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教案高中
發(fā)表時間:2020-12-21《哈姆萊特(節(jié)選)》教案。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高中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哈姆萊特(節(jié)選)》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nèi)容。
《哈姆萊特(節(jié)選)》教案
教學要求
一、讀懂課文的字面意義和深層含義,體會課文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二、教學重點:戲劇人物、戲劇語言的分析。
三、教學難點:個性化的語言(人物思想性格)。
四、教學課時:3課時。
五、教學方法:賞析法和練習思考法。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
1564年生于英國斯特拉福鎮(zhèn)的一個商人家庭。他從小就對戲劇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愛好。20歲后他來到倫敦,先在劇院當勤雜工、馬夫,后在劇團做演員、導演、編劇,晚年回到故鄉(xiāng),1616年逝世。莎士比亞勤奮好學,他接觸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并接受了人文主義(【釋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chǎn)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潮。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jīng)驗和理性思維。)思想,這些都為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他一生共寫了37個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他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歷史劇《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劇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劇有“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佩斯》(也譯為《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莎士比亞生活在歐洲歷史上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為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思想領域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文藝對封建文化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就是這一時代最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
二、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哈姆萊特》的社會背景是什么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生活在歐洲歷史上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哈姆萊特是丹麥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亞故意以超越時代的誤差將哈姆萊特搬到伊麗莎白統(tǒng)治未年的英國現(xiàn)實中來。此時的英國,社會矛盾激化,宮廷生活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與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
三、悲劇的情節(jié)
《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這出悲劇的情節(jié)是這樣的: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威登堡大學讀書期間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變故:父親暴亡,叔叔克勞狄斯篡位,母親改嫁給了叔叔。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萊特認為他現(xiàn)在的為父復仇不只是為了他自己,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他自己要肩負起這個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他心煩意亂,憂郁寡歡,只好裝瘋賣傻以迷惑仇敵,等待時機復仇。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險,想方設法除掉他。而哈姆萊特為了進一步證實事實真相,也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倉皇退席。哈姆萊特的母親企圖勸說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激憤中哈姆萊特誤殺了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背后命人暗地將他處死。哈姆萊特察覺內(nèi)情后中途逃回丹麥?;貋砗笾狼槿藠W菲利婭因父死、愛人遠離而發(fā)瘋落水溺死。哈姆萊特悲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計。奸王利用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為父復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萊特于死地。結果,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萊特臨死囑托好友傳播他的心愿。這段王子復仇的故事情節(jié)取材于12世紀的一部丹麥史,作者用人文主義的觀點,把這個只是單純?yōu)楦笍统鸬墓适?,改寫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悲劇,通過一個古老的宮廷仇殺的故事,對以克勞狄斯為首的封建專制王朝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王子哈姆萊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所進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爭,給予了熱情的贊賞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萊特的形象代表了當時進步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學名著中著名的藝術典型之一。
四、研習課文
(一)檢查預習
1.給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
匍匐(pūfū)意旨(zhī)暴虐(nuè)祈禱(dǎo) 輕蔑(miè)難堪(kān)
怪誕(dàn)懺悔(qiān)躊躇(chóuchú)迷惘(wǎng)延宕(dāng)虔敬(qián)
紊亂(wěn)勸誘(yòu)嫁奩(lián)隕落(yǔnluò)橫暴(hèng)
2.解釋下列詞語
(1)神魂顛倒:【注音】:shénhúndiāndǎo【釋義】: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tài)。形容對人或事入迷著魔。
(2)紊亂:【注音】:wěnluàn【釋義】:雜亂;紛亂:秩序紊亂|言語紊亂。
(3)涂脂抹粉:【注音】:túzhīmǒfěn【釋義】: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婦女打扮。也比喻為遮掩丑惡的本質(zhì)而粉飾打扮。
(4)鞭撻:【注音】:biāntà【釋義】:鞭打。比喻抨擊:這部作品對舊社會的丑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
(5)當機立斷:【注音】:dāngjīlìduàn【釋義】:當機:抓住時機。在緊要時刻立即做出決斷。
(6)陛下:【注音】:bìxià【釋義】:對君主的尊稱。
(7)殿下:【注音】:diànxià【釋義】:對太子或親王的尊稱?,F(xiàn)用于外交場合。
(8)創(chuàng)傷:【注音】:chuànɡshānɡ【釋義】:1.傷害。2.被刀劍﹑火器等所損傷。3.指傷口。4.比喻戰(zhàn)亂或自然災害等給國計民生帶來的破壞。
(9)煙視媚行:【注音】:yānshìmèixíng【釋義】:煙視:微視;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樣子。
(二)整體分析課文
1.課文節(jié)選部分是劇本的第三幕第一場。這是展示哈姆萊特性格的重要場次。哈姆萊特被看作是什么樣的典型?
(哈姆萊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憂郁的典型。)
2.在這場戲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體味到哈姆萊特的什么性格特征?
(我們可以深切地體味到熱情激昂的背后,他軟弱猶豫的性格特征。)
3.戲中國王和奧菲利婭的父親設下圈套,讓奧菲利婭探問哈姆萊特內(nèi)心的秘密,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裝瘋賣傻,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作者通過不知內(nèi)情的奧菲利婭的傷心扼腕,表達了對哈姆萊特的贊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作者刻畫的是一個劃時代的人文主義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過哈姆萊特內(nèi)心的獨白,揭示了他內(nèi)心的矛盾與痛苦的獨特個性。)
4.這一場戲中的哈姆萊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對強大陰險的對手,他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擔負的責任與實際上的力不從心,在他內(nèi)心深處掀起陣陣波瀾。這時他對生命意義作了哪些思索?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薄八懒?;睡著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chuàng)痛,以及其他無數(shù)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边@段內(nèi)心獨白膾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哈姆萊特在進行個人復仇和探索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顧慮使我們?nèi)兂闪伺撤颉?,“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這段獨白人們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第66首相比,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詩,作家借哈姆萊特之口,深刻而具體地揭露了當時的黑暗與不平,充分表現(xiàn)了他人文主義的思想。這也是我們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的鑰匙。
5.我們根據(jù)背景和情節(jié)的介紹知道哈姆萊特具有哪些個性?
(哈姆萊特是個富于理想、敢于行動的人,勇敢果斷使他具有“英雄”的個性,但在這里卻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遲疑”“憂郁”“孤獨”——他既是個身負為父復仇、扭轉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斷”的王子,又是個具有“延宕”遲疑多慮性格的“憂郁”王子。這種并不單一的個性,正是他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6.哈姆萊特的人性為什么這么復雜?
(因為他身遭變故,理想破滅,他奉命復仇,然而任務是如此艱巨,對手是如此強大,他主觀上反對暴力卻又脫離群眾,造成他在積極行動之中常常產(chǎn)生力不從心和難免失敗的感覺,因而他的內(nèi)心充滿矛盾。通過這段獨白,我們看到了他對人生的思索,他的煩惱和失望、苦悶和彷徨以及他對周圍現(xiàn)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這里,哈姆萊特不是一個理想的說教者,不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傳聲筒,他是反映時代共性的典型的“這一個”,他有著豐富復雜、矛盾統(tǒng)一的性格內(nèi)涵。)
五、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預習講義。
第二、三課時
一、復習提問:(略)
二、分析課文內(nèi)容
1.節(jié)選的這場戲在情節(jié)結構上可分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寫的什么內(nèi)容?
(第一部分,主要是國王與身邊的侍臣及王后之間的對白。寫心懷鬼胎、驚疑不定的國王與侍臣密謀商量試探是否“因失戀而瘋狂”的哈姆萊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寫的是奧菲利婭被狡猾的國王和父親利用,前來試探裝瘋賣傻的哈姆萊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國王與波洛涅斯的對白。寫的是他們試探后的密謀。)
2.分析整個劇本,歸結起來看,全劇展示的沖突主要是圍繞什么的沖突進行的?
