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3小學語文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在教學中確定的教學難點是: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
具體的設計過程如下:(結合了學情)
(一)小蝌蚪的樣子。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劃。
找出: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隨機認識“甩”、“腦袋”。
2、讀一讀句子。
3、畫一畫小蝌蚪的樣子(為了畫面的美觀你可以加進一些事物)。
4、說一說你自己所畫的圖。
生:我就畫了只小蝌蚪,先畫一個大大的腦袋,涂上青灰色,再畫一條長長的尾巴,在甩來甩去。
生:我畫了很多小蝌蚪在快樂地游。
生:我畫了一群小蝌蚪在水里游。
5、練一練。
小蝌蚪游來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樣地游來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態(tài)變化。
1、過渡。
師:小蝌蚪游啊游,身體發(fā)生了變化。請你在課文中找出來,用上自己喜歡的記號。
(1)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隨機認識“短”
(4)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2、仿造春蠶的不同時期圖畫一畫青蛙的生長過程。
生注意到了體形的變化,但是沒有注意到顏色的變化。
3、交流,既評一評。
4、改一改。
5、說一說。
參照課后五:
選詞填空,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又先最后接著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小青蛙。
6、讀一讀。
(三)青蛙的樣子。
1、讀一讀,找一找。
師:小蝌蚪變成了青蛙,青蛙長什么樣,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來嗎?用不同于小蝌蚪的記號標出。
生:四條腿,寬嘴巴。
生: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生: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服。
2、說一說。
師:能把青蛙的特征連起來說一說嗎?
生:青蛙有四條腿,嘴巴是寬寬的,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態(tài)句。
小編推薦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34課,也是本冊書的最后一課,它是一篇沒有注音的課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它以淺顯的文字生動的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是捉蟲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2、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等詞語的意思。
3、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通過選詞填空、連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新詞,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懂得保護青蛙人人有責。
2、教學難點: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
三、教學時間:
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讀通課文,學習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一)直接揭題、讀題。
學習生字“蝌蚪”。
(二)初讀課文。
1、要求:邊讀邊把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把它讀正確。
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課文中去找一找。
2、檢查初讀情況。
生字詞出示:蝌蚪池塘腦袋甩著鯉魚烏龜披著短了蹲著碧綠肚皮鼓著
(1)按照課文讀一讀,即帶拼音。
(2)看著黑板讀一讀,不帶拼音。
(3)字形的教學:你記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記住的?或是你認為哪些字比較難寫,需要大家?guī)兔Φ?
(4)我說你做:師說腦袋生指著腦袋師說甩著生做動作(可以用手表示)蹲著、肚皮、鼓著、短了
(5)送生字回家。
過渡:大家已經能夠把生字很正確地念下來了,那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嗎?全體起立,如果有錯了,你就坐下來讀。
(6)反饋讀錯的情況,集體糾正。
(7)你能把這些生字按照課文內容組成一段簡單的文字嗎?
生說,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內容。
(三)完成課后作業(yè):
第1題,寫出同偏旁的字。師按照學情做進一步的指導。
第二課時
要點: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
(一)小蝌蚪的樣子。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劃。
找出: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
2、讀一讀句子。
3、畫一畫小蝌蚪的樣子(為了畫面的美觀你可以加進一些事物)。
4、說一說你自己所畫的圖。
5、練一練。
小蝌蚪游來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樣地游來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態(tài)變化。
1、過渡。
師:小蝌蚪游啊游,身體發(fā)生了變化。請你在課文中找出來,用上自己喜歡的記號。
(1)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隨機認識“短”
(4)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2、仿造春蠶的不同時期圖畫一畫青蛙的生長過程。
3、交流,既評一評。
4、改一改。
5、說一說。
參照課后五:
選詞填空,說說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又先最后接著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小青蛙。
6、讀一讀。
(三)青蛙的樣子。
1、讀一讀,找一找。
師:小蝌蚪變成了青蛙,青蛙長什么樣,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來嗎?用不同于小蝌蚪的記號標出。
生:四條腿,寬嘴巴。
生: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生: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服。
2、說一說。
師:能把青蛙的特征連起來說一說嗎?
生:青蛙有四條腿,嘴巴是寬寬的,披著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態(tài)句。
(四)作業(yè)布置:課堂作業(yè)本2、5、6
第三課時
要點:指導分角色朗讀全問,再次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完成課堂作業(yè)本。
(一)鞏固練習:
1、復習新詞,聽寫詞語。
2、排列順序:
()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
()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游來游去。
()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
3、填空完成。
青蛙四條腿、()嘴巴、披著(),露著(),鼓著()。
(二)分角色朗讀全文。
1、分組讀。
2、抽組讀,評議。
3、選擇喜歡的角色讀。
(三)讀了課文,你來猜一猜這個故事為什么要到我們的課文里來?
