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教案數學
發(fā)表時間:2021-09-15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四)。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四)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數產生的歷史,認識自然數。
2. 認識億級的數,掌握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以及千億以內的數為順序表,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3. 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
讓學生體驗數的產生過程。
三、教學難點 :
理解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
四、教學用具 :
計數器、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數的產生 動畫:數字的產生和演變
1.數的產生。 【課件演示】(圖片)
教師: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2.計數符號、計數方法的產生。
教師出示第16頁的主題圖讓學生看,進一步說明: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只知道“同樣多”、“多”或“少”。那時人們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擺小石子、在木條上刻道、在繩上打結等方法來計數。比如,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再如,出去打獵時,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獵回來時,再把拿回來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對應起來,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樣多,如果是,就說明武器沒有丟失。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這些計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對一個地對應起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一對應。以后,隨著語言的發(fā)展逐漸出現了數詞,隨著文字的發(fā)展又發(fā)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記數符號是不同的。
4. 阿拉伯數字的出現。
5. 什么是自然數?自然數有哪些性質和特點?
(二)教學十進制計數法
1.師:生活中還有更大的數,需要用數級更多的數位表讀寫。
2.用計數器幫助數數,認識十億、百億、千億
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上一億,然后一億一億地數,一直數到九億,再撥上一億。
提問:“九億再加上一億是多少?億位滿十要怎樣?”
認識10個一億是十億。并讓學生回答“十億”應板書在什么位置。板書:“十億”(寫在剛才板書的億位的左邊。)用同樣的方法,完成對百億、千億的認識,分別板書:百億、千億。提問:“個、十、百、千、萬”“億都是用來計數的,叫什么?”(計數單位。)
提出:十億、百億、千億也是計數單位。
提問:“到現在我們一共學了哪些計數單位?”
教師把板書出的計數單位加上橫線和豎線,并告訴學生還有比千億大的計數單位,由于不常用,暫時不學,因此在千億的左面用省略號“”“”表示還有其他計數單位。
提問: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即十進關系。)說明像這種“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位和數位順序表。
(1)說明寫數時,要用盡可能少的符號來表示,這些符號叫做數字。提問:“我們學過了哪些數字?” (1、2、3、4、5、6、7、8、9、0)說明這些數字叫阿拉伯數字。
(2)說明寫數的時候,把計數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做數位。再說明數位的作用:有了數位以后,由于一個數字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的數的大小不同,
(3)讓學生說說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是怎樣的,教師板書出來。然后引導學生把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擴展到“千億”位,并告訴學生還有比千億大的數,由于不常用,暫時不學,因此在數位順序表后面用省略號“”“”表示還有其他數位。
(4)使學生明確右起第五位是萬位,第九位是億位。
(5)引導學生對數位分級。先讓學生說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級,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級,再進一步說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億級。同時說明數位分級的作用:數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讀不方便,通過分級可以很方便地讀數。
在已寫出的數位順序表上接著板書:個級、萬級、億級,制成表,并把它和計數單位表連接起來。
(6)讓學生觀察數位順序表,看一看個級、萬級、億級的異同點:都是四個數位;
每一級從第二個數位起,都是十、百、千,但萬級多了個“萬”字,億級多了個“億”字;個級第一位是個位,萬級第一位是萬位,億級第一位是億位。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總結、質疑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小編推薦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八)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八)
課 題:數的產生與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數的產生過程,初步認識自然數。
2.使學生經歷認識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的過程,掌握包括計數單位“億”、“十億”、“百億”、“千億”在內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3.使學生感受到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體驗數字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自然數和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
2.掌握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同學們,想一想平時在生活中,我們做什么事情能夠用到數。你們知道古時的人們是怎樣記數的嗎?你們了解數的產生和發(fā)展嗎?
二、 探究新知
1.學習數的產生
(1)講述數的產生:古時候的人們在勞動生活中有了記數的需要,但開始不會用一、二、三、四……這些數字數物體的個數,因此只能借助其他的一些物品來記數。如第一幅圖中,人們出去放牧時擺放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小石子。放牧歸來,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若兩者同樣多,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第二幅圖說的是用木板或在石板上刻道的方法來記錄所捕獲的魚或其他獵物的數量,也可以用來核對打獵前后武器的數量是否一致。第三幅圖中結繩記數的道理也是這樣。
小結:人們無論采取哪種記數方式,都是要把實物和用來記數的實物一個一個對應起來,后來,隨著語言的發(fā)展,人們發(fā)明了記數的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的記數符號也不同。
(2)介紹各個國家的數字。
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 、 還有印度人發(fā)明的阿拉伯數字,它先由印度傳入阿拉伯,而后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這樣人們誤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fā)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數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交流的增多,又逐漸統一成現行的阿拉伯數字,即:1、2、3、4、5……
(3)認識自然數。
自然數是人類的生產勞動中逐漸產生的,人類認識自然數的過程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數物體個數的過程中,我們數出的1,2,3……都叫做自然數?!?”是最小的自然數,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設計意圖】
通過多媒體呈現古人記數和不同地區(qū)的記數符號,以及今天的使用的阿拉伯數字,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有趣。
2.學習十進制計數法。
(1)填一填。
①與百相鄰的計數單位是( )和( ),與萬相鄰的計數單位是( )和( ),與千萬相鄰的計數單位是( )和( )。
②10個一是( ),10個十是( )。10個百是( ),10個千是( )。
③10個萬是( ),10個十萬是( ),10個百萬是( ),10個千萬是( )。
(2)提問:通過上面的填空,你發(fā)現什么?
(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小結: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3.認識數位順序表。
(1)認識數位順序表:呈現數位順序并提問,從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數位?第九位呢?
(2)數級: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右邊起每四位是一級。
(3)提問:從數位順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數級?個級有哪些數位?萬級有哪些數位?億級呢?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
(4)你發(fā)現每個數級的數位排列有什么規(guī)律嗎?請你按數級從右邊起,說說每個數級各有哪些計數單位。
【設計意圖】
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擴建”數位順序表,再通過系統整理計數單位、數位、數級等知識,讓學生理解“十進制計數法”。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1)億位左邊是( )位,千萬位左邊是( )位,26705000000
中“6”在( )位。
(2)( )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 ),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2.判斷。
(1)沒有最小的自然數。 ( )
(2)沒有最大的自然數。 ( )
(3)0是自然數。 ( )
(4)自然數的個數可以數出來。 ( )
3.下面的數各是幾位數,按數級分各有哪幾個數級?你是怎樣分的?
3248 143248 1263248 41263248
4.先把下列各數按數級分一分,再說說各有哪些數位,最高位是什么數位。
4253643 62538 234567321 4561732150
四、作業(yè)練習
練習二第1、2、6題(學生獨立完成)。
五、歸納總結
說說你這節(jié)課的收獲?
