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姆定律教案高中
發(fā)表時間:2020-09-28§7.8機械能守恒定律(1)。
§7.8機械能守恒定律(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機械能,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知道能量的轉(zhuǎn)換必須通過做功實現(xiàn);
2、會正確推導物體在光滑曲面上運動過程中的機械能守恒,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表達式、守恒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
1、在具體的問題中會判定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學會從能量轉(zhuǎn)化和守恒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xiàn)象,分析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能量轉(zhuǎn)換與守恒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表達式、守恒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機械能是否守恒的判定
教具準備
單擺,彈簧振子,滾擺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演示單擺和彈簧振子,分析能量轉(zhuǎn)化情況,引入新課。
二、質(zhì)疑討論
(一)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zhuǎn)化
1、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運動過程中能量的轉(zhuǎn)化情況是怎樣的?
2、演示單擺和彈簧振子,分析能量轉(zhuǎn)化情況。
小結:(1)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轉(zhuǎn)化時必定有重力或彈簧的彈力做功;
(2)在忽略阻力只有重力或彈簧的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tǒng)內(nèi)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二)機械能守恒定律
1、內(nèi)容:
2、表達式:
3、守恒的條件:
4、理解:
(1)“守恒”的含義:指一個過程中某個量一直保持不變,而并非只是初、末兩狀態(tài)相同。
(2)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表述機械能守恒定律:
A、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形。這時彈性勢能不改變。可表示為:
B、只有彈力做功的情形。這時重力勢能不改變??杀硎緸椋?br>
其中Ek1和Ek2表示守恒過程中任意兩個狀態(tài)時的動能,EN1和EN2表示守恒過程中任意兩個狀態(tài)時的彈性勢能。
C、同時有重力和彈力做功、但其它力不做功的情形??杀硎緸椋?br>
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做正功,機械能增加;重力、彈力以外的力做負功,機械能減少。
通常在不涉及時間和加速度的情況下,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較為簡便。
要注意:機械能守恒定律是針對系統(tǒng)而言的,即便我們平時說某個物體具有重力勢能,實際上是指由該物體和地球組成的系統(tǒng)所具有的重力勢能。
三、反饋矯正
例1:分析下列情況下機械能是否守恒?
A、跳傘運動員從空中勻速下落過程
B、物體以8m/s2在空中下落過程
C、物體作平拋運動過程
D、物體在細線拉力作用下沿光滑斜面上滑過程
例2:把一個小球用細繩懸掛起來,就成為一個擺(如圖),擺長為l,最大偏角為θ。小球運動到最低位置時的速度是多大?
討論:1、最低點時繩的拉力;
2、利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1)選取研究對象——系統(tǒng)或物體.
(2)根據(jù)研究對象所經(jīng)歷的物理過程.進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
(3)恰當?shù)剡x取參考平面,確定研究對象在過程的初末狀態(tài)時的機械能.
(4)根據(jù)機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進行求解.
例3:如圖所示,桌面高為A,質(zhì)量為m的小球從離桌面高為H處自由落下,不計空氣阻力,假設桌面處的重力勢能為零,則小球落到地面前瞬間的機械能為()
A、mghB、mgHC、mg(H+h)D、mg(H—h)
四、鞏固遷移
課課練108頁1--6
§7.8機械能守恒定律(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表達式和適用條件;
2、在具體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機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利用機械能守恒定律來解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具體問題
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
教學難點
機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斷,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
2、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步驟
二、質(zhì)疑討論
1、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只有重力或彈簧的彈力做功
理解:
(1)系統(tǒng)只受重力,彈力
(2)系統(tǒng)受重力,彈力外,還受其它力.但其它力都不做功
(3)系統(tǒng)受重力,彈力外,還受其它力.但其它力做功代數(shù)和為零
2、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表達式:
三、反饋矯正
例1:長為L的均勻鏈條,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且使其長度的1/4垂在桌邊,如圖所示,松手后鏈條從靜止開始沿桌邊下滑,則鏈條滑至剛剛離開桌邊時的速度大小為多大?
解析:鏈條下滑時,因桌面光滑,沒有摩擦力做功。整根鏈條總的機械能守恒,可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設整根鏈條質(zhì)量為m,則單位長度質(zhì)量(質(zhì)量線密度)為:m/L
設桌面重力勢能為零,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得
點撥:求解這類題目時,一是注意零勢點的選取,應盡可能使表達式簡化,該題如選鏈條全部滑下時的最低點為零勢能點,則初始勢能就比較麻煩。二是靈活選取各部分的重心,該題最開始時的勢能應取兩部分(桌面上和桌面下)勢能總和,整根鏈條的總重心便不好確定,最后剛好滑出桌面時的勢能就沒有必要再分,可對整根鏈條求出重力勢能。
例2:課課練113頁11題
例3:課課練114頁17題
四、鞏固遷移
1、課課練114頁15題16題
2、課課練111頁1--4題
§7.8《機械能守恒定律》習題
主備人:黃步海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進一步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表達式、守恒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
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能量轉(zhuǎn)換與守恒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表達式.守恒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機械能定律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復習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條件
二、質(zhì)疑討論
1、在只有重力和彈簧的彈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動能和勢能發(fā)生相互轉(zhuǎn)化,但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2、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1)系統(tǒng)在初狀態(tài)的總機械能等于末狀態(tài)的總機械能.
