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1-05《史記選讀》。
《史記選讀》
成語、常用短語積累
一、成語
《太史公自序》
1.彬彬有禮:彬彬:原意為文質(zhì)兼?zhèn)涞臉幼?,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出處:“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br>
2.不可勝道:無法盡說。極言其多。出處:“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br>
3.金匱石室:匱:柜子。古時國家收藏重要文書處。出處:“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br>
4.名山事業(yè):指不朽的著作。出處:“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后世圣人君子?!?br>
5.善善惡惡:稱贊善事,憎惡壞事。形容人區(qū)別善惡,愛憎分明。含褒義
出處:“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br>
6.一旦一夕:形容很短的時間。同“一朝一夕”。出處:“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br>
《夏本紀》
1.勞身焦思:解釋勞:費;焦:焦急。形容人為某事憂心苦思。出處:“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魯周公世家》
1.一飯三吐哺:指一頓飯之間,三次停食,以接待賓客。比喻求賢殷切。出處:“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賢人?!?br>
2.平易近人: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含褒義。出處:“平易近民,民必歸之?!?br>
《高祖本紀》
1.約法三章: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含褒義。出處:“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2.運籌帷幄: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zhàn)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含褒義,用于軍事、政治等。出處:“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br>
3.暗度陳倉:指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cè)翼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陳倉,古縣名,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出處:“項王使卒三萬人從……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候盜兵襲之,亦示項王無東意?!薄啊嗽?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br>
4.安堵如故:堵:墻壁,居所。故:原來的。像原來一樣相安無事沒有改變。出處:“諸吏人皆安堵如故。”
5.妒賢嫉能:妒、嫉:因別人好而忌恨。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含貶義。出處:“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br>
6.大失人望:指在群眾中嚴重喪失威望,威信掃地。出處:“秦人大失望?!?br>
7.啖以重利:啖:吃,引誘;重:大、厚;利:利益、好處。用優(yōu)厚的利益和好處引誘或收買人。出處:“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
8.雍容大度:文雅大方,有氣量,有風度。出處:“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br>
《李將軍列傳》
1.霸陵醉尉: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出處:“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含褒義。出處:“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3.對簿公堂: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公堂:舊指官吏審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審問。出處:“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4.意氣自如:比喻遇事神態(tài)自然,十分鎮(zhèn)靜。同“意氣自若”。出處:“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br>
5.沒石飲羽: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出處:“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
6.訥口少言:訥口:不善于說話。不善言談,說話不多。出處:“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br>
《孔子世家》
1.韋編三絕: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lián)起來;三:概數(shù),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出處:“讀《易》,韋編三絕?!?br>
2.三月不知肉味:三個月之內(nèi)吃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吃肉。出處:“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br>
3.不贊一詞:一句話也不說。出處:“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闭Z法:動賓式;作謂語;指一言不發(fā)。
4.道大莫容: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納不了他。后用以正確的道理不為世間所接受。出處:“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5.心向往之:對某個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表示對人或事的景仰。解釋:管:管仲;鮑:鮑叔牙,戰(zhàn)國時齊國的名相;金:錢財。比喻情誼深厚,相知相悉。出處:“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br>
《管仲列傳》
1.管鮑分金:管:管仲;鮑:鮑叔牙,戰(zhàn)國時齊國的名相;金:錢財。比喻情誼深厚,相知相悉。出處:“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貪也?!?br>
2.因禍為福:變壞事為好事。出處:“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br>
《屈原列傳》
1.博聞強記: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用于稱頌人。出處:“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br>
2.泥而不滓:染而不黑。比喻潔身自好,不受壞的影響。泥,通“涅”。染黑。滓,通“緇”。黑色。出處:“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br>
3.隨波逐流:逐:追隨。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漂蕩。比喻沒有堅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能隨著別人走。出處:“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4.爽然若失:爽然:主意不定的樣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無主、空虛悵惘。含貶義。出處:“讀《服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項羽本紀》
1.拔山扛鼎:扛: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出處:“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庇郑骸坝谑琼椡跄吮杩犊?,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2.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出處:“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敝灰覀冇小臎Q心,就能克服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3.霸王別姬: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F(xiàn)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tǒng)治權的戰(zhàn)爭中,最后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4.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出處:“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5.勞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出處:“勞苦功高如此。”
6.慷慨悲歌:情緒激昂地唱歌,以抒發(fā)悲壯的胸懷。出處:“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
7.政由己出:政令由一己發(fā)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含貶義。出處:“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楚出,號為‘霸王’。
8.在此一舉:在:在于,決定于;舉:舉動,行動。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于這一次的行動。出處:“國家安危,在此一舉?!?br>
9.作壁上觀: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zhàn),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含貶義。出處:“及楚擊秦,朱將皆從壁上觀?!?br>
10.才氣過人:才:才能;氣:氣魄。才能氣魄勝過一般的人。出處:“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11.蜂擁而來:象蜂群似的擁擠著過來。形容許多人一起過來。出處:“陳涉首難,豪杰蜂起?!?br>
12.以一當十: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zhàn)。出處:“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13.披堅執(zhí)銳:穿著鐵甲,拿著武器。形容全副武裝。含褒義。出處:“夫被(披)堅執(zhí)銳,義不如公?!?br>
14.取而代之: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xiàn)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出處:“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15.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達的地方;披靡:潰敗。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含褒義。出處:“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
16.學書學劍:學文練武。出處:“學書不成,去,學劍。”
17.膝行而前:跪著用膝蓋向前移動。形容敬畏恭謹之極。出處:“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br>
《廉頗藺相如列傳》
