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詩兩首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23《詩兩首》教學設計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老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白這個知識點。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詩兩首》教學設計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培養(yǎng)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yǎng)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難點: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法。。
2、比較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由《丑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后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chuàng)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tǒng)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qū)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yè)后,在哈佛大學肄業(yè)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jīng)營過農(nóng)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nóng)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tǒng)詩歌和現(xiàn)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xiàn)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師生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zhí)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jié),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diào)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①教師引導: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范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后總結(jié)發(fā)言。
教師:詩分四節(jié)。
第一節(jié)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lián)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jīng)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jié),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jié),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后一節(jié),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jié)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jié)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jié)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tài),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chǎn)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jīng)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qū)W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后,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jié),也可點到為止。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xiàn)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zhèn)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diào)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jīng)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jié),第一節(jié)寫兩條路,第二節(jié)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jié)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fā)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④練習與思考(可以作為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gòu)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tǒng)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⑤課堂小結(jié):教師:《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jīng)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lián)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fā)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jīng)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qū)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xiàn)。
精選閱讀
《詩兩首》教學設計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diào),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jīng)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jié)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xiàn)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xiàn)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xiàn)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xiàn)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xiàn)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fā)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nèi)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chuàng)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fā)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xiàn)的音調(diào)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yōu)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diào)普希金的悲劇一生樣鏗鏘有力?!钡霸娛遣豢煞g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xiàn)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zhí)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jié)拍。
3、自由朗讀。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jié)合體驗,研討問題
1、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jié)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學生討論
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lián)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
1、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jié),續(xù)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作為作業(yè)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學生交流
二、導入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nóng)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tǒng)詩歌和現(xiàn)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xiàn)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詩共5小節(jié),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jié)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梢灾v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qū)別?
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tǒng)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靠著這支長矛?!薄柣逅箍啤对娙酥废笠活w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_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xiàn)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qū)別
六、積累聯(lián)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jù)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jié)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教學設計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朗讀并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這兩首詩;揣摩詩歌中優(yōu)美精煉的語言,并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指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
★態(tài)度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磨難;慎重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學重點、難點:
★加強詩歌朗讀訓練,讀中感悟。
★引導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計劃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你的所得,還那樣少嗎?你的付出,還那樣多嗎?生活的路,總有太多不平事,請你不必在意,灑脫一些過得好......”(歌詞)這些歌就是寫給在逆境中的人們,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不順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這樣的叮嚀和囑咐。(板書課題)
二、學海拾貝
※我們應該怎樣閱讀詩歌呢?
(教師向?qū)W生介紹閱讀詩歌的“四步”閱讀法:一讀,二品,三誦,四背。)
1.一讀,指讀題目,讀作者,讀創(chuàng)作背景。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弄清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蘊涵的道理和表現(xiàn)手法。
3.三誦,四背,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常常緊密相連,因此要注意詩的節(jié)奏,分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三、學海導航
(一)讀
1.讓學生快速閱讀第一首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思考以下問題:
你了解詩人普希金嗎?你的同桌知道嗎?問問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詩人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寫出這樣的不朽詩篇的?
2.學生自由交流,教師歸納總結(jié)。
(二)品
1.教師示范朗讀這首詩,學生邊聽邊品味,之后回答以下問題:
這首詩是用什么口吻寫給那些受生活欺騙的人的?
對于這些人,詩人提出了怎樣的叮嚀和囑咐?
詩中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交流,教師加以引導、肯定、補充。
(三)誦、背
1.設問: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那么,怎樣用我們的有聲語言讀好這首詩呢?你認為應突出哪幾個方面呢?
2.學生相互交流,教師肯定、鼓勵、或引導、補充。
親切自然,娓娓道來的勸說語氣。
注意停頓、重音、語速的快慢。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點撥。
3.試讀評價
4.設問:
通過對這首詩的朗讀,現(xiàn)在再回顧這首詩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回顧上節(jié)課的詩歌閱讀方法。
二、導入《未選擇的路》新課。
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讀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板書課題)
三、自主實踐,小試牛刀。
1.教師引導學生“讀”。
2.“品”
※小組合作,互動探究以下問題:
詩中的“路”有兩層含義,你能說出來嗎?
這首詩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詩中明確寫了詩人選擇了“其中一條”,為什么還要以“未選擇的路”為題?讀了這首詩,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師引導,點撥,歸納。
3.“背”、“誦”
四、朗讀遷移、鑒賞詩歌。
致恰達耶夫普希金
愛情、希望、默默的榮譽——時刻聽候祖國的召喚。我的朋友,讓我們用滿腔
哄騙給我們的喜悅短暫,我們?nèi)淌苤诖募灏?,壯麗的激情報效祖國?/p>
少年時代的玩耍已經(jīng)消逝,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時刻來到同志??!請相信空中升起如同晨霧,如同夢幻:正像風華正茂的戀人,一顆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種愿望還在胸中激蕩,等待忠實的幽會時分。俄羅斯會從睡夢中驚醒,我們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燒著自由之火,并將在專制制度的廢墟上
我們經(jīng)受著宿命勢力的重壓,趁心靈向往著榮譽之歌,銘刻下我們的姓名!
讀后思考: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種愿望還在胸中激蕩”中的“一種愿望”指的是什么?
《詩兩首》教學設計4:《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
[教學目的]
1、學習和借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理解《未選擇的路》中“路”的象征意義。
2、熟讀成誦,背誦中要賦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誦。
[重難點]
重點——因文悟情,如何面對困境以及如何選擇人生的道路。
難點——《未選擇的路》的象征意義,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熟讀、有感情地朗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感受,老師最后總結(jié)點撥。
讓學生積累精彩的語句,充實語言倉庫。
[計劃課時]兩課時
[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師: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我們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
生自由抒發(fā)。
師要親切地傾聽生的抱怨。
二、誦讀
1、師范讀,讀出節(jié)奏來
2、生練讀
3、生有感情讀
4、說題目:“欺騙”——理想與現(xiàn)實的一種距離
5、生齊讀
三、賞析
1、語言:通俗易懂,“勸說的口吻”,又富有哲理
(插入朗讀)
2、這首詩中詩人對生活是什么態(tài)度?
