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wǎng)
《沉與浮》教案模板
《沉與浮》教案模板精選。
老師在開學前需要把教案課件準備好,每個人都要計劃自己的教案課件了。寫好教案課件,可以避免重點內容被忽略。這篇“《沉與浮》教案模板”是小編為大家的細心搜集,歡迎大家讀取參考!
《沉與浮》教案模板【篇1】
一、本節(jié)課我的教學設想是:
用科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因為科學課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來培養(yǎng)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發(fā)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并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這一課的學習除了教師演示實驗,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發(fā)現(xiàn)。
二、教材分析
《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二課。它由四部分組成:1改變玻璃瓶的沉浮,2改變浮標的沉浮,3改變其它物體的沉浮,4我們的“潛艇”。本課教材編在《物體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課之后,目的在于加深,鞏固學生對物體沉浮和物體的輕重,大小之間的關系的認識。
三、教材處理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情,教材內容和教育資源,我將本課設計為倆課時,第一課時研究前三個部分,其中第二個活動部分“改變浮標的沉浮”改為研究“改變橡皮泥的沉浮”,第二課時專題了解研究并設計制作潛艇。
四、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物體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運用這一知識,掌握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2、會用多種方法改變物體的沉浮。
3、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在探究中發(fā)展思維。
4、培養(yǎng)學生深入學習,努力實踐,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質。在研究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行為習慣。
五、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親歷三個活動,探究了了解改變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六、教學準備
1、試驗材料:①水槽、小藥瓶(輔助材料:泡沫粒、小石子、木塊、橡皮泥);②橡皮泥;③浮標、鐵釘、泡沫塑料、石塊、胡蘿卜。
2、多媒體課件及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一開課,老師就出示空玻璃瓶,提出問題:把玻璃瓶放入水中,它是沉還是???學生猜測,師演示:把瓶放入水中,升浮。再提問:能不能讓玻璃瓶沉下去?你有哪些方法?這樣通過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由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進入新課。
(二)探究研討,學習新課
活動一:改變玻璃瓶的沉浮。
1、探究的第一步是讓學生從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匯報使空瓶下沉的多種方法,這樣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使他們主動參與。
2、由于三年級學生接觸科學的時間不長,他們的探究能力不是很強,所以我第二步是通過演示實驗引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
A談話:你們想了很多使空瓶下沉的辦法,怎么檢驗呢?學生:做實驗。
B教師演示:瓶內石子漸多,瓶逐步下沉,要求學生觀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C組織學生思考討論:玻璃瓶已經(jīng)沉入水底了,怎樣使它重新浮上水面?
3、第三步是自選材料進行分組實驗,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用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實驗現(xiàn)象,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感知,自行發(fā)現(xiàn)。
4、第四步要求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收集,整理,匯報,在此基礎上討論:A你們發(fā)現(xiàn)在瓶里裝或者在瓶外綁什么樣的物體才會使空瓶下沉呢?B要使下沉的瓶重新上浮,該怎么辦?C是什么原因改變了玻璃瓶的沉???
在討論的基礎上小結,得出改變物體的重量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這一結論,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板書:改變物體的重量。
活動二:改變橡皮泥的沉浮
1、首先教師出示一團橡皮泥,讓學生推測它在水中是沉是浮,教師再將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問:大家能讓橡皮泥浮上來嗎?說說你的方法和理由。這樣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出發(f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
2、第二步,學生匯報后,選擇自己小組感興趣的方法分組實驗,給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間,發(fā)揮主動性,用個性化的方式去嘗試。
3、第三步,匯報實驗方法和結果,既培養(yǎng)學生表達探究結果的能力和傾聽習慣,又為下一步討論提供依據(jù)。
4、分析討論,是什么原因改變了橡皮泥的沉浮。教師板書:改變物體的體積。
活動三:改變更多物體的沉浮
1、激趣談話:剛才我們用改變重量和體積的方法改變了玻璃瓶和橡皮泥的沉浮,(出示鐵釘,浮標,胡蘿卜,石塊,泡沫塊等材料)、大家能用多種方法改變這些物體的沉浮嗎?
