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教學設計
發(fā)表時間:2021-04-14《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生活中的透鏡》--
一、關于教材:
1.教材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jié)《生活中的透鏡》。
2.教材簡析:在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的透鏡,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安排小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組間形成適當?shù)母偁?,又可讓學生在團結協(xié)作的氛圍中感受到合作的樂趣。
3.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紹透鏡的基礎知識和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整章內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生活中的透鏡》這節(jié)安排在第二節(jié),在學生學習了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后,能夠進一步對透鏡成像的知識有感性的認識。這個順序安排使學生能具體、生動地認識透鏡的成像特點及生活應用,能引起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節(jié)課開展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活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相對于舊課程安排先探究規(guī)律,再認識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更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
4、教學目標和要求:
知識與技能:(1)了解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2)知道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成像特點,以及相應的物體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實驗的方法驗證猜想的意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體會,了解照相機的成像特點
(2)學生通過對比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的成像特點,能描述實像和虛像的特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學生通過制作模擬照相機獲得成功的愉悅
(2)在觀察中增強對物理的興趣,在探索中培養(yǎng)科學的實驗方法,在小組合作中增強集體意識,鍛煉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制作模擬照相機,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透鏡成像的感性認識。
(2)難點:通過觀察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的像,對比、分析,歸納出他們的成像特點,并能區(qū)分實像和虛像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jié)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四步教學法、自主學習探索法、直觀教學法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缎抡n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為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采取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實驗探索法、觀察法。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自主分組、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小組探索實驗過程、小組歸納實驗結果。充分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自主地活動和獨立地獲取知識。讓學生在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學習的愉快。在實驗的過程中,采用觀察法和歸納法,使學生養(yǎng)成一定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的安排,我將力求培養(yǎng)學生以下學習習慣:善于觀察、科學觀察、合作與分工、語言表達、信息處理能力、準確記錄、提煉與歸納等能力。
三、說程序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是屬于學生的”,為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jié)課,我本著以活動為載體,運用教育教學形式活動化課堂教學四步模式“活動導入、活動探索、活動升華、活動延伸”,以達到“以活動促發(fā)展”的目標。
㈠活動導入
我是這樣來設置導語的:同學們我們首先來參觀一個攝影展領略一下美麗的風光吧?。ㄕn件展示五龍口、王屋山、小浪底風景照片)同學們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那美麗的風景?關于照相機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各小組交流所提出的問題(寫在卡片上),由一代表發(fā)言,比賽看哪一小組收集的問題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呢?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吧!通過此活動,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增強了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為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活動探索
活動一:照相機成像探究(大學生范文網 1467.coM.CN)
1、調查初知:
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大家對照相機都不陌生,照相機前的鏡頭相當于我們學過的什么呢?光通過鏡頭后是怎么成像的呢?照相機的原理是什么呢?物體在照相機中成的是什么像呢?
學生在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關于照相機的知識,通過調查初知,了解他們知識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復教學,明確下一步的教學方向,也讓學生體會到做為信息源和信息發(fā)布者的喜悅和自豪,激發(fā)他們以后在這方面做的更好。
2、實驗探究
此活動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件觀察照相機構造及基本的使用。(課件展示:照相機)認識照相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來制作模擬照相機并用自制的相機觀察室外景物。(課件展示:觀察內容和鼓勵語言)。此活動旨在鍛煉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實驗中教師只是在其中巡回,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但切勿隨意干涉,要充分體現(xiàn)教師在活動中的組織者地位。實驗觀察過后,要進行問題討論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對相關表象的認識深入一步,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問題主要針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照相機成像的性質,做到有的放矢。對于實驗交流情況,教師要做積極評價,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體優(yōu)勢、群體優(yōu)勢,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活動二:投影儀成像探究
