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8-22人教版高一語文《再別康橋》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一語文《再別康橋》知識點歸納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省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
字詞:
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略呈圓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黃色。
招搖:這里有“逍遙”之意。
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撐船工具。
溯(sù):逆著水流的方向走。
練習題:
1.下列各組中加粗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A.撐(zhǎng)著彷(páng)徨
凄(qī)清巷(xiàng)道
B.彳?。╟hìchù)凄婉(wǎn)
頹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蕩漾(yàng)
青荇(xìng)長篙(gāo)
D.斑斕(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泥(nì)古
2.下面四項中,詩歌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B.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C.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D.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3.下面是關于“新詩”的一些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代詩歌的主流是“新詩”。
B.“新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詩體。
C.“新詩”打破了近體詩嚴格的格律束縛,創(chuàng)造了很多新樣式,語言上運用現代白話。
D.“新詩”不必講究格律,不必講究押韻。
4.填空。
(1)徐志摩,筆名________,________。被認為是________詩派的“盟主”,著有________等詩集。
(2)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靜默地遠了,遠了,________,________。
(3)輕輕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A.zhǎng-chēngB.méng-mángD.dìng-diànsì-shì)
2.B(應在“自頭”后斷開,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3.D(格律詩講求格律、押韻)
4.(1)云中鶴南湖“新月派”《志摩的詩》《勐虎集》
(2)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
(3)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相關推薦
高一語文上冊《再別康橋》知識點梳理
高一語文上冊《再別康橋》知識點梳理
《再別康橋》的意境美體現在什么地方?
《再別康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新、絢麗的畫面,營造了一種脫俗、空靈的意境,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淡淡的離情別緒,給人以審美享受。
第一節(jié)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節(jié)至第六節(jié),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披著夕陽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只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架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五、六節(jié),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跣足放歌的狂態(tài)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后一節(jié)以三個“悄悄的”與首節(jié)回環(huán)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磐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再別康橋》一詩中,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這對于表達主題起什么作用?
此問主要是讓我們了解詩作的結構形式和修辭特色對于表達感情、營造意境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使我們領會重疊反復的詩歌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
首尾兩節(jié)雖然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但并不讓人覺得啰嗦,而在客觀上強調了詩歌的抒情性,一唱三嘆,反復回旋,強化了詩人心中那種對母校戀戀不舍的感情,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的情緒始終繚繞心頭。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案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為之后的教學做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使高中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案”,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品味詩歌意境。過程和方法:通過誦讀,結合意象,欣賞詩意。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感悟美、感悟愛、感悟自由的能力。
【學情分析】初中階段學生已經讀過不少新詩,但是高中這一階段才是文學鑒賞的開始,教師應該在領會編者意圖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經接觸過相當一部分新詩作品的實際,采用適合詩歌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讀詩歌,形成初步的詩歌鑒賞能力,培養(yǎng)文學美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詩人獨特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由意象進入意境的體悟過程。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入文入境
1、導語設計:“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解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
再,又一次;康橋,告別的對象。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禈?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禈虻囊磺?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岛拥乃?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誦讀入境,感知內容
1.、教師示范朗讀。
注意:注意字音,把握節(jié)奏,聽出情感。并且思考:
a、用什么語速讀。
b、用什么語氣讀。
C、用什么情感讀。
2、字詞正音(見課件)。
3、學生談聽讀感受。
用大屏幕打出朗讀指導:
(1)語速:舒緩.。
(2)語氣:低沉。
(3)情感:不舍。
4.品味節(jié)奏。
押韻:
(1)每節(jié)押韻、節(jié)節(jié)換韻。
(2)韻腳分別是什么?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旋律:舒緩(第一節(jié));輕柔(第二、三、四、五節(jié));低沉平靜(第六、七節(jié))
用屏幕打出這首詩的朗讀節(jié)奏。
5、思考:在第二段中,讓作者心境蕩漾的究竟是什么樣的場景?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一場景描繪出來。
[示例]夕陽西照,給康河邊的柳樹披上了一層華麗的金衣,就像那盛裝的新娘,在康河柔柔的水波中搖曳著身姿。
6、根據上面的鑒賞方式,小組討論:3、4、5、6段中通過作者的精心描寫,你可以看到什么場景,請你把這種場景描述出來。
(把組分好,然后每小組描繪一小段)
(總結參考——同學回答完了之后進行總結)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軟泥中歡快的招手。
第四段:夢像彩虹一樣五彩斑斕,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間都沉浸著有待發(fā)現的自由的夢。
第五段:撐一支長篙,駕一葉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尋夢,那滿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搖擺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聲才能表達我的心情。
第六段:夢依舊,人以非。我還能撐一支長篙去尋找自由的夢嗎?今晚的沉默將伴著我悄悄地離開。離開這自由的康橋,離開這自由的夢。
7、現在大家已經把文本的意境表達出來了。作者給大家描繪了一個讓人向往的康河世界真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既然大家已經把詩中的畫描述出來了,那么你能給每幅畫取一個美麗的名字嗎?
