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0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學案人教版。
每個老師需要在上課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課件,大家在細心籌備教案課件中。我們制定教案課件工作計劃,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學案人教版”,大家不妨來參考。希望您能喜歡!
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學案人教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
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導語: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講的:有一個年輕的汽車商,他的名字叫查理。一天,他忽然得知了父親去世的噩耗,于是他趕回家,參加了父親的葬禮。葬禮結束后,律師宣布了遺囑,他得知自己只獲得了一部老式轎車,自己從未見面的哥哥雷蒙卻得到了300萬美元的遺產,憤憤不平的汽車商立刻前去尋找哥哥。他的哥哥長期住在一所療養(yǎng)院里。自幼患嚴重的自閉癥,終日沉浸在自我幻想世界之中,行為異常,被視為白癡。汽車商拐走了他的哥哥,想要重新更改遺囑。第二天,兄弟倆來到機場,但哥哥怎么也不肯坐飛機,還歷數近年來的各起空難事故。年輕的汽車商只好開著那輛老式轎車帶哥哥走高速公路。然而夜里的一場車禍又刺激了哥哥。他起身下車,執(zhí)拗地離開了這不安全的高速公路。弟弟無可奈何,只好開車在鄉(xiāng)村小路上慢慢行駛。哥哥每到一個固定時間就要看一個固定的電視節(jié)目,到了那時,他就再也不肯趕路。此外,哥哥還有許多不能改變的習慣,比如吃飯的順序,在哪里買衣服,等等,都令汽車商查理哭笑不得。查理不把他當哥哥,經常對它的哥哥喊“閉嘴”“滾出去”。有一次,查理聽見哥哥在刷牙時說著:“好玩的牙,好玩的雨人。”這句話打開了他兒時的記憶,他終于明白了以前哄他入睡、逗他開心的人,以及他心中愛和溫暖象征的雨人原來并不是幻想中的朋友,而是這個叫雷蒙的哥哥,是他兒時吐字不清,叫成了“RAINMAN”。查理失神地打開熱水,熱水冒出水氣,哥哥雷蒙一下子害怕得發(fā)了狂,不住地喊“熱水燙著小寶寶!”事情過去了,他還一遍遍地說:“決不能傷害小查理。”汽車商看出了哥哥雷蒙當時是多么愛護他自己。當查理一遍遍地說“我沒事”,“我沒有被燙著”之后,雷蒙才平靜下來。查理終于明白了,哥哥被父親送到精神病院正是因為不小心燙著了他。查理被震撼了,幾十年前險些犯下的無知的過失成了哥哥心頭揮之不去的沉重。在他狹小的世界中充滿了歉疚、不安、想念,還有愛。故事的最后,汽車商查理失去了所有的生意,也放棄了索要遺產的想法。因為他懂得了人生中還有比金錢更珍貴的手足之情。這就是電影《雨人》講述的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其實,在現實生活里,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天平,可以用它來衡量事物的輕重。同樣的東西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分量是不一樣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錢,一端放上親情,你的天平會向哪一邊傾斜呢?(學生)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也是一個有關金錢利益和親情的故事,請大家打開課本P78,看看這篇文章中的人們在利益與情感之間究竟做出了怎樣的選擇?
2、作者介紹
莫泊桑是19世紀后期法國重要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短篇小說家,被稱為短篇小說之王。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說是《羊脂球》。這篇課文就是選自他的同名短篇小說集《羊脂球》。
3、課文分析
(1)整體感知
請大家看到課文,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菲利普一家住在哈佛爾,他在外工作,收入不多,家里還有三個孩子。菲利普有個弟弟叫于勒,是個敗家子,不僅揮霍掉了自己應得的遺產,還大大占用了他應得的那一部分遺產,菲利普只好打發(fā)于勒到美洲去了。受盡拖累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據,沒想到于勒竟發(fā)了財,而且來信說希望賠償菲利普的損失,于是菲利普一家日夜盼望于勒回來。于是每到星期日,他們一家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去散步,只要一看到大船開來,菲利普總說那句永遠不變得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他們家的二女兒還因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為了二女兒的婚事,他們一家人乘船去哲爾賽島旅游,卻在船上巧遇了已經淪為了窮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婦十多年老所向往的榮華富貴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變成失望,最后變成了咒罵和怨恨,于是他們遠遠地躲開了原本熱切盼望著的于勒。
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菲利普夫婦要避開于勒呢?畢竟于勒曾是他們熱切盼望著的人,畢竟于勒是菲利普的親弟弟???(學生)我們回憶前面我們講的“雨人”的故事,弟弟終于放棄了對金錢的索取,被那份濃濃的親情感化了。那么這篇課文中的菲利普夫婦,他們的心在金錢利益和親情之間,到底傾向了哪一邊呢?(學生)
(2)小說情節(jié)分析
對,金錢!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的名作《雅典的泰門》中,主人公泰門就有這么一段獨白,“金子,黃色閃光,寶貴的金子!只這么一點點,就可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作者借泰門之口,發(fā)出了對金錢社會的憤怒控訴。在金錢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金錢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占有怎樣的作用呢?前面我們談到菲利普夫婦在金錢與親情中,選擇了金錢。在這篇《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像一條“變色龍”一樣,變化不定,都是因為金錢利益的關系。
①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的變化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人物是怎樣評價于勒的?
P795自然段“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p>
P796自然段“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p>
P798自然段“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P8012自然段“好心的于勒”、“有辦法的人”
P8331自然段“這個小子”
P8332自然段“這個家伙”
P8333自然段“他是個法國老流氓”
P8438自然段“這個賊”、“那個討飯的”
P8442自然段“這是我的叔叔,父親德弟弟,我的親叔叔”
P8646自然段“這個流氓”
注意:“花花公子”是說有錢人家的子弟,而于勒家不是,他家比較窮,這不是對他的稱呼。
“壞蛋、流氓、無賴”是就一般情況說的,其實也暗指于勒。
②現在我們一起來把這些評價分分類,看看哪些話是在大致的情況下說的,并說說分別是哪些情況,菲利普一家對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態(tài)度?
Ⅰ、評價:“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分文不值的于勒”、“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
同一種情況:因為于勒把自己應得的遺產吃得一干二凈之后,還占用的“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
態(tài)度:把他趕走了。(提示課文當中有“打發(fā)”一詞)
Ⅱ、評價:“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同一種情況:他們接到于勒的兩封信以后。(問)信中哪些話導致他們這樣說于勒呢?(“賠償我父親的損失”、“發(fā)了財……一起快活地過日子”)
態(tài)度:一家人到海邊的棧橋上散步,盼于勒回來。(可能有學生會回答“等”,教師提示“等”不能說明這一家人此時熱切盼望于勒回來的心情。我們一起來看文章中哪些細節(jié)體現了“盼”字?)
“父親總要說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啊!’”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沒再來信??墒歉赣H德希望卻與日俱增?!?/p>
“對于勒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wěn)的事,大家海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
“那時候,大家簡直好像馬上就會看見他揮著手帕喊著:‘喂!菲利普!’”
Ⅲ、評價:“這個賊”、“那個討飯的”
同一種情況:發(fā)現于勒是一個窮水手。
態(tài)度:大罵于勒是賊是流氓。為了避開于勒,改乘另外一條船。
教師對小說情節(jié)總結:當于勒花了他們的錢時,他們把于勒看成是恐怖,怕他,所以才有那么多咬牙切齒的稱呼,可以說對他是又怨又恨,罵他是壞蛋、流氓、無賴,于是把他趕到美洲。當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來信說愿意還他們錢,還可以多給他們錢時,他們又說他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辦法的人”,竭盡所能地贊美他,望眼欲穿地盼著他,每周去海邊散步迎接他,當他們去哲爾賽島游玩時,在輪船上出乎意料地遇到了已經破產,淪為賣牡蠣的窮水手的于勒時,他們是那樣地震驚、恐懼、慌亂、惱怒,怕他認出他們,罵他是“賊”、“流氓”,甚至臨返時改乘另一條船,躲開了他。
板書:(圓形方孔錢)
其實,在這枚小小的圓形方孔錢中也蘊含了于勒的一生,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的變化也是由于于勒人生境遇的變化的。怕他、罵他、趕他是于勒一無所有的時候,盼他、迎他、贊他是得知他賺了錢后,怕他、罵他、躲他,這個時候的于勒已經淪為了一個窮水手了。我們可以看到,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有一點是始終沒有變的,那就是要錢!他們對于勒是親近還是疏遠,他們的喜和怒,最終都是由什么來決定的?是錢!使他們喪失感情,變得六親不認的是什么?還是錢!金錢使原本勢不兩立的人變得親密起來,也使得親密起來的他們變得如同陌路。在菲利普夫婦的心中,于勒和金錢哪個更重要???金錢。老師用一幅對聯(lián)概括課文的內容,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對聯(lián)將文章劃分為兩大部分。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搖錢樹”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與日俱增,甚至在腦海中出現了幻覺,明明遠在天邊,卻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當作搖錢樹,為了用于勒的錢擬定了上千種計劃。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變成了窮水手于勒,他們失望沮喪,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認,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切的一切,就是一個錢字。那么大家一起來為這幅對聯(lián)想以各橫批。(人不如錢、金錢至上、世態(tài)炎涼)
(3)小說主題揭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這篇小說雖然揭示的是一個家庭的故事,但由家庭的細胞可以看出社會整體的情況,以小見大。那么大家說這篇文章的主題是深刻還是膚淺???(學生)那么莫泊桑到底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的主題呢?
