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素質練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2制取氧氣教案課件學案同步練習。
每個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是教案課件,大家在仔細規(guī)劃教案課件。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制取氧氣教案課件學案同步練習”僅供您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課題3制取氧氣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實驗室中制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過化學實驗制取新物質的方法;
(2)練習連接儀器的操作,學習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動手制取氧氣;
(3)認識分解反應、催化劑及催化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實驗進行科學探究,在活動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親自動手做實驗,讓學生體驗實驗成功的喜悅,激發(fā)學習興趣;通過實驗,增強學生的探究欲。,
【教學資源分析】
本課題安排在第二單元的最后一部分,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物質——空氣開始,介紹空氣的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出氧氣,學習氧氣的性質和用途。再來學習氧氣的制取。內容由淺人深,過渡自然,學生很容易接受。
本課題內容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同時介紹了催化劑。這部分內容更側重于過程,讓學生學習用比較的方法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探究、推斷,從而作出判斷。第二部分是活動與探究,由學生來制取氧氣并試驗氧氣的性質,讓學生掌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必須具備的化學基本實驗技能。
學習氧氣的制取(原料選擇、反應原理、儀器裝置、氣體收集、操作步驟及其有關注意事項),可以為今后學習氣體的制取提供范例。
【教學策略分析】
學生對于氣體的制取尚屬首次接觸,為此,如何來選擇藥品、如何來確定裝置根本無從著手。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氧氣知識的一定積累,創(chuàng)設好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在進行本課題的教學時,要善于采用對比、分析、討論、歸納等方法來確定藥品的選擇以及儀器裝置的配備,加深學生對分解反應概念的理解,并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加以鞏固。難點的突破應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歸納、判斷,使學生的認知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氧氣的制法及實驗操作。
難點:催化劑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學準備】
1、教材中[實驗2—5]、[實驗2—6]以及“活動與探究”的實驗儀器;
2、教學過程所需的投影片;
3、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
【課時建議】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創(chuàng)
設
情
境展示一瓶五色氣體,用什么方法證明該氣體是氧氣?
學生上臺演示。創(chuàng)設情境,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入手,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www.lvshijia.net
導
入
新
課你們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氣嗎?你們能用這種方法制取一瓶氧氣嗎?(提示:從反應的速度、
條件、氣體收集的難易
等方面考慮。)
思考、討論、發(fā)言。
鞏固舊知,為新知的學習奠定基礎,使學生學會“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
相關知識
制取氧氣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有沒有出色的范文是關于教案課件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制取氧氣”,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課題
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3制取氧氣(第2課時)
課型
新授
教學媒體
多媒體、實驗器材
教
學
目
標
知識
技能
1.知道實驗室制氧氣的兩套儀器裝置、收集方法、驗滿、檢驗及操作注意事項,初步掌握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操作;
2.練習連接儀器的基本操作,動手制取氧氣并試驗氧氣的性質。
過程
方法
1.學習反應物的狀態(tài),反應條件,反應的原理決定實驗裝置;氣體的性質決定氣體的收集方法和驗滿方法;
2.通過實驗制取氧氣并驗證氧氣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感
態(tài)度
通過實驗探究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重點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及其操作方法。
教學難點
熟練規(guī)范地制取氣體并驗證性質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實驗室制取氧氣一般用的是什么藥品?其反應原理的文字表達式怎樣書寫?
【設問】實驗室用什么樣的裝置制取氧氣?
活動探究制取裝置
1.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
【演示】在小試管中加入二氧化錳,滴入幾滴過氧化氫溶液,要得到并收集氧氣需增加什么儀器?可以用哪些容器替代試管作反應的容器?
【展示】錐形瓶、廣口瓶、燒瓶
【討論】若要持續(xù)添加過氧化氫溶液,應增加什么儀器?若要控制反應的速率應該用什么儀器,長頸漏斗還是分液漏斗?
【展示】三套過氧化氫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
(1)(2)(3)
引導學生比較三套裝置的優(yōu)缺點
【設問】:如果以高錳酸鉀為原料制取氧氣,用上面的裝置可以嗎?
若不行你將進行怎樣的改動?
2.【展示】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
3.氧氣的收集方法。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提問】收集氣體可以采用什么裝置?
引導學生結合氧氣的物理性質分析收集方法
【探究】發(fā)生裝置的選擇跟哪些因素有關,(引導):(1)讓學生觀察藥品也就是反應物的狀態(tài)(2)實驗室制氧氣需要的反應條件(3)歸納【探究】實驗室收集氣體裝置的選擇與哪些因素有關。引導探索操作步驟
【設問】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如何操作?
(指導閱讀)課本第40頁?!拘〗Y】
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查(茶)裝(莊)定點收離(利)熄(息)
【投影展示】討論題
1、如何檢查氣體發(fā)生裝置的氣密性?