(全劇展示的沖突主要是圍繞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之間的沖突進行的。課文節(jié)選的這場戲,也將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沖突放在主要沖突的位置上。戲中奧菲利婭與哈姆萊特之間因無法溝通產(chǎn)生誤解后的沖突,及哈姆萊特內(nèi)心生存還是毀滅的矛盾,都是圍繞這一主要沖突展開的。)
3.這些沖突的作用是什么?
(這些沖突實際上都是當時現(xiàn)實矛盾的真實反映。在當時來講,這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是社會過渡時期新、舊兩種社會力量的較量。從表面看來,沖突是在一對戀人之間展開,但表現(xiàn)的卻是對人生的思索。通過沖突塑造了人物,一個內(nèi)向深沉、有著痛苦與彷徨復雜情感的人文主義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過人物,展示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圖畫,深刻地反映了先進的人文主義理想與英國黑暗現(xiàn)實尖銳復雜的矛盾。
總之,這場戲戲劇沖突尖銳復雜,情節(jié)生動曲折,波瀾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畫了人物形象。特別是悲劇主人公哈姆萊特形象的塑造,是戲劇通過沖突表現(xiàn)人物性格特征最為典型的藝術特色之一。有人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充分說明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魅力和復雜性。我們在閱讀理解時,一定要注意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他的人物形象在課文節(jié)選部分雖說著墨不多,但也是個性鮮明。比如克勞狄斯的陰險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馬故弄玄虛,奧菲利婭的單純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豐富多彩。同學們可在閱讀人物臺詞對白時,深刻體會到這些人物的鮮明個性。)
4.臺詞語言特點是什么?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他的語言豐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課文中哈姆萊特時而高雅、時而粗俗、時而晦澀難懂的語言,就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他的心理活動和他復雜深沉的個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熱、憂郁彷徨的長篇獨白,更在揭示他內(nèi)心的矛盾的同時,展示了莎士比亞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莎士比亞還善于運用人物之間富有強烈的對比性的語言,來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間的對比,也有正面同類人物之間的對比。如哈姆萊特的激情和深沉與克勞狄斯的陰沉和邪氣,哈姆萊特的矛盾與優(yōu)柔寡斷和奧菲利婭的單純與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語言都適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個性特點,真可謂各如其人,各有個性。
莎士比亞還擅長運用長篇內(nèi)心獨白來揭示人物復雜而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如哈姆萊特那段著名的獨白,就展示了他復仇過程中痛苦的心靈沖撞。莎土比亞語言深沉含蓄,極富于哲理性,對刻畫人物獨特的個性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莎士比亞還善于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感情的變化。如奧菲利婭在談到哈姆萊特的變化時,就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句,她說:“我是一切婦女中間最傷心而不幸的,我曾經(jīng)從他音樂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現(xiàn)在卻眼看著他的高貴無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失去了諧和的音調(diào),無比的青春美貌,在瘋狂中凋謝!”這段語言就極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例子很多,同學們可在閱讀欣賞中注意品味。)
三、關于練習
一本題意在幫助學生熟悉時代背景,理解劇本情節(jié)結構,領會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
【參考答案】哈姆萊特為報父仇、為了“重整乾坤”,必須同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宮廷集團展開一系列的斗爭。這場斗爭,哈姆萊特不僅要面對兇狠強大、陰險狡猾的奸王,而且要面對整個封建集團和社會邪惡勢力。他勢單力薄,孤軍奮戰(zhàn),才不得已裝瘋賣傻,斬斷情絲,以免使自己的戀人卷入復仇的漩渦,而受到更大的傷害,使自己“重整乾坤”的重任失敗。劇本通過對宮廷王室顛倒混亂、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與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但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推翻封建大廈的時機還未成熟。它真實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現(xiàn)實社會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理想。
二設計本題意在幫助學生理解欣賞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典型。
【參考答案】在奧菲利婭的心目中哈姆萊特是一個高貴而偉大的人。是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
三此題意在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典型。
【參考答案】這段獨白揭示了哈姆萊特憂郁厭世、軟弱遲疑、優(yōu)柔寡斷的個性。造成這種性格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客觀上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整個封建統(tǒng)治集團及社會邪惡勢力過于強大。在當時新舊交替的時代,以哈姆萊特為代表的先進人物還處在弱勢,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推翻封建大廈的時機還沒有成熟,萌芽時期的先進力量與強大的惡勢力之間的矛盾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悲劇性沖突。原因之二是以哈姆萊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本身的局限性,導致了哈姆萊特性格上的憂郁,行動上的延宕(拖延)。哈姆萊特在探索社會出路時往往轉為尋找擺脫個人精神痛苦的途徑,重重的顧慮使他變得猶豫不定。
四臺詞語言生動豐富是莎士比亞戲劇的一個突出特點,試從文中找出幾則例子,說說這些臺詞對塑造人物、推動劇情,揭示主題所起的作用。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對臺詞的閱讀理解,幫助學生通過分析戲劇語言把握戲劇人物,掌握劇本欣賞的方法。課文中可舉的例子較多,如哈姆萊特、奧菲利婭、克勞狄斯、波洛涅斯的臺詞,都是極為個性化的語言,且都顯示了戲劇語言的豐富性與生動性。同學們可舉幾個例子來說,答案不必強求一致。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他創(chuàng)作的戲劇語言豐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課文中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他故意用粗俗的語言來裝瘋賣傻。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熱,憂郁彷徨的長篇獨白,更在揭示他內(nèi)心的矛盾的同時,展示了莎士比亞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哈姆萊特“憂郁彷徨”心事重重,陷入了對生命意義的深沉思索中。作者這樣寫道:“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薄八懒?;睡著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chuàng)痛,以及其他無數(shù)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边@段膾炙人口的內(nèi)心獨白,生動地層現(xiàn)了哈姆萊特在進行個人復仇和探索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心路歷程。莎士比亞還善于運用人物之間富有強烈對比性的語言來突出人物形象。如哈姆萊特的激情和深沉與克勞狄斯的陰沉和邪氣,哈姆萊特的矛盾與優(yōu)柔寡斷和奧菲利婭的單純與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語言都適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個性特點。莎士比亞還善于運用比喻等形象化的語言,揭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感情的變化。如奧菲利婭在談到哈姆萊特的變化時,就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句:“我是一切婦女中間最傷心而不幸的,我曾經(jīng)從他音樂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現(xiàn)在卻眼看著他的高貴無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失去了諧和的音調(diào),無比的青春美貌,在瘋狂中凋謝!”這段語言就極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五這一題主要是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在擴充知識積累的同時,培養(yǎng)對劇本的閱讀欣賞能力,充分領略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魅力。
四、課堂檢測
精選閱讀
《哈姆萊特》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作為高中教師就要精心準備好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證學生們在上課時能夠更好的聽課,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怎么才能讓高中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哈姆萊特》》,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哈姆萊特》
莎士比亞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
莎士比亞1564年4月23日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鎮(zhèn)。父親約翰出身自耕農(nóng),做過皮革生意,曾被選為鎮(zhèn)長。莎士比亞約七歲時被送到當?shù)亍拔姆▽W?!睂W習拉丁文、歷史、哲學、修辭等課程,后因家道中落而中途輟學。在大約二十歲的時候,他離家前往倫敦謀職,先在劇院當雜役,替顧客看馬,后來做過演員和提詞人。莎士比亞開始從事寫作時多半是改編舊劇或與人合作。1590年他創(chuàng)作了歷史劇《亨利六世》(中、下篇)后,開始引起倫敦戲劇界的注意。1590年又在好友菲爾德幫助下出版了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曾在伊麗莎白女王的宮廷內(nèi)演出過。1596年他利用與一些新貴族的關系為父親申請到了象征鄉(xiāng)紳地位的“家徽”。1599年,他成了當時倫敦最豪華的公共劇院——環(huán)球劇場的股東之一。大約在1610年,莎士比亞返回家鄉(xiāng),繼續(xù)為劇團寫作。1616年4月23日去世。?
