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1-09《滕王閣序》教案14。
教學(xué)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及駢體文的特點。
2.學(xué)習(xí)本文將典故與眼前情景相結(jié)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盡”“屬”“即”“且”“矣”的用法。
5.背誦課文。
教學(xué)重點:理解典故;理解內(nèi)容和觀點。
教學(xué)難點:駢體文的特點
教學(xué)課時:3課時
教學(xué)方法:朗讀背誦與賞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xué)目標(biāo):介紹作家作品,文體知識;初讀課文。
教學(xué)過程:
一.解題: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shù)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歌舞享樂的需要。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統(tǒng)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jìn),緊扣題意。
文因餞別而作,但對于宴會之盛僅略敘數(shù)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脫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yīng)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徑。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親任六合縣縣令,王勃赴六合經(jīng)過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佐證。
還有一種說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序文中內(nèi)容的博大,辭采的富贍看來,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歲左右之作。課文采用這種說法。
三.時人對王勃的評價: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dāng),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時人認(rèn)為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而語驚四座。
四.關(guān)于駢體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dá)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
1、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又稱為“四六文”。
2、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
3、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五.朗讀與預(yù)習(xí):
1.下列詞語的注音釋義全都正確的是:(引導(dǎo)學(xué)生逐段批注)
A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美好
B儼驂騑于上路,訪風(fēng)景于崇阿崇阿:a高大的丘陵
C云銷雨霽霽:ji天氣晴朗
D逸興遄飛遄:chuan迅速
2.斷句品韻:
A四四對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斷句:
(1.孟學(xué)士/之詞宗,訪風(fēng)景/于崇阿“三三式”;
(2.臨/帝子之長州;窮/待遇之縈回“一五式”;
(3.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二四式”;
(5.撫/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偉餞“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讀法(按意義劃分):
(1).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龍光/射/牛斗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閻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對四六:漁舟/唱晚,響穿/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E六四對六四:屈賈宜/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泓/于海曲,豈乏/明時?
F主謂結(jié)構(gòu)相對: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G動賓結(jié)構(gòu)相對: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H偏正結(jié)構(gòu)相對:……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軸。
六.講讀課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幾個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語典,來自史傳上的記載稱事典,來自典籍上的現(xiàn)成語句叫語典)。
1.豫章故郡(見注釋)。2.龍光射牛斗之墟(見注釋)。3.控蠻荊(見注釋)。
(二)補充注釋:
1.豫章故郡故:舊
2.地接衡廬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帶五湖襟、帶:名詞用作動詞,連接、環(huán)繞的意思。
4.雄州霧列,俊采星馳霧、星:名詞作狀語,像霧一樣、像星一樣。
5.賓主盡東南之美盡:全都是,形容詞作動詞。美:形容詞作名詞,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數(shù)量詞作名詞,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
7.高朋滿座高:尊貴
(三)簡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稱的沿革,道出歷史的久遠(yuǎn)。
2.二三句寫界域的廣大、轄境的遼闊與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贊美“雄州”到稱賞“俊采”。
4.六句,寫州城形勝,賓主才美(為下文的“才美”過渡)
5.七八九句,贊美賓主,點面結(jié)合。
6.十句,自己“闖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問題:
⒈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fēng)貌的?突出了什么特點?