2、為什么要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3、為什么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
4、導管口開始有氣泡放出時,不宜立即收集,為什么?
5、停止加熱時,先熄滅酒精燈,再把導管移出水面,可能會造成什么后果?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用課件展示錯誤操作導致的后果
【展示】1.試管口向上傾斜導致試管炸裂的動畫2.試管局部受熱導致試管炸裂的動畫3.水倒流導致試管炸裂的動畫。
實驗探究制取氧氣
【提問】你們想試試如何制取氧氣嗎?下面我們將親自體驗制取并收集氧氣,再用收集到的氧氣試驗氧氣的化學性質。
實驗前指導
【課件展示】
實驗內容:1.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收集2
教學內容及問題情境
瓶氧氣2.木炭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注意事項:1、操作順序(1)檢驗氣密性(2)裝藥和棉花(3)傾斜固定試管(4)集氣瓶盛水做準備(5)先預熱后加熱(6)連續(xù)氣泡收集(7)先拿導管后熄燈
2、燃燒實驗(1)木炭用坩堝鉗夾住,由上往下緩慢伸入集氣瓶中(2)燃燒鐵絲的集氣瓶中預先留少量的水
3、實驗完畢后整理儀器和桌面
巡視發(fā)現學生操作中的錯誤及時糾正。
【討論】(1)為什么木炭要由上往下緩慢伸入集氣瓶?
(2)為什么要在燃燒鐵絲的集氣瓶中放少量的水?燃燒木炭時為什么不放水?燃燒硫要放水嗎?為什么?歸納總結交流提高
【設問】學完本課,你知道了什么?
【布置作業(yè)】課后習題3.4.5??诖鹚幤?p>板書文字表達式討論口答:需增加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可以用錐形瓶、廣口瓶、燒瓶替代試管??诖穑喝粢掷m(xù)添加過氧化氫溶液,應增加長頸漏斗或者分液漏斗;若要控制反應的速率應該用分液漏斗。討論分析裝置的優(yōu)缺點答:不可以分析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
學生活動
學生思考回答:(1)根據氧氣不易溶于水的性質可用排法收集。(2)根據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可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分析總結出一般氣體的發(fā)生裝置選擇的規(guī)律:根據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來選擇發(fā)生裝置。
分析總結出氣體的收集裝置選擇的規(guī)律:根據氣體的性質(密度、溶解性)選擇收集裝
置。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
一名學生復述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在試管中放入藥品和一團棉花,并固定在鐵架臺上
3.將集氣瓶盛滿水,蓋好玻璃片
4.點燃酒精燈,先均勻加熱,再對準藥品加熱
5.有氣泡連續(xù)產生時收集氧氣
6.把導管拿出水面,熄滅酒精燈討論口答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實驗】根據板書內容的提示,進行實驗操作。討論回答小結:知道哪部分是氣體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掌握連接儀器,制取及收集氣體的方法。通過復習鞏固舊知識自然引入新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裝置的對比加深對發(fā)生裝置的認識,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師生共同進行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用諧音記憶法歸納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能夠讓學生盡快地熟悉實驗步驟。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通過計算機模擬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的正確操作,加深錯誤操作造成的可能效果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學生知道了這樣做的原因,對實驗操作注意事項印象更深刻了。通過歸納總結拓展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為以后的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板
書
設
計
實驗裝置
驗滿方法: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看是否復燃
實驗原理
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氣法
發(fā)生裝置的選擇依據:反應反應物狀態(tài)、反應條件。
收集裝置的選擇依據:密度、在水中溶解性。
過氧化氫
高錳酸鉀
氯酸鉀
實
驗
室
制
取
氧
氣課題3制取氧氣
教學反思
《制取氧氣》教案一
《制取氧氣》教案一
制取氧氣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典型的物質制取課,是在上節(jié)課學習《課題3制取氧氣》(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對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進行復習,對實驗室用KMnO4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操作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使學生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為此后系統(tǒng)的學習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操作也是中考實驗操作考試的內容之一,因此本節(jié)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
氧氣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觀察實驗和進行簡單的實驗操作的能力。而且在第一課時中,學生也初步了解了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實驗室用KMnO4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實驗操作。
2、了解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實驗裝置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及合作能力。
2、初步具有對知識進行分析、對比和遷移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氧氣的制法和實驗操作。
教學難點:
1、對一般氣體制取方法的總結歸納,使學生學會發(fā)現并總結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
2、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勤于思考求實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
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采取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而學生則扮演著探究和自主學習的角色。并且充分利用多媒體演示與實驗演示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師提出的一個個問題被學生在探究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得到解決。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得到提升。
教學用具:藥品:KMnO4
環(huán)節(jié)1: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提問]上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幾種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
[復習]帶領學生復習實驗室中制氧氣的三種方法:加熱KMnO4、分解H2O2或加熱KClO3。
[引出主體]結合上節(jié)課的所學內容,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討論KMnO4制O2的過程。并讓學生上黑板書寫第一過程中的實驗原理——KMnO4制O2的化學反應的表達式。
環(huán)節(jié)2:探究高錳酸鉀制O2的實驗裝置。
[復習]實驗室中任何一套實驗裝置都可以分為二個部分,即氣體的發(fā)生裝置和氣體的收集裝置。
[思考]KMnO4制O2時應選擇什么樣的發(fā)生裝置?和什么樣的收集裝置?
