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中國成立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5-10高三歷史《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知識點總結。
高三歷史《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知識點總結
隋唐:①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貿易往來頻繁;③突出人物:鑒真和吉備真?zhèn)洌虎苋毡局贫任幕钍芴瞥绊懀ù蠡男乱蕴浦茷樗{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長安的樣式)。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幣開元通寶。
遼宋金元:都與日本有頻繁的貿易往來。
明清:①東南沿海倭患嚴重;②明政府罷市舶,導致奸商與倭寇勾結,形成倭患;③戚繼光抗倭,1565年肅清倭患;④清朝實行閉關政策。
(2)與朝鮮的關系
秦漢:①秦漢之際,燕、齊、趙人為避戰(zhàn)亂,數萬人遷居朝鮮;②三韓多次派人赴漢,先后會見漢武帝光武帝;③辰韓引進中國先進文化,被稱為秦韓;④雙方保持頻繁的貿易往來:朝鮮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的銅鏡、漆器、鐵制工具等輸出到朝鮮。
隋唐:①往來:唐朝的留學生中,新羅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遠。長安等地設有“新羅坊”、“新羅館”接待新羅商旅。②新羅立國,參用唐朝制度,設立國學,教授儒學;新羅文化帶有濃重的中華文化色彩。
(3)中華文化圈:中華文化圈以中國為中心,包括周邊國家日本、朝鮮、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漢朝,隋唐時期最終完成。其特點是以漢唐文化為源流向周邊傳播。周邊國家文化以漢唐文化為模本,深深打上中華文化的烙印。
★與東南亞、印度半島的關系
(1)與印度半島的關系
漢朝:開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進行頻繁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yǎng)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法等西傳,印度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傳人中國。
隋唐:①互派使節(jié)。②以佛教為紐帶,天竺遣使唐朝送來郁金香、菩提樹。佛教藝術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中國創(chuàng)立十進位記數法傳到天竺。③玄奘、義凈到天竺研究佛學。
(2)華僑開發(fā)南洋
南洋:泛指東南亞地區(qū)。
過程:從唐朝開始,東南沿海一帶有很多人到南洋諸島謀生。鄭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國人遷徙到南洋定居,成為華僑。
作用:帶去先進工具和技術,對南洋開發(fā)作出重大貢獻。
★與中亞、西亞的關系
漢朝: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鐵器、絲綢以及養(yǎng)蠶繅絲技術、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
隋唐:對外交往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節(jié),唐朝時波斯人在中國開設波斯店。唐高宗時,大食與中國通使,持續(xù)了一個半世紀。中國造紙術在唐朝時傳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遷入中國,和漢、蒙、畏兀兒等民族長期雜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與歐洲、非洲各地的關系
(1)陸上絲綢之路
開辟條件:①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開辟奠定基礎;②西域都護設立,有效地保護了商旅往來;③甘英出使大秦,進一步了解西行路線;④漢朝經濟文化繁榮、國力強盛,促進了絲綢之路的開辟。
路線:長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義: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2)海上絲綢之路
開辟:漢武帝以后。
路線:廣東沿海港口(廣州等)、印度支那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島南端。
意義:加強了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聯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問的聯系。
(3)鄭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聯系,滿足統(tǒng)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尋找建文帝。②條件:國力強大,造船業(yè)發(fā)達,天文地理知識進步,羅盤針使用等。③過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訪問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④路線:沿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⑤特點:規(guī)模大,歷時長。次數多,航程遠,抵達國家地區(qū)多。⑥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yè)的先驅。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⑦局限性:目的不是發(fā)展海外貿易,沒有推動海外貿易新時代的到來。它采取的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朝造成巨大負擔,沒有生命力。隨著國力衰退,航海壯舉便悄然結束。
(4)與歐洲的關系
東漢: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灣。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來到東漢。這是中歐直接往來的最早記錄。
唐朝:和東羅馬有使者往還,東羅馬的醫(yī)術、雜技傳人中國;唐朝的絲綢、瓷器大量運往歐洲。
元朝: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中國,畏兀兒族人列班?掃馬前往西亞、歐洲,成為我國第一位訪問歐洲各國的旅行家。
明清: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門。明朝中后期荷蘭殖民者占據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5年和1686年雅克薩反擊戰(zhàn);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西學東漸,16世紀后期,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傳教士來華,把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繪畫、音樂等方面著作介紹給中國,又把中國的儒學和道學介紹給西方,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徐光啟等與傳教士合譯西方科技著作,為中國科技注入新的生機。
2、中國古代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Ⅰ經濟交流
⑴兩漢:①張騫通西域后,中國的絲綢、冶鑄、水利技術都遠播中亞、羅馬和歐洲地區(qū)。②東漢時期,我國的鑄銅和制漆工藝傳到朝鮮,朝鮮的果下馬、檀弓等特產也運到中國,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這時也傳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貿易往來頻繁。②中亞、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棗、藥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燈也運往波斯,并從那里行銷歐洲。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國行上年;中國的造紙、紡織技術傳到大食,再傳到歐洲和非洲。
⑶兩宋:我國對外貿易東達朝鮮、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國家。
⑷元朝: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
⑸明朝:鄭和下西洋,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受到各國歡迎,鄭和從西洋購得珠寶、香料、藥材等土特產。
Ⅱ文化交流
⑴中國文化的外傳:
①科學技術:a.唐朝時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b.宋朝時,印刷術東傳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促進了文化的傳播。c.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fā)現美洲和實現環(huán)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條件。d.元朝時,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到歐洲。e.唐朝時建筑技術傳到日本;數學專著《綴術》傳入朝鮮和日本,成為學校教材。f.明清之際,總結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海外。