教育意義:要保護青蛙,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看待事物要正確,不要聽到一點就判斷事物。
(四)隨堂練習。
完成課堂作業(yè)本作業(yè)。
反思:
在教學中之所以確立這個為難點,因為文章的絕大多數(shù)篇幅都是寫的這個內容,而且同學們對動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識性的內容。在以前教學中只是抓住一些文中的句子進行讀、說,覺得學生的掌握情況很好。在這一次,無意間讓學生畫一畫,沒想到一畫問題就畫出來了,在畫中檢查出學生在青蛙的生長過程中只注意到四肢的變化,沒有注意到顏色、花紋的變化,而這就不能正確地反應出生長過程以及不同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經過這樣的教學相信學生對這一認識會由不正確到正確。在整堂課的教學中一條線貫穿到底,從檢查環(huán)節(jié)來看,效果是明顯的,即使是最差的學生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
小學語文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八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老師這兒有一條謎語,想猜嗎?
“河邊有個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著綠大衣,伸出舌頭把蟲抓?!保ㄇ嗤埽?/p>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嗎?(蝌蚪)
誰見過蝌蚪?愿意給大家講講它長得什么樣嗎?(貼出青蛙與蝌蚪圖片,板書課題)
[興趣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和生活,越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二、自主識字,感知課文。
1、這是一篇不注音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想怎么辦?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生字。有的可以猜測讀,有的可以問同學、老師,有的可以做記號,等老師讀時認真聽。)[
2、學生試讀,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范讀。
4、再次讀文,自查朗讀情況。
5、出示詞語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A你會讀哪個詞語就大聲的讀出來。
B誰愿意當小老師你認識的字詞教給同學們?
6、識記生字
學生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教師可適時引導用實物或動作來識記。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見到的灰色的東西。
追(或迎):誰愿意把追(迎)的動作表演給大家看?
披:我這有件衣服,誰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樣的人叫阿姨?
7、指導寫字(略)
[學生朗讀不注音課文遇到生字可能無從下手,所以在讀文之前老師就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自主探索、認識生字,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于低年級學生,聯(lián)系實物或動作來識記生字效果要遠遠好于部件記憶法。]
三、讀感悟,體會小蝌蚪的變化。
1、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說一說你喜歡哪一幅圖?并把與圖相對應的課文內容,讀一讀(張手讓學生自己選擇)。
2、全班匯報。(學生喜歡哪一自然段就匯報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順序來。)
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加上動作朗讀。
學生的表演欲望很強烈,給他們創(chuàng)造表演的機會,他們會很快進入情境,體驗到朗讀的樂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種方法進行朗讀。
第二、三、五、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的關心、愛護、組織
學生會角色的朗讀中來,然后選代表分、角色朗讀。
3、戴上頭飾表演讀。
4、填空練習,體會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們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沒過多久,()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蟲的()。
四、總結全文:你有什么收獲?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圖文結合,適宜兒童閱讀。課文中生字不注音,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學會生字。
學生分析:
經過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師應當相信他們的識字能力。做為農村的孩子,他們對蝌蚪與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教學本課,以朗讀為主,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能受他們的歡迎。
設計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教師予以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lián)系的橋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3、使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調動學生朗讀積極性,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朗讀。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片斷賞析
師:同學們,學完了這一課,我們來談談對青蛙的了解。
生:青蛙會捉蟲,是莊稼的好朋友。
生:青蛙的叫聲很好聽,它還會寫詩:“呱呱,呱呱,呱呱呱,……”
師:你的想像力真豐富。
生:青蛙走路是蹦蹦跳跳的,它還是游泳能手。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老師,我知道蛙泳就是青蛙發(fā)明的。
師(微笑地):是嗎?
另一生:不對,是我們學習青蛙游泳時的動作來游泳。
師:也可以說人模仿青蛙的動作。
生:青蛙的肉很好吃。
(教室里一陣哄笑)
師:哦,你吃過青蛙肉嗎?
生:我吃過,爸爸說青蛙會捉蚊子,吃了青蛙,蚊子就怕我了,不敢叮我。
師:其他同學有什么看法?
生:你吃了青蛙,也不可能變成青蛙,蚊子怎么會怕你呢?
生: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它一天能提很多害蟲,要保護它,怎么能吃呢?
