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5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tǒng)一及對外關系。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tǒng)一及對外關系
第二講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
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1)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2)香港、澳門的回歸及其意義
(3)祖國完全統(tǒng)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
解析:“一國兩制”,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是高考的相對熱點;海峽兩岸關系的發(fā)展過程,是高考的相對冷點。
掌握“一國兩制”理論的形成過程、含義、意義、實踐;
掌握香港、澳門回歸的原因、經過和意義;(結合香港、澳門行政長官的任命)
了解海峽兩岸關系的發(fā)展過程;(海峽兩岸關系發(fā)展中的大事:1949——1979——80年代——1992——1995——2002——2005)(結合時事熱點)
認識“一國兩制”是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指導方針,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1、“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1)含義:在祖國統(tǒng)一的前提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臺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臺灣可保留軍隊
(2)最初提出:針對臺灣問題;
(3)確立:1982年憲法的規(guī)定使“一國兩制”有了憲法保證;1984年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通過“一國兩制”成為實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指導方針。
2、“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踐-----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1)香港的回歸
原因:中國改革開放,綜合實力大增,國際地位提升;“一國兩制”成為中英兩國關于香港問題的指導思想;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關于香港問題的聯(lián)合聲明》發(fā)表。
時間:1997年7月1日,中國正式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
意義: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chuàng)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fā)展的新紀元;標志著“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是可以實踐的,是鄧小平理論的成功;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tǒng)一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2)澳門的回歸
過程: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于澳門問題的聯(lián)合聲明》發(fā)表。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正式行使對澳門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
意義:中國統(tǒng)一歷程中的重要一步,科學的“一國兩制”理論的又一成功實踐,為中葡交往搭建了安全和諧的橋梁,也為世界和平和發(fā)展做出貢獻。
3、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fā)展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擊金門,實現兩岸?;?;并且倡導“三通”。
②80年代以來,兩岸民間交流活動增加
③1992年在“海峽兩岸堅持一個中國”上達成共識
④1995年江澤民發(fā)表《為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而繼續(xù)奮斗》,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文件
⑤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強調“一國兩制”是兩岸統(tǒng)一的最佳方式
4.目前阻礙臺灣統(tǒng)一的障礙因素
(1)“臺獨”勢力
(2)國際反華勢力
1.“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
“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具有豐富的內容,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港、澳、臺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實行“兩種制度”。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地區(qū)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保持原來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共同發(fā)展。
(3)政策長期不變。即長期保持這些地區(qū)現行制度。
(4)保證港、澳、臺的高度自治和繁榮穩(wěn)定。在統(tǒng)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依憲法規(guī)定在港、澳、臺設置特別行政區(qū)。特別行政區(qū)享有高度的自治權,臺灣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2.“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qū)與民族自治區(qū)的關系
(1)兩者的關系:都享有自治權,都是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區(qū)域,不具有任何獨立主權實體的性質。
(2)兩者的區(qū)別:①設立的區(qū)域不同:特別行政區(qū)是在港、澳、臺設立的,而民族自治區(qū)是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設立的。②自治程度不同:特別行政區(qū)有“高度的自治權”,民族自治區(qū)有“一定的自治權”。③社會制度不同:特別行政區(qū)堅持資本主義制度,民族自治區(qū)實行社會主義制度。④解決的問題不同:特別行政區(qū)是為實現中國和平統(tǒng)一而設立的,民族自治區(qū)是為了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愿望設立的。
3.為什么說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歷史根據:①公元230年,三國時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wèi)溫率水軍到達臺灣;②隋朝時,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前往臺灣;③元政府設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和澎湖島,從此,臺灣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管轄;④1661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1662年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1683年清政府進軍臺灣,1684年設臺灣府,隸屬于福建??;⑤1885年,清政府正式將臺灣建為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2)法律依據:在法律意義上,中國對臺灣擁有不容爭辯的主權,臺灣屬于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國內法來講: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明確指出:“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神圣領土的一部分。”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反分裂國家法》規(guī)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共同義務。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家決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完成統(tǒng)一祖國的大業(yè)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神圣職責。
從國際法來看:①《開羅宣言》中規(guī)定日本侵占的包括東北三省、臺灣、澎湖列島在內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中國;②《波茨坦公告》進一步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③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中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聯(lián)合公報》中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④1971年聯(lián)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證明世界上最權威的國際組織承認了“一個中國”的原則;⑤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都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組成部分。
4.朝鮮半島的統(tǒng)一與中國海峽兩岸統(tǒng)一之比較
共同點:都是同一民族內部的統(tǒng)一與團結;都屬于不同社會制度的統(tǒng)一;都將對亞太地區(qū)乃至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產生巨大影響;統(tǒng)一都是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不同點:朝鮮統(tǒng)一屬于兩個國家之間的統(tǒng)一,中國則不同,因為臺灣始終是中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qū)域,不是獨立國家;朝鮮的分裂主要是由外國干涉所致,而中國海峽兩岸的分離主要是內戰(zhàn)所致;朝韓談判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主權國家之間的對等談判,而中國的統(tǒng)一則是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平等協(xié)商,是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和平解決祖國統(tǒng)一的問題。
1.(07年江蘇歷史)15.臺灣詩人于光中的《鄉(xiāng)愁》吟道:“鄉(xiāng)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睘樵缛战Y束兩岸分離局面,實現祖國統(tǒng)一,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下列哪份文件闡述了這一構想?
