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課文雷雨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6-07《始得西山宴游記》課文知識點整理。
教案課件是每個老師工作中上課需要準備的東西,是認真規(guī)劃好自己教案課件的時候了。只有規(guī)劃好了教案課件新的工作計劃,才能促進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你們知道多少范文適合教案課件?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始得西山宴游記》課文知識點整理”,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始得西山宴游記》課文知識點整理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自從我成了被貶受辱的人,居住在這個州里,經(jīng)常驚恐不安。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在那空閑的時候,就緩步地行走,漫無目的地游歷。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
天天與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
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無論多遠沒有不到的;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
一到就撥開茅草坐下,倒出壺里的酒來盡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著了作起夢來。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心中想到哪里,夢也做到哪里。(極:到)
覺而起,起而歸。
醒來后即起來,起來后即回家。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水有奇異姿態(tài)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西亭,了望西山,才開始指點著它并稱道它的奇異。
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于是令仆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叢生的草木,焚燒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處才停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然后,我們攀援著登上山去,伸開兩腿坐下,觀賞風景,只見所有幾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墊下面。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
它們的高高下下的形勢:山峰高聳,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內(nèi)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種種景物聚集、縮攏在一塊,沒有能夠逃離、隱藏在視線之外的;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青山白水互相纏繞,視野之外的景物與高天相連,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樣。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
然后知道這座山的卓然聳立,不與小丘同類。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心神無窮無盡地與天地間的大氣融合,沒有誰知道它們的邊界;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無邊無際,與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們的盡頭。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拿起酒杯來倒?jié)M酒,喝醉得身子傾倒,不知道太陽落山了。昏暗的晚色,從遠處來臨,來了就什么也看不見了,但還不想回家。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心神凝住了,形體消散了,與萬物暗暗地融合為一體。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覽不能算做游覽,真正的游覽從這一次才開始。所以為這次游覽寫了篇文章作為記述。
是歲元和四年也。
這年,是元和四年。
1、通假字
(1)自余為僇人(通“戮”,刑辱)
(2)夢亦同趣(通“趨”,往,赴)
2、詞類活用
(1)日與其徒上高山(名詞作狀語,每天)
(2)窮回溪(形容詞作動詞,走到盡頭)
(3)臥而夢(名詞作動詞,做夢)
(4)始指異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異)
(5)窮山之高而止(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到盡頭;形容詞用作名詞,最高點、頂點)
(6)箕踞而遨(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一樣)
(7)縈青繞白(形容詞用作名詞,青山,白水)
(8)故為之文以志(名詞用作動詞,寫作文章)
(9)自遠而至(形容詞用作名詞,遠處)
3、古今異義
(1)漫漫而游(古義:沒有目的;今義:(時間、地方)長而無邊的樣子)
(2)無遠不到(古義:無論;今義:沒有)
(3)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古義:凡是、這(個);今義:總括某個范圍內(nèi)的一切)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義:這樣以后今義:接著,表承接)
(5)頹然就醉(古義:文中指身子傾倒、跌倒的樣子;今義:形容敗興的樣子)
(6)游于是乎始(古義:從此;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詞多義
(1)窮
窮回溪(動詞,走到盡頭)
窮山之高而止(動詞,走到盡頭)
而不知其所窮(名詞,盡頭)
(2)夢
臥而夢(動詞,做夢)
夢亦同趣(名詞,夢境,夢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詞,曾經(jīng))
始指異之(副詞,才)
游于是乎始(動詞,開始)
(4)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連詞,表修飾)
(2)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連詞,表承接)
(3)臥而夢(連詞,表承接)