莎士比亞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活動持續(xù)了23年(1590年至1613年),根據(jù)其思想和藝術發(fā)展情況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1590年至1600年為歷史劇和喜劇時期;1601年至1607年為悲劇時期;1608年至1612年為“浪漫劇”時期?!豆啡R特》就是其悲劇時期的代表作,創(chuàng)作于1601年。
《哈姆萊特》劇情介紹
哈姆萊特的形象最早出現(xiàn)于12世紀末丹麥歷史學家撒克索格拉馬提庫斯所著《丹麥史》的第三和第四卷中。書中記載了丹麥王子阿姆利特替父報仇,殺死篡奪王位的叔父的故事。法國作家弗朗索瓦德貝爾福雷斯特在其所著《悲慘故事集》的第五卷(1570年)中亦復述了這一故事。此后,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上演以前,曾有一個關于哈姆萊特的劇本在倫敦上演過,但現(xiàn)已失傳,一般稱其為《哈姆萊特原本》。據(jù)學者推測,莎士比亞的作品是根據(jù)這部失傳的悲劇改編而來的。?
該劇有著極富吸引力的情節(jié)。?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就讀于德國威登堡大學時,聞國內(nèi)其父王老哈姆萊特已死,回國后又親眼目睹了新王(其叔父克勞狄斯)加冕,母親改嫁的場面。后來,他見到了父親的亡魂,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新王克勞狄斯正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哈姆萊特遵亡魂所囑,決意為父報仇。他先假裝瘋顛來迷惑對手。而此時,克勞狄斯為了了解哈姆萊特的內(nèi)心秘密,派了哈姆萊特的兩個同學羅森克蘭茲、吉爾登斯吞和他的情人奧菲莉婭來進行試探,但都被機敏的他一一識破。哈姆萊特又利用民間劇團在宮廷演出的機會,通過觀察國王和王后的反應,證實了父親亡魂所言。此時,出于一時的猶豫,他放棄了采取行動的機會,轉而去痛斥母親的丑行,勸說其疏遠國王,并出于激憤而把躲在幕后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當成國王錯殺。克勞狄斯借機把他送往英國,意欲借英王之手把他殺死。哈姆萊特發(fā)現(xiàn)了這個陰謀后,旋即中途折返。而此時,奧菲莉婭因父親為情人所殺而瘋癲自盡。國王克勞狄斯乘機挑撥不明真相的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以比劍為名,設法用毒劍刺死哈姆萊特。比劍時,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也誤喝了毒酒。雷歐提斯臨死前意識到自己被國王利用,向哈姆萊特道出了國王的奸計。哈姆萊特拼盡全力用毒劍向國王刺去,自己也同歸于盡。?
莎士比亞在延用了這個中世紀丹麥悲劇的基本框架的同時,又賦予了它許多新的內(nèi)容。劇中對丹麥社會狀況的描寫處處使人聯(lián)想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的現(xiàn)實。丹麥宮廷內(nèi)外所發(fā)生的一系列沖突,真實地反映了英國當時的社會矛盾。17世紀初的英國,正是伊麗莎白王朝(1558~1603)統(tǒng)治的后期,各種衰敗的跡象已經(jīng)顯露無遺。女王年老無嗣已使王位繼承權問題日益尖銳;圈地運動又導致乞丐遍地,民不聊生。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更使一向敏感的宗教問題日益突出。原先潛伏著的社會矛盾激化了,伊麗莎白時代令英國人頗為自豪的繁榮安定已經(jīng)轉化為整個社會日益激烈的動蕩不安。文藝復興運動所竭力倡導的人文主義理想也正徘徊于破滅的邊緣。?
作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亞本能地對這一迅速變化的社會現(xiàn)狀投入了極大的關注。他從此前的歷史劇和喜劇創(chuàng)作中走出來,以其犀利凝重的筆觸來描繪時代的陰影,呼喚理想的回歸。面對當時英國政治及社會的黑暗,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向英國人民大聲疾呼:“丹麥是一所牢獄……是其中最壞的一間?!薄斑@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然而,認識上的局限又使他對社會的前途感到迷茫。并且這種矛盾和痛苦在當時的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群體中具有著相當廣泛的代表性,在他所塑造的哈姆萊特這一形象的身上也得到了完全的體現(xiàn)
哈姆萊特形象的象征意義
哈姆萊特身上有著為人文主義者所贊賞的種種美德。他愛好哲學和藝術,熱衷于深邃的思考,對世界和人類抱有美好的期望,他說:“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是道德的典范、國家的希望。奧菲莉婭曾把他描述為“朝臣的眼晴、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典范、舉世注目的中心。”他身為王子,卻能體察民間疾苦,為人民所愛戴,他曾十分感慨地說道:“誰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庭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他還是一個忠于愛情的王子,他給奧菲利婭寫過這樣感情熾烈的情書:?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
你可以疑心太陽會移轉;
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謊話;
可是我的愛永沒有改變?!?br>
除此之外,莎士比亞還賦予了他很多其他的優(yōu)點,他擁有強健英武的體魄,他一向光明磊落、誠懇待人,等等。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青年,在出場時卻顯得郁郁寡歡,滿面愁容。先王的死和王后的再嫁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本來在他的心目中,老哈姆萊特是人類最完美的代表,他的父母之間的關系是人類最和諧的關系。這夢幻般的美好景象怎么會突然就變得如此齷齪不堪呢?他感到自己難以承受了,以至于希望“這一個太堅實的肉體會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殺的律法”。人世間的一切在他看來也只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
但是失望并不意味著消沉。當哈姆萊特從父親亡魂那里得知了真相后,便決心要復仇了。然而對手的強大、世態(tài)的炎涼又使他預感到力不從心,前途難料,他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楣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重任!”為了不讓對手看出破綻,他不得不假扮瘋癲,閃爍其詞地與其周旋。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哈姆萊特實施復仇的過程是遲緩的,舉棋不定的。他時常為自己的猶豫和彷徨感到痛苦不堪。他在聽了一個伶人聲淚俱下地念了關于一個老國王被殺的故事后,深受觸動,覺得自己連那伶人都不如,只不過是“一個糊涂顢頇的家伙”,“只會用空言發(fā)發(fā)牢騷”。?
民間劇團來宮廷演出給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然而任務的艱巨又迫使他不得不做一些冷靜的思考。在演出之前他開始權衡起生死的利弊來:“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人文主義思想的薰陶賦予了哈姆萊特敏銳而深邃的洞察力。他從家庭和宮廷的變故中看出了這是一個時代的大悲劇,他意識到了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有多么重大。他不僅要為屈死的父王向篡位的叔父復仇,更要為維護其人文主義理想而改造現(xiàn)實。同時他還意識到正是“重重的顧慮使我們?nèi)兂闪伺撤颍瑳Q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yè)在這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彼诟嬲]自己顧慮太多只能使自己躊躇不前而貽誤大事。?