A.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
B.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
C.1981年《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tǒng)一的方針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報告》
D
20世紀80年代,為了實現國家統(tǒng)一,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后寫入了198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2.(09年上海歷史)“幾個小時前我還是皇家警察,但我現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痹摼煺f這句話的背景是
A.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
B.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lián)合聲明》
C.《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的頒布
D.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成立
考查知道歷史事實、歷史變遷之間的關聯(lián),屬于知識目標考查,難度較低。
D
1997年7月1日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結束了英國的殖民占領,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q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
一、易錯知識點
1.“一國兩制”并不是說兩制都是主體。“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種制度并存,國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
2.“一國兩制”下設立的特別行政區(qū)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3.臺灣問題不同于港澳問題,前者是內戰(zhàn)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而后者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東西德、韓國和朝鮮問題的產生,則是二戰(zhàn)后根據國際協(xié)議形成的,屬于二戰(zhàn)的遺留問題。
二、方法點撥
第一,兩岸關系和“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仍是命題的熱點和難點。
“一國兩制”的構想是我國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新,可從制度創(chuàng)新角度考查。對于“一國兩制”的學習可從“理論的提出”和“實踐的檢驗”兩個角度來歸納。臺灣統(tǒng)一的進程要注意從積極方面分析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同時不能忽視阻礙兩岸統(tǒng)一的兩大因素。
第二,可聯(lián)系德國分裂和統(tǒng)一的問題以及朝鮮的分裂問題。
第三,在復習時注意兩岸交流的擴大,“三通”的實現,祭祖,宗法制等知識點。
一、選擇題
1.(09.1鎮(zhèn)江市第三次調研卷)2008年11月,大陸的陳云林和臺灣的江丙坤分別代表兩岸簽署協(xié)議,促進了兩岸大三通時代的到來。其中江丙坤所代表的民間團體是
A、海峽交流基金會B、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
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D、和平理事會
2.(2009年高三年級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河東卷)自連戰(zhàn)訪問大陸“破冰之旅”后。兩岸關系發(fā)展迅猛。2008年終于“夢園兩岸三通”。此前黨和政府為推動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提出的基本方針()
①和平統(tǒng)一②一國兩制③九二共識④一個中國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③④
3.(09.1鹽城一調)、2008年12月15日,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全面啟動,兩岸“三通”時代隨之到來。大陸提出三通建議開始于
A.《告臺灣同胞書》的發(fā)表B.葉劍英關于臺灣問題的談話
C.“九二”共識的達成D.“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4.(09.3南京市一調)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認為:“辜汪會談’簽了四項協(xié)議,是兩岸關系的最高峰?!毙曼h主席郁慕明在哀悼電文中說:“九二會談,雖成絕響,兩岸新局,已然展開.先生之行,開兩岸和平大門;先生之德,受全球華人景仰?!睂ι鲜霾牧系慕庾x.正確的是
A.“九二會談”促成了海峽兩岸三通的實現
B.“九二會談”達成了“一國兩制”的共識
C.“辜汪會談”是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D.“辜汪會談”推動了《告臺灣同胞書》的發(fā)表
5.(2008-2009學年度山東省青島市第一學期高三期中練習)
中新網臺北2008年11月4日電:大陸海協(xié)會會長陳云林與臺灣?;鶗麻L江丙坤今日上午九時許在臺北圓山飯店舉行第二次“陳江會談”。這將成為兩岸關系改善和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海峽兩岸由敵對隔絕向頻繁交流轉變的原因有()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和平統(tǒng)一和“一國兩制”的方針
②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進海峽兩岸交流、緩和的政策措施
③臺灣當局被迫逐漸放松對兩岸“三通”的限制
④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努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
6.下面交接儀式反映了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史上的光輝瞬間,這些是哪一偉大構想的成功運用
A.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B.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
C.和平與發(fā)展D.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二、非選擇題
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6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三次會議報告中發(fā)表了對臺灣問題的看法。)我國政府曾再三強調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zhàn)爭的方式、和平的方式,毫無疑問,如果臺灣能夠和平解放,那么,對于我們的國家,對于我們的全體中國人民,對于亞洲和世界和平,都將是最為有利的。
材料二(1956年7月,周恩來接見原國民黨中央社記者曹聚仁時,曹問:你關于和平解放的談話社會究竟有多少實際價值?周恩來回答說):和平解放的實際價值和票面價值完全相符。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過兩次:第一次合作有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戰(zhàn)的勝利。這都是。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臺灣是內政問題,愛國一家,為什么不可以合作建設呢?我們對臺灣,絕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議,只要政權統(tǒng)一,其他都是可以坐下來共同商量安排的。
材料三1957年,蔣介石委派宋宜山赴大陸與周恩來等商談,周恩來等人向宋宜山轉達以下幾點)(一)兩黨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tǒng)一。(二)臺灣為中國政府統(tǒng)轄的自治區(qū),實行高度自治。(三)臺灣地區(qū)的政務仍歸蔣介石領導,中共不派人前往干預,而國民黨可以派人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務的領導。(四)美國軍事力量撤離臺灣海峽,不容許外國人干預中國內政。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周恩來對臺思想的要點。
(2)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周恩來對解決臺灣問題的共同思想。(優(yōu)美句子網 111642.COM)
(3)根據以上材料,說明中共當時對臺主張堅持的原則,談談你的認識。
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2年8月,美國《太平洋關系》一書報出戰(zhàn)后要對臺灣執(zhí)行“國際共管”,同年11月3日,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宣布:“中國應收回東北、臺灣及琉球。”立法院長孫科指出:“臺灣為中國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恢復,絕不能承認國際公約的公平與合理?!?943年,中、英、美在《開羅宣言》中宣布:“……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臺灣和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材料二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后,以臺灣為依托,把海南島和金門、馬祖作為兩翼,依恃其??哲姷乃^優(yōu)勢,不僅要保住流亡政權,更要準備反攻大陸。蔣介石提出國民黨的政治目標是“反共抗戰(zhàn),復國建國”。他的如意算盤是“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
——摘自《國共關系七十年》
材料三我們愿意同臺灣當局協(xié)商和平解決臺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并希望臺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
──摘自周恩來《在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報告》
材料四1976年11月,蔣經國說“吾國處于今日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中,不得不忍辱負重之苦心,來處理難以忍受的事”?!拔崛巳绮环e極建設臺灣,不但無法自衛(wèi),而且無法生存”。
——摘自《國共關系七十年》
材料五要實現統(tǒng)一,就要有個適當的方式,所以我們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談,實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與地方的談判。雙方達成協(xié)議后,可以正式公布。但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只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后患無窮。
——鄧小平《中國大陸和臺灣和平統(tǒng)一的設想》
材料六“中國有香港問題,臺灣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何在呢?是社會主義吞掉臺灣,還是臺灣宣揚的三民主義吞掉大陸?誰也不好吞掉誰。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只有以武力解決,這對各方都是不利的;實現國家統(tǒng)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tǒng)一一千年也要統(tǒng)一的?!?/p>
——引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59頁
材料七中國主權和領土不容許分割,任何制造臺灣“獨立”的言行,都應堅決反對。
——1995年1月30日江**《為促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而繼續(xù)奮斗》
材料八(新華網北京2005年3月4日電)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fā)展兩岸關系提出了四點意見:第一,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決不動搖。第二,爭取和平統(tǒng)一的努力決不放棄。第三,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動搖。第四,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xié)。
請回答:
(1)在對待臺灣的問題上,材料一包含了哪些重要的歷史信息?根據你的理解對材料所示信息作一簡要評價。
(2)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解決臺灣和大陸關系問題上的辦法有何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
(3)依據材料四和材料二指出蔣經國的政策與蔣介石的打算相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4)材料五鄧小平認為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是什么?他提出實現統(tǒng)一的“適當方式”后來發(fā)展為什么政策?
