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高中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0-06-30高一下冊《蘭亭集序》知識點匯總。
高一下冊《蘭亭集序》知識點匯總
(一)通假字
1.趣舍萬殊(“趣”通“趨”,意為“往、取”)
2.亦由今之視昔(“由”通“猶”,意為“像”)
(二)詞類活用
A.形容詞作名詞:jAb88.cOm
1.群賢畢至(賢,意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長咸集(少長,意為“少者”)
3.無絲竹管弦之盛(盛,意為“熱鬧的場面”)
B.名詞作動詞:
1.一觴一詠(觴,意為“喝酒”)
C.形容詞作動詞:
1.齊彭殤為妄作(齊,意為“相同看待”)
(三)古今異義詞
1.是日也(是,古義:指代詞“這”|今義:指判斷動詞“是”)
2.茂林修竹(修,古義:長|今義:指修建處理)
3.所以游目騁懷(所以,古義:指用來|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連詞)
4.信可樂也(信,古義:指確定|今義:指書信)
5.向之所歡(向,古義:指過去|今義: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義:指旁邊|今義:指數(shù)次,從次)
7.及其所之(及,古義:指等到|今義:表并列關(guān)系連詞,和)
8.曾不知老之將至(曾,古義:指竟然|今義:指曾經(jīng))
(四)一詞多義
1.之:
所之既倦(動詞,意為“往”,到達)
以之興懷(代詞)
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獨立性)
極視聽之娛(結(jié)構(gòu)助詞,的)
2.修:
茂林修竹(意為“高”)
況修短隨化(長,修短指壽命長短)
乃重修岳陽樓(意為“修建”)
修守戰(zhàn)之具(意為“整治治辦”)
3.雖:
雖趣舍萬殊(雖然,連詞)
雖世殊事異(即使,連詞)
4.于: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意為“在”,連詞”)
欣于所遇(意為“對”,介詞)
終期于盡(意為“到”,介詞)
5.以:
引以為流觴曲水(意為“把”,介詞)
亦足以暢敘幽情(意為“用來”,介詞)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意為“因”,介詞)
(五)特殊句式
A.判斷句:
①死生亦大矣。(語意山構(gòu)成判斷)
B.倒裝句:
1.狀語后置:
①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
②當于欣于所遇。
③終期于盡。
④不能喻之于懷。
2.定語后置:
①仰觀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類之盛。
擴展閱讀
高一下冊《項脊軒志》知識點匯總
作為優(yōu)秀的教學工作者,在教學時能夠胸有成竹,教師在教學前就要準備好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能夠更輕松的上課教學。你知道怎么寫具體的教案內(nèi)容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下冊《項脊軒志》知識點匯總”,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下冊《項脊軒志》知識點匯總
一、重點詞語
號:háo闔:hé,關(guān)閉枇杷:pípá扃牖:jiōngyǒu楯:shǔn爨:cuàn
婢:bì得:得到日:陽光
稍:稍微影:日光先是:這以前
迨:及,等到庖:廚房凡:共
嘗:曾經(jīng)每:經(jīng)常茲:這,此
以:用過:探望大類:很像
比:及,等到頃之:音節(jié)助詞嘗:曾經(jīng)
歸:舊指女子出嫁且:那么制:形式,規(guī)制
蓋:傘或:或者殆:表揣測,大概
故:以前去:離開竟日:整天
二、古今異義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舊,原來的)
南北為一(一,整體)
室僅方丈(方丈,一丈見方)
凡再變矣(凡,總共;再,兩次)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案,桌子)
久不見若影(若,你)
日過午已昏(昏,暗)
或憑幾學書(幾,書桌;書,寫字)
雜植蘭桂竹木于庭(雜,交錯)
比去,以手闔門(比,等到)
亦遂增勝(勝,佳景,引申為光彩)
吾妻來歸(歸,舊時指女子出嫁)
始為籬,已為墻(已,后來、不久)
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雜植蘭桂竹木于庭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竟,整)
且何謂閣子也(且,那么)
余自束發(fā)(束發(fā),表示成年)
三、一詞多義
始
室始洞然(才,連詞)
始為籬,已為墻(起初、先,副詞)
過
日過午已昏(超過,動詞)
大母過余曰(探望,動詞)
置
顧視無可置者(放置,動詞)
內(nèi)外多置小門(設(shè)置,動詞)
而
余扃牖而居(助詞,表修飾,無義)
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但,連詞)
為
始為籬,已為墻(做,動詞)
軒東故嘗為廚(作,動詞)
庭中通南北為一(成為,動詞)
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對,介詞)
以
以當南日(用來,動詞)
以手闔門(用,介詞)
能以足音辨人(憑借、根據(jù),介詞)
執(zhí)此以朝(用如“而”,介詞)
謂
且何謂閣子也(叫作,動詞)
嫗每謂余曰(告訴,動詞)
一
庭中通南北為一(整體,名詞)
先妣嘗一至(常來,副詞)
日
以當南日(太陽,名詞)
不能得日(陽光,名詞)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以前,名詞)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詞)
四、通假字
垣墻周庭,以當南日(“當”通“擋”)
而母立于茲(“而”通“爾”)
五、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乳二世(乳,乳養(yǎng))
客逾庖而宴(宴,用飯)
執(zhí)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讀書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墻周庭:垣墻,砌墻,
雨澤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動詞
2.名詞用作狀語
雨澤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從上面)
又北向(北,朝北,行為方向)
東犬西吠(西,朝西,行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親自,親自
3.形容詞用作名詞
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許多事)
4.名詞使動用法
垣墻周庭周,使圍住
六、特殊句式
1.判斷句
用“……也”表示判斷。如:
