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網
隆中對教案
隆中對教案教案精選12篇。
認真教書是每一個好老師心中的義務,作為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制定合適的教案。教案可以融入教學思想和獨特的見解,幫助老師提高備課水平。寫教案時要著重注意哪些方面呢?經過搜索整理,欄目小編為你呈現“隆中對教案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過程和方法: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結合《三國演義》第37和第38回,引導學生了解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異同。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發(fā)現文中人物的閃光點,教育學生做熱愛祖國、志向遠大、有理想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做尊重知識,重視人才,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人。
【教學重點】讓學生分析理清諸葛亮一番話的核心、方針依據。
【教學難點】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及背景。
【教學過程】
《隆中對》第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1、導入新課
用課件播放《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教師提問:"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請問,你的腦海里都裝著三國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歡誰?為什么?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
然后出示課件:杜甫《蜀相》中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提問,詩中寫的人是誰?――諸葛亮。
2、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好《梁父吟》()因屏人()猖蹶()()屯新野先()
主遂詣亮()傾頹()隴畝()不可勝數()
樂毅()欲信大義()存恤()帝室之胄()
潁川()殆()劉璋()北據漢沔()
二、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解題。
引導學生看課文注釋①,補充以下要點:
1)、陳壽,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后,仁晉任著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采舊聞,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舍,著《三國志》,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合稱《四史》,南北朝時宋裴松之為它作注,亦頗有名。
2)、"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2、結合《三國形勢圖》,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民不堪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紛紛舉行起義,規(guī)模最大的為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各地豪強武裝在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過程中,占據地盤,互相混戰(zhàn),形成割據局面。當時勢力較大的軍閥有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孫堅和他的兒子孫策、孫權、呂布、張魯、劉璋、馬騰、曹操等。以袁紹勢力為最大,占有現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劉表占有現在湖北省荊州一帶,孫堅占有長江下游的南部,張魯占有現在陜南川北的漢中一帶,劉璋占有現在的四川。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漢獻帝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戰(zhàn)中,以幾萬兵力擊敗袁紹的幾十萬大軍,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紹的地盤,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成為勢力最強的軍閥。劉備靠鎮(zhèn)壓黃巾起家,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課文即記載了第三次會見時談話的內容。
3、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學生結合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⑴隴:lǒng,通"壟"。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陳涉世家》"輟耕之隴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種植農作物。本文中"隴"和"畝"結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歡。⑶潁:yǐng,不要寫成"穎"
⑷就:接近,趨往,動詞,與現代漢語作副詞"就"的解釋不同。
⑸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級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棄,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⑺頹:tuí,崩壞,倒塌。
⑻度:duó,估計、衡量。⑼信:通"伸",伸張。⑽用:因(此)。
⑾猖獗:顛簸受挫。和現在的通用義不同,要特別注意。⑿勝:shēng,盡。
⒀數:shǔ,計算。⒁挾:xié,挾持,控制。⒂沔:miǎn,水名。
⒃會:guì,指會稽郡,今浙江北部。⒄殆:dài,大概(另一義為危險)。
⒅資:資助,給予,動詞,現在通常和別的詞結合作名詞用。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2、學生熟讀并翻譯課文。
四、達標提升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①每自此于管仲、樂毅()②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③此殆天所以資將軍()④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⑤謂為信然()⑥此人可就見()
2、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是()
A自董卓已來B欲信大義于天下
C故患有所不辟也D西和諸戎,南撫吳越
3、下面加點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
B時人莫之許也高可二黍許
C惟博陵崔川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D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下列"以"字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項的是()
A、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B、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C、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D、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5、(1)《隆中對》節(jié)選自《》,作者,字,朝史學家。所著《》記載了三國的歷史。
(2)曹操比于袁紹,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zhàn)略眼光。
教學設想:
這篇文言文涉及許多歷史人物,字句較難,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怎么講好這篇名文呢?新課標要求教師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即以人為本、促進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觀;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學生觀;發(fā)揮師生兩個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觀;開放的、與現實生活和兒童實際緊密聯系的大語文教育觀,《隆中對》教學設計4。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我決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譯的傳統講法,從啟發(fā)學生根據課文弄清歷史人物的身份、關系入手,進而理解課文,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對聯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
(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yè):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jié)課進行比較閱讀,將小說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說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zhàn)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3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導入新課
1.出示預先準備的《三國形勢圖》。
2.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民在殘酷的剝削壓迫下,紛紛舉行起義。其中聲勢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
3.東漢統治者利用地方豪強武裝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因此各地豪強武裝擴大了勢力,各據一方,互相混戰(zhàn)。當時袁紹占有現在的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帶,勢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之戰(zhàn)以幾萬兵力打敗袁紹幾十萬大軍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紹的地盤,成為勢力最強大的軍閥,整個黃河流域,幾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圍。孫權占有長江下游一帶,包括現在的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劉表據有現在的湖北省荊州二帶。劉璋占有現在的四川省。張魯占據了現在四川省北面的漢中一帶。
劉備在公元186年靠鎮(zhèn)壓黃巾軍起家,只有幾千人馬,沒有地盤,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紹等人。曹操袁紹作戰(zhàn)時,劉備被袁紹派到汝南活動,擾亂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趕到荊州投奔劉表,屯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荊州的北門,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次親自到現在湖北省襄陽縣城西20里的隆中訪問諸葛亮,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二、板書課題,解題
對,對策。古代臣民回答統治者所問的政治、軍事方面的策略叫“對策”?!堵≈袑Α肥莿湓诠?07年(漢獻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就劉備提出的問題所陳的對策。
三、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準確
1.學生默讀。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借助工具書、注釋,掃除文字障礙。
隴畝(lǒng) 傾頹(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義于天下(通“伸”)
2.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全文。
3.學生個別朗讀,其余學生認真聽。要求讀準音,斷準句,明確句讀,不讀破句。
4.學生齊讀全文。
四、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劉備往見,諸葛亮詳陳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
五、師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內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介紹人物和身份。
2.徐庶說諸葛亮是“臥龍”有什么含義?他為什么要劉備親自去拜訪諸葛亮?
