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小學(xué)語文
發(fā)表時間:2021-08-04高一語文教案:《涉江采芙蓉》教學(xué)設(shè)計(二)。
經(jīng)驗告訴我們,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作為高中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xué)生吸收,幫助高中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xué)氛圍。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教案:《涉江采芙蓉》教學(xué)設(shè)計(二)”,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語文教案:《涉江采芙蓉》教學(xué)設(shè)計(二)
[教學(xué)目標]
1、了解關(guān)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xué)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shù)畫面。
[教學(xué)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保?/p>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xué)習(xí)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但是相愛卻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讓人扼腕嘆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秦觀發(fā)出的一種寬慰,一種無奈。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一字千金”之稱的《古詩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達了怎樣的相思?
二、文學(xué)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裕蝻@言,或反復(fù)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可謂極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xué)習(xí)“古詩”手法、風(fēng)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提示:詩歌鑒賞方法與步驟:
(一)讀順暢,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詩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為這首詩的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確:游子思鄉(xiāng)之情。
2.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相聯(lián)。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diào)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中所述:“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guān)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3.詩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這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確: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zhì)。這為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4.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shù)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cè)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xiàn)?,F(xiàn)實生活中情人節(jié)送玫瑰,母親節(jié)送康乃馨。采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沒有送出去了沒有?沒有。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xiàn)了變化。由歡欣轉(zhuǎn)為失落,
6.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zhuǎn)、合”,這兩句在結(jié)構(gòu)上是暗轉(zhuǎn)過渡,為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zhuǎn)變?yōu)橄旅娴镊鋈讳N魂作鋪墊。
7.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明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fā)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zhuǎn)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fā)展暫時作一結(jié)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fā)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其中“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都很強,可以清晰地表達出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huán)顧所見“舊鄉(xiāng)”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
9.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想愛卻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chǎn)生距離產(chǎn)生美。
10.試對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 問題探究
關(guān)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tǒng)一)
這首詩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故鄉(xiāng)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并不罕見。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xiàn)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dāng)送花草的人一轉(zhuǎn)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nèi)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边@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zhuǎn)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斑€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xiāng)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dān)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六、拓展與鞏固
對寫法(懸想的寫法)
七、作業(yè)
1、背誦詩歌。
2、類詩比較閱讀:《課時作業(yè)》
相關(guān)推薦
高一語文教案:《涉江采芙蓉》教學(xué)設(shè)計(三)
作為杰出的教學(xué)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在上課前做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xué)氛圍非常活躍,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xué)的壓力,提高教學(xué)質(zhì)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高一語文教案:《涉江采芙蓉》教學(xué)設(shè)計(三)》,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語文教案:《涉江采芙蓉》教學(xué)設(shè)計(三)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師:屈原《九歌》里說,“悲莫悲兮生別離?!?對刻骨銘心的離愁別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別離的哀音在真純的古典文學(xué)世界回響不絕。山隔水阻,風(fēng)雪塞途,游學(xué)仕宦,戰(zhàn)爭行役……一朝分別,音訊杳然。漫漫時光使分別化成了一聲聲長嘆,迢迢山水讓別離釀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顯得格外真摯動人。今天,就讓我們重回兩千年前的漢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書寫題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燈片
師:請看學(xué)習(xí)目標:
1.誦讀詩歌,品味詩歌含蓄雋永的語言。
2.品析意象,體會詩歌深沉真摯的情感。
二、學(xué)習(xí)過程
師:那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請一位同學(xué)來誦讀一下這首詩歌,讓我們初步感知這首詩歌。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生讀。
師:這位同學(xué)對字音、斷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對情感的把握稍顯不足。跟著這位同學(xué)的誦讀,我們已經(jīng)初步感知了這首詩歌,這首詩歌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生:一對男女戀人分離相互思念著對方的故事。
師:從詩中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呢?
生:同心而離居。
師:我具體地問問,是誰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師:你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為采芙蓉的應(yīng)該還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這個畫面也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說: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呢?
