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4中華文化的勃興(2)。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內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華文化的勃興(2),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中華文化的勃興(2)
1、重點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2、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政治思想聯(lián)系起來,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
3、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53-56完成以下問題
(一)孔子:
1._______晚期的孔子,是 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張:
2、教育上的貢獻:
3.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__________一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論.
4._________的學說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二)老子:
1.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_________,________晚期.
1.他的學說記錄在______________里.
2.他的思想主張:
(三)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背景是什么?
2、百家爭鳴出現(xiàn)的時間:______________時期.
學派代表人物時期主張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教案示例2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教案示例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識記要求
了解
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法、醫(yī)學和音樂的成就
掌握
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觀察想象總結概括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探究中國文字的起源,總結出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培養(yǎng)質疑歷史問題的能力
歸納整理制作表格
指導學生制作專題知識表格,歸納本課所學歷史知識內容,使他們掌握制作表格的技能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民族情感
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輝煌文明而自豪,立志于民族復興偉業(yè)
治學態(tài)度
激發(fā)學生探究我國古代科技成果的興趣,培養(yǎng)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
道德情操
崇尚屈原憂國憂民的崇高品德,學習他堅持追求理想的頑強精神
教學重點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教學難點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夏商歷法“陰陽合一”的特征、《離騷》的藝術成就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課前準備:1、布置單數(shù)號小組的學生準備介紹月食、日食知識。A、向地理老師、家長等人請教;B、搜集有關月食、日食的文字資料或圖片;C、研究這些資料,理解什么是月食、日食;D、制訂展示和介紹研究成果的方案。2、布置雙數(shù)號小組的學生搜集有關24節(jié)氣的民間諺語、風俗習慣。A采訪:向家長、鄰居等了解有關24節(jié)氣的民間諺語、風俗習慣。B收集:從書籍、網絡、實物等方面,收集有關24節(jié)氣的民間諺語、風俗習慣。3、指定1-2個小組準備表演中醫(yī)大夫診治疾病的場景。復習提問:關于我國文字的產生,古代有很多傳說,你們知道哪些?(倉頡造字、伏羲畫八卦等。)過渡導入:實際上文字是怎樣產生發(fā)展的?請看41頁“導入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文字的演變教師講解:“導入框”的“旦”()字由線條刻畫三種形狀來表示太陽()從山峰上()的云霧中()升起——天剛亮之意。這說明我國文字的產生與線條和形狀有關。它的產生是眾人智慧的結晶,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發(fā)展過程。指導學生閱讀41—42頁“文字的演變”內容,進行活動:先看41頁“陶器上的符號”,教師指出它們就是用線條刻畫出各種形狀來表示各種事物或人們的思想。再指導學生瀏覽45頁“自由閱讀卡·占卜和甲骨文”,了解甲骨文產生情況;接著根據(jù)43頁“記有日食的甲骨文”,教師指出它們今譯為:“祭酉貞,日()夕()有()食()”。(通過板書講解,使學生體會甲骨文的線條、形狀,了解其意思)學生根據(jù)42頁“動腦筋”:甲骨文“伐”字是怎樣表達意思的?(第一個字是“人”,第二個字是“戈”,用戈砍人頭就是“伐”字。其中,人和戈是象形字,伐是會意字。)1、教師講解:由此可見甲骨文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它記載著商朝人許多活動情況。甲骨文是我們了解商朝歷史的重要材料。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怎樣的歷史結論?(學生看書集體回答——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完成41頁“練一練”:選C——商朝。)2、指導學生觀察42頁“‘馬’字的演變”,回答問題:A、商周時期的文字演變過程怎樣?(早期甲骨文→晚期甲骨文→金文→大篆)B、大篆與早期甲骨文相比,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線條由彎曲、復雜變得平直、簡單,形狀由具體變得抽象等。)