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安全第一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10-12七年級下冊地理《法國》第一課時學案分析。
為了促進學生掌握上課知識點,老師需要提前準備教案,大家正在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教案課件計劃,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的?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七年級下冊地理《法國》第一課時學案分析”,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冊地理《法國》第一課時學案分析
第四節(jié)法國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在法國地圖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征,歸納該國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優(yōu)勢。
能力目標:
1.根據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斷法國的地勢特點。
2.根據法國地形和氣候特點,歸納該國發(fā)展農業(yè)的有利條件。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節(jié)教材的學習,讓學生學會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具有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基本理念。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2個小標題:“歐洲的經濟大國”和“文化與旅游”。分別介紹法國的經濟特征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內容。
“歐洲的經濟大國”通過地圖和文字材料,敘述法國的基本概況、地勢地形特點和氣候特點,在此基礎上,再介紹法國農業(yè)的基本情況和葡萄酒的生產,最后介紹其工業(yè)特點?!拔幕吐糜巍辈糠旨仁恰敖洕髧钡难a充,同時也是法國的特色,教材用閱讀資料“藝術之都——巴黎”來說明法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和旅游大國,培養(yǎng)學生運用資料歸納總結的能力。因此,本節(jié)教材的編排結構如下:
本節(jié)教材提供了1幅“法國地形”圖和3張景觀圖。法國地形圖設計了6道活動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法國輪廓特點)、定位能力(臨海和鄰國、城市位置特點)、判斷能力(河流流向和地勢特征)、歸納綜合能力(地形、氣候與農業(yè))等;三張景觀圖分別為“葡萄種植園”、“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法國葡萄酒行銷世界,葡萄種植園風光為其作了注釋。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既是法國首都巴黎的象征,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藝術極品。這兩幅景觀圖無疑使我們恍如置身其中,來到藝術之都。
本節(jié)的補充資料對法國的文化和旅游作了詳細闡述,除上述兩張景觀圖外,補充資料還列舉了眾多的藝術景觀名勝和繪畫雕刻稀世珍品以及時裝、香水、藝術表演等,而這些又吸引了世界最多的游客,文化為旅游奠定了基礎,旅游又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條件,文化大國和旅游大國相得益彰。
[教學重難點]
法國的位置、地形特征
法國農業(yè)與氣候、地形的關系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具準備]法國地形圖
[教學方法]讀圖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1.處理作業(yè)。
2.有一位偉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知道這是誰說的一句名言?他上哪國人?引入法國。jAb88.cOM
一、歐洲的經濟大國
圖3-27
活動要點:
1.在圖3-27上找到法國,指出起位置特征,看看其國土輪廓有什么特點。
2.找出法國瀕臨的海、海峽和海灣,以及陸地上的鄰國。
3.讀出法國最北端和最南端大致的度數。從高、中、低緯地區(qū)的劃分來看,法國大部分地區(qū)屬于什么緯度區(qū)?
4.找出巴黎盆地和中央高原,歸納法國地勢的基本特征。
5.找出塞納河,說出其大致的流向,它最后注入何處。
6.說出巴黎、里昂、馬賽3個城市的地理位置特點。
7.觀察“法國地形圖”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8.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法國的主要地形區(qū):巴黎盆地和盧瓦爾平原,西歐平原、中央高原、阿爾卑斯山。
講解要點:
法國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大國,面積55萬平方千米,2000年人口5889萬,首都巴黎。法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和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法國大西洋沿岸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氣溫變化小,全年降水分配也比較平均,基本沒有旱、澇等氣候災害,對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非常有利。塞納河流域,特別是巴黎盆地,一直是歐洲重要的小麥產區(qū),小麥產量很高,平均每公頃在5250千克以上,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法國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
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夏季氣溫高,降水少。在植物生長旺盛的季節(jié),光照非常充足。因此,這里種植的葡萄質地優(yōu)良,糖分含量較高,為葡萄酒釀造提供了優(yōu)質原料。優(yōu)質的原料,加上獨特的生產工藝,悠久的生產歷史,使法國葡萄酒行銷世界各地。
法國農業(yè)部分:
方案①:
1.自行設計“法國小麥種植區(qū)和葡萄種植區(qū)分布圖”,引導學生歸納其分布特點:小麥主要分布在巴黎盆地和盧瓦爾平原,葡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區(qū)。
2.設問:小麥和葡萄分布在該地區(qū)的原因是什么?指導學生從教材中尋找答案。
3教師小結法國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巴黎盆地是歐洲重要的小麥產區(qū);法國葡萄酒雖價格昂貴,但暢銷世界各地。
方案②:
1.引導學生查閱“歐洲的氣候類型圖”,找出歐洲西部法國的主要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2.展示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的氣溫曲線和降水資料圖,引導學生分析這兩種氣候的特征。
3.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4法國工農業(yè)分布圖觀察:法國的小麥主要分布在哪里?葡萄主要分布在哪里?
