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2-08《荷塘月色》語法修辭。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高中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高中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高中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荷塘月色》語法修辭”,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喻)
描寫荷葉用舞女風姿為喻。亭亭形容荷莖聳立,舞女的裙形容荷葉如旋轉(zhuǎn)中展開的裙。
2、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擬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明喻)。
裊娜、羞澀是擬人。描寫荷花用明珠、星星為喻,更顯出月光照射下的銀白色以及光華閃耀的樣子。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
描寫微風送來荷香用歌聲為喻,縷縷對渺茫,顯出香遠益清的意境。尤其是以聽覺來溝通嗅覺方面的感受,使之更加生動。這種比喻叫做通感或移覺。
4、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明喻)
描寫葉子和花在微風中的動態(tài),以閃電為喻,既顯出葉花相互連接,又顯出由近及遠的極輕快的速度。
5、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明喻)
由近及遠地展示出由眾多荷葉構(gòu)成的碧波在蕩漾,這真是一幅清麗如畫的荷塘全景圖。
6、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擬人)
以形容人的詞語脈脈來形容流水。
7、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明喻)
描寫月光的照射,用流水、瀉為喻,生動形象地顯出花、葉所承受的月光是動態(tài)的,但又是無聲的。
8、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明喻)
以牛乳為喻,十分貼切又很絕妙,既顯出其乳白色又有鮮艷欲滴之感。籠著輕紗的夢,這個比喻也是極貼切地顯出月夜的朦朧。
9、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通感)jAb88.Com
光與影的和諧是視覺感受,而樂曲為聽覺感受,此處以通感的方式作比,更能表達其美麗而獨特的意境和情趣。
10、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暗喻)
以瞌睡人的眼喻樹縫里漏出的燈光,尤其在月光下更是逼真,既顯出月光的朦朧,又顯出月光雖非朗照但月光之美以使路燈光沒精打彩了。這個比喻以是為比喻詞,因此是暗喻。
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
分號前說明天色已晚,大地已寧靜下來的情景;分號后說明人們都要安睡了。兩句是平等并列關系,分號表示兩句之間的停頓。
11、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號前寫獨處的悠閑自得;分號后寫正因為獨處我才能充分享受這荷香月色的美景,表示意思的遞進。
12、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分號前寫荷花兩種姿態(tài),運用了擬人手法;分號后連用兩個比喻,把前兩種姿態(tài)的花比做明珠星星。從多方面寫出荷塘的美景,是平等并列的關系。
1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是兩個平等并列的分句,先用仿佛,后用又像,用兩個比喻寫出月下花和葉子的朦朧景色。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一一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這是一個多重復句。分句前寫滿月有云不能朗照,后一旬一轉(zhuǎn),作者以為恰是到了好處,是轉(zhuǎn)折關系,──后一句是對好處注解(比喻)說明。這個──起進一步補充說明作用。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
14、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
分號前寫樹多重重圍住荷塘;分號后寫只在小路一旁前后有轉(zhuǎn)折的關系,從而也看出作者觀察的細膩。
精選閱讀
荷塘月色教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是時候?qū)ψ约航贪刚n件工作做個新的規(guī)劃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1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3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4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6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7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8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9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10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11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12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恢辉谛÷芬慌?,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益鳥]首徐回,兼?zhèn)饔鸨?;棹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學習程序
★閱讀訓練
一、背景學習鼠標指向課題和作者,閱讀有關信息。
二、知識積累1、閱讀全文,學習有關知識。2、比喻是一種最常用的修辭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詞聯(lián)接本體和喻體。研究帶號的12個句子,回答:a、哪幾個不是比喻句?它們各自是表比較、揣測、舉例中的哪一種?b、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的相似點各是什么?c、學習“修辭知識”中關于“通感”一節(jié),說一說:比喻句中的哪句屬“通感”,后文還有哪一句?為什么?3、學習“修辭知識”中“語音修辭”一節(jié),然后回答: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diào)來讀,輕柔的語調(diào)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三、整體把握1、閱讀全文和背景資料,回答:作者在觀賞荷塘月色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懷著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達這樣的感情?2、有人評論:(作者)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gòu)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xiàn)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你同意嗎?為什么?(點擊有關資料1-4)3、有人把本文的重點四五兩段概括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樣概括的根據(jù)是什么?這里的“荷塘月色”在意義和結(jié)構(gòu)上與課題有什么區(qū)別?4、本文寫景特別工細,不但把景物分解為荷塘和月色,而且在寫荷塘和月色時,把這兩個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寫。從觀察角度和描寫對象兩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寫景提綱。5、第五段寫月色,那些句子是正面描寫,哪些句子是側(cè)面襯托?用哪些事物作襯托?6、作者為什么要寫看似與主旨無關的江南采蓮舊俗和《采蓮賦》、《西洲曲》?(從寫作背景和感情線索兩方面考慮)
四、揣摩語言1、文中寫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闭埛治觯簽a、浮、洗、籠這幾個動詞的表達作用。[答]2、詞語用得好,不但繪聲繪色繪形,而且能賦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請分析“脈脈”一詞在這方面的作用。[答]3、“踱”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4、“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5、“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從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和前后文風格一致兩個角度考慮)
6、討論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a、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b、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擴展閱讀
★★★研究性學習參考論題(請你就以下論題中的一個或另擬論題,從網(wǎng)絡上尋找有關資料,寫出你的研究結(jié)果。可上交文本、軟盤,更歡迎直接發(fā)表至“學習論壇”)
1、走近朱自清
2、朱自清為什么“不平靜”?