2、投影顯示,提出實驗要求,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活動。
3、小組實驗
4、匯報:你們小組是怎樣改變物體沉浮的,屬于哪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收集,記錄和表述的能力。
(三)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首先通過小結,對學生的探究活動給予鼓勵和評價,然后拓展提問,大家知道潛艇嗎?老師演示課件潛艇的沉浮,你認為水艇是怎樣改變沉浮的?在學生憑已有的經(jīng)驗匯報后,提出新的問題,請大家課外進一步了解潛水艇,并運用這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試著做一個簡單的潛艇,下次課帶來研究,以“我等著大家的好消息!”結尾,對學生的課外探究充滿期待,這樣把下課鈴作為探究的新起點,保持和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興趣。
總之,這節(jié)課的教學以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出發(fā),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jīng)歷三個活動的探究過程,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收集,記錄和表述的能力,學到了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并能進行運用,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啟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抓住學生的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在動手動腦中學科學”。
《沉與浮》教案模板【篇2】
設計意圖:
水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幼兒對水的游戲非常喜愛.通過嬉戲、玩耍,孩子可以在不經(jīng)意中發(fā)現(xiàn)許多關于水的科學知識。本活動試圖通過簡易實驗,幫助孩子了解簡單的科學探究途徑、方法,學習開展科學探究必要的記錄手段,思考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
活動目標:
實驗、記錄中感知沉與浮。
2.在活動中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yǎng)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活動準備:
1. 在整理箱中提前裝好水。
磁鐵、乒乓球、積木等若干。
3. 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幼兒探究的興趣。
(發(fā)現(xiàn)材料的特征。
(預測材料“跳人”水中的現(xiàn)象?!斑@么多的東西,要進行一個游泳比賽,它們跳到水里會怎樣呢?”
假設的概念。
(1)教師記錄自己的假設,并詳細說明怎樣使用記錄表。
(假設并記錄。提示幼兒:“這些東西跳到水里會是什么樣的呢?我們來猜一猜。不要講出來,先用筆把我們猜到的畫下來?!?老師指導幼兒記錄的方法。)
3. 實驗操作。
(1)通過實踐操作,引導幼兒體驗“浮”與“沉”的概念。
師:現(xiàn)在我們來做一個實驗,驗證一下是否和我們的猜測一樣。
例如:把一個積木和石頭分別投到水里,請幼兒觀察積木在水里是怎樣的?!拔覀冇靡粋€詞來說一一“浮”,表示積木在水的上面?!庇猛瑯拥姆椒ㄒ龑в變河^察石頭是“沉”的,表示石頭在水底下。
(2)鼓勵幼兒用圖示表示自己看到的實驗結果。
提示:將結果畫下來,必須根據(jù)自己看到的情況來畫。
(3)幼兒自由操作,并記錄結果。
先記好的幼兒將記錄的結果與自己的預測進行比較,教師幫助幼兒整理對物體沉浮現(xiàn)象的認識。
4.交流實驗記錄結果(鼓勵幼兒將自己的觀察記錄結果與他人分享與交流)。
請幼兒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記錄。每一個符號表示什么。假設與實驗是否一樣。
5. 教師小結。
(假設與實驗結果對照,強調記錄的真實性。
(2)與幼兒回憶活動中自己的操作與記錄。
6.激發(fā)幼兒繼續(xù)探究的興趣,提出延伸問題。
請幼兒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幼兒把家里的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還是浮的?試試看,并嘗試自己做記錄,帶來與老師、小朋友們分享。
設計評析:
由于小班幼兒的思維仍然處于直覺行動階段,所以他們常常停留于游戲的表面,而忽略了實驗內在的教育價值。本設計創(chuàng)設的情境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的引導給了幼兒積極、大膽參與和猜想、假設的空間。
小班幼兒記錄的意識還未建立,記錄能力相對較弱。設計中提供的記錄表提供了可以參考的支架。
鼓勵學生尊重與傾聽他人的觀點,幫助他們學會互相學習。
《沉與浮》教案模板【篇3】
問題1:乒乓球和重物都受到重力和浮力,那么為什么一個會上?。恳粋€會下沉?
問題2:利用下列器材如何測出或計算出物體重力的大???
問題3:利用上列器材,你又有幾種方法測出或算出物體所受浮力的大???