揮手作別圖
金柳蕩漾圖
青荇招搖圖
夢滿清譚圖
尋夢放歌圖
康橋沉默圖
悄悄離別圖
三、把握意象,體悟情感
詩歌是借助意象來表達情感的,鑒賞詩歌可以從詩歌的意象入手進入意境并賞析詩歌。
1、提問:本文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1).學生談自己喜歡的意象及喜歡的理由。
(2).教師補充點撥。
2、畫面欣賞
夕陽西沉,余輝給河畔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媚人的金黃,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艷溫柔的新娘嬌羞地立在那里,粼粼的波光中蕩起了緋紅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不禁心頭也蕩漾起來。清清的河水滋潤著軟泥上的青荇,綠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歡快地舞蹈,驕傲地招呼著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與舒暢。以至于“我”都“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喚起的是人們對七彩生活的遐思;“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燃起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浪漫和激情?!敖鹆薄安ü狻薄扒嘬簟薄靶禽x”等眾多色彩明艷的形象,構成的是一幅明麗和諧的畫卷。畫面是迷人的,回憶就甜蜜,情感便隨之熱烈而奔放。
這些五彩斑斕的意象讓康橋像一幅畫一樣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們眼前,請同學們用這種方式把其他畫面描繪出來。
(學生自主討論,描繪畫面)
3、作者情感的發(fā)展過程小結。
難舍難分——歡喜和眷戀——更加歡喜和眷戀——對康橋永久的眷戀——感情達到高潮——情緒低落,靜思默想——悄悄作別
四、深入品味,探究感悟
這首詩不光是看起來很美,聽起來也很美,同學們有沒有感覺到?
分角色朗讀、齊讀、個人朗讀,感悟三美。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jié)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丨h(huán)復沓。首節(jié)和末節(jié),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
建筑美,是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对賱e康橋》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和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重點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五、課文總結,拓展延伸
1、再讀課文(齊背)。
這首詩運用優(yōu)美抒情的語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禈颍诤又蟹褐鄣乃?、所思、所感,表達了自己對康橋的眷戀和那如煙似波的離情別緒。
2、拓展延伸。
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xiāng),我們通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舍,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全班同學齊讀后討論:
(1)、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吧硴P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仿佛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
(2)、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tài)?!耙坏皖^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3)“甜蜜的憂愁”,憂愁怎么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3、布置作業(yè)
(1)、完成《學法大視野》中的相關作業(yè)。
(2)、預習下一課。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康河秀麗的風光,體會詩人對康河的依依惜別之情。
2、把握詩歌特點,理解本詩中體現的新詩“三美”主張,借鑒寫作技巧。
3、誦讀并背默全詩。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本詩的風格特點與形式美。
難點:“三美”形式下隱含的詩歌意境美。
三、教法、學法及教學設計:
教法:誦讀法、問題導入法、點撥法等。
學法:自主式學習法、探究式學習法、合作式學習法等。
教學設計:從學生對本詩最感興趣的點切入,對全詩進行賞析,重點分析詩的“三美”和意境美。從而把握詩歌的寫作技法與主旨。
四、教學課時:2節(jié)
五、教學準備:課件一、教案、同步練習題
六、教學具體內容和步驟:
第二節(jié)
1、教學導入:同學們知道徐志摩是現代詩歌史上“新月派”的代表作家嗎?(知道)知道新月派詩人主張的新詩“三美”是什么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這首詩是否體現了“三美”呢?