明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报D―歷史久遠(yuǎn)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界域遼闊。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地勢宏偉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yīng)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范”“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yīng)了前文的“俊采”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chǎn)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yīng)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7.小結(jié):本段略寫洪州的地理風(fēng)貌,極寫滕王閣的無限壯美,和周圍環(huán)境的超凡脫俗,以及閣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這樣寫,既初步寫出了滕王閣的不同凡響,又為后文詳寫做好了鋪墊。
8.背誦本段。
七.講讀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
1.鐘鳴鼎食之家2.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二)補充注釋:
1.青雀黃龍之軸青雀黃龍:名詞作動詞,雕有青雀黃龍頭形
2.彩徹區(qū)明徹:普照
3.雁陣驚寒驚:被……驚擾
4.時維九月,序?qū)偃镄颍簳r間。屬:是。
5.潦水盡而寒潭清而:因而。盡: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煙光凝而暮山紫煙光:山嵐。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現(xiàn)紫色。
7.即岡巒之體勢即:依附。體勢:態(tài)勢,形勢。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寫三秋時節(jié)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景觀。筆觸轉(zhuǎn)細(xì),漸入佳境,讓人賞心悅目。
(1.第一句:交代時令(三秋時節(jié))。
(2.第二句:寫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個六字句,寫來賓駕御名車駿馬,造訪滕王閣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個四字句,寫滕王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氣勢。
(5.第五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描寫滕王閣所處山水形勝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離地開始了窮微盡妙、繪聲繪色的描寫,進(jìn)一步寫滕王閣環(huán)境之美,將滕王閣及周圍景色推上美的極致。
(1.第一句:兩個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寫出登閣的情景,抒發(fā)喜悅之情。兩個六字句,寫登高望遠(yuǎn)所見山川之美,虛實結(jié)合。
(2.第二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極寫人煙之盛,舸艦之多,表現(xiàn)富庶祥和。
(3.第三句:兩個四字句,轉(zhuǎn)寫自然景物,描繪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兩個七字句,是千古絕唱之句,把對滕王閣景物描寫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敘寫生活之樂,候鳥之樂,將各具情趣的社會與自然融為一體。
問題: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①色彩變化之美;②遠(yuǎn)近錯落之美;③上下渾成之美;④虛實相映之美。
2.鑒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明確: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gòu)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
課后,展開想象,將該句擴(kuò)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tǒng)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確:一反傳統(tǒng)中“悲秋”的習(xí)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②高聳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嘆為觀止。
③“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著作者無比愉悅的心情。
作者寫自己的喜悅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轉(zhuǎn)地表達(dá)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八.背誦2~3段。
第二課時
教學(xué)目標(biāo):復(fù)習(xí)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學(xué)過程:
一.復(fù)習(xí)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難并并:會聚一起。
3.窮睇眄于中天窮:望盡。中:最高處。
4.極娛游于暇日極:盡情。娛游:歡樂。
5.興盡悲來興:興致。
6.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悲:悲憐。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賈宜于長沙屈:被……貶謫。
8.所賴君子見機(jī)賴:依賴。
9.老當(dāng)益壯:老了應(yīng)當(dāng)更加有壯志。
10.窮且益堅:且:反而。
11.不墜青云之志墜:拋棄。
(二)典故理解:(此兩段十五個典故,參看注釋理解其作用及表現(xiàn)意義)
(三)分析第四段內(nèi)容:
1.第一句:過渡,由登覽之樂到宴會之樂。
2.第二句:寫管弦之盛,歌聲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對四六句,鋪敘歡飲娛樂的場景,用典故暗示宴會的豪華,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兩個三字句,由喜悅漸生悲慨。