生:如果我們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莊稼不就被害蟲吃光了嗎?到時,我們人類還吃什么?
生:哦,原來不能吃青蛙的肉!
【執(zhí)教者闡述】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fā)展?!闭n堂教學尤需如此。教例中,我關注到學生“吃青蛙肉”這一狀況,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愛吃青蛙肉”的同學也受到教育,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xiàn)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蝌蚪找媽媽》學案
在每學期開學之前,老師們都要為自己之后的教學做準備。這時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學生愛聽老師愛講的教案。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你們知道有哪些優(yōu)秀的小學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語文下冊《小蝌蚪找媽媽》學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蝌蚪找媽媽》學案
教材
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知識童話,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生動的講述了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教育學生遇事要堅持不懈,主動探索。
設計
理念
本文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寫,共有四小節(jié)。第一小節(jié)介紹了小蝌蚪的外形。第2—4小節(jié)講了小蝌蚪找媽媽的經過,在這過程中先是遇到了鯉魚,然后通過鯉魚的介紹它們又錯把烏龜當作是自己的媽媽,最后在烏龜媽媽的幫助下它們終于找到自己的媽媽——青蛙了,找媽媽的過程也就是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教學
目標
1、認識“故、迎、阿、姨、追、頂、披、鼓”等八個生字。
2、了解蝌蚪與青蛙的特點,認識蝌蚪與青蛙。
3、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及其外形特點;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
難點
重點:了解青蛙成長過程中的形體變化。
難點: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
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授課
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時間
修改意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孩子們,今天我?guī)銈円黄鹑フJ識一群新朋友,看看它們是誰呀?(出示:小蝌蚪圖片)
板書:小蝌蚪
2、誰來叫一叫它?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板書:媽媽)
3、因為小蝌蚪不認識自己的媽媽,所以它們就決定貼出尋人啟事,請同學們和它們一起去找媽媽。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
4、補充課題,讀課題。
1、學生回答:小蝌蚪
3分鐘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
1、請小朋友把書輕輕地翻到151頁,數(shù)一數(shù)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并標上序號。教師范讀,學生聽故事。思考:小蝌蚪向誰打聽了他們的媽媽在哪里?
2、小朋友們都預習過了,看看這些字詞,你認識嗎?自己試著讀一讀。
灰迎阿姨追頂披鼓
3、字詞我們認識了,下面我們再讀課文,一定能夠讀得更流利了。讀時要做到①讀準字音,讀通句子,②不添字不漏字;
1、學生讀文,并標出自然段。
2、學生認讀生字
3、學生自由讀文。
7分鐘
三、學習第一段,了解蝌蚪的樣子。
1、談話:同學們喜歡蝌蚪嗎?小蝌蚪可愛嗎?你們見過或養(yǎng)過小蝌蚪嗎?可以說說它們的樣子嗎?文中的第一段就描寫了小蝌蚪的樣子,我們趕快來讀讀第一段吧,
2、學生自由讀第一段。
3、誰來介紹一下蝌蚪的樣子?(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的游來游去。)(多叫幾個同學說說。)(出示小蝌蚪圖片和板書文字。)
4、小蝌蚪的媽媽是誰?你們知道嗎?
1、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并找出描寫小蝌蚪的句子讀讀。
2、指名回答。
5分鐘
四、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一)生自由朗讀課文,體會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至三段段,課件出示題目:學生讀完找出答案。
小蝌蚪向打聽,知道
自己的媽媽------,-----,于是,他們把當做了媽媽。
2、指名學生回答上面問題,并問:小蝌蚪怎么會把烏龜當成媽媽呢?(鯉魚媽媽說他們的媽媽又四條腿,寬嘴巴,而烏龜就是四條腿,寬嘴巴。)
(二)指導學生分段來體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1、遇到鯉魚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樣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注意體會“迎”的意思。鯉魚媽媽是怎么說的?(相機出示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⑵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小蝌蚪向鯉魚阿姨打聽媽媽的情景。
2、遇到烏龜部分
⑴小蝌蚪是怎樣向烏龜打聽媽媽的?注意體會“追”的意思?!坝焙汀白贰庇惺裁磪^(qū)別?烏龜是怎么說的?(出示板書:大眼睛、綠衣裳)
⑵齊讀第三段。
⑶分角色朗讀,師生配合讀小蝌蚪向烏龜打聽媽媽的情景。
3、再讀2——3段,了解小蝌蚪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指名說說,教師出示圖片。
4、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⑴讀第四段,說說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用橫線劃出小蝌蚪看見了什么?