4.設問:為什么小麥和葡萄分布在這些地區(qū)呢?(學生聯系氣候、地形等因素分析)
5.教師小結:巴黎盆地和盧瓦爾平原為溫帶海洋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氣溫年較差小,雨日多,日照少,且土地肥沃,地勢平坦,適宜種植小麥,而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日照充足,最適宜葡萄的種植。。
6.小結法國小麥和葡萄酒的生產情況。突出法國小麥和葡萄酒在世界的地位
法國工業(yè)部分:
1.介紹法國洛林高原的煤、鐵礦產資源,可簡單介紹其臨海型鋼鐵企業(yè)敦刻爾克和福斯。
2.介紹法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雷諾汽車公司和法國生產的“空中客車”寬體客機是世界最先進的客機之一。
3.介紹法國發(fā)電量中核電比重為世界之冠,核電站數量和核電裝機容量均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講解要點:
①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僅次于美、日、德,居第四位。
②法國進出口貿易額僅次于美、德、日,居第四位。
③法國谷物產量次于中、美、俄、印,居第五位,農產品出口量僅次于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
④法國是世界上第四工業(yè)大國。
⑤法國航空和字航工業(yè)、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僅次于美國居第二位。
⑥法國是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煤炭進口國。
⑦法國95%的水能資源已充分開發(fā)利用。
⑧法國汽車制造僅次于日、美、德,居第四位。
⑨法國葡萄產量僅次于意大利,居第二位。法國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
法國的工業(yè)也很發(fā)達。重要工業(yè)資源煤、鐵等礦產比較豐富。以汽車、飛機制造為主體的工業(yè)在世界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服裝、食品、醫(yī)藥等工業(yè)部門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發(fā)電量中核電的比重高達70%以上。
[板書設計]
一、歐洲經濟大國
1.概況(面積、人口、首都、地勢地形)
2.氣候與農業(yè)
①法國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
②葡萄酒暢銷世界
3.工業(yè)發(fā)達,核電比重大
課堂小結、作業(yè):配套練習。
●教學探討與反思:
延伸閱讀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美國》第一課時教案分析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美國》第一課時教案分析
第五節(jié)美國
教學目標:
1.了解美國的領土構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構成復雜
3.了解美國的地形、氣候及農業(yè)生產的特點和主要農作物帶的分布。
重點:領土構成、民族及種族構成、地形氣候及農業(yè)
難點:地形,氣候及農業(yè)生產的特點
教學方法:讀圖法、聯系法、比較法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8分鐘)
1.美國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領土組成:本土部分、兩個外來洲、。因此美國是一個地跨、、兩洲的國家。
2.美國人口億,原有居民是,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200多年間移入美國的。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統一的民族。美國人總構成復雜,白種人占,黑種人占。
3.美國華人、華僑約萬人,在、和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4.讀圖說出美國地形區(qū)主要有哪三個?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國為什么被稱為“農業(yè)大國”?
Ⅱ、學習目標我了解。(2分鐘)
Ⅲ、合作探究我快樂。(20-25分鐘)
1.小組討論:外來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給美國經濟帶來什么影響?給移出國帶來哪些影響?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現象?
2.閱讀第81頁資料,說說華人華僑對美國有哪些貢獻?
3.小組活動:
讀第84頁,完成以下問題。
1.(1)~(5)并說說美國地勢東西方向上的變化有特點?三大地形區(qū)各有什么特點?
2.讀圖說出美國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讀圖完成(1)~(3)
4.小結:美國有哪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三方面說明)適合發(fā)展農業(yè)?美國農業(yè)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5.拓展:比較美國與日本的農業(yè)有何不同?(條件?特點?)結論:。
Ⅳ、我能掌握我總結。(10-15分鐘)
鞏固練習:填充圖美國部分
檢測反饋:
1.美國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美國原有居民是。
美國的兩個海外洲是:、。
2.美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
3.美國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yōu)越性?
4.美國的農業(yè)有什么特點?美國有哪些著名的農業(yè)帶?