1、探究KMnO4制O2的發(fā)生裝置如何選擇?
①多媒體展示:二套學過的氣體發(fā)生裝置。
②多媒體展示出KMnO4的狀態(tài),并讓學生說出KMnO4制O2的反應條件。
③引導學生思考:KMnO4制O2應選擇哪套氣體發(fā)生裝置?選擇的依據是什么?
④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討論后回答問題。
2、KMnO4制O2的收集裝置如何選擇?
①多媒體展示:三套化學上常用的收集方法的裝置。
②復習:這三種收集方法分別依據了氣體的哪些性質?
③提出問題:氧氣應該怎樣收集?
④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討論后回答問題。
環(huán)節(jié)3:探究高錳酸鉀制O2的實驗操作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實驗探究的過程設計如下所示: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學生自主學習后獲取信息(如查閱資料、自由討論等方式)→實驗操作→解決問題→分析歸納,讓學生了解了實驗室制取O2的思路和方法→延伸到讓學生了解到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整個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設置了十個問題,依次如下:
(1)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試管口為什么要塞一團棉花?(對比實驗:一個盛水的小燒杯中加入一點KMnO4粉末。通過對比實驗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試管口塞棉花的重要性。)
(3)為什么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
(4)固定加熱前,要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怎么操作?
(5)導管口剛開始有氣泡放出時,能立即收集嗎?為什么?什么時候才可以收集?用排水法收集O2時,怎么知道氧氣已滿了?滿的現象是什么?
(6)收集滿O2的集氣瓶從水槽中取出來怎樣放置在桌面上?
(7)實驗結束后,要撤裝置,先撤什么?后撤什么?
(8)如何檢驗一瓶氣體就是氧氣?
(9)給你一瓶O2,如何驗滿O2?
(10)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氣法收集O2,哪種方法收集到的O2更純凈?
環(huán)節(jié)4:課后小結
現在我們小結一下:
(一)實驗原理: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氣體發(fā)生裝置固體加熱型
氣體收集裝置排水法收集氣體的裝置或
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裝置
(四)收集方法及依據
1.排水法依據O2不易溶于水的性質
2.向上排空氣法依據O2的密度比空氣大的性質
思考:這兩種方法收集到的氣體哪種方法更純凈?
(五)檢驗及驗滿
檢驗: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觀察木條復燃了,則氣體是氧氣。
驗滿:1、排水法:當大量氣泡從瓶口冒出時,說明該瓶內的O2已滿;
2、向上排空氣法: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瓶口,若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滿。
(六)放置方法:正立放在桌子上,并蓋上毛玻璃片。
依據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的性質。
環(huán)節(jié)5:板書設計
(一)實驗原理: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氣體發(fā)生裝置固體加熱型
氣體收集裝置排水法收集氣體的裝置或
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的裝置
(三)實驗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
(四)檢驗:
(五)驗滿:
元素教案課件學案同步練習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應該要寫教案課件了。在寫好了教案課件計劃后,這樣接下來工作才會更上一層樓!你們到底知道多少優(yōu)秀的教案課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元素教案課件學案同步練習”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第四單元課題2元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統(tǒng)一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微觀想象、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fā)生變化而元素不發(fā)生變化;
(2)、通過聯想記憶、卡片問答等趣味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元素符號;
(3)、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的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
(2)、發(fā)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教學資源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前一課題中,學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結構,本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下了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tǒng)一起來。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而且容易與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學時應注意兩者的區(qū)別。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材編寫“元素周期表簡介”,目的在于讓學生比較早地學習和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學生只要會根據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符號、名稱、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并確認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元素等信息即可,為今后的學習提供方便。
【教學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學應注意從熟悉的例子切入,通過與原子的對比,歸納出元素的定義,并組織好討論,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fā)生變化,而元素不發(fā)生變化。
元素符號的教學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應分散難點,逐步記憶,減輕學生對枯燥乏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并注意組織好有關的活動與探究,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設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如聯想記憶、卡片問答、查表搶答等,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概念。
【教學準備】
1.投影片:元素與原子的比較等;
2.元素符號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課時建議】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復
習
導
入(回憶)
電解水的實驗說明水是由什么組成的?
(設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答:水是由氫、氧元
素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