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沉與浮》教案精選
《沉與浮》教案精選(集錦5篇)。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要是還沒寫的話就要注意了。教案應當具有針對性和重點突出,寫好教案課件的重點在哪里?欄目小編為您精選的文章“《沉與浮》教案精選”將讓您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讀書是一種很好的習慣希望您在這里找到自己的閱讀動力!
《沉與浮》教案精選【篇1】
教材分析
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通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深入研究造成馬鈴薯在水中沉浮的條件和變量,從改變液體成分達到改變物體沉浮的目的。在本課中,教師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對一些浮力現象已有所認知,知道木頭、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鐵、石頭等會沉入水中;知道物體的體積、大小、重量決定了它的沉浮關系。但對于馬鈴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沒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可能會發(fā)生爭論,當然學生可能會在課外知道雞蛋能在鹽水里浮起來,物體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定的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目標是可行的。
設計理念
科學課從走進教室就深受學生的喜愛,究其原因,因為在科學課中可以動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實驗,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法去尋求問題的解決,科學課中的活動性、探究性、主動性深深誘發(fā)著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在這堂課中教師有意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實驗現象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由學生商討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計劃。鑒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可能猜測出是鹽水溶液使馬鈴薯浮起來,應該說本課的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并不會成為學生的學習障礙,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著重考慮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并把這種意識落實到探究過程中去,從而,使學生對浮力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使我們的科學課能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產生積極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認識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成分有關。
2、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科學探究能力的“意識”。
教學準備
1、教師:兩個200毫升的燒杯,定為1號和2號(分別盛有100、150毫升的純凈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為飽和鹽溶液);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一幅天平(備用)。
2、四人小組:一只盛有150毫升純凈水的燒杯,一個馬鈴薯,一根筷子;實驗袋(一支蠟燭,兩個不銹鋼調羹,一包火柴,一把藥匙);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觀察質疑、提出假設
1、教師提問:你知道有哪些物體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學生羅列出許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體。)
2、師出示兩個大小不一的馬鈴薯,叫學生判斷是沉還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會沉。
生:都會浮。
師:(疑惑)這兩個馬鈴薯的沉浮究竟會怎樣,我們怎么來驗證你們的觀點?
生:實驗。
師:好辦法。我們只要將馬鈴薯放進水里就能看出來?
生:不對。如果放水的東西不一樣大就不能比了。
生:對呀,應該用一樣大的東西盛。(其他的學生此時也議論紛紛)
師:你們的意思是說實驗的時候還應該有一些條件,這些條件應該公平,對嗎?還應該有哪些公平的條件呢,各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體現實驗的公平性
⑴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教師一一板書: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水里的沉浮
公平條件
(注意點)
一樣大的杯
一樣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兩個馬鈴薯輕輕放進水里
⑵修訂計劃,體現公平條件
(出示兩只燒杯1號和2號)
生:兩杯水要一樣多。(教師請一名學生上前監(jiān)督教師加水的過程)
師:把大的放在1號還是2號?
生:放進1號。
4、觀察實驗,進行科學假設
教師將兩個馬鈴薯輕輕放進杯中,要求學生仔細觀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為什么?
生:把它們調換一下。
教師將馬鈴薯調換放入。
(生看到大的馬鈴薯浮,小的沉,興致高了。)
生:水有問題。
師:有什么問題?
生:2號杯的水密度大。
師:你怎么知道的?什么是密度?
生:我在書里讀到過,密度大的液體產生的浮力大。
師:你很會思考,可是你怎么來證明2號杯里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稱一下兩杯水。
在教師幫助下,學生用天平稱出2號杯里的水比1號杯里的水重。
師:2號杯為什么重?
生:水里可能有別的東西。
生:水里有鹽。我以前見到過雞蛋在鹽水里會浮起來,有一個死海里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沉下去。
師:難道就不會是別的嗎?糖、味精?
生:一定是鹽,我們可以嘗一下。
生:不行,那樣很不衛(wèi)生。
生:用火燒一下,水干了就能見到鹽。
生:我現在真想知道水里到底有什么!
