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14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再別康橋》學案。
內(nèi)容預(yù)覽:
《再別康橋》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學習過程】
一、助讀資料
《再別康橋》誦讀指導
節(jié)奏:輕柔,和諧語調(diào):舒緩,低沉感情:惆悵,惜別
重讀:【】輕讀:()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做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條水草。)
(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只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離別的笙蕭;)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p>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二、同步檢測
1.下列各項詞語字形有誤的一組()
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斕B.竹篙漫溯凄宛惆悵而歸(yjS21.coM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
C.笙簫繁衍挑釁彳亍獨行D.記載哀怨浮藻碧波蕩漾
2.下面是關(guān)于新詩的一些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xiàn)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
B.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詩體。
C.新詩打破了近體詩嚴格的格律束縛,創(chuàng)造了很多新樣式,語言上運用現(xiàn)代白話。
D.新詩不必講究格律,不必講究押韻。
3.對《再別康橋》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解釋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詩中籠罩著一種寧靜、安謐的氛圍,水草、柔波、彩虹、星輝,恰當?shù)匾r托了詩人靜默的心境。
B.詩人運用比喻、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寫出了康橋那特有的優(yōu)美景色,表達了自己那追夢般的思念之情。
C.詩人把自己對母校的深情融進了悄悄別離時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種輕柔、明麗而又俊逸的格調(diào)。
D.全詩四行一節(jié),詩行排列錯落有致;每句字數(shù)基本為六七字,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jié)押一韻,呈現(xiàn)出明顯的旋律感。
三、拓展延伸
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完成4~6題。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4.作者以涼風吹拂下的顫動的水蓮花作比,是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風致,進而刻畫女郎________的神態(tài)。
5.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一句中,蜜甜和憂愁矛盾嗎?請談?wù)勀愕睦斫狻?/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詩人用沙揚娜拉(日語,意謂再見)作結(jié),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10~13題。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自由,向我們來了
田間
悲哀的/種族/我們必須戰(zhàn)斗啊/九月的窗外/亞細亞的/田野上/自由呵/從血的那邊/從兄弟尸骨的那邊/向我們來了/像暴風雨/像海燕
7.下面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兩首詩都采用了白話,是打破了舊體詩格律束縛的新詩。
B.兩首詩都采用了白話,是打破了舊體詩格律束縛的自由詩。
C.《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新格律詩。
D.《自由,向我們來了》是新詩中的自由詩。
8.下面說法錯的一項是()
A.《再別康橋》中的這兩節(jié)分別押ai和iang的韻。B.《自由,向我們來了》這一節(jié)押ian韻。
C.《再別康橋》節(jié)奏比較舒緩。D.《自由,向我們來了》節(jié)奏短促如鼓點。
9.對《再別康橋》這兩節(jié)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招手作別是詩的抒情基調(diào),體現(xiàn)的是一種強烈的惆悵失落之感。
②開頭三個輕輕的是詩的抒情基調(diào),體現(xiàn)的是一種淡淡的惆悵失落之感。
③艷影是夕陽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著康橋的景物特征,明麗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贊美之情。
④詩人心中蕩漾著波光里的艷影,是詩人把魂縈夢牽的康橋比作一個美麗的姑娘的倩影,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愛戀。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10.對《自由,向我們來了》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作者呼吁我們民族不能再忍辱負重了,必須投入戰(zhàn)斗。②作者呼吁我們必須和悲哀的種族戰(zhàn)斗。
③語句短促,是對自由的急切呼喚。④詩中體現(xiàn)的是一種緊張激烈的情緒。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四、課外鏈接
1.徐志摩的康橋語錄
我的眼光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煙與文化》
2.徐志摩與康橋軼事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飛機遇難,此后,有關(guān)徐生前留下的兩本日記(《康橋日記》)的去向成了一個謎。
時光倒流至1925年3月,當時徐志摩到中國著名女作家凌叔華家,把一個小提箱(這個箱子后來被稱為八寶箱)托凌叔華保管,末了他還半開玩笑地說:若是我有意外,叔華,你得給我寫一傳記,這里面有你需要的證件。直至徐志摩死后,這個小箱子也一直放在凌叔華處。這個箱子里到底裝的是什么東西呢?原來,這里面除了部分文稿外,主要是徐志摩的兩三本英文日記,還有陸小曼的兩本日記。陸的日記罵林徽因的為多,所以不宜交林徽因保管;而徐志摩的日記寫的又是當年跟林徽因的戀情,所以不便給新婚夫人陸小曼看,因此徐志摩選擇了凌叔華作為這些日記的保管人。
當時,最想得到這些資料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徐志摩的妻子陸小曼,她想編輯徐志摩日記集;另一個則是與徐志摩有過一段鏡花水月的林徽因,她不希望徐志摩公開日記,因為她與徐志摩均已各自成家,而且與徐一直保持著知己關(guān)系,這些日記一旦公開定必牽連甚廣。
因此林徽因比陸小曼更想得到這個箱子,但她明白如果由自己出面,向凌叔華要徐志摩的兩本日記,凌叔華是肯定不會交出來的,于是她便請來大名鼎鼎的胡適當中間人,向凌叔華索取這兩冊日記。
胡適于是以為徐志摩整理出書紀念的名義,向凌叔華索要這個箱子。但凌叔華尚有所顧及,想留下一冊作為自己寫傳記材料,便只給了胡適徐志摩的日記一冊,及后胡適又于1931年12月28日再次致信凌叔華,信中答應(yīng)把徐志摩的英文日記全部打印并會給凌叔華一個副本,要求凌將徐志摩日記悉數(shù)交出。凌叔華無奈,只好順從,然而胡適所作的諾言卻只是一句空話,一直未能實現(xiàn)。胡適得到徐志摩的日記后,一并交給了林徽因。
然而事情并沒有就此完結(jié),1932年1月1日下午與晚上,林徽因于匆忙中連致胡適兩封信,報告《康橋日記》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徐志摩與林徽因從相識到離開那一時期的記載,神秘失蹤,去向不明。林徽因認為是凌叔華暗中做了手腳,而凌叔華后來則辯解道這是胡適所為(胡適當時在自己的日記中記錄徐志摩的日記依舊在凌叔華手中,這卻并非事實)。
徐志摩《康橋日記》的最終去向由此成為了一個謎。大多研究者認為胡適送給林徽因之后,林在晚年自知將不久于人世時一把火燒掉了。但也有的學者認為此事不那么簡單,最大的可能是,向來對資料頗為重視的胡適,當年將有關(guān)林的部分給了林,與林無關(guān)的自己偷偷收藏了起來,如果銷毀,也只銷毀了于自己不利的那一部分,而不會是全部。據(jù)說胡適還有一部分文獻由于涉及面太廣,仍封存于一個保險箱中未能開啟,或許這部分文獻中就有這些日記也說不定。
3.《再別康橋》英文版閱讀
SayingGood-byetoCambridgeAgain
---byXuZhimo
VeryquietlyItakemyleave
AsquietlyasIcamehere;
QuietlyIwavegood-bye
Totherosycloudsinthewesternsky.