由于投影儀在教室運用較多,可以采用自主學習探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照課本上的投影儀原理圖進行探索式學習。認清構造后各小組利用手中的幻燈片在投影儀上成像進行觀察研究。(課件展示:觀察內容、鼓勵性話語)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枯燥的理論講解,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規(guī)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活動三:放大鏡成像探究
放大鏡對學生來說不陌生,可以使用觀察法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鏡閱讀課本上的文字,進行觀察。(課件展示:你看到什么像?)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體會成像的特點,并且總結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申:用放大鏡我們還能干什么呢?如果我們現(xiàn)在手上沒有現(xiàn)成的放大鏡,我們可以用什么來代替呢?旨在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這樣的設計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總結,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能力、科學探究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生學習了三種生活用具的成像特點后,發(fā)現(xiàn)同樣是凸透鏡,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點,引起學生進一步了解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欲望,為下節(jié)課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活動打下基礎。
活動四:實像與虛像性質探究
主要采用觀察實驗和對比、分析的方法。學生比較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從不同點中初步認識實像與虛像特征和區(qū)別。最后通過課件展示凸透鏡成實像、虛像,加深認識實像和虛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動升華
設計一組練習(課件展示)采用學生分組強答引入競爭機制,從而掀起課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幫助教師檢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學生鞏固知識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同時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動延伸
緊扣教學目標的觀察實驗活動結束了,但很多學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機的問題,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不能得到解決,為此我將通過兩項安排來達到將活動延伸到課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園局部專業(yè)網讓學生自己在網上查找;二是鼓勵學生在課外參加攝影小組,用所學的知識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讓活動融入每個學生的生活中,體現(xiàn)“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書設計:
§3-2生活中的透鏡
一、照相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二、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三、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四、實像和虛像的區(qū)別
通過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將本節(jié)課的內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強化重點知識。
課后反思:
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相信學生有巨大的潛能,不是過多地干預,過多地束縛,過多的包辦代替,充分放手,多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放飛學生的思想,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獲取真知。
給學生提供了自由學習的時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去完成實驗,自主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多給學生一些思考時間,多給學生一些動手機會。實踐證明:學生對時間、空間、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權利之后,他們才能敢做、敢想、敢說,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發(fā)展。
三、改變學習方式,通過探究空間的創(chuàng)設,同學們懂得了學習不能被書本所束縛,要有問題意識體驗到了解問題要深入實踐,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動手做實驗和分析思考,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到了新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擴大了視野和知識面
文章引用自:
精選閱讀
生活中的透鏡
3.2生活中的透鏡
教學目標1.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知道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成的像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制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透鏡及其成像的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
教學難點知道實像和虛像的區(qū)別和特點
學習過程
學習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時間學習要求
一、鞏固舊知,激趣導入:
1、凸透鏡對光有作用;凹透鏡對光有作用
2、如何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3、畫出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
二、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1、照相機的______相當于凸透鏡,來自物體的光經過這個凸透鏡后會聚在_________上,形成被照物體的像。
2、照相時,物體離照相機鏡頭比較_______,像是______、_______的。
3、投影儀使用時,物體(投影片)離投影儀比較_____,成的像離鏡頭比較______,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的。
4、放大鏡是最常用的光學儀器之一。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的。
5、實像和虛像有什么不同?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任務一:照相機的成像
1、觀察課本圖3.2-1,理解照相機成像的特點
2、各小組將制作的模型照相機在班內交流,并演示效果。
任務二:投影儀的成像
1、觀察課本圖3.2-4,理解投影儀成像的特點
5
10
通過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熟悉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
2、討論:看課本中圖3.2-5,把張投影片放在投影儀的載物臺上,顯示的像是怎樣的?
任務三:放大鏡
1、適當調整距離,用手中的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文字。
2、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做成一個水滴放大鏡,用它來觀察課本上的字。
任務四:實像和虛像
根據下列提示以小組分析實像、虛像特征:
1、是否由實際光線匯聚而成?
2、能否用光屏承接?
3、在凸透鏡成像中,實、虛像與物在透鏡的同異側?
任務五:總結完成下表
器材名稱物體到透鏡的距離像的性質(大小、倒正、虛實)像與物在透鏡的同、異側
照相機
投影儀
放大鏡
四、體驗成功,拓展延伸:
小麗用照相機對遠處的同學進行拍照,拍出的底片如圖乙所示,若相機的焦距不變,要使底片的像如圖甲所示,請問小麗該如何做?
