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成語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102017中考語文備考資料:50個必備成語。
2017中考語文備考資料:50個必備成語
1.哀兵必勝:原意是力量相當?shù)膬绍妼﹃?,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褒義
【例句】在這次世界杯足球賽上,哀兵必勝的戰(zhàn)例很多,弱隊紛紛爆出冷門,戰(zhàn)勝強隊。
2.哀而不傷:悲哀而不過分。多形容詩歌、音樂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傷心。
【例句】《松花江上》這支歌,雖然傾訴了人民家園淪喪、流離失所之苦,但卻~,激起了無數(shù)抗日志士的反抗怒火。
3.安土重[zhòng]遷:并非看重遷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戀鄉(xiāng)土,不愿輕易遷移到外地。重在這里解釋為難。在家鄉(xiāng)住慣了,不愿輕易遷移。形容留戀故土。與安土重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戀戀不舍、故土難離等。
【例句】自古道:“安土重遷?!闭f了離鄉(xiāng)背井,哪一個不怕的?
4.按部就班:原指寫文章按照內(nèi)容需要來安排章節(jié)、選詞、定句。后多指做事按照一定的步驟、順序進行。也指按老規(guī)矩辦事,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
【例句】學習科學知識,應(yīng)該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5.別無長物:表面上看起來是別無特長,其實是指再沒有別的東西,形容除此之外空無所有。原指生活儉樸。現(xiàn)形容貧窮。
【故事】王恭從會嵇[kuàijī]回來,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著一張六尺長的竹席,就對他說:你從東邊回來,自然會有這種東西,可以拿一張給我。王恭沒有回答。王大離開后,王恭就把坐著的這張席子給王大送去了。自己沒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墊上。后來王大聽說此事,很吃驚,就對王恭說:我本來以為你那里多呢,所以才要的。王恭回答:您不了解我,我為人處事從來沒有多余的東西。(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6.暴殄天物[bàotiǎntiānwù]: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殄:滅絕;天物:指自然界的鳥獸草木等)。
例句:一桌的飯菜還沒吃就倒掉了,真是暴殄天物啊!
7.班門弄斧:班:魯班,古代巧匠。在魯班門前耍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lǐng)。
【例句】他居然在鋼琴大師面前炫耀琴技,真是班門弄斧。
8.貽[yí]笑大方: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nèi)行人笑話。
【例句】我的意見很不成熟,不敢說出來,怕的是貽笑大方。
9.變本加厲:本:原來。厲:猛烈。指比原來更加發(fā)展?,F(xiàn)多形容比原來的情況更嚴重。多含貶義。
【例句】他經(jīng)常遲到,老師批評了他,他不但不改,反而變本加厲地曠課。
10.
百年樹人:樹:種植,栽培。比喻培養(yǎng)人才是長期而艱巨的事。
【例句】古人都知道百年樹人的道理,我們更應(yīng)該把培養(yǎng)人才這件大事抓好。
11.別開生面:另外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或創(chuàng)造新的格局。生面:新的。
【例句】這次我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萬圣節(jié)活動!
12.別具一格:別:其它。具:另有。比喻另有一種獨特的風格(風味)。
【例句】這個畫家的人物畫拙中見巧,別具一格,別有韻味。
13不脛[jìng]而走:脛:小腿;走:跑。沒有腿卻能跑。比喻消息無需推行宣傳,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傳播迅速。
【例句】盡管我們做盡了保密工作,但消息還是不脛而走。
14不翼而飛:翼:翅膀。沒有翅膀卻飛走了。常用于比喻物品忽然丟失。
【例句】擺在飯桌上的錢,突然不翼而飛。
15博聞強識[zhì]: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例句】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位博聞強識的學者。
16婦孺[rú]皆知:孺:小孩。婦女、小孩全都知道。指眾所周知。
在古代,婦女的地位是卑微的,所有跟“婦女”相關(guān)的成語,意義都不是很積極、正面,即使是“婦孺皆知”,其背后的含義也是:就連當時封建社會身份卑微的婦女兒童都知道某些事或某些人,自然就人人都知道了。所幸在今天,我們絕大多數(shù)婦女的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之后的很多年,還需要我們繼續(xù)努力,讓男女實現(xiàn)更大程度的平等。我們當中的女孩子,除了學習,還可以在其他方面發(fā)揮特長,成為自尊、自愛、自強的出色的人。加油!