Thegoldenwillowsbytheriverside
Areyoungbridesinthesettingsun;
Theirreflectionsontheshimmeringwaves
Alwayslingerinthedepthofmyheart.
Thefloatingheartgrowinginthesludge
Swaysleisurelyunderthewater;
InthegentlewavesofCambridge
Iwouldbeawaterplant!
Thatpoolundertheshadeofelmtrees
Holdsnotwaterbuttherainbowfromthesky;
Shatteredtopiecesamongtheduckweeds
Isthesedimentofarainbow-likedream?
Toseekadream?Justtopoleaboatupstream
Towherethegreengrassismoreverdant;
Ortohavetheboatfullyloadedwithstarlight
Andsingaloudinthesplendorofstarlight.
ButIcannotsingaloud
Quietnessismyfarewellmusic;
Evensummerinsectsheapsilenceforme
SilentisCambridgetonight!
VeryquietlyItakemyleave
AsquietlyasIcamehere;
GentlyIflickmysleeves
NotevenawispofcloudwillIbringaway
《再別康橋》(導學案)參考答案
1.B(宛應(yīng)為婉)
2.D(格律詩講求格律、押韻)
3.B(這首詩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彩虹似的夢;有擬人: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有頂針: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有反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沒有借代)
4.柔媚欲言又止、含羞帶笑、嫻靜與純美
5.不矛盾。女郎處在將要分別、不忍分別、又只好分別的復雜的情緒交織之中,她不能一味沉默,只好把萬千濃情蜜意化做一聲聲的珍重,來表達自己對朋友的愛慕敬仰之意;詩人與這位溫柔多情的日本女郎在交往中已經(jīng)結(jié)下了真摯的友誼,即將分別,頓生憂愁。
6.用沙揚娜拉作結(jié),不僅點題,而且把女郎的聲聲囑咐,殷殷叮嚀的眷戀心情,傳達出來,這是深情的呼喚,也是美好的祝愿。
7.B
8.B
9.D
10.B
小編推薦
重讀《再別康橋》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為了不消耗上課時間,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學計劃。從而在之后的上課教學中井然有序的進行,你知道怎樣才制作一份學生愛聽的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重讀《再別康橋》》,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摘要:《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詩作,全詩是對“三美理論”的忠實踐行。要深入透徹地理解全詩,僅僅分析“三美”是不夠的,必須牢牢地把握住徐志摩對康橋的“情”的主線,即詩人當年的愛情、對康橋的留戀之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走進詩人所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中。
關(guān)鍵詞:文本重讀《再別康橋》“三美”情感主線
徐志摩作為“新月詩派”的領(lǐng)軍人物,其抒發(fā)真情實感同時又揭示人生哲理的詩作能夠讓人忘卻人間的“煙火味”。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1第一單元的《再別康橋》就是這樣一首名詩。在以往的授課中,教師在講這首詩歌的時候,通常將教學重點放到賞析詩歌的“三美”上,如:“《再別康橋》這首詩,讓人感到很美,你覺得美在哪里?……這兩節(jié)在節(jié)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環(huán)反復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引導學生理解“三美”是正確的,徐志摩在這首詩中,忠實地實踐了聞一多所提倡的新格律詩理論,但如果忽視本詩豐富的意蘊,單純地談“三美”,卻是膚淺的。
一、彰顯“三美”
早期的自由詩多“非格律化”,新月詩派的格律詩在新舊詩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從聞一多和徐志摩開始,詩人創(chuàng)作從非詩化轉(zhuǎn)向了詩化,使詩歌真正地成為了詩。他們提倡理性節(jié)制感情,主張詩歌回歸詩歌本身的格律化,繼而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論”。新格律詩的“三美”是聞一多提出的,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而他的《死水》一詩也是對“三美”的完美實踐。同《死水》相比,《再別康橋》雖然也踐行了這一理論,但要比前者略差一些。首先在“建筑美”方面,全詩共七節(jié),每節(jié)四句,每句字數(shù)相差不多,實現(xiàn)了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均齊。其次在“音樂美”上,音節(jié)上比較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每節(jié)有二至四句尾韻相同,一三句押韻或二四句押韻?!对賱e康橋》的這兩方面雖然沒有《死水》規(guī)范,但也符合新格律詩的要求。只有在“繪畫美”上,《再別康橋》才達到了色彩和構(gòu)圖的一致,實現(xiàn)了詩中有畫。詩中出現(xiàn)了金柳、青荇、彩虹、青草、星輝、云彩等景物,同時也出現(xiàn)了各種表示顏色的詞語,各種物象色彩絢麗,使人閉上眼睛腦海中馬上就能勾勒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畫,真正實現(xiàn)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外,《死水》和《再別康橋》這兩首詩在繪畫美方面有不少相同之處,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這兩首詩都運用了大量的描寫色彩的詞語,如《死水》中如“綠”“白”“花”,《再別康橋》中的“金”和“青”,這些詞語增強了詩歌的色彩感。第二,除了描寫顏色的詞語外,這兩首詩中還出現(xiàn)了大量景物,如《死水》中的破銅爛鐵、翡翠、鐵罐、桃花、油膩、羅綺、云霞、綠酒、白沫、花蚊、青蛙;《再別康橋》中的云彩、柳樹、青荇、水草、虹、青草、長篙等。難得的是,這些描述的物象都具有十分鮮明的色彩感,因而在人腦中也就具有了畫面感??梢姡对賱e康橋》一詩是對新格律詩“三美理論”的完美彰顯。
然而,對于被稱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僅有的“兩首半好詩”中的一首,僅從“三美理論”方面賞析《再別康橋》是遠遠不夠的!