用馬克思、恩格斯的一句話來總結:(提示:莫泊桑1850-1893生活的年代是法國的資本主義社會時期)“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薄八谷撕腿酥g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lián)系了。”
我們注意到二姐夫下決心求婚的原因是什么?親情、愛情,世界上最神圣最純潔的感情,連它們都被金錢玷污了,那么可想而知其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個什么樣子了?
(4)小說結構分析
前面我們根據對聯(lián)把文章分成了兩部分,前面我們學習了《故鄉(xiāng)》,知道小說的三要素是(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文章的情節(jié)其實就是老師剛剛講到的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變化的整個過程,而一篇小說的情節(jié)又包括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請大家根據老師在黑板上的圖示,選擇其中的幾個字來作為文章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開端:(1-4)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
發(fā)展:(5-19)菲利普夫婦贊美于勒。
高潮:(20-47)菲利普夫婦見到于勒后的表現。
結局:(48-49)菲利普一家躲開于勒。
①在情節(jié)的開端和發(fā)展之間作者用插敘的手法交待了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回來的原因是什么?
②情節(jié)發(fā)展部分作者也寫到了菲利普一家盼于勒,但與開端又有不同,是什么不同?
——增加了母親的于勒的贊美,他們一家人好像看見于勒,于勒明明遠在天邊,他們卻覺得他近在眼前,這家人對于勒的盼望是不是更加熱切了,由盼望變成了渴望。
③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和下文有什么聯(lián)系嗎?
——由希望變渴望,由盼望到熱切盼望,作者不斷升溫的目的在于為下文的降溫做準備,使之形成強烈的反差,由希望的天堂墜入失望的深淵。
④談到這種強烈的反差,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前面我們講到的菲利普一家對于勒的態(tài)度也是一個強烈的對比。
⑤同學們注意到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菲利普一家剛出游的時候作者說“我們上了……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可以看到當時他們的心情是快活的。可是到了后來卻成了“一片紫色的陰影”,陰郁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這是不是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呢?
(菲利普夫婦心情變化曲線圖)首先是盼望于勒,為什么呢?作者在故事的開端留了個懸念。在故事的發(fā)展中,我們知道了這一家子人盼望于勒的原因,如果不出意外,他們可以等著于勒回來,然后過上富裕的生活??墒?,小說在這里將筆鋒一轉,寫到菲利普一家子人竟在出游的輪船上發(fā)現了一貧如洗的于勒,于是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這樣的結構安排,這樣的心情的變化,可以說是一波三折,曲折起伏,既是在意料之中又是在情理之外。這里啊,老師想到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父親和兒子。一天父親看到兒子手里拿著一張通知書,便一把奪了過來,翻開一看,上面有老師的批語:“該生在課堂上彈彈公,往同學口袋里裝毛毛蟲,請家長來談談?!备赣H看罷,火冒三丈,操起棍子就要打。同學們,你們說打好還是不打好?(學生)如果打了,故事就沒什么新奇的了,沒有變化。只聽兒子說:“爸爸,你可別打我,該打的是你,這張通知單剛剛是從你的箱子里翻出來的,上面說的是你的表現?!彼哉f啊,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小說是很講究情節(jié)布局的。
(5)小說人物分析
情節(jié)布局固然重要,但是小說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簡單地介紹情節(jié),而是通過刻畫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大家看到課文,說說文中描寫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我”——純真、善良
于勒——
菲利普夫婦——自私、勢力、虛偽、冷酷無情、唯利是圖
這些人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呢?我們先來看看文中對于勒的評價分別是哪些人說的?
“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則是全家的恐怖”、“那就是壞蛋,就是流氓,就是無賴了”、“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大家的看法
“好心的于勒”、“有辦法的人”、“這個流氓”、“這個賊”、“那個討飯的”——母親克拉利絲說的
“這個家伙”——父親菲利普說的
這么歸納以后,大家有什么發(fā)現呢?
①同一個人前后態(tài)度截然不同,母親開始極力夸贊于勒,后面又惡意咒罵于勒,由此可以看出她的什么性格呢?——冷酷無情、滿腦子金錢、自私、勢力
②菲利普夫婦有些不同??死惤z罵于勒是流氓,是賊,是討飯的,菲利普只說這個家伙,這是同情嗎?——不是,因為他最終沒認他的弟弟,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認,由此看出他也是無情的。也是以金錢為重,跟克拉麗絲只是由程度的不同罷了。
談到這對菲利普夫婦,他們除了上面說的以外還有虛榮的一面。說到虛偽,還有這樣一個故事。(穿插《項鏈的故事》說明人的愛慕虛榮。有一個女人,她的丈夫是教育部的一個小小的科員,她沒有像樣的服裝,沒有珠寶首飾。有一天教育部長邀請他們夫婦倆去參加舞會,可是這個女人卻很不高興,因為她覺得她沒有可以穿去參加舞會的漂亮的裙子。于是他的丈夫把自己原本想買獵槍的錢拿給她買了一條裙子??墒侨棺淤I了,她又嫌沒有漂亮的珠寶首飾,就這樣去參加舞會很寒酸。于是她的丈夫就建議她去找她有錢的女友借。就這樣她穿著漂亮的裙子,戴著漂亮的項鏈參加了舞會。舞會上她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可是舞會結束后她卻再也找不到那條項鏈了。她不好告訴自己的女友弄丟了那條項鏈,于是她到處借債買了一條一模一樣的項鏈送還給女友。為了還債,她辭退了女傭,搬到了某處一個屋頂的閣樓,她開始做粗硬的工作,穿得像一個平民婦人一樣走到蔬菜店里、雜貨店里和肉店里去講價錢,去挨罵,極力一個銅元一個銅元地去積攢她那點兒可憐的零錢。十年,她終于還清了所有的錢,可是她再也不是當初那個年輕漂亮的太太了。變成了一個蒼老的婦人。當她有一天恰巧碰到她當初的女友時,她告訴了發(fā)生的這一切。沒想到她的女友竟告訴她,她原以為要三萬六千金法郎的項鏈是條假項鏈,實際只要五百金法郎。于是這個女人為了一時的虛榮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現在,請同學們找出菲利普夫婦愛慕虛榮的一面。
“可是每到星期日,我們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區(qū)散步。”
“這封信成了我們家里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p>
“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號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p>
其實,他們也并不是什么大奸大惡的壞人,但是已被他們生活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觀點腐蝕了,從他們身上折射出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③若瑟夫跟他的父母不一樣(齊讀“我看了看他的手”——“我的親叔叔”),他的目光里飽含了對窮困潦倒的于勒的憐憫和同情。注意“父親的弟弟”是針對父母說的,反映了他對父母不認兄弟的不滿和困惑,“我的親叔叔”強調一個親字,表明他的內心充滿了叔侄親情。與他的父母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雙方的性格。
教師總結:孩子是純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誠實的,大人是虛偽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勢力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這就是作者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的原因,它表明了作者美好的希望,希望人們都像若瑟夫一樣,多一點同情,多一點友愛,多一點善良。
小說以于勒為線索,組織材料,結構故事,以“我”充當故事的敘述者,又是對立面,突出了菲利普夫婦態(tài)度的變化。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故事的主人公到底是誰?
——于勒是虛寫,作為暗線,他的出現只是在海輪上賣牡蠣那一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爾賽島在海輪上巧遇于勒這一件事,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的變化上,刻畫了他們貪婪、自私、勢力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的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6)課文升華
大家看了這個“嫌貧愛富”的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和啟發(fā)呢?
