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端午節(jié)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4-02第四節(jié) 氣候特征。
第四節(jié) 氣候特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學會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明確我國豐富的氣候資源為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2.使學生能聯系實際,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3.從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通過認識我國氣候為農業(yè)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p>
教學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2.我國氣候為農業(yè)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教學難點
分析、歸納、概括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教學媒體
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區(qū)掛圖或投影片,幾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p>
教學過程
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中國的氣溫和降水等知識,請同學們回憶兩個問題:
(1)我國冬季和夏季氣溫分布的有什么特點?
(2)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qū)分布和季節(jié)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知道了我國氣溫和降水的一些待點,我國氣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歸納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國氣候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
第四節(jié) 氣候特征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57頁,“我國與世界緯度相近地區(qū)氣溫的比較”表,回答下列問題:
(1)1月份,我國的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溫,分別比法國的巴黎、美國的紐約低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低22.7℃和3.7℃。
(2)7月份,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高26.3℃和7.3℃。
(3)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齊齊哈爾比巴黎大26.3℃,北京比紐約大7.3℃。
對上述問題,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回答。)
冬季,我國比同緯度地區(qū)冷;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又比同緯度除沙漠地區(qū)以外暖熱。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氣溫年較差比同緯度地區(qū)的氣溫年較差偏大。由此得出氣溫冬冷夏熱的特點。大陸性氣候顯著。
北京、齊齊哈爾、巴黎、紐約降水量柱狀圖。使同學們閱讀柱狀圖,比較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際變化也較大,由此得出我國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陸性強的氣候特點。歸納起來,一是說明我國季風氣候顯著,二是具有大陸性的特點。
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展示北京、武漢、哈爾濱等城市氣溫曲線降水量柱狀圖。請同學們讀圖。思考我國夏季氣溫、降水的共同特點什么?
學生回答:我國夏季普遍高溫,降水集中。
這就是我國氣候的第二個特證:雨熱同期。
二、雨熱同期
雨熱同期。夏季,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數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溫,而且是世界同緯度上除沙漠以外最暖熱的地區(qū)。因此,我國熱量條件優(yōu)越。這種優(yōu)越的熱量條件對農業(yè)生產有沒有好處?有什么好處?請同學思考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正如同學們所說,我國優(yōu)越的熱量條件,對農業(yè)生產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溫的高產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國廣大的北方地區(qū)也有大面積種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種植界線的緯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由此可見,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yōu)勢。
1.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yōu)勢。
在高溫的夏季,也是我國降水集中的季節(jié),雨熱同季對農作物生長有什么影響?
同學討論、回答。
農作物在高溫的季節(ji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國高溫多雨的夏季,正適合農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長。因此,高溫期多雨期與農作物的生長期一致,是我國氣候資源的又一大優(yōu)勢。
2.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1)西亞、北非在北緯15°~30°的地區(qū),氣候景觀有什么特點?
(2)為什么我國處于同一緯度地帶的長江以南地區(qū),卻成為降水豐沛的“魚米之鄉(xiāng)”?
學生討論、回答。
在世界上北緯15°~30°的緯度帶內,由于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氣候炎熱干燥,大多呈現沙漠和荒漠景觀。我國處于同一緯度地區(qū)的長江以南地區(qū),由于受到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熱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長,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qū),河湖眾多,淡水魚產量很大,從而成為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
展示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地區(qū)劃分圖。
請同學們讀我國溫度帶劃分圖和我國干濕地區(qū)劃分圖,說說我國可劃分為哪幾個溫度帶和干濕區(qū)?
學生指圖回答。
我國既有五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qū),又有四個干濕地區(qū),(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種多樣的溫度帶迭加在多種多樣的干濕區(qū)上,這說明我國的氣候復雜多樣。氣候的復雜多樣是我國氣候的又一顯著特征。
三、氣候復雜多樣
1.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qū)是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一個重要標志。
請同學們讀課本第38頁4.23圖,“橫斷山區(qū)氣候和植被的垂直變化”,和第59頁4.24圖,“秦嶺南北”,思考說明地形對氣候和植被有什么影響?
