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05第二節(jié)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第二節(jié)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一、教學目的:
⒈了解單質碳在常溫下的化學穩(wěn)定性和升高溫度時化學活動性;
⒉了解碳各種單質物理性質差異雖大卻具有相同化學性質;
⒊初步了解化學反應伴隨的能量變化;
⒋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掌握單質碳可燃性和還原性。
二、教學重點: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教學難點:碳單質與氧化銅、二氧化碳發(fā)生的化學反應。
三、教學用具:小黑板、投影機。
四、教學過程:
㈠復習導入
在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碳的幾種單質,碳的單質有哪一些呢?其中炭黑可用于制造墨水,如我們使用的碳素墨水,用碳素墨水書寫的字長時間不變色,而藍色墨水易變色?為什么呢?這個原因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關于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㈡揭示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附學習目標:
⒈了解單質碳在常溫下的化學穩(wěn)定性和升高溫度時化學活動性;
⒉了解碳各種單質物理性質差異雖大卻具有相同化學性質;
⒊初步了解化學反應伴隨的能量變化;
⒋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掌握單質碳可燃性和還原性。
㈢學生自學、教師巡堂指導
附自學提綱:
⒈我國古代用墨書寫的字畫,年深日久為什么不變色?
⒉回憶碳在氧氣中燃燒現(xiàn)象,是不是碳與氧氣反應都生成二氧化碳?
⒊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⒋觀察實驗5-4,說出實驗現(xiàn)象,歸納實驗結論。
⒌碳能與二氧化碳反應嗎?如果能,會生成什么?
⒍沒有化學反應熱,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子?
具體做法:
⑴學生根據自學提綱閱讀課文,閱讀時注意看不懂的內容,并對看不
懂的內容作好標記;
⑵老師巡堂分類指導,同時觀察、了解學情;
⑶師生共同研討自學提綱,對自學知識進行強化。
㈣鞏固練習,強化知識
練習:
A.單項選擇:
⒈北宋黃庭堅用墨書寫的字“筆意”二字至今仍完好如初這是因為
()。
A墨不易褪色B.碳不溶于水
C.碳有還原性D.碳在常溫下性質穩(wěn)定
⒉某黑色固體加熱后變成紅色物質,同時生成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氣
體,這種黑色固體是()。
A.氧化硐B.木炭C.銅、木炭混合物D.氧化銅木炭混和物
⒊碳與氧氣化學性質相似之處是()
①可燃性②還原性③氧化性④都是單質⑤都難溶于水
A.①②③B.①②C.③D.①②③④
B填空:
⒈寫出由碳生成一氧化碳的兩個化學方程式,前者說明碳有
性,后者說明碳具有性。
⒉黑火藥由木炭、硫粉、火硝(KNO3)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點燃爆
炸后生成硫化鉀、氮氣和二氧化碳,寫出化學方程式。
C.選做題:
⒈下列變化中單質碳作還原劑的是()。
A.CCOB.CCO2C.CH4CD.CO2CO
⒉用木材做樁,常將埋入地下部分燒焦,目的是()。
A.烘干木材B.使木材變更結實C.燒死蟲子D.形成化學性質穩(wěn)定的炭層
⒊相同質量的碳完全燃燒生成CO2和生成CO所消耗氧氣質量的比
為()。
A.2:1B.1:2C.14:11D.11:14
⒋有A、B、C、D四種單質,通常情況下A、D是無色氣體,B為
紅色固體,C是灰黑色固體,進行實驗:
⑴在D中加熱B,生成一種黑色固體物質E。
⑵C與E混合高溫下得到B和一種無色氣體。
⑶氣體A與E加熱反應得到B和一種常溫下是元色液體物質。
推斷A、B、C、D并寫出有關反應化學方程式。
㈤小結:
①單質碳在常溫下的化學穩(wěn)定性和升高溫度時化學活動性;
②碳各種單質物理性質差異雖大卻具有相同化學性質;
③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㈥布置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1]
教學教案錄入:admin責任編輯:admin精選閱讀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單質碳的化學性質”,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比較了解幾種碳單質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相同;
通過實驗,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還原性、穩(wěn)定性。
能力目標
通過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的設計,初步提高氣體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力;
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碳單質的學習,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這些物質的物質性質和用途不同,但卻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從而提高學習化學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碳單質(金剛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學生學習氧氣、氫氣之后首次全面學習的固態(tài)非金屬單質。此節(jié)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氧氣、氫氣學習的繼續(xù),同時為后面學習金屬單質打下基礎。
碳單質有定型碳和無定型碳兩類。金剛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點介紹。從學生較熟悉的金剛石、石墨入手學習,而后介紹球碳,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由宜到難,由遠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化學與社會的關系、體驗化學科學的發(fā)展。
