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健康的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0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2。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2
[課程標準]
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nèi)容
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了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yǎng)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了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nèi)外復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條是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最后這兩條線索合二為一,兩者都為我國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樹立了嶄新的國際形象。
[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
(導入①)
補充完整本課導言中的小故事(由學生講)
(導入②)
日內(nèi)瓦會議錄相
(導入③)
毛澤東接受羅馬尼亞大使遞交國書儀式小故事
[講授新課]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我國建國初期所處的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
[說一說]
面對我們所處的國際國內(nèi)環(huán)境,你認為我們應當采取什么樣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zhàn)爭政策。
(材料二)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br>
①從這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國建立后我們采取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
②在這個外交政策下,我國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績?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嗎?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7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得到25個國家的公開承認,你能說出這17個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嗎?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國由于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jù)統(tǒng)計,中國近代同法外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100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處。賠償白銀13億兩、割地僅俄國一家竟達150多萬平方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說:中國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歷史現(xiàn)實?
②新舊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導致了怎樣不同的后果?
③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不同?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比一比]
①什么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它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兩個國家,能用幾個動作表示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nèi)容?(每組選兩名)
[補充]
關于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的由來
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放錄相《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動腦筋)
①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中國代表團此去會遇到哪些困難?
③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④假設
a、中國代表團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加以反駁
b、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不予理睬
這樣做分別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⑤中國代表團是怎樣因勢利導扭轉局面的?
⑥這次會議的召開具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
(故事會)
同學們講有關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萬隆會議現(xiàn)場報道
采訪周恩來總理
(動腦筋)書74頁
(補充資料)“亞非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現(xiàn)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br>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小結]
(談一談)
1、今天我們共同了解了新中國建立后我國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談談你的感想?
你知道什么是“萬隆精神”嗎?“萬隆精神”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適用嗎?(請舉例說明)
延伸閱讀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針。
2.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和過程。
4.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及在其指導下新中國外交取得的成就。
5.掌握“萬隆精神”的確切含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比較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國初期的外交方針與舊中國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解放了的中國人民在外交舞臺上真正站起來了。
2.新中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國第一年里就同蘇聯(lián)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稍后又積極同鄰國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發(fā)展友好關系,以堅實的步伐開拓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這五項原則被認為是處理國家間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chǎn)生深遠影響。
4.我國參加了萬隆國際會議,并且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是我國外交工作的新勝利。!--[if!supportEmptyParas]--!--[endif]--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方針所涉及到的國內(nèi)外復雜形勢;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準則的正確理解。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看下面的投影。