1.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出處:“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br>
2.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出處:“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br>
3.怒發(fā)沖冠:指憤怒得頭發(fā)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出處:“相如因持壁卻立倚柱,怒發(fā)沖冠?!?br>
4.刎頸之交: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出處:“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br>
5.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含貶義。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
6.價值連城:連城:連在一起的許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貴重。出處:“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之遺趙書,愿以十五城請易璧?!?br>
《滑稽列傳》
1.優(yōu)孟衣冠:優(yōu)孟:春秋時楚國著名的的演雜戲的人,擅長滑稽諷諫。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場演戲。含貶義。出處:《史記滑稽列傳》記載:楚相孫叔敖死后,兒子很窮。優(yōu)孟穿戴了孫叔敖的衣冠去見楚莊王。楚莊五受到感動,封了孫叔敖的兒子。
2.杯盤狼藉:狼藉:象狼窩里的草那樣散亂。杯子盤子亂七八糟地放著。形容酒飯后的雜亂樣子。出處:“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br>
3.參差錯落:參差:長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錯落:交錯、交織的樣子。各種不同的事物,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出處:“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嬑辶贰硕范??!?br>
4.一鳴驚人: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出處:“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br>
5.樂極生悲:高興到極點時,發(fā)生使人悲傷的事。出處:“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刺客列傳》
1.燕市悲歌:以之表現(xiàn)朋友間的情誼以及惜別的情懷。出處:“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br>
2.一日千里:原形容馬跑得很快。后比喻進展極快。出處:“臣聞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老,駑馬先之?!?br>
3.旁若無人:身旁好象沒有人。形容態(tài)度傲慢,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出處:“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br>
4.切齒痛心:切齒:咬緊牙齒;痛心:形容心中極恨。形容憤恨到極點。出處:“此臣之日夜切齒痛心也?!?br>
《秦始皇本紀》
1.定于一尊:尊:指具有最高權威的人。舊指思想、學術、道德等以一個最有權威的人做唯一的標準。出處:“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br>
2.剛戾自用:十分固執(zhí)自信,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同“剛愎自用”。出處: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3.是古非今:是:認為對;非:認為不對,不以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認現(xiàn)代的。出處:“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4.土崩瓦解:瓦解:制瓦時先把陶土制成圓筒形,分解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臺。出處:“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br>
《魏公子列傳》
1.眾人廣坐:猶大庭廣眾。人多而公開的場合。出處:“嬴乃夷門抱關者也,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于觽?cè)藦V坐之中,不宜有所過。”
2.一言半辭:指很少的一兩句話。同“一言半語”。出處:“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
3.急人之困:熱心主動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出處:“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br>
4.虛左以待:虛:空著;左:古時以左為尊;待:等待。空著尊位恭候別人。出處:“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br>
5.修身潔行:修養(yǎng)品性,保持潔白的德行。出處:“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終不以監(jiān)門困故而受公子財?!?br>
《淮陰侯列傳》
1.背水一戰(zhàn):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zhàn)。
出處:“信乃使萬人行出,倍水陣。趙軍望見,大笑之?!?br>
2.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將:統(tǒng)率,指揮。比喻越多越好。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臣多多益善耳?!?br>
3.胯下之辱: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出處:“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庇谑切攀胍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4.跖犬吠堯:桀的犬向堯狂吠。比喻各為其主。出處:“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br>
5.敗軍之將:打了敗仗的將領?,F(xiàn)多用于諷刺失敗的人。出處:“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xiàn)個別錯誤。出處:“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br>
7.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出處:“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br>
8.逐鹿中原: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并起,爭奪天下。出處:“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br>
9.一飯千金: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出處:“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庇?“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br>
10.人自為戰(zhàn):為戰(zhàn):作戰(zhàn)。人人能獨立地戰(zhàn)斗。出處:“此所謂驅(qū)市人而戰(zhàn),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zhàn)。”
11.深溝高壘:深的戰(zhàn)壕和高的營壘。指堅固的防御工事。出處:“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zhàn)。”
12.萬無一失:失:差錯。指非常有把握,絕對不會出差錯。出處:“以此參之,萬不失一?!?/p>
二、常用短語
1.軒轅天子(中華民族第一帝、文明之祖、人文初祖)《史記五帝本紀》
2.網(wǎng)開一面(夏桀荒淫無道,商湯想爭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統(tǒng)治。一天,商湯散步時,看到一個人在野外四面張網(wǎng)捕鳥,還祈禱說:“無論從哪里來的鳥都能進入我的網(wǎng)?!鄙虦珜Σ而B人說:“哎呀,太殘忍了,鳥兒恐怕被你捕光了?!闭f罷,便拆掉三面的網(wǎng)。并小聲禱告:“鳥兒啊,你們愿左飛就往左飛,愿右飛就往右飛,實在不想活了,就進入網(wǎng)里來吧!”諸侯和部落首領們聽說此事,紛紛說:“商湯是一個好君王,他對飛禽如此仁慈,對人肯定更加仁愛?!焙芸焖氖畟€氏族部落先后歸順于他。最后,商湯終于滅了夏。比喻對罪犯從寬處理,給罪犯一條棄舊從新的出路)《史記殷本紀》
3.焚書坑儒(焚毀典籍,坑殺書生。)《史記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史記秦始皇本紀》
4.力能扛鼎(形容氣力特別大。亦比喻筆力雄健。)《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fā)制人(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指加害客人的宴會。)《史記項羽本紀》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jù)權位的人。)《史記項羽本紀》
無顏見江東父老(指沒有臉面見家鄉(xiāng)人。)《史記項羽本紀》
5.一敗涂地及鋒而試約法三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運籌帷幄高屋建瓴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6.臥薪嘗膽鳥盡弓藏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7.一狐之腋出自《史記趙世家》
8.招搖過市韋編三絕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9.鴻鵠之志出自《史記陳涉世家》
10.毛遂自薦脫穎而出歃血為盟因人成事一言九鼎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11.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怒發(fā)沖冠刎頸之交膠柱鼓瑟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2.一字千金奇貨可居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13.圖窮匕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14.背水一戰(zhàn)肝腦涂地多多益善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15.雞鳴狗盜狡兔三窟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相關推薦
《史記》選讀——《魏公子列傳》教案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吸收課堂上所講的知識點,讓教師能夠快速的解決各種教學問題。你知道如何去寫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選讀——《魏公子列傳》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史記》選讀——《魏公子列傳》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史記》敘事的體例、敘事方式和敘事的藝術特色。
2、繼續(xù)讓學生積累學習文言的知識,繼續(xù)了解和掌握賓語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內(nèi)容及相關文化內(nèi)容。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點。
2、理解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意義。