5.第五句:把視野擴(kuò)展到宴會外——為下面抒情張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嘆宇宙之大,二是感嘆人生無常。
7.第七句:是虛寫,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廣漠襯托人生之渺小,從而引發(fā)感慨。
9.一問一答,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緒,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diào)。
10.最后兩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懷,寫自己報國無路,濟(jì)世無門,言辭哀婉。
11.小結(jié):本段集中筆墨,描寫和渲染閣中氣氛,贊美文人雅士們的氣概和風(fēng)采。
(四)分析第五段內(nèi)容:
1.寫馮唐、李廣的目的是什么?—寬慰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觀的句子是哪幾句?—“老當(dāng)益壯……志?!?/p>
3.引用了哪兩個典故,表現(xiàn)了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酌貪泉……猶歡?!?/p>
4.寫孟嘗、阮籍的人生觀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堅定的意志。
5.小結(jié):本段筆鋒陡轉(zhuǎn),由盛贊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轉(zhuǎn)為慨嘆人世艱難仕途崎嶇,大發(fā)懷才不遇之感慨,為自己也為別的文人被壓抑被埋沒深鳴不平。
問題:
1.這兩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fā)的人生感慨。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明確:①“長安”“帝閽”“宣室”→報國無門,濟(jì)世無路
②“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yè)難成,流露出嗟卑嘆老的傷感和見機(jī)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③“馬援”(窮…老…)→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④“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五)背誦這兩段。
三.分析六、七段:
(一)講解典故,了解內(nèi)容。(略)
(二)補充注釋:
1.一介書生介:個
2.等終軍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歲,古代以二十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3.有懷投筆懷:心思。
4.奉晨昏于萬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鄰接:結(jié)交。
6.勝地不常,盛宴難再勝:美好。再:第二次。
7.蘭亭已矣已:過去。
8.奉承恩于偉餞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這。于:對。
10.敢竭鄙懷竭:使動用法,使……完全表露出來。
(三)分析內(nèi)容:
1.文中自謙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2.作者寫終軍、班超、宗愨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書生。
3.作者寫孟嘗、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懷才不遇,知己難求。
4.寫盡古今宴會曲終人散,無跡可尋的凄涼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寫及潘江、陸機(jī)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賦所懷。
6.小結(jié):第六段在繼續(xù)慨嘆人世不平的同時,又有峰回路轉(zhuǎn)之筆,抒發(fā)了作者運舛志不衰,、正視現(xiàn)實、奮發(fā)向上、積極進(jìn)取的生活態(tài)度。第七段除繼續(xù)抒發(fā)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遠(yuǎn)大志向外,以謙恭的筆調(diào),表明了自己對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四.全文內(nèi)容:
詩與畫的統(tǒng)一;景與情的統(tǒng)一;神與形的統(tǒng)一;自然與社會的統(tǒng)一;環(huán)境與氣氛的統(tǒng)一;理想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山水與人文的統(tǒng)一;歡快與凝重的統(tǒng)一;悲愴與奮進(jìn)的統(tǒng)一;低沉與昂揚的統(tǒng)一。這是本文膾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五.寫作特點:
1.文筆優(yōu)美,意境高遠(yuǎn),變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詳,由粗到細(xì),由遠(yuǎn)到近,由外到內(nèi),由景到情。
3.長于用典,語言自然雋永,妙趣天成。
4.對仗工整,富有節(jié)奏感,抑揚頓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張、婉曲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饒有滋味。
第三課時
一.再理結(jié)構(gòu):
第一段:扣“洪府”,地勢雄偉、物產(chǎn)珍異、
人才杰出、賓主尊貴。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閣”,樓閣壯麗、山川勝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餞”,宴會勝況,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窮且益堅
第六、七段:扣“別”,自敘遭際,謝主引賓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著意鋪敘美景之后,以騰挪跌宕的筆勢,由逸游的豪興,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報國無門卻壯志不墜的執(zhí)著態(tài)度。
“望長安于日下”四句抒寫了遠(yuǎn)離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著從關(guān)山難越,念及英雄失路,連用屈原、賈誼、馮唐、李廣四人的典故借懷才不遇的人物表達(dá)自己有志難伸的悲憤。
至“所賴”一提,振起全篇?!袄袭?dāng)益壯”幾句,勉勵同仁不要因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為全篇警策。