即E1=E2或1/2mv12+mgh1=1/2mv22+mgh2
(2)物體(或系統(tǒng))減少的勢能等于物體(或系統(tǒng))增加的動能,反之亦然。
即-ΔEP=ΔEK
(3)若系統(tǒng)內(nèi)只有A、B兩個物體,則A減少的機械能EA等于B增加的機械能ΔEB即-ΔEA=ΔEB
3、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步驟
三、反饋矯正
例1質(zhì)量為m的小球從離心軌道上由靜止開始無摩擦滑下后進入豎直面內(nèi)的圓形軌道,圓形軌道的半徑為R,求:(1)要使小球能達到圓形軌道的最高點,h至少應為多大?(2)當h=4R時,小球運動到圓環(huán)的最高點速度是多大?此時圓環(huán)對小球的壓力為多少?
例2一根內(nèi)壁光滑的細圓管,形狀如下圖所示,放在豎直平面內(nèi)一個小球自A口的正上方高h處自由落下,第一次小球恰能
抵達B點;第二次落入A口后,自B口射出,恰能再進入
A口,則兩次小球下落的高度之比h1:h2=______
例3:如圖示,長為L的輕質(zhì)硬棒的底端和中點各固定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球,為使輕質(zhì)硬棒能繞轉(zhuǎn)軸O轉(zhuǎn)到最高點,則底端小球在如圖示位置應具有的最小速度v=。
例4:如圖所示,一固定的楔形木塊,其斜面的傾角θ=30°,另一邊與地面垂直,頂上有一定滑輪。一柔軟的細線跨過定滑輪,兩端分別與物塊A和B連結,A的質(zhì)量為4m,B的質(zhì)量為m,開始時將B按在地面上不動,然后放開手,讓A沿斜面下滑而B上升。物塊A與斜面間無摩擦。設當A沿斜面下滑S距離后,細線突然斷了。求物塊B上升離地的最大高度H.
四、鞏固遷移
1、一個人站在陽臺上,以相同的速率v分別把三個球豎直向上拋出、豎直向下拋出、水平拋出,不計空氣阻力,則三球落地時的速率()
A、上拋球最大B、下拋球最大C、平拋球最大D、三球一樣大
2、如圖-1,小球自a點由靜止自由下落,到b點時與彈簧接觸,到c點時彈簧被壓縮到最短,若不計彈簧質(zhì)量和空氣阻力,在小球由a→b→c的運動過程中()
A、物體從A下降到B的過程中,動能不斷變小
B、物體從B上升到A的過程中,動能先增大后減小
C、物體由A下降到B的過程中,彈簧的彈性勢能不斷增大
D、物體由B上升到A的過程中,彈簧所減少的彈性勢能等于物體所增加的動能與增加的重力勢能之和
3、長為L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繩子,對稱地懸掛在輕小的定滑輪上,如圖所示.輕輕地推動一下,讓繩子滑下,那么當繩子離開滑輪的瞬間,繩子的速度為.
4、將質(zhì)量為M和3M的兩小球A和B分別拴在一根細繩的兩端,繩長為L,開始時B球靜置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A球剛好跨過桌邊且線已張緊,如圖所示.當A球下落時拉著B球沿桌面滑動,桌面的高為h,且h<L.若A球著地后停止不動,求:(1)B球剛滑出桌面時的速度大小.(2)B球和A球著地點之間的距離.
7.9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
2、掌握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原理。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紙帶與打點計時器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體驗驗證過程和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驗證,體會學習的快樂,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通過親身實踐,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科學觀。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掌握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原理。
教學難點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誤差分析及如何減小實驗誤差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學
⒈為進行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有下列器材可供選用:鐵架臺,打點計時器,復寫紙,紙帶,秒表,低壓直流電源,導線,電鍵,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缺少的器材是。
⒉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時,只受力作用,其機械能守恒,若物體自由下落H高度時速度為V,應有MgH=,故只要gH=1/2V2成立,即可驗證自由落體運動中物體的機械能守恒。
⒊在打出的各紙帶中挑選出一條點跡,且第1、2兩打點間距離接近
的紙帶。
⒋測定第N個點的瞬時速度的方法是:測出與N點相鄰的前、后兩段相等時間T內(nèi)下落的距離SN和SN+1,,有公式VN=算出。
⒌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時,如果以v2/2為縱軸,以h為橫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出的圖線應是,才能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的數(shù)值。
二、質(zhì)疑討論
1、推導出機械能守恒定律在本實驗中的具體表達式。
在圖1中,質(zhì)量為m的物體從O點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勢能面,下落過程中任意兩點A和B的機械能分別為:
EA=,EB=
如果忽略空氣阻力,物體下落過程中的機械能守恒,于是有
EA=EB,即=
上式亦可寫成
該式左邊表示物體由A到B過程中動能的增加,右邊表示物體由A到B過程中重力勢能的減少。等式說明,物體重力勢能的減少等于動能的增加。為了方便,可以直接從開始下落的O點至任意一點(如圖1中A點)來進行研究,這時應有:----本實驗要驗證的表達式,式中h是物體從O點下落至A點的高度,vA是物體在A點的瞬時速度。
2、如何求出A點的瞬時速度vA?