三、懸浮
GF浮,則物體上浮。
GF浮,則物體懸浮。
當堂反饋:
1、一個重為0.5N的土豆浸沒在裝滿水的燒杯中溢出了0.4N的'水,則土豆在水中( )
2、用力的示意圖畫出圖中三個球靜止時的重力和浮力。
3、如圖所示,甲、乙、丙三球靜止在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分別是F甲、F乙、F丙,則:
(1)若三球體積相等,則它們的浮力的大小關系是_______________。
(2)若三球質量相等,則它們的浮力的大小關系是_______________。
4、把重5N,體積為6×10-4m3的物體投入水中,如不計水的阻力,當物體靜止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5、把一個小球輕輕放入盛滿水的杯中,靜止時溢出了0.1kg的水,則小球的質量( )
6、將一個質量為300g、體積為500cm3的小球浸沒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大小為多少?小球在酒精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小球靜止時,受到的浮力為多少N?(ρ酒精=0.8×103kg/m3,g=10N/kg)
《沉與浮》教案模板【篇4】
教材分析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深入研究造成馬鈴薯在水中沉浮的條件和變量,從改變液體成分達到改變物體沉浮的目的。在本課中,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對一些浮力現(xiàn)象已有所認知,知道木頭、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鐵、石頭等會沉入水中;知道物體的體積、大小、重量決定了它的沉浮關系。但對于馬鈴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可能會發(fā)生爭論,當然學生可能會在課外知道雞蛋能在鹽水里浮起來,物體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定的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目標是可行的。
設計理念
科學課從走進教室就深受學生的喜愛,究其原因,因為在科學課中可以動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實驗,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法去尋求問題的解決,科學課中的活動性、探究性、主動性深深誘發(fā)著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這堂課中教師有意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實驗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由學生商討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計劃。鑒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可能猜測出是鹽水溶液使馬鈴薯浮起來,應該說本課的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并不會成為學生的學習障礙,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著重考慮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并把這種意識落實到探究過程中去,從而,使學生對浮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使我們的科學課能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認識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成分有關。
2、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
教學準備
1、教師:兩個200毫升的燒杯,定為1號和2號(分別盛有100、150毫升的純凈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為飽和鹽溶液);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一幅天平(備用)。
2、四人小組:一只盛有150毫升純凈水的燒杯,一個馬鈴薯,一根筷子;實驗袋(一支蠟燭,兩個不銹鋼調羹,一包火柴,一把藥匙);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觀察質疑、提出假設
1、教師提問:你知道有哪些物體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學生羅列出許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體。)
2、師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叫學生判斷是沉還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會沉。
生:都會浮。
師:(疑惑)這兩個馬鈴薯的沉浮究竟會怎樣,我們怎么來驗證你們的觀點?
生:實驗。
師:好辦法。我們只要將馬鈴薯放進水里就能看出來?
生:不對。如果放水的東西不一樣大就不能比了。
生:對呀,應該用一樣大的東西盛。(其他的學生此時也議論紛紛)
師:你們的意思是說實驗的時候還應該有一些條件,這些條件應該公平,對嗎?還應該有哪些公平的條件呢,各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體現(xiàn)實驗的公平性
⑴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一一板書: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水里的沉浮
公平條件
(注意點)
一樣大的杯
一樣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兩個馬鈴薯輕輕放進水里
⑵修訂計劃,體現(xiàn)公平條件
(出示兩只燒杯1號和2號)
生:兩杯水要一樣多。(教師請一名學生上前監(jiān)督教師加水的過程)
師:把大的放在1號還是2號?
生:放進1號。
4、觀察實驗,進行科學假設
教師將兩個馬鈴薯輕輕放進杯中,要求學生仔細觀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為什么?
生:把它們調換一下。
教師將馬鈴薯調換放入。
(生看到大的馬鈴薯浮,小的沉,興致高了。)
生:水有問題。
師:有什么問題?
生:2號杯的水密度大。
師:你怎么知道的?什么是密度?
生:我在書里讀到過,密度大的液體產(chǎn)生的浮力大。
師:你很會思考,可是你怎么來證明2號杯里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稱一下兩杯水。
在教師幫助下,學生用天平稱出2號杯里的水比1號杯里的水重。
師:2號杯為什么重?
生:水里可能有別的東西。
生:水里有鹽。我以前見到過雞蛋在鹽水里會浮起來,有一個死海里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沉下去。
師:難道就不會是別的嗎?糖、味精?
生:一定是鹽,我們可以嘗一下。
生:不行,那樣很不衛(wèi)生。
生:用火燒一下,水干了就能見到鹽。
生:我現(xiàn)在真想知道水里到底有什么!
師:你們覺得這個方法好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師:需要怎樣的工具?
生:鍋。
生:鍋應該小一點,水要少一點。
師:(教師予以表揚、鼓勵)這些東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別的工具替代嗎?(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學生說說注意什么。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燙著。
師:眼睛離調羹遠些。認真做實驗,仔細觀察。
二、實驗論證,知道使馬鈴薯浮起來的原因是水里加了鹽,水的成分變化了。
實驗員領取材料,各組開始實驗。
生:是鹽。
生:這白顏色的是鹽。我剛才嘗了一下是咸的。
師:(嚴肅的)白顏色的就一定是鹽嗎?沒弄清之前去嘗可很不安全。有沒有更科學的方法來證明這就是鹽?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鹽,再燒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進馬鈴薯,再加鹽,看它會不會浮起來。
生:可以把他們的方法和起來。
師:這個建議不錯,我們可以試試,你們覺得呢?
(生答略)
師: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我們得——
生:制訂實驗計劃。
師:如果老師給你們一杯150毫升的純凈水,一個藥匙和一個馬鈴薯,你們認為在這個實驗中可以研究哪些項目?
(各小組制訂計劃并展開討論應有哪些實驗項目,如何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然后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實驗計劃進行交流,博采眾長;重點講講自己的計劃中哪部分實驗成功的關鍵。)
生:我們認為要弄清要幾勺鹽。
生:每次應該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鹽沒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準了。
生:還要記錄馬鈴薯浮還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計劃)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鹽水中浮
要幾勺鹽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還要攪拌
實驗現(xiàn)象
比較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學生通過實驗驗證了水里含有鹽,是它使馬鈴薯浮起來的)
師:是什么使馬鈴薯?。??