接著又以“大鵬”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時,又反用“貧泉”“涸轍”、阮籍之典,說明處困頓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壯志彌堅。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揚升沉的情感發(fā)展軌跡,披露了交織于內(nèi)心的希望與失望,追求與痛苦,奮進(jìn)與失意的復(fù)雜情感。
三.本文駢儷句式有何特點?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jù)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jié)奏分明,內(nèi)容啟承轉(zhuǎn)合。
駢是“兩馬并駕”的意思,儷是“男女成對”之意,駢儷就是使用對偶句,是駢文的共同特點,但這篇序文尤為突出。全篇采用對偶句,不但字面相對,而且音韻大體相對。即一句之中,平節(jié)和仄節(jié)交替,上下聯(lián)之間,平節(jié)與仄節(jié)相對。
如“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如此講求音律,又不影響意義表達(dá),寫出來的句子當(dāng)然抑揚頓挫,富于樂感,富于詩意。
四.語言揣摩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析:
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tài),表現(xiàn)樓臺壯觀,從而把讀者帶人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傲仕M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xiàn)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shè)色淡雅,下句設(shè)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運用:
(翻譯)蓄積的雨水已經(jīng)消盡,潭水寒冷而清澈,煙光霧氣凝結(jié)傍晚的山巒呈現(xiàn)出紫色。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析:
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gòu)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dāng)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運用:
(翻譯)落霞與孤獨的野鴨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渾然一色。
2.“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p>
評析:
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歷來有志之士對自己的理想總是能盡量克服一切困難執(zhí)著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dāng)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dāng)益堅,老當(dāng)益壯。”王勃在此化用,強(qiáng)調(diào)“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王勃此時懷才不遇,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句中“老當(dāng)益壯”“白首之心”“窮且益堅”“青云之志”現(xiàn)均可作成語使用。
運用:
人老了應(yīng)當(dāng)更有壯志,哪能在白發(fā)蒼蒼之時改變自己的追求?處境艱難更應(yīng)當(dāng)堅強(qiáng),不能放棄遠(yuǎn)大崇高的志向。
相關(guān)閱讀
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
教學(xué)目標(biāo):
⒈學(xué)習(xí)事、景、情融于一體的寫作技巧。
⒉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于沉淪的復(fù)雜感情。
教學(xué)時數(shù):2
第一教時
明確目標(biāo):
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二、解題
1.介紹“序”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2.介紹“駢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dá)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3.介紹王勃和寫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龍門(現(xiàn)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xué)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三、誦讀課文
1.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
2.學(xué)生集體朗讀課文,注意讀準(zhǔn)字音。
3.指定7名學(xué)生朗讀課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節(jié)奏。
明確:①四字句的讀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學(xué)生集體朗讀課文一遍。
2.學(xué)生默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疏通字句。
3.思考:從內(nèi)容上看,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fēng)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jié)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fā)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五、布置作業(yè)
1.反復(fù)誦讀,并試背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xí)三、四兩題。
第二教時
明確目標(biāo):
⒈學(xué)習(xí)事、景、情融于一體的寫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于沉淪的復(fù)雜感情。
教學(xué)過程:
一、賞析第一部分
(一)集體朗讀
(二)具體賞析
⒈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fēng)貌的?突出了什么特點?