3、談《荷塘月色》的寫景藝術
4、談《荷塘月色》的感情線索
《荷塘月色》珍貴的背景資料
1、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jù),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鉆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于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3、無可諱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zhuǎn)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國民黨政府的。在七七前夕,一二九運動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記云: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
(王瑤《念朱自清先生》)
4、《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當時思想的重要資料,詳盡而真實地反映了他的內(nèi)心世界。從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們可以說,《荷塘月色》的主題思想是:表現(xiàn)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對人生的十字路口而產(chǎn)生的彷徨、苦悶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題思想》)
5、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懷著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堅忍的頭腦,能寫出江南風景似的秀麗的文章來者,大約是因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緣故。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_散文集〉導言》)
6、這篇作品獲得人們特別贊賞的原因,就在于它寫景的特別工細。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樣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籠統(tǒng)寫出來,而是把這個景象剝開來看,拆穿來看,把這個荷塘與月色本來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景象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點是寫荷塘的種種景物,而以月色為背景;后者重點是寫月色的種種變化,而以荷塘為背景。這樣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開來作兩次描寫,就得以把景物描寫得很細膩。當然,這種描寫,并不是把本來很統(tǒng)一和諧的描寫對象生硬地割裂開來,而是始終把被分作兩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只不過是兩次描寫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調(diào)換了一下位置罷了。
不僅如此,朱自清在表現(xiàn)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這兩個組成部分的時候,還進一步作更精細的分解剖析,把這兩個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許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寫并且從景物觀賞者的視覺、嗅覺、聽覺,以及景物的靜態(tài),動態(tài)等角度,寫出它們的種種性狀,從而把景物表現(xiàn)得格外細膩。楊昌江《工筆畫,朱自清的散文藝術》
《荷塘月色》講解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找到學習的樂趣,幫助教師緩解教學的壓力,提高教學質(zhì)量。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荷塘月色》講解”,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引子]《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名作。作者朱自清,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愛國的民主戰(zhàn)士。本文寫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正是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作者不滿這樣黑暗的現(xiàn)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復雜的。本文正是他當時生活處境和思想狀況的真切而委婉的寫照。
[講解]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文章起句點明夜游荷塘的緣由。透露出作者在白色恐怖重壓下的心境。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白藳觥倍昂鋈幌肫稹保恰靶睦镱H不寧靜”的體現(xiàn)。作者在苦悶惆悵心情的驅(qū)使下,想去尋找“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月色,表示了對自由美好的向往。文章從心情寫起,帶進題目所制定的范圍:晚上(時間),荷塘(地點),月色(情景)。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子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分號前寫屋外,視覺所及,是漸漸升高的月亮;聽覺所聞,是已聽不見孩子們的歡笑。分號后寫屋內(nèi),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覺,“迷迷糊糊”說明妻子也懨懨欲睡了。這既交代了作者獨游荷塘的時間和環(huán)境:夜深人靜,又寫出了文章開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因為“心里頗不寧靜”,就愈感到時間過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漸漸”;因為“心里頗不寧靜”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靜,妻子的眠歌也聽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文章寫墻外已沒有孩子們的歡笑,妻子唱著眠歌,自己的運作是“悄悄地”,這些都照應到“夜深人靜”。如此寧靜的環(huán)境襯托了作者不寧靜的心境。