2、同學們齊誦全詩,注意字音、節(jié)奏和韻律等詩的要素。
問題:大家讀得不錯,讀后覺得這首詩寫得美不美?美在哪里?你最欣賞哪一點?
同學們可以交流一下,相互說說自己的看法。
3、賞析“三美”:(分析講解時“三美”順序可以調整)
(1)繪畫美:也就是色彩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和有色彩特征的物象或意象。繪畫是很講究色彩的,這里所謂詩歌的繪畫美是比喻或類比。提問學生,讓學生找出有關的詞語,主要是色彩詞和動詞。
比如:金柳、青荇、青草等,表達意象的詞語中都含有色彩詞素;
云彩、夕陽、波光、艷影、彩虹等,都是表達有特殊色彩的物象或意象的詞語。這些詞語色彩感強,色彩多樣,畫面就鮮艷。
另外,作者又用了一些動作性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都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動態(tài)感、立體感,也增加了畫面的美感度。
全詩共有七幅畫面,五彩斑斕,艷麗奪目,讓我們大飽眼福。
分組討論:詩歌的音樂美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2)音樂美:這是對詩歌的音韻、節(jié)奏、旋律而言的。
押韻:全詩共七節(jié),中間雖有換韻,但每節(jié)詩句都是押大致韻的。韻腳分別是:
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節(jié)奏:這與詩句的停頓、斷句有關。本詩節(jié)奏感強,旋律自如,音節(jié)和諧,詞語也有一定的跳躍性。讀起來抑揚合度,高低相間,快慢適當,順暢流利,輕柔婉麗。
回環(huán):詩歌首尾兩節(jié),只有個別詞語有變化,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反復詠唱,循環(huán)往復,前后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形成復沓之勢。特別是疊詞的使用,既增加了節(jié)奏感,更有復沓之美。這種重復造成了全詩的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韻律之美,并構成了主題的回旋:纏綿中又有瀟灑,超脫中又有執(zhí)著,飄逸中又有堅實,輕靈中又有感傷。全詩猶如一闕完美的樂曲。
(3)建筑美:是指詩歌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整齊,也稱造型美。
全詩共七節(jié),每節(jié)都是兩句四行,單行雙行錯一格排列,整齊劃一,給人美感。在文學體裁里,詩歌是最講究造型的,詩歌除了排行以外,還講究特殊排列形式,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如樓梯詩、寶塔詩、菱形詩、碑形詩等。
樓梯詩:《雷鋒之歌》(賀敬之)
假如現在呵
我還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讓我呵
再一次開始
開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這廣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戀的地方┅┅
寶塔詩(一七體):呆秀才(吳敬梓)
呆
秀才
吃長齋
胡須滿腮
經書揭不開
紙筆自己安排
明年不請我自來
菱形詩:爐峰山
山
高大
且又險
拔地而起
又各自相連
形態(tài)萬千
像巨人
爐峰
山
碑形詩:人民英雄紀念碑(周振中)
一
尊
巨
大
的
磨
刀
石
砥礪著
民族的意志
詩歌就是追求美感的最典型的文學體裁,不僅講究形式美,更講究內容美、詩意美。
4、挖掘與拓展:以上我們欣賞的是新月派倡導的新詩的“三美”,這“三美”大多是從詩歌的形式概括的,其實,我想把新詩的“三美”變?yōu)椤八拿馈?,增加一種意境美或詩意美,拓展開去。現在,我們再一起看看詩人是怎樣借住意象來創(chuàng)造意境美,巧妙地把物象和情意結合起來,表達思想感情,突出主旨的吧!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物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彩虹青草夏蟲
意象意境美
情感:依戀眷戀癡戀失落興奮低落憂傷