可是當一切正按照他的預料向前發(fā)展的時候,他卻突然改變了念頭。他不愿在國王洗滌靈魂的時刻結果其性命,他要等待一個更殘酷的機會,“讓他幽深黑暗不見天日的靈魂永墮地獄?!边@就是哈姆萊特,他復仇的愿望不可謂不強烈,他“重整乾坤”的抱負不可謂不遠大,可是他那思想的包袱是如此的沉重,他那行動的步履又是如此的艱難,一個唾手可得的機會就這樣被他輕易地錯過了。為了不使自己復仇的行為變?yōu)椤耙远鲌笤埂保屗膶κ窒热L盡道義的譴責,似乎這樣才能讓其死得其所。于是他又去竭力勸說王后疏遠國王。如果說在此之前哈姆萊特所有的猶豫和遲延還可以被理解為審慎的話,他接下來的行為就只能被理解為魯莽了。他竟然出于一時的激憤而把躲在幕后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當成國王給殺了!?
終于,在這場激烈的交鋒中,國王取得了主動。應該說,此時的哈姆萊特復仇的愿望依然是強烈的。他在去往英國的途中總結了失敗的教訓,告誡自己不能高談闊論、瞻前顧后,而要“屏除一切的疑慮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滿在腦際”??梢栽O想,當國王借刀殺人的陰謀被揭穿之后,被逼上絕路的哈姆萊特必定要再次著手實施其復仇的計劃。可是雷歐提斯的出現(xiàn)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先是為自己在奧菲莉婭墓前與其發(fā)生爭執(zhí)而懊悔不已,又為了求得雷歐提斯的原諒而把自己的所做所為全說成是“在瘋狂中犯下的過失”。就這樣,“一向厚道”的哈姆萊特于不知不覺之中又一次上了對手的圈套。要不是雷歐提斯臨死之前道出了真相,致使暗中得意的國王也命歸西天,那么,哈姆萊特的艱難的復仇就會變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黑色幽默”了!真是應了哈姆萊特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一切都是上天預先注定的”。
至此,哈姆萊特的家仇總算是報了??墒撬恰爸卣ぁ钡娜宋闹髁x理想并沒有因為一個暴君的覆滅而實現(xiàn),因為這現(xiàn)實依然是“冷酷的人間”。?
這就是哈姆萊特的悲劇,一個具有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的知識分子的悲劇。他的希望與失望,他的理想與困惑,他的壯志與躊躇,正是他所生存的那個時代所能賦予他的全部的精神特征。那是一個無時無刻不讓人感受到劇烈變動的時代。朝廷的腐朽,群臣的諂媚,民眾的憤怒,無一不在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哈姆萊特具有著對于人與社會的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同時他又敏銳地觀察到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矛盾。他充滿激情地要改變這世界,要“重整這乾坤”。然而問題如此繁雜,黑暗如此沉重,他又感到力不從心。他太沉迷于思考了,他太專注于道德的完善了。他總想把事情處理得周詳再周詳,公正再公正。這種極富激情卻又極為幼稚的思想最終把他引上了任由命運擺布的不歸路。這就是那個時代打在人文主義者身上的烙印。其實,只要是大變革的時代,這種印記就會在知識分子群體身上顯現(xiàn)出來。理想的生成與幻滅被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體驗著,品嘗著,味如橄欖,苦澀與甘甜俱有,辛酸與欣慰并存,猶如虔誠的信徒,雖九死而不悔。畢竟,時代的車輪是在不停地向前轉動的。也許這正是這部奇跡般的作品給我們生活在現(xiàn)代文明之中的知識分子的啟示吧。
《哈姆萊特》的藝術成就
這部作品不僅在思想內(nèi)容上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在藝術上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首先,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這一點在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這里著重提一下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闡述的藝術見解。他說:“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fā)展的模型”;他還強調(diào)藝術表現(xiàn)“不能越過自然的常道”,既不能過分,也不能懈怠。這些先進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觀點,不僅為莎士比亞本人所竭力遵循,就是在今天也仍有著很強的借鑒價值
其次,作品結構的復雜和情節(jié)的生動也充分顯示了莎士比亞卓越的藝術才能。劇本的結構可以分為幾個層次:丹麥朝廷內(nèi)部的權力之爭;丹麥與挪威、英國的外交往來,丹麥朝廷對德國威登堡(人文主義中心)的態(tài)度;哈姆萊特的家庭關系,波洛涅斯的家庭關系,以及這兩家之間的沖突;對劇情的轉折起重大作用的戲中戲和比劍的安排;哈姆萊特與不同人物的交往(父親的亡魂、作為對手的叔父、波洛涅斯、他的兩個同學、王后、奧菲莉婭、霍拉旭、雷歐提斯、劇團伶人、兩個掘墓人以及作為舊式官僚的代表的奧斯里克)。所有這一切的劇情結構和人物關系都被莎士比亞巧妙地安排在這一悲劇里,不僅增強了劇本的現(xiàn)實性,更為劇中眾多人物展示其復雜多樣的內(nèi)心世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空間環(huán)境。?
第三,為了更加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莎士比亞為他們設計了大量的獨白。尤其是在刻畫哈姆萊特這一中心形象時,為了把他塑造成一個人文主義思想家,為了更好展現(xiàn)他的內(nèi)心矛盾和性格發(fā)展過程,莎士比亞大大發(fā)揮了獨白的作用。哈姆萊特的重要獨白有六處之多(前文多有引述),是莎士比亞所有劇本中獨白最多的一個。這些獨白都安排在人物思想轉變的重要時刻。通過這些獨白,我們不僅把握了人物思想發(fā)展的脈絡,也把握了劇情展開的線索。這些獨白本身也是優(yōu)秀的詩篇。如果刪除了這些獨白,劇本無疑將大為遜色。?
最后,劇中不同人物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也是莎士比亞該劇的重要成就之一。在這里不同身份,不同處境的人物使用著不同的語言:哈姆萊特的直截了當,波洛涅斯的咬文嚼字,兩位同學的躲躲閃閃,奧斯里克的矯情迂腐,掘墓人的俗俚簡潔均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了人物所特有的社會地位和文化教養(yǎng)。而同一個哈姆萊特針對不同的對象說話時也在不斷變化著語言,有時是一針見血的褒貶,有時是晦澀難懂的瘋話,有時是溫情脈脈的表白,有時又是粗俗不堪的市井俚語。哈姆萊特的獨白也同樣具有多樣性,時而詩體,時而散文,詩體意味著莊重與典雅,散文意味著詼諧與粗俗。這種不同文體的使用在其他角色身上也有體現(xiàn),比如掘墓人使用的民謠。運用這種個性化的語言和多樣化的文體不僅豐富了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作者為我們精心描繪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風俗畫。?
莎士比亞是偉大的,他在創(chuàng)造“奇跡”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一段歷史,一段精神與思想的歷史,同時也是一段文學與藝術的歷史。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者被一種激情和悲壯感召著,激勵著,去咀嚼已逝的過去,去思考未至的將來。?
思考題:?
1?《哈姆萊特》悲劇有哪幾條情節(jié)線索?劇本的結構有著怎樣的層次??
2?如何認識哈姆萊特這個人物??
推薦閱讀書目:?
1?《莎士比亞全集》(九),[英]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2?《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史》,王佐良,何其莘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3?Hamlet.Bolt,Sydney.London:Penguin,1990;
4.WhatHappensinHamlet.Wilson,JohnDover.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1??