教學設想:本文位于蘇教版選修教材《〈史記〉選讀》第六題“善敘事理,其文疏蕩”的單元,旨在了解《史記》的敘事藝術。課文不算難懂,屬教學篇目。選修教材的學習,旨在增加閱讀,提升素養(yǎng)。在積累文言知識理解文章的基礎上,作問題探討。
課前預習: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薨hōng厚遺wèi執(zhí)轡pèi餒虎něi韊矢lán
二、解釋下列實詞:
士無賢不肖——(無論)
侯生攝敝衣冠——(攝,整理;敝,破)
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讓,謙讓)
愿枉車騎過之——(過,拜訪)
遍贊賓客——(遍贊,引薦)
讓魏公子曰——(讓,責備)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
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用來的做法)(和秦軍拼死)(具,全部;狀,情況)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用來的做法)
屏人間語——(私下地秘密地)
矯魏王令代晉鄙——(矯:假傳(命令))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br>
侯生果北鄉(xiāng)自剄——(北鄉(xiāng),面向北)
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德,感激;存,使動用法)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
公子竟留趙——(終于)
魏亦復以信陵奉公子——(奉還)
三、文言知識歸類
(1)找出通假字
直上載公子上坐 (“坐”通“座”)
俾倪 (通“睥睨”,斜著眼睛看。)
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 (“鄉(xiāng)”通“向”)
公子與侯生決(“決”通“訣”)
(2)給加線詞注音釋義
品士無賢不肖(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攝敝衣冠?。╞ì 破舊的)
公子往,數(shù)請之(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為趙惠文王……(zǐ 姐姐)
冠蓋相屬(zhǔ 連續(xù))
賓客辯士說王萬端(shu 勸說)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duó 揣測,估計)
約車騎百余乘(shèng 量詞)
今有難(nàn 危難)
侯生乃屏人間語(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殺晉鄙 (chuí 名詞做狀語用鐵椎)
矯殺晉鄙?。╦iǎo動詞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jiàng 統(tǒng)帥。lē 文中作“檢閱”講)
嚄唶宿將?。╯ù jiàng 有經(jīng)驗,有威勢的老將。)
北鄉(xiāng)自剄?。╦ǐng 用刀割脖子)
(3)指出詞性活用的類型
品仁而下士(謙遜地對待)
留軍壁鄴(營壘──駐扎)
如姬資之三年(資財──出資懸賞)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袖,袖藏;椎,用錘)
(名詞作動詞)
不敢以其高貴驕士(驕傲──傲慢地對待)
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清潔──使……高潔,使動用法)
公子從車騎,虛左(使……空著,使動用法)
為能急人之困(著急──能急救患,為……著急為動用法)
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動用法)
(形容詞作動詞)
品公子從車騎?。ㄗ尅鷱闹?br>
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ㄊ埂玖⒅?br>
侯生乃屏人間語 (讓……退避)
(動詞的使動用法)
北救趙而西卻秦?。ㄏ虮?,向西)
皆謙而禮交之(禮貌──以禮)
(名詞作狀語)
(4)一字多義
故:
終不以監(jiān)門困故而受公子財(緣故)
故久立與其客語(故意)
今公子故過之(特意)
朱亥故不復謝(有意)
世莫能知,故隱屠問耳(所以)
引:
公子引車入市(帶領)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請)
復引車追問侯生(退回)
為公子先引(引路)
就:
乃謝客就車(上,登上)
嬴欲就公子之名(成就)
金就礪則利?。ń咏?,靠近《勸學》)
使歸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戰(zhàn)》)
下:
禮賢下士(謙遜地對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低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
每薄暮,下管鍵(使用《獄中雜記》)
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少于《赤壁之戰(zhàn)》)
辭:
辭決而行(辭別)
無一言半辭送我(言語)
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推辭)
近日奉辭伐罪(命令《赤壁之戰(zhàn)》)
臣等不肖,請辭去(辭退《廉頗藺相如列傳》)
存:
公子親數(shù)存之(問候)
卻秦存趙(保存)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ù嬖冢?br>
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師表》)
(5)說明下列特殊句式
欲以(之)觀公子(省介詞賓語“之”代“直上載公子坐,不讓”的作法)
遍贊(于)賓客(省介詞)
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之)俱(省介詞賓語“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擊之(省賓語,“之”代朱亥)
請救于魏(介賓短語后置)
何功之有(“之”字是動賓倒置的標志,等于說“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謂倒置,等于說“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動賓倒置,等于說“在安(在哪兒)”)
嬴乃夷門抱關者也(判斷句)
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異母弟也(判斷句)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被動句)
(6)、翻譯下列句子
1、嬴乃夷門抱關者也
2、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
1、今吾擁十萬之眾,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4、何功之有哉?
5、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
教學過程:個性化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馬上我們要學的《魏公子列傳》,是司馬遷特別欣賞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下面我們來讀這篇作品,了解這位杰出的魏公子。
二、簡介人物和相關背景
1、魏公子
魏公子,名無忌,魏國人,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因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稱為信陵君。春秋戰(zhàn)國時諸侯的嫡長子,預定繼承君位的,稱“世子”,其他的兒子稱“公子”,故,本文又稱他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諸侯,聲震天下,其才德遠遠超過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竊符救趙后,在趙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敗之后,回國統(tǒng)帥五國聯(lián)軍擊退秦軍,并追擊秦軍到函谷關以西。但很快魏王中秦國反間計,奪其兵權,后四年在郁郁寡歡中酗酒病亡。公子的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士人無論有無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謙恭有禮地同他們交往,從來不敢因為自己富貴而輕慢士人。因此方圓幾千里的士人都爭相歸附于他,招徠食客三千人。當時,諸侯各國因公子賢德,賓客眾多,連續(xù)十幾年不敢動兵謀犯魏國。
2、秦趙之戰(zhàn)
公元前259年秋季開始,秦軍圍攻趙都邯鄲,由于之前的長平一戰(zhàn),趙國損兵40萬,元氣大傷,此時雖然殊死拼搏,但已經(jīng)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沒有外援的話,就可能國家滅亡。趙國派使臣赴齊國借糧,齊國君臣態(tài)度曖昧,趙使無功而返。秦軍圍攻邯鄲漸緊,趙國請求姻親之國魏國依約發(fā)兵相救。魏安厘王命大將晉鄙率精兵十萬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鄲不久必下,諸侯但有救趙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軍屯與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軍觀望不前,秦軍猛攻邯鄲,平原君心急如焚,寫信給內(nèi)弟魏公子無忌,請信陵君設法相救。信陵接信后,知邯鄲危急,數(shù)次入宮苦諫王兄發(fā)兵救趙,但魏王畏于強秦,顧慮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無奈之下,率門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國打怕了,恐殃及本國,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國國恥激之,楚王深受震動,最終與趙達成合縱,并命春申君黃歇率軍救趙。而此時,信陵君在苦諫無效的情況下,采用侯生之謀,使魏王寵妾如姬竊取調(diào)兵虎符,赴鄴殺晉鄙奪取兵權,精選武卒八萬直趨邯鄲。至十二月初,魏楚兩軍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lián)軍,對秦軍發(fā)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于西,楚軍擊于東,趙軍應于內(nèi),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王龁率秦軍主力向西倉狂敗退了數(shù)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秣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三國聯(lián)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lián)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聲威大震。邯鄲戰(zhàn)后,秦國士卒死傷大半,丟失了六年以來所侵占的趙國大部領土。
三、朗讀并翻譯每一段。
四、要點:探討問題
(一)、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等待班級發(fā)言
1、《史記》以事情反映人物個性,以人物反映作者的情感,說說信陵君的個性特點,再說說作者帶有怎樣的情感色彩?
(信陵君的個性特點:慧眼識人,尊賢下士,不畏強暴,急人所困。作者為信陵君列傳,傾訴了個人濃烈的情感,通篇洋溢著對信陵君的敬慕、贊嘆和惋惜的感情,不獨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稱“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
2、信陵君門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動頻繁雜蕪,可寫的東西一定千頭萬緒,但作者卻做了怎樣的安排?
(這是一篇出色的傳記文學作品。敘事精于選材,信陵君門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動千頭萬緒,作者著眼于突出傳旨,選擇了“竊符救趙”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敘事的中心,并圍繞這個中心組織材料,從而將其一生諸多方面的活動凝聚起來,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面貌,使人們在人物的活動中看到歷史,在歷史的發(fā)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歷史都寫活了。)
3、有人認為信陵君“竊符救趙”,雖然急趙國之困,卻損害了魏國的利益,非忠臣之舉,你怎么看?
