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發(fā)表時間:2025-08-23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十二篇。
作為教學工作者,編寫教案是確保備課與課堂教學有效銜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整理了《蘭亭集序》的優(yōu)秀教案(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一),供大家參考與借鑒。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教學目的】
理解: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
鑒賞:認識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yǎng)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能力。(難點)
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積累:學習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以及部分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重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方法】
串講、討論。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解題,講讀第一段。
【教學步驟?】
復習舊課:齊背《滕王閣序》
講讀新課
1、導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漢賦、散文──魏晉駢文──唐宋古文運動(代表作)
〖板書課題〗 師說 (談談從師的道理。說,一種文體。)
2、關(guān)于作者(見注及提示)
古文運動的主張:
①文章要像先秦兩漢那樣憙言之有物憘,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nèi)容貧乏的駢麗文章;
②語言要新穎?!把再F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薄皯兾愌灾畡杖ァ!睉?韓愈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經(jīng)過韓、柳等人的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礎。
3、講讀課文
①譯 ②分層 ③概括層意
〖板書〗 ┌傳道受業(yè)解惑┐
┌必要性“古之學者必有師”│(因果論證)│
一、闡述從師的道理│ (為什么) └否則惑之不解┘
(中心論點) └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怎么樣)(以什么人為師)
4、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講讀第二段。
【教學步驟?】
1、齊背第一段,點名解詞。
2、講讀第二段
①生讀 ②生譯 ③分層 ④說層意
〖板書〗 結(jié)果
┌今昔對比 圣益圣,愚益愚(錯誤態(tài)度)
二、批判不從師的壞風氣│父子對比 小學而大遺 (錯誤認識)
└貴踐對比 其智反不能及 (錯誤行為)
(對比論證·反證)
〖小結(jié)〗
本段根據(jù)第一段的論述,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從批判反面現(xiàn)象中闡發(fā)第一段提出的論點。
在這段里,作者運用三個事實對比,一個比一個深刻地批判了“今之眾人”、“士大夫之族”、“君子”。
本段中有哪些句子與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應?
“古之圣人……” ──“古之學者必有師”
“彼童子之師……”──“傳道受業(yè)解惑”
“位卑則足羞……”──“無貴無踐,無長無少……”
3、背誦本段
4、抽查小測
解釋加點的字:
恥學于師 圣益圣 從師 師之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講讀第三、四段,總結(jié)全文,完成習題。
【教學過程?】
1、復習舊課,背誦一、二段。
2、講讀三、四段
①譯 ②讀 ③析
第三段:
〖板書〗三、舉例宣揚從師的好風氣 (例證、引證、因果論證)
問: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
例: “圣人無常師”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
照應:
第一段 “古之學者必有師” “無貴無踐……”
第二段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有一石三鳥的作用。
第四段:
【板書】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勵后學
問:本段附記性質(zhì),與中心是否有關(guān)?
“不拘于時”(與“士大夫之族”相反)
“學于余” (從師學習)
“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
3、總結(jié)
寫作特點:
①見提示┌整散結(jié)合,氣勢雄壯
②語 言│一個意思,多種句式(二段三層對比后的議論句)
└運用頂真,氣勢通暢(師、惑、吾、師)
4、討論問題
怎樣認識作者講的從師的道理?