另外,教材編排首先對碳的典型單質——金剛石和石墨的結構、物理性質、用途進行學習,而后再簡介無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單質的化學性質學習,旨在使學生從感性上理解碳單質結構不同,物理性質不同,但化學性質幾乎相同。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已增長學生的知識鏈、能力鏈。如碳的化學性質中,關于碳還原性的教學,可提示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裝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從而自己設計出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這樣的教學處理有利于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實驗的設計能力。
2.聯(lián)系實際生活、聯(lián)系科學研究進行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運用網上資料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從生活中學習化學。同時將所學化學運用于社會中解決科學問題。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創(chuàng)新思維。
教學設計方案一
請同學在黑板上寫出碳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從碳的原子結構可以看出,最外層只有4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既不容易得電子,也不容易失電子。通常狀況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wěn)定。如教材中有宋朝黃庭堅的墨寶,雖歷經千年仍不變色。但隨溫度升高,碳單質的化學活動性大大增強。
1.碳的可燃性
【講解】木炭與氧氣或空氣中氧氣反應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煤的主要成份是碳,爐火著得旺時,發(fā)生的也是碳與氧氣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同時放出大量熱供人使用。
當氧氣供給不足時,碳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
2.碳的還原性
【演示】碳和氧化銅的反應。(邊實驗邊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并依據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思考。)
【現(xiàn)象】加熱片刻后,黑色物質突然發(fā)紅光,隨后看到紅色物質,同時澄清石灰水中冒出一定量氣泡,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黑色氧化銅與木炭反應,生成紅色的銅和二氧化碳。
【講解】同樣,碳也能與氧化鐵反應得到鐵和二氧化碳。
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掌握了這項技術,可放映用木炭來煉鐵。木炭煉鐵的錄像
【提問】觀察上述兩個反應,判斷是不是氧化還原反應?如果是請指出還原劑是什么?
【小結】碳在上述兩個反應中都做還原劑。這兩個反應都體現(xiàn)了碳的還原性。
碳不但能還原某些金屬氧化物,也能還原某些非金屬氧化物。
播放木炭與二氧化碳反應錄像
木炭和二氧化碳的反應可以表示為:
這個反應需要吸收熱量才能進行。由上述反應可以看出,有的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有的反應卻要吸收熱量,說明化學反應總是伴隨熱量的變化。通常用“-Q”表示吸熱反應,“+Q”表示放熱反應。如:
【討論】燃煤爐子中,發(fā)生了哪些化學反應。
【小結】
【總結】碳在常溫下比較穩(wěn)定,但隨溫度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碳能與很多物質反應。
第12頁
5.2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案課件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才能使接下來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5.2單質碳的化學性質”,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二節(jié)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1課時)
一.知識教學點
單質碳的化學性質(穩(wěn)定性,碳和氧氣、氧化銅的化學反應)。
二.重、難、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2.難點:碳單質跟氧化銅、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
3.疑點:怎樣證明金剛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4.解決辦法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學生已經知道的許多事實,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和閱讀材料,啟發(fā)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思考新的問題,做到溫故而知新。
(2)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選學內容,啟發(fā)學生用化學方法證明金剛石和石墨的元素組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做好木炭還原氧化銅的演示實驗,提出學生應注意觀察的問題,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啟發(fā)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本質上理解木炭的還原性。
三.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了解單質碳在常溫下穩(wěn)定,在高溫下化學活動性強。
2.了解金剛石、石墨、無定形碳有著相同的化學性質。
3.掌握單質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學變化的熱理變化。
(二)整體感知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碳的化學性質,是對以前學過的化學用語的運用和鞏固。通過第一、二節(jié)對碳的學習,使對碳這種固態(tài)非金屬單質所特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這是學好本章的基礎。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碳的單質有哪幾種?
