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數(shù)學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1
【課程目標】
1、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2、會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原電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jié)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jié)課中“一種能量可以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學情分析】
中學生對“電”的內容的認識不僅來源于生活經驗,而且來源于學科學習。在生活經驗方面,不僅接觸了火力發(fā)電(或水利發(fā)電),而且接觸了干電池等化學電源;在學科學習方面,學生不僅接觸了摩擦起電,而且還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了電能,此外還學習了關于電的初步知識(如電源的正負極、電壓和電流等內容),因此對電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學1》已較為系統(tǒng)的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也學習了鈉、鎂、鋁、鐵等有關的金屬知識,以及電解質溶液的內容。這些經驗基礎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為本節(jié)的學習做了知識、能力上的準備。
同時原電池是高中化學學科體系的核心知識之一,它的教學是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延伸與應用,也是后續(xù)電化學知識的基礎。原電池的教學是體現(xiàn)學科交叉,科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學生在第一節(jié)學習了化學能與熱能的轉化關系,本節(jié)課則學習化學能轉化為另外一種能量即電能,由于電化學知識是學生首次接觸的新領域,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個好的開端十分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fā)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
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xiàn)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xiàn)代化的重大意義,發(fā)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
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
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高中化學教學案例分析
一、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原電池的有關知識,請大家回憶,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什么?
生:(思考)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電解質溶液;
生:形成閉合電路;自發(fā)氧化還原反應。
二、新課講授
師:[投影顯示]如下圖所示。大家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回答:電流表指針的變化。碳棒上有什么變化?在兩極發(fā)生了什么反應?
(生觀察現(xiàn)象)
生:1.電流表的指針發(fā)生偏移;
生:2.碳棒上有紅色物質生成。
師:請大家是這寫出電極反應。
生:鐵為負極,碳棒為正極。
生:Fe:Fe—2e=Fe2+氧化反應;C:Cu2++2e=Cu還原反應;總反應方程式:Fe+Cu2+=Fe2++Cu
師:這里設計了三個實驗,請大家分組實驗并觀察實驗現(xiàn)象,準確記錄實驗現(xiàn)象,匯報實驗結果。
[投影顯示]1.將兩根碳棒分別插入裝有CuCl2溶液的小燒杯中,浸一會,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現(xiàn)象(圖1);2.用導線連接碳棒后,再浸入CuCl2溶液一會兒,取出碳棒,觀察碳棒表面變化(圖2);3.浸入CuCl2溶液中的兩根碳棒,分別跟直流電源的正極和負極相連接,接通一段時間后,觀察兩極上的現(xiàn)象并用濕潤的KI—淀粉試紙檢驗所生成的氣體(圖3)。
師:在此過程中請大家一定要操作規(guī)范,注意安全。
生:前兩個實驗碳棒上沒有明顯變化;
生:第三個實驗通電一會兒發(fā)現(xiàn),與電源負極相連的一端的碳棒上有紅色固體物質析出;
生:與電源正極相連的一端碳棒上有使?jié)駶櫟牡矸邸狵I試紙變藍的氣體生成。
全部生:分析整理作出判斷。紅色物質為銅,黃綠色使?jié)駶櫟矸邸狵I試紙變藍的氣體為氯氣。
陽極產物—氯氣(Cl2);陰極產物—銅(Cu)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提示]討論提綱
[投影顯示]
1.通電前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這些離子是如何運動的?
2.接通直流電后,原來的離子運動發(fā)生了怎樣的改變?
3.有關離子在兩極發(fā)生了什么樣的反應?
生:(討論分析)
1.通電前溶液中Cu2+、Cl—、H+、OH—自由移動。
2.通電后帶正電的Cu2+、H+向陰極移動;帶負電的Cl—、OH—向陽極移動。
3.Cu2+在陰極得電子變成了單質Cu,Cl—在陽極失電子變成了Cl2。
師:[總結板書]
通電前:CuCl2=Cu2++2Cl—;H2OH++OH—自由移動
通電后:陽極:2Cl——2e=Cl2↑氧化反應;陰極:Cu2++2e=Cu還原反應
總反應化學方程式:CuCl2=Cu+Cl2↑
[概括]通俗記法,利用諧音。陽(極)—氧(化反應)
師:在電解過程中,電子是如何形成閉合回路的?大家請看看課本第64頁,歸納電子流動
方向。
生:電源負極→電解池陰極→電解質溶液→電解池陽極→電源正極
師:非常正確,我們一來總結一下。
師生:電子的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相反從電源負極流出,流向電解池的陰極,陰極附近的Cu2+
在陰極得電子被還原為銅,溶液中的陰陽離子定向移動,陽極附近的Cl—在陽極失電子被氧
化為氯原子。氯原子結合形成氯氣分子,失去的電子從陽極流回電源的正極,從而形成了閉
合電路。
師: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與溶液的電離有什么關系?
生:先有電離,后有電解。電離不需要通電,電解建立在電離的基礎上。
師:現(xiàn)在大家一起來完成投影顯示的表格。
生:(每位學生完成一項,共同填好此表。)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2
課題: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
課時:
11
學習目標:
探究線面垂直的性質定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掌握性質定理的應用,提高邏輯推理能力。
重點 難點:
線面垂直的性質定理及其應用
學習過程:
復習鞏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什么?
學習新知:
1、注意觀察右面兩個圖,在長方體ABCD-A’B’C’D”中,棱AA’、BB’、CC’、DD’都與平面ABCD垂直,它們之間具有什么什么關系?
2、右圖中,已知直線a,b和平面α,如果a⊥α,b⊥α那么直線a,b是否平行呢?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
一般地,我們得到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
定理:(文字語言)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兩條直線平行。
(符號語言)
a⊥α, b⊥α? a∥b
O (圖形語言)如圖: 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很多,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理告訴我們,可以由兩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垂直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定理揭示了“平行”與“垂直”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3、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的應用
例4、設直線a,b分別在正方體ABCD-A’B’C’D”中兩個不同的'平面內,欲使a∥b,則a,b應滿足什么條件?
解:a,b滿足下面條件中的任何一個,都能使a∥b,
(1)a,b同垂直于正方體一個面;
(2)a,b分別在正方體兩個相對的面內且共面;
(3)a,b平行于同一條棱;
(4)如圖,E,F(xiàn),G,H分別為B’C’,CC’,AA’,AD的中點,EF所在的直線為a,GH所在直線為b,等等。
思考:你還能找出其他一些條件嗎?
