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微課教案
發(fā)表時間:2021-02-15作文技巧點撥。
議論的技巧
要義解讀
議論主要是論說文的論述方法,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議論是一種評析、論理的表述法。在說理性的文章中,議論是一種主要的行文方式,它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論證周密。在記敘文中,議論是由敘述和描寫引發(fā)出的對事物的感想、認識和評價,是在關(guān)鍵處的畫龍點睛之筆。在議論中,選取恰當?shù)淖h論方式,能使問題更清晰,更具有說服力,同時給文章增色添彩。
技巧點撥
1.正反對比法
是將兩種性質(zhì)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在議論文寫作時,運用對比式,就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對照比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就顯得格外分明。具體地說,就是在論證過程中既要正面說理,又要反面闡述;在對比分析中,表明正確的觀點。
例如2008年高考湖南模擬題作文中的兩段文字:
希特勒、墨索里尼也許會有不少的崇拜者,但我相信他們所崇拜的只是這二位的政治才華和軍事指揮能力,絕不會欣賞他們發(fā)動的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傷害。希特勒、墨索里尼至多也就是以“有政治抱負的野心家”的身份載入史冊,人們更多的是對他們鄙棄與否定。他們沒有愛心,沒有愛使他們的才能偏離了前進的軌道。他們的野心竟然用世界人民的鮮血來實現(xiàn),他們的理想之路竟然用人肉之軀來鋪砌。野蠻!殘忍!
當肆虐的洪水無情地吞噬著大地,毀滅著生命。是那些被譽為“最可愛的人”的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懷著愛祖國、愛人民的心去征服那浩浩洪水。洪水終于收斂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愛的感化下變得溫柔了。沒有這些可愛的人,我們能這樣幸福地生活嗎?他們可以躲回內(nèi)陸,任那洪水翻騰,他們沒有;他們可以不用拿自己的生命換取一位年過古稀的老農(nóng)的生命,他們沒有。這些,只因為他們有愛。
野蠻殘忍的希特勒、墨索里尼,雖然具有相當?shù)摹罢尾湃A和軍事指揮能力”,但因為“他們發(fā)動的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傷害”,所以得到的是人類對他們的“鄙棄與否定”。面對肆虐的洪水,人民子弟兵用愛心、用生命去征服洪水,于是,“洪水終于收斂了它的任性,大自然在愛的感化下變得溫柔了”。兩相對照,孰是孰非,何等鮮明!何等透辟!
2.行文凝練簡約法
“廢話多的地方,語言無力的地方,那么也就是思想腐朽的地方。”把這句話反過來理解并應(yīng)用到議論文寫作中,也就是說,要想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深邃的思想和獨到的見解,就必須讓語言精練有力。首先是不說廢話。語言盡可能簡潔,論題要明晰,論點要鮮明,不是為展示學問、賣弄見識。其次是盡可能使用整句。整句的優(yōu)勢在于概括力強。一組整句并列使用,其實際的語境意義要遠遠超過這些句子意義的簡單相加。
2008年天津高考一考生在《人之常情》一文中寫到:
①從古至今,情感與職責都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間彼此融合,就可以達到無私、無畏、無悔、無怨的人生境界。想那蘇武,在北國的徹骨寒風中堅守了十九載,吞氈飲雪而無怨無悔,不就是因為將個人情感與出使使命牢記心田,才堅忍執(zhí)著、不屈不撓嗎?一代名臣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不也是既要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又要為天下蒼生謀取利益嗎?至于以直言敢諫而聞名天下的魏征,則更是憑借一顆赤誠之心,將個人情感與諫官職責發(fā)揮到了極致。情感與職責,在他們看來,似乎本為一體,無法分割。
②情感與職責相輔相成,最高境界便是無私、無畏、無悔、無怨。蘇武牧羊,吞氈飲雪,因為愛國所以堅忍,因為履責所以不屈;諸葛亮臨危受命,因為感恩所以無私,因為憂民所以無怨;魏征直言敢諫,因為忠君所以無悔,因為愛民所以無畏。情感與職責,在他們看來,似乎本為一體,無法分割。
這兩段話,①段以散句為主,語言相對啰唆了點,也缺少了某種氣勢;而②段處理成整句后,不但語言精練,話語間蘊藏的氣勢也得到了加強。
3.創(chuàng)設(shè)語言的修辭環(huán)境法
俗話說:“三分姿色,七分打扮。”寫作文也是如此。議論文雖然重在說理,以理服人,但也要講究文采,注重修飾點綴。
引用比喻、對比、排比等方法會使議論的語言生動形象淺易明晰,還可增強語言的氣勢和感染力。
2008年吉林高考一考生在《給生命多留一點空白》一文中寫到:
生命是由實體和空白組成的藝術(shù)品,時間延續(xù)了生命的實體意義,空白是生命主體自由填充色彩的方寸,它留給了生命無窮的想象和發(fā)展空間。
乍看語段,我們會猜測作者是個美學家或是哲學家,運用比喻議論,類似于一個概念的介紹,或公理的推導,但讀起來卻很耐人尋味,不僅給了我們美的感覺,更給了我們想象的空間以及思考的深度。
2008年福建高考一考生在《舞出個性自我》一文中寫到:
詩人奧登說:“每一個人終生都帶著一面鏡子,它就像影子一樣獨特,且無法擺脫?!逼鋵?,在我們這個紛繁的世界中,這面鏡子不只映現(xiàn)自己,也映照別人,我們每一個人都置身于這樣的鏡子迷宮中。
這段議論,讀起來很有哲理,很有意味,耐人尋味。作者引用了詩人奧登的一句話,更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引人深思。對于考場作文,這樣的議論無形中就增添了文采。
范文引航
高考回眸
(2008全國高考Ⅱ)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龜?shù)纳逞?。一天黃昏,一只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只老鷹直沖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發(fā)現(xiàn)了它,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著小龜爬進大海??墒牵庀氩坏降氖虑榘l(fā)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那幼龜是個“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xiàn)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后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海灘。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時機的老鷹又飛回來了,其他老鷹也跟過來了。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構(gòu)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考點撥
這個題目也屬于“新材料作文”,屬于一個寓言故事,也屬于關(guān)系型作文。這個故事的含意比較淺顯:行為的動機和結(jié)果有時可能不一致,即有些人是抱著好心去幫助別人,但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比如教育問題,父母教育孩子是出于好心,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只顧及個人的需要和想法,沒有顧及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有位詩人曾對這種情況有一句精彩的描述:世界上最大的傷害往往是以愛的名義。所以做事,不能光靠愛心,靠一腔熱情,還要考慮對方的需要和感受,要多從別人的角度考慮。
立意原則:遵照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否則只能事與愿違,南轅北轍。如緣木求魚。
佳作示例
不要改變生命的航線
青蟲破繭成蝶,是因為生命航線中安排了破繭這一艱苦航線。
海龜伸頭探路,是因為生命航線中預定了嘗試并躲避敵人的路線。
可是人總是要干預它們。好心人拿剪刀剪開繭,可蝶已無力再展翅高飛;好心游客趕走老鷹,可成群的小龜無力再見到自己的父母。
于是我們才明白:不要改變生命的航線。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潛的生命航線是指向自然、遠離世俗的。他改變了自己的航向,可只上任不足百天,便辭職歸隱。世俗的利欲不適合“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當他回到自己生命航線時,不免感慨“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不免由衷感嘆:“久在樊籠里,復得反自然。”
悠然自得、恬淡自然是陶淵明的生命航線,我們不能改變。
“孩子的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我們不能總是為他們鋪平道路”,這是一句淺顯而又具有深刻道理的話。記得一位高考狀元的家長說過:“他的生活一直都自己安排,學習也不用我們管,他明白自己的路?!辈挥米约旱乃枷敫淖兒⒆?,不用自己的權(quán)力影響孩子,生命的航線便自然伸直。而有些家長,在校找老師,在外找朋友,為孩子鋪就一條“平坦大道”,看似前途光明,實則未來渺茫。受慣了寵愛的孩子經(jīng)不住批評,習慣了平坦的孩子難以適應(yīng)社會之路的崎嶇不平。
人生之路必然要經(jīng)過痛苦、挫折,一旦改變了這條荊棘路,孩子就如未破繭的蝶,不能展翅飛翔;孩子就如不知敵情的小海龜,將葬身鷹腹?!案改钢異圩?,則為之計深遠”,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改變生命必經(jīng)的航線。
不改變別人的生命航線,人民戰(zhàn)士葉英毅然選擇改變自己的飛行航線,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用死完成了一次壯烈飛行。他的生命航線已無法改變也不能改變,但他用生命詮釋:為了維持他人正常的人生航線,堅持自己為人民的人生航線,是偉大的!
這一刻我們明白,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生命的航線,不要改變它,讓我們每個人都向著自己的航線,奮力飛翔!生命才會完美,不要改變生命的航線,讓他向著生命遠航!
亮點透析
文章開篇破題,用青蟲破繭成蝶、海龜伸頭探路揭示生命航線的無比重要性。接著,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提出了“孩子的路要讓孩子自己去走,我們不能總是為他們鋪平道路”的觀點。結(jié)尾宕開一筆,進一步補充、完善論點,進而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實戰(zhàn)演練
文題設(shè)計
閱讀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1)人們拼命炒房地產(chǎn),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大肆砍伐樹木,破壞了森林資源;違規(guī)建造小工廠,廢水污染了河流海洋,海洋生物受到侵害……這一切都造成對資源的嚴重破壞,將會嚴重影響未來社會的發(fā)展。
(2)經(jīng)濟活動在人們的生活和交往中,地位顯得越來越顯赫,人們整天在忙兩件事,工作和消費,沒有時間停下來關(guān)注自己的靈魂。一個迷失自我的群體,其未來會是光明的嗎?
(3)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普遍感受到了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方便——飛機、可視電話、電腦、磁懸浮列車等等,縮小了空間的距離,使世界變得更小了。未來生活肯定與科技的發(fā)展有著更為密切的關(guān)系。
展望未來,關(guān)注明天,能給我們帶來信心和希望,提醒我們完善現(xiàn)實的工作。請以“關(guān)注未來”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導引
人生是一次充滿希望的旅行,這希望來自對前方美景的向往,這希望使我們不斷地追求,并在不斷的追求中感到幸福和滿足?!瓣P(guān)注未來”是一個動賓關(guān)系的短語,審題時“關(guān)注”與“未來”都要考慮到。從“關(guān)注”的角度思考,你可以盡展奇思妙想,描寫未來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美好圖景;也可以從關(guān)注“現(xiàn)實”與“未來”的關(guān)系中認識未來,隨時調(diào)整現(xiàn)實的實踐方式,把握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還可以著眼于人們的社會實踐對未來社會的不良影響,提醒人們,在考慮現(xiàn)實發(fā)展的同時,關(guān)注未來,關(guān)注人類前途等。從“未來”的角度思考,你要善于對“未來”這個中心詞進行合理切分,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較小的角度來寫,如“未來教育”“未來科技”“未來環(huán)境”“未來人才”“未來文學”“未來農(nóng)業(yè)”等等。善于想象者,可以寫敘事類文章,將深邃的思想寓于生動有趣的故事之中;善于說理者,可以寫說理類文章,從一個小的角度切入,或表達對未來的憂思,或昭示未來的美好等。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鼓勵創(chuàng)新,倡導張揚個性。
優(yōu)秀例文
我有一個夢
柳 陽
我有一個夢,在夢中找不到饑餓與貧窮。
所有的農(nóng)民不再為貧瘠的土地而哭泣,臉上不再寫著悲傷與無奈,眼中不再流露愁苦與迷惘;讓所有的土地都郁郁蔥蔥,讓所有的荒山都碩果累累,讓所有的農(nóng)民都體味收獲的喜悅,綻開淳樸的笑容。
我有一個夢,在夢中充滿和諧與文明。
中東遠離了戰(zhàn)爭與恐怖,伊朗、朝鮮不再籠罩核危機的陰影,南亞遠離禽流感、瘋牛病。白皮膚、黑皮膚、黃皮膚的人同唱一首歌,所有的人們都能享受現(xiàn)代教育,擁有美好明天。
我有一個夢,在夢中沒有空虛和糜爛。
我將不再看到油頭粉面、大腹便便,一顆骯臟的靈魂;我將不再看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一個殘缺的人格;我將不再看見醉生夢死、稀里糊涂,一個空空的外殼……
所有的富豪都是管理奇才,都能運籌帷幄,都知道自己享受的是應(yīng)得的報酬,奮斗是全人類的目標;所有的商界精英都是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情感的真正豪杰,全憑誠信致富,全有高貴的心靈,全有孝心與愛心。
我有一個夢,在夢中只有熱誠和純樸的感情。
在那里找不到愛的荒原,也沒有情的沙漠,到處都被綠色覆蓋著,生機勃勃。人們都以真誠相待,都有助人的美德,溪水因人們的淳樸而清澈見底,鮮花因人們的關(guān)愛而永不凋零,陰霾不再,晴朗永生。
我有一個夢,夢中只有慈善和分享愉悅。
在那里沒有自私,所有的富豪都樂善好施;那里更沒有損人利己,所有的努力只為一個目標:分享。風度翩翩的紳士在與人為善之后快樂地享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那是一片芬芳的世界。
是的,我總在做這樣美好的夢,我相信既然人類能夠創(chuàng)造如此高超的文明,那么人類就一定能夠消滅饑餓和貧窮;既然人們能夠享有這樣充裕的物質(zhì)世界,那么也一定可以洗盡鉛華,遏止躁動,拋卻虛榮,遠離骯臟,一定可以擁有純潔而高貴的靈魂,讓精神的世界也鮮花盛開。
噢,我仍在做著那個夢。我也虔誠地相信,如果人人都有同樣的夢,夢將不再僅僅是夢。
亮點透析
作者緊扣“關(guān)注未來”這個話題,以暢想的形式,抒寫自己對人類美好前景的展望,表現(xiàn)了深廣的人文關(guān)懷,體現(xiàn)了對人類生存現(xiàn)狀與未來前途的關(guān)注,內(nèi)容豐富,切合題意。大量的事實論證使得本文論據(jù)有力而充分;恰到好處的名言警句,如散落文中的顆顆明珠,使文章有充實的質(zhì)感;強勢的排比句式,造就了文章非凡的氣度;形象的比喻,增強了文章的藝術(shù)風采;再加上開闊的視野、得心應(yīng)手的語言,使文章得到了老師的好評。
精選閱讀
成語題解題技巧點撥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教師準備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讓學生能夠聽懂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授課經(jīng)驗少的教師教學。怎么才能讓教案寫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成語題解題技巧點撥》,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成語題解題技巧點撥
一、明要求
《考試說明》要求:“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蹦芰蛹墳镈,著重考查運用。熟語在高考試卷中所占的比重,不僅體現(xiàn)在對熟語的辨析使用專項上,而且在語音、字形及語言表達中均有涉及,因此,對熟語的掌握必須是全方位的,從讀音、字形、結(jié)構(gòu)、意義到使用。熟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對正確使用熟語的考查,實際也是對考生文化積淀的考查。高考考查的熟語,生疏度是有所控制的,既非十分生僻,又非過于淺易,一般來說,出現(xiàn)在試卷上的熟語應(yīng)是比較常見的;而且選項設(shè)置的語境,大多是經(jīng)過強調(diào)的語境??疾樾问街饕惺煺Z使用正誤判斷的單項選擇式和選擇填空式兩種
二、辨特征
熟語是語言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人們所熟習、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結(jié)構(gòu)的定型的詞組或句子,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熟語一般具有兩個特點:一是結(jié)構(gòu)上的穩(wěn)固性,即構(gòu)成成分不能隨意更換,如“明日黃花”不能改為“昨日黃花”;二是意義上的整體性,即其意義是特定的,不能只從字面上去解釋,如“不刊之論”就不能望文生義,解為“不能登載的言論”。
成語是語言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成語大多出自古代典籍詩文和歷史故事,形式上以四字語為主,意義上多是字面意義的引申義和比喻義,言簡意賅,最能體現(xiàn)熟語的結(jié)構(gòu)上的穩(wěn)固性和意義上的整體性的基本特點。
諺語也叫俚語、俗語、俗話,是人們口頭廣泛流傳的現(xiàn)成語句,往往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口耳相傳和凝聚著前人的智慧與經(jīng)驗是它的兩個基本特點。諺語是完整的句子,形式也較成語靈活,容許某些改變。比如“澆花澆根,交人交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五里不同俗,一地一鄉(xiāng)風”等。
歇后語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句話,前一部分像謎面,后一部分像謎底,通常只說前一部分,而表意在后一部分,讓別人去體會、猜測,語言生動活潑,詼諧風趣。歇后語產(chǎn)生語義的基本途徑是雙關(guān),或會意,或諧音。比如“紙糊的琵琶——彈不得”“王八吃西瓜——滾的滾,爬的爬”“荷花塘里著火——藕燃(偶然)”“老虎駕車——誰趕(敢)”等。
慣用語是具有特定含義的、形式短小、口語性很強的固定詞組。慣用語以三字為主,一般不用字面意義,其深層含義(引申義或比喻義)幾乎成了它的基本義,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大多用于貶義。比如“吃醋”“下課”“背黑鍋”“出風頭”“鉆牛角尖”“打退堂鼓”等。
需注意的是,成語、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目前尚無嚴格統(tǒng)一的界定,復習中在劃分類別上不可過于鉆牛角尖;還有一些詞語、語句思想意識不健康,應(yīng)剔除這些糟粕成分。
三、抓積累
語文學習天生需要積累,熟語的學習也是如此。我們要像學習外語背詞匯那樣落實熟語的積累。因此必須端正態(tài)度,狠下苦功。積累可以通過以下途徑。
1、在課內(nèi)外閱讀中積累。平時要在閱讀中注意積累詞匯,注意詞匯使用的語境,體會詞語的含義、用法及表達作用,掌握規(guī)范用法,有時即使是名家的文章作品也可能會有使用不規(guī)范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不要盲從,要有分辨能力。
2、集中突擊,歸類復習,重質(zhì)重量。在高三復習階段應(yīng)用一定的時間對熟語作集中復習,強化記憶。應(yīng)當借助一些資料突擊復習,比如熟語600例,易誤成語例析,近義成語辨析等等,仔細分辨,保證效果。歸類復習可以是按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歸類復習,還可以按熟語使用中的誤因歸類復習,比如按望文生義、兩用成語、色彩不清、對象不分、范圍不當、特定對象等方面歸類積累,各個擊破。
3、準備錯題本,對使用中高頻出錯的熟語要作輯錄,經(jīng)常翻看,細加揣摩,增強積累的自覺性,養(yǎng)成積累的好習慣,使積累歸于準確明晰。
4、手中應(yīng)有成語詞典一類的工具書,隨時翻查記誦,比如要求自己每天記三條熟語,整個高三下來就可掌握一千多條熟語了,足可應(yīng)付考試了。熟語的積累有些枯燥,要能持之以恒,要善于苦中作樂;只要是有心人,自然會收益多多。
四、重辨析
(一)辨誤因(限于篇幅,僅以成語為例)
一、望文生義,主觀臆斷
成語具有結(jié)構(gòu)的穩(wěn)定性和意義的整體性,其含義是約定俗成的;它不是構(gòu)成它的單個語素義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其構(gòu)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礎(chǔ)上,在豐富的人文背景下,通過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掌握或運用成語時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語字面意義之外的整體意義;同時必須準確理解成語中一些含有生僻義的關(guān)鍵語素,切忌粗枝大葉,一瞥而過,主觀臆斷,望文生義。
例1、這篇文章不僅結(jié)構(gòu)混亂,而且文不加點,令人費解。
例2、發(fā)展生產(chǎn)力是當前首當其沖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為王,這似乎成了宗派主義者們的信條。
例1中“文不加點”中的關(guān)鍵語素“點”,不是“標點”的意思,而是“刪改”之意,如果我們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寫文章不加標點”。而實際上整個成語是指“寫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寫成”。例2中“首當其沖”不是“首要的”之意,“沖”是“要沖,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jīng)_擊、壓力、攻擊或首先蒙受災(zāi)難。例3的“三人成虎”與“人多為王”不同義,它比喻謠言或謠傳一再反復就會使人信以為真,多誤作團結(jié)力量大。
類似成語還有:五風十雨對簿公堂大快人心屢試不爽久假不歸差強人意萬人空巷光怪陸離不刊之論渙然冰釋空穴來風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馮河酒囊飯袋有口皆碑不足為訓不以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賞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無長物細大不捐間不容發(fā)罪不容誅大方之家等等
二、不明語源,不知本義
許多成語都有一定的典故來歷,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歷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詩文,都有著特定的含義,我們在掌握或運用成語時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隨意解釋,更不能不分場合地亂用。還有的成語在現(xiàn)代大都使用其引申義或比喻義,但偶爾還會使用其本義,故當成語運用回到其本義時,我們不能視其為錯。
例4、隨著雙邊關(guān)系的改善,中俄兩國終于結(jié)為秦晉之好。
例5、平均主義的思想已成為明日黃花,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消失了。
例6、讓梨推棗是廣為傳頌的謙讓美德的表現(xiàn),假如只有一個梨子的時候,孩子們難道不應(yīng)該讓給媽媽嗎?