師:你們覺得這個方法好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師:需要怎樣的工具?
生:鍋。
生:鍋應該小一點,水要少一點。
師:(教師予以表揚、鼓勵)這些東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別的工具替代嗎?(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學生說說注意什么。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燙著。
師:眼睛離調羹遠些。認真做實驗,仔細觀察。
二、實驗論證,知道使馬鈴薯浮起來的原因是水里加了鹽,水的成分變化了。
實驗員領取材料,各組開始實驗。
生:是鹽。
生:這白顏色的是鹽。我剛才嘗了一下是咸的。
師:(嚴肅的)白顏色的就一定是鹽嗎?沒弄清之前去嘗可很不安全。有沒有更科學的方法來證明這就是鹽?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鹽,再燒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進馬鈴薯,再加鹽,看它會不會浮起來。
生:可以把他們的方法和起來。
師:這個建議不錯,我們可以試試,你們覺得呢?
(生答略)
師:為了保證實驗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我們得——
生:制訂實驗計劃。
師:如果老師給你們一杯150毫升的純凈水,一個藥匙和一個馬鈴薯,你們認為在這個實驗中可以研究哪些項目?
(各小組制訂計劃并展開討論應有哪些實驗項目,如何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然后選擇較有代表性的實驗計劃進行交流,博采眾長;重點講講自己的計劃中哪部分實驗成功的關鍵。)
生:我們認為要弄清要幾勺鹽。
生:每次應該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鹽沒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準了。
生:還要記錄馬鈴薯浮還是沉。
……
(投影出示一份計劃)
實驗名稱
馬鈴薯在鹽水中浮
要幾勺鹽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還要攪拌
實驗現象
比較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學生通過實驗驗證了水里含有鹽,是它使馬鈴薯浮起來的)
師:是什么使馬鈴薯????
生:鹽。
師:150毫升純凈水在加鹽前后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生:多了鹽。
生:純凈水更濃了,密度增加了。
生:還有別的方法能讓這個馬鈴薯浮起來嗎?
師:其他同學有什么新發(fā)現、新問題?
生:水里加進糖行不行?
生:馬鈴薯放在其它液體里能浮嗎?
生:還有那些東西放在鹽水里也能浮?
三、課外延伸
師:同學們剛才提出了很多新問題,老師覺得值得研究研究,我們不妨到課后自己去做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想法,也希望你們有更多的新發(fā)現,好嗎?
(分小組討論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制訂計劃,教師適當指導)
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合理地安排了教學內容和活動,較好地估計了學生,在教學安排上盡量突出了教師的適當指導和學生的主動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制訂計劃、探究論證等,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指導學生用科學的視角和方法去論證自己的假設、推論。教師及時制止了其他學生效仿他人嘗食鹽的不科學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進行了初步的科學“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抽絲撥繭”式地層層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運用常識判斷的方法解決問題,問題選擇較集中,注意了課內外的結合。同時,教學中教師很好地引導學生設計了“變量”和“定量”的關系,強調在比較觀察探究過程中的“公平性”問題。
但是,同樣應該看到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還是較多,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機遇。如果教學設計中一開始教師出示一只盛水的燒杯,放進馬鈴薯,馬鈴薯沉。此時引導學生有沒有辦法不改變馬鈴薯使它浮起來,在水中加入什么東西可以使它浮,那樣的教學活動效果又會怎樣呢?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重視學生考慮問題、回答問題的全面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動發(fā)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設計一些培養(yǎng)學生“注重事實、善始善終、提出不同見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設計點評
設計者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設計此教學案例,在實施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進行適度引導,特別是在引導學生設計“變量”,體現實驗的公平性方面下了一些工夫。本課緊扣教學目標,結課時再次點題,使學生對馬鈴薯在水中浮起來的原因有一個清晰的概念——改變液體的成分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并能由此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在溶解食鹽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學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為四上年級的《溶解》單元教學作好了鋪墊。
《沉與浮》教案精選【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辨別沉浮現象,認識“ ↓ ”“ ↑ ”標記。
3.樂于參與科學小實驗,培養(yǎng)探索精神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
1.鑰匙、彈珠、之類的可以沉的東西。
2.泡沫、乒乓球之類的可以浮的東西。
3.盆子、水。
4.沉、浮標記卡片。
活動過程:
1.出示材料,介紹材料的名稱。
“今天老師請小朋友們玩好玩的東西,我們來看看是什么?”