[投影顯示]
一九五四年四月,朝鮮停戰(zhàn)不久,經(jīng)中、蘇、英、美、法五大國同意,謀求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日內(nèi)瓦會議于四月二十六日召開,美國代表團團長杜勒斯下令,不準同中國代表團任何人握手,以傲慢頑固態(tài)度對待出席日內(nèi)瓦會議的中國人員,成為外交史上的笑料。美國代表團副團長史密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艾森豪威爾麾下的一名將軍,會議開始一個星期后杜勒斯回國,史密斯便擔任代理團長。
會議期間,蘇聯(lián)代表團團長莫洛托夫面告周總理,史密斯曾經(jīng)流露出對美國外交政策不滿,認為美國對中國實行敵對政策是不現(xiàn)實的。周總理對這條信息非常重視。
在某一次會議的休息時間,各國代表都在休息大廳喝咖啡聊天,史密斯主動走到周總理翻譯浦壽昌(后任外交部副部長)跟前聊天,夸他英語講得好,是地道的美國音。問他在哪兒學的,還說了一些友好的話。浦壽昌將上述情況匯報給總理。總理對這一不尋常的舉動很重視,認為不應該拒絕同美國接觸,即使是美國代表團也不是鐵板一塊。我們不應放棄任何可以做工作的機會??偫碚f:“好啊,既然是史密斯愿意同我們接觸,那明天休息時,我找他談談。”第二天,史密斯見總理走上前時,他急中生智,連忙把咖啡杯捧在右手,當周總理向他伸出右手時,他很尷尬地用左手握住周總理的右胳臂晃了幾下,避免違反杜勒斯不準與中國人握手的禁令。周總理對此毫不介意,同他友好地交談。日內(nèi)瓦會議結束時,他主動地在休息廳與周總理交談,微笑著說,會議即將結束,能夠在這里與你相識,感到非常榮幸,中國在這次會議上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我希望朝鮮能夠得到和平。說后招手而去,又一次避開握手。對此外電紛紛作了報道。
本課所敘述的內(nèi)容,都離不開這位偉大的外交家。
講授新課:
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確定
[教師講解]新中國成立前夕,為制定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毛澤東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1949年3月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和同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會議對新中國的外交方針政策分別作出了重要的規(guī)定,為建國后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
1949年春、夏之間,毛澤東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條方針,這是根據(jù)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以及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作出的重大決策。其含義是: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一律不予承認,將駐在舊中國的各國使節(jié)只當作普通僑民而不當作外交代表看待,對舊中國同外國簽訂的一切條約和協(xié)定要重新審查處理,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的繼續(xù)存在,有步驟地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和特權,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一邊倒”政策,就是宣布新中國將倒向社會主義一邊。在中國解放戰(zhàn)爭期間,國際上正在出現(xiàn)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尖銳對立的局面。美國站在中國人民的對立面,支持國民黨打內(nèi)戰(zhàn)。而且,新中國誕生后,帝國主義不甘心在中國的失敗,有可能對中國進行武裝干涉,而蘇聯(lián)對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長期給予同情和支持。上述情況決定了中國同社會主義國家聯(lián)合的必要性。
1949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zhàn)爭政策。”共同綱領不但規(guī)定了新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而且規(guī)定了新中國外交的一些具體政策,包括把“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大決策法律化。這些基本原則和具體政策,指導了新中國外交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蘇聯(lián)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下面我們以蘇聯(lián)為例來看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2.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新中國的第一份國書
[教師講解]1949年10月2日,中國和蘇聯(lián)建交。蘇聯(lián)是第一個承認并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圖為毛澤東主席親筆簽署、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副署的中國首任駐蘇聯(lián)大使王稼祥的國書。這是新中國的第一份國書。
1949年12月16日中午12時,毛澤東抵達莫斯科。6個小時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會見了他,并與他舉行正式會談。會談開始不久,斯大林就問:“你這次遠道而來,不能空手回去,咱們要不要搞個什么東西?”毛澤東爽快地回答:“恐怕是要經(jīng)過雙方協(xié)商搞個什么東西,這個東西應該是既好看,又好吃。”
“這個東西”其實指的就是兩國之間應該簽訂一個新的條約。毛澤東急于到蘇聯(lián)來的目的,也正為了“這個東西”。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談判,1950年2月14日,中蘇兩國政府正式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xié)定》以及《關于蘇聯(lián)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xié)定》等文件。
中蘇兩國政府正式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根據(jù)這些協(xié)定,蘇聯(lián)同意放棄在中國的特權,將長春鐵路的一切權利和財產(chǎn)無償移交中國政府,蘇聯(lián)軍隊從旅順口撤走,大連的行政由中國管轄。
毛澤東在蘇聯(lián)參加了一系列活動,受到了熱烈歡迎。12月21號,為慶賀斯大林七十歲生日,在蘇聯(lián)大劇院舉行了隆重的會議。出席會議的有許多外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毛澤東在會上致了祝詞。
毛澤東的這次訪蘇之行,使中蘇兩國關系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吨刑K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締結,對于保障中國的國家安全,推動和加速中國國民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jù)課本上相關內(nèi)容,結合自己的觀點來理解《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的意義。