生:男子。
師:那你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詩句看出來的呢?(你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詩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我認為古代離開家鄉(xiāng),外出生活的應(yīng)該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離開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一般給別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師:你們談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從詩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師覺得都不錯,但是我發(fā)現(xiàn)無論你們的答案是什么樣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認為是一對分離的戀人在彼此思念著對方。正是由于你們多樣化的思考,才使這首詩歌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但是老師的想法是把它當(dāng)作一位女子來看待。在古代,男子離開家鄉(xiāng)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種更常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師:對這首詩歌有了初步的認識,那我們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這首詩的情感的詩呢?
(幻)這是一首 的詩?
生:憂傷 相思 思念 痛苦
師:同學(xué)們賦予了這首詩歌豐富的情感。
那在這首詩中,有沒有哪個詞能直接概括這種情感的?
生:憂傷。
板書:憂傷
那現(xiàn)在就讓我們走進文本,品讀詩歌。
我們先來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誰來翻譯一下這幾句詩?語言要美一點。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蘭澤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給誰呢?我所思念的人在遠方。
師:翻譯得不錯。那我想問問,你剛才翻譯的“渡過江水采芙蓉”,這個“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樣嗎?“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樣,“涉”的意思就是“渡過”(坐著船過江)。
師:一般都怎么渡過江呢
生:不一樣?!吧妗钡囊馑际芹徦^河。
師:蹚水過江采芙蓉和坐船過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會一樣嗎?
生:不會。
(幻燈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們設(shè)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緩緩流淌,蘭花盛開的水澤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淺淺的江水中,江水輕輕地劃過她的肌膚,也牽動著她的心?!吧妗弊肿屛覀兏惺艿浇诩∧w上流過的細膩的觸感,這種觸感和主人公的內(nèi)心情感是浸潤在一起的。而如果說成了“渡江”或“坐著船過江”,作者的心可能還是那一顆思念的心,但就沒有那么真摯動人了。
師:我們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畫面中,在這畫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書:芙蓉、芳草)
在這長滿芳草的水澤,主人公為什么單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頤《愛蓮說》中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濯清漣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蓮花,這里有一種君子的品質(zhì)。
生2:“芙蓉”和“夫容”諧音,在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師:這位同學(xué)旁征博引,能運用學(xué)過的知識來說明芙蓉的品質(zhì)。
師:芙蓉,在《詩經(jīng)》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叫芙蓉,“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人們賦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蘊,如愛情、相思、忠貞、君子等等,它是一種純潔與美好的象征。
師:老師很喜歡這首詩。讀了很多遍,但是有一點小小的疑問。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學(xué)們齊讀“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庇袥]有影響文意呢?
生:好像沒有。
師:那這句話寫在這兒不是多余了嗎?
生沉默
師:誰說說?
生:“蘭澤多芳草”是環(huán)境描寫,加上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優(yōu)美。
師:你對詩歌品讀的很細致,我們來復(fù)活一下當(dāng)時那個畫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麗的芙蓉花送給她的心上人,當(dāng)來到了這片長滿芳草的水澤里,滿目的鮮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這美好的畫面之中。我們再讀讀這兩句: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重讀)芳草。
而在他內(nèi)心深處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遺誰”,卻發(fā)現(xiàn)“所思在遠道”,不禁悲從中來。前兩句是歡樂的采蓮背景,后兩句的情感卻陡然一轉(zhuǎn),悲傷了起來。詩人寫如此美景的目的原來是為了——
生:以樂景襯哀情。
生讀。
師: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卻突然問道:“采之欲遺誰?”難道她不知道是誰嗎?生:知道。
師:知道為什么還要問呢?如果不問,直接就說成“采之遺遠道”怎么樣?