生:鹽。
師:150毫升純凈水在加鹽前后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生:多了鹽。
生:純凈水更濃了,密度增加了。
生:還有別的方法能讓這個馬鈴薯浮起來嗎?
師:其他同學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新問題?
生:水里加進糖行不行?
生:馬鈴薯放在其它液體里能浮嗎?
生:還有那些東西放在鹽水里也能???
三、課外延伸
師:同學們剛才提出了很多新問題,老師覺得值得研究研究,我們不妨到課后自己去做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想法,也希望你們有更多的新發(fā)現(xiàn),好嗎?
(分小組討論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制訂計劃,教師適當指導)
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合理地安排了教學內容和活動,較好地估計了學生,在教學安排上盡量突出了教師的適當指導和學生的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制訂計劃、探究論證等,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指導學生用科學的視角和方法去論證自己的假設、推論。教師及時制止了其他學生效仿他人嘗食鹽的不科學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了初步的科學“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抽絲撥繭”式地層層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運用常識判斷的方法解決問題,問題選擇較集中,注意了課內外的結合。同時,教學中教師很好地引導學生設計了“變量”和“定量”的關系,強調在比較觀察探究過程中的“公平性”問題。
但是,同樣應該看到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還是較多,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機遇。如果教學設計中一開始教師出示一只盛水的燒杯,放進馬鈴薯,馬鈴薯沉。此時引導學生有沒有辦法不改變馬鈴薯使它浮起來,在水中加入什么東西可以使它浮,那樣的教學活動效果又會怎樣呢?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重視學生考慮問題、回答問題的全面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動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設計一些培養(yǎng)學生“注重事實、善始善終、提出不同見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設計點評
設計者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設計此教學案例,在實施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進行適度引導,特別是在引導學生設計“變量”,體現(xiàn)實驗的公平性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本課緊扣教學目標,結課時再次點題,使學生對馬鈴薯在水中浮起來的原因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改變液體的成分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并能由此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在溶解食鹽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學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為四上年級的《溶解》單元教學作好了鋪墊。
《沉與浮》教案模板【篇5】
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下第一單元《沉和浮》的第一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一、 說教材
《沉和浮》單元的學習要求是希望學生們能獲得關于物體沉浮和物體本身大小、輕重以及承載液體關系的認識;經(jīng)歷一些典型的科學探究過程,豐富自己的原有經(jīng)驗,并對原有的經(jīng)驗進行修正和完善;同時通過活動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段矬w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本單元第一課時,所形成的科學概念是要為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作鋪墊和服務的。使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否定——在否定——再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不斷沖突、不斷修正的過程從而認識到:相同大小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一樣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我對教材、學生的了解與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1、通過探究活動,知道物體在水中有的沉,有的??;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相同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過程與方法:2、經(jīng)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通過控制某個影響因素來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3、在探究活動中積極思考,善于合作交流;通過探究活動修正、完善自己的原有認識。
三、教學的重、難點
縱觀全課,我認為本課重難點如下
1、教學重點:觀察研究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知道物體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相同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2、教學難點:設計實驗,怎樣通過控制某個變量來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
四、說教學方法
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采用了直觀教學、情境教學、啟發(fā)教學、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對話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經(jīng)歷一個十分典型的“實驗觀察——發(fā)現(xiàn)——推測——證實” 的科學探究過程,從而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了解有關沉與浮的更多問題。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環(huán)境下,在他們的教師和學生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和通過自己意義建構而獲得的。
五、說教學準備
材料的選擇和處理,是本節(jié)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因為材料準備的典型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堂課的最終效果。本課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要進行幾次對比實驗,而對比實驗的關鍵就是要控制無關因素的影響。如何控制呢?就需要在材料上下功夫。 為此,我準備了:
1、教師用:木塊(?。?、石頭(大)、鐵的啤酒瓶蓋。
這組材料符合學生的原有認知,可以幫助學生檢驗自己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
2、學生用:
第一組:鑰匙(大)、馬鈴薯(大)、牙簽(?。⒙萁z帽(小)塑料泡沫(大)、馬鈴薯(?。⒛緣K(大)、曲別針(?。⑾灎T(大)。
這組材料中有一些干擾材料,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矛盾點”:物體的沉浮不一定與大小輕重有關。
第二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鐵塊、鋁塊、塑料塊、木塊。
第三組:重量相同體積不同的一組圓柱體。
這兩組材料能完善,提升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建立新的認知平衡。
六、說教學流程
1、實驗觀察設計問題情境。
出示木塊、石頭、鐵的啤酒瓶蓋,先讓學生猜測它們的沉浮,學生根據(jù)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可能猜測出:木塊小、輕,能浮在水面;石頭大、比較重,能沉在水底;而瓶蓋的沉浮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沉,一種認為浮。然后進行實驗驗證,先由我來做木塊和石頭的演示實驗,實驗結果與學生的猜測會一致的,而啤酒瓶蓋的實驗,我會從“認為能浮”和“認為能沉”的學生中分別找一名學生來做演示實驗,通過實驗現(xiàn)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從而指導學生得出正確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和判斷沉浮的標準是將物體放在水中觀察,為后續(xù)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這時教師再創(chuàng)設“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可能跟什么有關”這個問題情境將學生引入到新的探究活動中。
2、學生操作,探究新知。
在探究活動開始前,我先讓學生說說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可能跟什么有關,學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樣的,我將大小、輕重這兩個影響因素板書在黑板上。然后出示第一組材料,讓學生進行第一個探究活動,實驗前我提出如下要求:
1、首先推測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把推測結果記錄在表格中。然后進行實驗驗證,2、帶著下面三個問題進行實驗:
①把這組材料分別按從大到小和從輕到重的順序排隊后,再進行實驗驗證。
②實際觀察結果怎樣?有沒有推測出錯的物體?有沒有無法確定沉浮的物體?