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2)嫗,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號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省主語“余”)
2)()借書滿架(省主語“余”)
3)吾兒,()久不見若影(省主語“吾”)
4)使()不上漏(省兼語“之”)
5)明月()半墻(省謂語“照”)
6)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省介詞“于”)
7)垣墻()周庭(省介詞“于”)
3.倒裝句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下列各句狀語(下劃線)放在動詞、形容詞(粗體)之后。翻譯時,一般將狀語前移。如:
1)雜植蘭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種蘭桂竹木)
2)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在這里居住)
3)室西連于中閨(與中閨相連)
4)雞棲于廳(在廳里棲息)
5)其制稍異于前(跟以前不同)
高一下冊《過秦論》知識點總結(jié)人教版
老師會對課本中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整理到教案課件中,大家靜下心來寫教案課件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沒有好的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下冊《過秦論》知識點總結(jié)人教版”,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下冊《過秦論》知識點總結(jié)人教版
一、通假字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約從離衡(衡,通橫)
②孝公既沒(沒,通歿,死亡)
③合從締交/約從離衡/于是從散約敗(從,通縱,指戰(zhàn)國時期六國聯(lián)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稱為合縱)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憊)
⑤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通呵,喝問)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動)
二、古今異義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這種情況下;西河:黃河以西。)
②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在這時)
③山東豪俊遂并起(山東: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指山東省。)
三、一詞多義
1.固
①據(jù)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③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jù)點,屏障,名詞)
2.因
①因遺策(沿襲,動詞)
②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③因河為池(憑借,依據(jù),介詞)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②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這里是使動用法,使……滅亡)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動詞)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動詞)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統(tǒng)治、控制,動詞)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
6.策
①蒙故業(yè),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馬鞭子,名詞)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納,動詞)
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
8.之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jié)構(gòu)助詞)
②……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④聚之咸陽(代天下之兵,代詞)
9.及
①非及向時之士(比得上,動詞)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詞)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②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
11.度
①內(nèi)立法度(制度,名詞)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12.遺
①因遺策(遺留下來,動詞)
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遺失,丟失,動詞)
13.愛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動詞)
②寬厚而愛人(愛護,尊重,動詞。)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樣;包,像布包一樣;囊,像口袋一樣)
②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內(nèi),在國內(nèi),對內(nèi);外,對外)
③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東,向東;北,向北)
④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甕,用破甕;繩,用繩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云,像云一樣;響,像回聲一樣;景,通影,像影子一樣)
⑧深謀遠慮(遠,從長遠)
2.名詞作動詞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帝王,稱帝稱王)
③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牖,作窗戶;樞,系戶樞)
④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抽;笞,用竹杖打)
⑤《過秦論》(過,指摘過失)
3.形容詞作動詞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變小變?nèi)?
