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1-09《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反思。
初探小說教學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反思
我們是怎樣教小說的?
通常是這樣的路子:作家介紹,背景介紹,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主題、藝術特點的分析等等。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別理科夫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他因循守舊,害怕新生事物,就把自己的思想極力掩藏起來。這是一個多么可笑的人物,但又是那么的可悲。然而,掩卷沉思:我們又何嘗不是裝在“套子”里的人呢?雖說現在提倡素質教育,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并且我們也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課堂上讓學生多參與,鼓勵他們去主動地發(fā)現和積極地探究,教師點撥引導,結果呢,差不多還是被那些“我們教師想要講給學生的東西”給“套”著??雌饋砗孟袷歉鎰e了“填鴨式”教學,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終于學會了主動學習,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被激發(fā)和培養(yǎng)出來了。其實,這是換了一種較為隱蔽的方式來灌輸和填鴨,可能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危害更大。如果上面說的那些東西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的話,還不如直接告訴學生算了,甚至直接印發(fā)給學生也未嘗不可,何必煞費苦心拐彎抹角地把它們放進學生嘴里然后誘騙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呢?這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就是自欺欺人。
那么,小說究竟應該怎么教呢?如果我們把教參上的那些本來可以藏藏掩掩后再一一道來的“家珍”棄之不顧或干脆一古腦兒倒給學生,那語文教師還有什么正經事兒可做呢?
文學是人學。小說是寫人的,寫人的命運遭際,寫人的心理情感,寫人的生存狀態(tài)。我們在小說教學中可能存在著誤區(qū),那就是小說里所寫的人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方,做著特定的事情,有著特定的性格和命運的特定的人,加上了這么多“特定”以后,這個人跟我們也就沒有什么關系了。這是長期以來我們對“時代背景”和“人物個性”的簡單化、庸俗化的理解。我認為任何人的性格和命運都是所有人的性格和命運,只不過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讓這種性格和命運凸現出來而已。他們雖然有著各自的經歷、情感,可并不是跟今天的我們和今天的生活毫無關系。所以我們在別里科夫身上、祥林嫂身上應該看到自己!教學這一單元,我們講19世紀末的俄國,講20世紀初的中國,講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祥林嫂、翠翠、別里科夫的命運。我們或鄙視或同情或嘆息或憤怒……讓學生明白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罪惡,從而體會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但是,又不能把小說看成是歷史或政治讀物,也不能當作只是愉悅感官的消費品,而是人的精神和心靈的揭示。通過小說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剛強與孱弱,從而能夠追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一切癥結的所在,弄明白人類應該或只配得到什么樣的命運,由此產生一種悲憫的情懷——這種感情應該也指向自己和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
我們雖然已經擺脫了封建枷鎖和專制暴政,但是現代人在社會管理更為嚴密的官僚制度中,在以利潤驅動的金錢世界中,在消費時潮挾裹的欲望放縱中,在高速發(fā)展的科技反馭人身的威脅中,不要以為我們比祥林嫂幸運多少,比別里科夫高明多少。人性中的虛浮、懦弱、迷信和懶惰還沒有也不可能徹底根除,我們要保持必要的警惕,經常反思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不斷與墮落作斗爭,努力提升我們的靈魂。我們應當互相信托,互相親愛,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寬容。否則,人類就真的不配有更好的命運。好的小說以對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們應該怎樣生活,這就是小說的價值,也是小說教學的真正目的所在。Jab88.coM
語文就是生活,這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而生活就是交流;文學則是生活真實的反映:這就是語文和生活的關系。我們不能搞得語文是語文,生活是生活,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小說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生活的實質,拋棄各種無聊和偏見,自由地、真實地、有尊嚴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語文教學應該教人為什么生活和如何生活,這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狹小、虛偽的圈子里”,否則,我們比別里科夫也好不了多少。
相關閱讀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實錄
裝在套子中的人實錄
上課一開始,我對學生們說:“我們昨天學習了《祝福》,讀到了魯迅對專制社會的控訴這里的專制不是用刀子上的殺人,而是用禮教殺人,甚至讓人自己殺自己真正高明的專制統(tǒng)治者不是明目張膽的抓人殺人,最高明的是麻醉你的靈魂,讓你真心誠意地覺得自己有罪,祥林嫂就是這樣,她不但被周圍的人殺了,她自己也在精神上把自己給殺了因此,最厲害最可怕的是對統(tǒng)治者對老百姓靈魂的控制像這樣情況古今中外都有今天我們要學的《裝在套子中的人》也反映的是這種情況作者是俄國的契訶夫,你們以前還學過他那些作品?
學生們說:“《變色龍》!”“《凡卡》!”
我說:“是的,你們初中學過他的《變色龍》看到變色龍我就想到今天某種人,在當官的那兒是一副面孔,在民工那里又是另一副面孔契訶夫,歐亨利,莫泊桑,都被稱為短篇小說之王除了同學們提到的《變色龍》和《凡卡》你們課余還讀過他那些小說呢?”
學生在思索回憶
我提示道:“還有一篇小說,不知同學們讀過沒有?也是比較有名的,《一個小公務員之死》誰看過?”
裴丹舉手了我說:“好,你給大家說說”
裴丹說:“一個小公務員,在看戲時打了一個噴,結果打到將軍身上,他就不斷地道歉,將軍很生氣,說我不生氣了,你怎么老纏著我?后來這個小公務員非常郁悶,最后死了”
我說:“這篇小說表現了一個小人物的卑微,面對權勢的卑微這種人其實現在有還有一個小說我不知道讀過沒有,叫《渴睡》,寫的是一個小保姆,大概十歲左右,她受雇于一個主人家里看孩子因為她工作量太重了,晚上根本沒有時間睡覺,她就想睡但不行,她帶的孩子要睡整個小說很簡單,就是不斷地寫小保姆的疲倦,寫她渴望睡覺,但不能睡最后她忽然想我為什么不能睡呢?哦,原來是因為那個嬰兒不斷的哭鬧她最后想怎么才能睡呢,很簡單,把她弄死就行了,結果她果真把那嬰兒掐死了結尾就是寫她非常滿足的睡著了讀者讀到最后,會同情這個‘殺人犯’,反過來回對這家的主人產生憤慨契訶夫的小說有一個特點,都寫小人物,通過寫小人物的性格命運反映社會的真實和時代的特點昨天我讓大家在課前自己讀了一遍這篇小說我個人覺得是不難理解的還是老規(guī)矩,先請同學們還是自己談一談自己的想法我上《祝?!废聛砗蟠蠹艺f李老師講得好,我說那首先是因為同學們參與的好,是你們思考研討的好,你們的發(fā)言好這堂課我也希望大家保持這種研討精神你們在第一遍看課文時,在文中做了些什么勾畫?為什么要做這些勾畫?你們的第一印象或第一感受是什么?度這篇課文想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等等等等,都可以談我對你們的發(fā)言,沒有做任何限制,只要你想到的,都可以說好了,我不說了,你們自己思考,然后發(fā)言如果你們不說我再提出問題,讓大家討論不過,最好還是你們先說”
教室里很寧靜,學生都在閱讀和思考似乎氣氛有些沉悶,但我不著急,因為應該給學生一個咀嚼思考的時間教師應該一種耐心,這實際上是一種期待
第一個發(fā)言的是付銳:“我覺得這篇文章寫了一個奇怪的人……”
我打斷了他的發(fā)言:“對不起,請你說準確一些,這個奇怪的人叫什么名字?”