17不知所云:不知道說的是什么,形容說話內(nèi)容混亂,無法理解。
【例句】這篇文章邏輯性太差,使人看了不知所云。
18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
【例句】當時我不以為意,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腳踝和手臂多處被叮咬。
19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例句】他嘴上雖然沒有說不對,心里卻不以為然。
20不可理喻:不能夠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態(tài)度蠻橫,不講道理。
【例句】這些人拗[niù]得很,不管怎樣勸說都不聽,真是不可理喻。
21不言而喻:喻:明白,知道。不用說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
【例句】他們?nèi)齻€月的努力終于取得成功,那種喜悅不言而喻。
22天倫之樂:天倫:舊指父子、兄弟等親屬關(guān)系。泛指家庭的樂趣。不宜用于家庭之外。
【例句】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都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何況是這象征團圓美滿的中秋佳節(jié)呢。
23耳濡[rú]目染:謂形容聽得多了,見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響。
【例句】婷婷的父母是藝術(shù)家,婷婷耳濡目染,對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
24潛[qián]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受到感染、影響而發(fā)生了變化。
【例句】文藝作品的藝術(shù)性越高,對讀者潛移默化的力量也越大。
25各得其所:所:處所,位置。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后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shù)奈恢没虬才拧?/p>
【例句】全國人民都要有說話的機會,都要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總之是要各得其所。(《毛澤東選集·在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的演說》)
26各行其是:行:做;是:對的。按照各自認為對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例句】這個組織群龍無首,人人各行其是,根本無法團結(jié)。
27功虧一簣[kuì]:虧:欠缺;簣: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點沒能完成。
【例句】這件工作眼看就要完成了,咱們得加把勁,不能讓它功虧一簣。
28駭人聽聞:駭:震驚。使人聽了某事后感到很驚訝,恐懼。多指社會上發(fā)生的壞事。
【例句】這個大胃王目前的最高記錄是一次可以吃下十五碗拉面,這夠駭人聽聞了吧!
29聳人聽聞:指故意說夸大或驚奇的話,使人聽了非常震驚。說的是不存在的事。
【例句】高速公路上的兩車只是輕微的擦掛,卻被他說成了聳人聽聞的大車禍。
30弄巧成拙[zhuō]:弄:賣弄,耍弄;巧:靈巧(指心思);拙:笨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結(jié)果反而壞了事。
【典故】
孫知微是北宋時期一個有名的畫家。有一次,成都壽寧寺請他為寺院畫一幅《九曜[yào]圖》。他畫好草圖以后,因為有事外出,就把弟子們找來,說:“這幅畫的輪廓我已經(jīng)畫好了,剩下著色的工作,你們幾人接著做吧,一定要認真做好?!?/p>
老師走了以后,弟子們準備上色,可是,忽然發(fā)現(xiàn)圖中水星菩薩的侍從童子手中拿的水晶瓶是空的。一個學生說:“老師平時畫瓶,總要在瓶上畫一束鮮艷的插花,這一次可能匆忙當中忘了畫上,我們給畫上吧?!贝蠹叶假澩囊庖?,于是,他就在水晶瓶上很用心地畫上一枝粉紅色的蓮花。
第二天,孫知微歸來。當他看到水星菩薩的侍從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蓮花時,氣憤得吼叫起來:“《道經(jīng)》中說,這水星菩薩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來鎮(zhèn)妖伏水的寶貝。瓶中根本就沒有什么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是一只普通的花瓶了。你們這是弄巧成拙啊!”