強調(diào)“熱愛、積極樂觀”
3、生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師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四、小結(jié)
普希金?!凹偃缟钇垓_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當堂背誦)
五、作業(yè)
仿寫詩《假如……》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一、生讀自寫的詩《假如……》。師多肯定。
二、誦讀
三、賞析
1、哲理詩?!跋笳魇址ā?/p>
2、討論“路”以及象征
3、“未選擇”的理解
4、蘊含的人生哲理:引導——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與困惑,那我們該怎么辦?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創(chuàng)新和進取。
5、詩句提醒:“久久佇立”“荒草萋萋,……顯得更誘刃,更美麗”
四、小結(jié)
弗羅斯特?!跋笳鳌?/p>
五、課外拓展
1、聽配樂詩朗誦《致凱恩》、《海濤》
2、抄寫汪國真的《生活》(生活、遺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選擇了清醒/也就選擇了糊涂/你征服了別人/也就被別人征服/你贏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擁抱了晨鐘/怎么可能拒絕暮鼓
詩兩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原文閱讀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zhèn)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xiàn)在卻常是憂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jīng)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詩兩首(2)
詩兩首(2)
[教學要點]
誦讀,體會《鄉(xiāng)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xiāng)愁到家
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各學習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習余光中《鄉(xiāng)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nèi)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投影:
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F(xiàn)居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chuàng)世紀》詩刊,致力于現(xiàn)代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作品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等。其中《鄉(xiāng)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xiàn)代文學之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diào)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xiāng)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jié)構(gòu)上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diào)節(jié),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
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shù)量詞的運用,也
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xiāng)愁
小時候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大陸/在那頭
(3)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教師作示范朗讀。
思考:
“鄉(xiāng)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xiāng)愁》詩里,它轉(zhuǎn)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
實現(xiàn)這一轉(zhuǎn)化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詩人巧妙地將“鄉(xiāng)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xiāng)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具體可感的對象上。這種技法.通常稱之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4)合作研討:
①詩人所抒寫的“鄉(xiāng)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升華的?
②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shù)量詞有什么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什么表達效果?
③詩歌的第四節(jié)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①“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xiāng)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xiàn)在。
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xiāng)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
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xiāng)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
分開了!而現(xiàn)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②“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shù)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nèi)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節(jié),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鄉(xiāng)的詩;有了第四節(jié),前三節(jié)就成
了鋪墊,這一節(jié)又畫龍點睛,鄉(xiāng)愁的詩意升華為國愁和民愁了。
2.比較閱讀。
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xiāng)愁》(詳見課本P5)也是抒寫鄉(xiāng)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
各有什么特點。
教師點撥:
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后來赴臺灣。
兩位詩人都鐘情于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tǒng)文化中鄉(xiāng)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于,席慕蓉的故鄉(xiāng)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xiāng)愁。她的《鄉(xiāng)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xiāng)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xiāng)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后對故鄉(xiāng)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xiāng)愁》不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那樣深刻。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xiāng)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門,
你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請發(fā)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xiàn)你的感覺。
三、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臺灣)的《鄉(xiāng)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從柳樹梢頭望我我從柳樹梢頭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鄉(xiāng)色酒
你圓你滿
人也圃鄉(xiāng)愁也滿
1.對詩中“你”“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你”指故鄉(xiāng),“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B.“你”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詩中抒寫的是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shù)囊豁検恰?)
A.詩的上下兩節(jié)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表現(xiàn)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jié)結(jié)構(gòu)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參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四、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鄉(xiāng)愁”是我國傳統(tǒng)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王灣《次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贝揞棥饵S鶴樓》:“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庇喙庵械氖走@《鄉(xiāng)愁》詩,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
五、布置作業(yè)
1.《鄉(xiāng)愁》中一個詩節(jié)就是一場凄美的離別,請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
離別的模糊補充清楚。
2.仿照題為《國魂》的新詩的第一節(jié),分別以“長大后”和“而現(xiàn)在”為開頭,續(xù)寫第二節(jié)和
第三節(jié)(每行詩的字數(shù)不加限定)。
國魂
小時候
國魂是項上的紅領巾
我在紅旗下
烈士在心頭
參考答案:
1.略
2.長大后/國魂是冠軍領獎臺上運動員眼里的淚水/我在國歌聲中/運動員在陽光下面
而現(xiàn)在/國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雙腳/我在緊跟著/億萬人在行列中
板書設計
詩兩首課時教學設計
主備
二備
累計(1)課時,共計()課時
學科
語文
課題
1、詩兩首—我愛這土地
教學日期
年月日
教
學
目
標
知識
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jié)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學習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過程
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jié)奏美。
2、通過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
3、通過討論理解詩歌的表現(xiàn)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
情感
態(tài)度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愛國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型
新授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nèi)容及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衛(wèi)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梁上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著多少眷戀情結(jié)。誰不鐘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
歷代文人總是通過詩歌來寄托自己的愛國情感。你知道哪些表達愛國感情的詩文名句?