1)不要把實現理想寄托在別人身上,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
2)在親情和金錢上,應珍惜親情,淡泊名利。
3)對弱者應多付出愛心、同情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前啊,還有這么個人,他的名字叫高利尤,他很愛自己的女兒,她讓她們穿金戴銀,把大女兒嫁給了一個伯爵,把二女兒嫁給了一個銀行家,還給了她們80萬的陪嫁。為了支付大女兒情婦的賬單,為了給二女兒做舞會上華麗的袍子,他賣掉了自己的房屋,賣掉了自己的銀器,賣掉了自己的終身年積金,最后變得一無所有。當他病得奄奄一息的時候,他愛的女兒們竟沒有一個來看他,最終他只有孤孤單單地死去。這就是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講述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高老頭的女兒們在金錢和親情中,她們心得天平偏向了哪一邊???
(7)結語
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珠寶,但買不到美;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錢可以買到獻媚,但買不到尊敬;錢可以買到伙伴,但買不到朋友;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錢可以買到權勢,但買不到實學;錢可以買到武器,但買不到和平;錢可以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到君子的志氣。我們無法嘲笑于勒,無法嘲笑菲利普夫婦,無法嘲笑高老頭的女兒們,是社會的金錢關系扭曲了他們的靈魂和感情。我們應該學會反思我們的生活,反思我們的人生,反思金錢關系對我們人性的扭曲和破壞,并且在這種反思中把我們的靈魂從現實的、物質的、金錢的關系中升華出來,提醒我們不要失去對人真誠的愛心和同情。
擴展閱讀
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學案分析
教案課件是老師不可缺少的課件,大家在認真寫教案課件了。只有寫好教案課件計劃,這對我們接下來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多少經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學案分析”,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學案分析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落實文中的生字詞。
2.梳理文章的情節(jié)線索。
3.分析文中主要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這些現象的社會根源。
4.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金錢觀。
教學重難點:借助文本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歸納,并能進一步探究其存在的社會根源。
教學方法:速讀法、討論法、分析法
教學準備:將全班同學分為五個學習小組,教師分別對其分配相應任務。
教學過程:
導語: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是有道理的。金錢對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我們做什么事情常常離不開金錢,因為金錢能買到很多東西,但人情比金錢更為重要——特別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更明顯體現。
那么,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情與金錢關系怎樣?尤其兄弟情誼與金錢如何?我們要學的這篇小說——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將告訴我們這種利害關系的根源和本質又是如何?
背景介紹
1.作者介紹。
莫泊桑(1850-1893)法國作家。生于沒落貴族家庭。自幼酷愛文學,七十年代刻苦學習寫作,大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問世,轟動法國文壇,是作者的最佳作。長篇小說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說《家人》、《兩個朋友》、《項鏈》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與契訶夫和歐·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
2.作品時代背景介紹。
本文發(fā)表在1883年8月7日法國的《高盧人日報》上,是一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杰作。所謂“批判現實主義”,就是作家對現存的社會秩序所持的基本態(tài)度是批判的。《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說集,《羊脂球》所收的小說中的一篇。在《羊脂球》所收集的作品中,有的描寫法國人民在普法戰(zhàn)爭中的熱情,揭露了資產階級的怯儒無能以及人們當時的因為錢而扭曲了自己的觀念;有的真實再現了法國中下層人民的不幸遭遇、命運苦難、拼命掙扎與不屈的斗爭。
教學步驟:
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落實文中的生字詞。(教師提前做成知識卡片)
拮()據()棧()橋嘟()嚷()詰()責
襤()褸()糟()蹋()闊綽()煞()白
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的情節(jié)。
明確:開端(1——4)盼望于勒發(fā)展(5——19)夸贊于勒
高潮(20——47)巧遇于勒結局(48——49)躲避于勒
【教學步驟1、2由第一學習小組同學進行成果展示,教師作適度點評?!?/p>
分析人物性格
請學生從文中找出父母對于勒叔叔的態(tài)度變化的詞語或句子。
明確:父親口中永不變更的話:“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第4段)
父親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時是全家唯一的希望……(第5段)
于勒,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第8段)
這封信成了我們家里面的福音書,……(第11段)
當父母發(fā)現于勒依然窮困潦倒時的反應:
父親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嚷著:“出大亂子了!”(第37段)
母親突然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第38段)
(母親)已經夠倒霉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第38段)
歸納父母對于勒態(tài)度的變化:
變化
(稱呼)
是全家的恐怖
壞蛋、流氓、無賴
全家唯一的希望
正值的人,有良心的人
父親神色狼狽,母親暴怒
賊、討飯的
原因
行為不當,花光老本
占用了父親的遺產
在美洲賺了錢,希望
能夠賠償我父親的損失
巧遇于勒發(fā)現他依然窮困
【教學步驟3(1)由第二學習小組同學進行成果展示,教師指導學生找出文句中能反映父母對于勒態(tài)度變化的關鍵詞,并完成表格的填寫?!?/p>
思考:通過對父母態(tài)度變化的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他們的態(tài)度變化之中也有著不變。請大家開動腦筋仔細找一找,看看是什么沒變?
學生思考之后自由回答。(應鼓勵學生有自己的觀點)
教師及時點撥并做簡要歸納:父母對自己親弟弟態(tài)度變化的主要動力是于勒身份的變化。最初,于勒花光了家里的錢,還侵占了父親的遺產,所以在家人的眼中他是一個流氓和無賴,可是,當得知于勒在美洲發(fā)達并且可以給他們帶來經濟上的收獲時,他們又極其驚喜,夸贊不斷,可是造化弄人,他們的弟弟最終失敗,落魄潦倒,當意外遇到落難的于勒時,他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逃避,稱他為“賊”,絲毫沒有兄弟之間的溫情和關愛。從中可以看出他們思想深處最核心的關注點是對金錢的渴望和追求。即不變的是對金錢的渴望和追求。
(2)在人物的“變”與“不變”中分析他們的性格特征。【對人物性格的分析還需要參考課文第25——38段中有關人物的語言動作以及神態(tài)描寫】
明確: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唯利是圖、勢利、愛慕虛榮
【教學步驟3(2)由第三學習小組同學進行成果展示?!?/p>
4.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造成菲利普夫婦這樣性格的社會根源。
金錢能夠影響到人與人的關系,這不僅在過去、在國外,即使在現在、在我們周圍,也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關于金錢對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系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曾有精彩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lián)系了?!?/p>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主宰了人的心靈和生活。貨幣既然能使互相對立的人親密無間,同樣也能使非常親近的人分道揚鑣。菲利普為什么不肯和親弟弟相認?就是因為金錢的作用。這樣殘酷的情景,是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社會的現實概括。這篇小說對這樣普遍的社會問題,作了真實的藝術的反映。
至此,我們不難發(fā)現造成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性格的社會根源,即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
【教學步驟4由第四學習小組同學進行成果展示。】
5.討論:如何看待金錢的作用。
【教學步驟5在學生廣泛討論發(fā)言之后,由第五學習小組同學進行總結歸納,并指定小組代表作觀點陳述?!?/p>
6.課堂總結。
本文通過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于勒兄弟的前后不同的態(tài)度,揭露當時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純粹是金錢關系,無情鞭撻了小市民的勢利貪鄙,冷酷自私的丑陋靈魂。有對聯(lián)云: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搖錢樹;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世態(tài)炎涼。親情重于金錢,我們應該珍惜親情,切莫再上演這樣的悲??!
附: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變(對于勒的態(tài)度)自私冷酷
———————————(根源:金錢至上的價值觀)
不變(對金錢的追求)唯利是圖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九年級《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學目標:
①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②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及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
③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對刻畫人物形象的好處
重點難點:
①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觀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
②構思新穎巧妙懸念的設置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導入:親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一種情感。詩人說,親情是一首恬靜的田園詩;畫家說,親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畫;音樂家說,親情是一首優(yōu)美的輕音樂。但是,親情也時時經受著考驗,在金錢、榮譽、利益面前,我們是否依然能夠守護親情,關愛親情呢?今天,讓我們走進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討這個話題。(板書課題作者)
在世界文壇上,有三在短篇小說之王,他們是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美國的歐亨利。
作者簡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yè)后,普發(fā)戰(zhàn)爭爆發(fā)了,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zhàn)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fā)了他的愛國思想。戰(zhàn)爭結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chuàng)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后離職從事專門文學創(chuàng)作。10年間他寫了解情況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2)字詞
A、字
別墅煞白棧橋襤褸恭維
糟蹋拮據闊綽賠償撬
B、區(qū)別形似字
┍褸?。撸撸撸ā。┅倍恕。撸撸撸ā。?/p>
┕縷?。撸撸撸ā。┅谷稹。撸撸撸ā。?/p>
┍襤 ___(?。┅毕牎。撸撸撸ā。?/p>
┕濫 ___(?。┅沟Z?。撸撸撸ā。?/p>
C、解釋下列詞語
拮據:手頭緊,經濟境況不好。
糟蹋:這里是浪費的意思。
襤褸:(衣服)破爛。
莫名其妙:沒法說出其中的奧妙。
鄭重其事:形容態(tài)度非常嚴肅認真。
與日俱增:隨著時間一天天增長而增大。形容發(fā)展得很快。俱,一起。
恭維:為了討好而贊揚、奉承。
D、積累:
毫無疑義遲疑不決鄭重其事詫異
與日俱增莫名其妙煞白拮據計較
2、聽課文誦讀錄音,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快速默讀課文。
(1)、要求在每個自然段落前標上相應的序號,同時把課文中菲利普夫婦對于于勒的稱呼的詞語圈點出來。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賊、流氓。
(2)學生們分組討論發(fā)言:小說前前后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對于勒不同的稱呼?