根據(jù)做勻加速運動的物體在某一段時間t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該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可求出A點的瞬時速度vA。圖2是豎直紙帶由下而上實際打點后的情況。從O點開始依次取點1,2,3,……圖中s1,s2,s3,……分別為0~2點,1~3點,2~4點……各段間的距離。
根據(jù)公式,t=2×0.02s(紙帶上任意兩個相鄰的點間所表示的時間都是0.02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是1,2,3,……各點相對應的瞬時速度v1,v2,v3,…….例如:量出0~2點間距離s1,則在這段時間里的平均速度,這就是點1處的瞬時速度v1。依次類推可求出點2,3,……處的瞬時速度v2,v3,……。
3、如何確定重物下落的高度?圖2中h1,h2,h3,……分別為紙帶從O點下落的高度。根據(jù)以上數(shù)值可以計算出任意點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從而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學生活動:學生看書明確實驗的各項任務及實驗儀器。復習《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的實驗,掌握用打點計時器測量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方法。
三、反饋矯正
1、在學生開始做實驗之前,應強調(diào)如下幾個問題:
(1)該實驗中選取被打點紙帶應注意兩點:一是第一點O為計時起點,O點的速度應為零。怎樣判別呢?
(2)是否需要測量重物的質(zhì)量?
(3)在架設打點計時器時應注意什么?為什么?
(4)實驗時,接通電源和釋放紙帶的順序怎樣?為什么?
(5)測量下落高度時,某同學認為都必須從起始點算起,不能弄錯。他的看法正確嗎?為了減小測量h值的相對誤差,選取的各個計數(shù)點要離起始點適當遠些好,還是近些好?
參考:
(1)因為打點計時器每隔0.02s打點一次,在最初的0.02s內(nèi)物體下落距離應為0.002m,所以應從幾條紙帶中選擇第一、二兩點間距離接近兩年2mm的紙帶進行測量;二是在紙帶上所選的點就是連續(xù)相鄰的點,每相鄰兩點時間間隔t=0.02s.
(2)因為不需要知道物體在某點動能和勢能的具體數(shù)值,所以不必測量物體的質(zhì)量m,而只需驗證就行了。
(3)打點計時器要豎直架穩(wěn),使其兩限位孔在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以盡量減少重物帶著紙帶下落時所受到的阻力作用。
(4)必須先接通電源,讓打點計時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開紙帶讓重物下落。
(5)這個同學的看法是正確的。為了減小測量h值的相對誤差,選取的各個計數(shù)點要離起始點適當遠些好。
2、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四、鞏固遷移
(1)為進行“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有下列器材可供選用:鐵架臺,打點計時器,復寫紙,紙帶,秒表,低壓直流電源,導線,電鍵,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缺少的器材是。
(2)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時,如果以v2/2為縱軸,以h為橫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出的圖線應是,才能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的數(shù)值。
(3)在做“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時,用打點計時器打出紙帶如圖3所示,其中A點為打下的第一個點,0、1、2……為連續(xù)的計數(shù)點。現(xiàn)測得兩相鄰計數(shù)點之間的距離分別為s1、s2、s3、s4、s5、s6,已知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打點時間間隔均為T。根據(jù)紙帶測量出的距離及打點的時間間隔,可以求出此實驗過程中重錘下落運動的加速度大小表達式為_________。在打第5號計數(shù)點時,紙帶運動的瞬時速度大小的表達式為________。要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為減小實驗誤差,應選擇打下第_________號和第__________號計數(shù)點之間的過程為研究對象。
(4)某次“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用6V、50Hz的打點計時器打出的一條無漏點的紙帶,如圖4所示,O點為重錘下落的起點,選取的計數(shù)點為A、B、C、D,各計數(shù)點到O點的長度已在圖上標出,單位為毫米,重力加速度取9.8m/s2,若重錘質(zhì)量為1kg。
①打點計時器打出B點時,重錘下落的速度vB=m/s,重錘的動能EkB=J。
②從開始下落算起,打點計時器打B點時,重錘的重力勢能減小量為J。
③根據(jù)紙帶提供的數(shù)據(jù),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nèi),重錘從靜止開始到打出B點的過程中,得到的結論是。
參考答案:(1)不必要的器材有:秒表、低壓直流電源、天平。缺少的器材是低壓交流電源、重錘、刻度尺。(2)通過原點的直線、g.(3)(s6+s5+s4-s3-s2–s1)/9T2,(s5+s6)/2T,1、5.(4)①1.175,0.69,0.69②0.69,③機械能守恒。(實用文書網(wǎng) wWw.wEi508.Com)
相關推薦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教師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總課題機械能守恒定律總課時第26課時
課題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課型實驗課
教
學
目
標知識與技能
1、會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
2、掌握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原理。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紙帶與打點計時器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體驗驗證過程和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驗證,體會學習的快樂,激發(fā)學習的興趣;通過親身實踐,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科學觀。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
重點掌握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原理。
教學
難點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誤差分析及如何減小實驗誤差的方法。
學法
指導實驗探究
教學
準備
教學
設想預習導學→學生初步了解本節(jié)內(nèi)容→實驗探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典型例題分析→鞏固知識→達標提升
教學過程
師生互動補充內(nèi)容或錯題訂正
任務一預習導學
⒈為進行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有下列器材可供選用:鐵架臺,打點計時器,復寫紙,紙帶,秒表,低壓直流電源,導線,電鍵,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缺少的器材是。
⒉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時,只受力作用,其機械能守恒,若物體自由下落H高度時速度為V,應有MgH=,故只要gH=1/2V2成立,即可驗證自由落體運動中物體的機械能守恒。
⒊在打出的各紙帶中挑選出一條點跡,且第1、2兩打點間距離接近的紙帶。
⒋測定第N個點的瞬時速度的方法是:測出與N點相鄰的前、后兩段相等時間T內(nèi)下落的距離SN和SN+1,,有公式VN=算出。
⒌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時,如果以v2/2為縱軸,以h為橫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出的圖線應是,才能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其斜率等于的數(shù)值。
任務二重點復習
1、推導出機械能守恒定律在本實驗中的具體表達式。
在圖1中,質(zhì)量為m的物體從O點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勢能面,下落過程中任意兩點A和B的機械能分別為:
EA=,EB=
如果忽略空氣阻力,物體下落過程中的機械能守恒,于是有:
上式亦可寫成
為了方便,可以直接從開始下落的O點至任意一點(如圖1中A點)來進行研究,這時應有:----本實驗要驗證的表達式,式中h是
高度,vA是物體在A點的
速度。
2、如何求出A點的瞬時速度vA?