(5)港澳問題和臺灣都是歷史的遺留問題,但兩者又有一定的區(qū)別。請指出這兩個問題的主要不同之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為解決這些問題,實現國家統(tǒng)一做了哪些不懈的努力?
(6)從六、七、八三則材料可以看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屆領導人在解決臺灣問題上都堅持哪個立場?
(7)請你暢想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前景。
參考答案
1-6:ABACAD
7.(1)強調祖國的統(tǒng)一;提出解放臺灣的兩種方式;認為和平解放最好,對中國和世界均大為有益。(2)以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為首要任務;表達了和平解放的真誠愿望;強調和平解放的意義。(3)原則:堅持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堅持解決臺灣問題應造反有利于民族、人民和世界和平的原則。認識:中共始終堅持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以統(tǒng)一為目標是符合中華民族利益的;中共在兩岸對峙時期采取積極與對方接觸及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有利于兩岸人民及世界的和平;周恩來解決臺灣問題的思想后來成為鄧小平“一國兩制”構想的源泉。
8.(1)美國企圖對臺實行“國際共管”;國民政府要求無條件恢復對臺主權;國民政府在光復臺灣的問題上態(tài)度鮮明,立場堅決,為維護中國領土的完整做出了貢獻;以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條約性文件確定臺灣是中國的領土,明確了日本侵占臺灣的非法性,為戰(zhàn)后中國處理臺灣問題提供了國際法依據。(2)蔣介石堅持反共反人民,準備反攻大陸;周恩來主張和平協(xié)商,和平統(tǒng)一。雙方代表的階級利益、根本立場不同。(3)由反攻大陸到竭力保臺。(4)關鍵是國共兩黨平等會談。“一國兩制”。不同;港澳臺問題是殖民侵略帶來的問題,而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zhàn)的遺留問題;港澳臺涉及到國家的主權問題,而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努力;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等。(6)一個中國。(7)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任何名義和形式的“臺獨”及外國干涉;把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寄希望于臺灣當局,更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努力加快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捍衛(wèi)民族尊嚴和領土統(tǒng)一;堅信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必將完成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實現,等等。
延伸閱讀
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準備:人民政協(xié)召開(新政協(xié))1949年9月北平(中心議題:成立新中國問題)
①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肮餐V領”“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社會性質:人民民主主義國家
②大會還選舉產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副主席)
③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采用公元紀年。
2.經過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會議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任外交部長;以《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②開國大典
了解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1、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①內容:規(guī)定了國家性質(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規(guī)定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規(guī)定了人民的權利及義務。
②特點: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③意義: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人民革命和斗爭的經驗總結,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極大地調動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積極性;
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chuàng)立:
初步建立(1949年):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
正式確立:1954年一屆人大的召開。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
職能改變:1954年一屆人大的召開。政協(xié)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結束。
性質: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主要職能:政治協(xié)商和民主監(jiān)督。
新發(fā)展(1956年)
①目的:為了更好地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團結各民主黨派共同建設社會主義。
②內容:中國共產黨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
③1982年“長期,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的提出
3、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原則:新中國成立后,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繁榮的原則。
建立:①1949年的“共同綱領”明確規(guī)定實行民族的區(qū)域自治”。
②1954年被載入憲法。
意義:它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愿望,實現了民族平等,保證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調動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了解1982年我國憲法修訂的情況
1、198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各項法律的制訂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為依法治國奠定了基礎。
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1979年全國人大的呼吁《告臺灣同胞書》和鄧小平講話標志著祖國大陸對臺灣政策的重大發(fā)展。
2.構想的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3.構想的內容①“一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②“兩制”:大陸10億人口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4.構想的意義: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指導方針。
了解香港、澳門的回歸及其意義
1、、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chuàng)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fā)展的新紀元。
2、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fā)展與進步事業(yè)作出了新的貢獻。
了解《告臺灣同胞書》、“九二共識”以及海峽兩岸的民間交流
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呼吁海峽兩岸和平統(tǒng)一。
(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統(tǒng)一)
2、20世紀90年代初,海峽交流基金會(臺灣)、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大陸)相繼成立。
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
3、1993年舉行“汪辜會談”,這是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4、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率“和平之旅”訪問大陸,胡連會重申“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wěn)定。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fā)展。
(“臺獨”威脅:——原因:以世界(美國)的反華勢力為代表及“臺獨”分裂勢力。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
一、核心知識分析
本單元的核心知識主要反映在兩個主題“民主共和”與“和平統(tǒng)一”,這是中國歷史和現實需要的必然選擇。
民主政治,是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是憑借公共權力,和平地管理沖突,建立秩序,并實現平等、自由、人民主權等價值理念的方式和過程。為達到讓社會愿意參與政治的公民,能通過一個特定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機制,定期參與重大決策的,以選出或更換政府的公職人員這個既定的目標,而必須運用一種受到約束,而且是采用和平解決問題的權力,而這種約束來自成文的法律文件憲法或不成文的習俗這樣的一個共識。
現代中國民主建設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斷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內容,是現代中國實現國家管理的三大支柱。通過縱向梳理,展現了新中國以來民主政治建設的起步、曲折發(fā)展并逐步趨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法律意識。
“和平統(tǒng)一”,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一國兩制”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指導思想。