教師指名回答后小結。因為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愿意還他們錢,而且還可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3)學生討論:從上面的這些不同的稱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婦對于于勒的態(tài)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于勒是怎樣一個人?窮——富——窮
(5)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么盼望于勒回來?
據說做生意賺了錢,成為全家的“希望”、“福音”。
(6)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
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7)這篇小說家提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小說寫了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畫出一幅資本主義社會里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象,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3、整體感知小說,知線索
明確:菲利普夫婦盼于勒發(fā)財歸來是敘事明線,于勒離家到美洲冒險10年經歷為暗線。
4、情節(jié):人物態(tài)度,找出菲利普夫婦言行變化的代表句?!?/p>
第一部分:1-4故事的開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發(fā)展,贊于勒。
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結局,躲于勒。
5、思考
(1)、把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前后態(tài)度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來。哪些事情使他們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這種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一開始,他們厭惡于勒,認為于勒是“壞蛋”、“流氓”、“無賴”,這是因為于勒“糟蹋錢”,并占用了“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遺產;后來于勒來信說“賺了點錢”,“做了大買賣”,表示不但愿賠償哥哥的損失,而且還要發(fā)財回來與兄嫂“一起快活地過日子”,這時,就贊美于勒,于勒便一躍而成為“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辦法的”人??墒牵诖锨捎雎淦菤w來成為窮光蛋的于勒時,于勒再次成為被咒罵的對象。由此可見他們對于勒的態(tài)度是隨著于勒的錢財的變化而變化的。這種變化表明了在19世紀末期的法國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的只有純粹的金錢關系,毫無親情可言。
(2)、菲利普夫婦的內心活動是通過哪些方面顯示出來的?
第一方面:對于勒態(tài)度的第一次變化之前菲利普夫婦的心理活動主要通過若瑟夫的介紹得以表現。
第二方面:吃牡礪的細節(jié)以及在船上遇到于勒時的心理狀態(tài),主要是通過若瑟夫當時的所見所聞來顯示。描寫他們的語言、行動和肖像(主要是神態(tài))來表現他們的庸俗、自私、愛慕虛榮和冷酷的心理。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于勒。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和于勒又淪落為窮人,其根本原因是那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小說的標題有什么深刻含義?
《我的叔叔于勒》這個標題強調了于勒在作品中的地位,點明了于勒與菲利普夫婦一家的親屬關系。作者對于勒本人著墨不多,主要通過側面來展示他的經歷、遭遇和性格特征,但他對作品情節(jié)發(fā)展和主題的表現卻起了關鍵作用。小說以他為紐帶,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標題寄寓了作者對于勒的同情,對菲利普夫婦的譴責。小說是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故事的。標題正是采用了敘述者“我”的口吻來表達的。菲利普夫婦認錢不認親,而他的兒子若瑟夫卻偏偏要認“我的叔叔”,這就無情地鞭撻了像菲利普夫婦那樣丑惡的拜金主義者,含義很深刻。
(5)“信”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于勒從美洲寫來的兩封信,被菲利普夫婦譽為“我們家里的福音書”,這對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刻畫人物心理和揭示中心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原來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的于勒,突然變成為菲利普一家的“希望”,其關鍵就是他的兩封信。于勒兩封信的內容要點是:(1)說他賺了點錢,并且希望能夠賠償他的哥哥的損失;(2)說他發(fā)了財就會回到哈佛爾,并希望為期不遠就可以一起過快活的日子。于勒透露金錢信息的來信,對菲利普夫婦具有無比巨大的誘惑力量。從此,在他們心中分文不值的“壞蛋”、“流氓”、“無賴”,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一個有辦法的人”?!靶拧彼鶐淼淖兓?,說明金錢是支配一切的力量。它使菲利普夫婦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朝朝暮暮做著黃金夢,它又使菲利普的二女兒賴以順利成婚。圍繞著這兩封信,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得以充分揭露,所以我們說,“信”是作者情節(jié)發(fā)展的基礎,它對刻畫人物、表現主題都有重要的作用。
6、人物性格分析(討論)
人物態(tài)度對比:前:(從文中找出詞語)后:(從文中找出詞語)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貪婪,庸俗的小市對民,愛慕虛榮。
“我”一個也涉世未深,天真單純,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7、分析明快個性化的語言
(1)、“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
揭示了菲利普夫婦附庸風雅的庸俗心理,表現了他想上上流社會的性格特征。
(2)、“??!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
菲利普夫婦神態(tài)異常,說話語無倫次,生動的描寫了他內心的極度恐慌。虛榮、勢利、自私的個性躍然紙上。
(3)、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
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勢利刻薄潑辣的個性畢露無遺。
(4)、”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三個稱呼強調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關系,表現了我的善良、純真,對窮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襯了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
8、精讀船上巧遇的片斷,了解小說在刻畫人物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過:表情、動作、言語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性格。
9、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有何作用?
小說中,當菲利普一家人出發(fā)到哲爾賽島旅行時,輪船是“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此時的景色,明麗而輕快,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驕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給他們帶回來一大筆錢,他們可以很體面地生活了。在小說的結尾,菲利普夫婦害怕窮水手于勒來“吃”他們,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時,他們望見“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景色變得陰郁沉重了。這反映了菲利普夫婦從希望的巔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變化過程,同時,“我”對父母勢利、冷酷的不滿以及對叔叔的同情也隱含在其中。
10、小說主題討論:
金錢至上
11、深入探求:
(1)、本文的情節(jié)安排巧妙自然,表現在哪些地方?這樣安排對刻畫人物、突出主題起什么作用?
本文的情節(jié)安排巧妙自然之處,主要表現在高潮部分,即當菲利普一家人正高興地乘船去哲爾賽島旅行,卻在船上和他們盼望已久的現已淪為窮水手的于勒邂逅相遇。說它巧妙,是因為這種相遇正好是他們乘坐的船上,正好是在他們興沖沖地去旅行的時候;說它自然,是說于勒生意上失敗,不愿回到哈佛爾再受兄嫂的氣,就在船上當了水手,菲利普一家正好乘這艘船,也就很自然地邂逅相遇。正是由于這一情節(jié)的安排,菲利普夫婦的自私、冷酷的性格才得以最充分的表現,小說的主題也就得到極為生動和深刻的體現。
(2)、《孔乙己》中,作者安排了個“我”,本篇中也有個“我”,這兩個“我”在作品中的作用一樣嗎?
基本上一樣。在本篇中“我”是敘事人,把各種事件串成整體。小說所有人物的態(tài)度、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拔摇笔莻€孩子,以純真的童心,從“我”的角度來評說其他人物,寄托著作者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使讀者隨著“我”的感受去嘲諷、去鄙夷、去同情、去憐憫,既有力于表現主題思想,又增添小說的親切感與真實感。
(3)、這篇小說是怎樣巧妙安排情節(jié)的?
這篇小說取材于19世紀法國的日常生活,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但作者構思極為精巧。他先以洗練的筆墨敘述了菲利普一家拮據的生活情況和他們對于勒衣錦榮歸的企盼,構成強烈的懸念;再插敘于勒在菲利普家中地位的變化,進一步渲染于勒衣錦榮歸的氣氛;然后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歸來,與兄嫂游船巧遇的場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戲劇性的高潮。這種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情節(jié),不僅收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而且把菲利普夫婦由恐怖到希望、由希望到躲避的內心世界和小市民“唯錢是親”的丑惡靈魂暴露無遺,大大深化了主題。
(4)小說運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有什么好處?