(4)覺而起,起而歸(連詞,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連詞,表轉(zhuǎn)折)
(6)窮山之高而止(連詞,表條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連詞,表修飾)
(8)而莫得其涯(連詞,表轉(zhuǎn)折)
(9)而不知其所窮(連詞,表轉(zhuǎn)折)
(10)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連詞,表轉(zhuǎn)折)
(5)之
(1)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助詞,的)
(2)始指異之(代詞,它,指西山)
(3)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詞,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詞,的)
(5)不知日之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故為之文以志(代詞,它,指游西山這件事)
(6)為
(1)自余為僇人(動詞,成為)
(2)不與培塿為類(動詞,成為)
(3)故為之文以志(介詞,為了)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詞“于”)
(2)(我)因坐法華西亭(省略主語“我”)
(3)始指(之)異之(省略賓語“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觴滿酌(省略主語“我”)
(5)故為之文以志(之)(省略賓語“之”,代指宴游西山這件事)
判斷句
是歲元和四年也(語氣詞“也”,表判斷)
定語后置名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
6、重點語句翻譯
(1)有所極,夢亦同趣。
譯文:心中想到哪里,夢也做到哪里。
(2)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譯文:認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水有奇異姿態(tài)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3)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
譯文:千里內(nèi)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種種景物聚集、縮攏在一塊,沒有能夠逃離、隱藏在視線之外的。
(4)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譯文:心神無窮無盡地與天地間的大氣融合,沒有誰知道他們的邊界;無邊無際,與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們的盡頭。
(5)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譯文:心神凝住了,形體消失了,與萬物暗暗地融合為一體
相關(guān)知識
始得西山宴游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
教學目的:
1.解作者被貶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情懷
2.理解課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會翻譯文言文。
重點難點:1.重點:
(1)體會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會翻譯文言文。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預(yù)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惴栗(zhuìlì)榛莽(zhēn)衽席(rèn)灝氣hào)頹然(tuí)冥合(míng)
2.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投影)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人稱“柳河東”。晚年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與韓愈同為當時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貞元九年(793),柳宗元進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升任禮部員外郎,積極從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為時不久,就在其政敵聯(lián)合反擊下而失敗,受到殘酷迫害,先是被貶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司馬;十年之后,又改任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壇上與韓愈齊名。他能詩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論說、寓言、雜文和游記等類,文筆犀利,含義深刻,形象生動,氣勢奔放。就游記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畫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深入的體會,運用簡潔概括、鮮明生動的語言,精細而準確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視和遺忘的自然景色畫圖般地再現(xiàn)出來,給讀者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寫山水木石、鳥獸蟲魚的聲色動靜時,往往將自己橫遭貶滴、飽受壓抑的境況滲透在里面,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他的作品收入《柳河東集》。2.解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一十年內(nèi)到處搜奇覓勝,寫出一系列刻劃入微又托意深遠的山水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起著開宗明義、領(lǐng)帶各篇的作用。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重音。要讀得流暢,讀出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字詞解釋。(投影)(1)始得西山宴游記:始得,初游。宴,安逸,快樂。游,游覽。(2)余自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這里是遭到貶謫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憂懼的樣子。(5)其隙也:隙,空閑的時候。(6)則施施而行:施施(yì),緩慢行走的樣子。