這是第一節(jié),即第一段,點明了作者頗不寧靜的心境,暗寓作者內(nèi)心傾慕荷塘月色同丑惡的和黑暗社會的矛盾,交代了作者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一句實寫沿塘的曲徑。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分號后以兩個并列的分句就“白天”和“夜晚”兩個時間的情況說明分號前分句所說的“幽僻”,這是虛寫。曲折、幽僻、寂寞等詞的運用,都服從題目所確定的內(nèi)容要求。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寫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這一句又實寫樹木。寫荷塘前,先寫荷塘四周的景色,勾勒荷塘的輪廓?!拜钶钣粲簟笔请p音節(jié)詞“蓊郁”的重疊,屬于形容詞重疊“AABB”的形式?!拜睢弊xwěng。作者將“蓊郁”重疊寫成許多樹“蓊蓊郁郁”在荷塘四面,加強了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和心情不寧靜那種情景交融的氣氛。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再虛寫無月的黑夜的怕人。寫月色前,先寫沒有月亮的晚上。“陰森”是形容詞,這類形容詞可以充分利用音節(jié)在語言上所表達的特殊效果,而構(gòu)成以一個單音節(jié)為主體其后帶上重疊的為音節(jié)為輔助成分的形式(ABB),成為“陰森森”。它一方面與上文的“蓊蓊郁郁”照應,另一方面又反襯出下文的“淡淡”的月光,“難得后來片刻逍遙”的喜悅夾雜著淡淡地哀愁。以上兩度實虛結(jié)合的描寫,渲染了荷塘幽僻陰森的氛圍,這是與下面一節(jié)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完全一致的,是作者追求寧靜的精神狀態(tài)的藝術反映。這種精神狀態(tài),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典型表現(xiàn)。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在上文描寫的基礎上,作者用一句話贊美月光,點明荷塘月色的特色是“淡淡的”,這就定下了全文的基調(diào)。
這是第二節(jié),虛實結(jié)合,總寫荷塘月色。寥寥幾筆,勾勒荷塘四周環(huán)境,為下文具體細致地描繪荷塘月色作了鋪墊。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第三節(jié)起句描寫了作者獨游荷塘的姿態(tài)神情。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到了另一世界里”暗示與白天的世界不同。這里作者一說平常身不由己,目下暫得寬余。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象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又一次暗示自己獨處月下于白天不同,說明現(xiàn)在自由,而白天沒有自由。這里,再說平常身不由己。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里獨處的妙處;進一步點明現(xiàn)在和白天不同,作者三說平常身不由己。作者在夜闌人靜的深晚踱游幽僻的荷塘,再三感慨自己平時不得自由,流露出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但又感到孤獨、寂寞的心情。把上面這些話和文章開首的那句話聯(lián)系起來看,作者那種在白色恐怖重壓下不得自由的苦悶,那種在白天里被逼著做事、說話的難堪處境躍然紙上。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既是下文詳細描寫荷塘月色的起領,又流露出壓抑不自由的作者暫得寬余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悅。這淡淡的喜悅和上文表現(xiàn)出來的潛藏作者心底很難傾吐的淡淡得哀愁,交織成一片薄薄的煙霧,籠罩在下文那幅詩情畫意的荷塘月色上,使整個畫面呈現(xiàn)朦朧恬靜的色彩,傳達出安謐柔和的氣氛。
這是第三節(jié),抒發(fā)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披露文章開頭“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表示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以上第二、三兩節(jié)合成全文第二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抒發(fā)月下獨處的感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這一節(jié)專寫荷塘。第一句先寫荷葉?!扒壅邸笔恰扒邸钡闹丿B,為下文寫荷葉、寫荷花、寫荷香、寫荷波鋪開了場面?!皬浲?,是滿眼的意思?!疤锾铩?,是許多荷葉相互連接的樣子。這兩個詞是就荷塘的廣度看,寫荷葉之多,與“曲曲折折”相承?!跋笸ねさ奈枧娜埂?,用比喻寫荷葉之美:依依相連,亭亭玉立,使人聯(lián)想到她一旦翩翩起舞婆娑婀娜的豐姿。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第二句寫荷花。先寫荷花的顏色。白花點綴在綠葉之中,百綠相間,鮮艷欲滴。在寫荷花之前先用疊字“層層”,寫出荷葉茂密的深度。“點綴”(“綴”讀zhuì)一詞,表明“荷花”是“零星”地開著,如果滿處皆是,就不能用這個動詞了。“點綴”和“零星”搭配妙極!下面就寫荷花的姿態(tài)。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分號前寫荷葉的兩種姿態(tài),運用的是擬人化的手法。前一種姿態(tài),寫荷花飽綻盛開;后一種姿態(tài),寫荷花含苞待放。裊娜,讀niǎonóu。本指草木細長柔軟的樣子,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tài)輕柔優(yōu)美。羞澀,讀xiūsè,意思是難為情,態(tài)度不自然,是專寫人的情態(tài)的詞。這兩個詞用來形容荷花妍媚多姿。分號后連用兩個比喻,把盛開和含苞待放的兩種白花比作“明珠”、“星星”從色采和光華上極寫荷花之美。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以“明珠”、“星星”作比,不僅寫出了荷花的銀白色,而且寫出了它光華閃耀的樣子;不僅是對荷花作客觀的實錄,而且傾注了作者喜愛荷花的主觀感情。把荷花寫作“碧天里的星星”與上文寫荷花點綴于層層綠葉中間是一致的。“一粒?!保墙釉跀?shù)詞“一”后物量重疊,有相當多的意思,于上文的“彌望”、“田田”這些表示多的詞相協(xié)調(diào)?!靶切恰笔腔钴S于口語的單音名詞的重疊,正好是“一粒粒明珠”的進一步描寫。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寫荷花的香味??|縷清香,微風傳送,象遠方飄來的歌聲,悅耳醉心。“縷縷”近于“一絲絲”,給人以飄渺的感受,恰與渺茫的歌聲吻合,形成了本體和喻體。作者以聲之渺茫悠揚,狀味之幽雅淡遠,實在是絕妙的佳喻。當代語言學家把這種感覺之間相互溝通和感覺之間能夠移借的修辭手法從比喻中劃分出來稱之“通感”(文學研究所錢鐘書1962年命名)或“移覺”(北京師院張壽康1980年命名)。清香變?yōu)楦杪?,就把嗅覺轉(zhuǎn)化為聽覺,使很難描摹的感覺具體化。以上重在荷塘靜態(tài)的描繪,次第寫出了荷葉和荷花的色、態(tài)、香、淋漓盡致,維妙維肖。這時候葉子與花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穿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兩句寫微風吹過荷塘出現(xiàn)的荷波,十分真切入微。這是寫荷塘的動態(tài),和前面所描寫的靜態(tài)對照映襯。霎,讀shà。霎時,是極短的時間。用這個詞,寫荷波傳送之快?!鞍ぁ睂懗隽颂锾锏暮扇~象一群風采宜人的少女嫵媚動人的藝術形象。荷波輕蕩,這只在眼前一閃即逝的活潑情狀,也被作者捕捉住,非常精細地綴入了畫面,充分顯示了作者細致的觀察和體物入微的表現(xiàn)能力。凝碧,是深綠色。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這節(jié)結(jié)尾再回到荷葉上,呼應本節(jié)開頭。脈脈,讀mò,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情達意,這里形容流水無聲而似有情意。風致,愿意是美好的容貌和舉止,這里形容荷葉的色彩姿態(tài)的優(yōu)美。