教后思考: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三)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三)
設計理念
數的產生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限于教學時間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舉了少數簡單的事例進行說明,使學生對數的產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教材展示了古代人們如何計數、如何逐步發(fā)明各種記數符號等,直觀形象地介紹了數的產生、發(fā)展的歷史。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jié)課教學可以采用學生自學和教師講解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課前可以布置學生通過看書、上網等形式搜集有關數的產生的知識。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19-20頁。
學情與教材分析
教材中出示3幅圖來介紹原始社會的計數方法,說明當時如何用小石子檢查放牧歸來的羊的只數;用結繩的方法統計獵物的個數;用在木頭上刻道的方法記錄捕魚的數量等等。這些原始的計數方法表明人類很早就產生了一一對應的思想。隨后簡單說明了數字的產生。教材中按時間順序列舉了三種古代數字,體現了數字也是逐步發(fā)展和完善的,還使學生初步知道早期的數字是與具體的數目相聯系的,只是到后來才逐漸發(fā)展成抽象的符號,如現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
在此基礎上教材介紹了自然數概念的含義和特點。自然數是數系的重要內容之一,人類最初認識的數就是自然數。隨著生產和數學科學的發(fā)展,數系逐步擴展,產生整數、分數、小數、有理數等等。在第一學段學生學習的主要是自然數,接下來要系統學習小數和分數。因此在這里有必要給學生建立自然數的概念。一方面是對以前認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另一方面也為以后把數的范圍擴展到分數、小數做好準備,同時也滲透了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目標
1、通過介紹數的產生,給學生建立自然數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數的一些性質和特點。
2、理解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認識含有三級數位的數位順序表及相應的計數單位。
3、通過探索、思考、總結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數的產生過程中去。
4、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數的產生、發(fā)展的歷史。
2、難點: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或教學掛圖,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數學課,就要和數打交道。到現在為止,你們已經學過了哪些數?那數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產生。(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單刀直入,通過談話導入新課,不拖泥帶水,能夠節(jié)省教學時間。]
二、探究新知
1、學生匯報課前收集的資料。
課前老師已經讓大家在課下收集有關數產生的資料,那誰來介紹一下你收集的資料?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注意收集有用的信息和資料。
2、教學數的產生
師小結: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一共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1)出示課本主題圖,介紹幾種在遠古時候的計數方法。
師: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只知道“同樣多”“多”或“少”。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那時是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擺小石子、用繩打結、在木頭上刻道等方法來計數。比如,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后來隨著語言、文字的發(fā)展,逐漸發(fā)明了一些計數的符號,但各個國家和地區(qū)記數的符號是不同的。
(2)出現各國不同的數字。
在公元8世紀前后,印度發(fā)明的數字傳入了阿拉伯,在公元12世紀又從阿拉伯傳入了歐洲,人們就誤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fā)明的,后來稱為“阿拉伯數字”。即我們現在所用的1、2、3、4、……
(3)認識自然數
教師明確說明:在我們數物體個數的過程中,我們數的1、2、3、4、5、6、……都是自然數?!?”的出現比較晚,人類開始知識數看得見的東西,對于看不見的東西是不數的,因此沒有“0”這個數。隨著生產和數字計算的發(fā)展,出現了“0”,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0”也是自然數。
提問: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沒相鄰兩個自然數的差是幾?最小的自然數是幾?有沒有最大的自然數?
啟發(fā)學生說出: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2、教學十進制計數法
師:隨著人們對數的認識逐漸增加,數認得越來越大,就產生了進位制。
(1)了解其他進制。
一般地說,進率是幾,就叫做幾進位制。例如有二進位制、八進位制、十進位制、十二進位制、六十進位制等。我們通常是用“十進位制計數法”,它的特點是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即滿十進一),用數字1,2,3,4,5,6,7,8,9,0和位值原則結合起來記數。如一百三十五記作135。
電子計算機一般是用“二進位制”表示數。進率是“2”(即滿二進一),只用兩個數字0和1與位值原則結合起來記數。例如:
“零”記作0, “一”記作1,
“二”記作10, “三”記作11,
“四”記作100, “五”記作101,
“六”記作110, “七”記作111,
“八”記作1000, “九”記作1001,
“十”記作1010, “十一”記作1011,
“十二”記作1100……
此外,還有“六十進位制”,如計量時間的單位時、分、秒。進率是“六十”,即1時=60分,1分=60秒。
(2)認識十進制計數法。
①板書課題:十進制計數法
師:看到這個標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質疑:什么是“十進制計數法”,十進制怎么計數的?
讓生先試著說一說 。
師講解:要想了解什么是“十進制計數法”,先要從計數單位開始,我們在上個學期已經學習了什么是計數單位,那你都認識了哪些計數單位呢?(個、十、百、千、萬……億。)
②出示已學的計數單位。
不錯,像個、十、百、千、萬……億這些都是用來計數的,所以叫他們計數單位,計數單位有大小之分,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比如:要計量這一行的人數,需要用什么計數單位?(個)要計算我們班的人數,要用什么計數單位?(百)
師:至今為止,我們學習的最大的計數單位是什么?(億)那還有沒有比億更大的計數單位?你猜猜什么?(十億)多少個一億是十億?數一數 ,有沒有比十億更大的計數單位?你猜猜什么?(百億)多少個十億是一百億?數一數 ,有沒有比百億更大的計數單位?你猜猜什么?(千億)多少個百億是一千億?數一數
③出示新的計數單位。
有沒有比千億更大的計數單位?(師肯定有,由于不常用,暫時不學。)
提問: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進率都是十)“進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十倍的關系)
師小結:像這種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教師特別說明:最小的一位數還是1,因為根據十進制的計數原理,一個數的最高位不能是0,所以最小的一位數是1。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的文字內容較多,教師教學時可以將談話法、講授法、小組合作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大部分知識學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
三、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看書質疑
1、讓學生閱讀書本有關學習內容,提出疑難之處,師生共同解決。
2、根據課本出世的我國人口數,請學生自己嘗試一下怎么讀這個大數。
[設計意圖:學生閱讀課本后讓學生自己提出自己還不懂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和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
設計思路
數學在很多孩子的眼里,總是與定理、法則、符號、運算聯系在一起,在現實中,我們的數學教學有時過分地強調機械的解題訓練而缺乏生動的感官刺激和靈動的審美引領;只注重數學原理的運用和解題技巧的訓練而漠視數學本身所蘊涵的鮮活的文化背景,忽略了浸潤在數學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的人類不斷探索、不斷發(fā)現的精神本質以及數學與生活千絲萬縷的聯系。伴隨著新課程的改革發(fā)展,“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一個組成部分出現在我們面前,“數學文化”也走進中小學課堂,滲入到實際的教學中。本節(jié)課內容較多,教師教學時應注意把握教學要求,有的知識只需要了解,有的內容則需要理解和掌握。
資料鏈接
“0”為什么是自然數?
0是自然數一方面是從國際接軌來考慮的。另一個方面是從集合來考慮的,所有的集合的元素的個數都是可以用自然數來表示的。“0”也表示空集,所以0作為自然數。雖然0是自然數,最小的一位數還是1,因為根據十進制的計數原理,一個數的最高位不能是0,所以最小的一位數是1。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七)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七)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掌握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和類推遷移的能力。
2、使學生經歷認識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的全過程,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3、使學生感受到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掌握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
三、教學難點
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課前準備
PPT課件 數位順序表 計數器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師:學了四年的數學,我們每天都要和數打交道,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要用到數,其實我們跟數已經成為老朋友了。到現在為止,你們已經學過了哪些數?(生簡單舉例)但是你們知道數是怎樣產生的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單刀直入,通過談話,導入新課,不拖泥帶水,能夠節(jié)省教學時間。
⊙自主學習,互相交流
1.學習數的產生。
(1)數的產生。
師: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fā)明各種方法來記錄物體的個數。你知道古時人們是怎樣計數的嗎?