(7)漫漫南游:漫漫,隨意不受拘束的樣子。(8)日與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9)窮回溪:窮,盡,窮盡?;叵?,彎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異的石頭。(11)無遠不到:意思是,只要風景好,不管多遠的地方都去。(12)到則披草而坐:披草,撥開草。披,撥開。(13)醉則更相枕以臥:更,更換交替。相枕,互相緊靠著。(14)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夢中也就到了那里。極,到。趣,通“趨”,往。(15)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異態(tài),奇異的形態(tài)。(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嘗。怪特,奇怪、特別。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翻譯。(投影)(1)始指異之:指異,指點而稱奇。(2)緣染溪:緣,沿著。(3)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雜亂叢生的草水。(4)焚茅筏:焚,燒。茅筏(fá),茅草之類。筏,草葉眾多的樣子。(5)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兩腳伸直岔開,成簸箕狀。遨,游賞。(6)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土壤,土地。(7)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覺用的席子。(8)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樣子,溪谷低洼的樣子。(9)若垤若穴:垤(dié),蟻垤,螞蟻洞外的小土堆。穴,洞。(10)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遠近,而實際上有千里的大小遠近。(11)攢蹙累積:攢(Cuán),聚集。蹙(Cù),縮小。累積,重疊積壓。(12)莫得遁隱:遁隱,隱藏不見。(13)縈青繚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縈繞在一起。縈,繚都是纏繞的意思。(14)外與天際:際,連接、結(jié)合。天際,天邊。(15)四望如一:向四面環(huán)顧,看到的情景都一樣。(1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這樣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17)不與培塿為類:培樓(pǒulóu):大小墳冢。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廣大的樣子。灝(hào)氣,彌漫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灝,水勢大。涯,邊際,極限。(19)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樣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引觴滿酌:引觴(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頹然就醉:頹然,形容醉倒的樣子。就,接近。(22)心凝形釋:凝,凝結(jié),停止了思維活動。釋,消散。(23)與萬化冥合:萬化,萬物。冥合,融化其中,渾然一體。(2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從前。未始,未嘗。(25)游于是乎始:于是,從此,從現(xiàn)在。(26)故為之文以志:以,來。志,記。
4.請學生整篇翻譯。
四、詞語小結(jié)
(1)古今異義。①未始古義未嘗,從來沒有 而來始知西山之怪特。今義沒開始②累積古義重疊、積壓 攢蹙累積。今義積累③然后古文這樣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義連詞,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④于是古義從此,從這時游于是乎始。今義連詞,表示后事緊接著前一事⑤更古義,動詞,更換交替。醉則更相枕以臥。今義程度副詞,更加。⑥披古義撥,撥開。到則披草而坐。今義覆蓋在肩背上。⑦就古義接近頹然就醉。今義就是⑧向古義從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義朝⑨志古義記故為之文以志。今義志氣、志向。⑩是古義代詞,這 是歲元和四年也。今義判斷動詞。(2)一詞多義。①異稱奇始指異之。獨特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②特特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③為成為 余自為像人。作,寫。 故為之文以志。(3)通假字:?、賰J,通“戮”,這里是遭貶調(diào)的意思。②趣,通“趨”,往,到。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第二課時
一、預(yù)習:熟讀課文,在此基礎(chǔ)上背誦全文。
二、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已疏通文字,略知課文的內(nèi)容。這節(jié)課,我們將深入探究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提問:請根據(jù)文意給課文劃分層次,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第一部分(l段):概述被貶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為游遍了永州,卻不知還有一個“怪特”的西山。
第二部分(2段):特寫游西山的經(jīng)過。第一層(從“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異之”):寫偶識西山的欣喜。第二層(從“遂命仆過湘江”到“窮山之高而止”):寫登山的經(jīng)過。第三層(從“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窮”):寫西山形勢的高峻、氣象之闊大。第四層(從“引觴滿酌”到“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寫宴飲之樂。第五層(從‘心凝形釋”到“游于是乎始”):寫人與自然的融合。第六層《從“故為之文以志”到完):寫此文的目的和時間。