練習p42 1, 2
作業(yè):P43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3
一、教學目標
1、在初中學過原命題、逆命題知識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四種命題。
2、給一個比較簡單的命題(原命題),可以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
3、通過對四種命題之間關系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4、初步培養(yǎng)學生反證法的數(shù)學思維。
二、教學分析
重點:四種命題;難點:四種命題的關系
1、本小節(jié)首先從初中數(shù)學的命題知識,給出四種命題的概念,接著,講述四種命題的關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礎上,結合四種命題的知識,進一步講解反證法。
2、教學時,要注意控制教學要求。本小節(jié)的內容,只涉及比較簡單的命題,不研究含有邏輯聯(lián)結詞“或”、“且”、“非”的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
3、“若p則q”形式的命題,也是一種復合命題,并且,其中的p與q,可以是命題也可以是開語句,例如,命題“若,則x,y全為0”,其中的p與q,就是開語句。對學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題“若p則q”中的條件與結論就可以了,不必考慮p與q是命題,還是開語句。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學法和循序漸進導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題
2、多媒體演示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一個生活中有趣的與命題有關的笑話:某人要請甲乙丙丁吃飯,時間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時赴約。丁卻打電話說“有事不能參加”主人聽了隨口說了句“該來的沒來”甲聽了臉色一沉,一聲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說了一句“哎,不該走的走了”乙聽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這時還沒意識到又順口說了一句:“俺說的又不是你”。這時丙怒火中燒不辭而別。四個客人沒來的沒來,來的又走了。主人請客不成還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覺得這個人不會說話,但是你想過這里面所蘊涵的數(shù)學思想嗎?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就能揭開它的廬山真面,學生的興奮點被緊緊抓住,躍躍欲試!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復習提問:
1.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看作原命題,它的逆命題是什么?
3.原命題真,逆命題一定真嗎?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個原命題真,逆命題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的原命題真,逆命題就不真,所以原命題真,逆命題不一定真.
學生活動: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則兩直線平行;
(2)若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則它的四條邊相等.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舊知識,打下學習否命題、逆否命題的基礎.
(三)新課講解:
1.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是“同位角相等”,結論是“兩直線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看作原命題,它的逆命題就是“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說,把原命題的結論作為條件,條件作為結論,得到的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逆命題。
2.把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同時否定,就得到新命題“同位角不相等,兩直線不平行”,這個新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否命題。
3.把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互相交換并同時否定,就得到新命題“兩直線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這個新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逆否命題。
(四)組織討論:
讓學生歸納什么是否命題,什么是逆否命題。
(五)課堂探究:“兩條直線不平行,則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個四邊形的四條邊不相等,則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題真,逆否命題是否也真?
(六)課堂小結:
1、一般地,用p和q分別表示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用¬p和¬q分別表示p和q否定時,四種命題的形式就是:
原命題若p則q;
逆命題若q則p;(交換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否命題,若¬p則¬q;(同時否定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逆否命題若¬q則¬p。(交換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并且同時否定)
2、四種命題的關系
(1).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為真。
(2).原命題為真,它的否命題不一定為真。
(3).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否命題一定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話,先討論,后總結:現(xiàn)在我們來分析一下主人說的四句話:
第一句:“該來的沒來”其逆否命題是“不該來的來了”,甲認為自己是不該來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該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題為“該走的沒走”,乙認為自己該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說的不是你(指乙)”其值為真其非命題:“俺說的是你”為假,則說的是他(指丙)為真。所以,丙認為說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五、作業(yè)
1.設原命題是“若斷它們的真假.,則”,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并分別判。
2.設原命題是“當時,若,則”,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定命與逆否命題,并分別判斷它們的真假。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知道它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體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教學重點
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教學難點
通過實驗得出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教學方法
實驗現(xiàn)象+合力推理+實驗驗證
教學用具
用薄紙糊一紙袋、兩小鋼球、抽氣機、牛頓管、有關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復習: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分別是什么?
2、導入:同學們,我們通常有這樣的生活經驗: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物體下落的速度到底與物體的質量有沒有關系呢?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演示實驗:讓一個紙袋與小鋼球同時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現(xiàn)象?
學生:鋼球落得快。
老師:對,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經驗,這也是公元前希臘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觀點。這個觀點使人們在錯誤的結論下走的XX多年。同學們聽說過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嗎?伽利略做過大量的由靜止下落的實驗,并且還用歸謬法、數(shù)學圖利都證明了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同學下去看課后閱讀材料,伽利略為了證明亞里斯多德觀點的錯誤,他就拿了一個質量是另一個質量10倍的鐵球站在比薩斜塔上,使兩鐵球同時下落,結果兩鐵球幾乎同時落地。
且再看實驗:把剛才的紙袋揉成團,和小鋼球由靜止同時下落,同學再觀察:
學生:幾乎同時落地。
師:同一個紙袋,為什么形狀不一樣,其下落時間就不一樣呢?
學生:這是因為空氣的阻力的影響。把紙袋揉成團,所受空氣的阻力要比紙袋所受空氣的阻力小得多,所以與小鋼球幾乎同時落地。
老師:如果真的把質量、形狀不同的物體放在真空中,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和伽利略的結論一樣嗎?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氣相當稀薄)的牛頓管拿出來,讓牛頓管中的硬幣、雞毛、紙片、粉筆頭從靜止一起下落。
學生:同時落下。
演示:把小鋼球裝進紙袋,與另一個小鋼球同時下落。
現(xiàn)象:同時落地。
老師: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同學們根據這些過程、結論,給其下一個定義。
學生回答:
在真空中物體只受重力,或者在空氣中,物體所受空氣阻力很小,和物體重力相比可忽略的條件下,物體從靜止豎直下落。
1、自由落體運動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2、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
距我們三百多年前的伽利略經過大量的實驗、嚴密的數(shù)學推理、得出:自由落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5
本節(jié)課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5》(北師大版)第一章數(shù)列第二節(jié)等差數(shù)列第一課時.數(shù)列是高中數(shù)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等差數(shù)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shù)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shù)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shù)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shù)列也為今后學習等比數(shù)列提供了“聯(lián)想”、“類比”的思想方法.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會應用定義判斷一個數(shù)列是否是等差數(shù)列:
(2)賬務等差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及其推導過程:
(3)會應用等差數(shù)列通項公式解決簡單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在定義的理解和通項公式的推導、應用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的能力,體驗從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guī)律,提高熟悉猜想和歸納的能力,滲透函數(shù)與方程的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指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動,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用于發(fā)現(xiàn)的求知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①等差數(shù)列的概念;②等差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
【教學難點】
①理解等差數(shù)列“等差”的特點及通項公式的含義;②等差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情分析】
我所教學的學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學生(平行班學生),經過一年的高中數(shù)學學習,大部分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fā)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弱,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還不是很濃,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從具體的生活實例出發(fā),注重引導、啟發(fā)、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設計思路】
1.教法
①啟發(fā)引導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
②分組討論法:有利于學生進行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③講練結合法:可以及時鞏固所學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2.學法
引導學生首先從三個現(xiàn)實問題(數(shù)數(shù)問題、水庫水位問題、儲蓄問題)概括出數(shù)組特點并抽象出等差數(shù)列的概念;接著就等差數(shù)列概念的特點,推導出等差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可以對各種能力的同學引導認識多元的推導思維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從0開始,將5的倍數(shù)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得到的數(shù)列是什么?
2.水庫管理人員為了保證優(yōu)質魚類有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用定期放水清庫的辦法清理水庫中的雜魚.如果一個水庫的水位為18,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最低降至5.那么從開始放水算起,到可以進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庫每天的水位(單位:)組成一個什么數(shù)列?
3.我國現(xiàn)行儲蓄制度規(guī)定銀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為單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計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單利計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錢,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單利,5年內各年末的本利和(單位:元)組成一個什么數(shù)列?
教師:以上三個問題中的數(shù)蘊涵著三列數(shù).
學生:
1:0,5,10,15,20,25,….
2:18,15.5,13,10.5,8,5.5.