二、重點問題分析
1、為什么說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中國向何處去,當時有四種選擇:
①帝國主義要千方百計變中國為殖民地。這是中國人民所不允許的,中國人民的抗爭避免了完全淪為殖民地的命運。
②維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這是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國民黨政府所走的道路,中國人民也是不會答應的,中國人民的抗爭努力改變了這一黑暗的前途和命運。
③向西方學習,走資本主義道路。這是近代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曾經選擇的道路,他們設計了一個個救國方案,進行了一次次英勇斗爭,先后都失敗了。這是因為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勾結的力量過于強大,由于農民和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中國沒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這是中國近百年歷史證明了的。
④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經驗,為中國指明了社會主義道路。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各種反動派千方百計地阻撓、破壞,都未能阻止中國人民走這條道路。社會主義道路是對近代中國人民抗爭、探索所作的結論,是符合歷史規(guī)律的正確選擇。
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它與西方三權分立制度有何區(qū)別?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長期斗爭實踐中,就對人民政權的形式進行了積極的探
索。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農民協(xié)會和罷工工人代表大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蘇
維埃代表大會,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參議會和三三制政權的建立,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等,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政權組織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書中提出了比較完整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理論,即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共同綱領"當中,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范圍內的勝利,建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時機逐步成熟了。從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全國各地建立了地方各級人民組織,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226名。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確立。其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同于西方三權分立制度:第一,經濟基礎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三權分立制度建立在私有制之上;第二,行政權利主體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人民;三權分立制度:資產階級;第三,活動原則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集中制;三權分立制度:分權制衡。
3、為什么說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最適合我國國情?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在中國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民主政治作為上層建筑,必定要受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我國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民主建設也還有待完善,國家的發(fā)展強大需要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民主黨派同舟共濟,并肩作戰(zhàn)。歷史上,民主黨派作為民族資產階級政黨曾經是中國共產黨的同盟軍,共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他們與共產黨有著共同的利益。三大改造完成后,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政黨,熱愛并擁護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政黨和一個人一樣,耳邊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不受監(jiān)督的執(zhí)政黨很容易犯錯誤。人民政協(xié)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對于國家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要方針政策及重要部署、國家財政預算、經濟與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重要方針政策以及統(tǒng)一祖國的重要方針政策,群眾生活的重大問題,都起了很大作用。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這一制度有利于黨和國家的集中統(tǒng)一和全國人民的團結;有利于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充分調動各民主黨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有利于黨和政府兼聽各種意見,做出科學的決策;有利于發(fā)揚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克服官僚主義;有利于形成對共產黨的監(jiān)督機制和黨風廉正建設。
4、我國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它是怎樣實行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統(tǒng)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原則,既反對大漢族主義,也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從我國的國情來看,資源分布和經濟發(fā)展很不平衡。少數民族地區(qū)地大物博,人口相對稀少,經濟發(fā)達程度低;漢族聚居地區(qū),人口密度過大,經濟發(fā)達程度高于少數民族地區(qū)。在發(fā)展繁榮的過程中需要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優(yōu)勢互補,互相依存,因此,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我國各民族之間除了語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這些方面分別照顧各民族的風俗和習慣。各民族在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較大差別。這些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建國后政府必須充分重視少數民族的具體情況,既不可以照搬漢族地區(qū)的做法,也不能機械地把對一個民族適用的方法移植給另一個民族。
根據1954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國建立了5個省級自治區(qū),共有約五千萬人口,四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在其他地方還有范圍大小不一的自治州,自治縣,自治鄉(xiāng)等少數民族自治地區(qū),各級少數民族人民代表參與政府的決策,實現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愿望。
5、中國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集中體現了政黨競爭,三權分立,兩院制等的基本原則。我國
的民主政治因國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實行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
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xié)商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中
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xié)商制度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第一,我國的多黨合作
是以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的。接受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的歷
史選擇。各民主黨派自1949年參加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工作起就正式宣布接受中國共產黨
的領導,以后又寫入他們各自的歷次黨章,成為他們共同的政治準則。第二,我國的多
黨合作是以服務社會主義事業(yè)為共同目標的。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政治綱領中,
都有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為實現國家的總任務,總目標而共同奮斗的內容。共產黨和
民主黨派的關系是為了國家的發(fā)展強大和經濟富強而共同奮斗的合作關系。第三,我國
各民主黨派和共產黨一起參加國家政權,參加政府工作,不存在輪流執(zhí)政的問題,不搞
政黨競爭。第四,我國各民主黨派都得到憲法的承認和保護,享有憲法范圍內的政治自
由,組織獨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6、結合"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談一談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無視國家法律,肆意沖擊和破壞民主法制,國家主席劉
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的民
主權利被肆意踐踏,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遭受巨大挫折。