學生匯報課前收集的資料:有關實物記數、結繩記數、刻道記數的圖片文字等。
(PPT課件展示主題圖)
師小結:無論人們采取哪種方式記數,都要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記數的實物一一對應起來,這種記數方法與現代的記數方法比較起來不夠簡便,但是也表現出了古代人的智慧。
(2)介紹各個國家的數字。
師:隨著文字的發(fā)展,人們逐漸發(fā)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的記數符號也是不同的。
引導學生觀察各個國家數字的特點。(課件展示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
師: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交流的增多,各個國家由于數字不同,交流起來很不方便,因此經過漫長的時間后,就逐漸統一成現在這種通用的阿拉伯數字。
師:對于阿拉伯數字,你有哪些了解呢?
(請學生閱讀教材17頁“你知道嗎?”,了解阿拉伯數字)
(3)講解自然數。
師:數字可以用來記錄物體的個數,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師:你們觀察一下,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幾?最小的自然數是多少?最大的呢?
學生小組討論,然后派代表發(fā)言,最后請學生進行總結。
師小結:這些自然數都是按從小到大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1。最小的自然數是0,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數出一個很大很大的數以后,還可以數出一個比它多1的數。因此,沒有最大的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內容屬于文化性知識,通過介紹記數方法、數字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時學生會積極地去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學習十進制計數法。
(1)感知比億大的數。
師:在生產和生活中可能會遇到比億大的數。(課件出示教材18頁上面情境圖)
(2)認識計數單位“十億”“百億”“千億”。
師:這樣的數都比億大,你能從億位接著往下數嗎?
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一億,然后一億一億地數,一直數到九億,再撥上一億。
師:九億加上一億是多少?億位滿十要怎么辦?(向前一位進1)
師:九億加上一億是十億。
用同樣的方法,完成對百億、千億的認識。
師:我們學過的個(一)、十、百、千、萬……億都是用來計數的計數單位,十億、百億、千億也是計數單位。到現在我們一共學了哪些計數單位?(生匯報)
強調:還有比千億大的計數單位,由于不常用,暫時不學,因此在千億的左邊用省略號表示還有其他的計數單位。
(3)完善整數數位順序表。
師:用阿拉伯數字寫數時,要把計數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這些計數單位是怎樣排列的呢?誰來說一說?(生匯報)
設計意圖:借助計數器的直觀演示,既分散了教學的重點,又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認識了新的計數單位。
(4)補充整數數位順序表。
讓學生觀察整數數位順序表,把表補充完整,再看看個級、萬級、億級上都有哪些數位以及個級、萬級、億級的異同點。想一想從右邊起第五位和第九位分別是什么數位。
(個級、萬級、億級的異同點:①每一級都有四個數位;②每一級從右邊第二個數位起,都是十、百、千,但萬級多了個“萬”字,億級多了個“億”字;③個級右起第一位是個位,萬級右起第一位是萬位,億級右起第一位是億位)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身體驗數數的過程,通過觀察整數數位順序表理解計數單位及數位的概念,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5)介紹十進制計數法。
師:像個與十,十與百,萬與十萬,千萬與億……這樣緊挨著的就是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生回答)
說明:像這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22頁1、2題。
2.畫正字游戲。(見課堂活動卡)
⊙課堂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數的產生,了解了數的發(fā)展史,同時還知道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這些知識你們都學會了嗎?
⊙布置作業(yè)
請同學們多多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大數,收集一些比億大的數據,下節(jié)課匯報。
板書設計
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
1.數的產生:實物記數、結繩記數、刻道記數、符號記數(數字)。
2.十進制計數法: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二)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二)
◆ 教材分析
數的產生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限于教學時間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舉了少數簡單的事例進行說明,使學生對數的產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教材展示了古代人們如何計數、如何逐步發(fā)明各種記數符號等,直觀形象地介紹了數的產生、發(fā)展的歷史。
◆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 掌握十進 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
2、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和類推遷移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使學生經歷認識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的全過程,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數的產生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服務。
◆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數的產生,掌握十進制計數法,初步認識億以上的數
【教學難點】
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 教學過程
一、數的產生
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例如,人們出去打獵的時候,要數一數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來的時候,要數一數捕獲了多少只野獸等等,這樣就產生了數。
二、計數符號、計數方法的產生[來源:學&科&網]
(打開課件)
在遠古時代人們雖然有計數的需要,但是開始還不會用一、二、三這些數詞來數物體的個數。只知道 “一樣多”、“多”或“少”。
1、計數方法
那時人們只能借助一些物品來計數。
如:在地上擺小石子、在木條上刻道、在繩上打結等方法來計數。[來源:Z。xx。k.Com]
例: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
例:出去打獵時,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獵回來時,再把拿回來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對應起來,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樣多,如果是,就說明武器沒有丟失。結繩計數的道理也是這樣。這些計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計數的實物一個對一個地對應起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一一對應。
2、符號
以后,隨著語言的發(fā)展逐漸出現了數詞,隨著文字的發(fā)展又發(fā)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記數符號是不同的。
師:看來數的產生來源于生產、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紹一些記數符號。
出示課件: 巴比倫數字:(略)中國數字 :(略) 羅馬數字:(略)
3、自然數
問:你們知道阿拉伯數字是怎么產生的嗎?
現在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
師問:你們觀察一下,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的差是幾?最小的自然數是誰?最大的呢?
學生小組討論完派代表發(fā)言,最后請同學進行總結。m]
最小的自然數是零,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無限的就是一個一個地數,總也數不完,數出一個很大的數以后還可以數出一個比它多1的大數。
最小的自然數是0,沒有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三、總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嗎?