二、處處顯情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1928年重訪劍橋后在回國途中寫下的。兩年的劍橋生活使作者對劍橋充滿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在詩歌的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連續(xù)三個“輕輕的”和三個“悄悄的”的使用,仿佛怕自己驚動打擾了康橋似的,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因為康橋不僅是詩人開始夢想自己成為“中國的漢密爾頓”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里曾經(jīng)有過令其難以忘卻的一段愛情。徐志摩曾經(jīng)說“康橋的性靈全在一條河上”,所以詩中所描寫的金柳、青荇和潭水全都寄托了詩人對康橋的留戀之情。
值得關(guān)注的是,詩人選取的這幾個物象每一個都是愛情的象征?!敖鹆保鴺渥怨啪褪桥缘南笳鳎艘捕嘁詶盍杂?,如將女人行走比喻成風擺柳,將女人腰身比喻成楊柳細腰,又如柳葉眉等,后又有花柳、花街柳巷之詞。同時,柳樹又有“留”之意,即“折柳挽留”,如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樣,夕陽西下時披上金色陽光的柳樹仿佛是嬌美的新娘在招手挽留詩人,遙想當年的相戀情景,詩人自然地忘卻了現(xiàn)實。徐志摩的詩歌“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卻人間有煙火味”?!澳呛优系慕鹆窍﹃栔械男履铩北闶沁@讓人忘卻煙火的神仙般的句子。一個女人一生最美的一天便是做新娘的那一天,而一天中最美好的時間段就是夕陽西下的時候。夕陽無限好,黃昏更美妙。夕陽西下,漁歌唱晚,牧童晚歸,炊煙裊裊。詩人將一個最美的人———新娘,放在一天最美的時刻———黃昏,這句詩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那種意境的確能“叫人忘卻人間有煙火味”。
除卻金柳外,“青荇”也是愛情的象征之物。在《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中就有“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的詩句。當年詩人和戀人蕩舟康河,青荇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此時再見青荇,如老友相見、揮手相邀,故詩人發(fā)出“甘做一條水草”的感慨。
再說“潭水”,詩中的潭水指的是拜倫潭,姑且不說此潭本身的故事,單就潭水來說,由潭及水,由水及情,人們就常常用它來代表愛情。兩情相悅的男女,常常以水為盟,誓曰愛得比天高、比水深,更有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為佐證。故地重游,思戀故人,情景交融,物我相襯,虛擬夢境,實幻不分,詩人倚欄遙望滿天星輝,在虛擬的快樂幻境中禁不住要放歌。但夢長夢短俱是夢,明早滿天星輝就要散去,因此離愁別緒涌上心頭,“悄悄”成為康橋之夜的主基調(diào),連夏蟲也為詩人的離愁所感動。于是,康橋及康河上所有的景物都被詩人感動,“夏蟲也為我沉默”。這里,所有的一切都被戀情、離情所包圍。最后,詩人為了不破壞康橋在心中美好的構(gòu)圖,“不帶走一片云彩”。
對于文學作品的分析,歷來就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一種認為要拋開文本外的一切,完全從文本入手;另一種意見是要結(jié)合文學史和具體的創(chuàng)作情境來分析文本。筆者認為兩種意見都有道理,不過要針對不同的作品具體分析。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就適用前一種意見,魯迅的作品則適用后一種。而對于《再別康橋》的分析,在介紹新格律詩理論的同時,還必須介紹徐志摩從美國到英國棄金融從文學的經(jīng)歷,以及他和林徽因的一段交往,用情感的線索連接“三美”來分析詩歌。只有這樣,對此詩“三美”的理解才不流于表面,才能體味那“叫人忘卻人間有煙火味”的神仙般的詩句。
《再別康橋》探微
一般認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告別母校之作,作者以為它是寫惜別戀情的。
一般認為,彩虹似的夢是暗指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筆者以為是指昔日的戀情。
筆者的意見可以從詩中所用的典故中找到答案。
1、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其中青草更青化用了漢代古詩《飲馬長城窟行》中青青河畔草的詩句。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原句是少婦因見到青青的河畔草兒勾起她對遠方丈夫的綿綿情思。徐志摩當然明白青草的特定含義,青青河畔草自然要勾起他綿綿的戀情,自然要到青草更深處去尋找過去的影子。耐人尋味的是,徐志摩將古詩青青河畔草拆開,巧妙地用在兩處,以此來遮人眼目。但是,有心人的眼睛是遮不住的:青草更青扣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草,而在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中,則直接用了青青河畔草中的河畔。徐志摩煞費苦心的將青青河畔草嵌入《再別康橋》中,可見,《再別康橋》是寫戀情的。
2、尋夢?撐一枝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尋夢,應(yīng)從南宋女詞人聶勝瓊的《鷓鴣天寄李之問》中來:尋好夢,夢難成。況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這尋夢的夢無疑也是指的戀情。
3、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青荇應(yīng)是從《詩經(jīng)關(guān)雎》中來: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夢寐求之。求之不得,夢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關(guān)雎》是一首愛情詩,寫的是一位男子思慕一位女子。這青荇自然也是為寫戀情而設(shè)的。
4、開篇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中的云彩和段末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中的云彩,以及中間的是天上虹中的虹和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中的彩虹,在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是祝英臺跳入梁山泊的墳中時被人扯下的一條彩帶,這條彩帶飛升上天而為彩虹,它是一種悲劇美的化身。本來是悲劇美化身而成的彩虹,又被揉碎,則更見凄美,這正是徐志摩這段戀情的寫照。失去了的是最美的,于是作者將這種圣潔戀情沉淀在榆陰下的清泉里,上面覆之以浮藻,叫人不要去玷污她,窺視它,就連自己也不想去驚擾她。徐志摩在開篇要作別的、在末段要揮掉的,就是這種舍不得也得舍的戀情。
5、悄悄是別離的笙簫,送別吹玉笛,奏笙簫,常常也只是用來表現(xiàn)送別友人、戀人的,如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李叔同《送別》)、尊前一唱《陽關(guān)》后,別個人人第五程(聶勝瓊《鷓鴣天答李之問》)。這與彩帶化虹一樣,典型的中國特色。
從用典的角度看,徐志摩的詩,植根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不爭的事實;詩中通過典故表達戀情,這也是顯而易見的。
以上是從文學鑒賞的角度進行的推論,但這種鑒賞性質(zhì)的推論在史料中仍可以找到答案。
在王先霈先生的《林徽音的才氣與真情》(原載《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6期)這篇文章中,介紹了徐志摩與林徽音的一段情緣。文中說,徐志摩曾為林徽音割斷了與發(fā)妻的伉儷之情,而林徽音卻在梁啟超與林長民兩位父輩的撮合下1922年和梁思成訂了終身。文中還介紹了林徽音1930年寫的《那一晚》和1934年寫的《別丟掉》兩首詩的部分章節(jié)。
在《那一晚》中,林徽音懷念她16歲時與徐志摩在劍橋大學康河游玩時的情景: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藍的天上照著秘密的星/那一晚兩岸映著燈光。詩中的情景,從時空上來看,與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完全相同。徐在詩中不用星光,而用星輝,也可以窺見徐志摩對輝(徽)字的怦然心動。
滿載一船星輝,這一情景,林徽音還在1931年徐志摩因飛機失事遇難三年后寫的《別丟掉》中再次提起過:一樣是明月/一樣是隔山燈火/一樣是滿天的星/只是人不見/夢似的掛起其中夢似的掛起的夢應(yīng)是指《再別康橋》中彩虹似的夢的夢,只有彩虹才能掛起,這里用彩虹指已遠去的徐志摩如隔云端那樣可望而不可即。林徽音說的丟別掉,應(yīng)是針對徐志摩《再別康橋》中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徐志摩要惜別的這段戀情,林徽音卻要他別丟掉,足見她對這段感情的珍稀。《別丟掉》最后一句是: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著/有那回音,其中的回音應(yīng)是諧徽音,林徽音把自己比著是山谷中自己說話聲的回音,聲音雖然停了,回音還在;自己人雖然離開了,影子卻留下來了。足見星光下的那份情緣是讓她刻骨銘心、沒齒難忘的。據(jù)此,我們可以認定,《再別康橋》不是告別母校的,而是寫惜別戀情的。
再別康橋——徐志摩
老師講課學生愛聽,還愿意自學的情況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師會想盡一切方法編寫一份學生易接受的教案。從而以舉一反三的方式學會其他的知識點,如何才能編寫一份比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徐志摩”,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教學目標]
1、理解并美讀全詩。
2、學會鑒賞本詩的美。.