3: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設置意圖:從實例引入,實質是給出了等差數(shù)列的現(xiàn)實背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等差數(shù)列是現(xiàn)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數(shù)學模型.通過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知識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
二:觀察歸納,形成定義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數(shù)列有什么共同特點?
思考2根據上數(shù)列的共同特點,你能給出等差數(shù)列的一般定義嗎?
思考3你能將上述的文字語言轉換成數(shù)學符號語言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列數(shù)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讓學生抓住數(shù)列的特征,歸納得出等差數(shù)列概念.
學生:分組討論,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前數(shù)和后數(shù)的差符合一定規(guī)律;這些數(shù)都是按照一定順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師就要給予肯定.
教師引導歸納出: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從數(shù)學符號角度理解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對一定數(shù)量感性材料的觀察、分析,提煉出感性材料的本質屬性;使學生體會到等差數(shù)列的規(guī)律和共同特點;一開始抓?。骸皬牡诙椘?,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為同一常數(shù)”,落實對等差數(shù)列概念的`準確表達.)
三:舉一反三,鞏固定義
1.判定下列數(shù)列是否為等差數(shù)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師出示題目,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訂正并強調求公差應注意的問題.
注意:公差d是每一項(第2項起)與它的前一項的差,防止把被減數(shù)與減數(shù)弄顛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數(shù),負數(shù),也可以為0 .
(設計意圖:強化學生對等差數(shù)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應用).
2思考4:設數(shù)列{an}的通項公式為an=3n+1,該數(shù)列是等差數(shù)列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強化等差數(shù)列的證明定義法)
四:利用定義,導出通項
1.已知等差數(shù)列:8,5,2,…,求第200項?
2.已知一個等差數(shù)列{an}的首項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項an呢?
教師出示問題,放手讓學生探究,然后選擇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評價、引導,總結推導方法,體會歸納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項的方法;讓學生初步嘗試處理數(shù)列問題的常用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猜想,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學生在分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可能會找到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教師要逐一點評,并及時肯定、贊揚學生善于動腦、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鼓勵學生自主解答,培養(yǎng)學生運算能力)
五:應用通項,解決問題
1判斷100是不是等差數(shù)列2, 9,16,…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2在等差數(shù)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數(shù)列 3,7,11,…的第4項和第10項
教師:給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操練,教師巡視學生答題情況.
學生:教師叫學生代表總結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教師補充:已知等差數(shù)列的首項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項公式
(設計意圖: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學生從中體會公式與方程之間的聯(lián)系.初步認識“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數(shù)列問題.)
六:反饋練習:教材13頁練習1
七:歸納總結:
1.一個定義:
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及定義表達式
2.一個公式:
等差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
3.二個應用:
定義和通項公式的應用
教師:讓學生思考整理,找?guī)讉€代表發(fā)言,最后教師給出補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聯(lián)想本節(jié)課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溝通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認識和掌握基本概念,并靈活運用基本概念.)
【設計反思】
本設計從生活中的數(shù)列模型導入,有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列的興趣.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觀察,歸納出等差數(shù)列定義,然后由定義導出通項公式,強化了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jié)課教學采用啟發(fā)方法,以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探討解決問題為途徑,以相互補充展開教學,總結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6
一、設計思想:
根據新課程要求,在教學中要注重實驗探究和交流活動,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應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和教師引導總結得來,真正把學生作為主體確立起來。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構建課程內容問題化,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盡量把學生帶入“真實”的問題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關注身邊的人與事,關注社會層面的問題和自然界真實問題。
本節(jié)課的教材依據是蘇教版高一年級必修二專題二第三單元《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原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學生對“電”有著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以及電學、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和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提出疑問:這些電池是如何產生電流的?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科學規(guī)律的積極性。再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個中學化學體系中,原電池原理是中學化學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的`重要知識點。因此,原電池原理教學在整個中學化學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學中,原電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是承前啟后,因為原電池原理教學是對前三節(jié)有關金屬性質和用途等教學的豐富和延伸,同時,通過對原電池原理教學過程中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歸納、總結,從而從本質上認清金屬腐蝕中最主要的電化學腐蝕的原因,為后續(xù)金屬腐蝕的原因分析及尋找金屬防護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教材內容分析
教材從實驗入手,通過觀察實驗,而后分析討論實驗現(xiàn)象,從而得出結論,揭示出原電池原理,最后再將此原理放到實際中去應用,這樣的編排,由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三、學情分析:
原電池原理及構成原電池的條件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該內容比較抽象,教學難度大,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引入新課時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池入手,通過各種電池的展示,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產生電流的原因,再通過鋅、銅與硫酸的簡單組合,實驗探究體驗電流的產生,引出原電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組實驗的方式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構成條件。()同時從電子轉移的方向確定原電池正極、負極,電極上發(fā)生的反應,并寫出電極反應式、電池總反應。認識到可以利用自發(fā)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子轉移設計原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所用。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些常見的化學電源,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四、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原電池原理和構成條件,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熟練書寫電極反應和總反應方程式,并能設計較簡單的原電池。通過探索實驗、現(xiàn)象比較、設疑誘導、知識講授和鞏固練習,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通過對實驗的探索,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作用,并且培養(yǎng)學生不斷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通過多媒體畫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各種電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及廢舊電池對環(huán)境的危害,使學生了解社會、關心生活、關注環(huán)境,增強主人翁意識。
五、重點難點:
原電池的原理和構成條件。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情景設計、實驗探究、分析、歸納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7
教學內容為魯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1》(2006年8月第3版)第三章第3節(jié)(第46頁至第53頁)。它是在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之后編排的,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通過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使學生既了解一種具體的運動,又鞏固勻變速運動規(guī)律,也加強了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通過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科學方法的學習,為今后研究“豎直上拋運動”和“平拋物體的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本課利用閃光照片來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也將在后續(xù)課程中應用。因此,本節(jié)課是本章知識的復習課,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研究課,是聯(lián)系生活的應用課,也是后繼學習的知識準備課。
本節(jié)教材有四個知識點。即:A.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B.自由落體運動的定義、性質及特點;C.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g;D.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各知識點是按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機結合的。即:從對落體運動表象的觀察,到深層的分析和研究,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一展開。具體說:先觀察軌跡,再判斷運動快慢,進而分析運動的性質,確定運動加速度,最后明確運動規(guī)律。本節(jié)教材這樣編寫符合教育家贊科夫提出的“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必要遵循教材編寫意圖,按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教學。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1、學生由于受日常經驗的影響,對物體的下落運動普遍存在重快輕慢的錯誤認識。本節(jié)課擬通過學生之間的辯論,使學生明確認識到:日常見到的現(xiàn)象是因為受空氣阻力的影響的緣故,從而有效地消除學生的從生活中得來的錯誤觀念,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2、學生已學過“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運動學知識,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基礎,通過DIS傳感器直觀真實地得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圖像后,由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圖像規(guī)律自行總結出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利用“牛頓管實驗”中鐵片和羽毛同時落到底部的實驗現(xiàn)象引導學生根據已學知識推導出同一地點不同物體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相同的,得出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概念,然后結合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水到渠成”地推導出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設計思想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設計關系到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學目標的實驗、教學任務的完成都要通過教學過程來實施。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思路如下:
A.由一則生活引入新課,明確課題;通過一個小的演示實驗研究物體下落的運動;
B.通過“辯論賽”的方式探究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然后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過程,得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
C.利用DIS傳感器定量分析,得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和特點。利用牛頓管實驗理論推導出同一地點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加速度是相同的;
D.用前面學過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及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總結出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公式);
E.在“迷人小實驗”中,利用總結出的公式計算出一般人的反應時間,與引入遙相呼應,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實質及相關概念,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2、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從觀察實驗中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將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的能力,歸納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等科學知識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認識觀;
(2)通過對自由落體運動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多層次考慮問題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追求科學真理的學習品質。
(4)讓學生感受到物理與科學和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到科學的現(xiàn)實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初步領略科學的美妙與和諧,體驗解決問題時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與協(xié)作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認識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 g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并能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解決自由落體運動的問題.