橫斷山區(qū)海拔很高,達數千米,隨著山勢的增高,氣溫降低,植被隨之發(fā)生變比,從山下的常綠闊葉林依次過渡到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草甸一雪線以上。說明地勢的高低對氣候影響很大,進而影響植被種類的生長分布。
秦嶺南北一圖,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觀上的差異。山南生長的是亞熱帶植物—柑橘樹,山北生長的是溫帶植物——蘋果樹。這是因為秦嶺在氣候上起著屏障作用,可阻擋北部冬季風的南下。所以秦嶺南坡氣溫高,為亞熱帶景觀;北坡氣溫低,為暖溫帶景觀。
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地勢高低懸殊,使得我國的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2.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多樣,使我國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我國氣候的復雜多樣,對農業(yè)生產有什么好處,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qū)對各種植物和農作物品種的生長有什么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因此,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qū),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3.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選作復習題
(4)我國氣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條)
(2)我國氣候對農業(yè)生產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板書設計
第四節(jié) 氣候特征
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二、雨熱同期
l.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yōu)勢。
2.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
三、氣候復雜多樣
1.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qū)是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一個重要標志。
2.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多樣,使我國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3.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p>
相關閱讀
第四節(jié) 全球氣候變化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上課時的教學氛圍非?;钴S,幫助授課經驗少的高中教師教學。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第四節(jié) 全球氣候變化”,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請收藏。
第四節(jié) 全球氣候變化
目標定位
1.從三個時間尺度上分析氣候的變化趨勢。2.根據相關資料,分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3.掌握近代全球變暖對氣候的影響,對人類社會的影響。4.理解和掌握全球變暖的應對措施。
核心點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1.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的概念
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tài)變化的一種反映。主要表現為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
(2)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地質歷史
時期
氣候變化時間跨度最大,變化周期長,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
近現代氣
候變化
最近一、二百年來的氣溫變化
2.近百年來氣候變化的特點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氣溫波動上升。
特別提示
全球氣溫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狀況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區(qū)氣溫都上升。例如,我國北方地區(qū)氣溫增高比較明顯,而有些地區(qū)(如長江流域一帶)氣溫上升并不明顯,甚至下降。
核心點二全球變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表解全球變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及表現
人類活動影響及表現
農業(yè)對作物生長和作物產量的影響:因作物種類和地區(qū)條件而異。一般說來,中低緯度地區(qū)受損,高緯度地區(qū)受益,整體上使世界糧食產量下降
工業(yè)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qū)制冷的能源消耗,刺激了節(jié)水節(jié)能技術、耐高溫耐干旱作物培育技術的發(fā)展
人類健康夏季氣溫持續(xù)升高,使死亡率上升,疾病發(fā)病率上升,傳播速度加快,傳播范圍變廣
海平面和
海岸帶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海岸線改變
生態(tài)系統(tǒng)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物因不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而使物種遭受重大損失,進而降低了生物的多樣性;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影響更大,特別是漁場的變化;同時半干旱和干旱地區(qū)荒漠化可能加劇
水資源不
穩(wěn)定與供
需矛盾旱澇的頻率次數、強度增加;徑流減少
思維拓展 海平面上升造成的連鎖反應
海平面上升除了淹沒沿海低地外,還會產生一系列其他的連鎖反應,如下所示:
核心點三全球變暖的對策
針對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形勢,具體的應對措施如下所示:
思維拓展
國際間的協(xié)作是解決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因為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的氣候問題,其成因和分布均具有全球性,要想正確處理全球變暖的影響,必須各國共同參與。
類型1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據專家預測,因全球氣候變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將升高40~50厘米。下圖為“我國某地區(qū)海陸過渡地帶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據預測,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對該地帶的影響有()
①加劇農田土壤鹽堿化②灘涂面積減少③淹沒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礎設施建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根據題目條件,海平面若升高40~50厘米,則據圖分析,農田地下水位會上升,加上海水鹽度高,會加劇土壤鹽堿化,同時由于海平面上升,灘涂面積會減少。從圖上看,海平面上升40~50厘米不會淹沒農田,但對港口基礎設施的影響較大。
(2)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有()
①臭氧層破壞②森林被大量砍伐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 全球變暖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CO2增多是最重要的原因,導致CO2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人類目前主要的能源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能燃料,燃燒時排放出大量CO2,另一方面,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導致吸收、固定CO2的能力減弱。
歌訣法記憶全球變暖的可能影響
全球變暖有利弊,自然環(huán)境和經濟。顯著后果海面上,冰川融化熱膨脹。
岸線后退低地淹,沿海平原多危險。農業(yè)變化較復雜,干旱趨重積溫加。
高緯升溫單產增,低緯變干難持平。蒸發(fā)加劇徑流減,水源供需矛盾顯。
變式練習1 分析“近年來大氣中CO2的增長示意圖”,回答問題。
(1)代表近年來CO2增長曲線的是 。