弟子們一個個嚇得低下頭去。
31扣人心弦[xián]:扣:敲擊。指因感動而引起共同反應(yīng)的心。形容言論或表演深深地打動人心。
【例句】據(jù)說這人最不愛講話,但那天的幾句話,卻是那樣扣人心弦,感動得自己當時流下了眼淚。
32膾[kuài]炙[zhì]人口:膾:切得很細的肉。炙:烤熟的肉。美味的東西人人愛吃。比喻優(yōu)美的詩文或美好的事物,人人贊美和傳誦。
【例句】《紅樓夢》是一部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33力挽[wǎn]狂瀾:比喻盡力挽回危險的局勢。
【例句】在這危急的時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扭轉(zhuǎn)了局勢。
34門庭若市:門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場一樣。形容來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例句】老舍《四世同堂》:“粉妝樓(小說人名)有許多朋友,一天到晚門庭若市……”
35首當其沖[chōng]:比喻最先受到攻擊或遭到災(zāi)難。
【例句】高家是北門一帶的首富,不免要~,所以還是早早避開的好。(巴金《家》二十二)
36巧奪天工:專指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形容技藝極其精巧。
【例句】這件珍貴的藝術(shù)品真可謂是巧奪天工之作。
37鬼斧神工:形容事物之神奇巧妙,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指自然造就的)。
【例句】我確信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一個巨大的人工雕像。
38談笑風生:形容談話時有說有笑,興致很高,并且很有風趣。
【例句】夏天的夜晚,人們在樹底下一邊乘涼,一邊談笑風生。
39嘆為觀止:嘆:贊賞;觀止:看到這里就夠了。指贊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例句】
①鄉(xiāng)間那遼闊無際,一片鮮黃亮綠的油菜花田,讓人嘆為觀止。
②這篇文章語言清新、流暢,讀后讓人嘆為觀止,連聲叫好。
40無動于衷:衷:內(nèi)心。心里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yīng)該關(guān)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guān)心,置之不理。
【例句】對于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我們不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
41相得益彰[zhāng]:益:更加;彰:顯著。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例句】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張的手風琴的伴奏相得益彰,更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
42星羅棋布: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盤上的棋子那樣分布著。形容數(shù)量很多,分布很廣。
【例句】這一帶山區(qū)小水庫星羅棋布,改變了過去農(nóng)業(yè)用水的被動局面。
43鱗[lín]次櫛比:櫛:梳篦[bì]的總稱。像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次序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齊。
【例句】大街上的商店鱗次櫛比,非常熱鬧。
44栩栩如生: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形容畫作、雕塑中的藝術(shù)形象等生動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例句】這些畫里的蝦所以栩栩如生,是由于他深刻觀察過真正的蝦的生活,筆墨變化、寫照已經(jīng)達到了極高境界的緣故。(秦牧《蝦趣》)
45言簡意賅[gāi]:賅:完備、完整。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但意思完整。
【例句】我們做報告時切勿長篇大論,應(yīng)言簡意賅。
46異曲[qǔ]同工:工:細致,巧妙。不同的曲調(diào)演得同樣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樣好。
【例句】這兩篇文章,盡管風格截然不同,但在表達技巧上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47殊途同歸:通過不同的途徑,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jié)果。
【例句】一道題,往往有幾種解法,但殊途同歸,答案只能有一個。
辨析異曲同工和“殊途同歸”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樣的結(jié)果”的意思。但“殊途同歸”偏重于“方法、道路不同,而結(jié)果、目的相同”;異曲同工則偏重于“方法、做法不同而取得同樣好的效果?!?/p>
48追本溯[sù]源:本:根本;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頭,比喻追尋事物產(chǎn)生的根源,也說追本窮源。
【例句】對仗不是文人創(chuàng)造,而是從民歌中得來的。
49抑揚頓挫:抑:降低;揚:升高;頓:停頓;挫:轉(zhuǎn)折。指聲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頓轉(zhuǎn)折。
【例句】他的慷慨陳詞,抑揚頓挫,得到了與[yù]會群眾的贊賞。
50因地制宜:根據(jù)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宜的辦法。因:根據(jù);制:制定;宜:適宜的措施。
【例句】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fā),因地制宜,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
相關(guān)推薦
2017中考語文備考資料:易錯成語70個二
2017中考語文備考資料:易錯成語70個二
36、無可厚非
【解釋】不必做過嚴厲的批評。
【誤用】與“無可非議”程度不同。
37、彈冠相慶
【解釋】貶義。一個壞人作了官,同伙們也互相慶賀有官可作。
【誤用】常被誤解為中性的互相慶賀。即使是壞人互相慶賀,如果與上臺掌權(quán)無關(guān),也不可用。
38、期期艾艾
【解釋】口吃。
【誤用】不理解為懦弱、猶豫等。
39、翻云覆雨
【解釋】比喻反復(fù)無常或玩弄手段。
【誤用】不能表示氣勢宏偉。
40、不脛而走
【解釋】消息傳得很快。
【誤用】不是表示東西丟失。
41、身臨其境
【解釋】自己親自到了那個境地。
【誤用】常誤用為代替“設(shè)身處地”。
42、煢煢孑立
【解釋】孑然一身,處境孤單,無依無靠。
【誤用】使用時句中不能有“獨自”、“孤獨”、“一個人”等語義重復(fù)的詞語。
43、耿耿于懷
【解釋】不能忘懷,縈繞于心,形容有心事。
【誤用】不能用于“記住別人的好處”。
44、聳人聽聞
【解釋】故意夸張使人震驚。強調(diào)主觀目的。
【誤用】不能說這個事情聳人聽聞。
45、耳提面命
【解釋】表示長輩的諄諄教導(dǎo)。
【誤用】不用于同輩之間和貶義場合。
46、因人成事
【解釋】自己無能,依靠別人把事情辦好,只能表貶義或自謙。
【誤用】不能對第三人說。
47、駭人聽聞
【解釋】多指社會上發(fā)生的壞事使人聽了吃驚。強調(diào)客觀效果。
【誤用】與聳人聽聞常?;煊?。
48、咬文嚼字
【解釋】一般用于貶義,多指死摳字眼。
【誤用】被用于表揚。
49、處心積慮
【解釋】貶義。費盡心思籌劃干壞事。
【誤用】用來表褒義,褒義用“殫精竭慮”
50、火中取栗
【解釋】比喻冒險為別人出力而不知上當。
【誤用】即使冒險為別人出力,沒有上當?shù)囊馑迹膊豢捎谩?/p>
51、忍俊不禁
【解釋】俊,笑。
【誤用】只能說“我忍俊不禁”,不能說“忍俊不禁地笑起來”。
52、責無旁貸
【解釋】責,責任。
【誤用】只能說“我責無旁貸”,不能說“責無旁貸的責任”。
53、參差不齊
【解釋】長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
【誤用】不用于時間等。
54、繪聲繪色
【解釋】形容描寫生動逼真。
【誤用】常誤用作代替“有聲有色”。
55、危言危行
【解釋】講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褒義。