例7、節(jié)日的秦淮河畔充滿了喜慶氣氛,燈紅酒綠,十分熱鬧。
對例4中的“秦晉之好”,只要稍有點歷史知識就會明白春秋時秦晉兩國世代聯(lián)姻,后專指兩姓聯(lián)姻,不能泛指友好關(guān)系;此處用來說兩國關(guān)系友好,故錯。例5“明日黃花”一詞出自古典詩歌,“明日”當“第二天”講,在詩中指重陽節(jié)。原意是說,重陽節(jié)一過,菊花就枯萎了。后比喻過了時的無應(yīng)時作用的東西,或失去新聞價值的報道。此處“平均主義”本就無價值,更不是外物或報道,故用錯。另外這個詞常誤作“昨日黃花”。例6中“讓梨推棗”用于兄弟關(guān)系友好,不用于謙虛。例7中“燈紅酒綠”兼有兩種詞義,既指娛樂場所的繁華景象,也比喻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此處是用了本義,故對。像這類兩用成語在漢語里很多,辨析時要多加留心。
類似成語還有:目無全牛守株待兔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四面楚歌臥薪嘗膽巧言令色倚馬可待破鏡重圓不可救藥望洋興嘆胸有成竹樂不思蜀彈冠相慶禍起蕭墻邯鄲學步風聲鶴唳水落石出按部就班苦心孤詣高談闊論不絕如縷想入非非短小精悍淋漓盡致左右逢源信筆涂鴉玲瓏剔透標新立異登峰造極如虎添翼等。
三、色彩不分,褒貶失當
成語從感情色彩上可分為褒義、中性、貶義,不同的成語常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隨著語言環(huán)境的不同而變化,我們在使用時必須辨明褒貶,否則就容易造成褒詞貶用或貶詞褒用的失誤。
例8、在澳門回歸的日子里,許多單位的干部都傾巢而出,參加清潔馬路的活動。
例9、《三國演義》中《火燒赤壁》一回,活畫了蔣干這個不學無術(shù)、胸無城府的形象。
例10、小錯誤也不能放過,須知集腋成裘,小錯集多了也會對工作造成大的損害。
例8中“傾巢而出”原意是“整窩的鳥兒全出來”;比喻敵人出動全部的兵力進行侵擾,只用于貶義;此處用在“單位的干部”身上,犯了貶詞褒用的錯誤。例9的“胸無城府”比喻為人坦率,不用心計;是褒義詞。把此詞加于無能的腐儒蔣干身上,明顯犯了褒詞貶用之誤。例10“集腋成裘”比喻好東西積少成多,是褒義詞;此例用以指“小錯誤”積少成多,是犯了“褒詞貶用”的錯誤。
另外有時為了收到特殊的修辭效果,有意貶詞褒用或褒詞貶用,這不應(yīng)視為錯誤。比如“這是‘咸與維新’的時候了,所以他們便談得很投機,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約去革命”“艾奇遜是不拿薪水的教員,他是如此誨人不倦地毫無隱晦地說出了全篇真理”,這兩句中的“情投意合”“誨人不倦”都是修辭上的褒詞貶用,起到了很好的諷刺作用。
類似成語還有:洗心革面無所不為無所不至始作俑者粉墨登場無獨有偶處心積慮傾巢而出彈冠相慶官樣文章晝伏夜出連篇累牘師心自用評頭品足一團和氣閃爍其詞嘆為觀止目無全牛集腋成裘耳提面命雨后春筍危言危行有口皆碑殫精竭慮蠢蠢欲動鳳毛麟角等等
四、對象不當,張冠李戴
有些成語有特定的適用對象,詞義有所側(cè)重,適用的對象也就不同。有的指個體,有的指群體;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專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間,有的專用于寫文章或文學藝術(shù)等等。如果對這些成語所表達的習慣對象缺乏了解,就會使陳述與被陳述對象之間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比如“炙手可熱”只用于指“氣焰很盛,權(quán)勢很大”,而時下多誤指題材之類。
例11、各種花卉競相開放,若用國色天香來形容,實不為過。
例12、民謠云:“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足見賈府金玉之多,簡直達到了汗牛充棟的地步。
例13、桂林的山水黃山的松,真是巧奪天工。
例11中“國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備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種花卉”。例12中“汗牛充棟”只用來形容圖書多,不能指金玉之類。例13中“巧奪天工”意為“精巧的人工勝過天然”,形容技藝巧妙、高超;所修飾的對象必須是人工制作的,而不能是天然的,而“桂林的山水黃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類似的成語還有:洗心革面萍水相逢明日黃花汗牛充棟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shù)豆蔻年華行云流水炙手可熱多事之秋一揮而就青梅竹馬膾炙人口兩小無猜亂點鴛鴦舉案齊眉比翼雙飛耳鬢廝磨相敬如賓夫娼婦隨江郎才盡揮灑自如倚馬可待呼之欲出信手拈來鴻篇巨制勾畫了了烘云托月韋編三絕相濡以沫縱橫捭闔含英咀華破鏡重圓洛陽紙貴日理萬機等等
五、人稱或角度失當,敬謙錯位
某些從古代沿用下來的成語已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記,有的用于自稱(謙稱),有的則用于對方(敬稱),如將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誤用。
例14、廠長的發(fā)言確實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許多抓好產(chǎn)品質(zhì)量的好建議。
例15、在家里,爸爸做事總是先斬后奏,什么事情總是做了以后才讓我們知道。
例16、同學們經(jīng)常向老師請教,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17、正值老教授八十壽辰之際,晚輩們集體送去了一塊匾額,上面寫著“恭祝您老長命富貴”。
例14中“拋磚引玉”比喻自己先發(fā)表很粗淺的意見,目的是引出別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見,是用于第一人稱的謙讓之辭,不適用于第三人稱敘述。例15“先斬后奏”用于下級把事情處理完后再向上級報告,不適用于平輩關(guān)系或上對下。例16“不恥下問”意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用反了。例17中“長命富貴”,舊時用于對小孩的祝福。
類似的成語還有:雕蟲小技東涂西抹貽笑大方千慮一得綿薄之力汗馬功勞敝帚自珍鼎力相助如坐春風蓬蓽生輝門墻桃李敬謝不敏不情之請身臨其境設(shè)身處地信筆涂鴉班門弄斧等;
六、范圍不清,輕重失當
有的成語適用范圍有大小,詞義有輕重,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根據(jù)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選用范圍大小或詞義輕重適度的成語,以避免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重詞輕用或輕詞重用的弊病。
例18、菊花盛開,姹紫嫣紅,煞是好看。
例19、考前每個考生都應(yīng)充分做好復習,否則,上了考場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就會影響正常水平的發(fā)揮。
例20、勞動光榮,坐享其成可恥,是我們新社會的特點。
例18“姹紫嫣紅”形容各種花卉鮮艷嬌美,而菊花雖美卻不能代表各種花卉。這是犯了“大詞小用”的毛病。例19“三長兩短”指意外的災(zāi)禍或事故,也特指死亡,詞義很重,用在“考生”身上是犯了“重詞輕用”的毛病。例20“坐享其成”的人其思想行為是可以通過勸導加以改正的,用在該句顯得語義很輕,應(yīng)用“不勞而獲”;“不勞而獲”用于剝削階級思想嚴重的人,語義重,其思想和行為是應(yīng)該批判的,和該句的“可恥”相照應(yīng)。
類似成語還有:莘莘學子濟濟一堂七手八腳多事之秋縱橫捭闔日理萬機義無返顧豐功偉績從諫如流無可非議真知灼見有口皆碑等
七、功能混亂,搭配不當
每個成語由于自身詞義和詞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也會不同。如果對句子的語法功能把握不準,就容易造成搭配不當、功能混亂的錯誤。
例21、他往四周一看,發(fā)現(xiàn)漫山遍野都是這種怪石,這時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勝叛軍的妙計。
例22、包圍圈越縮越小,這群罪大惡極的歹徒已成了甕中捉鱉。
例23、各級黨組織要進一步發(fā)揮組織領(lǐng)導作用,發(fā)揚光大“五講四美”活動的成果。
例24、折扇和信封上面,龍飛鳳舞著文藝界幾十名委員風采各異的簽名。
例21中“出奇制勝”可作謂語,但不能帶賓語。例22中“甕中捉鱉”是一個動詞性成語,在句中應(yīng)充當謂語,而該句由于對它的語法功能把握不準,誤當作名詞性成語,用來充當“成了”的賓語,應(yīng)將“甕中捉鱉”改為“甕中之鱉”。例23、24都是把不及物動詞“發(fā)揚光大”“龍飛鳳舞”誤作及物動詞使用,使之帶上賓語,造成了錯誤。
再比如“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績”“信手拈來前人的成果”“漠不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耳濡目染了先生的高超技藝”“司空見慣了腐敗現(xiàn)象”“逼得窮途末路”“當仁不讓的責任”“同心同德地建設(shè)四化”“深思熟慮的建議”等。
八、畫蛇添足,前后重復
成語一般都比較簡練,使用得當,可以受到言簡意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有些成語和句中其他詞語的語意相同或相近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語隱含義與句子語意的重復。
例25、一項社會調(diào)查顯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難免會感到自慚形穢,甚至無端地對自己進行心理折磨。
例26、時下的店名和商品在吸收外來詞時,追求時髦,嘩眾取寵,令人費解。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稱,只能讓人貽笑大方。
例25中“自慚形穢”指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成語里已隱含有“感到”之意,故該句在語意上顯得重復贅余。例26中“貽笑大方”是被內(nèi)行人笑話之意,已含有“讓人”之意,與前面的“讓人”重復。
又如“忍俊不禁地笑了”“難言之隱的苦衷”“一場南柯一夢”“顯得相形見絀”“好象如芒在背”“渾身被打得遍體鱗傷”“目前的當務(wù)之急”“接踵而至地闖進來”“津津樂道地說”“海內(nèi)外聞名遐邇”“責無旁貸的責任”“使我國人民生靈涂炭”“人民的生活安居樂業(yè)”“只能讓人貽笑大方”等。
九、不合習慣,違背常規(guī)
有些成語常用在否定句中,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里。如果不注意這些成語的習慣用法,就很容易出錯。
例27、成都五牛隊俱樂部一二三線球隊請的主教練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國人,其雄厚財力令其他甲B球隊望其項背。
例中“望其項背”意思是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中,此句意為其他甲B球隊都無法趕得上五牛隊的雄厚財力,該成語使用違背常規(guī),故錯。
再如“善罷甘休”“同日而語”“一概而論”“無時無刻”“等閑視之”“等量齊觀”等都只能用于否定句中。。
十、不合邏輯,事理不通
不合邏輯是指所使用的成語與整個句子的意思不符甚至矛盾。有時從意義上初一看,似乎沒有錯誤,但從邏輯角度考慮則可能于事理不通。
例28、領(lǐng)導者應(yīng)該在問題未出現(xiàn)之時就未雨綢繆,而不應(yīng)在問題出現(xiàn)之后驚慌失措。
例29、王大媽愛干凈是這一帶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種物件總是擺設(shè)得有條不紊。
例28中“未雨綢繆”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事先”顯然與“出現(xiàn)之時”矛盾。例29中“有條不紊”的意思是做事或?qū)懳恼聴l理清晰,一點不亂,側(cè)重于條理性,而該句中陳述的話題卻是“王大媽愛干凈”,“條理性”與“愛干凈”兩者之間缺乏語意邏輯上的聯(lián)系。
類似的還有“受賄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幾何時將大展宏圖”“問題未發(fā)現(xiàn)前就應(yīng)防微杜漸”“長此以往就出現(xiàn)了成績下滑”“把中國人民的抗議置若罔聞”等。
十一、形近易誤,音近易誤
有的成語與其他成語由于讀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語素,在使用時極易混淆;有的成語與其他成語盡管意義相近,但由于語境不同,其意義及用法有細微差別,或者其適用范圍有別,必須細加區(qū)別,才能準確判斷。
例30、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練使用了巴喬,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負眾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隊。
例31、計算機是一種工具,盡管是高科技工具,擁有它,并不意味著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例32、汽車向神農(nóng)架山區(qū)奔馳,只見奇峰異嶺撲面而來,令人目不暇接。
例30中應(yīng)用“不負眾望”,“不孚眾望”與“不負眾望”只一字之別,而意思卻大相徑庭,前者是不能是眾人信服,后者是不辜負眾人的希望,這是把兩個字形及讀音均相近的成語弄混淆了。例31“事倍功半”形容花費的勞力大,收到的成效小,此句卻把它與其語素完全相同,而語素位置不同且語義完全相反的成語“事半功倍”混淆了。例32中應(yīng)用成語“應(yīng)接不暇”;“目不暇接”意思是東西太多,眼睛看不過來;“應(yīng)接不暇”則指來人或事情太多,接待應(yīng)付不過來,兩成語意義相近,但細細推敲,會發(fā)現(xiàn)前者偏向主動,后者偏向被動。
類似成語還有:駭人聽聞與聳人聽聞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不以為然與不以為意目光如豆與鼠目寸光不足為訓與不足為戒不脛而走與不翼而飛不可理喻與不可思議無可厚非與無可非議處心積慮與殫精竭慮故步自封與墨守成規(guī)側(cè)目而視與刮目相看義不容辭與責無旁貸談笑風生與談笑自若狼狽為奸與朋比為奸不落窠臼與別出心裁獨樹一幟與匠心獨運耳聞目睹與耳濡目染含糊其詞與閃爍其詞魚龍混雜與魚目混珠穿鑿附會與牽強附會等。
(二)解方法
1、辨語義
對熟語尤其是成語的一些關(guān)鍵語素,必須準確理解,防止望文生義。許多成語都有特定含義,不能隨意解釋,更不能不分場合地亂用。比如“文不加點”中的關(guān)鍵語素“點”,不是“標點”的意思,而是“刪改”之意,如果我們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寫文章不加標點”。而實際上整個成語是指“寫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寫成”。辨語源
2、辨色彩
不同的成語、熟語常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辨析時應(yīng)注意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當。比如“處心積慮”是“蓄謀已久”的意思,屬貶義,用于為工廠費盡心血的廠領(lǐng)導身上顯然不行,應(yīng)用褒義的“殫精竭慮”才對。
3、辨對象
有些成語有特定的對象,熟語詞義有所側(cè)重,適用的對象也就不同。有的指個體,有的指群體;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專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間,有的專用于寫文章或文學藝術(shù)等等。如果對熟語所表達的習慣對象或范圍缺乏了解,酒會使陳述與被陳述對象之間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比如“炙手可熱”只用于指“氣焰很盛,權(quán)勢很大”,而時下多誤指題材之類。
4、辨范圍
5、辨微殊
有些熟語由于讀音、詞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語素,在使用時極容易混淆,要注意辨別熟語的細微差別。比如“駭人聽聞”和“聳人聽聞”,兩個成語一字之差,且均有“聽了使人震驚”之意,但細微差別在于:“聳人聽聞”指“故意說夸大的話或驚奇的話,使人震驚”,而“駭人聽聞”指“已經(jīng)發(fā)生的壞事令人吃驚”。
6、辨語境
有些成語有兩用現(xiàn)象,或同時兼有兩個不相同的意義,或褒貶色彩因意義有別而分別具備,若做題時憑習慣和感覺去評判,往往會令人大跌眼鏡。如“左右逢源”既可指做事得心應(yīng)手,非常順利;又可指處世圓滑,善于投機。再如“燈紅酒綠”既有“娛樂場所的繁華景象”之意,又有“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之意。
7、辨語法功能
熟語的使用,還應(yīng)注意熟語的語法功能,習慣用法,否則會造成搭配不當,或者重復累贅,或者否定失當?shù)鹊取1热纭巴苑票∽约骸薄澳魂P(guān)心百姓疾苦”“出奇制勝敵人”“司空見慣了腐敗現(xiàn)象”“逼得窮途末路”“當仁不讓的責任”等,其中的成語充當?shù)木渥映煞志筒划?。又如“忍俊不禁地笑了”“難言之隱的苦衷”“一場南柯一夢”“顯得相形見絀”“好象如芒在背”“渾身被打得遍體鱗傷”“目前的當務(wù)之急”“接踵而至地闖進來”“津津樂道地說”“海內(nèi)外聞名遐邇”“責無旁貸的責任”“我國人民生靈涂炭”“人民的生活安居樂業(yè)”“只能讓人貽笑大方”等之中的成語隱含義就與句子語意重復了;再如“望其項背”“善罷甘休”“同日而語”“一概而論”“無時無刻”“等閑視之”“等量齊觀”“”等成語常用在否定句中,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里。
五、精訓練
任何語言能力的提高最終都離不開訓練,所以提高熟語運用能力也必須通過系統(tǒng)而扎實的訓練。在訓練中積累,在訓練中辨析,在訓練中培養(yǎng)能力。熟語運用的訓練提供了一定的語境,而熟語也只有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會準確地表現(xiàn)出它的所指義。因此,考前做一定量的熟語辨析題,有助于考生熟語運用能力的提高。當然,這種訓練必須精練,必須講實效,比如對使用中高頻出錯的熟語要強化訓練,甚至不避重復,要通過訓練,達到準確辨明誤因,掌握使用規(guī)律的目的。而不要淹沒在題海中。
高考英語解題技巧點撥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要早早地準備好適合的教案課件。教案可以讓學生更容易聽懂所講的內(nèi)容,幫助教師有計劃有步驟有質(zhì)量的完成教學任務(wù)。教案的內(nèi)容具體要怎樣寫呢?急您所急,小編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高考英語解題技巧點撥”,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高考英語各板塊解題技巧點撥
I.聽力應(yīng)試技巧與策略
1)沉著冷靜,重視試音。
正式考試前最好進行“熱身”。在家聽英語磁帶十分鐘,可以使頭腦中的英語思維活躍起來。不然,一進考場就考聽力,許多學生會不適應(yīng)。正式的高考題前都有一段試音試題,考生進入考場后要重視試音部分,使自己盡快進入聽力測試準備狀態(tài)。同時可嘗試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用深呼吸來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精神要集中,心理要放松。
2)爭分奪秒,搶先看題。
聽力測試強調(diào)眼、耳、手、腦等多器官的協(xié)調(diào)配合。考生一接到試卷應(yīng)充分利用考前時間、試音部分時間和每兩段對話間的空隙時間快速讀完題干和選項,通過所提供的文字信息,在腦海里進行預測、推理即將聽到的錄音可能會涉及到的話題、情景、場合等,并迅速聯(lián)想相關(guān)場合會出現(xiàn)的關(guān)鍵詞,盡量做到帶著問題聽。籍此,化被動為主動,有的放矢,命中目標。
3)邊聽邊記,避免遺忘。
遇到有關(guān)時間、年月、數(shù)字、人名、地名的,要在不影響跟聽速度的情況下迅速動筆記下。避免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況下,短期儲存的記憶變模糊。速記可采用簡單的符號,自己能看懂即可。
聽力中最常出現(xiàn)的就是數(shù)字問題,還包括時間、距離、長度等相關(guān)問題,但為了增加難度,往往相應(yīng)的題需要進行一定的簡單計算或在所給的若干數(shù)字中進行選擇。因此,當我們聽到這類對話時,應(yīng)特別小心,最好是在題邊作一些筆記。
4)抓關(guān)鍵詞,聽弦外音。