(引導:根據(jù)做勻加速運動的物體在某一段時間t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該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可求出A點的瞬時速度vA。)
圖2是豎直紙帶由下而上實際打點后的情況。從O點開始依次取點1,2,3,……圖中s1,s2,s3,……分別為0~2點,1~3點,2~4點……各段間的距離。
根據(jù)公式,t=2×0.02s(紙帶上任意兩個相鄰的點間所表示的時間都是0.02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是1,2,3,……各點相對應的瞬時速度v1,v2,v3,…….
3、如何確定重物下落的高度?
(引導:圖2中h1,h2,h3,……分別為紙帶從O點下落的高度。)
根據(jù)以上數(shù)值可以計算出任意點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從而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任務三進行實驗
一、在學生開始做實驗之前,老師應強調(diào)如下幾個問題:
1、該實驗中選取被打點紙帶應注意兩點:一是第一點O為計時起點,O點的速度應為零。怎樣判別呢?
2、是否需要測量重物的質(zhì)量?
3、在架設打點計時器時應注意什么?為什么?
4、實驗時,接通電源和釋放紙帶的順序怎樣?為什么?
5、測量下落高度時,某同學認為都必須從起始點算起,不能弄錯。他的看法正確嗎?為了減小測量h值的相對誤差,選取的各個計數(shù)點要離起始點適當遠些好,還是近些好?
二、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學生討論實驗的步驟,教師巡回指導,幫助能力較差的學生完成實驗步驟)(參考實驗步驟)
1.把打點計時器安裝在鐵架臺上,用導線將學生電源和打點計時器接好.
2.把紙帶的一端用夾子固定在重錘上,另一端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用手豎直提起紙帶,使重錘??吭诖螯c計時器附近.
3.接通電源,待計時器打點穩(wěn)定后再松開紙帶,讓重錘自由下落,打點計時器應該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
4.重復上一步的過程,打三到五條紙帶.
5.選擇一條點跡清晰且第l、2點間距離接近2mm的紙帶,在起始點標上0,以后各點依次為1、2、3……用刻度尺測量對應下落的高度h1h2h3,……記人表格中.
6.用公式vn=hn+1+hn-1/2t,計算出各點的瞬時速度v1v2v3……并記錄在表格中.
各計數(shù)點l23456
下落高度
速度
勢能
動能
結論
7.計算各點的重力勢能的減少量mgh。和動能的增加量1/2mvn2,并進行比較.看是否相等,將數(shù)值填人表格內(nèi).
任務四達標提升
(1)2.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已知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查得當?shù)氐闹亓铀俣萭=9.8m/s2,實驗中得到一條點跡清楚的紙帶如圖7-10-1所示,把第一個點記作O,另選連續(xù)的4個點A、B、C、D作為測量的點,經(jīng)測量A、B、C、D各點到O的距離分別為62.99cm、70.18cm、77.76cm、85.73cm.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重物由O點運動到C點,重力勢能減少量等于J,動能的增加量等于J(取三位有效數(shù)字).在實驗允許誤差范圍內(nèi),可認為重物下落過程中,機械能,(可設重物質(zhì)量為m)
2.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要用天平稱重錘質(zhì)量
B.實驗時,當松開紙帶讓重錘下落的同時,立即接通電源
C.要選用第1、2兩點接近2mm的紙帶
D.實驗結果總是動能增加量略大于重力勢能的減小量
(3)在做“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時,用打點計時器打出紙帶如圖3所示,其中A點為打下的第一個點,0、1、2……為連續(xù)的計數(shù)點?,F(xiàn)測得兩相鄰計數(shù)點之間的距離分別為s1、s2、s3、s4、s5、s6,已知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打點時間間隔均為T。根據(jù)紙帶測量出的距離及打點的時間間隔,可以求出此實驗過程中重錘下落運動的加速度大小表達式為:
_________。在打第5號計數(shù)點時,紙帶運動的瞬時速度大小的表達式為________。要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為減小實驗誤差,應選擇打下第_________號和第__________號計數(shù)點之間的過程為研究對象。
(4)某次“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用6V、50Hz的打點計時器打出的一條無漏點的紙帶,如圖4所示,O點為重錘下落的起點,選取的計數(shù)點為A、B、C、D,各計數(shù)點到O點的長度已在圖上標出,單位為毫米,重力加速度取9.8m/s2,若重錘質(zhì)量為1kg。
①打點計時器打出B點時,重錘下落的速度vB=m/s,重錘的動能EkB=
J。
②從開始下落算起,打點計時器打B點時,重錘的重力勢能減小量為
J。
③根據(jù)紙帶提供的數(shù)據(jù),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nèi),重錘從靜止開始到打出B點的過程中,得到的結論是。
機械能守恒定律(新課標)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機械能守恒定律(新課標)》,供大家借鑒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學目標:1.知道什么是機械能,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2.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
3.在具體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機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4.學會在具體的問題中判這定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恒;
5.初步學會從能量轉(zhuǎn)化和守恒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xiàn)象,分析問題。
6.通過能量守恒的教學,使學生樹立科學觀點,理解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并用
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1、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
2、在具體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
□教學難點:
1.從能的轉(zhuǎn)化和功能關系出發(fā)理解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2.能正確判斷研究對象在所經(jīng)歷的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恒。
□教學方法:
1.關于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采用師生共同演繹推導的方法,明確該定律
數(shù)學表達式公式的來龍去脈。
2.關于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在教學時采用列舉實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方
法。
□教學步驟:
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題:
①本章中我們學習了哪幾種形式的能?它們各是如何定義的?它們的大小各由什么決定?
