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3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設計。
小學語文七年級下冊《登幽州臺歌》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借助注釋和課后練習,以及相關資料,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jAb88.coM
2、指名回答。對,就是陳子昂,大家通過預習,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這里也有一份陣子昂的資料,請個同學讀一讀。
3、這樣一位才子,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詩人寫下的詩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登幽州臺歌》
二、初步感知
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看師書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幽”字中間一豎要寫長些),齊讀課題
2、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幽州臺在哪兒?(登上幽州臺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心曠神怡、豪氣、空曠、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讀課題吧)
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吧。
4、初讀古詩。
生自由讀詩,提出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出詩的節(jié)奏、韻味。(2)讀完后鄰座互讀,互相正音。
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讀準了字音,詩的節(jié)奏把握很準,讀出了詩的韻味。相機劃出詩的節(jié)奏)
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三、深入理解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讀通讀順了詩句,其實每一首詩句字里行間中都隱藏著作者別樣的情懷,下面我們就走進陳大詩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詩我們還要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體會。下面是老師找到的一份資料,請大家用我們剛學到的默讀的方法讀讀吧。)
1、學生自讀
出示學習要求:(1)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2)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并說說你是怎么體會到的?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3)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全班交流體會
師: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我們一起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預設:生不逢時的惆悵之情、懷才不遇的哀嘆、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獨”字渲染了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質感、“愴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tài)和悲憤)
2、升華朗讀
(蒼天無語,只能靜靜的聽他傾訴,北風呼嘯,替他把滿腔悲憤宣泄,情何以堪,——讓我們把把詩人的情感宣泄出來吧,)生齊讀古詩。
聽了大家的朗讀,老師也想替詩人把感情宣泄出來,(師配樂朗讀)
3、練習背誦
有沒有誰能像老師這樣抒發(fā)一下感情的?
四、總結全文、默寫古詩
1、小結學習古詩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
2、默寫古詩。師::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
五、拓展
1、課外讀讀陳子昂的詩作
2、試著改寫這首詩,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寫
板書設計
登幽州臺歌
前后
(寂寞苦悶)
悠悠愴然
精選閱讀
七年級下冊語文《登幽州臺歌》優(yōu)秀教案
教案課件是老師需要精心準備的,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會寫教案課件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七年級下冊語文《登幽州臺歌》優(yōu)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小學語文七年級下冊《登幽州臺歌》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感受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并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2.背誦這首詩。
說明: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廣為傳唱的經(jīng)典詩作,讀經(jīng)典就要讀出經(jīng)典中的文化。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是語文課一項重要的任務。唐朝是悠悠歷史中一座奇峰,唐詩是詩歌王國的奇葩。讀唐詩,品唐朝之氣象,會滋潤我們年輕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
《登幽州臺歌》是體現(xiàn)陳子昂詩歌主張的代表作。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齊梁浮艷、織弱詩風的影響已一掃而空,盛唐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潮即將涌現(xiàn)。韓愈《薦士》詩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敝赋隽怂麑μ圃姷拈_啟作用。讀《登幽州臺歌》不僅要讀出陳子昂的懷才不遇的悲慨,還應該讀出盛唐的端倪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感受詩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
2.難點: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說明:詩歌是情緒的抒發(fā),讀詩的重點首先是讀出詩人的情緒情感。當然,詩無達詁,教師不要強求統(tǒng)一答案。另外,為了更好的讀懂詩歌,也應該注意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盛唐氣象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但是,從初唐詩歌中讀出這點來對于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是有難度的。教師適當講解,讓學生有初淺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初步感受詩人的情懷。范讀,或者放錄音;
指導齊讀。
在聽讀中感受;
在朗讀中沉浸。帶動學生積極的主體體驗,更好、更快地走進文本。
描述詩人形象提問:用幾句話描述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動作、語言等。)學生交流各自的感受與想象。
朗讀:詩歌是形象的,也是個性化的;讀詩首先也應該是感性的,想象是讀詩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理解詩人的悲慨。補充注釋與背景資料,更好讀懂全詩。
(①幽州:郡名,唐屬河北道,治薊,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臺:即薊丘、燕臺。因燕昭王置金于臺延天下士,又稱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②者:古音“詐”,與“下”押韻。③涕:眼淚。)
(背景資料略)理解詩句的內(nèi)涵。
背誦。
(作者以北方蒼茫廣闊的原野為背景,俯仰古今,視通萬里,抒發(fā)天地之大、知音難覓的孤苦悲痛的情感,感喟歲月無情時不我待。全詩呈現(xiàn)出蒼涼悲壯的氣氛。)知人論世;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登幽州臺歌》課堂教案
小學語文七年級下冊《登幽州臺歌》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理解詩意,感情朗讀并背誦。
2、了解古代君子之風骨,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古代君子之風骨,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準備1:背背詩歌?!峨防崭琛贰抖朊忌皆赂琛贰蹲右箙歉琛贰肚锲指琛?/p>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1、找規(guī)律,板書:歌。提醒:歌的筆畫,生在筆記本上寫一個“歌”字。
介紹漢樂府詩集,介紹以后將會學到的《長恨歌》《明日歌》等都是這種體裁的歌。
貼士:標題帶有“歌”字的詩一般是古樂府詩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漢武帝時,設有機構專門采集各地歌謠,整理和制訂樂譜,這個機構名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和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歌詞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是這種形式卻相傳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2、出示課題——《登幽州臺歌》,講解幽州臺,辨析“州”字。