┌首次明確老師職責
精華│強調(diào)學而知之 (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
└擇師標準突破等級觀念
┌厚古薄今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糟粕│
└輕視勞動人民 (階級偏見)
一說,“君子不恥”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捌淇晒忠矚e”,是對“君子”的諷刺,非自己感到奇怪。
道:儒家之道。業(yè):六藝經(jīng)傳之業(yè)。──與今不同。
5、完成習題。
6、背誦全文。
【補充資料】
關(guān)于韓愈的思想及其散文
韓愈三歲而孤由嫂鄭氏撫養(yǎng)成人,二十五歲成進士,二十九歲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屢受挫折,數(shù)度遭貶。曾任四門博士、監(jiān)察御史、兵部侍郎(尚書為正職、侍郎為副職)、吏部侍郎。卒年57歲。
韓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觀比較復雜。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對官吏對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寬免賦稅徭役,表現(xiàn)了他關(guān)心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進步的一面。他熱烈地提倡儒家正統(tǒng)思想,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適應的。但他也宣揚了儒家學說中的封建倫理觀念,維護封建制度,這當然也是錯誤的。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超越歷史,具有我們當今的思想。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韓愈的思想還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維護“道統(tǒng)”,但往往又不自覺地破壞了“道統(tǒng)”。他在《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一具有現(xiàn)實性和戰(zhàn)斗性的思想。他認為一切文辭、一切道,都是不同時代不平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那么,所謂古文,就不僅是傳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鳴不平、反映現(xiàn)實的工具。這一思想對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響的。當他從現(xiàn)實社會生活出發(fā)來觀察問題,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陳腐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羈絆,因而他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出就放射了動人的光輝。
韓愈的散文有著極高的成就。清代人編選的《古文觀止》(共240多篇,而韓愈一人就選了24篇,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的散文作家中獨占鰲頭。(其次為蘇軾17篇;《史記》14篇;歐陽修13篇;柳宗元11篇。)其重要作品除《師說》外,其余的簡介于下:
《原毀》:揭露了當時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詆毀后進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責當時社會人情丑惡淡薄,發(fā)出了主張公正用人的呼吁。
名句: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嚴格而詳盡) (寬容而簡約)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
(詳盡,苛刻) (低廉寡少)
《雜說四》(《馬說》):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喻賢才難遇知己,“只辱于奴隸人之手”,寄寓了他對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進學解》以自嘲為自夸,用反語諷刺當時社會的庸俗腐敗,表現(xiàn)了一個有理想的士大夫在現(xiàn)實中不能妥協(xié)的精神。
名句: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焚膏繼晷 補苴罅漏 回狂瀾于既倒 含英咀華
舍屈聱牙 動輒得咎
《送李愿歸盤谷序》借隱士李愿的嘴,對得意的“大丈夫”和官場丑惡,作了盡情的刻畫和揭露。此文描摹庸俗大官僚和官場丑態(tài),令人啼笑皆非。敘述用對比法,流暢而有氣勢。蘇軾很欣賞它,夸張地認為是唐代第一篇文章。
《藍田縣丞廳壁記》實際是為“種學績文”(勤學能文)的崔立之鳴不平,同時也揭露了腐朽的官僚制度他還在許多書信里,為自己或朋友鳴不平,實際也是對封建科舉制度和官僚制度,提出了控訴和抗議。
《張中丞傳后敘》(敘事文)記述許遠、張巡、南霽云等死守睢陽英勇抗敵的事變繪聲繪色,可歌可泣。
《祭十二郎文》(抒情散文)是前人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diào)”的名篇。文章結(jié)合家族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悼念亡侄 的悲痛,感情真實,恰如長歌當哭,動人哀感。
韓愈散文,雄奇奔放,富于曲折變化,而又流暢明快。他是我國古代運用語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散文語言有簡練、準確、生動、鮮明的特點,詞匯豐富而句式靈活多變。他新創(chuàng)的精煉的語句,有不少已經(jīng)成為成語,至今還在人們的口頭流傳。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一、難字注音
句讀 dòu??? 或不焉 fǒu??? 官盛擇近諛 yú??? 郯子tán???? 萇弘cháng???? 老聃dān
二、一詞多義
1、惑:傳道、授業(yè)、解惑 /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惑之不解/孰能無惑-----疑難問題(名詞)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形容詞)
2、師:古之學者必有師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老師
吾從而師之 /孔子師郯子 ----以……為師(意動用法)
吾師道也 /不恥相師 ------學習(動詞)
則恥師焉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從師
3、無:圣人無常師----沒有
無長無少,無貴無賤---無論
4、其: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指示代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人稱代詞)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也許(語氣副詞,表揣測)
其可怪也歟!------難道(語氣副詞,表反問)
三、特殊句式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判斷句
2、不拘于時----被動句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之”起提賓作用)
四、詞類活用(見原文注釋)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本節(jié)課的講授環(huán)節(jié)是在學生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質(zhì)疑。我根據(jù)他們提出的問題,學生提問、回答、互相評價來展示他們的成果和質(zhì)疑。并針對這些疑問,通過PPT引導學生通過品味、分析文本語言來感悟作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精神,并培養(yǎng)自己勇于反省的精神;讓學生熟悉作者韓愈及文體知識,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jié)構(gòu)和論證方法,使學生能力和精神上都有收獲。
面對《友邦驚詫論》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tǒng),把對課文嚴密結(jié)構(gòu)的分析放到一等的位置,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有機會對課文內(nèi)容和觀點質(zhì)疑求異,相信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chuàng)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里有不同的收獲,解決了“優(yōu)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通過研修學習在課件制作和授課安排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學習導航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jié)構(gòu),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學地指導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4.積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臨.次,一”等詞的多義性。
【學法建議】
1.采用師生互動,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
A.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B.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yōu)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讀到情隨聲出。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稌x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書圣”。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資料鏈接