難點:
(1)物體下落的快慢與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無直接關系。
(2)同一地點自由落體運動中不同物體下落的加速度都為g。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在講新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則生活見聞。老師有一次在街上看見一個江湖騙子在行騙,現(xiàn)在我將他的騙術再現(xiàn)一下:
這是一張百元鈔票,我捏住它的頂端,你用兩個手指放在鈔票的中部做好捏住鈔票的準備,但注意在我松手之前你手的任何部分都不能碰到鈔票,當看到我松手時,你就立刻去捏鈔票。
騙子說:“如果你能捏得住,百元鈔票歸你,如果捏不住,你只需給我五元錢”。
現(xiàn)在請三位反應敏捷的同學上臺來試試,看能否捏得住鈔票。
事實證明,絕大多數(shù)人都捏不到鈔票而被騙。要戳穿騙子的騙局,揭示其中的科學道理,學習完本節(jié)內容就知道了。
二、新課教學
[板書:第3節(jié)勻變速直線運動實例——自由落體運動]
師:現(xiàn)在我們來研究掛在細線下靜止的小球,小球受哪些力的作用?
生:重力和拉力
師:如果把線剪斷,小球下落后受什么力作用?
生:重力和空氣阻力(較小)
師:那么,小球將在什么方向上運動?
生:沿豎直方向下落
演示:用火將繩子剪斷,小球下落。
這就是我們常見的物體自由下落的現(xiàn)象。將輕重不同的物體從同一高度同時靜止釋放,快慢相同嗎?(同學們七嘴八舌,主要有兩種看法:重的物體下落快、重的物體不一定下落快。)
[板書:一、科學探究1——輕重物體下落快慢相同嗎?]
師:贊成重的物體下落快的同學請舉手,贊成重的物體下落不一定快的同學請舉手。究竟哪種說法正確呢?現(xiàn)在我們來舉行一次小小的辯論賽吧。請剛才舉手的同學們各選出三名代表,坐到講臺的兩側來。
坐在講臺左側的代表隊為正方,他們的觀點是:重的物體下落快。坐在講臺右側的代表隊為反方,他們的觀點是:重的物體下落不一定快。每隊的桌面上放有硬幣一枚、相同紙片兩張、相同體積的鐵球和鋁球各一個?,F(xiàn)在各隊先討論5分鐘,可以利用桌面的器材設計實驗來論證本方的觀點。
正方甲生:同學們請看,將硬幣與紙片同時由同一高度靜止釋放,硬幣比紙片下落得快,說明重的物體下落快。(鼓掌)
反方乙生:將紙片捏成團,然后與硬幣同時由同一高度靜止釋放,兩者幾乎同時落到桌面上。說明重的物體下落不一定快。(鼓掌)
正方丙生:你們怎么證明是同時到達呢?根本看不清楚,硬幣肯定會更快到達桌面的,只是太快了,我們眼睛區(qū)分不出來。
反方丁生:將鐵球和鋁球同時由同一高度靜止釋放,大家認真聽聽,落到桌面時,聲音只有一個(演示),說明兩球是同時落到桌面的,也即快慢一樣。
正方丙生:落到桌面的聲音并不清脆,有些混濁,也許是兩個時間間隔太短了,我們的耳朵區(qū)分不出來。
反方戊生:我們假設“較重的鐵球下落得快”是正確的,那么將鐵球和鋁球用線連在一起下落,跟鐵球單獨下落相比,誰下落得快?按正方觀點連在一起的兩球比鐵球重,應該比鐵球下落得快。但是鐵球和鋁球連在一起后,下落得慢的鋁球要對下落得快的鐵球起阻礙作用,所以兩球連在一起時,應該比單獨的鐵球下落得慢。由正方觀點推出了自相矛盾的兩個結論,所以說,正方觀點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是錯誤的。(熱烈鼓掌)
正方同學面面相覷,啞口無言。
師:在剛才的激烈辯論中,正反雙方同學都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充分利用了桌面上的器材來論證已方的觀點,特別是反方戊生在實驗觀察效果不夠明顯的情況下,能利用我國古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邏輯思想,推翻了正方的觀點,更是值得稱贊的。現(xiàn)在我宣布反方同學獲勝。(鼓掌)
師:重的物體不一定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那么,物體自由下落快慢到底受什么因素影響呢?為什么紙片捏成團后,重量未變,但下落得快呢?
生:因為物體自由下落時,物體除了受重力作用以外,還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紙片捏成團后,重力作用不變,而空氣阻力的影響變小,所以下落得快。
師:如果沒有空氣阻力作用的話,物體自由下落得情況會怎樣呢?我們通過實驗來觀察這一情況。
演示:牛頓管實驗。
師:輕重不同的羽毛和金屬片在沒有空氣的空間自由下落,它們不受空氣阻力作用,下落快慢相同;若在有空氣的空間下落,它們受到空氣阻力作用時,下落快慢就不相同了。綜合上述實驗,得出結論:
[板書:若無空氣阻力作用,不同物體自由下落運動快慢相同。]
師:物理學中,把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而在日常生活中,物體下落不可能不受空氣阻力作用,如果空氣阻力相對于重力而言很小可忽略不計的話,物體由靜止下落的運動就可看成是自由落體運動,例如:鐵片與金屬小球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等等。所以自由落體運動是一個理想化過程。通過理想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使問題簡單化,這是物理學中常用到的一種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
我們可以看到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速度越來越大,是作勻加速運動嗎?
[板書:二、科學探究2: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
師:我們曾用什么方法研究并判斷勻變速直線運動呢?
生:當相鄰且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Δs為定值時,小球作勻加速直線運動,且有Δs=aT2。
師:留跡法是研究物理規(guī)律的重要方法。例如頻閃照片、紙帶等。
課本第47頁的圖3—26是小球做自由落體運動的頻閃照片。限于時間關系,請大家在課后由該圖片上的數(shù)據判斷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并計算其加速度。
現(xiàn)在我們用一臺較為先進的儀器——DIS傳感器來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
將重物和速度傳感器連在一起自由下落,通過電腦直接在大屏幕上顯示出其速度——時間圖像。圖像有什么特點,由圖像可以得到哪些結論呢?
生: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圖像為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說明了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板書: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師:在同一地點將兩個不同的物體靜止釋放,不計空氣阻力,它們運動的加速度相同嗎?大家可以根據剛才我們做過的牛頓管實驗中羽毛和鐵片的運動情況進行理論推導。請一位同學上臺演板。
學生演板:
即不同物體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師: 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板書:2、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a=g,方向豎直向下。]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48頁的信息窗。由信息窗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呢?