C、隨著文字的演變,記載文字的材料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簡絲帛)3、組織學生按45頁“活動與探究1·看圖猜字”,右邊文字從上到下,依次表達了什么意思?(A、人荷戈,守衛(wèi)之意;B、一手執(zhí)斧鉞、一手捉俘虜之意;C、人手持刀之意;D、用弓射箭之意;E、一手執(zhí)戈,一手持盾之意。)7、過渡留疑:后來,人們怎樣簡化和改進文字及其刻、寫材料,使它們更方便于人們的使用?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今后的學習中獲得解答。二、天文、歷法和醫(yī)學的成就指導學生閱讀42-43頁“天文、歷法和醫(yī)學的成就”課文內容,觀看43頁“扁鵲”插圖,探究學習:1、日食月食是怎樣的現(xiàn)象?(由預習過的學生介紹后,歸納指出:日食月食是太陽、月球、地球在運動中產生的相互遮掩現(xiàn)象。)2、夏朝人在日食時為什么會那個樣子?(對日食現(xiàn)象還不理解,所以產生心理恐懼。)3、(出示一張現(xiàn)在的日歷)這是今天的一張日歷,我們可以從上面找到哪些歷史知識?(由預習過的學生介紹24節(jié)氣,歸納指出:節(jié)氣主要用來合理安排農業(yè)生產活動。)從節(jié)氣的產生,可以做出怎樣的歷史判斷?(戰(zhàn)國時期,我國農業(yè)生產水平已經很先進了。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指導學生根據(jù)43頁“動腦筋”:這件事說明什么問題?(我國古代關于日食、月食、哈雷彗星等天文記錄是寶貴的科學資料,運用現(xiàn)代技術研究它們,將會取得更大的成果。)你請中醫(yī)看過病嗎?中醫(yī)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也可請幾位學生表演)A、看?。嚎瓷嗵Γ瑔柌∏?,切脈等。B、治病:針灸、開藥方、按摩、拔火罐等。我們稱贊高明的醫(yī)生,常說:“神醫(yī)扁鵲,起死回生。”后人為什么這樣崇拜“扁鵲”?(中醫(yī)治疾病的方法是他總結出來的,相傳他曾救醒被誤認為“死”去的虢國太子。)三、屈原和鐘鼓之樂指導學生閱讀43—44頁“正文”和“閱讀文字”,結合觀看43頁“文獻資料.《離騷》摘句”和插圖“屈原”,回答下列問題:1、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哪國人?(楚)2、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離騷》)3、44頁《離騷》摘句里,有一個表達情感的嘆詞是什么?(xī——兮,師指出:當年楚國方言有個特點,大量使用“兮”字來抒發(fā)情感。屈原采用楚國方言寫的詩篇中,自然也會這樣。)4、教師出示教具,學生按組活動,背誦《離騷》摘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保ㄏ扔?分鐘記憶,然后當場表演:每組一句,6個組配合背誦一遍,另6個組再配合背誦一遍。5、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盛行什么音樂?(鐘鼓之樂)6、目前已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珍貴的樂器是什么?(湖北隨縣出土的整套編鐘)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
1、課內填充“先秦時期的文化成就表(一)”的“內容”:
項目
文字
天文
歷法
醫(yī)學
詩歌
內容
商朝甲骨文
商周時期金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夏歷
商朝歷法
戰(zhàn)國時期24節(jié)氣
扁鵲四診法
屈原《離騷》
2、課內完成課本44頁“練一練”:應選C(商朝開始了有文字可考的歷史)3、課外完成《新學案》81-84頁“第一單元自測題”(其中第四題“識文物,學歷史”,可先把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列出來,讓學生“對號入座”;第五到第八的“想一想、知史識途、讀史有感、史海拾貝”作為選答題,要求每人至少選答2題。)4、課外完成《新學案》26頁[自我測評]。(必做題)5、提醒學生預習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教案示例2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教案示例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識記要求
了解
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掌握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能力
訓練
過程方法
梳理線索
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政治歷史與本課思想史聯(lián)系起來,將同一時期不同學派或不同時期同一學派以及課內外知識聯(lián)系起來
比較歸納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和軍事家的異同點(派別及其主張)
理解內涵
通過閱讀、討論、爭辯等活動探究學習有關的政治哲學內容
人物評價
結合時代背景、人物言行及其影響,評價孔子等人
情感
態(tài)度
價值觀
形成唯物主義觀點
啟發(fā)學生認識到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了后者才會形成前者,當時最適應新興地主階級需要的觀點屬于法家思想范疇
學風習慣
汲取《論語》中教育警句的精華,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加深體驗