3、理解詩人對康橋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愛的個性。
[教學重點]
鑒賞詩歌的美。
[教學難點]
體悟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情景設(shè)置法、鑒賞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導入新課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著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余輝中踽踽而行。晚風拂起身旁的柳條,也連綿不斷的牽起他心中的愁緒。他是誰?為什么來到這里?
今天,我們將一起踏上賞美的旅程,去探尋《再別康橋》——這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的魅力,去聆聽徐志摩內(nèi)心世界最純粹的絕妙回響。
二、深情美讀,感知全詩:
(一)教師范讀全詩。
(二)學生齊讀全詩。
三、合作探究,鑒賞全詩
探究的中心問題:本詩的美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
探究的難點問題:怎樣領(lǐng)悟本詩的意境美?
1、本詩的美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
2、你對哪一種美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請持相同觀點的同學就近討論,然后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成果。
(一)音樂美派的同學先談?wù)劙伞?/p>
1、學生發(fā)言(略)
2、教師小結(jié):詩歌音調(diào)和諧,旋律完整,體現(xiàn)了音樂美。(每節(jié)押韻,逐節(jié)換韻,追求音節(jié)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jié)奏。詩的尾節(jié)與首節(jié)句式相似,遙相呼應(yīng),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二)建筑美派的同學接著發(fā)言。
1、[導]建筑美是就詩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詩句和詩節(jié)的排列。
2、學生發(fā)言(略)
3、教師小結(jié):詩歌四行一節(jié),每一節(jié)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shù)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間有八字句),節(jié)的勻稱,句的均齊,體現(xiàn)了錯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繪畫派的同學,你們有何高見呢?
1、學生發(fā)言(略)
2、深入探究詩歌的意境美
[導1]
⑴哪些美麗圖畫讓詩人心醉神迷?
——揮手作別圖、金柳夕照圖、青荇招搖圖、星輝尋夢圖。
⑵這些圖畫是靜態(tài)的還是動態(tài)的?
——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描繪出一幅幅動態(tài)的、立體的風景畫。
⑶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呢?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可補充。
金柳夕照圖:以人喻物,詩人一任夕陽脈脈的余輝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妝輝煌,似乎連發(fā)絲也透明,給人恍如仙子的感覺,即寫出柳樹的溫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搖圖:以物喻人,寫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詩人情不自禁,唯愿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多么徹底地對所愛的投誠!
小結(jié):在這樣一個物我相融、自然與人和諧的優(yōu)美境界里,抒發(fā)了詩人對康河深深的眷戀,表現(xiàn)了詩人對自然美、性靈美的向往。
[導2]老師最喜歡的是星輝尋夢圖
與學生交流感悟:詩人寫潭底彩虹似的夢、夜空斑斕的星輝和自己放歌的狂態(tài),營造了一幅鏡花水月、朦朧迷離、似夢非夢的圖畫,營造了讓詩人魂牽夢縈、心迷神醉的意境。
[導3]詩人在回國6年之后,帶著累累傷痕——追求英國式民主的政治愿望破滅,追求個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鐘愛的康河邊上,想在青草更青處尋找到“彩虹似的夢”,這個“夢”到底是什么呢?讀詩歌的第四、五節(jié)后,請同學們思考、討論(略)
明確:徐志摩要追尋的“彩虹似的夢”就是外化于康橋的美好愿望和人生理想——對美、愛和自由的執(zhí)著而徒勞的追尋。
教師小結(jié):動態(tài)立體,意境鮮明,體現(xiàn)了繪畫美。
[導4]理想的幻滅是極其痛苦的,詩歌中能看到詩人極其痛苦的身影嗎?閃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詩人作別的背影是怎樣的?它美在哪里呢?
四、整合小結(jié),評價詩歌
(一)小結(jié):
1、導:如果說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著陶淵明的動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著徐志摩的美好理想,這是他現(xiàn)實中的桃花源。
2、小結(jié):康橋——詩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征。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這首優(yōu)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
也是詩人執(zhí)著而徒勞的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賞黃磊(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讀。
五、聯(lián)想遷移,拓展詩歌
(一)閱讀鑒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離別詩,并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二)點擊相關(guān)網(wǎng)站,查閱徐志摩更多精彩詩作。(略)
[若不能上網(wǎng),則調(diào)出“精彩詩作”版塊,供學生欣賞。]
七、結(jié)束,欣賞歌曲《再別康橋》。
同學們,讓我們乘著歌聲的翅膀,放飛心靈到康橋,去追尋徐志摩那永不泯滅的詩魂吧!
八、板書設(shè)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
音韻和諧、旋律完整——音樂美
動態(tài)立體、意境鮮明——繪畫美
錯落有致、曲折回旋——建筑美
夢——追求愛、美和自由的美好愿望和人生信仰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詩人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再別康橋》教案17
再別康橋
一、設(shè)計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要求,針對新詩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詩歌積累為基礎(chǔ),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并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shù)美,體會“三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
難點:以意向為突破口,鑒賞本詩的意境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處于高中階段,閱讀并背誦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學習過一定的詩歌知識,對韻律、對仗等常識有所了解,同時,學生具有閱讀、鑒賞優(yōu)美詩歌的主觀愿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經(jīng)歷,熟悉新詩的基本特點,掌握“三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詩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五、教法設(shè)計
誦讀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方案等
六、媒體選擇
CAI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導入:詩歌朗誦會
課前布置學生利用網(wǎng)絡(luò)尋找有關(guān)離別的詩歌,在新課前配合古人吟詩畫面和FLASH音樂當堂朗誦,教師點評。
總結(jié):同學們找到了許多離別詩,真可謂“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就讓我們帶著離愁別緒走進現(xiàn)代離別詩的經(jīng)典名篇《再別康橋》。
二)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本詩的節(jié)奏和情感。
2、學生活動:思考初讀之后對本詩的特點、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認識,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簡介、寫作緣起,促進學生理解。
4、學生聽示范朗讀:FLASH課件
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和節(jié)奏。
5、學生分節(jié)試讀,讀后自評,然后學生講評。
6、教師點撥,講解每節(jié)停頓、語氣、重音和節(jié)奏,初步滲透“三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及本詩的情感基調(diào)。
7、設(shè)疑:讀過本詩的人,都用一句話來形容讀詩的感受,那就是“怎一個美字了得”,那么請大家思考,本詩美在何處?