2.金剛石、石墨有哪些物理性質?為什么它們都由碳元素組成卻有不同的物理性質?
[導入]:通過上節(jié)課學習,我們知道碳的幾種單質有不同的物理性質,是由于碳原子排列的不同。但因為它們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所以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下面我們學習碳的化學性質。
[板書]:一.碳在常溫下穩(wěn)定、高溫下活潑
[學生活動]:1.閱讀教材第82頁第一段,看插圖5-5。
2.舉例說明碳在常溫下穩(wěn)定。
[講解]:隨著沮度的升高,碳的活動性大大增強,在高溫下,它能和許多物質起反應。
[板書]:二.碳的化學性質
1.碳跟氧氣的反應(可燃性)
[復習提問]: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xiàn)象是什么?
[學生活動]:練習寫出碳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講解]:在氧氣或在空氣中,當氧氣充足時,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氣不充足,則燃燒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注意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以燃煤的火爐為例加以汲明,并指出這兩個反應中有放熱現(xiàn)象。
[學生活動]:配平碳不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C+O2==CO2(碳充分燃燒)
2C+O2==2CO(碳不充分燃燒)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第83頁選學材料,分組討論:怎樣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
[講解]:將金剛石和石墨分別燃燒,其產物都只有二氧化碳。
[板書]:2.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還原性)
[教師活動]:①演示[實驗5-4],用木炭還原氧化銅。
②指導學生觀察思考:石灰水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試管里的粉末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在反應中生成了什么物質?
[學生活動]:①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觀察實驗,討論井回答問題。
②練習寫出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實驗:C和CuO的反應
現(xiàn)象:(1)有紅色固體生成;
(2)有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產生。
化學方程式:C+2CuO==2Cu+CO2↑
[教師提問]:這個反應的條件是什么?它屬于什么反應類型?
[講解]:在這個反應中,木炭奪取了氧化銅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木炭是還原劑,具有還原性。氧化銅失去了氧被還原為銅。
[教師提問]:在燃燒很旺的爐火里,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溫度為什么會降低?
[講解]:下層的煤,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與上層新煤中的碳會反應生成一氧化碳,這個反應是一個吸熱反應,因而添加新煤后,爐溫會降低。
[板書]:C+CO2==2CO
[講解]:碳燃燒時放出熱量,碳使二氧化碳還原成一氧化碳要吸收熱量。這就是化學反應中的放熱或吸熱現(xiàn)象。
[板書]:三.化學反應中發(fā)熱和吸熱現(xiàn)象
熱能——→電能(如火力發(fā)電)、動能(如蒸汽機)等。
[學生活動]:討論如果設有化學反應放出的熱能,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目的意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利用化學反應放出熱能的重要性。
(四)總結、擴展
小結:碳和氫氣的化學性質比較
碳(C)
氫氣(H2)
常溫下
化學性質穩(wěn)定
化學性質穩(wěn)定
可燃性
C+O2==CO2
2C+O2==2CO
2H2+O2==H2O
還原性
C+2CuO==2Cu+CO2↑
C+CO2==2CO
H2+CuO==Cu+H2O
四.布置作業(yè)
教材第85頁習題第1、2、5題。
碳的化學性質
一、設計思路
1、關于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wěn)定的教學。
[引課]: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考的驅動性。認識到化學就在身邊,進一步認識“性質決定用途”。
實物展示:用墨抄寫的古書。
多媒體播放(字畫的奧妙):用墨寫的字畫。
[提出問題]: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古代一些書法家、畫家用墨寫字作畫,我們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這些字畫歷經千百年,但墨跡依然清晰不變,這是為什么?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wěn)定
2、關于碳的可燃性教學。
通過播放影音文件,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提出問題]:冬季人們?yōu)榱说钟鶉篮3T谑覂扔妹籂t燒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會發(fā)生“煤氣”中毒事件,你們能猜測一下“煤氣”是什么嗎?“煤氣”又是怎樣產生的?四個人一小組討論一下,討論的主題不僅要找到“煤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氣”是怎樣產生的?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結論]: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燒時,如果氧氣不足都會產生CO,所以,預防“煤氣”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煙道通暢,燃氣熱水器使用時,使室內保持良好通風,有充足的氧氣,使燃料充分燃燒。
通過對“碳的可燃性”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認識身邊物質的科學知識,結合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認識。
3、有關碳的還原性的教學(重點探究)
[提出問題]:碳與氧氣反應,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那么,碳能否與氧化物(氧化銅)反應,即碳能否奪得氧化銅中的氧呢?