生1:她不想直接說出來送給誰。那樣顯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會有那么直白的話語。
生2:她想說出來,說出來以后會覺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這一問,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發(fā)和詩意的表達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師:理解了詩意,誰來讀讀這幾句詩?第一句要輕松、愉悅,第二句要低沉、憂郁。
(重點引導(dǎo)學(xué)生好好讀,使課堂推向一個高潮)
生讀。
師點評??梢园选八荚谶h道”,重點教給學(xué)生讀讀。
師:芬芳的蘭澤,美麗的芙蓉,卻使人感到了深切的“憂傷”。這種憂傷能否停止呢?請看下句。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師:我們常說:詩歌是濃縮的想象,散文將這種想象鋪展開來,于是有了情節(jié),有了人物,有了一顰一笑,有了一思一慮。現(xiàn)在就請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這兩句詩。
師:時間到,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師:加入了環(huán)境描寫更好地渲染了這種離別之愁。
加入心理描寫,使人物形象會更加豐滿。
加入動作描寫,給人很強的畫面感。
師:同學(xué)們豐富的想象與描寫,仿佛使我們身臨其境。長相思,在“舊鄉(xiāng)”,佳人不見,摧肝腸。這個還在遠道上前行的男子,離家越來越遠。他不時地回望著無窮無盡的走過的路,心中對愛人充滿了思念。他又遠望著前方漫漫浩浩的長路,心想:何處才是我的歸宿?
這兩句除了情感的綿長,語言的魅力又體現(xiàn)在哪里呢?
(幻燈片)哪些詞語最為傳神?最能傳達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運用了動作描寫。“還顧”和“望”
師:回答非常好?!斑€顧”和“望”這兩個詞的動作性和畫面性很強,(板書:還顧 望 )讓這種思念之情更加濃重。多少思念多少愛,全在這一深情的還顧里;多少憂傷多少桶,都在這悲情的回望里。
讓學(xué)生試著重音讀讀 “望”(讓學(xué)生把輕飄飄地讀和重音,讀讀對比一下感覺)
師:同學(xué)們看看這兩句,還有哪個詞語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師:好在哪里?
生:運用了疊詞,更突出道路的漫長。
師:你對語言有非常敏銳的感知。“浩浩”讀起來有那種煙波渺渺,煙水茫茫的感覺。李清照《聲聲慢》的第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用疊詞,音韻和諧,更突出了愁緒的濃重。 “浩浩”語義,不僅指道路漫長無際,更讓人感覺到憂傷的綿長。誦讀的時候要把“浩浩”二字的無奈與綿長讀出來。我請一位同學(xué),讀讀這句話。
生讀。
教師指導(dǎo)學(xué)生把“浩浩”兩字拉長,引導(dǎo)學(xué)生逐漸讀出情感。
師: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為了送到遠方,因為早已知道無從可送。還顧望舊鄉(xiāng),沒有緩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憂傷。到此,郁積多年的苦痛噴薄而出:“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p>
師:我國南朝文學(xué)批評家鐘嶸評價《古詩十九首》是“(幻燈片)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乎一字千金。”《古詩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們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詩。
師:同學(xué)們來齊讀一下:“同心離居,憂傷終老”(幻燈片)
師:怎么樣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師:那我們先來翻譯一下這句話。
生:同心同德但是卻被迫分離,只能憂傷一直到終老。
這個“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卻。表轉(zhuǎn)折。如果去掉了,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卻離居,然后還憂傷到老。
生:“而”在這里是一個表轉(zhuǎn)折的連詞,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讓人感覺到被迫無奈的離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就是“憂傷”。
師:這兩句詩是全詩詩眼所在,也是全詩主題的升華。有了這個“而”字,情感是這樣表達的: 我們兩個人是心心相印,兩情相悅的,可是啊,卻要被迫分離,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達了情感的轉(zhuǎn)折,又突出了從甜蜜相愛到痛苦分離的極大反差,把那種相愛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見的黯然心情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以”連接“憂傷”和“終老”,就把 “憂傷”所跨越的時間的綿長感體現(xiàn)了出來。
師:那在這兩句中,作者用哪個詞來表達這種憂傷的狀態(tài)呢?