②生產技術:a.兩漢時,冶鑄技術東傳朝鮮、日本,息產中亞、歐洲。制漆工藝傳到朝鮮。水利技術遠播中亞和歐洲。b.唐朝時紡織技術傳入朝鮮、阿拉伯。明朝時,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傳入南洋各地。
③文學、藝術、體育:a.屈原的詩歌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唐詩傳入朝鮮、日本。b.馬球、足球、圍棋等活動在唐朝傳入日本。
④文字:a.漢時,許多朝鮮人使用漢字。b.唐朝時,日本參照漢字草書和楷書的偏旁,創(chuàng)制了日本文字。
⑤思想:中國的儒家經典、漢代佛教傳到日本。
⑵外國文化傳入中國
①農作物品種:a.宋朝時,占城稻由越南傳入中國南方。b.明朝后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和煙草等傳入中國。
②生產技術:a.唐朝時從印度傳入熬糖法。b.明朝引進了歐洲的水利方法,記載于《農政全書》。
③科技:a.唐朝時,印度的天文、醫(yī)學、歷法知識傳入中國。b.明朝時,利瑪竇帶來西方的科技著作。
④藝術:唐朝時朝鮮的高麗樂、中亞的舞蹈、印度的繪畫、雕塑、音樂、舞蹈藝術傳入中國。
⑤宗教:a.佛教于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中原地區(qū)。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帶回佛經600部,譯出1300多卷,成為研究古印度的珍貴史料。b.伊斯蘭教在唐朝時由阿拉伯人傳入中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時從西亞傳入中國。明朝后期,更多的傳教士來華。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時也由西亞傳入中國。
3、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商路
⑴秦漢:以陸路為主。當時中國的絲綢等物品主要通過絲綢之路運到西歐各國。與此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已開辟。
⑵隋唐:分海、陸兩路。海路從廣州出發(fā),經馬來半島、印度可到波斯灣,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從登州、揚州出發(fā)可到朝鮮、日本。
⑶兩宋:陸地絲路中斷,夏、遼政府將歲幣經內蒙西運,出現了又一條北方絲路。特別是南宋造船業(yè)發(fā)達,促進了海外貿易,中國的絲綢、瓷器大量輸出日本、朝鮮和非洲的一些國家,換回外洋貨物。
⑷元明清:元朝水陸兩條絲路并進。明朝初期海運船隊遠達東非和紅海,中西貿易興旺一時。清朝康熙以后,閉關鎖國,只準廣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絲路不暢。4、
4、古代促進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張騫:通西域后開通絲綢之路,開辟了中西交通新紀元。從此中國文明不斷傳到西方。
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達西亞波斯灣。
安敦:166年派使臣從海道來中國。這是中歐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
鑒真:唐朝高僧,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傳播唐文化。
吉備真?zhèn)洌?/p>
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時期取天竺研究佛經,促進中印非文化交流。
馬可?波羅:意大利人,元世祖時來華,居住十幾年,并流傳有《馬可?波羅游記》。
列班?掃馬:畏兀兒族人,前往西亞和歐洲,成為我國第一位訪問歐走各國的旅行家。
鄭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
利瑪竇:歐洲傳教士,明朝時來華,帶來歐洲的科技著作。
重點問題精講
1、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開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fā)展。當生產力發(fā)展進入鐵器時代后,中國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開先河的是秦漢王朝。
主要目的:①傳播中國文化,宣揚中國聲威,擴大在海外的影響,樹立大國的形象。②發(fā)展貿易,豐富自己的經濟生活,經濟互補互利。③學習外國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進步。
作為封建王朝,開展對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但我國古代開展對外關系與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業(yè)為目的、搶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場是有根本區(qū)別的。
2、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發(fā)展的條件和途徑
條件:①國家統(tǒng)一,政治穩(wěn)定;②國力強盛,經濟繁榮;③對外交通發(fā)達;④開明的外交政策;⑤科技發(fā)展;⑥杰出人物的作用。
途徑:一是通過官方和民間的貿易途徑,對外貿易往往伴隨著文化交流。二是官方派遣使節(jié)和留學生。三是宗教傳播,如佛教徒鑒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瑪竇等。四是戰(zhàn)爭。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特點
⑴由開放走向閉關:中國古代對外政策,總體上以開放為主,特別是明清時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變化的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根本)、外國侵略勢力的影響等。
⑵路線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絲綢之路(雖有海上絲綢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對外交通發(fā)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主要是海路為主。變化原因: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戰(zhàn)亂,南方相對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術、航海技術的進步等。
⑶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秦漢時期,陶瓷和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
⑷交往形式以和為主:和平交往:漢朝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代海外貿易。戰(zhàn)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康熙皇帝組織雅克薩之戰(zhàn)抗擊沙俄入侵。
⑸封建社會后期(明清時期)出現侵略與反侵略斗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康熙帝組織雅克薩之戰(zhàn)抗擊沙俄。
4、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發(fā)展趨勢
由開放到閉關。從漢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實行了對外開放的政策,促進了我國和其他各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豐富了物質和精神生活,加強了對外聯系,提高了我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國封建制度的日趨沒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統(tǒng)治階級才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清代閉關政策的形成并非是歷史的偶然,一方面它是落后的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清朝統(tǒng)治集團民族狹隘性的表現,它懼怕國內漢人與外界勾結反清,從而威脅其統(tǒng)治。只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對華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閉關政策在后期才具有維護國家主權的自衛(wèi)性質。雖然閉關政策曾作為一種消極防御手段起到一些自衛(wèi)作用,暫時延緩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國封建社會延續(xù)發(fā)展,但限制對外貿易,幾乎隔絕了中外聯系,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使我國日益落后于西方,對于近代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fā)揮咱,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閉關鎖國和狂妄自大是互相聯結的,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與這種狀態(tài)不無聯系。歷史告訴我們“開放國興,閉關國衰”。
5、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概況和特點
(1)發(fā)展概況