這是第四節(jié),細致描繪荷塘的容貌,順序?qū)懗龊扇~、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層次井然,委婉精細,栩栩如生,柔美動人。整個一節(jié)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寫荷葉、寫荷花、寫荷香、寫荷波,都確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一節(jié)專寫月色。上一節(jié)寫葉子底下的流水被遮住看不見,這一節(jié)寫葉子上面的月光如流水一般,兩節(jié)之間巧妙地借“流水”一詞過渡。喻月光如流水,取動詞“瀉”加以點化,正面描寫月色的形貌?!盀a”字從“流水一般”這個比喻而來,寫出了月光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活生生地描繪了月光照在荷葉和荷花上的情狀。疊詞“靜靜”又照應了第一節(jié)所寫的情景:夜深人靜。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一句側(cè)面襯托月色。作者寫月色不離荷塘?!氨” 闭翘辽响F氣蒸騰使月色朦朧的寫照。“浮”這個動詞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的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了出來,妥貼地刻劃了“薄薄”的形貌。上述兩句給畫面涂上了一層素淡朦朧的底色。這正與第二節(jié)末句“淡淡的”月光相呼應,又與下文淡淡的云使月光不能郎照相勾聯(lián)。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象籠著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寫,色彩和姿態(tài)比前文描寫又是另一番樣子。文章用了兩個比喻,前一個承上文“瀉”字而來,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實感;后一個承上文的“浮”字而來,表現(xiàn)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飄渺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吖滩豢缮伲∷矂e有風味的。“一層淡淡地云”使月色增添不少情趣,照應了第二節(jié)末句和上面“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還說明了月光為什么不能朗照因而是“淡淡的”原因。作者喜歡這樣朦朧的月色恰到好處,這固然可以說是作者如實地描摹客觀景物的特點,但跟當時遠離火熱斗爭的作者閑適而未免寂寞的心境不是沒有關系。淡淡的月色正與作者自己的淡淡的哀愁相吻合。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落下的。文章寫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出月光輕盈蕩漾?!皡⒉睢笔请p聲詞,讀cēncī,長短、高低、大小不齊的意思,“斑駁”的原意是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指影子深淺不一。倩,讀qiàn,美麗的意思。這兩句和前面比喻荷葉和花似牛乳、似輕紗,既是寫別的景,卻又無處不是在寫月色。作者深知孤月是“難寫之景”,所以把它與荷塘及其四周景物結(jié)合起來寫,就不僅可以得孤月之形而且可以得孤月之神(即作者在月色里寄托的情思)。文章正是透過不同的景物、通過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一句轉(zhuǎn)折復句是前幾句描寫月色的總結(jié)。作者又一次運用“通感”或“移覺”的修辭說法,把上文描寫的月光、樹影揉合在一起,在讀者面前,既樹立視覺形象又樹立聽覺形象,給讀者以清新雅潔的藝術享受。
這是第五節(jié),著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后是反襯。多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工巧熨貼。有光有影,有明有暗,從月光的映照下又進一步寫出了荷塘勝景。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象是特為月光留下的。這兩句從寫荷塘寫到四周的樹,又從四周的樹寫到月光?!斑h遠近近”、“高高低低”是形容詞AABB的重疊形式,這種重迭音調(diào)和諧,節(jié)奏明快。這兩個疊詞和下一句的“重重”以及再下一句的“陰陰”是上文“蓊蓊郁郁”在月光下的迷人景色?!爸刂亍焙汀瓣庩帯庇肿匀坏鼗\罩著沉郁的氣氛。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象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這兩句又從月光寫到樹,然后從樹寫到遠山。前一句寫樹,近景、低景;后一句寫山,遠景、高景。因為山遠,又是在夜晚,所以是“隱隱約約”的。文章逼真地從近到遠,從低到高地描繪了重重圍住荷塘的樹木、從樹隙里漏出來的月光、煙霧般的陰陰樹色和隱約可見的遠山,充分渲染了荷塘幽靜的氣氛。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以燈光襯托月色。沉醉于恬靜詩意中的作者并沒有忘記描寫月色,但作者又不直接描寫月色,而是通過擬人化的比喻,把樹縫中漏出來的“沒精打采”的燈光比喻成“渴睡人的眼”,反襯出月色的朦朧迷人。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在上面靜態(tài)描寫之后,筆鋒陡轉(zhuǎn),突然讓蟬鳴蛙叫闖進恬靜的月夜,使過于沉寂的空氣變得生氣盎然,作者用這樣的熱鬧來烘托月夜的寂靜和自己心情的寂寞,大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要幽”之妙。分號后面用“但”字來一個極大的轉(zhuǎn)折,使筆鋒又轉(zhuǎn)。蟬蛙如此“熱鬧”,作者卻一點也沒有被感染,“我什么也沒有”。這似出乎意料,實則在意料之中,作者為排遣“不寧靜”的心情,去夜游寧靜的荷塘,但借景消愁愁更愁,作者還是擺脫不了那綿綿的愁緒,有的仍然是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未來的迷惘。這就和開頭所寫的“頗不寧靜”的心情再次作了照應,使夜游自始至終籠罩著淡淡的哀愁,客觀上反映了當時這一類知識分子四顧茫然、愁悶徘徊的處境。
這是第六節(jié)。這一節(jié)照應第二節(jié),再寫荷塘四周環(huán)境,著重寫樹,使荷塘與月色融合,并用其他景物襯托,使景色更完整。