③你們發(fā)現(xiàn)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大小有關系嗎?
通過匯報交流,學生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大小沒有關系。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會產(chǎn)生新的認知矛盾,抓住這個最佳時機,我又引導學生進入到第二個探究活動中去——物體的沉浮是否與物體的輕重有關。
出示第二組材料: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鐵塊、鋁塊、塑料塊、木塊。
讓學生推測這組物體的沉浮之后,帶著如下問題進行實驗觀察:
①觀察這組材料有什么特點?
②什么樣的物體沉在水底?什么樣的物體浮在水面?
③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
通過以上實驗引導學生會得出結論:大小一樣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隨后,我將這組材料和第一組的材料同時放在實物展臺上,讓學生比較它們有什么不一樣?為什么用第一組的材料觀察時看不出物體的沉浮和輕重有關呢?向學生滲透對比實驗法,利用控制某個變量的方法來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在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提問: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關嗎?用什么方法來驗證呢?將學生帶入到第三個探究活動中:物體的沉浮是否與物體的大小有關。
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修改和完善實驗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將第三組實驗材料發(fā)給各組進行驗證活動,匯報交流學生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輕重一樣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再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物體容易沉?(很大卻很輕)什么樣的物體容易?。浚ê苄s很重)
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因為新課程強調: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而且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
因此,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中,我采用了一放一收的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一放:是指放手讓學生利用有結構的實驗材料來探究沉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有什么樣的關系,只有給學生足夠的學習、觀察、討論、交流、探究的時間,學生才能探索出沉浮的奧秘;一收是指:每次學生完成實驗后將用過的實驗材料收回來,重新發(fā)給另一組實驗材料,防止用過的材料干擾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研究效果這一放一收的組織形式,充分張揚學生個性,挖掘學生潛能,同時我緊緊抓住學生認知的矛盾沖突,不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既調動了學生積極探究的和熱情,又一步步把學生帶入有趣的科學探究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3、知識拓展
按照教材達到的認知水平,到了本單元第七課《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仍然說大的馬鈴薯沉、小的馬鈴薯浮。學生的原有認知沒有得到提升。針對這個問題,我設計了“知識拓展”這個環(huán)節(jié)幫助孩子達到一個更高的認知水平——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是物質本身。
出示一個馬鈴薯,依次切成大小不等的塊兒,觀察在水中的沉浮與整個馬鈴薯放到水中是否有相同的現(xiàn)象。思考:這些馬鈴薯的沉浮與大小、輕重有關嗎?如果沒有關系,那么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
(或許大部分的學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要著急,讓他們帶著這個問題到課外繼續(xù)研究,當他們學習第七課看到大小兩個馬鈴薯在水中同時沉,而在鹽水中同時浮時,就會明白的。)
七、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
大小相同 重的易沉 輕的易浮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輕重相同 小的易沉 大的易浮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有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沉與浮》教案模板【篇6】
貪圖用意
水是咱們平日生計中不成窮乏的,咱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咱們生計的緊密激情親熱性,大班的孩子早就接觸了它,加上幼兒的個性就愛玩水。在玩水的入程中,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不少幽默而別致的現(xiàn)象。是以,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xiàn)象,作為切磋的科學教育器材,在步履中我會為幼兒供給豐盛的`可行使質料,使孩子多感官、多方法的舉行科學試探、交流、分享。
步履目標
一、初步相識物體的沉施展解釋象,并入修記錄執(zhí)行功能。
二、馬糊科學步履感癖好,能全力出手試探,尋求答案。
重點:初步相識物體的沉施展解釋象。
難點:入修應用↑↓記錄執(zhí)行功能。
步履豫備
水、大大年夜盆、石頭、葉子、鑰匙、玻璃珠、小木塊、泡沫板、一元硬幣、人手一份記錄表、彩色筆、
步履入程
一、導進。
師:克期咱們要來做一個幽默的執(zhí)行。
出示一個裝水的大大年夜盆(提早在水里放石頭、葉子、鑰匙等),讓幼兒察瞅水里的物體。
提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幼兒的中興會規(guī)模于水中的幾樣物體)。
提問:它們在水里是若何如何樣的?