(1)文章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nèi)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家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jié)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王羲之寫這篇序時,已經(jīng)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shù)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并命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臨寫了幾本。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里,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著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2)文化知識:
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暮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jié),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jīng)》.《周禮》中都有記載??鬃雍妥勇?曾皙.冉有等一起談論志向時,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贊賞。(《論語先進》)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毕胍越夏捍褐谰?故國之思激發(fā)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梢娔捍喝率侨碎g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是一個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體知識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guān)問題的闡發(fā)?!靶颉币话銓懺谧髌非懊?,列在后面的。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教學目的
一、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lǐng)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二、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jié)合課后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閱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nèi)容:王羲之,有“書圣”之稱,也長于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脫。王羲之曾經(jīng)一度做官,他關(guān)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后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yǎng)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yǎng)、精神狀態(tài)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jié)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閱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qū)W生討論。應特別強調(diào)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nèi)容要點是什么?(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發(fā)言后,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敘蘭亭盛況;
(二)抒發(fā)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nèi)容
完成課后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敘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nèi)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話的內(nèi)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敘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賢……少長……”
(3)環(huán)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p>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后指名學生根據(jù)板書內(nèi)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發(fā)言后,明確: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jié)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p>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教師明確: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xiàn)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yōu)美,樸素清新。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教學目的
1、領(lǐng)會本文的思想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內(nèi)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guān)生死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時數(shù):
1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jié),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書圣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蘭渚之亭,即蘭亭,因此成為了流芳萬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紛紛來到這里,吟詩作畫,抒情遣懷。現(xiàn)在便成了紹興一處極具的旅游名勝。
(伴著音樂,展示蘭亭美景)
二、隨著音樂,教師朗讀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jié)奏、字音。
剛才老師讀的就是傳唱至今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篇美文。
三、文體簡介(有關(guān)“序跋”)
序也寫著“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闡發(fā)。“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于書后稱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內(nèi)容分別書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投影內(nèi)容)
四、作者介紹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wèi)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jīng)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創(chuàng)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xiàn)雄逸流動的藝術(shù)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投影欣賞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作品)
五、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欣賞配樂朗讀,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熟悉抑揚頓挫的朗讀,并嘗試體察《蘭亭集序》的寫作思路與詩人的情感變化。從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的幾個詞。
明確:“樂”、“痛”、“悲”。(學生可能很難找出這三個詞)
2、請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學們摘錄其中寫景句 ,用文中的語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確:寫景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作者心境:信可樂也
3、集體默讀,細細研讀,品味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地勝: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事趣: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時美: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興雅:仰觀俯察,游目騁懷
補充:寫法上注重寫景抒情,敘議結(jié)合。
4、有一小組齊聲朗讀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變遷,為何有如此變遷?