全詩有七幅畫面,兩大意境,詩人愛康橋,愛康橋的一草一木,情感的起伏變化,是隨著詩人對康橋的美好物象的得失而變化的。空靈、飄逸的意境,準確而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告別康橋時淡淡的離情別緒,乃至無奈,還有輕微的淡然與灑脫,主旨從而得到升華,意境更顯優(yōu)美。
5、小結課堂:讀---感受全詩
賞---領會“三美”總結本詩的藝術手法。
拓---深入理解,挖掘主旨,探索意境美
4、作業(yè):背默全詩;以“我心中的康橋”為題,寫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徐志摩
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意境美
新詩“三美”主旨
形式內容
新詩“四美”
高一語文教案:《再別康橋》
再 別 康 橋
教學目的
1、通過誦讀、體味,了解新歌格律詩的三美特點,學會新詩的閱讀方法。為教學重點。
2、領會詩人對難忘歲月的依戀和惜別之情。為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徐志摩的詩歌。出示ppt。顯示課題
中國新詩歷史上有一個詩派,以泰戈爾的一本詩集名命名,——新月派,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歷時約十年,都與這一位天才詩人發(fā)生著密切的聯系,他可說是新月派的盟主,他的創(chuàng)作體現了新月派的鮮明特征。
《再別康橋》可說是徐志摩追求新詩形式美與內容美的典型作品。
2、康橋,即劍橋。再別,那就有一別。徐志摩于1921年,進入康橋國王學院,度過了他人生中“真愉快”的兩年。1928年詩人第三次游歷歐洲,并在康橋講學,回歸途中,寫下這首詩歌。
二、一讀詩歌
1、我們一起學習怎樣讀好這首詩。
2、用學過的《蒹葭》詩歌的音樂性引導學生注意《再別康橋》的節(jié)奏。
師:詩歌是歌之詞,詩歌有節(jié)奏感、音樂感,品讀詩歌,和品讀散文不一樣,聲音的悅耳動聽也是詩歌美的一個特點。我們學過《蒹葭》,一起背誦一下第一章。
學生背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p>
師:《蒹葭》的音樂感在哪里體現呢?教師提示,學生一起回答:(板書)
押韻:蒼蒼、為霜、一方……
疊音:蒼蒼、萋萋、采采
回環(huán)往復:三章重唱,形式整齊。余音繞梁之感
師:同學們我們看這首詩歌的形式,就很有古典詩歌音樂性的特點,能說出一些特點嗎?
(1)每節(jié)偶句押韻,每節(jié)換韻。韻腳: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押浙江口音)
(2)四句一節(jié),共七節(jié)。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一三句詩短一點,二四句詩長一點。
(3)疊音:輕輕、油油、悄悄
(4)第一節(jié)第七節(jié)照應,回環(huán)之美,好比一首曲子,有主旋律,在結尾的時候,又回到主旋律?;丨h(huán)照應開頭,卻把“輕輕”,換成“悄悄”。既整齊,又有變化。仿佛一支古典名曲,“輕輕”的離別主旋律出現后,有變化,有激揚,有輕靈,而最終又安靜的、理所當然地,回歸了“輕輕”的主旋律。
(5)總體整齊,但是字數上有多有少,有時會有變化:例如“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由前面相對整體的句子,做了一點變化,而“尋夢?”又是兩個字,仿佛是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忽然跳躍了一下,濺出了一兩點調皮的小水花。而后面就又回歸到前面的整齊勻整了。
3、小結:這首詩歌形式很美,視覺上整齊勻整,聽覺上,聲音悅耳動聽。
4、一起試著有節(jié)奏地讀這一首詩歌。
三、二讀詩歌
1、我們品讀詩歌,注意它的形式美,也只是了解一個外在,能讀得動人讀得深入,還需要對詩歌感情的理解。
詩人向我們描繪了康河美景,哪幾節(jié)?(2、3、4、5——人的活動,也是景物),每一節(ji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些畫,看看作者這些畫面?zhèn)鬟f怎樣的情感。
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分組活動,選個代表說。要求:寫了什么?有什么特點?表達怎樣的情感?