二、經(jīng)由過程察瞅以及提問,引出步履主題——浮與沉的現(xiàn)象。
(1)出示↑標志示意浮在水面上,↓標志示意沉下往。
(2)行使要求:事前揣摩哪些物體是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味沉下往。把揣摩的答案記錄下來,再舉行執(zhí)行,著末把自己的執(zhí)行功能記錄下來。
(3)教師樹模取一塊小木塊,請幼兒猜猜木塊會是浮照舊沉?
(4)教師介紹記錄表:這是一張記錄表,待會咱們把記錄功能記錄在記錄表上。如:木塊浮上來的,就要向下上的箭頭示意,要是是沉下往的,就要向下的箭頭示意。
三、幼兒自主行使執(zhí)行。
(1)幼兒按意愿自主出手實踐,教師重視察瞅記錄,,針馬糊性的誘導、重視察瞅幼兒的默示。如:一元的硬幣是浮上來照舊沉下往的呢?是不是是這樣的,那其他物品是不是于是及咱們揣摩的同樣呢?教員豫備好了水,咱們試一試就曉得了。試好后咱們把執(zhí)行的功能記錄在記錄表上。
(2)依照記錄表馬糊兩種功能舉行比擬,大大年夜師會合交流著末功能。
提問:有沒有執(zhí)行功能以及咱們揣摩的同樣的?
(3):經(jīng)由過程執(zhí)行,咱們曉得浮上來的物品有:葉子、泡沫板、小木塊等等
沉下往的物品有:鑰匙、玻璃珠、一元硬幣等等。
四、選拔執(zhí)行行使:若何如何樣使沉下往的馬糊象浮上來?
(1)幼兒考試測驗使正本沉在水底馬糊象浮上來
師:這里體現(xiàn)了一個問題:這些沉下往的馬糊象不歡欣了,它們也想浮在水面上,咱們一塊兒想設法主見度榜樣好不好?
(2)幼兒自由行使,鼓舞激勵幼兒考試測驗不同的質料以及行動措施。
(3)幼兒介紹自己的行使入程。
五、閱歷選拔遷移。
發(fā)大大年夜水時,咱們會沉在水里,請幼兒想設法主見度榜樣使自己不沉到水里往而解圍?
誰有很奇異的力氣,但水很大大年夜,也會給咱們帶來危險,發(fā)大大年夜水的時光,咱們周圍的馬糊象會沉到水里往,咱們也會沉到水里往,這個時光,咱們要想想有什么法度榜樣可以不讓咱們沉下往而解圍?(救生圈、木頭、舟、腳盆等)。
六、收場。
請朋儕歸家后接連試探若何如何樣把浮的馬糊象沉下往?
《沉與浮》教案模板【篇7】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
2.辨別沉浮現(xiàn)象,認識“ ↓ ”“ ↑ ”標記。
3.樂于參與科學小實驗,培養(yǎng)探索精神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
1.鑰匙、彈珠、之類的可以沉的東西。
2.泡沫、乒乓球之類的可以浮的東西。
3.盆子、水。
4.沉、浮標記卡片。
活動過程:
1.出示材料,介紹材料的名稱。
“今天老師請小朋友們玩好玩的東西,我們來看看是什么?”
2.幼兒操作并觀察物體在水中的現(xiàn)象。
(1).“這些好玩的東西好幾天沒有洗澡了,我們來幫它們洗洗澡吧!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2).教師講解操作要求。
(3).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介紹“沉”“浮”概念。
(1).幼兒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教師將幼兒說的物體放在盆里,一起觀察物體的沉浮。
(2).“我們把鑰匙、彈珠、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xiàn)象叫“沉”.我們把泡沫、乒乓球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xiàn)象叫“浮”。
4.認識“ ↓ ” “ ↑ ”標記。
(1).老師這里還有一個更好玩的游戲,但是得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照片,看看都有什么?它是沉在水底?還是浮在水面上的?
(2),?!俺痢蔽覀兛梢杂谩? ↓”表示,表示它沉在水里。
“浮”我們可以用“ ↑ ”表示它浮在水面上。
(3).幼兒自己選擇照片,把它貼在相應的標記下。
5.教師總結延伸
今天我們玩這么多,知道了沉和浮,我們把像鑰匙、彈珠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xiàn)象叫做“沉”,我們把泡沫、乒乓球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xiàn)象叫做“浮”,小朋友們回家找一找、玩一玩看看還有哪些東西會沉?哪些東西會???