(2)近幾十年來CO2增多的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氣中CO2增多可能導致的后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①生產、生活中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②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森林面積銳減,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削弱 (3)引起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業(yè)生產,高緯度地區(qū)農作物增產,低緯度地區(qū)農作物減產;影響水循環(huán)過程,改變區(qū)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事件的發(fā)生
解析 (1)近年來,CO2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且速度不斷加快。(2)CO2增多一方面是礦物燃料燃燒放出大量CO2,另一方面是森林被大量砍伐,導致大氣中CO2的消耗量減少所造成的。(3)CO2增多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會引起世界各地區(qū)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
類型2全球變暖的應對措施
閱讀統(tǒng)計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年份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
CO2體積
分數×10310314317322325328332335
(1)根據上表資料,在下面坐標中畫出1955~1990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曲線。
(1)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量,世界許多國家一方面提高??;
另一方面。
答案 (1)圖略。
(2)化石燃料的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加強國際合作
解析 近些年來由于人類對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量增多,另一方面人類對植被的大面積破壞使綠色植物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減少,從而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劇增。全球變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全世界加強國際合作來解決。
此類題目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圖表數據的分析應用能力,解決此類問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明確表格中給出了哪些數據;
(2)其次去分析問題,明確解決問題需要哪些數據;
(3)最后結合數據、問題和已有知識解決問題。
變式練習2 讀漫畫,回答下列問題。
(1)臭氧在大量吸收而使氣溫升高的同時,能夠過濾對生物有害的多種物質,所以臭氧被人們賦予的稱號。
(2)試分析臭氧洞形成的人為原因及危害。
(3)結合實際談一談如何“補天”。
答案 (1)紫外線 “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2)人類使用氟里昂作為冰箱、空調的制冷劑,氟氯烴物質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層后,通過光化學反應消耗大量的臭氧。臭氧層遭破壞,一方面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另一方面還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農牧漁業(yè)造成破壞?!?3)減少消耗臭氧物質的使用。開展全球合作,共同保護臭氧層。在生活中,使用無氟冰箱,空調采用環(huán)保制冷,并向自己周圍的人宣傳保護臭氧層的重要性。
解析 本題以漫畫形式,考查學生對臭氧空洞的分布、成因及影響的理解和判斷能力。臭氧能強烈吸收紫外線,使地球生命免受傷害,被稱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人類工業(yè)活動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氟氯烴氣體,破壞了臭氧層。要保護臭氧層,需全球合作,禁止排放
破壞臭氧層的物質。
全球氣候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結合所學知識完成1~2題。
1.下列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人們把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近現代氣候變化
B.氣候變化指冷暖變化,不包括干濕變化
C.近百年來全球氣溫在不斷下降
D.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tài)變化的一種反映
答案 D
解析 全球氣候變化的內容有冷暖變化和干濕變化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近現代氣候變化指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氣候變化。
2.據歷史資料記載,黃河流域曾有過象、水牛和竹等。據此推斷,當時的氣候狀況可能是()
A.氣溫比現在低,降水比現在多B.氣溫比現在高,降水比現在少
C.氣溫比現在低,降水比現在少D.氣溫比現在高,降水比現在多
答案 D
解析 從當前狀況看,象、水牛和竹等動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qū),而黃河流域在歷史上有這些動植物,說明當時氣溫和降水的數值都比現在高。
2009年4月1日華北地區(qū)的最高氣溫超過20°C,達到歷史最高氣溫。英國《衛(wèi)報》一位資深環(huán)境記者稱,如果人們不對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有效控制的話,到205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2°C度,像上海這樣的沿海城市有被海水淹沒的危險。據此回答3~5題。
3.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
A.地球地表徑流增大B.降水增加
C.大氣環(huán)流加強,風浪增大D.極地冰川融化,海水熱膨脹
4.下列現象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是()
①陸地面積減少?、谀蠘O企鵝生存空間變小?、壑芯暥鹊貐^(qū)因蒸發(fā)加強將變得更加干旱?、芨呔暥鹊貐^(qū)降水減少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5.全球變暖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正確的敘述是()
A.生長期延長,有利于增加產量B.高緯度地區(qū)產量減少
C.低緯度地區(qū)產量增加D.發(fā)達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嚴峻
答案 3.D 4.B 5.A
解析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熱膨脹,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陸地面積減少,南極企鵝生存空間縮小,氣溫升高可使蒸發(fā)加大,部分地區(qū)徑流減少,中緯度地區(qū)因蒸發(fā)加強,將變得更加干旱,高緯度地區(qū)降水增加。全球變暖預示著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有利于提高作物產量;高緯度地區(qū)因溫度升高降水增加,產量有可能增加,中低緯度地區(qū)農作物產量將減少;因大部分發(fā)展中國家處于中低緯度地區(qū),可能會使發(fā)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更嚴重。
6.全球氣溫升高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就全球氣溫升高對今后100年內地球環(huán)境的潛在后果,表述不正確的是()
A.山地0°C等溫線將上移150~500mB.森林帶將向兩極推移
C.全球將普遍變得干旱D.海平面將上升18~59cm
答案 C
解析 根據全球變暖的后果,排除法選擇,A、B、D都可能發(fā)生,故選C。
7.讀“近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近年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不斷,原因是。
(2)二氧化碳對具有強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
對升高有直接作用。
(3)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將發(fā)生什么影響?
(4)如何行動才能控制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進而延緩全球變暖的趨勢?