2.幼兒操作并觀察物體在水中的現象。
(1).“這些好玩的東西好幾天沒有洗澡了,我們來幫它們洗洗澡吧!小朋友們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現象發(fā)生?”
(2).教師講解操作要求。
(3).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3.介紹“沉”“浮”概念。
(1).幼兒交流自己的發(fā)現,教師將幼兒說的物體放在盆里,一起觀察物體的沉浮。
(2).“我們把鑰匙、彈珠、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象叫“沉”.我們把泡沫、乒乓球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叫“浮”。
4.認識“ ↓ ” “ ↑ ”標記。
(1).老師這里還有一個更好玩的游戲,但是得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照片,看看都有什么?它是沉在水底?還是浮在水面上的?
(2),?!俺痢蔽覀兛梢杂谩? ↓”表示,表示它沉在水里。
“浮”我們可以用“ ↑ ”表示它浮在水面上。
(3).幼兒自己選擇照片,把它貼在相應的標記下。
5.教師總結延伸
今天我們玩這么多,知道了沉和浮,我們把像鑰匙、彈珠之類的東西沉在水底的現象叫做“沉”,我們把泡沫、乒乓球之類的東西浮在水面上的現象叫做“浮”,小朋友們回家找一找、玩一玩看看還有哪些東西會沉?哪些東西會???
《沉與浮》教案精選【篇3】
活動設計背景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而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幼兒天生喜歡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fā)現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現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3、培養(yǎng)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教學難點:
把下沉的浮起來,把浮起的沉下去
活動準備
大水盆6個,籃子12個,紙、干木塊、石子、釘子、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實心球、硬幣若干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huán)節(jié)、基本環(huán)節(jié)、結束環(huán)節(jié)、延伸環(huán)節(jié)。注:重點表述基本環(huán)節(jié))
一、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設置懸念,引發(fā)幼兒好奇心)
二、操作,請小朋友們把桌上的東西放在水盆里,看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
三、請小朋友們把沉與浮的物體分別放在兩個籃子里,然后告訴別組的小朋友和老師,哪些下沉了,哪些是浮著的。(紙、干木塊、塑料杯子、樹葉、乒乓球是浮著的,石子、釘子、實心球、硬幣是沉下去的)
四、為什么有的沉下去了,有的卻浮起來了呢?
五、請小朋友們利用籃子里的東西互相想一想怎樣才能把浮起的沉下去,把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把紙用石子壓住,把硬幣放在塑料杯里………)
六、請小朋友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還有哪些東西會沉下水底,哪些會浮上水面。
《沉與浮》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知道魚、潛水艇、飛艇和密度計的沉浮原理;能應用沉浮條件解釋一些簡單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觀察雞蛋的下沉、上浮和懸浮,使學生建立起三種狀態(tài)的概念,并且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產生三種狀態(tài)所需的條件;通過邏輯分析的方法,解釋魚、潛水艇的浮沉原理;通過動手制作,讓學生自己制作“自制潛水艇”和“熱氣球”;通過在網上查閱,讓學生設計出打撈中山艦的方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魚、潛水艇和熱氣球的沉浮原理這些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現象的學習,讓學生體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緊密聯系;通過制作“自制潛水艇”和“熱氣球”,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學習閱讀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情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一、物體的沉與?。?)演示實驗:石塊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們分別浸沒在水中,叫同學們觀察現象;
提問:浸在水中的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提出各種解釋。
(2)今天的課上完以后,你們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演示實驗:
取一只新鮮雞蛋,放在清水中,觀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況,向水中慢慢加些鹽,并輕輕攪拌,觀察到雞蛋怎樣運動?如果再加些清水,觀察到什么現象?