因此,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將黨和國家的決策納入正確的法制軌道,做到"
依法行政"。公民的行為必須遵守法律的各項規(guī)定,做到"有法必依"。這樣,才能為社會
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證,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當
家作主的政治權利。
7、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1)發(fā)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定期審議和決定全國或地方的重大問題,切實保證人民能夠參與政權的決策,管理;
(2)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規(guī),在國家和社會生活方面已經基本有法可依。
(3)改進和完善民主選舉制度,在鄉(xiāng)、鎮(zhèn)、縣實行直接選舉人大代表,在各級人民代表和政府部分領導人員的選舉中實行差額選舉;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保障人民的權利;
(4)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充分發(fā)揮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的作用,開辟多種參政議政的渠道,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5)健全和發(fā)展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
(6)加強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發(fā)揮工會,共青團和婦聯(lián)等群眾團體的作用;
(7)廢除事實上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努力從多方面創(chuàng)造條件吸收人民群眾參加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擴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權利,特別是基層群眾性自治建設作為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新生事物具有很大的重大現實價值和深遠的歷史價值。
(8)大力開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識。
8、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1)我國還沒有根本擺脫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態(tài),更不具備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發(fā)達的經濟文化。當前,我國生產力還不發(fā)達,人民生活也不富裕,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還比較低,文盲,半文盲占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2)封建意識殘余和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長期存在。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影響多,民主法制少。
(3)認清在我國具體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客觀規(guī)律,要有一個過程。人們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不可能一次完成。對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客觀發(fā)展過程的認識,對于適合本國國情的民主形式、制度、措施、辦法的選擇,對于民主建設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觀察和處理,都沒有現成的答案,只有依靠反復實踐,勇敢探索和長期的經驗積累。
9、"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有哪些主要內涵和重大意義。
"一個國家"是指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必須完整,不容分割,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決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等分裂國土的圖謀。"兩種制度"是在統(tǒng)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港,澳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維護臺,港,澳地區(qū)的繁榮與穩(wěn)定。
"一國兩制"構想的偉大意義: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
(1)有利于實現祖國的統(tǒng)一;
(2)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3)有利于香港,澳門,臺灣地區(qū)的穩(wěn)定,繁榮和發(fā)展;
總之,"一國兩制"是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基本方針,它順應歷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
三、教學建議:
“民主政治建設”部分,建議實行專題內教材內容的再整合,即將第1課和第2課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分三個階段、各有側重進行教學。
(1)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初建時期。第1課第一子目“人民政協(xié)召開和新中國的誕生”,可引導學生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及其發(fā)展,分析新政協(xié)的代表組成,及按照《共同綱領》建立的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突出“人民政協(xié)的召開和新中國的誕生為民主政治的建立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觀點。第二子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chuàng)立”、第三子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和第四子目“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則共同構成了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建議首先從歷史淵源、建立發(fā)展過程、主要內容及意義等方面對每一制度做個體處理,然后在整體上引導學生從分析國情及與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差異性入手,來把握民主政治建設的中國特色。
(2)第二階段:從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是現代中國民主政治曲折發(fā)展時期。在處理第2課第一子目“‘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時,建議利用課本提供的劉少奇在文革時期遭批斗的的材料,引導學生得出法制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對“文革后加強法制建設的背景”的認識,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鋪墊。
(3)第三階段: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是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發(fā)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逐步走上了規(guī)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道路。建議把握好兩個層面:①立法層面(即第二子目“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民主法制建設準備了政治基礎;成就:82年憲法的內容可以與56年憲法比較;并可以請學生回答自己所知道的法律。②制度層面(即第三子目“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講授“新時期民主制度建設的成就”時可與建國初的情況進行對比,突出其不斷完善的特點和過程。其中新增加的“村民民主自制制度”可借助較新的新聞素材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
“和平統(tǒng)一”部分,建議充分利用新聞素材(如“汪辜會談”、港澳回歸記錄片、連戰(zhàn)訪華等)和學生港澳游的經歷,引導學生在掌握“一國兩制”的理論及實踐的基礎上形成“‘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統(tǒng)一的根本保證和惟一可行之路”和“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兩個基本認識。
四、規(guī)律性認識: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我們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不斷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依憲執(zhí)政。
2.“一國兩制”的構想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家學說。
高考歷史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tǒng)一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tǒng)一及對外關系
單元測試
1.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1949年《共同綱領》在內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A.規(guī)定的國家政體不同B.只有憲法才規(guī)定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C.規(guī)定的社會形態(tài)和體現的原則不同D.表現的階級屬性不同
2.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毛澤東說:“我們這次會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fā)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現在
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B.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制定
C.新的國家領導人的選舉D.共產黨核心地位的確定