(秦國吞并六國日亟,戰(zhàn)爭進行得頻繁而激烈。長平之戰(zhàn)中,秦國大破趙軍,坑殺趙降卒四十萬。秦又乘勝進圍趙國首都邯鄲,企圖一舉滅趙,再進一步吞并韓、魏、楚、燕、齊等國,當時的形勢十分緊張,特別是趙國首都被圍甚急,諸侯都被秦國的兵威所懾,不敢援助。魏國是趙國的近鄰,又是姻親之國,所以趙國只得向魏國求援。就魏國來說,唇亡齒寒,救鄰即自救,存趙就是存魏,趙亡魏也將隨之滅亡。信陵君認識到了這一點,才不惜冒險犯難,竊符救趙,抗擊秦兵;終于挫敗了敵人的圖謀,保障了兩國的安全。)
4、本篇在著力刻畫信陵君形象時,也以點睛之筆,描繪了侯生、朱亥、如姬、晉鄙等生動形象。說說這些形象對集中刻畫傳主形象的作用。
(侯生、朱亥、如姬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第一是申明大義,支持信陵君的救趙行為;第二是冒著生命危險,竭盡所能,或者出謀劃策,或者參加行動,或者冒死竊符,都有一個“義”和“勇”字。這一類人物的刻畫正面襯托信陵君。晉鄙的忠誠和疑惑,也是正面襯托信陵君。魏王的見識的淺陋,對強暴的畏懼從反面襯托信陵君。)
5、作者特別用心于某些描寫,對下列加線處賞析評價: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贊賓客,賓客皆驚
——襯托信陵君慧眼識人。
(2)公子往數(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謝,公子怪之
——既表現(xiàn)朱亥不同于常人的個性特點,又為下文的大舉動伏筆。
(3)行過夷門,見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辭決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br>
——情感冷淡僅于應酬,似有不滿意之處,形成懸念,又使情節(jié)產(chǎn)生波瀾。
(4)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泣”透現(xiàn)出信陵君的,仁心厚義。也表現(xiàn)出對這位大將的了解。
(5)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xiāng)自剄。
——“果”,補充出人物信守諾言。為什么自剄?一是報答知遇之恩,二是為殺晉鄙謝罪。)
(6)公子竟留趙。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魏亦復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趙。——可以看出魏王的某種悔悟。)
二、作業(yè)。
教后感
課堂練習
1、下列加點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項分別是:()、()
(1)A、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B、乃謝客就車
請數(shù)公子行日公子過謝侯生
C、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D、愿枉車騎過之
今公子故過之行過夷門
(2)A、公子引車入市 B、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已卻秦而存趙
C、乃謝客就車D、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今有難,無他端
2、下列每組句子中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直上載公子上坐 B、辭決而行
屈平既絀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C、侯生果北鄉(xiāng)自剄 D、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厚幣委質(zhì)事楚 人窮則反本
3、下列加字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公子從車騎,虛左B、為能急人之困
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C、公子怪之D、侯生乃屏人間語
遂救邯鄲,存趙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
4、與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B、未之多見也
C、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D、何功之有哉
5、下列動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公子從車騎(讓……跟從著)
B、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使……站立著)
C、侯生乃屏人間語(讓……退避)
D、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憤怒)
6、下列句式與例句相同一項的是()
例句:何功之有哉
A、句讀之不知B、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C、此乃臣效命之秋也D、今吾擁十萬之眾,屯于境上
7、下列句子加點詞的用法與例句的“立”相同的一組是()
例: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
①臣乃敢上璧②左右欲刃相加③寧許以負秦曲④相如廷叱之
⑤嚴大國之威以修敬⑥畢禮而歸之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⑨公子從車騎,虛左
A、①⑦⑨B、①③⑦
C、③⑥⑨D、③⑦⑨
8、下列句子中與“獨不憐公子姊邪”“獨”字解釋相同的一項()
A、獨子無兄弟B、獨畏廉將軍哉?
C、計不獨生而令趙亡D、獨與老翁別E、鰥寡孤獨
9、下列句子中與“不辭勞苦”“辭”字解釋相同的一項()
A、辭決而行B、無一言半辭送我
C、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 D、臣等不肖,請辭去
10、下列各組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何功之有哉/吾固知公子之還也
B、如姬為公子泣/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C、數(shù)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于魏/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嬴乃夷門守關者
11、不屬古今異義的一項()
A、以公子為長者 B、勝所以自附于婚姻
C、實持兩端以觀望D、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12、“請救于魏”句式相同的一項()
A、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B、何功之有
C、贏乃夷門抱關者也 D、 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12、與“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之”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
A、此五霸之伐也B、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
C、士以此方數(shù)千里爭往歸之D、何功之有哉
14、與“寧許以負秦曲”“以”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
A、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B、實持兩端以觀望
C、欲以客往赴秦軍D、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
15、選出下列加橫線詞解釋正確地一項:()
A、終不因監(jiān)門困故而受公子財監(jiān)獄門
B、侯生攝敝衣冠整理
C、公子執(zhí)轡愈恭拉著韁繩
D、遍贊賓客贊揚
16、選出下列加橫線詞解釋正確地一項:()
A、公子聞之,往請請求
B、嬴乃夷門抱關者也抱著關門
C、公子顏色愈和色彩
D、見其客朱亥,俾倪斜著眼睛看
17、下列各組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為大梁夷門守關者/公子起,為壽侯生前
B、終不以監(jiān)門困故而受公子財/今公子故過之
C、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贏乃夷門抱關者也
D、而公子親枉車騎自迎嬴/而以公子為長者
18、下列加點的詞意思與例句意思相同一項的是()
例句:公子引車入市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引趙使者藺相如
C、相如引車避匿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19、選出下列加橫線詞解釋正確地一項:()
A、留軍壁鄴,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地名
B、吾攻趙,旦暮且下早晚間
C、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曾經(jīng)
D、此五霸之伐也討伐
20、選出下列加橫線詞解釋不正確地一項:()
A、我豈有所失哉過失、錯誤
B、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仇恨
C、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慰問
D、矯魏王令代晉鄙假裝
21、選出下列各組加點的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B、無所辭,顧未有路耳/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
C、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請數(shù)公子行日
D、所以不報謝者/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22、選出下列各組加點的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計不獨生而令趙亡/獨畏廉將軍哉
B、然嬴欲就公子之名/乃謝客就車
C、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遂救邯鄲,存趙
D、公子患之,數(shù)請魏王/公子從其計,請如姬
2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信陵君無法說服魏王出兵,便決計率門客戰(zhàn)死沙場,這種行為于事無補,但“計不獨生而令趙亡”的想法,卻表現(xiàn)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趙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濟困的性格作用,主要卻是平原君的激將法起了關鍵作用。
C.信陵君“竊符救趙”之舉,不僅表現(xiàn)了侯生豐富的經(jīng)驗和謀略,尤其表現(xiàn)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禮賢下士之功。
D.如姬愿意為信陵君冒死竊虎符,也從一個側(cè)面表現(xiàn)了信陵君能夠“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帶來的回報。
1、(1)B辭別(A、數(shù):屢次計算C故:故意特意D、過:拜訪,路過)
(2)D方法(A、引:拉 邀請B存:慰問使保全C就:上成就)
2、D(反——返)A、坐——座絀——黜B、決——訣濯——濁C、鄉(xiāng)——向質(zhì)——贄
3、A、從立:使動(B、急:意動袖:名詞作動詞C怪:意動存:使動D屏:使動椎:名詞作狀語)
4、C、(其它為賓語前置句)
5、D6、A7、D8、B9、C10、D11、C12、A
13、A14、B15、B16、D17、D18、C19、B20、B
21、B22、D23、B
《〈論語〉選讀》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每次教學前有自己的事先計劃,作為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入課堂環(huán)境中來,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教師教學。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選讀》”,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論語〉選讀》
一、幾點思考
1.試題取材范圍
《浙江省新課程學科實施指導意見》中指定的10課必學內(nèi)容(見下)。
10課自讀課文:《為政以德》、《克己復禮》、《知其不可而為之》、《仁者愛人》、《君子之風》、《周而不比》、
《誨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風》、《中庸之道》
5課自讀課文:待賈而沽、求諸已、出辭氣遠鄙倍、學以致其道、敬鬼神而遠之。
2.《論語》解讀的三個層次
《論語》是用古代漢語記載下來的以語錄式樣呈現(xiàn)的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從語言來說,它是古代漢語;從形式上說,它是古代特有的對話文體;從內(nèi)容上說,它是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所以《論語選讀》應該考慮到三個層次的復習內(nèi)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層次教學內(nèi)容價值目標
文字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積累讀懂文章、積累知識
文章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鑒賞學習章法、培養(yǎng)能力
文化文化傳統(tǒng)的評析和傳承傳承文化、提升思想
著重是在語言文字和文化內(nèi)涵這兩個復習層次下工夫。