哈姆萊特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大家在認真準備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吧。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務!你們清楚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哈姆萊特”,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哈姆萊特(節(jié)選)》學案【目標】
1.通過分析戲劇沖突、理解人物對白概括人物性格。
2.賞析戲劇的語言藝術。
【基礎積累】
1.作家、作品
(1)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一生共寫了37個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代表作有歷史劇《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劇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劇有《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佩斯》、《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2)故事梗概
從老國王的鬼魂那里,哈姆萊特得知了克勞狄斯陰謀殺害兄長、篡奪王位的罪行;哈姆萊特裝瘋,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萊特用一出有“謀殺”情節(jié),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勞狄斯殺害老國王的手段相類似的戲劇,來試探克勞狄斯,以此判斷鬼魂所說的話是否真實;克勞狄斯果然露出了馬腳,心里對哈姆萊特十分忌憚;不明底細的王后喬特魯?shù)抡夜啡R特談話,哈姆萊特誤殺躲在旁邊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勞狄斯借機立即派他到英國去,并在公文里讓英國國王處死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半路上回來了,克勞狄斯已經(jīng)設計好毒計,讓哈姆萊特和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比劍。課文節(jié)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未完),主要情節(jié)是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比劍,這是全劇的高潮。劇情發(fā)展到這里,克勞狄斯和哈姆萊特都清楚知道了對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們誰都不能再回避、耽擱,形勢刻不容緩。老辣狠毒的克勞狄斯搶占了先機,安排了看上去萬無一失的“比劍”的圈套。
2.名家評論
《哈姆萊特》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復仇、行動中的延宕、戲中戲和流血兇殺的結局等,都屬復仇悲劇的傳統(tǒng)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內(nèi)容的開掘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哈姆萊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個“脫了節(jié)”的時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責、自我懷疑,加之憂郁與孤獨,于是一再拖延復仇計劃。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著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者的優(yōu)點和缺點以及他們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著16~17世紀初人文主義思想的危機。哈姆萊特的精神苦悶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他已成為世界文學中不朽的典型形象。(《中國大百科全書》)
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法國著名作家——雨果)
《哈姆萊特》是戲劇詩人之王莎士比亞的燦爛王冠上面的一顆最光輝的鉆石。(俄國著名文學批評家 別林斯基)
3.字詞
(1)給下列各組詞語中加粗字的注音。
匍匐() 意旨() 暴虐() 祈禱() 輕蔑()難堪()
怪誕() 懺悔() 躊躇() 迷惘()延宕()虔()敬
紊()亂 勸誘() 嫁奩() 隕落() 橫()暴
(2)解釋下列詞語
①神魂顛倒:
②紊亂:
③涂脂抹粉:
④鞭撻:
⑤當機立斷:
⑥陛下:
⑦殿下:
⑧創(chuàng)傷:
⑨煙視媚行:
【合作探究】
一、分析戲劇沖突、人物性格
1.閱讀全文,理解戲劇沖突
(1)在這場戲中,主要外在沖突是否表現(xiàn)為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沖突?為什么?
(2)沖突雙方力量對比上有什么特點?
(3)哈姆萊特堅持個人復仇反映出他思想上的什么特點?
2.閱讀“生存還是毀滅”,理解人物內(nèi)心沖突。
(1)這段話表現(xiàn)了哈姆萊特對哪些事物的思考?反映出他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3.閱讀奧菲利婭的獨白,理解人物形象。
(1)哈姆萊特過去的形象是什么樣的?
(2)作者為什么借奧菲利婭之口極力贊美哈姆萊特?
4.概括總結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征。
5.戲劇片段表演(如哈姆萊特獨白、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對白等)
二、把握緊張、曲折的情節(jié)
1.閱讀“比劍”的相關情節(jié)。
(1)“比劍”這個情節(jié)中包含哪些懸念?給讀者帶來什么心理感受?
(2)在“比劍”中雷歐提斯、霍拉旭對比劍的看法各是什么?
(3)說說“比劍”這一情節(jié)有幾個回合?每個回合的情節(jié)有何變化?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三、分析人物語言的動作、性格化
1.分析人物語言的動作化
(1)閱讀“比劍”前哈姆萊特向雷歐提斯請求諒解的語言,分析是如何體現(xiàn)語言的動作化的。
(2)分析下面的語言體現(xiàn)的動作性。
①“你怎么說?”(哈姆萊特連續(xù)兩次擊中雷歐提斯后說)
②“陛下,現(xiàn)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保ɡ讱W提斯對克勞狄斯說)
③“你怎么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說)
2.分析人物語言的性格化
(1)從文中找出哈姆萊特的幾句話,分析他的語言體現(xiàn)了他什么性格。
(2)找出幾句克勞狄斯的語言,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鑒賞評價】
1.奧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說話文縐縐的宮廷大臣,他來詢問哈姆萊特是否愿意和雷歐提斯比劍時,哈姆萊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這個情節(jié)輕松詼諧,但并不是劇情發(fā)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這類情節(jié)的存在?
2.在課文節(jié)選的這一部分里,哈姆萊特表現(xiàn)出怎樣的個性?他最終與對手同歸于盡,對于這種結局,你認為哈姆萊特能否避免?
【作文素材】
《哈姆萊特》經(jīng)典語句
1.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生存還是死亡,那是個問題。
3.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
4.成功的騙子,不必再以說謊為生,因為被騙的人已經(jīng)成為他的擁護者,我再說什么也是枉然。
5.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于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6.嫉妒的手足是謊言!
7.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握的人僅僅只明白上帝賜給他命運!
8.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9.不要只因一次挫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10.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
11.聰明人變成了癡愚,是一條最容易上鉤的游魚;因為他憑恃才高學廣,看不見自己的狂妄。
12.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為他用全副的本領,證明他自己愚笨。
13.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為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14.黑暗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15.勤勞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奮一生,可永遠長眠。
16.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變成少的,丑的變成美的,黑的變成白的,錯的變成對的……
17.目眩時更要旋轉,自己痛不欲生的悲傷,以別人的悲傷,就能夠治愈!
18.全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舞臺,所有紅塵男女均只是演員罷了。上場下場各有其時。每個人一生都扮演著許多角色,從出生到死亡有七種階段。
19.日輪已經(jīng)盤繞三十春秋,那茫茫海水和滾滾地球,月亮吐耀著借來的晶光,三百六十回向大地環(huán)航
20.志愿不過是記憶的奴隸,總是有始無終,虎頭蛇尾,像未熟的果子密布樹梢,一朝紅爛就會離去枝條。
21.嗨,讓那中箭的母鹿掉淚,沒有傷的公鹿自去游玩;有的人失眠,有的人酣睡,世界就是這樣循環(huán)輪轉。
《哈姆萊特(節(jié)選)》學案部分參考答案
pūfūzhīnuèdǎomièkāndànqiānchóuchúwǎngdāngqiánwěnyòuliányǔnluòhèng
①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tài)。形容對人或事入迷著魔。②雜亂;紛亂:秩序紊亂|言語紊亂。③脂:胭脂。搽胭脂抹粉。指婦女打扮。也比喻為遮掩丑惡的本質(zhì)而粉飾打扮。④鞭打。比喻抨擊:這部作品對舊社會的丑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⑤當機:抓住時機。在緊要時刻立即做出決斷。⑥對君主的尊稱。⑦對太子或親王的尊稱。現(xiàn)用于外交場合。⑧1.傷害。2.被刀劍﹑火器等所損傷。3.指傷口。4.比喻戰(zhàn)亂或自然災害等給國計民生帶來的破壞。⑨煙視:微視;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樣子。
1.(1)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直接復仇對象是國王。他與國王之間的矛盾沖突應為主要沖突。奧菲利婭因不明真相并以為哈姆萊特真的瘋了而無法與哈姆萊特溝通的矛盾仍從屬于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矛盾,因為她是被人利用。
(2)懸殊強大(強大到一個封建集團)弱?。ㄈ跣〉揭粋€人)