明確: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报D―歷史久遠(yuǎn)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界域遼闊。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地勢宏偉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yīng)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范”“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yīng)了前文的“俊采”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chǎn)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yīng)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4.試背課文
二、賞析第二部分
(一)齊讀課文
(二)具體賞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①色彩變化之美;
②遠(yuǎn)近錯落之美;
③上下渾成之美;
④虛實相映之美。
2.鑒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并展開想象,將該句擴(kuò)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確: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gòu)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
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tǒng)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確:一反傳統(tǒng)中“悲秋”的習(xí)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②高聳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嘆為觀止。
③“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著作者無比愉悅的心情。
作者寫自己的喜悅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轉(zhuǎn)地表達(dá)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三、賞析第三、四部分
(一)齊讀課文
(二)具體賞析
1.這兩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fā)的人生感慨。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明確:
①“長安”“帝閽”“宣室”→報國無門,濟(jì)世無路
②“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yè)難成,流露出嗟卑嘆老的傷感和見機(jī)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③“馬援”(窮…老…)→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④“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⑤“北?!薄皷|隅”→不甘沉淪
⑥“孟嘗”∕“阮籍”→反襯自己堅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終軍”→表示請纓無路
⑧“班超”“宗愨”→表投筆從戎、乘風(fēng)破浪的志向
⑨“楊意”“凌云”∕“鐘期”“流水”→感懷才難用、知己難遇
2.請思考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確:使課文內(nèi)容充實,聯(lián)想豐富,語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練,加強(qiáng)了文章表達(dá)效果。
四、課文總結(jié)
本文是一篇序,同時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駢文,作者用富麗華美的詞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廓壯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發(fā)自己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沉淪的思想感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篇》評:“對眾揮毫,珠璣絡(luò)繹?!?/p>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滕王閣序典故
滕王閣位于贛江東岸,江西南昌西北,與湖南岳陽樓、湖北黃鶴樓并稱江南三大名樓。
滕王閣是公元653年,唐高祖李淵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六月李元嬰受封為滕王,后遷洪洲(南昌)任都督,據(jù)說唯一的建樹就是在公元653年于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臺,此樓便是“滕王閣”。
滕王閣飽經(jīng)滄桑,歷史上屢毀屢建達(dá)28次之多,世所罕見?,F(xiàn)在的閣樓建于1985年,高達(dá)57.5米,占地達(dá)47000平方米。仿宋風(fēng)格,臨江而立。
滕王閣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名揚四海,序因閣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風(fēng)流。
繼王勃之后,唐代王緒寫《滕王閣賦》,王仲舒寫《滕王閣記》,史書稱之為“三王記滕閣”佳話。文學(xué)家韓愈也撰文述“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故有“江西第一樓”之譽。
滕王閣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xué)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按】:先寫藤王閣得天獨厚的地勢,接著敘述參加宴會的賓主,最后寫自己碰巧有幸得以參加這次宴會。“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边B用兩個與當(dāng)?shù)赜嘘P(guān)的典故,分別出自《晉書·張華傳》、《后漢書·徐稚傳》。
時維九月,序?qū)偃?。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fēng)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虹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遙襟俯暢,逸興遄飛。爽籟發(fā)而清風(fēng)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yuǎn)。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按】:這段先描寫了藤王閣的美麗風(fēng)光,山川、舟楫、市井、樓閣與落霞、孤鶩、漁歌、雁聲交融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接著寫宴會之極盡歡愉。最后則興盡悲來寫到對命運的感慨:“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p>