3.提問:本文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或敘述?;蛎鑼憽⒒蚴闱?,語句或長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鉤連。試舉例說明這些語句的特點。討論并歸納:(1)“余自為僇人,居是州,恒惴粟?!鄙⒕洌瑪⑹霰毁H到永州之后憂郁心情。(2)“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對偶句,描寫出游時慢步徐行,任意西東的悠閑。(3)“上高山,入深林,窮四溪,…”排比句,敘述每天與同伴傭人出游的目標。(4)“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鄙⒕?、短句。敘述結(jié)伴出游的樂趣。(5)“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散句。長句。描寫出游自足的心情,為下文游西山做鋪墊。(6)“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散句。敘述發(fā)現(xiàn)西山的原因。(7)“遂命仆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窮山之高而止?!鄙?、偶結(jié)合,中間三句排比,敘述登山之艱難。(8)“攀援而登,箕踞而退,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托席之下?!迸忌⒔Y(jié)合,描寫攀登山頂?shù)膭幼骱透惺?。?)“其高下之勢,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短句、描寫西山形勢的高峻、氣象的闊大。(1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土婁為類。”散句,抒寫作者對西山高峻的感受。(11)“悠悠乎與頒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平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迸季?、長句。抒發(fā)作者對西山氣象闊大的贊美以及物我相融的感受。(12)“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喜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鄙⒕?,描寫宴飲之樂趣。(l)“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香向之末始游,游于是平始?!鄙⒕涫銓懳镂蚁嗳诘母惺?,照應(yīng)前文“以為……怪特?!笔股舷裸^連。(l)“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散句,記敘寫此文的目的、時間。
4.提問:本文與《小石潭記》作于同一年,所寫都是永州山水景物,但《小石潭記》更偏重于客觀描寫,本文更偏于主觀感受。試舉一兩個例子,作簡要分析。討論并歸納:《小石潭記》中寫“下見小譚,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描寫潭中景基本上是純客觀實寫,沒有加入作者的主觀感受。本文中寫“其高下之勢,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索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泵鑼懳魃降母呔?,氣象的闊大沒有直接著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而通過登臨眺望的尺寸千里的感受,通過景物之間的相互映襯運用生動的比喻,色彩的喧染,構(gòu)成一幅絢麗多姿的山水畫。
5.提問:作者描寫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樣感情?討論并歸納: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傲世情懷。
四、小結(jié):本文開頭從作者被貶到永州的優(yōu)懼和漫游寫起,以此透露他在當時的處境和心境,使筆下的自然景物銀作者的身世遭遇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又與煩囂丑惡的社會現(xiàn)實形成強烈對照。然后,由一般的游覽順勢引入到西山這個特定環(huán)境之中,運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巧妙突出它的“怪特”。而構(gòu)成“怪特”的主要因素,就是山勢高峻、尺寸千里,所以作者在具體描繪時,沒有直接著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卻通過自己登臨眺望的主觀感受,通過景物之間的相互映襯,以及生動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構(gòu)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山水畫。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shè)計。
九上《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
老師職責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課件,到寫教案課件的時候了。我們要寫好教案課件計劃,新的工作才會如魚得水!有多少經(jīng)典范文是適合教案課件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九上《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始得西山宴游記
柳宗元
學習重點: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及意圖
2、概寫與特寫相結(jié)合的寫法
3、采用比照和映襯的手法描寫景物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稱“柳河東”,官至柳州刺史,也稱柳“柳柳州”。其山水游記的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記”⑴《始得西山宴游記》⑵《鈷姆潭記》⑶《鈷姆潭西小丘記》⑷《小石潭記》⑸《袁家渴記》⑹《石渠記》⑺《石澗記》⑻《小石城山記》?!坝乐莅擞洝倍急憩F(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痛苦感受和激憤心情。
今天將要學到的課文《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開始,這八記是一組文章,是一個整體,首尾呼應(yīng),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時所作。柳宗元因參加了王叔文領(lǐng)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被貶為永州司馬。司馬是個閑職,沒有具體事務(wù),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寫了永州八記,反映了自己的苦悶心情。
二、由學生朗讀文章,自己翻譯。
三、對照翻譯,就艱難字詞進行解釋。
第二課時
課文寫法研討
一、文章題目
“始得”定下了全文敘事基調(diào),同時表露了第一次游賞的欣喜。
二、翻譯課文注意以下詞語
“恒惴栗”中的“恒”,經(jīng)常之意,我經(jīng)常感到恐懼不安。
“夢亦同趣”這“趣”旨趣。