3.“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毛澤東主席最早提出此方針時
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正在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②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③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④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正遭到嚴重破壞。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4.新中國成立,是中國“近代以來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敗嘗試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新型人民民主制度的最終確立是在
A七屆二中全會B1949年第一屆政治協(xié)商會議
C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D七千人大會
5.某導演創(chuàng)作了一部電視片《建國初期的政治建設》。下列題材,可以入選該片的有()
①歷史新紀元——開國大典
②以和平代替武力——《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
③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階段
④不結盟——新中國外交工作的開端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③
6.新中國建立后,社會政治運動經常開展,這在當時人們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例如:錢紅衛(wèi)、孫建國、李援朝、周躍進等。一般而言,以上這四人中年齡從大到小排在第三位的應該是:
A.孫建國B.周躍進C.李援朝D.錢紅衛(wèi)
7.下面是一副2007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現場公布的春聯(lián):上聯(lián):二十四時節(jié)氣,乾坤競秀;下聯(lián):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橫批:天人合一。建國以來我國為實現“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的措施有:
①實行民族平等、民主、團結三大原則②建國后立即實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
③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④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重新落實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8.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成立50周年慶祝大會2008年12月11日上午在南寧召開,周永康率中央代表團出席了慶祝大會。周永康在致辭中表示,自治區(qū)成立50年來取得的巨大進步,離不開中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下列對這一制度的理解正確的是
A.我國現在的五個省級自治區(qū)都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
B.我國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C.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我國一項長期以來的根本政治制度
D.1954年憲法確認在各民族聚居的地區(qū)都可以設立自治區(qū)域和自治機關
9.鄧小平說:“我們不再用‘解放臺灣’這個提法了。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里的現實和現行制度”。這表明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構想是
A.武力統(tǒng)一B.一國兩制C.一邊一國D.一中一臺
10.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實踐日益豐富?!粐鴥芍啤峭耆_的,具有強大生命力。按照‘一國兩制’實現祖國和平統(tǒng)一,符合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毕铝嘘P于“一國兩制”說法不正確的是()
A.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為一國兩制的提出開了好頭
B.1982年,鄧小平正式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
C.1984年,一國兩制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D.“一國兩制”適用于港澳臺問題、也可為他國統(tǒng)一提供借鑒
11.“振甫先生致力于兩岸關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詞賦,常懷國家統(tǒng)一,私志公義,每與道涵相契。汪辜會談,兩度執(zhí)手;九二共識,一生然諾。……一兩岸之道,唯和與合,勢之所趨,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終能秉持九二共識與汪辜會談之諦,續(xù)寫協(xié)商與對話新頁。
庶幾可告慰先生也?!蓖舻篮涔颊窀κ攀离娢闹袃啥忍峒暗摹熬哦沧R”指的是
A.和平統(tǒng)一祖國 B.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C.“一國兩制”原則D.加強兩岸合作交流
12.自連戰(zhàn)訪問大陸“破冰之旅”后。兩岸關系發(fā)展迅猛。2008年終于“夢園兩岸三通”。此前黨和政府為推動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提出的基本方針(2008年12月15日,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全面啟動,宣告兩岸“三通”時代來臨)
①和平統(tǒng)一②一國兩制
③九二共識④一個中國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13.《共同綱領》第二十五條:“對于國民政府與外國所訂立的各項條款和協(xi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這一規(guī)定主要體現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爐灶”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一邊倒”D.“一大片”
14.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報》報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帥給我們帶來了過年禮物,教我們全國人民在大年夜歡歡喜喜高高興興過個年?!蔽闹械摹岸Y物”指的是()
A.蘇共將派代表到西柏坡B.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C.蘇聯(lián)支持中國抗美援朝D.蘇聯(lián)援助中國實施“一五”計劃
15.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新中國外交歷程紀念光盤,共12集,每一集的標題反映了這一時期的外交特點。其中能夠反映新中國七十年代外交特點的標題是()
A.“另起爐灶”、“分道揚鑣”、“播種友誼”
B.“斗智斗勇”、“再次較量”、“峰回路轉”
C.“求同存異”、“跨洋握手”、“揚眉吐氣”
D.“揚眉吐氣”、“跨洋握手”、“冰釋雪融”
16.右邊的漫畫反映了
A.中美關系的緩和
B.中美關系的對抗
C.中美關系的破裂
D.中美建立外交關系
17.下圖所示歷史事件的重要背景是B
A.中國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B.中美關系緩和
C.中蘇關系正在得到改善 D.“文化大革命”結束
18.下列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是()
①中國參加第一次亞非會議②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③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④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⑤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國際會議
A.②⑤①④③B.①②③④⑤C.③②⑤①④D.②⑤①③④
19.新中國成之初,美國采取敵視中國的政策,中國與蘇聯(lián)建立外交關系,加入社會主義陣營;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中國逐漸改善了同美國、日本的關系;改革開放后,中國還積極參與周邊的區(qū)域國際組織,如1993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996年到2001年發(fā)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始終堅持
①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原則②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④對外開放政策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握手禮是當代世界大多數國家通行的見面禮。以下一組握手照片中不反映外交禮儀的是()
A.毛澤東與田中角榮B.周恩來與尼克松C.鄧小平與歐共體主席D.胡錦濤與連戰(zhàn)
二、非選擇題
21.法律制度是人類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是三個歷史片段,試透過現象發(fā)現過去時代的特性,從而解讀發(fā)生在不同時空的文明。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回答:
材料一第5表死者的遺產需按其遺囑進行處理。
第3、8表債權人可將無力償還的債務人,交付法庭判決,直到將其戴上足枷、手銬,甚至殺死或賣之為奴。
第8表凡故意傷人肢體而又未能取得調解時,則傷人者也需受同樣的傷害。不過,如果有人打斷自由人的骨頭,他須償還300阿司罰金;如果被打折骨頭的是奴隸,罰金可以減半。
第11表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摘編自《十二銅表法》
(1)《十二銅表法》的出現在當時有何進步作用?
(2)你認為這些法律規(guī)定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嗎?請舉例說明。
材料二美國的國家職權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tǒng)執(zhí)掌,總統(tǒng)和議員由人民選舉產生……——摘編自美國1787年憲法
(3)美國的1787年憲法體現的政治原則是什么?
(4)該憲法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5)1954年憲法是哪次會議上制定的?該憲法體現了什么原則?