4.形容詞作名詞
①據(jù)崤函之固(固,險要的地勢。)
②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固,堅固的屏障。)
③尊賢而重士(賢,賢者,賢能的人。)
④因利趁便(利,便利的條件;便,便利的條件。)
5.動詞作名詞
①追亡逐北(亡,逃跑的人;北,潰敗的軍隊)
6.使動用法
①外連衡而斗諸侯(斗,使……爭斗)
②會盟而謀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弱,削弱)
③約從離衡(離,使……離散)
④伏尸百萬,流血漂櫓(漂,使……漂浮)
⑤吞二周而亡諸侯/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滅亡)
⑥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⑦以愚黔首(愚,使……愚蠢)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7.意動用法
①尊賢而重士(重,以……為重,看重)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①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②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③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被動句
①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③謫戍之眾
④天下諸侯已困矣
3.省略句
①嘗以十倍(于秦)之地。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于)下吏。
④聚之(于)咸陽。
⑤鑄以(之)為金人十二。
⑥臨不測之淵,以(之)為固。
⑦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⑧身死(于)人手。
4.賓語前置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②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5.定語后置
①伏尸百萬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③金城千里
6.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①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②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③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六、名言名句
1.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2.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七、文學文化常識
1.賈誼
西漢政論家、文學家。代表作有:
政論文:《論積貯疏》、《過秦論》、《陳政事疏》;
辭賦:《吊屈原賦》、《鵩鳥賦》。
2.戰(zhàn)國四公子
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四人均以善養(yǎng)士聞名,都是當時僅次于國君的當政者。又稱戰(zhàn)國四君子。
3.天下的別稱
宇內(nèi)、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4.九州
古時天下分九州,關(guān)于九州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包括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來代指中國。
5.山東、關(guān)中、河
山東:指崤山以東。
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
河:特指黃河。如河南指黃河以南,河北指黃河以北。
6.五岳
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7.合縱、連橫
合縱:是聯(lián)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亦作合從。
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亦作連衡。
高一下冊《直線與方程》知識點總結(jié)
高一下冊《直線與方程》知識點總結(jié)
一、直線與方程
(1)直線的傾斜角
定義:x軸正向與直線向上方向之間所成的角叫直線的傾斜角。特別地,當直線與x軸平行或重合時,我們規(guī)定它的傾斜角為0度。因此,傾斜角的取值范圍是0°≤α180°
(2)直線的斜率
①定義:傾斜角不是90°的直線,它的傾斜角的正切叫做這條直線的斜率。直線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線與軸的傾斜程度。當時,。當時,;當時,不存在。
②過兩點的直線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點:(1)當時,公式右邊無意義,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傾斜角為90°;
(2)k與P1、P2的順序無關(guān);
(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過傾斜角而由直線上兩點的坐標直接求得;
(4)求直線的傾斜角可由直線上兩點的坐標先求斜率得到。
(3)直線方程
①點斜式:直線斜率k,且過點
注意:當直線的斜率為0°時,k=0,直線的方程是y=y1。當直線的斜率為90°時,直線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點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點的橫坐標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線斜率為k,直線在y軸上的截距為b
③兩點式:()直線兩點,
④截矩式:其中直線與軸交于點,與軸交于點,即與軸、軸的截距分別為。
⑤一般式:(A,B不全為0)
⑤一般式:(A,B不全為0)
注意:○1各式的適用范圍
○2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軸的直線:(b為常數(shù));平行于y軸的直線:(a為常數(shù));
(4)直線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質(zhì)的直線
(一)平行直線系
平行于已知直線(是不全為0的常數(shù))的直線系:(C為常數(shù))
(二)過定點的直線系
(ⅰ)斜率為k的直線系:,直線過定點;
(ⅱ)過兩條直線,的交點的直線系方程為(為參數(shù)),其中直線不在直線系中。
(5)兩直線平行與垂直
當,時,;注意:利用斜率判斷直線的平行與垂直時,要注意斜率的存在與否。
(6)兩條直線的交點
相交:交點坐標即方程組的一組解。方程組無解;方程組有無數(shù)解與重合
(7)兩點間距離公式:設(shè)是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的兩個點,則
(8)點到直線距離公式:一點到直線的距離
(9)兩平行直線距離公式:在任一直線上任取一點,再轉(zhuǎn)化為點到直線的距離進行求解。
為大家?guī)砹烁咭粩?shù)學輔導資料:直線與方程知識點,希望大家能夠利用這些內(nèi)容,更多的高一數(shù)學資料,請查閱。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
[學習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重點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shù)量詞)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案例剖析]
這是一篇書序文中有些話說明詩集的由來,有些話說明編輯的目的,請一一指出并體會作者行文的妙處。
這一題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學們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礎(chǔ)上準確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寫作技巧。
說明詩集由來的話:“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實際上說明做詩的緣由。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敝该髁恕短m亭集》是一部游宴詩集,有眾多的作者,詩即即席之作。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說明成書經(jīng)過。
說明編輯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敝赋霰緯囊饬x。
[學法導引]
1、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2、反復(fù)閱讀課文,并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nèi)容