2.《〈論語〉選讀》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內(nèi)容
《為政以德》:為政以德思想,均貧富含義;
《克己復禮》:禮與仁的關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責任感;
《仁者愛人》:仁愛的基本含義;
《君子之風》:義利觀,君子自我修養(yǎng)的主要內(nèi)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際交往觀;
《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啟發(fā)誘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方法及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高山仰止》:孔子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關系;
《沂水春風》:禮樂文化(禮樂治國);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二、考查內(nèi)容與題型形式
1.名句默寫(填空)
可能存在的問題:①懶得背;②不熟練;③錯別字;④輕視《論語》名句
2.文本探究(簡答)
一模存在的問題:1.審題不清楚,答題不規(guī)范;2.不能充分利用題干中的所有信息;3.解題思路混亂;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準確;5.以文解文,沒有分析;6.文字表達不通順
3.結(jié)合古文閱讀選擇題(選擇)
主要應該是結(jié)合虛詞的那道選擇題,極有可能挑幾個《論語》的虛詞,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哉若人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
三、復習策略
1.教師要督導學生將十課內(nèi)容爛熟于心,該背的必須背出,文句的理解與翻譯也必須掌握個八九不離十;
2.有必要將18個文言虛詞用《論語》中的句子集成整理、訓練一下;
3.加強背誦的筆答檢查,消滅錯別字;
4.要幫助并引導學生整理、掌握孔子的幾大思想觀點的核心,如:為政觀、義利觀、交友觀、教育觀、文化觀、禮樂觀、仁愛觀、中庸觀;尤其要認真解讀每課后的相關知識鏈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處加以圈畫或摘錄,弄通弄懂透弄熟。
值得關注:仁、義、禮、樂、信五大關鍵詞,在孔子學說中的關系、以及各自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學生能脫離教材說得清嗎?
5.要模仿樣卷,針對性地或選擇或原創(chuàng)或整合一些好題,進行一定量的練習與講解,加強應試技能的訓練;
6.要加強解探究題的格式規(guī)范化指導,注意條理性,突出關鍵詞,必須言簡意賅,簡明扼要。
探究題具有拓展性,但須告誡學生拓展要以文本為依據(jù),不可隨興發(fā)飆。
探究題答題具有論辯性,要先總說自己的觀點,再分說理由,理由的說明要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來闡釋。
7.不要忽視了每篇課文后的那道探究題,很有重新疏理的必要。
8.根據(jù)你的研究,有選擇地覃研十課中的重點難點段落,引領學生沿著字詞句的意思走向孔子的思想天空,做到一能懂二能釋三能評。
友情附送:2009年浙江省名校高考模擬試卷《論語》探究題輯錄
1.《2009年浙江省高墻考試說明》中樣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薄?br>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論表達了他們對現(xiàn)實截然不同的觀點態(tài)度。(1)你認為楚狂接輿會贊成誰的觀點?顏回會贊成誰的觀點?(1分)(2)你贊成誰的觀點?為什么?(3分)
參考答案略(參見《考試說明》)
2.杭州一模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br>
…………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br>
24.孔子是如何評價師和商的?你是否贊同孔子的評價?為什么?(4分)
參考答案:過猶不及。贊同孔子的評價,理由是人的氣質(zhì)、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互相牽制、互相補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贊同孔子的評價,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問1分,第二、三問3分)
3.浙江省金麗衢十二校2009屆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5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3.22)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子貢曰:“管仲非與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保?4.17)
22.用斜線(/)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2分)
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護天下一統(tǒng)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3分)
參考答案:22、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兩處錯扣1分,三處錯扣2分)
23、孔子否定管仲“知禮”,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也像國君一樣建“三歸”、“反坫”、“塞門”(國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來,是違背了“禮”的等級。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個“仁者”,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使華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來,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則為前提,即保證國家穩(wěn)定、百姓安生,不能違背此原則。而具體則應從小事做起,落實到個人的一切行為中。(3分)
4.金華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級語文測試題
閱讀《論語》中的兩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br>
②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br>
24.(1)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樂觀”?(2分)
(2)你如何看待這種“苦樂觀”的?(2分)
參考答案:(1)“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庇眯蜗蟮谋扔鞅硎霭藏殬返赖乃枷耄弧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庇每鋸埖氖址▽懗鲎约簶芬酝鼞n的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
5.浙江六校聯(lián)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4分)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br>
24.“長幼之節(jié)”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義”指什么?(2分)
25.子路所說的“道”的含義是什么?子路認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參考答案:24.“長幼之節(jié)”指老人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出來拜見子路;“君臣之義”指有才能的人應出仕輔佐君王。
2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張,如施行仁義,恢復周禮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應該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義,如今,有才能的人卻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潔,而不愿意出仕輔佐君王來推行道義。
6.浙江溫州2008學年第一學期十校聯(lián)合體高三期末聯(lián)考語文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2.針對相同的問題,孔子說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認為這是一種怎樣的教育方法?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這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捶胺治雎浴?br>
7.寧波市2008學年第一學期期末統(tǒng)考試卷高三語文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18、7)……
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弊釉唬骸肮眨∧┲y矣?!保?4、39)
24.丈人與荷蕢者的言論表達了他們對孔子的看法。
(1)丈人與荷蕢者都不贊同孔子哪一種處世態(tài)度?(1分)
(2)丈人與荷蕢者在批評孔子時,他們的態(tài)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3分)
參考答案:24.(1)知其不可而為之。(1分)(2)丈人以不屑的態(tài)度批評孔子不務實,荷蕢者規(guī)勸孔子要學會變通。(3分)
8.浙江省紹興市一中2009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嘁不螅覇?。”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br>
24.上面的文字體現(xiàn)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對此你有何評價?(50字)
參考答案:因材施教(1分)評價:略觀點1分,說明2分,言之成理
9.金華十校2008—2009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5分)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br>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br>
23.這段文字生動反映了孔子作為老師和作為父親兩重身份的教育特點。
(1)從這則材料中看,作為一個老師,孔子有怎樣的教育教學思想?請簡要回答。(2分)
(2)作為父親,孔子這樣教育兒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溫情?請你就此談談看法。(3分)
參考答案:23.(1)方法上,孔子重視啟發(fā)誘導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內(nèi)容上重視詩教與禮教。(2)示例一:我不認為孔子對兒子缺乏溫情??鬃印斑h其子”是不偏愛兒子,說明孔子教學上不偏私,有教無類,對學生一視同仁?!斑h其子”實際上是對子女的嚴格要求,是君子愛子的體現(xiàn)。
示例二:我認為孔子對兒子確實比較疏遠。無私,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無情。對兒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確實忙,對兒子的學習有些顧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鯉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有限,對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從最終的結(jié)果看,孔鯉學無所成,是不是也可證明孔子教育兒子并不成功。(觀點鮮明,言之成理即可。)
10.溫州中學2008學年第一學期高三語文期末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根據(jù)提示在橫線上填入相應的內(nèi)容(4分)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2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其為“仁者”。由此,我們可以窺見孔子的仁的標準是,而不是。
參考答案:維護王權(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愛護百姓/小信(小諒)。(4分)
11.諸暨市2008—2009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三語文試題
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7.1)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24.孔子的治學態(tài)度、教學思想等受其政治傾向的影響較為明顯。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話最能體現(xiàn)孔子的治學態(tài)度?(1分)
(2)依據(jù)上述對話,你認為孔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治學態(tài)度和教學思想?(3分)