生:離居。
師:這里的“離居”含義是什么呢?
生:分開居住。
師:離居就是分開居住。老師引言中說到了“悲莫悲兮生別離”,這里的“離居”就是一種“生別離”的狀態(tài)。人世間的別離有生別離也有死別離,二者哪一個更讓人悲哀呢?
現(xiàn)在,請同學(xué)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 各組派出代表來闡述這個問題。
學(xué)生討論。
生1:死別。蘇軾說:“十年生死兩茫茫”,對亡妻的思念讓他非常痛苦。因為生別還有希望再見,而死者再也不能復(fù)返了。
生2:生別。明明知道那個人在哪里,卻只能兩地相憶,在煎熬中度過一生,這比死別更凄楚。生3:生別離吧。其實古人的生別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死別了?!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就是一種體現(xiàn)。
生4:死別?!八廊ピf事空”,死了什么都沒有了。死了就永遠不能相見了,而生別離可能還有見面的機會,也有可能不斷聽到對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個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別。生別離會讓人的內(nèi)心時刻承受著煎熬,無論相隔多遠時間多久,都不能見面。
師:同學(xué)們深入的思考,也讓老師感慨良多。“多情自古傷離別”,無論是生別離還是死別離,都是讓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別,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但這痛苦是爆發(fā)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接受事實的過程。而生別離,是明明知道對方還在那里卻永遠不能相見,需要時時刻刻承受著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這種憂傷是綿延不絕的,是會一直到終老的。
師:葉嘉瑩先生在賞析《古詩十九首》時,也曾經(jīng)說過:
(幻燈片)死別往往是一慟而絕,而生離則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遠要懸念,要悲哀。
我想:這首詩歌告訴給我們的是:生離比死別更悲哀。
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一邊則是漫漫浩浩的長路上還顧回望的丈夫。兩人之間,是層疊的山巒和浩渺的江河,他們彼此都茫然地相望,這時天地間仿佛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感嘆:“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板書:畫兩顆心,“憂傷”是兩顆心重合的部分),這個聲音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
師: 同學(xué)們,本該攜子之手,與子偕老??扇缃裼屑也坏脷w,有愛卻不能守,這種痛苦、這種哀傷你誰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學(xué)能帶著情感讀一下這首詩?
生讀。(配樂:分角色朗讀,最后兩句讀兩遍,最后一句加讀一遍)
三、結(jié)語: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 不是我不能說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愛 //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 不是樹與樹的距離 //而是同根生長的樹枝// 卻無法在風(fēng)中相依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 一個翱翔天際 // 一個卻深潛海底”。我們把《古詩十九首》奉為經(jīng)典,因為它和所有不朽的詩歌一樣,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們的歡喜與惆悵,他們的遺憾與悲傷?!渡娼绍饺亍芬云洫毺氐恼路?,讓游子與思婦對唱表白。就像這對魚與飛鳥,它們深沉而真摯地情感在思念與渴望中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愛而不見的惆悵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滿口生香,無愧于劉勰所說的“五言之冠冕”。
師:最后,讓我們帶著這種情感,聽老師誦讀這首詩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懷。
(教師配樂誦讀,最后兩句讀兩遍)
四、作業(yè):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fēng),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 ——《古詩十九首》之一
高一語文《涉江采芙蓉》復(fù)習(xí)學(xué)案
一名優(yōu)秀負責(zé)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xué)生盡職盡責(zé),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xué)。您知道高中教案應(yīng)該要怎么下筆嗎?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高一語文《涉江采芙蓉》復(fù)習(xí)學(xué)案”,但愿對您的學(xué)習(xí)工作帶來幫助。
高一語文《涉江采芙蓉》復(fù)習(xí)學(xué)案
【原文欣賞】《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翻譯:
踏過江水去采荷花,到蘭草生長的沼澤地采蘭花。
采了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在故鄉(xiāng)的愛人。
回想起故鄉(xiāng)的愛妻,卻又長路漫漫遙望無邊無際。
漂泊異鄉(xiāng)兩地相思,懷念愛妻愁苦憂傷以至終老。
簡介: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人?!稌x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彭澤令等,后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于詩文辭賦。
背景: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后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字詞:
1.芙蓉:荷花的別名。
2.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
3.遺:贈。
4.遠道:猶言“遠方”。
5.還顧:回顧,回頭看。
6.舊鄉(xiāng):故鄉(xiāng)。
7.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
8.同心:古代習(xí)用的成語,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練習(xí)題:
1、簡要回答詩人為何憂傷?