②動能定理的內(nèi)容和表達式是什么?
③重力所做的功與物體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
2.學生回答:
①本章我們學習了以下幾種能: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②動能定理的內(nèi)容是:物體所受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改變,即:WG=mv22/2-mv12/2
③重力所做的功和物體重力勢能之間變化的關系為:
WG=mgh1-mgh2
3.教師總結:
①同學們要注意動能定理中動能的變化量是末動能減去初動能,而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改變之間關系式中初位置的重力勢能與末位置重力勢能的差。
②引入: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屬于力學范疇,統(tǒng)稱為機械能,本節(jié)
課我們就來研究有關機械能的問題。
(一)引入新課
1.用多媒體展示下述物理情景:
A、運動員投出鉛球;
B、彈簧的一端接在氣墊導軌的一端,另一端和滑塊相連,讓滑塊在水平的軌道上做往復運動。
2.學生分析上述物理情景中能量是如何轉(zhuǎn)化的?
學生甲:
A.鉛球在上升過程中,動能轉(zhuǎn)化為重力勢能;鉛球在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又轉(zhuǎn)化為動能。
B.彈簧在和物塊的往復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彈簧的彈性勢能發(fā)生相互轉(zhuǎn)化。
學生乙:
除了甲的敘述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zhuǎn)化外,還有一部分轉(zhuǎn)化為物體的內(nèi)能。
3.教師講:分析的很全面,但是在此過程中轉(zhuǎn)化為內(nèi)能的部分在總結能量中占的比例很小,我們一般不予考慮。
4.過渡: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到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那么在動能勢能的轉(zhuǎn)化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和有什么變化呢?
(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導
1.用多媒體出示兩道思考題:
思考題一:如圖所示,一個質(zhì)量為m的物體自由下落,
經(jīng)過高度為h1的A點時速度為v1,下落到高度h2為的B
點時速度為v2,試寫出物體在A點時的機械能和在B點
時的機械能,并找到這二個機械能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思考題二:如圖所示,一個質(zhì)量為m的物體做平拋運動,經(jīng)過高度為h1的A點時速度為v1,經(jīng)過高度為h2的B點時速度為v2,寫出物體在位置A、B時的機械能的表達式并找出這二個機械能之間的關系。
2.把學生分為二小組,一組做思考題一,另一組做思考題二,并進行小組賽。
3.教師對首先做完的小組進行激勵評價,并抽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進行現(xiàn)場評點。
4.用實物投影儀對推導過程進行評析。
①推導過程一
解:∵機械能等于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之和
∴A點的機械能等于:mv12/2+mgh1
B點的機械能等于:mv22/2+mgh2
又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物體只受重力的作用,據(jù)動能定理得:
WG=mv22/2-mv12/2
又據(jù)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得到:
∴mv12/2-mgh2=mv12/2-mgh1
②學生評價:在上述推導過程中,在用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改變之間關系應是重力所做的功等于初位置的重力勢能減去末位置的重力勢能,所以推導的結果錯誤。
③推導結果②
解:A點的機械能等于:mv12/2+mgh
B點的機械能等于:mv22/2+mgh2
由于物體做平拋運動,只受重力作用,且重力做正功,據(jù)動能定理得:
WG=mv22/2-mv12/2
又據(jù)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得到:
∴mv22/2-mv12/2=mgh1-mgh2
∴mv22/2+mgh2=mgh1+mv12/2
④教師評析:第二個推導過程是完全正確的。
5.用多媒體展示評析中得到的表達
mv22/2-mv12/2=mgh1-mgh2①
mv22/2+mgh2=mgh1+mv12/2②
學生討論:上述兩個表達式說明了什么?