8、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先小組內(nèi)討論,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全班提出。
9、釋疑:引出“三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主張
音樂美:雙行押韻,逐節(jié)換韻,疊詞的運用。
建筑美:全詩七節(jié),每節(jié)4行,平行兩級臺階。
繪畫美:意象絢麗,動詞的使用。
10、熟讀成誦:全班配樂朗誦《再別康橋》
三)總結(jié)
輕輕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輕輕的來,他雖然不曾帶走一片云彩,卻把永恒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也讓我們在七十三年后的今天真正體驗了詩歌的美,好,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下課。
八、教學反思
這節(jié)詩歌品讀課充分體現(xiàn)了創(chuàng)新教學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誦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
“詩歌朗誦會”復習了知識,創(chuàng)設(shè)了情境,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初感”,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利于深層教學。
“寫作緣起”放在初讀、初感后,在學生個性認識的基礎(chǔ)上,使學生豁然開朗。
“示范朗讀”的FLASH畫面精美,音樂輕盈,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學生讀后自評”,直接指向停頓、重音等難點,使誦讀教學落到了實處。
“鑒賞評價”中學生先思考,后討論使討論極具實際效果,激發(fā)出思維的火花。
“熟讀成誦”對整節(jié)課的學習是一種檢驗,這是比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課例。
“課件制作”畫面優(yōu)雅輕盈,音樂舒緩寧靜,給學生美的感受。
整節(jié)課,誦讀教學抓得比較實,真正體現(xiàn)了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不過,后期在點撥的過程中,講解稍多,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少,如能把這種講解變成學生探討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再別康橋》教案91
再別康橋
教學目標
1、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情感。
2、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美。
教學過程
一、導標明學(見上)
二、導入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疤一ㄌ端钋С?,不及汪倫送我情”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深厚,“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寫出了離別之情的悲壯,“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寫出了離別的灑脫,“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寫出了離別之情的苦澀。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首離別詩《再別康橋》。
三、導航預(yù)學
1、作者介紹(請學生介紹)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讀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橋,即劍橋,英國劍橋大學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學英國兩年,大部分時間在此度過。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國途徑英格蘭,兩次重返母校。本詩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歸國的輪船上寫的。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
3、欣賞劍橋大學圖片。
4、掃清障礙(在書中標注好齊讀兩遍。形近字講解一下)
青荇(xìng)長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簫滿載(zài)斑斕(lán)
5、自由閱讀課文,讀準字音、節(jié)奏,初步把握詩歌的韻律,加點字是韻腳。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四、導問助學
1、把古人的離別詩和本詩比較一下,在送別對象上有何不同?
明確: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處:詩人好似不食人間煙火,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2、詩人與康橋里的哪些景物作別?
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輝、笙簫、夏蟲等。
詩人對康橋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著特殊情感的,而這些日常所見的景一旦融入了詩人的情感,詩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產(chǎn)生了。
3、品讀詩歌,看看詩人是怎樣通過描寫這些意象來表達他的情感的?又傳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并試著把你體會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讀之中。(小組為單位,選取意象,可從關(guān)鍵詞語、修辭、意境等方面入手)
教師范例:云彩是康橋的化身,不直說與康橋離別,卻與“云彩”輕輕的作別,顯得清新脫俗。三個“輕輕的”表現(xiàn)了環(huán)境的寧靜和諧,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所以動作都是輕輕的,表達了詩人離別的淡淡的惆悵。
教師范讀
……(在分析過程中結(jié)合反復的朗讀)
分小組討論2-6詩節(jié)。(千萬不要忘了小組爭星)
教師以第7小節(jié)做結(jié):最后一小節(jié)與開頭在結(jié)構(gòu)上呼應(yīng),也是通過云彩這個意象來傳情。語句上略有變化,經(jīng)過中間一部分感情上的回蕩,詩人珍愛康橋、不愿驚動康橋的眷戀之情,更加顯得哀婉纏綿。
理清詩人情感變化的脈絡(luò)。
每一詩節(jié)都是一個色彩絢麗的畫面,畫面中的一草一木都傾注著詩人至純的情感。
明確:閱讀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抓住意象、體會情感。
在讀詩的時候,學會去探尋意象背后的詩人情感,那你便離詩人的心又近了一步。而現(xiàn)在,我們就不難理解詩人此次重返母校,雖未見故交,但康橋熟悉的風景依然讓他駐足流連的原因。
(有感情的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情感的起伏變化。)
五、導思慧學
歸納以往所學詩歌中的常見意象的內(nèi)涵。
月——思鄉(xiāng),懷人
大雁——思鄉(xiāng)懷親,羈旅之悲,也是古代詩歌中傳書的信使
荷花——高潔的情操,
鴛鴦——永恒愛情的象征
梅花——高潔人格的寫照
蟬——表現(xiàn)自己品行的高潔。
柳樹——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fā)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
六、導練評學
1、嘗試背誦全詩。
2、搜集關(guān)于離別的意象。
七、結(jié)束語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痹娙说纳性羞^有康橋的金柳、青荇、斑斕的星輝作伴,那也是一件幸事了。
《再別康橋》說課
眾所周知,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離不開一份優(yōu)質(zhì)的教案。通常大家都會準備一份教案來輔助教學。從而以舉一反三的方式學會其他的知識點,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再別康橋》說課”,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再別康橋》說課
說教材
(一)該文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再別康橋》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目的是體悟山水神韻。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中國現(xiàn)代詩的典范之作,他很好的體現(xiàn)了徐志摩的人文思想。學習本詩對提高學生鑒賞詩歌能力和體悟山水神韻的能力幫助很大。
(二)教材分析
本詩是新詩中的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詩,,其詩節(jié)的安排、韻律的變化以及意象的選擇,均典型的體現(xiàn)了新格律詩關(guān)于新詩創(chuàng)作的“建筑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所以,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內(nèi)涵,反復品味詩歌語言,并借助反復誦讀來準確的理解把握詩人所抒發(fā)的感情,感受詩歌的意象美、意境美、語言美,提高學生藝術(shù)情操,激發(fā)文學興趣。
(三)教學目標
[板書]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語言美
挖掘意象內(nèi)涵,感受詩歌意象美
聲情并茂背誦此詩,體悟山水神韻
教學重點:背誦此詩
難點:對意象的理解
說教法
品讀法:詩歌是讀出來的,因此,聲情并茂誦讀貫穿整個過程。
探究法:鑒賞詩歌要鑒賞其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對高一學生此點較難,因此只要求探究。
說學法,欣賞,研讀體味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中國詩壇上有位才子詩人,他悄悄的來又悄悄的走,卻把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新詩《再別康橋》。
(二)賞讀文章
1、放歐洲田園音樂,配樂誦讀,感受其魅力。
2、學生跟讀兩遍。
(三)賞析文章
先讓幾個學生自我推薦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教師評價其誦讀,再讓學生找美點(可從形式美、音樂美、繪畫美、意境美方面考慮)。
舉例:1、節(jié)拍上要準確,輕輕的/我/走了
形式上既整齊又錯落有致,疊字的運用造成音樂之美
2、意象選擇
云彩金柳-→新娘[形似神似]
(飄逸之美)拜倫譚-→天上虹
彩虹似的夢[美好而易碎]
品味情感
抓詩眼:再別康橋別
理感情:留戀→喜愛→傷感→依戀
五、背誦文章放抒情音樂,在音樂中背誦。
附:板書設(shè)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教學目標
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語言美
挖掘意象內(nèi)涵,感受詩歌意象美
聲情并茂背誦此詩,體悟山水神韻
飄逸靈動
意境別情建筑
人類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飛。(徐志摩)
《再別康橋》-教學教案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兩點都要堅持制定出一份最詳細的教學計劃。在上課時遇到各種教學問題都能夠快速解決,那你們知道有哪些優(yōu)秀的小學教案嗎?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胡適《追悼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別康橋》)
志摩這一回真走了?、倏刹皇乔那牡淖摺T谀橇芾斓拇笥昀?,在那迷蒙的大霧里,一個猛烈的大震動,三百匹馬力的飛機碰在一座終古不動的山上,我們的朋友額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傷,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覺。半空中起了一團天火,像天上隕了一顆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們的志摩和他的兩個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們初得著他的死信,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這樣一個可愛的人會死的這么慘酷。但在那幾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過去之后,我們?nèi)滩蛔∫?,那樣的死法也許只有志摩最配。我們不相信志摩會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
會死一個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著,大霧籠罩著,大火焚燒著,那撞不倒的山頭在旁邊冷眼瞧著,我們新時代的新詩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種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壯的了。
志摩走了,我們這個世界里被他帶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們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愛的云彩,永遠是溫暖的顏色,永遠是美的花樣,永遠是可愛。他常說: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們也不知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可是狂風過去之后,我們的天空變慘淡了,變寂寞了,我們才感覺我們的天上的一片最可愛的云彩被狂風卷去了,永遠不回來了!