答案 (1)升高 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毀林 (2)地面長波輻射 氣溫 (3)一方面全球變暖會引起部分極地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威脅沿海低地國家;另一方面,全球變暖會使世界各緯度地區(qū)的降水和干濕狀況發(fā)生變化,導致各國經濟結構發(fā)生變化。 (4)控制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植樹造林等。
解析 本題涉及四個方面的知識:一是近年來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燃燒礦物燃料和毀林造成的;二是二氧化碳增多與全球變暖的內在聯系,由二氧化碳能夠強烈吸收地面紅外線長波輻射的性質所決定的;三是全球變暖的危害性;四是針對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應采取的措施。全球變暖,會對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主要是使海平面上升,對沿海的低地國家及地區(qū)構成直接威脅,再就是會引起世界各地區(qū)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抑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措施可從其產生的原
因入手。
讀下圖,回答1~2題。
1.下列各時段中,氣溫變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年B.1920~1940年
C.1958~1978年D.1978~1998年
答案 D
解析 考查學生從圖中讀取數據的能力。1978~1998年氣溫差值約是0.7℃,遠大于其他幾個時段的變化幅度。
2.圖中所反映的全球氣溫變化,按時間尺度劃分屬于()
A.地質歷史時期的氣溫變化B.歷史時期的氣溫變化
C.近現代的氣溫變化D.歷史時期和近現代共有的氣溫變化
答案 C
解析 根據時間尺度劃分的依據回答。
讀“氣溫變化圖”,完成3~4題。
3.造成圖示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增加B.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C.大氣中的氟氯烴含量增加D.工業(yè)排放煙霧增加
4.該現象直接引發(fā)的問題是()
A.海平面下降B.作物生長地發(fā)生改變
C.地下水位下降D.外力作用增強,氣候災害增多
答案 3.B 4.B
解析 通過對圖的分析得知全球氣溫升高。氣溫升高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二是毀林開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吸收地面紅外線長波輻射的能力增強,使大氣增溫。全球變暖的后果包括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調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高、中緯度降水會增加;對人類健康威脅增加。
讀“全球主要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變化表”,完成5~7題。
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烴一氧化
二氮
單位10-610-610-1210-12
工業(yè)化前2800.802.88
2007年3721.727643.10
5.上述氣體的共同性質是()
A.能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中的可見光B.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紫外線
C.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D.能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
6.“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有()
①燃燒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等?、谌祟惔罅肯M能源,加熱了近地面的大氣 ③過度砍伐森林,削弱了綠色植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了二氧化碳濃度 ④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增加了大氣熱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大氣中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是()
A.二氧化碳B.甲烷C.氟氯烴D.一氧化二氮
答案 5.C 6.C 7.A
解析 第5題,全球變暖主要是指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對流層大氣的溫度升高,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表中的溫室氣體能夠強烈吸收地面紅外線長波輻射,使大氣升溫。第6題,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燃燒礦物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二是毀林,特別是熱帶雨林的破壞,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迅速減少。而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第7題,需注意表格中的單位不同。
下圖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環(huán)示意圖”。讀圖完成8~9題。
8.下列不屬于使大氣中CO2含量增加原因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B.燃燒化石燃料
C.動植物的遺體分解D.動植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 A
解析 由圖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氣中的CO2,放出O2,從而使大氣中CO2含量降低。
9.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為了保護和改善世界環(huán)境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你認為下列措施符合我國國情的是()
①調整工業(yè)布局,將高耗能工業(yè)轉移到西部人煙稀少的地區(qū)②加快發(fā)展水電和核電建設,改善能源消費結構③大力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④限制重工業(yè)的發(fā)展,減少能源的消耗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 D
解析 注意題干有兩個要求:一個是保護環(huán)境,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個是符合我國國情,分析過程中一定要全面考慮。第①項,全球變暖是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將高耗能工業(yè)移到西部,并沒有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④項,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限制重工業(yè)的發(fā)展,與我國國情不相適應。
1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冰島約1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中約有11%被冰川覆蓋。專家稱,未來200年間,冰島的冰川將受全球變暖的影響而消失。下圖為2008年7月10日,冰島杰古沙龍湖漂浮的冰川。
材料二 2007年8月13日以來孟加拉國洪水泛濫,衛(wèi)生部門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此次洪災導致孟全國各地共有516人死亡。
(1)全球變暖導致高緯度地區(qū)冰川融化,會產生哪些影響?
(2)孟加拉國洪水泛濫的原因是什么?
(3)針對全球變暖應采取哪些具體措施?
答案 (1)①冰川融化,海水熱膨脹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調整,影響生物分布數量和多樣性;③增加能源的消耗,進一步加劇變暖趨勢;④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發(fā)生變化,糧食總產量降低。 (2)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導致干旱、暴雨、洪澇等災害事件的增加;熱帶氣旋的強度和頻率明顯增加,導致孟加拉國降水增多;孟加拉國地勢較低,加劇了洪災泛濫。 (3)①發(fā)展技術,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②開發(fā)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③植樹造林,擴大綠地面積。
解析 第(1)題,全球氣候變暖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影響明顯。第(2)題,洪水泛濫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變暖導致氣候異常,各類災害事件頻繁發(fā)生。第(3)題,具體措施應從針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植樹造林等方面來分析。
第四節(jié) 全球氣候變化
第四節(jié) 全球氣候變化
龍海二中高一地理組 藍君懷
課標要求:
根椐有關資料,說明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從標準的要求看,學習的重點不在全球氣候變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氣候變化看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從而探討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而從資料中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理環(huán)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內容:(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三方面說明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氣候變化的各種尺度及相互關系
2、了解全球及中國氣候變化的趨勢
3、了解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二、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資料收集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培養(yǎng)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樹立學生的環(huán)境、全球觀念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學重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及適應對策
教具準備:錄像帶、投影儀、投影片、全球變暖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1課時
第四節(jié)苯酚
第四節(jié)苯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用途;
2.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苯酚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酚和醇性質的差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1.采用邊講邊實驗,并適時啟發(fā)、誘導的方法使學生了解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通過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比較,讓學生分析討論,得出酚羥基和醇羥基的區(qū)別,從而突破難點。
●教學用具
投影儀、苯酚的比例模型
苯酚、水、濃溴水、NaOH溶液(5%)、FeCl3溶液、試管、酒精燈、膠頭滴管
●教學過程
[師]比較兩種水解產物,它們有何關系?組成和結構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學生討論后回答]
1.它們互為同分異構體。
2.結構上的相同點:都含有苯環(huán)和羥基。
3.不同點:前者羥基連在苯環(huán)的側鏈上,后者羥基直接連在苯環(huán)上。
[師]它們的官能團都是羥基,那么它們是不是都屬于醇類?