2、《涉江采芙蓉》里寫“采芙蓉”贈給所思之人,這對全詩在營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贈給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你對這種行為怎樣理解?
3、試寫出本詩的主旨。
4、這是一首五言格律詩嗎?為什么?請說說理由。
【參考答案】
1、①詩人遠離家鄉(xiāng)與思念的人分離;
②他想回到家鄉(xiāng),但長路漫漫,欲歸不得;
③他與思念的人都深愛和思念對方,但卻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的感覺。屈原的作品里也視“荷”為香草,認為它具有美好的品質(zhì)。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營造了清幽、高潔的意境。
花草嬌嫩美麗,同時又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guān)懷、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3、詩人借江上的芙蓉與芳草起興,流露出對愛人的思念,并抒發(fā)了欲歸不得的哀傷或惆悵之情。
4、不是格律詩,雖然這首詩八句,并且雙數(shù)末尾一個字都押韻,符合律詩的特點,但是律詩最大的特點是中間兩聯(lián)一定要講求對偶,而這首詩的三、四、五、六句就較隨意了。
涉江采芙蓉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xué)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xué)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xué)目標。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詩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shè)計)
教學(xué)目標:
1.鑒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shù)魅力。
2.了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這三首詩。
3.培養(yǎng)學(xué)生鑒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鑒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4.引導(dǎo)學(xué)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培養(yǎng)學(xué)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重點、難點:
重點:字詞過關(guān),讀懂詩歌,對詩歌的初步鑒賞。
難點:通過品味詩中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dǎo)學(xué)生對詩歌進行較深層次的鑒賞。
教學(xué)方法: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xué)時數(shù):1課時
教學(xué)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回顧“詩歌(古風(fēng))發(fā)展脈絡(luò)”導(dǎo)入新課:
我在剛學(xué)過的《孔雀東南飛》一課中給大家歸納過“詩歌(古風(fēng))發(fā)展脈絡(luò)”這一知識點,不知同學(xué)們還有印象嗎?即《詩經(jīng)》——楚辭——樂府民歌。由于當(dāng)時只學(xué)到樂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所以只歸納到此。這節(jié)課,我們將學(xué)習(xí)詩歌(古風(fēng))的又一個重要階段——《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南朝蕭統(tǒng)的《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并非一人所做,從內(nèi)容看,主要寫的是作者失意和哀傷,寫游子、思婦的離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質(zhì)較高,有繼承了《詩經(jīng)》和《楚辭》的傳統(tǒng),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yǎng),所以不但善于運用比興,而且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風(fēng)格、藝術(shù)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評價道:“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今天,我們首先學(xué)習(xí)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窺一斑而見全豹”,希望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xué)習(xí),能讓大家對《古詩十九首》的藝術(shù)特點有一個初步的感悟。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xué)生齊讀。
2、教師范讀。
3、一生朗讀,師生評價。
4、整體感知:
全詩抒發(fā)了游子思念親人(妻子)、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3、4句:人在遠方心愿難遂
5、6句:回望故鄉(xiāng)長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憂傷難遣
四、深層鑒賞《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這是“以樂襯哀”的手法?!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边@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zhuǎn)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斑€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xiāng)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墒?,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擔(dān)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
-
板書設(shè)計:
情節(jié)藝術(shù)手法突出特點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樂襯哀(芙蓉、蘭澤、芳草)
3、4句:人在遠方心愿難遂——自問自答(設(shè)問)意境高潔、清幽
5、6句:回望故鄉(xiāng)長路漫漫——動作細節(jié)(還顧)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7、8句:天各一方憂傷難遣——聯(lián)想想象(黯然消魂)
五、《古詩十九首》中疊音詞的魅力:
《涉江采芙蓉》和這首詩都運用了疊音詞。“漫浩浩”一詞,運用疊音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
《迢迢牽牛星》一詩中有六句用了疊音形容詞開頭,“盈盈”是星空的距離,“皎皎”是星空的光線,“纖纖”是手的形狀,“札札”是機的聲音,“盈盈”是水的形態(tài),“脈脈”詩人的神情。同是疊音,表現(xiàn)對象卻各不相同,然而又都顯得確切不移、自然生動。同時,疊音詞的運用,增添了音樂美,加上句句押韻,隨韻成趣,情趣盎然,使詩篇更具濃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現(xiàn)了景中情、情中景。
