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優(yōu)秀教案生物
發(fā)表時間:2020-11-27禁止生物武器教案。
疏導引導
1.了解生物武器的歷史及危害?
二戰(zhàn)中,日軍組建的731部隊和100部隊,研制了大量的生物武器,并在中國的領土上使用這些武器,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2.生物武器的威脅和人類的態(tài)度?
(1)生物武器對人類的威脅。生物武器可能像一陣煙霧或像一包粉末,也可能是一群老鼠或蒼蠅,病毒病原體通過空氣、食物,甚至皮膚等渠道侵入人、畜體內,迅速或緩慢致死,也可大規(guī)模毀傷農作物。生物武器與其他武器的區(qū)別是擁有生命力,能夠在宿主體內繁殖,并隨宿主移動散布到不同地方。?
(2)對待生物武器的態(tài)度:堅決禁止生物武器,對于轉基因生物安全性問題,可以有兩種不同立場,然后通過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而關于生物武器,必須形成明確的立場——不論在何種情況下,生物武器的生產、儲存和使用都將對受害國的民眾,以及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造成極度的恐慌和致死危害。?
(3)轉基因技術制造生物武器,由于受害人第一次接觸,危害更大,會造成大面積傳染病,無藥可治,致使受害國一切活動癱瘓。
3.《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此公約于1972年4月10日由蘇聯(lián)、美國、英國等國發(fā)起,我國于1984年11月15日加入此公約。
活學巧用
下列哪種生物不能作為生物武器()?
A.傷寒桿菌 B.炭疽桿菌?
C.乳酸菌D.天花病毒?
解題提示:生物武器必須是能致病的細菌、病毒或生化毒劑等。乳酸菌是一種非致病菌,因此不能作為生物武器。?
答案:C?
生物武器的傳播途徑包括()?
①直接傳播?、谑澄飩鞑ァ、凵畋匦杵穫鞑ァ、苁┯谜呷梭w傳播?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題提示:生物武器的傳播途徑有直接或通過食物、生活必需品等散布。?
答案:C?
肉毒桿菌毒素的作用原理是()?
A.阻滯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
B.阻滯神經元內局部電流的形成?
C.直接作用于肌肉細胞?
D.引起肌肉麻痹?
解題提示:肉毒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生活在土壤、湖水、河水及動物的排泄物內。本菌會分泌毒素,屬于毒素型食品中毒,肉毒桿菌毒素是世界上已知最毒的毒素之一。0.01mg的毒素就可以使人致死。其原理是肉毒桿菌毒素分子可以阻滯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從而引起肌肉麻痹。?
答案:A??
相關推薦
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冊《生物的生殖》教案
人教版高二生物上冊《生物的生殖》教案
生物的生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生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掌握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和特點,理解生殖方式的進化趨勢;通過學習高等動物精子、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的規(guī)律性變化,掌握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理解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總結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分析有性生殖細胞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圖形語言解釋和說明相關知識的能力;通過對比減數(shù)分裂和有絲分裂、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問題并認識事物實質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分析兩大類生殖方式的特點,使學生能夠辯證地認識生命現(xiàn)象;通過介紹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社會問題,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通過理解生殖方式的進化趨勢,對學生進行適應、進化等生命科學觀點的教育;通過分析有性生殖細胞種類的多樣性及形成過程,形成生物界中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tǒng)一的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
教學建議
本節(jié)知識結構體系
重點分析
(1)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特點
這部分內容是理解生殖方式進化的知識基礎。分析兩類生殖方式的特點,闡明二者對于物種生存發(fā)展的不同意義,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特點分別與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密切相關,加強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將鞏固有絲分裂的知識,引出減數(shù)分裂的知識,做到溫故知新。
在本課題教學中,應對無性生殖有關內容的教學給予充分重視。特別是1997年英國科學家克隆綿羊獲得成功,引起了世界的震驚,使無性生殖技術即克隆技術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從激發(fā)學生興趣、關心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的角度出發(fā),在教學中加重這部分知識的份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2)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