5.自繪美國輪廓圖填注臨海、地形區(qū)、兩個外來洲、河流、湖泊。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埃及》第一課時教案分析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埃及》第一課時教案分析
第二節(jié)埃及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與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干旱的特點,說明該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fā)展棉花種植的;聯系埃及作為文明古國,說明該國是如何開展旅游業(yè)的。
3、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5、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現象,為揭開金字塔之迷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斷學習、努力探索。
教學重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yè))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
3.埃及傳統的出口商品(長絨棉)和現代重要經濟支柱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壩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教學過程及方法
1、學生讀圖P72圖3-14“埃及地形”,觀察埃及領土范圍、主要地形以及氣候特點。
2、學生在黑板上的地圖中指出蘇伊士運河的位置。
3、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從P75圖3-21能總結埃及的工農業(yè)分布特點。
教學用具:埃及教學課件、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許多帝王為了在死后能夠保存完整的尸體從而獲得永生,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甚至從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營造自己的地下宮殿,實際上就是他們的陵墓,同時還要放置很多奇珍異寶,我國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實際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樣的陵墓中,有一種建得很特別(課件展示金字塔景觀圖),它們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直到塔頂,從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們漢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國一般稱其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金字塔之國——埃及。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課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問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個方位?(2)蘇伊士運河是那兩個大洲的分界線?(3)埃及在亞洲境內的領土叫什么?(4)埃及的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如何?
(簡要總結)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是個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國家,北回歸線橫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經濟和文化最發(fā)達、交通位置最重要、國際影響最大的國家。
(課件展示)蘇伊士運河
(提問):(1)蘇伊士運河位于哪里?它溝通了哪兩個海?(2)為什么在這里開鑿運河?
(3)在運河未開鑿前,從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條航線?(4)這兩條航線相比較,走蘇伊士運河可縮短多少航程?
(簡要總結)為了提高運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對運河進行了加深拓寬的改造,并于1956年將運河所有權收歸國有,從而成為目前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課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復習提問)從圖中我們能夠發(fā)現,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稱是什么?
(學生簡要了解)
(提問)
(1)尼羅河發(fā)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羅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尼羅河進入埃及后,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學生回答)
(講述)尼羅河在廣闊的沙漠地帶浩浩蕩蕩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條1-25千米的綠色走廊,古代和現代埃及的文明進步與生產發(fā)展都與尼羅河有關。
(課件演示)尼羅河的泛濫
(講解)尼羅河每年都會定期泛濫,在古代人們對此無能為力,但是人們利用尼羅河泛濫的規(guī)律,巧妙的發(fā)展了農業(yè),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引導學生討論)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承轉提問)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單靠一兩個部門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呢?
[總結]埃及是北非經濟發(fā)展最快的國家,在石油、運河、僑匯、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過了傳統出口商品棉花,而成為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埃及根據本國國情,大力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埃及
一、地跨兩洲的國家
1、位置
2、蘇伊士
3、領土、人口、宗教
4、首都
二、沙漠廣布
1.沙漠之國
2.尼羅河概況,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長度
3.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國
四、發(fā)展中的工農業(yè)
(1)過去:長絨棉
(2)現今: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業(yè)
教案點評:
教案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主動探索式的學習方法,較好貫徹了教學目標的實施,教學設計結構嚴謹。注重景觀圖片的運用,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每一個讀圖環(huán)節(jié)中,都設計了大量而嚴謹的問題,由淺入深,形成鏈鎖讓學生思考、討論,有力的鍛煉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非洲》第一課時教案分析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非洲》第一課時教案分析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
2.初步學會從自然角度分析非洲的人種特征;從歷史原因分析非洲的人口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這一現象。
3.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qū)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育目標:訓練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人人平等的觀念。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qū)
教學難點:訓練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人人平等的觀念。
教學方法:啟發(fā)討論講授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海陸分布的內容,可以考察學生亞洲、歐洲相臨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稱“亞非利加”的本意是“陽光灼熱”的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呢?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種,這又是為什么呢?創(chuàng)設地理情境,提出假設,調動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圖。
板書:
㈠國家最多的大洲
二、講授新課
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分析某一區(qū)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閱讀地圖學習地理的方法。
1、通過讀圖總結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
北面與歐洲之間隔著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蘇伊士運河、紅海;東臨印度洋,與大洋洲隔海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臨大西洋,與美洲隔海相望。
經緯位置:
最北在30oN以北,最南在30oS以南;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都穿過非洲;最東在50oE以東,最西在20o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東半球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爭歷史,重點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為主的地形
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自己總結。
通過讀地形圖和各種統計圖表,逐步回答問題總結亞洲地形的特點。
1.根據“不同海拔高度的陸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餅狀圖)及地形圖上山脈高原的名稱總結“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2.根據“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總結“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定基礎。
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地形圖,及各種統計圖表,掌握讀圖的方法,鍛煉讀圖能力熟練讀圖的技巧。
3.根據“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計算相對高度,總結“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據地形圖,總結“非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通過地圖、課本使學生觀察到非洲的幾處特別之處:
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陸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線十分平直。
閱讀課文,簡單介紹、以人文教育、德育為主。
三、小練習:利用書、目標檢測當堂練習。
四、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五、布置作業(yè)
提前看圖嘗試分析非洲的氣候突出的特點,旨在讓學生熟練這種方法。
教學后記
非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大洲,講課時適當插入一些關于例如:裂谷、剛果盆地的一些地理講述,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今后的課堂中要適當加入一些錄像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