上述第四、五、六三節(jié)合成第三段,描寫荷塘月色,是全文重點所在。文章先寫荷塘,次寫月色,再環(huán)顧四周,層次清楚。作者從遠近高低、天上地下、波光粼影、蟬鳴蛙叫等各個角度和各個方面來描寫荷塘月色的美麗變幻,渲染出一種令人神往的安謐朦朧而又有生氣的夜景,表示作者對美好、自由、光明的向往。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這里寫作者夜游荷塘引起的聯(lián)想——從眼前的荷花,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甚至追溯到千余年前的六朝。作者是從詩歌里知道這些情況的,文章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西洲曲》的句子。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段髦耷肥恰稑犯娂防锸杖氲囊唤M“雜曲歌辭”,全篇三十二句,寫一個女子在別離后從春到秋對所愛男子的懷念。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詩意是說,這個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蓮,蓮花已高過人頭,且結(jié)了蓮子,她低下頭來撫弄著蓮子,蓮花清得如水一樣,真象她愛憐的男子的心。蓮和憐諧音,蓮子,意味著愛戀對方。清如水,比喻她所愛的人的心地、行為都是光明純潔的。作者引用跟自己心情相協(xié)調(diào)的古詩,使文章的意味更深長,感情的表達更委婉。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進行古今對比,蓮花若舊,世情則異。作者借“惦著江南”的思念,發(fā)泄“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對現(xiàn)實的不滿?!@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子已熟睡好久。這句中“想著”、“抬頭”、“推門進去”,是連貫的動作,似乎不必用分號。但是,用句號吧,則把意思上密切關聯(lián)的分句變成了兩個獨立的句子;用逗號吧,層次上又顯得不夠清楚,看不出句子的內(nèi)部段落。作者用分號是很妥當?shù)?。分號前,是在屋外,作者在懷古思鄉(xiāng)背手踱步、躑躅徘徊的形象破紙而出。分號后,是寫走進屋內(nèi)視覺、聽覺上的反映,“輕輕”這一疊詞,似乎還有“難得后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輕松感,推門進屋回到家中,卻“什么聲息也沒有”,作者從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黑暗冷寂的現(xiàn)實社會,苦悶彷徨的心情溢于言表。文章從披衣出門開始,以賞完月色進門結(jié)束,不著行跡,一氣呵成,顯示了結(jié)構(gòu)完整而謹嚴的特點。
以上是第七、八兩節(jié),合成第四段。寫景中人——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lián)想到江南采蓮風俗,引起對舊游之地江南的懷念,表現(xiàn)作者向往美好的生活的思想,暗寓“今不如昔”,針砭當時現(xiàn)實。第七節(jié)中,課文對原文作了較多刪節(jié)。保留的文字,突出了作者不滿黑暗社會,幻想超脫現(xiàn)實的復雜心情。
[小結(jié)]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蹤為線索,從“帶上門出去”寫起,到“推門進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過程中,作者時而緩步前行,時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圍環(huán)境、荷塘、荷葉和荷花、月光以及遠遠近近的樹木、山色,陸續(xù)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讀者仿佛跟著他一路去觀賞、領略“這無邊的荷香月色”。
這篇散文委婉細膩地描寫了荷塘月色的恬靜朦朧,抒發(fā)了作者不滿黑暗現(xiàn)實,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時也流露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在那個時代里彷徨苦悶的心情。
從這篇散文里,我們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藝術風格:精到細致的觀察,謹嚴縝密的結(jié)構(gòu),樸素洗煉的語言,情景交融的描寫。本文的寫作特色,具體說來有三點: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寫景、抒情的結(jié)合之上有獨到之處。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襯社會的丑。在對自然美的描寫和贊美中,滲透著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對美好自由的向往。在白色恐怖重壓下的作者“難得后來片刻逍遙”,欣賞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悅中,夾雜著作者不滿黑暗現(xiàn)實但又無法超脫現(xiàn)實的淡淡地哀愁,正是這個基調(diào)給優(yōu)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朧恬靜的輕紗。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無間。
2.運用比喻,形象生動,本文突出地運用比喻,常常是連著用,成串地用,這就可以從多種角度,多方面去加強描寫對象的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喚起讀者詩意的聯(lián)想和想象。如第五節(jié)中描寫月光沭浴的荷葉和荷花,連用兩個比喻“似牛乳”、“似輕紗”,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月光下的荷葉和荷花那種飄渺輕柔的姿容。至于第四節(jié)、第五節(jié)中被當代語言學家改名為“通感”或“移覺”的兩個比喻,以前被人們稱為特殊的比喻,更是妙不可言。
3.用詞精當,富于表現(xiàn)力。本文用詞準確鮮明生動,表現(xiàn)在兩點上:一是動詞的選擇一絲不茍,煞費苦心。如第四節(jié)中“點綴”、“挨”,第五節(jié)中“浮”、“瀉”等用得極其貼切。二是疊字形容詞的匠心運用。全文共用二十六個疊詞,有二字疊(AA)、三字疊(ABB)、四字疊(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運用疊字,絲毫不覺復沓,這主要是作者喜歡運用這種疊字來表現(xiàn)事物的特征和姿態(tài),使得文章寫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時也是為了使行文緩舒徐,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
《荷塘月色 》6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nèi)容,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荷塘月色 》6”,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授課提要式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內(nèi)容:
自讀課文,準確認讀、解釋加點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彌望4、裊娜5、倩影6、脈脈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國的社會狀況思考:全文寫景狀物的主體部分是哪幾個自然段(以上預習內(nèi)容可酌情增減,何時檢查也可靈活)
講授導語: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學們對他的生平經(jīng)歷還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問可靈活掌握,以下教師簡述)