(3)個人英雄主義強調(diào)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xiàn)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的肯定。新興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
2.生存與毀滅思想與行動
他選擇生存,選擇復仇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選擇了行動與堅持。
特點:在面對巨大的挫折時,他善思、憂郁、延遲。
3.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很多話都是直逼現(xiàn)實的,直接反映了現(xiàn)實問題。如:對美麗與貞潔的思考,反復強調(diào)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嘲諷天下女人煙視媚行、淫聲浪氣等。
性格:偏執(zhí)。他曾母親改嫁而感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個短語從七個角度來極力贊美哈姆萊特,使他近乎完人。
盡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擔重任并堅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亞深愛著筆下這個人物,他代表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chǎn)階級進步思想,代表著正義向邪惡的封建的集團挑戰(zhàn)。他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千百年來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典型。
5.哈姆萊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憂郁的典型,熱情激昂的背后,他軟弱猶豫的性格特征。
二、(1)“比劍”這一關鍵情節(jié)包含有若干懸念:哈姆萊特是否會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哈姆萊特能否察覺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詐?雷歐提斯會不會按照和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每一個懸念都關系著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成功、哈姆萊特能否避免厄運,讀者的心始終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之中。
(2)在大臣來征詢哈姆萊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同雷歐提斯比劍的時候,哈姆萊特正和霍拉旭講到他對雷歐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對于比劍,他可能把它單純理解為雷歐提斯要向他報仇,為了平息雷歐提斯的憤怒,他毫不遲疑地接受了挑戰(zhàn)?;衾裾J為他很可能會輸,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霍拉旭勸告他,讓他不要參加比賽,他卻沒有同意。讀者因為已經(jīng)知道克勞狄斯的毒計,因此心里驟然緊張起來。
(2、3)接下來是比劍。遵照王后的預先提醒,哈姆萊特誠懇地向雷歐提斯道歉,將自己的過失歸因于“瘋狂”,求得他的諒解。雷歐提斯表示雖然不能放棄“復仇”,卻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時,兩人之間的氣氛較為友善,但是危險并沒有解除。
選擇用劍的時候,雷歐提斯根據(jù)事先安排換了一把劍,毫無防備之心的哈姆萊特對此沒有提出異議。讀者對事情的發(fā)展擔心到極點。
比賽開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萊特擊中了雷歐提斯,國王用毒酒為他祝賀,讓他喝下去,他拒絕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萊特取勝。讀者的心里稍感寬慰??墒秋L云突變,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來事情的發(fā)展急速而混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歐提斯刺中了哈姆萊特,哈姆萊特隨即奪過劍來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歐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哈姆萊特用有毒的劍刺克勞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勞狄斯死去。這一部分情節(jié)更是變故迭起,波瀾起伏而扣人心弦。
三、(1)這段話真摯、懇切,打動人心,而在全劇里他一貫的語言風格是尖刻、譏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這種變化,是因為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對他產(chǎn)生了由衷的同情。透過這段話語,我們感受到哈姆萊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時,它對此后劇情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影響:雷歐提斯被他的話感動了,一意要復仇的心猶疑起來,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無心進攻,延緩了克勞狄斯的毒計的實現(xiàn);第三回合里,雷歐提斯決心擊中哈姆萊特的時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卻不贊成我干這件事”;臨死前,他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使得哈姆萊特能抓住最后的時機殺死克勞狄斯。
(2)①雷歐提斯被這句話激起了斗志。②他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想從國王那里獲得勇氣。③提醒。
2.哈姆萊特的語言有這樣幾個特點: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
克勞狄斯是個慣于耍陰謀詭計的人,他包藏著可怕的禍心,卻做出親熱和善的樣子。他的一些語言,如“來,哈姆萊特,來,讓我替你們兩人和解和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勝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話。
【鑒賞】
1.奧斯里克來征詢哈姆萊特的意見時,拘謹守禮,套話連篇,咬文嚼字,而且反應遲鈍,根本意識不到對方對他的嘲諷,哈姆萊特本來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機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實奧斯里克來哈姆萊特這里的任務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作者卻饒有興致地描繪了他自以為文雅知禮實則拘謹呆笨的表現(xiàn),以及哈姆萊特對他的嘲弄。這種情節(jié)是插科打諢性的,具有調(diào)節(jié)欣賞者的情緒、活躍場上氣氛的作用。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里,也有類似的情況。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細讀課文,有條件可以閱讀全劇,然后描述一下你心中的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xiàn)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nèi)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加上他性格過于內(nèi)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因此最后只能是與敵人同歸于盡。他的悲劇既有罪惡勢力過于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內(nèi)存性格弱點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階級特征: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末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
①對人類報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價值。
哈姆萊特認為“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②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互愛,反動封建等級制度。
要求士兵對自己敬愛。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稱。
③強調(diào)智慧和理性。
安排“戲中戲”來證實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猶豫、延宕)
猶豫:猶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理想破滅時所引起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在猶豫的同時,哈姆萊特變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會原因,那就是在復仇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自己的行動已不單是為父報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偉大目標前,哈姆萊特想要行動,但又不知如何行動,這就造成了他行動的拖延。(主觀)
延宕的另一個原因是惡勢力過于強大,而時代與人文主義的局限性又決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眾、反動群眾因此只能孤軍奮戰(zhàn),最后終于被惡勢力吞沒。哈姆萊特的悲劇已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而是人文主義者和整個時代的悲劇。(客觀)
哈姆萊特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哈姆萊特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哈姆萊特教案[教學目標]
一、閱讀整個劇本,在了解全劇內(nèi)容基礎上、品味本文詩化的語言、理解人物語言對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語言個性化特征,體會人物內(nèi)心情感。
三、通過配音和排課本劇,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教學設想]
一、安排課前預習,閱讀全劇劇本,以了解本課在全劇中的作用。
二、課前反復閱讀,體會作品詩化的語言和人物內(nèi)心情感,為課上配音和排課本劇做準備。
三、安排兩課時(最好連堂課)。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處處是喜劇,但古往今來,悲劇的陰影又總是徘徊在人世間,文學史上更是留下許多讓人扼腕長嘆的悲劇故事。誰來為大家舉例?
教師歸納:梁山伯與祝英臺、劉蘭英與焦仲卿、賈寶玉與林黛玉……
同學多舉的是愛情悲劇,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是哪四部?