付銳說:“叫別里科夫他是一個校長”
“嗯?”我很驚異,“別里科夫是校長嗎?”
學生們糾正道:“是叫希臘文的教師”
付銳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接著說:“作者對他的刻劃非常細膩,比如說收到漫畫后他說:‘天下竟然有這樣歹的人!’這是語言描寫還有‘他的嘴唇發(fā)抖了’,這是外貌描寫另外,心理描寫也非常好”
我說:“心理描寫?有嗎?能不能舉一個例子?”
付銳一下子說出不來,但他迅速翻開課文尋找
我對同學們說:“大家?guī)退艺?,看有沒有心理描寫”
付銳說:“有的心理描寫是通過他的語言來體現的”
我肯定他的分析:“對,更多的是通過外部語言來表現他的內心世界的”
付銳說:“也有直接的心理描寫比如,‘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許我的眼睛騙了我?難道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tǒng)嗎?’這是一個被另外一種禮教束縛的人的形象”
對,非常好這個人可以說是一個封閉的保守的人的形象,但作者不是簡單地對它作一個結論式的交代,而是通過具體的描寫來表現”
我的話音剛落,黃泳發(fā)言說:“雖然頭腦里都有一些束縛,但我覺得別里科夫不像祥林嫂那樣引人同情,反倒覺得討厭雖然你覺得別人說話的方式不對,你也應該覺尊重別人,而不應該妨礙別人”
我說:“是的,祥林嫂并沒有妨礙其他人,可別里科夫卻妨礙了其他人的生活”
李文思舉手了:“我覺得這個人物形象與魯迅筆下的人有相通的地方”
我非常高興學生能夠這樣比較分析,我追問道:“是嗎?相通的地方在哪里?”
李文思回答:“都受到某種束縛,是被束縛的人”
我說:“對說得很好!”
李文思繼續(xù)說:“不但是受到外在的禁錮,而且他自己在內心里越來越禁錮自己”
楊曉梅舉手站了起來:“我覺得這個人膽小,就是什么事也不敢做”
我說:“楊曉梅實際上分析了這個人物,給了他一個評價,膽小你給一個理由,說話可要有依據”我不愿學生抽象地分析,希望把他們引導課文上去,貼著課文閱讀思考
楊曉梅說:“他有許多封建思想,自己不敢做許多事,別人做他也要勸阻,他自己不敢,還要束縛別人的行為,他雖然是對別人好,但別人覺得他很討厭”
我略作糾正:“與其說他受封建思想的束縛,不如說他受專制思想的禁錮”
針對楊曉梅的觀點,蘇暢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覺得別里科夫還是是比較好的”
這倒讓我和同學們很意外,我便問他:“你的理由?”
“我說他比較好,是因為他雖然惹人嫌,他的一些要求有些過分,但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他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至少不虛偽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他并不壞”
我說:“嗯,你說得有一定道理他所信奉的都是真誠的,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也做到這比起有的人表里不如一,表現上仁義禮智,骨子里男盜女娼,確實還是要好一些”
王楠楠卻反駁道:“不對,我倒覺得他虛偽,他越說自己‘我的舉動素來在各方面都稱得上是正人君子’,越顯得虛偽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他把所有的東西都裝在袋子里,把自己掩蓋起來”
我說:“哦,你不同意他是正人君子?現在一提這個詞好像都是反義詞,但書上找不到他不是正人君子的例子??!”
鐘雪飛說:“他喜歡提意見幫助別人,但他所提意見的目的是防止別人出亂子,是以自己內心的想法為標準,雖然他還是在幫助別人”
我說:“你的意思是說,他動機是好的,只是說話的內容有問題是好心,但說出來的話是不對這有點像《祝?!防锏哪膫€人?”
學生們一下子反應過來,紛紛說:“柳媽!”
“對,他似乎和柳媽有點類似,”我說,“但這兩個人又有點不同柳媽是為了祥林嫂好,而別里科夫是為了維護社會里他認為正常的秩序是不是?”
學生們點頭
但我剛說完這句話,就意識到這是我的一個敗筆:所謂“別里科夫是為了維護社會里他認為正常的秩序”這個結論,不應該有我這么直接地說出來,而應該給學生一些鋪墊,讓他們自己分析說出自己的想法
我正在心里暗暗惋惜,學生卻還在繼續(xù)討論黃詠舉手發(fā)言說:“我覺得他活得很悲慘,他自己把自己套起來,比如談戀愛,寧愿放棄愛情,也要維護所謂的禮教我覺得他是被氣死的”
黃泳提到“套子”,我接過她的話說:“大家想想,‘套子’主要指什么?表面上指什么?”
學生們小聲議論,有的說是穿著,有的說是思想我概括道:“實際上套子有兩種,一種是實際上他的穿著打扮你們教材里的插圖,他穿的,戴的,包括他坐馬車,都要把車棚支起來如果僅僅如此,我們不過說他的生活習慣與其他人不一樣但外在的套子反映了內在的套子,思想與靈魂的套子生活在封閉當中,拒絕任何新的東西”
我看學生談得差不多了,我也想把自己的一些感悟說出來,與學聲分享:“剛才同學們說了那么多,我也想說說李老師有什么東西與大家交流?我有一個問題不理解――別里科夫就是個老師,但是大家看33頁第一段中間,“可是這個老穿著雨鞋、拿著雨傘的小人物卻把整個中學轄制了15年!光轄制中學算得了什么?’我估計剛才付銳認為他是校長是不是就是從這兒來的?”
付銳點點頭
我繼續(xù)說:“不光是中學,‘全城都受著他的轄制呢!’這兒的‘轄制’就有想不通了,他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老師,怎么可能控制整個中學和整個城市?”