討論后學生回答。
學生甲:在表達式①中等號左邊是物體動能的增加量,等號右邊是物體重力勢能減少量,該表達式說明:物體在下落過程中,重力做了多少正功,物體的重力勢能就減小多少,同時物體的動能就增加多少。
學生乙:對于表達式②,等號左邊是物體在末位置時的機械能;等號右邊是物體在初位置時的機械能。該式表示:動能和勢能之和即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6.師總結:同學們對上述兩個表達式的含義理解得很好,我們分別用EK1和EK2表示物體的初動能和末動能,用EP1和EP2分別表示物體在初位置的重力勢能和末位置的重力勢能,則得到:EK1+EP1=EK2+EP2,也就是初位置的機械能等于末位置的機械能,即機械能是守恒的。
(三)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1.上邊我們通過推導得到了機械能是守恒的這一結論,下邊同學們思考:
①在推導中,我們是以物體做自由落體和做平拋運動為例進行的,請問:上述二種運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學生答:相同點是在上述兩種運動中物體只受重力作用;不同之處是物體運動的路線不同,自由落體運動是直線運動,而平拋運動是曲線運動。
②從上述兩種運動中,你能猜想一下:機械能在什么情況下守恒嗎?
學生答:物體只受重力作用。
學生還可能答:物體在運動中,只有重力做功,針對上述兩種答案,師生評析后總結。
2.教師總結: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到: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發(fā)生相互轉(zhuǎn)化,但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這個結論叫機械能守恒定律。
板書:機械能守恒定律
①條件:只有重力做功。
②結論: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3.用實物投影儀出示討論題。
①所謂的只有重力做功與物體只受重力有什么不同。
學生:所謂的只有重力做功,包括兩種情況:
a.物體只受重力,不受其他的力。
b.物體除重力外還受其他的力,但其他力不做功。
而物體只受重力僅包括一種情形。
②放開被壓縮的彈簧,可以把跟它接觸的小球彈出去,在這個過程中,能量是如何轉(zhuǎn)化的?類比地,你能得到在這個過程中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嗎?
4.得到結論:以上實驗證實了在不計阻力影響,即物體只受重力作用時,小球在擺動中機械能守恒。
學生答:在小球被彈簧彈出的過程中,彈簧的彈性勢能轉(zhuǎn)化為小球的動能。
類比得到:如果有彈力做功,動能和彈性勢能之和保持不變,即機械能守恒。
③所謂只有彈力做功,包括哪幾種情況?
學生:包括以下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物體只受彈力作用,不受其他的力;
第二種情況:物體除受彈力外還受其他的力,但其他的力不做功。
5.演示實驗
上邊我們通過推導得到了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條件下,物體的機械能守恒,下邊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①介紹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②做法:
a、把球拉到A點,然后放開,觀察
小球擺動到右側時的位置和位置A間的關系。
b、把球同樣拉到A點,在O點用尺子擋一下觀察小球擺動到右側時的位置,并比較該位置和釋放點A之間的關系。
③通過觀察到的現(xiàn)象,分析后你得到什么結論?
6.學生總結現(xiàn)象
學生甲:在做法a中,小球可以擺到跟釋放點A高度相同的C點;在做法b中,小球仍可以到達跟釋放點A高度相同的C點。
學生乙:在做法a中,小球可以擺到跟釋放點A高度幾乎相同的C點,在做法b中,小球可以到達跟釋放點A點高度幾乎相同的C點。
7.針對上述結論展開討論后得到:如果不考慮阻力作用,即物體只受到重力作用時,學生甲的結論正確;如果考慮空氣阻力作用,學生乙的結論正確。
教師總結:在本實驗中,我們對空氣的阻力一般不考慮,因為阻力太小,對結果影響不大。
1、關于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恒的敘述,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機械能一定守恒;
B、做勻速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機械能一定守恒;
C、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零時,機械能一定守恒;
D、物體若只有重力做功,機械能一定守恒。
2、在下列實例中運動的物體,不計空氣阻力,機械能不守恒的是:
A、起重機吊起物體勻速上升;
B、物體做平拋運動;
C、圓錐擺球在水平面內(nèi)做勻速圓周運動;
3、從離地高為Hm的陽臺上以速度v豎直向上拋出質(zhì)量為m的物體,它上升hm后又返回下落,最后落在地面上,則一列說法中正確的是(不計空氣阻力,以地面為參考面)
A、物體在最高點時機械能為mg(H+h);
B、物體落地時的機械能為mg(H+h)+mv2/2;
C、物體落地時的機械能為mgH+mv2/2;
D、物體在落回過程中,以過陽臺時的機械能為mgH+mv2/2.