(6)該憲法確定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2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是中國人”以及由此產生的相互信賴極大地促進了隨后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關系的迅速擴大。正如臺灣的一位談判代表所說,臺灣人和大陸人有“血濃于水的親情”,并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瓝蟮?,1993年,大陸與臺灣之間的貿易額達到了144億美元,2萬家臺灣企業(yè)在大陸的投資約在150億-300億美元之間。臺灣越來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陸,其成功也日益依賴于大陸。一位臺灣官員于1993年說:“1980年以前,臺灣最重要的市場是美國,但到90年代,我們認識到,臺灣經濟成功的最關鍵因素是大陸?!贝箨懙牧畠r勞動力對面臨著島內勞動力短缺的臺灣投資者來說是一個主要的吸引力。
——(美)薩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香港中評社2009年1月17日發(fā)表署名文章指出:可以預料,奧巴馬執(zhí)政之初,將主要延續(xù)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對臺政策。這一政策的基本內涵是,以保持臺海局勢的相對和平為直接目標,以反對兩岸“單方面改變臺?,F狀”為措施,實現維護美國對兩岸關系的介入和影響。
材料三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后舉行的記者會上深情地說:臺灣是祖國的寶島,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機會到臺灣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臺灣各地去走、去接觸臺灣同胞。雖然我今年已經67歲了,但是如果有這種可能,到那時即使走不動,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峽兩岸關系得以進一步發(fā)展的因素。
(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國現階段的對臺政策。民主黨人奧巴馬當選總統(tǒng)后卻延續(xù)了共和黨人當政時期的政策,這說明了什么?
(3)你怎樣理解材料三中溫家寶總理的一席話?1987年以來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狀態(tài)被打破,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有哪些突出表現?
23.材料一1949年12月美國政府宣布“運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國共產黨人從非蘇聯(lián)的來源獲得直接用于軍事目的的物資與裝備?!?950年12月美國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出口任何商品的個人和公司必須申請出口許可證?!?951年10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巴特爾法》,規(guī)定違反禁運條例向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出口的國家,美國將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關系史1949—1972》
材料二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認為臺灣是“一塊由于盟軍在太平洋的勝利而從日本手里接收過來的領土。像其他這樣的土地一樣。它的法律地位在國際上采取行動決定它的前途之前是不能確定的”。
……1971年9月22日,美國同日本國一起向聯(lián)合國大會提出了關于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提案,既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權,又確認“中華民國”繼續(xù)擁有代表權的“雙重代表權”提案。
——《中美關系中的臺灣問題》
材料三:以下兩幅照片記錄了中美兩國領導人在不同時期的會晤,讀圖后請回答:
材料四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放臺灣問題的關心??紤]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撒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qū)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臺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中美聯(lián)合公報》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美國對華政策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三、四圖1中中美兩國的領導人分別是誰?他們的這一歷史性握手對兩國關系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兩國何時正式建交?
(3)材料四反映出美國對華政策發(fā)生了怎樣的轉變?依據是什么?
(4)圖2中布什與胡錦濤會晤時表示:美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沒有變化。那么,自兩國建交以來美國的這一立場是什么?
(5)結合中美關系發(fā)展的風雨歷程,你認為未來兩國關系怎樣才能得到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
24.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連戰(zhàn)先生從臺北出發(fā),先后到達祖國大陸的南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雙手終于握到了一起,并發(fā)表了“三項體認”和“五個促進”的新聞公報?!¢喿x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剛下飛機的連戰(zhàn)說:“對中國國民黨來講,南京是一個具有歷史連接、感情連接的地方……是‘國父’以及創(chuàng)黨總理中山先生的陵寢所在地……”
(1)回答:
①請寫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創(chuàng)建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名稱。
②為了鞏固共和制度,中山先生頒布了《臨時約法》。指出《臨時約法》的重要歷史意義。
材料二:黨史研究專家李新在《國共關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當代中國的政治舞臺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是舉足輕重的兩個政黨。從本世紀20年代以來,國共兩黨經歷了兩次合作……國共兩黨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昌盛……
(2)回答:
①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國共兩黨實現了首次合作。國共兩黨首次合作實現的標志是什么?當時國共兩黨共同領導了一場什么革命運動?簡述這場革命運動的重要意義。
②1937年,為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日本制造了什么事變?為實現全民族抗戰(zhàn),國共再次攜手合作。請指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的標志??谷彰褡褰y(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對中華民族有何意義?
材料三: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謀求臺海和平穩(wěn)定,促進兩岸關系發(fā)展,維護兩岸同胞利益,是兩黨的共同主張。
——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會談新聞公報
(3)回答:“九二共識”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目前,祖國大陸提出的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什么?