這是我在備課時設計的唯一的一個問題,因為在我看來,對這個問題的剖析可以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理解得更深刻
黃詠說:“我覺得他只是套中人的一個代表,其實他身邊許多人都是這樣的所以大家都被統(tǒng)治著”
我明白黃泳的意思,她可能是要表達這樣的意思,課文說他“轄制“了其他人,意思是別里科夫所擁有的思想“轄制”了所有人但我還是表示“不懂”:“他怎么能夠轄制其他人?他憑什么能夠轄制其他人呢?或者說其他人憑什么要聽他的話?”
蘇暢說:“我覺得是因為大家說話做事,都要被他批判,所以說他轄制著別人”
我追問:“什么意思?他批判別人,別人也可以批判他啊!”
朱雅蘭翻開書說:“這里,有一段他與地理老師的對話――”
我問:“第幾頁第幾段?”
“第35頁第7段,他說:‘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你……校長會聽說……然后這事又會傳到督學的耳朵里……這還會有好下場嗎?’我覺得這兒有一種威脅的感覺,每個人都怕了告密”
李文思補充說:“我覺得他這種論調讓我們喘不過氣來,別人當然害怕”
王楠楠說:“給我的感覺那些人不是怕他,而是煩他”
張黎丹說:“不,我覺得其他人并不是怕他或者煩他,因為其他人也是裝在套子里的人”
張黎丹是一個很內向很膽小的女同學,平時見到老師都要臉紅,課堂上更是從不發(fā)言今天他的發(fā)言讓我頗為特別驚喜,我說:“很特別高興張黎丹能夠主動發(fā)言,這是你一個了不起的進步!而且你說得很好,其他人也是裝在套子里的人,只不過別里科夫更為突出罷了”
張黎丹說:“是的他是比較突出的,從他的穿著等可以看出但所有的人都在套子里那就是說大家都和他一樣,只是沒有他突出”
我再次鼓勵她:“張黎丹說得有道理,大家其實都在套子里”
潘曉虹說:“第33頁第一段倒數第三排這樣寫的,‘在別里科夫這類人的影響下’,這就說明在這類人的影響下,當時社會中這些人很多,別里科夫只是一個是一個典范”
陳若依說:“我覺得別里科夫還是比祥林嫂的命運好,和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相比,祥林嫂無人關心,而別里科夫呢,這個社會里的人對他還是關心的”
我有些不解:“祥林嫂大家容不下她,別里科夫大家是不是容得下他?”
陳若依說:“這個人死了大家都還非常高興”
我真的沒有弄明白她說的意思,于是坦率地說:“說實話,我還沒有完全弄清你的意思不過我懂了你想表達的一個意思,別里科夫比祥林嫂的境遇好,社會還容得下他這是你的觀點”
汪洋說:“不對,大家希望他離開這個世界,所以我覺得大家容不下他”
為什么別里科夫會轄制大家?這是我提出的一個問題對這個問題,我看大家似乎還在朦朦朧朧地摸索,我看快下課了,于是索性坦率地亮出我的看法:“我也談談我的看法吧!為什么他能統(tǒng)治這個城市這么多年?這是耐人尋味的其實這篇小說的諷刺意義是非常明顯的就寫法而言,我認為,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與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不一樣,魯迅的祥林嫂是忠于現實的,逼真地反映了現實;而契訶夫的小說明顯是一種夸張,用夸張來表示別一種真實,本質意義上的真實說他轄制了中學十五年,說全城的人都受他轄制,這當然是夸張手法這篇小說到處都有夸張,我就不舉例了這是契訶夫小說的特點之一”
這里,我有意有這問題把學生們的認識往寫作手法上引了引但是,我提這個問題,決不僅僅是為了突出作者的夸張手法,我接著說:“但這里的夸張,表現的是一種社會現實的真實!我剛才聽同學們的討論,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了更豐富的想法,你們拓寬了我的思考別里科夫之所以被他們所轄制,為什么?大家剛才說了,這話要傳到校長,督察那兒去,書上還寫了,‘唉,只求這種事別傳到當局耳朵里去才好’,也就是說,如果老百姓的思想被統(tǒng)治者知道了,會有非常嚴重的后果一句話,大家生活在恐懼中!從這點講,別里科夫實際上是非常可憐的,和祥林嫂一樣,他同樣是令人同情的他要做的一切就是使自己能夠在專制社會活著!怎么才能夠活著呢?當然一定不能違反當局的規(guī)定因此,別里科夫不是孤立的一個特殊人物形象,而是社會的產物,是一個常態(tài)的人物形象通過他,我們看到了一個專制社會對人的精神自由的侵犯甚至剝奪這就是契訶夫的深刻之處”
說到這里,我拿出了一本書,揚起來對學生們說:“我讀這篇文章想到了一本書這本書是寒假里李老師讀的,書名叫《哈維爾文集》八十年代,有兩個捷克人在中國非常有影響,一個是昆德拉,一個是哈維爾昆德拉是一名作家,我這里不多說而哈維爾,是一個劇作家,曾當選為捷克總統(tǒng)有人把他譽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家’他說了這樣一段話,這段話有助于理解套中人他講到了一個后極權社會,所謂極權主義就是專制暴政用軍隊來維持秩序和統(tǒng)治什么叫‘后極權主義’?就是極權社會已經失去了動力,而只是依靠慣性繼續(xù)維持運動哈維爾認為,后極權社會依靠什么運行?恐懼與謊言哈維爾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蔬菜店經理貼了一個標語:‘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個經理的目的何在?你想表達什么信息?你一個賣菜的經理是真的關心全世界的無產者嗎?你有這個能力聯合全世界的無產者嗎?他說經理貼這個標語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很安全,如果不貼這個標語則會感到恐懼因此經理只能照貼不誤,否則就有麻煩,他這樣貼只是表明我絕對遵從現在的一切這就叫生活在恐懼中,而生活在恐懼中的人必然是裝在套子里的人”
最后我聯系當代現實發(fā)表了幾句看法:“別里科夫還有一個特點,特別懷舊他的懷舊是希望回到舊的制度現在有些人遇到改革開放中遇到的問題,就懷念過去的時光,否定改革開放,這也是一種裝在套子中的人時代總在前進,我們不能只生活在過去還有,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頭腦里或多或少都有套子,這些套子不一定都是別人給自己加的,很多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加的這里的套子,就是我們的定勢思維或者一些偏見同學們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思想套子?”