教師歸納:《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其中又以《哈姆萊特》最為著名。這是一部五幕劇,請同學簡要了解劇情。
二、明確:第一幕:老王鬼魂顯現(xiàn),告知哈姆萊特自己是被克羅迪斯害死的,這是復仇的緣起。第二幕,國王克羅迪斯心懷鬼胎,派原為哈姆萊特之友的羅森格蘭茲等人對他展開試探。第三幕:克羅迪斯進一步利用哈姆萊特的戀人奧菲利婭對哈姆萊特試探的同時,哈姆萊特佯裝瘋癲,通過俳優(yōu)所演的戲證實了克羅迪斯的惡行,并為復仇誤殺了正在偷聽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羅迪斯為除后患,迫哈姆萊特去英國,欲借英王之手將他殺死,反被哈姆萊特抓住機會,假英王之手殺死了派去監(jiān)視他的朝臣,返回丹麥。第五幕:奧菲利婭憂傷而死,其兄雷歐提斯與哈姆萊特比劍。哈姆萊特在王后誤服毒酒而死、雷歐提斯當眾揭露國王害人陰謀后,將國王殺死,自己也中劍而亡。
三、戲劇是一種在舞臺上表演且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劇中人物臺詞來體現(xiàn)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而情節(jié)又是人物性格發(fā)展的歷史——是由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而產(chǎn)生的人物的行動和事件。借助于臺詞來把握戲劇情節(jié)是我們學習戲劇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對話多,有時讀完后情節(jié)不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讀者腦中,而分析人物間關系可幫助我們熟悉劇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運走向。請同學們根據(jù)劇本出場人物提示和課前自讀,說說本劇中的人物關系。
明確:哈姆萊特和克羅迪斯名為叔侄,實為仇人;哈姆萊特和葛忒露德雖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敵的隔閡。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為叔嫂后為夫婦,二人間又有毒殺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個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樣既有自身的矛盾又與哈姆萊特一家關系錯綜復雜。
波洛涅斯既是國王幫兇又是哈姆萊特摯愛的女友的父親。
奧菲利婭摯愛哈姆萊特又與父親有骨肉親情。
雷歐提斯本是哈姆萊特朋友,后又因與其有殺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見,主人公哈姆萊特的復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個錯綜復雜的極為矛盾的環(huán)境中,他既擔負著復仇的使命,又承受著親情、愛情、友情等復雜感情的折磨。同學們在朗讀他的臺詞時要深深體味他矛盾的感情,體會他的復雜情緒。
四、利用多媒體,觀看話劇片段(節(jié)選相關內(nèi)容,放時隱去聲音,為學生配音留有余地),請兩名同學為哈姆萊特和奧菲利婭配音。
請同學們?yōu)槎慌湟粽唿c評,教師相機進行朗誦指導。然后放原劇作配音(最好是孫道臨的)從語氣語感、節(jié)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為進一步品味作品詩化的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礎。分析后,可抓住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選幾組同學即興配音,互相點評。
五、布置作業(yè):從課后的“理解鑒賞”四道題中任選二題,為下節(jié)課討論作發(fā)言準備。
第二課時
一、導入:同學們給話劇配音很出色,大家應注意到,分角色配音的內(nèi)容并不完全是對話,還有獨白和旁白,括號里的則是舞臺說明。它們一起構成戲劇語言,那么什么是獨白和旁白呢?請以本課為例說明。
明確:獨白是戲劇中角色表白個人的情感和愿望的話。旁白是戲劇中角色假定在場的其他角色聽不見而面對觀眾說的話。
本課中最經(jīng)典的獨白是哈姆萊特關于“生存還是毀滅”一段話,此外還有奧菲利婭與哈姆萊特對話后的一段話“啊,一顆多么高貴的心是這樣隕落了……”。
旁白除了書上標注的國王的話外,還有奧菲利婭在與哈姆萊特對話過程中的插話:“哎喲,天哪!救救他!”和“天上的神明啊,讓他清醒過來吧!”表現(xiàn)出奧菲利婭相信哈姆萊特真的瘋了,和她由此產(chǎn)生的極為擔憂痛苦的心情。
二、再說“生存還是毀滅”一段,請選作“理解鑒賞”第一、第三題的同學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這是莎翁戲劇中最經(jīng)典的哲理性獨白,既能表現(xiàn)人物激烈的內(nèi)心矛盾沖突、展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這段獨白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哈姆萊特對生死問題的思考,第二層次是他對思想和行動之間關系的思索。這之前,他已決定復仇,但他畢竟置身于種種矛盾旋渦中,難以立即付諸行動,這段獨白正是他思想轉變期激烈的矛盾斗爭的產(chǎn)物。面對邪惡,是堅強還是軟弱,是拼死作戰(zhàn)還是消極忍受,在哈姆萊特看來,這是生死選擇,或挺身反抗或自殺了之。而即使選擇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哈姆萊特歷數(shù)資產(chǎn)階級社會種種不平等和非正義現(xiàn)象,表現(xiàn)“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懼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們并不情愿結束自己的生命,顧慮使人們變成懦夫。這是哈姆萊特在經(jīng)歷了一場靈魂的對決后轉而思索決心和行動的關系,告誡自己過于“審慎”就會使“赤熱”的決心蒙上“灰色”,復仇的大業(yè)也會“逆流而退”。
三、討論第三題時,請同學們談自己對哈姆萊特性格的分析,可自行做出對人物的評價,教師再介紹不同時期人們對哈姆萊特的不同評價。讓學生認識每個個人,每個時代的個人都會因不同的境遇和個性、思想文化構成而在不同意義上與哈姆萊特發(fā)生共鳴。由此出現(xiàn)了“一千個人眼中的一千個哈姆萊特”,這也正是這個藝術形象塑造成功之處。
四、請選作第二、第四題同學說學習體會。
參考答案見“課文說明”。
五、“說不盡的哈姆萊特”留給后人無限的話題,課文雖為節(jié)選,我們?nèi)杂性S多討論中未涉及的地方。課下請同學們從下面題中選一個或自行設題寫一篇讀后感。
參考題:
哈姆萊特——超越時代的藝術典型
我看奧菲利婭
是社會悲劇還是性格悲劇
六、請同學們自行選擇角色,自愿結合組成演出小組,課下排練本課的課本劇,一周后演出。
哈姆萊特學案
4*哈姆萊特
名師導航
內(nèi)容感知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的故事。悲劇的情節(jié)是這樣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人文主義教育期間,國內(nèi)發(fā)生了意外的變故,他的叔父克勞狄斯毒死了老王,篡奪了王位,母親在老王死后僅兩個月就匆匆改嫁新王。哈姆萊特回國后,叔父聲稱老王是在花園里被毒蛇咬死的,但哈姆萊特對這一切變故充滿了疑慮。就在這時,父王的鬼魂告訴了他真相,并囑其報仇。從此哈姆萊特陷入了內(nèi)心的矛盾之中。為了弄清楚父王鬼魂的話是真是假,哈姆萊特先是用裝瘋來試探敵手,后又通過一場“戲中戲”,證實了鬼魂的話,于是他決心復仇。在一次和母親談話時,哈姆萊特誤把自己情人的父親——大臣波洛涅斯——當成奸王殺死。情人因失戀、失父而精神失常,落水而死。奸王借機挑撥波洛涅斯的兒子為父報仇,并用利劍、毒劍、毒酒三重陷阱欲置哈姆萊特于死地。結果,比武中,王后誤飲了毒酒,哈姆萊特和波洛涅斯的兒子都中了毒劍。波洛涅斯的兒子臨死前說出了克勞狄斯的奸計,哈姆萊特拼盡最后力氣,殺死了奸王,隨后死去?!豆啡R特》共五幕,課文節(jié)選了第五幕第二場。課文里主要情節(jié)是“比劍”,它是全劇的高潮,也是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雙方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
知識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腳鐐(liào)冥冥(mínɡ)梟雄(xiāo)
藩屬(fān)國璽(xǐ)嗣位(sì)
戕害(qiānɡ)蟊賊(máo)昭告(zhāo)
捐除宿怨(sù)萬惡不赦(shè)繁文縟節(jié)(rù)
阿諛獻媚(ēyú)
2.多音字
二、詞義
1.重點詞
孟浪:魯莽、草率。
篡奪:用不正當?shù)氖侄螉Z?。ǖ匚换驒嗔Γ?。
嗣位:繼承王位。
淆亂:使混亂。
吮吸:把嘴唇聚攏在乳頭或其他有小口的物體上吸取東西。
宿怨:同“夙怨”。舊有的怨恨。
稟賦:人的體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質(zhì)。
戰(zhàn)栗:戰(zhàn)抖,也作顫栗。
2.近義詞
往往常常
往往:表通常情況下一般怎樣,常帶有規(guī)律或推論性質(zhì)。如:“我們應該承認,有時候一時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為我們的深謀遠慮所做不成功的事?!背3#褐竸幼餍袨橹貜偷拇螖?shù)多,不一定有規(guī)律性或推論的性質(zhì)。如:“他學習努力,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br>
摸索探索
摸索:①試探進行;②尋找(方向、方法、經(jīng)驗等)。如:“在黑暗之中摸索著找尋那封公文。”探索:多方尋找答案,解決疑問。如:“探索人生的奧秘。”
溝通勾通
溝通:意為使兩方能通連,如:“因為和平的女神必須永遠戴著她的榮冠,溝通彼此的感情?!薄肮赐ā笔琴H義詞,指暗中勾結。
權利權力
權利:享受的利益。如:“篡奪了我嗣位的權利。”權力:一種職務行為。如:行使權力。
莫名其妙不可名狀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表示事情奇怪,使人不明白。如:“可是這個女人也許會因為這種莫名其妙的疑慮而惶惑?!辈豢擅麪睿翰荒軌蛴谜Z言形容。如:“他的感受是不可名狀的。”
3.相關成語
繁文縟節(jié):煩瑣而不必要的禮節(jié),比喻其他煩瑣多余的事。也說繁文縟禮。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語當作自己的詩。
三、文學常識
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主要作品為劇本37部,其中悲劇有《哈姆萊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喜劇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等,歷史劇有《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等。
四、名篇名句
1.一頭畜生要是做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資格把食槽搬到國王的席上來了。
2.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會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過了今天,明天還是逃不了,隨時準備著就是了。
3.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當時在我的心里有一種戰(zhàn)爭,使我不能睡眠;我覺得我的處境比鎖在腳鐐里的叛變的水手還要難堪。
剖析:“戰(zhàn)爭”指內(nèi)心的矛盾。哈姆萊特把自己比作“鎖在腳鐐里的叛變的水手”,是因為他暗中調(diào)換信件時不自覺地涌起一種負罪感,覺得不夠正大光明——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君子風度。
2.兩個強敵猛烈爭斗的時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輩,卻去插身在他們的刀劍中間,這樣的事情是最危險不過的。
剖析:“兩個強敵”指哈姆萊特和他的叔父克勞狄斯;“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輩”指吉爾登斯吞和羅森格蘭茲;前文有“他們本來是自己鉆求這件差使的”“是他們自己的阿諛獻媚斷送了他們的生命”,可見“插身在他們的刀劍中間”是指吉爾登斯吞和羅森格蘭茲利令智昏,不自量力地插手兩方的爭斗。
3.他有許多肥田美壤;一頭畜生要是作了一群畜生的主子,就有資格把食槽搬到國王的席上來了。
剖析:“一頭畜生”指的是前來為國王傳話的奧斯里克;從“他有許多肥田美壤”一句可知他是個擁有許多土地的貴族,當然就擁有“一群畜生”,一群實際意義的牲畜。全句的意思是:它是個擁有許多土地和牲畜的像畜生一樣下流的貴族,所以有資格取得國王的信任。
4.您的用意呢?為什么我們要用塵俗的呼吸,噓在這位紳士的身上呢?