漢代:中國與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張騫通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xù)輸入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海諸國即印度半島等地進行經常的貿易往來。
唐朝:對外貿易繁榮。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唐朝和朝鮮的貿易往來繁盛,朝鮮輸入唐朝的有牛、馬、麻、人參,唐朝輸入朝鮮的有絲綢、茶葉、瓷器、藥材、書籍等。中亞、波斯商人足跡遍及各地,它們把胡椒、波斯棗、藥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也源源不斷運往波斯,并從那里運銷西方。對外交通有陸路和海路;與朝鮮、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貿易頻繁。
兩宋:①北宋政府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貿易和事務,征收商稅。②南宋海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③南宋政府采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港口設有番坊,有外商長期在此居住。同南宋通商的國家眾多,以阿拉伯人最多。紹興末年,廣州、泉州兩個市舶司歲收稅高達200萬,超過北宋一倍多。④中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等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輸入商品以香料、珠寶為主。⑤遼、金與高麗通過使節(jié)貿易保持聯系,并在邊境設榷場,互通有無。日本、波斯、大食等國也同遼、金有貿易關系。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有泉州、廣州、明州,對外貿易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一些國家。
元朝:泉州是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經常停泊著數百艘海船,大量貨物在此匯集和起運。高麗的土特產人參、水獺和虎豹皮在我國內地受到歡迎,布在我國民間也很流行。我國的植棉、棉紡織和火藥技術在此時傳人高麗。
明朝: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qū)。明朝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寧波、福州。
清朝:政府實行閉關政策,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還幾次下令實行海禁。在正當的中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出現貿易順差。影響:①中國出口商品數量少,對外貿易在整個經濟中的份額極小,難以促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②由于長期與世隔絕,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2)特點:①先陸路貿易,后海路貿易。②外貿政策由開放到閉關。③官方貿易不以營利為主,而以加強友好往來為主。④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⑤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
(3)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商路的六次演變:
①秦漢時期,對外貿易主要以陸路為主。②隋唐時期,水、陸并進。③兩宋時期,陸地商路中斷,海外貿易發(fā)達。遼、夏、金政權將歲幣西運。④元朝時期,水、陸兩條商路并進。⑤明朝,海運發(fā)達,遠達東非和紅海。⑥清初,閉關鎖國,只準廣州一地接待外商。
★宋元時由陸路為主轉為海路為主的原因:①西北少數民族政權的阻隔。②路上絲路本身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點。③與當時主要外貿商品有關,漢代以絲織品為主,兩宋以陶瓷為主,不易陸路運輸。④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地位提高,尤以海運為主。⑤宋代航海業(yè)和造船業(yè)的發(fā)展,航海經驗的積累。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動。
(4)啟示:①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民族的落后;②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適應歷史發(fā)展趨勢者存,逆歷史發(fā)展趨勢而行者亡;③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④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流的主流,說明我國古代人民是愛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6、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
中國是文明古國。張騫通西域后,開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中華文化源源不斷地傳向中亞、歐洲,促進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同時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更善于學習和吸收西方先進的人類文明成果,不斷豐富和促進中華文明。
⑴隨著以漢帝國為一端、以羅馬帝國為另一端的海陸兩種絲綢之路的發(fā)展與繁榮,中外文化交流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次高潮。①中國絲綢、冶鑄和水利技術遠播中亞、朝鮮、日本和歐洲地區(qū)。漢字也傳入朝鮮。儒學經典傳到日本。②傳入中國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寶石和多種植物等等。
⑵唐、宋、元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進入一個迅猛高漲的新時期。①中國的造紙、紡織技術、詩歌、漢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②傳入中國的有:印度天文、醫(yī)學、音樂、舞蹈、佛教及占城稻等。
⑶明末清初,伴隨著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相對自由活動,歐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現了第三次高潮。①明清之際的科技著作《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許多種文字流傳國外。明朝時中國先進的技術、文化傳人南洋。②明朝后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煙草傳入中國,明朝還引進歐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國傳教士來華,利瑪竇帶來西方的科技著作。
精選閱讀
高一歷史《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知識點總結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容,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關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樣去寫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歷史《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知識點總結”,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知識點總結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一.建國初期的外交方針
建國初期的外交方針:
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新中國成立僅一年,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內容
含義
意義“另起爐灶”
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按驋吒蓛粑葑釉僬埧汀?br>
先消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耙贿叺埂?br>
堅定不移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在國際交往中不致孤立
二.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提出:
1.提出
1953年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周恩來先后訪問印度和和緬甸,兩國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相互關系的基本原則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
互相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3.實踐:
①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身份參加,提高了新中國國際地位。
②1955年的萬隆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為會議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貢獻。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
