班超投筆“以取封侯”,后來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為“定遠侯”。陸游這樣寫,說明當年他在梁州的時候,也曾有過象班超那樣報國的雄心壯志。可是,陸游的愿望并未變成現(xiàn)實,后兩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實寫照:睡夢里仍然出現(xiàn)舊日戰(zhàn)斗生活的情景,說明作者雄心未已,睜眼看看眼前,“關河”毋庸說已經(jīng)無影無蹤,當年的戰(zhàn)袍卻早就被塵土所封,滿目是凄涼慘淡的景象。
下片緊承上片,繼續(xù)抒發(fā)自己念念不忘國事,卻又已經(jīng)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悶心情。“胡未滅”說明敵寇依然囂張;“鬢先秋”慨嘆自己已經(jīng)無力報國;“淚空流”包含作者的滿腔悲憤,也暗含著對被迫退隱的痛心。
結尾三句,蒼勁悲涼,寓意深刻?!罢l料”二字感嘆自己被迫退隱,流露了對南宋統(tǒng)治集團不滿的情緒。“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是年邁蒼蒼的陸游血與淚的凝聚,它很容易讓讀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熱淚盈眶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边@是因為,兩者所表現(xiàn)的愛國主義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摯,絲毫不見半點虛假造作;語言通俗,明白如話;悲壯處見沉郁,憤懣卻不消沉。所有這些,使陸游這首詞感人至深,獨具風格。
六.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边@是陸游臨死時的遺憾,他是抱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人世的。1186年,詩人61歲寫了《書憤》,深沉慷慨地表達了他的憤情。那么,他緣何生憤、憤從何來?
一、從時事維艱國運衰微的時代背景中來。就在陸游出生后第三年的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欽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虜北去,北宋滅亡。五月,當時在河北的趙構幸免于難,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這個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趙構雖為皇帝,卻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領,他懼怕與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彥、黃潛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張?zhí)优芎颓ネ督档娜?。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檜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給他專辦,其他大臣不得參預。秦檜是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漢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氣,于紹興九年正月不顧一切,同金朝訂立和議,向金稱臣納貢。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屬國也就心滿意足了。
本來,在與金的對抗中,宋軍曾經(jīng)取得過一系列重大勝利,如岳飛于紹興四年(1134年)揮師北伐,收復了大片失地。宋高宗、秦檜一心只想和議,像岳飛這樣的抗金良將有礙于投降活動,因而宋高宗和秦檜便以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及部將張憲逮捕入獄。岳飛北伐的巨大成果,就這樣讓宋高宗、秦檜拱手送給了金朝。此后宋金雙方終于在紹興十一年十一月訂立和議:南宋正式向金朝稱臣,每年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并以淮水為界,將淮水以北的地區(qū)劃歸金朝。“紹興和議”訂立不久,秦檜秉承宋高宗的旨意,于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父子殺害,讓愛國者扼腕。又如發(fā)生在宋高宗紹興末年(1161年)的“采石之戰(zhàn)”。當時,金軍不斷南侵,宋軍不戰(zhàn)而潰。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并迅速南進。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敵”。在文臣虞允文指揮下,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愿從采石(今安徽當涂北)渡江南侵,并收復兩淮地區(qū),使宋軍在宋、金戰(zhàn)爭中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陸游詩中“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描寫藝術地反映了這方面的情況。但是這些勝利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局面,相反,情形越來越糟糕:朝廷內部投降派當?shù)?,主?zhàn)派吞聲?!爸T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陸游《送七兄赴揚州帥幕》),“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陸游《夜讀范志能攬轡錄》)。南宋糟糕局面形成的原因,正如陸游詩中所言:“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追感往事》五),矛頭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連宋高宗自己也曾說:“講和之策,斷自朕志,秦檜但能贊朕而已?!痹谶@種情況下,憑你是“中原北望氣如山”還是如岳飛一樣“怒發(fā)沖冠,壯懷激烈”,又能怎樣呢?陸游等一批愛國者捶胸頓足、義憤填膺就在情理中了。宋孝宗即位后﹐改元隆興﹐起用張浚為樞密使﹐主持北伐﹐卻遭到符離之戰(zhàn)的失敗。而投降派湯思退則趁機向金示意﹐要金出兵兩淮﹐迫宋議和。這樣,宋孝宗初年﹐宋金之間重訂了“隆興和約”:南宋對金不再稱臣﹐改為侄叔關系﹔宋每年給金大量“歲幣”﹐銀絹各二十萬兩﹑匹﹔割商(今陜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兩州給金﹔金國逃到南宋的人員不再追回。詩人對此痛心疾首:“戰(zhàn)馬死槽櫪,公卿守和約。穹邊指淮淝,異域視京洛?!保ā蹲砀琛罚Α皻q輦金絮輸胡羌”的和約賠款,無比憤慨:“中原苦喪亂,豺虎厭人肉。輦金輸虜廷,耳目久習熟。不知貪殘性,博噬何日足!至今磊落人,淚盡以血續(xù)?!埃ā堵勌攣y次前輩韻》)其實,之所以時事維艱,外敵的入侵倒還在其次,根本原因在于皇帝和那些主和派。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陸游怎會不心生憤怒呢!