學生們沒有發(fā)言,但不少同學頻頻點頭
“李老師的腦子里就有不少套子,比如我有時對一些同學可能就存在偏見,用老眼光看人,等等所以我也要不斷沖破思想套子李老師小時候唱一首歌,叫《國際歌》,其中有一句歌詞,我特別欣賞:‘讓思想沖破牢籠!’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讓自己的思想沖破牢籠!”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裝在套子里的人
教學目的
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反動與黑暗。
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
教學重點
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
教學難點
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
正確認識人物形象及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點評、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查詞典完成下列詞語解釋
轄制:(管束)孤僻:(孤獨怪僻)
歹毒:(陰險狠毒)譏誚(冷言冷語嘲諷)
安然無恙:(平安,沒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濟:(給窮困的人以物質上的幫助)
三、解題和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說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是沙皇專制主義的產物。現在,別里科夫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fā)展的人的代名詞。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必須把握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19世紀末期的俄國正是農奴制度崩潰、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沙皇專制極端反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逐漸興起的時期。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tǒng)治,沙皇政府的忠實衛(wèi)道士,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tǒng)治,仇視和反對一切社會變革。作者寫這篇小說就是為了揭露和諷刺這種人丑惡的本質。
四、結構分析
明確: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是別里科夫的戀愛以及最后失敗,按照情節(jié)的發(fā)展可以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紹別里科夫的外表、生活習性和思想性格(第1-4段)。
(二)別里科夫與華連卡戀愛以及最后失?。ǖ?段至倒數第3段)。
(三)埋葬別里科夫,但生活中還有許多別里科夫(最后兩段)。
五、解析第一部分。
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點?
討論歸納:
提問1:作者用幽默諷刺的筆法刻畫別里科夫的外表,是否僅僅為了引人發(fā)笑?
明確: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丑陋的靈魂。
提問2:為什么說別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臘文也就是雨鞋雨傘呢?
明確:說他所教的古代語言是雨鞋雨傘,這是用了一個暗喻,雨鞋雨傘對他來說是與現實隔開的一個套子,他教古代語言也是把它當做一個套子,借此躲避現實。
提問3:別里科夫整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為什么又都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經風的人呢?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整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xié),(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zhàn)戰(zhàn)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fā)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tǒng)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tǒng)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六、布置作業(yè)
1.閱讀課文第二部分,并找出描寫別里科夫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的代表性語句。
2.完成思考和練習三,體會諷刺手法的特點與效果。
裝在套子里的人(二)
教學目的
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tǒng)治的反動與黑暗。
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
教學重點
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
教學難點
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
正確認識人物形象及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點評、研討
教學過程
一、講析第二部分。
思考:第二部分有幾個相關情節(jié)?
明確:在別里科夫戀愛過程中,有漫畫事件、騎自行車事件、當面交鋒及一命嗚呼這樣幾個相關情節(jié)。
提問1:在這些情節(jié)中,別里科夫是怎樣表現的?作者是怎樣刻畫的?
討論歸納:這一部分描寫的特點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細節(jié),用幽默諷刺的筆調刻畫出別里科夫頑固保守,誠惶誠恐,害怕新事物,反對生活中哪怕是微小變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邏輯說明了他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再如,他從樓上跌下來的時候,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tài)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點。
提問2:別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說明了什么?
討論歸納:別里科夫是在華連卡的笑聲中倒下的。因為別里科夫最擔心別人取笑他,而華連卡的笑聲,是對他迂腐落后思想的最大嘲諷,這是別里科夫從來沒遇到過的打擊,他在笑聲中結束了一切。別里科夫的死說明腐朽保守的勢力實際上不堪一擊。
提問3: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的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什么?
討論歸納:在小說中,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說敢為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履徇B科和別里科夫的沖突,展示了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斗爭,而且淋漓盡致地鞭笞和諷刺了別里科夫腐朽反動的本質。盡管別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動腐朽勢力的滅亡,但華連卡姐弟的出現,卻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二、講析最后兩段。
學生個別朗讀最后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并思考其含義。
提問1:別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應?
明確:大快人心,從心里感到自由。
提問2:可是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討論歸納: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推翻,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啟迪人們,沙皇專制統(tǒng)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鏟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tǒng)治。
三、討論課文中諷刺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
歸納:諷刺是用漫畫或嘲諷的語言描繪刻畫對象,以達到否定和貶斥的效果。課文中的諷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夸張的語言和漫畫式的勾勒,如大熱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暖和的棉大衣,從樓上摔下卻安然無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謬的生活邏輯。如別里科夫將教師騎自行車與學生用腦袋走路聯系起來,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變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對比,如別里科夫轄制著全城,人們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反過來他自己又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能入睡。這些描繪和刻畫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別里科夫腐朽丑惡的靈魂。同學們讀這類文章,笑過以后要將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認真進行思考,才會有所悟,有所得。
除了諷刺以外,作者還用了一些傳神的細節(jié)來表現人物,
四、小結
五、布置作業(yè)
用幽默諷刺的手法描寫生活中的一個人物,或選一幅較幽默的漫畫讓同學們寫一段話,練習幽默諷刺的手法。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容。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學習目標1、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
2、會分析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
學習重點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
學習難點會分析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jié)描寫的運用。