這十幾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來談志摩,談起來常常有人痛哭,在別處痛哭他的,一定還不睡。志摩所以能使朋友之樣哀念他,只是因為他的為人整個的只是一團同情心,只是一團愛。葉公超先生說:他對于任何人,任何事,從未有過絕對的怨恨,甚至于無意中都沒有表示過一些憎嫉的神氣。陳通伯先生說: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們的連素,他是粘著性的,發(fā)酵性的。在這七八年中,國內(nèi)文藝界里起了不少的風波,吵了不少的架,許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的不能見面。但我沒有聽見有人怨恨過志摩。誰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誰也不能避開他的粘著性。他才是和事老,他有無窮的同情,他總是朋友蹭的連索。他從沒有疑心,他從不會妒忌,使這些多疑善妒的人們十分慚愧,又十分羨慕。
他的一生真是愛的象征。愛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我攀登了萬仞的高岡,
荊棘扎爛了我的衣裳,
我向飄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見你
《再別康橋》教案15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nèi)容。因此,老師會想盡一切方法編寫一份學生易接受的教案。從而在課堂上與學生更好的交流,那你們知道有哪些優(yōu)秀的小學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15”,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B,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設(shè)想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shè)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shè)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nèi)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說: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对賱e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shù)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禈虻囊磺校缇徒o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及飽含的深情。
五,整體鑒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一),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shù)不勝數(shù),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蓖醪摹端投派俑问裰荨罚骸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崩畎椎摹顿浲魝悺罚骸袄畎壮酥蹖⒂?,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p>
啟發(fā):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zhuǎn)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
(二),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A,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B,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么作用?
明確:
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溫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shù)囊庀筮x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三),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jié)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xiàn)。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C,回環(huán)復沓。首節(jié)和末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gòu)成回環(huán)呼應(yīng)的結(jié)構(gòu)形式。
3,建筑美,是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shù)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jié)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jié)。)
六、小結(jié)本文。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兩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七,知識點訓練。
1、對這首詩的解說,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開頭一節(jié)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yōu)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贊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節(jié),詩人用“金柳”“艷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fā)眷戀之情。
C.第五、六兩節(jié),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zhuǎn)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接著跌落回離別的現(xiàn)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最末一節(jié),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jié)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jié)遙相呼應(yīng),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郁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這首詩像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著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余音裊裊。
B.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艷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jié)構(gòu),每節(jié)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gòu)成,勻稱,和諧,于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這首詩極好地體現(xiàn)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的表達。
3,識記訓練:背誦本詩。
《再別康橋》說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wù)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shè)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jù)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jié)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qū)W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閱讀的現(xiàn)代詩歌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chǔ),現(xiàn)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lǐng)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wù)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shù),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第二,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guān)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說教學過程的設(shè)計
首先我談?wù)勎沂侨绾螌胝n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jīng)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jié)”)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diào))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diào)。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chǔ)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diào)。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diào),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jié)意境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jié)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guān)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tài)
第六步:結(jié)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yīng)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shù)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xiàn)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鑒賞。
我的說課結(jié)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
《再別康橋》說課稿
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馮紅玉時間:2004.5.16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九年義務(wù)教育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中國現(xiàn)代詩三首》的第一首詩歌《再別康橋》的教學設(shè)計及其分析。下面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jù)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xiàn)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xiàn)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jié)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的深深依戀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
3、當堂背誦全詩。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qū)W生傳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實際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剛進入高一的學生,閱讀的現(xiàn)代詩歌并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詩歌的情感。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chǔ),現(xiàn)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我確立本文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詩情的領(lǐng)悟。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wù)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詩歌是情感的藝術(shù),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此外,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優(yōu)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因此,誦讀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第二,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亮點探究法(好詞、好句品味)讓學生朗讀、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guān)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三、說教學過程的設(shè)計
首先我談?wù)勎沂侨绾螌胝n文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shù)慕榻B,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導入新課(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課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簡介其曲折的愛情經(jīng)歷)
