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9-22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語文《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1、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揚及由物引發(fā)哲理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3、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清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4、對比探究閱讀;
情感與價值目標:5、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生命。
教學重點:感受作品語言柔美、細膩的風格,學習文章先抑后揚的寫法。
教學難點:對比探究閱讀;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朗讀;對比探究閱讀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fā)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兩篇優(yōu)美的散文,從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吧。
二、新授
(一)夯實基礎
1、知人論世
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承教小記》《豐子愷漫畫選繹》等。
2、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后在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么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2、字詞過關
shōuliǎnkuānshùzàncuìruòbēiwēigǒu
收斂寬恕短暫脆弱卑微一絲不茍
(二)研讀文本
1、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有感情地朗誦課文(抽男女學生各一名)。
(3)自讀課文,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a、《蟬》一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請找出來,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b、《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發(fā)了哪些聯(lián)想?
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原因,也是由蟬引發(fā)的關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廠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b.作者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卻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并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jaB88.COm
2、研讀與賞析
再次默讀全文,思考下面問題:
①《蟬》一文中的“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噪”,“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②《貝殼》—文中的“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的—絲不茍呢”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③《貝殼》最后一段說: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巳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啊尸你怎樣理解此處的“怎樣固執(zhí)而又怎樣簡學-的心”?
④試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
討論后明確:
①我們一般是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有新意。它賦予秋風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廠進來。言少而意濃。
②此句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一顆感激的心情表達珍惜、回饋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zhí)著、努力而感動。
③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她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不是人們對她的絕對地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執(zhí)著的愛的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zhí)”“簡單”都是作者相對白謙的說法,其實足執(zhí)著和單純的意思。
④相同之處:
(1)都是由—‘個小小的“物”引發(fā)對生命的——些感悟;(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都細致人微,筆觸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隱喻在蟬的生命意義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丁白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留下令人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三、小結
這兩篇短文都從細小、具體的事物中讓我們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索。是啊,天真爛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氣方剛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著穩(wěn)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蹣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軀體的老化是自然規(guī)律.但人只要我們保持心靈的春天,生命將永遠年輕!
四、作業(yè)(拓展)
1、實踐作業(yè):課外搜集——些關于熱愛生命、對生命執(zhí)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講給你身邊的人聽聽。
2、收集一些有關小思和席慕蓉的詩文,自己去欣賞和品評。
3、作業(yè)本:練習二
板書設計:
蟬聒噪、瘦弱————延續(xù)生命
抑————揚哲理:…………
貝殼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細
相關閱讀
七年級語文.短文兩篇教案
3.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熏陶感染中培養(yǎng)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2、知識目標:積累字詞,了解作者有具體細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標:
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朗讀能力
培養(yǎng)深入細致探究課文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有具體細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誦讀中,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寫的語句,深入細致探究課文,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蟬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朗讀課文,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就課文不理解的地方質疑
二、導入
1.作者介紹
本文選自《承教小記》,作息和小思,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祖籍廣東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81年或香港大學碩士學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談》、《日影行》、《不遷》、《彤云箋》等
2.導語
同學們對蟬一定很熟悉,蟬是兒童的伴侶,蟬是夏的歌手。但是你們知道蟬的一生,為了一個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奮斗了六年,多則十七年。我們該向蟬學點什么?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探究質疑:思考研討與練習一,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哪里?
討論歸納:文章開頭寫蟬使事忙得人聽了很煩,再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可以表現(xiàn)了蟬的惹人討厭和微不足道的一面,這是抑。然而得知蟬17年埋在泥土下,出來就活一個夏天時,作者被蟬活著的生命的意義所感動,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這是揚。
3、探究質疑:蟬的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本來的生活歷程就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xù),必須好好活著。
4、探究質疑:我們能從蟬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討論并歸納: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質疑:最后一句“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有顏色嗎?作者這樣說給人一種怎樣的感受?
討論并歸納:我們一般是聽到秋風的聲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風中,言少而意濃。
6、討論:中央電視臺的“實話實說”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jié)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癌癥少女張漠然的故事。張漠然年輕的生命被癌癥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的搏斗著。她感人的事跡,感動了醫(y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盡管大家并沒有挽留住張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跡,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今天我們學習的《蟬》這篇課文,談談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學生自由發(fā)言,師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課堂小結
蟬雖然煩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蟬的一生的經歷給人的啟示確實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業(yè)布置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
第二課時貝殼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二、導入
1.作者介紹
席慕容,生于1943年,臺灣女詩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臺灣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一年之內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風”。席慕蓉既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性詩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畫家,因此,她的詩具有極強的畫面感。詩情畫意、情景交融是她詩的最顯著的特征。她的詩空靈、奇幻、遼遠,令人回味無窮,同時又深沉、豪放、曠達,具有極強的個人特征和風格,精煉雋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詩的另一個特點,因此耐讀。
主要作品《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寫給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2.導語
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經常能看到身邊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們是否留心去觀察它呢?是否通過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蘊含的道理呢?這兩篇短文都各我們很好的借鑒。希望同學們能像作者一樣,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正課
1.探究質疑:作者為什么說貝殼“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寶貝”?