◆ 教學反思
略。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九)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九)
課題:數的產生和十進制計數法
學習目標:
1、通過自學數的產生,建立自然數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數的一些性質和特點。
2、理解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的含義,認識含有三級數位的數位順序表及相應的計數單位。
學習重點: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
學習難點:能夠根據已學過的萬級數的數位順序表遷移類推億級數的數位順序表。
一、自主學習
1、我知道古時候人們記數方法有( )、( )、刻道記數。 后來,人們逐漸發(fā)明了一些記數符號,這就是( )。
2、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12、……都是( )。
3、一個物體也沒有,用( )表示。0也是自然數。 最小的自然數是( ),( )最大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每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2、獨立補充完整課本20頁數位順序表。
3、個、十、百、千、萬……千億都是用來計數的,叫( )
4、鞏固練習
(1)、填一填
①一百億有( )個十億,( )個百億是一千億。
②從個位起,第( )位是萬位,第( )位是億位。
③和億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 )和( )。
⑤4在十億位,表示( ?。﹤€( )。
三、過關檢測:
1.10個一千萬是(?。?0個一億是(?。?,10個一百億是( )。
2.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右起每()個數位是一級,億級的四個數位是( )。
3.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都是(?。?,這種計數方法叫做( )。
4.從個位起,第( )位是萬位,第(?。┪皇莾|位。
5.有一個整數,它里面有100個一千萬,這個數是( )。
6.一個數由7個十億、5個百萬、2個一組成,這個數是( ),讀作( )。
7.和億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 )位和( )。
8.“千”和“萬”的進率是( ),請你寫出三組進率是十的計數單位。
( )與( )的進率是十;
( )與( )的進率是十;
( )與( )的進率是十;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六)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六)
2 數的產生和十進制計數法
教學導航
一、教學內容
數的產生和十進制計數法。(教材第16~18頁)
二、教學目標
1.知道數的產生,理解自然數的概念,了解自然數的一些性質和特點。
2.理解和掌握十進制計數法,認識含有三級的數位順序表及計數單位。
3.使學生體會和感受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了解中國古代數學的偉大成就,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自然數的概念和十進制計數法。
難點:掌握含有億級的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PPT、計數器。
學生準備:計數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知道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的非常廣泛,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這些數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關于數的知識。(板書課題:數的產生)
二、學習新課
1.了解數的產生過程。
(1)引出問題。
師:如果沒有了數字,怎樣表示我手中的粉筆有多少根呢?(教師舉起手中的3根粉筆,小組討論,學生通過討論,會想到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師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2)講述數的產生。
師:很久以前,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就有了計數的需要,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fā)明各種方法來記錄物體的個數。你知道古時人們是怎樣計數的嗎?(課件出示教材P16主題圖,教師介紹實物記數、刻道記數、結繩記數)
如第一幅圖中,人們出去放牧時擺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歸來,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若兩者同樣多,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第二幅圖說的是用在木板或石板上刻道的方法來記錄所捕獲的魚或其他獵物的數量,也可以用來核對打獵前后武器的數量是否一致。第三幅圖中結繩記數的道理也是這樣。
師:無論人們采取哪種方式記數,都要把要數的實物和用來記數的實物一一對應起來,這種記數方法與現代的記數方法比較起來不夠簡便,但是也表現出了古代人的智慧。后來,隨著語言的發(fā)展,便逐漸出現了數詞;又隨著文字的發(fā)展,人們發(fā)明了記數的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的記數符號也不同。
(3)介紹各個國家的數字。
師:隨著文字的發(fā)展,人們逐漸發(fā)明了一些記數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各個國家的記數符號也是不同的。(課件出示巴比倫數字、中國數字、羅馬數字,引導學生觀察各個國家數字的特點)
師: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過漫長的時間后,數字就逐漸統一成現在這種通用的阿拉伯數字。對于阿拉伯數字,你有哪些了解呢?(請學生閱讀教材17頁“你知道嗎?”,了解阿拉伯數字)
師:印度人發(fā)明的阿拉伯數字,它先由印度傳入阿拉伯,而后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這樣人們誤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fā)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數字。
2.講解自然數。
師:數字可以用來記錄物體的個數,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教師邊講解邊板書)
師:你們觀察一下,這些自然數是怎樣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幾?最小的自然數是多少?最大的呢?(組織小組討論,然后派代表發(fā)言,最后師生共同小結)
這些自然數都是按從小到大排列的,每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1。最小的自然數是0,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數出一個很大很大的數以后,還可以數出一個比它多1的數。因此,沒有最大的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
3.教學進制計數法。
(1)感知比億大的數。
師:我們已經學過億以內的數,但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還可能會遇到比億大的數,比如這兩個數據。(課件出示教材18頁情境圖)
(2)認識“十億”“百億”“千億”。
師:這樣的數都比億大,你能從億位接著往下數嗎?(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一億,然后一億一億地數,一直數到九億,再撥上一億)
師:九億加上一億是多少?億位滿十要怎么辦?(學生自由回答,引導學生說出九億加上一億是十億,億位滿十向前一位進1)
用同樣的撥珠方法,完成對百億、千億的認識。
師:我們學過的個(一)、十、百、千、萬、億都是用來計數的計數單位,十億、百億、千億也是計數單位。到現在我們一共學了哪些計數單位?(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匯報板書)
師:還有比千億更大的計數單位,由于不常用,現在暫時不學,因此通常在千億的左邊用省略號表示還有其他的計數單位。(在“千億”左邊板書“……”)
教師強調:像這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3)完善整數數位順序表。
讓學生獨立填一填教材第18頁數位順序表,再指名匯報,共同訂正。
(4)介紹十進制計數法。
師:像個與十,十與百,萬與十萬,千萬與億……這樣緊挨著的就是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點名學生回答)
師:像這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補充板書課題:十進制計數法)
(5)觀察比較。
師:比較數位順序表上個級、萬級和億級有什么異同?(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再分別說一說各自的看法,教師根據回答情況指正、補充)
三、鞏固反饋
完成下面的練習。(課件出示題目,點名學生回答,其余同學指正)
(1)一百億有()個十億,()個百億是一千億。
(2)從個位起,第()位是萬位,第()位是億位。
(3)和億位相鄰的兩個數位是()和()。
(4)425007000是()位數,最高位是()位,它表示(),7在()位上,表示( )。
(5)十進制計數法中,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
(6)最小的自然數是(),沒有()的自然數,自然數的個數是()的。
答案:(1)10 10
(2)五 九
(3)千萬位 十億位
(4)九 億 4個億 千 7個千
(5)十
(6)0 最大 無限
四、課堂小結
說一說,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通過學習,你對數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板書設計
數的產生和十進制計數法
1.數的產生:實物記數、結繩記數、刻道記數、符號記數(數字)。
2.自然數1,2,3,4,5,6,7,8,9,10,11……0
3.……千 百 十 億 千 百 十 萬 千 百 十 個億 億 億 萬 萬 萬
4.十進制計數法: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
教學反思
1.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數的發(fā)展歷史,學生接觸的都是文化性的知識,對這些知識的學習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2.十進制計數法和計數的位值原則是讀、寫多位數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
3.我的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課資料參考
典型例題準備
【例題】如圖所示的數字圈,從任意一個數字開始按順時針方向轉一周,都會得到一個九位數,組成的最大的數是(),最小的數是()。
分析:根據整數的數位順序表可知:要使組成的九位數最大,應當遵循一條原則,即用較大的數占較高的數位,但是最高位上不能是0;反之,要使組成的九位數最小,那就是最小的數位占最高位。由此可知,組成最大的九位數是991979498,最小的九位數是197949899。
解答:991979498 197949899
解法歸納:理解并掌握數位順序表及各位上的計數單位是解此題的關鍵。
相關知識閱讀
數字的起源
早在原始人時代,人們在生產活動中注意到一只羊與許多羊,一頭狼與整群狼在數量上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產生了數的概念。數的概念的形成可能與火的使用一樣古老,大約是在30萬年以前,它對于人類文明的意義也絕不亞于火的使用。
最早人們利用自己的十個指頭來記數,當指頭不敷應用時,人們開始采用“石頭記數”“結繩記數”和“刻痕記數”。在經歷了數萬年的發(fā)展后,直到距今大約五千多年前,才出現了書寫記數以及相應的記數系統。早期記數系統有:公元前3400年左右的古埃及象形數字;公元前2400年左右的巴比倫楔形數字;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中國甲骨文數字;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希臘阿提卡數字;公元前500年左右的中國籌算數碼;公元前300年左右的印度婆羅門數字以及年代不詳的瑪雅數字。這些記數系統采用不同的進制,其中巴比倫楔形數字采用六十進制,瑪雅數字采用二十進制外,其他均采用十進制。記數系統的出現使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數字不斷完善,數學就逐漸的發(fā)展起來。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十)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數的產生》教案(十)
教學內容 數的產生
教學目標
1、 知道數是怎樣產生的以及數字的演變過程。
2、 在討論交流中獲取知識的形成過程。
3、 教育學生要喜歡數學,樂學數學。
重點難點 理解數的產生過程。
教學資源 課件、教學用書
課時 1課時
備課方式 在學生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識,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情境激趣
出示0、1、2、3、4、5、6、7、8、9
問:這些都是什么?
那這些數字都是怎樣演變而來的?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學習《數的產生》
板書課題
學生活動
齊讀課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師:古時候,人們在生產勞動中,逐漸有了記數的需要。你知道古人是怎樣記數的嗎?