對讀兩遍的材料,最好第一遍聽大意,第二遍再做題。要特別注意第二個人的說話內(nèi)容,因為在交際中,應(yīng)答者的話會含有更多的可用的信息。要留意however,but,so,then等信息詞后的話,往往答案隱含其中。要注意說話人的語音、語氣、語調(diào),聽弦外之音、話外之話。
5)絕不停聽,聽完再答。
考生在聽的過程中往往一聽到與問題有關(guān)的材料就選答案,然而由于下文往往出現(xiàn)轉(zhuǎn)折而造成結(jié)果選錯。因此,考生務(wù)必養(yǎng)成好的聽力習慣,從整體上把握材料,切不可未聽完就選答。
應(yīng)試時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不因聽懂一句而自喜,不因錯失半言而懊惱。要高屋建瓴,聽完整段后作題,一句沒聽懂,也不可慌了手腳,造成“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被動局面。
6)注意順序,逐個攻破。
在一段稍長的對話或獨白后,通常給出2-4個問題,這些問題基本上都是按順序給出的,因此學生可以采取自上而下,逐個攻破的原則。
7)敢于猜題,果斷作答。
聽力測試完畢后,若有不明白的地方,也屬正常。待有時間時,再根據(jù)上下文及問題、選項進行推理,選出合理的答案,切勿留空白。某個題目確實不清楚答案,憑感覺猜一個答案并果斷地填上,不要指望完成全卷后有時間來檢查。共三個答案,有33%的正確機會,豈容白白錯失,說不定命運之神垂青你呢?做好的題沒有絕對把握切勿輕易更改。
總之,考生做好聽力題要過好三大關(guān):一是“心理平和”關(guān),考生應(yīng)做到“充滿信心、嚴陣以待、沉著冷靜、靜心傾聽”??荚嚽耙煌砩弦WC充足的睡眠,臨考前要對自己充滿信心,考試時要摒棄雜念,集中精力。二是“快速反應(yīng)”關(guān)。拿到試卷后,一定要快速略讀問題和選項,做出初步判斷(即帶著問題去聽),第一遍聽錄音要核實判斷正誤(尤其是對只聽一遍的前5題),第二遍聽錄音要當機立斷,選定答案。三是“整體理解”關(guān),注意力一定要放在對整體內(nèi)容的理解上,切忌只停留在只言片語上而忽視內(nèi)容交際意義、目的或內(nèi)涵。
II.單項選擇
單項選擇考查的知識點主要包括名詞、代詞、冠詞、形容詞和副詞、動詞短語、動詞時態(tài)及語態(tài)、非謂語動詞、情態(tài)動詞、虛擬語氣、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狀語從句、強調(diào)句型、倒裝句、省略和情景交際等。近年來單選的題干內(nèi)容越來越貼近生活,語言更加靈活。它既要求考生對英語語法知識、詞語知識的記憶、理解、掌握和運用能力,又要求根據(jù)題干所給的語境條件進行分析、對比,靈活地運用各項英語基礎(chǔ)知識。因此要做好單項選擇題,考生除了在平時的學習中做好基礎(chǔ)知識的積累外,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提高答題的準確率。下面結(jié)合同學們遇到的一些典型習題做些分析,希望能給同學們一些啟發(fā)。
理解句意,整體把握
在做題時,一定要通讀全句,理解整句話要表達的意思,切忌在沒有弄懂句意的情況下,根據(jù)只言片語,以偏概全,盲目做題。例如:
Thenumberofstudentsadmittedannuallytothisschool__frommorethan2,000
intheyear2007tosome4,000lastyear.
A.increases B.hasincreasedC.isincreasing D.increased
答案:B。有很多同學會誤選D,因為他們沒有看懂原文,只是把lastyear看作了時間狀語。其實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是“這個學校每年錄取的學生數(shù)已由2007年的2000人增加到了去年的4000人?!睆娬{(diào)的是對現(xiàn)在造成的影響,應(yīng)該用現(xiàn)在完成時。而題干中的lastyear并非時間狀語,而是定語。
注意語境,捕捉句子中暗含信息
近年來,單項選擇淡化了對所謂“純”語法和“純”詞匯的考查,而是設(shè)置特定的語境對語法和詞匯進行考查,這樣,準確了解語境信息就成為成功解答語境單選題的鑰匙,而語境信息在題干中可以是單詞、短語或完整的句子。例如:
----IstayedatahotelwhileinNewYork.
----Oh,didyou?You_____withBarbara.
A.couldhavestayed B.couldstay C.wouldstay D.musthavestayed
答案:A。本小題的命題思維角度極佳,不定冠詞a為語境信息詞而并非定冠詞“the”,只有通過不定冠詞a對整個題干的準確理解才不至于誤選干擾性極大的D項,試想一下“我在紐約時住在(任何)一家旅館”與“你一準兒和芭芭拉住在一起”的概率有多大?反之“我在紐約時住在這家旅館”,“哦,是嗎?那么你一準兒和芭芭拉住在一起”才可以是順理成章的事實。
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明確句子成分
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明確句子成分特別是選項在句子中所充當?shù)某煞?,有時對于我們選擇正確答案是很必要的。在分析過程中,要特別留意標點符號,句子中的and,but,or等并列連詞和從屬連詞,從而判斷出這是一個簡單句、并列句,還是主從復合句。例如:
Atlast,wefoundourselvesinapleasantparkwithtreesprovidingshadeand____downtoeatourpicniclunch.
A.sitting B.havingsat C.tosit D.sat
答案:D.很多同學選A,把選項看作了伴隨狀語。其實,選項前有一很關(guān)鍵的詞“and”,從而可以判斷選項部分與“found”平行,構(gòu)成了并列謂語,因此D才是正確答案。
細心觀察,注意相似句型之間的差別
通過初、高中知識的積累,同學們掌握了大量的句型,其中有些句型看上去極其相似,同學們在解題時必須細心審題,加以辨別,找出所考查的句型。例如:
____is well known that he is good at maths in our class.
____iswellknown,heisgoodatmathsinourclass.
____iswellknownisthatheisgoodatmathsinourclass.
A.What B.This C.It D.As
答案:C;D;A。這三句話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但卻用了不同的句型。第一個句子中It為形式主語,而thatheisgoodatmathsinourclass為真正的主語;而第二個句子中,同學們要注意中間的逗號,是由“as”引起這個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它的先行詞是后面的一整句話,意思是“正如大家都知道的”。第三個句子可是一個“主系表”結(jié)構(gòu)的句子,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是在我們班他擅長數(shù)學”,英語中“…的事情”用一個詞來表示就是“what”,在此引導一個主語從句。
留意日常交際用語
高考中經(jīng)常會考查日常交際用語方面的內(nèi)容,因此同學們在學習中,要注意積累了解兩個不同民族的交際習慣,熟悉中、英兩種文化的差異,掌握各種情景中交際應(yīng)酬的用語,避免漢語式英語。例如:
--Wemissedyouatthismorningsmeeting,Diana.
--______,butifIhadnthadtomeetafriend,Iwouldhavebeenthere.
A.Me,tooB.ImsorryC.Nevermind D.Thankyou
答案:B。Imsorry,but…是很地道的英語,其中but用在表示歉意的話后,引起一個句子,并無實際意義。而同學們卻受到漢語習慣的影響,認為有“but”就必須存在轉(zhuǎn)折的語氣,以至于錯過了正確答案。
注意排除思維定勢的干擾
在復習過程中,同學們已經(jīng)做了大量習題,因此對有些看似熟悉的題目產(chǎn)生了思維定勢。當題干略有變化時,不能隨機應(yīng)變,而是憑老經(jīng)驗辦事,結(jié)果造成錯誤。例如:
--Imthinkingofthetesttomorrow.ImafraidIcantpassthistime.
----_____!Imsureyoullmakeit.
A.Goahead B.GoodluckC.Noproblem D.Cheerup
答案:D。很多同學在看到題干“我正在考慮明天的考試”,就很自信地選擇了B“祝你好運”。再看以下后半部分題干“我擔心不能通過”,顯然,這道題的題干表示的是“說話人的擔心、憂慮”,而不是簡單陳述一件事實“我明天參加考試?!?,因此答語中要求的已不是大家熟悉的祝愿的話,而應(yīng)該是“安慰的話”“振作點!我認為你能行。
III完形填空:
在歷年高考中完型填空是比較容易失分的題項,雖然看上去也是選擇題,但卻與語法和詞匯的選擇題大不一樣。
完型填空綜合測試學生的語言知識、閱讀能力和總體語言水平,檢查學生在有信息空缺的前提下理解整篇文章的能力,要求通過上下文判斷,選擇恰當?shù)膯卧~或詞組填入空格中,使之成為上下合乎邏輯、語言通順、意義連貫的文章。因此理解文章的意思是關(guān)鍵。還要具備扎實的單詞、詞組、句型和語法知識;也要有邏輯推理的能力和歸納的能力。此外,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也有助于提高此練習的準確率。
完型填空的空格分為三種:語法性空格、詞匯性空格和篇章性空格,前兩項雖與語法、詞匯有關(guān),卻更注重對上下文的理解,第三種屬于較難的,考察對全文及作者意圖的理解。正確的解題過程應(yīng)分為三步:通讀全文、預設(shè)答案、重新檢查
IV閱讀理解:
在閱讀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許多生詞。這時許多同學立即翻閱詞典,查找詞義。這樣做不但費時費力,而且影響閱讀速度、影響對語篇的整體把握。事實上,閱讀材料中的每個詞與它前后的詞語或句子甚至段落都有聯(lián)系。我們可以利用語境(各種已知信息)推測、判斷某些生詞的詞義。近年來全國統(tǒng)一高考中加大了對考生猜詞義能力的考查,因此,掌握一定的猜詞技巧,對突破高考閱讀理解、提高我們的英語語言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VI對話填空
針對對話填空的選材特點和考查角度,我們應(yīng)該采取相應(yīng)的解題策略。
1)通讀對話全文,掌握對話大意。
在做題時,首先跳過空格,快速把全篇對話通讀一遍,獲取有關(guān)對話的內(nèi)容、語境,及所使用的時態(tài)等信息,為下面的解題打下基礎(chǔ)。通讀時,不提倡做題,因為這樣可能使考生只注意到一個句子,而忽略了它與文章的聯(lián)系,導致一葉障目,無法正確解題。
2)靈活運用語法,形式填寫正確。
對話填空中的有些題目,并不是只要借助上下文的語境就能得出正確答案的,還要考生使用所學的語法知識才能解決問題。因此,考生需要掌握有關(guān)語法相關(guān)知識,看所設(shè)空格要填的詞在句子里作什么成分,哪類詞合適;看應(yīng)采取詞的什么形式(如用動詞,就要考慮時態(tài)、語態(tài)、語氣、非謂語形式、主謂應(yīng)如何搭配等等)。熟練掌握基礎(chǔ)語法知識并運用其知識進行分析解答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解題方法。應(yīng)該指出,動詞各種形式的考查在試題中所占分量還是比較大的,試題往往考過去式、過去分詞、現(xiàn)在分詞等形式。
3)注意前后照應(yīng),完善語篇填空。
對話填空題的題目要求是:閱讀下面對話……寫出一個英語單詞的完整、正確形式,使對話通順。如果把對話比作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那么由于空格的存在,鏈條就幾乎環(huán)環(huán)脫節(jié)了。要想把它們再連接起來,就得把握整個對話的語篇,通過判斷說話人的態(tài)度和語氣,從頭腦中由首字母得到的若干備選詞匯中,選擇最適合對話情景和語境的詞匯使得全篇對話主題完整,語意清楚。設(shè)空的答案有的由已讀過的上文決定,有的由未讀過的下文決定,還有的要綜合上下文而定,所以設(shè)空分為三類:1)前制性設(shè)空;2)后制性設(shè)空;3)語篇性設(shè)空。
總之,在做對話填空題時,考生應(yīng)在通讀全篇對話的基礎(chǔ)上,把握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充分理解談話的內(nèi)容及談話雙方的意圖,靈活運用所學的語法知識,將對話補充完整,使補全后的對話意思通順,前后連貫,合乎語法規(guī)則,最終提高該題型的得分率,使之成為英語分數(shù)的增長點。
VII書面表達
一、熟悉句子各特點。
為了做好英語書面表達題,熟悉英語句子的結(jié)構(gòu)特點是很有必要的,如句子的五種基本句式、句子的七種類型(包括按用途分類和按結(jié)構(gòu)分類)以及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句式。在平時的學習和訓練中應(yīng)不斷地去發(fā)現(xiàn)、驗證和模仿。
二、背誦范文亦多善。
收集歷屆高考英語書面表達題范文或其他報刊上的優(yōu)秀文章,每天花一些時間大聲朗讀,力爭背下來以擴展思路、培養(yǎng)語感。
三、題材選擇把好關(guān)。
高考書面表達題的題材大多是與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所以同學們在訓練時應(yīng)選好自己熟悉的題材,并盡量通過各種體裁“輸出”,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的放矢勤訓練。
針對高考題型和體裁,堅持常規(guī)訓練,由詞到詞組,再到句子,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簡單句是主菜,要徹底消化,做到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復雜句(包括并列句)是佐料,有之增色,缺之乏味。要視具體情況運用,不可片面追求,舍本求末,以免弄巧成拙。
五、仔細審題切莫偏。
做書面表達題時,如果考生對考題提供的材料不仔細閱讀,審題不認真,就會導致在寫作時丟三拉四,信息缺損,內(nèi)容不完整,最終導致因“要點不齊”而丟分。具體審題時應(yīng)特別注意以下幾點:①內(nèi)容要點(這是給文章“定檔”的主要依據(jù));②文章體裁;③句子時態(tài)(時態(tài)錯誤屬“大錯”,每處扣1分);④人稱(若違背試題所要求的人稱,最多可扣7分)。
六、語言輸出要規(guī)范。
有些考生在做書面表達題時,雖然要點齊全,卻錯誤百出,得分不高。歸納起來有如下原因:
1.主謂不一致。如:Thewomandriverhavetostopthecar.(have應(yīng)改為has或根據(jù)情況改為had等)
2.句子主要成分殘缺。如:Anyonewinscangetaprize.(在anyone后加who或改anyone為whoever)
3.時態(tài)、語態(tài)錯誤。如:Itoldherthenewsandshecries.(cries應(yīng)改為cried)
4.詞性錯誤。如:Theoldmanwasacrossingtheroad.(across是介詞,不是動詞,句中的acrossing應(yīng)改為crossing)
5.習慣搭配錯誤。如:Ihopethepolicetocatchthedriver.(英語習慣上不用hopesbtodosth,可將句中的to改為can)
6.缺乏銜接成分。如:Hismotherisill,hehastolookafterherathome.(應(yīng)在he前加連詞and或so)
7.平行結(jié)構(gòu)錯誤。如:Wesangnotonlysomepopularsongsbutalsodancedhappily.(應(yīng)將sang放在notonly之后)
8.使用漢式英語。如:Thepriceofoilisexpensivenow.(price不宜用expensive修飾,可改用high).Don’treadunderthesun.(under應(yīng)改為in)Howlonghaveyouboughtthebike?(buy為終止性動詞,不宜與howlong連用,所以bought應(yīng)改為had)Shemarriedwitharichman.(marry為及物動詞,應(yīng)去掉介詞with)Themotherdressescoatsforherbabyeveryday.(dress不用“衣”作賓語,應(yīng)去掉句中的coatsfor)
錯誤的避免:在寫作時同學們常常由于中英文的習慣不同,而出現(xiàn)某些錯誤,而且在檢查時難以查出。其中要予以注意的是:一、不要將同一件事作兩次描述;二、在某一段中不要重復用一個重點詞,或重復使用同一句式;三、不要將詞放于錯誤的位置上。如:Thegirlsangonlyonesong.意為她唱了僅一只歌,而Thegirlonlysangonesong.意為她僅唱了歌;四、盡量不要用雙重否定;五、用人稱代詞要小心它的主格賓格;六、形容詞和副詞要正確區(qū)分使用;七、對動詞的時態(tài)要全文呼應(yīng),主從句呼應(yīng);八、對介詞要慎重,應(yīng)按詞組、習慣用語、慣用法來記,而不要推理。
七、譽正之前細查看。
同學們做書面表達題時切莫過分相信自己的直覺,搞所謂的“一氣呵成”。最好先打草稿且行間字距不宜過密,以便于修改。草稿完成之后,應(yīng)按第六招中介紹的方面去認真檢查并及時改正。
八、卷面整潔莫等閑。
每年的高考中,都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大約占考生總數(shù)的20%)因書寫不規(guī)范而丟分。好的書寫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需要一個長期培養(yǎng)的過程。在平常的練習和考試中就應(yīng)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在考場上才能水到渠成,始于自然。
高三英語復習進入高三后半學期,尤其是進入第二輪復習后,相應(yīng)地要調(diào)整戰(zhàn)略,完善和充實自己,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有切實可行的計劃
高考臨近,應(yīng)當保持冷靜,請求老師幫助和指導,并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做到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2.降低難度,抓基本題
練一般題,不練難題、怪題。高考前許多考生搜集各種模擬題,反復演練。但要注意:無論做哪個地區(qū)的題,都要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不要盲目地去做。水平在120分以下的考生,不要花過多的時間去做這些模擬題中的難題、怪題。即便弄明白了,對高考拿分也沒有太大幫助。關(guān)鍵是把中檔、低檔題把握住,這對取得高分是非常有利的。
3.回歸基礎(chǔ),突出對主干知識的復習
高考英語改革雖然從強調(diào)知識考查向注重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zhuǎn)變,但是還應(yīng)認識到能力要有扎實的基礎(chǔ)作為依托。尤其是到最后沖刺階段更要重視基礎(chǔ)知識的復習。一模后,一些考生普遍都有這樣的感覺:很多題目“一看就會,一做就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對基礎(chǔ)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只有扎扎實實地從基礎(chǔ)做起,才能“一看就會,一做就對”。
英語基礎(chǔ)知識包括詞匯、語法、句型等。詞匯復習應(yīng)做到從不間斷、反復鞏固。除了記憶和理解之外,尤其要注意常用詞匯的使用和辨析,以及一詞多義的掌握。語法復習要理清基本概念,著重復習主干知識。比如,動詞的時態(tài)、語態(tài)、非謂語動詞、情態(tài)動詞等,都是高考常涉及的知識點。但切記不要在鉆研語法的難點上花過多時間,英語語法不是數(shù)學公式,在不同的語境中用法就不同。
4.認真研讀《考試大綱》,掌握好基本詞匯與基本句型
高考后期結(jié)合《考試大綱》和《高考詞匯表》進行查漏補缺特別重要:大綱中新增加的詞匯的用法,歷屆高考中出現(xiàn)率較高的詞匯的用法都要特殊注意。對于考綱中新增加的詞匯,要充分利用工具書,全面掌握其重點用法;對于歷屆高考中出現(xiàn)率較高的詞匯,要掌握其命題規(guī)律和特點,求同存異,融會貫通。另外要強化知識鏈,力求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
對語法知識的復習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在做練習或高考模擬試題時對語法知識做進一步鞏固和落實;要特別關(guān)注歷屆高考中出現(xiàn)率較高的語法項目:狀語從句、名詞性從句、定語從句、強調(diào)結(jié)構(gòu)、冠詞、代詞、形容詞的級、動詞的時態(tài)、語態(tài)和非謂語動詞、情態(tài)動詞等;另外it的用法、名詞短語做連詞(如:themoment……)、動詞的主動形式表被動、獨立主格結(jié)構(gòu)、介詞復合結(jié)構(gòu)、主謂一致關(guān)系、倒裝語序、同義詞、近義詞辨析、日常交際用語等在高考中出現(xiàn)率較高的知識點也需要進一步學習,并融會貫通。