比較“州”“洲”
州——古代的一種行政區(qū)劃。中國的別稱是九州。如:冀州、袞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蘭州、杭州、廣州。
洲——①水中的陸地如:橘子洲天興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陸如:亞洲、歐洲等
3、讀題。注意停頓——登/幽州臺/歌
4、學生五分鐘預習。
①讀準,檢查。
②讀通,檢查。
③讀熟,檢查。背誦檢查。
④讀會,借助注釋。
指導點:念——惦記,常常想
指導點:古人、來者
【小貼士】
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戰(zhàn)國策·燕策一》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攬人才,而更多的人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不是真的求賢若渴。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的。后來有個智者郭隗(kuí)說:“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里迢迢趕來的?!毖嗾淹醪杉{了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后來沒多久就引發(fā)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yǎn),還有趙國的游說家劇辛等等。落后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從此以后一個內(nèi)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接著,燕昭王又興兵報仇,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個小城。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坝沂斑z”、屬唐朝時的小官,是咨詢建議官員。左、右拾遺為從八品官職,微不足道。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監(jiān)察科科長。
譯文: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人生苦短、時不我待)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
5、體會詩情
①了解詩人寫作背景
貼士: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而后隨武攸(yōu)宜東征契丹,反對外族統(tǒng)治者制造分裂的戰(zhàn)爭,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其時。
史料記載1:青年時期,他任俠使氣,一心報國,“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感于時世而生報國之思。奮然拔劍走出鄉(xiāng)原。)二十四歲中進士,升任右拾遺。
史料記載2: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
史料記載3: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采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xiàn)。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zhàn)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②找對比,體會孤獨
遠與近的對比:遠指圣賢之君太遠,昏庸之人太近。
冷熱與的對比:冷指現(xiàn)實冰冷,熱指滿腔熱血;
大與小的對比:大指蒼穹廣大,小指個人渺小;
長與短的對比:長指歲月長河漫漫無期,短指人生苦短,時不我待;
廖廖數(shù)字,內(nèi)涵豐富……
③形成畫面:遠望原野茫茫,仰視天穹無比浩瀚。個人在幽州臺上顯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讀。
⑤講君子之骨
少年之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東林書院
長大沒有入仕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
長大之后入仕帶兵打仗則精忠報國——宋.岳飛
立于廟堂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
國家遇到危難茍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
報國之心,死而后已?!?蘇軾
這些立于天地之間的君子們,是國家真正的棟梁,他們不為自己名利,只為天下蒼生;把個人幸福和國家的幸福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才會有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标懹闻R死才會寫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才會有抗金名將宗澤臨死前,用足力氣,高喊“過河!過河!過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懷壯志,報國無門哪。能感受到陳子昂的悲憤嗎?
區(qū)區(qū)22個字,字字含淚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難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鳴。
小結:壯志未酬的悲憤是理想主義的另一種表現(xiàn)。它意味著詩人對理想的態(tài)度是更加執(zhí)著和珍惜,而不是放棄和冷漠。時代條件提供了馳騁的舞臺,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時代條件未能提供舞臺,浩歌激烈,憤慨悲涼。這些都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寫推薦詞
師:2011年武漢大學文學院王兆鵬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詩排行榜”前十大唐詩頗有爭議。如果請你為《登幽州臺歌》寫份推薦詞,你準備怎么寫?
7、結課
陳子昂越行越遠,但他詩歌中表達出的對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輝。多讀多記多體會,讓這些美好的古詩成為滋養(yǎng)我們精神的營養(yǎng),讓我們在這些詩人的帶領下成長為一個精神豐滿,人格獨立的大寫的人。
部編版七年級下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
小學語文七年級下冊《登幽州臺歌》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經(jīng)歷,感受作者的心情。
2.通過反復朗讀和想象感受品味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理解詩人蒼涼悲壯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反復朗讀和想象感受品味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理解詩人蒼涼悲壯的情懷。
難點:感受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寫景抒情的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讀讀詩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2.介紹體裁
標題帶有“歌”字的詩一般是古樂府詩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漢武帝時,設有機構專門采集各地歌謠,整理和制訂樂譜,這個機構名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和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歌詞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是這種形式卻相傳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3.寫作背景
《登幽州臺歌》寫于公元696年,當時陳子昂已三十五歲。那年契丹進犯,陳子昂隨武攸宜北征。武攸宜昏庸無能,但又剛愎自用,屢戰(zhàn)屢敗。建功心切的陳子昂屢獻奇策,屢遭拒絕。陳子昂懇請分兵一萬,自為前驅破敵,但武攸宜以其“素是書生,謝而不納”,也被拒絕。最后,陳子昂反因出謀獻策而被貶職。所以陳子昂郁悶地登上幽州臺,寫下了《薊丘覽古》7首詩,也寫下了著名的《登幽州臺歌》。
二、整體感知
1.讀詩
2.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
3.通過這首詩的品讀,你認為作者當時登上幽州臺的時候,詩人有怎樣的感想呢?
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時間綿長、空間遼闊)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相傳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執(zhí)政后,為雪國恥,勵精圖治,采納郭隗的建議,建黃金臺,置金臺上,延請?zhí)煜缕媸浚芸炀驼械搅藰芬?、劇辛、鄒衍等賢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薊,當時屬于幽州(今比京市大興縣),故稱幽州臺。今天就只剩下京郊的一處荒野之地。)
三、小結
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了人生的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