明確:有“信可樂也”,轉(zhuǎn)而“豈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補充提示: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聯(lián)系文章內(nèi)容,積極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這一觀點?
明確:由蘭亭集會聯(lián)想到現(xiàn)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都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nèi)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zhuǎn)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接著筆鋒一轉(zhuǎn),由生說到死“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提出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多讓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觀點是水到渠成。
6、請一同學朗讀第三段,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齊聲回答)
明確: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為何而悲?
明確:為此而悲:
1)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 ,崇尚虛無(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所以作者悲為古人、為時人、亦為后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a充提示: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情真意切。這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結(jié)
明確:王羲之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9、組織學生齊聲朗讀三遍,一遍讀順,二遍讀熟,三遍讀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點
明確:駢散并行,以散為主。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nèi)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班閱讀
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教學目標
1、落實《考試說明》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訓練,集中訓練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
2、在學生掌握翻譯的原則和方法上,加強學生踩點得分的意識,通過對已學的難詞難句的突破掌握翻譯的方法和技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抓關(guān)鍵詞句(關(guān)鍵詞語、關(guān)鍵句子),強化得分點。
2、掌握解題方法,答題步驟。
3、調(diào)動積累(課內(nèi)文言知識、成語、語法、語境)等巧解難詞難句。
教學思路
以練得法,以法導練。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盡量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方法
講授法 討論法 歸納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資源
網(wǎng)絡 高三資料參考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和步驟:
一、導語設計
由同學自主談談翻譯的困惑和亮點以及平時采用什么方法去突破,由此歸納出翻譯的原則標準。
譯文標準: 字字落實
一一 對應
文從句順
二、自主探究,得出翻譯的'方法。(溫故知新)
1、練一練:
①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②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歸納:留——人名、地名、官名、制度名詞等
2、練一練:
①“夫六國與秦皆諸侯”,
②“晝夜勤作息”
歸納:刪——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襯詞、虛詞、同義互用等
3、練一練: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歸納:換——單音節(jié)詞、通假字、活用、古今異義詞等
1、 練一練:
①大王來何操?②求人可使報秦者,不得。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歸納:調(diào)——變序句(主謂倒裝、賓前、定后、狀語后置、省略等)
5、練一練 :①一鼓作氣,再而衰。
②以相如功大,拜 為上卿。
歸納:補——省略成分(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6、練一練 :
①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②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
③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
歸納:猜——利用字形、句子結(jié)構(gòu)、語境等揣摩
三、歸納總結(jié)
字字落實 留刪換
三標準 一一對應 六方法
文從句順 調(diào)補猜
四、試一試 行不行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莊子之齊,見餓人而哀之,餓者從而求食。莊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餓者吁曰:“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1) 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譯: 。