參考答案:2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為孔子的政治傾向比較保守,主張復古,推崇周禮,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學態(tài)度、“予欲無言”、順乎天理、歌手禮樂等教學思想,與他的基本政治傾向是想和相應的。(第24題4分,第一個采分點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個采分點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的治學態(tài)度、教學思想和他的政治傾向是一致的”即可,語言組織不必過分拘泥)
12.杭州高級中學2009年第6次月考語文試題
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保?11)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保?11)
24.(1)當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時,孔子的話語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試問,得以充分表達這種情緒的修辭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過平時的言行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敬。請結(jié)合上面三段談談其理由,并作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24.(1)反復(2)第一,孔子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導。第二,孔子不僅希望自己的學生“博學于文”,還希望學生“約之以禮”,更難得的是對學生采取了“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一點一分,簡要分析一分。)
13.學軍中學2008學年高三第二次月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一)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
(四)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10.孔子說自己“樂在其中”,談談你對此處孔子提及的“樂”的內(nèi)涵的理解。(2分)
11.后世的儒者遵從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義”,董仲舒提出“正其義不謀其利”,都力圖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從上述幾章看,儒家價值觀的核心是什么?說說這些觀點對你現(xiàn)實生活的啟示。(不超過50字)(4分)
參考答案:10.(2分)樂:為心中的堅定信念(道德修養(yǎng)、仁的追求)而樂,為能夠堅守“樂”而樂。11.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特色——重義崇德。(2分)啟示:在艱難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在飽經(jīng)憂患中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牢記自己的人生使命。(只要答一個方面就給2分,言之成理即可)
14.學軍中學第六次月考高三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幾章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br>
23.從所讀文字看,孔子熱衷仕途的原因是什么?請分點回答。
參考答案:23.(4分)要點:(1)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2)從政的高度自信(3)青史留名建功立業(yè)的人生追求。(一點2分,兩點3分,三點4分。)
15.2008學年浙江省五校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卷
閱讀以下幾章文字,完成13—14題。
(1)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
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
之,少者懷之?!?br>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br>
(3)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br>
(5)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br>
13.第一章子路的話中有一個字是衍文。請指出哪一個字是衍文,并說明衍文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2分)
衍文:
產(chǎn)生原因:
14.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標準,指做人處事守正不偏,無過不及??鬃訉χ杏箻O為推崇,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認為孔子所說的中庸就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請根據(jù)上述有關論述,作出你的判斷,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則及現(xiàn)實意義。(6分)
參考答案:13.輕。傳抄刻印過程中誤增了文字。)14.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無原則的折衷主義??鬃诱f“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確地喜愛人、厭惡人”,又說“不講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壞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愛憎、講是非的人,而愛憎是非的原則(標準)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離仁德,即社會公正。今天我們講中庸之道有助于社會穩(wěn)定、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要點:運用所給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則就是要講求仁德,也就是社會公正。(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2分)
16.2009屆浙南三校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5分)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薄?br>
24.(1)從“何以伐為?”和“焉用殺?”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張,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強調(diào)“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學生對求“鳴鼓而攻之可也!”,這樣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嗎?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呢?(4分)
參考答案:24.(1)以德治國(1分)(2)孔子為政的根本思想應該是以德治國國,并且這種以德治國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說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無上的,有時在特殊的環(huán)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對待方式。(1分);冉有的這些話讓孔子覺得他是那種屢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認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種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應當去聲討他。(1分)表述通順、完整(1分)(共4分)
17.浙江2009屆高三六校聯(lián)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3—24題。(4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23.在孔門眾多弟子中,顏淵以什么著稱?(2分)
24.孔子認為顏淵之死對他而言,簡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鬃訛槭裁催@么說?(2分)
參考答案:23.答案要點:以安貧樂道、好學的德行著稱(“安貧樂道”和“好學”各1分)
24.表現(xiàn)了孔子對顏淵之死的極度痛惜(1分)。因為顏淵是孔子所贊賞的賢人(君子)的典型代表(1分)。
18.浙江省桐廬中學2009屆高三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請你談談對“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的理解。
參考答案:把實行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的確責任重大;為之奮斗一生,的確路途遙遠。這正所謂任重道遠。這樣的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這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人生,是值得我們學習并終生追求的。
19.浙江省松陽一中2009年高考高三語文測試卷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佛肸月個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鹈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佛肸:晉國大夫范中行的家臣,中牟縣的縣官,當趙簡子攻打范中行,圍攻中牟縣時,佛肸背叛了范中行,同時堅守中牟縣抵抗趙簡子。磷:薄損。緇:黑色。匏瓜:指不能實用的苦葫蘆。
23.孔子是先秦時期哪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請再寫出一個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1分)
24.上述對話中,孔子的回答體現(xiàn)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3分)
參考答案:23.儒家;孟子(或荀子)24.孔子的回答體現(xiàn)了既要經(jīng)世致用,又要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
20.浙江省上虞市2008學年高三第二學期期初教學質(zhì)量調(diào)測卷
閱讀《論語》中的句子,回答問題。
24.下面《論語》名句是對教學的認識。任選其一談談你的理解和啟發(fā)。(4分)
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2.有教無類。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參考答案:略
21.2008學年金麗衢十二校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
閱讀《論語》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羷t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br>
23.荷莜丈人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讓兩個兒子與子路見面?(2分)
表現(xiàn)出他對長幼之節(jié)的重視,也展示了他隱居生活的逍遙自在。
24.從本文來看,孔子是不贊成隱居的,但歷史上如陶淵明等隱者卻獲得了很高的名聲。你更認同誰?為什么?(2分)
參考答案:23.表現(xiàn)出他對長幼之節(jié)的重視,也展示了他隱居生活的逍遙自在。24.認同孔子或陶淵明均可。認同孔子,主要從積極入世承擔責任,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態(tài)度方面作答;認同陶淵明,主要從潔身自好,堅守人格方面作答。
22.浙江省金麗衢十二校2009屆高三第二次聯(lián)考
閱讀《論語》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問題。(6分)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汲?,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23.齊景公說“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你認為齊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話了嗎?
24.為什么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參考答案:23.齊景公的結(jié)論只關心生活中的“吾”,只關心“吾食之”,并且是一個反問句,與孔子君臣父子天倫人倫關系的理解實在是天壤之別。
24.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他們給了我們?nèi)碎g第一愛。因此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愛的根本了。烏鳥尚知反哺,更何況人!