《沉與浮》教案模板【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是應聘幼兒園教師的XX號考生。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沉與浮》,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幼兒情況、說活動方法、 說活動準備、說活動過程、說活動延伸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沉與浮》是選自幼兒園中班科學領域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常見的材料,有趣的實驗,讓幼兒對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進行感知,萌發(fā)對科學實驗的興趣,激發(fā)幼兒探索欲。符合《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是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這一要求。結合《綱要》要求以及中班幼兒特點,我設置了如下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初步感知各類物體在水中沉浮現(xiàn)象。
能力目標:可以將物體按沉浮特征進行分類,并可以利用“”和“”來進行記錄。
情感目標:樂意參加沉與浮實驗,感受實驗帶來的快樂。
結合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以及以上確定的三維目標,本次活動我設立了如下教學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初步感知各類物體在水中沉浮現(xiàn)象,并可以將物體按沉浮特征進行分類。
活動難點:可以利用“”和“”進行記錄。
二、說幼兒情況
在活動中,我們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應該對幼兒進行分析,這樣才保證因材施教。接下來我將對幼兒情況進行簡要分析:中班幼兒有意性行為開始發(fā)展,活潑好動,好模仿,求知欲強,喜歡與同伴進行交往,而思維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 因此我設計的《沉與浮》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可以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如何利用簡單常見的材料,進行有趣的科學游戲,并可以對它們的現(xiàn)象進行記錄表達。從而可以豐富幼兒經(jīng)驗與認識,激發(fā)幼兒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尊重幼兒作為學習主體的經(jīng)驗和體驗,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的方式引導他們在與環(huán)境的積極作用中得到發(fā)展。
三、說活動方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開放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將采用實驗游戲法為主,談話法和觀察法為輔來進行活動的開展,摒棄了傳統(tǒng)的說教形式,提出了開放性的問題,讓幼兒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獲取知識,得到經(jīng)驗。
四、說活動準備
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指出:“作為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huán)境?!币虼?,本次活動我做了如下準備:
物質準備:沉浮材料(小石塊、小鐵塊、玻璃球、鑰匙、硬幣、鐵罐、紙船、塑料空瓶、木塊)記錄表、臉盆每組一份。
五、說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是一個活動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根據(jù)中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我采用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方法來組織本次活動,基本流程分為如下五個部分: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本環(huán)節(jié)我會通過設計“小伙伴迷路”的情境,用生動有趣的話語,導出沉浮材料,讓幼兒初步認識沉浮材料,可以說出沉浮材料的名稱,通過有趣的談話方式,讓幼兒對接下來的活動充滿期待。
(二)大膽猜測,初步感知
在本環(huán)節(jié),我會通過以“鑰匙實驗”為例,先讓幼兒對鑰匙放入水中后的現(xiàn)象進行大膽猜測,并讓幼兒談談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猜測理由,并通過幼兒觀察真正鑰匙進入水中的現(xiàn)象,驗證幼兒猜測是否正確,從而對物體在水中的現(xiàn)象,有初步感知。
(三)認識沉浮,進行記錄
在本環(huán)節(jié),我會在幼兒觀察并認識“鑰匙實驗”的基礎上,出示記錄表,并引導幼兒認識理解“”和“”符號的含義,并可以通過教師提問,并示范,在此過程中,我會提出如下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小朋友們,這個符號是什么呢“”?鑰匙沉在水底,是在下面還是上面?可以用哪個符號表示?”使幼兒可以利用這兩個符號,讓對鑰匙的沉浮現(xiàn)象進行記錄,從而加深幼兒對實驗的理解。
(四)分組實驗,深度感知
本環(huán)節(jié)我會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讓每組幼兒對剩下的材料,如:鐵塊、木塊、塑料水瓶、紙船等材料,逐一進行實驗,并采用記錄表方式進行記錄,從而使幼兒可以感知更多沉浮材料,并可以使幼兒對使用“”和“”兩個符號,進行相應練習,從而可以更深的感知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為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
(五)進行游戲,遷移內化
本環(huán)節(jié),我會通過“幫小材料找家”游戲,由幼兒根據(jù)記錄表上的記錄內容,幫助沉浮材料,找到相應的“家”,從而對今天的活動得到更深刻的遷移內化,并在活動過后教師進行總結,對幼兒的記錄表以及游戲結果進行確認,并幫助幼兒再次回憶,從而使幼兒得到正確完整的知識。
六、活動延伸
好的教育不是止與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xù)的過程,因此我將采用家園共育的方式進行活動延伸,讓幼兒回家與父母一起發(fā)現(xiàn)更多可以用來做沉浮實驗的材料,寓學習與生活之中,并與父母一起完成記錄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進親子感情,并達到家園一致,使幼兒身心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說課內容,感謝各位考官耐心聆聽。
《沉與浮》教案模板【篇9】
一、活動目標:
1、樂意參加探索沉與浮的小實驗。
2、初步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對其分類。
3、能用↓、↑記錄結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4、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二、活動重難點:
重點:初步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對其分類。
難點: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操作和用語言較完整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三、活動準備:
1、玻璃彈珠、小石頭、透明的玻璃缸、橡皮泥、鑰匙、小木塊等小物品。
2、記錄表
3、每組一個臉盆,里有半盆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條。
4、每組兩個盒子,盒子一面貼有“向上”、“向下”的符號。
四、活動過程:
1、導入: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許多物品寶寶,它們就躲在你們的椅子下,找出來看看是誰呀?