5.查漏補缺,強化專題訓練
一模結(jié)束后,復習的重點要放在查漏補缺上。將做過的試卷整理后,建立錯題檔案,彌補知識漏洞,進行強化記憶和訓練。比如,在建立錯題檔案時發(fā)現(xiàn)在非謂語動詞、從句方面出錯率比較高,就應(yīng)該重點復習這方面的知識。不要注重記多少題,重要的是記住老師在課堂上對這些題的分析過程。抄錄資料或刊物上的講解也是值得推薦的方法。到考試前再回顧、反思、比較、消化,以期達到遇到同類試題不再出錯的目的。復習中要加強題型專項訓練,在訓練中提高解題能力和解題速度;尤其要重視聽力訓練,所選聽力材料不宜過難,語速要適中。復習中應(yīng)適當加強對重點內(nèi)容的強化訓練和題后分析,提高“考點識別、尋找已知條件、排錯求證”的思維能力。訓練快速閱讀的能力,提高帶著問題快速搜索信息,根據(jù)上下文提示進行邏輯推斷的能力。多讀一些原汁原味的文章,通過廣泛涉獵,培養(yǎng)英語語感,提高對詞、句、篇的理解速度和準確度。
古詩鑒賞快速解題與規(guī)范答題技巧點撥
一名合格的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習的趣味性,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幫助高中教師提前熟悉所教學的內(nèi)容。所以你在寫高中教案時要注意些什么呢?為此,小編從網(wǎng)絡(luò)上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古詩鑒賞快速解題與規(guī)范答題技巧點撥》,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鑒賞快速解題與規(guī)范答題技巧點撥
一、古代詩歌鑒賞的快速解題
(一)詩歌主題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桐王安石
天質(zhì)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釋]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jù)《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jīng)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盡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jīng)歷的磨難越多,斗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體裁
抒情詩要注意把握詩人在詩歌中傳達出來的情感。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其目的就是抒發(fā)情感,該詩的主題是:壯志未酬的華發(fā)之嘆。再看下面這首詩:
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yīng)將文體定位——抒情詩,然后把握其情感:諷諫唐朝統(tǒng)治者,貪圖享樂,當心亡國。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應(yīng)把握詩中的兩個悲劇人物:琵琶女,當年色藝雙絕,后來淪落江湖;白居易,當年名滿京城,后來謫居江州。從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劇,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屈原、賈誼、李廣、陶潛、李白、杜甫等無數(shù)杰出人才的悲劇。根據(jù)詩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該詩的主題:奇人數(shù)奇(數(shù)奇,命運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yīng)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請看下面這首詩: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yīng)不斷進取。
3.看技法
從詩歌的技法入手,有時也能迅速地把握詩歌的主題。例如: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詩采用的寫法,一為用典,“朱雀橋”“烏衣巷”為東晉的繁華之地,“王謝”為東晉權(quán)貴豪門。一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陽斜”,這些景物讓人聯(lián)想到蕭條衰??;舊時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謝家族的富貴榮華,現(xiàn)在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從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這首詩中,詩人很可能就在感嘆唐王朝的衰敗。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jié)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jié)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的主觀情意。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夠迅速地把握主題。例如:
鵲橋仙夜聞杜鵑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
催成清淚,驚殘⑴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⑵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釋]①驚殘:驚醒。②故山:即家鄉(xiāng)。
閱讀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陸游在南鄭(今陜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積極參加抗金戰(zhàn)爭,戰(zhàn)績顯著。正當前線節(jié)節(jié)勝利,即將收復長安之際,王炎調(diào)往都城臨安樞密院,陸游也被調(diào)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離開抗戰(zhàn)前線。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寫,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們知道,與杜鵑鳥相關(guān)的有一神話故事: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人們從杜鵑嘴角的紅色聯(lián)想到“杜鵑啼血”,從杜鵑的叫聲聯(lián)想到“何不歸去”。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往往與凄涼、哀傷、思歸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詩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與提供的背景,可以聯(lián)想到,詩人希望回到抗戰(zhàn)前線,報效國家,但主和派當權(quán),詩人于是發(fā)出報國無門的悲嘆。
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學生在古詩鑒賞備考中,應(yīng)熟知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5.看關(guān)鍵語言(標題、結(jié)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guān)鍵語言,例如,標題、結(jié)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請看下面幾首詩:
秋思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從標題中的“秋思”和詩句中的“家書”,即可得知該詩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鵲橋仙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本詩的結(jié)句,即可得知詩人在此詩中表達的愛情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p>
鷓鴣天西都⑴作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懶慢帶⑶疏狂。曾批給露支風敕⑷,累奏留云借月章。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⑤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注釋]①西都:指洛陽。宋時稱洛陽為西京。②清都:傳說中天帝的居處。山水郎:詞中指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懶慢帶:一作“支付與”。④曾批給露支風敕:一作“曾批給雨支風券”。⑤玉樓金闕:指汴京的宮殿。
從詞中“幾曾著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該詞的主題:蔑視權(quán)貴。
(二)詩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準確地掌握古代詩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詞法,句法,修辭手段,表現(xiàn)手法。
下面,側(cè)重談?wù)劰糯姼柚谐S玫谋憩F(xiàn)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觀事物;言,表達;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簡單地說,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聯(lián)句李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此詩借寫瀑布,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應(yīng)志存高遠,不畏艱辛,努力實現(xiàn)人生目標。
⑵用典
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表達思想情感,這就叫作用典。例如:
詠懷古跡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詩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畫圖省識春風面),盡管國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的人生悲劇——抒發(fā)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劇。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重要標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馬致遠的《秋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tǒng)一起來。再如: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既是寫景,也是抒情?!盁o邊落木蕭蕭下”,讓人聯(lián)想到一年將盡,韶華易逝,平添鄉(xiāng)愁?!安槐M長江滾滾來”,讓人聯(lián)想到不盡的愁緒、飛逝的時光、歷朝歷代的優(yōu)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處明為寫景,實為抒發(fā)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等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例如: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通過寫景來抒發(fā)情感;“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通過用典來抒發(fā)情感:這就是間接抒情。“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襯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qū)α⒌臈l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shù)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例如:
旅夜書懷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中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壯闊景象,來襯托“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所營造的的冷寂、孤獨藝術(shù)氛圍。
⑹虛寫和實寫
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象中的景象。實寫,恰好與之相反。例如:
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shè)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寫,狀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讀者的想象。虛實結(jié)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zhì),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燕歌行》:“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币詰?zhàn)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2.通過強化訓練,提高把握詩歌技法的準確性與熟練程度。
3.鑒賞技法時,如果沒有規(guī)定角度,應(yīng)選擇作品最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項解題策略,既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題的準確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高考試卷)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⑴制毒龍。
[注釋]①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lián)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
結(jié)合全詩賞析時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請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第三聯(lián)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喧鬧的泉聲遇“危石”而哽咽,溫暖的日色因樹林的幽深而變冷。這“咽”和“冷”充分點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點,烘托出幽靜、悠遠的冷清氣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現(xiàn)愿意遠離世俗欲念的隱士情懷。
【此答案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處】
例二:第三聯(lián)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因為“咽”用擬人的手法寫泉流之聲,以動寫靜,突出禪寺之靜,生動而傳神地寫出泉流過高石時,水聲急變,形象而生動;“冷”字不僅寫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調(diào),更突出了香積寺環(huán)境的清幽、靜謐,這一禪院寂靜空靈之感由這一“冷”字表現(xiàn)出來。
【此答案從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處】
二、古代詩歌的規(guī)范答題
(一)答題的要求
1.符合題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一定要符合題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國高考古詩鑒賞題,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我認為“咽”和“冷”,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描寫出了泉水從石頭上流過的聲音,給人一種清幽恬靜的感覺,同時表達了詩人對路過香積寺所領(lǐng)悟到的這股自然美景的喜悅的心情。
解題的要求是:“這首詩第三聯(lián)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將“冷”置于不顧,又沒有結(jié)合全詩的意境分析其妙處。這一解答就不符合題目的要求。
2.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
詩歌鑒賞雖說是開放型試題,但也要求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請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別是“?!焙汀扒唷弊帧!肮拍緹o人徑,深山何處鐘”說明了香積寺的偏僻,無人知,快沒人繼承這所寺廟,突出了“?!弊帧6氨∧嚎仗肚?,安禪制屠龍”體現(xiàn)了“青”字,在此環(huán)境下,來制“毒龍”,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與文本不符。詩眼錯,分析錯,無意境。
答案二:分別是“咽”和“冷”。作者經(jīng)過香積寺寫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聯(lián)中的描寫景物的凄慘、陰涼,從中寫出了當時一種對世俗欲念的不滿情緒,突出世態(tài)陰涼、冷漠與無情。
分析欠準確,意境不準確。
答案三:分別是“咽”和“冷”。本詩寫出了詩人經(jīng)過香積寺的所見、所聞、所感,“泉聲咽危石”,一個“咽”字,突出了香積寺的靜,泉聲動聽;“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顯得青松的蒼勁、挺拔,從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無意境,分析欠準確。
答案四:第三聯(lián)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作為山水田園詩派,其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本詩則向世人描繪一幅幽靜恬然過香積寺的游景,全詩突出一個靜字,而咽冷將泉聲月色動靜結(jié)合,同時照應(yīng)前后聯(lián)。
詩歌鑒賞,應(yīng)結(jié)合原詩的語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沒有結(jié)合原詩語言進行具體分析。
答案五:分別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過咽和冷字,深深地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的悲涼心境,作者厭惡世俗的繁雜,渴望一種清凈、安寧的生活。
沒有詩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結(jié)果,沒有分析的過程。
(二)答題的角度
1.題目開口面小的,按規(guī)定的角度切入。
請看下題: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guān)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guān)鍵”之說?為什么?