[學生回答]在新中國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與蘇聯(lián)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同時,以大洋對岸的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卻對新中國采取了敵視的態(tài)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不與中國建交,并對中國沿海實行封鎖。因此,《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締結,對于保障中國的國家安全,推動和加速中國國民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過渡]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的確立,有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剛開始主要以“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為主要方針,后來隨著形勢的變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新中國發(fā)展與其他國家友好關系的準則。那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如何提出來的呢?它的提出,對于新中國的外交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板書]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上相關內(nèi)容,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過程。
[學生看書]……
[教師講解]新中國成立伊始,由于歐美等國對我國實行封鎖,使我們不得不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世界大部分國家隔絕。然而當我國于1954年首次步入國際舞臺,就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及周恩來總理的外交魅力,征服了世界,為中國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已經(jīng)40周年,萬隆會議也過去了39年,但五項原則和萬隆精神的生命力是永存的。在國際關系史上是偉大的創(chuàng)舉,在新中國外交史上則是輝煌的一頁,對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新秩序,指導各國關系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并且仍然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954年,中國政府同印度和緬甸政府分別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確定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作為指導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從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宣告誕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時代要求的產(chǎn)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毛澤東和周恩來等我國領導人,在新的歷史時期首創(chuàng)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中國即將誕生時,毛澤東同志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復論述了新中國同各國建交的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50年代初期,毛主席還多次強調(diào),中國愿意同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和平共處。從新中國成立到1953年,我國同19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其中7個是鄰國。周恩來總理是新中國外交的參與決策者和直接領導者,遵循毛澤東的上述思想和決策,總結建國后的外交實踐和國際關系史經(jīng)驗,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9、10月間,中印兩國總理通過外交途徑商定,雙方政府代表就解決中國西藏地方同印度的關系問題12月在北京開始談判。12月31日下午1時,周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以駐華大使賴嘉文為團長的印度政府代表團。周總理在友好的氣氛中懇切地說:“我們相信,中印兩國的關系會一天一天好起來。某些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定會順利地解決的。新中國成立后就確定了處理中印兩國關系的原則,那就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賴嘉文代表印方當即表示完全同意周總理提出的五項原則。
[教師強調(diào)]中國和印度是亞洲的兩個大國,又是近鄰。兩國都遭受過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長期侵略和壓迫,印中兩國人民通過堅持不懈的斗爭都取得了獨立。新中國成立后,印度是第一個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印兩國取得獨立的方式不同。建國后采取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也不同。特別是西方殖民主義造成的中印之間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阻礙了兩國關系的發(fā)展。中國曾多次表示兩國間的問題可以在和平共處原則上通過談判解決。這一次印度代表團到北京,經(jīng)過4個月的充分協(xié)商,雙方于1954年4月29日達成并簽訂了《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xié)定》。周總理提出的五項原則寫進了該協(xié)定的序言,成為指導兩國關系的準則。
這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第一次寫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簽署的正式文件。同年6月,周總理在日內(nèi)瓦會議休會期間訪問了印度、緬甸。10月19日至26日,毛主席3次會見來訪的尼赫魯,12月,毛主席兩次會見來訪的吳努,都闡述了五項原則的宗旨,即互不干涉內(nèi)政和平等互利。毛主席反復說明,大小國家應一律平等,自己國家的事,別國不得干涉,等等??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提出后,經(jīng)中印緬三國的倡導,逐步為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所接受。40年來的實踐表明,五項原則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大,成為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
!--[if!supportEmptyParas]--!--[endif]--
[教師過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如果說日內(nèi)瓦會議是新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政策鋒芒初試的話,那么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求同存異”的提出,及時扭轉會議的方向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威力的大展示。下面我們來看萬隆會議的具體內(nèi)容。
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周恩來總理步入萬隆會議的會場1955年在萬隆會議上的中國政府代表團
1.萬隆會議召開的背景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從課本中找出相關的對萬隆會議背景的描述。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955年,眾多亞非獨立國家的首腦,聚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fā)展問題。