減數(shù)分裂是理解有性生殖方式的特點和進化地位的知識基礎。高等動物通過減數(shù)分裂產生染色體數(shù)目減半的配子,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維持了親、子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一致,保證了物種的穩(wěn)定;通過減數(shù)分裂產生遺傳內容不同的配子,是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具有豐富變異性的重要原因,決定了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之間的本質區(qū)別,說明了在生殖方式上有性生殖的進化地位更高級。
減數(shù)分裂是三大遺傳規(guī)律的細胞學基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是基因分離規(guī)律的細胞學基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時期,在同源染色體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隨機進入到不同的配子,這是基因自由組合規(guī)律的細胞學基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中的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間進行交叉互換,這是基因連鎖互換規(guī)律的細胞學基礎。
難點分析
(1)分析兩類生殖方式的特點
一方面,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保持親代的性狀,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具有豐富的變異性,這兩類生殖方式的特點分別與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相關,而教材中未加以充分說明,加之還沒有學習減數(shù)分裂和遺傳物質基礎等關鍵知識,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特點的差異極大,都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甚至很多物種在生活史的不同時期,分別具有無性或有性生殖方式,這在學生看來似乎有些矛盾和難以解釋。教師應充分估計學生理解這些知識的難度,闡明這兩類生殖方式各自的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及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
(2)減數(shù)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
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復雜,除了具有有絲分裂中出現(xiàn)的——染色體復制、染色體與染色質的周期性變化、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等行為外,還出現(xiàn)了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等特殊行為。這部分內容涉及染色體的概念、有絲分裂過程等知識,這些知識掌握程度如何,直接影響學生正確理解減數(shù)分裂的概念;這部分內容具有知識點分散、理解難度大(如同源染色體)、概念易混淆(如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非姐妹染色單體)等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復習,分散難點,加強對比,突破難點。
(3)同源染色體的概念。
學生較難理解關于同源染色體“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的含義。這是由于學生對于從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到形成新個體的發(fā)育過程及其細胞學基礎不十分了解。因此,在首次講到這一概念時,可以暫時不提這一點,僅強調“形狀、大小一般相同”;在講受精作用后可以說明,受精過程形成受精卵,其中形狀大小相同的兩條染色體,一條來自父方(精子),一條來自母方(卵細胞),是一對同源染色體。在學習生物個體發(fā)育的內容時,再強調體細胞是受精卵經過有絲分裂形成的,每個體細胞中染色體的情況與受精卵完全相同,體細胞中有成對的同源染色體。
教法建議
可采用討論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以討論為主的綜合課。通過對不同生物生殖類型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學習生物生殖的類型;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學習無性生殖技術。
第二課時:以討論為主的綜合課。通過展示和分析精子形成過程的圖解,和學生共同討論分析精子的形成過程,認識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以及在精子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第三課時:以討論為主的綜合課。通過對比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的對比,歸納總結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總結配子形成過程及特點。學習討論受精作用及在生殖過程中的意義,并認識被子植物的雙受精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引言:有生就有死,生物個體死亡,依靠生殖產生新個體來保證種族的延續(xù),通過個體發(fā)育而成成熟的生物體。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
生殖:生物體產生新個體的過程。
發(fā)育:生物體從一個細胞開始,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發(fā)育成性成熟個體的過程。
第一節(jié)生物的生殖
一生殖的類型
1.通過設問“生物通過什么方式來傳宗接代?不同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何不同”,引出本節(jié)要研究的問題,即生殖的種類。