[猜想、假設]: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出假設──從問題出發(fā)進行大膽地假設,提出各種可能性。
討論后對假設小結:
(1).碳能與氧化銅反應;C+CuOCu+CO2↑
(2).碳能與氧化銅反應;C+CuOCu+CO
(3).碳與氧化銅不反應。
[設計實驗方案]:利用課件引導學生分析──思維探究
通過學生交流、辯論設計好實驗裝置。培養(yǎng)學生動腦通過實驗探究科學知識的意識。
[實驗探究]: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分組匯報實驗現(xiàn)象]:收集材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概括。
[討論后達成共識]:碳與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
[引導學生對碳與氧化銅反應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得出]:碳具有還原性
[通過播放影印文件]:理論應用于實際,了解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
拓展提高──碳的還原性應用
拓展提高──煤爐中碳發(fā)生的反應
[小結本節(jié)課知識重點]:及時總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拓展提高──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課堂小結]:對本節(jié)課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總結與評價,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案
課題
碳的化學性質
授課人
張淑麗
學校
北京市清河中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碳的化學性質,重點掌握碳還原氧化銅實驗的裝置、現(xiàn)象和結論。
2.根據碳的化學性質,了解碳的用途。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基本操作、觀察、記錄實驗現(xiàn)象)。
4.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生活中一些常見碳單質的使用情況,了解碳單質在常溫下的穩(wěn)定性和可燃性;
2.在學習了碳單質可燃性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碳能否與化合態(tài)的氧發(fā)生反應呢?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引導,學習碳單質的還原性,即,實驗探究——碳還原氧化銅。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引導學生體會化學實驗是獲取化學知識和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證明實踐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尊重客觀事實、善于合作等優(yōu)良品質。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學化學的興趣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體驗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產生熱愛化學的情感。
3.通過對“碳的可燃性”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變化的內外因關系原理”的教育。
重點
學習碳的還原性。
難點
探究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和思維探究
儀器
藥品
試管、具支試管、單孔膠塞、止水夾、導氣管、藥匙、酒精燈、試管架、鐵架臺等。
碳、氧化銅、澄清石灰水、火柴等。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課]:
1.實物展示:用墨抄寫的古書。
2.多媒體播放:用墨寫的字畫。
觀看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思考的驅動性。
[提出問題]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古代一些書法家、畫家用墨寫字作畫,我們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這些字畫歷經千百年,但墨跡依然清晰不變,這是為什么?
[評價并板書]
一、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很穩(wěn)定。
思考、討論、回答
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引課,認識到化學就在身邊,進一步認識“性質決定用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出]回憶木炭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的實驗,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
二.碳的可燃性:
1.完全燃燒——O2充足
C+O2點燃CO2
回憶實驗現(xiàn)象、結論、寫出此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通過復習,溫故而之心。
[多媒體播放]用煤爐燒煤取暖。
[提出問題]在過去條件不好的時候,冬季人們?yōu)榱说钟鶉篮?,常常在室內用煤爐燒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會發(fā)生“煤氣”中毒事件,你們能猜測一下“煤氣”是什么嗎?“煤氣”又是怎樣產生的?四個人一小組討論一下,討論的主題不僅要找到“煤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氣”是怎樣產生的?
(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認識“煤氣”中毒事件產生的原因。)思考、討論、回答
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認識身邊物質的科學知識,結合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認識。
[評價并板書]2.不完全燃燒——O2不充足
2C+O2點燃2CO(O2不充足)
[提出問題]
根據“煤氣”中毒事件產生的原因,可采取什么措施預防此類事件發(fā)生呢?