此題的開口面很小,只要從“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請看所給的參考答案:
“折柳”這首曲子寓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xiāng)之情,而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guān)鍵。
2.題目開口面大,可自選角度切入。
請看下題:
閱讀下文,試從一個角度切人,對這首詞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2002年上海試題)
虞美人聽雨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解答此題,不要面面俱到,圍繞一點寫即可。例如從內(nèi)容、形象、線索、語言風格等等方面均可。
參考答案:
①從謀篇行文的角度看,這首詞是從舊日之我寫到今日之我,在時間上為順敘;但它的寫作觸發(fā)點卻是從今日之我想到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逆推上去的。詞中居主要地位的應(yīng)當是今我,而非舊我。因此,詞中的三幅畫,是緊密相連的,當我們讀到第三幅畫時,只會感到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這樣一個極其單調(diào)的畫面,正表現(xiàn)出畫中人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他在嘗遍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jīng)歷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恨,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的無情,而自己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詞的結(jié)尾,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樣兩句無可奈何的話,總結(jié)了他“聽雨”的一生。
②從線索的角度看,這首詞層次清楚,脈絡(luò)分明。詞的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是慨嘆目前的境況,它按時間順序,由少年寫到壯年,再寫到老年,寫了三個不同時期的不同環(huán)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聽雨”作為一條貫串始終的線索。
③從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戰(zhàn)亂年代中度過的。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余生的自述。其寫作的高妙之處在于:作者沒有用抽象的敘述來進行概括,而是從自己漫長的一生和曲折的經(jīng)歷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畫面,通過它們,形象地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huán)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fā)生的變化,其概括本領(lǐng)是極其高明的。
(三)答題的格式
1.先觀點后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請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guān)于這首詞表達的內(nèi)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xiāng)”,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A.游子思歸鄉(xiāng)?!厩盀橛^點,后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shè)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xiāng)無期,更添愁苦。
B.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shè)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C.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xiāng)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2.先分后總式
答題時,先分說后總說。例如,解答2003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題,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擋,發(fā)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和“冷”二字繪聲繪色,【結(jié)合詩句,具體分析兩字的妙處。先分說】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結(jié)合全詩的意境分析其妙處。再總說】。【此答案從用詞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總后分式
答題時,先總說后分說。請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夜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chǔ)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參考答案:
“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先總說】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竞蠓终f】
4.分點作答式
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請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聽蜀僧濬彈琴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鐘:《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載,豐山有九鐘,霜降而鳴。
結(jié)合全詩談?wù)勀銓Φ谒穆?lián)“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參考答案:①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
②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tài),側(cè)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2004年高考全國卷一)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痹囄鰪埣嗽妼懥松钪心膫€“尋?!钡募毠?jié)?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解析】此題選擇的是比較常見的一首七言絕句——張籍的《秋思》,并且舉出了王安石的評價,也算是一種提示。6分共兩問,設(shè)問指向明確。第一問“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jié)?”,有些考生可能對“細節(jié)”有點陌生,實際上就是指后兩句“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活動和行動表現(xiàn)中的“行動”——“又開封”;“析”至少應(yīng)該解釋一下含義。第二問“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問得平常樸實,學生容易回答出來:作者開封,顯然是查看這封因時間“匆匆”、托行人捎轉(zhuǎn)的書信中是否有遺漏的內(nèi)容,以便再補寫上,千言萬語,惟恐漏掉了一句,從而顯示出了作者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無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參考答案: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尋常的)細節(jié):家書將要發(fā)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xiāng)親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例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lián)“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解釋第三聯(lián)的意思,并分析其情與景的關(guān)系。
【解析】
兩字各有其妙,因此說哪個字好都不能算錯,只要能把妙處體會得比較準確就行。說“失”
字更好,因為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說“闊”字更好,因為它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yīng),聲調(diào)似也更為響亮。如果有學生說兩個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處都體會得比較準確,也應(yīng)給分。第三聯(lián)是說紅日緊貼尚未退盡的夜色在江面升起,舊年還沒過完而江面上已經(jīng)春意盎然。此聯(lián)看似寫景,而晝夜輪回、季節(jié)更替、時光流逝、游人未歸的思鄉(xiāng)之情已經(jīng)暗寓其中。第一問2分。只要說出所選擇的字的好處即可,不要求說另一個字的不好。如有學生比較了高下,或認為兩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應(yīng)給分。但只說哪個字好,或兩個字都好,沒有回答為什么,不給分。第二問4分。解釋意思2分。把晨光說成夜景扣1分。舟次鎮(zhèn)江是看不見海的。古人用“海”字與今人不同,此處不要求落實,故“?!弊植辉O(shè)扣分點。分析情景關(guān)系2分。
訓練平臺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上葛天民
連天芳草雨漫漫,贏得鷗邊野水寬?;ㄓM時風撲起,柳綿無力護春寒。
作者在這首詩中“撲”和“護”字用得很巧妙。你認為巧妙在哪里?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
2.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絕句(其一)春望
杜甫杜甫
眼見客愁愁不醒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無賴春色到江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即遣花開深造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便教鶯語太丁寧。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以上兩首主題相同的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句和《絕句(其一)》中的“即遣花開深造次,
便教鶯語太丁寧”句都寫到了“花鳥”。兩句詩的表現(xiàn)手法相同嗎?請談?wù)勀愕目捶ā?/p>
答:
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詠風王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qū)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歷代詠風的詩很多,如梁無帝、唐太宗的《詠風》詩,無非是飄香、舞袖、繞梁而已。①請簡述你對這首詩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體分析寫風的活動采用了怎樣的手法。
答:①。
②。
4.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初冬夜飲①杜牧
淮陽多病偶求歡②,客袖侵霜與燭盤。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
[注]①本詩作于會昌二年,當時杜牧受人排擠,被外放黃州,又轉(zhuǎn)池州,睦州等地。
②歡:指的是酒?!兑琢帧贰熬苼須g伯,除憂來樂。”
問:第二句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個詩人形象。最后一句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
5.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①這首詩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感受,詩人情感變化,富有層次。請結(jié)合具體詞語簡析之。
答:
②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藝術(shù)手法?詩人描繪的畫面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請細加品味,說一說你的看法。
答:
參考答案
1.在詩中作者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煉字寄寓感情。一個“撲”字和一個“護”字,把“風”和“柳綿”寫得很有人意?;鋾r,讓風去撲救它,表現(xiàn)出了詩人對春色的挽留;讓柳棉去護春寒,而柳綿又無力,寄寓了詩人悵惘而無可奈何的感情。(這首詩一開始就緊扣春雨的特點寫出了一個蒼茫的空間,暗示了詩人悠閑自在的生活。下文通過擬人手法寫出了詩人的惜春之情。本詩構(gòu)思新穎,用語精當,借景抒情)
2.(1)表達了詩人因飽受離亂之苦而產(chǎn)生的客居他鄉(xiāng)的愁思。
(2)這是一道開放題,只要學生自圓其說都應(yīng)給分。如說相同,都是用了”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在情與景的對立中,更加倍寫出了詩人煩惱憂愁;或說不同,《春》詩中“花鳥”與詩人情感已一同“濺淚”、“驚心”,情景融為一體,而《絕》詩中以“花鳥”無情反襯詩人的“客愁”,以景襯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說出同中有異。
3。①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濟的美德,詩人風喻以人,托物言其“青
云之志”,著意贊美了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
②寫風的活動,是抓住“驅(qū)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tài)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她出入山澗,驅(qū)煙卷霧,送來清爽,并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風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繪出一個在燭光下自斟自飲、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
最后一句寫出詩人流轉(zhuǎn)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志難酬的隱痛。
5.①“夜如何”寫出詩人心中的擔憂?!霸嚲怼笨虅澰娙思缺M忠蓱]不安的心態(tài)。“依舊”則透露出詩人無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觸景生情”),對比(或“對照”、“呼應(yīng)”)。
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樹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總不會一帆風順,只要逆流而上,搏擊風雨,就能達到青山綠樹的理想境界,享受勝利的樂趣”)(意思對即可)
古詩詞鑒賞
一、考綱要求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韻律和表達技巧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教學重點:如何確定詩詞寫了什么內(nèi)容;鑒賞詩詞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教學設(shè)想:多結(jié)合例句加強感悟,盡量把補充練習中的例句對位到知識點中
教學時間:
二、考點解析
2002高考語文試題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點是加大了主觀題在整張試卷中的比重,其中詩詞鑒賞題的改革尤為引人注目。根據(jù)新頒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試說明》,今年高考語文學科,有關(guān)詩歌鑒賞題的題型和內(nèi)容已做了重大的調(diào)整。詩歌鑒賞原來包括古代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兩方面的內(nèi)容,今年,現(xiàn)代詩歌鑒賞不考了。原來題型為選擇題,今年,古代詩歌鑒賞將采用主觀題的形式進行考試。但考點仍體現(xiàn)在對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和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進行評價等方面。我們認為高考不會因為命題形式的變化而加大試題考查的深度或廣度,但會增加考生解題的難度,因此,這種變化對具體教學過程中訓練思路和方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面對高考古詩鑒賞題型的變化,考生必須進行針對性的適應(yīng)訓練,這將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詩鑒賞題正確率的提高。我們通常所說的古詩鑒賞,據(jù)《考試說明》規(guī)定,應(yīng)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鑒賞;二是評價。鑒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1、鑒賞其形象;2、鑒賞其語言;3、鑒賞其表達技巧。那么評價的又是什么呢?是詩歌的思想(感情)內(nèi)容。
三、學生情況分析
為了既能體現(xiàn)命題者在《考試說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鑒賞”的要求,又能在題目的區(qū)分度上達到理想狀態(tài),高考所選擇的詩歌材料應(yīng)會比較淺顯,學生能初步讀懂。經(jīng)過我們平時的訓練,學生對詩歌主觀題的命題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把相關(guān)的表達技巧與具體的詩句聯(lián)系分析,準確、規(guī)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四、知識點講解
鑒賞評價能力是語文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為E級。它是需要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chǔ),還需要文學、文體以及其他許多知識和能力參與才形成的一種專門能力,但只要對詩詞曲有興趣,對課內(nèi)同類作品認真研讀過,做這類題也并非很難。
(1)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現(xiàn)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xiàn)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xiàn)實,真實地表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義,善于抒發(fā)對理想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夸張手法來塑造形象。
(2)意境:顧名思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shù)圖畫。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xiàn);“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所觸發(fā)。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境界。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鑒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情的。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特點。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tǒng)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時,領(lǐng)會意境是必要的,而領(lǐng)會意境又必須具備對意象審美特點的把握。
例如: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詩,但也是一幅畫。這幅畫的近處是“江楓”(二橋名,即江村橋、楓橋)的“漁火”和夜泊的客船,遠處則是霜滿和向“烏啼”(地名)那個方向落下去的殘月,透過樹叢還可隱隱約
1
約的看到寺廟。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楓橋夜泊”圖?。≡娙撕苌朴谠O(shè)色,霜天是透明的,漁火是鮮艷的,二者遙相輝映。近處的漁船和遠處的山寺,又通過鐘聲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使得遠景和近景交織成章,聯(lián)成一片,使得整個畫面色澤濃艷,生機盎然。除了色彩以外,還有聲音,夜空的鐘聲,一聲一聲地傳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這怎能不引起旅客無限的遐想和帶著愁思進入夢境呢?這幅楓橋夜泊圖的情調(diào)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豐富、濃烈的設(shè)色和興致盎然的景物描繪,并不引人進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種美感。
這首詩有情意,有境界。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會很自然地呈現(xiàn)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結(jié)合的立體圖畫,我們就象坐在電影院里看立體電影一樣。難怪這首詩很早就廣泛流傳,并且傳到國外。確實是一首難得的有意境的好詩?。?br>
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僅二十個字的短詩,其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絕唱,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整的意境。
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已被河水沖沒),共三層,由于樓址的地勢高,所以登樓遠望,周圍景物盡收眼底:遠處是中條山,近處是滔滔奔流的黃河,極目遠望,還可隱約地看到晉南和渭河兩岸的奇景。因此,鸛雀樓在唐代就成為登臨的勝地了。
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用粗線條勾畫了落日、晚山、黃河、大海等景物,顯示出登高遠眺的特點。同時通過“依”、“流”等幾個動詞使自然景物活了起來,賦予自然景物以活潑的生命和神態(tài)?!耙馈弊智业煤芎茫串嫵隽寺淙战降钠娈愶L光?!傲鳌弊忠灿玫煤芎茫笫亲⑷脒@幅圖畫的一條動脈,使讀者看到了千里黃河歸大海的壯麗景象,甚至使讀者仿佛聽到了滔滔黃河水的聲響。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diào)的對比,使人們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顏色。詩的后兩句,貌似說明一種哲理,實則顯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廣闊更奇麗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層樓”。由于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后兩句一點也不干枯,相反地與前面的景象銜接得很好,氣脈一貫,渾然一體,構(gòu)成了一幅新穎而又完整的登樓遠眺圖。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也表現(xiàn)得很好,僅從登高望遠的情景,就可看出詩人的思想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情緒。這首詩不僅可以使人們看到一幅登樓遠眺的無限廣闊的藝術(shù)圖畫,而且能夠有力地激發(fā)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思想愿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寫的兩首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虾迫弧锻赐ズ洀堌┫唷?br>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月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
這兩首詩都是名篇,都達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結(jié)合。從“境”來說,二者都是氣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種浩瀚的氣勢、雄渾的景象有力地顯示出來了。但就“意”來說,二都又頗有差異。孟浩然所抒發(fā)的情,只是個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濟無舟楫”——想當官無人推薦。而杜甫所抒發(fā)的情,雖然也有個人之情,但主要的卻是憂國之情,想的是“戎馬關(guān)山北”——關(guān)山北的戰(zhàn)事。因此,孟浩然詩就顯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詩卻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銖兩悉稱。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藝作品都需要表現(xiàn)感情,詩尤其需要表現(xiàn)感情。對于這一點我國古代作家、評論家普遍認識到了。比如《毛詩序》的作者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就是有名的“詩言志”的主張。這里所說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例如:杜甫《蜀相》
杜甫對諸葛亮十分景仰,他寫了好幾首專門頌揚諸葛亮的詩。這首詩是公元760詩人初到成都時寫的。詩的前兩句看來是寫景,實際上抒發(fā)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尋”
2
字,說明詩人不是為了游山玩水,而是懷著對諸葛亮的無限思慕之情特地來瞻仰武侯祠的。三、四句看來是寫景,實際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極好,表明盡管祠堂的階下碧綠的花草,樹上有黃鸝叫,然而“人去樓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滅,沒有人欣賞了。五、六句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高度贊揚了諸葛亮的偉大功績。最后兩句流露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極度惋惜和悲痛。全詩感情深沉。詩的結(jié)尾所說的“淚滿襟”的“英雄”,首先是詩人自己。正因為詩人自己對諸葛亮的景仰和懷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摯,所以,就使得詩的藝術(shù)形象飽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成為千古絕唱。
又如:我們學過的王維的《渭城曲》
這也是一首被人們交口稱贊的名作。詩的前兩句,描寫了送別友人的地點和景色,后兩句勸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盡一懷酒”,因為分手后就見不到“故人”了。這兩句,語言是樸素的,然而它不僅出色地表達了詩人自己對友人的深情,也表達了人們離別時的一種普遍的心情。難怪這首詩在當時就譜入樂府,成為有名的“陽關(guān)三疊”,在各處廣泛傳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鳴。
抒情的方式有: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對景象或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來抒發(fā)感情。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古代詩歌中絕大多數(shù)是間接抒情。2001年第8題
(4)形象
詩歌中的形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
(5)烘托
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聯(lián)想來塑造形象。
襯托分為反襯和正襯。正襯又稱為烘托。
(6)用典(也是表現(xiàn)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來歷。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5個典故(孫權(quán)、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這些典故就因為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這首詞的思想情緊密聯(lián)系的,所以,辛棄疾來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這些典故,并借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現(xiàn)方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shù)手法來表現(xiàn)。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如烘托、虛實(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jù)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興”“擬人”“夸張”“排比”“反復”等手法,都應(yīng)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yīng)手。
(8)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感情氣質(zhì)、藝術(shù)素養(yǎng)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各自獨特的格調(diào)、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飄逸灑脫,杜甫之詩沉郁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如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樣寫友情,李白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杜甫卻說:“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氵預堆。”欣賞兩人的詩,要反復誦讀,仔細體味它們風格的差異。
3
山水田園詩,邊塞詩;婉約派,豪放派
(9)語言特色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2)平淡,也稱質(zhì)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fā),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欣賞詩歌,要注意詩歌作者的煉字、煉句,物象描寫中的動與靜,聲與寂,情與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襯、烘托,語序倒置的修辭色彩等。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對作品的語言表現(xiàn)力作具體的、深入的開掘,有助于準確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傾向,進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維之《山居秋暝》一詩中照、流、歸、下等動詞的妙用,這些動詞或長或短的持續(xù)情,使我們似乎感觀月光的傾瀉不盡,清泉的長流不絕,浣女的由遠而近,蓮舟的由近而遠。?
五、詩歌鑒賞方法
(一)厚積博發(fā),注重平時積累
1.平時多讀一些名作或自己感興趣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guān)于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評價能力。
2.弄清與詩歌鑒賞有關(guān)的名詞術(shù)語.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聯(lián)想,詠物,敘事,韻律,虛實,象征,烘托渲染,襯托,修辭(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對偶,對比,雙關(guān),對仗)
(二)審讀作品
1.知人論詩以察詩情
對于歷代文學大家,我們當然應(yīng)該了解掌握其經(jīng)歷 風格。對于非著名詩詞曲作家,應(yīng)充分重視作品朝代文和文下注(諸如寫作大、小背景 ,心情等)
例如:同為盛唐詩人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
2.把握特色重點突破
3.推敲詩題以明意旨
題目即文章的額頭,富含著諸多信息(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 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類型等)
例如:《楓橋夜泊》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間景象,“泊”字可知詩歌表現(xiàn)的是一種羈旅情懷。
4品位語言披文入境
養(yǎng)成逐字逐句品位語言,分析形象,反復誦讀把握作品的表現(xiàn)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閱讀習慣。
藝術(shù)創(chuàng)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我們在鑒賞作品時,由于沒有選項這個階梯可借助,
(三)方法點撥
可概括為: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使學生明確高考要求,了解詩詞鑒賞的角度。
先弄清寫了什么?
1.寫了什么內(nèi)容?
這里內(nèi)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種感情,如鄉(xiāng)情、傷離、懷古、吟邊、憂思;也可以是作者對生命、社會、生活的某種見解。
2.如何確定寫了什么內(nèi)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地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nèi)容。,確定了詩的內(nèi)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題李凝幽居》思考:從這個詩題中可以看出什么內(nèi)容?
4
【提示】說明詩的內(nèi)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2)仔細推敲關(guān)鍵詞句。
(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如“知否?知否?就是是綠肥紅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講雨后葉子茂盛了花兒凋零了,實際上表達的是什么感情?
提示:作者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
(4)調(diào)動知識積累。
例:提到王維和岳飛你會想到什么?
提示:詩中有畫和精忠報國
(二)弄清是怎樣寫的?
1.典型細節(jié)的理解
在細節(jié)描寫中往往透露著詩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內(nèi)容,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如2000年高考題中“閑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閑敲”這一細節(jié),表達了詩歌主人公因約客不來夜過半的煩躁。在分析細節(jié)時要注意前后聯(lián)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約不來過夜半”和下文的“落燈花”,很可能把“閑敲”理解為表現(xiàn)詩歌主人公閑適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詩的結(jié)構(gòu)
結(jié)構(gòu)的安排總是為了突出主題和作者的情感。結(jié)構(gòu)有總式、層進式、對照式待。如1996年的高考題整首元曲以設(shè)問開卷,分層次地敘述了三國人物的英雄業(yè)績,最后以概述作結(jié),全篇有分有總、首尾呼應(yīng)。
3.注意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guān)系
如1998年的高考題,這首的前三聯(lián)都是對李凝居住環(huán)境的描寫,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居處的幽靜,這是部分。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處的幽靜,也就是整體。在理解上面三聯(lián)時如果忘了這個整體,就很可能把這三聯(lián)理解成“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另外還要注意詩歌中的典故、神話傳說也是部分,是為整體服務(wù)的。
4.注意表達的角度
作者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從多個角度表達,以渲染環(huán)境氣氛,加深讀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題,作者從微雨、帆重、鳥遲、海門深、浦樹遠,從遠景、近景等角度反復地表達詩人的送別之情。
5.注意分析詩歌的意境
要特別注意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弄清作者是通過哪一些景物來構(gòu)成一個什么樣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題,作者用“湖光秋月兩相和”、“白銀盤里一青螺”來勾畫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
6.注意環(huán)境的渲染
在詩歌中作者往往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調(diào)動讀者的情緒,使讀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響,接受作者的觀點或情緒。如1998年高考題,作者用了草徑、荒園、動云根等物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靜謐的李凝幽居圖,使我們情不自禁地贊美李凝居處的僻靜。
7注意用曲的特點
詩詞用曲,曲有反常,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明月明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是以有聲寫無聲,以動寫靜;“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是以無聲來反襯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渭城朝雨邑yi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是樂人之景,可它卻引出了“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傷心之情;而“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傷人之景,引出的卻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之情。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7.注意語句表達
5
語言表達可從三個角度講。
(1)從整體上說我們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還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動靜結(jié)合、遠近結(jié)合等都要注意。
思考:如1995年的高考題是何手法?2001年春季高考題突出特點是什么?