[生]不是。前者屬于醇類,后者屬于酚類。
[師]什么叫酚?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酚:羥基與苯環(huán)上的碳原子直接相連的化合物。
[講述]酚分子中的苯環(huán),可以是單環(huán),也可以是稠環(huán),如也屬于酚。
“酚”是一類烴的含氧衍生物的總稱,但通常又把酚類中最簡單的一種——苯酚簡稱為酚。我們這節(jié)課通過苯酚的性質,來了解酚類和醇類這兩種具有相同官能團的物質性質上的異同。
[板書]第四節(jié)苯酚
[師]展示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讓學生寫出苯酚的結構式、結構簡式、分子式。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指正錯誤]
[板書]
一、苯酚的分子結構
[師]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內,苯酚中的所有原子是否也都在同一平面內?
[生]觀察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后回答。苯酚中六個碳原子及苯環(huán)上的五個氫原子和氧原子在同一平面內,而羥基上的氫原子與其他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師]下面我們來學習苯酚的物理性質。
[板書]二、苯酚的物理性質
[師]展示少量苯酚晶體,使學生觀察,并總結苯酚的顏色、狀態(tài)、氣味。
[生甲]苯酚是無色的晶體,具有特殊氣味。
[生乙]和醫(yī)院的氣味差不多。
[師]對。但醫(yī)院給醫(yī)療器械和環(huán)境消毒不是用苯酚,而是用甲基苯酚,俗稱來蘇水。苯酚也具有較強的殺菌消毒能力,因此可以把苯酚摻入肥皂中制成藥皂來治療一些皮膚病,那么苯酚的溶解性如何呢?下面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一下苯酚的溶解性實驗。
[學生實驗]取少量苯酚晶體,放入一試管中,加入少量水(1~2mL),振蕩,觀察溶液渾濁情況;加熱,再觀察。
注意:做完該實驗后,溶液不要倒掉,留后面做實驗用。
[師]通過以上實驗,并結合教材163頁相關內容,請同學們敘述苯酚的重要物理性質。
[生]無色晶體,有特殊氣味,熔點43℃,常溫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當溫度高于65℃時,則能與水混溶。苯酚易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有毒。
[師]展示一些長時間露置在空氣中的苯酚晶體,讓學生觀察其顏色。
[生]粉紅色。
[問]為什么苯酚由無色變?yōu)榉奂t色?
[生]苯酚部分被氧化為紅色物質。
[追問]應如何保存苯酚?
[生]隔絕空氣,密封保存。
[師]苯酚有毒性,在使用時不小心沾到皮膚上,應怎樣處理?
[生]立即用酒精洗滌。
[師]—OH是醇的官能團,也是酚的官能團,那么—OH決定了醇類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生]與Na反應產生H2;發(fā)生消去反應;羥基的取代反應、催化氧化等。
[師]那么酚類與醇類性質上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處呢?下面我們學習苯酚的化學性質。
[板書]三、苯酚的化學性質
[演示]將做苯酚溶解性實驗用過的試管中的苯酚的懸濁液,逐滴滴入5%的NaOH溶液。
[現象]滴入5%的NaOH溶液后,渾濁的液體變?yōu)槌吻逋该鞯囊后w。
[結論]在水溶液中,苯酚易與NaOH反應,苯酚有酸性。
[板書]1.酸性
(1)和NaOH反應
[師]在這個反應中,反應的實質是酚羥基的氫跟NaOH的OH-結合成水,發(fā)生了酸堿中和反應,故在這個反應中,苯酚顯示了酸性,所以苯酚俗稱石炭酸。
[學生實驗]將上述澄清的溶液分為兩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醋酸,另一份中通入CO2氣體。
[現象]均出現渾濁。
[結論]加入醋酸或通入CO2后,易溶的苯酚鈉又變成了溶解度不大的苯酚。根據強酸制弱酸的反應原理,說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均弱,也是一種弱酸。酸性強弱順序為CH3COOH>H2CO3>。
[講述]苯酚的酸性雖然比H2CO3弱,但比HCO酸性強,因此在苯酚鈉溶液中通入
CO2,只能生成苯酚和NaHCO3,而不能生成苯酚和Na2CO3,因為+Na2CO3
+NaHCO3,與Na2CO3不能共存。
[提問]苯酚鈉溶液顯什么性?為什么?
[生]應該顯堿性,因為苯酚鈉是強堿弱酸鹽,水解顯堿性。
[師]對。苯酚酸性極弱,它不能使石蕊甲基橙等指示劑變色。那么苯酚能不能和鈉反應呢?若能反應,則反應速率與C2H5OH、水相比如何?