[教師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帝國主義勢力遭到嚴重削弱,世界被壓迫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亞非地區(qū)的政治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亞洲首先沖破了殖民體系的枷鎖,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相繼獨立,朝鮮和越南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印度支那3國人民取得了抗法戰(zhàn)爭的勝利。亞洲的崛起鼓舞了非洲的民族獨立運動。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舉行反帝武裝斗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民爆發(fā)了爭取民族獨立的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沉睡的非洲”已經(jīng)覺醒。到萬隆會議召開的前夕,亞非地區(qū)出現(xiàn)了近30個民族獨立國家。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不甘心自己在亞非地區(qū)的失敗,特別是戰(zhàn)后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國,感到亞非形勢的變化對其稱霸世界的全球戰(zhàn)略是一種威脅。為此,它在朝鮮戰(zhàn)爭后繼續(xù)奉行實力政策,加緊在遠東和東南亞制造新的緊張局勢,并公開插手印度支那事務。1954年4月初,艾森豪威爾以多米諾骨牌一個倒、倒一片來比喻印度支那的形勢,鼓吹美國必須介入印度支那以頂住所謂共產(chǎn)主義的攻勢。杜勒斯更認為,印度支那的丟失很可能會造成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整個遠東陣地的崩潰。1954年9月,在美國一手策劃下,以西方國家為主體的軍事同盟——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嚴重破壞了日內(nèi)瓦協(xié)議給東南亞地區(qū)帶來的緩和形勢。美國利用這個組織把冷戰(zhàn)正式引進了東南亞地區(qū)。在此期間,美國不僅通過它的軍事集團來“遏制”新中國,還同臺灣當局簽訂所謂“共同防御條約”,公開在我國臺灣地區(qū)進行戰(zhàn)爭挑釁。一年以后,在美國的策劃與支持下,旨在鎮(zhèn)壓中東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巴格達條約組織”成立。美國通過“巴格達條約組織”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亞太地區(qū)的軍事同盟體系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包圍社會主義國家的新月形軍事同盟條約網(wǎng)。此外,美國還積極推行“第四點計劃”,加緊向亞非國家進行滲透。美國的所作所為,嚴重威脅亞洲新興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將導致殖民主義的東山再起。在這種形勢下,新興國家進一步認識到相互支持,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必要性。為了本地區(qū)的和平與安全,他們希望通過共同的努力排除外來勢力,緩和亞洲的緊張局勢。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從本國的實際利益出發(fā),認為避免卷入冷戰(zhàn)的漩渦對己更為有利,決定采取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印度總理尼赫魯說了一句形象的話:“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正是在這些思想指導下,亞洲國家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加強了,一些國家開始同中國建立和發(fā)展友好關系。1954年12月底,南亞5國總理在印尼茂物舉行會議,研究召開亞非會議問題。在亞非國家和平中立傾向進一步發(fā)展的情況下,經(jīng)過亞非國家的共同努力,亞非會議排除了帝國主義的干擾和破壞,如期舉行。
2.“求同存異”的提出和“萬隆精神”
[教師講解]會上,大多數(shù)代表的發(fā)言在基本點上都是一致的。他們譴責殖民主義、種族主義,認為這些禍害是世界不穩(wěn)定的根源;希望在五項原則基礎上加強和擴大亞非國家間的合作和團結;要求維護世界和平與緩和國際緊張局勢,渴望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和文化,消除饑餓和貧困。由于與會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存在著差異,加上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某些國家之間的隔閡,彼此間存在分歧是難免的。美國利用這些分歧,在會前、會外多方活動,使會議很難不受干擾。有少數(shù)代表的發(fā)言就重復了盡人皆知的西方的反共觀點,并把矛頭指向中國。有的誣蔑共產(chǎn)主義是一種“新形式的殖民主義”;有的提出“亞非國家當前面臨的問題不是反對殖民主義,而是反對共產(chǎn)主義”,并要與美國聯(lián)合反對共產(chǎn)主義;有的指責中國進行“顛覆活動”,要中國代表團表明“對和平共處的誠意”。這些發(fā)言一度把會議氣氛搞得相當緊張,引起普遍憂慮和不安。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將在19日下午發(fā)言的消息,引起會議內(nèi)外格外的關注和重視。周恩來決定把原來準備的一個系統(tǒng)闡明亞非形勢和任務以及我國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發(fā)言用書面形式散發(fā),針對會議出現(xiàn)的情況,在大會上作一補充發(fā)言。周總理的發(fā)言被安排在下午全體會議接近結束之前。
[投影顯示]
當時會場上座無虛席,包括蘇聯(lián)大使、美國大使、荷蘭高級專員等許多國家外交官都來列席旁聽。數(shù)以百計的記者也涌進會議廳,有的人甚至站在椅子上,等待著中國代表團的發(fā)言。周總理首先向與會各國表明:“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他深刻地論述了亞非國家間存在著廣泛的求同基礎,他說:“亞非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jīng)受過,并且現(xiàn)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薄皬慕獬趁裰髁x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周總理還就關于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問題、關于有無宗教信仰自由問題、關于所謂顛覆活動問題,以確鑿的事實和令人信服的論述回答兩天來少數(shù)代表對中國的誤解和指責,闡明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周總理真摯地表示歡迎所有到會的各國代表來中國參觀。他最后熱忱地呼吁:“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努力吧!”與會代表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周總理的發(fā)言。大會主席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等人指出這個發(fā)言是使會議走向成功的一個轉折點。周總理的發(fā)言不僅驅散了兩天來在會議上空一度凝聚起來的陰云,而且及時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為下一階段會議找到了一條繞開對立和爭吵而繼續(xù)進行的道路,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專項議程討論中,由各國代表團團長及其顧問組成的政治委員會和由各代表團代表組成的經(jīng)濟、文化委員會分頭舉行秘密會談。政治委員會討論其余的全部議程,它是3個委員會中最重要權限最大,也是爭論最多的一個。爭論主要集中在下面兩個問題上:反對殖民主義問題與和平共處問題。在關鍵的時刻,周總理在4月23日上午會議上作了長篇發(fā)言。他提出亞非國家討論世界和平和合作問題,應該撇開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制度,以要求和平合作為共同基礎,這樣我們就能夠達成協(xié)議,組成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周總理的發(fā)言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注意。大家感到就和平共處問題達成協(xié)議已經(jīng)有了良好的基礎。促進亞非團結、推動會議成功的種種努力,不只發(fā)生在會議廳內(nèi),許多代表團為著增進友誼和了解,積極進行接觸,展開廣泛的會外外交活動。尋求亞非團結和求同存異的精神,終于使會議克服了分歧。4月24日晚上,萬隆會議舉行最后一次全體會議。在熱烈的掌聲中,與會國家一致通過會議決議,即《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會議充滿著亞非世界團結勝利的喜悅。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19個國家的代表先后在閉幕式上發(fā)言,他們盛贊會議取得的重大成就,盛贊會議對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所作的重大貢獻。大會主席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在閉幕詞中集中表達了亞非國家的心聲:“現(xiàn)在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需要實行容忍,彼此像友好的鄰居一樣在和平中一起生活。而這是人類賴以昌盛的唯一可靠的、真實的基礎。愿我們在我們已經(jīng)共同采取的道路上繼續(xù)前進,并愿萬隆會議成為指引亞洲和非洲進步前途的燈塔”。