教師: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資產(chǎn)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鍛煉成長為“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經(jīng)歷了艱難曲折的道路。今天學習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從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敗的日子悲憤彷徨的復雜心情和了解他為什么要在對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當然,教學重點應放在:作品結(jié)構(gòu)、語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從而認識本文主旨。
播放錄音(或教師表情朗讀)
板書課題
作者、寫作時間地點
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華園
作品結(jié)構(gòu)分析
教師啟發(fā)指導:以下提供一種示例,其他可從“專項評價”中,從作者行蹤變化看,讓學生提挈每段內(nèi)容,進行歸納。
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觀荷塘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第7段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第8段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踱回家門。顯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體內(nèi)容”(寫景狀物);第7—8段由現(xiàn)實而思古,再返現(xiàn)實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結(jié)構(gòu)為: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以上可適當使用板書或卡片或熒屏演示等多媒體)
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jié)構(gòu)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為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jīng)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
語句賞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么?可聯(lián)系撰文時間啟發(fā)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么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fā)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tài),蘊含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fā)“獨處”之情。
小結(jié)作業(yè)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1、背誦第4段(集體背誦、提名背誦)
2、答問:第4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依怎樣順序?qū)懙模浚ㄒ源艘胄抡n)
景物描寫
解析第4段: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結(jié)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抓可見與可想的結(jié)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認識“通感”
引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句的比喻特點:
本體—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作用于人的聽覺)
立于微風中嗅那馨香,時有時無;聽那遠處歌聲,時斷實續(xù),溝通了不同類的感官。這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導鑒賞5、6段中比喻、擬人句。(此環(huán)節(jié)可采用討論式)
收束及思考
結(jié)束對前所提問題的討論,提出關于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并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布置其他作業(yè))
荷塘月色(朱自清)
一、教學要求:
1.基礎知識:(1)字詞的理解和運用;(2)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通感的手法。
2.閱讀能力:(1)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體會散文的語言特點,學習文中詞語鮮明的感情色彩。
3.寫作能力:寫一段鑒賞本文語言美的文字。
二、教學重點: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直接抒情的語句的含義,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交流研究性學習成果,檢查自學情況,討論課文的線索和結(jié)構(gòu),布置討論題。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檢查研究性學習情況(部分),以學生搶答,教師補充和訂正的方式進行。
1.關于作者:基本情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文學研究會早期成員。江蘇東海人,因祖父、父親都定居揚州,又自稱揚州人。原名自華,號秋實。生活經(jīng)歷: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傳統(tǒng)教育,1916年中學畢業(yè)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20年畢業(yè)后在江、浙的中學任教,極受歡迎。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國倫敦學語言學及英國文學,回國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從事新詩創(chuàng)作,內(nèi)容多寫小資產(chǎn)階級的失意,也有覺悟青年對光明的呼喚。在清華任教后,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朱自清正直愛國,參加過五四和一二九運動,但階級的局限使他長期脫離現(xiàn)實??箲?zhàn)任西南聯(lián)大教援期間,思想有較大轉(zhuǎn)變。1948.8.12病逝前,諄諄囑告家人,說已簽名拒絕美援,不要買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主義精神。評價影響:《別了,司徒雷登》(毛澤東)贊揚他有骨氣,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代表作品:著有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開明書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綠》《荷塘月色》《燈影槳聲里的秦淮河》《威尼斯》。興趣識記:誰有什么辦法把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一下子記牢?參考辦法:朱自清目送父親的《背影》在遠方消失,《春》終于來到了,到處都是釅釅的《綠》,他先去觀賞《荷塘月色》,再去泛舟《燈影槳聲里的秦淮河》,最后來到了美麗的《威尼斯》。(情節(jié)串聯(lián)法)