[生]由于苯酚顯弱酸性,肯定也與Na反應生成H2,比乙醇、水與Na的反應速率均快,因為乙醇、水都顯中性。
[板書](2)和Na反應
[師]通過上述內容可分析得出:雖然苯酚和乙醇的官能團都是羥基,但苯酚分子中的O—H鍵比乙醇分子中的O—H鍵易斷裂。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結構決定性質,官能團相同,烴基不同,只能是烴基苯環(huán)對羥基影響的結果。
[師]由于苯環(huán)的影響,使苯酚分子中的O—H鍵比乙醇分子中的O—H鍵易斷裂。那么,—OH對苯環(huán)是否有影響呢?
[板書]2.苯環(huán)上的取代反應
[學生實驗]在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試管中,滴入過量的濃溴水。
[現象]立即有白色沉淀生成。
[結論]在溶液里,苯酚易與溴發(fā)生化學反應。
[師]說明:
①苯酚與溴反應生成的白色沉淀是三溴苯酚。
②本實驗成功的關鍵是Br2要過量。若C6H5OH過量,生成的三溴苯酚會溶于C6H5OH溶液中。
③C6H5OH與Br2的反應很靈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和定量測定。這說明,有機化學反應也能快速、定量進行,無副反應。
[問]該反應屬于什么反應類型?
[生]取代反應。
[師]和前邊學過的苯分子中苯環(huán)上的氫原子被溴原子取代相比,苯酚中苯環(huán)上的氫原子更容易被取代,這是因為—OH對苯環(huán)的影響使苯酚中—OH鄰、對位上的H原子變得更活潑了。另外,苯酚還有一些不同于乙醇的性質。
[板書]3.顯色反應
[演示]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試管中滴入幾滴FeCl3溶液,振蕩。
[現象]溶液立即變?yōu)樽仙?br>
[結論]在溶液中,苯酚與FeCl3反應,生成紫色、易溶于水的物質。
[板書]苯酚遇FeCl3溶液顯紫色
[師]此反應操作簡便,現象明顯,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
[討論]根據苯酚的結構和在空氣中變色的性質,你認為苯酚還可能發(fā)生哪些反應?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
1.由苯酚在空氣中變色可知苯酚極易被氧化,所以苯酚可以使酸性KMnO4褪色。
2.因為苯酚中含有苯環(huán),所以苯酚可以和H2發(fā)生加成反應,和HNO3發(fā)生硝化反應。
[師]很正確。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苯酚的一些性質與乙醇相比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現總結如下:
[投影]
苯酚與乙醇性質的比較
苯酚()
乙醇(CH3CH2—OH)
水溶性常溫下溶解度不大,65℃以上與水以任意比互溶與水以任意比互溶
電離出H+的能力比水強、溶液呈酸性比水弱、溶液呈中性
化學性質性質活潑、能發(fā)生置換反應、中和反應、顯色反應、苯環(huán)上的取代反應、常溫下的緩慢氧化、燃燒等。性質較穩(wěn)定,能發(fā)生置換反應、消去反應、羥基的取代反應等,在點燃或有催化劑時可被O2氧化
[師]從醇和酚性質的比較可知,烴的衍生物的性質不僅取決于官能團,也受烴基的影響。官能團不是決定物質性質的唯一因素。
苯酚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請同學們課后看書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總結出苯酚的重要用途。
[作業(yè)布置]P165一、二、三、四
●板書設計
酚:羥基跟苯環(huán)上的碳原子直接相連的化合物。
第四節(jié)苯酚
一、苯酚的分子結構
二、苯酚的物理性質
三、苯酚的化學性質
1.酸性
(1)和NaOH反應
(2)和Na反應
2.苯環(huán)上的取代反應
3.顯色反應
苯酚遇FeCl3溶液顯紫色
●教學說明
苯酚是芳香烴的衍生物,本節(jié)安排在乙醇和醇類之后,便于對比乙醇和苯酚的性質,了解衍生物不僅決定官能團,而且也受烴基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官能團與烴基相互影響,便于學生從結構入手分析推導化學性質。
●參考練習
1.由羥基與下列某官能團相互結合所構成的化合物中,屬于酚類的是
答案:BD
2.有關苯酚性質,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與苯相似,也能發(fā)生硝化反應
B.與乙醇相同,羥基中H原子可以被金屬取代,但不與NaOH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
C.往苯酚鈉溶液中通入CO2可生成苯酚和碳酸氫鈉
D.易溶于乙醚中
答案:B
3.下列各對物質互為同系物的是
答案:B
4.白藜蘆醇廣泛存在于食物(如桑椹、花生,
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作用。能與1mol該化合物起反應的Br2和H2的最大用量分別是
A.1mol、1molB.3.5mol、7molC.6mol、7molD.3.5mol、6mol
答案:C
必修一第二單元第四節(jié)全球氣候變化
第四節(jié)全球氣候變化●從容說課
主要內容包括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的教學要使學生明白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tài)變化的一種反映,了解氣候變化的主要表現,知道區(qū)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變化復雜得多。全球氣候變暖是第一部分內容的核心。人為因素在全球氣候變暖中的作用,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但全球氣候變化是一個自然規(guī)律,人為因素在其中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因此,要正確地分析人類在氣候變暖過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作用,首先應該從宏觀背景上了解氣候變化大的規(guī)律,從而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規(guī)范我們自己的行為。教材中列舉了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情況,這是本節(jié)的一個重點,為的是說明一個問題:全球氣候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的重點在“影響”上,而有些影響可能尚未發(fā)生,是預測性的。教材中主要講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可能影響:沿海低地可能被淹、不同地區(qū)的農作物產量可能有減有增、自然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可能會增強、水資源的不穩(wěn)定和供需矛盾可能會增加。圍繞這個內容,教材還設計了一個“活動”,選擇了一個“案例”,以增強思考性和實證性?!盎顒印钡脑O計比較開放,一方面通過科學家的預測,擴展了教學內容;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部分預測的線索,讓他們自主探究?!鞍咐钡倪x擇,事實材料比較具體,讓學生能夠理解。但全球氣候變化后果的巨大和嚴重性是宏觀、大范圍而又不易覺察的變化,容易讓學生感到與己無關。