2.復習高等動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請學生舉例說明桃的自然繁殖過程、人類生殖過程。注意要盡可能讓學生多次參與,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到相互啟發(fā)、互相補充、互相完善。學生回答中如有遺漏、錯誤和模糊的問題,教師應注意補充和糾正,并提供有關圖片如桃的生活史圖,人類生殖的示意圖等直觀教具。桃開花結實進行有性生殖,開花、傳粉、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等,非常復雜,復習時應突出生殖細胞及所在位置、受精過程及特點。還應注意復習子房和胚珠的結構、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等,這些內容是學習被子植物個體發(fā)育的基礎。如果學生對“人的生殖過程”討論有困難,可由教師帶領復習。注意復習有關睪丸、卵巢的位置、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等,同時也為學習減數(shù)分裂的知識作鋪墊。也可以復習青蛙的生殖過程,為學習蛙的個體發(fā)育內容做準備。
3.指出低等生物也存在有性生殖方式。利用掛圖講解團藻的卵式生殖。
4.要求學生歸納:上述三種生殖方式中共同的核心過程是:產生精子和卵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指出這類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
5.由教師引導總結有性生殖的概念:通常有父方、母方;產生兩性生殖細胞;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生活史的某一階段發(fā)生減數(shù)分裂。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應注意補充下列內容:
(1)有性生殖的“性”在這里不僅是指性別,而且還指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這種生殖方式產生的后代通常有父方、母方。(若有同學提出有關“雌雄同體”的問題,應指出雌雄同體的生物也常常是異體受精,如水螅、蚯蚓、大多數(shù)開花植物等,只有極少數(shù)開花植物進行自花傳粉,而自體受精)在師生分析、總結的基礎上,指出,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親代雙方的遺傳特征,會產生豐富的變異,有利于生物的進化。
(2)兩性生殖細胞也稱為配子。根據雌雄配子形態(tài)大小的差異,可將有性生殖分為同配生殖和異配生殖。大多數(shù)生物產生的卵和精子,兩者大小、形狀相差懸殊,卵具有較多營養(yǎng)物質作為胚胎發(fā)育的基礎,精子小、能游動,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后發(fā)育成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又稱為卵式生殖。
(3)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稱為受精作用,在卵式生殖中的合子可稱為受精卵。從動植物的進化過程中,可看出受精方式是由體外受精發(fā)展到體內受精。
上述內容的補充能使學生了解,整個生物界的生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進化的,加深學生對有性生殖概念的理解,了解生殖方式的進化趨勢。
(4)關于“生活史中某一階段要發(fā)生減數(shù)分裂”,教學中可啟發(fā)學生分析精子和卵的成熟是經過細胞分裂完成的,這種細胞分裂是否是有絲分裂?如果是,后代體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將發(fā)生什么變化?由此推測精子和卵的形成必須經過減數(shù)分裂,才能維持后代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從而保證物種的穩(wěn)定性。事實上,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豐富的變異,還與減數(shù)分裂產生的配子中染色體的多種多樣的組合有關,這將在后面進一步學習。
6.在師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有性生殖的特點和意義。強調,有性生殖產生的后代繼承了雙親的遺傳物質,從遺傳性上來說結合了雙親的特性,后代將產生廣泛的性狀變異,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有利于物種的生存和發(fā)展。
7.提出問題“生物界除有性生殖外,有沒有其它的生殖方式,請舉例說明”,引入到無性生殖內容的教學中。由于多數(shù)學生對無性生殖了解較少,所舉實例有限,且常將蒲公英種子的傳播、蚯蚓的再生等,誤以為是無性生殖方式,教師應注意糾正。
8.利用直觀教具介紹各種無性生殖方式。
介紹分裂生殖時,提醒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中關于變形蟲的分裂生殖的圖,要求學生指出“這是哪種細胞分裂方式?這種分裂方式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分裂后形成的子代變形蟲與親代相比,大小、形狀如何?”。(有學生可能提出此子代變形蟲與親代形態(tài)中不完全相同,教師應說明這是因為變形蟲身體形狀在不斷變化的緣故。)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回答問題,可以鞏固以前學過的細胞有絲分裂的知識。
介紹孢子生殖時,強調孢子也是一種生殖細胞,但這種生殖細胞不經結合就直接通過有絲分裂形成新個體。絕大多數(shù)真菌以此方式繁殖后代。
介紹出芽生殖時,注意提醒學生與高等植物營養(yǎng)生殖中用芽繁殖的方式相區(qū)別。
9.在學生了解各種有無性生殖方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指出各種無性生殖方式的共同點,并對照有性生殖的概念,總結無性生殖的概念,強調無性生殖只有1個親體(母體);不產生兩性生殖細胞;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一般通過有絲分裂產生后代。
10.由教師通過一系列設問,引導學生分析無性生殖的特點,并與有性生殖的特點進行比較,明確這兩類生殖方式的進化地位,從中培養(yǎng)辯證思維的能力。設問如下:
(1)無性生殖一般都由母體經過有絲分裂產生后代,后代從遺傳性上來說,具有什么特點?
(2)無性生殖的后代保持了與親代遺傳性的一致,這對于該物種的生存發(fā)展是否有利?為什么?
(3)無性生殖不利于物種的生存和發(fā)展,那么為什么有很多生物保留這類生殖方式呢?
(4)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生殖方式的進化趨勢如何?為什么?