(2) 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譯:
(操作步驟:收集學生的作業(yè),在幻燈片上呈現(xiàn)學生的答案,讓學生點評答案。在發(fā)現(xiàn)問題中運用方法,掌握方法。)
五、高考鏈接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周維城傳(節(jié)選)[清]張惠言
嘉慶元年,余游富陽,知縣惲候請余修縣志,未及屬稿,而惲候奉調(diào),余去富陽。富陽高傅占,君子人也,為余言周維城事甚具,故為之傳,以遺后之修志者。
高傅占言曰:富陽人多稱豐①能施與好人,然豐嘗曰:“吾愧吳翁、焦翁?!眳俏陶?,徽州人,賈于富陽,每歲盡,夜懷金走里巷,見貧家,嘿②置其戶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寧人,挾三百金之富陽賈。時江水暴發(fā),焦急呼漁者,拯一人者與一金。凡數(shù)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飲食之,俟之息,資遣之歸。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問富陽人,不能知也。豐又嘗言:“吾生平感婦翁知我?!?/p>
嗚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 ①豐:人名;②嘿(mò):悄悄地
(操作步驟:課堂上讓學生在黑板上演練,課堂上通過高考真題演練,運用方法,及時糾錯,鞏固知識。)
六、總結(jié):學生談學習心得,改善下次課堂教學。
七、拓展延伸
自我評價
根據(jù)學情,設計課堂內(nèi)容,注重高三復習的時效性,運用以練得法,以法導練的教學模式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構(gòu)建和諧的課堂。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教學目標
掌握高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提升翻譯準確性和流暢性。
強化踩點得分意識,精準識別并翻譯關(guān)鍵詞句(如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通過真題演練與錯題分析,提升學生文言文翻譯的實戰(zhàn)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關(guān)鍵詞句的'翻譯技巧。
難點:特殊句式的語序調(diào)整、詞類活用的準確判斷、語境中的詞義推斷。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方法講解與技巧歸納
導入(5分鐘)
以高考真題為例,展示學生常見翻譯錯誤(如漏譯、直譯硬譯、語序混亂等),引出翻譯準確性的重要性。
翻譯原則與標準(10分鐘)
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標準:信(準確)、達(通順)、雅(文采)。高考重點考察“信”與“達”。
翻譯方法“六字訣”(20分鐘)
留:保留專有名詞(人名、地名、官職、年號等)。
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慶歷”“滕子京”“巴陵郡”保留不譯)
換:替換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活用詞。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地位低微,見識淺陋”)Jab88.CoM
調(diào):調(diào)整倒裝句語序(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
例:甚矣,汝之不惠!(調(diào)為“汝之不惠甚矣”)
刪:刪除無實義的虛詞(發(fā)語詞、語氣助詞、音節(jié)助詞等)。
例:夫戰(zhàn),勇氣也。(刪“夫”)
補:補充省略成分(主語、謂語、賓語、介詞等)。
例: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補主語“桃源中人”)
猜:結(jié)合語境推斷多義詞或生僻詞義。
例: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舉”“勝”結(jié)合語境譯為“盡”“完”)
關(guān)鍵詞句突破(15分鐘)
通假字:如“不”通“否”,“見”通“現(xiàn)”。
古今異義:如“走”(古義“跑”)、“涕”(古義“眼淚”)。
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衣冠”→“穿衣戴帽”)、使動用法(“苦”→“使……受苦”)。
特殊句式:判斷句(“……者,……也”)、被動句(“見”“于”“為”表被動)。
第二課時:真題演練與錯題分析
真題演練(20分鐘)
選取近三年高考真題中的翻譯題,要求學生限時完成并標注得分點。
例:2024年全國卷Ⅰ:
“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p>
參考答案:馬因肥胖病死,(楚王)讓群臣為它治喪,要用內(nèi)棺外槨的大夫禮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對此直言規(guī)勸,認為不可以。
錯題分析與得分點歸納(15分鐘)
展示學生典型錯誤,分析失分原因(如漏譯“喪之”“爭之”、語序錯誤等)。
強調(diào)踩點得分意識:每個關(guān)鍵詞句對應1分,需精準翻譯。
課堂總結(jié)與作業(yè)布置(10分鐘)
總結(jié):翻譯需“字字落實”,結(jié)合語境靈活運用“六字訣”。
作業(yè):完成《高考文言文翻譯專項訓練》中的5道真題,標注得分點并自我評分。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一、教學目標
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言文字詞。
學會使用工具書(如《古代漢語詞典》)輔助理解難詞難句。
能夠準確地將文言文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興趣,增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
二、適用對象
高中三年級學生,特別是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
三、課時安排
根據(jù)內(nèi)容難度及學生接受情況靈活調(diào)整,一般建議為4-6個課時。
四、教學準備