“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的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氣候變化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人類應該積極地去適應它,并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采取應對措施。人類對氣候變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生產活動中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而施加的,因此,教學要從如何減少二氧化碳談起,“活動”的設計也應圍繞著這個主題。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資料認識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之中并呈現一定的變化周期。
2.舉例說明全球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了解人類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有關的氣候資料,并將氣候變化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運用在地理學習過程中。
2.從不同溫度帶的代表性氣候變化,去發(fā)現問題,并以小組的形式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探究解決目前氣候變化的應變措施與對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尊重自然規(guī)律、積極地適應自然規(guī)律,并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觀念。
2.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
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3.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教學難點
1.歷史時期和19世紀末以來氣候的變化。
2.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教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投影)珠峰、島國圖瓦盧的美麗海岸線、企鵝照片
師:據報道,南極地區(qū)的阿德利亞企鵝數目從1975年的1.5萬對減少到目前的9000對左右。你們知道這與什么因素有關嗎?
生:(學生回答)
師:在南極考察的美國科學家指出,此類企鵝通常喜歡在海面浮動冰山的頂部群居生活。據統(tǒng)計,南極的平均氣溫近50年來升高了2.5℃,導致浮動冰山頂部的大量積雪融化,淹沒了企鵝賴以產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導致企鵝數量劇減。
據新華社沈陽2003年9月14日電(記者張玫、沈科)中國科學家測量發(fā)現,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峰頂覆蓋的千年積雪30余年來正在不斷融化變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續(xù)下降了約1.3米。
2004年2月19日拍攝的照片顯示了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美麗海岸線。這個四季風景如畫的南太平洋小國目前正面臨被海水吞沒的危險。
世界最高峰珠峰雪面高程出現持續(xù)下降,世界上海拔最低之一的島國圖瓦盧卻因海平面升高而面臨“滅頂之災”,造成兩地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其實,不僅這幾個地區(qū),近年來氣溫升高,全球氣候都有變暖的趨勢。
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研究的主題:全球氣候變化。
(板書)第四節(jié)全球氣候變化
推進(新知識傳授)
[教師精講]
師:氣候變暖問題已經成為全球變化的熱點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著名的《京都議定書》就是針對氣候變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我們對氣候變化感覺不明顯,因為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tài)變化的一種反映。課前請同學們向自己的家長或熟悉的老年人作了一些調查,他們對氣候變化的感受是怎樣的?
生:從前河里的水在冬季結冰很厚,而現在冬季結冰較薄,說明現在比過去氣溫升高了。
師:大家思考這樣的問題,地球上的氣候從古到今是不是都是這樣的呢?
生:不是。
師:全球氣候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且還將繼續(xù)發(fā)生變化。
(板書)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
師:氣候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主要表現在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或干濕變化。
師:20多億年來地球氣候的變化分為哪三個階段?
生:時間跨度大,變化周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師:20多億年以來的地球氣候,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的周期長短不一。那么全球氣候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投影)P49圖2.25和圖2.26
師:請大家看圖2.25。圖示的時間段為過去1萬年。圖中的縱橫坐標分別是什么?請你解讀這個圖示。
生:(合作探討)橫坐標是指距今的年代,縱坐標是氣溫變化數值。圖中展示了1萬年來氣溫的變化(實線)與20世紀初期氣溫(虛線)的差值。
師:通過讀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合作探究)氣溫變化呈波動上升。
師:氣溫變化曲線說明了氣候不斷變化的事實。再請大家看圖2.26,通過讀圖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近百年來,氣溫曲線呈上升趨勢。
師:很好。如果從圖2.25中取近百年這個時段來看,氣溫曲線呈上升趨勢,但看不出波動。如果把這個“放大”,如圖2.26,就可以看到氣溫仍然是波動上升的,1860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6℃。將這兩幅圖對照,可以看出,這反映了教材中講的“長時期尺度的氣候是較短時間氣候狀態(tài)的背景和分析依據,而小尺度氣候變化反映了長時期尺度氣候變化中的細節(jié)”。
師:下面大家做第50頁讀圖思考:確定全球近百年來兩次明顯升溫的大致時期。
生:(合作探究)圖中可看出,氣溫有兩次高峰,一次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一次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
師:由此可以看出,氣候的確是在不斷變化的。
請大家閱讀P50“我國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的內容,說明氣候變化的特點。
生:(閱讀,討論,回答)
師:大家閱讀的內容說明:全球氣溫的升高并不是每個地區(qū)都發(fā)生。例如,我國北方地區(qū)氣溫增高比較明顯,而有些地區(qū)(如我國長江流域一帶)氣溫上升并不明顯,甚至下降。這說明區(qū)域性氣候的變化要比全球性氣候變化復雜得多。
下面我們再一起做P50活動1。
(投影)圖2.27“近現代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圖”
思考下列問題: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得到的氣溫模擬結果,能否解釋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問題?為什么?由此你將得出怎樣的結論?