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簡介作者
艾青,原名蔣海澄,現(xiàn)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zhì)樸,調(diào)子深沉憂郁??箲?zhàn)時期的詩作,格調(diào)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三、介紹背景
(多媒體展示背景)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巴恋亍毕笳髦B(yǎng)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
學生自由發(fā)言
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認識作者,了解艾青的基本情況
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由學生熟知的愛國詩句入手,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通過知識的遷移,使學生初步明確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背景資料的交流,要引導學生能聯(lián)系詩歌的時代背景來感受詩人的創(chuàng)作激情。這樣能使學生更貼近作品、貼近詩人,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所蘊含的感情。
教學內(nèi)容及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shù)、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shù)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xiàn)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jié)奏、停頓,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參考:
(多媒體出示):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朗讀練習,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了解日軍侵略我國的歷史,明確本詩的寫作背景。
自由朗讀詩歌
把握停頓和句中的重音。
學生自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表現(xiàn)詩人真摯熾熱的愛國心,形象地表達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指名讀
學生練讀、指名讀。
男、女生分別齊讀
全班齊讀
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所蘊含的感情。
在朗讀詩歌的過程中,詩歌那優(yōu)美的韻律,如畫的意境,簡潔、生動的語言以及各異的表達方式,通過熟讀就能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也能夠讓學生更深刻理解詩的內(nèi)容。
以朗讀訓練為主要手段,在引導學生確定重讀的詞語的過程中,品味詩句中的用詞,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刻地感受詩歌所營造出的意境。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主備
李明艷
二備
王仁軍
累計(2)課時,共計()課時
學科
語文
課題
1、詩兩首—我愛這土地
教學日期
年月日
教
學
目
標
知識
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jié)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
2、學習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過程
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jié)奏美。
2、通過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
3、通過討論理解詩歌的表現(xiàn)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
情感
態(tài)度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蘊。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fā)的愛國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
多媒體
課型
新授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nèi)容及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概括兩節(jié)詩的內(nèi)容
第一節(jié)詩以一只鳥兒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jié)詩一問一答,直接抒發(fā)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
二、賞析第一節(jié)詩
1.結(jié)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鳥歌唱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義。
2.詩中三個“這”字所指代的分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個“這”字分別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語“土地”“河流”“風”和“黎明”?!斑@”字與題目中的“這”字呼應,強化了“鳥”與“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關系,突出了鳥兒護衛(wèi)祖國的主動性,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之情。
3.鳥兒歌唱的“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么?
歌唱“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即是雖然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做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勢單的鳥兒,卻勇敢地護衛(wèi)著生于斯長于斯的祖國,不但不會棄之而去,而且為它的解放加油吶喊;歌唱洶涌著“悲憤的”“河流”,吹刮著“激怒”的“風”,就是在為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滿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而呼號禮贊,目的是等到“無比溫柔的黎明”來到的那一天。
4.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概括詩的內(nèi)容
理解詩中各種形象的意義
“土地”就是繁衍養(yǎng)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昂恿鳌薄帮L”代表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袄杳鳌鳖A示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qū)
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nèi)涵,突出了鳥兒的“愛國者”“吹號者”的形象
回答:“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千難萬險,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
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詩的內(nèi)容
引導學生從詩的內(nèi)容,詩中形象的意義進行分析理解
體會本詩節(jié)的重點詞語,體會其所表達的感情,進一步理解本詩的主旨
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zhí)著的愛,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詩人將自己虛擬成一只鳥來表達強烈地愛國之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愿望。
三、賞析第二節(jié)詩
第二節(jié)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與第一節(jié)詩是什么關系?談談你的理解。
1.揭示全詩主旨。
2.最后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nèi)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fā)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四、課堂總結(jié)
同學們,這首詩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了這首詩,相信同學們一定感受到了那個苦難的年代,詩人對祖國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yè)
假如你是一只鳥,聯(lián)系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學習象征的寫法,體會其在文中的作用
體會詩的主旨
分析表達主旨的句子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學習這種寓情于形象的寫法,不僅有助于感情的抒發(fā),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讓學生初步理解象征寫法的作用
主旨的揭示側(cè)重于讓學生明確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愛的是個怎樣的中國。并聯(lián)系現(xiàn)在的中國,切實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通過把握詩的主旨句,讓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詩的內(nèi)涵
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鳥嘶啞的喉嚨
歌唱:土地
河流“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風
黎明
課后反思
相
關
鏈
接
相
關
鏈
接
七子之歌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nèi)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
我好比鳳閣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分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臺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zhàn)。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wèi)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jīng)到了。
我背后葬的盡是圣人的遺??!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東海和匈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后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么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zhèn)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shù)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nèi)绾蔚南肽钅悖?/p>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詩兩首《神奇的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讀書的樂趣,學習一些讀書方法。
3、把握主要內(nèi)容,體會作者反復讀書的方法,并受到啟示。
教學重難點:
把握主要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情感。繼續(xù)開展讀書的綜合性學習。
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提出不懂的問題,多角度地談自己對課文的感悟。
教學思路:
一、談話激趣
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看書能陶冶人的情操,能為我們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糧。而一首好詩,則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美好的情感,我們從詩中汲取營養(yǎng),今天,我們學習美國作家狄金森《神奇的書》這首詩。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②自讀自悟。自己一句一句地讀,參考有關注釋,弄懂句子的意思。練習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大家?guī)椭獯?,或查字典,或?lián)系上下文理解,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所得,討論自己疑惑的問題,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小組中每人讀一自然段。說說這一自然段的意思,對句子的意思理解有不同意見的地方,認真討論,實在弄不懂的詞句記下來,準備質(zhì)疑。
三、激趣課文,深入感悟
1.畫一畫書神奇在哪里。
2.說一說作者的表達方式。
3.談一談自己讀后的感受。
美國詩人狄金森寫的《神奇的書》這首詩,用比喻的方法把書看成非凡的戰(zhàn)艦,能把我們帶到浩瀚的天地,把書看成神奇的座騎,能帶我們領略人世的真諦。特別讓我感動的是,詩人告訴我們,就算你一貧如洗,也沒有任何柵欄能阻擋你在書的王國遨游的步履。
四、積累運用,升華認識
①劃出自己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試著背一背,再與伙伴比賽,看誰記得又快又牢,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②合作交流:作者讀一本書的方法對自己有什么啟示?
