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7-24七年級地理下冊《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知識點。
七年級地理下冊《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知識點
一、位置和范圍
1、亞洲、北美洲地理位置對比:
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亞洲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東西半球中的東半球亞歐大陸東部,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81N~11
26E~170W
北美洲南北半球中的北半球,東西半球中的西半球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大西洋84N~10
二、自然環(huán)境
1、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地勢西高東低并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山區(qū)面積廣大,約占全國面積的2/3;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
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第一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為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
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上的陸面為第三級階梯,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三級階梯界線的山脈: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構成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階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構成;第二階梯包括: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等;第三階梯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
課后練習
1、在亞洲這片富饒而遼闊的土地上,孕育了瑰麗多彩的文明和近五分之三的世界人口,人們根據(jù)需要將它劃分成若干個不同的地理區(qū)域。據(jù)此完成下題。亞洲面積廣大,自然環(huán)境復雜多樣,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亞洲的河流由四周流向中部
B.亞洲的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C.亞洲氣候類型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D.亞洲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
解析:本題考查對亞洲地形、自然、氣候的了解。亞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是由中部向四周發(fā)散狀流;氣候類型根據(jù)緯度變化及海陸位置的影響,呈不對稱的多樣化分布,而世界跨經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是南極洲。
答案:B
2、居住在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男子,傳統(tǒng)打扮是戴頭巾,身穿寬大的白色長袍,騎駱駝出行。他們的這些風俗與下列哪一因素有關?()
A.美觀休閑能保暖B.地形崎嶇宜行走
C.炎熱干燥多風沙D.狩獵探險真方便
解析:阿拉伯人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沙漠氣候中,全年高溫少雨,多風沙天氣。身穿寬大白色長袍,一方面白色能夠反射掉一部分太陽輻射的熱量,另一方面寬大的袍子便于散熱。頭巾還能夠阻擋風沙,駱駝適應沙漠環(huán)境,是當?shù)刂匾慕煌üぞ摺?/p>
答案:C
擴展閱讀
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知識點匯總
作為老師的任務寫教案課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慮自己的教案課件。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會寫多少教案課件范文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知識點匯總”,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七年級地理下冊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知識點匯總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jié)位置和范圍
1、地理位置:亞洲絕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1p2)(注意p3活動,北美洲的位置)
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面積達4400萬平方千米。
3、亞洲的地理分區(qū):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圖6.5p4)
第二節(jié)自然環(huán)境
1、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fā)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8p7)
2、亞洲之最:(p8)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注: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陸地最高點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第一長河是長江,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瀾滄江)、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fā)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南美洲])
(4)亞洲面積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
(6)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3、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亞洲東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密切關系,受夏季風的影響而易發(fā)生旱澇災害。(圖6.13p10亞洲的氣候類型、p9北美洲地形圖和剖面圖、圖6.15p12北美洲的氣候類型,認真看看)
第七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七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一、背景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居民、經濟等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區(qū)域,同時也為繼續(xù)學習下面的地區(qū)和國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亞洲這一個大洲的學習,其寓意是通過對這一個大洲的學習,教會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面描述一個大洲,如何通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一個大洲的區(qū)域特征,如何分析一個大洲各地理要素間的聯(lián)系。所以本章既是在對亞洲的學習,更是對區(qū)域研究方法的學習。
二、教材內容分析及教學建議:
第一節(jié)自然環(huán)境
從教材內容上看本節(jié)分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復雜的氣候三個小標題,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基本上是相互獨立的。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擴大學生在洲這個層面上的知識,每一方面的內容都以亞洲為基點,向其他大洲作適當拓展,體現(xiàn)了分析案例、應用方法的思路。
2、教學建議
本節(jié)是學生學習區(qū)域地理的開始,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同時注意學法的指導。通過學習本節(jié),使學生了解分析一個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地形對河流分布的影響,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等等。同時教材還注意了學生識圖用圖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從各種資料中提取相關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見,本節(jié)的立意在于教會學生描述一個大洲自然環(huán)境的方法。
[新課引入]:課前準備一些有關亞洲的圖片資料或視頻資料,用猜猜看的形式,請學生說出圖片或電視中展現(xiàn)的景觀在哪里。學生答出國家或地區(qū)名稱,最后總結所有這些景觀在亞洲。:這一小節(jié)雖名為世界第一大洲,但主要的教學內容是描述大洲的位置。帶領學生通過讀圖完成第3頁的活動1、2。讓他們用分析歸納的方法總結出大洲位置的描述要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來描述。對相對位置的描述,應注意引導學生使用表示方位的詞匯,能夠換位思考,靈活應對。在第3頁活動3的教學中,首先應帶領學生完成提示(1)、(2)和(3)的內容,然后提出問題你還能用其他方法證明亞洲是世界最大的一個洲嗎?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1.可用歌曲《亞洲雄風》引入,鼓勵學生收集文藝作品中對亞洲的表述,加深學生對亞洲的熱愛。。
2.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是這一小節(jié)的核心。首先要指導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從陸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明確不同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類型,再引導學生找出主要地形區(qū),觀察其位置和海拔。最后總結出一個區(qū)域的地形特征。指導學生完成第5頁的活動
3.閱讀材料亞洲地理集錦中所提及的地形區(qū)和湖泊,應逐一讓學生在圖6.5亞洲地形圖中找到,并說明這些地理事物的特點是如何表現(xiàn)在地形圖上的。通過這些描述,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如何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判斷不同的地理事物??烧埐煌M的同學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4.地形剖面圖的判讀可以作為對已經得出的亞洲地勢特征的一種驗證。教學中可以設計為:參照亞洲地形圖,學生想象一下沿北緯30°的地形剖面圖會是什么樣子,甚至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幅草圖,然后與教科書上的剖面圖進行比對,看看這幅剖面圖與學生的想象有哪些相同之處,哪些不同之處。然后請學生用這幅剖面圖解釋亞洲的地形特點。可以提示學生計算這條剖面線上的最大高差,以及地勢高低的分布規(guī)律。在此基礎之上,再要求學生分析北美洲沿北緯40°的地形剖面圖。