生:不同緯度重力加速度的值不同,緯度越高,重力加速度值越小。
師:很好,請坐。重力加速度的值不僅跟緯度有關,還跟高度等因素有關,這將在我們以后的學習中繼續(xù)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是v0=0,a=g的勻加度直線運動,我們能否利用以前學過的勻變速運動的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呢?
生:能。
由
師:很好。式中的s我們也常用h來替代。
[板書:三、自由落體運動公式 ]
師:請大家根據課本第49頁“迷你實驗室”中提示的方法,兩人一組,互測對方的反應時間。(下臺詢問)絕大多數(shù)同學的反應時間在0.15—0.18s之間,而百元鈔票長為15.6cm,一半長7.8cm,將h=7.8cm代入公式可得t=0.13s,可惡的騙子就是利用這0.02—0.04s的差距騙取人民的錢財?shù)摹OM蠹彝ㄟ^本課的學習能夠理解“占小便宜吃大虧”、“天上不會掉餡餅”的人生哲理。
師:0.02s讓騙子的詭計得逞;0.02s楊利偉叔叔駕駛“神舟五號”繞地球運行了約158m;雅典奧運會百米決賽賽場上蓋特林9秒85,奧比科維魯9秒86,格林9秒87。他們都只相差了0.01s,這是怎樣的差距?是從“金牌”到“銀牌”到“銅牌”的巨大落差,更是近在眼前卻難以逾越的無奈……。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寶貴的,同學們要珍惜屬于自己的分分秒秒,努力學習、快樂生活,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課堂小結(1)我們運用了物理學中的理想化方法,從最簡單、最基本的情況入手,抓住影響運動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質因素的干擾,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過程——自由落體運動,理想化是研究物理問題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還要用到。
(2)通過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推出了自由落體加速度的概念,結合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推導出自由落體的運動規(guī)律,
(3)同學們要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知識本身,知識的結論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獲取知識和處理知識。
布置作業(yè):
1、利用課本第47頁的圖3—26上的數(shù)據判斷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并計算其加速度。
2、閱讀課本第50頁至52頁,完成第53頁練習5、6。
3、查閱資料,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測量有什么實際意義。
4、由實驗測出的重力加速度的值比當?shù)貙嶋H的重力加速度的值小,試分析誤差來源。如何改進實驗可以減少誤差?
教學小結與反思
1、由一則生活見聞引出課題,較好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有效地調動了課堂氣氛。
2、通過實驗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用火燒斷懸線,可避免剪刀剪斷懸線時對懸線橫切的不利影響,確保小球開始下落時初速為零。
3、通過“辯論賽”,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嘴,自行設計實驗探究物理規(guī)律,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自主學習、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較好地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使學生了解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學思想,逐步幫助學生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4、為了保證學生有充足計算時間,特把頻閃照片的數(shù)據分析和處理放在課后進行。課內則采用先進的DIS傳感器系統(tǒng),直觀、真實、快捷地展示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圖像,然后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物理研究方法,通過數(shù)據分析、歸納總結、類比遷移,由自己推導出自由落體的運動性質和規(guī)律。
5、最后的“迷你小實驗”與引入遙相呼應,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6、本節(jié)課科學探究所花時間較多,沒有安排隨堂訓練,擬在下節(jié)課補充一節(jié)習題課。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8
一、教學目標
1、在初中學過原命題、逆命題知識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四種命題。
2、給一個比較簡單的命題(原命題),可以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
3、通過對四種命題之間關系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4、初步培養(yǎng)學生反證法的數(shù)學思維。
二、教學分析
重點:四種命題;難點:四種命題的關系
1。本小節(jié)首先從初中數(shù)學的命題知識,給出四種命題的概念,接著,講述四種命題的關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礎上,結合四種命題的知識,進一步講解反證法。
2。教學時,要注意控制教學要求。本小節(jié)的內容,只涉及比較簡單的命題,不研究含有邏輯聯(lián)結詞“或”、“且”、“非”的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
3.“若p則q”形式的命題,也是一種復合命題,并且,其中的p與q,可以是命題也可以是開語句,例如,命題“若,則x,y全為0”,其中的p與q,就是開語句。對學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題“若p則q”中的條件與結論就可以了,不必考慮p與q是命題,還是開語句。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學法和循序漸進導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題
2多媒體演示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一個生活中有趣的與命題有關的笑話:某人要請甲乙丙丁吃飯,時間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時赴約。丁卻打電話說“有事不能參加”主人聽了隨口說了句“該來的沒來”甲聽了臉色一沉,一聲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說了一句“哎,不該走的走了”乙聽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這時還沒意識到又順口說了一句:“俺說的又不是你”。這時丙怒火中燒不辭而別。四個客人沒來的沒來,來的又走了。主人請客不成還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覺得這個人不會說話,但是你想過這里面所蘊涵的數(shù)學思想嗎?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就能揭開它的廬山真面,學生的興奮點被緊緊抓住,躍躍欲試!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復習提問:
1.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看作原命題,它的逆命題是什么?
3.原命題真,逆命題一定真嗎?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個原命題真,逆命題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的原命題真,逆命題就不真,所以原命題真,逆命題不一定真.
學生活動: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則兩直線平行;(2)若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則它的四條邊相等.
設計意圖: 通過復習舊知識,打下學習否命題、逆否命題的基礎.
(三)新課講解:
1.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是“同位角相等”,結論是“兩直線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看作原命題,它的逆命題就是“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說,把原命題的結論作為條件,條件作為結論,得到的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逆命題。
2.把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同時否定,就得到新命題“同位角不相等,兩直線不平行”,這個新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否命題。
3.把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互相交換并同時否定,就得到新命題“兩直線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這個新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逆否命題。
(四)組織討論:
讓學生歸納什么是否命題,什么是逆否命題。
例1及例2
(五)課堂探究:“兩條直線不平行,則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個四邊形的四條邊不相等,則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題真,逆否命題是否也真?
學生活動:
討論后回答
這兩個逆否命題都真.
原命題真,逆否命題也真
引導學生討論原命題的真假與其他三種命題的真
假有什么關系?舉例加以說明,同學們踴躍發(fā)言。
(六)課堂小結:
1、一般地,用p和q分別表示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用¬p和¬q分別表示p和q否定時,四種命題的形式就是:
原命題若p則q;
逆命題若q則p;(交換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否命題,若¬p則¬q;(同時否定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逆否命題若¬q則¬p。(交換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并且同時否定)
2、四種命題的關系
(1).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為真.
(2).原命題為真,它的否命題不一定為真.