教學重點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教學難點繁雜的思想體系、抽象的哲學理論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第6課《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和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說明了當時具有怎樣的歷史特點?(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社會劇烈動蕩著——發(fā)生了質變。)過渡講解:這種時候,人們的思想也會產生巨大的變化。具體情況請看43頁“導入框”和第一目“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學生討論: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張和學說是什么?(主張恢復西周的奴隸制度,提出“仁”的學說。)2、教師接著指導學生閱讀44頁“文獻資料欄”孔子的三段話,“動腦筋”:孔子這三段話的意思是什么?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幫助或指導?(他教育我們對學過的知識要時常溫習,要不斷總結和向別人學習好的學習方法,要具有老老實實和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才能學有所成。)3、指導學生讀47頁“自由閱讀卡”,討論回答:“‘曲阜三孔’中,哪一項是紀念孔子用的?哪一項是孔氏家族的墓地?哪一項是專門給孔子后代居住的房屋?這說明孔子在歷史上有什么樣的地位?”(孔廟,孔林,孔府,他在我國古代備受尊崇。)4、你認為怎樣評價孔子才合理?(他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反對苛政、興辦教育,具有進步作用。但是,他主張恢復舊制度、輕視耕田種菜,顯然是錯誤的。)過渡設問:除了孔子之外,當時還有哪些思想家呢?請閱讀44——46頁的“思想家老子”和“百家爭鳴”。思想家老子1、指導學生閱讀45頁“動腦筋”,討論回答:老子的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軟的東西未必短暫,柔可以克剛。這體現(xiàn)了他辯證看問題的思想。)2、他的這種思想在現(xiàn)實社會中是否有用?(我認為有用。它使人認識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都是可以轉化的。貌似強大的人可能會被弱者打敗,看起來聰明的人可能一生無所作為,平凡的人經過努力可能會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請你舉例說明上面幾種現(xiàn)象。(最好能聯(lián)系自身經歷過的事情來說明)百家爭鳴1、戰(zhàn)國時期有哪幾家著名的學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2、春秋晚期開創(chuàng)儒家學派的思想家是誰?(孔子)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有哪兩個?(孟子、荀子)其中哪一個主張保護環(huán)境?(孟子)3、春秋晚期開創(chuàng)道家學派的思想家是誰?(老子)戰(zhàn)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是哪一個?(莊子)其中哪一個的主張與荀子相反?(莊子主張“無為而治”,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4、戰(zhàn)國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誰?(韓非)這時最強大的國家是哪一個?(秦)秦國國君為什么最賞識韓非的主張?(秦國國君想要滅掉其他六國,必須通過改革、法治和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來增強力量。)5、春秋晚期的“兵家鼻祖”是誰?(孫武)戰(zhàn)國時期反對空談主義的軍事家是誰?(孫臏)其中與成語“圍魏救趙”有直接關系的是誰?(孫臏)6、組織學生按46頁“活動與探究2”:“他們誰說的有理?”(男孩)7、組織學生按46頁“活動與探究1”: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xiàn)代社會吸收、利用?(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孔子關于教育的主張;老子關于事物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轉化的觀點;墨子的“兼愛、非攻”;孟子的可持續(xù)利用自然資源的主張;韓非的法制思想等)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
1、(第47頁“填表”):填寫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墨、道、法、兵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況。
姓名
時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晚期
《春秋》
提出“仁”,主張“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謙虛好學
墨子
戰(zhàn)國
“兼愛”、“非攻”
老子
春秋晚期
《道德經》
認為事物有對立面,可互相轉化;主張以柔克剛
韓非
戰(zhàn)國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孫武
戰(zhàn)國
《孫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2、接龍:將下列人物姓名寫在黑板上,教師朗讀有關主張,要求接龍者正確判斷人物姓名。
荀子
認為人能認識自然規(guī)律,并要按自然規(guī)律去辦事
孫臏
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zhàn)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
孟子
反對一切戰(zhàn)爭,用“仁政”治國,使自然資源能夠持續(xù)利用
莊子
治國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3、布置課外作業(yè):新學案29頁[自我測評](其中選擇題應選C——《荀子·勸學篇》)4、布置課外作業(yè):新學案85——89頁第二單元自測題。(其中“單項選擇、配伍選擇、連線”為必答題;“知史識圖、學史有感、學史有方”為選答題,至少選答一種。)5、提醒學生預習第10課《秦王掃六合》。
中華文化的勃興教案
七年級歷史教學學案
學科
歷史
設計教師
教授內容
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時間預設
1課時
問題預設:
1、在你的印象中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孔子。
2、活學活用,百家爭鳴:(運用所學知識各抒己見)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xiàn)代社會吸收、利用?