4.意義:
①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因為它是在我國實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它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它為開創(chuàng)中國外交新局面莫定了基礎。
②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
時間成就意義
1949.10—1950.10與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
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身份參加
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中國是聯合國的創(chuàng)始國和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美國極力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長期得不到恢復。
②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美國的霸權地位相對衰落;廣大亞非拉發(fā)展中國家成為國際事務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2.過程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的優(yōu)勢通過了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出恢復中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驅逐臺灣代表的提案,宣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3.意義:
①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也是美國孤立封鎖中國政策的失敗。
②表明世界各國人民要求同中國人民友好,國際社會對新中國普遍認同;
③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享有較大的發(fā)言權,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有利于我國同更多的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有利于打破超級大國控制聯合國、操縱國際事務的局面。
●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br>
一.中美關系正?;?br>
1.過程:
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
1972年,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發(fā)表《中美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是中美兩國關系的重大突破,中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
1978年,中美兩國發(fā)表《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意義
中美關系的正?;龠M了中國外交的發(fā)展,許多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西方國家對中國長達20多年的封鎖被打破。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二.中日邦交正?;?br>
1.原因: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2.過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qū)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
一.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調整
①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戰(zhàn)略,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成為我國的國策;
②新時期獨立自主的外交具體表現為實行不結盟政策;(就是中國不與任何大國或大國集團結盟。因為我們總結了歷史經驗,結盟就會在某種程度受制于別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另一方面,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如果中國同任何國家結盟,就可能影響世界戰(zhàn)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形勢的穩(wěn)定。)
③重視發(fā)展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
④積極開展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建立和平的周邊環(huán)境
⑤堅持長期對外開放政策
二.新時期中國外交的主要成就
㈠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
1.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
①謀求國際熱點地區(qū)問題的公正解決;
②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③推動裁軍;
④恢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的席位;
⑤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恐怖主義
㈡活躍在地區(qū)性國際組織中
1.積極參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重視與東南亞國家聯盟的關系
3.加強與歐盟的關系
4.致力于促進地區(qū)的和平與穩(wěn)定——組建上海合作組織(2001年,由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共同建立了“上海合作組織”。在維護中亞地區(qū)的和平、安全與穩(wěn)定方面做出了貢獻)
就是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高二歷史《中國古代的文藝長廊》知識點歸納
一名愛崗敬業(yè)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性,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教師的任務之一。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積極的參與互動,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所以你在寫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編經過搜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高二歷史《中國古代的文藝長廊》知識點歸納,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高二歷史《中國古代的文藝長廊》知識點歸納
第二單元:中國古代的文藝長廊
七:漢字與書法
1、由繁到簡:甲骨文——金文——一字多形——小篆——漢隸——楷書(行書、草書)
2、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3、書法成為自覺藝術:魏晉南北朝。
4、東晉“書圣”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5、書法家:草書:張旭、懷素;楷書:顏真卿、柳公權;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八:筆墨丹青:
1、戰(zhàn)國絹帛畫《人物龍鳳圖》;
2、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
3、唐吳道子“吳帶當風”。
4、宋代文人山水畫從注重寫實到更加注重意境:“殘山剩水”,馬遠“馬一角”,夏圭“夏半邊”;
5、清八大山人朱耷“瞪眼魚”“傷心鳥”。
6、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民間風情。
九:詩歌與小說
1、《詩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風、雅、頌三部分,賦、比、興的手法。
2、楚辭是戰(zhàn)國出現的新體詩歌,以瑰麗華美、想象奇特著稱,開創(chuàng)中國抒情浪漫風格的先河,與《詩經》合稱“風騷”,是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代表作屈原的《離騷》。
3、漢賦是一種帶韻散文,重鋪陳排比、文彩華麗。
4、唐詩:代表人: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
5、宋詞:代表人:蘇軾、辛棄疾、劉永、李清照。
6、元曲是在宋詞、金元俚曲俗謠基礎上經文人重新制作而成的新詩體,有格律曲牌限制,大量使用白話、方言、襯字,與音樂、戲曲結合緊密。
7、明清小說:章回小說。明代“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驚奇》《續(xù)刻拍案驚奇》。清代小說:《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傳》。
十:梨園春秋
1、戲曲發(fā)展:儺——宋南戲——元雜劇——明清昆曲——清京劇