【誤用】常被誤理解為“危險的言論和行為”。
56、不刊之論
【解釋】刊,古代指消除刻錯的字;不刊意為不可更改。比喻不能修改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誤用】常被誤認為是“不能刊登的言論”。
57、振聾發(fā)聵
【解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誤用】不能形容聲音大。(形容聲音大用“震耳欲聾”。)
58、安之若素
【解釋】安然相處,和往常一樣,不覺得有什么不合適。
【誤用】不能表示“心里安穩(wěn)”。
59、濟濟一堂
【解釋】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誤用】不能形容一般人多,更不能形容商品。
60、汗牛充棟
【解釋】只形容藏書很多。
【誤用】不用于其他事物。
61、嘆為觀止
【解釋】主語是人,如果主語是事物,耍說“令人嘆為觀止”。
【誤用】只能用于贊美。
62、賞心悅目
【解釋】主浯是人,如果主語是景物,要說“令人賞心悅目”。
【誤用】只能用于美好的景色。
63、相敬如賓
【解釋】用于夫妻之間,常與舉案齊眉連用。
【誤用】不能用于無夫妻關(guān)系的人。
64、上行下效
【解釋】貶義。
【誤用】不用于表示群眾以干部為榜樣。
65、無所不為
【解釋】什么壞事都干。常有人用于贊揚
【誤用】錯說成“以無所不為的勇氣……”。
66、下里巴人
【解釋】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相對,原指戰(zhàn)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shù)。
【誤用】不能表示“俗人”、“下等人”。
67、信筆涂鴉
【解釋】隨手亂畫
【誤用】不表示畫得又快又好。
68、目無全牛
【解釋】技藝十分純熟。
【誤用】常誤解為沒有全局觀念。
69、振振有詞
【解釋】貶義。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實是強詞奪理。
【誤用】常被錯用來代替“理直氣壯”。
70、無所不至
【解釋】什么地方都去,什么壞事都干。
【誤用】不能用于表示非常關(guān)心,跟“無微不至”不一樣。
2018中考語文必備的50個成語:50個歷史名人
2018中考語文必備的50個成語:50個歷史名人
1、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shù)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p>
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jīng)旁人改換一個字后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庇郑骸靶胖羾?,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fù)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zhuǎn)危為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V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
釋義:比喻事情發(fā)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wù)摯蛘?。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p>
釋義: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铩1硎鞠蛉苏J錯賠罪。
9、臥薪嘗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p>
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fā)奮圖強。
10、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p>
釋義:砍了樹干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p>
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fù)返,曰:‘孺子可教矣。’”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p>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釋義: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后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p>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后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p>
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發(fā)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p>
釋義:指憤怒得頭發(fā)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wù),手不釋卷?!?/p>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p>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guī)(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p>
釋義: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guī)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p>
釋義: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y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shù)之士,是以道術(shù)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shù),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chǎn)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p>
釋義: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guān)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驹诹魉唬骸圃眨笱筚馊艚??!?/p>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p>
釋義:嘴上甜,心里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蝎心腸的人。
27、風聲鶴唳(苻堅)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p>
釋義: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28、泰山北斗(韓愈)
出自《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p>
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p>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30、東窗事發(fā)(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釋義:比喻陰謀已敗露。
31、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云。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p>
釋義: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p>
釋義: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33、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p>