[教師小結]萬隆會議為與會國提供了難得的相互接觸的機會,使亞非國家能夠自由地互相接觸。這種面對面的接觸促進了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強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是和平共處的生動體現(xiàn)。尼泊爾代表團團長說:“最重要的事實是到處洋溢著亞非團結感。這種團結感是這樣強烈,連那些反對公理并且跟著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為他們不想違背潮流”。甚至連美國輿論也被迫承認,某些代表的親美發(fā)言“沒有對會議的結果產(chǎn)生任何影響”,“幾個信仰美國哲學的亞洲朋友的聲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萬隆會議的成就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xié)商一致精神的結晶,是與會各國共同努力的結果。萬隆會議的勝利也是與周恩來總理和他率領的中國代表團的不懈努力分不開的。周總理為推動會議成功、為促進亞非團結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并通過與各國代表進行廣泛接觸,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相互了解,為后來許多國家與我國建交創(chuàng)造了條件。周總理和他率領的中國代表團在萬隆的活動,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的豐碑。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團結反帝事業(yè)中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載入史冊。它所體現(xiàn)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wèi)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萬隆精神集中反映了當代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鮮明特點,對后來世界形勢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萬隆精神鼓舞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斗爭,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它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和睦鄰友好,加強了亞非新興國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覺;它推動了日益眾多的亞非國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道路,此后,這些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務中所處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國際政治力量向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從一定意義上說,萬隆會議是戰(zhàn)后兩極世界向多極世界演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布置作業(yè)]“萬隆精神”的含義是什么?它對以后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團結反帝事業(yè)中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載入史冊。它所體現(xiàn)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wèi)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
“萬隆精神”集中反映了當代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鮮明特點,對后來世界形勢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萬隆精神”鼓舞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斗爭,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它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和睦鄰友好,加強了亞非新興國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覺;它推動了日益眾多的亞非國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道路,此后,這些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務中所處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國際政治力量向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endif]--
附:資料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毛澤東向斯大林建議:中蘇應簽訂一項新的條約,以代替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lián)表示同意。接著,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到蘇聯(lián)進行談判。2月14日,雙方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xié)定》以及《關于蘇聯(lián)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xié)定》等文件。兩國外長互換三個照會,聲明1945年8月14日蘇聯(lián)政府同中國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各項協(xié)定失效,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已經(jīng)獨立的現(xiàn)實。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包括前言和六個條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內(nèi)容是:“締約國雙方保證共同盡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間接在侵略行為上與日本相勾結的任何國家之重新侵略與破壞和平。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略,因而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締約國雙方均不締結反對對方的任何同盟條約,并不參加反對對方的任何集團及任何行動或措施”;“雙方根據(jù)鞏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對有關中蘇兩國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國際問題,均將進行彼此磋商”;“雙方保證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及不干涉對方內(nèi)政的原則,發(fā)展和鞏固中蘇兩國之間的經(jīng)濟與文化聯(lián)系,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jīng)濟援助,并進行必要的經(jīng)濟合作”。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自1950年4月11日生效。在締約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兩國都履行條約規(guī)定,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過密切合作。但自60年代以后,由于國際形勢和中蘇關系的重大變化,這個條約逐漸失去繼續(xù)存在的實際意義。據(jù)此,1979年4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出該條約期滿后不再延長的決定。