上述問題中有難度的是第(2)、(3)題,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進行獨立思考,努力探求答案,這樣才能訓練思維能力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對于“無性生殖為什么不利于物種的發(fā)展”,教師可以逐步啟發(fā)學生進行討論,指出,生物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環(huán)境,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外界環(huán)境是復雜多變的,無性生殖產生的后代與親代極為相似,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影響物種的延續(xù)。對于“為什么許多生物仍然保留無性生殖方式”,可提醒學生比較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過程。無性生殖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增加種群的數(shù)量,占領生存空間,在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有利于該物種的延續(xù)。因此,許多以有性生殖為主的生物保留無性生殖的方式,如高等植物的營養(yǎng)生殖。再比如,水螅在條件惡劣的情況下,進行有性生殖,而在條件良好的環(huán)境中則進行無性生殖。最后教師總結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有性生殖方式比無性生殖高等。
11.介紹無性生殖技術及其應用。無性生殖技術在工農業(yè)生產中有著廣泛應用,如植物栽培中,人們很早就運用扦插、分根、嫁接方法,保持植物的良好品質;組織培養(yǎng)技術已經大量使用在花卉、林木的工業(yè)化生產中;釀造工業(yè)中使用的特定菌種也是以無性生殖來代代保持相似的性狀,獲得遺傳性質一致的產品;1997年克隆羊多莉的誕生,說明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高等脊椎動物(包括人)也可實現(xiàn)無性生殖??梢灶A測無性生殖技術將對人類產生更大的影響。適當擴充這部分內容進行教學,不僅能開闊學生眼界,展現(xiàn)生物技術發(fā)展前景,還能進一步加深對無性生殖特點的理解。
教材中提到的分根、嫁接等人工方法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利用圖片簡單說明即可。關于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知識,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學生水平和課時)選擇有關內容,如植物細胞的全能性、組培技術的發(fā)展史、組培技術的應用價值。
在介紹完上述內容后,指出扦插、嫁接、組培等就是植物的克隆??寺【褪侨斯ふT導的無性繁殖方式。學生對“克隆”的了解多來自“克隆羊多莉”,出示相關“克隆”圖解,請學生簡要介紹培育過程。(取A綿羊乳腺細胞在實驗室培養(yǎng),并取其細胞核備用;取出B綿羊成熟卵細胞,用電擊或其他方法破壞其細胞核及遺傳物質,把取自A綿羊的細胞核植入;把換了核的卵細胞進行人工培養(yǎng),形成早期胚胎;把早期胚胎植入C棉羊的子宮中孕育,成熟后分娩即為克隆羊。)提問:(1)多莉長得像誰?為什么?(2)這種繁殖屬于哪一類生殖方式?為什么?(3)是否應對克隆動物技術的應用給予限制?受輿論媒體影響,學生的認識更多地傾向于克隆技術應用產生的負面影響。對于問題(3)的討論,要引導學生認識某些現(xiàn)代科技是把“雙刃劍”,關鍵在于人類如何去把握,如何去運用。
二減數(shù)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1.通過提問復習,引出本課內容。
(1)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是哪一類?
(2)有性生殖的核心過程是什么?
(3)精子和卵是通過哪種分裂方式產生的?
在討論第(3)題時,出示有絲分裂過程示意圖,引導學生復習有絲分裂過程,強調“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分裂一次,分裂后子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與母細胞相同?!比敉ㄟ^有絲分裂方式形成精子和卵細胞,那么受精卵中染色體數(shù)目將增加一倍,這將無法保證物種的穩(wěn)定。下面以高等動物精子(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為例學習減數(shù)分裂。
2.出示高等動物精子的形成過程圖解,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回答下列問題:
(1)這是哪一種生殖細胞的形成過程?
(2)細胞中所示的結構(教師指向圖中的染色體)是什么?
(3)比較圖中1號染色體和2號有何區(qū)別?
(4)細胞分裂了幾次?
(5)分裂前后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如何變化?