“意有所極”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歷領(lǐng)略了。
“因坐法華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始指異之”之“異”是以┅┅為奇,覺得不同一般。
“箕踞而遨”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似的。
三、內(nèi)容點撥
1、第一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和第二段的“遂命仆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寫游,但情狀迥異,為什么?
開頭的概寫是漫不經(jīng)心,后者表現(xiàn)了作者“指異之”的西山對作者的巨大吸引力。
2、結(jié)構(gòu)層次
第一段:
A、第一句為一層:寫獲罪謫居的心態(tài)
B、第二句“無遠不到”第二層:漫游無目的
C、“到則┅┅而歸”第三層:游賞的隨意性
最后一句才點明白以概寫來襯托西山的描寫。
第二段是特寫,步步緊逼法
坐法華西亭→過湘江→緣染溪→斫→斫榛莽→焚茅茷
俯視: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凝形釋、萬化冥合。
附板書:
↑頂峰↓
╱ 俯視
焚茅茷 ↓
↑岈然洼然
╱ ↓
斫榛莽若垤若穴
↑↓
╱ 尺寸千里
緣染溪 ↓
↑四望如一
╱↓
過湘江心凝形釋
↑↓
╱萬化冥合
坐西亭
↑
↗游賞的隨意性 ╱ ↑
獲罪謫居?。ㄤ亯|)(特寫)
↘漫游的無目的性
↑
(概寫)
本文的個性特征:
1、概寫特寫相結(jié)合(見上面板書設(shè)計);
2、比照與映襯
文章開始表明被貶后的憂懼、苦悶心情與游山玩水的賞心樂事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山水之樂也是悲傷情調(diào),作者對游山的描寫也多從比照和映襯中表達自己的感受,未得西山時漫漫而游,反襯一識西山的驚喜,寫萬物的渺小,更顯西山之“特立”。
3、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敘事寫景都飽含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了作者的寂寞惆悵,“披草而坐,傾壺而醉”正是他的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現(xiàn)。寫西山的傲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寫照。其實柳宗元所寫的“西山”乃一般丘陵,并非崇山峻嶺,他不過是借景抒懷而已,在山水間澆灌自己的情感,賦予山水以個人的情志,山川壯麗無人賞識如同士子懷才不遇。
主題:
本文采用由抑到揚的方法來寫,通過對西山的特寫,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柳宗元被貶后的苦悶心情以及自己的傲世情懷。
最后布置作業(yè)。
九年級上冊《始得西山宴游記》知識點總結(jié)冀教版
一般給學生們上課之前,老師就早早地準備好了教案課件,大家應(yīng)該要寫教案課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課件的工作計劃,才能更好的在接下來的工作輕裝上陣!有哪些好的范文適合教案課件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上冊《始得西山宴游記》知識點總結(jié)冀教版”,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九年級上冊《始得西山宴游記》知識點總結(jié)冀教版一、文學賞析
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題目“始得”二字有密切關(guān)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點出“始得”之意。文章內(nèi)容是寫發(fā)現(xiàn)并且宴游的經(jīng)過,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感受。具體安排是,先寫游西山的情形,再寫游西山的經(jīng)過和感受。這樣文章自然而成兩段。
第一段寫始游西山時的心情及對西山景色總的評價:怪特。作者自稱為“僇人”,即有罪之人。用“恒惴僳”(常常驚恐不安)三字概括自己被貶后的心情。這三個字既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時陶醉一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nèi)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柳氏自被貶永州,時時感到屈辱、壓抑,政治上失敗,才華得不到施展,平生的抱負無法實現(xiàn),于郁悶痛苦之中,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游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覽中,排解內(nèi)心的憂憤,在游覽中忘卻現(xiàn)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托。因此,這個開頭也是他游山玩水的緣由。首先寫行動,在“行”“游”兩個動詞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兩個重疊的形容詞?!笆┦薄奥?,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jīng)心的外在動作。通過外在動作的描寫,實際上表現(xiàn)了作者在游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tài)。“日與其徒······無遠不到”寫始游西山前之所見,“到則披草而坐······起而歸”寫當時之所為和所感?!耙庥兴鶚O,夢亦同趣”—意想中所到的境界,做夢也走到這種境界,這句話透露了作者表面上似乎沉醉于山林美酒之中,實際上內(nèi)心深處的郁悶并未得到排解。哲時得不到施展的抱負仍然是夢寐以求,他希圖借游樂飲酒以求忘優(yōu)的目的沒有達到。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边@幾句說,我自以為永州的山水凡有點特別形態(tài)的,都被我游遍了,卻從來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異。而且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態(tài)。作者之前沒有看到西山、游覽西山,所以說“未始知西山怪特”。這是從反面來扣住題目里“始得”二字。簡潔的幾筆,小結(jié)了作者游西山前的感受,以及發(fā)現(xiàn)西山景色怪特時的欣喜,承上啟下,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段正面寫游西山的情景,這段文字緊緊圍繞著“始”字展開。九月的一天,他坐在法華寺西亭上,遠望西山,“始指異之”。西山之“異”吸引著他,于是命仆人帶路,渡過湘江,沿著染澳,砍伐灌木雜草,焚燒枯落草葉,披荊斬棘,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處。居高臨下,放眼遠望,‘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之下”。下面一段用反襯的方法描寫西山之高:“岈然洼然”,是頗為形象的摹狀;“若垤若穴”,是十分貼切的比喻。用“尺寸”和“千里”構(gòu)成強烈對照,干里以內(nèi)的景物,仿佛容納于尺寸之幅內(nèi),都聚攏在眼底。再向四周望去,“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身邊青煙白云繚繞,仿佛同天空連為一體,無論朝哪個方向望去,景色都是這徉。這繪聲繪色的描寫使讀者也好像身臨其境。有了這種親身的體驗,然后始知“是山之特立”,和那些小土山不能同日而語。