五、知識構建,抽測達標:
1、凸透鏡能成像,如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到凸透鏡成像。
2、凸透鏡是許多光學儀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像。應用凸透鏡,在照相機中成______、______立的_______像;在投影中成______、______立的_______像;而直接用凸透鏡做放大鏡時,成______、______立的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壓著一張報紙,塑料片上有一滴水,透過水滴看到報紙上的子比旁邊的字_____(填“大”或“小”),這說明此時的水滴相當于一個_____鏡,他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像。
4、下列光學儀器或器具中用到凸透鏡的是()
A、潛望鏡B、汽車觀后鏡
C、太陽灶D、攝影的鏡頭10
10通過活動加深理解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
第二節(jié)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學生們有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離不開老師辛苦準備的教案,大家應該開始寫教案課件了。認真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標!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二節(jié)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第二節(jié)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一、內容及其分析
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物體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鏡頭所成的像、實像和虛像。其核心就是生活中的透鏡所成的像的特點和實像與虛像的區(qū)別。理解透鏡所成的像的特點的關鍵就是要知道透鏡成的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是實像還是虛像;而理解實像和虛像的區(qū)別的關鍵就是要知道實像和虛像是怎樣形成的?如何區(qū)分?學生已經知道了光的折射和透鏡對光線的作用,本節(jié)課就是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它也是學生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基礎,具有比較重要的作用。教學的重點是認識凸透鏡在不同應用中成像的特點,解決重點的關鍵就是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作為認知問題的基礎,同時要有實物或圖片觀察認識。
二、目標及其分析
目標:1、認識物體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鏡頭所成的像的特點。
2、知道實像與虛像的區(qū)別。
分析:1、認識物體通過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鏡頭所成的像的特點就是指通過生活經驗了解到照相機的鏡頭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投影儀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放大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2、知道實像與虛像的區(qū)別就是要知道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虛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學生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很難理解實像和虛像是怎樣形成的,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不知到通過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能會聚成像,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就是教師要通過圖示來解釋實像和虛像的成因。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本節(jié)課利用多媒體演示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鏡頭所成的像的特點。準備好作圖工具:直尺。
五、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一:我們知道了凸透鏡對光線不但有會聚作用,它還會成像(教師作簡單的演示),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利用了凸透鏡成像的原理?請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引入新課,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透鏡有哪些。
師生活動:學生舉例,教師選擇與本節(jié)課有關的透鏡: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加以說明。
問題二: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認識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成像的特點。
師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文,教師展示圖片并讓學生回答:
問題三:實像和虛像有什么區(qū)別?
設計意圖:了解實像和虛像。
師生活動:教師提問作出鋪墊:1、小孔成的是什么樣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學生回答:倒立的實像,能用光屏承接。
2、平面鏡成的是什么樣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學生回答:正立的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分析總結:實像能用光屏承接;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實像和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教師在黑板上作圖說明并讓學生加以總結。
目標檢測:
1、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鏡成像③放大鏡成像④照相機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屬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④
B.屬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
C.成實像的是①②③
D.成虛像的是②③④
2、如圖所示是照相機的成像示意圖,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照相機使用的是凸透鏡
B.照相機使用的是凹透鏡
C.所成的像是正立、縮小的實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虛像
3、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過程中,小明同學觀察到了如圖所示的實驗現(xiàn)象.下列光學儀器的成像規(guī)律與實驗現(xiàn)象的成像規(guī)律相同的是()
A.放大鏡B.照相機
C.投影儀D.潛望鏡
4、“老花鏡”的鏡片是“凸透鏡”,將老花鏡的鏡片貼緊書本看書上的字,看到的像是_____的;若用它看遠處的樹,適當移動鏡片直至看到清晰的像,則看到的像是_____的.
六、課堂小結:
1、照相機的鏡頭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投影儀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放大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2、實像與虛像的區(qū)別就是要知道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虛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長線會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透鏡導學案
深圳市龍華新區(qū)萬安學校導學案
上課班級八(1)課題生活中的透鏡
主備教師任思安副備教師陳齊輝上課時間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看投影片,了解投影儀的成像原理。
2.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培養(yǎng)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情感。
2.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教學重點1、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2、了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2、3、了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教學難點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法運用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
學法指導探究學習法、合作學習法
基本環(huán)節(jié)教師授課過程(教師活動)學生學習過程(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導入
新課
(檢查預習)1、怎樣區(qū)分虛像和實像?