3.利用示意圖、活動模型、復合投影片等直觀手段,按照下列圖解的思路,引導學生觀察、描述,教師總結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
(1)可先用一對染色體的細胞減數(shù)分裂過程為例,講解染色體復制、第一次分裂時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分離、第二次分裂時姐妹染色單體從著絲點分離等行為,重點明確“染色體數(shù)目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是如何減少一半,減半發(fā)生什么時候?”,然后說明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時發(fā)生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的現(xiàn)象及其意義。在此基礎上再增加一對同源染色體,一方面復習前面學習的內容,另一方面重點說明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現(xiàn)象及其意義。
(2)關于精原細胞的知識要說明:精原細胞位于動物的睪丸內;動物進入發(fā)育的成熟階段時,精原細胞要通過有絲分裂增殖;其中一部分精原細胞繼續(xù)保持有絲分裂狀態(tài),另一部分精原細胞要進行減數(shù)分裂形成精子;精原細胞中形狀、大小相同的一對染色體稱為同源染色體。
(3)第一次分裂結束后,要求學生數(shù)染色體的數(shù)目,明確減半發(fā)生在第一次分裂結束;減半的關鍵在于同源染色體分離,這是第一次分裂最為突出的特點。
(4)講解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意義時,可以讓學生計算具有n對同源染色體的精原細胞經減數(shù)分裂可能產生多少種類型的精子。
(5)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是一般的有絲分裂,但此時細胞內不存在同源染色體,而在體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中存在同源染色體。
生物污染與生物凈化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就要對每一課堂負責,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消化課堂內容,幫助高中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優(yōu)秀有創(chuàng)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污染與生物凈化”,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第1章生物污染與生物凈化
1.簡述生物凈化的概念,概述生物凈化的原理和方法。
2.舉例說明生物凈化。
3.嘗試搜集利用生物凈化原理治理環(huán)境污染的資料。
生物凈化的原理。
污水處理的原理。
講授法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相結合
1課時。
(情景導入)教師:教師用課件展示資料介紹“從社會中來”1991年,科威特油井在中東戰(zhàn)爭中被炸,石油污染了大片土地。石油污染越來越成為嚴重危害人類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石油中含硫、含氮及有機烴等化合物是重要的環(huán)境污染源,破壞生態(tài)平衡,危害人類健康??茖W家利用吞噬石油的細菌來分解廢油。從上述實例中可以看出生物也可以凈化污染。
提問:什么是生物凈化?
學生回答:生物凈化:是指生物通過自身的代謝,使環(huán)境中的污染物數(shù)量減少,濃度下降,毒性減輕,有害成分轉化、分解,直至消失的過程。
閱讀教材98頁,試分析在生物凈化中,綠色植物起著怎樣的重要作用?
1.吸收大氣中一定濃度范圍內的有害氣體。
在濃度較低時,植物可以吸收SO2(闊葉樹比針葉樹能夠吸收更多的硫);橡樹和刺槐等可以吸收光化學煙霧;柑橘可以吸收低濃度的HF;而夾竹桃、芒果、細葉榕等樹種可以吸收Cl2等。
2.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物質
每平方千米山毛櫸林可以一年中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達68噸
3.分泌抗生素等物質殺滅空氣中的細菌
微生物有哪些凈化作用?
1.降解作用:細菌、真菌和藻類都可降解有機污染物。
2.共代謝:是指微生物能夠分解有機物基質,但是確不能利用這種基質作為能源和組成元素的現(xiàn)象。
3.去毒作用:微生物通過轉化、降解、礦化、聚合等反應,改變污染物的分子結構,從而降低或去除其毒性。
請閱讀教材上的資料分析,展開討論回答,生物凈化應用實例有哪些?
1.通過植樹造林可以凈化大氣中的各種污染物
(1)遏制風沙災害,減少水土流失
(2)降低大氣污染
2.植物可以凈化土壤中的各種污染物
(1)吸收作用(2)富集作用(3)降解作用
3.生物凈化污水
目前人們常常將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綜合運用,以達到凈化污水的作用。
1、位于某大城市風景區(qū)的一個湖泊,由于受到周圍環(huán)境生活廢水的嚴重污染,出現(xiàn)了“水華”現(xiàn)象。生物科技工作者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發(fā)生“水華”的水域適量放養(yǎng)一種魚,不僅可以解決“水華”問題,而且可以收獲大量的魚。那么,放養(yǎng)的這種魚應該是()
A.捕食浮游植物的鏈魚B.捕食浮游動物的鳙魚
C.捕食水草的草魚D.捕食各種螺獅的青魚