明確:“臥龍”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個隱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來,“枉駕”才是得“宜”,“俱來”便為“屈致”,這就更突出了諸葛亮的才能。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4
教學設想: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边@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zhàn)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以故事、對聯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yè):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jié)課進行比較閱讀,將小說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說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zhàn)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5
課前準備
課前查閱,了解諸葛亮的簡單生平事跡、東漢末諸侯割據的狀況和三國鼎立的形勢圖,以期對文本的背景資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觸。
創(chuàng)意說明
變換角色,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虛擬對話,領略古人情懷。
教學目標
1深入鉆研,理解和領會本傳節(jié)選部分詳言略事的特點與嚴整的行文結構。
2感受諸葛亮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卓越的遠見。
3感悟和把握諸葛亮壟畝隱居卻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韜略,獲得年少奮發(fā)可為的人生啟迪。
教學過程
一、歌詞導入,營造氣氛
《三國演義》開篇有一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活在后世人的記憶里英雄的諸葛亮成功預測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劉備以一個極弱現實實現最終與曹魏、孫吳分庭抗禮的建國神話,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古今戰(zhàn)略決策經典。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讀課文(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詞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還解決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詞句。(形式:學生提出,學生解答,最后老師點評。)
4、老師提出重點字詞,要求學生作答。(可以當堂提問,也可以出示幻燈片)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的文眼是哪句話?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師出示古三國軍事地圖,要求學生轉變角色充當諸葛亮為臺下的劉備(由同學們充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策略應對
1.每自比于管仲、樂毅為全文的綱,全文就是圍繞著這一句來寫的。這樣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樣圍繞這句話來寫的呢,學生可能無從下手了,這時,老師應適時點撥。隆中對前,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卻謂為信然,為文章的蓄勢內容; 隆中對時,諸葛亮分析透徹,邏輯嚴密,語言暢達,從中可以想像到諸葛亮講話時意氣風發(fā)的神態(tài),對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證明諸葛亮自比管、樂并非妄說,此段仍扣緊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一句 ;隆中對后,關、張對劉備和諸葛亮的情好日密卻不悅,劉備便對他們解釋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這一反一正,猶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諸葛亮的形象映襯得更加光彩奪目
2.學生對照地圖解說的時候,要啟發(fā)學生說出諸葛亮那種意氣風發(fā)的神采,說出諸葛亮那種酣暢淋漓的氣勢,還要注意說話的層次性和邏輯性。
( 四人小組在臺下練習,然后派幾個代表上臺說,同學們結合課文點評代表們的優(yōu)劣所在。)
四、品讀課文,揣摩妙點
同學們精讀課文,就文章的結構、條理、語言、詳略、戰(zhàn)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以下品讀僅供參考:
A.結構:蓄勢--高潮--余波
B.條理:隆中對話的條理性,不可爭、不可圖--可爭、可圖--爭與圖的具體步驟和規(guī)劃(按照這個條理指導背誦)
C.詳略:隆中對話正面詳寫突出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側面略寫他人的評論、語言、行為烘托諸葛亮的形象。。
D.語言:(要引導學生品味言簡而意豐的特點)
1.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僅僅用22個字,就把諸葛亮的生活狀況、思想狀貌、體軀外貌以及生平抱負勾畫出來。
2.再如諸葛亮對策后寫劉備的反響,只用一個善字
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和他此時此刻的心境寫了出來。
3.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生動形象地道盡了他們之間不可分割的親密關系。
E.思想: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兩點是最可貴的,實事求是和強調人的因素。曹操的實力又是怎樣發(fā)展起來的呢?諸葛亮認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語氣側重在人謀的正確。這里,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從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諸葛亮制定了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的方案。在制定這一方案時,主要也是從人的因素來考慮的。
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孫權的情況以后指出:劉備只能在曹操、孫權的勢力范圍之外謀出路--首先奪荊州這個用武之國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諸葛亮制定這一方案時,更充分地考慮到人的因素:荊州的劉表不能守益州的劉璋又暗弱漢中的張魯不知愛撫人民,有本領的人都不想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這就提供了奪取荊、益的客觀條件。
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業(yè),這樣的思想表現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五、虛擬對話,思接千載
由精通三國的同學演繹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兩組),同學們可根據課文提煉有趣話題,虛擬對話,古今碰撞,更深刻領會課文內容和古人情懷。
教師可提供以下話題:
1.在《隆中對》中,您很重視人的力量,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局面?
2.操既擁百萬之眾,此誠不可與爭鋒,你為什么不投奔曹操盡快統一中國結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兵分兩路,形成鉗形之勢,這種形勢為何沒出現?
六、背讀課文,積累語言
根據隆中對策的思路,進行背誦。
相關鏈接:
(一)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8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瓊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zhàn),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
思考:從這段文字中,諸葛亮是如何幫助劉備擺脫困境,跨有荊、益的?
(二)
閱讀《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
思考:明代的羅貫中以《三國志》中的《隆中對》作為藍本,創(chuàng)作了小說《三國演義》里的隆中對,讓我們來讀一讀羅貫中的小說,看看小說和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么特點?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6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準備,布置預習要求
1.準備一幅《三國形勢圖》,標明課文中提到的這些人當時所占據的地盤。
2.要求學生課前認真朗讀課文,結合看注釋,查字典,初步體會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板書課題,解題。
引導學生看課文注釋①,補充以下要點:
1.陳壽,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后,仁晉任著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采舊聞,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舍,著《三國志》,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合稱《四史》,南北朝時宋裴松之為它作注,亦頗有名。
2.“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堵≈袑Α肥菨h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三、結合《三國形勢圖》,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
1.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民不堪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紛紛舉行起義,規(guī)模最大的為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
2.各地豪強武裝在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過程中,占據地盤,互相混戰(zhàn),形成割據局面。當時勢力較大的軍閥有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孫堅和他的兒子孫策、孫權、呂布、張魯、劉璋、馬騰、曹操等。以袁紹勢力為最大,占有現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劉表占有現在湖北省荊州一帶,孫堅占有長江下游的南部,張魯占有現在陜南川北的漢中一帶,劉璋占有現在的四川。
3.曹操
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漢獻帝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戰(zhàn)中,以幾萬兵力擊敗袁紹的幾十萬大軍,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紹的地盤,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成為勢力最強的軍閥。
4.劉備靠鎮(zhèn)壓黃巾起家,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課文即記載了第三次會見時談話的內容。
四、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在聽課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并結合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⑴隴:lǒng,通“壟”。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陳涉世家》“輟耕之隴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種植農作物。本文中“隴”和“畝”結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歡。
⑶潁:yǐng,不要寫成“穎”
⑷就:接近,趨往,動詞,與現代漢語作副詞“就”的解釋不同。
⑸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級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棄,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頹:tuí,崩壞,倒塌。
⑻度:duó,估計、衡量。
⑼信:通“伸”,伸張。
⑽用:因(此)。
⑾猖獗:顛簸受挫。和現在的通用義不同,要特別注意。
⑿勝:shēng,盡。
⒀數:shǔ,計算。
⒁挾:xié,挾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會:guì,指會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義為危險)。
⒅資:資助,給予,動詞,現在通常和別的詞結合作名詞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師逐句領讀課文,學生在跟讀時要注意句中的停頓和重音
六、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頓
七、布置作業(yè)
朗讀課文,對著注釋,試著口譯課文。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7
【教學依據】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堂獻策,一段千古佳話青史留名。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就記載這段佳話。文章在介紹了臥龍懷才不遇,劉備思賢如渴的基礎上詳盡地敘述了二人會面的對話,對會面的經過則一筆帶過,借諸葛亮之口道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群雄逐鹿的形勢,同時也展現出一位身處荒野但胸懷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軍事家形象。這種“記言”的寫法極好地實現了對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的重現,是我國史傳文學的一個傳統與特色。