這樣寫法的好處是(1)事情是“我”耳聞目睹,使人感到真實可信。(2)通過“我”的眼睛和心靈,便于揭露丑惡的現實。(3)用講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12、辨析研討,誰是主人公
(1)文題是〈,但是對于勒卻僅有幾筆直接描寫,多是側面描寫,而對于菲利普夫婦的性格刻畫用了很多筆墨。誰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說題為〈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婦盼于勒發(fā)財歸來是敘事明線,而于勒(離家到美洲冒險10年經歷)為暗線,略寫了他的過去和現在,“我”-----若瑟夫,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在父母不把窮水手當作兄弟看待后,仍認為于勒是“我”的叔叔,作者用這一標題道出了一個孩子的不滿,同時,這個標題也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婦受金錢腐蝕的靈魂,而在“我”身上,表達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小說集中表現了菲利普夫婦對于于勒態(tài)度的驟然變化,從而刻畫出他們貪婪、自私、勢利的性格特征。小說正是通過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征,從而揭示全文主題思想-------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2)“我”在整篇小說中是怎樣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對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A)、不受父母的影響,仔細觀察叔叔;
(B)、心中叔叔;
(C)、給了叔叔十個銅子的小費;
這默念的話中“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親的弟弟”,意思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從排列的順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復”我的叔叔”,其中卻加上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于貧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這是一句包含粉諷刺意味的心里話。
形象:我是一個涉世未深,比較天真單純、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與父母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比。
作用:小說中的“我”作為敘事的主體貫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態(tài)度和行動,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到的;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評述,也都是從“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著作家的褒貶、愛憎、喜怒和哀樂。“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見聞來展開情節(jié),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蛘f是線索性的人物。
13、發(fā)散訓練
①小說的結局怎樣?人物命運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發(fā)了大財的于勒,他們的言行會怎樣?用150個字來完成。
③寫作:請以“人與人這間”為題,反映當代人際關系的中心。
10、小結。
這篇小說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菲利普夫婦只認錢不認人、愛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
11、作業(yè)。
??(1)找出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分析它們的不同點,說說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2)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中心線索
于勒貧窮富裕貧窮
菲
利
普
夫
婦厭惡詛咒熱切盼望咫尺不認
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出了大亂子了
分文不值置一所別墅重新拖累我們
壞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賊、討飯的
打發(fā)到美洲去多么的驚喜啊以免再遇見他
側面描寫主體部分
介紹家庭成員,引出于勒對于于勒態(tài)度的今昔變化全家旅游發(fā)現于勒證實于勒躲開于勒
小引背景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主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莫泊桑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羊脂球》、《變色龍》等?!段业氖迨逵诶铡愤x自他的小說集《羊脂球》。這篇小說描寫了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
B、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的獨特的美質就在于:能夠讓我們通過這種十分精粹、親切的形式,讀到作者對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C、《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的作者分別是我國清代的曹雪芹、明代的吳承恩、清代的吳敬梓。
D、描寫是對事件、環(huán)境、人物和作者觀點所作的繪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與刻畫。朱自清在《背影》中就描寫了一個感人至深的父親形象。
【分析】:答案為B項。A項中表述莫泊桑的代表作品有《變色龍》是錯誤的,《變色龍》的作者是具有世界聲譽的俄國短篇小說家契訶夫;C項的表述是錯誤的,《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的作者應該分別是我國清代的曹雪芹、清代的吳敬梓、清代的蒲松齡。
我的叔叔于勒
一二 我的叔叔于勒
文本解讀
一、整體感知
莫泊桑的小說,以豐富多彩的題材、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簡潔明快的語言、幽默機智的藝術風格著稱于世?!段业氖迨逵诶铡纷钤绨l(fā)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國的《高盧人日報》上。作者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弟弟于勒態(tài)度的前后變化,形象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腐朽。按照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篇小說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第4自然段。這一部分是故事的開端。作者首先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接著,用非常經濟的筆墨,抓住幾件瑣細的小事,通過細節(jié)描寫,渲染了菲利普艱難拮據的家境,初步揭示人物愛慕虛榮的性格特征,并引出菲利普一家迫不及待地盼望于勒早日歸來的原因。那么,于勒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與菲利普一家有著怎樣的關系?于勒最后回來了沒有?小說也就圍繞著這些問題一步步地展開。
第二部分,從第5自然段到第19自然段。這一部分,插敘了于勒的過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歸來的原因,作為故事進一步發(fā)展的鋪墊。于勒由于兩封信的威力,神奇地改變了他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的形象。于勒的第一封來信,說他“賺了錢”,并表示愿意賠償菲利普過去的損失,此刻,在菲利普夫婦的心目中,于勒一下子從“壞蛋”“流氓”變?yōu)椤罢钡娜恕薄坝辛夹牡娜恕保坏诙鈦硇?,于勒更慷慨了,不僅表示愿意賠償損失,而且愿意有福同享:“發(fā)了財就會回哈佛爾”,與哥嫂“一起快活地過日子”,這時,于勒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的身價更提高了,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變成了“福星”“唯一的希望”。當于勒的信
產生了實際的妙用,促成他們“老找不著對象”的女兒的婚事時,于勒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達到了可敬可愛的頂點。這一部分,作者用漫畫式的夸張手法,一步步地擴大于勒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的形象,為下文于勒跌入社會“底艙”,再變?yōu)椤翱植馈?,受到“詛咒”埋下伏筆,作好鋪墊。
第三部分,從第20自然段到結束。這一部分,是小說的中心部分,包括故事的發(fā)展、高潮、結局和尾聲??煞譃樗膫€層次。第一個層次到第31自然段。這一層是故事的發(fā)展。先寫菲利普一家選擇哲爾賽島作為游玩地點的原因,再以幽默諷刺的筆調,插寫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動邀請女兒、女婿去吃牡蠣的笑劇。這是菲利普擺架子的高峰,也是他不幸的開始。這些看來好像與情節(jié)發(fā)展無關,但是就在讀者的輕松微笑之中,不知不覺但又很自然地把故事推向前進。菲利普突然發(fā)現賣牡蠣的人竟好像他的弟弟于勒,朝思暮想了多年的“福星”,一下子可能成了眼前的窮光蛋。對菲利普夫婦來說,這是多么可怕的事實,又多么希望它不是事實。于是菲利普夫婦在驚疑之中決定向船長打聽底細。弄清賣牡蠣的人到底是誰。故事情節(jié)急遽向前發(fā)展。第二層到“她說完就站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這一層是故事發(fā)展的高潮。故事在走向高潮之前,作者故意把緊張氣氛舒緩一下,讓菲利普與船長周旋一番,然后再證實這個賣牡蠣的人就是于勒。至此,菲利普夫婦一切美好的幻覺全部破滅了,不由爆發(fā)了心頭的怒火,發(fā)出了謾罵與詛咒。情節(jié)發(fā)展出現了戲劇性的高潮。第三層到“那就是哲爾賽島了”。這是故事的結局。菲利普夫婦讓小兒子出面付錢,自己避開于勒,脫身而去。第四層,最后一句。這是故事的尾聲,好像繞梁余音,耐人尋味。
二、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于勒的形象?
小說的主人公于勒,作者是把他作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個受害者和失敗者來寫的。于勒生活在一個小職員家庭之中,在資產階級社會這個大染缸里,他從小就沾染上了資產階級思想和惡習,被驅逐到了美洲。從此,他由家庭進入社會,并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中居然“闊綽過一陣”,開了一個大店鋪,做了一樁很大的買賣。但是好景不長,在競爭場中失敗了,破了產,到處流浪,有家而不得歸,最后被收容在海輪上,靠賣牡蠣為生,過著豬狗般的生活。于勒的身世沉浮,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從于勒身上,看到了一點時代的眉目。另一方面,作者從于勒身上,還形象地揭示了資產階級社會人的價值標準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本質。當于勒花了家里的錢時,便“一文不值”,成了全家的“恐怖”“壞蛋”“流氓”;當他在美洲發(fā)了財,并愿意回來與哥嫂同過快活日子時,哥嫂便把他當成“希望”“福音”,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辦法的人”,全家念叨著他,盼望著他;當他成了窮光蛋時,哥嫂對他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遠,他又成了“賊”“流氓”,被視若毒蛇猛獸,怕重新回來吃他們。這里,家人對于勒的評價,完全取決于“金錢”!金錢成了資產階級衡量人的價值標準、道德標準與是非標準。
2.怎樣理解菲利普夫婦的形象?