(2)再齊讀句子。
(3)小蝌蚪看到了青蛙又會說什么?讀讀第五段。在指名讀讀。(體會小蝌蚪的高興心情。)
(4)聽了媽媽的話,小蝌蚪又是怎么做的?(指名說后再齊讀,讀出喜悅的心情。)
1、學生看圖回答。
2、學生齊讀碑上的字,把鄉(xiāng)親們對領袖懷念、敬重、愛戴、表達出來。
21分鐘分鐘
四、鞏固練習
1、出示練習題:
(1)小蝌蚪先長出兩條--------,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又過了幾天,------變短了,成了一只-------
(2)青蛙-----條腿,-----嘴巴,一對-----眼睛,披著-----衣裳,露著-----肚皮。
指名回答。
2分鐘
板書
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大腦袋四條腿寬嘴巴
黑灰色身子大眼睛綠衣裳
長尾巴白肚皮會捉蟲
小學語文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一(1)
【教學過程】
一、學習匯報
1.我會認:認讀上節(jié)課學習的生字。
(先在小組內匯報,然后指名匯報。)
2.我會讀:正確地朗讀課文。
二、朗讀感悟
1.讀課文,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
小組學習活動:
(1)將描寫青蛙和小蝌蚪外形特點的詞句混在一起,請學生認讀。
(2)觀察并發(fā)現(xiàn)這些詞句與什么有關,接著按照一定的順序重新整理、排列這些句子。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描寫小蝌蚪和青蛙外形特點的句子。
2.看動畫,給動畫配音,了解小蝌蚪怎樣找媽媽。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朗讀交流(先小組內交流,再指名交流。)
(3)匯報朗讀情況,教師相機指導。
(4)小組合作: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4.小組學習活動——我會擺。
讓學生將3張小圖按照青蛙的成長過程重新排列,然后說一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5.談一談:你喜歡小蝌蚪和它的媽媽嗎?為什么?
6.朗讀全文。
三、拓展
學生將課前搜集的有關青蛙的資料進行交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點及青蛙的成長過程。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7個生字,會寫“灰、阿”等7個字。
2、正確、流利,在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過程。
2、識字、寫字。
【教具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頭飾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猜謎語,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老師想請大家猜個謎語,謎面是:大腦袋、圓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丟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呱抓害蟲.頂呱呱
二、初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
1、自由讀課文,請你標畫出文中的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引導學生認讀。
3、聽故事錄音,邊聽邊標畫出自然段序號
三、再讀課文,了解蝌蚪變?yōu)橛型艿倪^程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小蝌蚪什么樣子呢?
(2)“快活地游來游去”是什么樣子呢?請你想象一下,做這個動作。誰還能用“快活”說一句話呢?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讀這自然段,這自然段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了什么?
(2)分組進行議論。
(3)畫出小蝌蚪和鯉魚的對話,想象他們談話時的語氣,試著讀—讀,再分角色進行表演。
(4)學生練讀。表演。
(5)匯報后評價。
板書:四條腿寬嘴巴長后腿
3、仿照以上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四、五自然段。
(1)小蝌蚪又向誰請教呢?
板書:烏龜青蛙
(2)自選學習內容。
思考: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把有關的語句畫出來。
用讀的形式匯報出小蝌蚪的變化。
4、學生自學后匯報交流。
5、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1)小蝌蚪找到烏龜,烏龜告訴它,它的媽媽頭頂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
(2)小蝌蚪看見大青蛙,找到了媽媽。
7、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好不同角色的語氣。
8、戴頭飾表演。
9、教師小結:小蝌蚪為了尋找媽媽,不斷地探索,靠著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媽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去發(fā)現(xiàn),不斷地去探究,才能取得成功。
四、布置作業(yè)
1、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家長聽。
2、課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查找小青蛙吃害蟲的有關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課文內容
1、讀課文,引導學生讀出感情。
2、分小組表演這個節(jié)目。
二、鞏固本課的生字、新詞
1、認讀生字卡片,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本課中有些生字的結構規(guī)律。
2、認識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灰迎阿姨?追頂披鼓
(2)同桌合作學習,討論如何記住這些生字
(3)學生匯報。
3、指導學生寫本課的生字。
先認讀田字格中的生字,再組詞。注意區(qū)別“披”和“波”。
(1)觀察生字在田格中的占格位置。自主提出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
(2)教師與學生一起書空。,重點指導“灰、條”。
(3)學生仿寫,老師訂正。
(4)認真書寫。展示部分學生寫的字。
三、課堂作業(yè)設計
1、說一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們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沒過多久,()不見了,變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蟲的()。
2、師生對話,背誦句子。師:小蝌蚪什么樣?生: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師:小青蛙什么樣?生: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3、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把小蝌蚪變成小青蛙的過程說清楚。
四、板書設計
34小蝌蚪找媽媽
四條腿寬嘴巴長后腿
烏龜青蛙
小學語文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一(2)
一、導語,激發(fā)學習情緒。
這兩天,小朋友們都在觀察小蝌蚪,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青蛙。)可是小蝌蚪卻不認識自己的媽媽,它們就去找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
(揭示課題,“蝌蚪”(kēdǒu))
二、自學課文。
揭示自學要點:
1.小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的?