3、材料展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闭埧焖倏磿蠡卮穑?p>①引文反映了誰的學說?出自他的著作_____。
②引文中包含著什么思想?
③總結:這是樸素辨證的思想。舉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敝v故事
學習目標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軍事家的主張。
2、學會歸納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新的能力。
3、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樹立良好的學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1.孔子的政治主張及教育成就。2.諸子百家的思想觀點。
教學難點: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
知識結構:
1、儒家:孔子——“仁”的學說。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孟子——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可持續(xù)利用資源
2、道家:老子,《道德經》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莊子——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3、墨家:墨子”兼愛”:“非攻”。4、法家: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
5、兵家:孫武,《孫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
展示內容:
1、百家爭鳴的時間,原因。
2、春秋時期:a、孔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學說,主張“”
反對和。
孔子創(chuàng)辦,注意,教育學生要,要求學生要及時復習,以便。他的言論被整理成《》。
b、老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說記錄在《》里。他善于從兩方面思考問題。
c、孫武:兵家鼻祖,著有《》,這是世界上的兵書。
3、戰(zhàn)國時期:a、墨子:學派創(chuàng)始人,主張“”“”,支持正義戰(zhàn)爭。
b、孟子:提出“”,籠統(tǒng)的反對一切戰(zhàn)爭,要求實行
,主張保護。
c、莊子:主張“”。
d、韓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主張“”,實行,他提出建立。鞏固達標:
1、屬于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A.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B.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
C.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D.主張改革,提倡法治
2、2007年12月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到山東曲阜參觀孔廟,當講解員為他介紹孔子的思想核心時,他不斷地點頭稱是。你認為講解員介紹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應是
A.“無為而治”B.“仁”C.法治D.“兼愛”“非攻
3、在聯(lián)合國大廳懸掛著一則孔子名言,被認為是處理國家間往來的至高準則。這則名言是
A.敏而好學,不恥下問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D.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春秋時期,創(chuàng)辦私學,廣收門徒而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的著名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
5、戰(zhàn)國時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張是
A.“為政以德”B.“兼愛”“非攻”C.“無為而治”D.“法治”
6、戰(zhàn)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
A.墨翟B.孔子C.孟軻D.韓非
7、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的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韓非
8、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社會大變革時期,圍繞如何治理國家,四位學者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儒家學派的是
A.用仁政治理天下B.進行改革,依法治國
C.順其自然,無為而治D.虔誠信佛,行善積德
9、某同學在活動課上說出的下列觀點,其中屬于儒家學派的是
A.仁者愛人,為政以德B.兼愛,非攻
C.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D.后代總要勝過前代
10、閱讀下列材料請回答: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材料二:“民為貴”,“君為輕”。
(1)孔子和孟子是什么學派的代表?這一學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材料一被推薦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迎賓語之一。請你說說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它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給我們什么啟示?
(3)材料二中“民貴君輕”的思想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中得到了怎樣的體現(xiàn)?
歸納生成
1、儒家:孔子——“仁”的學說。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
孟子——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可持續(xù)利用資源
2、道家:老子,《道德經》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莊子——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3、墨家:墨子”兼愛”:“非攻”。
4、法家: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
5、兵家:孫武,《孫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
★運用三家觀點解決問題:儒:說服教育;道:順其自然;法:嚴格的規(guī)定和有效的懲罰
諸子百家的思想如巍巍泰山,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中華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課后反思:
學生的思路實質是在當今的影視劇影響下的發(fā)揮。雖然我們也強調學生自己的認識,并可以聯(lián)系影視,但上述情況脫離了我原來設計的思路,學生不去從正面分析,而是完全跟著原來自己看到的走了,鮮活的影視形象早已根植于學生的腦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去作?去引導學生?在強大的影視劇面前,蒼白的說教和簡單的教材內容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歷史教師在充分享受歷史劇給我們教學帶來的幫助時,還不得不和影視劇作一番爭奪學生思維的“斗爭”,還得想到要怎么去克服它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