(四)鞏固練習:
(五)小結: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機械能守恒定律
1.我們說機械能守恒的關鍵是: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
2.在具體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時,一般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①對于某個物體,若只有重力做功,而其他力不做功,則該物體的機械能守恒。
②對于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包括彈簧在內(nèi)組成的系統(tǒng),如果系統(tǒng)只有重力做功或彈力做功,物體間只有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系統(tǒng)與外界沒有機械能的轉(zhuǎn)移,系統(tǒng)內(nèi)部沒有機械能與其他形式能的轉(zhuǎn)化系統(tǒng)的機械能守恒。
3.如果物體或系統(tǒng)除重力或彈力之外還有其他力做功,那么機械能就要改變。
(六)機械能守恒定律
1、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
2、機械能守恒定律:
①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條件下,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zhuǎn)化,但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3、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①系統(tǒng)內(nèi)只有重力或只有彈力何做功;
②系統(tǒng)內(nèi)的摩擦力不做功,一功外力都不做功。
4、表達式:
②在只有彈力做功的條件下,物體的動能和彈性勢能相互轉(zhuǎn)化,但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
“機械能守恒定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機械能,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2.會正確推導物體在光滑曲面上運動過程中的機械能守恒,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知道它的含義和適用條件;
3.在具體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機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在具體的問題中判定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學會從能量轉(zhuǎn)化和守恒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xiàn)象,分析問題。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能量守恒的教學,使學生樹立科學觀點,理解和運用自然規(guī)律,并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1.掌握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導、建立過程,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
2.在具體的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式。
【教學難點】
1.從能的轉(zhuǎn)化和功能關系出發(fā)理解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2.能正確判斷研究對象在所經(jīng)歷的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確分析物體系統(tǒng)所具有的機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斷物體所具有的重力勢能。
【教學方法】
演繹推導法、分析歸納法、交流討論法。
【教具】
細線、小球、帶標尺的鐵架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我們已學習了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動能。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那么在相互轉(zhuǎn)化的過程中,他們的總量是否發(fā)生變化?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這方面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動能與勢能的相互轉(zhuǎn)化
演示實驗:如圖所示,用細線、小球、帶有標尺的鐵架臺等做實驗。
把一個小球用細線懸掛起來,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點,然后放開,小球在擺動過程中,重力勢能和動能相互轉(zhuǎn)化。我們看到,小球可以擺到跟點等高的點,如圖甲。
如果用尺子在某一點擋住細線,小球雖然不能擺到點,但擺到另一側時,也能達到跟點相同的高度,如圖乙。
問題:這個小實驗中,小球的受力情況如何?各個力的做功情況如何?這個小實驗說明了什么?
學生:觀察演示實驗,思考問題,選出代表發(fā)表見解。
小球在擺動過程中受重力和繩的拉力作用。拉力和速度方向總垂直,對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對小球能做功。
實驗結論:小球在擺動過程中重力勢能和動能在不斷轉(zhuǎn)化。在擺動過程中,小球總能回到原來的高度。可見,重力勢能和動能的總和,即機械能應該保持不變。
教師: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到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那么在動能和勢能的轉(zhuǎn)化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和是否真的保持不變?下面我們就來定量討論這個問題。
2.機械能守恒定律
物體沿光滑曲面滑下,只有重力對物體做功。用我們學過的動能定理以及重力的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推導出物體在處的機械能和處的機械能相等。
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推導出機械能守恒定律。讓學生親歷知識的獲得過程。
學生:獨立推導。
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
推導的結果為:,
即。
可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物體系統(tǒng)內(nèi),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同樣可以證明:在只有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tǒng)內(nèi),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總的機械能也保持不變。
結論: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tǒng)內(nèi),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總的機械能也保持不變。這就是機械能守恒定律。
3.例題與練習
例題:把一個小球用細線懸掛起來,就成為一個擺,如圖,擺長為,最大擺角為,小球運動到最低位置時的速度是多大?
學生: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講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討論;
教師:幫助學生總結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要點、步驟,體會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優(yōu)越性。
總結:
1.機械能守恒定律不涉及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時間,用它來處理問題要比牛頓定律方便;
2.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必須明確初末狀態(tài)機械能,要分析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練習一:如圖所示,下列四個選項的圖中,木塊均在固定的斜面上運動,其中圖A、B、C中的斜面是光滑的,圖D中的斜面是粗糙的,圖A、B中的為木塊所受的外力,方向如圖中箭頭所示,圖A、B、D中的木塊向下運動,圖C中的木塊向上運動。在這四個圖所示的運動過程中機械能守恒的是()
解析:機械能守恒的條件是:物體只受重力或彈力的作用,或者還受其它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那么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zhuǎn)化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守恒。依照此條件分析,ABD三項均錯。答案:C。
練習二:長為L的均勻鏈條,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且使其長度的1/4垂在桌邊,如圖所示,松手后鏈條從靜止開始沿桌邊下滑,則鏈條滑至剛剛離開桌邊時的速度大小為多大?
解析:鏈條下滑時,因桌面光滑,沒有摩擦力做功。整根鏈條總的機械能守恒,可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設整根鏈條質(zhì)量為,則單位長度質(zhì)量(質(zhì)量線密度)為,設桌面重力勢能為零,由機械能守恒定律得:
解得
4.課下作業(yè):完成25“問題與練習”中4.5題。
5.教學體會