2.最后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兒的?
三、檢查自學情況,教學生字詞。
結合學生回答上面的兩個問題,出示下列詞語。
lǐ
鯉魚讓學生看插圖,認識鯉魚的模樣。
guī
烏龜提示學生注意“龜”的下半部是“”不是“電”,“L”一筆上面不出頭。
dūn
蹲可指名一學生做“蹲”的姿勢;發(fā)音強調韻母是un;教學字形時,提示學生注意“蹲”的右上部“酋”里面的一短橫不能丟。
pī
披讓學生聯(lián)詞。(例:披上大衣、大地披上綠色的新裝、披星戴月。)
bì
碧綠讓學生組詞造句。(例: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珍珠撒在碧玉盤里。)[
shāng
衣裳“裳”指導學生發(fā)輕聲,后鼻音。
四、試讀課文。
可采取全班輪讀的方式進行。(一人讀一句,或一人讀一節(jié))
五、理清層次,分段。
根據(jù)本課教材的特點,先啟發(fā)學生找出主要段落,然后再給全篇課文分段。(學生如有困難可先默讀)
提問:課文中寫小蝌蚪找媽媽,寫了幾個小節(jié)?(二、三兩節(jié)。)
中間這兩節(jié)是寫小蝌蚪找媽媽,那么這一段前面一節(jié)(第一節(jié))寫的什么?這一段后兩節(jié)寫的是什么?這樣,課文分成幾段?
課文可分成三段: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
2.小蝌蚪找媽媽。
3.小蝌蚪找到了媽媽。
六、范讀課文。
請小朋友們把書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媽媽》的插圖??春煤舐犂蠋熥x課文。老師讀到哪兒,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圖上有關的地方。
(老師范讀全文。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
七、復習生字詞。
用小卡片全班輪讀。(一人識一個,聯(lián)一個詞)
快讀。(要學生迅速讀出字音)
寫字。
一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教案(人教版)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能夠借助拼音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的梗概。特別是有關童話故事,更能吸引學生。這篇看圖學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課文中人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當學生朗讀這篇課文的時候,一定會受到感染,在有聲有色的朗讀中一定會體會人物心情,讀準相應語氣,增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內容:
人教版《語文》第二冊34課
學習目標:
1、會認“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青蛙成長的變化,增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田字格、生字卡片和有關青蛙的知識
2、小蝌蚪、鯉魚、烏龜?shù)阮^飾。
教學重點: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熟練書寫8個生字。
2、了解青蛙成長的變化,增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了解青蛙成長的變化,增強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猜謎激趣引入
1、猜謎語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朋友,你們猜猜他是誰?“大大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誰呀?(課件出示小蝌蚪的畫面)
2、揭示課題
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呢?讓我們一起去找找吧——(出示板書課題)
3、生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1、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以解說的形式讀課文。學生帶著任務聽讀課文:邊看插圖,邊聽老師朗讀課文,想想:1、青蛙的媽媽是誰?2、青蛙的生長過程有什么變化?)
三、自學課文
小朋友,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你們喜歡嗎?想不想自己去讀讀這個故事,那就趕快打開書讀讀吧。
要求: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用借助拼音,問一問等方法,與生字交上朋友,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四、匯報自學成果
生字檢查
看小朋友們讀得這么認真,生字寶寶非常高興,看,它們都想與你們交朋友呢。(課件展示生字)
①請小朋友跟它們打聲招呼吧!(自己讀一讀)
②開火車讀,指名讀。
2、再讀課文
看,可愛的生字寶寶又跑回了課文,你們還認識嗎?
指名讀課文。你想讀哪段?
五、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讀了這篇課文,小朋友,現(xiàn)在你們認識小蝌蚪這群可愛的小動物了嗎,它們是什么樣的?請小朋友自由讀讀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說一說,并用筆劃出來。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問:你覺得小蝌蚪的心情怎么樣?從它的什么動作可以看出小蝌蚪很“快活”呢?用手勢幫助理解“甩著”。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3、小蝌蚪在快樂的同時,它也有自己的傷心事,你們聽!