二、從報國無門衰鬢先斑的個人境遇中來。陸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親不得不帶著家人南下逃難,九歲時才返鄉(xiāng)定居。這種生活,在陸游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出生于一個有文化教養(yǎng)的官僚家庭,其父陸宰是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這種家庭環(huán)境,對陸游愛國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18歲時又師從曾幾,不僅學詩,更受到言傳身教的愛國教育,20歲時便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愿。但是,由于君上昏聵,朝廷內秦檜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國的抗戰(zhàn)形勢每況愈下。觀其一生,陸游仕途坎坷,始終沒有得到重用。29歲時赴試,明年復試,由于名列秦檜之孫秦塤之前,且“喜論恢復”,觸怒了秦檜,竟被黜落。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戰(zhàn)派人士,賜他進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后張浚北伐,終以失敗告終。因陸游曾力說張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歸山陰故里。后入王炎幕府擔任川陜宣撫使司干辦公事(主管視察軍政事務),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東歸,他被調成都,代理地方官,無所作為。范成大鎮(zhèn)蜀,他被召為成都府參議官,后雖入朝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等職,但十余年間,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撥義倉救災,以“擅權”罪免官還鄉(xiāng);在淮東任上以“不自檢飭,所為多越于規(guī)矩”論罷;朝官任上又被誣為“嘲詠風月”而罷黜。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為史官外,一直閑居在山陰家中。他的一生,“恢復”之志貫穿始終。他深感悲哀的是,“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一心想建功立業(yè),取得“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那樣的戰(zhàn)績,但是,“諸公誰聽芻蕘策,吾輩空懷畎畝憂”。他在詩中所用的檀道濟“塞上長城空自許”的故事,頗能引人聯(lián)想:自己一心報國,在北望中原時豪氣如山,愿做“塞上長城”,頗有自許之情,但到頭來仍是一場“空”,朝廷并不重用他,使得他“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隴頭水》);更讓人想到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的殘酷現(xiàn)實,這怎不讓愛國者悲哀、讓愛國者憤怒!他希望象諸葛亮那樣六出祁山,施展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盡管諸葛亮最后以失敗告終,但卻一直拼殺在對敵斗爭的前線。而自己呢,卻只能喟然長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寫《書憤》時詩人已經(jīng)61歲。人活七十古來稀,此時的詩人已是暮年。想到“氣如山”的早歲,現(xiàn)在卻一事無成,落得個“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的結局。他“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但這只是一廂情愿,朝廷不重用,歲月不饒人,這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呢?本來,有志不在年高,但那是在客觀外界條件較好的情況下,主觀努力而奮發(fā)終有作為的情形。而陸游主觀上一心報效國家,力圖恢復,而朝廷不僅不提供其條件,反而處處設障掣肘,使詩人志不得伸,事無可成。垂暮之年遭罷黜,66歲時被迫退居鄉(xiāng)里,“身還民服,口誦農(nóng)書”,“身雜老農(nóng)間”,老境頹唐。雖不忘恢復之志,但畢竟年事已高,衰鬢先斑,“塞上長城”之許已成空言,面對鏡中衰鬢,只能顧影自憐,悲憂之憤便躍然紙上。
綜上所述,《書憤》之“憤”,實在是憤中含悲,憤中含憂,憤中有報國之義。
“拿劍,拿劍,痛擊狂胡三百萬?!?br>
回望中原,你看見蕭蕭邊關,你聽見刁斗笳鼓,猛然吶喊。
激憤萬千,氣勢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還高,比三萬里入海之河還長遠。
少年時的夢想,壯年時的期盼,都是想恢復中原,恢復那幾萬里河山。而夢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義和悲憤都是你的,江山卻是那個姓趙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茍安。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軍書和錦繡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劍的手,你充滿正氣和愿望的手,此時,攥緊的是一把噴血的激憤和疼痛。
狂胡不是你的對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樓船猛然一動,就嘯氣成劍,就劍影刀光,就殺聲震天,就讓狂胡伏尸百萬,那河山就陽光遍布,那遺民就笑語紛然。秋風里,你鐵血強勁的狂飆,就激起萬里滾滾煙塵,胡馬望塵而逃。
你的對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們躲在陽光射不去的最潮濕的角落,他們附著那個姓趙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計你,讓你滿手的力量無法釋放,讓你的劍抽不出來。無路請纓,空懷長風;欲死報國,不見戰(zhàn)場。你只能在那個名叫大宋而其實很軟很弱的國度里,把那段長城在內心里修筑,巍巍浩蕩,堅不可摧。但歲月的侵蝕終是抵擋不了,時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鏡中如霜的鬢發(fā)更接近秋天。