23.2008學年浙江省麗水中學高三年級第三次月考語文試卷
20.請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或自身實際,談談你對《論語》中的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5分,60字左右)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參考答案:20.(賦分:一要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解感悟,二要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或自身實際,各為2分)
參考:(1)由于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在富貴面前往往會不擇手段,故,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我們認同孔子這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不義手段取得富貴,是不道德的,如過眼浮云一樣毫無價值。
(2)我們長期以來對孔子“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句話的上述理解可能是不準確的,起碼是不到位的。事實上,孔子的這一思想,是在為無權無勢的“窮人”“正名”,即賦予道義上的合法性,它與《論語》里的另一句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異曲同工。簡言之,孔子在告訴我們:在一個無道即不義的社會中,做一個無權無勢的窮人不是丟臉的事情。
24.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2009屆高三語文第7次月考
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br>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br>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終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24.(1)綜合上述5段材料說說在傳統(tǒng)儒家看來,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應具有哪些素養(yǎng)?(2分)(2)你認為這些素養(yǎng)中哪種最重要?為什么?(2分)
參考答案:24.(1)應具有如下素養(yǎng):堅守正道,心懷仁愛之心,心胸開闊,意志堅毅,博學多才,(寫出3個給1分,3個以上給2分)(2)任選一種,言之有理即可。(2分)
25.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2009年3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列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保?11)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保?11)
參考答案:24.(1)當孔子去探望生病的伯牛時,孔子的話語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試問,得以充分表達這種情緒的修辭手法是什么?(1分)
(2)孔子通過平時的言行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敬。請結(jié)合上面三段談談其理由,并作簡要分析。(3分)
26.浙江省湖州中學2009年3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惫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保?34)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8)
24.細析這兩章內(nèi)容,對于教育學生之事,孔子的態(tài)度有何矛盾之處?如何理解此矛盾?
參考答案:24.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強調(diào)自己教育堅持“誨人不倦”的態(tài)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卻有“則不復也?!保床辉俳趟┑膽B(tài)度。(1分)
⑵這兩章里體現(xiàn)孔子的育人態(tài)度看似矛盾,其實并不矛盾。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生自身的學習主動性,他強調(diào)學生首先需要進行思考,嘗試表達,只有在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基礎上,老師才會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只有在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的時候,他才“則不復也”。如果學生自身有求學之心,他就會誨人不倦。(3分)
27.浙江省新昌中學2009年3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第一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第二則: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第三則: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第四則:哀公問:“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br>
第五則:子貢出,顏回入見??鬃釉唬骸盎?,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①。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史記孔子世家陳蔡之厄②》)
注釋:①匪兕匪虎,率彼曠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它卻徘徊在曠野中。②陳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國時,曾在陳、蔡兩國之間被人圍困于荒野中,情勢危險,糧食也斷絕了,有弟子對孔子的政治主張產(chǎn)生了懷疑。
24.上述文字,比較集中的反映了孔子對顏淵的評價,也有顏淵對孔子的評價。
⑴讀經(jīng)典,應該讀出對現(xiàn)代的啟示意義。“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稱贊顏回在困苦的環(huán)境中仍能不動搖追求,這十分難得,而對現(xiàn)代人而言,我們應該還能從中讀出對今天有益的啟示來,你能列舉一條嗎?(2分)
⑵顏淵死時,孔子為什么發(fā)出了“噫!天喪予!天喪予!”的慟哭,你認為孔子如此悲傷的原因有哪些?(結(jié)合上述語段回答)(4分)
參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28.浙江省東陽中學2009年3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問題。(4分)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至,則行矣。
24.“荷蓧丈人”對待子路為何先前語含譏諷,后來則熱情款待了呢?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24.⑴因為荷蓧丈人是隱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來,孔子這些人不參加勞動卻
熱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國,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語含譏諷,表示不滿和諷刺。
⑵看到子路面對自己的批評與不理睬反而表現(xiàn)出恭恭敬敬的樣子,丈人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邀請子路留宿其家,并殺雞為黍,見其二子。丈人這樣做是有意讓子路看看隱者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以及全家團圓的溫馨場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現(xiàn)身說法改變子路周游入世的觀點。
論語選讀1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們打好基礎,幫助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選讀1,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㈠教學導航:⒈認識孔子所說的“雅言”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⒉認識交際語言講究技巧的重要意義。
⒊積累一些文言詩詞。
㈡導入:語言作為人類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是心靈的外觀?!把哉Z”是孔門四科之一,對語言的的重視是孔子尚文思想中包含的一個重要方面。他認為支配人的語言的應該是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境界。
㈢解題: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講究言辭語調(diào),就會遠離粗俗與乖戾。
【8.4】
基礎知識歸納:
①貴:重視
②動:整肅
③容貌:儀容舉止
④顏色:相貌<古義>
色彩<今義>
⑤鄙倍:粗野乖張。鄙。粗野,鄙陋。倍,通“背”,乖戾。
⑥籩豆之事:禮儀的細微末節(jié)。
⑦有司:掌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章節(jié)解析: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有引出話題的作用。君子在道德上應該重視的三個方面:一是“動容貌。斯遠暴慢矣”,強調(diào)了禮對舉動容貌方面的指導作用;二是“正顏色,斯遠信矣”,強調(diào)了禮對外在表情和內(nèi)在感情方面的指導作用;三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強調(diào)了禮對語言語氣方面的指導作用。禮養(yǎng)于中則行于外。打好禮的思想基礎,言談舉止就會合于禮。這是修身之要,為政之本。對于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合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重要價值。
【15.8】
章節(jié)解析:可與言,就是可以與他談論學問道德,遇到可以與言學問道德的人,而不與他談論,便不能在德學上與他互相切磋,當面錯過一個可以交談的人,這叫做失人。
反過來說,遇到不可與言的人,而與他交談,無論言學問,言道德,都是浪費言語,這叫做失言。
知者,就是智者。失人,失言,都是不智。智者有知人之明,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舉例說明:歷史上范睢見秦昭王的故事。秦昭王向他請教一次,兩次,他都不說話,使推薦他的人很難堪。范睢說我提出來的計劃,貢獻出來,可以使秦國馬上富強,國際間稱霸,可是秦昭王心不在焉,沒有專心一意來聽我的計劃,所以不能講。推薦的人后來再向秦王報告。因此第三次見面,秦昭王推掉了一切公事,摒退了左右的人,單獨和范睢見面,很客氣的求教。范睢一篇話就把秦昭王說動了,立即發(fā)表他當首相。在戰(zhàn)國的時候,這一類的事情很多,這就說明了“說難”。從人生經(jīng)驗中知道,朋友之間這樣,乃至在家庭中父母、夫妻之間也是這樣,正在對方不如意的時候,去提出問題來談,當然倒楣,這是時機不對。我們看到許多年輕朋友,做人家的干部,在長官那里碰了大釘。回來,一肚子牢騷。其實那個長官今天也許有件別的事情,心里正在煩,做干部的跑進去,報告不相干的事,乃至與他心里的事有關連,就正好觸上了霉頭。所謂:“薄言往訴,逢彼之怒?!彼匀伺c人之間,人與事之間,說話真難。這是要有許多人生經(jīng)驗累積起來,才會了解的。學校里同學之間相處,社會上同事之間相處,經(jīng)常會碰到這種事情,說的不是時候,結(jié)果意見相左了。
【16.6】
基礎知識歸納:愆作過失講,隨侍君子,容易犯三種過失。話未到當說時而說,謂之躁。鄭康成注:「躁,不安靜也。」例如君子未問,自己就先說,這就犯了心浮氣躁之過。鄭注從古論語作躁,釋文說,魯論讀躁為傲。話當說而不說,謂之隱??装矅ⅲ骸鸽[,不盡情實也?!谷缇右褑?,就應當把話明白的說出來,如果不說,這就犯了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顏色就說話,謂之瞽。集解周先烈注:「未見君子顏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語者,猶瞽者也?!诡伾硎疽庀?,不看君子顏色而言,猶如盲者說話而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這三種過,不但不能對君子,即對任何人都不能犯,但犯于君子更為嚴重。譬如過去外交界辦外交,都在宴會上。清末政治腐敗的時候,工商業(yè)或政治買賣,都在妓院里辦交涉。例如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與曹錕賄選的那個階段,有人在北京妓院里看到一個署名滄海道人的感事詩,其中警句很多,他口頭念給我聽,事隔多年,可惜我也忘了,到現(xiàn)在還記得其中有一首說:“燕市誰收駿骨才,昭王愛士亦堪哀。纏頭一擲中人產(chǎn),浪筑黃金作債臺?!边@是何等傷心國事的話!北洋政府靠借外債來作政治買賣,結(jié)果,那些發(fā)了選舉財?shù)拇鬆攤?,又把錢花在妓院中去。所謂纏頭一擲千金,已過中產(chǎn)人家的花費,結(jié)果是國民背上外債,永遠還不清。
【11.4】
基礎知識歸納:
①為:做
②長府:魯國庫藏名
③仍:沿襲
④舊貫:過去的事例
⑤如之何:用于短語“如……何”表示“對待……怎么樣
釋疑解惑:孔子為什么說閔子騫“言必有中”,一說就切中要害?