面對眼前奇異的景觀,作者胸懷頓覺開闊。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受油然而生:廣大得如同浩氣看不到它的邊際。欣喜滿意地同天地交游而設(shè)有盡期。于是“引筋滿酌,頹然就醉”,以至于暮色降臨也渾然不覺,仍不愿歸去。此時作者覺得自己的心似乎己凝結(jié),形體似乎已消散,他整個兒地同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萬物融合在一起,達到了物我合而為一的忘我境界。然后才明白以前自以為“無遠不到”“皆我有也”,其實并未真正游過,而真正的游賞應(yīng)視作現(xiàn)存“始得西山”才開始。作者這個體驗十分寶貴,是他精神上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的表現(xiàn),他從政治,七的失敗、被貶滴的一度消沉,開始解脫出來,看到了希望,找到了出路。這是他始游西山的最大收獲。因此他寫了這篇游記。最后說明游覽時間。
這篇游記語言清麗,結(jié)構(gòu)完整,景和情完全融為一體,寫景重在寫意抒情深沉而含蓄。
二、藝術(shù)特點
緊扣題目,選材獨特
獨辟蹊徑,少提西山,卻是一切為了“西山”。鑒于作者“人”身份,才有閑暇,內(nèi)心憂懣,便需宣泄排遣,這好似給作品悲涼的基礎(chǔ)進行了定格。游覽的方式便也順理成章,其一“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這表現(xiàn)出的是隨意,無目的性的特點;其二,“披草而生,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覺而起,起而歸“。苦中覓樂,亦體現(xiàn)出散漫放任性的特點。文中由抑到揚的方法,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者貶謫永州后憂懣的心態(tài)。為集中筆墨描繪西山,作者把沿途的山光水色,見聞感受,一概舍棄,尋道登山的過程,艱難而表現(xiàn)的空間較多,但也只是“遂命仆過湘江,緣染溪,斫楱莽,焚茅,窮山之高而止”輕輕帶過。
構(gòu)思精巧,結(jié)構(gòu)嚴謹
開始先概寫平日游覽之勝,繼而再寫西山之宴游,在這里作者采用曲折入題的方法,欲寫今日始見西山,先寫昔日未見西山;欲寫昔日未見西山,先寫昔日得見諸山,即先寫未得西山之游,然后筆鋒一轉(zhuǎn),折入始得西山之宴游。鋪墊充分,轉(zhuǎn)折自然,說明西山之游,既是昔日游遍諸山的繼續(xù),又是一系列新的宴游的開始。文章緊扣“始得”,前后照應(yīng),氣脈貫通,可謂新穎、巧妙、匠心獨具。
比照與映襯的使用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貶后的憂懼、苦悶心情,這與游山玩水的賞心樂事恰成鮮明對比,給“山水之樂”定下了一個悲涼情調(diào)。自然景物的美好與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不協(xié)調(diào)地激蕩著作者的情感。作者對游山的描寫,也多從比照和映襯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寫“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為了反襯一識西山的驚喜;寫萬物的渺小,更顯示出西山的“特立”。
妙用回環(huán)手法
“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边@里運用了頂針續(xù)麻的修辭方法,這樣就上下勾連,連貫而下。這種修辭方法的運用,有助于表現(xiàn)游覽者那種要有所忘懷,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種回環(huán)、復沓的韻味。它概括了一個接一個的漫游活動,略去了無關(guān)緊要的交待性敘述,強調(diào)了這些動作的連續(xù)性和隨意性,渲染了乘興而來,漫不經(jīng)心的心情。
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本文敘事寫景,都飽含著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現(xiàn)了作者寂寞惆悵、孤標傲世的情懷。例如,寫“披草而坐,傾壺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現(xiàn);寫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寫照。實際上,柳宗元所描寫的西山一帶,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嶺。他不過是借景抒懷,在山水之間澆灌自己的情感,賦予山水以個人的情志。山川壯麗卻無人賞識,如同士人之懷才不遇。
三、名家評價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前后將‘始得’二字,極力翻剔。蓋不爾,則為‘西山宴游記’五字題也??梢娮魑模差}中虛處,必不可輕易放過。其筆力矯拔,故是河東本來能事。”
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九:“從‘始得’字著意,人皆知之。蒼勁秀削,一歸元化,人巧既盡,渾然天工矣。此篇領(lǐng)起后諸小記?!?br> 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三:“全在‘始得’二字著筆。語語指劃如畫。千載以下,讀之如置身于其際。非得游中三昧,不能道只字?!?br>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五十三:“‘始得’有驚喜意,得而宴游,且有快足意,此扼題眼法也。”
林紓《古文辭類纂選本》卷九:“此篇極寫山之狀態(tài),細按似屬悔過之言。子厚負其才,急欲自見,故失身而黨叔文。既為謬人,以山水放,何必‘惴栗’?知‘惴栗’,則知過矣······未始知山,即未始知‘道’也,斫莽焚茅,除舊染之污也。窮山之高,造‘道’深也。然后知山之特出,即知‘道’之不凡也。不與培樓為類,是知‘道’后遠去群小也。悠悠者,知‘道’之無涯也。洋洋者,抱‘道’之真體也。無所見猶不欲歸,知‘道’之可樂,恨已往之未見也。于是乎始,自明其投足之正······全是描寫山水,點眼處在“惴栗”、“其隙”四字,此雖鄙人臆斷,然亦不能無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