2、起源:儺。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昆曲為“百戲之祖”,湯顯祖《牡丹亭》;清乾隆年間徽班進京,京劇被稱為“國粹”。
2017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
2017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科學技術篇
1、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及西傳
⑴造紙術:①西漢先后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②東漢宦官蔡倫于105年改進造紙術,制造植物纖維紙。③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⑵印刷術: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制的《金剛經》卷子。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③宋代雕版印刷業(yè)很發(fā)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④元朝出現錫、鉛活字。后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⑤活字印刷術發(fā)明后,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⑶指南針:①戰(zhàn)國時期發(fā)現磁石指南特性,發(fā)明“司南”。②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后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制成指南針用于航海。③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yè)發(fā)展,并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huán)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⑷火藥:①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②北宋時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制造火藥和火器。③南宋時發(fā)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chuàng)了人類作戰(zhàn)史的新階段。④金的火器制造業(yè)比較發(fā)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⑤我國發(fā)明的火藥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后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2、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⑴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⑵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xù)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認得關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tǒng),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⑷戰(zhàn)國:《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jié)。
⑸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公元前28年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⑹東漢:張衡發(fā)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⑺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chuàng)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guī)律,系統(tǒng)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chuàng)始人。
⑻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先行公歷同,但早于先行公歷300年問世。
3、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⑴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于《周髀算經》。
⑵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⑶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⑹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又著《綴術》一書。
4、中國古代的醫(yī)藥成就
⑴商周:已有豐富的醫(yī)藥學知識,還出土了石砭鐮等醫(yī)療用具。
⑵戰(zhàn)國:扁鵲石當時的名醫(yī),后代醫(yī)家奉之為“脈學之宗”。他發(fā)明的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yī)藥傳統(tǒng)的診病法。醫(yī)學分科。有著名的醫(yī)學著作《內經》。
⑶西漢:戰(zhàn)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y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yī)學的理論基礎。
⑷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醫(yī)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后世中醫(yī)的重要經典,后人稱張仲景為“醫(yī)圣”。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yī)”。他發(fā)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⑸隋唐:①唐朝杰出的醫(y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yī)學成果,有許多創(chuàng)見,在我國醫(yī)藥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醫(y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yī)典》,自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③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藥典。
⑹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藥物1800多種,方劑10000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yī)藥學,被譽為“東方醫(yī)藥巨典”。
5、中國古代的地理成就
⑴《周易》一書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
⑵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中外地理的認識。
⑶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制圖六體”。這一理論一直沿用到明末。
⑷北魏的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⑸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學巨著,書中對石灰?guī)r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于歐洲約2個世紀。
6、農業(yè)、手工業(yè)論著
⑴《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作,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⑵《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fā)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⑶《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并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農學著作。
⑷《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后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百科全書”。