釋義: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34、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p>
釋義: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35、成竹在胸(文與可)
出自宋·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釋義: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jīng)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陣(許褚)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zhàn)?!?/p>
釋義: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37、馬革裹尸(馬援)
出自《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釋義: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zhàn)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出自《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醇皩?,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p>
釋義:五代后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后比喻發(fā)動政變獲得成功。
39、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思傳》:“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釋義: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40、背水一戰(zhàn)(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p>
釋義: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
41、聞雞起舞(祖逖)
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p>
釋義: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42、初出茅廬(諸葛亮)
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釋義:原比喻新露頭腳。現(xiàn)比喻剛離開家庭或?qū)W校出來工作。缺乏經(jīng)驗。
43、完璧歸趙(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釋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44、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釋義: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45、樂不思蜀(劉禪)
出自《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p>
釋義:比喻在新環(huán)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huán)境中去。
46、指鹿為馬(趙高)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shè)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釋義: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47、畫龍點睛(張僧繇)
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p>
釋義: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guān)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zhì),使內(nèi)容生動有力。
48、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p>
釋義: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fā)現(xiàn)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F(xiàn)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49、諱疾忌醫(yī)(蔡桓公)
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guī),如護疾而忌醫(y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釋義:隱瞞疾病,不愿醫(y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的缺點和錯誤。
50、鞠躬盡瘁(諸葛亮)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p>
釋義: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
2017中考語文備考資料:常見100種意象二
教案課件是老師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著手準備教案課件了。將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制定好,這樣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加好!你們知道適合教案課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內(nèi)容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7中考語文備考資料:常見100種意象二,歡迎閱讀,希望您能夠喜歡并分享!
2017中考語文備考資料:常見100種意象二
51、泰斗
“泰山北斗”的簡稱。典出《新唐書韓愈傳》,比喻杰出的可為榜樣的人物。
52、歲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經(jīng)冬不凋,梅則耐寒開花,故有“歲寒三友”這稱。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蘭菊花稱為“花中四君子”。
54、雞口牛后
《戰(zhàn)國策·韓策》:“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比喻寧愿在局面小的地方當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5、請纓
漢武帝派年輕的近臣終軍到南越勸說南越王朝。終軍說:“請給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后以喻殺敵報國。岳飛《滿江紅遙望中原》:“嘆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p>
56、仁人
典出《論語衛(wèi)靈公》,喻指有博愛思想、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57、傳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學問能傳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師長精神或技藝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鉻》(西晉張載),比喻為人成全好事。
59、還珠
古時合浦地主盛產(chǎn)珍珠,但是地方官員很貪,珍珠都自動移到別的地方去了。東漢的孟嘗到這里來當太守,革除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來了。故以“還珠”喻官吏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長侍十韻》:“今日還珠守,何年執(zhí)戟郎?”