討論并歸納: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致?;匦幕y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在每一個小點周圍又有著自我的一圈的復雜的圖樣。
2.探究質疑:作者看到這美麗的貝殼感悟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卻是那樣地用心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并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是有限,但總比貝殼的生命要長一些。空間要多一些,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地面對它,創(chuàng)造它,讓他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3.探究質疑:文章結尾的一句“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又怎樣簡單的心呀!”中的“固執(zhí)”“簡單”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實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細、更加一絲不茍的事情,它并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只是對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它的絕對的贊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執(zhí)著的愛美的靈魂。所以此處的“固執(zhí)”“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zhí)著和單純的意思。
4.探究質疑:對比閱讀兩篇短文,說說它們的異同點。
討論并歸納:
同:兩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從身邊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
異:(1).兩篇文章主體不同?!断s》啟示我們不管生命短暫還是長久,都應該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敦悮ぁ穯⑹疚覀儜摵煤玫孛鎸ι?,創(chuàng)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2)寫作手法不同?!断s》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首尾照應的首發(fā)?!敦悮ぁ愤\用了類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與貝殼進行比較,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發(fā)出異彩。
(3)、描寫手法不同?!断s》運用了語言描寫,通過了“朋友”的話,揭示了蟬的生活歷程,蟬的生活意義?!敦悮ぁ穭t直接對貝殼進行了細致的描寫。
5、探究質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樣,據(jù)一個身邊的小事物,談談你對生命的感悟?(師生交流,討論歸納)
四、課堂小結
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fā)芽,生命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痛苦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呢?”冰心老人的話揭示了生命的意義和真諦,愿每位同學都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讓生命更有意義。
五、作業(yè)布置。
七年級上冊《短文兩篇》學案
七年級上冊《短文兩篇》學案
【導學方法】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預習】
1.查字典,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并讀一讀。
收斂()顫動()聒聒()寬?。ǎ┒虝海ǎ?br>
脆弱()卑微()一絲不茍()
2.查字典或詞典,弄清楚“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請揣摩下列句子的特點,在續(xù)寫一句,表達你對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細膩而輕柔,給山野披上美麗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為生命敲響熱烈的戰(zhàn)鼓;
秋天的風,涼爽而愜意,為落葉送去溫馨的問候;
冬天的雪,,。
(慈祥而溫厚,為莊稼帶來熱情的呵護)(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
3.用楷書把“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guī)范、力求美觀。
4.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5.用普通話朗讀課文二、三遍,要求讀音正確、流利。思考:
a、《蟬》一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請找出來,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b、《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發(fā)了哪些聯(lián)想?
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笔侨牡奈难?。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原因,也是由蟬引發(fā)的關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廠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b.作者想到了貝殼里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一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卻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貝殼。并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里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
(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整體閱讀,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并且要求學生聯(lián)系文章的主旨以及問題所處的具體語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預習質疑】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下列語句的含義。
1、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2、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
3、在千年之后,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并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zhí)而又怎樣簡單的心??!”
1.我們能從蟬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2.為什么說貝殼“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寶貝”?作者看到這美麗的貝殼感悟到什么?
1、《蟬》一文里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請找出來,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2、《貝殼》一文中,作者先對貝殼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發(fā)了哪些聯(lián)想?
【拓展延伸】
1、探究質疑:對比閱讀兩篇短文,說說它們的異同點。
2、收集一些有關小思和席慕蓉的詩文,自己去欣賞和品評。
板書設計:
蟬聒噪、瘦弱————延續(xù)生命
抑————揚哲理:…………
貝殼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細
【課后反思】
七年級語文短文兩篇貝殼教案
貝殼
教學目標:
1、揣摩作者借一枚貝殼領悟且闡釋的對生命和人生的深刻體驗,擇取積極求實的人生態(tài)度和敬業(yè)求新的精神;
2、聯(lián)系語境和結合托物釋理散文的特點,明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3、熟讀課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樣借“貝”言“理”的。
教學重難點:
懂得作者是怎樣借“貝”言“理”的。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指名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一絲不茍(gǒu) 把(bǎ)玩 固執(zhí)(zhí)
二、新授:
㈠示標:
1、自由朗讀課文
2、研討下列問題
A、貝殼的特點是什么?
B、古人用貝殼做錢幣的原因?
C、作者倡導的人生態(tài)度是什么?
D、第5節(jié)中作者感受、慨嘆是針對什么而發(fā)的?
E、研討“思考和練習”第二、三題
F、第5節(jié)這句話的實際意義是什么?
㈡師生共同研討:
1、第2節(jié)中作者筆下所描寫的貝殼的特點是:精致、可愛、珍貴
2、古人“用貝殼來做錢幣”的原因是:它是堅硬、精致、小巧的藝術品。
3、第5小節(jié)作者這一感受、慨嘆是針對這些而發(fā)的:是對貝殼制作的精致和貝殼里的生命的短暫而發(fā)的。
4、第5節(jié)這句話的實際意義是:人的生命更長、天地更廣,應該把事情做得更好。
5、作者倡導的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求實,執(zhí)著進取,精益求精。
6、“思考和練習”第二、三題答案見教參
三、測標:
1、作者筆下貝殼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用“貝殼作錢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課文第5小節(jié)的實際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倡導的人生態(tài)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結課文、寫作特點
詳見課參P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