2、工農業(yè)及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磷,處理污水時要不要去除磷,以下幾種觀點你認為正確的是
A.磷是生物的營養(yǎng)元素,不必除去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
C.過量的含磷污水會導致水體藻類增殖,水質惡化,必須除去
D.磷對人體無害,除去與否無關緊要
3、生物凈化的原理是生物通過(),使環(huán)境中的污染物數(shù)量減少、濃度下降,毒性減輕,有害成分轉化、分解,直至消失的過程A.自身的代謝B.生存斗爭C.變異D.種間關系
4、下列敘述不是體現(xiàn)綠色植物凈化作用的是()
A.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 B.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污染物
C.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D.將有機污染物逐漸分解成無機物
5、下列生物中能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的是()
A.月季B.丁香C.山毛櫸D.圓柏
答案:ACADD
課后練習題
教材的內容包含了植物的凈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凈化作用兩部分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側重選擇其中一個主題開展活動。例如以污水處理為主題,帶領同學參觀污水處理廠,或調查當?shù)厮吹膬艋闆r,也可以對城市的某處治理成功的水域進行分析、總結,也可對某處污染水域進行調查,嘗試提出治理方案,并將建議提交環(huán)保部門等。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并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如果選擇植物的凈化作用為主題,就可以對學校和小區(qū)的綠地面積進行統(tǒng)計,查閱資料,評價目前選擇的樹種和栽種密度是否適合,提出方案,并向學校或環(huán)保部門提交建議等。
2012屆高考生物高頻考點生物的進化復習教案
生物的進化
[備考方向要明了]
高頻考點考題例證
1.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和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2011江蘇卷T6、廣東卷T25,2010山東卷T2、江蘇卷T12等。
2.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2011上海卷T8等。
1.物種形成的三種典型模式 [重點]
(1)漸變式:
(2)人工培育新物種(新品種):如人工培育多倍體:
2.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的關系[易混點]
(1)區(qū)別: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因此,可以認為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就意味著生物進化了。而物種的形成是基因頻率改變到一定的程度,直到新類群與原種群不能實現(xiàn)基因交流為止(產生了生殖隔離)。可見,二者是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2)聯(lián)系:生物發(fā)生進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種,但是新物種的形成要經過生物進化,即生物進化是物種形成的基礎。
(3)判斷依據:判斷生物進化的依據是看種群基因頻率是否發(fā)生改變,只要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了改變,種群就發(fā)生了進化;而判斷物種形成的依據是看是否產生生殖隔離。
1.(2011山東高考)下列符合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是()
A.物種的形成可以不經過隔離
B.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有利變異的保存
C.基因突變產生的有利變異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D.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
解析: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備環(huán)節(jié),因此A選項錯誤;生物進化過程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因而B選項錯誤;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所以C選項錯誤。
答案:D
1.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重點]
(1)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基因、物種、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
樣性。
(2)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又加速了生物的進化。
2.生物進化理論的發(fā)展[難點]
(1)共同進化論:
①概念: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共同進化。