(3).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否命題一定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話,先討論,后總結:現(xiàn)在我們來分析一下主人說的四句話:
第一句:“該來的沒來”
其逆否命題是“不該來的來了”,甲認為自己是不該來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該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題為“該走的沒走”,乙認為自己該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說的不是你(指乙)”其值為真其非命題:“俺說的是你”為假,則說的是他(指丙)為真。所以,丙認為說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是數(shù)學,期待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
五、作業(yè)
1.設原命題是“若
斷它們的真假. ,則 ”,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并分別判
2.設原命題是“當 時,若 ,則 ”,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定命與逆否命題,并分別判斷它們的真假.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9
一、教材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從知識體系上看,它既是點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延續(xù)與提高,又是學習切線的判定定理、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基礎。從數(shù)學思想方法層面上看它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揭示了知識的發(fā)生過程以及相關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滲透了數(shù)形結合、分類討論、類比、化歸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學情
學生初中已經接觸過直線與圓相交、相切、相離的定義和判定;且在上節(jié)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點的坐標、直線的方程、圓的方程以及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組的方法來求直線的交點;具有用坐標法研究點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基礎;具有一定的數(shù)形結合解題思想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準確用圖形表示出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系;可以利用聯(lián)立方程的方法和求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簡單判斷出直線與圓的關系。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操作、觀察、探索、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判斷方法,從而鍛煉觀察、比較、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求知欲和學習興趣,鍛煉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識、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解題時養(yǎng)成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用解析法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二)難點
體會用解析法解決問題的數(shù)學思想。
五、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jié)課教材內容的特點,為了更直觀、形象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借助信息技術工具,以幾何畫板為平臺,通過圖形的動態(tài)演示,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的數(shù)學探究與數(shù)學思維提供支持.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這樣可以為不同認知基礎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同時有利于發(fā)揮各層次學生的作用,教師始終堅持啟發(fā)式教學原則,設計一系列問題串,以引導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活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泰坦尼克號的情景,并從中抽象出數(shù)學模型:已知冰山的分布是一個半徑為r的圓形區(qū)域,圓心位于輪船正西的l處,問,輪船如何航行能夠避免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駛便又會撞到冰山呢?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已經學習的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將所想到的航行路線轉化成數(shù)學簡圖,即相交、相切、相離。
設計意圖: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有利于保持學生知識結構的連續(xù)性,同時開闊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探究新知
教師提問如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學生先獨立思考幾分鐘,然后同桌兩人為一組交流,并整理出本組同學所想到的思路。在整個交流討論中,教師既要有對正確認識的贊賞,又要有對錯誤見解的分析及對該學生的鼓勵。
判斷方法:
(1)定義法:看直線與圓公共點個數(shù)
即研究方程組解的個數(shù),具體做法是聯(lián)立兩個方程,消去x(或y)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判斷△和0的大小關系。
(2)比較法: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圓的半徑r做比較,
(三)合作探究——深化新知
教師進一步拋出疑問,對比兩種方法,由學生觀察實踐發(fā)現(xiàn),兩種方法本質相同,但比較法只適合于直線與圓,而定義法適用范圍更廣。教師展示較為基礎的題目,學生解答,總結思路。
已知直線3x+4y-5=0與圓x2+y2=1,判斷它們的位置關系?
讓學生自主探索,討論交流,并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
當已知了直線與圓的方程之后,圓心坐標和半徑r易得到,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得到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他的本質是點到直線的距離,便可以直接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d。類比前面所學利用直線方程求兩直線交點的方法,聯(lián)立直線與圓的方程,組成方程組,通過方程組解得個數(shù)確定直線與圓的交點個數(shù),進一步確定他們的位置關系。最后明確解題步驟。
(四)歸納總結——鞏固新知
為了將結論由特殊推廣到一般引導學生思考:
可由方程組的解的不同情況來判斷:
當方程組有兩組實數(shù)解時,直線l與圓C相交;
當方程組有一組實數(shù)解時,直線l與圓C相切;
當方程組沒有實數(shù)解時,直線l與圓C相離。
活動:我將抽取兩位同學在黑板上扮演,并在巡視過程中對部分學生加以指導。最后對黑板上的兩名學生的解題過程加以分析完善。通過對基礎題的練習,鞏固兩種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判斷方法,并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后續(xù)學習的信心。
(五)小結作業(yè)
在小結環(huán)節(jié),我會以口頭提問的方式:
(1)這節(jié)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在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運用了哪些數(shù)學思想?
設計意圖:啟發(fā)式的課堂小結方式能讓學生主動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點。也促使學生對知識網絡進行主動建構。
作業(yè):在學生回顧本堂學習內容明確兩種解題思路后,教師讓學生對比兩種解法,那種更簡捷,明確本節(jié)課主要用比較d與r的關系來解決這類問題,對用方程組解的個數(shù)的判斷方法,要求學生課外做進一步的探究,下一節(jié)課匯報。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介、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10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是:“通過實驗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現(xiàn)象”,要求學生能通過一些實驗或具體的活動來了解和體驗自由落體運動。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產生的條件與實質。
2.本節(jié)教材是學生學完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后,知識的遷移和應用部分,因此本節(jié)是本章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典型的應用型知識點。表現(xiàn)其一:落體運動快慢的產生原因分析,要用到實驗探究,突破原有認知,體會并應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這一科學思維方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分析物理問題的方法,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其二,這是一個貼近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會物理的生活化。
3.自由落體運動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理現(xiàn)象,學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沒有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的特點,也不明確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現(xiàn)象。怎樣才能讓學生不是機械化地記住自由落體運動的現(xiàn)象,而是通過各種方式真正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與本質所在,才是本堂課學習重點和難點。
二、學情分析