“三顧茅廬”的故事和諸葛亮的形象雖千百年來廣為人們傳頌,但正史丹青與故事傳說的筆觸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書中極早記載諸葛亮的篇段,它為后人生發(fā)故事提供了借鑒和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7-9年級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并提倡教師“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些都為本課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思路指導。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記言”的史傳寫法
這篇文章對劉、諸二人會面的經過寫得相當簡略,大部分筆墨都用來寫二人的對話,這種“記言”的寫法是我國史傳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節(jié)性,但卻將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浮映得清晰明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特點。
2.理解諸葛亮特有的精神個性
“記言”寫法有效地突出了諸葛亮的宏韜偉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鄉(xiāng)野而指點江山、定鼎天下,是中國古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教學中,要能領會這種杰出人物的非凡之處,欣賞和追慕歷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3.學習閱讀淺易文言文方法
教學中應教會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積累古代詞語,嘗試和練習辨析詞的古今意義的差別,辨析相同詞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下的不同意義,在把握大體內容的基礎上,對精彩環(huán)節(jié)和重點內容要能夠復述甚至誦記,以不斷增強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方式〗
1.推動合作學習
文言文的學習要加強誦讀,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個過程可以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讀、互評、互議等方式實現相互促進、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推動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習慣,指導多種方式的互助學習。
2.組織閱讀比較
通過史傳文學《隆中對》和小說《三國演義》(片斷)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對照中辨別和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了解它對小說等其他語言藝術方式的影響。
3.啟發(fā)思考感悟
學習者是學習者的學習,而不應該是教師的灌輸和給予。學生的主動探究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關鍵,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習過程中應該不斷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針對性的思考和感悟。
〖教學過程〗
一、欲識他年分鼎處──趣事為引子,導入
講述與教材編寫中與課文有關的一則現代趣事,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關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對策上。
二、文從句順辨讀疑──合作為旋律,疏通
通過合作討論、交流分享朗讀疑難文言語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詞語存在的多種意義,辨析詞語古今的變化,為深入閱讀課文做進一步鋪墊。
三、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為重點,品讀
引導學生理清劉備、諸葛亮二人對話的含義,重點品讀諸葛亮話語的深刻含義和政治價值,體會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為參照,對比
延伸閱讀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zhàn)長江孫氏報仇”(片斷),通過課文與小說片斷的比較,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和小說與史傳文學的淵源。
五、繚繞清流牽兩岸──讀物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學生收集整理諸葛亮的故事的課外作業(yè)
【教學實錄】
一、欲識他年分鼎處──趣事為引子,導入
師:今天先給大家說件新鮮事:20xx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內5次進京奔走,甚至市長都親自出馬了。有關領導看到了他們以教研報告形式提交的匯報材料感到很驚奇,笑著對他們說:“地方上來找我們都是為了要項目,搞創(chuàng)收,你們?yōu)榱艘黄n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來,我們真是第一次碰到?!?0xx年春,這篇課文出現在我們大家現在使用的這冊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陽市又發(fā)起舉行了“萬人簽名活動”,他們認為這一課的一個注釋出現了錯誤,并要求“尊重史實,捍衛(wèi)歷史”,糾正這個注釋。究竟是哪一篇課文讓這兩個地方“大動干戈”呢?(生滿腹疑惑,議論紛紛)
師:呵呵,新鮮事的謎底有點難猜吧。請大家把課文打開第23課。這篇課文下面有一個注解?!奥≈校孛?,在現在湖北襄樊?!本褪沁@一句話引發(fā)了南陽人的萬人簽名活動,因為他們堅持認為隆中應該在他們的家鄉(xiāng);而那篇讓市長奔走的課文就是我們今天來學習的──《隆中對》。
師:“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輕松短小四句詩,卻頌贊了《隆中對》里驚天動地的一樁事啊。同學們知道是什么事嗎?
生:劉備三顧茅廬的請諸葛亮出山的事。
師:你從這詩中哪里看出來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劉備,“臥龍”誰不知道啊,諸葛亮唄。
師:看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但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后的事情和收獲卻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啊。這首詩可不只是寫到“茅廬三顧心相知”的佳話,寫的還有“先生分鼎畫圖中”啊!
生:這幾句詩是在寫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為他制定三國鼎立大計的事。
師:不錯,正是寫諸葛亮為劉備籌劃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對》也就是在寫這次諸葛亮如何“畫紙之上分天下,談笑之間定乾坤”。讓我們隨著陳壽的《三國志》去回訪那一次令后人贊嘆不已的會面吧。
〖點評〗兩地爭名,其實是爭名人,爭一種文化傳統和底蘊。生活的趣事增添課堂的趣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情趣。
二、文從句順辨讀疑──合作為旋律,疏通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一會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讀,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長句如“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
師:本文長句不多,朗讀起來比較順暢。那我們就重點來掃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礙。老師將課文朗讀一遍,同學們一邊聽,一邊理解大致的含義,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寫了哪些內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詞句,就標記下來,我們共同討論。(師范讀)
生:文章第一段介紹了這個諸葛亮的基本情況,第二段是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寫三顧茅廬見面后的一番對話,第五、六段寫劉備得到諸葛亮后的感受。
師:這位同學們已經把文章的大意逐層予以了準確的概括。文章中還有哪些詞句你不太理解,請?zhí)岢鰜硐虼蠹艺埥獭?/p>
(學生就“時人莫之許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語句的理解提出質疑在同學中進行討論和解答。)
師:掃除了閱讀的障礙,讓我們回到閱讀的主陣地上來,欣賞這為后人景仰的會面。
〖點評〗以讀通句讀、解釋疑難字詞為學習任務來訓練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并以把握文章大意為前提來理解疏通文言詞語,符合文言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
三、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為重點,品讀
師:隆中對的關鍵就在于劉備與諸葛亮一番對話。這番對話是否確實讓劉備有如獲至寶之感呢?如果讓你通過閱讀來判斷這一點,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觀察?
生:我會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
生:我會分析諸葛亮的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
師: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生:還可以觀察劉備在隆中會面前后對諸葛亮有怎樣的變化。
師:這三位同學說的都很有道理。請同學們從這三個方面自己選擇一個閱讀任務和方向,根據自己的興趣組合成小組,認真閱讀課文,共同發(fā)現,一會兒,結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資料把你們的收獲談出來讓大家鑒別和分享。(生分組,自由閱讀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參與,重點參與從“諸葛亮的籌劃是否有道理”的角度來思考的同學)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才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這個角度來閱讀的。我們共同閱讀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諸葛亮的分析是面對現實、講求實際的。
師:為什么說是“面對現實”的呢?
生:諸葛亮分析了劉備面臨的現狀只有一種發(fā)展方向,就是占領荊州和益州。因為,背面的曹操十分強大,“已擁百萬之眾”,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輿論優(yōu)勢;而東邊的孫權,“國險而民附”,也是很難戰(zhàn)勝。而荊州的占領者“不能守”,益州的劉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適合劉備去發(fā)展。
師:為什么說諸葛亮的分析是“講求實際”的呢?
生:諸葛亮指給劉備的出路是一個退可守,進可攻的地方。益州擁有有利的地形條件──“巖阻”,可很好地“內修政理”,而荊州四通八達,是“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可以“向宛、洛”,益州之軍也可以“出于秦川”。這樣的政權所在地可謂攻守兼?zhèn)洹?/p>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的角度來看的。劉備在尋找諸葛亮時已經是一敗再敗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縣藏身。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塊穩(wěn)定之所,而自己有無計可施,就向諸葛亮求教。劉備的話指出了他的出路。
生:我們感到劉備在與諸葛亮會面前后的態(tài)度變化明顯。先前,劉備對諸葛亮還有輕視之心,在別人推薦時,根本請沒有打算去請,只是說了句:“君與具來”;在徐庶的勸告下才發(fā)生了變化。三顧茅廬之后,與諸葛亮情感“猶魚之有水”,顯得十分欣喜和滿足。
師:大家的發(fā)言都說明諸葛亮隆中一席話確實有充分的價值。除了象剛才同學們談到的那樣解決了劉備安身之所外,還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呢?我們在聽聽這段謀略,結合自己了解的歷史和課文,辨別出這番話中還有哪一條治國良策?(師朗讀)
生:諸葛亮還向劉備提出了“與孫權聯合”的思路──“可一為援而不可圖也”。
師:這條謀略有什么價值呢?結合課文的分析談以談。
生: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他強大的軍事力量依靠單個力量是難以應付的。
師:“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正是諸葛亮謀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的關鍵所在。
〖點評〗通過朗讀、自由閱讀、合作品讀、交流共讀等多種方式來理解文章重點內容,把握其中的思想。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為參照,對比
師:剛才我們閱讀了晉代史籍《三國志》里的隆中對,明代的羅貫中以這些作為影子,創(chuàng)作了小說《三國演義》里的隆重對,讓我們來讀一讀小說里的狀況,看看小說與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么特點呢?(下發(fā)小說片斷,學生閱讀,討論)
生:小說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強了,而且從很多細節(jié)上進行了更文學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發(fā)展中的細節(jié),但是對人物的語言表述得十分詳細。
師:把事件的經過簡略帶過,但把人物的語言記載的十分詳盡,這是我國史書記實的一種方式,成為“記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史籍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生討論)
生:清楚地記下歷史人物的語言,可以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師:那,小說有更多的細節(jié)描繪和加工的寫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讀起來有吸引力。
師:大家一定更喜歡讀這段摘出來的小說嘍。那我們就來看看它在在史籍紀錄的事實基礎上做了哪些加工?為什么要這樣加工?