日內(nèi)瓦會議
1954年2月28日,由蘇聯(lián)倡議,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柏林會議上達成協(xié)議,定于同年4月舉行日內(nèi)瓦會議,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除蘇聯(lián)、美國、法國、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會議的全過程外,同這兩個問題有關的其他國家也派代表分別參加各有關問題的討論。
4月19日,中國政府任命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為出席日內(nèi)瓦會議代表團首席代表,張聞天、王稼祥、李克農(nóng)為代表。日內(nèi)瓦會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一次重要會議。
1954年4月26日,日內(nèi)瓦會議開幕,首先討論朝鮮問題。會議一開始,朝鮮外務相南日就提出了關于恢復朝鮮統(tǒng)一和組織全朝鮮自由選舉的方案。周恩來外長表示完全支持南日外務相提出的方案。
南朝鮮代表卻先后提出:由聯(lián)合國監(jiān)督,按大韓民國的憲法在全朝鮮舉行選舉;在選舉前一個月,中國軍隊全部撤出朝鮮,但聯(lián)合國軍隊要在選舉和完成統(tǒng)一后再撤退等建議。很顯然,南朝鮮的方案實質(zhì)上就是要把大韓民國的法統(tǒng)強加給全朝鮮人民,由南朝鮮并吞北朝鮮。美國代表馬上支持這些建議。
周恩來外長在會上指出: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是朝鮮人民在全國選舉中能自由表示意志而不受外力干涉的先決條件;聯(lián)合國是朝鮮戰(zhàn)爭中的交戰(zhàn)一方,不能由交戰(zhàn)一方來監(jiān)督朝鮮的選舉,但中國同意對選舉進行國際監(jiān)督。并建議:為了協(xié)助全朝鮮委員會根據(jù)全朝鮮選舉法在排除外國干涉的自由條件下舉行全朝鮮選舉,成立中立國監(jiān)督委員會,對全朝鮮選舉進行監(jiān)督。
由于與會各方對如何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存在著原則分歧,到6月15日仍難達成協(xié)議,朝鮮、中國、蘇聯(lián)再次提出一些有利于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以打破僵局,但美國帶頭反對。參加聯(lián)合國軍的那些國家的代表提出了使會議面臨決裂的《十六國宣言》。
在此情況下,周恩來外長仍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指出美國要阻撓日內(nèi)瓦會議就解決朝鮮和平問題達成任何協(xié)議。情況雖然如此,與會國仍有義務對和平解決朝鮮問題達成某種協(xié)議。周恩來外長對協(xié)議案提出如下建議:日內(nèi)瓦與會國家達成協(xié)議,它們將繼續(xù)努力,以期在建立統(tǒng)一、獨立和民主的朝鮮國家的基礎上達成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協(xié)議。關于恢復談判的時間和地點問題,將由有關國家另行商定。
盡管這個聲明為絕大多數(shù)與會者所接受,但由于美國代表不表示同意,而未能獲得通過。這樣,日內(nèi)瓦會議關于朝鮮問題的討論以未通過任何協(xié)議而結束。但正如周恩來外長所指出:它使大家了解到美國代表如何阻撓日內(nèi)瓦會議,并阻止達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議。
日內(nèi)瓦會議的后期,即從5月8日開始討論印度支那問題,參加者有中、蘇、英、法、美、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共和國(即原南越)、老撾王國和柬埔寨王國。會議主要討論了停戰(zhàn)后一段時期內(nèi)為越南交戰(zhàn)雙方的武裝力量劃分集結區(qū),老撾和柬埔寨問題如何同越南問題區(qū)別對待,停戰(zhàn)的監(jiān)督和保證,印度支那三國的政治前途等問題。美國企圖延長乃至擴大印度支那戰(zhàn)爭,雖然被迫同意參加會議,但始終沒有放棄其直接插手印度支那戰(zhàn)爭的打算。面對上述情況,中國代表團在日內(nèi)瓦會議討論印度支那問題的過程中,采取了盡可能爭取法國等多數(shù)國家、著重反對美國破壞、大力把會議推向前進的做法。
6月中旬,會議因各方分歧停滯不前。中國及時地折衷了有關國家的意見,提出了解決老撾和柬埔寨問題的議案,得到了廣泛的贊同。與會國就如何解決老撾和柬埔寨的停戰(zhàn)問題達成了一些協(xié)議,使會議大大前進了一步。
中國代表團在解決如何劃分越南交戰(zhàn)雙方的集結問題上,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周恩來總理會晤法國新總理孟戴斯·弗朗斯,在廣西柳州與胡志明主席交換意見,在莫斯科與蘇聯(lián)領導人會談,進一步協(xié)調(diào)了越、中、蘇的看法,打破了在劃分集結問題上的僵局,掃除了會議達成協(xié)議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個障礙。
7月21日,會議通過《日內(nèi)瓦會議最后宣言》,實現(xiàn)了印度支那的停戰(zhàn),結束了法國在這個地區(qū)進行多年的殖民戰(zhàn)爭,確認了印支三國的民族權利,是印支三國人民爭取獨立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時,通過日內(nèi)瓦會議,全世界又一次看到,中國人民為祖國安全、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的事業(yè),為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美國代表沒有在會議最后宣言上簽字,預示它另有圖謀,這為美國加緊干涉印度支那埋下了伏筆。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補充發(fā)言(節(jié)選)
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發(fā)言現(xiàn)在印發(fā)給大家了。在聽到了許多代表團團長的一些發(fā)言之后,我愿補充說幾句話。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共產(chǎn)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chǎn)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來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jīng)受過、并且現(xiàn)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同意五國總理茂物會議所宣布的關于亞非會議的四項目的,而不另提建議。
本來,對于美國一手造成的臺灣地區(qū)的緊張局勢,我們很可以在這里提出如同蘇聯(lián)所提出的召開國際會議謀求解決的方案,請求會議加以討論。中國人民解放自己領土臺灣和沿海島嶼的要求是正義的,這完全是內(nèi)政和行使自己的主權,并得到許多國家的支持。我們也很可以提議會議討論承認和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地位問題。去年,科倫坡五國總理會議,還有亞非其他國家,都曾經(jīng)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地位。而且,中國在聯(lián)合國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以在這里提出批評。但是,我們并沒有這樣做。因為這樣一來,就很容易使我們的會議陷入對這些問題的爭論而得不到解決。