剖析:這是聽了奧斯里克一大堆吹捧雷歐提斯的阿諛之辭后,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諷刺。話中有話,潛臺詞是:雖然雷歐提斯的確很優(yōu)秀,但從你的嘴里說出的阿諛的語言,是對他的褻瀆。這句話表現(xiàn)了對奧斯里克這種小人的蔑視。
二、重點語段
1.他在母親懷抱里的時候,也要先把他母親的奶頭恭維幾句,然后吮吸。像他這一類靠著一些繁文縟節(jié)撐撐場面的家伙,正是愚妄的世人所醉心的;他們的淺薄的牙慧使傻瓜和聰明人同樣受他們的欺騙,可是一經(jīng)試驗,他們的水泡就爆破了。
剖析:這是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諷刺。哈姆萊特的這段臺詞充分表現(xiàn)出文藝復興時期丹麥動亂不安和道德淪喪的社會局面。受以滿足個人私欲為核心的“新信仰、新道德”的影響,許多人從惡如流。在克勞狄斯的周圍,“一萬個人只不過只有一個是老實人”。奧斯里克之類的朝臣們以阿諛逢迎、繁文縟節(jié)作為立身之本。哈姆萊特的這段臺詞也充分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對腐朽社會的深惡痛疾,對理想破滅的無奈和悲哀。
2.哈姆萊特“我既然感覺到危機四伏”至“連懺悔的時間都不要準”。
剖析:“我還沒有向我的腦筋商量一段序幕,腦筋就把全戲安排好了?!泵鎸κ甯缚藙诘宜沟脑幱?,哈姆萊特是多么敏銳!隨即,他迅速地作出決斷并付諸實踐:以端正的字體給英王寫信,懇切地要求英王讀完這封信之后立即處死信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哈姆萊特敏銳、善于思考、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思想品質(zhì)。
主旨探討
關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的表述:
1.本文節(jié)選部分主要塑造的是哈姆萊特這個人物形象。哈姆萊特表面身份是一個青年王子,實際上他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
《哈姆萊特》的戲劇沖突是哈姆萊特同他的叔父克勞狄斯之間的矛盾沖突,也就是以哈姆萊特為代表的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同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落后的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沖突。
2.哈姆萊特作為一個深受廣大群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對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為代表的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為一個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yè)看作是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zhàn),因此,哈姆萊特的悲劇在于他脫離了群眾。
3.哈姆萊特以自己的死贏得了對舊制度、舊勢力道義上的勝利,悲壯而不悲觀,使人們透過悲劇,從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種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
我的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審美鑒賞
莎士比亞信仰當時最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他的藝術成就更是前無古人。悲劇《哈姆萊特》充分體現(xiàn)了莎士比亞的藝術創(chuàng)作特點。讀節(jié)選部分內(nèi)容,我們可以體會到以下顯著特色。
莎士比亞戲劇人物的性格具有豐富性,多特點、多情致,但并不是雜亂的堆砌,而是圍繞著人物的主導性格因素展開描寫,最后形成統(tǒng)一豐滿的典型。哈姆萊特這個典型形象,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的進步性與局限性,性格極為豐富。他熱愛人類,善于思索,性格與環(huán)境之間的矛盾及與之相應的心靈矛盾,形成了他憂郁的個性基調(diào),但從全劇看,他的性格又是歡樂、憂郁、延宕、行動等方面的統(tǒng)一。
劇本成功地運用了對比和獨白這兩種藝術手段來刻畫人物形象。劇中以哈姆萊特為中心,展現(xiàn)了多個人物性格的對比關系。如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的正反對比。在復仇的問題上,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福丁布拉斯又形成了鮮明對比。劇中的獨白,對豐富人物性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他的劇作語言豐富,生動有力。據(jù)說,他的劇本總詞匯量達17000多個,是世界上使用詞匯最豐富的作家之一?!豆啡R特》的語言表達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與所處地位、環(huán)境。作家時而用詩體,時而用散文體,既有深奧的哲理性議論,又有尖刻的俏皮話。此外,還善于運用比喻和隱喻,寓意深刻又形象生動。
問題探究
問題:在東西方戲劇中,有兩部戲劇值得人們進行比較閱讀,一是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一是中國元代紀君祥的《趙氏孤兒》。請閱讀這兩部戲劇,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點。
導思:這是一個比較閱讀性的探究題。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戲劇的特點和東西方戲劇的不同,加深我們對《哈姆萊特》劇本的了解,開闊我們的文化視野。這兩部戲劇都是宮廷悲劇,在很多方面都能找到比較點;即使我們在比較閱讀中一時難以發(fā)現(xiàn)深層次的問題,但是我們對戲劇文本的研讀,不也是一種有益的收獲嗎?
探究:對這個問題的探究,我們可以采取如下步驟進行。
(1)到圖書館或書店中借閱或者購買這兩部書?!豆啡R特》中文版被譯成了現(xiàn)代漢語,《趙氏孤兒》雖然是文言文,但中間有不少是宋元口語,完全可以借助工具書讀懂。
(2)對兩部戲劇進行認真閱讀,把握戲劇沖突雙方的前因后果,了解戲劇沖突的整個過程,找出其中的相似點。
(3)再借助網(wǎng)絡資源和文字材料對作家、時代、創(chuàng)作情況、人們的評論等進行廣泛的了解,力求獲得更為豐富的資料。
(4)選出自己最有話可說的論題,把自己比較探究的結論形成書面文字,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做成網(wǎng)頁,以便與他人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