嗟乎!時運不濟(jì),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dá)人知命。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按】:這段屬思古傷今之筆,表達(dá)了“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钡闹鞠颉?/p>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fēng)。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晨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按】:這段表明了寫此文并非僅為應(yīng)酬,還希望在這樣的盛會中遇到知己。
鳴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誠,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按】:收筆完成,屬于套話。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按】:篇末附上這首詩,是對序的內(nèi)容的概括。
【相關(guān)典故】: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陽節(jié),洪州都督閻伯嶼攜文武官員歡宴于滕王閣,共慶重陽登高佳節(jié)。此時,王勃因赴交趾省親探父,乘船路過馬當(dāng)(今彭澤縣)遇阻,中原水神以風(fēng)相助,日行七百里到達(dá)南昌,適逢閻都督九九重陽為滕王閣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興正酣,閻都督請各位嘉賓行文賦詩以紀(jì)歡宴之盛況,其實閻公是想讓略具詩名的女婿孟學(xué)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學(xué)士也已經(jīng)準(zhǔn)備妥當(dāng),只等當(dāng)眾吟詠,因此在座諸公均再三謙讓。
至王勃之末座時,王勃不諳此道,躊躇應(yīng)允,令得滿座愕然。
王勃行文習(xí)慣小酌,然后蒙頭少睡,起來后揮毫而就,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難成,王勃于是端坐書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緩慢磨墨,借機(jī)醞釀才思。
閻都督和眾賓客看王勃不緊不慢,于是登閣賞景,吩咐小吏隨時通報。
很長時間,小吏來報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都督聽覺老生常談,實乃平淡無奇;小吏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都督默不言語;及至小吏來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閻都督遂拍手稱贊天才之筆,急令眾文武返滕王閣開懷暢飲,盡歡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話而名垂文史。
《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
教學(xué)目標(biāo):
⒈學(xué)習(xí)事、景、情融于一體的寫作技巧。
⒉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于沉淪的復(fù)雜感情。
教學(xué)時數(shù):2
第一教時
明確目標(biāo):
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二、解題
1.介紹“序”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2.介紹“駢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dá)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3.介紹王勃和寫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龍門(現(xiàn)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xué)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三、誦讀課文
1.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
2.學(xué)生集體朗讀課文,注意讀準(zhǔn)字音。
3.指定7名學(xué)生朗讀課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節(jié)奏。
明確:①四字句的讀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課文
1.學(xué)生集體朗讀課文一遍。
2.學(xué)生默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疏通字句。
3.思考:從內(nèi)容上看,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fēng)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jié)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fā)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
五、布置作業(yè)
1.反復(fù)誦讀,并試背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xí)三、四兩題。
第二教時
明確目標(biāo):
⒈學(xué)習(xí)事、景、情融于一體的寫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于沉淪的復(fù)雜感情。
教學(xué)過程:
一、賞析第一部分
(一)集體朗讀
(二)具體賞析
⒈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fēng)貌的?突出了什么特點?
明確: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歷史久遠(yuǎn)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界域遼闊。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地勢宏偉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yīng)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范”“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yīng)了前文的“俊采”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chǎn)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yīng)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4.試背課文
二、賞析第二部分
(一)齊讀課文
(二)具體賞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明確:①色彩變化之美;
②遠(yuǎn)近錯落之美;
③上下渾成之美;
④虛實相映之美。
2.鑒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并展開想象,將該句擴(kuò)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確: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gòu)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