多是介紹書的內(nèi)容和特色、成書經(jīng)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diào),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fā)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1、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具體體現(xiàn)為第一部
分:點敘宴集盛況(樂);第二部分:抒發(fā)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鞏固發(fā)展]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②列坐其次
③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④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
⑤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⑥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2、以下各組句子,加點字意思分別相同的一組是
①A、群賢畢至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
B、少長咸集當今之時,世咸嘉生而死
C、茂林修竹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D、暢敘幽情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②A、俯察品類之盛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B、信可樂也寧信度,無自信也
C、夫人之相與玉斗一雙,欲與亞父
D、不能喻之于懷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③A、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B、極視聽之娛初極狹,才通人
C、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D、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④A、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B、若合一契若入前衛(wèi)壽
C、列坐其次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D、未嘗不臨文嗟的悼先帝……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3、指出下列加點的代詞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
①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其:
②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其: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之:
④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之:
4、“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與“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中的兩個“其”所指的內(nèi)容是否一樣?從原文中找出它們的具體內(nèi)容。
答:
5、根據(jù)課文天空。
全文分兩層意思,第一層敘事寫景,第二層議論抒情。第一層中,作者用“,”來寫人;用“,,,”來寫蘭亭地理位置及景色;用“,
,,,“寫出蘭亭之會的高雅。
6、原文中,作者寫江南三月濃艷之物又不見其妖冶,用“”繪竹,只言其而棄其;用“,”來寫水的而棄其。寫山不見山,“竹”與“水”給山以無限生機,耐人尋味。
7、細讀課文,品味作者在文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對死生意義的論述。
8、熟讀課文,全文背誦。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題。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9、課文第一段作者寫相聚之樂,這里選的兩段則寫筵散之。原文第一段是實寫,這兩段則是寫。
10、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寫本文心境的一句話。
[拓展創(chuàng)新]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1-15題。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嘗為邊縣令,與楚鄰界。梁之邊亭,與楚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shù)。梁之邊亭人,劬②力數(shù)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惡。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楚亭人心惡梁亭之賢己,因往夜竊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覺之,因請其尉,亦欲竊往報搔楚亭之瓜,尉以請宋就。就曰:“惡是何可構(gòu)怨禍之道也,人惡亦惡,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庇谑橇和つ嗣磕阂垢`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則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之為也。楚令聞之大悅,因具以聞楚王,楚王聞之,惄④然愧以意自閔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無有他罪乎?此梁之陰讓也?!蹦酥x以重幣,而請交于梁王,楚王時則稱說,梁王以為信,故梁楚之歡,由宋就始。語曰:“轉(zhuǎn)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崩献釉唬骸皥笤挂缘??!贝酥^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注)①梁,即戰(zhàn)國時的魏國。②劬(qú):勤勞。③窳(yǔ):懶惰。④惄(nì):憂思。
1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因往夜竊搔梁亭之瓜竊:②楚亭怪而察之怪:
③因具以聞楚王聞:
④梁王以為信信:
12、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
{
A、兩個“其”相同,兩個“以”不同B、兩個“其”相同,兩個“以”相同
C、兩個“其”不同,兩個“以”相同D、兩個“其”不同,兩個“以”不同
13、“楚令聞之”一句中“之”指代的內(nèi)容是
14、翻譯下列語句
①人惡亦惡,何褊之甚也譯文:
②此梁之陰讓也譯文:
③楚王時則稱說譯文:
15、用簡潔的話語概括本能文的中心思想。(30字以內(nèi))
□□□□□□□□□□□□□□□□□□□□□□□□□□□□□□□
★分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任意一題。
16、通過字帖或有關(guān)手段,搜尋王羲之的書法名作《蘭亭集序》,分析鑒賞其高超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在充分研究的基礎(chǔ)上,以小組為單位寫一篇藝術(shù)鑒賞文章,在班內(nèi)交流。
17、有組織的精心一次室外活動,形式不限,體會群聚而談的的意趣,事就某一個問題座談討論,而后寫一篇精短的感悟文章。
18、組織一次以“感悟生命意義”的演講比賽。
[參考答案]1、①聚會②排列③實在④不同,差別⑤造化⑥一一列舉2、①B②D③A④C3、①曲水②“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的人們③“已為陳跡”的“向之所欣”④古人對死生發(fā)出感慨的文章4、一樣,指人,即文中的兩個“或”(有的人)5、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一觴一詠暢敘幽情6、茂林修竹修綠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清碧7、(略)8、(略)9、悲虛10、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11、①偷偷地②感到奇怪③稟告④確實12、B13、梁亭乃每暮夜竊灌楚亭之瓜14、①人家做可惡的事,你也跟著做可惡的事,為什么心胸狹窄得這樣厲害呢②這是梁暗中對我們的禮讓?、鄢鯐r常稱道這件事15、通過梁人澆灌楚瓜的故事,贊美了以德報怨的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