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精]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
教案的編寫要圍繞教育教學的目的和任務,身為教師要學會為教學內容編寫對應的教案。一篇教案要合理地組織教材。推薦一篇介紹“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的文章希望大家會喜歡,建議你收藏并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
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單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學習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本節(jié)包括“平均分”和“除法”兩部分內容。本節(jié)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讓學生掌握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而例4除法的含義,是學生學習除法的一個難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關鍵是使學生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即每份分的結果同樣多。
我從讓學生小組合作分蘋果開始,通過分東西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接著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幫小熊貓平均分竹筍的具體情境,課上通過請學生演示幫小熊分竹筍的過程從而引出除法,使學生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再讓讓學生認識了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整節(jié)課以平均分物的事例設計“除法”內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除法。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fā),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和氛圍,充分運用示范演示、學生實際操作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教學時在知識點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通過讓學生分東西,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揮。在課堂上注重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實現三為目標,立足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
1、有部分學生對除法的含義理解不到位,沒有讓學生說出每一個數在算式中所表示的含義?
2、練習題的設計較單一,應設計多樣化的練習,練習題應有梯度。
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2
1、從“三味書屋”走向“百草園”。
傳統(tǒng)的概念教學過分地注重了以聽講、記憶、模仿為主的接受性學習,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畢恭畢敬地聽講,雖然也能較快地掌握知識,但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卻是不利的,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在課堂中缺少自己的思考空間,缺少自己的活動時間,缺少機會展現自己的獨特思維,也就無法從內心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便會不斷消蝕,這與我們“以人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是相違背的。
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紙牌中,學生在動手操作后提出了數十種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圓點圖時,有的學生把12個圓點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學生把10個圓點平均分成了2份、5份……;請他們用上“平均分”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爭著搶著要上來表現。課堂成了充滿體驗和樂趣的百草園,也許這樣的課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課堂常規(guī),但我卻收獲了孩子們放飛思維的驚喜。
2、教師該何時介入學生的學習?
《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誤區(qū):過份地注重了學生的主動發(fā)揮,任何知識都千方百計地引導,一定要讓知識從學生的口中說出來。如第一次我教學這一課時,在引出÷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大家能不能創(chuàng)造一個符號表示平均分呢?學生由于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基本上是用“猜”的,他們說出了、+等各種符號,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后才有一位同學終于猜出了是“÷”,整個過程花了3分鐘左右。課后我進行了思考:這樣的創(chuàng)造是真的創(chuàng)造嗎?歸根到底,這個知識還是教師“擠牙膏”似地從學生地方擠出來的,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也并不見得學生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的喜悅?;谶@樣的考慮,我對這一部分教學又進行嘗試:同學們,平均分在我們數學上還可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板書÷)這個符號你認識嗎?(學生紛紛說是除號),再請他們觀察除號有什么特點。與第一次的教學相比,這一次直截了當地出現÷,不僅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而且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加深了對除號的認識,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對比教學,我對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角色的定位中教師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索性固然要突出,但必要的時侯,教師也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適時地介入學生的學習。這也需要我們站在課改的潮流中常常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實踐,唯有如此,才能使課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真實。
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3
1、從“三味書屋”走向“百草園”。
傳統(tǒng)的概念教學過分地注重了以聽講、記憶、模仿為主的接受性學習,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畢恭畢敬地聽講,雖然也能較快地掌握知識,但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卻是不利的,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在課堂中缺少自己的思考空間,缺少自己的活動時間,缺少機會展現自己的獨特思維,也就無法從內心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便會不斷消蝕,這與我們“以人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是相違背的。
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紙牌中,學生在動手操作后提出了數十種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圓點圖時,有的學生把12個圓點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學生把10個圓點平均分成了2份、5份……;請他們用上“平均分”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爭著搶著要上來表現。課堂成了充滿體驗和樂趣的百草園,也許這樣的課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課堂常規(guī),但我卻收獲了孩子們放飛思維的驚喜。
2、教師該何時介入學生的學習?