生:小說寫諸葛亮臥睡草堂讓劉備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細節(jié),這樣就使二人的見面更有戲劇性了。
生:小說詳細寫了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的表現。特別是張飛,開始大罵諸葛亮是“村夫”,還說要用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后來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橫,這樣就襯托了劉備求賢若渴的真誠態(tài)度。
師:課文里有沒有使用過這樣的襯托手法呢?
生:有。課文最后兩段中寫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日益密切時,“關羽、張飛不悅”,此時劉備放下三人過去長期形成的友誼,表明自己“有孔明,猶魚之有水“。這個細節(jié)有力襯托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
生:小說還刻畫了諸葛亮一種個性,他在劉備的請求面前一再推辭,表現出一副隱士風范。
生:諸葛亮推辭劉備,并不是真的推辭不受,而是試探劉備邀請自己的誠意罷了。
師:你從什么地方得到這樣的感受呢?
生:“玄德曰:‘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孔明笑曰:‘愿聞將軍之志?!碑攧湟辉賾┣蟮臅r候,諸葛亮就改變了態(tài)度。
師:課文中的諸葛亮有哪些特點呢?你從哪些話語中感受到這些特點?
生:課文中的諸葛亮擁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干,就象小說中一樣外,他為劉備確定的政治路線的一番話分析非常深刻。此外,諸葛亮給人的印象還有孤傲的特點,這可以從課文兩處地方看出來:一是第一段中寫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然而“時人莫之許”,只有少數幾個朋友了解。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說明他很少與常人接近,當然就難以被大家所熟悉了。
生:諸葛亮的孤傲還有一處體現,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彼幌笥械娜俗访鹄?,不向有權勢的人低頭求榮。
師:想不到,通過小說的啟發(fā),我們還得到了對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發(fā)現。讀了《隆中對》,讀了《三國演義》,你對諸葛亮有怎樣的感受呢?請用一段精煉的話表達你對他的感受。
〖點評〗兩種風格文字的對比閱讀,可以凸顯出各自的表達風格和語言特色,在相互參照中,閱讀既能撩開拓展性文本的面紗,更能夠深入原文本的肌理甚至骨髓。
五、繚繞清流牽一脈──課外為活水,推舟
生:諸葛亮神機妙算,深謀遠慮,沉著果斷,戰(zhàn)無不勝,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詞和化身。
生:諸葛亮是一個令人憂傷的悲劇,他為劉氏王朝殫精竭力,嘔心瀝血,然而懦弱無能的后主劉禪是一個扶不上墻的阿斗,他不僅不能繼承他父親的宏圖偉業(yè),而且連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約束好,最終成為別人的階下囚,讓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諸東流。歷史好像給超凡脫俗的諸葛亮開了一個苦澀的玩笑。
生:他有空城計退敵的鎮(zhèn)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機,有七星壇借風的詭異,有揮淚斬馬謖的柔情,有火燒赤壁的剛毅,有三氣周瑜的尖銳,……他,諸葛亮,一生就是一場精彩的戲劇。
生:一個在戰(zhàn)爭和謀略中的長勝者一樣有失掉街亭的時候,諸葛亮的遭遇時刻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智者千慮”,原來“終有一失”。
生:……
師:我發(fā)現大家對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來自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歷史中那個真實的諸葛亮呢?他就隱藏在我們熟悉的這個諸葛亮之后。不過,不要緊,“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人眼中也會有一千個諸葛亮。讓我們多多收集和整理諸葛亮的故事,讓我們自己心目中的那個“諸葛亮”成為最精彩的一個吧。
〖點評〗個性化的感悟喚醒了學生對感悟對象的固有積累,也激活了他們有感而發(fā)、大膽表達自我觀點和看法的思維;而將學習延伸到課后,則是為下一次的感悟做好信息和資源的儲備。
【教學反思】
1.本文文字較為平易,學生的合作學習應有效組織,否則變成文言疏通串講,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感;
2.對比閱讀對“顯影”出原文本的特色極為有利。這樣的教學方式首先要選擇好拓展閱讀的對比文本,形成風格反差;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對比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讀而不是其他,否則原文本會被淡化,會成為一道引子,教學就偏離了應有的軌道。
3.要充分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感悟,從表達者的認識水平、知識結構、生活閱歷、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對文本的詮釋,理解他對對象的感悟。同時,要因勢利導,不斷提升他們表達水平和思維視角。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8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諸葛亮怎樣提出自己的策略?
2、諸葛亮為什么提出這樣的策略?