學習古人的記數方法。
課件16頁中的例題
觀察交流古人都是怎樣記數的。
根據學生的匯報隨機板書并補充講解。
實物記數
結繩記數
刻道記數
指名讀一讀問:看到古人的記數方法,你有什么想法?
師:由于古時候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程度較低,還沒有數字的出現,人們只有借助一些物品來表示數, 確實不方便。
學習數字符號,隨著文字的發(fā)展,后來人們逐漸發(fā)明了一些記數的符號,這就是最初的數字。
出示課件16頁例題
觀察,有哪幾個國家的記數符號?
并說說看到這些記數符號有什么感想?
師:數的產生,各個地區(qū)的數字不同,交流很不方便。
出示課件17頁的圖,問:你知道了什么?
師小結:就這樣,經過很長的時間,逐漸統一成現在這種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用來記錄物體的個數。
課件出示17頁的例題。
指名匯報。
學生活動
認真傾聽
仔細觀察
交流匯報
“實物記數”
“結繩記數”
“刻道記數”
認真記憶
“太麻煩、不方便”
傾聽
觀察
匯報
評議
生觀察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生閱讀識記掌握有關的知識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自主交流學習中獲取知識的形成過程
培養(yǎng)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觀察中發(fā)現新知,并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
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基礎知識
三、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課件出示練習題
思考匯報
師生共同評議
學生活動
匯報評議
設計意圖
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總結回顧自我評價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自由發(fā)言
學會歸納知識點
五、作業(yè)設置
我會填:
1、古人使用(?。ā。ā。┯洈档?。
2、阿拉伯數字是(?。┌l(fā)明的。
3、(?。┮彩亲匀粩?,所有的自然數都是(?。?。
4、自然數的個數是(?。?。
5、一個物體也沒有用(?。┍硎?。
板書設計
數的產生
0、1、2、3、4、5、6、7、8、9
古人記數:實物記數
結繩記數
刻道記數
數字符號
數的產生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四)
作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師,要對每一堂課認真負責。老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白這個知識點。從而以舉一反三的方式學會其他的知識點,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較簡單易懂的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四)”,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四)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9頁的內容和及練習三第3、4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多位數的讀法,在具體情境中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多位數,體會并能闡述多位數讀數的規(guī)律。
2.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重點和難點]
重點:教學讀億級的數。
難點:億以上中間和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以億以內的數的讀法為基礎,把個級、萬級數的讀法推廣到億級,能正確地讀億以上的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顧學過的數位順序表,它有幾級,每級有哪些數位,計數單位各是多少?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千 百 十 億 千 百 十 萬 千 百 十 個
…… 億 億 億 萬 萬 萬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2.怎樣讀寫億以內的數?組織學生在小組中相互說一說,再指名匯報。
3.導入。
我們已經學過了億以內的數,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還經常用到比億大的數。下面的人口數,你會讀嗎?
據統計,全球人口總數已達到7000000000人。
讓學生自己試讀上面的數。
師:這個數到底該怎樣讀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億以上數的讀法。
(板書課題:億以上數的讀法)
二、探究新知
1.學習億以上數的讀法。
(1)學生回顧億以內的數是怎樣讀的。
先讀萬級,再讀個級;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萬”字;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有一個0或者連續(xù)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
(2)以7000000000為例,學習億以上數的讀法。
先分級,億級上是“70”,按照個級的讀法讀作“七十”,萬級和個級上都是0,這些0都不讀出來,這個數應該讀作“七十億”。使學生看出只要按照個級數的讀法去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億”字就可以了。
(3)學生讀以下兩個數:
10040002000 400305000000
分小組合作讀數:
①先自己試著讀讀這樣含有三級的數,再在小組內互相讀讀。
②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你是怎樣讀這些數的?試著說說讀數方法是什么?
(4)在學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讀億以上的數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學生可能說得不完整,教師可幫助學生整理補充。實際是把億以內數的方法遷移到這兒。)
①從高位讀起,一級一級往下讀。
②讀億級或萬級的數,先按照個級的讀法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億”字或“萬”字。
③數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xù)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每級末尾的零都不讀。
2.練一練。
教科書第19頁的“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教師出示讀數的卡片讓學生讀:
8007000 650006 15008000
30400000 7000005000
508000600000
(教師在這要重點抽查:哪個0讀了?哪個0沒讀?為什么?)
2.練習三的第3、4題。
四、課堂小結
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問質疑。
[板書設計]
億以上數的讀法
7000000000讀作:七十億
10040002000讀作:一百億四千萬二千
400305000000讀作:四千零三億零五百萬
先分級再從最高級讀起,一級一級往下讀;讀億級或萬級的數,按個級的讀法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億”或“萬”字;每級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xù)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億以內數的讀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按理說學生已經有了知識上的遷移認識和能力,但學生還掌握得不夠好。主要是含有三級的數的讀法,學生最難掌握就是每級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在以后要加強練習。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內數的認識》教案(一)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內數的認識》教案(一)
第一單元 大數的認識
教學設計
第1課時 億以內數的認識
教學內容
教材第2~4頁的例1,相應的“做一做”和練習一中的第1、2題。
內容簡析
例1利用北京市人口數,說明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利用計數器上動態(tài)撥珠的過程,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以及“萬”和“十萬”之間的關系,并類推出其他萬級計數單位,揭示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關系,給出億以內數級和數位順序表。理解不同數位表示的意義不同。
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億”。
2.了解億以內各個計數單位的名稱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
3.掌握億以內數的數位順序,認識數級。
4.通過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識、探究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億以內數的數位順序。
教學難點:數級、數位、計數單位的區(qū)別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法與學法
1. 本課時主要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引導探究法、設疑求證法等,讓學生去發(fā)現,去體會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數感。
2.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經過觀察對比、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鞏固練習等方法掌握億以內數的數位、計數單位等知識。
承前啟后鏈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chuàng)設,導入課題
預設A 故事描述法:古時候有一個叫劉恩的大臣,他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黃河又泛濫了,波濤洶涌的黃河水不知沖倒了多少房屋,成千上萬的老百姓無家可歸。當劉恩得知這一災情后,他寫了一份奏折給皇帝?;实劭戳藙⒍鞯淖嗾酆缶拖铝钭屗綖膮^(qū)去救災。劉恩到了災區(qū)后,立刻展開救災工作,他和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最后終于讓老百姓重建家園,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災區(qū)的人民非常感激劉恩,家家戶戶都掛上了劉恩的畫像,可是皇帝知道這件事后,非常的嫉妒。他就不愿意獎賞劉恩,但是又害怕老百姓會說他的閑話,于是他就想了一個自認為很好的辦法,一天他把劉恩找來,先是夸獎他救災的功勞,然后對劉恩說:“民以食為天,你在災區(qū)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朕就獎賞你每月奉祿多加100000000粒大米吧?!被实蹌傉f完,其他大臣都笑了,心想,皇帝這哪是在獎賞劉恩啊,100000000粒大米才那么一點點??墒莿⒍鲄s是很高興的謝了皇帝。你知道劉恩為什么很高興的謝了皇帝嗎?