②觀點解釋:生物生活于復雜的環(huán)境中,任何一個物種都不是單獨進化的,其必然要和其他生物發(fā)生營養(yǎng)關系。在捕食與被捕食、相互幫助等關系下,它們共同發(fā)展,協(xié)同進化,增加了物種的多樣性。生物能夠適應一定的環(huán)境,也能夠影響環(huán)境。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是相互影響和共同演變的。例如:最早的生物是厭氧的,光合生物的出現(xiàn),使大氣中有了氧氣,為好氧生物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
(2)中性學說:大量的基因突變是中性的,自然選擇對這些基因突變不起作用,這些基因經過長期積累,會導致種群間遺傳物質出現(xiàn)較大的差別。故本學說主張,決定生物進化方向的是中性突變的逐漸積累,而不是自然選擇。
(3)間斷平衡說:物種形成并不都是漸變的過程,而是種群長期穩(wěn)定與迅速形成新種交替出現(xiàn)的過程。
2.(2009廣東高考)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進化而來的,以下敘述正確的是(多選)()
A.普通野生稻在進化過程中喪失了部分遺傳多樣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遺傳變異決定了普通栽培稻的進化方向
C.落粒性突變對普通野生稻有利,對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蟲基因,是水稻育種的有用資源
解析:在人工選擇的過程中,野生稻中對人有利的性狀得到了保留,對人不利的性狀被淘汰,因此喪失了部分遺傳多樣性。決定普通栽培稻進化方向的是自然選擇,普通野生稻的遺傳變異只是提供原材料。落粒性突變對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都有利,只是對人類不利。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蟲基因,是水稻育種的有用資源,體現(xiàn)了普通野生稻的直接價值。
答案:AD
2012屆高考生物基礎沖刺復習生物的生殖教案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作為高中教師就要好好準備好一份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幫助高中教師能夠井然有序的進行教學。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2012屆高考生物基礎沖刺復習生物的生殖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節(jié)生物的生殖
基礎再現(xiàn)
無性生殖:不經過生殖細胞的結合,由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兩個親本(1個或2個個體)兩種有性生殖細胞受精產生受精卵(合子)新個體(①需經分裂,產生細胞;②結合,形成合子)
生殖方式概念或原理舉例應用特點
傳統(tǒng)無性生殖分裂生殖一個個體為二個個體細菌、等
生物細菌培養(yǎng)基本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母體的一切性狀
出芽生殖通過來發(fā)育為新個體酵母菌等釀酒初期
孢子生殖
先產生(無性生殖細胞),再由孢子發(fā)育為新個體
青霉、蘑菇、鐵線蕨食用菌的菌種采集
營養(yǎng)生殖
用來形成新個體甘薯塊根、馬鈴薯塊莖、草莓葡匐莖
現(xiàn)代無性生殖
組織培養(yǎng)(多指
植物)
植物細胞的
韌皮部等體
組織器官
完整植株(非單倍體)
花粉單倍體花卉、果樹等的、
的培育、生產
殺蟲劑等能保持母體一切性狀;取材少、周期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動化管理
克?。ǘ嘀竸游?、可指過程或結果)
動物細胞的細胞核的全能性多利羊的產生過程及多利羊;DNA的復制、擴增及其結果;細胞分裂及產生的子細胞繁育優(yōu)良性狀的家畜、搶救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治療人類遺傳病能保持供核個體的一切性狀
生殖
方式過程應用
意義
傳統(tǒng)
有性
生殖卵式生殖(最高等的有性生殖):
精子+卵細胞(合子)生物的主要生殖方式,在農業(yè)上廣泛應用
(常用于育種)后代具有雙親的
,
具有更大的和,有利于生物的和
現(xiàn)代
有性
生殖在試管中完成受精作用和胚胎的早期發(fā)育;再將胚胎或分割后的胚胎植入母體內繼續(xù)發(fā)育治療人的不育癥;實現(xiàn)優(yōu)良家畜的快速繁殖
難點突破:
1、減數(shù)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細胞的過程中
(1)同源染色體是指:
(討論:精子細胞或卵細胞中為什么會同時具有雙親的遺傳物質?)
(2)聯(lián)會:是指,進而形成四分體。
(3)姐妹染色單體、子染色體和同源染色體的異同
(4)細胞時期的判斷:①著絲點排列情況(是否在中央、在一個平面還是兩個平面)Ⅰ、根據染色體的行為判斷:②著絲點是否分裂③有無同源染色體
④同源染色體配對、分離、存在但不配對
Ⅱ、根據細胞形狀判斷(適用于動物細胞):①細胞膜是否向內凹限②是否均等分裂
Ⅲ、根據染色體數(shù)目判斷(適用于二倍體生物):
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N2N4N
細胞時期
2、孤雌生殖屬于有性生殖(常見于蜜蜂、螞蟻等雄性個體的形成)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雄蕊花藥1個花粉母細胞4個花粉花粉管,內有2個精子
雙受精