(解說:語文學習的目的,不應僅僅停留在“知”的基礎上,更重要的在于讓學生提高能力,學以致用。通過本文學習,指導說理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自讀程序]
一、備讀,內引激趣
1、以中國古代智者謀士的故事引出諸葛亮,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為下一步自讀做好充分準備。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容。
3、師生同讀,通過范讀、齊讀,規(guī)范字音、句讀、語氣。
三、誦讀,思考問題
1、根據課后習題一,明確自讀要求。
2、學生誦讀,全面理解文章內容,并用原文回答問題。
四、品讀,探究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質疑解難,鼓勵學生對一些重點語句進行探究,品味,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自主交流,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2、設置問題,進一步交流: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請說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讀,比較延伸
參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zhàn)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么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jié)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對我們寫作文有何啟發(fā)?自由發(fā)表看法。
4、鼓勵課后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對文中涉及人物進行了解;閱讀《三國演義》,研究“三步走”戰(zhàn)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
(解說:若想達到“縮小距離,貼近學生”的文言文教學目的,則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對三國故事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使學生產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誦讀認知、體會感悟過程當中產生的情感體驗;必須充分引導學生在自我解讀、產生認同感基礎上對文章寫作方法的掌握。為此,以上“自讀程序”的設計力求突出學生參與、探究、發(fā)現的自讀會讀能力,力求達到師生平等、合作、和諧的教學效果。)
[自讀點撥]
一、《隆中對》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標題為后人所加,有的選本亦題為《草廬對》。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皩Α保窍聦ι系幕卮?,這里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yè)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guī)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后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后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二、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后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統一大業(yè),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于請得臥龍出山,并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yè)。
三、“文眼”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文章先將“躬耕隴畝”與自比管、樂對比,設置懸念,而后以徐庶推薦,劉備“遂詣亮,凡三往”強化懸念。再引出倆人對答,通過諸葛亮提出的策略顯示諸葛亮的高瞻遠矚和雄才大略,完成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文章在起伏中推進,在矛盾中展開,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問一答是本文中心,對話中提示兩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動嚴密。
四、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從各方面描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隱居,從正面寫他的不凡抱負;徐庶向劉備推薦,則是從側面表現。劉備與諸葛亮問答的過程是從正面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塑造形象,而劉備三顧茅廬,密談后“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不悅后,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回答,都從側面表現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互相照應,使諸葛亮人物形象親切可感,這是文章的成功之處。
五、諸葛亮的策略
諸葛亮雖“躬耕隴畝”,卻對全國的形勢了如指掌,對當時政壇人物如數家珍,可見其的確足智多謀。而他的規(guī)劃和策略完全可以看作是嚴密的說理論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戰(zhàn)勝袁紹,以弱制勝,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經“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國險而民附”,“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然后基于對形勢的分析,他規(guī)劃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荊州;第二步奪取“劉璋暗弱”的益州,以荊、益兩州作根據地;最后,
“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實現消滅曹操進而統一全國的第三步計劃。整個規(guī)劃嚴密合理,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說理方法。
(解說:“點拔”的目的在于導學。以上幾個問題都是為了讓學生閱讀時真正掌握方法而應注意的重點,但這絕不能成為教師“講深講透”的依據。教學過程中,尤應鼓勵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體驗,自主解讀,自主探究,自主發(fā)現,教師“點到為止”即可,而不能包辦代替。)
[自讀思考]
閱讀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題。
關羽號稱神勇,但其種種作為卻令人頗有些不解:降曹后斬顏良誅文丑,明知當時劉備在袁紹手下,卻殺袁紹大將,等于將劉備推向虎口。華容道放曹,諸葛亮審時度勢當然知道曹操不能殺,一旦殺了則北方群雄并起,又將陷入更大的混戰(zhàn),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給劉備以喘息之機。所以,諸葛亮明知關羽會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還這個人情。但關鍵在于,關羽卻不知其中奧妙,僅因個人恩怨就不顧大局。此后,又與黃忠爭先,大意失荊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類言論,都不能不說是與忠義仁相悖的。關羽雖然神勇,卻驕傲居功,剛愎自用,最后只能敗走麥城,并連帶引發(fā)了張飛、劉備之死。蜀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其他兩大集團爭衡了。每讀至此,令人神傷。
張飛勇猛暴躁,在劉氏集團中雖不起決定性作用,但他是劉備賴以牽制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諸葛亮最欣賞趙云,同時他也是趙云最欣賞的人。劉備長于心計,關羽傲物,張飛暴戾。趙云無法和他們肝膽相照,惟有諸葛亮智慧絕倫,是人中精華,深為趙云所信賴誠服。劉備雖然也對趙云恩寵有加,但他深知趙云是諸葛亮的人,雖放心讓趙云去辦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當作兄弟。諸葛亮信任趙云,不管干什么,身邊總帶著趙云,連劉備去東昊招親,諸葛亮也派趙云相隨。他早已將一切計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貼貼,而只有趙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趙云會將他的錦囊妙計當作圣旨,關、張二人都不會。
1、勾劃出又段中與話葛亮相關的語句,談談你對諸葛亮的看法。
2、依據閱讀,你同意作者對關、張、劉、趙的評價嗎?請任選其中之一,發(fā)表你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閱有關資料,結合自己學習《隆中對》和閱讀上文的體會,圍繞“諸葛亮”這個話題,寫一篇小論文或小隨筆。
(解說:“自讀思考”采用與課文對比閱讀的形式,既引導學生擴大閱讀,又促使學生在自主閱讀基礎上,進行思維的延展訓練,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答案
1、關于諸葛亮的語句(略)。
2、對諸葛亮的看法:只要能從“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謀,從“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劉、關、張三人信任,才華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3、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延伸思考,開展研究活動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9
隆中對教學設計建議
學生初中學過《出師表》,對三國故事耳熟能詳。本課教學,既要注意與已有知識的聯系,又要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拓展。具體說來,一是對《隆中對》的背景還可以作些介紹,二是對史傳文,尤其是對《三國志》的語言特點要有進一步的了解。
初中的文言文教學,只是“讀讀背背,不作具體要求”。高中的文言文教學,則要求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除仍然要求“讀讀背背,’,積累材料,增加感性知識外,還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讀讀背背”積累文言文字詞句知識,本單元尤其要側重積累虛詞知識。因此,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切實掌握文中出現的文言詞語,特別注意掌握在練習中涉及的詞語。
筆譯很費時間,翻譯練習不能不做,本課文字較簡要,主體部分就是一問一答,便于口譯。本課的教學特點應是背誦和口譯結合,相輔相成,力爭在課上完成,課下的任務是進一步落實、鞏固。
隆中對作者簡介、作品介紹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字承柞,安漢(今屬四川南立)人。少好學,師承憔周,在蜀漢為觀閣令史,因不愿屈事宦官黃皓,多次遭諳默,人晉后,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后,集合三國時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三國志》共六十五卷,分魏蜀吳三志,紀傳體三國史。書以三國并列,亦屬創(chuàng)例。三志本獨立,后世合為一書。
隆中對教案設計參考資料
背景材料
劉備脫離曹營后投奔袁紹。公元200年春,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之戰(zhàn),曹操以少勝多,大破袁紹軍,劉備又被迫投靠荊州劉表,駐軍新野。屢遭敗績的劉備當時只擁有一支沒有根據地的小部隊。
補充注釋
1.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陳壽《上(諸葛亮集)表》(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后)中有簡明概述: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星,乃三咸亮子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與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瓊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zhàn),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后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承相,錄尚書事。及備姐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昊,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一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驥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凌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能有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青龍二年春,亮率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
又,《諸葛亮傳》中的“評曰”: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親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狄!又,《袁子》中亦有如下的評語:
或問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張飛、關羽與劉備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諸葛亮,因以為佐相,而群臣悅服,劉備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人如賓,行不寇色莞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夭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鬃釉唬骸阂部墒鼓厦?。’諸葛亮有焉?!标P于諸葛亮盡心為國的品質,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還有如下的記載,可資參考: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奔白洌缙渌?。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10
通過課文《隆中對》,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教學目的:
1.通過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zhàn)略眼光。
教學重點:
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人新課:
放錄音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活在后世人的記憶里,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今天我們要通過《隆中對》這篇文章來了解他,在學習之前,問一問學生,了解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對聯、詩歌、故事?