圍繞著于勒這個形象,作者還著力刻畫了菲利普夫婦。菲利普夫婦虛偽、自私、貪婪、冷酷,有著一副可憐又可鄙的拜金相。他們雖然不是什么大奸大惡,但他們的靈魂,已被資本主義社會腐蝕透了。于勒變化著的身世,好像一扇窺測他們靈魂的窗子,從中可以一下子洞察到他們的內心奧秘、靈魂深處。作者讓于勒三次變化著身世,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tài)度也變化了三次,前后迥異,強烈對比,把菲利普夫婦的內心世界充分地展現了出來。菲利普是一個職員,雖然生活拮據,但還略高于一般的勞動人民。他們虛榮、虛偽,發(fā)財心很重,一心想爬上上流社會,一舉一動總愛擺出上流社會的“一副架勢”,他們的一舉一動,總愛效顰
上流社會。他們極端自私、貪婪。接到于勒來信后,他們望眼欲穿地盼著于勒這個“福星”早日回來,并且已經用于勒的錢“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就打算置一所別墅的問題已經同人進行了商談。你看,這筆毫無著落的財產,竟然列入了他們的開支計劃!多么可笑!可憐!可鄙!此外,作者還揭露了菲利普夫婦性格中冷酷的一面。當他們發(fā)現盼望了12年的“福星”可能是個窮光蛋時,頓時大驚失色,臉色蒼白,眼神異樣,甚至“哆嗦”起來。接著,由恐懼到激怒,又由激怒到切齒痛恨,兄弟、“福星”“希望”又變成了仇寇。多么冷酷無情!至此,讀者的視線已窺到他們的靈魂最深處。他們的內心世界里,裝著的唯一的東西就是“錢”。他們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恩怨愛憎,完全是圍繞著“錢”轉動的。作者把菲利普與于勒在海輪上見面的場面,精心安排,著意渲染,寫得這樣有聲有色,是匠心獨運的。這個場面,把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酷無情的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3.如何理解課文中“我”的形象?
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從“我”的眼里看出的。對人物、事件的感受、評論,都是從“我”的角度說出來的?!拔摇笔且粋€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人。他對于勒深表同情。面對著窮苦潦倒的于勒,他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北M管他母親罵他“瘋了”,他還是給于勒“10個銅子的小費”。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作者處在19世紀后期的法國社會里,看到的是虛偽自私、貪婪狡詐,而這篇作品中的“我”,卻富有正義感和憐憫心,這是作者的用心,也是作者沒有完全失望的表現。
4.關于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
情節(jié)的安排對一位短篇小說作家來說,也是至關緊要的?!段业氖迨逵诶铡凡扇〈笃鸫舐洹⒋箝_大合的手法鋪排故事,看來平鋪直敘,實則波瀾起伏。在于勒出場前,小說大起大開,著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心目中的地位:“全家唯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書”……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直盼到這樣的境界:“簡直好像馬上就會看見他揮著手帕喊著:‘喂!菲利普!’”可是,時隔12載之后,窮困潦倒的于勒出現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像美麗的肥皂泡那樣霎時破滅。自此,情節(jié)大落大合,場景的氣氛,人物的情感,頓時一落千丈,產生了“意料之外”的藝術效果。然而,這里的大落大合,又非簡單突兀地直落和驟合,而是起伏跌宕,給人以回味咀嚼的余地。當菲利普一家久盼于勒而杳無音信時,作家筆鋒一轉,暫時拋開了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線,而去寫菲利普一家外出旅游,使情節(jié)的發(fā)展舒緩下來。接著,在渡船上又加了一段小插曲,絕妙地描繪和嘲諷了菲利普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蠣的庸俗心理和菲利普太太既怕丟臉又怕花錢的尷尬處境,使讀者啞然失笑,心情更加輕松。這以后,故事奇峰突起,菲利普發(fā)現那個賣牡蠣的小販很像“于勒”,并驚恐地告訴妻子,從而把情節(jié)推向高潮,使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此時,作家并沒有立刻去揭示謎底,而是讓心驚肉跳的菲利普去找船長探聽,使情節(jié)的發(fā)展又暫時松緩了一下。直至船長證實那個小販確是于勒,情節(jié)最終跌落閉合了,不料,作家又妙筆生花,交代了菲利普一家改乘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蹤,把人們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而對一個普通的情節(jié),莫泊桑能處理得這般有起有伏,有張有弛,曲折跌宕卻無斧鑿之痕,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5.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獨到之處。
這篇小說的主題不是多么深奧的,情節(jié)不是多么曲折復雜的。用平常的人物,平常的情節(jié),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可是能夠表達得深刻,能夠給人啟發(fā),耐人尋味,這正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獨到之處。莫泊桑寫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繪上下工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內心;這內心世界的揭發(fā),又絕不靠作者的申說,而是用人物的言語動作,讓他們自己去自然地表露,當聽說于勒賺了大錢的時候,菲利普太太說“這個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一個有辦法的人”;當他又成了窮光蛋的時候,這位太太馬上把他說成了“這個賊”,“有辦法的人”馬上成了“是不會有出息的”。莫泊桑也并不忽視人物的外貌,然而,這外貌的描寫,同樣不依靠作者的敘述,也是用人物的語言動作,讓他們更生動地去顯示自己的神情。還拿這位菲利普太太來說吧:她出門的時候安詳地用手挽著丈夫的胳膊,接到小叔來信的時候是那么熱情地贊揚,發(fā)現小叔窮愁潦倒的時候,開頭居然能比丈夫更鎮(zhèn)靜,敏捷果斷,指揮若定,隨即就暴怒起來以致破口大罵。作者一方面生動地描繪出這個人物的神情,另一方面又留下了寬綽的余地讓我們自己去描摹,并不用他的過細的線條和色彩去束縛我們的想象。對于他所寫的事件和人物,莫泊桑不是無動于衷,而是有所喜愛,有所憎惡的。這些,他也不用自己的申述來表白。沒有用任何一句話來挖苦菲利普,沒有用任何一句話來貶斥菲利普太太,也沒有用任何特殊的顏色給他們抹上花臉,或者讓他們變成畸形,只是疏疏落落的幾處寫他們看來仿佛好笑的言談舉止,可是菲利普夫婦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已經出現了一副既可鄙又可憐的形象。小說里的故事,是原原本本地寫出來的,看不見多少倒敘、插敘,或者別的什么斧鑿的痕跡,然而,情節(jié)的進展隨處在我們的思想里引出問題,使我們急于要追問究竟。對于我們的追問,作者是不慌不忙的、從容自若的。他盡管慢條斯理地說下去,絲毫沒有故意要制造個什么氣氛的樣子,可是我們卻總是平靜不下來,心里老是起伏不平:“啊,原來是這樣!”“什么?這是怎么回事?”就這樣逼著我們非得一口氣把這篇小說讀完不可。讀小說,我們常常談論小說的表現手法。莫泊桑的手法,可以說是一種不用手法的手法,是寓新穎于平淡自然之中的手法。他的人物,在語言動作之中有內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節(jié),在平鋪直敘之中,有波瀾起伏;他的描寫,在平實樸素之中有鋒芒;他的幽默,在輕淺素淡之中有辛辣。這些,也許就是這篇小說在寫法上值得玩味體會,值得參考借鑒的地方。
思考與討論
一、課文標題為《我的叔叔于勒》,可是文中寫的主要人物是于勒嗎?課文中“我”的父母是什么樣的人?
設置此題意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文中所描寫的人物,并通過人物的命運認識當時的社會現實。
參考答案:課文的題目雖然是“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并不是文中所寫的主要人物。于勒在小說中,是作為暗線,虛寫和略寫的。他身世浮沉,際遇坎坷,年輕時浪蕩,中年時得意,老年時淪落,本來有許多可寫之處。但作家并沒有寫這些,只重點寫了他在海輪上賣牡蠣的一幕。作者描寫于勒,只是通過他來透視“我”的父母,即菲利普夫婦的勢利和自私。文中的菲利普夫婦是可鄙的,同時又是可憐的,他們不是什么大奸大惡,然而他們已被他們所生活的那個社會腐蝕了,在他們心中,親情已降到次要的地位,決定他們對自己親弟弟態(tài)度的主要是金錢。
二、對于課文的主題一向認為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現在則有人進一步地理解為表現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你可能有更新的思考,請談談你的認識。
參考答案:
1.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的人和人的關系
這是過去比較統(tǒng)一明確的認識,主要根據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論述:“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薄八谷撕腿酥g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lián)系。”“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br>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主宰了人的心靈和生活。貨幣既能使互相對立的人親密無間,同樣也能使非常親近的人分道揚鑣。菲利普為什么不肯和親弟弟相認?就是因為金錢的作用。小說運用對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畫出了一幅貧窮則兄不認弟的觸目驚心的慘相,對這樣普遍的社會問題,作了真實的藝術的反映。這樣殘酷的情景,是對金錢至上的社會現實的概括。
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也有人認為,揭露“純粹的金錢關系”只是這篇小說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小說的主題還表現了小人物生活的辛酸。站在菲利普夫婦的立場看,他們?yōu)槭裁床徽J親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應得的那份家產(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會的基礎,這點要注意到)。應該說,菲利普對弟弟還是寬容的,不然不會讓他占用自己應得的家產(看來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惡行,則將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貧困中而不能自拔。于是,按照人們當時的習慣(西方有到海外淘金的風氣),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輪船。(不然怎樣對付于勒這個游手好閑的敗家子呢?養(yǎng)他一輩子嗎?)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艱辛,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為貧困,菲利普的女兒出嫁都成了問題,這不能不讓做父母的焦急。于勒發(fā)財的消息,成了他們擺脫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們生活的精神支柱。后來他們遇見了無臉歸來的窮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對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該怎么辦呢?認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窮困,等于扼殺女兒好不容易得來的婚姻……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學生還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三、請根據課文進行合理的想象:如果叔叔于勒真的在美洲賺了大錢,回到家中,將是一種怎樣的情形?