書不僅像戰(zhàn)艦,像座騎,更像一個太陽,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光明。感謝詩人給了我們這樣一首好詩,更讓我懂得了書的力量。盡管我們不能像小鳥一樣在藍天上自由地飛翔,可是在書里,我們就能像一只小鳥,在知識的天地自由地飛翔。
五、總結(jié)全文,升華情感
1.充滿感情的接讀課文。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同學們,我們平時也讀了很多的書,你有什么好的讀書經(jīng)驗,或者聽了作者的讀書體會,你有什么啟發(fā)?和大家談一談。
2、學生總結(jié)自己的讀書心得和經(jīng)驗,或從作者的介紹中總結(jié)收獲。
我們平時總是更在意讀書的數(shù)量,大部分書都只是讀過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獵,大都不求甚解?,F(xiàn)在我們再把以前讀過的書拿出來讀一讀,按照作者的讀書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體會,及時做好記錄,到本單元的語文實踐活動時我們一起來交流。
六、作業(yè)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把你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
板書設計:
神奇的書
非凡的戰(zhàn)艦、神奇的座騎在書的王國遨游
《兒童詩兩首》教學設計
每一位任課老師,為了能夠給學生給一個最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要根據(jù)班級同學的具體情況編寫教案。這樣我們可以在上課時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做出一定的調(diào)整,那嗎編寫一份教案應該注意那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兒童詩兩首》教學設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材簡析:
《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把自己種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畫》以跳躍的鏡頭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場景,如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一個個快樂場面。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讀準生字丫汲,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水
墨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鞓返纳詈兔篮玫脑竿?。
3.背誦喜歡的詩歌,感悟兒童詩的特點,嘗試寫一首兒童詩。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fā)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教學難點:
1、比較兩首兒童詩表達方式上的區(qū)別,領悟兒童詩的寫法。
2、通過朗讀體會詩的語言特點,學說學寫。
課前準備:
1、教師: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內(nèi)容。
2、學生:預習課文內(nèi)容,收集自己喜歡的兒童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導入:詩古詩現(xiàn)代詩兒童詩
2、環(huán)節(jié)設計。師: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jié),草長鶯飛、遍地春光;春天,是個想象的季節(jié),神游四野,上天入地。在春天里,你會想象些什么?
(學情預估:學生可能會想象春天實在的景物)
3、點撥入題。高洪波是個著名作家,他以《我想》為題,寫出了一個孩子春天里的美好想象。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讀《兒童詩兩首》的第一首《我想》。
二、初讀,感知內(nèi)容。
1、環(huán)節(jié)設計。師:初讀詩歌,我們不僅要讀準確,還要用心去感受。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讀準確,還要把聲音放輕一些。讀完想一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學情預估:學生比較重視把詩歌正確地讀下來,不很在意對詩歌的感受。)
2、點撥策略。引導學生一節(jié)一節(jié)地體會:在美好的春天里,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
三、再讀,體驗情趣。
1、教學環(huán)節(jié)。你能通過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學情預估:學生一般能說出詩的大意,但不容易體會詩中的情趣。)
2、生自由朗讀全詩,體會這首詩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每一小節(jié)都以我想作為開頭,表達自己的夢想。
每一小節(jié)里都有一個疊音詞如悠呀,悠──長呀,──這樣的語句。教師引導學生小結(jié))
3、生再次自由讀文,感受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
4、點撥策略。主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味。老師引讀課文,用語言描述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把學生引入想象世界。師:在那桃花盛開的春天,我想象自己的小手安在了桃枝上(讀第一節(jié));旭日、和風,垂柳拂岸,我想象自己的腳丫接在柳樹根上(讀第二節(jié));春天是放風箏的季節(jié),藍天白云,風箏飄飛,給人們帶來多少歡樂,我把自己的眼睛裝在風箏上,體驗春天的快樂(讀第三節(jié));陽春三月,綠草成茵,花繁似錦,我把自己想象成了大地(讀第四節(jié));我是個向往自由的孩子,也是聽話的孩子(讀第五節(jié))。
四、
三讀,鑒賞表達特點
1、環(huán)節(jié)設計。師:
只要找到竅門,我們也可以當小詩人。作者的小竅門是什么?大家看看每一節(jié)詩,作者寫了自己身體哪個部位的變化?(學情預估:學生對把自己的什么部位變?yōu)槭裁矗菀拙窒抻谡n文的事物,要把打開思路作為指導重點。)
2、點撥策略。是春天的桃花、柳樹、風箏,還有充滿綠意的大地啟發(fā)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細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鳴蟬,秋天的桂花飄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啟發(fā)我們想象。請同學們選擇一個事物作為想象的憑借,然后展開想象,并把它寫成一首小詩。
五、
學習創(chuàng)編,合作交流
1、環(huán)節(jié)設計。請同學們選擇一個事物作為想象的憑借,然后展開想象,并把它寫成一首小詩。(學情預估: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展開想象,是學習創(chuàng)編的難點。)
2、讓學生獨立思考、模仿創(chuàng)編,老師及時點評,激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作;然后小組交流,最后班上交流。
六、學習《童年的水墨畫》
1、自由讀詩
生自由朗讀全詩,理解詩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2、理解大意
指名生讀詩,其余生邊聽邊試著在每節(jié)的標題后加上動詞,概括主要內(nèi)容;生個別回答,教師隨機板書:街頭閱讀、溪邊釣魚、江上戲水。
3、分組讀詩,生概括全詩大意。
4、學生質(zhì)疑,釋疑。
5
、賞析詩句
6、畫出文中精彩的語句,反復誦讀、體會。
7、欣賞交流佳句。如:陽光從腳尖悄悄爬上膝蓋忽然撲騰一聲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著魚兒和笑聲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拍水戲耍等語句,體會詩句所包含的動感畫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七、鑒賞寫法
1、默讀兩首詩,比較這兩首詩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區(qū)別?