2、我們在透鏡一節(jié)中學習了透鏡可分為凸透鏡和凹透鏡,什么是凸透鏡?凸透鏡對光線有什么作用?學生回答虛像與實像的區(qū)別。邊緣薄中間厚的透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會聚作用。通過復習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興趣。
初
學
新
課
(初步探究)同學們喜不喜歡照相和看電影?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機和電影放映機的原理呢?這就是我們這一節(jié)課要學習的知識。出示照相機照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照相機鏡頭的形狀,使他們對照相機鏡頭有直觀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播放畫有照相機原理簡圖的投影片,對照投影講解: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后會聚在膠卷上,形成一個縮小的像。膠卷上涂著一層對光敏感的物質,它在曝光后發(fā)生化學變化,物體的像就被記錄在膠卷上,經過顯影、定影后成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學生回答喜歡看電影;不知道電影放映機的原理。
學生仔細觀察相機鏡頭發(fā)現(xiàn)相機鏡頭是凸透鏡。
學生觀看影片對相機的原理有一個初步了解。通過觀看投影片,了解投影儀的成像原理。
引
導
釋
疑
(合作學習)出示相機的構造解釋
1.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2.膠片:相當于光屏。
3.調節(jié)控制系統(tǒng)。
①取景窗:觀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環(huán):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的多少;
③調焦環(huán):調節(jié)鏡頭到膠片間的距離,即像距;
④快門:控制曝光時間。
思考:
像是縮小還是放大?像是正立還是倒立?像距與物距哪個大?
像與物體位于凸透鏡的同側還是兩側?
成像特點:1.照相機成縮小、倒立的像。
2.像距小于物距。
3.像與物體位于凸透鏡的兩側。學生觀察相機的構造發(fā)現(xiàn)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膠片相當于光屏。
學生思考相機拍攝的像是縮小還是放大;正立還是倒立;像距與物距哪個大。
學生總結出相機成像特點:相機成縮小、倒立的像;像距小于物距;像與物體位于凸透鏡的兩側。
通過讓學生觀察相機的構造使學生明白凸透鏡在相機中的應用。
是學生了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
基本環(huán)節(jié)教師授課過程(教師活動)學生學習過程(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拓
展
學
習
(深入探究)投影儀成像原理把投影儀上的平面鏡(反光鏡)取下,投影片放到載物臺上。調節(jié)鏡頭,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圖案清晰的像。觀察像的正倒。
成像特點:1.投影儀(或幻燈機)成放大、倒立的像。2.像距大于物距。3.像與物體位于凸透鏡的兩側。
放大鏡成像特點:1.放大鏡成放大正立的虛像。2.像與物體位于凸透鏡的同側。
實像和虛像:實像: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能呈現(xiàn)在光屏上。虛像:由反射光線或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現(xiàn)在光屏上。人眼逆著出射光線可以看到虛像。學生觀察投影儀的成像原理發(fā)現(xiàn)投影儀的鏡頭也是一塊凸透鏡,成像特點投影儀成放大、倒立的像;像距大于物距;像與物體位于凸透鏡的兩側。
學生觀察放大鏡發(fā)現(xiàn)放大鏡成放大正立的虛像。像與物體位于凸透鏡的同側。
學生了解什么是實像什么是虛像。培養(yǎng)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情感。
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當
堂
檢
測
(學習診斷)1.下列不屬于透鏡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是()
A.照相機B.放大鏡
C.投影儀D.潛望鏡
2.照相機鏡頭相當于一個_________,來自物體的光經過鏡頭后會聚在膠卷上,形成一個_________(放大、縮?。┑南?。實際拍攝時,為使遠近物體都能成清晰的像,應調節(jié)照相機的________到膠片的距離。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并能獨立思考說出答案。學生通過聯(lián)系加強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課
堂
小
結
(梳理歸納)師生共同總結。學生積極發(fā)言說出自己本節(jié)課的收獲。說出凸透鏡在日常生中的應用和成像原理。通過小結是學生養(yǎng)成對知識梳理的好習慣并加深對知識點的總結和掌握。
作業(yè)布置(檢查反饋)板書設計(突出重點)
完成新概念。生活中的透鏡
1、相機及成像特點
2、投影儀及成像特點
3、放大鏡及成像特點
4、實像與虛像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