二、朗讀課文,檢查早自習自學情況:
1.播放朗讀磁帶。板書課題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華園指定三名學生接力朗讀,教師正音。
2.搶答:詞語解釋幽僻(yōup):幽靜,偏僻(幽:深遠的、隱蔽的)。蓊郁(wěngy):樹木茂盛的樣子。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彌望:滿眼(充滿視野)看到。(彌:滿)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裊娜(niǎo):柔美的樣子。風致:美的姿態(tài)。①美好的容貌和舉止②風味;風趣三、作品結(jié)構(gòu)分析。
教師啟發(fā)指導:《荷塘月色》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獨立內(nèi)容,但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從扣文題的主體文字與蕩開筆墨寫聯(lián)想的閑筆來看,這8個自然段還是可以劃分成幾個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們對內(nèi)容的分析和對主旨的探索。
第一步,讓學生提挈每個自然段的內(nèi)容(用語要簡明、準確)。
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候、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huán)境)
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觀荷塘
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8段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第二步:綜合、歸納。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nèi)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xiàn)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zhuǎn)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確實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四、小結(jié)寫作線索。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結(jié)構(gòu)分析過程中就可以得到解決的;這里,再小結(jié)一下。教法上由教師主述或由學生討論均可。很可能學生在認識上有爭議,教師應允許學生發(fā)表意見,只要言之有理,不出現(xiàn)科學性錯誤就行。
教師小結(jié):《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jīng)、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jīng)線,作者的游蹤、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
(注:上段文字中加引號一句可作為板書)
五、找出直接抒情的語句,對其中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講析,讓學生反復體會。
分析直接抒情的語句(讓學生按行文先后摘選)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安靜。
這是份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山情生。
起筆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提問)
不加掩飾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nèi)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欲排遣苦悶之情)。
至于為什么有這種情緒,學生一定很關心。因此,在此可以聯(lián)系作者撰文時間啟發(fā)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的情況(教師要幫助學生抓要點,防止說開而不可收),進而說明當時朱自清的思想狀況: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愿游行)。他追求進步,痛惡黑暗的反動統(tǒng)治;他雖然是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著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tǒng)一和民主的實現(xiàn)。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按他當時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見陳竹隱《憶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筆是他尋求解脫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誕生是很自然的。用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來概括、濃縮他當時的心緒是十分準確的。弄清這句的含義也有助于弄清他為什么要大寫荷塘月色之美,要發(fā)思古之幽情了。
2.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是獨處的妙處)
這一段拋開了寫景,句句都在內(nèi)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提問)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引導學生體會前兩段與此段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①抒發(fā)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情頗不寧靜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態(tài)煩擾的思緒壓抑不住,一定要說出來。只有在清冷的環(huán)境里獨處才覺得是個自由的人,這其中不就蘊含著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嗎?
②從行文上看這一段似乎是游離出來的抒情段,但從時空上看,這一段與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實際上,這情還是離不開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fā)所謂獨處之情呢?