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每當我看見其它的小朋友和媽媽一起玩耍時,我羨慕極了??墒?,我不知道我的媽媽長得怎么樣。聽說ⅹⅹ班的小朋友最聰明,愛幫助人,請你們幫助我介紹我的媽媽吧。
4、了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看課件,提問:青蛙媽媽是什么樣的?引導學生歸納青蛙的外形特點。
師:假如你現(xiàn)在是青蛙媽媽,你想來介紹一下自己嗎?(生頭飾上臺匯報)
5、小結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鞏固生字
2、小朋友,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小蝌蚪這群可愛的小動物。你還記得它們的樣子嗎?(課件)指名說。熱心的小朋友還幫助小蝌蚪找到了它媽媽,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呀?(青蛙)(出示課件),青蛙媽媽是什么樣的?小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2——6自然段。
二、朗讀課文,感知青蛙成長過程
師: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
請小朋友選擇你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2-5自然段,可以自己讀,也可以小組合作讀。讀完后,找出小蝌蚪身體發(fā)生變化的句子,用“-----”勾劃出來,并標上序號。
小組交流
集體匯報,師相機貼出圖片
演一演:請生扮演小蝌蚪,講講自己是怎么樣長大的(帶頭飾上臺匯報)
三、學習課文二段
過渡:小蝌蚪歷盡艱辛找到了媽媽,其中多虧了誰的幫助?(鯉魚和烏龜)
課件出示鯉魚圖
1、看到鯉魚媽媽帶著小鯉魚在捕食,小蝌蚪會怎么想呢?
2、隨機教學“迎”字,抓住“迎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
3、鯉魚用怎樣的語氣來告訴小蝌蚪的呢?請你讀一讀。
個別讀-------集體讀------男女對讀(“我們的”“哪兒”要讀重音;鯉魚媽媽的回答要用長輩式親切的語氣讀出來。)
四、學習第三段
小蝌蚪受了鯉魚媽媽的指點,又繼續(xù)去尋找自己的媽媽了!他知道了自己的媽媽長著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游啊游,瞧!他們碰見誰了?(烏龜)看見四條腿,寬嘴巴的烏龜,小蝌蚪是怎樣做的呢?快速讀課文第三段,劃出有關句子。
1、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錯認為是自己的媽媽呢?(隨機教學“追”字)課文中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體現(xiàn)出了它們以為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
抓住“追上去”一詞體會小蝌蚪的心情。自由讀-----個別讀
2、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長得怎么樣?(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并讀一讀)
3、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于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五、學習四、五段
過渡:小蝌蚪告別了烏龜,再一次踏上了尋找媽媽的路。
1、引讀:小蝌蚪游啊游,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一只———嘿,這一次可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像鯉魚媽媽和烏龜說的那樣,可別再認錯了。他們仔細一看,那只大青蛙披著————一定是自己的媽媽,于是毫不猶豫地游過去,叫道———
2、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這一次,為什么不用“迎上去”、“追上去”,而用“游過去”呢?生自由說。
請生上臺表演這三種情況。
播放音樂《世上只有媽媽好》
3、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著說———“好孩子,你們已經是青蛙了”,為什么加上個“已經”?你能用“已經”說說話嗎?
4、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齊讀第4段最后一句話(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做動作讀一讀。
5、小青蛙都跟著媽媽在干什么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師: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讓我們帶著贊賞的語氣再去讀一讀吧。
六、分角色朗讀全文
七、復習生字指導書寫
八、彈性作業(yè),拓展延伸
1、講一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2、說一說說收集的小蝌蚪和青蛙的資料
3、畫一畫畫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4、唱一唱唱小青蛙的歌
5、演一演演課文內容
板書設計:
34小蝌蚪找媽媽
長出兩條后腿尾巴變短尾巴不見變成青蛙
課后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童話故事生動地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系列過程.文章是按“找”和“變”兩條線索展開情節(jié)的,兩條線索齊頭并進,我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篇課文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在開始教學時,讓學生自由讀文,給每位學生一個比較個體的自由散讀的空間,起到讀通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的作用;其間,又展開小組讀文,理清課文的主脈,了解文章的內容,總之,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時也培養(yǎng)了語感。重點體會并讀好以下幾個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快活心情;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在創(chuàng)設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設計以下幾個問題:“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變化”、“看到什么”、“干什么”,通過學生自己的感官和已獲的思維能力一步一步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結合課件畫面和幾個詞組(迎上去、追上去)的體會與對比,把思維的時空擴展開來,以學生的豐富表象為基礎訓練,創(chuàng)造自由討論的氛圍,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并對他們進行引導,使每一個學生都在思考,踴躍發(fā)言,成為一個“發(fā)現(xiàn)者”,促進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
備課構想: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這是一篇童話,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六幅圖分別與第1—6幅圖對應(六幅圖用投影)。為了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1.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yǎng)他們動腦、動手的素質。在學完每幅圖之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粘貼紙粘貼出與這幅圖有關的小動物粘貼畫,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2.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fā)展。3.根據(jù)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發(fā)展他們的基本素質。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插圖和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
2.哪幾個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教具準備:粘貼紙、幻燈片、頭飾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師: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回答)
二、用謎語導入新課,提示課題。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啟發(fā)法)
2.引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1)小蝌蚪是什么樣的?青蛙是什么樣的?