提示:一波三折,動靜結(jié)合。
(2)從句子的角度我們要注意一些修辭方法。修辭方法總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主題,強化情感表達,常見的如比喻(“白銀盤里一青螺”)、象征、襯托(2001春季卷以動襯靜)、雙關(guān)(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講自己為什么偏愛菊,其實是對菊的品質(zhì)的贊美,而贊美菊,其實又是贊美人)。其他還有比擬、夸張、通感等都要注意。
思考:2000年春季卷用的何種修辭手法。
提示:表面上講“蟬”,其實是講人。
(3)從詞語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賞用詞的明確、精當。
常見問題有詞性開拓,如“應(yīng)是綠肥紅瘦”,綠不能肥,紅也不能瘦,肥、瘦本無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這里別具新意,形象、貼切;謂語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分析:“浮云”、“落日”后本還有謂語,但如果加上“像”一類的動詞,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就太緊密了,原詩本要表達一種飄蕩的感覺,一加動詞就失去了這樣的感覺;
倒錯的因果關(guān)系,如“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易水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不是從過去一直到現(xiàn)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結(jié)的情感,換句話說,是因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種“水寒”的感覺。
(三)表達
1.表達的過程要完整
一種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達,一定有一個過程。我們在表達這種感悟、情感時,一定要把過程講清楚。如”請分析《鳥鳴澗》(2001年春季高考題)一詩春山月夜圖”這樣的一個題目,我們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閑”、“花落”,到月出后“鳥鳴”這一過程中來分析。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敘析評?!皵ⅰ奔锤爬ǖ匾鲈?;“析”就是作過程的簡析;“評”就是旗幟鮮明的亮出觀點。
2.按要求回答,重點明確
題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環(huán)境描寫、語言特點、修辭運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
3.表達流暢
表達流暢,一是指文句通暢,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語準確、表達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達流暢應(yīng)該是能做到的。
課堂訓練題集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整體鑒賞:抓住詩眼知人論世推己及人
(一)把握內(nèi)容(寫什么內(nèi)容):寫登山觀海的寬闊雄偉的景象
(二)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表現(xiàn)了曹操壯闊的胸襟、叱咤風云的氣概和宏遠的政治抱負。
(三)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辭手法:互文、夸張
表達方式:虛實結(jié)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現(xiàn)手法:照應(yīng)、正襯、反襯
教師引導整體鑒賞詩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烏桓,九月勝利回師,經(jīng)過碣石登山觀海,寫下了這篇不朽著作。毛澤
6
東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敝傅木褪沁@首詩。前四句交代了觀滄海的位置和放眼觀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臨海,視野遼闊,壯美之景盡收眼底。突兀聳立的島嶼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粗線條地勾勒了滄海神奇壯觀之遠景。接著細寫山上樹木到了秋天仍舊繁茂,百草豐美。海水洶涌澎湃。中國的古代文學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調(diào),文人騷客因秋風而臨風落淚,見落葉而觸景生情。而曹操筆下的秋天秋意盎然,遼闊壯美,毫無蕭瑟凄涼的意緒。曹操由眼前之景聯(lián)系到廣闊無垠的宇宙,把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xiàn)給讀者。滄海茫茫與天相接,日月星辰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都由大海吐納。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觸,既描寫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張,展現(xiàn)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觀滄?!肥且皇讟犯姡詈髢删涫桥浜弦魳返臅r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沒有關(guān)系。這首是詩是魏晉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所以在詩歌發(fā)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緒,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關(guān)的。
2.品詩把脈
定風波(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評改依據(jù):“五準”原則①定準題點②找準詩眼③抓準主旨④踩準分點⑤用準詞句
1、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輕勝馬”,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情?(閑適、輕松、自如)
2、“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參考答案:披著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
3、“也無風雨也無晴”中“風雨”“晴”的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處境的好壞;官職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這首詞與《念奴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情基調(diào)是否相同?為什么?
參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現(xiàn)詞人豁達、樂觀、積極的心境;后者則反映其消極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
①學生對詩歌主觀題的命題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把相關(guān)的表達技巧與具體的詩句聯(lián)系分析,準確、規(guī)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設(shè)計4道評改題,依據(jù)“五準”原則,訓練學生準確、規(guī)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
②簡介:此詞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觸而作。詞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觀談人生哲理,語帶雙關(guān),有一種迭宕不平之氣隱在字里行間。
3.學以致用
把班上的學生分兩半,分別做其中一首詩。
提醒學生注意近體詩“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
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guān)逢候騎,都戶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故鄉(xiāng)水;詩人自己)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懷念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蓬草”隨風飛轉(zhuǎn),古代文學常用它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
2、尾聯(lián)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yè)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燕然兩個字中。
3、頸聯(lián)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切感受?!爸薄弊只臎龉陋氈型钢Π涡蹅?,“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xiàn)柔和溫暖。
7
①簡介
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歲的李白離開四川老家,沿長江東下,開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長途游歷。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駛?cè)?。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②簡介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西逸戰(zhàn)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jiān)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訪軍情。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愛杭山,在今蒙古共和過境內(nèi),因為東漢將軍竇憲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記功,所以后來一“燕然勒石“作為保衛(wèi)祖國、立功邊疆的代稱。
虞美人(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把握內(nèi)容(寫什么內(nèi)容)寫作者面對美景懷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抒發(fā)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用了設(shè)問、比喻手法。
1、請分析詞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國”、“雕欄玉砌”、“朱顏改”的含義。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為失國之君的李煜無心欣賞,討厭它的無盡無休。
往事:是指昔日尊貴的帝王生活。
故國:“故國”是指已滅亡的南唐。
雕欄玉砌:“雕欄玉砌”指代舊日的宮殿,用宮殿概括一切繁華美富的東西。
朱顏改:語含雙關(guān),概括一切過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為什么“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句倍受人稱道?
答:這兩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設(shè)問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愁的彌漫、深濃、綿長,表現(xiàn)了詞人內(nèi)心無盡的哀傷,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簡介:作者李煜曾經(jīng)是顯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詞時已是北宋的階下囚,因而詞中充溢著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兩句以春水喻愁思廣為傳頌,此詞也因此被喻為“詞中之帝”。李煜在他41歲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為詞中明言“故國”、“雕欄玉砌”,宋太宗聞知后,覺得它有故國之思,賜牽機藥毒死他。因此,這詞便成了李煜的絕筆。結(jié)尾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边@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盡而意無窮。
咸陽城西樓晚眺(唐)許諢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⑴填空:詩的起句中用一“__愁__”字,奠定全詩基調(diào)。詩人用低沉的筆觸,描繪咸陽城傍晚時的景致,抒發(fā)蒼涼傷感的情懷。
⑵簡答:頷聯(lián)寫云生日落,一陣涼風吹來,雨勢迫在眉睫,現(xiàn)多用“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一名句比喻什么?(現(xiàn)在多比喻重大事變即將發(fā)生前的緊張氣氛。)
⑶簡答:頸聯(lián)兩句寫了作為何朝何代國都的咸陽的何種景象?
描寫作為秦漢兩代故都的咸陽,如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蟲鳥凄鳴的蕭條景象。
⑷簡答:尾聯(lián)“行人”即過客,也包括作者在內(nèi),結(jié)句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慨?
我聞咸陽古城久矣,今日東來,所見唯“西風吹渭水”令人產(chǎn)生歷史變遷無恨的感慨。
夏意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注]蘇舜欽;北宋詩人,主張改革,被削藉為民,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時。
8
1、有人說這首詩題為“夏意”,全詩“無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點明時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僅扣住詩題,更寫出了詩人生活環(huán)境的____的氣氛。優(yōu)美的意境,讀之仿佛微風拂面。
2、你認為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呢?根據(jù)你的理解結(jié)合原詩,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解題指導]此題主要也是考查對詩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認識
1、第二句與第三句中“扣”住詩題“夏意”的應(yīng)當是“石榴開遍”和“樹陰滿地”(一定要寫進“開遍”和“滿地”,因為這兩個詞才更“寫出了詩人生活環(huán)境的氣氛”,單寫進“石榴”、“樹陰”不能給全分。什么氣氛?“石榴開遍”,明麗、清新;“樹陰滿地”,幽靜;故填“清幽”最為妥貼。
2、要把握準詩人的心境,必須體察作者筆下物境的特點,前文已作了分析,還要結(jié)合“注”了解詩作的背景:“削籍為民”、“隱居不仕”。據(jù)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寵辱偕志,忘懷得失,也可以答反襯出內(nèi)心的痛苦,但必須結(jié)合對原詩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這首詩取題“夏意”,展現(xiàn)的是清幽之境,表現(xiàn)的是內(nèi)心壓抑著痛苦的閑適寧靜。(2分)“別院”、“深深”、“清”,詩一開始即構(gòu)成清幽涼爽的氣氛,繼之以“石榴開遍”“樹陰滿地”“流鶯”時一聲“渲梁”,無不給人清涼寧謐之感。削籍隱居的詩人內(nèi)心當是痛苦的,但詩人沒有牢騷,對得失榮辱顯得很淡泊,但沒有牢騷又不等于沒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襯著詩人內(nèi)心壓抑著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讀者細細揣度的。(2分)
三、閱讀下列詩歌,完成1-2各題。
玉樓春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轂縐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注]①轂縐:即皺紗,喻水的波紋。②棹(zho):船漿。③浮生:指飄浮無定的短暫人生。
1、對這首詞的詞句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上片的前兩句,先點明地點和景物特點,接著用比喻和擬人寫水,用“棹”代船?!皾u覺”是春漸深、景更好的意思。
B上片后兩句,先寫遠景,說綠楊在曉霧彌漫之中,如煙縈繞,略呈寒意,后寫近景,以杏花的盛開托出春意之濃。
C下片前兩句意思是說,浮生若夢,苦多樂少,豈能吝惜金錢而輕易放棄這歡樂的瞬間呢?“肯愛”是“寧可喜愛”的意思。
D下片后兩句意思是說,為了使這次春游盡興,我要為你舉杯敬勸斜陽,請它暫且在花間留下夕陽晚景。
2、“紅杏枝頭春意鬧”是傳誦千古的佳句,一個“鬧”字用得極其精妙,請用100左右的文字談?wù)勀愕睦斫狻#?分)
[解題指導]此題主要考查對詩歌語言的理解與賞析
第3題的答案為C?!翱稀薄柏M肯”的省略,愛,吝惜之意。設(shè)計此題的用意在于幫助考生進一步理解詩意。第4題的解答,關(guān)鍵在準確理解“鬧”的含義及人格化的手法。
答案示例。鬧,安靜、蕭寂的反義詞,即熱烈之意。(1分)寫紅杏怒放盛開,如火如荼,不說春意“濃”、春意“盛”等而說“春意鬧”,精妙在于將紅杏人格化了,將無生命的杏花化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寫出了紅杏竟相開放、爭妍斗艷的景象與情趣,寫盡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機。(3分)王國維言“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確實見得精當。
結(jié)合注釋,閱讀下面這首詩,談?wù)勀銓@首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
聽張立本女吟高適
危冠廣袖楚宮妝①,獨步閑庭逐夜涼。自把玉釵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廣袖”是一種高冠寬袖窄腰的南方的貴族女裝。②砌竹,階沿下的修竹,以釵
9
擊節(jié)是唐宋人歌吟的習慣。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解題指導]此題側(cè)重考查對詩歌整體意境的把握
據(jù)詩題可知,此詩為詩人聽了張立本之女吟詩后作,要理解詩的意境,關(guān)鍵在于把握住張立本女“獨步”“自敲”“清歌”的形象和“涼”“月如霜”這此透露氣氛特征的詞語,在此基礎(chǔ)上歸納并作具體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這首詩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雅幽靜的意境。暗藍色的天幕上一輪秋月高懸,涼爽的閑庭中女詩人依階低吟。清泠的吟詩聲和著玉釵敲竹的節(jié)拍飄蕩在寂靜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個蛾冠廣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與景的融合。讀者只要領(lǐng)會清雅幽靜之境,便能走進女詩人超塵拔俗,淡雅清純的內(nèi)心世界。
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古詩鑒賞快速解題與規(guī)范答題技巧點撥
一名優(yōu)秀負責的教師就要對每一位學生盡職盡責,作為教師就需要提前準備好適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使教師有一個簡單易懂的教學思路。我們要如何寫好一份值得稱贊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古詩鑒賞快速解題與規(guī)范答題技巧點撥”,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11屆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教、學案:古詩鑒賞快速解題與規(guī)范答題技巧點撥
一、古代詩歌鑒賞的快速解題
(一)詩歌主題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桐王安石
天質(zhì)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釋]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jù)《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jīng)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盡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jīng)歷的磨難越多,斗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體裁
抒情詩要注意把握詩人在詩歌中傳達出來的情感。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其目的就是抒發(fā)情感,該詩的主題是:壯志未酬的華發(fā)之嘆。再看下面這首詩:
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yīng)將文體定位——抒情詩,然后把握其情感:諷諫唐朝統(tǒng)治者,貪圖享樂,當心亡國。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應(yīng)把握詩中的兩個悲劇人物:琵琶女,當年色藝雙絕,后來淪落江湖;白居易,當年名滿京城,后來謫居江州。從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劇,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屈原、賈誼、李廣、陶潛、李白、杜甫等無數(shù)杰出人才的悲劇。根據(jù)詩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該詩的主題:奇人數(shù)奇(數(shù)奇,命運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yīng)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請看下面這首詩: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yīng)不斷進取。
3.看技法
從詩歌的技法入手,有時也能迅速地把握詩歌的主題。例如: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詩采用的寫法,一為用典,“朱雀橋”“烏衣巷”為東晉的繁華之地,“王謝”為東晉權(quán)貴豪門。一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陽斜”,這些景物讓人聯(lián)想到蕭條衰??;舊時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謝家族的富貴榮華,現(xiàn)在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從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這首詩中,詩人很可能就在感嘆唐王朝的衰敗。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jié)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chuàng)造的結(jié)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的主觀情意。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夠迅速地把握主題。例如:
鵲橋仙夜聞杜鵑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
催成清淚,驚殘⑴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⑵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釋]①驚殘:驚醒。②故山:即家鄉(xiāng)。
閱讀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陸游在南鄭(今陜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積極參加抗金戰(zhàn)爭,戰(zhàn)績顯著。正當前線節(jié)節(jié)勝利,即將收復長安之際,王炎調(diào)往都城臨安樞密院,陸游也被調(diào)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離開抗戰(zhàn)前線。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寫,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們知道,與杜鵑鳥相關(guān)的有一神話故事: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人們從杜鵑嘴角的紅色聯(lián)想到“杜鵑啼血”,從杜鵑的叫聲聯(lián)想到“何不歸去”。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往往與凄涼、哀傷、思歸聯(lián)系在一起。那么,詩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聯(lián)系詩人的生平與提供的背景,可以聯(lián)想到,詩人希望回到抗戰(zhàn)前線,報效國家,但主和派當權(quán),詩人于是發(fā)出報國無門的悲嘆。
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學生在古詩鑒賞備考中,應(yīng)熟知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5.看關(guān)鍵語言(標題、結(jié)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guān)鍵語言,例如,標題、結(jié)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請看下面幾首詩:
秋思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從標題中的“秋思”和詩句中的“家書”,即可得知該詩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鵲橋仙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本詩的結(jié)句,即可得知詩人在此詩中表達的愛情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p>
鷓鴣天西都⑴作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懶慢帶⑶疏狂。曾批給露支風敕⑷,累奏留云借月章。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⑤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注釋]①西都:指洛陽。宋時稱洛陽為西京。②清都:傳說中天帝的居處。山水郎:詞中指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懶慢帶:一作“支付與”。④曾批給露支風敕:一作“曾批給雨支風券”。⑤玉樓金闕:指汴京的宮殿。
從詞中“幾曾著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該詞的主題:蔑視權(quán)貴。
(二)詩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準確地掌握古代詩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詞法,句法,修辭手段,表現(xiàn)手法。
下面,側(cè)重談?wù)劰糯姼柚谐S玫谋憩F(xiàn)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觀事物;言,表達;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簡單地說,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聯(lián)句李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此詩借寫瀑布,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應(yīng)志存高遠,不畏艱辛,努力實現(xiàn)人生目標。
⑵用典
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表達思想情感,這就叫作用典。例如:
詠懷古跡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詩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畫圖省識春風面),盡管國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獨留青冢向黃昏”“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的人生悲劇——抒發(fā)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劇。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重要標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馬致遠的《秋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tǒng)一起來。再如: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既是寫景,也是抒情?!盁o邊落木蕭蕭下”,讓人聯(lián)想到一年將盡,韶華易逝,平添鄉(xiāng)愁。“不盡長江滾滾來”,讓人聯(lián)想到不盡的愁緒、飛逝的時光、歷朝歷代的優(yōu)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處明為寫景,實為抒發(fā)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等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例如: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通過寫景來抒發(fā)情感;“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通過用典來抒發(fā)情感:這就是間接抒情?!伴L使英雄淚滿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襯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qū)α⒌臈l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shù)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例如:
旅夜書懷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中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壯闊景象,來襯托“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所營造的的冷寂、孤獨藝術(shù)氛圍。
⑹虛寫和實寫
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象中的景象。實寫,恰好與之相反。例如:
雨霖鈴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shè)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寫,狀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讀者的想象。虛實結(jié)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zhì),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燕歌行》:“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币詰?zhàn)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2.通過強化訓練,提高把握詩歌技法的準確性與熟練程度。
3.鑒賞技法時,如果沒有規(guī)定角度,應(yīng)選擇作品最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項解題策略,既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題的準確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高考試卷)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⑴制毒龍。
[注釋]①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世俗欲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lián)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
結(jié)合全詩賞析時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請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第三聯(lián)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喧鬧的泉聲遇“危石”而哽咽,溫暖的日色因樹林的幽深而變冷。這“咽”和“冷”充分點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點,烘托出幽靜、悠遠的冷清氣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現(xiàn)愿意遠離世俗欲念的隱士情懷。
【此答案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處】
例二:第三聯(lián)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因為“咽”用擬人的手法寫泉流之聲,以動寫靜,突出禪寺之靜,生動而傳神地寫出泉流過高石時,水聲急變,形象而生動;“冷”字不僅寫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調(diào),更突出了香積寺環(huán)境的清幽、靜謐,這一禪院寂靜空靈之感由這一“冷”字表現(xiàn)出來。
【此答案從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處】
二、古代詩歌的規(guī)范答題
(一)答題的要求
1.符合題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一定要符合題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國高考古詩鑒賞題,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我認為“咽”和“冷”,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描寫出了泉水從石頭上流過的聲音,給人一種清幽恬靜的感覺,同時表達了詩人對路過香積寺所領(lǐng)悟到的這股自然美景的喜悅的心情。
解題的要求是:“這首詩第三聯(lián)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钡?,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將“冷”置于不顧,又沒有結(jié)合全詩的意境分析其妙處。這一解答就不符合題目的要求。
2.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
詩歌鑒賞雖說是開放型試題,但也要求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請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別是“危”和“青”字?!肮拍緹o人徑,深山何處鐘”說明了香積寺的偏僻,無人知,快沒人繼承這所寺廟,突出了“?!弊?。而“薄暮空潭曲,安禪制屠龍”體現(xiàn)了“青”字,在此環(huán)境下,來制“毒龍”,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與文本不符。詩眼錯,分析錯,無意境。
答案二:分別是“咽”和“冷”。作者經(jīng)過香積寺寫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聯(lián)中的描寫景物的凄慘、陰涼,從中寫出了當時一種對世俗欲念的不滿情緒,突出世態(tài)陰涼、冷漠與無情。
分析欠準確,意境不準確。
答案三:分別是“咽”和“冷”。本詩寫出了詩人經(jīng)過香積寺的所見、所聞、所感,“泉聲咽危石”,一個“咽”字,突出了香積寺的靜,泉聲動聽;“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顯得青松的蒼勁、挺拔,從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無意境,分析欠準確。
答案四:第三聯(lián)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作為山水田園詩派,其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本詩則向世人描繪一幅幽靜恬然過香積寺的游景,全詩突出一個靜字,而咽冷將泉聲月色動靜結(jié)合,同時照應(yīng)前后聯(lián)。
詩歌鑒賞,應(yīng)結(jié)合原詩的語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沒有結(jié)合原詩語言進行具體分析。
答案五:分別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過咽和冷字,深深地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的悲涼心境,作者厭惡世俗的繁雜,渴望一種清凈、安寧的生活。
沒有詩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結(jié)果,沒有分析的過程。
(二)答題的角度
1.題目開口面小的,按規(guī)定的角度切入。
請看下題: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稳瞬黄鸸蕡@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guān)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guān)鍵”之說?為什么?