設置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文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因此,叔叔于勒是否賺了大錢,決定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學生想象得是否合理,反映了學生能否正確理解文章的含義。
教學建議
一、本篇課文較長,但容易讀懂。教學中可先讓學生繪聲繪色地讀,然后復述課文情節(jié),明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
二、對菲利普夫婦的形象分析,要客觀公正。不僅要看到他們的可鄙、可憎,也要看到他們的卑微與可憐。
三、課文的重點部分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有條件的班級也可自編自演課本劇。
相關資料
一、關于作者
莫泊桑(1850—1893),法國作家,生于沒落貴族家庭。曾參加普法戰(zhàn)爭。創(chuàng)作上受福樓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響。一生寫了近300篇短篇小說和6部長篇小說。在《羊脂球》《菲菲小姐》《米隆老爹》等短篇小說里,描寫法國人民在普法戰(zhàn)爭中的愛國感情,揭露資產階級的怯懦無恥。在《阿馬布爾老爹》《一個女長工的故事》《歸來》里,對勞動人民的遭遇寄以同情。還有不少短篇小說揭露資產階級的自私和偽善。后期的短篇小說表現明顯的悲觀主義傾向。第一部長篇小說《一生》發(fā)表于1833年,反映貴族階級的沒落和資產階級的欺詐行為。1885年出版《漂亮朋友》,通過不學無術、賣身求榮的新聞記者杜洛阿的形象,抨擊第三共和國上層的腐敗。第三部長篇小說《溫泉》,描寫銀行家利用溫泉騙錢,并收買新聞界和學術界的卑劣行為。但作品中常流露悲觀失望情緒。以后所寫長篇小說《比埃爾和讓》《如死一般強》《我們的心》,缺乏批判力量,悲觀情緒也越來越濃厚。
二、莫泊桑是怎樣走上文學道路的
小時候的莫泊桑聰穎、活潑。他家住的地方靠近大海,他經常和鄰近的孩子們一起嬉戲玩耍,在遼闊的大海中搏擊風浪。這些孩子大都是漁夫和農民的后代,有著樸素善良的心地。莫泊桑對他們十分熱愛和尊重。有一次,他與一個漁家孩子,還有一對富家母子一同游玩。那位太太對他很客氣,但對漁家孩子卻很傲慢,常常要他拿這拿那,弄得那孩子很不好意思。莫泊桑見了,不平地說,既然東西是大家用的,那么“就請從我開始,大家輪流著拿吧”。由于他和這些孩子處得來,這些孩子的父母也很喜歡他,常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玩,并帶他出海打魚、搖船。因此莫泊桑從小就熟悉了法國下層人民的生活與思想感情,并養(yǎng)成了他對大海的熱愛。這對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回到家里,則是用功的時候,母親希望兒子成為一個文學家,格外重視莫泊桑的教育。她竭力培養(yǎng)兒子對文學的愛好,給他朗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帶他到海邊散步,觀察大海潮汐的漲落、太陽的出沒和各種自然景物的變化。并諄諄教導他說,不管寫什么東西,“一定要把這樣東西觀察得十分清楚,才能下筆”。母親的心血啟迪了莫泊桑的文學才能,他13歲開始寫詩,逐漸走上了文學道路。1863年,莫泊桑進入伊夫托的一所小型教會學校學習。學校在當地很有威望。但莫泊桑厭惡這里貧乏、死板、嚴格的生活方式,常與學校當局發(fā)生沖突。1868年,他寫詩祝賀表姐新婚,因詩中隱含了反對教會學校的意思而被開除。他旋即轉入盧昂中學,第二年獲得學位。在盧昂中學時,莫泊桑繼續(xù)寫詩。他的老師、著名的巴拿斯派詩人路易布耶從這些詩作中看到了才華的閃光,成為他的第一位文學引路人。布耶本人并不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但卻是個敏銳的批評家。他告訴自己的學生:藝術領域的工作需要偉大的勞動、耐心、埋頭苦干的精神和掌握文學技巧的規(guī)律。他微笑著對莫泊桑說:“假如你能作出100句顯出本來面目的詩,你就可以成名了?!边@句話使莫泊桑領悟到創(chuàng)作的真諦,那就是要忠于自己,要有獨創(chuàng)性。從此他明白了自己要走的路。1869年秋,莫泊桑中學畢業(yè),到巴黎學習法律。不到一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出于愛國心,他中斷學業(yè),自愿入伍,當了一名野戰(zhàn)軍的士兵,后由于父親的引薦,改任軍需官。戰(zhàn)爭大大開闊了莫泊桑的眼界。他親身經歷了法國的大失敗,看到了可恥的城下之盟,聽到了拿破侖親筆寫的投降書的宣讀:“我親愛的兄弟,因為我未能死在我的軍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劍獻給陛下。我繼續(xù)做陛下的好兄弟。”莫泊桑由此認識到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與無能,對上層社會深感失望。而另一方面,他也親眼目睹了法國人民在祖國存亡的危急關頭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高尚情操和可貴的犧牲精神,深受感動。普法戰(zhàn)爭使莫泊桑的思想經歷了一次洗禮,并為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的許多優(yōu)秀作品,都是以普法戰(zhàn)爭為題材的。1871年,莫泊桑復員回到巴黎。父親再一次幫助了他,為他在海軍部謀得了一個職位。他的工作獲得了上司好評,得到幾次提升。但他卻無意于仕途。他厭惡部里那種沉悶、壓抑的空氣,討厭那種謹小慎微、庸俗繁瑣的小職員生活。他渴望陽光底下的自由運動。每逢閑暇,他便外出劃船,在塞納河上遠航,或在河口游泳。逢到休息日,他更是和一群青年朋友,整天在河上蕩來蕩去。他頭戴漁夫小帽,一邊搖櫓,一邊順口編些部里的逸聞趣事?;蛘吆痛蠹乙黄鹨髟姵?,人人快樂無比。他的另一消遣地點是咖啡館。他常和一些年輕朋友在這里聚會,暢談文藝、社會和生活。這些人后來大都成為文藝界人士,大家互相幫助,關系融洽。有一次畫家葛爾瓦與一位男爵發(fā)生爭執(zhí),男爵要用決斗維護自己的榮譽。莫泊桑聽到了這一消息后,從兵營借了幾張粒粒子彈都擊中圓心的鋼靶,布置在自己家里。然后,他請男爵到自己家里做客,故作假裝無意地讓男爵看到了這幾張靶子。男爵盛贊莫泊桑好槍法,他卻輕描淡寫地說:“這哪是我的成績,這都是我的朋友葛爾瓦打的,他真是個神槍手?!蹦芯舻哪樁紘槹琢?,從此再不提決斗之事。對于莫泊桑這種毫無節(jié)制的游樂,有一個人提出了善意的批評。這就是當時名聞全歐的著名作家福樓拜。福樓拜是莫泊桑早逝的舅舅普瓦特文年輕時的朋友,與莫泊桑的母親也很熟悉。1867年,莫泊桑的母親曾送兒子到克魯瓦塞福樓拜住處拜訪。普法戰(zhàn)爭后,莫泊桑重返巴黎,她又請求福樓拜關照自己的兒子。從此福樓拜成為莫泊桑的第二位、也是更偉大的一位文學引路人。莫泊桑把自己的習作帶給福樓拜。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老師謹慎地表示了自己的好評:“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才氣。在你帶給我的作品中表明有某些聰明,但是青年人,你永遠不要忘記,照布封的說法,才氣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你努力干吧?!蹦瓷W袷剡@個勸告,不停地寫作。詩歌、喜劇、短篇小說、中篇小說、甚至浪漫主義式的劇本,他都嘗試過。然而,苛嚴的老師幾乎把一切都看成廢品,禁止他發(fā)表。這位藝術至上的大師希望自己的學生養(yǎng)成對文學的深刻尊敬,理解它的任務,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有著自覺的高度要求。他希望自己的學生具有發(fā)達而敏銳的觀察力,善于按自己的方式去觀察生活,并反映出其中特殊的方面。他告訴莫泊桑:“在全世界沒有兩顆沙、兩個蒼蠅、兩只手或兩只鼻子是絕對相同的?!币虼?,“對你所要表達的東西,要長時期很注意地去觀察它,以便發(fā)現別人沒有發(fā)現過或寫過的特點”。他向莫泊桑提出一個難度極大的要求:“當你走過一位坐在自己店門前的雜貨商面前,走過一個吸著煙斗的守門人面前……的時候,請你給我描繪出這個雜貨商和這個守門人,他們的姿態(tài),他們的整個身體、外貌。要用畫家那樣的手腕。傳達出他們的全部精神本質,使我不至于把他們和任何別的雜貨商、守門人混同起來?!备前葸€十分注意培養(yǎng)莫泊桑真實精細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告誡莫泊桑:“你所談到的任何事物,都只有一個名詞來指稱它,只有一個動詞來標志它的行動,只有一個形容詞來形容它,因此就必須找尋到迄今還沒有找到的這個名詞、這個動詞和這個形容詞,而決不要利用蒙混,甚至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利用語言的戲法來逃避困難?!痹诶蠋煹膰栏窠虒?,莫泊桑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觀察和表達能力,形成了樸素、精當、簡潔、清新,語言準確、傳神的藝術風格,和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創(chuàng)作精神。為了描寫一個人被踢后的感覺,他曾特意花錢請了一個人來踢他。為了描寫《戴家樓》中水手出現的場面,他曾多次到碼頭去觀察,并特意請了懂英語的屠格涅夫一起到碼頭去,以了解英國水手唱的是什么。一個偉大的作家的條件已經形成。1874年,莫泊桑在福樓拜家里結識了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領袖左拉和愛蒙龔古爾。左拉當時已是著名作家。他很欣賞莫泊桑的才華,常邀這位年輕人光顧位于巴黎近郊梅塘的自己的別墅,參加那里例行的文人聚會。在1880年4月的一次月夜聚會中,與會者每人寫了一個故事,莫泊桑寫的就是著名的《羊脂球》。這些故事后來被編成短篇小說集《梅塘之夜》出版,《羊脂球》被公認為是其中最好的。福樓拜親自寫信表示祝賀,由衷地表示:“我見到你這篇文章,非常高興?!辈⑶翌A言:“這是一部杰作”,它“將留存下來”。