學習課時一課時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知識鏈接
一、小說分類:
就流派來分,有現實主義小說、浪漫主義小說、表現主義小說、存在主義小說、新新聞主義小說、“垮掉的一代”小說等等。
就表現的方法分,有敘述體小說、散文體小說、詩體小說、生活意識流小說、紀實體小說等等。
就題材分,有兒童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歷史小說、神話小說、言情小說、科幻小說等等。
就雅俗分,有通俗小說、嚴肅小說等。
就篇幅長短分,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又稱微型小說)四大類。
二、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是19世紀末俄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巨匠和劇作家,以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他們和馬克吐溫一起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和剝削,諷刺庸俗腐朽的市儈習氣,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短篇小說有《變色龍》《小公務員之死》《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篇小說有《第六病室》,戲劇有《櫻桃園》《萬尼亞舅舅》《海鷗》。
三、寫作背景:
契訶夫的這篇小說發(fā)表于1898年,它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反映了19世紀末期俄國的社會生活。19世紀末期,在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tǒng)治,瘋狂鎮(zhèn)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wèi)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tǒng)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
小說里的別里科夫正反映了這些人的靈魂。
預習檢測
1.字音。
暖和()膽怯()憎惡()降服()
轄制()撮合()慫恿()歹毒()
譏誚()讒言()滑稽()安然無恙()
2.字形。
(1)eqblc{rc(avs4alco1(消 ,銷 ))(2)eqblc{rc(avs4alco1(砭 ,貶 ))(3)eqblc{rc(avs4alco1(籍 ,藉 )) (4)eqblc{rc(avs4alco1(疊 ,迭 ))
3、下列句子與人物a.外貌描寫;b.心理描寫;c.語言描寫;d.動作描寫;e.環(huán)境描寫對應正確的選項是()
①他的臥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掛著帳子。
②他總是把雨傘裝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個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連那削鉛筆的小刀也是裝在一個小套子里的。
③他總是心慌得很,一個勁地說: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④“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維奇。”
A.①e②a③c④cB.①e②d③b④c
C.①e②a③b④cD.①d②b③c④c
學習內容
一、整體感知:
序幕
開端
發(fā)展
高潮
結局
尾聲
二、合作探究:
1、別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為什么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么,他的這些“套子”套住的難道只有他自己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從別里科夫的“戀愛”動機來看,他與華連卡是否有真正的“愛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別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說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別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應?可是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探究:
諷刺藝術是文學的一種表現手法。用諷刺和嘲諷的筆法描寫敵對的和落后的事物,有時用夸張的手法加以暴露,已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一般采用對比、語言、動作及漫畫的方式來寫。請結合本文談談諷刺手法的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習小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達標檢測
1、小說安排別里科夫與華連卡婚事失敗的情節(jié)的作用是()
A.表明別里科夫與華連卡兩個人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
B.揭露別里科夫思想的腐朽和反動。
C.說明別里科夫這樣的人永遠找不到對象。
D.諷刺別里科夫愚蠢的神經質和變態(tài)心理。
2、對下列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概括說明有誤的一項是()
A.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概括:夸張的手法,反映了別里科夫極端保守的性格特征。
B.他的臥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掛著帳子。概括:通過環(huán)境描寫形象地揭示了別里科夫的陰暗心理和極端保守的性格特點。
C.當然,行是行的,這固然很好,可是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概括:別里科夫的膽怯心虛、害怕新事物的特征,在他套子式的論調中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D.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guī)、不合規(guī)矩的事,雖然看來跟他毫不相干,卻惹得他悶悶不樂。概括:他希望周圍人按法規(guī)辦事,不能違背法令,可見他的思想很受歡迎,人們都不敢違抗。
3、小說描寫柯瓦連科姐弟的一推一笑,別里科夫的一滾一死,這樣描寫的作用是()
A.表現華連卡的爽朗活潑,柯瓦連科的正直、勇敢。
B.表現套中人的實質虛弱、腐朽,預示新生事物必然戰(zhàn)勝腐朽勢力。
C.諷刺別里科夫的可笑滑稽,表現他外強中干,不堪一擊。
D.預示柯瓦連科姐弟所代表的進步思想新生勢力的強大。
4、課文末尾指出:“一個禮拜還沒有過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跟先前一樣郁悶、無聊、亂糟糟了”,“局面并沒有好一點”,“這種裝在套子里的人,卻還有許多,將來也還不知道有多少呢!”這樣寫的深刻含義是()
A.別里科夫是令人討厭的人,生活中現在和將來都會遇到這樣的人。
B.一個別里科夫死了,還會有許多別里科夫存在,預示社會的黑暗腐朽現象還將繼續(xù)存在。
C.別里科夫的存在和出現不是孤立的個別現象,而是一定社會的產物,只要舊社會存在,就會有它的支持者、維護者。
D.號召人們?yōu)楂@得自由,與舊社會及其支持者、維護者作徹底斗爭。
延伸閱讀(二選一)
1、讀下面一篇小說,回答1—5題。
柔弱的人
契訶夫
前幾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師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請到我的辦公室。需要結算一下工錢。
我對她說:“請坐,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讓我們算算工錢吧。您也許要錢用,你太拘泥于禮節(jié),自己是不肯開口的……呶……我們和你講妥,每月三十盧布……”
“四十盧布……”
“不,三十……我這里有記載,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師的工資的……呶,您呆了兩個月……”
“兩月另五天……”
“整兩月……我這里是這樣記的,這就是說,應付您六十盧布……扣除九個星期日……實際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學習的,只不過游玩……還有三個節(jié)日……”
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驟然漲紅了臉,牽動著衣襟,但一語不發(fā)……
“三個節(jié)日一并扣除,應扣十二盧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沒學習……您只和瓦里雅一人學習……您牙疼三天,我內人準你午飯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還?!拧氖槐R布。對吧?”
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左眼發(fā)紅,并且眼眶濕潤,下巴顫抖。她神經質地咳嗽起來擤了擤鼻涕,但——一語不發(fā)!
“新年底,您打碎了一個帶底碟的配套茶杯??鄢齼杀R布……按理茶杯的價錢還要高,它是傳家之寶……上帝保佑您,我們的財產到處丟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樹撕破禮服……扣除十盧布……女仆盜走了瓦里雅皮鞋一雙,也是出于您的玩忽職守,您應對一切負責,您是拿工資的嘛,所以,也就是說,再扣除五盧布……一月九日您從我這里支取了九盧布……”
“我沒支過!”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囁嚅著。
“可我這里有記載!”
“呶……那就算這樣,也行?!?br> “四十一減二十七凈得十四?!?br> 兩眼充滿淚水,長而修美的小鼻子滲著汗珠,令人憐憫的小姑娘??!
她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有一次我只從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盧布……再沒有支取過……”
“是嗎?這么說,我這里漏記了!從十四盧布里再扣除……吶,這是您的錢,最可愛的姑娘!三盧布……三盧布……又三盧布……一盧布再加一盧布……請收下吧!”
我把十一盧布遞給她……她接過去。喃喃地說:
“merci(法語:謝謝)?!?br> 我一躍而起,開始在屋內踱來踱去。憎惡使我不安起來。
“為什么‘謝謝’?”我問。
“為了給錢……”、
“可是我洗劫了您,鬼曉得,這是搶劫!實際上我偷了您的錢!為什么還說‘謝謝’!”
“在別處,根本一文不給?!?br> “不給?無怪啦!我和您開個玩笑,對您的教訓是太殘酷了……我要把您應得的八十盧布如數付給您!吶,事先已給您裝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這樣怏怏不快呢?為什么不抗議?為什么沉默不語?難道生在這個世界口笨嘴拙行嗎?難道可以這樣軟弱嗎?”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卻從她臉上的神態(tài)看出了答案,這就是“可以”。
我請她對我的殘酷教訓給予寬恕,跟著把使她大為驚疑的八十盧布遞給了她,她羞羞地過了一下數就走出去了……
我看著她的背影,悟想到:
“在這個世界上做個有權勢的強者,原來如此輕而易舉!”