2、
第一首,每小節(jié)的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并且都圍繞夢想這一主題,語言比較跳躍。
第二首,主要通過捕捉鏡頭來記錄童年生活場景,有一種動態(tài)的美,還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性。
3、模仿這兩首詩中的其中一首,記錄下自己的童年夢想與童年趣事。
4、生動筆習作,教師巡視。
5、交流作品,師生互動點評。
八、總結(jié)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們記憶、收藏的場景,請大家課外多閱讀其他兒童詩,豐富我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或者仿照課文寫法,記錄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與大家分享。
九、作業(yè)設計:
仿照課文嘗試寫首詩歌。
十、補充資料:
山村孩子的話
邱易東
云是畫面的主角
讓陽光渲染它的模樣
暖一抹,冷一抹
在小溪的天空漂浮
樹是畫面的主角
讓風涂抹它的年輪
濃一筆,淡一筆
葉的眼睛在崖畔張望
泥土是畫面的主角
讓幻想展示它的富有
深一腳,淺一腳
山路上印滿秋天的芬芳
教學反思:
在兒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麗;在他們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們看來,夢想可以無限飛翔,快樂可以無限傳達。因此,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朗讀,讓他們讀個夠,讀個透,結(jié)合誦讀,以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文本,體會詩歌情感,并且鑒賞詩歌寫法,用詩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重視朗讀訓練?!段蚁搿饭?jié)奏齊整,韻律感很強,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很好的朗讀材料,教學中,應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安排朗讀訓練,但要注意層次性,提升朗讀的質(zhì)量。《童年的水墨畫》則應重在讀出每個活動場景的趣味性。
其次要鼓勵大膽想象,如:《我想》一詩,學生通過想象一個個心愿的畫面,感受童年的異想天開,《童年的水墨畫》通過想象體會詩句所包含的動感畫面,感受童年的瑰麗多彩。
最后指導學生借鑒詩歌寫法,自主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借鑒詩歌的表達方法,詩化自己的表達方式,及時抒于筆端。
《丑小鴨》《詩兩首》教學設計
《丑小鴨》《詩兩首》
第一部分:
1.填空:(7分)
⑴安徒生是
著名童話作家,代表作有、、等。
⑵《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作者是著名詩人。
⑶弗羅斯特是詩人。
2.給生字注音。(5分)
木屐()訕笑()嫉妒()瞬息()荒草萋萋()
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一首為世界各國人民傳誦的名篇,請寫出這首詩的前四句。(3分)
4.丑小鴨經(jīng)歷了許多打擊,很被別人瞧不起:剛出生時,它受的嘲笑;在灌木林里,驚恐地躲著它;在沼澤地,也瞧不起它;在蘆葦里,連也不咬它,但它終于變成了一只美麗的白天鵝。(4分)
5.說說下面這句話的意思,并仿照這個句子按提示再寫一個句子:(3分)只要你是一只天鵝蛋,就算是生在養(yǎng)鴨場里也沒有什么關系。只要你是,就算也沒有什么關系。
6.如何理解下列兩句詩的含義:(4分)
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⑵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咱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7.《未選擇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3分)
第二部分:
(一)
無際的大海上,喬那坦獨自奮力地扇動著翅膀,想掙脫無邊無際的牢籠,卻找不到方向。向下一看,群落中的海鷗又在爭食了,尖叫聲響成一片。海鷗、魚鱗、羽毛,分不清是魚骨,還是自己同類的骨頭在海面上閃著白慘慘的光
忽然眼前金燦燦的,恐怖混亂的一切都消失了。朝霞給喬那坦的羽毛鍍上了一層金邊,原來那只是一場夢。望著碧藍的天空,喬那坦胸中涌起了一股熱流,抑制不住的沖動使他立即展開翅膀,在天空中美美地打了幾個轉(zhuǎn):他是多么愛這種自由自在的感覺啊!
喬那坦哥哥!喬那坦哥哥!海風送來了輕聲的呼喚。原來是出生剛兩個月的小喬伊斯,他努力地撲打著翅膀想跟上來卻總是被海風吹回岸邊。
喬那坦輕輕地落在他身邊。
喬那坦哥哥,你飛得那么好,教教我吧!
原來被人認可的感覺是這樣的幸福,雖然只是一個孩子,卻給了喬那坦莫大的鼓舞。哦,他并不是如所有人說的那樣沒用,有人需要他的幫助!喬那坦興奮得無以復加,他終于發(fā)現(xiàn)了實現(xiàn)自己真正價值的所在:他不要做一個孤獨的出世者、可恥的逃兵,而是要以自己的力量,從孩子們開始,徹底地改變這愚昧的海鷗世界!