你能猜想出1億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嗎?相信學習本課之后你就會了解,劉恩為什么高興了。
【品析:此處選用故事描述,把課堂帶入了一個輕松的氛圍中,同時文中選用的數字貼切課時內容,故事結尾設置了懸念,恰到好處的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自然而然的導入新課中來。】
預設B 課件展示法:談話:你們去過北京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領略一下北京的風采。
課件展示北京的圖片并附資料:天安門廣場面積約440000平方米,可容納1000000人。北京故宮占地面積約720000平方米,是中國古代官廷建筑的精華。雄偉的萬里長城全長約8851800米,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筑之一。
提問:從以上資料中,你獲得了什么信息?(生說)
讀這些數時你遇到了什么問題?
生活中哪里還見過這樣的大數?
揭示課題: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比“萬”大的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些大數。
板書:億以內數的認識
【品析:課件呈現教材例1內容,談話中展現課時知識點,通過課件呈現這些場景,能夠讓學生從宏觀上感知這些大數的概念,為后面的課時內容學習做好感知鋪墊?!?/p>
預設C 游戲體驗法:課前準備一些紙簽,紙簽上寫清不同省份在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數量。然后通過談話引入課題:我們已經學習了萬以內的數。但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經常用到比萬大的數。2010年我國進行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些數據是2010年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現在有請幾位“省長”上前面來匯報一下自己省份的人口數量(下面找?guī)孜煌瑢W扮演省長,上臺抽取紙條,匯報人口數量)由于數據較大,學生不一定能正確讀出來,這時教師可適當引導,并及時把握時機轉到課題中來。
【品析:通過模擬省長讀數的游戲,激發(fā)起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在游戲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中遇到的知識障礙,教師要及時引導,帶領學生進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認識計數單位和進率
1.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計數單位都有哪些,接著出示計數器,師生一起在計數器上一萬一萬地數,數到10個一萬,是十萬。
提問:10萬的時候,按照滿十進一的規(guī)則,應該怎么撥呢?表示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老師課件演示撥珠過程。
撥珠的演示過程,可以是邊撥珠邊數數,在數數的過程中,運用以前的知識自然而然的過渡,重點是到了10個一萬的時候怎么呈現。
這里可以鼓勵學生探究,然后重點討論:滿十進一的方法和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
學生在第一組演示中初步認識了進率和數位的知識,通過第二組學習,進一步掌握“數位”和“位置”的意義。
【品析:利用在計數器上動態(tài)撥珠的過程,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具體形象的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十萬”以及“萬”和“十萬”之間的關系?!?/p>
分組討論交流,體驗10萬有多大。
教師出示相關數據資料:
例如:十萬名學生大約組成2000個班級。
十萬張紙摞在一起大約有3層樓高。
十萬步大約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萬天大約是274年。
【品析:以資料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對“十萬”有更形象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對“十萬”的理解和運用?!?/p>
2.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更大的數。
利用計數器,分組探究。學生在小組內繼續(xù)邊撥邊數,從十萬一直數到一億。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經驗,就可以按照滿十進一的方法數到一億,同時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認識百萬、千萬、億這些計數單位。
提出問題:從動手操作中得出了什么結論?
學生通過討論得出: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
討論交流:1億有多大呢?你能想像一下嗎?
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談談自己的理解。
課件出示提示信息:鐘表上的秒針跳動1億下需要用三年多的時間。
3.同桌之間說說:同學們認識的十萬、百萬、千萬、億,它們都叫作什么?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引導歸納:
一(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都是計數單位。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由此得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
【品析: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小組合作探究,利用類推引出其他計數單位,揭示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關系,引導他們充分利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探索和學習新知識,突出規(guī)律性。】
◎認識數位
1.介紹:十進制和數位。
像這樣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的計數方法,叫作十進制計數法。計數單位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起來,它們所占的位置叫作數位。
小組合作,制作數位順序表。
2.介紹分級方法。
按照我國的計數習慣,從右起也就是從個位起,每四個數位是一級,個位、十位、百位、千位是個級,表示有多少“個”;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萬級,表示有多少個“萬”。 億位和億位以上的數位是億級,表示有多少個“億”。
學生邊匯報邊整理成數位順序表。
3.位值。
一個數占有幾個數位,我們就稱它為幾位數。
提出問題:在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中,北京市的人口為19612368人,這是幾位數呢?在19612368中9在什么位,表示什么?你能說說其他數位上的數各表示多少嗎?
學生1:這是一個八位數。
學生2:9在百萬位,表示9個百萬;最左邊的1在千萬位,表示1個千萬……
老師小結:
一個數字所占的數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數的大小也不同。同一個數放在不同數位上,它的計數單位是不同的。如數字3,寫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寫在百位上表示3個百,寫在萬位上呢?寫在千萬位上呢?寫在億位上呢?
【品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獨立制作含有個級和萬級的數位順序表,讓學生利用數位順序表說出每個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為后面正確讀數打好基礎?!?/p>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質疑:為什么用0~9這十個數字就可以表示億那么大的數?
小組討論,匯報。
老師總結:一個數字所在的數位不同,它表示的意義也不同;同一個數字在不同的數位時,它的計數單位不同,所以用0~9隨機組合可以表示億以內甚至億以上的數。
【品析:學生對數位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不是很全面,關鍵在于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從而認識個級和萬級所有的數位,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的進率?!?/p>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嗎?
師生共同回憶后,老師做簡單的梳理:我們認識了十萬、百萬、千萬、億這些新的計數單位,了解了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制關系,認識了數位、數級,制成了億以內的數位順序表。希望你們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品析:通過師生共同總結本節(jié)內容,讓學生再次回憶本節(jié)課所學的所有知識點,再次將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p>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展開的,怎樣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和認知規(guī)律,并結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教學,是這節(jié)課著重研究的方面,在設計教學時應突出以下幾點:
1. 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促進知識遷移。
學生在前面所學的 100 以內的數的認識, 1000 以內的數的認識, 10000 以內的數的認識,以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系等知識和經驗,都可以在本課的學習中發(fā)揮積極的遷移作用。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激活學生的相關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
2.通過情境教學,進一步建立數感。
大數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為了讓學生感受日常生活與大數的聯系,先利用教材,讓學生了解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并且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見過的大數,使學生感受大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我的反思: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一)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一)
1教學目標
1.理解多位數的讀法,在具體情境中能夠根據數級正確地讀出多位數,體會并能闡述多位數讀數的規(guī)律。
2.結合現實素材,使學生感受億以上數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數感。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和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自我評價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2學情分析
本課在之前學習了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復習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進行學習,學生能及一反三學習起來應該比較輕松。但億以內數的數位較多,要讓學生知道先分級再讀數,減少錯誤率。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教學讀億級的數。
教學難點:億以上中間和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復習引入
1.請讀出6020:
2.讀出60200000:
3.讀出60206020
4.讀數位較多的數時,要先做什么?怎樣做?