《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誤區(qū):過份地注重了學生的主動發(fā)揮,任何知識都千方百計地引導,一定要讓知識從學生的口中說出來。如第一次我教學這一課時,在引出÷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大家能不能創(chuàng)造一個符號表示平均分呢?學生由于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基本上是用“猜”的,他們說出了、+等各種符號,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后才有一位同學終于猜出了是“÷”,整個過程花了3分鐘左右。課后我進行了思考:這樣的創(chuàng)造是真的創(chuàng)造嗎?歸根到底,這個知識還是教師“擠牙膏”似地從學生地方擠出來的,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也并不見得學生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的喜悅?;谶@樣的考慮,我對這一部分教學又進行嘗試:同學們,平均分在我們數學上還可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板書÷)這個符號你認識嗎?(學生紛紛說是除號),再請他們觀察除號有什么特點。與第一次的教學相比,這一次直截了當地出現÷,不僅節(jié)約了教學時間,而且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加深了對除號的認識,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對比教學,我對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角色的定位中教師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索性固然要突出,但必要的時侯,教師也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適時地介入學生的學習。這也需要我們站在課改的潮流中常常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實踐,唯有如此,才能使課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真實。
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4
除法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本課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是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最后一課時,教學目標是: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在教學時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1)分一分,說一說,引入除法算式。
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幫助小熊貓分竹子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小棒擺一擺,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話給同桌說一說,怎么分的,然后問學生向這種平均分的問題能不能直接用一種方法來計算呢?之后,板書課題“除法”。
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了規(guī)律,理解了除法的含義,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給大家。同時也了解了學習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與寫法。
在平均分后,啟發(fā)學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紹除號,交給學生除號的寫法要求:先寫中間的橫線,再在上下面各畫一點,兩點要圓并且對齊。之后讓大家共同舉手來寫一寫,這樣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的書寫。然后啟發(fā)學生說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并把算式讀出來。
學生在根據例5獨立寫除法算式的過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了對除法的認識。
(3)、聯系生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自己的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除法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吧!快動腦筋想一想,看誰能先舉出例子來?我要求學生動腦筋思考,并舉出例子,讓自己的同桌來解決問題。課堂中,我發(fā)現多數學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適時點撥,讓學生們比較這幾天所學的除法問題和它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明白“平均分”的問題就是用除法計算的問題。這時不少學生舉起了手,我讓幾個學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學生都明白了,也紛紛舉手。然后,學生們同桌合作,舉出了不少問題,并耐心的解決了它。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有助于幫助學生從身邊去發(fā)現除法問題,不僅讓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了除法,也培養(yǎng)了學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更激起了學生學習除法的興趣。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完成的還不錯,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應該繼續(xù)努力,多鼓勵學生,多肯定學生,還學生們一片天空,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認真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5
《平均分》是“表內除法一”第一節(jié)課的內容。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平均分》又是學生學習表內除法的基礎。因此,在讓學生認識平均分,明白平均分的含義和會平均分是教學的重點。
一、動手操作感受和體驗平均分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大熊貓分竹筍的情境。讓學生說說圖意,找出相關數學信息,引入問題:10個竹筍,平均分給兩只大熊貓,每只大熊貓分幾個?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入新課。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數學活動中的操作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用學具自己動手去擺一擺、分一分。把10個竹筍平均平均分給兩只大熊貓,每只大熊貓分幾個?要求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實際分分看。學生擺完后,教師讓一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通過分,學生清楚地知道了分出來的結果,是每只大熊貓分5個。師生共同總結:像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叫“平均分”。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平均分,學生的認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也就突破了這個抽象概念的難點。
二、注重分法的多樣化。
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分桃子的設計注重從多角度讓學生通過比較來認識“平均分”的含義,“20個桃子平均分給5只猴子、你會怎么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有的是1個1個的分,有的是2個2個的分,有的是4個4個的分。然后再讓讓學生分松果,15個松果平均分給3只松鼠,你會怎么分?學生有很多種分法。學生都十分一致的進行了平均分,沒有出現不是平均分的情況。接著的練一練,在動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6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然很重要。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后,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后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1、通過認真觀察幻燈片和圖畫,要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后,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
2、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并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3、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鼓勵學生進行使用除法的活動和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強化練習。
4、運用所學的有關除法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以利以后的學習,為今后理一步學習有關除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時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系,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體會到什么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并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菜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并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為除法,建立數學模型,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fā)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數——總數,每份的個數——每份數,平均分成的份數——份數;以及總數、份數、每份數三者之間的關系,如:求總數——乘法(幾個幾相加),求份數、每份數——除法(平均分的兩種分法)。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本節(jié)課,我們在“分一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本節(jié)課教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注重了讓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每一節(jié)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以上就是《[精]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數學除法初步教學反思查看或關注本網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www.lvshijia.net/j/139305.html
數學除法初步教學反思相關推薦
更多>- ——除法的初步認識03-01
- 除法的初步認識05-24
-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900字通用01-01
- 分數初步認識數學教學反思900字精選12-18
- [精]認識鐘表教學反思模板精選04-17
- 除法的初步認識(一)05-24
-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參賽)05-24
- 小數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00字精選04-21
春雨沙沙中班教案11篇05-27
- 語文古詩教案精選8篇05-27
- 一年級上冊語文四季課件集錦(7篇)05-27
- [薦]幼兒園小班臘八節(jié)教案精選(8篇)05-27
- 小學語文教案反思通用(精選4篇)05-27
- 關于教學反思總結2000字合集02-06
- 七色光教學反思簡短5篇05-27
- 我的媽媽中班教案6篇05-27
- 小班社會快樂的元宵節(jié)教案9篇05-27
- 我的媽媽教案小班反思精選(12篇)05-27
- 四年級數學教學工作總結與反思(精選4篇)03-23
- [最新]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05-01
- 除法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模板11篇)02-21
-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900字通用01-01
- 初步認識除法的教學反思精選11篇04-12
- 除法的初步認識05-24
- 《小數除法》教學反思08-28
- 口算除法教學反思12-08
- 除法教學反思合集05-16
- 除數兩位數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2-06
- 小數除法教學反思集錦05-27
- 《小數除法》教學反思08-28
- 口算除法教學反思12-08
- 除法教學反思合集05-16
- 小數除法教學反思集錦05-27
- 小數除法教學反思簡短通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