《詩兩首》教案設計
每個教師的教案設計都各不相同,但往往很多教師們都不肯公布自己的教案設計,不去與人分享,這樣一來卻又限制了自己的進補空間,今天我來帶個頭,把我做的《詩兩首》教案設計分享給大家。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詩兩首》是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篇文章,精選了兩首有關戰(zhàn)爭的詩歌。田間的《假使我們不去打仗》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揭示了不抵抗的后果,字字如鼓,催人奮進。胡昭《軍帽底下的眼睛》刻畫了戰(zhàn)士和女性救護人員的形象,歌頌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田間街頭詩的節(jié)奏特點,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戰(zhàn)斗性和號召力。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和思路。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反復誦讀,教師點撥,領會詩歌的內(nèi)容含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寓正于反的藝術手法。解抗美援朝的歷史,理解這時的戰(zhàn)斗就是保衛(wèi)親人,保衛(wèi)祖國。
【教學重、難點】了解田間街頭詩的節(jié)奏特點,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戰(zhàn)斗性和號召力;領悟寓正于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誦讀中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恰當停頓、讀出語氣和感情。
領會、點撥相結(jié)合的方法:反復朗讀,用心領會文意,在教師的點撥下,感悟作者的愛國情懷。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準備好搜集到的與抗日有關的詩歌。
2.教師準備:小黑板或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導語:遠離戰(zhàn)爭是人們美好的愿望,但有時為了生存,為了和平與發(fā)展,又不得不面對戰(zhàn)爭。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透過炮火,透過煙霧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兩首關于戰(zhàn)爭的詩歌。
(二)出示目標
(三)檢查預習:
1、聽課文錄音,正音。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注意語音、語調(diào)及停頓,揣摩朗讀技巧。(教師適當點撥)
3、簡介作者情況: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是詩人田間20世紀30年代后期寫的一首街頭詩。(街頭詩是抗戰(zhàn)時期,在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出現(xiàn)的短小精悍、緊密配合當時斗爭,迅速發(fā)揮宣傳作用的一種詩歌形式。也稱傳單詩、墻頭詩。)當時,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zhàn)斗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面對敵人的瘋狂侵略和殘酷殺戮的囂張氣焰,是投降還是反抗?田間的這首小詩旗幟鮮明地回答了這一問題,深刻地揭示了不奮起、不抗爭、不戰(zhàn)斗的嚴重后果。
《軍帽底下的眼睛》是詩人胡昭于1952年12月寫于朝鮮戰(zhàn)場的。詩中沒有著意渲染硝煙彌漫、炮火紛飛的場面,也沒有從正面歌頌英勇殺敵、視死如歸的志愿戰(zhàn)士的形象,而是以戰(zhàn)斗生活為背景,著重展示了另一個世界戰(zhàn)士們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暢談讀這兩首詩歌的感受。
2、著重體味看,這是奴隸!一句是誰講的話,應該怎樣讀。在整體練讀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推薦一名同學,加上動作和表情。(這是引用,出自敵人之口。應該用殘暴、譏諷的語言來讀,以激起聽眾的憤恨之情。)
3、背誦課文。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1、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我們,為什么用刺刀殺而不用槍殺?
用刺刀殺更能說明敵人的殘忍。
2、為什么敵人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的骨頭而不是指著肉體?
因為骨頭指骨氣,這不僅是對人格的侮辱,也是對人精神的侮辱。
3、這首詩非常短,沒有一句正面勸說我們?nèi)ゴ蛘?,但很能起鼓動作用,這是為什么?
作者先從反面假設:假使我們不去打仗,引起人們認真地、嚴肅地思考。接著寫出這一假設將產(chǎn)生的可怕的結(jié)果: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最后,作者又用漫畫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敵人兇惡的嘴臉和強盜相: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從而揭示了甘當奴隸的可悲之處,激勵人們覺醒,鼓舞人們奮起抗戰(zhàn),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和號召力。
4、詩的開頭透過炮火,透過煙霧,有何作用?
這兩句簡明概括地渲染了硝煙彌漫、炮火紛飛的戰(zhàn)斗場面,為下文展開戰(zhàn)士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提供了背景。
5、《軍帽底下的眼睛》刻畫了哪兩種人物形象?他們分別有怎樣的特點?
詩歌刻畫了戰(zhàn)士和戰(zhàn)地救護人員的光輝形象。戰(zhàn)地救護人員以女性形象出現(xiàn),在可敬的勇敢中蘊涵著女性的溫柔與細膩,對前線戰(zhàn)士無限的關愛一覽無余;詩中的我是一個英勇無畏,有著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肩負著保家衛(wèi)國重任的戰(zhàn)士形象。
6、詩人為什么會不由地想到妹妹的眼睛和媽媽的眼睛?
詩人幼年喪父,家鄉(xiāng)解放不久又失去了母親,成了孤兒。從這首詩里,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于他從未得到的手足之情和過早失去的母愛是十分渴望的,這也許是詩人不自覺地寫到妹妹和媽媽眼睛的一個內(nèi)在原因。自然,詩人有權(quán)利向往那些從未得到的和過早失去的一切,更有權(quán)利捍衛(wèi)全國人民已經(jīng)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一切。
7、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有什么表達作用?