莫泊桑一生共寫了三百來篇中短篇小說。除《羊脂球》外,著名的還有《菲菲小姐》《米隆老爹》《兩個朋友》《項鏈》《珠寶》《戴家樓》《西蒙的爸爸》《一根繩子》《一家人》《我的叔叔于勒》等。莫泊桑善于從平凡生活中選取閃光的片段,挖掘其內在意義,以小見大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文體簡潔、質樸、優(yōu)美,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jié)描寫惟妙惟肖,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結尾耐人尋味。他因此獲得“短篇小說之王”的美稱。
三、本文選作課文時的改動
這篇小說的譯文在選作課文時,刪去了開頭和結尾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是說明故事的緣起和作品中“我”的憐憫行為的原因。
原文的開頭部分是:
一個白胡子窮老頭兒向我們乞討小錢,我的同伴若瑟夫達佛朗司竟給了他5法郎的一個銀幣。我覺得很奇怪,他于是對我說:這個窮漢使我回想起一樁故事,這故事,我一直記著不忘的,我這就講給您聽。事情是這樣的。
原文的結尾部分是:
此后我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以后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5法郎的銀幣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此外,中間還有一些刪節(jié),主要是對菲利普一家這樣一些中下階層人物的虛榮心和可憐相的諷刺。
四、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論述
馬克思、恩格斯說:“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薄八谷撕腿酥g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別的聯(lián)系。”
馬克思說:“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br> 五、左拉對莫泊桑小說的評論
左拉說:“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劇,一出小但完整的戲劇,打開一扇令人頓覺醒悟的生活窗口。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遠是發(fā)人深思的?!?br> 六、作品賞析: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是19世紀后半期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家。
莫泊桑繼承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一生寫了6部長篇小說、3本游記和近300篇中、短篇小說。在這些作品中,莫泊桑深刻地揭露了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丑惡,熱情地贊揚了法國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下層人物表現了深切的同情。短篇小說《我的叔叔于勒》是1883年寫成的。
這篇小說的故事是很平常的。它寫的是法國西北部哈佛爾海港一個小市民家庭的生活。哥哥菲利普是一個小職員,弟弟于勒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他不僅揮霍掉自己的一份財產,而且花掉了哥哥的一部分財產,因此于勒變成了全家的“恐怖”??墒牵斢诶杖ッ乐拗\生后,偶然發(fā)了財,“于勒,大家都認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變成“全家唯一的希望”了。以后,菲利普一家去哲爾賽島,旅行時,意外地發(fā)現船上賣牡蠣的窮老頭兒正是他們盼望的于勒。菲利普夫婦為了不在女兒、女婿和眾人面前出丑,像躲避瘟疫一樣,趕快避開于勒,并且改乘另一艘船回家了。作者通過菲利普一家對待于勒態(tài)度的變化,形象地描繪了小資產階級愛虛榮、向上爬的庸俗心理,寫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和人的關系是赤裸裸的利害關系,是“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從而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丑惡本質。
小說中的幾個人物,特別是菲利普夫婦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菲利普遇見事情總是顯得慌張,但是他愛慕虛榮,愛擺架子。菲利普太太由于貧困,一面節(jié)儉過日子,一面又不滿貧困生活,經常用諷刺挖苦丈夫來發(fā)泄自己的怨氣,也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女人。他們對待于勒的態(tài)度完全是以金錢為轉移的,在金錢利害面前,他們的態(tài)度變來變去,像“變色龍”一樣,使人惡心。
這篇小說在藝術上也是具有特點的。
首先,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是獨特和巧妙的。一開頭,作者用故事套故事的寫法,在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說明菲利普一家生活過得非常“拮據”以后,筆鋒一轉,引出了全家盼望于勒歸來的情景。這是小說情節(jié)的開端。接著,圍繞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的原因,展開了小說的情節(jié)。
作品中寫菲利普一家去哲賽島旅游,是小說的中心部分。菲利普一家去哲賽島旅行,講排場、擺闊氣,使他們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就在他們擺架子達到高峰的時候,不幸的事情出現了:意外地遇到了于勒。這似乎是一個偶然的事情,但是這個偶然性是建立在人物形象的真實性上的。因此,菲利普一家在這里遇到于勒確實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菲利普太太暴怒起來,破口大罵,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出現了戲劇性的高潮。菲利普一家趕緊避開于勒,這是故事的結局。作者通過若瑟夫的內心獨白和給了10個銅子的小費的行動,又再一次表現了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不滿情緒?!澳愫喼笔钳偭耍∧?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這是多么幽默的諷刺啊!
小說最后幾句話是故事的尾聲。左拉在莫泊桑墓前演說時說過:“讀他的作品的時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遠是發(fā)人深思的?!钡拇_這樣,這篇小說的結尾是特別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的。
其次,小說的細節(jié)描寫是準確、真實和生動的。一開始,作者先描寫了幾件瑣細的小事:有人請客,菲利普家從來不敢答應,以免回請;買日用品只能買減價的東西和鋪底存貨;買15個銅子一公尺的花邊,還要在價錢上討論半天。這幾件瑣細的生活細節(jié),就把菲利普一家艱難窮困的情形表現出來了,并且為以后故事的發(fā)展作好了鋪墊。
作家在寫到菲利普夫婦碰到于勒時,菲利普垂頭喪氣,不知所措了。菲利普太太迅速叫全家轉移,既避開了于勒,又保住了“面子”。在這里充分表現了丈夫怯懦無能,而妻子精明果斷的性格特點,但兩人的靈魂深處都是自私和冷酷,一樣使人厭惡的。
別林斯基說過:“忠實地描寫精神的丑惡,比一切攻擊他的話要有力得多?!蹦瓷U亲裱@樣的藝術原則,用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讓事實本身說話,從而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最后,這篇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我”既是事情的目擊者,也是事情的揭露者。這種寫法起了反襯和烘托的作用,同樣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效果。
這篇小說的藝術特征,也正是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獨特風格,是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