(1)文中有兩處提到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一語不發(fā)”,這兩處的意思是否一樣?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為什么要說“謝謝”,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A.是反語,對“我”的“搶劫”行為進行諷刺。
B.是真心話,對“我”能付給她報酬表示感謝。
C.是應酬話,是家庭教師對主人行為的應付。
D.是客氣話,表現出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的風度修養(yǎng)。
(3)文中“我卻從她臉上的神態(tài)看出了答案”,這“答案”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請她對我的殘酷教訓給予寬恕”中的“殘酷教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兩項是()
A.文中以“柔弱的人”為題,即有對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性格的同情,又有一定的諷刺。
B.文中“我”的做法的目的是和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開玩笑,看她被騙后的表現。
C.文章的主題是一方面批判知識分子的軟弱無能,另一方面表達對弱小者的同情和憐憫。
D.結尾一句具有點明中心,揭示沙皇俄國社會現實的作用。
E.對尤麗婭瓦西里耶夫娜性格的表現,主要采用神態(tài)和語言描寫,突出她因多次被“搶劫”而習慣地去忍耐的軟弱性格。
2、閱讀下文,完成1—3題。
一枚古金幣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一些法國老戰(zhàn)士回到了他們的故鄉(xiāng)。他們當中許多人都生活得蠻不錯,弗朗科雷勃因為中了毒氣,健康狀況不曾恢復,喪失了勞動能力,生活很貧苦。弗朗科雷勃自尊心向來很強,他從不接受別人的施舍。
每年,這些老戰(zhàn)士要舉行一次團聚。有一年,他們在朱古力格蘭汀家里聚會。格蘭汀長得胖乎乎的,錢袋總是滿滿的。席間,他興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幣,滔滔不絕地介紹起這枚古幣的年代、價值和來歷,來客們坐在長桌上一一傳著觀賞,溢美之詞不絕于耳。客人們在歡宴中開懷暢飲,談笑風生,話題從古金幣轉到別的上面去了。忽然格蘭汀記起了金幣,但是,這枚金幣不翼而飛了。
眾座嘩然。指責的指責,否認的否認,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議。大家深表贊同,只有雷勃反對。朋友們無不為之驚訝。
“你不同意抄身?”格蘭汀問道。
雷勃漲紅著臉說:“是的,我反對抄身?!?br> “你是否明白,拒絕抄身意味著什么?”金幣的主人不客氣地追問道。
“我沒有偷金幣,所以我不允許抄身?!崩撞卮?。
盡管如此,抄身照樣進行。人們一個個把袋口翻開,等著搜查。但始終不見金幣出來,于是注意力又轉移到雷勃身上。
“現在,你總不見得還堅持自己的意見了吧?”格蘭汀問道。雷勃默不作聲。主人氣呼呼地走出房間,雷勃則在眾目睽睽之下,狼狽地退了出去。
從此,雷勃的聲譽一落千丈,人們有意避開他。雷勃更窮了。不久,他妻子也離開了人間。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格蘭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縫里發(fā)現了那枚光燦燦的金幣。
真相既白,格蘭汀感到十分內疚。于是,他急忙跑到雷勃那破舊的小屋,連聲道歉。
“不過,老弟,你也太固執(zhí)了,既然金幣不在你身上,當時何必反對抄身呢?”格蘭汀嗔怪道。
雷勃那呆滯的目光停落在格蘭汀的臉上?!安唬夷菚r確實是個賊?。讉€星期來,我們全家老少實在餓壞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地裝進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讓我那可憐的妻子和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頓啊?!?br> (1)從全文看,小說第一段文字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5個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說第一段最后一句話說:“雷勃自尊心向來很強,他從不接受別人的施舍?!?br> ①作者這樣寫是否和結尾所寫相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這樣寫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說的結尾安排非常巧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雷勃是因為偷了食物而拒絕抄身的。
①對此,前文已作了伏筆,請至少指出兩處。
答:一處是______________;另一處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為什么這兩處是伏筆,請作簡要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反思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實錄及反思
《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實錄及反思
關鍵詞:1、三類人;2、恐懼;3、破毀套子。
問題:
一、《裝在套子里的人》的體裁是?--小說。
二、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三、這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人物。人物是一篇小說的靈魂?!堆b在套子里的人》寫了幾類人物?
A別里科夫;B我們(學校和城里的其它人);C新來的柯瓦連科和華連卡
四、我們首先來認識別里科夫??纯此性鯓拥奶攸c?
晴天穿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鏡,耳用棉花堵
臉藏在豎起的衣領里
有形的套子
傘、表、刀裝在套子里
坐上馬車,支起車篷
臥室像箱子,床上掛帳子
歌頌過去,歌頌從沒存在過的東西
用所教的古代語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報紙文章
無形的套子
對不合規(guī)矩的事悶悶不樂
只求不出亂子
五、別里科夫為何喜歡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用課本上的文字)?
1、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
2、使他借些躲避現實生活。
3、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房里又熱又悶,風推著關緊的門,爐子里嗡嗡地叫,廚房里傳來嘆息聲--不祥的嘆息聲……他躺在被子底下,戰(zhàn)戰(zhàn)兢兢,深怕會出什么事,深怕小賊溜進來。他通宵做惡夢……
4、我找到了《裝在套子里的人》譯文的另一版本,是這樣寫的:
他躺在被子里恐怖之極。他生怕會出什么事情,生怕阿法納西會宰了他,生怕竊賊溜進家來,這之后就通宵做著噩夢。
我們能否用一個字或詞總結別里科夫為何要躲在套子里?
――怕。
一個詞?――恐懼。
也就是說,別里科夫只所以把牢牢的自己裝在套子里是因為他生活在恐懼中。
六、和祥林嫂生活在恐懼中要躲在洞穴里不同的是,生活在恐懼中的別里科夫經常要出來活動,而且能量極大。
我們看看他和第二類人物的關系。
七、我們是怎樣的人?――我們這些教師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過屠格涅夫和謝德林的陶冶……
但是我們這些人卻都受著別里科夫的'轄制',這太不可思議了!這是為什么?
學生此處會有多種答案:
1、別里科夫是沙皇的什么什么,但很明顯的文本中缺少相關的證據。
2、別里科夫會去告官等等。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我們的角度看呢?