1924年泰戈爾訪華留影
康橋風光、劍橋大學風貌(配上劍橋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jié)”)
第二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jié)、重音、基調(diào))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diào)。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chǔ)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diào)。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diào),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
課件展示:
此地別燕丹,壯士怒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展示: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長篙……
星輝……
…………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小節(jié)意境相配的優(yōu)美圖片,讓學生根據(jù)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jié)詩歌,結(jié)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jié)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guān)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shù)狞c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課件展示:
色彩明麗
繪畫美
立體、動態(tài)
第六步:結(jié)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進行齊背。
第七步:遷移應(yīng)用。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shù)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yè)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提示:可從離別對象,詩歌意象,詩歌表現(xiàn)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較鑒賞。
我的說課結(jié)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檢測試題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為此老師就需要在上課前準備好教案,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對教學過程進行預(yù)測和推演,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教案怎樣寫才好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再別康橋檢測試題,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再別康橋檢測試題
再別康橋
【同步達綱練習】
Ⅴ.課后鞏固練習
(60分鐘80分)
一、基礎(chǔ)題(12分)
1.填空。(4分)
撐一支,向青草更青處。
我衣袖,不帶走。
2.體會加粗詞表現(xiàn)的意境。(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②滿載一船星輝
3.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輕手躡腳水波蕩漾飄浮B.柔聲細語波光艷影破錠
C.力挽狂瀾招搖過市回溯D.悄無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4.下列加粗詞與例句中的詞意思相同的是()(2分)
例句:我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蠣。
B.這件事辦得很漂亮。
C.這件衣服不大漂亮。
D.這房間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體感悟(6分)
1.詩人在詩中選取了幾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xiàn)對康橋的眷戀?(2分)
2.在最后一節(jié),詩人說“悄悄的我走了”,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課文閱讀題(14分)
閱讀第2~6節(jié),回答問題。
1.選文可劃分兩層,第一層是,第二層是。(2分)
2.由詩中內(nèi)容可看出,詩人尋不著夢而流露出的內(nèi)心感受。(2分)
3.“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里的“夢”是指(當時、昔日)的夢。(2分)
4.《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來被人們所欣賞,試從中舉例簡析詩歌融情于景的特點。(8分)
四、類文閱讀題(10分)
雪花的快樂徐志摩
假若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飏,飛飏,飛飏,——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涼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飏,飛飏,飛飏,——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飏,飛飏,飛飏,——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他的衣襟,
貼近他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1.給加粗字注音。(2分)
翩()麓()
2.詩人把自己比作雪花,借此去追求。(2分)
3.文中反復出現(xiàn)“飛飏,飛飏,飛飏”表現(xiàn)出一種的執(zhí)著。(2分)
4.“她”是詩人美的理想的代稱,那么最后一句“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如何理解?(4分)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之三
眾所周知,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離不開一份優(yōu)質(zhì)的教案。因此,老師會想盡一切方法編寫一份學生易接受的教案。讓同學聽的快樂,老師自己也講的輕松。那么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應(yīng)該怎樣寫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之三,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3、了解詩歌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意象的含義、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講解與背誦相結(jié)合,輔以電教手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導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n)青荇(xng)長蒿(gāo)漫溯(s)笙簫(xiāo)載:zǎi(一年半載)zi(載歌載舞裝載登載)斑斕(瀾、闌)
3、教師范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jié)合而形成意境)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2、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里的美景。憂愁。
2、西天的云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
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云彩準確。
3、(金)柳新娘蕩漾:喜愛這美景。(比喻)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4、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5、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為什么留戀這個問題,景美,更重要的是這里曾有自己的夢想。
6、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
7、沉默──回到現(xiàn)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傷感。
8、照應(yīng)開頭,不帶走一片云彩,飄逸、灑脫。
小結(jié):
1、這首詩每小節(jié)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jié)構(gòu):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
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脫)
現(xiàn)實(傷感)
2、徐志摩的藝術(shù)風格:
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復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
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復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照應(yīng)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注:括號內(nèi)容為評說。
八、作業(yè)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
《再別康橋》的抒情結(jié)構(gòu)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就必須編寫一份較為完整的教案,這樣有利于我們準確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難點。這樣不僅拉進了學生與自己的距離,還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你們知道那些比較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方案嗎?請您閱讀小編輯為您編輯整理的《《再別康橋》的抒情結(jié)構(gòu)》,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寄托情感尋求解脫的詩歌有個共同的抒情特點,其抒情結(jié)構(gòu)大體表現(xiàn)為: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讀者在詩的開頭往往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抒情主體,因某種現(xiàn)實原因而面對著一個或物象或情境的客體。然后,因出神于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體融于客體中,或神與物游,或物我皆忘。當神游或忘我到達極致后,不能繼續(xù)維持這種物我和諧時,抒情主體會幡然回到與客體的相對之中。這種抒情結(jié)構(gòu)常常被詩人用來表達失意之后的虛幻寄托、抑郁京懷的短暫解脫。
本文以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為例來說明這一抒情結(jié)構(gòu)的特點。
從意象上看,全詩有一個由概括到具體再到概括的過程:從第一節(jié)的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到第二節(ji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再到第三節(jié)軟泥上的青
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意象逐漸地由大到小,由概括到特寫。而第四、五節(jié)的尋夢放歌進入了更具體的意象特寫之中。然后由第六節(jié)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到第七節(jié)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逐漸由具體的特寫回到概括的大景之中。這里,不愿打擾康河的我因金柳艷影蕩入心中而走近康河,看著向自己招手的水草,竟忘了不愿打攪的初衷,想象自己成了一顆康河的小草,進而飄向自己如詩如夢的遙遠青春。于是此時不管是撐長籬漫溯還是載星輝放歌,都已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康河就是我,我就是康河。游夢的極致為放歌,放歌卻讓自己走出了夢境,于是又開始走向大景,走向主客互為呵護的相對畫面。
從情感抒發(fā)上看,與意象變化相對應(yīng),有一個抒情主體與客體之間感情交流的由淺到深再到淺的過程。由第一節(jié)的輕輕的我走了到第二節(jié)的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再到第三節(jié)的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逐漸由較淺的交流到較深的交流。再由第五節(jié)的尋夢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倒第六節(jié)夏蟲也為我沉默,再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正是一個由深入交流到較淺交流的過程。全詩開始的交流,一個在天上是彩云,一個在地上是康橋,與其說是遙相交流還不如說是一廂情愿。當金柳艷影蕩入我心中,是原河走向了我,進入了兩相交流的盡情約會。隨著我走向水底青并愿做一條小草,而陷入最深的交流,此時已忘了再別,忘了輕輕的來和輕輕的走了,于是進入了我心即底河、康河即我心的尋夢與放取的境界。一聲放政或許驚醒了康河,或許驚醒了詩人,由情景化一重新回到主客相離、各自收斂激情,于是只輕輕地互祝安寧,周永遠保存那份美好的情感記憶。