(2)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這篇課文共六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寫了什么?
師: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結合學習課文。
1.找一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圖的投影)
(1)師: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提問法)
(2)師:小蝌蚪的腦袋什么樣?身子什么樣?尾巴什么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提問法)
(3)師:通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內容。
(4)師:指導學生用粘貼紙粘貼出游動的小蝌蚪的粘貼畫,并讓仔細觀察。(指導觀察法)
2.操作投影出現(xiàn)第二幅圖。
(1)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讀小蝌蚪,女生讀鯉魚媽媽,教師讀旁白。
(2)師: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變化?他們遇到了誰?(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他們遇到了鯉魚媽媽)(啟發(fā)法)
(3)師:小蝌蚪問了什么?鯉魚媽媽說了什么?(學生自己讀)
(4)通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變→長出兩
找→鯉魚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設計
備課構想:
本課選自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這是一篇童話,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六幅圖分別與第1—6幅圖對應(六幅圖用投影)。為了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
????1.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yǎng)他們動腦、動手的素質。在學完每幅圖之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粘貼紙粘貼出與這幅圖有關的小動物粘貼畫,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2.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fā)展。
????3.根據(jù)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發(fā)展他們的基本素質。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的媽媽》。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插圖和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
2.哪幾個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教具準備:粘貼紙、幻燈片、頭飾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
師: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生詞,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回答)
二、用謎語導入新課,提示課題。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是莊稼的好朋友。(啟發(fā)法)
2.引出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1)小蝌蚪是什么樣的?青蛙是什么樣的?
(2)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3)這篇課文共六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寫了什么?
師: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
三、結合學習課文。
1.找一名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幅圖的投影)
(1)師:這群小蝌蚪在班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地游來游去)(提問法)
(2)師:小蝌蚪的腦袋什么樣?身子什么樣?尾巴什么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提問法)
(3)師:通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內容。
(4)師:指導學生用粘貼紙粘貼出游動的小蝌蚪的粘貼畫,并讓仔細觀察。(指導觀察法)
2.操作投影出現(xiàn)第二幅圖。
(1)分角色朗讀課文,男生讀小蝌蚪,女生讀鯉魚媽媽,教師讀旁白。
(2)師:第二自然段小蝌蚪有什么變化?他們遇到了誰?(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他們遇到了鯉魚媽媽)(啟發(fā)法)
(3)師:小蝌蚪問了什么?鯉魚媽媽說了什么?(學生自己讀)
(4)通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變→長出兩條后腳。
找→鯉魚
(5)師:看投影,小蝌蚪見到鯉魚的時候心情怎樣?(學生發(fā)揮回答)
(6)指導學生用粘貼紙長出后退的小蝌蚪和鯉魚的粘貼畫。
(7)師:小蝌蚪照著鯉魚媽媽的話,繼續(xù)找媽媽。(激趣法)
3.投影打出第三副圖。
(1)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段,找一名男生讀烏龜,找一名女生讀小蝌蚪,教師讀旁白。
(2)師:過了幾年,小蝌蚪又有了什么變化?他們又看見了誰?(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他們看見了一只烏龜)(啟發(fā)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么?烏龜說了什么?(學生自讀)
(4)通過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引出板書:(長出兩條前腿,烏龜)
(5)根據(jù)第三自然段的學習內容,粘貼出長著四條腿,小尾巴的小蝌蚪和烏龜粘貼畫。
(6)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他們又照著烏龜?shù)脑捜フ覌寢專としǎ?/p>
4.操作投影,出現(xiàn)第四副圖。
(1)教師范讀第四、五自然段。
(2)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了什么樣?他們又遇到了誰?(根據(jù)投影回答)(小蝌蚪尾巴變短了,他們遇到了一只青蛙)(提問法)