5.亞洲的河流分布與地形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學設計可以先讓學生在地形圖上找到這些河流,逐一分析河流的位置和流向:由此再得出河流呈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這一小節(jié)的教學中,一是要注重各種地理圖像的應用,二是要將氣候和位置、地形以及農業(yè)等地理要素聯(lián)系起來研究。
1.亞洲氣候的特點,主要通過引導學生讀亞洲的氣候類型圖和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來總結。結合活動1的第(4)和(5)項內容進行分析氣候復雜的成因。
2.氣候對農業(yè)的影響是本小節(jié)的另一個重點??梢龑W生分析閱讀材料被淹沒的土地,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同時可以聯(lián)系我國的實際情況,簡要說明季風氣候對中國農業(yè)的影響。
3.在分析了亞洲氣候特點之后,應總結分析一個大洲的氣候特點的方法和步驟??梢蕴崾緦W生從氣候類型的分布規(guī)律和哪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等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再把這種方法應用于非洲。應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本節(jié)最后可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從而學會分析一個大洲的自然環(huán)境的方法
第二節(jié)人文環(huán)境
1、內容分析
就本節(jié)而言,教科書劃分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樣的地域文化、經濟發(fā)展的差異三個部分,主要體現(xiàn)的是區(qū)域之間的差異。第一部分著重講述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差異,后兩部分重點體現(xiàn)了亞洲內部的差異。緊緊抓住差異這條主線才能將本節(jié)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此外,教材還提供了大量的地理圖表和數(shù)據(jù),這也是人文環(huán)境研究的重要手段,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資料、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
2、教學建議
本節(jié)是學習區(qū)域人文環(huán)境的第一節(jié),與上一節(jié)一樣應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一方面認識亞洲的人文環(huán)境,另一方面學會對某一區(qū)域人文環(huán)境進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搜集亞洲不同民族的服飾(事物或照片),根據(jù)第一節(jié)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huán)境的特征,請同學們猜一猜穿著這些服飾的民族分別分布在亞洲的哪個區(qū)域用這樣一個猜猜看引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切入了本節(jié)課的主題──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完成活動1,總結出亞洲人口眾多的特征。教會學生利用地圖分析人口分布的方法。
人口眾多會對資源和環(huán)境帶來什么問題呢?這個問題可以在帶領學生進行活動2的過程中得到解決。組織學生閱讀材料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完成聯(lián)系框圖的填充,同時應提出思考問題,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huán)呢?鼓勵學生自己繪制出良性循環(huán)的結構圖。
以亞洲人口、資源、環(huán)境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通過角色扮演,體驗亞洲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同時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關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內容相當豐富。本小節(jié)的重點是這些文化現(xiàn)象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活動1可投放感性材料,讓學生說出: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教給學生觀察順序和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可組織學生分組探究,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和競爭合作意識。
活動2可以在學生課下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扮演亞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紹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以及獨特的風俗習慣。也可以用游戲的形式,一個組介紹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其他組猜猜這個民族分布在亞洲的什么地方。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不同的國家由于自然、歷史、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發(fā)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道路也是不同的。引導學生讀圖6.18完成活動1??赏ㄟ^對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亞洲各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差異.關于各國經濟發(fā)展差異的形成原因。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材料,選取一些典型案例,運用影視素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說明各國經濟發(fā)展的道路是不一樣的
圖6.19是一幅具有三軸坐標系的統(tǒng)計圖表,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教材中的三個問題是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設計的。第一層次以日本為范例,既給了在坐標系中的位置,也給了具體的數(shù)據(jù),指導學生通過日本的數(shù)據(jù)認識這個坐標系。。第二層次韓國和印度是讀圖填數(shù)據(jù);第三層次泰國和緬甸是讀數(shù)據(jù)填圖,難度最大。在教學中注意分層次教學,是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最后通過總結可以得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惟一標準,國家的產業(yè)結構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從地理圖表和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在這里一定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從數(shù)據(jù)中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
三、全章知識結構圖:(基礎訓練)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重要知識點總結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重要知識點總結
第一節(jié)自然環(huán)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p2)亞洲的地理分區(qū):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圖6.4p3)
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面積達4400萬平方千米。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fā)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陸地最高點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第一長河是長江,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瀾滄江)、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fā)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南美洲])
(4)亞洲面積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
(6)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亞洲東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密切關系,受夏季風的影響而易發(fā)生旱澇災害。(圖6.96.10p7氣候類型、主要國家氣候分布,認真完成第8頁活動題)
第二節(jié)人文環(huán)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qū),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2003年),亞洲有6個。分別是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和印度尼西亞。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低的是歐洲。(圖6.146.15p10-11)
2、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活動p12)
3、亞洲民族十分復雜,大大小小有1000個,其中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黃河—長江流域的華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兩河流域(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倫文明。共同特點是適宜的溫帶和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兩河流域古代氣候條件好)不同地區(qū)的民族,在建筑、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的不同。(圖6.17p13,活動p13)
4、亞洲各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絕大多數(shù)是發(fā)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發(fā)達國家較少,如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