此題的開口面很小,只要從“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請看所給的參考答案:
“折柳”這首曲子寓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xiāng)之情,而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guān)鍵。
2.題目開口面大,可自選角度切入。
請看下題:
閱讀下文,試從一個角度切人,對這首詞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2002年上海試題)
虞美人聽雨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解答此題,不要面面俱到,圍繞一點寫即可。例如從內(nèi)容、形象、線索、語言風格等等方面均可。
參考答案:
①從謀篇行文的角度看,這首詞是從舊日之我寫到今日之我,在時間上為順敘;但它的寫作觸發(fā)點卻是從今日之我想到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逆推上去的。詞中居主要地位的應(yīng)當是今我,而非舊我。因此,詞中的三幅畫,是緊密相連的,當我們讀到第三幅畫時,只會感到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這樣一個極其單調(diào)的畫面,正表現(xiàn)出畫中人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他在嘗遍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jīng)歷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恨,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的無情,而自己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詞的結(jié)尾,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樣兩句無可奈何的話,總結(jié)了他“聽雨”的一生。
②從線索的角度看,這首詞層次清楚,脈絡(luò)分明。詞的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是慨嘆目前的境況,它按時間順序,由少年寫到壯年,再寫到老年,寫了三個不同時期的不同環(huán)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聽雨”作為一條貫串始終的線索。
③從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戰(zhàn)亂年代中度過的。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余生的自述。其寫作的高妙之處在于:作者沒有用抽象的敘述來進行概括,而是從自己漫長的一生和曲折的經(jīng)歷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畫面,通過它們,形象地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huán)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fā)生的變化,其概括本領(lǐng)是極其高明的。
(三)答題的格式
1.先觀點后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請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guān)于這首詞表達的內(nèi)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xiāng)”,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A.游子思歸鄉(xiāng)。【前為觀點,后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shè)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xiāng)無期,更添愁苦。
B.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shè)想游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C.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xiāng)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2.先分后總式
答題時,先分說后總說。例如,解答2003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題,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擋,發(fā)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和“冷”二字繪聲繪色,【結(jié)合詩句,具體分析兩字的妙處。先分說】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結(jié)合全詩的意境分析其妙處。再總說】?!敬舜鸢笍挠迷~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總后分式
答題時,先總說后分說。請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夜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xiàn)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chǔ)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參考答案:
“涼”?!皼觥弊旨葘懱鞗?,又寫心境的孤寂?!鞠瓤傉f】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說】
4.分點作答式
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請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聽蜀僧濬彈琴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鐘:《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載,豐山有九鐘,霜降而鳴。
結(jié)合全詩談?wù)勀銓Φ谒穆?lián)“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參考答案:①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
②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tài),側(cè)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2004年高考全國卷一)
秋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痹囄鰪埣嗽妼懥松钪心膫€“尋?!钡募毠?jié)?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解析】此題選擇的是比較常見的一首七言絕句——張籍的《秋思》,并且舉出了王安石的評價,也算是一種提示。6分共兩問,設(shè)問指向明確。第一問“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募毠?jié)?”,有些考生可能對“細節(jié)”有點陌生,實際上就是指后兩句“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所體現(xiàn)出的思想活動和行動表現(xiàn)中的“行動”——“又開封”;“析”至少應(yīng)該解釋一下含義。第二問“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問得平常樸實,學生容易回答出來:作者開封,顯然是查看這封因時間“匆匆”、托行人捎轉(zhuǎn)的書信中是否有遺漏的內(nèi)容,以便再補寫上,千言萬語,惟恐漏掉了一句,從而顯示出了作者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以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無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參考答案: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尋常的)細節(jié):家書將要發(fā)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xiāng)親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例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zhèn)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lián)“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么?解釋第三聯(lián)的意思,并分析其情與景的關(guān)系。
【解析】
兩字各有其妙,因此說哪個字好都不能算錯,只要能把妙處體會得比較準確就行。說“失”
字更好,因為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齊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說“闊”字更好,因為它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yīng),聲調(diào)似也更為響亮。如果有學生說兩個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處都體會得比較準確,也應(yīng)給分。第三聯(lián)是說紅日緊貼尚未退盡的夜色在江面升起,舊年還沒過完而江面上已經(jīng)春意盎然。此聯(lián)看似寫景,而晝夜輪回、季節(jié)更替、時光流逝、游人未歸的思鄉(xiāng)之情已經(jīng)暗寓其中。第一問2分。只要說出所選擇的字的好處即可,不要求說另一個字的不好。如有學生比較了高下,或認為兩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應(yīng)給分。但只說哪個字好,或兩個字都好,沒有回答為什么,不給分。第二問4分。解釋意思2分。把晨光說成夜景扣1分。舟次鎮(zhèn)江是看不見海的。古人用“海”字與今人不同,此處不要求落實,故“?!弊植辉O(shè)扣分點。分析情景關(guān)系2分。
訓練平臺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上葛天民
連天芳草雨漫漫,贏得鷗邊野水寬。花欲盡時風撲起,柳綿無力護春寒。
作者在這首詩中“撲”和“護”字用得很巧妙。你認為巧妙在哪里?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
2.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絕句(其一)春望
杜甫杜甫
眼見客愁愁不醒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無賴春色到江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即遣花開深造次,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便教鶯語太丁寧。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以上兩首主題相同的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句和《絕句(其一)》中的“即遣花開深造次,
便教鶯語太丁寧”句都寫到了“花鳥”。兩句詩的表現(xiàn)手法相同嗎?請談?wù)勀愕目捶ā?/p>
答:
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詠風王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qū)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歷代詠風的詩很多,如梁無帝、唐太宗的《詠風》詩,無非是飄香、舞袖、繞梁而已。①請簡述你對這首詩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體分析寫風的活動采用了怎樣的手法。
答:①。
②。
4.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初冬夜飲①杜牧
淮陽多病偶求歡②,客袖侵霜與燭盤。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
[注]①本詩作于會昌二年,當時杜牧受人排擠,被外放黃州,又轉(zhuǎn)池州,睦州等地。
②歡:指的是酒?!兑琢帧贰熬苼須g伯,除憂來樂。”
問:第二句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個詩人形象。最后一句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
5.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①這首詩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感受,詩人情感變化,富有層次。請結(jié)合具體詞語簡析之。
答:
②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藝術(shù)手法?詩人描繪的畫面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請細加品味,說一說你的看法。
答:
參考答案
1.在詩中作者描寫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煉字寄寓感情。一個“撲”字和一個“護”字,把“風”和“柳綿”寫得很有人意。花落時,讓風去撲救它,表現(xiàn)出了詩人對春色的挽留;讓柳棉去護春寒,而柳綿又無力,寄寓了詩人悵惘而無可奈何的感情。(這首詩一開始就緊扣春雨的特點寫出了一個蒼茫的空間,暗示了詩人悠閑自在的生活。下文通過擬人手法寫出了詩人的惜春之情。本詩構(gòu)思新穎,用語精當,借景抒情)
2.(1)表達了詩人因飽受離亂之苦而產(chǎn)生的客居他鄉(xiāng)的愁思。
(2)這是一道開放題,只要學生自圓其說都應(yīng)給分。如說相同,都是用了”樂景寫哀“的反襯手法:在情與景的對立中,更加倍寫出了詩人煩惱憂愁;或說不同,《春》詩中“花鳥”與詩人情感已一同“濺淚”、“驚心”,情景融為一體,而《絕》詩中以“花鳥”無情反襯詩人的“客愁”,以景襯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說出同中有異。
3。①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濟的美德,詩人風喻以人,托物言其“青
云之志”,著意贊美了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
②寫風的活動,是抓住“驅(qū)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tài)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她出入山澗,驅(qū)煙卷霧,送來清爽,并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風的形象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繪出一個在燭光下自斟自飲、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
最后一句寫出詩人流轉(zhuǎn)無定的困苦、思念故園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憤慨、壯志難酬的隱痛。
5.①“夜如何”寫出詩人心中的擔憂?!霸嚲怼笨虅澰娙思缺M忠蓱]不安的心態(tài)?!耙琅f”則透露出詩人無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觸景生情”),對比(或“對照”、“呼應(yīng)”)。
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青山綠樹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總不會一帆風順,只要逆流而上,搏擊風雨,就能達到青山綠樹的理想境界,享受勝利的樂趣”)(意思對即可)
古詩詞鑒賞
一、考綱要求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韻律和表達技巧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教學重點:如何確定詩詞寫了什么內(nèi)容;鑒賞詩詞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教學設(shè)想:多結(jié)合例句加強感悟,盡量把補充練習中的例句對位到知識點中
教學時間:
二、考點解析
2002高考語文試題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點是加大了主觀題在整張試卷中的比重,其中詩詞鑒賞題的改革尤為引人注目。根據(jù)新頒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試說明》,今年高考語文學科,有關(guān)詩歌鑒賞題的題型和內(nèi)容已做了重大的調(diào)整。詩歌鑒賞原來包括古代詩歌和現(xiàn)代詩歌兩方面的內(nèi)容,今年,現(xiàn)代詩歌鑒賞不考了。原來題型為選擇題,今年,古代詩歌鑒賞將采用主觀題的形式進行考試。但考點仍體現(xiàn)在對作品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初步鑒賞和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進行評價等方面。我們認為高考不會因為命題形式的變化而加大試題考查的深度或廣度,但會增加考生解題的難度,因此,這種變化對具體教學過程中訓練思路和方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面對高考古詩鑒賞題型的變化,考生必須進行針對性的適應(yīng)訓練,這將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詩鑒賞題正確率的提高。我們通常所說的古詩鑒賞,據(jù)《考試說明》規(guī)定,應(yīng)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鑒賞;二是評價。鑒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1、鑒賞其形象;2、鑒賞其語言;3、鑒賞其表達技巧。那么評價的又是什么呢?是詩歌的思想(感情)內(nèi)容。
三、學生情況分析
為了既能體現(xiàn)命題者在《考試說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鑒賞”的要求,又能在題目的區(qū)分度上達到理想狀態(tài),高考所選擇的詩歌材料應(yīng)會比較淺顯,學生能初步讀懂。經(jīng)過我們平時的訓練,學生對詩歌主觀題的命題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把相關(guān)的表達技巧與具體的詩句聯(lián)系分析,準確、規(guī)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四、知識點講解
鑒賞評價能力是語文閱讀能力中層次最高的一個層級,為E級。它是需要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chǔ),還需要文學、文體以及其他許多知識和能力參與才形成的一種專門能力,但只要對詩詞曲有興趣,對課內(nèi)同類作品認真研讀過,做這類題也并非很難。
(1)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現(xiàn)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xiàn)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xiàn)實,真實地表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義,善于抒發(fā)對理想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象和夸張手法來塑造形象。
(2)意境:顧名思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shù)圖畫。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借物來表現(xiàn);“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所觸發(fā)。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說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境界。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鑒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情的。另外,還須明白我們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特點。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tǒng)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時,領(lǐng)會意境是必要的,而領(lǐng)會意境又必須具備對意象審美特點的把握。
例如: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詩,但也是一幅畫。這幅畫的近處是“江楓”(二橋名,即江村橋、楓橋)的“漁火”和夜泊的客船,遠處則是霜滿和向“烏啼”(地名)那個方向落下去的殘月,透過樹叢還可隱隱約
1
約的看到寺廟。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楓橋夜泊”圖??!詩人很善于設(shè)色,霜天是透明的,漁火是鮮艷的,二者遙相輝映。近處的漁船和遠處的山寺,又通過鐘聲聯(lián)系起來。這樣,就使得遠景和近景交織成章,聯(lián)成一片,使得整個畫面色澤濃艷,生機盎然。除了色彩以外,還有聲音,夜空的鐘聲,一聲一聲地傳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這怎能不引起旅客無限的遐想和帶著愁思進入夢境呢?這幅楓橋夜泊圖的情調(diào)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豐富、濃烈的設(shè)色和興致盎然的景物描繪,并不引人進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種美感。
這首詩有情意,有境界。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會很自然地呈現(xiàn)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結(jié)合的立體圖畫,我們就象坐在電影院里看立體電影一樣。難怪這首詩很早就廣泛流傳,并且傳到國外。確實是一首難得的有意境的好詩??!
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僅二十個字的短詩,其所以能夠成為千古絕唱,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整的意境。
鸛雀樓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已被河水沖沒),共三層,由于樓址的地勢高,所以登樓遠望,周圍景物盡收眼底:遠處是中條山,近處是滔滔奔流的黃河,極目遠望,還可隱約地看到晉南和渭河兩岸的奇景。因此,鸛雀樓在唐代就成為登臨的勝地了。
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一詩中,用粗線條勾畫了落日、晚山、黃河、大海等景物,顯示出登高遠眺的特點。同時通過“依”、“流”等幾個動詞使自然景物活了起來,賦予自然景物以活潑的生命和神態(tài)?!耙馈弊智业煤芎?,勾畫出了落日近山的奇異風光?!傲鳌弊忠灿玫煤芎?,象是注入這幅圖畫的一條動脈,使讀者看到了千里黃河歸大海的壯麗景象,甚至使讀者仿佛聽到了滔滔黃河水的聲響。加上“白日”、“黃河”等不同色調(diào)的對比,使人們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顏色。詩的后兩句,貌似說明一種哲理,實則顯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廣闊更奇麗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層樓”。由于前兩句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后兩句一點也不干枯,相反地與前面的景象銜接得很好,氣脈一貫,渾然一體,構(gòu)成了一幅新穎而又完整的登樓遠眺圖。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也表現(xiàn)得很好,僅從登高望遠的情景,就可看出詩人的思想情緒是積極向上的情緒。這首詩不僅可以使人們看到一幅登樓遠眺的無限廣闊的藝術(shù)圖畫,而且能夠有力地激發(fā)人們“更上一層樓”的思想愿望,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寫的兩首詩: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虾迫弧锻赐ズ洀堌┫唷?br>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月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鸥Α兜窃狸枠恰?br> 這兩首詩都是名篇,都達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結(jié)合。從“境”來說,二者都是氣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種浩瀚的氣勢、雄渾的景象有力地顯示出來了。但就“意”來說,二都又頗有差異。孟浩然所抒發(fā)的情,只是個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濟無舟楫”——想當官無人推薦。而杜甫所抒發(fā)的情,雖然也有個人之情,但主要的卻是憂國之情,想的是“戎馬關(guān)山北”——關(guān)山北的戰(zhàn)事。因此,孟浩然詩就顯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詩卻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銖兩悉稱。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藝作品都需要表現(xiàn)感情,詩尤其需要表現(xiàn)感情。對于這一點我國古代作家、評論家普遍認識到了。比如《毛詩序》的作者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就是有名的“詩言志”的主張。這里所說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例如:杜甫《蜀相》
杜甫對諸葛亮十分景仰,他寫了好幾首專門頌揚諸葛亮的詩。這首詩是公元760詩人初到成都時寫的。詩的前兩句看來是寫景,實際上抒發(fā)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尋”
2
字,說明詩人不是為了游山玩水,而是懷著對諸葛亮的無限思慕之情特地來瞻仰武侯祠的。三、四句看來是寫景,實際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極好,表明盡管祠堂的階下碧綠的花草,樹上有黃鸝叫,然而“人去樓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滅,沒有人欣賞了。五、六句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高度贊揚了諸葛亮的偉大功績。最后兩句流露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極度惋惜和悲痛。全詩感情深沉。詩的結(jié)尾所說的“淚滿襟”的“英雄”,首先是詩人自己。正因為詩人自己對諸葛亮的景仰和懷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摯,所以,就使得詩的藝術(shù)形象飽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成為千古絕唱。
又如:我們學過的王維的《渭城曲》
這也是一首被人們交口稱贊的名作。詩的前兩句,描寫了送別友人的地點和景色,后兩句勸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盡一懷酒”,因為分手后就見不到“故人”了。這兩句,語言是樸素的,然而它不僅出色地表達了詩人自己對友人的深情,也表達了人們離別時的一種普遍的心情。難怪這首詩在當時就譜入樂府,成為有名的“陽關(guān)三疊”,在各處廣泛傳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鳴。
抒情的方式有: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對景象或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fā)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來抒發(fā)感情。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古代詩歌中絕大多數(shù)是間接抒情。2001年第8題
(4)形象
詩歌中的形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
(5)烘托
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聯(lián)想來塑造形象。
襯托分為反襯和正襯。正襯又稱為烘托。
(6)用典(也是表現(xiàn)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來歷。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用了5個典故(孫權(quán)、劉裕、宋文帝、佛貍、廉頗)。這些典故就因為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這首詞的思想情緊密聯(lián)系的,所以,辛棄疾來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這些典故,并借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現(xiàn)方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shù)手法來表現(xiàn)。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shù)手法,如烘托、虛實(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jù)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興”“擬人”“夸張”“排比”“反復”等手法,都應(yīng)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yīng)手。
(8)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感情氣質(zhì)、藝術(shù)素養(yǎng)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出各自獨特的格調(diào)、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飄逸灑脫,杜甫之詩沉郁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如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了解詩人的風格,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樣寫友情,李白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倍鸥s說:“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氵預堆?!毙蕾p兩人的詩,要反復誦讀,仔細體味它們風格的差異。
3
山水田園詩,邊塞詩;婉約派,豪放派
(9)語言特色
(1)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2)平淡,也稱質(zhì)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5)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傾訴,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發(fā),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6)簡潔。就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
欣賞詩歌,要注意詩歌作者的煉字、煉句,物象描寫中的動與靜,聲與寂,情與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襯、烘托,語序倒置的修辭色彩等。詩歌是語言的藝術(shù),對作品的語言表現(xiàn)力作具體的、深入的開掘,有助于準確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傾向,進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維之《山居秋暝》一詩中照、流、歸、下等動詞的妙用,這些動詞或長或短的持續(xù)情,使我們似乎感觀月光的傾瀉不盡,清泉的長流不絕,浣女的由遠而近,蓮舟的由近而遠。?