自由落體運動,學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體會,但理解自由落體運動概念,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難。我覺得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是物理語言的誤導,使學生認為只要從某一高度隨意下落的物體做的就是自由落體運動;其次生活中的落體運動與自由落體運動的區(qū)別──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異。因此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利用了實驗和理論探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討論、評價等得出結論。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動手與合作能力,生成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物理意識。
學生有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打點計時器及紙帶分析的學習基礎,完全可以通過自主體驗與自主學習來完成本節(jié)課的內容。學生可能將自由落體運動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知識割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舊知識結構,讓學生體會到自由落體運動只是特殊勻變速直線運動而已。
三、設計思想
為了體現(xiàn)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在教法上,采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以小組的合作為主要方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親身體驗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強化小組交流與合作意識,淡化機械式訓練,摒棄灌輸式教學;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適時適度地“引導”和“參與”,決不能搞型式化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教學實施往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傾向,學生被動地接受,很難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興趣入手,精心設計學生活動──以趣味實驗的新手段引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通過分組實驗,感受物體下落快慢的原因;進而小組討論、驗證、交流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感悟自由落體這一理想化模型的實質;成功解釋生活中自由落體現(xiàn)象;強調學生思維和體驗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變過去教師要學生學,而為學生自己“我要學、我想學、從中我學到了什么”的主動建構知識的自主學習;通過交流、合作的互動過程,更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當然同時要發(fā)揮教師的課堂機智,適時地去引導,去啟發(fā),去控制,去答疑,去評價,這是符合新課標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要求,成功實現(xiàn)新課程理念下師生關系的轉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自由落體運動現(xiàn)象;
(2)知道產生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3)能夠運用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分析、解決有關自由落體運動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實驗觀察、實例探究討論交流的過程,體驗自由落體運動現(xiàn)象。
(2)經歷實驗和理論探究過程,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領略運用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生活中的自由落體運動現(xiàn)象,生成“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體驗自主學習過程,養(yǎng)成樂于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和合作精神。
五、重點難點
重點: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及產生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實質。
難點:(1)物體下落快慢影響因素的探究;
(2)自由落體運動的運動性質的分析。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情景設置──問題鏈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識──得出結論”的學生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七、課前準備──媒體的設計與準備
演示實驗:多媒體設備一套,鉤碼,牛頓管,抽氣機,天平,自制課件。學生每四人一組:刻度尺,鐵架臺,打點計時器,小石頭,羽毛,紙帶,鐵片、書簽若干(長10厘米左右),紙片若干張、鋼球(大小各一個)、面積相等的金屬片和紙片等。
八、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教師節(jié)的時候,大家有禮物送給老師,來而不往非禮也,今天老師也有禮物回贈給大家,是有我親筆簽名的精美書簽。
(師生活動,請幾個學生參與活動,誰能捏住書簽就送給誰,由于書簽比較短,少有學生能捏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教師:同學們一定想知道為什么有人捏不住書簽?,它與我們今天所要認識和研究的一種運動──自由落體運動密切相關。同學們仔細觀察過落體運動嗎?我們來看,從同一高度釋放小石頭和羽毛,很顯然石頭比羽毛先落地(教師演示)。
提出問題:是否重的物體一定比輕的物體下落的快?(讓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板書)
(1)分組實驗,發(fā)現(xiàn)問題。
教師將學生分組。學生分組實驗──利用面積相等的金屬片和紙片,設計小實驗,動手做一做,并對看到的現(xiàn)象進行說明。(學生的實驗方案可能有:將紙片團成紙團,紙團、金屬片同時釋放;將紙片團成紙團,紙團、紙片同時釋放;金屬片、紙片呈豎直同時釋放;紙片放在金屬片上,釋放等等。)
組內討論交流。小組代表說說,小組成員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以及想知道的疑問。
教師對學生的實驗方式和交流問題,做出適當?shù)姆答伵c評價。(引導學生關注觀察兩物體落地的前后的次序,將其原因暫時擱置)
(2)師生合作研討,得出自由落體運動概念。
學生的實驗方法可能各種各樣,為了將教學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明確概念。教師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的輕重物體下落的快慢,并歸納總結。
步驟①:先讓金屬片和一張等面積的薄紙片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觀察結果:重的物體下落得快)
步驟②:把薄紙片揉成紙團再和金屬片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讓同學用耳朵聽聲音,結果:只有一個聲音,說明輕重不同的物體同時落地。)
步驟③:把金屬片和一張面積較大的薄紙片從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桌面。(觀察結果:輕的物體下落得快)
師生結合實驗探討得出結論:物體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們的輕重決定的。生活中看到的物體下落有快慢是由于空氣阻力的原因。
提出問題:那么在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是什么樣的情況呢?
演示:把事先抽成真空(空氣相當稀薄)的牛頓管拿出來,讓牛頓管中的硬幣、雞毛、紙片、粉筆頭從靜止一起下落。
學生:同時落下。
老師:這就是自由落體運動。教師再把牛頓管放氣,重復實驗,構成強烈的對比。
知識介紹:
1971年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讓一把錘子、一根羽毛同時下落,觀察到它們同時落到月球表面上。
同學們根據這些過程、結論,給自由落體運動下一個定義:
1.自由落體運動:(板書)
(1)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2)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在同一地點從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點評: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猜想、觀察、思考、理解、體會,學生在體驗中突破與原有認識的沖突,在教師引導下可以從以上實驗中總結結論,提出物體下落快慢與物體質量無關的設想。另外,學生可能會提出關于下一環(huán)節(jié)的一些問題,教師也要做出適當評價,并為下面作鋪墊。
教師:在認識了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之后,新的問題就產生了,同學們一定想知道它是什么性質的運動呢?
師:結合前面物體下落的現(xiàn)象,你覺得自由落體運動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運動?
2.實驗探究二──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
(1)回味現(xiàn)象,進行猜想。
讓學生回憶上面實驗現(xiàn)象,大膽猜想。(學生可能會提出:變速直線運動、加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等)
(2)組內討論驗證
小組內成員針對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討論主題:可以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器材自行設計實驗,用你們的實驗方式操作、記錄、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學生的實驗設計方案可能有多種,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預設。
(1)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打點計時器記錄重物的下落過程。(提醒學生操作注意事項)
(2)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如何合理利用紙帶記錄的信息作初步分析:
小組實驗、操作、記錄、思考、交流討論,
A.軌跡──直線方向──豎直向下
B.變速──速度越來越大──比較相等時間內發(fā)生的位移。
3.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板書)
⑴在地面附近的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⑵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⑶教師強調我們這里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9.801m/s2。在粗略的計算中,可以把g取作10m/s2。
請學生看書本P46的表格,說說能得到的信息: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從赤道到北極,隨著緯度的升高而增大。
4.做一做(反饋應用鞏固知識)
教師:老師最近發(fā)明了一個儀器,能測出你到底是反應靈敏還是反應遲鈍(開玩笑),只要你一捏我就能知道你的反應時間,(邊在過道走,邊為學生測量,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很高)我把它叫做“反應時間測量尺”,你能知道我這把尺子的奧秘嗎?