a)雞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還是下沉?
b)加鹽輕輕攪拌的目的是什么?(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鹽水溶于水后,變成鹽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加鹽會導致液體的密度的增大;
c)隨著不斷地往水里加鹽,有什么現象出現?
d)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可以對雞蛋做受力分析;
這里有兩個狀態(tài),一個是雞蛋下沉的狀態(tài),另一個是雞蛋上浮的狀態(tài);
當它下沉的時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當它上浮的時候,它只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在兩個狀態(tài)過程中,雞蛋的重力沒有發(fā)生變化;
雞蛋只受到浮力和重力,重力沒有變,那么肯定是浮力的變化引起它下沉和上??;
不斷加鹽,導致液體的密度增大,雞蛋所受浮力逐漸增大;
當浮力小于重力時,雞蛋下沉;當浮力大于重力時,雞蛋上浮。
(a)學生觀察回答。
(b)教師引導得出攪拌的目的,一步一步讓學生建立起加鹽水是改變液體密度的概念。
(c)學生觀察發(fā)現,雞蛋上浮了,有的學生很吃驚。
(d)學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讓他們分析出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符號描述你的思維過程。(3)學生用邏輯推理的符號闡述自己的思路。
二、認識三種狀態(tài)雞蛋所處的三種狀態(tài):
下沉:浮力重力
上?。焊×χ亓?/p>
懸浮:浮力=重力(平衡)讓學生了解三種狀態(tài)。
三、生活中的下沉與上浮(1)對于海洋生物來說,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許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創(chuàng)造沉與浮,這是一個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種海洋生物圖片。
(2)我們來看看魚是怎樣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懸浮的?(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魚同上面的雞蛋一樣,重力沒有發(fā)生變化;
魚也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
重力沒有變化,而浮力變化了;
魚是通過魚鰾改變自己的體積來改變浮力的;
魚鰾較小時,魚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魚下沉;
魚鰾較大時,魚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魚上?。?/p>
魚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時,魚將可以在水中任意的深度游動。激發(fā)興趣,學生思考。
一步一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符號描述你的思維過程,寫出魚在哪種條件下處于下沉、上浮或懸浮三種狀態(tài);讓學生寫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四、潛艇與熱氣球(1)最早的潛艇用于軍事偵察和襲擊,現在也用于深??疾?,為開發(fā)海洋,獲得新資源提供信息。
連接到凡爾納,加潛艇圖片;
另一個仿生學的例子——潛水艇(潛水艇的水艙相當于魚鰾)。
(2)潛水艇是怎樣實現上浮和下沉的?(以下是一種引導方案以供參考)
潛水艇只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
注意潛水艇的水艙的體積是不變的(這一點與魚鰾不同);
潛艇排開水的體積不變,潛艇處于同一液體當中(即排開液體的重力相等),那么浮力是不變的;
浮力不變,只可能是重力的變化引起了潛艇的下沉、上浮和懸浮;
潛艇有兩個水艙,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向水艙中壓入和排出水;
潛艇通過向水艙中壓入和排出水能改變潛艇的重力;
人工向水艙中壓入水,直到重力大于浮力的時候,潛艇下沉;
人工從水艙中排出水,直到重力小于浮力的時候,潛艇上?。?/p>
當重力與浮力相等時,潛艇懸浮。引起學生思考。
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3)整理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一下潛水艇下沉、上浮和懸浮的狀態(tài),你可以用“=”來表述你的思維過程。(3)學生自己整理自己的思路,并寫在紙上,邏輯推理的思維再次得到強化。
五、分析比較(1)提問:雞蛋、魚和潛水艇都會在液體中下沉、上浮和懸浮,那么它們都是用了同樣的方法處于這三種狀態(tài)的嗎?