(2)近現代氣候變化主要受哪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導作用?收集相關資料,說明該因素是通過什么方式促使氣候變暖的。
生:(分組合作探究)
(1)單純考慮自然因素的氣候模擬結果,不能解釋近50年來氣候變暖問題。因為實際的氣溫變化曲線,比自然變化模擬值高很多。由此可知,影響氣候變暖的因素不僅有自然因素,還有其他因素,可以概括為人為因素,而且人為原因的作用較大。
(2)近代氣候變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近50年來人為因素起主導作用。
師:課前我們大家通過收集相關資料,請你分析近50年來的氣候變暖的人為原因可能有哪些。
生:近50年來的氣候與人類大量使用礦化燃料和破壞森林有關。
(過渡)
師:全球氣候在不斷的變化,這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
(板書)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
(投影)圖2.28“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脅的海岸”
師:這幅圖說明了什么問題?
生:全球氣候變暖會帶來海平面上升。
師:氣候變暖為什么會帶來海平面上升?
生:氣候變暖會使冰川融化,海水熱膨脹,所以海平面上升。
師:很好。冰川融化、海水熱膨脹導致海平面上升是長期而緩慢的。許多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會上漲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
生:海平面的上升會改變海岸線,給沿海地區(qū)帶來巨大影響,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qū)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
師:我們前邊投影的照片顯示了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的美麗海岸線。這個四季風景如畫的南太平洋小國目前正因海平面升高而面臨被海水吞沒的危險。圖瓦盧將因此成為全球第一個因海平面上升而進行全民遷移的國家。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會產生什么影響?
生:影響農業(yè)的生產。全球氣候變暖預示著積溫增加,生長期延長,對提高農作物產量無疑是有利的。但是,溫度升高往往伴隨著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這又會使作物減產。
師:大家看書,看看氣候變暖對不同地區(qū)農業(yè)的影響是怎樣的,并分析里面道理。
生:就地區(qū)而言,位于低緯度的大部分國家,農作物的產量將減少。而位于高緯度的國家,農作物產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發(fā)展中國家位于低緯度地區(qū),因此,氣候變化的這種區(qū)域差異性,可能會使發(fā)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問題更嚴峻。
師:全球氣候變暖對水循環(huán)過程會產生什么影響?
生:會使蒸發(fā)加大,改變區(qū)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極端異常時間的發(fā)生。導致洪澇、干旱災害的頻次和強度增加,以及地表徑流發(fā)生變化。隨著徑流減少,蒸發(fā)增強,全球變暖將加劇水資源的不穩(wěn)定性雨供需矛盾。
(過渡)
師: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帶來三個方面的影響,對人類有有利的方面,但許多是不利的。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暖,化害為利?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第三個內容: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板書)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師:氣候變化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人類應該積極地去適應它,并在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采取應對措施。因此這段內容的標題加注了“適應”二字。
人類對氣候變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什么途徑產生的?
生:主要是在生產活動中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
師:我們來看P53活動3。
(投影)活動3背景資料內容
師:思考: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的途徑主要有哪幾個?
生:主要有兩個。一是由于人口的劇增和工業(yè)化的發(fā)展,人類社會消耗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急劇增加,化石燃料燃燒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二是森林毀壞使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減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
(投影)思考題
(1)你認為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數量?
(2)與同學討論:應當采取哪些措施削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師:請大家先閱讀第54頁的“閱讀”部分: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再來回答。
生:(1)(合作探究,答案開放)制定適當的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逐步穩(wěn)定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吸收量。
生:(2)(分別詳盡敘述)……
師:還有哪些適應對策?
生:培養(yǎng)農作物的品種、調整農業(yè)生產結構、規(guī)劃和建設防止海岸侵蝕的工程等。
生:政策手段:對溫室氣體排放實行直接控制,應用經濟手段,鼓勵公眾參與。
生:技術手段:節(jié)能技術、生物能技術、二氧化碳固定技術等。
生:(課上模擬不同的社會角色,進行關于氣候變化適應對策的動員演說。如對于削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一方面,學生可模擬城市環(huán)保局的負責人對此做出要求,也可以模擬一個曾排放較多二氧化碳的企業(yè)負責人對此做出回應性的演說,等等)
小結:回顧本節(jié)課,主要是三方面的內容,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
練習:
1.二十多億年來地球氣候的變化分為哪三個階段?
2.全球氣候變暖會帶來哪些影響?
參考答案:
1.時間跨度大,變化周期最長的氣候變化稱為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距今1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稱為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變化叫做近代氣候變化。
2.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業(yè)的生產、影響水循環(huán)過程。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探究課題:活動2——全球變暖導致生態(tài)惡化。
探究內容:對全球變暖將導致的后果進行預測。
探究辦法、過程:課后收集資料、整理、分析,有根據地進行預測。
探究結果:撰寫一篇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