學生:知道(很不服氣)
教師: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遇到某種情況時,大腦能迅速作出反應。人從發(fā)現(xiàn)情況到作出反應采取行動所需的時間叫做反應時間。有些人反應時間對他們很重要,像運動員,戰(zhàn)士,飛行員,司機等。你們也能做一把“反應時間測量尺”嗎?,同桌之間相互測一測彼此的反應時間,我們現(xiàn)在不是有一門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嗎!你完全可以用你自己制作的“反應時間測量尺”定一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yè)人的反應時間是多少?也可以看一個人在一天是什么時候反應最快?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性學習小課題。
點評:通過、“做一做”進一步鞏固了結論,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人真正感受到自由落體運動就在我們身邊,體驗物理知識的生活化。據教學時間情況,不一定在課堂內完成,尤其“做一做”讓學生在課外動手體驗。)
5.自我評價小結
課堂小結:讓學生以“本節(jié)課我學到了什么”為話題進行評價性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從知識和方法兩個角度來小結。
九、布置作業(yè)
課后習題與做一做
十、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采取“情景設置──問題鏈接──自主探究──形成共識,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學生在趣味實驗的激發(fā)中,問題的引領下,“我要學、我想學”的情緒洋溢在整個課堂。通過自主體驗、小組互動、組間互評、自我評價改變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體現(xiàn)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的新理念。
2.趣味實驗雖簡單,但對其的熱情高漲出乎教學前的預料;自行制作的測定反映時間尺效果非常好;教學軟件的使用也讓學生體會到科技的力量。
3.學生自主探究時,有的學生不知道從哪里下手,要求教師給以必要的指導,應該提示學生自主探究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如果疏于引導,將會拖延時間,導致教學被動。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11
一、學習目標與任務
1、學習目標描述
知識目標
(A)理解和掌握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和第二定義,并能應用第一定義和第二定義來解題。
(B)了解圓錐曲線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聯(lián)系,并能初步利用圓錐曲線的知識進行知識延伸和知識創(chuàng)新。
能力目標
(A)通過學生的操作和協(xié)作探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B)通過知識的再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C)專題網站中提供各層次的例題和習題,解決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各種的需要,從而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
讓學生體會知識產生的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學習內容與學習任務說明
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和圓錐曲線的統(tǒng)一定義,以及利用圓錐曲線的定義來解決軌跡問題和最值問題。
學習重點: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和統(tǒng)一定義。
學習難點:圓錐曲線第一定義和統(tǒng)一定義的應用。
明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習任務驅動為方式,以圓錐曲線定義和定義應用為中心,主動操作實驗、大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抓住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采取的基于學科專題網站下的三者結合的教學模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充分利用《圓錐曲線》專題網站內的內容,在著重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內延外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克服困難的信心。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說明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習慣、學習交往特點等)
l本課的學習對象為高二下學期學生,他們經過近兩年的高中學習,已經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較為熟練。
高二年下學期學生由于高考的.壓力,他們保持著傳統(tǒng)教學的學習習慣,在
l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的體現(xiàn)不是太充分,但是如果他們還是樂于嘗試、勇于探索的。
高二年的學生在學習交往上“個別化學習”和“協(xié)作討論學習”并存,也就是說學生是具有一定的群體性小組交流能力與協(xié)同討論學習能力的,還是能完成上課時教師布置的協(xié)作學習任務的。
三、學習環(huán)境選擇與學習資源設計
1.學習環(huán)境選擇(打√)
(1)Web教室(√)(2)局域網(3)城域網(4)校園網(√)(5)Internet(√)
(6)其它
2、學習資源類型(打√)
(1)課件(網絡課件)(√)(2)工具(3)專題學習網站(√)(4)多媒體資源庫
(5)案例庫(6)題庫(7)網絡課程(8)其它
3、學習資源內容簡要說明
(說明名稱、網址、主要內容等)
《圓錐曲線專題網站》:從自然與科技、定義與應用、性質與實踐和創(chuàng)新與未來四個方面圍繞圓錐曲線進行探討與研究。(IP:192.168.3.134)
用Flash5、幾何畫板和Authorware6制作可操作且具有交互性的網絡課件放在專題網站里。
四、學習情境創(chuàng)設
1、學習情境類型(打√)
(1)真實性情境(√)(2)問題性情境(√)
(3)虛擬性情境(√)(4)其它
2、學習情境設計
真實性情境:用Flash5制作的一系列教學軟件。用幾何畫板制作的《圓錐曲線的統(tǒng)一定義》的教學軟件。
問題性情境:圓錐曲線的截取方法、圓錐曲線的各種定義、典型例題。
虛擬性情境:Authorware6制作的《圓錐曲線的截取》,模擬曲線截取。
五、學習活動的組織
1、自主學習設計(打√并填寫相關內容)
(1)拋錨式
(2)支架式(√)相應內容: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和統(tǒng)一定義。
使用資源:數(shù)學教材、專題網站及專題網站下的多媒體教學軟件。
學生活動:分析、操作、協(xié)作討論、總結、提交結論。
教師活動:問題的提出。學習資源獲取路徑的指導。問題解答和咨詢。
(3)隨機進入式(√)相應內容:圓錐曲線定義的典型應用。
使用資源:軌跡問題、最值問題、其它問題三種典型例題以及各個題目的動畫演示和答案。
學生活動:根據自身情況選題、分析題目、協(xié)作討論、解答題目。
教師活動:講解例題,總結點評學生做題過程中的問題。
(4)其它
2、協(xié)作學習設計(打√并填寫相關內容)
(1)競爭
(2)伙伴(√)
相應內容: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和統(tǒng)一定義
使用資源:數(shù)學教材、專題網站及專題網站下的多媒體教學軟件。
分組情況:每組三人
學生活動:學生之間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展開討論,從而達到對定義的理解和掌握。
教師活動:問題的提出。學習資源獲取路徑的指導。問題解答和咨詢。
(3)協(xié)同(√)
相應內容:圓錐曲線定義的典型應用。
使用資源:軌跡問題、最值問題、其它問題三種典型例題以及各個題目的動畫演示和答案。
分組情況:每組三人。
學生活動:通過協(xié)作討論區(qū),同學之間互相配合、互相幫助、各種觀點互相補充。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學生做題過程中的問題。
(4)辯論
(5)角色扮演
(6)其它
4、教學結構流程的設計
六、學習評價設計
1、測試形式與工具(打√)
(1)堂上提問(√)(2)書面練習(3)達標測試(4)學生自主網上測試(√)(5)合作完成作品(6)其它
2、測試內容
教師堂上提問:圓錐曲線的定義、學生提交的結論的完整性、學生協(xié)作討論時的疑問、例題講解過程中問題,課堂總結。
學生自主網上測試:解決軌跡問題、最值問題、其它問題三種典型題目。
(附)圓錐曲線專題網站設計分析
(1)設計思路
(A)給學生操作與實踐的機會:在每一環(huán)節(jié)中建設一個可供學生操作的實驗平臺。
(B)突出教學中“主導和主體”的作用:在每一環(huán)節(jié)中建設一個可供師生交流的平臺。
(C)突出知識的再創(chuàng)新過程和知識的延伸:如圓錐曲線的作法和知識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
(D)強調教學軟件的交互性:如在題目中給出提示的動畫過程和解答過程。
(E)突出和各學科的聯(lián)系:如斜拋運動和行星運動等等。
(F)強調分層次的教學:
如在知識應用中的配置不同層次的例題和練習:
(2)網站導航圖
高一教案相關推薦
更多>-
高中教學教案設計模板范文(摘錄十五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數(shù)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高中教學教案設計模板范文 篇1一、 課程類型:高三復習課二、 教學目標: ...
-
高一語文《死水》教案設計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諷的藝術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表現(xiàn)了作者與這個黑暗政府勢不兩立的決心。那么好的《死水》教案怎么寫?以下僅供參考! 【教學目標】 1、體會《死水》用反語描寫丑的事...
- 初中教學教案設計模板及范文(精選11篇)10-04
-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萬能模板范文10-17
- 高中語文教案設計模板范文(經典8篇)09-27
- 高一必修一:《小狗包弟》教案設計(人教版)06-30
- 教案設計(范文15篇)04-23
- 高一語文教案:《雨巷》教案設計一08-01
- 高一語文教案:《沁園春 長沙》教案設計一08-01
- 高一語文《小狗包弟》教案設計12-08
春節(jié)活動作文80詞(合集四篇)10-27
- 過春節(jié)的日記300字(集錦8篇)10-27
- 高一數(shù)學教案10-27
- 大班社會教案大全優(yōu)秀教案10-27
- 感恩節(jié)教師賀卡寄語(必備九十一句)10-27
- 入黨積極匯報思想報告一千字(集合十篇)10-27
- 大班《做情緒的主人》教案(分享8篇)10-27
- 第一范文10-27
- 幼兒園臘八節(jié)活動的方案10-27
- 地推活動總結6篇10-27
- 學雷鋒的句子10個字(熱門五十五句)10-27
- 高一教案設計模板范文10-27
- 高一新教材數(shù)學必修一教案(必備五篇)10-17
- 軍訓活動內容300字高一(集錦7篇)09-28
- 軍訓感想500字高中高一09-27
- 高一2024軍訓感想600字左右09-26
- 高一化學教學反思03-06
- 高一化學教案:《硫酸》教學設計08-31
- 高一化學教案:《緒言》教學設計08-27
- 高一化學教案:《油脂》教學設計08-28
- 高一化學必修2《化學鍵》教學設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