選取適合高中生水平的文言文材料作為示例文本。
準備好相關(guān)的歷史背景知識介紹。
教師應事先準備好詳細的解析資料,包括但不限于字詞解釋、句式分析等。
五、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導入新課
通過提問或小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學生興趣,比如讓學生猜一些成語背后的故事。
簡要介紹本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文章背景及其重要性。
第二部分:基礎知識講解
文言文字詞:挑選出文章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生僻字詞,逐一講解其含義,并給出例句加深理解。
特殊句型結(jié)構(gòu):指出文中存在的倒裝句、省略句等特殊語法現(xiàn)象,教會學生識別方法。
文化常識:對于涉及到的歷史人物、事件等,簡要介紹其來龍去脈。
第三部分:實踐操作
分段落逐字逐句精讀:帶領(lǐng)學生一起閱讀原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停下來討論。
嘗試獨立翻譯:給定一定時間讓學生自行完成部分或全部內(nèi)容的翻譯工作。
小組合作交流:鼓勵學生之間相互檢查對方的作品,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四部分:總結(jié)回顧
對本次課程所學內(nèi)容做一個全面的小結(jié)。
強調(diào)重點難點,提醒學生注意容易混淆的概念。
分享優(yōu)秀的翻譯作品,表揚積極參與的同學。
六、作業(yè)布置
完成指定篇目的全文翻譯。
預習下一節(jié)課將要學習的新課文。
七、評價反饋
通過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評估。
根據(jù)反饋調(diào)整后續(xù)的教學計劃,確保每位學生都能跟上進度。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p>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踉唬骸嶂?!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p>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有效教學是新課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追求。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qū)W生學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備課是否有效。有效備課,包括有效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要讓教師有效地教,讓學生有效地學。備課,要從學情出發(fā),確定教學目標;要設計恰當?shù)慕虒W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地動了腦筋,思維活起來;要疏密有致,為課堂教學留下足夠的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有時越是設計得過分精致的課,反倒越會束縛學生的思維,窒息師生的靈性,使課堂變得低效。
經(jīng)過長時間的探究摸索,我校逐漸形成了“三板塊四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教學模式。備課時,我這樣設計《齊桓晉文之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是預習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小組討論完成預習學案,教師點撥學生處理疑難問題;第二環(huán)節(jié)在預習學案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總結(jié)“之”的用法、賓語前置的類型與用法;第三環(huán)節(jié)由知識的積累轉(zhuǎn)為能力的提升,要求學生疏通文意之后,合作探究問題,通過設置四個問題(孟子如何將話題由“霸道”轉(zhuǎn)為“王道”?孟子列舉“以羊易?!钡氖吕菫榱苏f明什么?孟子列舉“不能舉一羽”“不能見輿薪”“不為長者折枝”“挾太山以超北?!钡纫幌盗斜扔魇菫榱苏f明什么?孟子認為“王之所大欲”是什么,列舉鄒人與楚人戰(zhàn)的目的是什么?)來探討孟子如何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并由此進行知識與能力的延伸,要求學生思考孟子游說策略帶來的議論文寫作啟示;第四環(huán)節(jié)鞏固課堂內(nèi)容,檢測課堂學習結(jié)果。
備課時,考慮到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預先設計的問題力求簡易;考慮到要知識與能力并重,知能與技能并進,設計預習學案重在梳理文言體系,使學生掌握主要的文言知識;而領(lǐng)悟文學語言的魅力、提高文學素養(yǎng)則通過教師設計問題(孟子辯論技巧)來完成,使文言文教學做到“言”“文”并重。為使學生能發(fā)揮自身的自主性、能動性,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和諧的氣氛中獲取知識,我在設計教法與學法時主要采用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生成果展示、教師點撥總結(jié)的方式,師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雖然備課時,我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繼課堂實踐之后,發(fā)現(xiàn)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第一,備課設計的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有些籠統(tǒng),不夠具體明確?!洱R桓晉文之事》的知識目標設為“完成預習學案,積累文言知識”、“總結(jié)之字用法、賓語前置的類型與用法”,顯得模糊不清,重點不夠突出。以后,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既要有知識的落實,又要有能力的提升,也要體現(xiàn)出教學與學習的方法、過程。備課設計三維目標時,重視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而忽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設計的情感目標流于形式,隱性目標與顯性目標關(guān)系處理不當。