7、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⑴先秦: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國家,半坡人培植了粟,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絲織品的國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經養(yǎng)蠶繅絲。夏朝的有關史料和商朝地甲骨文,保留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記錄。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了世界上關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記錄。戰(zhàn)國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造的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2000年以上。戰(zhàn)國時期出現的手工業(yè)工藝的專著《考工記》,在當時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⑵秦漢:編寫于公元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漢的耕犁上安裝了犁壁,比歐洲早1000多年。西漢《九章算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陷阱的。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東漢張衡的地動儀式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一起,比歐洲早1700多年。
⑶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準確道小數點后七位,比歐洲早1100多年。
⑷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僧一行在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y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短票静荨肥鞘澜缟系谝徊坑蓢揖幎ê皖C布的藥典,比歐洲早800年?!督饎偨洝肪碜邮乾F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時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火藥的國家,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就有制成火藥的配方,唐朝開始用于軍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
⑸宋元: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發(fā)明了指南針并用于航海。唐宋時發(fā)明了火藥和火藥武器。沈括“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
⑹明清: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對石灰?guī)r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于歐洲約2個世紀。
2017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國古代經濟的發(fā)展
2017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國古代經濟的發(fā)展
1、古代農業(yè)發(fā)展的主要表現
表現:①生產工具的改進;②水利工程建設;③耕作技術的提高;④農作物品種的增多、區(qū)域的擴大和新品種的引進;⑤耕地面積的擴大,產量提高等。⑥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產工具的進步
①商周時期: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②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已在農業(yè)中開始使用鐵制農具,有鐵鋤、鐵斧等,并開始使用牛耕,戰(zhàn)國時鐵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廣,中原地區(qū)普遍使用桔棵來灌溉農田。③秦朝時,鐵器傳到珠江流域。④兩漢時期,農具得到改進,牛耕得以推廣。西域用上了中原傳去的鐵農具。耕犁上安裝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漢農學家趙過發(fā)明播種機械樓車;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東漢時已傳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現。⑤魏晉南北朝時,曹魏的馬鈞發(fā)明翻車。水碓、水磨應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關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⑥唐朝時:創(chuàng)制了曲轅犁、筒車等農具。
(2)古代農田水利建設概況
①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fā)展。②春秋戰(zhàn)國:春秋時中原地區(qū)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農田;吳國開挖古江南河溝通蘇州和揚州間的水道,是中國開挖最早的運河,開挖邗溝溝通長江河淮河水系。楚國孫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記載的最早水庫;戰(zhàn)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③西漢:六輔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兒井;江準、江漢修治天然陂池;東南排水筑堤,變淤地為良田;漢武帝治理黃河。④三國: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復了許多渠堰堤塘;蜀國在都江堰設置堰官進行維護。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處,都要通渠灌溉。⑥隋煬帝在歷代運河的基礎上,于605——610年,開通了大運河。大運河全長四五千里,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⑦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yè),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僅江南興建和修復的水利工程,就大超過了六朝的總和。還創(chuàng)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⑧北宋:王安石變法期間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會通河和通惠河。連接原有運河,將海河、黃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貫起來。大運河從杭州到大都全長三千余里,是當時南糧北運的重要水利樞紐。
(3)耕作技術的提高
灌溉技術:各朝代都非常重視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春秋時期的桔椽、芍陂,戰(zhàn)國時期的都江堰、鄭國渠、西門豹渠,兩漢時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兒井,隋唐時期的大運河、筒車等都是先進的灌溉技術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證了農業(yè)生產的正常發(fā)展。
耕作和管理技術:商周時奴隸和庶民集體耕作,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兩漢時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礎上又發(fā)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術,并總結了及時收割、優(yōu)選種子的管理經驗;隋唐時期普遍推廣“圩田”和兩年三熟耕作制,使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燒山,開墾山地的現象也很多。
(4)農作物品種增多
①商周:黍、稷、麥、稻、豆五谷。西周時農作物種類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數農作物都有種植。②兩漢:農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麥得到推廣種植,也成為主要糧食作物。東漢時已有雙季稻;漢水流域稻麥輪作,一年兩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陸續(xù)移植內地。③魏晉南北朝:農作物品種增多,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產糧區(qū)。④隋唐:江淮地區(qū)大面積種植水稻,江南地區(qū)成為糧食重要產地,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⑤兩宋:北方的粟、麥江南大量種植:江北廣種水稻,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也傳播到江淮地區(qū);棉花的種植由福建、廣東推廣到長江流域,經濟作物種植擴大,南宋時棉布逐漸代替麻布成為人們主要衣被原料。⑥元朝:農作物品種增多,棉花種植遍及南方。⑦明朝: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廣泛種植。江南大力發(fā)展雙季稻,嶺南出現三季稻。作物新品種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引入我國。⑧清朝: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yè)生產區(qū)域。
2、歷朝調整經濟政策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措施