埋葬別里科夫那樣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們從墓園回去的時候,露出憂郁和謙虛的臉相;誰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他們快樂的時候不敢笑,不快樂的時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時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時候不敢不哭……
――聶紺弩《我若為王》
看到這里,我想起了《祝?!分械囊欢挝淖郑?/p>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直到四叔上香的時候,教她走開,她才走開。這一回她的變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連精神也更不濟了。而且很膽怯,不獨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見人,雖是自己的主人,也總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則呆坐著,直是一個木偶人。
這是一群奴才、奴隸,一群被奴化了的人,一群奴性十足的人!一群因恐懼而躲在洞穴里缺少攻擊性的套中人。
因為我們也生活在恐懼中。雖然我們覺醒了,但依然還是缺少反抗的勇氣。
八、我們再從問題的最根本處來思考,到底是不是別里科夫轄制了我們?
文章最后一段?
我們高高興興地從墓園回家。可是一個禮拜還沒有過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跟先前一樣郁悶、無聊、亂糟糟了。局面并沒有好一點。
為什么會是這樣?因為一個別里科夫倒下了,會有千萬個別里科夫站立起來?;蛘邠Q句話說,這個社會就是由千萬個別里科夫組成,由千千萬萬個套子組成,整個社會就是巨大的套子。
九、那么我們如何才能享受真正的生活,真正的自由呢?
我想起了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里的一段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十、最后還有一類人沒有講??峦哌B科和華連卡
課文中是如何描述他們的?――新的,派來的。
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沙丁魚生性懶惰,返航的路途又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而且很生猛。直到他死后,人們打開他的魚槽,發(fā)現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
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后,由于環(huán)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fā)現這一'異已分子'后,也會變得緊張,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契訶夫和魯迅都沒有單純的把眼光緊盯在個人的遭遇、命運上,而是更多的關注他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思索民族、國家的未來和命運。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現狀,毀壞這鐵屋,撕破這套子,或許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沉醉起來,共同努力,共同反抗。
9-21
21:49
《裝在套子里的人》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戀愛事件。
我們上節(jié)課有一個問題沒有講――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戀愛事件。
給同學們三五分鐘的時間,自己細讀這些文字,看看有哪些不理解不明白的問題?
就在這個時間里,我穿插一些話語鼓勵他們。
一、我們閱讀文本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讀出問題”。發(fā)現文本中你所不理解的地方,而這些問題往往是撬起整個文本的杠桿。
二、愛因斯坦曾說過,發(fā)現問題等于解決問題的一大半。另有俗語說,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等待之后,“讀出問題”的學生不舉手自己站起來表達自己的思考,問題果然精彩,列舉如下:
一、關于結婚。
1、別里科夫是否愛華連卡,如果不愛,為何要結婚?
2、校長太太為何要盡力的撮合他們的婚事?
3、華連卡為何會喜歡別里科夫?
二、關于漫畫事件?
1、對于漫畫事件,別里科夫為何非常氣憤?
2、既然全城人都受他的轄制,為何還有人敢給他在他頭上“動土”?
三、自行車事件。
看到華連卡騎自行車,別里科夫為何在第二天就心神不定,甚而病了?
四、談話事件。
1、為何別里科夫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
2、為何華連卡的笑聲結束了預想中的婚事,結束了別里科夫的人間生活?她的笑聲為何具有如此大的殺傷力?
其實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反映出學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恰恰是理解文本的鑰匙。課堂中最重要的是充分調動全體同學的智慧和積極性,讓其它同學來回答問題,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予以補充和引導,把討論引向深入。
一、事關撮合。
一學生說,校長太太之所以撮合別里科夫,是因為想借華連卡來改變別里科夫的生活,讓他走出封閉的“套子”,從而不再轄制他們。
這時我補充到,其實不止是校長太太努力撮合,課文中提到“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們――開始向別里科夫游說”,她們之所以如此做還是出于自私的目的,想讓自己的生活擺脫轄制。
接著我就此提出問題:我們不妨做個假設,如果別里科夫和華連卡戀愛成功,結婚了,你認為他們誰會改變誰?
“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里面打開的改變之門”,改變只能是別里科夫自己從內心改變,并不是借助外力改變。因此華連卡改變不了別里科夫。
而且大多數學生的意見都是華連卡的力量不夠。
這時我補充到,結果有兩個方面,一是華連卡使別里科夫走出套子;二是別里科夫使華連卡成為另一裝在套子里的人??梢詮谋^和樂觀兩方面來分別對待。
二事關愛情。
可以肯定的別里科夫并不愛華連卡。那么為何要結婚呢,我引導學生充分關注文本。從關鍵字詞入手。
1、慫恿。在戀愛方面,特別是在婚姻方面,慫恿總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慫恿――鼓動別人做某事。
2、游說。
3、應當結婚。這里的應當很明顯是說按照世俗的標準,而非出于愛而產生的自然想要結婚的念頭。
而且根據未刪節(jié)的原文來看,他們結婚的原因只是因為兩個人都年紀大了。用我們的話說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三事關笑聲。
為何別里科夫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意碰到華連卡?這是違背生活常理的。
發(fā)現文本。很多時候,課本上的文字我們一掃而過,最重要的信息并未進入我們的視野,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對某一段文字的重點剖析首先源于對此文字的重新“發(fā)現”――是的,這個詞、句子、這段話本來就存在,但我們卻沒有對它表示足夠的關注、重視。
似乎答案就在下面的文字中:
這在別里科夫卻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是啊,這樣一來,全城的人都會知道這件事,還會傳到校長耳朵里去,還會傳到督學耳朵里去。哎呀,不定會鬧出什么亂子!說不定又會有一張漫畫,到頭來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1、華連卡和另外兩位女士看到了滾下樓下的別里科夫,那么這件事將會被傳揚出去――全城的人都會知道這件事,還會傳到校長耳朵里去,還會傳到督學耳朵里去。哎呀,不定會鬧出什么亂子!
注意別里科夫的口頭禪――千萬別鬧了什么亂子,而現在他――最怕出亂子的人卻成為一出亂子的主角。
2、漫畫。
前一幅“戀愛中的人”事件已經讓他“臉色發(fā)青,比烏云還要陰沉?!薄白齑桨l(fā)抖”。那么此事件可能又要出現新的漫畫,關于他的“戀愛”事件肯定會滿城風雨。
四事關死亡。
雖然樓梯又高又陡,但是我們的別里科夫從樓上滾下來的時候卻安然無恙,但為何在一個月后卻死了,你認為他是因何而死?
1、郁郁而終。
2、恐懼而死。
3、被氣死。他在這里轄制別人十到十五年,從來沒有人反抗,而如今這個烏克蘭來的年輕人竟然有人反抗他,真是氣煞人也。
4、自殺。
學習一篇文章我們除了要解決一些問題,讀懂之外,還應該從文章中找出和自己、自己的生活相關聯的地方,此謂之“讀出自己”。學完此文你有哪些感想?