二、檢查預習,學生齊讀課文。
三、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學生討論回答:
亮、管仲、樂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劉備)、董卓、曹操、袁紹、孫權、高祖、劉邦、劉表、劉璋、張魯、關羽、張飛
五、如此眾多的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的身份、地位是怎樣?請同學們分成四人小組,探討這個問題,記得提供原文根據。
諸葛亮:隱居隆中,種田人。(“亮躬耕隴畝”)
管仲、樂毅:春秋戰(zhàn)國有名的將相,輔佐國君成霸業(yè),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諸葛亮的朋友(“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先主(劉備):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以光復漢室為由屯兵新野,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什么?請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
董卓:殺死東漢少帝劉辯,獨掌大權,導致天下大亂。(“自董卓以來……不可勝數)
曹操:開始沒有名聲,兵力也弱,現在有百萬軍隊,挾持皇帝號令諸侯。(“曹操比于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
袁紹:漢末冀州牧,幾十萬軍隊與幾萬人作戰(zhàn),大?。ɡ蠋熝a充官渡之戰(zhàn))。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yè)占據江東,是江東之主。(“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
高祖:劉邦,西漢開國皇帝。
劉表:荊州牧
劉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劉璋暗弱”)
張魯:占據漢中,在益州的北面,國富民強卻不知愛惜。(“張魯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關羽、張飛:師補充:是劉備的手下。(“關羽、張飛等不悅……羽、飛乃止”)
六、人物的身份、地位現在都清楚了,問問學生,對于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劉備來說,哪些人特別重要?(曹操和孫權、劉表、劉漳、張魯)
七、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閱相關歷史書籍,了解當時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畫一張地形草圖,能體現大致方位即可。
第二課時
一,學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據課文,分析當時情形。(這部分以學生分組討論為主,需要老師的引導)
博陵、穎、新野、江東、荊州、南海、吳公、巴蜀、益州
1.亞.博陵、穎川:分別是崔州平徐庶的家鄉(xiāng)。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將家鄉(xiāng)級在人名前面。
2.新野:劉備屯兵之所。為什么劉備會屯兵這里?他怎么會見到諸葛亮?用文中話回答,并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有助于理解課文第二、三段)
3.江東:孫權占據的地方。
4.荊州:北面靠著漢水、沔水;東面與吳會相連,西面與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北據漢、沔…??此用武之國)
5.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yōu)越。
二、出示三國形勢圖,(雖此時還沒有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幫助學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三、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將上節(jié)課的人物與本節(jié)課的地名結合起來,參照地圖,分析形勢,當一回軍事指揮家,為處在困境中的劉備出一條妙計。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江東,已經三世,國顯民附可以為援
劉表據荊州用武之國,不能守
劉璋據益州險塞,暗弱可攻荊益
張魯在益州北面,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
有利條件
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思賢如渴
四、參照課文,將你的計策與諸葛亮的對照一下,看看諸葛亮對天下形勢有怎樣的分析。
五、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據)
曹操:今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任用賢能可援不可圖
劉表:據荊州用武之國,卻不能守。
劉漳:據益州險塞,暗弱
張魯:在益州之北,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
第三課時
一、再讀課文,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妙。
二、通過一番精彩的對話,我們初步了解了諸葛亮,你如何評價他?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四、發(fā)《三國演義》第37、38回的資料,做比較閱讀。課下寫小短文,探討一下史學家和文學家筆下的諸葛亮有什么不同?
五、建議:學完《出師表》一文,可與本文結合,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再次解讀歷史人物諸葛亮。
與本文相關資料:
1.詩詞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2.諸葛武侯祠對聯:
日月同懸出師表風云常護定軍山。
青山繞郭宜龍臥翠柏參天有鶴來。
有廬堪千古讀策定三分。
草廬臥龍,王佐動先主三顧蘭田生玉,英才起吳帝唯稱。
梁父吟成高土志出師表見老臣心。
3.詞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
5.補充:官渡之戰(zhàn)。八月,袁紹大軍推進至官渡,雙方攻守激戰(zhàn),對峙數月,十月,袁紹謀士許攸憤然降曹,獻計偷襲袁軍屯糧地鳥巢(今河南原陽東北)。曹操當即親率步騎連夜奔襲烏巢,盡焚袁軍糧秣(參見烏巢之戰(zhàn))。袁軍烏巢大敗,軍心震恐,部將張、高覽陣前降曹,瞬時全線崩潰。曹操趁熱反攻,大獲全勝,殲滅袁軍7萬余人,袁紹率余部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見官渡之戰(zhàn))。此戰(zhàn),
曹操展出奇兵,頑強堅持正面固守,創(chuàng)造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11
教學依據
“三顧頻繁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堂獻策,一段千古佳話留名青史。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就記載了這段佳話。文章在介紹了臥龍懷才不遇,劉備思賢如渴的基礎上詳盡地敘述了二人會面的對話,對會面的經過則一筆帶過,借諸葛亮之口道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群雄逐鹿的形勢,同時也展現出一位身處荒野但胸懷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形象。這種“記言”的寫法極好地實現了對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的重現,是我國史傳文學的一個傳統與特色。
“三顧茅廬”的故事和諸葛亮的形象雖千百年來廣為人們傳頌,但正史丹青與故事傳說的筆觸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書中最早記載諸葛亮的篇章,它為后人生發(fā)故事提供了借鑒和依據。
新課標要求7—9年級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并提倡教師“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些都為本課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思路指導。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體會“記言”的.史傳寫法
這篇文章對劉、諸葛二人會面的經過寫得相當簡略,大部分筆墨都用來寫二人的對話,這種“記言”的寫法是我國史傳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節(jié)性,但卻將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反映得清晰明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特點。
理解諸葛亮特有的精神個性
“記言”寫法有效地突出了諸葛亮的宏韜偉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鄉(xiāng)野而指點江山、定鼎天下。教學中,要能領會這種杰出人物的非凡之處,欣賞和追慕歷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學習閱讀淺易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中應教會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積累古代詞語,嘗試和練習辨析詞的古今意義的差別,辨析相同詞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下的不同意義,在把握大體內容的基礎上,對精彩環(huán)節(jié)和重點內容要能夠復述甚至誦記,以不斷增強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學方式
推動合作學習
文言文的學習要加強誦讀,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個過程可以同伴互教、互讀、互評、互議等方式實現,相互促進、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推動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習慣,指導多種方式的互助學習。
組織閱讀比較
通過史傳文學《隆中對》和小說《三國演義》(片段)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對照中辨別和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了解它對小說等其他語言藝術方式的影響。
啟發(fā)思考感悟
學習者的學習,不應該是教師的灌輸和給予。學生的主動探究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關鍵,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習過程中應該不斷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針對性的思考和感悟。教學構思
欲識他年分鼎處——詩為引子。導入
通過吟詩,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關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對上。
文從句順辨讀疑——合作為旋律。疏通
通過合作討論、交流分享朗讀疑難文
言語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詞語存在的多種意義,辨析詞語古今的變化,為深入閱讀課文做進一步的鋪墊。
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為重點,品讀
引導學生理清劉備、諸葛亮二人對話的含義,重點品讀諸葛亮話語的深刻含義和政治價值,體會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他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為參照。對比
延伸閱讀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zhàn)長江孫氏報仇”(片段),通過課文與小說片段的比較,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和小說與史傳文學的淵源。
繚繞清流牽一脈——讀物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學生搜集整理諸葛亮的故事的課外作業(yè) 。
課堂實錄
欲識他年分鼎處——詩為引子。導入
師:“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份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陛p松短小四句詩,卻頌贊了《隆中對》里驚天動地的一樁事啊。同學們知道是什么事嗎?
生: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事。
師:你從這詩中哪里看出來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劉備,“臥龍”誰不知道啊,諸葛亮唄。
師:看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深人人心,但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后的事情和收獲卻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啊。這首詩可不只是寫到“茅廬三顧心相知”的佳話,寫的還有“先生分鼎畫圖中”啊!
生:這幾句詩是在寫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為他制定三國鼎立大計的事。
師:不錯,正是寫諸葛亮為劉備籌劃天下大事一事?!堵≈袑Α芬簿褪窃趯戇@次諸葛亮如何“畫紙之上分天下,談笑之間定乾坤”。讓我們隨著陳壽的《三國志》去回訪那一次令后人贊嘆不已的會面吧!