于是,在你61歲的時候,在你的書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縱橫萬卷詩書之時,你想念三國的諸葛孔明,你想他當年怎樣力主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你想念《出師》一表中的懇切浩蕩之氣。你想,在千年的過往英雄之中,試問有幾人可與諸葛伯仲之間,那幫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兇自不必說了,而你胸中的百萬雄兵,你那詞句鏗鏘的《出師表》,又是怎樣的被遺落?而今又在何方?
放翁,無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歸老林泉,而你的這一聲長嘆,卻在歷史的長空里,回蕩千年。
1、介紹作者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fā)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
2、講析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jīng)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載,抒發(fā)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首聯(lián)慨嘆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那知”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捌D”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jīng)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zhàn)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著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憤”的根源。下句一個“氣如山”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fā)、以身許國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lián)集中描寫宋軍在鎮(zhèn)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zhàn)斗情景?!皹谴薄拌F馬”形象地概括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麗場面。這兩句是歷史的真實記錄,也是詩人壯年時期點頭生活的回顧。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zhàn)斗生活。
以上兩聯(lián)是詩歌的前半部分。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
頸聯(lián)抒情悲憤,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fā)。句中的“空自許”和“已先斑”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xiàn)而主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yè)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托,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xiàn)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著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尾聯(lián)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fā)了因奸臣當?shù)溃瑝咽克麌鵁o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xiàn)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兩聯(lián)是詩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現(xiàn)實,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慨。
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lián)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北望中原氣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無形的“氣”,突出“氣”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lián)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xiàn)實,感情沉郁,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lián)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zhàn)船橫空的征戰(zhàn)場面,從而贊美當年氣吞殘?zhí)?,揮戈衛(wèi)邊的愛國將士,是對“氣如山”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說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zhàn)斗的熱情。此聯(lián)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zhàn)士,表面寫戰(zhàn)爭,實際抒發(fā)感情。
陸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跡。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為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yè)。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tǒng)治者摧殘抗戰(zhàn)力量的愚蠢。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