①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內政,發(fā)展生產。戰(zhàn)國時期秦國商鞅獎勵耕戰(zhàn),限制工商業(yè)發(fā)展,禁止棄農經商。②秦朝: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車軌、馳道和郵驛。③兩漢時期,劉邦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文帝、景帝減輕田租,三十稅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勵農耕。劉秀九次下達釋放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減輕賦稅,把田租從十稅一恢復到西漢時期的三十稅一。④三國時期曹操實行屯田,重視保護農桑,魏建國后,統(tǒng)治者繼續(xù)重視農業(yè)和興修水利,蜀漢諸葛亮實施輕搖薄賦、獎勵農耕的政策。⑤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保證農民得到一定的土地。⑥唐初政府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保證農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產時間。⑦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政府積極推廣占城稻,促進南北農作物交流。⑧元朝設置大司農司,頒布《農桑輯要》,指導農業(yè)生產。⑨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等措施。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⑩清初政府鼓勵農耕,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
歷代封建王朝還大力推廣推行獎勵墾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但過度的開發(fā)對生態(tài)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封建國家還編纂農書,推動農業(yè)耕作技術的提高。
各封建王朝通過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保證了農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滿是足了農業(yè)對勞動力的需求;緩和了社會矛盾,為農業(yè)發(fā)展營造了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為封建國家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3、古代主要手工業(yè)部門發(fā)展概況
(1)冶鐵業(y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鐵的國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①西周:晚期出現了鐵器。②春秋戰(zhàn)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③魏晉南北朝:百煉鋼技術已相當成熟,還發(fā)明了把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④隋唐:冶鑄業(yè)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⑤明朝:廣東佛山冶鐵業(yè),一天產鐵量達到六七千斤;云南采礦業(yè)也很有名。⑥清朝:廣東冶鐵業(yè)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青銅鑄造業(yè):①夏商周三代被稱為青銅時代。商周青銅鑄造業(yè)興盛,西周時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②夏朝青銅器目前尚未發(fā)現,商周是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③商朝青銅器由官府壟斷,生產規(guī)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產品供國王和貴族使用。④西周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數量大.有些動物形狀的器皿栩栩如生。⑤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的珍貴名器;戰(zhàn)國青銅器出現金銀錯新技術;青銅雕塑藝術也有創(chuàng)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圖案。
(3)紡織業(yè):①商周:已出現斜紋提花織物和刺繡。②春秋戰(zhàn)國:的紡織品纖維相當細密。③魏晉:曹魏在紡織中心襄邑、洛陽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繅絲質量高,蜀錦、鄴錦、回紋錦著名。④隋唐: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北方以來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吳越、宣州出名;另外絲織品種類增多。⑤明清:棉紡織業(yè)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yè),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得以廣泛傳播,出現許多顏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yè)興起,蘇州等地絲織業(yè)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4)陶瓷業(yè):①商和西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fā)展史上一次飛躍。②秦:多集中于鳳翔,鳳翔的畫磚最為出色。兵馬俑是制陶與雕塑結合的藝術化。③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后來制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chuàng)制出白瓷。④隋唐:唐三彩為彩瓷的產生開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鞏縣的唐三彩最為有名;還出現了秘色瓷。⑤明清:江西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分工很細,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畫等十幾道工序。
(5)造船業(yè):①兩漢:水軍擁有用途不同、類型多樣的艦船;發(fā)明了櫓、舵、布帆和使用錨。②三國:吳國造船技術很高,衛(wèi)溫曾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③隋唐: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現了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④宋元:北宋江南和東南沿海是造船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南宋造船業(yè)中心有明州、泉州、廣州,海船載運量大。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從鄭和率船隊先后七次遠洋航行成功上得出。
(6)煮鹽業(yè)、釀酒業(yè):①甲骨文中有關于商周時期釀酒技術的記載。②春秋戰(zhàn)國:煮鹽業(yè)有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和四川的井鹽都已開發(fā);人們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釀造技術的重要發(fā)明。③兩漢: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專賣,反映了鹽在當時國家經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漢代開發(fā)的鹽,分為池鹽、海鹽、井鹽等,那時,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四川吃井鹽。
(7)造紙業(yè):①西漢:前期已有了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②魏晉南北朝:紙張質量提高,逐漸取代簡族,成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造紙中心:洛陽、長安、建業(yè)、揚州。
(8)制漆業(yè):①原始社會:我國是世界上用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過紅漆碗。②商朝:漆器出現了浮雕式花紋,并鑲有綠松石和鉆花金箔。③周朝:漆髹工藝大量用于車的制造。種植漆林,已被征收稅賦。④戰(zhàn)國漆工藝有新成就,已出現采用夾纻技術的漆器。⑤秦朝:專設官吏管理漆園的種植和漆器的制作生產。⑥兩漢: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漢代漆器當中的精品。
(9)玉器雕刻業(yè):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發(fā)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數量多,僅安陽婦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10)手工工藝專著:戰(zhàn)國:《考工記》。明清:《天工開物》。
4、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概況
⑴商朝:商朝人善于經商,后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人以貝作為貨幣,以朋為單位。商朝的都城已經稱為繁榮的商業(yè)城市。