內(nèi)容上,表達了我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結(jié)構(gòu)上,收束了全文,深化了主題。
四、質(zhì)疑問難,合作探究
師:這兩首詩中,你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五、拓展延伸
以《漫步歷史》為題,自己試寫一首小詩,要求回顧歷史,選取感動人心的片段,以詩歌的形式,表現(xiàn)對祖國的深沉的愛。
六、課堂總結(jié)
目前,日本國內(nèi)軍國主義思想正顯出復活的苗頭,一小撮反華分子晉拜靖國神社,企圖否認歷史,否認他們對中華民族犯下的血腥罪行,田間的這首小詩難道不正是他們惡行滔天的如山鐵證?只有建設我們的祖國,使他日益強大起來,才能防止歷史的悲劇重演!無論當時,還是現(xiàn)在,田間的這首小詩如戰(zhàn)斗的鼓點,警醒我們,催人進取!第二首詩著重展示了戰(zhàn)士們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結(jié)構(gòu)上的突出特點是:敘事在前,是基礎;抒情在后,是在敘事基礎上的發(fā)展和升華。
七、布置作業(yè)
課外收集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歌,選擇其中一首朗讀并點評。
八、板書設計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田間
不去打仗----殺死、侮辱-----必須打仗
軍帽底下的眼睛
胡昭
所見-------聯(lián)想-----行動
(勇敢戰(zhàn)斗)
【課后反思】
看了我的《詩兩首》教案設計,大家覺得怎么樣,你們是否有更好的設計呢。拿出來分享一下吧。
1、詩兩首
主備
二備
累計(1)課時,共計()課時
學科
語文
課題
1、詩兩首—鄉(xiāng)愁
教學日期
年月日
教
學
目
標
知識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
2、理解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征含義。
過程
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2、通過品讀,體會詩人的情感。
情感
態(tài)度
領悟詩歌的主旨,體味詩人所表達的鄉(xiāng)愁,增強學生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xiàn)的形象,領會象征含義。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媒體
多媒體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nèi)容及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
同學們有沒有三五天或較長時間的離開家、離開過父母?你想家了嗎?想家時是什么感受?生列舉,師述同感
(多媒體出示小詩)“……異鄉(xiāng)的路上,家是一盞燈;異鄉(xiāng)的夜晚,家是一個夢,如何也圓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感覺得到,誰也說不清?!?/p>
二、簡介作者:
(多媒體展示)
余光中(1928~)當代詩人和詩評家。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chuàng)世紀》詩刊,致力于現(xiàn)代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作品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等。其中《鄉(xiāng)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xiàn)代文學之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在劃分詩的重音時,對于能夠表現(xiàn)詩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讀,另外,對這些意象加以修飾的詞語,能夠表現(xiàn)詩歌感情的形容詞也應該重讀。
2、學生集體朗讀,自評。(對于節(jié)奏和重音提出朗讀的問題或優(yōu)點,強調(diào)讀出節(jié)奏與重音,把握好語速和語調(diào)。)
3、個別學生朗讀,學生評價。(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讀。
5、聽示老師范朗讀,并投影出詩節(jié)奏、重音的劃分。
6、配樂,學生朗讀,進入詩歌的情境。
暢談自己離開家離開父母時的感受,觸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認識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解詩人詩作的風格特點。
結(jié)合教師的誦讀提示,自由朗讀本詩
劃分節(jié)奏和重音
按照老師的要求朗讀,把握詩的情感
互讀評價
全班齊讀
聆聽
配樂朗讀
引發(fā)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進而引入課堂教學
聯(lián)系詩歌的時代背景來感受詩人的創(chuàng)作激情。這樣能使學生更貼近作品、貼近詩人,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所蘊含的感情。
通過節(jié)奏和重音的把握,讓學生初步感悟詩的情感內(nèi)涵
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朗讀是走進詩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讀,讀熟、讀透。
教學內(nèi)容及問題情境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四、研讀、賞析詩歌:
1、思考:鄉(xiāng)愁是一種抽象情感,作者通過哪些具體可感的事物來表達這種欲說還休、難以言盡的情感?
明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2、思考:作者以什么變化組詩?
明確: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xiàn)在,四個人生階段。
3、你能說說看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都有著哪些具體的鄉(xiāng)愁?
明確: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xiāng)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后,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托鄉(xiāng)愁的媒介。到后來,—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xiàn)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xiāng)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余味。
4、思考:“鄉(xiāng)愁”應該是一樣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學們找找看詩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飾語,它們有著什么樣的特點,它們又突出了四樣東西的什么特征?在詩中有著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shù)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xiāng)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nèi)心深處濃烈的思鄉(xiāng)情感。
五、課堂小結(jié):
今天的這堂課,我們深深地被作者那段鄉(xiāng)愁所感動,希望同學們能明白,不管你將來在世界的哪個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著祖國,有著故鄉(xiāng)。最后,讓我們在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這首歌中結(jié)束這堂課。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這首詩。
2、仿照這首詩,寫一首題為《童年》的詩歌。
認識本詩中,作者情感的載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理解不同人生階段鄉(xiāng)愁的不同含義
學生思考
全班朗讀,感受鄉(xiāng)愁的味道,學習象征手法的作用
思考詩中數(shù)量詞的的表達效果
學生思考、討論
齊唱《我的中國心》
分析詩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義以及不同人生階段的情感表達,是理解本詩的主要內(nèi)容
明確構(gòu)思特點:作者通過四個時段和空間的變化,逐層推進,使意象次第放大,將鄉(xiāng)愁詮釋為親情、愛情和思家愛國之情,感情由淡而濃,主題由淺入深,在一詠三嘆之中,將鄉(xiāng)愁渲染得異常濃烈。
品味現(xiàn)代詩中形容詞、數(shù)量詞的表達效果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觸動學生愛國之情
板書設計
鄉(xiāng)愁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故鄉(xiāng)之思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主題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升華
現(xiàn)在--海峽-兩岸分離家國之思
教學反思
相
關
鏈
接
海大演講即席賦詩余光中島城續(xù)寫《鄉(xiāng)愁》
演講時應海大學子之邀續(xù)詩:
將來/鄉(xiāng)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我去那頭/你來這頭“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l(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p>
昨天,詩人余光中應邀來到中國海洋大學作題為《詩與音樂》的講座,并朗誦了《鄉(xiāng)愁》等十多首詩作以及英文詩歌。在與海大學生對話交流時,他還現(xiàn)場續(xù)寫了一段“鄉(xiāng)愁”:將來/鄉(xiāng)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我去那頭/你來這頭。讓在場的1000多名學子領略到了大師的風范。
20分鐘寫成鄉(xiāng)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當年寫出那首著名的《鄉(xiāng)愁》,只用了20分鐘??吹浆F(xiàn)場學生發(fā)出一陣驚嘆,余教授稱,寫這首詩時,他44歲,離開大陸已經(jīng)20多年,“寫的時候是20分鐘,可是這種感覺在我的心中已經(jīng)醞釀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熱愛中國。他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彼f:“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余氏詩作風味各異
《鄉(xiāng)愁》可以說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聽了余光中教授朗誦的他的其它詩作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店”里有許多風味不同的“菜”,有歷史的、有古典的,有調(diào)侃的,還有環(huán)保的,風格多變,因題材而異。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如《甘地紡紗》,鏗鏘壯闊,而描寫鄉(xiāng)愁和愛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則細膩柔綿。
壓軸朗誦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誦,第二遍請大家一起應和,應和的句子是“也聽見?!薄皞髡f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當余光中的聲音與眾人的聲音相應和,此時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從大家的內(nèi)心唱出,整個講壇回蕩著詩歌的力量。
人物簡介
左手為詩右手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畢業(yè)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等。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獵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稱之為“四度空間”,他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他是當代詩壇健將兼批評家、翻譯家?,F(xiàn)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有人稱余光中“左手為詩,右手為文”,目前仍在“與永恒拔河”。
人物對話
想寫一首《青島》
昨天,3名幸運的海大學生獲得了與余光中教授對話的機會,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現(xiàn)場的聽眾。
海大學生:您的“鄉(xiāng)愁”現(xiàn)在還有嗎?