第二節(jié):寫了柳樹。柳樹的柔美。(美在形體——柔美,美在顏色——金色,新娘一樣嬌美)
感情:一個詞可以看出作者的心理活動:蕩漾。意思是起伏不定。水面等起伏波動。 形容起伏動蕩。柳樹這么柔美,如新娘一般嬌艷,艷影隨微波動蕩飄搖,引作者心神波動,怎不喜愛留戀。
該怎么讀?新娘,讀出一點幸福感、讀出一點憧憬感。艷影,讀出心里熱烈與激情。
蕩漾:心神搖動,回味的感覺。
第三節(jié):寫了青荇。青荇油油的——長在軟泥上。(為什么用青荇?不用水草?不用青草?)
招搖:“招搖”對應“柔波”,隨著水波的動蕩,飄搖不定,寫出了水草柔軟輕盈。似乎在向詩人招手,誘惑著詩人呢。
用“青荇”,和柳樹的金色相應,有了色彩。同時是《詩經關雎》里的“參差荇菜”,有古典雅韻。軟泥既是滋潤肥軟的,所以青荇也就是“油油的”。
感情:喜愛。比剛才的喜愛程度?更強烈。哪里看得出?“甘心”
“甘心做水草”,水草很普通,但是做的是康河的水草,康河多美啊,補充《我所知道的康橋》“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倫潭——“byron?s pool”——當年拜倫常在那里玩的;有一個老村子叫格蘭騫斯德,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樹蔭下吃茶,花果會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別有一番天地。
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yōu)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做康河的水草,那就是一根幸福的水草。詩人直抒感情,真是想留在康河,永遠不離開。這是很熱烈的情感了。
“油油的”讀出喜愛,“甘心”,聲音要高揚起來。表達強烈的感情。
第四節(jié):寫了水潭。是拜倫潭,想到他當年熱愛的拜倫、濟滋、雪萊等詩人。
特點:像彩虹夢。(用修辭來寫潭的美。如彩虹夢)
感情:喜愛。有點淡淡哀傷。哪里看得出?揉碎的彩虹
怎么讀?“天上虹”讀的響亮一點,喜愛,贊美。
“彩虹似的夢”讀得稍稍壓抑一些,低沉一些。
第五節(jié):寫了水中撐船尋夢。夢被揉碎,但是還是想尋找。
環(huán)境美:星輝斑斕。 心情:漫溯。
感情:奔放、熱烈?;仡欉^去的時光,抑制不住地激動,“放歌”可以看出。
怎么讀?熱情洋溢,抑制不住的激情。
詩人對過去生活的美好回憶,由金柳的柔美,青色的招搖,彩虹的絢爛,到斑斕星輝熱烈,一個個畫面,唯美至極。感情也隨之起伏。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2——5節(jié)。(2節(jié)心動,3節(jié)甘心的熱烈、4節(jié)的低沉、5節(jié)的激情)
四、三讀詩歌。
理解詩人的情感,我們還可以挖掘得更深一些。
1、詩人從一開始到最后,離別的整體感情基調是什么?由第一節(jié)開始到第七節(jié)結尾,是“輕輕、悄悄”。
第1節(jié),連用三個“輕輕的”,動作輕柔,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由 “輕輕的”,變?yōu)榈谄吖?jié)的“悄悄的”,有了變化,但是依然是無聲的。不驚擾一切地來和去。疊音詞真是很好地表達了這個離別的氣氛。
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感情基調?