文從旬順辨讀疑——合作為旋律,疏通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一會兒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讀,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長句如“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
師:本文長句不多,朗讀起來比較順暢。那我們就重點來掃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礙。老師將課文朗讀一遍,同學們一邊聽,一邊理解大致的含義,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寫了哪些內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詞句,就標記下來,我們共同討論。(師范讀)
生:文章第一段介紹了這個諸葛亮的基本情況,第2段是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事,第3、4段寫三顧茅廬見面后的一番對話,第5、6段寫劉備得到諸葛亮后的感受。
師:這位同學已經把文章的大意逐層進行了準確的概括。文章中還有哪些詞句你不太理解,請?zhí)岢鰜硐虼蠹艺埥獭?學生就“時人莫之許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語句的理解提出質疑在同學中進行討論和解答)
師:掃除了閱讀的障礙,讓我們回到閱讀的主陣地上來,欣賞這為后人景仰的會面。
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為重點。品讀
師:隆中對的關鍵就在于劉備與諸葛亮的一番對話。這番對話是否確實讓劉備有如獲至寶之感呢?如果讓你通過閱讀來判斷這一點,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觀察?
生1:我會分析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
生2:我會分析諸葛亮的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
師: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生:還可以觀察劉備在隆中會面前后對諸葛亮有怎樣的變化。
師:這三位同學說的都很有道理。請同學們從這三個方面中選擇一個閱讀任務和方向,根據自己的興趣組合成小組,認真閱讀課文,共同發(fā)現,一會兒,結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資料把你們的收獲談出來讓大家鑒別和分享。(生分組,自由閱讀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參與,重點參與從“諸葛亮的籌劃是否有道理”的角度來思考的同學的討論)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的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這個角度來閱讀的。我們共同閱讀了第4段,感到諸葛亮的分析是面對現實、講求實際的。
師:為什么說是“面對現實”的呢?
生:諸葛亮分析了劉備面臨的現狀只有一種發(fā)展方向,就是占領荊州和益州。因為,背面的曹操十分強大,“已擁有百萬之眾”,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輿論優(yōu)勢;而東邊的孫權,“國險而民附”,也是很難戰(zhàn)勝的。而荊州的占領者“不能守”,益州的劉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適合劉備去發(fā)展。
師:為什么說諸葛亮的分析是“講求實際”的呢?
生1:諸葛亮指給劉備的出路是一個退可守,進可攻的地方。益州擁有有利的地形條件——“巖阻”,可很好地“內修政理”,而荊州四通八達,是“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可以“向宛、洛”,益州之軍也可以“出于秦川”。這樣的政權所在地可謂攻守兼?zhèn)洹?/p>
生2:我們是從“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的角度來看的。劉備在尋找諸葛亮時已經是一敗再敗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縣藏身。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塊穩(wěn)定之所,而自己又無計可施,就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
生3:我們感到劉備在與諸葛亮會面前后的態(tài)度變化明顯。先前,劉備對諸葛亮還有輕視之心,在別人推薦時,根本就沒有打算去請,只是說了句:“君與俱來”;在徐庶的勸告下才發(fā)生了變化。三顧茅廬之后,與諸葛亮情感“猶魚之有水”,顯得十分欣喜和滿足。
師:大家的發(fā)言都說明諸葛亮隆中一席話確實有充分的價值。除了像剛才同學們談到的那樣解決了劉備安身之所外,還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呢?我們再聽聽這段謀略,結合自己了解的歷史和課文,辨別出這番話中還有哪一條治國良策?(師朗讀)
生:諸葛亮還向劉備提出了“與孫權聯合”的思路一“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師:這條謀略有什么價值呢?結合課文的分析談一談。
生: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他強大的軍事力量依靠單個力量是難以應付的。
師:“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正是諸葛亮謀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的關鍵所在。
他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為參照,對比
師:剛才我們閱讀了晉代史籍《三國志》里的隆中對,明代的羅貫中以此作為影子,創(chuàng)作了小說《三國演義》里的隆中對,讓我們來讀一讀小說里的文字,看看小說與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么特點呢?(下發(fā)小說片段,學生閱讀,討論)
生:小說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強了,而且從很多細節(jié)上進行了文學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發(fā)展中的細節(jié),但是對人物的語言表述得十分詳細。
師:把事件的經過簡略帶過,但把人物的語言記載得十分詳盡,這是我國史書記實的一種方式,成為“記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史籍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生討論)
生:清楚地記下歷史人物的語言,可以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師:那,小說有更多的細節(jié)描繪和加工的寫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讀起來有吸引力。
師:大家一定更喜歡讀這段摘出來的小說嘍。那我們就來看看它在史籍紀錄的事實基礎上做了哪些加工?為什么要這樣加工?
生1:小說寫諸葛亮臥睡草堂讓劉備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細節(jié),這樣就使二人的見面更有戲劇性了。
生2:小說詳細寫了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的表現。特別是張飛,開始大罵諸葛亮是“村夫”,還說要用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后來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橫,這樣就襯托了劉備求賢若渴的真誠態(tài)度。
師:課文里有沒有使用過這樣的襯托手法呢?
生l:有。課文最后兩段中寫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日益密切時,“關羽、張飛不悅”,此時劉備放下三人過去長期形成的友誼,表明自己“有孑L明,猶魚之有水“。這個細節(jié)有力襯托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
生2:小說還刻畫了諸葛亮的個性,他在劉備的請求面前一再推辭,表現出一副隱士風范。
生3:諸葛亮推辭劉備,并不是真的推辭不受,而是試探劉備邀請自己的誠意罷了。
師:你從什么地方得到這樣的感受呢?
生:“玄德日:‘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酌餍θ眨骸嘎剬④娭?。”’當劉備一再懇求的時候,諸葛亮就改變了態(tài)度。
師:課文中的諸葛亮有哪些特點呢?你從哪些話語中感受到這些特點?
生1:課文中的諸葛亮擁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干,他為劉備確定政治路線時的一番話分析非常深刻。此外,諸葛亮給人的印象還有孤傲的特點,這可以從課文兩處地方看出來:一是第l段中寫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然而“時人莫之許”,只有少數幾個朋友了解。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說明他很少與常人接近,當然就難以被大家所熟悉了。
生2:諸葛亮的孤傲還有一處體現,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彼幌裼械娜俗访鹄?,不向有權勢的人低頭求榮。
師:想不到,通過小說的啟發(fā),我們還得到了對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發(fā)現。讀了《隆中對》,讀了《三國演義》,你對諸葛亮有怎樣的感受呢?請用一段精練的話表達你對他的感受。
繚繞清流牽一脈——課外為活水。推舟
生1:諸葛亮神機妙算,深謀遠慮,沉著果斷,戰(zhàn)無不勝,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詞和化身。
生2:諸葛亮是一個令人憂傷的悲劇,他為劉氏王朝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然而懦弱無能的后主劉禪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他不僅不能繼承他父親的宏圖偉業(yè),而且連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約束好,最終成為別人的階下囚,讓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諸東流。歷史好像給超凡脫俗的諸葛亮開了一個苦澀的玩笑。
生3:他有空城計退敵的鎮(zhèn)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機,有七星壇借風的詭異,有揮淚斬馬謖的柔情,有火燒赤壁的剛毅,有三氣周瑜的尖銳,……他,諸葛亮,一生就是一場精彩的戲劇。
師:我發(fā)現大家對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來自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歷史中那個真實的諸葛亮呢?他就隱藏在我們熟悉的這個諸葛亮之后。不過,不要緊,“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人眼中也會有一千個諸葛亮。讓我們多多搜集和整理諸葛亮的故事,讓我們自己心目中的那個“諸葛亮”成為最精彩的一個吧。
教學反思
本文文字較為平易,學生的合作學習應有效組織,否則變成文言疏通串講,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感。
對比閱讀對彰顯出原文本的特色極為有利。這樣的教學方式首先要選擇好拓展閱讀的對比文本,形成風格反差;其次,在教學過程 中要把握對比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讀而不是其他,否則原文本會被淡化,會成為一道引子,教學就偏離了應有的軌道。
要充分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感悟,從表達者的認識水平、知識結構、生活閱歷、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對文本的詮釋,理解他對對象的感悟。同時,要因勢利導,不斷提升他們的表達水平和思維視角.