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同時,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應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xié)議。我們還應在共同的基礎上來互相了解和重視彼此的不同見解。
現(xiàn)在,我首先談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問題。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第二次大戰(zhàn)后,亞非兩洲興起了許多獨立國家,一類是共產(chǎn)黨領導的國家,一類是民族主義者領導的國家。前一類國家并不多。但是某些人所不喜歡的,就是6萬萬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政治制度,而不再為帝國主義所統(tǒng)治了。
后一類國家很多,像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和亞非許多國家都是。我們這兩類國家都是從殖民主義的統(tǒng)治下獨立起來的,并且還在繼續(xù)為完全獨立而奮斗。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五項原則完全可以成為在我們中間建立友好合作和親善睦鄰關系的基礎。我們亞非國家,中國也在內(nèi),不論在經(jīng)濟上或文化上都很落后。我們亞非會議既然不要排斥任何人,為什么我們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次之,我要談有無宗教信仰自由的問題。宗教信仰自由是近代國家所共同承認的原則。我們共產(chǎn)黨人是無神論者,但是我們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們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應該尊重無宗教信仰的人,中國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它不僅有700萬共產(chǎn)黨員,并且還有以千萬計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以百萬計的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中國代表團中就有虔誠的伊斯蘭教的阿訇。這些情況并不妨礙中國內(nèi)部的團結,為什么在亞非國家的大家庭中不能將有宗教信仰的和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團結在一起呢?挑起宗教紛爭的時代應過去了,因為從挑起那種紛爭中得到利益的并不是我們中間的人。
第三,我要談所謂顛覆活動的問題。中國人民為反對殖民主義所進行的斗爭超過100年。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爭也經(jīng)歷了近30年的艱難困苦的過程,才終于達到了成功。中國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蔣介石統(tǒng)治下所受的苦難是數(shù)也數(shù)不盡的,最后才選擇了這個國家制度和現(xiàn)在的政府。中國革命是依靠中國人民的努力取得勝利的,決不是從外輸入的,這一點連不喜歡中國革命勝利的人也不能否認。中國古話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反對外來干涉,為什么我們會去干涉別人的內(nèi)政呢?有人說,中國在國外有一千多萬華僑,可能利用他們的雙重國籍來進行顛覆活動。但是,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蔣介石至今還在利用極少數(shù)的華僑進行對所在國的破壞活動。
新中國的人民政府卻準備與有關各國政府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又有人說,在中國境內(nèi)有傣族自治區(qū)威脅了別人。中國境內(nèi)有幾十種少數(shù)民族共4000多萬人,其中傣族和相同系統(tǒng)的壯族將近千萬人。他們既然存在,我們就必須給他們自治權利。好像緬甸有撣族自治邦一樣,在中國境內(nèi)各個少數(shù)民族都有他們的自治區(qū)。中國少數(shù)民族在中國境內(nèi)實行自治權利,如何能說威脅鄰邦呢?我們現(xiàn)在準備在堅守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亞非各國,乃至世界各國,首先是我們的鄰邦,建立正常關系。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我們?nèi)ヮ嵏矂e人的政府,倒是有人在中國的周圍建立進行顛覆中國政府的據(jù)點。比如在緬甸邊境就存在著蔣介石集團的殘余武裝分子,對中緬兩國進行破壞。因為中緬友好,我們一直尊重緬甸的主權,信任緬甸政府去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人民選擇和擁護自己的政府,中國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國決無顛覆鄰邦政府的意圖。相反的,中國正在受著美國政府公言不諱地進行顛覆活動的害處。大家如果不信,可親自或派人到中國去看。我們是容許不知真相的人懷疑的。中國俗語說:“百聞不如一見。”我們歡迎所有到會的各國代表到中國去參觀,你們什么時候去都可以。我們沒有竹幕,倒是別人要在我們之間放煙幕。
16萬萬亞非人民期待著我們的會議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期待著我們的會議能為擴大和平區(qū)域和建立集體和平有所貢獻。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努力吧!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學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規(guī)劃教案課件的時刻悄悄來臨了。只有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未來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好!你們了解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學案”,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學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動。
過程與方法:訓練學生掌握從各類資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認識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與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了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萬隆會議”。
教學難點: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nèi)外復雜形勢。
教學教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你能用幾個詞來概括近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征嗎?近代中國政府屈辱簽約的事實告訴我們,近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不平等、不獨立、無自主權。那么新中國建立后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板書課題)
二、出示目標
師: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呢?大家看投影:
學習目標
1、識記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外交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2、識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nèi)容
三、自學指導
師:目標怎么達到呢?下面,請大家按要求自學(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指導
同學們,請認真默讀課文P76—79,畫出要點。
內(nèi)容:1、完成導學案部分。
2、寫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要求:組長檢查小組自學成果,并收集、整理不能解決的問題。
時間:7分鐘
四、先學
學生看書,教師巡視。
五、后教((討論,更正))
1、檢測:
2.