材料四:近代中國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問題是振興中華民族,爭取國家的獨立、和平、富強、屹立于世界先進國家之列。這可以說是兩黨的共同的根本利益。
----唐培吉等著《兩次國共合作史稿》
(4)回答:結合材料四扼要指出國共兩黨有什么共同利益?從七十多年來的國共兩黨關系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參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本的不同還是在于二者規(guī)定的國家性質不同,體現的階級屬性和原則有相同的部分,二者都有規(guī)定人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2.答案:B。
解析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1954年召開的,A、D項與這個時間都不符;而由材料中的材料中的“里程碑”可以看出,B正確,C不正確。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和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的史實。首先可根據材料中的“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判斷出時間為1956年,而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正在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在1954年第一屆人大召開時就已結束;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遭到嚴重破壞是在十年文革時期,故而①、④均不正確,所以答案為B.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B
解析:四者的順序依次是:孫建國(1949年)、李援朝(1950—1953年)、周躍進(1958年)、錢紅衛(wèi)(文革),排在第三位的是周躍進。
7.答案:D
解析:“和睦同春”即黨的政策措施。
8.答案:B
解析:內蒙古自治區(qū)是1947年成立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各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并不是都可以設立自治區(qū)域和自治機關,故ACD錯誤,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目的在于實現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B是正確的。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綜合分析便可以判斷出正確答案。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B
解析:圖中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中日恢復邦交正?;?,其重要背景是中美關系緩和,所以答案為B
18.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比較分析能力。①是1955年,②是1953年,③是1971年,④是1972年,⑤是1954年。)
19.[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時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個國家一切外交活動的根本目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國自建國一刻起就始終奉行的對外關系的總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與印度、緬甸在1954年提出來的,后來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中蘇建交是在1949年,此時還沒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對外開放政策是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據此答案可判斷為A.此題易錯項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0.答案:D
21.(1)《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法律條文比較明晰,審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
(2)不能完全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如“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就是明顯的不平等。(也可以舉其他例證)
(3)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4)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它保障了美國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5)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
(6)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2.(1)兩岸民族認同感的親情;經濟聯(lián)系日益緊密;經濟發(fā)展優(yōu)勢可以互補;臺灣地區(qū)與美國經濟聯(lián)系的逐漸減弱。
(2)政策:維持現狀(或不獨不統(tǒng))。(1分)說明:兩黨制定政策都是從美國的國家利益出發(fā);臺灣問題在中美關系中的重要性;當前美國遭遇經濟危機,需要中國共同應對危機;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
(3)表達他對實現祖國統(tǒng)一的堅定信念,熱愛祖國的情感,大陸對改善兩岸關系的最大誠意。
表現:臺灣當局允許居民赴大陸探親,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海基會和海協(xié)會商談達成九二共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三通”
23.(1)表現:封鎖中國;分裂中國臺灣,制造兩個中國.原因:美國推行霸權主義;社會制度(或意識形態(tài))對立。
(2)毛澤東和尼克松,1979年
(3)轉變:結束敵對關系(或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
依據: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承諾減少和最終撤出美國在臺灣的軍事力量和設施.
(4)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5)中美關系存在著矛盾和摩擦,在曲折中發(fā)展。中美經濟的互補性很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兩國需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團結與合作,促進共同發(fā)展,維護世界和平。
24、(1)①名稱:中華民國。②意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它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
(2)①標志:1924年,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這標志著國共首次合作的實現。運動:國民革命運動。
意義:它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②事變:盧溝橋事變。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意義: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御外敵,最后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3)內容:“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方針: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
(4)共同利益:振興中華民族,爭取國家的獨立、統(tǒng)一、和平、富強、屹立于世界先進國家之列。啟示:國共兩黨的關系極大程度地左右著中國歷史的進程,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昌盛;幾十年的歷史反復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教案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教案的內容要寫些什么更好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教案
第一節(jié)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背景;
前提:中華人民
共和國的成立標志:
意義:
人民代表建立:
大會制度特點:
地位:
新中國
的民主初步建立:
政治建設成就中共領導的多黨
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正式建立:
發(fā)展:
建立: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作用:
法律依據:
人民代表大會制與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有何異同?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953年頒布的“人大選舉法”規(guī)定人大代表經選舉產生,選舉方式為舉手和無記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額上,直轄市和工業(yè)大城市每10萬人選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萬人選1人,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的精神,人大代表實際實行等額選舉。文革期間,全國人大停止會議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代表通過協(xié)商方式產生。1979年,“選舉法”修訂,取消了舉手選舉,一律采用無記名投票;正式規(guī)定了差額選舉的原則;規(guī)定全國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鄉(xiāng)村與城市人口數的比例為8;1。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為
1:1。(據張永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根據材料,概括人大代表選舉辦法的變化。(3分)這些變化對人民當家作主有何作用?(4分)縱觀人大代表產生方式的演變,中國民主進程呈現出怎樣的軌跡?(3分)
第21課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fā)展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fā)展:“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破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及其意義。
表現
嚴重破壞:“文化大革命”
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啟示:
法律制度健全
成就
法制完善:新時期的民主
與法制建設
民主法制的完善
意義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所以,應該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訴訟法和其他各種必要的法律……
一一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材料五主要闡述了什么思想觀點?(2分〉是在吸取什么歷史教訓情況下提出的?
(2分)概述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法律制度建設的主要表現。(4分)
(2)綜上,談談法制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2分)
第22課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
“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的回歸;海峽兩岸關系的發(fā)展。
構想
一國兩制
港、澳回歸
實踐
海峽兩岸關系的發(fā)展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的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F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規(guī)定: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绻袊谝痪啪牌吣?,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主四十八年后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如果收不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引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材料二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不久,當時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黃華即于1972年3月8日致函到聯(lián)合國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主席,明確宣布:“香港、澳門是屬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強加于中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結果。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強占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是屬于中國主權范圍的問題,根本不屬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疇。”當年11月的聯(lián)合國大會以99票對5票通過決議,把香港和澳門從殖民地名單中除去。
材料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在我國發(fā)生的一次通過革命而產生的政府變動。根據國際法上的政府繼承理論,因革命而發(fā)生的政府變動,新政府沒有義務完全繼承舊政府同外國政府簽訂的國際條約。━━引自《中國香港1997》
材料四1982年9月27日,撒切爾夫人在取道香港回國途中反復強調“這三個條約”(指19世紀英國同中國簽訂的涉及香港及香港地區(qū)的三個條約)是有效的,不應單方推翻,而只能由雙方加以修改。這番講話激起香港愛國同胞的強烈抗議,我國外交部發(fā)言人立即發(fā)表聲明予以駁斥。━━引自《中國香港1997》
材料五“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是我國根據中國自己的情況提出來的……實現國家統(tǒng)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tǒng)一,一千年也就要統(tǒng)一?!覀儾扇 耙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解決香港問題,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從實際出發(fā)的,是充分照顧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的。
━━引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請回答:
①材料一中,鄧小平指出香港問題的實質是什么?他對香港問題的基本態(tài)度說明了什么問題?
②根據材料二、三、四,指出中國收回香港的法律依據。對此,英方立場如何?說明了什么?
③根據材料五和所學知識,香港問題為什么能解決?這有何國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