第二,備課對學情的把握不夠深入,預留給學生的活動空間、展示的舞臺還不夠?qū)拸V。比如第二環(huán)節(jié),總結(jié)“之”字用法,因為預習學案已經(jīng)顯示得很清楚,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歸納,課堂上可以由學生展示,教師不需要干涉,而賓語前置用法的歸納,雖然學生不能完全展示,但教師也不必全部代勞,完全可以采用學生展示、教師適當點撥的方式完成。因此備課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要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活動空間。如何使課堂疏密有致,是備課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huán),需要不斷地摸索總結(jié)。
第三,要進行動態(tài)備課,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不斷調(diào)整預設教案,注意知識的生成過程?;仡櫋洱R桓晉文之事》教學,驀然發(fā)現(xiàn),難道第三環(huán)節(jié)只限于合作解決四個問題、明白孟子政治主張嗎?面對學生“出軌”的回答,只能點撥引導到預設問題的軌道上,不能由此生發(fā)成新的問題嗎?其實我們備課時要深入理解文本,多方位考慮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只有備好課,課堂上才能根據(jù)動態(tài)的課堂情境及時調(diào)整教學目標,才能根據(jù)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困惑,捕捉利用生成的動態(tài)資源,生成新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更貼近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今后的教學,要繼續(xù)進行“三板塊四環(huán)節(jié)”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面對教材,要放飛思想,明白學生會什么、該會什么,關(guān)注學生實際情況離目標有多遠,從而搭建一個讓學生走近目標、展示自我的平臺,教學中要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案,應對各種教學變數(shù)。
? 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 ?
《齊桓晉文之事》是經(jīng)典教科書中經(jīng)典篇章,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文學研究,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內(nèi)容有關(guān)古代政治思想的深刻表述,是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精華之一。今天,我們將討論《齊桓晉文之事》的教學反思。
首先,《齊桓晉文之事》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的內(nèi)容涉及古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等多方面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從多方面探究古代社會的變遷,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代社會的客觀規(guī)律,提高學生觀察古代生活的能力。
其次,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進行針對性的教學。例如,對于比較熟悉《齊桓晉文之事》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比較難度較高的作業(yè),比如讓學生探究該文章中的邏輯關(guān)系,并對文章中的政治思想進行淺顯的概述;而對于比較不熟悉《齊桓晉文之事》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比較簡單的作業(yè),比如讓學生把文章分析概括出來,或是根據(jù)文章中提到的社會背景和人物,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思想。
此外,在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以教學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新的活動,以便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掘?qū)W生們對文章中的政治思想的理解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發(fā)掘?qū)W生的求學欲 望,啟發(fā)學生發(fā)掘該文章的社會背景,以便學生們能夠自我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興趣點,來更好地挖掘文章中的內(nèi)涵。
后,教師也可以利用網(wǎng)絡等教育資源,讓學生們更好地學習《齊桓晉文之事》,對學生們進行及時的反饋。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課堂,讓學生在探究和深度學習《齊桓晉文之事》的過程中,在課堂上討論,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總結(jié)起來,《齊桓晉文之事》是一篇經(jīng)典的文章,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將課堂活動有機地結(jié)合,以便有效的挖掘文章的內(nèi)涵思想,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 更多精彩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內(nèi)容,請訪問我們?yōu)槟鷾蕚涞膶n}:高中文言文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