從審美境界來看,全詩則是一個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的過程。這一過程,與意象的由概括到具體再到概括和情感寄托的由淺到深再到淺正好吻合。意象的概括和交流的淺泛,正好反映出抒情主體客體不得不面對分離的現(xiàn)實,并且要輕輕地、悄悄地離別,離別這只能在今后波長歲月里遙相思念的康橋。為了排遣這種離別的感傷和寂寞,作者又凝神于具體意象和深摯的情感交流,不知不覺回到了當年的情境,尋夢神游,放歌星輝,進人物我相融的境界。然而放歌卻又打破了尋夢的和諧神游,只好再次回到現(xiàn)實中來。面對難耐的漫長分離,只愿保存完整的美好記憶,這美好的青春記憶絕不愿散談成若隱若現(xiàn)的時光殘片,因而輕輕地來悄悄地走,在物我相對中,完整地保留這段美好的時光。但保留不是封存,而是為了有朝一日能重新體驗?zāi)腔隊繅衾@的境界,這體驗盡管非常短暫,但卻是完整而主客相融的生命體驗,在這短暫的神游中卻產(chǎn)生了永恒的意義。
這正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首尾處于清醒的物我相對的現(xiàn)實中,中間徹底忘卻一切經(jīng)驗中的感受,盡情體會那些從未體驗的非經(jīng)驗感覺,借以表達自己尋求忘卻和寄托之情。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尾為自己傷心,中間忘我地欣賞琵琶曲而獲得暫時的忘卻,同樣體現(xiàn)了這種生命體驗的審美意蘊。就連散文《荷塘月色》也是如此。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的無我之境,難道不是朱自清尋求暫時寄托,哪怕是一瞬間的寄托的努力嗎?這種抒情結(jié)構(gòu)往往是那些自傷自憐、尋求精神獨立式尋找靈魂家園的詩人的欣然選擇。
《再別康橋》教學設(shè)計之四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簡歷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
2、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章法、節(jié)奏、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3、咀嚼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美,領(lǐng)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藝術(shù)上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欣賞法、探究式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朱自清先生說過:現(xiàn)代詩人應(yīng)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學家也說過,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能忘記的詩集有三部:一是胡適的《嘗試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詩》。就是現(xiàn)在,也有許多朋友喜歡徐志摩的詩,可見他的詩影響之大、之深、之遠。
二、作者簡介
徐志摩,浙江海寧人,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筆名云中鶴。出身于富商家庭,父親因興辦實業(yè),蜚聲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學堂,1915年進入北京大學學習。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國留學學習銀行業(yè)(他父親希望他將來成為銀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運動爆發(fā),激起心中的愛國熱情。1920年去英國劍橋留學,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在這里度過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閑自由的日子。據(jù)他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臥仰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到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1921年開始寫詩,深受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拜倫、雪萊的影響?;貒髿v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與胡適等人成立了新月社,為新詩代表人物。他是個個性主義者,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并把對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適在《追悼志摩》中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簡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詩語言清新,比喻貼切,風格輕柔明麗。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年僅36歲。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離開了我們。
這首《再別康橋》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來到康橋后的歸國途中寫下的切身感受。表現(xiàn)了他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節(jié)和諧,意境優(yōu)美而備受讀者青睞。
三、指導朗讀
1、學生誦讀,教師提示:這首詩象一首小夜曲。應(yīng)讀出委婉細膩的感情。節(jié)奏要輕慢一點。語氣要舒緩、輕柔、低沉(特別是:悄悄、輕輕、沉默)。
2、教師范讀,學生模仿。
(或者播放范讀磁帶,學生模仿)
3、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chǔ)上,感知詩歌的內(nèi)容。
⑴問:你認為這首詩主要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明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⑵問:詩人為什么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說我輕輕地走了?他后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語法規(guī)范。
明確:調(diào)整語序的作用,主要是強調(diào)。連用三個輕輕的,突出了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diào)。表現(xiàn)了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深情,以及無奈與感傷。詩人不忍心驚動康橋呀。同時襯出了詩人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
四、分析鑒賞
1、引導學生整體感受意象美:
⑴大家對作者所描寫的康橋是什么印象?
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時說: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如今我們品味著徐志摩的這首《再別康橋》可以稱得上詩中有畫。
板書:
風光如畫
⑵找尋意象,康橋的美麗是通過哪些景物寫出來的?(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要寫這些景物?
明確: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長篙,星輝。
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們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戀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⑶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xiàn)出對康橋的深情?
明確:招手、尋夢、放歌、沉默。
2、具體整體感受意象美:(有條件可以播放關(guān)于康橋的風光片)
⑴第二節(jié),寫了岸邊的柳樹。金柳是夕陽照射下的柳樹,它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條隨風搖擺,秀美婀娜,好像美艷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寫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態(tài),又傳達出詩人的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及濃烈的溫柔之愛。艷影在詩人心頭蕩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誰舍得離開美麗的新娘呢?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送別時人們往往都有折柳贈別習俗。真是傷心不過灞橋柳呀。.
⑵第三節(jié),寫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明確: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lián)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寫出了水草隨微波起伏的輕盈之態(tài)。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并有向詩人打招呼,歡迎詩人之意。甘心兩字,表達了詩人對康河的永久戀情,愿意永遠流在康河,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
⑶第四節(jié),寫榆樹下的清潭。這里的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這里游玩。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多么富有詩情畫意!浮藻間好像沉淀著彩虹般的夢。融情入景,將人帶入了夢一般的意境中。
⑷第五節(jié),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在流連忘返的觀景過程中,詩人似乎已經(jīng)忘了他即將要離別康橋。想象自己撐著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去尋找那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⑸第六節(jié),樂極生悲,詩人由幻想回到現(xiàn)實。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愁重重,情緒頓時低落下來。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離別的傷感的笙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連夏蟲好像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往日歡愉的康橋也無語了,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歸于寂然,將詩人的離愁推到了極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言勝過千萬語呀!
⑹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里卻達成了統(tǒng)一。詩人內(nèi)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笙簫的離別曲只能在心中回蕩。
⑺第七節(jié),與開頭呼應(yīng)。詩人是那樣不舍得離去。云彩本是不能帶走的,詩人卻用夸張的手法強調(diào)說不帶走一片云彩,加上兩個悄悄表露詩人不愿掠動心愛的康橋一片溫柔情意,不忍心讓康橋與我一同傷感。這一節(jié)不是對第一節(jié)的簡單重復,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戀。至此,將詩人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輕輕中表現(xiàn)了出來,同時排出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之感。
五、小結(jié)
此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藝術(shù)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六、再次誦讀,讀出感情
七、寫作特點
1、構(gòu)思:
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別對象由人轉(zhuǎn)向物,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靜環(huán)境,排除了傷離別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感。
第三,意像選擇獨具特色。詩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機械轟鳴及送行之人,這樣就造出了一種清新感。
獨特構(gòu)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張人類應(yīng)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條水草,想到青草更青處尋夢,這是詩化人生的表現(xiàn)。
2、具有三美:
音樂美:
每節(jié)用韻基本相同;章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回環(huán)復沓(回環(huán)呼應(yīng))的結(jié)構(gòu)形式:首尾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
繪畫美:
⑴多用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云彩金柳夕陽艷影青荇彩虹星輝斑斕等;
⑵多用動作性很強的詞語: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之變成動態(tài)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建筑美:
句子整齊,每節(jié)勻稱。每節(jié)兩句,單、雙行錯開一格排列。外形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對白話新詩的成熟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新月詩派靈魂的徐志摩與聞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偉。
【板書設(shè)計】
現(xiàn)實依戀
金柳
再別康橋秀美的景色水草借景抒情
清潭
星輝
現(xiàn)實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