《涉江采芙蓉》教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高中教師在教學(xué)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xué)生吸收,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xué)思路。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學(xué)目標】
1、了解關(guān)于《古詩十九首》的文學(xué)常識;
2、感受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3、運用想象描摹詩歌的藝術(shù)畫面。
【教學(xué)重、難點】
1、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描摹詩歌畫面;
2、抓住詩歌意象來解讀詩歌主旨,培養(yǎng)詩歌鑒賞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
(板書“鐘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保?br>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么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xué)習(xí)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文學(xué)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tǒng)《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游子他鄉(xiāng),死生新故之感?;蛟⒀?,或顯言,或反復(fù)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痹u價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xué)習(xí)“古詩”手法、風(fēng)格的《擬古詩》。
三、詩歌鑒賞品味
1、詩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試圖采摘芙蓉,目的是“遺”遠方的“同心”者)
明確: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銀珠寶,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這種生活情調(diào)是簡樸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辈苫ㄕ哿?,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guān)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2、詩歌描寫“多芳草”的“蘭澤”有什么藝術(shù)作用?
明確:這是環(huán)境描寫,意在從側(cè)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3、三、四句一問一答,在詩歌中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詩歌講究“起、承、轉(zhuǎn)、合”,這兩句在結(jié)構(gòu)上是暗轉(zhuǎn)過渡,為表現(xiàn)主人公的情緒由歡欣洋溢轉(zhuǎn)變?yōu)橄旅娴镊鋈讳N魂作鋪墊。
4、詩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遠道”的嗎?如果不是,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
提示:“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是為了她,如果詩首就開門見山地把她表出,詩就平淡無味了。這句話是全詩發(fā)展的頂點,頂點同時也是轉(zhuǎn)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fā)展暫時作一結(jié)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fā)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5、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奥坪啤币辉~是寫主人公與環(huán)顧所見“舊鄉(xiāng)”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
6、最后兩句除了表達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什么?
明確:還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因愛之深才思之深,因愛之長久才有“終老”之“憂傷”。
7、試對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加以概括。
明確: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二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四、問題探究
關(guān)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環(huán)顧”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認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還顧”者則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統(tǒng)一)
這首詩寫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給家鄉(xiāng)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里多有表現(xiàn)。它寄托了什么呢?讓我們看看《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jīng)時。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給“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銘心刻骨時自然而有的一種舉動,并且所送的花草或為“芙蓉”,或為“奇樹”開的芳香濃郁的花,這又表現(xiàn)了對“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過,花草很快就會枯萎,送花草給遠方的親人是“無理”的想法,當(dāng)送花草的人一轉(zhuǎn)念間意識到花草無從寄出時,內(nèi)心的痛苦與惆悵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败饺亍薄疤m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為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為下面的情緒轉(zhuǎn)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xiāng)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xiāng)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墒?,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后兩句也并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dān)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