機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個特例,要使學生對定律的得出、含義、適用條件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是能夠用該定律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
本節(jié)知識點包括: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含義和適用條件。
機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物體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的條件;能夠正確分析物體系統(tǒng)所具有的機械能;
分析物體系統(tǒng)所具有的機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斷物體所具有的重力勢能,是本節(jié)學習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物體重力勢能大小與所選取的參考平面(零勢面)有關;而重力勢能的變化量是與所選取的參考平面無關的。在討論物體系統(tǒng)的機械能時,應先確定參考平面。
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靈魂,是物理教學的根本;親自實踐參與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關鍵,離開了思維方法和實踐活動,物理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一)知識教學點1.熟悉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步驟.2.明了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分析問題的注意點.3.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和動量守恒定律的應用差異.(二)能力訓練點1.針對具體的物理現(xiàn)象和問題,正確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2.掌握解決力學問題的思維程序,總體把握解決力學問題的各種方法.(三)德育滲透點1.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認真仔細有序的分析習慣。2.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提高思維的客觀性,準確性。(四)美育滲透點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使學生把知識向能力轉(zhuǎn)化,增強自信,產(chǎn)生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的美好理想。二、學法引導采用學生自學教材、結合教師的點評,經(jīng)過分析和討論來形成一般的解題思想。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1.重點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具體應用。2.難點同時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決較復雜的力學問題。3.疑點動量守恒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差異。4.解決辦法(1)分析典型例題,解剖麻雀,從而掌握機械能守恒定律應用的程序和方法。(2)比較研究,能準確選擇解決力學問題的方法、靈活運用各種定律分析問題。四、課時安排1課時五、教具學具準備例題課件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1.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引導歸納。2.學生自學,經(jīng)過實例分析,定量計算來總結定律的使用條件和使用的方法。七、教學步驟(一)明確目標(略)(二)整體感知解決力學問題一般有三種方法,一是運用力對物體的瞬時作用效果——牛頓運動定律;二是運用力對物體的時間積累的作用效果——動量定律和動量守恒定律;三是運用力對物體的空間積累作用效果——動能定理和機械能守恒定律,根據(jù)題設條件提供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是本節(jié)教學的內(nèi)容之一.(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引入新課】復習上節(jié)課的機械能守恒定律內(nèi)容及數(shù)學表達式.【新課教學】現(xiàn)舉例說明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在離地面高h的地方,以的速度斜向上拋出一石塊,的方向與水平成角,若空氣阻力不計,求石塊落至地面的速度大小.(看例題課件)設石塊的質(zhì)量為m,因空氣阻力不計,石塊在整個運動過程只受重力,只有重力做功,石塊機械能保持守恒.現(xiàn)取地面為零重力勢能面.石塊在拋出點的機械能:石塊在落地點的機械能:據(jù)列出等式可得:從以上解答可看出,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簡潔便利,顯示出很大的優(yōu)越性,不僅適合于直線運動,也適合于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分析以上解題過程,還可歸納出1.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基本步驟(l)根據(jù)題意,選取研究對象(物體或相互作用的物體系)(2)分析研究對象在運動過程中所受各力的做功情況,判斷是否符合機械能守恒的條件.(3)若符合定律成立的條件,先要選取合適的零勢能的參考平面,確定研究對象在運動過程的初、末狀態(tài)的機械能值.(4)根據(jù)機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并代人數(shù)值求解.2.在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時,要注意其他力學定理、定律的運用,對物體的整個過程進行綜合分析.再舉一例.如圖所示,光滑的傾斜軌道與半徑為R的圓形軌道相連接,質(zhì)量為。的小球在傾斜軌道上由靜止釋放,要使小球恰能通過圓形軌道的最高點,小球釋放點離圓形軌道最低點多高?通過軌道點最低點時球?qū)壍缐毫Χ啻??(看例題課本)
小球在運動過程中,受到重力和軌道支持力,軌道支持力對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做功,小球機械能守恒.取軌道最低點為零重力勢能面.因小球恰能通過圓軌道的最高點C,說明此時,軌道對小球作用力為零,只有重力提供向心力,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列得在圓軌道最高點小球機械能在釋放點,小球機械能為根據(jù)機械能守恒定律列等式:解設同理,小球在最低點機械能小球在B點受到軌道支持力F和重力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以向上為正,可列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小球?qū)壍缐毫?mg.方向豎直向下.在較復雜的物理現(xiàn)象中,往往要同時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明確這兩個定律應用上的差異,可正確運用它們,客觀反映系統(tǒng)中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準確求出有關物理量.【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置放著滑塊A和B,它們的質(zhì)量分別為和,B滑塊與一輕彈簧相連,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豎直的墻上,滑塊A以速度與靜止的滑塊B發(fā)生正碰后粘合一起運動并壓縮彈簧,如圖所示,求此過程中彈簧的最大彈性勢能(看例課課件)
滑塊A與B碰撞瞬間,對于滑塊A、B組成的物體系,所受合外力為零,動量守恒,得在滑塊A、B粘合一起運動壓縮彈簧時,只有彈簧的彈力做功,A、B滑塊和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彈簧彈性勢能最大時,滑塊A、B動能為零.動能全部變?yōu)閺椈傻膹椥詣菽?,則兩式聯(lián)立解,可得(四)總結、擴展1.在只有重力和彈力做功的情況下,可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也可以用動能定理解題,這兩者并不矛盾.前者往往不深究過程的細節(jié)而使解答過程顯得簡捷,但后者的應用更具普遍性.2.動量守恒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較(l)兩個定律的研究對象都是相互作用的物體組成的系統(tǒng).兩個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公式中的物理量都是相對于同一參照系的.(2)兩定律研究的都是某一物理過程,注重的是運動過程初、末狀態(tài)的物理量,而不深究運動過程中各物體間的作用細節(jié).(3)兩定律的成立條件不同,動量是否守恒,決定系統(tǒng)所受合外力是否為零,而不管內(nèi)外力是否做功.而機械能是否守恒,決定于是否有重力和彈力以外的力做功,而不管這些力是內(nèi)力還是外力.(4)動量守恒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公式是矢量式,要使運算簡便,可先定正方向,把矢量運算變?yōu)榇鷶?shù)運算,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數(shù)學表達公式是標量式,但要先選定零重力勢能面,才能列出具體的機械能守恒公式.八、布置作業(yè)P151練習六(3)(4)(5)九、板書設計1.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的基本步驟(1)選取研究對象(2)分析機械能守恒條件(3)選定參考平面,明確初末狀態(tài)物體的機械能值(4)根據(jù)定律列方程式計算2.注重機械能守恒定律和其他力學定理、定律的綜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