(3)師: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媽媽說了什么?(學生自讀)
(4)通過讀第四、五自然段,從而引出板書:(尾巴變短了,青蛙)
(5)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學生粘貼出青蛙的粘貼畫。
5.齊讀最后一自然段,要求邊讀邊思考。
(1)師: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天天跟著媽媽去捉害蟲)
(2)通過讀最后一自然段引出板書:(尾巴不見了)
四、鞏固知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長出兩條后退,再長出兩條前腿,最后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1)找同學,根據(jù)自己的粘貼畫講一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比一比看誰講的有趣(激趣法)
(2)帶上頭飾,將這個童話演出來(表演法)
五、總結全文
學生總結(自由發(fā)揮)
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它。
小學語文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八(5)
要點:指導分角色朗讀全問,再次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完成課堂作業(yè)本。
(一)鞏固練習:
1、復習新詞,聽寫詞語。
2、排列順序:
()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
()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小蝌蚪甩著長長的尾巴游來游去。
()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
()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后腿。
3、填空完成。
青蛙四條腿、()嘴巴、披著(),露著(),鼓著()。
(二)分角色朗讀全文。
1、分組讀。
2、抽組讀,評議。
3、選擇喜歡的角色讀。
(三)讀了課文,你來猜一猜這個故事為什么要到我們的課文里來?
教育意義:要保護青蛙,知道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看待事物要正確,不要聽到一點就判斷事物。
(四)隨堂練習。
完成課堂作業(yè)本作業(yè)。
教學目標:
1、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是捉蟲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2、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等詞語的意思。
3、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通過選詞填空、連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新詞,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蟲的能手,懂得保護青蛙人人有責。
2、教學難點:認識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
小學語文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三(2)
自讀課文
圖文結合,理解內容
1.自讀第4、5自然段。
討論交流: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是什么樣的?
2.小蝌蚪又有什么變化
3.課件出示青蛙媽媽的話,結合課后“讀讀說說”的練習,用“已經”說話。
4.齊讀課文最后一段。畫出小蝌蚪最后變化的詞句。教師板書:尾巴消失捉害蟲。
5.教師歸納: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也是青蛙生長變化的過程。
分角色朗讀全文
復習生字
出示字卡,檢查識字情況。
指導書寫
1.出示“我會寫”的字,學生讀一讀。
2.觀察田字格里的字,想想該怎么寫。
3.學生描紅,臨寫,師巡視輔導。
4.展示學生的書寫,評議書寫情況。
演一演
1.學生戴上頭飾,表演課本劇《小蝌蚪找媽媽》。
2.評出表演得好的小組予以獎勵。
拓展學習
1.課后通過課外讀物或網(wǎng)絡進一步了解有關青蛙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做保護青蛙的小衛(wèi)士。
2.通過查找資料或網(wǎng)絡資源,了解一種動物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以后在班上交流。
學習目標
1.會認“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小學語文一年級:《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五(1)
課前準備
課件或掛圖、生字卡、文中動物的頭飾。
教學過程
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
1.出示謎語:“大腦袋,圓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去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呱,抓害蟲頂呱呱?!蹦阒浪钦l嗎?
(學生猜謎,開展討論)
2.課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書課題:34.小蝌蚪找媽媽
二、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課文
1.同學們知道小蝌蚪去哪找媽媽嗎?怎么找的?找到了沒有?(觀看動畫課件)
2.組織學生自由讀課文
(1)巡視自讀情況,發(fā)現(xiàn)學生讀文中困難,及時解決。
(2)組織學生借助小組互助學習,達到初讀的目的。
(3)匯報學習結果。
三、合作互助,識記生字
1.(課件出示本課的生字)組織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8個生字。
2.指導學生識記重點字和難點字(教師在巡視時發(fā)現(xiàn)各組同學普遍識記有困難的字)
3.課件再次出現(xiàn)本課要認的“灰、迎、阿、姨、追、頂、披、鼓”8個生字,教師檢查識字效果。
4.鞏固識字,找朋友。
阝辶女丁扌支夷可頁
四、討論交流,整體感知內容
1.學生看著圖,自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小蝌蚪的媽媽是什么樣的?
2.討論交流:初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五、學寫生字培養(yǎng)習慣
1.出示要求會寫的6個生字。
2.組織學生交流筆順。
3.教師范寫。(課文中沒有口或帶口字旁的字)
4.學生描寫、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