5.根據數位順序表讀出:60206020
6.回憶億以內數的讀法。(請一名學生回答,全班一起讀)
活動2【講授】新授課
(一)億以上數的讀法
1.地球上有7000000000人。你能讀出來嗎?可讓知道的學生試一試。
生活中有比億更大的數嗎?舉例說說。學生說不出來教師可讓學生了解:
③2002年我國出口總額約為3256 0000 0000美元。
師:請你比較一下這些數和剛才讀的數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目的是讓學生觀察到數級擴展成了三級數。)
2.以小組為單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試著讀讀這樣含有三級的數,再在小組內互相讀讀。
(2)和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一下,你是怎樣讀這些數的?試著說說讀數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饋:
(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前邊來讀數。
(2)在學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讀億以上的數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學生可能說得不完整,教師可幫助學生整理補充。實際是把億以內數的方法遷移到這。)
①從高位讀起,一級一級往下讀。
②讀億級或萬級的數,先按照個級的讀法讀,再在后面加上一個“億”字或“萬”字。
③數中間有一個0或連續(xù)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零;每級末尾的零都不讀。
4.說讀法時,重點處理0的讀法:(如果剛才學生說到的數中有0的可以指著讓學生讀讀。)
(不管學生說到0的問題沒有,都要著重處理0的讀法。在讀數時,0最難讀,數中間連續(xù)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出示幾個練習強化0的讀法)例如:
活動3【練習】練習
(1)判斷對錯:
610 0000 0000 讀作:六百一十億 ?(√)
236 0509 0008 讀作:二百三十六億零五百零九萬零零零八。(╳)
100 4000 2000 讀作:一千零四億零二千。(╳)
問:“你怎么這么快就得出答案來了?”(分級了)
(2)教師出示讀數的卡片讓學生讀:
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3000 3 0070 0400
(教師在這要重點抽問:哪個0讀了?哪個0沒讀?為什么?)
(3)選擇正確答案
下面各數一個0都不讀的是( E ),只讀一個0的是( B ),要讀兩個0的是( C ),要讀三個0的是( A、F ),要讀四個0的是( D )。
A.20 0202 0200 B.20 0020 0000 C.20 2020 0220
D.20 0202 0202 E.20 0000 0000 F.22 0220 0202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算盤》教案(一)
老師要承擔起對每一位同學的教學責任,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每位老師都會提前準備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講課效率。上課才能夠為同學講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那么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應該怎樣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算盤》教案(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來閱讀。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算盤》教案(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算盤,知道用三指撥珠的方法,初步學會在算盤上撥出四位數。
2.通過在算盤上撥珠記數,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3.結合算盤的認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1.認識算盤,掌握算盤上記數的方法。
2.三指分工協作的撥珠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在計數器上指出個位、十位、百位、千位……。
2.讀出下面各數。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計數器上的數讀出來。(師演示)
二、揭示課題。
1.前面我們學過了用計數器數數和記數的方法,數數和記數除了可以用計數器外,還有一種比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盤。
2.算盤是我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種簡便計算工具,它在生產和生活中,應用還比較廣泛。
3.你想認識算盤嗎?你想了解有關算盤的哪些知識呢?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算盤的認識”。(板書課題:算盤的認識)
三、教學新課。
1.認識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和定位。
(1)讓學生仔細觀察算盤并用手摸一摸算盤的各部分,然后提出問題:你看到的、摸到的算盤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教師邊講解邊板書算盤各部分的名稱。
(2)在算盤上記數時,要在算盤上選一檔作個記號,定作個位。向左數第二檔是十位,第三檔是百位。
教師邊說邊在算盤上貼出“個”、“十”、“百”,同時讓學生也在自己的算盤上寫上“個”、“十”、“百”。
(3)教師接著說明:算珠都靠框時,表示算盤上沒有撥上數。記數時要撥珠靠梁。一個下珠表示1,一個上珠表示5.空檔表示0。
2.教學在算盤上記數時,注意結合1至9各數的特點,說明三指分工的撥珠方法。
(1)在算盤上撥上1~9各數。
撥上1、2、3、4時,用拇指撥下珠靠梁;撥上5時,一般不用五個下珠表示,而用一個上珠表示,用中指撥一個上珠靠梁;撥上6、7、8、9時,用拇指和中指同時撥珠靠梁。
(2)在算盤上撥去1~9各數。
撥去1、2、3、4都用食指,撥去5用中指,撥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時撥。
(3)小結三指分工的撥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撥;中指--把上珠向上撥或向下撥;食指--把下珠向下撥。
3.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讀題。
(2)讓學生在算盤上找到個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訴學生,撥數時也要從高位撥起。
(3)學生試撥17、56、180、309和400這幾個數,教師針對出現的錯誤給予具體指導和幫助。
(4)小結撥數方法:定好位后,從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撥,0用空檔表示。
四、課堂練習
提問: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算盤有了哪些新的認識?(結合本節(jié)課內容提示學生小結。)
(2)撥珠時,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樣的?
五、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
計數器、算盤、第七冊課本及教師用書。
六、自我問答
這節(jié)課我主要根據小學生生性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從談話引入“算盤的認識”,接著讓學生通過自學不僅認識算盤各部分的名稱,學會撥數,同時讓同桌之間相互說數和撥數,加深他們對算盤的認識和使用。在學生相互說數、撥數的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動手操作的活動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交流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十)
老師在上課時經常會遇到難解決的問題而耗費半節(jié)課的時間吧,老師需要提前做好準備,讓學生能夠快速的明白這個知識點。從而在之后的上課教學中井然有序的進行,那你有沒有為了一個問題而去做過一份教案呢?小編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十)”,僅供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十)
第4課時 億以上數的認識(練習課)課時目標導航
教學導航
一、教學內容
億以上數的讀寫、改寫及求近似數的運用練習。(教材第22頁練習三、教材第28~29頁練習四)
二、教學目標
能熟練的掌握億以上數的讀寫方法,會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
三、重點難點
重難點:掌握多位數的讀寫、改寫及求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億以上數的讀寫、改寫及求近似數,同學們能說一說方法嗎?(點名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師:今天我們就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練習。[板書課題:億以上數的認識(練習課)]
二、指導練習
1.教學教材第22頁練習三第4題。
(1)出示問題。
師:我們首先來看億以上數的讀法,誰能又快又準地讀出下面各數?(課件出示教材第22頁練習三第4題)
(2)解決問題。
點名學生讀數,并說一說讀法,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指正、講解、板書。
分級讀數,先讀億級,再讀萬級,最后讀個級;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0,都不讀,其他數位上有1個0或連續(xù)幾個0,都只讀一個0。
2┆0641┆0000 讀作:二億零六百四十一萬
1┆1040┆3060 讀作:一億一千零四十萬三千零六十
607┆0201┆0000 讀作:六百零七億零二百零一萬
6┆2500┆0000 讀作:六億二千五百萬
20┆8000┆0000 讀作:二十億八千萬
3090┆0050┆0000 讀作:三千零九十億零五十萬
2.教學教材第29頁練習四第7題。
(1)出示問題。
師:剛剛我們已經復習了大數的讀法,同學們都掌握了嗎?現在我們一起來看大數的寫法及改寫。(課件出示教材第29頁練習四第7題)
(2)解決問題。
點2名同學板演,其余同學獨自完成,然后教師講解、指正。
注意強調省略尾數時,觀察尾數的最高位上是幾,再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然后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
四億九千九百七十萬
寫作:499700000
499700000≈500000000=5億
二億零八百七十六萬
寫作:208760000
208760000≈200000000=2億
五十億八千三百萬
寫作5083000000
5083000000≈5100000000=51億
六百二十九億四千萬
寫作:62940000000
62940000000≈62900000000=629億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22頁練習三第5、7題。(點名學生板演,其余同學獨立完成,然后集體指正、評價)
第5題:240000000 84093000000 506200000 60450000000 3080070000 206000090000
第7題:30億 24億 5030億
2.完成教材第29頁練習四第6題。(教師念數,學生聽寫,并點名板演,然后集體指正、評價)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練習,說一說,自己還有哪些疑惑?