60、壁還
敬詞,典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指61、方家
典出《莊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術(shù)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種學問、某項技術(shù)的專家。
62、著作等身
典出《宋史賈黃中傳》,敬辭,比喻著作多,堆起來等于該人的身高。
63、青眼
相傳三國魏的名士阮籍,能為青白眼,對所討厭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邊看,露出眼白,表示輕視或憎恨。對喜愛或尊敬的人,就對他正視,青黑的眼珠在中間,表示尊重。他見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見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對人喜愛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p>
64、心許
典出《史記吳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應(yīng)的意思。
65、三味
典出《邯鄲書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義)。
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間雜歌箕山操》(漢蔡邕),原指厭聽世事,今比喻聆聽、恭聽。
67、斧正
典出《莊子徐無鬼》,指請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
典出《韓非子和氏》,比喻堅持美德(也有作懷才不遇之意)。
69、染指
典出《左傳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應(yīng)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熱行》(南朝宋鮑照詩),比喻說此喻彼,別有用心。
71、掣時
典出《呂氏春秋具備》,比喻辦事受牽制,不順利。
72、青鳥
青鳥,傳說西王母有三青鳥,一只選遣為信使,前來給漢武帝報信,另外兩只隨西王母而來,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如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p>
73、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傳春秋俞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每當伯牙彈到描寫高山、流水的典調(diào)時,鐘子期就感到他的琴聲猶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嘆無知音,不再彈琴。后常借指知音或樂曲的高錄。如辛棄疾《謁金門》:“流水高山弦斷絕,怒蛙聲自咽?!?/p>
74、涂鴉
典出《堯山堂外紀》(明蔣一葵撰),比喻書畫或文章不像樣子。
75、城府
典出《宋史傅堯俞傳》,比喻令人難以揣測的深遠用心。
76、借光
典出《戰(zhàn)國策秦策》,向別人詢問或請人給自己方便時的套話。
77、物色
典出《后漢書嚴光傳》,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標準去訪求人才。
78、鴻雁
《漢書蘇軾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單訊。如李清照:“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p>
79、方寸
典出《三國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
典出《世說新語容止》,比喻代人寫文章。
81、下榻
典出《后漢書徐稚傳》,原指禮遇賢者,現(xiàn)一般指接待貴客,也借指住宿。
82、潤色
典出《論語憲問》,比喻對文稿細加修飾。
83、春秋
典出《詩經(jīng)魯頌》,比喻年歲、歲月或借指古代史、歷史。
84、梨園
梨園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園圃,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其作為教習歌舞的地方,且在這里培養(yǎng)出了大批優(yōu)秀的音樂舞蹈表演人才,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國此,后世的戲曲班社常以“梨園”為其代稱,戲曲藝人稱“梨園弟子”。
85、抱柱
相傳古代一書生同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到來,這時河水猛漲,淹沒橋梁,書生為了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堅守信約。李白《長干行》:“常存抱住信,豈上望夫臺?!?/p>
86、班馬
送別詩多用以抒發(fā)惜別之情。春秋時,晉、魯、鄭伐齊,齊軍趁夜間撤走。晉國大臣刑伯聽到齊軍營里馬叫,推測道:“有班馬之聲,齊國軍隊一定連夜撤走了?!卑囫R為離群之馬,后送別詩多用以抒發(fā)惜別之情。李白《送友人》:“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p>
87、樓蘭
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yè)。如“黃山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p>
88、三尺
古代,劍約三尺長,故用為劍的代稱?!稘h書高帝紀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庇忠蚬糯逊煽淘谌唛L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稱,也叫“三尺法”。《漢書杜周傳》:“三尺安出哉?”
89、人杰
典出《史記高祖本紀》,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90、釣鰲
傳說古渤海東面有五座大山隨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鰲頂住,山才固定不動。友伯國有一巨人舉起腳來跨出沒幾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釣去六只鰲,因此,有兩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邁的舉止或遠大的抱負。李白《贈薛校書》:“未夸觀海作,空郁釣鰲心?!?/p>
91、辭第
漢時,北方匈奴貴族經(jīng)常騷擾邊境。一次漢武帝要為大將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辭謝道:“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后以喻為國忘家。杜甫《奉和嚴中臣西城晚眺十韻》:“辭第輸高義,觀圖憶古人?!?/p>
92、口碑
典出《五燈會元》,比喻眾人的口頭稱頌。
93、金雞
古代流傳天雞星動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豎起長竿,在竿上立一金雞,把該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們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雞”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我愁遠謫夜郎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94、爛柯
古代神話傳說晉人王質(zhì)上山砍柴,看見有幾個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來聽他們唱,小孩給他一個像棗核的東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覺得餓了。過了一會兒,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來,發(fā)現(xiàn)斧頭柄已全爛了。他回到家,原來的人一個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爛柯”喻離家年久。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p>
95、西席
典出《稱謂錄》,代指老師。
96、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出自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釁金,遂成二鉤獻于闔閭,詣宮門而求賞……乃賞百金,遂服而不離身。不平凡的來歷鑄就了一柄寶劍,成了渴求建功立業(yè)者的利器。
97、哀鴻
比喻哀傷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计湓戳?,“哀鴻”一語出自“鴻雁”?!对娦⊙砒櫻恪吩唬骸傍櫻阌陲w,哀鳴嗷嗷。維比哲人,謂我劬勞?!痹姼鑼懯钩夹杏谒姆?,見流民如鴻雁飛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
98、巴歌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典出自戰(zhàn)國楚玉《對楚王問》。如唐人李群玉《自灃浦東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員外從公虞》:“巴歌掩白雪,鮑肆埋蘭芳。”
99、白衣蒼狗
亦叫白云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出自杜甫詩《可嘆》:“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
100、雷同
典出《禮記曲禮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