[評價總結]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燒時,如果氧氣不足都會產生CO,所以,預防“煤氣”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煙道通暢,燃氣熱水器使用時,使室內保持良好通風,有充足的氧氣,使燃料充分燃燒。
[總結提高]
上述碳的可燃性中,碳與氧氣反應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這是碳本身具有的性質,是內因,而‘O2充足與O2不充足’是一個外在條件,是外因。“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變化的內外因關系原理”。
學生的回答
聯(lián)系生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對“碳的可燃性”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事物變化的內外因關系原理”的教育。
探究——碳的還原性
[提出問題]
碳與氧氣反應,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那么,碳能否與氧化物(氧化銅)反應,即碳能否奪得氧化銅中的氧呢?
討論,猜想
實驗探究的步驟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提出假設]
對猜想提出假設:
[小結]
1.碳能與氧化銅反應;C+CuO△→Cu+CO2↑
2.碳能與氧化銅反應;C+CuO△→Cu+CO
3.碳與氧化銅不反應。
從問題出發(fā)進行大膽地假設,提出各種可能性。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利用課件引導學生分析——思維探究
1.實驗設計:
(1)實驗裝置(根據反應物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
[評價總結]反應裝置與實驗室制氧氣裝置相同。
(2)檢驗產物(CO、CO2)
[評價總結]CO2——石灰水;CO——點燃。
實驗裝置如下(圖一)
[思考、討論、交流]
1.C與CuO均為固體,C在常溫下穩(wěn)定,此反應應在一定溫度下進行,所以應選擇與實驗室制氧氣裝置類似。
2.檢驗CO2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CO可用點燃的方法,看火焰的顏色。
探究實驗裝置
[問]上圖有不足之處嗎?
(圖二)
[思考、討論、交流]
很多學生發(fā)現(xiàn)試管口應堵棉花,當看到老師提供的儀器時時會選擇如圖二的裝置。
培養(yǎng)學生動腦通過實驗探究科學知識的意識。
(3)操作步驟:
讓學生自己通過所學氧氣制取的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教師評價總結并點播
①氣密性檢驗
②裝藥
③如圖連接固定
④打開止水夾,點燃酒精燈加熱(觀察現(xiàn)象)
⑤實驗結束——關閉止水夾,同時停止加熱。
[思考、討論、交流]
操作步驟:
①氣密性檢驗
②裝藥
③如圖連接固定
④打開止水夾,點燃酒精燈加熱(觀察現(xiàn)象)
⑤實驗結束——關閉止水夾,同時停止加熱。
培養(yǎng)學生動腦通過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2.實驗探究
根據提出假設的依據和已有的知識進行實驗論證,觀察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實驗探究]小組合作完成
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現(xiàn)象:黑色粉末逐漸呈紅熱狀態(tài),有無色氣體產生,通入澄清石灰水,則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尖嘴處所出氣體不能燃燒,冷卻后,試管內留有光亮的紫紅色固體。
對各種假設進行論證并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尊重客觀事實、善于合作等優(yōu)良品質。
3.引導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
[問]:通過實驗驗證了哪一條假設是正確的?
[評價總結并板書]3.碳與氧化銅反應
C+2CuO△2Cu+CO2↑
[分組匯報試驗現(xiàn)象]
[討論后達成共識]
碳與氧化銅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
收集材料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概括。
[引導學生對碳與氧化銅反應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在此反應中哪種物質得氧?發(fā)生了什么反應?具有什么性質?而另一種物質呢?
[評價總結]
在此反應中碳得氧,發(fā)生了氧化反應,具有還原性。氧化銅失氧,發(fā)生了還原反應,具有氧化性。
聽老師講解
對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認識。引導學生體會化學實驗是獲取化學知識和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證明實踐出真知的真理性。
[總結并板書]
三.碳的還原性
1.C+2CuO△2Cu+CO2↑
[問]屬于什么基本反應類型?
2.C+CO2高溫2CO
[多媒體播放]煉鐵,介紹此反應的實際應用。
記錄筆記
看多媒體播放的資料
理論應用于實際,了解生活和生產中的問題。
[利用多媒體總結]本節(jié)課知識重點。
整理筆記
及時總結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練習]下列用途利用碳的什么性質?
1.木頭電線桿或木樁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頭表面稍稍烤焦。這是為什么?
2.用煤取暖
3.用焦炭煉鐵
思考并回答
鞏固所學知識
[課堂小結]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與學生交流,提出希望。
學生談心得體會
對本節(jié)課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總結與評價,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