板書設計
億以上數的認識(練習課)
第4題:2┆0641┆0000 讀作:二億零六百四十一萬
1┆1040┆3060 讀作:一億一千零四十萬三千零六十
607┆0201┆0000 讀作:六百零七億零二百零一萬
6┆2500┆0000 讀作:六億二千五百萬
20┆8000┆0000 讀作:二十億八千萬
3090┆0050┆0000 讀作:三千零九十億零五十萬
第7題:499700000 499700000≈500000000=5億
208760000 208760000≈200000000=2億
5083000000 5083000000≈5100000000=51億
62940000000 62940000000≈62900000000=629億
教學反思
1.讀法和寫法還要不要提煉?這里涉及一個要不要讓學生經歷提煉過程的問題。學生在自己歸納讀數和寫數方法時常常是結合某一具體數據來說,無法歸納為數學的語言。這樣的情況是始料未及的,我本以為學生既然會讀數和寫數了,就能自己歸納總結方法。但在教學中可以看出,學生不能形成系統的對讀數和寫數方法的認識,他們只是會讀、會寫,對讀數和寫數的方法還不能用規(guī)范的數學語言來歸納。我個人認為,這方面以后還得加強訓練。對于教師來說,課堂教學不應僅僅滿足于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再現,而應在原有基礎上使學生有進一步的提高,提高他們概括、歸納的能力,為今后的學習與應用提供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開發(fā)未知世界,從而體現數學的價值。
2.我的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課資料參考
典型例題準備
【例題】把自然數1~2020依次寫成一排,得到一個多位數:123456789101112…201820192020。請問這個多位數一共有多少位?從左往右數,這個多位數的第2020個數字是多少?
分析:1~9是一位數,每個數字占一數位;10~99是兩位數,每個數字占兩數位;100~999是三位數,每個數字占三數位;1000~2020是四位數,每個數字占四數位,將1~2020所有數字所占的位數相加可求得多位數的總位數。要確定多位數第2020個數字,需要根據不同位數數字所占數位的不同,首先找到它屬于1~2020中的哪個數,再確定它是這個數的哪一位。
解答:(99-10+1)×2=180(位)
(999-100+1)×3=2700(位)
(2020-1000+1)×4=4084(位)
9+180+2700+4084=6973(位)
(2020-9-180)÷3=610……1
100+611-1=710
答:多位數一共有6973位,第2020個數字是7。
解法歸納:一位數占一數位,兩位數占兩數位……將這個多位數按位分組計算所占數位再相加可得總的數位。要確定某一位上的數字,首先確定它按位分組所在的數字,再由它在這個數字中的位置確定。
相關知識閱讀
關于數的進位制
一般地說,進率是幾,就叫幾進位制。例如有二進位制、八進位制、十進位制、十二進位制、六十進位制等。我們通常是用“十進位制計數法”,它的特點是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即滿十進一),用數字1、2、3、4、5、6、7、8、9、0和位值原則結合起來記數。如一百三十五記作135。
電子計算機一般是用“二進位制”表示數。進率是“2”(即滿二進一),只用兩個數字0和1與位值原則結合起來記數。例如:
“零”記作0?! 耙弧庇涀?。
“二”記作10?! 叭庇涀?1。
“四”記作100。 “五”記作101。
“六”記作110。 “七”記作111。
“八”記作1000?! 熬拧庇涀?001。
“十”記作1010?! 笆弧庇涀?011。
“十二”記作1100?! ?/p>
此外,還有“六十進位制”,如計量時間的單位時、分、秒,進率是“六十”,即1時=60分,1分=60秒。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九)
作為一小學位老師,我們要讓同學們聽得懂我們所講的內容。所以大多數老師都會選擇制定一份教學計劃。這樣可以讓同學們很容易的聽懂所講的內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較簡單易懂的呢?為了讓您在使用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九)”,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億以上數的認識》教案(九)
第3課時 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課時目標導航
教學導航
一、教學內容
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教材第21頁例4)
二、教學目標
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確地求出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難點:正確求出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已經學會了億以內數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那么億以上的數又該怎樣求近似數呢?(板書課題: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二、學習新課
1.教學教材第21頁例4。
(1)出示問題。
師:比億大的數,同樣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數。大家試著做一下這兩個題。(課件出示教材第21頁例4,引導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2)解決問題。
教師點名說一說是怎么做的。教師根據學生匯報邊講解邊板書。
先分級找到億位,再看千萬位上的數,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數,再加上“億”字。
使學生明確: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時,關鍵要看千萬位上的數。
2.億以上數的近似數的求法。
師生共同歸納出億以上數的近似數的求法: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時,先分級,找到千萬位,再根據千萬位上數進行“四舍五入”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近似數。
三、鞏固反饋
1.完成教材第21頁“做一做”。(點2名同學板演,其余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評價)
(1)9 10
(2)428000000≈4億
5260230000≈53億
49692000000≈497億
2.把下面的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不是整億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
10600000000
503000000000
7200000000
5270230000
49692000000
26900800000
(課件出示題目,點3名同學板演,其余同學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評價,使學生再次明確“=”和“≈”的正確用法)
答案:10600000000=106億
503000000000=5030億
7200000000=72億
5270230000≈53億
49692000000≈497億
26900800000≈269億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
求億以上數的近似數時,先分級,找到千萬位,再根據千萬位上的數進行“四舍五入”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求出近似數。
教學反思
1.億以上的數比較大,求其近似數比較困難。教學時,可以類比億以內數近似數的求法,遷移類推,讓學生根據“四舍五入”法自主探索億以上數的近似數,同時借助分級幫助學生理解求近似數的關鍵,使學生更好地對億以上的數的近似數進行求解,并掌握其方法原理。
2.我的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課資料參考
典型例題準備
【例題】將187500000,211600000兩個數改寫成用“億”作單位的數都約等于2億,哪一個數看成2億,誤差較小?
分析:所謂誤差小,就是指哪個數離2億更接近,我們可以用減法算出它們的差。
200000000-187500000=12500000,211600000-200000000=11600000,11600000<12500000,所以211600000看成2億,誤差較小。
解答:211600000看成2億,誤差較小。
解法歸納:解此類題時,可以分別求出兩數的差,比較大小后即可得出結論。
相關知識閱讀
延續(xù)四百多年的數字聯
數字對聯,生動有趣,令人記憶猶新。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吉水縣的狀元羅洪光與幾位飽學之士同游九江,順流而下,江風助行,眼看九江就要到了。這時,鄰船一名船夫慕名來到羅洪光的船上,說有一個上聯,請大人續(xù)對。
羅洪光根本沒把船夫放在眼里,心想:凡夫俗子,能出什么妙聯?上聯無趣,我對之也無味。待船夫寫出上聯,羅洪光卻傻了眼,遲遲無法下筆,同船的文人墨客你看我,我看你,也不知所措。那船夫的上聯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篷,下九江,還有十里”。
上聯不僅說出了實事,而且把從一到十的這十個數字按順序嵌進去,成了“絕對”。
從那以后,400年沒人能對出來。直到1959年夏,一個偶然事件的啟發(fā),才被一個叫李戎翎的人對上。
原來,1959年6月,佛山寺一位老裝修工托人到十里外找一段叫“九里香”的名貴木材,只兩天便運到了。據說,1943年也有人找這種木材,弄到手整整花了一年功夫,這一對比,使李戎翎想到那個“絕對”,于是他續(xù)出了下聯:
“十里遠,九里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只二日,勝似一年”。
點擊查看更多: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提醒:
掃碼關注回復“教案”
獲得上下冊教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