學生分析回答。
不是;
雞蛋:是由于雞蛋浸沒的液體的密度發(fā)生了變化,引起浮力變化;
魚:是通過它的體積發(fā)生了變化,引起浮力變化;
潛水艇,是通過它的自身重力的改變引起了下沉和上浮,它的浮力并沒有變。
(2)同學們自己歸納一下,總結出他們有什么區(qū)別和共同點;學生自己思考;
(3)介紹熱氣球,加圖片;
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釋熱氣球的沉浮原理。
解釋熱氣球為什么會升起來?假如由你來設計一個吊籃的`熱氣球,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辦法?
(3)引起學生興趣;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每一個小組交一份報告,與同學分享;
六、打撈中山艦介紹我國古代用浮船打撈沉落江中的萬斤大鐵牛的故事。學生思考。
簡單介紹中山艦——濃縮了中國現代史的一代名艦,1938年在長江被日軍擊中,沉入19m深的長江;中山艦排水量達780噸,長62.48m,寬8.99m。與歷史結合,了解到物理學科和歷史的關系。
讓學生自己設計打撈中山艦的方案,填寫到書上的表格中。學生自行設計。
七、課堂小結1.了解三種狀態(tài):下沉、上浮和懸浮。
2.三種狀態(tài)產生的條件:
下沉:重力大于浮力;
上?。褐亓π∮诟×Γ?/p>
懸?。褐亓Φ扔诟×?。
3.用學過的知識解釋魚、潛艇和熱氣球的沉浮原理。
作業(yè)學生活動手冊內容。
【實踐活動】
制作自制潛水艇(如圖11-3-5),制作熱氣球(如圖11-3-8)
在因特網上查找有關飛艇的資料。
【教學反饋】
本節(jié)內容是在上一節(jié)課學習了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物體的沉浮條件,并與上一節(jié)內容構成完整的浮力知識體系,因此本節(jié)內容一定要將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識緊密聯系起來。這一節(jié)課有兩個重要的知識點:一是物體的浮沉條件,二是魚、潛水艇和飛艇的沉浮原理。前者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學生認識到浮沉條件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其重要意義。在設計教案的時候,主要考慮以學生為主體,層層設立關卡,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解決問題。
本節(jié)設計了“動手做”的實驗,讓學生增強動手能力;又讓學生接觸到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內容,激發(fā)了他們對物理的興趣;還與歷史結合,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沉與浮》教案精選【篇5】
尊敬各位專家、評委、在線的同仁大家好:
我是黑河市第五小學科學教師吳杰.我說課的內容選自教科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時《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一課做一個簡略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
l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后,在會用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知道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有關系的基礎上,從物體所浸液體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內容:一:觀察馬鈴薯的沉浮并推測原因。二、觀察比較兩個水槽里的液體的不同,驗證馬鈴薯在鹽水中能浮起來。三、比較同體積的鹽水和清水的重量,觀察不同物體在不同的液體中沉浮的現象,加深學生對物體沉浮原因的理解。
本課通過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 “觀察——發(fā)現——推測——證實” 的科學探究過程,這對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幫助,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二、設計理念:
1、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核心.教學流程的設計,要圍繞學生探究為核心,使學生在實驗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
2、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實驗觀察時間、有充分的思考提問時間,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時間,讓學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不斷解決問題,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
三、學生分析:
我們黑河市第五小學是一所市內的窗口學校,大多數的學生是城市的孩子,見識比較廣,知識豐富,對科學學習有積極的熱情。他們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經歷了三年級上冊一系列有系統的觀察活動,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形成小組合作學習氛圍,敢于提出問題,樂于合作交流。通過一次次的親歷活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又經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于物體的沉浮有了一定的基礎,本課中實驗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比較簡單,但在“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的實驗里,學生對“體積”概念的不清楚及同時使用量筒和天平兩種精密儀器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把握的,由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較液體的輕重過程,尋找馬鈴薯在鹽水中上浮的原因對學生來說是有點難度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在實驗探究中感知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馬鈴薯的沉浮實驗中,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fā)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小組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會合作的愉快。進一步培養(yǎng)探究科學的興趣,主動在課外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學習目標:
1、我在實驗探究中感知物體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2、我要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fā)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重點: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因素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教學難點:用科學實驗的方法驗證物體沉與浮的因素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
學習方法:觀察、發(fā)現、比較、推測、驗證等方法。
五、說教法與策略------目標導學法
目標導學法包括五個部分:
一、課前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
二、課上教師出示學習目標
三、教學流程,實施學習目標
四、當堂檢測學習目標
五、拓展延伸,應用學習目標
本課的教學流程采用目標導學法教學。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結合教材實際內容,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采用了直觀、引導、網絡輔助教學和突出以學生實驗探究為主教學策略。
對于本課第三部分教學內容我做了一些處理。學生學習了第二部分自制一杯鹽水使沉在水底的馬鈴薯浮起來后,鹽水為什么能使馬鈴薯浮起來呢?很少學生知道要比較兩杯液體的輕重,即使老師將這個實驗端出來,要進行同體積的比較,首先要用量筒量取體積相同的鹽水和清水,再用天平比較輕重,看似簡單的一個實驗,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太大,特別是對兩種精密儀器的使用,學生還難以把握,要做好這實驗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因而我把“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這一教學內容由師生合作完成。把不同物體放在不同液體的沉浮情況讓學生自己課內閱讀探究,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輔助答疑。
六、教學流程.
本節(jié)課根據學生認知特點,使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fā)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運用我校推行的“目標導學法”進行有效教學。
一)、質疑導入,出示學習目標
質疑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學生一起讀學習目標,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
二)、實驗探究,實施學習目標
實驗探究是教學流程的核心部分,也是實施學習目標的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突出學法的指導,通過觀察、發(fā)現、體驗、推測、驗證實現學習目標。
1、探究馬鈴薯沉與浮的原因
我認為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在導入中學生就帶著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要尋找答案的心情是迫切的。于是,我就演示實驗:把一大一小的馬鈴薯當作是薯爸薯仔放入兩個不同的水槽(1號槽和2號槽里),讓學生觀察現象發(fā)現 。小的沉、大的浮,從這現象讓學生從前面的猜想小的浮,大的沉等和自己看到的現象相反,這就激發(fā)他們要尋找原因的欲望。接著我對學生說:“你們也來試一試,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放馬鈴薯,結果會怎樣,從實驗中你們能發(fā)現些什么?” 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漲,開始分組實驗。有的小組學生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同一個水槽中時發(fā)現1號水槽里馬鈴薯全沉,2號水槽里馬鈴薯全浮的現象,這時學生馬上提出:為什么馬鈴薯在水中有時沉有時浮呢?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產生問題的情景,使學生了解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同一個水槽中,馬鈴薯的浮和沉與馬鈴薯本身的大小、輕重都沒有直接關系,而讓學生們從馬鈴薯的沉浮現象中產生了新的關于物體的沉浮和什么有關的問題。對于學生們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發(fā)現問題的過程,同時又讓他們再一次經歷了通過控制變量來分析原因的活動過程,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實驗、觀察、發(fā)現的方法,成功的完成了第一個學習目標:知道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2、觀察比較的液體。
學生觀察和實驗后想探究出原因的愿望更強烈了。這時,我讓他們推測:為什么馬鈴薯在1號水槽中全都下沉,在2號水槽中全都上浮,你認為這種現象與什么有關?學生可能會用排除法推測:與水有關 。我又提出,你能想什么辦法證實這兩個水槽中的液體是不一樣的?學生小組討論、匯報,我就要幫助學生分析他們提出的想法,在本課的實用性,與學生達成共識。實驗活動前,(課件)溫馨提示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這對學生成功實驗是很重要的。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明確任何探究活動必須要有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從而逐漸形成在著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的習慣,并且還要學會尊重組中的每一個人,做到最終方案的產生是在小組中取得一致意見。