說明: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在分析時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這是一個過渡句,提挈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對這點,好認識;它與第2自然段有什么關系,則容易被忽略。這句是對去荷塘文字的一個接續(xù),2、3段便渾成一體了(再次證明第3段并非游離出來的段落)。
②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尋美來自慰,反映了不滿現(xiàn)實而又幻想超脫現(xiàn)實的心態(tài)。
六、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通過對全文結(jié)構(gòu)的分析,我們對《荷塘月色》的內(nèi)容、寫作線索都比較清楚了;結(jié)合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我們對作者在文中抒發(fā)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欣賞《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礎。下一課時,我們將認真研讀作品中寫景狀物的段落,欣賞其高超的語言藝術和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我們還要進一步體味作者是怎樣把深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景語之中的。請同學們課后背誦課文第4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2.體會散文的語言美對生活化語言的巧妙藝術加工。
3.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復習提問。
1.集體背誦《荷塘月色》第4自然段。
2.請兩位同學各背誦一遍第4段。
教師針對學生背誦的情況,正音,矯正語速上的毛病。
二、解析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1.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tài)的荷花,順筆寫及縷縷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流水,層次井然,形象精確。這是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來寫的。
(教師在講述時要盡量引用原句,重點詞語隨手板書,如彌望、裊娜等等)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順序特點,但細一研究,還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①抓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結(jié)合,把荷塘寫活。
這個問題,要啟發(fā)學生回答,這就叫讀進去。
估計學生很容易認為只是到了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才由靜轉(zhuǎn)入動。這種認識是膚淺的,是套用動靜結(jié)合這一評語,缺少鑒賞力。
實際上,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xiàn),物靜而情動?;ā⑷~、流水的人格化表現(xiàn)了景與情的交融,潛在的韻致也就流動起來了。作者把葉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說是靜,卻有動,也許葉子靜靜地鋪展著,可喻體中的女郎是在旋著舞著的,否則,那裙裾怎能臨風傘開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澀一詞來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尋味,不僅暗合古人對荷花綽約若處子的贊譽,更讓讀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澀于顏內(nèi)心怕更怦怦吧!這動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說明:上面這種分析,教師應當理解,但是不是要求學生也達到這個深度,要適情而定,不要脫離學生實際硬灌,能啟發(fā)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重點還是抓詞語在語境中的涵義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②抓可見與可想的結(jié)合,寫出散文的神韻。
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lián)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引導學生分析第4段的最后一句。荷葉田田,滿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卻斷定那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是由于葉子的風致引起的合理想象。這是很精彩的一筆。
為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還可以啟發(fā)他們從視覺嗅覺聽覺這一角度來欣賞作者怎樣描寫荷塘,進而還能解決一個問題:第4段是人在景外還是人在景中(實際上是情景交融的問題)。三、關于通感問題。
這個問題可放在分析第4段時順勢講解,不必講通感的定義,只讓學生認識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請學生分析這一句的比喻特點: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本體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覺)喻體渺茫的歌聲(作用于人的聽覺)把作用于嗅覺上的花香錯置到聽覺上合理嗎?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形象生動。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風中的賞花人嗅那馨香,時有時無,這種體驗是真實的;聽那從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時斷時續(xù),同樣是真實的體驗。這兩個真實便把不同類的感官功能溝通了。作者在感覺上的體驗是細膩而豐富的。這一句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
引導學生在第5段中找出有通感修辭現(xiàn)象的句子,并進行欣賞。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同梵娜玲上奏著的名曲。)
四、第5、6段的講析。
這兩段,應完全交給學生分析,教師不應再細說了,否則就會剝奪學生的必要的鑒賞機會。
這兩段的閱讀點,欣賞點似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引導學生研究其中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
例如: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精確在哪兒?
寫月光照在荷葉荷花上,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新鮮欲滴的實感。
2.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里的比喻與擬人,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為什么不割愛此句,以使通篇流溢著美呢?
(引導學生從借景抒情的角度來思考,體會作者心中難以排除的哀愁,煩怨)
處理以上內(nèi)容時,可采用討論式,讓學生多說,拓寬思路。漸而使他們認識到,讀文學作品決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識讀上,要利用所學的語文基礎知識參與評論,所謂鑒賞能力便是這樣一點一點培養(yǎng)起來的。
五、收束部分。
思考題:《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是很高超的,美的語言,有豐富表現(xiàn)力的語言并不是靠詞藻堆砌,靠粉飾來寫就的,散文的語言美就要表現(xiàn)在語言的生活化與藝術化的統(tǒng)一上。例如: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這一句,除亭亭一詞外,都是口語,葉子出水很高是寫實的一筆,不需修飾已經(jīng)達到準確了,但作者不滿足摹形,他要傳荷葉之神,于是抓荷葉的狀態(tài)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點睛之筆,一位臨風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現(xiàn)了,那展開旋動的裙與碩大舒展的荷葉融合為一體,荷葉的動態(tài)美便躍然紙上,心形兼?zhèn)洹?/p>
好,課下就請同學們也找這樣的例句進行欣賞,并寫一段文字表述你的理解(一百余字即可)。作業(y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