雌蕊子房胚珠1個大孢子母細胞4個大孢子胚囊(1個卵細胞,2個極核)
(3個消失,1個留下)(受精卵、受精極核)
發(fā)育
例題:胚胚乳
1、下列四項中能用于觀察四分體的實驗材料是:發(fā)育
A、蓖麻籽種仁B、洋蔥根尖C、菠菜幼葉D、蝗蟲的卵巢新個體
2、蘑菇傘蓋下面的菌褶上產生一種細胞,落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可以萌發(fā)成菌絲,最終形成蘑菇,這種生殖方式叫做:
A、有性生殖B、營養(yǎng)生殖C、孢子生殖D、出芽生殖
3、在一棵蘋果樹上采用下列哪種方式,能使其長出三種不同口味性狀的蘋果:
A、自花傳粉B、壓條繁殖C、嫁接繁殖D、扦插繁殖
4、下列增加個體數(shù)的方式中,不屬于有性生殖范疇的是:
A、蕨類植物的孢子生殖B、蟾蜍未受精的卵細胞經人工刺激后發(fā)育成新個體
C、蜜蜂的孤雌生殖D、由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
5、某雌性動物體細胞內的核DNA分子數(shù)為2a,下圖
表示雌性動物卵細胞產生及受精后受精卵分裂過程中,
細胞核內DNA分子數(shù)的變化情況,據圖回答:
(1)之間表示減數(shù)分裂,其中的基因分離
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發(fā)生在之間,姐妹
染色單體的分離發(fā)生在之間(用字母回答)
(2)之間表示有絲分裂過程,其中間期在之間(用字母回答)
(3)F點所能說明的生理過程是。它和減數(shù)分裂對于維持生物前后代體細胞中
相對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
(4)從F點開始的細胞分裂在動物的個體發(fā)育過程中稱發(fā)育。
(5)基因突變可能發(fā)生在表示的區(qū)段內
第二節(jié)生物的個體發(fā)育
基礎再現(xiàn)
一、被子植物的個體發(fā)育
(圖表中各細胞中的具體染色體數(shù)目分別為:花粉母細胞;花粉細胞;精子細胞;
子房壁細胞;珠被細胞;極核細胞;受精極核細胞;受精卵細胞;頂細胞;胚柄細胞;胚乳細胞;胚芽細胞;種皮細胞;果皮細胞)
二、高等動物的個體發(fā)育
難點突破:
1、花的結構和植物的生殖(寫出右圖中各結構名稱)
1、2、3、4、5、
6、7、8、9、10、
11、
2、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
(1)花藥中的花粉母細胞經分裂形成花粉,
花粉落至雌蕊柱頭上萌發(fā)形成花粉管,于其內
進行分裂,形成精子(2個)
(2)雌蕊胚珠中的胚囊母細胞(2n)(母細胞),
經分裂形成單倍體胚囊(大孢子)細胞(n)(3個消失),于胚囊中進行連續(xù)三次有絲分裂,形成成熟胚囊[3個反足細胞;2個助細胞;2個(n+n)和1個(n)]
3、幾組易混淆的概念:
(1)囊胚和胚囊
a、生物類型:b、存在場所:(囊胚早期細胞未分化)
(2)生長和發(fā)育:
生物類型分裂方式數(shù)目在生殖發(fā)育中作用
極體
極核
個體生長主要指的增多和的增大;個體發(fā)育主要指從開始,經細胞,分化和形成直至發(fā)育成為個體的過程;生長是發(fā)育的基礎,發(fā)育是生長的起點
(3)極體和極核
(4)胚膜和羊膜:(陸生動物特有)
在胚胎發(fā)育早期,從胚胎四周的表面開始,形成的胚膜;其內側是。羊膜呈囊狀,里面充滿了液體,叫。羊膜和其內的羊水不僅保證了環(huán)境,還具有和作用,因此使這些陸生動物增強了對的適應能力
(5)變態(tài)發(fā)育:
胚后發(fā)育是指的長大和的成熟(幼體到成體)。變態(tài)發(fā)育是指動物的幼體和成體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明顯的差異,由幼體到成體的過程中和都發(fā)生顯著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又是集中在內完成的胚后發(fā)育
例題:
1、玉米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在分裂后期有40條染色體,則玉米的卵細胞,胚細胞和胚乳細胞中所含的染色體數(shù)依次是:
A.20、40、60B、10、20、30C、20、30、40D、20、20、30
2、在下列有關蛙胚發(fā)育過程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卵裂是受精卵進行的有絲分裂B、經過分裂產生的蛙胚胎細胞大小都一樣
C、原腸腔是囊胚腔形成之后才出現(xiàn)的D、蛙的各器官和系統(tǒng)是在三胚層分化之后才形成的
3、下列屬于個體發(fā)育實例的是:
A、蛙的受精卵發(fā)育成蝌蚪B、小麥種子萌發(fā)形成麥穗
C、嬰兒發(fā)育到成人D、從受精卵發(fā)育成成熟的植株
4、動物胚胎學家在研究蛙胚發(fā)育時,用同位素將囊胚的植物半球的部分細胞作上標記。同位素示蹤的結果,這些標記可能出現(xiàn)在蝌蚪的:
A、肝臟和胰臟B、骨骼和肌肉C、心臟和腎臟D、大腦和小腦
5、下列關于培育試管嬰兒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培育試管嬰兒是進行體外受精過程B、試管嬰兒的發(fā)育場所主要在試管中
C、試管嬰兒的發(fā)育場所主要在母體內D、試管嬰兒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
6、某高等生物的生活史周期如下圖所示。請回答:
(1)生物的個體發(fā)育是從開始的,
主要進行分裂
(2)個體發(fā)育成熟后通過()產生配子,
它發(fā)生在植物的中,動物的中
(3)圖中B過程是。青蛙的該過程是在中進行的。人的該過程在中進行的
(4)青蛙的(C)過程和(D)過程合稱為
(5)高等哺乳動物胚胎發(fā)育類型屬于。
(6)A、B兩過程的重要意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