五、詩歌鑒賞方法
(一)厚積博發(fā),注重平時積累
1.平時多讀一些名作或自己感興趣的詩詞,多研讀一些關(guān)于古詩詞賞析的文章,增強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評價能力。
2.弄清與詩歌鑒賞有關(guān)的名詞術(shù)語.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聯(lián)想,詠物,敘事,韻律,虛實,象征,烘托渲染,襯托,修辭(比喻,擬人,借代,夸張,對偶,對比,雙關(guān),對仗)
(二)審讀作品
1.知人論詩以察詩情
對于歷代文學大家,我們當然應(yīng)該了解掌握其經(jīng)歷 風格。對于非著名詩詞曲作家,應(yīng)充分重視作品朝代文和文下注(諸如寫作大、小背景 ,心情等)
例如:同為盛唐詩人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
2.把握特色重點突破
3.推敲詩題以明意旨
題目即文章的額頭,富含著諸多信息(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 詩歌的意境 詩歌的類型等)
例如:《楓橋夜泊》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間景象,“泊”字可知詩歌表現(xiàn)的是一種羈旅情懷。
4品位語言披文入境
養(yǎng)成逐字逐句品位語言,分析形象,反復誦讀把握作品的表現(xiàn)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閱讀習慣。
藝術(shù)創(chuàng)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我們在鑒賞作品時,由于沒有選項這個階梯可借助,
(三)方法點撥
可概括為: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使學生明確高考要求,了解詩詞鑒賞的角度。
先弄清寫了什么?
1.寫了什么內(nèi)容?
這里內(nèi)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種感情,如鄉(xiāng)情、傷離、懷古、吟邊、憂思;也可以是作者對生命、社會、生活的某種見解。
2.如何確定寫了什么內(nèi)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
詩歌地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nèi)容。,確定了詩的內(nèi)容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題李凝幽居》思考:從這個詩題中可以看出什么內(nèi)容?
4
【提示】說明詩的內(nèi)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2)仔細推敲關(guān)鍵詞句。
(3)注意詞語的隱含信息。
詩歌表達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個意思。
如“知否?知否?就是是綠肥紅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講雨后葉子茂盛了花兒凋零了,實際上表達的是什么感情?
提示:作者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
(4)調(diào)動知識積累。
例:提到王維和岳飛你會想到什么?
提示:詩中有畫和精忠報國
(二)弄清是怎樣寫的?
1.典型細節(jié)的理解
在細節(jié)描寫中往往透露著詩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內(nèi)容,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如2000年高考題中“閑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閑敲”這一細節(jié),表達了詩歌主人公因約客不來夜過半的煩躁。在分析細節(jié)時要注意前后聯(lián)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約不來過夜半”和下文的“落燈花”,很可能把“閑敲”理解為表現(xiàn)詩歌主人公閑適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詩的結(jié)構(gòu)
結(jié)構(gòu)的安排總是為了突出主題和作者的情感。結(jié)構(gòu)有總式、層進式、對照式待。如1996年的高考題整首元曲以設(shè)問開卷,分層次地敘述了三國人物的英雄業(yè)績,最后以概述作結(jié),全篇有分有總、首尾呼應(yīng)。
3.注意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guān)系
如1998年的高考題,這首的前三聯(lián)都是對李凝居住環(huán)境的描寫,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居處的幽靜,這是部分。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處的幽靜,也就是整體。在理解上面三聯(lián)時如果忘了這個整體,就很可能把這三聯(lián)理解成“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另外還要注意詩歌中的典故、神話傳說也是部分,是為整體服務(wù)的。
4.注意表達的角度
作者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從多個角度表達,以渲染環(huán)境氣氛,加深讀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題,作者從微雨、帆重、鳥遲、海門深、浦樹遠,從遠景、近景等角度反復地表達詩人的送別之情。
5.注意分析詩歌的意境
要特別注意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弄清作者是通過哪一些景物來構(gòu)成一個什么樣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題,作者用“湖光秋月兩相和”、“白銀盤里一青螺”來勾畫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
6.注意環(huán)境的渲染
在詩歌中作者往往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調(diào)動讀者的情緒,使讀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響,接受作者的觀點或情緒。如1998年高考題,作者用了草徑、荒園、動云根等物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靜謐的李凝幽居圖,使我們情不自禁地贊美李凝居處的僻靜。
7注意用曲的特點
詩詞用曲,曲有反常,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明月明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是以有聲寫無聲,以動寫靜;“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是以無聲來反襯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拔汲浅暌貀i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是樂人之景,可它卻引出了“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傷心之情;而“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的傷人之景,引出的卻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之情。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7.注意語句表達
5
語言表達可從三個角度講。
(1)從整體上說我們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還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動靜結(jié)合、遠近結(jié)合等都要注意。
思考:如1995年的高考題是何手法?2001年春季高考題突出特點是什么?
提示:一波三折,動靜結(jié)合。
(2)從句子的角度我們要注意一些修辭方法。修辭方法總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主題,強化情感表達,常見的如比喻(“白銀盤里一青螺”)、象征、襯托(2001春季卷以動襯靜)、雙關(guān)(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講自己為什么偏愛菊,其實是對菊的品質(zhì)的贊美,而贊美菊,其實又是贊美人)。其他還有比擬、夸張、通感等都要注意。
思考:2000年春季卷用的何種修辭手法。
提示:表面上講“蟬”,其實是講人。
(3)從詞語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賞用詞的明確、精當。
常見問題有詞性開拓,如“應(yīng)是綠肥紅瘦”,綠不能肥,紅也不能瘦,肥、瘦本無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這里別具新意,形象、貼切;謂語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分析:“浮云”、“落日”后本還有謂語,但如果加上“像”一類的動詞,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就太緊密了,原詩本要表達一種飄蕩的感覺,一加動詞就失去了這樣的感覺;
倒錯的因果關(guān)系,如“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易水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不是從過去一直到現(xiàn)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結(jié)的情感,換句話說,是因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種“水寒”的感覺。
(三)表達
1.表達的過程要完整
一種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達,一定有一個過程。我們在表達這種感悟、情感時,一定要把過程講清楚。如”請分析《鳥鳴澗》(2001年春季高考題)一詩春山月夜圖”這樣的一個題目,我們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閑”、“花落”,到月出后“鳥鳴”這一過程中來分析。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敘析評。“敘”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過程的簡析;“評”就是旗幟鮮明的亮出觀點。
2.按要求回答,重點明確
題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環(huán)境描寫、語言特點、修辭運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
3.表達流暢
表達流暢,一是指文句通暢,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語準確、表達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達流暢應(yīng)該是能做到的。
課堂訓練題集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整體鑒賞:抓住詩眼知人論世推己及人
(一)把握內(nèi)容(寫什么內(nèi)容):寫登山觀海的寬闊雄偉的景象
(二)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表現(xiàn)了曹操壯闊的胸襟、叱咤風云的氣概和宏遠的政治抱負。
(三)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辭手法:互文、夸張
表達方式:虛實結(jié)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現(xiàn)手法:照應(yīng)、正襯、反襯
教師引導整體鑒賞詩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烏桓,九月勝利回師,經(jīng)過碣石登山觀海,寫下了這篇不朽著作。毛澤
6
東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寫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指的就是這首詩。前四句交代了觀滄海的位置和放眼觀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臨海,視野遼闊,壯美之景盡收眼底。突兀聳立的島嶼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粗線條地勾勒了滄海神奇壯觀之遠景。接著細寫山上樹木到了秋天仍舊繁茂,百草豐美。海水洶涌澎湃。中國的古代文學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調(diào),文人騷客因秋風而臨風落淚,見落葉而觸景生情。而曹操筆下的秋天秋意盎然,遼闊壯美,毫無蕭瑟凄涼的意緒。曹操由眼前之景聯(lián)系到廣闊無垠的宇宙,把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xiàn)給讀者。滄海茫茫與天相接,日月星辰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都由大海吐納。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觸,既描寫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張,展現(xiàn)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觀滄?!肥且皇讟犯姡詈髢删涫桥浜弦魳返臅r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沒有關(guān)系。這首是詩是魏晉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所以在詩歌發(fā)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緒,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關(guān)的。
2.品詩把脈
定風波(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評改依據(jù):“五準”原則①定準題點②找準詩眼③抓準主旨④踩準分點⑤用準詞句
1、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輕勝馬”,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情?(閑適、輕松、自如)
2、“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參考答案:披著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
3、“也無風雨也無晴”中“風雨”“晴”的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處境的好壞;官職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這首詞與《念奴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情基調(diào)是否相同?為什么?
參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現(xiàn)詞人豁達、樂觀、積極的心境;后者則反映其消極悲觀的人生態(tài)度。
①學生對詩歌主觀題的命題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讀懂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把相關(guān)的表達技巧與具體的詩句聯(lián)系分析,準確、規(guī)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設(shè)計4道評改題,依據(jù)“五準”原則,訓練學生準確、規(guī)范地解答主觀題的能力。
②簡介:此詞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觸而作。詞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觀談人生哲理,語帶雙關(guān),有一種迭宕不平之氣隱在字里行間。
3.學以致用
把班上的學生分兩半,分別做其中一首詩。
提醒學生注意近體詩“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
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guān)逢候騎,都戶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故鄉(xiāng)水;詩人自己)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懷念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芭畈荨彪S風飛轉(zhuǎn),古代文學常用它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
2、尾聯(lián)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yè)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燕然兩個字中。
3、頸聯(lián)的“直”和“圓”兩字歷來為人稱道,說說這兩個字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圓”準確地描寫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圓”字蒼茫壯闊中顯現(xiàn)柔和溫暖。
7
①簡介
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歲的李白離開四川老家,沿長江東下,開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長途游歷。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jīng)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駛?cè)?。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②簡介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jié)度副大使崔西逸戰(zhàn)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jiān)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訪軍情。這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于赴邊途中。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愛杭山,在今蒙古共和過境內(nèi),因為東漢將軍竇憲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記功,所以后來一“燕然勒石“作為保衛(wèi)祖國、立功邊疆的代稱。
虞美人(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把握內(nèi)容(寫什么內(nèi)容)寫作者面對美景懷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抒發(fā)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用了設(shè)問、比喻手法。
1、請分析詞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國”、“雕欄玉砌”、“朱顏改”的含義。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為失國之君的李煜無心欣賞,討厭它的無盡無休。
往事:是指昔日尊貴的帝王生活。
故國:“故國”是指已滅亡的南唐。
雕欄玉砌:“雕欄玉砌”指代舊日的宮殿,用宮殿概括一切繁華美富的東西。
朱顏改:語含雙關(guān),概括一切過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為什么“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边@兩句倍受人稱道?
答:這兩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設(shè)問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愁的彌漫、深濃、綿長,表現(xiàn)了詞人內(nèi)心無盡的哀傷,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簡介:作者李煜曾經(jīng)是顯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詞時已是北宋的階下囚,因而詞中充溢著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兩句以春水喻愁思廣為傳頌,此詞也因此被喻為“詞中之帝”。李煜在他41歲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為詞中明言“故國”、“雕欄玉砌”,宋太宗聞知后,覺得它有故國之思,賜牽機藥毒死他。因此,這詞便成了李煜的絕筆。結(jié)尾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边@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盡而意無窮。
咸陽城西樓晚眺(唐)許諢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⑴填空:詩的起句中用一“__愁__”字,奠定全詩基調(diào)。詩人用低沉的筆觸,描繪咸陽城傍晚時的景致,抒發(fā)蒼涼傷感的情懷。
⑵簡答:頷聯(lián)寫云生日落,一陣涼風吹來,雨勢迫在眉睫,現(xiàn)多用“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一名句比喻什么?(現(xiàn)在多比喻重大事變即將發(fā)生前的緊張氣氛。)
⑶簡答:頸聯(lián)兩句寫了作為何朝何代國都的咸陽的何種景象?
描寫作為秦漢兩代故都的咸陽,如今綠蕪遍地,黃葉滿林,蟲鳥凄鳴的蕭條景象。
⑷簡答:尾聯(lián)“行人”即過客,也包括作者在內(nèi),結(jié)句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慨?
我聞咸陽古城久矣,今日東來,所見唯“西風吹渭水”令人產(chǎn)生歷史變遷無恨的感慨。
夏意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注]蘇舜欽;北宋詩人,主張改革,被削藉為民,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時。
8
1、有人說這首詩題為“夏意”,全詩“無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點明時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僅扣住詩題,更寫出了詩人生活環(huán)境的____的氣氛。優(yōu)美的意境,讀之仿佛微風拂面。
2、你認為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呢?根據(jù)你的理解結(jié)合原詩,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解題指導]此題主要也是考查對詩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認識
1、第二句與第三句中“扣”住詩題“夏意”的應(yīng)當是“石榴開遍”和“樹陰滿地”(一定要寫進“開遍”和“滿地”,因為這兩個詞才更“寫出了詩人生活環(huán)境的氣氛”,單寫進“石榴”、“樹陰”不能給全分。什么氣氛?“石榴開遍”,明麗、清新;“樹陰滿地”,幽靜;故填“清幽”最為妥貼。
2、要把握準詩人的心境,必須體察作者筆下物境的特點,前文已作了分析,還要結(jié)合“注”了解詩作的背景:“削籍為民”、“隱居不仕”。據(jù)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寵辱偕志,忘懷得失,也可以答反襯出內(nèi)心的痛苦,但必須結(jié)合對原詩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這首詩取題“夏意”,展現(xiàn)的是清幽之境,表現(xiàn)的是內(nèi)心壓抑著痛苦的閑適寧靜。(2分)“別院”、“深深”、“清”,詩一開始即構(gòu)成清幽涼爽的氣氛,繼之以“石榴開遍”“樹陰滿地”“流鶯”時一聲“渲梁”,無不給人清涼寧謐之感。削籍隱居的詩人內(nèi)心當是痛苦的,但詩人沒有牢騷,對得失榮辱顯得很淡泊,但沒有牢騷又不等于沒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襯著詩人內(nèi)心壓抑著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讀者細細揣度的。(2分)
三、閱讀下列詩歌,完成1-2各題。
玉樓春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轂縐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注]①轂縐:即皺紗,喻水的波紋。②棹(zho):船漿。③浮生:指飄浮無定的短暫人生。
1、對這首詞的詞句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br> A上片的前兩句,先點明地點和景物特點,接著用比喻和擬人寫水,用“棹”代船?!皾u覺”是春漸深、景更好的意思。
B上片后兩句,先寫遠景,說綠楊在曉霧彌漫之中,如煙縈繞,略呈寒意,后寫近景,以杏花的盛開托出春意之濃。
C下片前兩句意思是說,浮生若夢,苦多樂少,豈能吝惜金錢而輕易放棄這歡樂的瞬間呢?“肯愛”是“寧可喜愛”的意思。
D下片后兩句意思是說,為了使這次春游盡興,我要為你舉杯敬勸斜陽,請它暫且在花間留下夕陽晚景。
2、“紅杏枝頭春意鬧”是傳誦千古的佳句,一個“鬧”字用得極其精妙,請用100左右的文字談?wù)勀愕睦斫?。?分)
[解題指導]此題主要考查對詩歌語言的理解與賞析
第3題的答案為C?!翱稀薄柏M肯”的省略,愛,吝惜之意。設(shè)計此題的用意在于幫助考生進一步理解詩意。第4題的解答,關(guān)鍵在準確理解“鬧”的含義及人格化的手法。
答案示例。鬧,安靜、蕭寂的反義詞,即熱烈之意。(1分)寫紅杏怒放盛開,如火如荼,不說春意“濃”、春意“盛”等而說“春意鬧”,精妙在于將紅杏人格化了,將無生命的杏花化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寫出了紅杏竟相開放、爭妍斗艷的景象與情趣,寫盡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機。(3分)王國維言“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確實見得精當。
結(jié)合注釋,閱讀下面這首詩,談?wù)勀銓@首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
聽張立本女吟高適
危冠廣袖楚宮妝①,獨步閑庭逐夜涼。自把玉釵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廣袖”是一種高冠寬袖窄腰的南方的貴族女裝。②砌竹,階沿下的修竹,以釵
9
擊節(jié)是唐宋人歌吟的習慣。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解題指導]此題側(cè)重考查對詩歌整體意境的把握
據(jù)詩題可知,此詩為詩人聽了張立本之女吟詩后作,要理解詩的意境,關(guān)鍵在于把握住張立本女“獨步”“自敲”“清歌”的形象和“涼”“月如霜”這此透露氣氛特征的詞語,在此基礎(chǔ)上歸納并作具體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這首詩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雅幽靜的意境。暗藍色的天幕上一輪秋月高懸,涼爽的閑庭中女詩人依階低吟。清泠的吟詩聲和著玉釵敲竹的節(jié)拍飄蕩在寂靜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個蛾冠廣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與景的融合。讀者只要領(lǐng)會清雅幽靜之境,便能走進女詩人超塵拔俗,淡雅清純的內(nèi)心世界。