隆中對教案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 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 過程和方法: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結合《三國演義》第37和第38回,引導學生了解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異同。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發(fā)現文中人物的閃光點,教育學生做熱愛祖國、志向遠大、有理想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做尊重知識,重視人才,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人。
重點難點:
1、讓學生分析理清諸葛亮一番話的核心、方針、依據。
2、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及背景。
教學方法:朗讀法 提問法 討論分析法 多媒體演示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課件播放《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教師提問:“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請問,你的腦海里都裝著三國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歡誰?為什么?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
2、然后出示課件:杜甫《蜀相》中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提問,詩中寫的人是誰?――諸葛亮。我們學過他的哪篇文章?――《出師表》。試試能不能背誦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3、提示學生背誦之后,提問:這一段中“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講的是哪一件事?學生很容易回答:三顧茅廬。教師接著明確:對,這是諸葛亮自己深情回顧的,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同學們在小說和電視劇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歷史書上又是怎樣記載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隆中對》這篇文章,它節(jié)選自史書《三國志》。
二、簡介背景及題目: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北魏曹操在統一北方后,準備南下消滅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等,而劉備此時兵微將寡,正是求賢若渴之時,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胸有成竹的為劉備提出了戰(zhàn)略決策,本文所記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始末和他與諸葛亮問答的情況。
對,對策,答問的意思,封建時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問題,叫對策。
三、下面請同學們讀課文,實行個別讀,齊讀與教師范讀相結合。
教師注意正音:
hào fǔ suì yì bǐng qīng tuí duó shēn chāngjué
好 為《梁父吟》 遂 詣亮 屏人 傾 頹 度德量力 信大義 猖 獗
kuài dài yīn xù zhòu zhū róng dān
吳 會 殆 民殷國富 存恤 帝室之胄 諸 戎 簞食壺漿
四、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串釋課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譯,能譯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難可借助工具書或與同學們交流探討,然后找同學來說,教師注意指正錯誤或強調特殊句式的翻譯,如:
1 時人莫之許也——(倒裝句)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賢能為之用——(被動句)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ㄅ袛嗑洌┓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反問句)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讓學生再快速默讀一遍課文,出示問題讓學生一一思考:
1、本文是人物傳記節(jié)選,但它的核心部分卻是一段才華橫溢的對策,那么是誰在問?問誰?
2、 問什么?為什么問?
3、 是誰在答?
4、 他答了些什么?試概括他答話的要點。思考:
5、 他為什么要這樣答?
6、 回答的依據是什么?
7、 這是一個怎樣的人?
8、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準備下節(jié)課回答。
教學后記:
課題:隆中對
第 2 課時 課型:
教學目標:
1 知識和能力: 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 過程和方法: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結合《三國演義》第37和第38回,引導學生了解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異同。
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發(fā)現文中人物的閃光點,教育學生做熱愛祖國、志向遠大、有理想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做尊重知識,重視人才,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人。
批注:
重點難點:
1、讓學生分析理清諸葛亮一番話的核心、方針、依據。
2、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及背景。
教學方法:朗讀法 提問法 討論分析法 多媒體演示等
教學過程:
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和討論探究相結合,認真回答上節(jié)課布置的每一道題。
1、是誰在問?——先主劉備。
2、問誰?————問諸葛亮。
3、問什么?——“君謂計將安出”中的“計”——欲信大義于天下的大計——消滅奸賊,匡扶漢室的大計。
4、為什么問?——A 有徐庶的推薦。B 先主的話“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p>
5、是誰在回答?——諸葛亮。
6、他答了些什么?試概括他答話的要點:
(1)分析對手的形勢及應對的策略:曹操擁百萬之眾(軍事上),挾天子而令諸侯(政治上)——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天險),已歷三世(歷史),國險而民附(民心),賢能為之用(人才)——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2)分析有利的地勢及利用的策略:荊州用武之國,益州天府之土?!缬星G益,保其巖阻。
(3)分析劉備的優(yōu)勢:帝室之胄,信義著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4)確定霸業(yè)興漢的策略:(A)做好準備: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B)等待時機:天下有變。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7、他為什么要這樣答?也就是他答話的依據是什么?
諸葛亮其實是在分析天下大勢的基礎上為劉備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謀劃
(1)看清對手——曹操搶占天時,孫權坐擁地勢,因此應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聯吳抗曹)
(2)在人和的基礎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3)看清自己:“將軍既帝室……”因為看清自己才能增強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4)相時而動,準確用兵:天下有變……
8、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1)從諸葛亮的“對”,也就是諸葛亮的一番答話,即諸葛亮為劉備對天下大勢的精彩分析和對戰(zhàn)略戰(zhàn)策的精心謀劃可以看出,諸葛亮胸懷大志,高瞻遠矚,雄才大略,富有智慧,頭腦清醒,目光長遠。是一個有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思想的軍事家和有注重實際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還能從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的非凡之處?
A 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自比管仲,樂毅?!貞汛笾荆凶孕庞斜ж?。B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苁来龝r而飛. C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矜持自重。D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娊飧呙?,令人折服。 E 關張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治國之棟梁。
二、對人物的刻劃可以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看看以上對諸葛亮的性格刻劃,哪些是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烘托?
諸葛亮的答話和A 屬正面描寫,而BCDE屬側面烘托。
三、文中的劉備是怎樣一個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劉備是一個有雄心有抱負有號召力有威望,能虛心求賢,禮賢下士的人。
A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B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C 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君謂計將安出?”D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E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p>
四、印發(fā)資料,讓學生快速閱讀《三國演義》第37,38回,試比較分析文學筆法和史家筆法有什么不同之處?試舉一例說明。
史家筆法敘事簡約,“唯書其事”,通過記事記言,客觀公正的記錄歷史,文中一般沒有褒貶評論。而文學筆法則講究故事情節(jié)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往往在歷史的基礎上適當加入傳說和作者的想像等。所以讀起來往往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比如劉備在拜訪諸葛亮時,《三國志》中的敘述非常簡練,只有“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倍度龂萘x》中敘述的就非常細致生動,每一次都祥細描寫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對話,并且人物的語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點。
五、拓展:欣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書法和歌曲。
六、內容回顧,課堂小結。
七、布置作業(yè):完成基礎訓練。
以上就是《隆中對教案教案精選12篇》的全部內容,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點擊隆中對教案查看或關注本網站內容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文章來源://www.lvshijia.net/j/127888.html
隆中對教案相關推薦
更多>- 隆中對教學設計06-15
- 《隆中對》教案設計06-16
- 隆中對教學案06-15
- 《隆中對》導學案06-11
- 隆中對導學案06-11
- 第10課《隆中對》教學設計06-16
- 第23課隆中對06-08
- 九年級語文《隆中對》學案06-10
科學《吹泡泡》教案12篇01-03
- [薦]《力的合成》教學反思系列01-26
- 小學畢業(yè)用的文案句子摘抄19條01-26
- 幼兒故事教案6篇01-26
- 大貓小貓教學反思1000字模板01-26
- 二下《畫楊桃》教學反思模板5篇01-26
- 中班社會我的媽媽教案1500字5篇01-26
- 摸球游戲教學反思簡短800字01-26
- [熱門]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簡短系列01-26
- 最新猜耳朵小班教案800字精選01-26
- 關于古詩課教學設計模板10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