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tǒng)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確:一反傳統(tǒng)中“悲秋”的習(xí)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敘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②高聳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閣令人嘆為觀止。
③“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著作者無比愉悅的心情。
作者寫自己的喜悅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轉(zhuǎn)地表達(dá)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三、賞析第三、四部分
(一)齊讀課文
(二)具體賞析
1.這兩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fā)的人生感慨。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來敘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明確:
①“長安”“帝閽”“宣室”→報國無門,濟(jì)世無路
②“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yè)難成,流露出嗟卑嘆老的傷感和見機(jī)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③“馬援”(窮…老…)→不因年華易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④“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⑤“北?!薄皷|隅”→不甘沉淪
⑥“孟嘗”∕“阮籍”→反襯自己堅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終軍”→表示請纓無路
⑧“班超”“宗愨”→表投筆從戎、乘風(fēng)破浪的志向
⑨“楊意”“凌云”∕“鐘期”“流水”→感懷才難用、知己難遇
2.請思考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確:使課文內(nèi)容充實,聯(lián)想豐富,語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練,加強(qiáng)了文章表達(dá)效果。
四、課文總結(jié)
本文是一篇序,同時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駢文,作者用富麗華美的詞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廓壯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發(fā)自己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沉淪的思想感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篇》評:“對眾揮毫,珠璣絡(luò)繹。”
《滕王閣序》同步素材—— 王勃與《滕王閣序》
唐初的經(jīng)濟(jì)繁榮,促進(jìn)了文化繁榮,出了許多有名的文人學(xué)士和詩文。王勃、楊炯、戶昭鄰和駱賓王被稱為唐初四杰。
唐初四杰中最為出名的當(dāng)數(shù)王勃。王勃,維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西村)人。他出身于望族,自小就聰敏好學(xué),詩文出眾,十四歲被推舉出仕,十七歲就被授官朝散郎,到沛王府擔(dān)任修撰。
王勃年歲不大,文主習(xí)氣卻很重,才高氣傲,不懂得拍馬奉承,在沛王府時閑來常與幾位王爺斗雞玩耍,他做了一篇《檄英王雞文》。斗雞是一種帶有賭博性的娛樂,雙方的雞不服輸,雞的主人也爭勝斗強(qiáng),這篇文章實際上是助雞爭斗的游戲文章,傳到唐高宗那里,高宗很為氣憤,就將他逐出了沛王府。
王勃離開了沛王府,游歷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之間,曾到過邊遠(yuǎn)的巴蜀地區(qū),這使他大開眼界,詩文功夫更有長進(jìn)。后來他出任貌州參軍,仍舊放縱自己,牽扯到一件案件,犯了死罪,他的父親因此受到牽連,貶到荒涼的交趾(海南)。后來,王勃死罪被赦免,但官職被革去了。
王勃才高志更高,但接連受到打擊,他的意志不免有些消沉,他孤身一人流落異鄉(xiāng),決定到交趾去與父母親團(tuán)聚。
一路行來,來到了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順道拜望了洪州都督閻伯嶼。他本想盡了禮義后要立即走的,卻被好客的主人留住了。
時值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閻伯嶼邀請了許多名士,在重修的膝王閣上登高,歡宴,賦詩。這是一個盛會,才名出眾的王勃便被主人留了下來。
滕王閣建在長洲之上,前臨贛江,是一個登高攬勝的好去處。它始建于唐太宗的兄弟李元嬰任洪州都督的時候,因為李元嬰受封膛王,故叫做勝王閣。此閣年久失修,閻伯嶼是個風(fēng)雅之士,便進(jìn)行了重修,使勝王閣重現(xiàn)昔日風(fēng)采。
這一天,滕王閣上聚集了不少文人學(xué)士,閻伯嶼有個侄兒,苦讀詩文十余年,他想讓侄兒為滕王閣作序,再讓大家吹捧一番,以此露臉揚名。他的侄兒當(dāng)然不肯放棄這個機(jī)會,為作好序文,精心作了準(zhǔn)備。
王勃察顏觀色,已知閻伯嶼舉辦此次盛會的緣由,他才高氣盛,自然不甘人后,再瞧瞧那位閻公子一副洋洋得意的神態(tài),明顯是志大才疏之流。
酒過三巡,都督府的一個幕僚提出為重修勝王閣作序之事。閻伯嶼故作姿態(tài),對眾人說:王子安(王勃的字)才情過人,此序應(yīng)由他作。其實,他想王勃一定會謙讓一番,這樣就順理成章地由他的侄兒來作序。
誰知閻伯嶼弄巧成拙,席上幾個有頭臉的名士都附和他的建議,一致推舉由王勃作序。王勃當(dāng)仁不讓,笑說:承蒙諸位如此抬舉,我不能掃了大家的雅興。說罷就朝安排好筆墨紙張的案子走去。他略一思索,便揮筆疾書: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步,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寥寥數(shù)言,王勃把洪州的地理歷史、人文都精妙地概括進(jìn)去了,接著他又寫今日之盛會,對閻伯嶼重建滕王閣加以頌揚,便更多地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景況引為感嘆,他借景寓意地寫道:時維九月,序?qū)偃?,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云消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蟸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整篇《騰王閣序》一氣呵成,字字璣珠,句句精妙。眾相爭觀,交口稱贊。閻公子自愧不如,簡直懷疑自己是個讀十?dāng)?shù)年詩文的蒙童,閻伯嶼感嘆道:如此才情,我那侄兒相差何止千里,這樣的錦繡文章,驚世駭俗,世間少有。
王勃離開洪州之后,繼續(xù)趕往交趾,在渡海時遇到風(fēng)浪,不慎翻船。王勃淹死海中,當(dāng)時他年僅二十八歲,一個杰出的詩人,就這樣懷著滿腔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只有他寫的那篇《騰王閣序》代代相傳,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