1、建國初,我國的外交形勢怎樣?(美國、蘇聯(lián)對中國的態(tài)度等)
2.材料1、亞非的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都曾受過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我們應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慌……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存異。—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材料2、這次會議討論保衛(wèi)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fā)展民族經(jīng)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
“求同存異”中的同和異指的是什么?
3、新中國和舊中國的外交成就和外交地位有何不同(區(qū)別)?你有何感想(啟示)?
六、問題大盤點:請你歸納和回憶本節(jié)所學內(nèi)容,認真想一想,你還有哪些疑難問題沒有解決,說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1、我的問題:
2、我們的問題:
七、鞏固知識點
師:現(xiàn)在對這些思考題的答案明確的同學請舉手,下面大家對照思考題進行記憶,時間3分鐘。(自背、互背)
八、當堂訓練: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1
做好教案課件是老師上好課的前提,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寫好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規(guī)范的完成工作!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1》,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1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解
新中國外交走向成熟的過程和新中國對世界外交所作的貢獻
掌握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周恩來作為新中國外交家的風范和貢獻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識圖解圖概括表達
引導學生利用教材所給的四幅插圖,說明新中國積極主動的外交態(tài)度,獨立自主的外交思想和周恩來在建國初期的外交活動
對比鑒別
新中國和平獨立外交與舊中國屈辱外交之別
討論探索
周恩來為什么能夠改變?nèi)f隆會議的航向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愛國愛黨情感升華
新中國在國際上確立起獨立自主形象,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與帝國主義的干涉破壞進行了復雜斗爭的結果,表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氣度
注意修養(yǎng)
周恩來作為新中國外交家,具有高雅的風范,所以能夠為國家贏得榮譽、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他的個人修養(yǎng)值得我們景仰和學習
教學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形成
教學難點建國初期國際關系的特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矛盾;美國霸權的本質(zhì))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一學期的相關知識:中國是怎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遭受外來侵略,腐朽的滿清政府無力還擊,被動外交,簽定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喪權辱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所面臨的“弱國無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尷尬。新中國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確立獨立自主的形象?請大家看書。(安排學生先閱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后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學生根據(jù)第1頁“導入框”,討論回答:
1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為什么不許美國代表與中國代表握手?(朝鮮戰(zhàn)爭期間,中美兩國處于交戰(zhàn)狀態(tài),中國人民志愿軍把侵朝的美軍打得焦頭爛額。所以杜勒斯十分敵視中國。)
2那位史密斯實在抑制不住對周恩來的敬佩,采取什么舉動表示自己的心情?(抓住周恩來的胳膊搖晃,然后笑咪咪地走開。)
·教師導入:建國時,周恩來就被毛澤東任命為新中國的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他果然在外交戰(zhàn)線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華和魅力,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包括那些暫時處于敵對狀態(tài)下的人們。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這些原則是在什么情況下提出來的?(可以分解為以下小題目提問、回答。)
A.新中國剛建立時,奉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
B.首先與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蘇聯(lián))
C.當時美國怎樣在外交上對付中國?(采取敵視態(tài)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
·教師指出:當時蘇聯(lián)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代表,所以對愿意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新中國采取了堅決支持的政策。而美國卻是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處于敵對狀態(tài)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鎖新中國。為了打破這種封鎖,新中國的締造者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終于打開了局面。
2周恩來與哪兩國總理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緬甸、印度)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組織學生進行“接龍”活動,當堂鞏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4這些原則的意義怎么樣?(在國際上產(chǎn)生深遠影響,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1這次會議的主題是什么?(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fā)展問題。)
2遇到了什么困難?(這次會議的參加者是亞非獨立國家的首腦,都反對殖民主義的侵略,但因各國社會制度不同,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國家利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主張。)
3在上述情況下,周恩來作出什么貢獻?(他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
4根據(jù)74頁“動腦筋”:周恩來為什么能夠改變?nèi)f隆會議的航向?(他堅決執(zhí)行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豐富的談判經(jīng)驗,外交能力出類拔萃,處理重大事情時既能從容不迫、風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及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平息了會議中的許多爭論,扭轉了會議航向。)
5指導學生綜合71頁“導言框”和75頁“自由閱讀卡”有關日內(nèi)瓦會議的材料,進一步體驗周恩來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談談“求同存異”方針的意義。(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梁,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時間許可,練習鞏固
1完成作業(yè):填充圖冊第20頁。
2課本第74頁“練一練”:填入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和平共處。
3根據(jù)新學案38——40頁,梳理[知識網(wǎng)絡],完成[自我測評]。
4歸納周恩來在建國初期外交活動的主要貢獻:a.訪問印度、緬甸,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參加萬攏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c.出席日內(nèi)瓦會議,進行積極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協(xié)議的簽定。
5提醒學生預習第16課《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