⑵戰(zhàn)國:商業(yè)發(fā)達,各地土特產品互相交流。交換的商品大多是貴族地主用的奢侈品,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
⑶秦朝:都城咸陽是全國的商業(yè)中心。民間自有經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現不少大商人。官府也兼營鹽鐵等。
⑷兩漢:官營和民營商業(yè)遍及中原和周邊地區(qū)。每個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如長安有東、西等九市。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東的魚鹽絲漆,東南地藥材,北方的牛馬,都作為商品交換,并形成較為適當地比價。西漢齊地韋姓、京師樊嘉等非常富有。漢同匈奴、鮮卑、烏桓、南越以及西南諸少數民族之間的貿易,相當頻繁。
⑸隋唐:城市商業(yè)繁榮:政府在市設置官員管理物價、稅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營旅店、貨棧和交易場所。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那時的店鋪不能任意擴大鋪面、攤位。市的買賣時間也有限定,仍有日中為市的古風。唐朝后期,一些繁華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廣大農村,包括偏遠的地區(qū),都有定期舉行的草市。經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財萬貫、邸店遍布海內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販,還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市。
⑹兩宋:①北宋:a.東京等大城市的商業(yè)活動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yè)時間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娛樂貿易場所“瓦肆”。b.城市中行會組織進一步發(fā)展,行會保護和壟斷行業(yè)的商業(yè)利益。c.農村出現定期的集市,有的形成固定的市鎮(zhèn),活躍了城鄉(xiāng)經濟,反映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②南宋:商業(yè)貿易更加繁榮,商業(yè)城市以臨安最為繁榮,人口達到百萬,市內兼有貨棧、酒樓、茶館等。
⑺遼、西夏、金:①遼的南京市商業(yè)繁榮的城市,“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聚于其中”。②西夏的涼州,商業(yè)也很發(fā)達,有專門貿易的場所。③燕京市金的商業(yè)中心。金設立了稅收管理機構,對往來商旅征收商稅,商稅稱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由于商業(yè)的發(fā)展,金代后期,銀幣已經稱為通用的貨幣。④榷場貿易,在遼、夏、金的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官方貿易外,一般商人在榷場作生意必須從政府領取營業(yè)憑證并交納稅金。宋遼邊境上雄州、霸州的榷場最為有名。金人用馬匹、毛皮換取南宋的茶葉、香料和藥材等物,貿易比較發(fā)達。
⑻元朝:①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yè)大都市。②海外貿易發(fā)達。
⑼明清:①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yè)品投放市場,品種達到兩百余種。區(qū)域間長途運輸販運貿易發(fā)展較快。②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③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qū)以工商業(yè)著稱的市鎮(zhèn),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④商業(yè)的持續(xù)繁榮使商人階層日趨穩(wěn)定,形成了聞名全國的晉商和徽商。
5、古代城市的發(fā)展
夏商周:商都是繁榮的貿易城市。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門供居民出入,城內有整齊寬廣的街道。
戰(zhàn)國:許多城市發(fā)展為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如:齊國的臨淄,趙國的邯鄲,楚國的郢。這些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和文化中心。交換的商品大多數都是貴族地主用的奢侈品,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的經濟特征。
兩漢:長安和“五都”(洛陽、成都、邯鄲、臨淄和宛)。
隋唐:①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商業(yè)大都會——長安、洛陽。長安城內市坊分開,東市和西市為商業(yè)區(qū),坊為住宅區(qū);洛陽,武則天時,引漕渠開新潭,使船進入市內。②長江流域的商業(yè)都市——揚州、成都。揚州地處運河和長江的匯合處,江南的物產大多在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國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yè)城市,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和洛陽,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繁華的夜市也是揚州城的一個特點。成都物產富饒,當時的諺語稱“揚一益二”,說明成都工商業(yè)地位的重要。
兩宋:北宋東京是全國最大的商業(yè)都會。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末年東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華景象。南宋商業(yè)城市以臨安最為繁榮,人口達百萬
遼夏金元:遼的南京(幽州),西夏的涼州,金的中都(燕京)。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榮的商業(yè)都市,人口眾多,商業(yè)繁榮。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yè)和手工業(yè)中心。泉州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外國旅行家稱之為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1421年遷都北京。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外貿易港口減少,只留有廣州對外通商。
6、古代交通的發(fā)展
⑴先秦:夏朝交通工具有車、船、橇等。商朝沿途設有驛站,建立郵驛傳遞制度。西周交通比商朝進步,從都城鎬京到全國有幾條寬廣的大道,路面平坦。
⑵秦漢:秦統(tǒng)一中國后,頒布“車同軌”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國的馳道,秦朝史祿修建靈渠,溝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起來;西漢開辟了“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fā),向西一直到達歐洲的大秦;漢武帝以后還開辟了與南海諸國及印度半島等地的水上交通線(“海上絲綢之路”),最遠到印度半島南端。
⑶隋唐: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在北方修筑兩條大道;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使水陸交通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唐代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驛道,四通八達,商人的足跡遍及全國;交通要道上還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驛驢”,供客商騎用;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商船往來不絕;陸路從長安出發(fā),向東可達朝鮮,向西經過敦煌、蔥嶺,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國;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fā),可達朝鮮、日本,從廣州出發(fā),可達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
⑷宋元:古代交通進入鼎盛時期,宋朝將指南針應用到海船上,航海技術大大提高。元朝陸路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重新繁榮,由元大都啟程往西,經過新疆,有三條路通往西方;開辟了規(guī)模空前的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fā),經黃海、渤海可抵達直沽;內河航運,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的運河連接起來,大運河從杭州啟程,可直達大都的積水潭。
⑸明清: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現高蜂,鄭和七下西洋,到達中南半島、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qū),把我國古代航海活動推向頂峰。不久以后明清兩朝相繼實行了海禁,航海事業(yè)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