——幼:是彈珠、小石頭、玻璃球……
——師:今天我們要和這些物品寶寶做一個玩水的游戲,把它們放到水里會怎么樣呢?你們猜猜看?
——幼:……
——師:你們說有的會沉,有的會浮,我也不清楚,那就請小朋友每人選一樣東西放到水里看看會發(fā)生什么?然后把你看到的結果告訴老師。
2、幼兒操作活動:感知“沉”、“浮”現(xiàn)象。
3、認識“沉”、“浮”:
——師:剛才你跟誰玩了,你發(fā)現(xiàn)它怎么啦?
——師:小朋友真棒,你們在玩中發(fā)現(xiàn)了沉與浮的現(xiàn)象(出示沉↓、浮↑卡片),那你會用身體動作做一做沉與浮的現(xiàn)象嗎?
5、記錄活動:
——師:老師這里也有兩位物品,它們是誰呀?它們會沉還是浮呢?我也來玩一玩吧,我的鵝卵石是沉下去的,瓶蓋是浮在水面上的,我要把這個發(fā)現(xiàn)用標記記錄下來(出示記錄紙,分別用↓、↑記錄沉、浮現(xiàn)象),你們會把你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嗎?
——交代操作要求:
——師:首先把第一位物品寶寶的現(xiàn)象記錄好,接著再跟其它物品寶寶都玩一玩,把你的發(fā)現(xiàn)全部記錄好。明白了嗎?
——幼兒操作記錄,可分配任務,有些操作,有些記錄。
——幼兒講解操作結果
6、游戲:找家。
——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大家在玩中都了解了這些物品寶寶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現(xiàn)在物品寶寶們也要回家了,可是它們家的門牌號已經(jīng)改了,看!這有2個盒子,這就是物品寶寶們的家。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分別是誰的家?請小朋友物品寶寶們送回家吧。
——師:大家都為物品寶寶們找到了家,那我們來看看,小朋友們找的對嗎?
7、結束小結。
——師:小朋友們今天知道了許多物品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大家不知道它們在水中的特性,小朋友們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探索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什么東西在水里是沉還是浮。那我們今天的活動就到這里了。
五、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觀察,還有哪些物體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以上就是《《沉與浮》教案模板精選》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沉與浮教案查看或關注本網(wǎng)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www.lvshijia.net/j/153732.html
沉與浮教案相關推薦
更多>-
[精品]《沉與浮》教案模板2000字 教案課件也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撰寫教案課件是每位老師都要做的事。同時還要明白寫好教案課件,也能讓老師自己知道教學意圖。你是否在尋找合適的教案課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沉與浮》教案模板2000字,希望你更多關注本網(wǎng)站更新。一、活動目標:1、嘗試用不同的材料操作,觀察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對科學現(xiàn)象產(chǎn)...
-
沉與浮 教科版八年級下《10.4沉與浮》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知道魚、潛水艇、飛艇和密度計的沉浮原理;能應用沉浮條件解釋一些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雞...
- 中班科學教案《沉與浮》說課稿精選05-01
- 《沉與浮》教案精選(集錦5篇)02-18
- 《沉與浮》大班教案說課稿1500字精選01-28
- 大班科學教案《沉與浮》(精選10篇)05-24
- 《物體的沉與浮》教案學案11-13
- 2020科學活動教案 沉與浮09-04
- 大班科學教案《沉與浮》9篇01-30
- 大班科學《沉與浮》說課稿10篇07-22
我是毛毛蟲教案精選7篇11-24
- 公司文員工作總結(推薦14篇)02-17
- 剪紙樹教案10篇02-17
- 保險通知02-17
- 最新禁毒述職報告02-17
- 2024政協(xié)工作總結(集錦7篇)02-17
- 三走活動總結15篇02-17
- 藥劑科工作計劃推薦十篇02-17
- 缺升旗的檢討書02-17
- 黃河的主人教案精選01-11
- 三年級過年作文02-17
- 《沉與浮》教案模板精選02-19
- 《沉與浮》教案精選(集錦5篇)02-18
- 《沉與浮》教案如何寫9篇02-18
- 《沉與浮》教案模板1500字04-30
- [精品]《沉與浮》教案模板2000字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