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建府庫如若鈣質(zhì),則違背禮制,有僭越之嫌,同時加重賦稅,增加百姓負擔。子騫反對違背禮制,認為應有利百姓
二是回答有藝術性,先是一個肯定句“仍貫舊”,接著巧妙的緩和語氣,改為無疑而問“如之何”,接著馬上補充一個語氣堅決的的反問句“何必改作”。語言跌宕,松緊有致,語氣舒緩自如恰到好處,這樣容易使自己的言論得以順利采納。
第二課時
【14.25】
基礎知識歸納:
①夫子何為:“何為”應該是“為何”,賓語前置句式
②寡其過:寡,減少
③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使,派遣
章節(jié)解析:
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很想少犯錯誤,但未能做到。這里包含了伯玉老先生做事謙虛謹慎,事后省自身克己的思想品德和自怨自艾的的愧疚心理。這是怎樣的高風亮節(jié)??!其進德之功,老而不倦,踐履篤實,光輝永駐,不惟使者知之,而夫子亦信之。
使者的話既謙虛又簡約,家臣越是這樣,越能見主人賢德的修養(yǎng)。使者是個既了解主人人格有善于辭令的人,所以使者走了以后孔子反復贊美道:“是個好使者!”“是個好使者!”
【7.15】
基礎知識歸納:
①為:幫助
②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為推讓君位而先后出走。這里自貢借伯夷、叔齊兄弟互相讓位,試探孔子對衛(wèi)出公與其父爭位一事的態(tài)度。
③求仁而得仁:孔子認為伯夷、叔齊成全了孝悌,而孝悌是仁的根本所以這樣說。
④求仁得仁,又何怨:賓語前置
章節(jié)解析:
衛(wèi)國國君輒即為后,其父與其爭奪王位,這件事恰好與伯夷、叔齊兩兄弟互相讓位形成鮮明對照。這里孔子贊揚伯夷、叔齊,而對衛(wèi)出公父子違反等級名分極為不滿??鬃訉@兩件事給予評價的標準就是符不符合禮.
【14.8】
基礎知識歸納:
①草創(chuàng):寫草稿
②討論:研究議論
③行人:官名。負責出使外國
④修飾:增刪字句
⑤潤色:指加以文采
章節(jié)解析“
裨湛、子羽、子產(chǎn)、世叔,這四個人都是鄭國大夫。這四個人在寫作方面各有所長:裨湛長于草擬,世叔長于探究,講義理;子羽長于修飾,作剪裁;子產(chǎn)長于潤色,加以文采。鄭國出臺辭命,經(jīng)四位賢人之手,集四人之長,審慎周密,如行云流水,自然妥帖,應對諸侯,鮮有敗事。
孔子以贊美出臺辭命這種用人方法,告訴人們:人多智慧多,集思廣益,各取所長,付諸實踐,益于成事。
【15.41】
章節(jié)解析:
本章節(jié)是孔子的言語觀。“辭達”是通情達意,不尚文飾辭藻,樸實無華,唯達意即可,說話說的準確,一語中的。
釋疑解惑:
孔子既說“辭達而已”,又贊成鄭國外交辭令制定注重文采修飾,不矛盾嗎?
孔子重視語言不尚文飾,樸實無華,話說到點子上,一語中的。但并不是不要求有文采,更要求說話要看對象,有技巧。鄭國在春秋時夾在秦晉齊楚四個大國之間,長期活在夾縫之中,內(nèi)理政務,外需周旋,需要嚴密周詳而文采斐然的外交辭令。因此,在起草外交文書時,需要十分慎重,這對我們我們現(xiàn)在也有啟示作用。
論語選讀2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方面無論做什么事都有計劃和準備,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有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幫助教師更好的完成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寫好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論語選讀2”,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教學目標】1、掌握黨、否、厭、卓爾、宜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并積累成語:斐然成章;暴虎馮河;登堂入室;殺雞焉用牛刀;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循循善誘。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情誼。
3、結(jié)合《選讀》中的其它章節(jié),為子路畫像,探討子路與孔子的關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觀。
4、結(jié)合孔子師生間的關系,探討當今時代的師生關系的特點。
【文化內(nèi)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情誼。
2、結(jié)合《選讀》中的其它章節(jié),為子路畫像,探討子路與孔子的關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觀。
3、結(jié)合孔子師生間的關系,探討當今時代的師生關系的特點。
【課時建議】
三課時
教學步驟一:講—讀—品
1、文意疏通:
(1)以學生研習討論為主,串講重要文言詞語。
(2)文意難點,需教師深化點撥。
如:5.22見《論語別裁》“公冶長五不如歸去”章節(jié)
17.4見《論語講要》……
2、在疏通文句基礎上,從誦讀入手,揣摩人物語氣,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點人物:孔子、子路、顏淵、子貢等)。
教學步驟二:為子路畫像
以專題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論文的體裁,以小組合作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習成果以文章形式進行交流展示。
(注:關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課文中還有:第二課13.3章,第三課17.5章、17.7章,第四課18.7章,第五課5.26章,第十三課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時要把這些材料綜合起來考慮。)
參考專題:
從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與孔子的特殊關系;
儒學思想必須是一個社會群體思想氛圍的產(chǎn)物,子路對孔子思想的影響;
怎樣看待““門人不敬子路””?
注:《論語》表現(xiàn)的是一個平面:一批學生在聽孔子說教。從《論語》中看不出學生年齡的大小,看不出每個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論語》中的眾生像解讀(包括孔子自己)還需聯(lián)系更多《論語》之外的作品:如《史記》《孔子家書》等,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薦仲大軍先生《仲由子路與孔子到底是個什么關系?——對孔子教育集團成員關系的新認識》一文,頗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