學生討論交流后,分組實驗:比較兩個水槽的水有什么不同。通過實驗,從其中的一塊鐵片上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多學生會猜出這是鹽,能讓馬鈴薯上浮的是鹽水.。(實驗結果不確定一定就是鹽)。于是,學生很自然想通過進一步實驗來驗證猜想,從而增強他們探究科學的興趣。
接著我用小組比賽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調制鹽水,也可以使用小組水槽,做在水里加鹽把馬鈴薯浮起的實驗。讓他們匯報實驗結果及交流對實驗現象的看法(學生分組實驗:用一杯水、鹽、藥勺、筷子,作為實驗材料,往水中加鹽,使馬鈴薯浮起來。)我在巡視小組實驗活動時,可能發(fā)現很多組并不是第一次把馬鈴薯放進鹽水里就能把馬鈴薯浮起來, 他們經歷多次的放馬鈴薯,再拿出,再加鹽,再放馬鈴薯這樣反復的過程。有的組動作較慢的還不能把馬鈴薯浮起來,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發(fā)現馬鈴薯在水中的沉和浮與水中的鹽溶解了多少有關系。實驗證明了是鹽溶解使馬鈴薯在水中浮了起來,我又給學生講死海故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展示圖片)以理論為依據進行說明馬鈴薯在水中浮了起來的事實。
3、推測與驗證
在“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的實驗里,要比較物體的輕重需要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測量它們的體積,就需要測量體積的工具——量筒,但是兩杯體積相同的鹽水、清水,它們的重量差異很小,憑手掂的感覺是不能準確地比較出來的,這就需要天平。使用量筒和天平兩種精密儀器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把握的,由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較液體的輕重過程,教師一邊指導學生操作,一邊講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實驗結果證明鹽水比清水重。(板書:輕重)
我們知道了物體的沉浮與所浸液體有關系,物體在其他液體中的沉浮會怎樣呢?學生自己閱讀課文54頁 ,匯報交流,教師輔助答疑,完成此項內容。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經歷一個“觀察—發(fā)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實現了第二個學習目標。體現教學目標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
三)、提出問題,檢測學習目標
目標檢測是目標導學法中驗證學習效果的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是檢測這節(jié)課學生是否達到應完成的學習目標,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這節(jié)課我是通過填空、提出問題的方式,檢測學習目標。經過目標檢測,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掌握程度。
四)、拓展延伸,應用學習目標:
本節(jié)課我力求體現“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探究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提高”教學特色,運用目標導學法不斷的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實驗活動中不斷的獲取知識,并體會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道理。使學生從課堂到課堂以外都帶著問題,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在拓展延伸中,應用學習目標,即動手實踐,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也增強學生對科學的自主探究精神。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文字精練,重難點突出,學生明了。知識體現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加深了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書寫過程見課件)
以上就是《《沉與浮》教案精選(集錦5篇)》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沉與浮教案查看或關注本網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www.lvshijia.net/j/153731.html
沉與浮教案相關推薦
更多>- 《沉與浮》教案模板1500字04-30
- 大班科學教案《沉與浮》(精選10篇)05-24
- 大班科學《沉與浮》說課稿10篇07-22
- 大班科學教案《沉與浮》9篇01-30
- 《沉與浮》大班教案說課稿匯總10篇05-08
- 《沉與浮》大班教案說課稿1500字精選01-28
- 中班科學教案《沉與浮》說課稿(系列5篇)04-25
- 沉與浮中班教案反思1000字6篇12-31
2024政協工作總結(集錦7篇)02-17
- 公司文員工作總結(推薦14篇)02-17
- 最新禁毒述職報告02-17
- 缺升旗的檢討書02-17
- 三年級過年作文02-17
- 浮與沉科學教案中班精選(10篇)03-23
- 剪紙樹教案10篇02-17
- 三走活動總結15篇02-17
- 世界圖書日活動總結系列十三篇02-17
- 藥劑科工作計劃推薦十篇02-17
- 女兒婚禮父母祝福語精選一篇12-30
- 《沉與浮》教案精選(集錦5篇)02-18
- 《沉與浮》教案如何寫9篇02-18
- 《沉與浮》教案模板1500字04-30
- [精品]《沉與浮》教案模板2000字04-25
- 《物體的沉與浮》教案學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