因為離下課的時間很近了,而且我在后面布置學生把這些感想寫在周記本上,最重要的是學校的管理一如一個完全封閉的套子,學生的生活除了強制的學習之外絲毫沒有趣味可言,郁悶、無聊、亂糟糟的恰是高中生活的最形象的寫照,所以課堂的這一部分主要是由我來講解。
我簡單的舉了幾個例子,學校的管理,班主任的要求,家長的期望都是有形或無形的套子在束縛著我們。然后選擇一學生周記本上的一段文字,與學生共同分享:
當今社會,學生的自由不復存在。除了固定的睡眠和吃飯時間,其它時間,學生都在聽眾于其他人的安排,由學校決定幾點到校、讀書、下課,由老師決定念這背那,這樣學,那樣做,由家長決定吃這喝那,穿這戴那。而由學生決定的只有服從命令。我們變成了沒有選擇權利的空殼。雖然人還活著,但自由的靈魂早已逝去。我們甚至沒有決定買什么樣的書的權利,更別提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了!
我們被訓練成寫作業(yè)的工具,念書的機器,聽話的玩具。也許是有一些人整天在校園內嬉戲,打鬧,但結果呢?一張罰單,一張鈔票走了,一串責備來了,一張哭臉走了。我們是該哀嘆?。“@這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現在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們機械地去提高模仿能力,而真正的人才遭禁錮,甚至被扼殺。社會在進步,但人的思想依然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
在一班,當我的朗誦結束時,當時就響起了掌聲。
最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讓生活自由、快樂。
一、關注文本。
整篇課文很是有些沉悶和壓抑,文章中唯一的亮色就是華連卡姐弟倆人,其中華連卡的一段話深深的觸動了我:
華連卡也騎著自行車來了。漲紅了臉,筋疲力盡,可是快活,興高采烈。
“我們先走一步!”她嚷道?!岸嗫蓯鄣奶鞖?!多可愛,可愛得要命!”
是的,生活“可愛得要命”,我們有這樣的感受嗎,我們感受過這樣“可愛的要命”的生活嗎?或許我們可以拋棄別里科夫們的套子,拋棄怯懦與中庸,把一個自由快樂的自己展現出來。
二、三句名言。
1、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國。
――富蘭克林
我們是否可以如富蘭克林一樣說,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學校,哪里就是我的班級,哪里就是我所要生活的家園。
2、如果不能成為富蘭克林,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做李敖呢?
李敖說:“這里是我的國家,我要使它自由”。我們是否可以說,這里是我的班級、我的學校、我們生活的地方,我要使它自由。
3、不經過戰(zhàn)斗的舍棄是虛偽的,不經劫難磨練的超脫是輕佻的,逃避現實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茍且,小智小慧,是我們的致命傷,這是我十五年來與日俱增的信念。而這一切都由于貝多芬的啟示。
――傅雷《貝多芬傳·譯者序》
9-2318:30
功利與對話――我教《裝在套子里的人》反思
學校對集體備課進行改革,由原來坐在一起務虛,改為每周分教研組或備課組排定一位教師上課,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評課。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三年前,曾經給當時的年級組長提過此事,并且上了第一節(jié)也是唯一的一節(jié)有關集體備課的研討課《咬文嚼字》。
前面兩位教師先上,就是平常的課,文言文,講字詞,夾帶一些課文分析。我們稱之為“常態(tài)課”或“原生態(tài)課”,但這里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常態(tài)課是否有提升的空間,我們是否有主觀的努力。一堂課,我們按照老的模式,從生字詞到時代背景然后段落……一路講下來,我們并不以之為羞,反而驕傲的宣稱自己上的是“原生態(tài)課”,應該說是這是教研的最大誤區(qū)。
前兩天看到網友云水香君的帖子說:有所教,有所不教;有所重錘敲打,有所蜻蜓點水。突然有一種豁然的感覺。大多數教師的大多數課堂都是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淺到,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力的問題。打個淺顯的比喻,挖井,我們都知道開始的時候最容易,欲往下面欲難,不止挖土難,就是往外運土也難。在一堂課40分鐘的時間里,就一個問題,挖一口能夠源源不斷出水的井都是很困難的。而想要浪費掉這40分鐘時間而挖土不止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每一個有可能出水的地方都掘上兩銑,既輕松而且出土量很高。下面的漫畫就是以我們課堂淺嘗輒止的最好說明。
有鑒于此,近兩年來,一直嘗試一種名為“關鍵詞”的深度教學方法。簡言之,就是一堂課就一兩個主問題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討,集中力量用重錘敲打。
周一是我上組內公開課,我就選擇這種方法以“三類人”(別里科夫、我們和華連卡姐弟)為突破口來剖析“套子”之意象以及如何撕破套子的問題。
后來評課時,耿宏輝老師說我的課堂有兩個特點:一是選擇一個很小的突破口,開拓較深;二是引用大量的例子。
其實小的突破口一發(fā)深度教學的開端,切入點不大,但可以深入的挖掘。而在挖掘中要想深入理解文章有時僅靠文本中的內容還遠遠不夠,這時就要借助精當的課外文字來幫助理解。
但這課堂上的很不理想。或許是學生對文本不夠熟悉,更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目的性太強,很多時候,學生的答案和教師預設的問題之間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能力和課堂氣氛調動方面的問題,這種差距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彌補。感覺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并沒有真正的展開,給人割裂開始的感覺。
今天,部分實習的教師還要聽我《裝在套子里的人》的第二課時,而我本身是準備給學生隨便說說,混上一節(jié)課的。因為有人要聽課,便認真起來,恰巧一實習教師和我探討作者借這“戀愛的故事”想要表達的主旨。于是在對話中,課便真正的備好了。
主要是通過和別里科夫相對立的華連卡姐弟來進一步表現其被套子束縛之深重。
有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別里科夫為何要結婚;二是別里科夫為何在安然無恙的情況下突然死去?
細讀文本,慢慢會發(fā)現平常所忽略的文字中隱藏著深刻的答案。
因為自己只是有一個大致的思路,一些具體的細節(jié)并未精雕細刻,于是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進來,給他們時間,讓他們提出問題,果然學生的問題非常精彩,有了這樣一個好的開始,其它同學在解答問題時同樣積極并有超常的發(fā)揮和表現。不知不覺中我和學生一起創(chuàng)造了精彩和美麗。這是開學以來上過的最幸福的一節(ji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