余光中:寫《鄉(xiāng)愁》時我離開大陸20年,感慨比較多,詩里帶點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陸來,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數(shù)多。今天,我就在“這頭”。我去過北京、成都、廈門、大連等很多都市,希望將來也能寫一首《青島》。
海大學生:您寫過“小時候”,寫過“后來”和“現(xiàn)在”,如果續(xù)寫“將來”,您會怎么寫呢?
余光中:將來,鄉(xiāng)愁是一條長長的橋,我去那頭,你來這頭。
溫家寶總理訪美曾引用《鄉(xiāng)愁》
2003年12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前往紐約,與華僑相聚言及臺灣省,他感慨不已:這一灣淺淺的海峽,確實是最大的國殤,最深的鄉(xiāng)愁。在這樣的時節(jié),這樣的場合,中國總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詩句《鄉(xiāng)愁》,拉開了他首次正式訪美的帷幕。本已流傳甚廣的《鄉(xiāng)愁》,因為被溫家寶總理引用,流傳得更廣了。
郭沫若詩兩首
在《女神》時代那一陣強烈、亢奮的情感噴發(fā)之后,郭沫若進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這時,他對過去曾以涌溢的熱情歌唱過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藝術誘惑。
在當時的中國,郭沫若是宇宙意識最強烈的作者。不同于當時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于人生究竟的奧秘,常常陷進自造的煩悶、焦慮和悲緒。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調(diào)動起豐富的審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靈對應物──夜空。
在他筆下,夜空是那樣奇麗可驚,那樣蕩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恒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許變換!/美哉!美哉!/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機卻永恒在轉(zhuǎn)!而《天上的街市》這首詩,則是一首沉靜調(diào)的清朗雋美的夜歌。就在寫作《天上的街市》的半個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達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 平和潔凈的詩的世界,呈現(xiàn)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潔凈的想像世界的圖畫。
地上有星一樣的燈,天上有燈一樣的星,詩人通過兩個互換本體與喻體的比喻,將天與地連成一體。街燈與明星的共同特點是無數(shù)和明亮,無數(shù)明亮的燈與星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征。
詩的第2段至第4段描繪了詩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這十二行詩句中,詩人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其肯定的語氣會使讀者追隨著詩人的想像,模糊著現(xiàn)實世界與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陳列著世上沒有的珍奇,那里一定是比現(xiàn)實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詩人仿佛看到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正在那里享受著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來,傳說故事中的牛郎織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們被阻隔在天河兩岸,一年只得一度相會,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詩中,天河變得淺淺的,不甚寬廣,它不再妨礙情侶們自由往來。因而牛郎織女可以雙雙游逛天街,詩人甚至看到了他們手里提著的燈籠。這虛幻的景象在作者筆下竟顯示出生動的真實感,作者所描繪的美麗幸福的天街向讀者提供著人間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詩人在以心靈的眼睛眺望夜空時所看到的。在詩人郭沫若的心靈視野中,天上的世界對應著地上的世界。當?shù)厣系氖澜缃o他留下眼兒淚流心中作嘔的印象:游閑的尸,/淫囂的肉,滿目都是骷髏,/滿街都是靈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寫了自己對光明的向往。
《兒童詩兩首》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讀準本課出現(xiàn)的生字丫,讀讀記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虎牙、水墨畫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朗讀課文,感受兒童豐富的想象力,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感悟兒童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樂,激發(fā)學生讀兒童詩的興趣。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喜歡的兒童詩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出示童年圖,孩子們回憶童年中的趣事,講給大家聽聽,一起分享快樂。
童年是一幅畫,畫里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個夢,夢里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9兒童詩兩首(板書)分享童年的快樂
二、初讀兒童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
2.找喜歡的伙伴讀詩、互評、互相正音。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三)再讀兒童詩,交流學習
1.再讀詩,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來
2.指名學生讀自己喜歡的詩
你最喜歡哪首詩?為什么?
預設:《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樹枝上,想把腳丫接在柳樹根上,想把眼睛裝在風箏上,想把自己種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動作的詞既準確又形象,如安、接、裝、種、悠、長、望、飛
《童年的水墨畫》使我感受到童年快樂
3.小組內(nèi)讀詩,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么,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五)感情朗讀,背誦詩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課前搜集的兒童詩。
2.學寫兒童詩
3.辦兒童詩主題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