播放兩分鐘短片。
這就是徐志摩在康橋的夢啊。
康橋的生活對徐志摩的影響是非常大。
一起看看康橋的圖片和徐志摩的關于康橋的文字。
康橋!汝為我精神依戀之鄉(xiāng)”——《康橋,再會吧》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p>
在康橋的這段生活,對他的一生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那充滿靈性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蟄在詩人心中的詩人的天命。
使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追求“愛、自由、美”是徐志摩的理想
4、康橋幾乎是徐志摩思想的啟蒙老師,而康橋也是徐志摩一生中最美麗的感情的見證。
林徽因是他無法完成的夢。但是那段一起結識英國名家,一起談論英國美麗的詩句的日子,成為徐志摩一生中最美麗的回憶。
5、1928的徐志摩,他的從康橋帶回來的理想幻滅,和另外一位名媛陸小曼的婚姻也并不如意,重回康橋,詩人就像再次走過了他年輕美好的青春年華,而再次不得不離別康橋,他什么也帶不走,那就是和他過去美好的記憶告別。
彩虹似的夢,被歲月也被命運揉碎,無法觸及。無法挽回。
所以這份離別之情中,感情就很復雜難言,再次回到康橋,有對母校的摯愛依舊、卻有理想幻滅的感傷,康橋一如既往地美麗著,空氣依然自由,康河依然柔波蕩漾。而眼前的美好,曾經的美好,他什么也帶不走。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這個感情,那就是:惆悵。(讓學生選擇一些詞語)所以,作者的情感是“輕輕的”“悄悄的。”疊音詞真是用得好。
所以,徐志摩的這首詩歌,感情有激越、熱烈,但是表現出來,是瞬間,更多的是,是對這種感情的節(jié)制。哪一節(jié)看得出這種節(jié)制的感情?
第六節(jié) ,哪幾個詞可以看出這種感情的節(jié)制?“不能放歌”“悄悄”“沉默”“笙簫”
“不能放歌”,在正要熱烈酣暢放歌之時,卻停止了,帶來的效果卻是含蓄蘊藉,不是一覽無遺了,也更有回味。
而他回顧的情感,現在也只能沉默。
為什么用“笙簫”?
用了“笙簫”這個意象,字形美,中國方塊字的獨有魅力;聲音美,有古雅之氣。笙簫,蘆笙和洞簫,常用在一起,多指的是“簫“,側重點是簫。簫為傳統(tǒng)的中國民族樂器,其音色十分獨特,圓潤、渾厚、柔和,有一種悠遠、蒼涼的感覺,因此極適于演奏較為哀婉的樂曲。古典詩歌中有“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也有:客有吹洞簫著,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所以笙簫這個意象和徐志摩的這份惆悵感情是非常吻合的。
所以徐志摩輕輕地、一往情深地來,又悄悄地情誼款款地別。他不驚擾一切,如一片輕盈的云,悄聲離開。泰戈爾說:天空中沒有飛鳥的痕跡,而我已經飛過。
6、指名朗誦。配上音樂
現在,就當你是1928年的徐志摩,請飽含深情地讀一遍詩歌。
五、老師范讀。
小結:品讀詩歌,需要欣賞詩歌形式的整齊勻整,音節(jié)的錯落流麗,畫面的美麗意蘊,情感的深摯動人,才能真正體味到詩人的心境,我們才能跨越時空,在詩行中嗅到詩人留存于時間長河里靈魂的芬芳。
五、發(fā)下徐志摩三首詩歌《偶然》、《雪花的快樂》、《我不知道風,向那個方向吹》,課后請同學們自己誦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